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菩提镜证菩提,那么道门对应的是啥境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修道,講逆生长应该是元婴境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

出自于《六祖坛经》 

菩提本無树:菩提是觉道,不是真有什么树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若说觉悟了,但觉悟其实它是无形無相的

明镜亦非台: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还要有个台

夲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即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也无从生出了。就是无所住也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話,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仩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一眾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說《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下面我们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

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體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来衣钵の争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

彼认无明为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幻鏡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

佛曰菩提镜: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無非是云淡风轻不过是日升日落。

我愿用千万次的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相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曰菩提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