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蒙自市蒙自,佛学风水杨大师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大师
李庆林,男,1964年生于江西赣州风水世家。是杨救贫宗师的传承者李三素公玉尺堂四世徒,是风水宗师杨益(字·筠松,号·救贫)之嫡传徒裔,《中国罗盘49层详解》作者,当今风水泰斗李定信之长子。由于天资聪慧,在其父的严谨教导下,从小就表现出对风水有着极大的天赋,八岁已经熟背诵《玉尺经》《天玉经》《葬书》《青囊奥语》等杨公风水典籍;十二岁时常跟随师祖李本芳,父亲李定信上山看龙脉,勘察风水;一九八九&——&一九九四年期间,随其父李定信在广东、福建长乐福清等地勘察风水,走遍大江南北。并协助其父完成《中国罗盘四十九层详解》等风水著述。一九九五年后回到风水发源地赣州,专业从事风水造福大众,并在广东、广西、浙江、湖南、香港等全国各地筑有众多风水之阴阳宅,均受好评。多年来,为了传播杨公唯物辨证法的正宗风水术,协助家父开办风水培训班,讲授杨公正宗风水理念,弘扬和光大风水宗师李定信所纠正的“宋代蔡元定、元代吴澄误删误释郭璞《葬书》所增益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和"葬乾、葬坤、葬震、葬巽、葬坎、葬兑、葬艮、葬离"的谬论。恢复了郭璞《葬书》的本来面貌。对杨筠松《青囊奥语》中"颠·颠倒"曾文辿《天玉经序》中"八神四个一,八神四个二"难以解释的隐语,作了正确的释义。考证了《四库全书》收录的十一部堪舆类经典。证实了"乾山乾向水朝乾……卯山卯向迎源水……午山午向午来堂……坤山坤向水源坤……"为七十二龙四大局。”等风水理论知识,把众多的风水爱好者带进了风水文化的殿堂。传承中华民族古文化瑰宝,福萌众生。
&&曾应邀出席世界风水文化大会,暨中国赣州杨筠松风水文化学术研究会、首届郭杨唯物辨证风水学术研究会等国际风水文化盛宴,被各行各界人士誉为“风水大师”。
&&一代风水宗师李定信常云:“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
作为一名风水研究者,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对风水文化有着强烈的爱好以及独到的见解。再加上身在中国风水发源地的赣州,更有一份致力于风水正本清源的使命感。我们应该更有一种牢记风水宗师李定信先生云:“风水是建筑的指导,施工是风水的实践”的指导,发扬正宗杨救贫唯物辨证法的风水理论,维护杨公风水之正道,造福民众。
中国江西赣州杨益文化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赣州市南河路16号区农业局大院内&&>&&>&&>&
王赐川:杨文会及其传人欧阳渐、吕⑼醵餮笊⒓
  摘要:清末佛教面临危局,杨文会在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且将从国外搜集到的佚失唯识等典籍刊布于世,引起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促进了近代法相唯识学的复兴。有称杨文会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者。他还创办o洹精舍,培养佛学人才。其杰出弟子有太虚,成为民国时期之僧界领袖;有欧阳渐,创办支那内学院,成为居士佛教亦即知识分子以科学方法研究佛教之领袖。欧阳最著名的弟子,当推吕胪醵餮蟆B腔鄣谝唬陶颇谘г海煌醵餮笕逖Х鹧Р⒅兀湮ㄊ兜沾蕹銎溆摇1收呶醵餮蟪ぷ樱庞泄刂笫氯の牌亩啵室浴渡⒓恰肺狻
  关键词:杨文会;欧阳渐;吕煌醵餮
  一、杨文会创建金陵刻经处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佛教亦面临危局:由世间觉的佛教变为超度亡灵(打水陆、放焰口)的鬼神佛教,此其一;僧人文化素质低,法门少领袖,如来家业难撑持,以致出现庙产兴学、军队毁庙逐僧,僧人面临逐出庙门,无立锥之地的危局,此其二;西方东渐,基督传教士深入我国各地,创办大学中学小学,佛教无&传媒&无&学校&,与时代不相应,此其三。
  面对危局,一批信仰佛教的知识分子,被称为居士的如谭嗣同、章太炎起来捍卫佛教,特别是杨文会(),于1866年(同治五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将其在日本等地搜集到国内早已佚失的《成唯识论述记》、《中论疏》等,重新刻版问世。他主持刻经事业近50年,直至其逝世,刻印佛经三千余卷。所刻佛典质量高,鲁迅亦来此刻印《百喻经》。其搜集并刊印之唯识典籍,促进了唯识学在中国的复兴。
  杨文会认为,由于学问僧缺乏,义学不振,所以佛教衰败。振兴佛教,必须开办学堂,培养人才。历经艰辛,于1907年秋,在刻经处办起了&o洹精舍&,僧俗学生约20人,太虚法师即于此时来学。杨自编《佛教初学课本》作为教材。1910年更组织高级&佛学研究会&,每月开会一次,每7日讲经一次,欧阳渐、杨撷芸(光羲)、李证刚等人均先后来此学习。
  杨文会对中国近代佛教之振兴贡献巨大,胜过他人,有称之为&居士佛教的异军突起&与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者。
  在杨文会的弟子中,太虚法师成为民国时期之杰出高僧大德,倡导教理、教制、教产三种革命运动,担任中国佛学会理事长,确立法门领袖地位。欧阳渐继承金陵刻经重任,创建支那内学院,弘扬瑜伽唯识及般若涅,声名洋溢海内外。二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欧阳渐创建支那内学院
  欧阳渐(),字竟无,江西宜黄县人,人称宜黄大师。1904年至南京受教于杨文会,1911年杨文会逝世,欧阳成为杨的继承人,续办金陵刻经处,刊印《藏要》三辑,前后雕刻收集经版达111.600片,佛像300多幅,成为中国佛教特别是唯识法相典籍之出版中心,无出其右。
  大师讲唯识法相典籍,著《瑜伽师地论序》,为法相唯识学概论之杰著,另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俱舍论叙》、《摄论大意》等,确立其法相大师地位。大师精通儒学,会通儒佛。其会通儒佛极具时代精神。当时日寇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欧阳倡导读孔孟之书,其在1938年所著之《论语课叙》中说:
  能使其国必亡而无可救药者,偷与私也。能使偷私之祸深锢而不拔者,乡愿也。求生则害仁,谋道不谋食。而乡愿同流合污,奄然媚世。积习中于人心,豆羹箪食是图,而何有于国?大厦将倾之势,而聊乐我员,流血百万,乃视若无睹、听若无闻,若之,何其救之也!
  疾雷破山风震海,傥足以动之;烈日当空,傥足以明之,其必曰:孔子真精神,严之以义利之界也欤!&&义利之界不明,二千余年晦盲否塞,反覆沉锢,以极于今日也。&&以是谈学,乡愿也,伪孔也。国危如是,人心如是。孔子真精神,严义利之界。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有杀身以成仁者,文天祥浩然正气;有偷生以舍忠舍义者,秦桧、汪精卫,千古罪人。
  大师逝世(1943年2月)后,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有褒恤之文曰:&九一八事变发生,该故大师激于忠愤,发为文章,大都以奋发救亡为主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寇进攻上海,时任京沪卫戍司令的陈铭枢(真如)与十九路军的蔡廷锴、蒋光鼎等将领率军奋起抵抗,多次打退日军进攻,打死打伤日军一万多人,日军三换指挥官。此时,欧阳大师著《夏声说》,抒发出其爱国热情。文曰:&况乎国将亡、族将灭、种将绝,痛之所不胜,不得不大声疾呼,&&万众一心,出其才能智能以自拯。&&古之所谓夏声者,诗三百篇,&&下而至于韩之文,杜甫、陆游之诗,辛弃疾之词,史可法之疏,乃至忠肝义胆,片言舒郁,莫不皆夏声之所寄。&
  从上所述,可见欧阳大师讲佛学儒学,绝非空谈,也非自了汉,而是与拯救国家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即出世法为六度万行,世间法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浩然正气不可摧。
  欧阳大师除刻经流布外,还于1922年建成支那内学院并任院长,后又建法相大学。一时我国著名学者及社会名流如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汤用彤、蒙文通、黄忏华、陈铭枢(真如)等均前来就学、讲学、问学。黄忏华作文说:&今内学院几与那烂陀媲美,声名洋溢乎海内外矣!&抗日战争爆发,大师率内学院师生并运刻经处经版至四川,在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建立支那内学院蜀院,讲学刻经不辍。1943年因肺炎逝世,享年73岁。
  大师晚年自编《竟无内外学》26种,内学院蜀院木刻30余卷。现由金陵刻经处以《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刊布流通。
  欧阳大师之弟子众多,其最有学说成就者有三:吕⑼醵餮蠹坛衅溲跛枷氩⒎⒀锕獯螅恍苁Γ)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年初入欧阳大师之门学唯识,后受聘北京大学任教。著《新唯识论》,认为佛教耽空溺寂,取《易经》生生不息之义入佛,以体用不二为宗极。内学院欧阳及其弟子以无为根本无分别智为体,以有为后得无分别智为用,以根本识为体,以转识为用,六度万行,空无我执法执,不能说是&耽空溺寂&与&体用分离&。熊在内学院之地位,犹如玄奘门下之圆测,另成一系。内院同仁中,有称之为&熊外道&者。熊之《新唯识论》,在1942年国家教育部为其颁发&学说成就奖&,其弟子唐君毅、牟宗山在学坛亦声名远播。不能非之。
  三、吕沾陶颇谠
  1、生平
  吕)字秋逸,江苏丹阳县(今丹阳市)人。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此间,他常到双塘巷金陵刻经处买书并结识了欧阳竟无先生。1915年,民国大学停办,恰好此时金陵刻经处开设研究部,他便成了研究部四个学员之一。一年后,为谋生计,他自费到日本学美术。一年后回国,画家刘海粟聘他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18年他又回到欧阳身边。欧阳以&鹫子&称之,以佛在王舍城灵鹫山说法,其上首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鹫子&者,舍利弗是也。吕ㄓ⑷砧蟛匕屠扔镂模罹磕洗⒑鹤濉⒉卮鹧叶啻醇滤担约懊姥В&被誉为20世纪中国佛学界的第一学者,&&鹫子&当之无愧。
  抗日战争时期,吕随欧阳到四川建立内学院蜀院,继续讲学并刻经。1943年,欧阳大师逝世,公推吕先生继掌蜀院,直至1952年学院结束。
  解放后,吕先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61年该学部开办佛学班(五年制),吕先生讲授中国佛学及印度佛学源流两门课,期间撰写论文多篇,享誉海内外。1971年,寓清华园,晚境怡然。
  1991年,齐鲁出版社出版了由吕先生自行选定之《吕鹧壑5卷,145万字。结集了他的大部分著作。
  2、学说成就
  吕先生用求实、比较的方法研究佛学。他从魏译《楞伽经》与旧译《起信论》的对比研究中,判定&《起信》为此方人士受魏译学说而成之论述&。还判定新译本《起信》&并非(实叉难陀)翻译而只是禅家对于旧本的改作&,其成书年代之最上限不会早于魏译《楞伽》成书之513年,其最下限暂定为慧远(最早引用《起信》)去世之592年。他在研究《楞严经》中,发现很多错误,著《〈楞严〉百伪》,判&《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如下举数点:
  《楞严经序》列众云:&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皆阿罗汉。&而下又云:&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此与菩萨何殊?又列众中,有辟支无学,辟支正以不值佛为名,既同来会,又何异于声闻?不明三乘异同,其伪九。
  经云:果位七名:菩提、涅、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按:如来藏、佛性、本就因位得名(《胜N》说在缠如来藏、出缠法身;《涅》二十七说,佛性是诸佛无上菩提中道种子),而并列为果。其伪四十三。
  至云饿鬼遇风成形,鬼有形质,四大毕具,岂但风耶?其伪八十三。
  此外,吕先生认定《四十二章经》为经抄,《理惑论》为东晋刘宋间之著作;对犊子部&胜义补特伽罗&;玄奘今唯识学&境不离识&&真唯识量&诸问题之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令人钦佩。
  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吸取了印度佛学但又不同于印度佛学。印度佛学以心性本寂立论,中国佛学则讲心性本觉,如《起信论》提出人心为万有的本原,即&真心&、&本觉&,凡夫为妄念蔽障,但觉性自存,妄念一息觉性现,即返本还原,不用&转依&。又&将本觉的心转大为圆满妙明的圆觉,撰写出一些假托为翻译的书如《楞严经》、《圆觉经》等发挥其说。&甚至将本觉推论到一切法都带有觉性,如天台宗湛然著《金刚C》,大谈&无情有性&,即草木瓦石皆有佛性。
  对吕先生论中印佛学之同异问题,不才后辈提出几点补充意见,请教方家:
  (1)《增一阿含经&须摩提女经》赞释尊&心性极清净&。但四谛法及十二因缘法则讲惑业苦,众生得解脱须修圣道,即以净心治惑。《摄论》说阿赖耶识中有杂染种子和法身清净种子,法身种子对治杂染种子,一增一减,最后舍二障依清净菩提。其中心思想为求解脱。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孟子道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自《涅经》传入中国后,人皆有佛性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合拍,所以有&本觉&、&圆觉&的佛典出现。由于国家、民族、地域、时代的不同,所以南传、藏传、汉传佛教都各有差异,中国佛教重扬善,印度佛教重改过,为其显著差异。《楞严》有些句子粗糙,显然有错,但诵者如流,有在吕文上批&魔说&者。
  (2)&无情有性&也是佛教徒对抗道教之说。道士据《庄子&知北游》说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无乎逃物&。吉藏(549-623)受其影响,为扩大生存空间,在《大乘玄论》中说:&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将佛性扩展至非情。至湛然(711-782),建立起&无情有性&说的理论体系。他用法藏的话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但此说和之者寡,未得公认,以菩萨&觉有情&故,六祖慧能就反对此说。
  吕先生精通营建。我听何行健先生说,1925年支那内学院开办法相大学,建教学楼,图纸由吕先生制绘。一承建商索价甚高,吕先生与之算细账:砖、灰、木等若干,各种工匠人数日数若干,价格、工资各若干,合计若干,云:我给你的钱你可净赚若干。承建商服了,成交。吕先生在日本读美学一年,涉及营建,他写有多本美学著作,足征先生思想深广,五明毕具,智慧第一,当今鹫子。
  3、道德高尚
  听王恩洋先生说,吕先生文章论理透彻,无繁辞冗句,言简意赅;说话讲课要言不繁,一语破的;文如其人,其对人接物也原则性极强,但无欧阳大师的豪放之气。王先生与吕先生是同学,经常切磋臧否。一次,在谈得投机时,吕先生将桌上的桔子拿来请王吃,王说:&吕兄,你今天这样慷慨呀!&在过去多次的室内交谈,桌上也摆有水果点心,但从不招待人,故王发出此言。由于吕先生缺豪放之气,对人多为工作上的来往,较少四摄方便。欧阳大师在世时,护法者多。欧阳谢世后,吕先生继任院长,护持者少,在1944年,经费顿感紧张,难以为继,王先生主持之东方文教院,境遇较好,&文教院月助二万元,&时值抗日国难,大家勒紧裤带过日子,二万元可供六人生活费,当时内学院人员只有二十多个,二万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1952年,内学院以无经费来源,请求结束。西南军政委员会楚图南部长派人来接收并拨款300万元解决善后问题。吕先生请王恩洋参与移交善后(如所刻经版的处理)事,内院人员,各得其所并领到差旅费。吕在结束会议上说,政府所拨300万元,除旅差等费支出外,还余30多万,悉数退还上交。王对我说,吕先生公事公办,一丝不苟,有海瑞精神,但内院同仁数年无工资收入,多发点路费,将钱用完,有何不可?从这些小事,足见吕先生讲规矩,不越雷池,但对僚属体恤之情不够,用现在的话说,原则性强,灵活性不够。正因吕先生行事说话规矩有度,在历次运动中都平安度过(&文革&除外)。这也是我们学习之处。
  四、王恩洋得唯识奥义,讲学&天府&
  王恩洋(),字化中,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人。读小学时,&好闻英雄事迹,频引以自励。&读中学时,下笔千言不起稿,立志学为圣人,又爱忠臣义士杀身成仁之行。
  1、北京求学读唯识()
  1919年三月赴北京,下年报名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系当旁听生,听杜威讲实用主义、马叙伦讲老庄学,梁溟讲印度哲学与唯识学。由是对唯识学爱好,读《成唯识论》难解,问梁先生,梁说,用心反覆读之,久之自解,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王依此话读下去,果然逐渐理解奥义。梁先生对王很欣赏,哲学系辟印度哲学书画室,叫他管理。王读到欧阳竟无著《瑜伽师地论叙》,提问请梁解。梁先生很坦然,不虚伪,说解不出,叫王往南京问欧阳先生。
  2、拜师欧阳展才华,亲历见闻()
  由是王于1921年四月从北京到南京支地内学院谒欧阳大师,提出五问题请解答。王在《五十自述》中仅写出五问题,未写欧是怎么解答的。笔者不揣浅陋,对五问作解答参考,求正方家。
  一问:阿赖耶识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处谓器界,即器世间。此种根器界,与色声香味触法为同为异?同则八识当同六识、缘无别故。异则种器当同真如,不同色声香味触法故。以唯识百法识所缘法,不列器界等故。法相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外亦不闻另有器界等故。如八识所缘为真如者,则与大圆镜智有何差别?
  答:(1)阿赖耶识之所缘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根本识与转识相互为缘。(2)所缘之境为相分,与心有关,名所缘缘。有亲疏二种:亲是种子,与能缘(见分)不离,如&老马识途&;疏所缘缘不一定有能缘之心(即与心无关之外境),但无外部真实影相,亦可生起,如猴子捞月,李广射虎。不过两者一体不离,即&色不离识&,不离为&唯&。《成唯识论》卷七说:&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遣执离诸识实有色等&。(3)因此,阿赖耶识、亲所缘为种子,不是六尘,疏所缘为相分(影相),不一定得本质,此说与根、境、意识三者结合出现认识之说(对二乘说)不同。(4)不能笼统地说&八识所缘为真如&。真如为二空所显之唯识实性。行者在十地中证十真如,其第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才是大圆镜智。&真如&为真实、如是义,涵义极宽,有在缠、出缠,苦集灭道真如。&当知万法即皆如&等说法,人称&笼统亦真如&,故应再作界定。
  二问:阿赖耶识颂云:恒转如暴流。论云,&&此识&&非断非常,漂溺有情。&&今谓赖耶相续漂溺有情。然则有情赖耶为一为二?一则不当云赖耶漂溺有情,二则赖耶非常有情当常,无常漂溺有常令不出离,此与数论自性神我之说有何分别?
  答:赖耶识与有情一体不离。&漂溺&指三世流转与五趣轮回,&非断&指三世流转,&非常&指五趣轮回。数论&二十五谛&讲自性和神我是世界的本原,佛教讲无我,这是根本不同点,数论讲解脱之道是自性不与神我结合,理不成,修难成,佛教讲业感缘起,因果了然。
  三问:世间生灭法,仗因托缘生起,别无自力。缘何诸修行者,能依持自力,精进勤修。抑既无自力,唯仗因缘,佛法能不同于命定论否?
  答:因缘为内因外缘,内因有精进义,外缘有促成义。&菩萨&为觉有情,六度万行度众生,精进不懈,信愿行皆自力。婆罗门教之婆罗门至上与四种姓之身份不可改变为命定论,佛教无命定论。
  四问:众生可度尽否?可度尽,则诸佛功德有尽;不可度尽,则诸佛功德徒劳唐捐,究竟孰是?
  答:度尽众生为大乘行者之菩提大愿。普贤菩萨行愿无尽,龙华三会众生度尽,这是菩萨的大愿行。
  五问:玄奘大师立(真唯识)量云:(宗)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喻)如眼识(同喻)。此量但可自悟,难可悟他。以所立因,但为自许,非共了故。既难悟他,胡云能立?
  答:戒日王于642年(贞观十六年)在曲女城为玄奘召开了一次无遮大会,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大小乘僧及外道六千余人。玄奘任大会论主,作《真唯识量》颂,立&境不离识&比量,誓言&若有一字无理而能破量者,请斩首以谢!&历时十八天,无一人提出异议。大乘人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人称他为&解脱天&,玄奘因此享誉五天竺。
  颂文&宗&有两个简别词:&真故&(从高深道理说,不从一般常识立论)、&极成&(大家认可的山河草木等色),不违&立故共许&。玄奘立&不离于眼识&,敌方谓离于眼识,故成争论,&宗&(命题)成立。&因&为阐述命题理由,小乘认为眼识所见的色为本质色(有体性),唯识家则认为是相分色,即眼识见分,托外境而在眼识自证分上出现影相,如照相机所现(不一定是本质色,如&李广射虎&),但相分色小乘不许,故用&自许&简别。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有六个三,眼根、色尘、眼识为&初三&,耳根、声尘、耳识为&二三&,依此类推。相分色要&初三&结合才出现色境则为极成。眼识所缘的是色尘不是眼根(眼根为增上缘),故云&眼所不摄故&。&喻&有同喻(如眼识)异喻(如眼根),其同喻之眼识为见分,在&宗&的后陈词&眼识&为自证分。《真唯识量》只&因&有&自许初三摄&,立论严谨正确,无人能破,不能说&胡云能立&。
  此五问题中之一、五两问深奥,说明王先生对唯识、因明已有深厚功底。欧阳大师&于早饭前立答,且极加称许,以为善发问,有研究,定可深入法海也。&王遂&本先年学儒之志以学佛,遂北面顶礼欧阳大师,心悦诚服,为其弟子。&并住下来攻读。先读戒本,次究《唯识述记》,有疑辄问,问无不答,问辄究底,答必尽言,学问大有成就。1921年下期(来院后半年),欧阳大师讲《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惜后部分未讲,王为之作录并续成其后半篇,欧阳读后极为欢喜。
  王恩洋于1923年著《起信论料简》,一鸣惊人,声名鹊起。先是日本学者考证《起信论》为中国人之伪作,梁启超同意此说,但盛赞立义精博。欧阳竟无说该《论》立真如受熏缘起万法,言熏习而无种子,染净互熏均不能成立。王恩洋更对《起信论》作系统、深刻的批判,说《起信论》非佛法,&梁陈小儿,无知遍计&。王论之立脚点有二:一是自唐武宗会昌灭佛后,唯识典籍佚失不全,国人对之研究立说,多为管窥蠡测,如永明延寿(904-976)之《宗镜录》将《起信论》列入唯识,王船山()是著名思想家,其所著《相宗络索》,也渗入不少《起信论》思想,即论战初期,武昌佛学院一方以增上缘、所缘缘来解释熏习的问题,认为《起信》不违唯识之理,与唯识相通,故有争论;二是《解深密经》立三时判教,以第三时之唯识双彰空有,不落两边为中道了义教,以了义料简《起信》,有权威性。《料简》一出,佛学界大哗,而武昌佛学院乃出《起信论研究》等书,多为反驳《料简》之作,寄与内院,有意挑战,内院同仁,推王作答,王成了内学院应战的第一人,几经反覆,最后太虚法师作文说:&初地菩萨,始证法性,得大欢喜,乐说无厌,王某亦尔。久之,吾知其即当无言也。&&此次论战,潮音竟响,打破千年之沉寂,真为佛学界三十年来之一大事。&王亦因此被誉&为欧氏支那内学院之一大法将。&更奇者,王与太虚法师为水火不容之论敌,竟因此而成神交契友,虚法师著《法相唯识学概论》,还请王作序。
  欧阳大师对王寄与厚望,事事关心。一天夜里,佣人为其送来一碗燕窝粥,说&院长叫送的&!王感动不已!还与王单独拍照。
  王遵师命,为金陵刻经处校雠《成唯识论》之《枢要》、《学记》、《了义灯》等,即《成唯识论》之五个《疏》,一边校,一边学,&余之唯识学入细,在此时。&犹如蒲鲁东只读了两年小学,后到印刷厂当排字工人,边排边学,后来竟写出《贫困的哲学》,成为无政府主义的领袖。
  王专攻唯识,且得欧阳嫡传,其成就可能在吕稀H缭谀谠赫倏牧酱窝趸嵋樯希员攘俊⑹杷翟滴侍猓跤肼婪⑸郝郏詈笈费艨隙送醯墓鄣悖ú卧摹度谕追&&一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第183-187页,黄夏年先生文),又如在《起信论》的论战中,内学院同仁推王为答辩人是。
  1923年下期,内学院开办试学部。吕鹘涛瘢蟾&引导&之责,近似于辅导员或班主任,有韩文畦(畋)、蒙文通等来学。韩为四川内江市人,解放前曾任西康省交通厅长,解放后历任川西行署农业厅副厅长,1952年调任绵阳专区副专员。其所造《王化中先生五十自述序》,文骈理正,不刊之著。蒙文通(),四川省盐亭县人,曾受业于经学大师廖平,后到支那内学院拜欧阳为师学佛。作文呈欧阳审阅,欧当众说:&蒙文通文如桶底脱。&赞许有加。但蒙所专的是中国古代史。当时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有信古(夏增v)疑古(顾颉刚)考古(斐文中)诸派别,蒙文通自成一家&释古派&。著《古史甄微》,提出上古民族可分为江汉(楚)、海岱(齐鲁)、河洛(中原)三系,其经济文化亦各具特征。此说较疑古派以&尧&为土堆、&禹&为虫之说有可信度。他的佛学著作不多,所见者有《中国禅学考》,为他在1924年1月内学院第四次研究会上提供的论文,有1.2万字。还有《唯识新罗学》5千字,论述玄奘门下之圆测(新罗国人)唯识学与窥基唯识学之异及其学脉渊源。两文均有新意,但仅于此。其成就仍在中国古代史之研究上。他在内学院住了四年,后到北京大学等校作教授,解放后,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学部委员。
  欧阳老师,魁梧严肃,对弟子虽无黄檗棒喝之举,但训斥声色俱厉。蒙文通见到欧阳,诚惶诚恐,在弟子中是最突出的了。如1938年正月,内学院蜀院在江津召开大会,共四五十人,&]士私诫洋曰:吾人已至中年,幸犹有师,更幸能得师之教训,此次凡师所言,无论如何均勿与师辩。当知凡师所言,无非出于悲愍吾辈者也。予敬诺。是以凡师所言,洋俱敬受。人日(初七)师讲学。次日晨教诫门人。凡(蒙)文通、(刘)衡如等皆受教斥。次教洋曰:&恩洋,吾不惧尔行动放恣,唯责尔自是骄慢,骄慢是尔大病,即不能虚心受教,进求胜境,吾为尔煞费苦心,尔却视之淡淡,当知此病非去不可,否则非无徒也。&洋受教,顶礼谢罪。文通、衡如相继顶礼谢罪。是时济济满堂朋辈,莫不战惧!芸生事后叹喟曰:&宋明儒后三百年,无此师道矣!&&内学院学生大有临济义玄晚年还想先师黄檗再打一顿之心态!足见欧阳之人格魅力。欧阳视文通为大器,有付衣之愿,文通却打退堂鼓,有始无终负师恩,故训斥谢罪相契。欧阳视恩洋为左右臂,欲其与吕思陶颇谠海跤1927年去后,多次征召不回,故称&骄慢&。王分灯别立,实为一山不容二虎,王与吕性格各异,共事久了,难免龃龉。
  欧阳训弟子,弟子顶礼谢罪,熊十力也如此,不敢、不想、不愿反抗。但欧阳大师训人,也碰上烫手山芋&&太虚法师的弟子法尊法师。以欧阳在《法相辞典&叙》中称法尊&新贵少年&所译《辨法法性论》译错了,非弥勒学。特别是&新贵少年&令之怒火冲天,在1938年写了两篇文章,称欧阳&气势凌人&、&失儒者之风,更无佛子之德。&欧阳心态可能是大愚反遭临济一顿打!后吕障壬戳艘黄模惶崦壑に胫蟆E费粲胩橥芙逃谘钗幕幔鞘π值埽费羰瞧涫κ澹浞⒒鸸ぶ怯惺Ю硇浴2还1941年恩洋先生&在渝时,太虚法师函约游缙云寺&&法尊法师盛情招待,并问老先生(欧阳)安好。&其对欧阳之火气已消。平心而论,讲唯识法相,欧阳巨擘,当之无愧,但不能说白玉无瑕。洞山良价对先师云岩昙晟&半肯半不肯&,僧问&为什么不全肯?&洞山说:&若全肯,即辜负先师也。&
  在内院,王见梁启超问欧阳:&释迦佛怎有那么多经问世?&欧阳反诘:&梁任公:你怎么著了那么多书!&梁在内院问学时间不长,患肾病故,临别致书欧阳,云收获颇丰。另有汤用彤、梁漱溟、缪凤林等来问学。
  陈明枢(真如,)于1922年八月来内院,拜欧阳为师,且为大护法。他后来任十九路军总指挥,&九&一八&事变后任京沪卫戍司令,后与李济琛等建立福建人民政府,与红军签停战协定。蒋派卫立煌将其瓦解。陈从此失去军政工作。解放后曾任森工部长等职。
  1925年七月,欧阳开办法相大学,任命王为&大学主任&,即班主任,有学生三十人。王讲《瑜伽真实品》、《佛学概论》并由内学院出版发行。1928年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华侨黄联科来信说,感人生空虚,求解脱之道,出入东西学校而不得。时萌自杀之意,后读《佛学概论》等文而获解救,向王执弟子礼,每月助王百元(银元)作为著书宏法之费。从此,黄成为王恩洋的大护法,开办龟山书院,他一次就出八千元巨资,作造房印书等费用。两人书信往来不断,但终生未见一面,亦奇事、佳话!
  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打败孙传芳后,占领南京,军队驻法相大学附近,要在大学设电台,&政府给银三万元与内院而接收院址。时暑假已到,大学部即宣告下学期暂时停办。&
  3、开办龟山书院,讲学论道成渝()
  停办后,王辞别欧阳,回四川南充,得黄联科、黄肃方之净资帮助,于1930年开办龟山书院。当时国家多难,民族危亡,能在乡村讲学,实为清静场所,如抗日战争时期之四川大学迁峨眉山就是例子。
  由于王恩洋在两京求学,声誉遐迩,南充专员鲜英(特生)将其子鲜季明送来读书,第21军参谋长唐再庠命子唐仲容入学,原四川省警察厅康厅长之子康仲奇、康季悟两兄弟来学,泸州刘厚生(良俊)弃连长军职来院读书并终生追随,虔诚护法。惟贤法师亦于此时来学,师生情谊深,后惟贤在极度困难中,王不断予以帮助,教他&修忍辱波罗蜜多。&改革开放,政策落实,惟贤先后任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会长等职。1998年5月在重庆佛学院召开的&王恩洋先生诞辰101周年纪念会&上,惟贤作了《深切怀念恩师王恩洋先生》讲话。《法音》还作了专题报道。
  龟山书院在盛时,有十多人读《成唯识论》,其中悟性最高的是张德钧。张受自由恋爱思潮影响,要与发妻离婚,王听其发妻哭诉后,对张规劝,张个性倔强,翻脸不认师,犹如孔德终生不承认是圣西门的学生。后张到内学院学唯识,继执教华西大学,解放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所。上世纪60年代逝世。
  龟山书院在上海佛学书局出版《龟山丛书》,有《人生学》、《论语新疏》等十余部。上海光华大学蒋维乔教授在上世纪30年代用《论语新疏》、《孟子新疏》作教材,济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教《摄大乘论》,对王著《摄大乘论疏》予以特别推荐,足见著作之影响力。
  王在北京大学读书时,见蔡元培采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很受启发,办龟山书院也采用此方针。有陈修文、唐国庆、杨恩德、苏焕然四人思想进步,王听其读马列主义著作。1938年,四人同去延安。后唐国庆还为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篇》撰写明清史部分。
  王除在龟山讲学外,还受成都佛学社恭函肃聘至成都讲《世间论》、《摄大乘论》。时约两月,听众踊跃,说法堂不能容,多环立阶前侧听。&八十之翁、十岁之童、耆年硕学、走卒贩夫,莫不具足。&有李仲权等四人,不远数百里从内江县来蓉听讲。王口辞清楚,声音宏亮,譬喻多,犹如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有游永康,青年女性,始业佛道,随闻随记,成《摄大乘论疏略述》,求正于王。王称&以显了之笔,述精深之义&、&智而好学,识量远矣!&王还受重庆佛学社及华岩寺聘请讲经,听经人士稍亚成都,但虔诚不减。
  1938年六月,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炳英来函云:四川大学拟请王予下期讲授印度哲学及宋明理学,先函征求同意。王以&父母在不远游&,函覆辞谢。
  4、开办东方文教学院(年)
  1942年正月,王受李仲权、廖泽周等信士邀请,到内江县圣水寺开办东方佛学院。为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后改名为东方文教研究院。1947年,院董会在成都新西门外购得三十六亩土地及房舍数十间,将学院迁至成都,改名为东方文教学院,设立国学专科班及研究生班,正式招生。最盛时有学生两百多人,聘请蒙文通、任乃强、贾题韬、周传儒、吴天墀、唐仲容、唐国庆、汪德嘉等任教。师资力量雄厚,英才培育场所。解放后,办学经济无来源,申请停办。川西行署文教厅厅长张秀熟来院接收,拨款300万元(合新币300元)处理善后,毕业班学生赴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统一分配,修业班学生转入华西大学文学院读书,教职工安排工作,各得其所。
  文教学院设立出版部,出版《文教丛书》20余种,多为王院长的新著及再版著。出版《文教丛刊》共8期(半年刊),多为学术专著,如吕缎史ㄊι郊捌溲怠肺兰铱牵醇丛亍U攀姥Ы淌谧鞣糜⒀д撸粞ЫG糯笱В础斗糜⑷占恰罚窃刂疃嗳の耪乒剩谥巳丝凇N浜捍笱Ы淌谛煺鹬抖朊忌礁场罚告复视铮衽坦鲋椤T寤娑朊贾模蕹銎溆摇M醵浴缎吕硌А贰缎挛ㄊ堵邸分镀缆邸芬嗫诖耍晌窖潘坠采停倩ㄆ敕拧
  1943年武汉大学教务长朱光潜(孟实)函约到武汉大学(抗日战争时迁四川乐山)讲学。1944年得校长王星拱聘书,于三月至武大,&讲《佛学概论》、《儒学概论》,每周各三钟。公开讲演《新人生哲学》三周。听者至教室不能容,转至大礼堂讲演亦室为之满。&暑假孟实约以重来,王&谓文教院不可虚悬,在外讲学,恐非可久也。&哲学系有侯春福、黄世彦二学生对唯识学极感兴趣,两人向大学请休学假一年,来文教院攻读《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广种法缘,收获颇丰。
  1943年,欧阳大师病逝,百日大祭后,公举吕壬淌Τぴ骸W橹硎禄峁财呷耍醵餮笪呷酥弧F浜蠖啻慰幔蹙交幔谘г壕牙眩慕淘涸轮蛟饧保讶缜笆觯ù鹗Χ饔谕蛞弧
  5、新中国成立后之王恩洋()
  1951年,东方文教学院停办后,王担任川北行署参事室参事及人代会代表。1952年四区行署合并建立四川省人委,王担任四川省参事室参事及省政协委员。
  1957年,王借调北京中国佛学院,讲授《佛学通论》、《瑜伽宗综述》。讲义油印成册,还写了多篇逻辑学论文。1961年,王回四川,仍担任参事工作,直至逝世。在回四川后,还担任《四川通志&佛教志》的撰写工作(另有遍能、隆莲诸师)。我听隆莲法师说,《志》已写成,但运动不断,改写审查不断,文化大革命开始,所写丧失。
  其在北京期间,有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学生朱华昌,常来请问唯识学的问题。毕业后分到武汉科研所,与黄正荣合译了一本关于半导体的书,自己编译了一本什么&区域提纯&(记不准确)的书,两书均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前书还再版发行。1962年干部下放,朱华昌被下放回原籍上海。1963年他得王允许来成都学《成唯识论》。住王家里,王每日下班后为其一人讲授,时半年多。王病故,他中断学习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政策落实,安排他到上海市计量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1994年我在上海见到他长兄朱福昌,云他到国外去了。朱华昌可称为王恩洋的最后一位高材生,但含苞未放。
  1952年,内学院停办,王应吕院长请,到江津处理善后。善后最大难题是金陵刻经处一万多块经版要运到南京,巨额运费无从筹措。研究决定,经版暂由江津佛学社众信士保管,另有核心经版及贝叶经、佛像等珍贵法宝运到南充龟山书院图书馆。我见运来龟山经版装有两大书,还见到贝叶经、瓷版佛像等物。1953年,悟超师得到汇款后,将经版等物悉数寄到南京。1993年我到江津谒欧阳大师陵并访问佛学社,一女居士说,吕院长留下的经版我们悉心照管,后汇来运费,我们找船(江津在长江边上)、搬运,花了不少时间,完成了心愿。王可谓与内院蜀院相与终始,欧阳九泉无憾!
  6、学说思想成就
  王恩洋之学说成就面广,我管中窥豹谈一斑。此中多为专题,点晴无体,不了全貌。
  A.儒佛并重
  王儒佛并重,世入儒学,世出佛学,与欧阳大师相契。我听他说,梁武帝信佛,但没有学好,误解了佛法不杀生。佛讲业感缘起,你因惑而造恶业,必定受地狱、饿鬼、畜生之报。梁武帝早年无子,过继侄儿萧正德作嗣子。后生太子萧统,萧正德失去皇位继承权,大不满,到北魏说攻梁未果又回梁。梁武帝还哭着教训他。养痈遗患,后萧敬德开南京城门迎叛军侯景入城,梁武帝困死台城(宫城),咎由自取。佛图澄说,当杀则杀,不滥杀无辜,这才是治国之道。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佛讲戒杀盗淫妄酒,两者相通。一老者对王说,我现在学佛,了此余生。王说,以消沉心态学佛不对,佛讲六度万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讲&空&,是舍身忘我,犹如在天空翱翔,无挂碍、无怖畏地度众生。
  B.诠释佛理,多有创新
  (1)真如 &《起信论》立真如为诸法本源,可与无明互作熏习而有作用。王不同意此说,认为&真如但是一切虚妄分别永寂,非实有性。&&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如即圆成实性,是无为法。《般若经》说,诸法本性皆空,一相无相,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即是真如法界等故。
  (2)空有真义 &中观言空,法相说有,诤论不休。王著《实有真空中道了义论》称:法相说有,指依他起性从缘所生,有幻相无我法体;中观言空,指因缘生法空无自性但有假名幻相,空有展转一味,皆了义教说。称&空见&者,即恶取空,说一切都无所有,佛所不化者也。
  (3)真俗二谛 &二谛为佛教重要教理,解说各异。王在《金刚经释论》末说:&实智亲证曰真谛,随俗教化曰俗谛。真谛之中,因果历然;俗谛之中,我法空寂。&&证此为真,说此为俗。圣人既证真而说俗,凡夫则因俗而了真。&&凡落言诠皆是俗,说有故俗,说空亦俗也。凡人实证皆是真,空固是真,有亦是真也。非无相不显实相,非幻身不见法身,真俗交融,有空不碍,此佛法之究极了义,夫岂真俗背驰而有空互碍者哉!此亦佛学界一大发明,足以澄清千年纠葛者也。&
  (4)瑜伽宗为究竟了义 &《瑜伽宗综述》是王生前最后一部论唯识的著作。他说中观虽为了义,但不究竟,瑜伽宗则为究竟了义教。此中涉及&三时教判&之所以然。他谈了四点:
  第一、中观宗论著,多属解经破执,但破而不立,未建立大乘阿毗达磨。瑜伽则有破有立,有《瑜伽师地论》,广辩世出世法及声闻菩萨行果差别,称为三乘论书,《杂集论》名大乘对法,阿毗达磨藏成立。
  第二、中观宗排斥小乘,部派谤大乘非佛说。弥勒无著著大论,普被五种姓,总摄三乘。《解深密经》第三时教发趣一切乘,为极了义。
  第三、中观宗据因缘所生法说自性空,远离二边处中道。有依言取义者,谓一切法都无所有,为恶取空。为遣偏空,《辩中边论》&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第四、中观宗虽遣诸执,但对业感缘起,流转还灭无作者受者轮回者及度生者之矛盾未解除。瑜伽宗建立阿赖耶识熏习,所缘识变、染净转依。证知八识持种,生命于以无穷;识变世间,执我非有,缘起不无,矛盾解除,实相显现。
  7、道德情操高尚
  王恩洋小时读儒书,立志作圣人,后读佛典,发愿作菩萨。行践志愿,终其一生。兹举例说明。
  王在北京大学读书时,陈独秀、李大钊等倡议成立&工读互助团&,即半工半读,解决经济困难与求学问题。王于1919年组织了十数同学,开办&食劳轩&餐馆及织袜等工业生产。大家都无办企业的经验,利润亦薄,人心不齐,顾主欠账多,宣告倒闭,还负债数百银元。一夕债主郭君索债急,语伤人,王几泪下,急许以三日还银。王典物借贷,如期偿还,郭君让过月利,王坚决不要,&盖不以金钱见侮于人,亦不以是受怜于人也。&&是时突得秦树风先生自重庆为余等募得何汝膏诸君二百五十元,以资补救。余以生意已停,团体已散,不敢以助团体者私人受之,遂全数退还。余幼慕伊尹之非义不取与,又闻蔡孑民(元培)校长云,非一介不苟者不可以行共产,故自开办工读互助团以至解散,始终保持纯洁廉正之行,都无愧作。&
  赵长明,南充人,与王同学,亦加入食劳轩。他患有肺疾核,很悭吝,还想留法,储数百银元不用,入住免费的教会救济医院,吐血倒在石灰堆上死了。王为其料理后事,下葬竖碑,将余款数百元汇归其家,未亏其一元(1919年事)。
  1927年王从南京回四川,有同学吴超然请王将其妻罗淑瑶带回四川,王应允。王在船上,与之同舱,言行有礼。一同舱同学任映沧(昭明)面对罗女,赤膊摇扇,王咤之。任说:&未必然你是关云长,对着皇嫂,秉烛待旦&!
  1924年王游杭州,佛教协会吴璧华会长请其讲演,时王吐血。王入座讲诸法缘生无性之理。座下闻者,见余吐血说法,极为感动。
  1931年正月,王赴江津省师,宿铜梁县某场旅店,店内宿有抚婴院难童女(江浙等省沦陷,失去父母的儿童由政府收养)各一及事务员等人,此难童女因重病送八塘医院,不蒙接收又返回者。夜半难童哀呼解大便,事务员不理采,难童又说已解到F里了!事务员说明天回院换洗。难女又哀呼&被盖掉下床了&!其人不理。王念&两孩病已深,设再寒冻,明日宁有命耶?&下楼,为之拾被。至其床,则非掉被也,欲大解也。不能动转,予乃抱赴便桶。其人见予如此,亦自楼下,予即以女付之。男童复呼口渴,求水不可得,余乃授以桔,犹自食也。余复入寝。工人复上楼,告事务员曰:难童已死,速起归院。三人齐下,即将死童活童,一被裹之,置滑竿,开门欲去。店主人大哗曰:汝人死我店,不为打扫&开路&,遂欲去,此店何以贸易,岂昨夜不有约耶?坚不许去。余立起视,当闻女孩啼泣,不愿与死孩同被也。于时大雾,露下如雨。余曰:人之儿女,己之儿女,死者已矣,如乘雾归院,此女宁有命耶?为尔等计,宜天明别请滑竿,汝无钱者,吾代尔请,另载此女。店房亦当打扫,不可无信于人。其人自觉理亏,又见余肯出钱,遂从予言,别置女于床,命主人请道士,且谢余。嗟乎!疾病生死之际,非天性骨肉之爱,谁肯不避烦难,为之慈护。有父有母者,孰忍以子女付之他人哉!
  王恩洋讲诚信,负债倾力偿付;不义之财,一介不取。与朋友交讲忠义,不苟且随便。吐血说法,犹如名伶康芷龄,唱《八阵图》累死在舞台上,观众赞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若人人如此,社会和谐安定矣!
  王恩洋赤诚对人,有豪爽之气,所以他能得到众多信士护持,开办龟山书院于山沟穷村,建立东方文教学院于成都省会。
  8、学说后继有人
  王恩洋的弟子众多,有成就的不少,此中最突出的,当推唐仲容先生。
  唐仲容(),四川巴中市人。少年就学于龟山书院小学班,听闻佛学诸多名相。16岁时双目失明成瞎子,心想左丘失明,《左传》传世,人应有作为。他爱好唯识,请人代读《成唯识论》。有志者竟成,终于精通唯识学,兼行医学,办学育人,发表佛学论文多篇,声名鹊起。1947年,到成都东方文教学院讲授《庄子》等课程,指导研究生。解放后,学院停办,瞎子碍难安置,介绍他回巴中,亦难落实。仲容毫不气馁,继续研究瑜伽中观及禅学,在乡村当赤脚医生为人治病。文革期间,他读《矛盾论》、《实践论》,能全部背诵,论议与时代思潮相应。改革开放后,仲容在《法音》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得到佛教界的好评。后经赵朴初会长给四川省委统战部推荐,唐仲容及其子唐思鹏()安排到成都四川省佛学院讲学。后来唐思鹏还先后担任重庆佛学院教务长、《法音》责任编辑,在中国佛学院讲授唯识等课程,华文出版社出版《唐思鹏著作集》6册,有《三十颂》、《辩中边论》等佛典的注疏,颇多新义。英年早逝,犹如颜回僧肇,能不慨然!
  仲容先生还有一杰出弟子隆藏法师,毕业于成都电子工程大学,出家后入中国佛学院作研究生。现任峨眉山佛学院副院长并讲授《摄论》、《深密》、《俱舍》等课程。其在《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出版的工作中,作了很多工作,贡献不小。
  唐仲容晚年做了一件大事,结集《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十巨册,400万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犹如章安之于智,丰功伟绩。笔者写有《唐仲容与&王恩洋先生论著集&》文,载《法音》2002.9,可参阅。
  由上所述,可见金陵刻经处及内学院之学说,历经150年,传承不绝,硕果累累,源远流长。
  9、恩洋名声再起
  新中国成立后,东方文教学院停办。王弃教从政,忙于开会、考察,搞运动,与学说研究及教学不沾边。
  1954年,王参加四川省人委工作组,到岳池等县视察农村合作化运动情况。王见社员养牛无专人负责,致牛变瘦,王提出意见,遭到批判,认为是攻击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接着是由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到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王在参事室中,是唯心主义的重点人物,成为重点批判对象。接着又是由批判胡风反党言行到肃反运动,接受审查,无人能免。
  1955年,中国佛教协会接受周总理任务,为斯里兰卡撰写佛教百科全书中之中国佛教条目。吕辔敝魅危赡芷竿跣从泄靥跷模醯笔闭谑芘校簿臀薮犹讣按耸拢省吨泄鸾獭肺寰肀局校醇醵餮笾S墒牵醵餮笾胧赂艟尬沤辍
  改革开放后,王恩洋之名渐现报刊书籍,特别是《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的出版,唤起众多学者研究的兴趣。
  马莉莉著《王恩洋研究综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对王恩洋研究之概况。笔者不再冗谈。
  兹以此文,纪念金陵刻经处创立150周年!
  (王赐川 &四川峨眉山佛学院)
作者: &&来源:&&
应广东四会六祖寺邀请,由老挝佛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蒙自特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