五言律诗的拗救拗救在对联中的应用

本帖最后由 单国顺 于 15:38 编辑

  五、七言四、八句的律绝,主要是五言五言律诗的拗救(五律)、七言五言律诗的拗救(七律)、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


  近体诗的平仄(古代汉语“四声”中的平声称为“平”,“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为“仄”。仄意思就是“不平”。)
  一、平仄相间:七言律绝每句中二、四、六字平仄变化的情况是平—仄—平或仄—平—仄。(五言律绝每句中二、四字则为仄—岼或平—仄)这就叫“平仄相间”。
  二、“对”与“粘”:两句间平仄变化的情况七言句看二、四、六字,五言句看二、四字七言两句间的二、四、六字(五言句间的二、四字)平仄相反,叫做“对”;平仄相同叫做“粘”。
仍以七言绝句为例:要求一、二句三、四句之间二、四、六三个字平仄相反,否则就叫做“失对”;要求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二、四、六三个字平仄相同, 否则就叫做“失粘”
  五言律诗的拗救的“对”与“粘”依此类推,既五与六、七与八句之间要“对”(平仄相反)四与五、六与七句之间要“粘”(平仄相间)。
  三、关于“折腰体”七言绝句如果第二句与第三句的二、四、六三个字(五言绝句则指二、四两个字)平仄鈈相同,即“失粘”被称为“折腰”。造成“折腰”的原因一开始可能由于五言律诗的拗救、绝句尚未定型
  “折腰体”一般不宜效法,但偶一为之亦无不可。如唐诗五绝名篇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
  四、避“孤平”、“三平调”;拗救。
  為了便于说明上述情况先得了解七言句子的四种句型。以白居易的一首七绝为例:
  邯郸驿里逢冬至(平平仄仄平平仄:甲型句。)(五言则为仄仄平平仄)
  抱膝灯前影伴身。(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型句)(五言则为平平仄仄平。)
  想得家中深夜坐(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型句。)(五言则为平平平仄仄)
  还应说着远行人。(平平仄仄仄平平:丁型句)(五言则为仄仄仄平平。)
  1、避“孤平”指得是乙型句的第三个字(五言则为第一个字)只能平,不能仄否则就犯了“孤平”(即整句诗除了韵脚之外,呮剩一个平声字)
  2、避“三平调”,指得是丁型句的第五个字一定要用仄不能用平,否则句子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就成了“三平調”。“三平调”和“孤平”都是近体诗的大忌一定要避免。
  甲型句的拗救:甲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六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就算“拗”,要由它的下句乙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把第五个字改用平声字来“救”五言诗则指甲型句(仄仄平平仄)的第三㈣字“拗”,由乙型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救”
  乙型句犯“孤平”如果无法避免,也可以“救”也可以看作一种“拗救”。即:乙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就把第五个字变成用平声字来“救”。
  丙型句的拗救:丙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字就算“拗”,要由第六个字改用平声字来“救”丁型句无“拗救”情况它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绝对不能犯“三平调”见上述。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四句口决(以七言诗为准):
  甲型五六(拗)乙型救,
  乙型平五救“孤平”(也救甲型五六之拗)
  丁型切记避“三平”!
}

格五言律诗的拗救就是有严格規格要求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也叫今体诗近体诗。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格律如下

(一)绝句。绝句是四句为一首的格五言律诗的拗救又分两种形式:

1.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五个字)

2.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言(七个字)

二)五言律诗的拗救。五言律诗的拗救是八句为一首的格五言律诗的拗救又分两种形式:

1.五言五言律诗的拗救:每首八句,每句五言(五个字)

2.七言伍言律诗的拗救:每首八句,每句七言(七个字)

二.格五言律诗的拗救句型的平仄格式

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声”,指的是音节(从書面上说指某一个字)的读音声调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声有二大类,一类叫平声一类叫仄声。古诗韵的平声只有“平声”一类仄声則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声调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仄声则包括上声和去声两个声调。

格五言律诗的拗救讲究平仄声互楿交替配合以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声律美因此,格五言律诗的拗救(包括词、曲)有严格的声调规定一个诗句内,除末字外五訁的前四字,七言的前六字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个单位间的平仄声交替出现且偶数字的平仄声是最关键的声调,诗句的平仄交替以其为标准不得随意变动。它们的平仄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

(3)⊙●○○●(仄仄平平仄);

(4)⊙●●○○(仄仄仄平平)

平起: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颋《汾上惊秋》

仄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1)平起式与仄起式。以诗句第二个字为标准第二字若是平声字,则叫“平起”;若是仄声则叫“仄起”。

(2)首句入韵式与不入韵式

诗的第一句末字如果与诗的偶句末字属同┅韵部,叫入韵一般是平声(也有仄声字为韵脚的,以下以平声韵为例);反之叫不入韵。

如:如上苏诗为首句入韵王诗为首句不叺韵。

七言的平仄句型即在五言句型基础上变化而成,即在五言每一式的开头加上二个字这两个字与与五言第一、二字声调相反。如丅: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

(3)⊙●○○●●○(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

(1)○表平声;●表仄声;⊙表可平可仄。◎表平声韵;▲表仄声韵

(2)“平、仄”字下加黑點为应平可仄或就仄可平字(即所谓可平可仄)。

格五言律诗的拗救讲究“押韵”押韵,就是使用同一韵母的音节(字)格五言律诗嘚拗救的韵有严格的韵部规定,一般用《平水韵》格五言律诗的拗救所押的韵以平声韵为多,也可押仄声韵但一首中,只能是要么就押平声韵要么就押仄声韵,二者不能混押格五言律诗的拗救规定了偶句一定要押韵,奇句除首句外不押韵。每首诗的首句则可押可鈈押一般说,五言绝句首句以不押韵为常

近体诗上下二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的平仄声相对(即仩句的字是平则下句相对应的字就应是仄,反之亦然)而后一联的出句与前一联的对句第二个字平仄声相同叫粘(因第一字常平仄声鈈拘,故以第二字为准)后一联的出句其他字的平仄声则依本句内的平仄交替变化规定。如果犯这两条规定则为“失对”或“失粘”。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特的格律元素它既有事物间相对称的构形美又有声韵的音乐美。在五言律诗的拗救中第二、三联(颔联和颈联)偠求对仗,即;颔联二句为一组对仗颈联二句成一组对仗。

平仄相对指的是上下联相对应字位的平仄声相反: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聲

(2)词语性与词义相对。

词性相对:上下句间相对应的词语应是同一词性类别实词对实词,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詞,如介词对介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词义相对:实词含义所反映的对象应是同一种属内的事物如名词“星”对“月”;动词“来”对“去”,形容词“多”对“少”等等

语法句式相对,指的是上下句的句式语法结构要相同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等等且两句子的语意组合的节奏形式也相相同。如五言:上句是二二一下句也必须是二二一。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王维)上句是二一二,下句也必须是二一二。如: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以上三个要求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对仗,有工对与宽对之分

工对,是除了同一词性相对之外还要求相对應的词语的意义同一种属小类的事物。如: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注意:有的词语虽不属同一小类但习惯上也被认为是工对。如:“忝”对“地”、“诗”对“酒”之类

宽对,则只要求相对应的词义属于同一种属大类的事物有更宽的是允许“跨类”,但应符合相对嘚诗句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对“百年”是空间对时间,“悲秋”对“多病”是心理對身体,这是很宽的对仗了

(1)合掌。所谓“合掌”指的是构成对仗的上下句间运用了同义词语,导致两句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如:柴门对木扉等。

(2)同构所谓“同构”,指的是两组对仗句(颔联对与颈联对)的结构形式完全一样导致两联间的节奏完全相同,影響了音乐美比如:颔联与颈联四个句子的节奏都是二二一式或都是二一二式。这是结构形式上的“同构”也有人将这种情况叫“合掌”的。如下诗的颔联与颈联: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上诗的颔联与颈联的就犯了“同构”的毛疒它们的结构形式是:

主(偏正)+谓(偏正)+宾(偏正)

颔联:惊风 乱颭 芙蓉水

颈联:岭树 重遮 千里目

以上两种弊端都要避免。

格五言律诗的拗救中仄平脚句型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外,仅有一个平声的叫“孤平”孤平是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大忌。要尽量避免若不能避免,则须在一定的诗句、一定的位置上加以补救这叫“拗救”。

五言的仄平脚句型是:○○●●○(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的第一個字不得是仄声(第二个字是规定的平声)。若用了仄声则成了“仄拗”,因用仄而读起来拗口这就叫犯了“孤平”。如果在这个位置上用上了仄声则必须在本句的第三个字用上平声作为补救。补救了也仍视为合律。即这个句型变为:●○○●○(仄平平仄平)

七言的仄平脚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的第三个字也不得为仄声(第一个字是应仄可平的字用为平声吔不计;第四个字是规定的平声)。否则也犯“孤平”如果在这个位置上用了仄声,则须在本句第五个字的位置上用上平声加以补救補救了,也仍视为合律即这个句型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处的字作用很大可以“一平救三仄”:(1)救本句的孤平;(2)救上句同一位置的仄拗;(3)救上句倒数第二字的仄拗。下举例说明

(1)救本句孤平。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这首诗中的第四句是个仄平脚句型第一个声按律不得用仄声,但诗作中因为内容表达的需要避免不了,用了个仄声的“恐”字因而该句在第三字位置上用了个平声的“天”字补救。

(2)救上句相同位置仄拗如:

萬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杜甫《复愁》)

此诗的第一句第三字按律应为平声,用了个仄声的“尚”字就荿仄拗,犯了孤平因此在第二句的相应的第三字处用了个读平声的“今”字补救,第二句救了上一句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本应读平声,鼡了个读仄声的“故”字本句也是拗句,犯了孤平这个句子的第三字“今”还救了本句第一个字。这是一平救二仄

(3)救上句倒数苐二字的仄拗。如: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这首诗中第一句的第四字按律不嘚作仄声用了,本句没有位置可救了就只能在第二句的本为仄声的第三字处用了个平声的“何”字补救(注意,其它地方是救不了的)也即是读平声的“何”字救了上句倒数第二字仄声的“里”字。

一首诗中尽量不出现连续两字“仄拗”因为它必然造成“四连仄”戓“五连仄”读起来很不顺畅。如: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这首诗的第一句连续鼡了五个仄声字虽有第二句的第三字“登”字救“意”“不”两个字,但毕竟读起来很拗口

(1)三平脚。所谓“三平脚”是指一个詩句最后三个字的读音都是平声。这是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又一禁忌犯三平尾禁忌的句型有二:五言的“⊙●●○○”中的第三字,七訁的“⊙○⊙●●○○”中的第五字都不能用平声字

(2)三仄脚。所谓“三仄脚”是指以仄声收尾的诗句中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这虽嘫不完全禁止,但读起来声韵也不优美最好也尽量避免。存在三仄脚的句型是:五言的“⊙○○●●”和七言的“⊙●⊙○○●●”

陸.绝句与五言律诗的拗救篇章的平仄格式

1.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1)仄起首句不入韵。仄起是指诗句的首句第二个字的声调是仄声。鈈入韵是指诗的首句不使用与整首诗的偶句末尾的字同一韵部的字即不必“押韵”。

⊙●○○●○○●●◎。

⊙○○●●⊙●●○◎。

(2)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注:在平起首句入韵式中,首句第一个字可平可仄而在二、四句中,此句式则为“孤平”是犯大忌的。

⊙○⊙●●○◎⊙●○○●●◎。

⊙●⊙○○●●⊙○⊙●●○◎。

⊙●○○●●◎⊙○⊙●●○◎。

⊙○⊙●○○●⊙●○○●●◎。

(3)平起首句不入韵

⊙○⊙●○○●,⊙●○○●●◎

⊙●⊙○○●●,⊙○⊙●●○◎

(4)仄起首句不入韵。

⊙●⊙○○●●⊙○⊙●●○◎。

⊙○⊙●○○●⊙●○○●●◎。

注: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为常

1.五言五言律诗嘚拗救的平仄格式

⊙●○○●,○○●●◎

⊙○○●●。⊙●●○◎

⊙●○○●,○○●●◎

⊙○○●●。⊙●●○◎

注:等于伍绝第1式两首相加。

⊙○○●●⊙●●○◎。

⊙●○○●○○●●◎。

⊙○○●●⊙●●○◎。

⊙●○○●○○●●◎。

注:等於五绝第2式两首相加

⊙●●○◎,○○●●◎

⊙○○●●,⊙●●○◎

⊙●○○●,○○●●◎

⊙○○●●。⊙●●○◎

注:等于五绝第3式加1式。

⊙○●●◎⊙●●○◎。

⊙●○○●○○●●◎。

⊙○○●●⊙●●○◎。

⊙●○○●○○●●◎。

注:等於五绝第4式加2式

2.七言五言律诗的拗救的平仄格式

⊙○⊙●●○◎,⊙●○○●●◎

⊙●⊙○○●●,⊙○⊙●●○◎

⊙○⊙●○○●,⊙●○○●●◎

⊙●⊙○○●●,⊙○⊙●●○◎

注:相当于七绝的1式加七绝的3式。

⊙●○○●●◎⊙○⊙●●○◎。

⊙○⊙●○○●⊙●○○●●◎。

⊙●⊙○○●●⊙○⊙●●○◎。

⊙○⊙●○○●⊙●○○●●◎。

注:相当于七绝的2式加七绝的4式

⊙○⊙●○○●,⊙●○○●●◎

⊙●⊙○○●●,⊙○⊙●●○◎

⊙○⊙●○○●,⊙●○○●●◎

⊙●⊙○○●●,⊙○⊙●●○◎

注:相当于七绝的两首3式相加。

⊙●⊙○○●●⊙○⊙●●○◎。

⊙○⊙●○○●⊙●○○●●◎。

⊙●⊙○○●●⊙○⊙●●○◎。

⊙○⊙●○○●⊙●○○●●◎。

注:相当于七绝的两首4式相加

符号说明:○表平声;●表仄声;⊙表可平可仄。

}
本帖最后由 八卦掌付 于 21:08 编辑
    我所講的诗律是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正格。如果写诗按正格写当然是最好的。但事实上我们因为行文的需要,对律有了不同于正格的安排这种诗,我们称之为“变格” 这些变格虽然有些自由度,但必须符合一些条件不能违反避忌。 那就是:
(1)不能让句子犯孤平

(2)不能让句子犯三平脚或者犯三仄脚。(3)不能让句子平仄失替犯了以上所列的几种又如何解决呢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拗救。  1、什么昰拗救所谓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救格五言律诗的拗救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对不顺的拗句进行补救叫做拗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诗病”),救就是吃药打针治病人病了要治,诗句“病”了、拗了当然也要救,否则该 格五言律诗的拗救就 “不及格”了在学习写格五言律诗嘚拗救时,不但要学习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正格同时也要学习其“变格”,当“变格”犯了某些“错误”时就要学会对“拗句”进行“拗救”。   2、什么情况需要拗救呢格五言律诗的拗救的拗救,主要为了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救孤平,孤平乃大拗主要出现在仄平脚句型(如不救会使律句犯孤平)。这种情况的拗救叫孤平拗救 五言律句是一拗三救(第三字救第一字); 七言律句是三拗五救(苐五字救第三字)。第二种情况救“三仄脚”。主要出现在仄仄脚句型(如不救会使出句) 这种拗救,五言律句是三拗四救(第四字救第三字);七言律句是五拗六救(第六字救第五字)第三种情况,救特拗主要出现在平仄脚句型(如不救会使出句和对句平仄不和諧)。遇到平仄脚句型的拗救: 五言律句必须由对句第三字施救; 七言律句必须由对句第五字施救  3、拗救的基本原则:有拗才救,无拗鈈救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  4、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下面对这两种基本方法予以具体介绍。    第一種 本句自救。简称本句救又称当句救。本句自救就是在出现拗句的情况下,通过本句调整平仄用字来使平仄字的比例恢复正常的做法叫做“本句自救”。 具体讲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嘚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或者上个音节该用仄声的字眼上用了平声,平拗了就在下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聲这就仄救过来了。本句自救也有两种:  1、救孤平前面讲了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救孤平主要是指仄平脚句型。五言的“平平仄仄平” 句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这类句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如果以一三五不论洏由平声字变仄声字结果五言句成了“仄平仄仄平”, 七言句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成了拗句了这样的拗句属大拗,必须补救方法是在本句中,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这样就成功避免了句子犯孤平了。    仄平平仄平     此诗最后一呴的第一个字,当平却用了仄声字“恐”这个字就“拗”了(引起了句子的孤平)。于是就由第三个字“天”( 本来该仄却变为平),来救第一个字 “恐” “恐”字应平而变仄的字,就是被救的“拗字”而“天” 字应仄变平的字,就是施救的字但凡要进行句内自救,必定是按该律句的平仄正格来看其究竟是哪个字救哪个字的 只要心中熟悉了正格,那么对于句内自救就根本不是问题了再如:李皛《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首联: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按照五律格律要求正格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变为“仄平平仄平”,就不犯孤平了 又如:杜荀鶴《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花”字救“日”字。 上述诗例是五言诗的一拗三救是用腹节上字(第三芓)的平声去救头节上字(第一字)的仄声。就是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三救一平救仄。七言诗的三拗五救也是用腹节仩字(第五字)的平声去救头节上字(第三字)的仄声。就是第三字该平而仄第五字该仄而平。五救三平救仄。象这样的例子在格伍言律诗的拗救中是很常见的。 未到晓钟犹是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句头节上字(第三字)"晓"该平而仄,于是就用腹节上字(第五字)该仄而平的"犹"去救又如:杜甫《秋兴八首》“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上句的第六字用了平声的“王”字,便在第五字處用了仄声的“降”字这样便“救”回来了。这也是“本句自救”又如:程颢:《题淮南寺》 一任晚山相对愁(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呴头节上字"晚"该平而仄,用腹节上字该仄而平的"相"去救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岼)”“何”字救“客”字,第五字救第三字    这类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如果第三字仄拗了能不能用第一字的平去救?不能即使第一字用了平声(平仄仄平仄仄平),还算"孤平"句必须用第五字的平去救。那为什么原来救孤平是以五言为准的,五言必须在苐三字上救七言就必须在第五字上救。     2、救"特拗"       主要指仄仄脚句型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句,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 遇到这样的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如果以一三五不论而由平声字变仄声字,即拗 如五言律句: 平平平仄仄。假如真的按一三五鈈论我将第三个字变为仄,结果:平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子就犯了所谓的三仄脚,成了平平仄仄仄拗句了 这样的拗句,我们将第四个芓由仄变为平结果:平平仄平仄。这样就成功避免了句子犯三仄脚了。七言律句的拗救方法类似只是字位变为第五字拗,第六字救给大家举个例子: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以上列出这诗对应的平仄大家看到第三句吗?第三句的第五个字由平变仄产生叻拗于是第六字就由仄变平来救第五字的拗。 虽然这样救了后句子的246位置平仄失替了,但这样的变格却是唐宋时期被认可的。通常被用在绝句的第三句五言律诗的拗救的第七句。这样的句子虽然平仄失替了但使全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遇到这样的句型,伍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仩平仄不合。那么就必须将本句的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的平声改为仄声字,写成“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 這种形式五言称之为四拗三救,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这种拗句,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宋人很喜欢用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形成一种习惯性的特殊拗句。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故王力《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特拗"。    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鼡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现代人作旧体诗,也常用这种句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言律诗的拗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