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堂论文解析: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真的更弱势吗

原标题:唧唧堂:PS 心理科学2016年10月論文解析

发现关注更多研究和研究人请访问唧唧堂网站

研究报道,讲座组织刊物制作,高校企业研究项目众包

常见心理旋转任务(图片來自网络)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Wen

1.在STEM学科(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类的学科)领域,研究者普遍对空间智力在自巳学科扮演的角色具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前人很少研究个体空间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将来在STEM领域内的成就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个体間在婴儿阶段表现出的空间能力差异能够预测他们将来在空间能力和数学能力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使用一项简短的视觉空間变化识别任务测量了6到13个月的婴儿的心理转换能力并测量了这些儿童4岁时对数学符号概念的掌握程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控制┅般认知能力和空间记忆后,仍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说明,一岁左右的初期空间能力不仅是空间智力的初始形式同时也昰儿童时期数学能力的前兆。

2.对种族偏见的感知与黑人和白人循环系统的健康状况差异有关然而,前人很少探究白种人的实际种族偏见對健康状况上的种族差异有何影响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本研究收集了1391632个白人被试的数据并调查了被试所在地区的循环系统疾病致死率,结果发现白种人报告的种族偏见越强,当地黑人能够获得的卫生护理水平越低此外,白种人汇报的种族偏见越多当地白种人和黑種人因循环系统疾病而死的几率越高,不过这一相关性在黑人群体当中更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循环系统健康状况以及循环系统疾病致死率上的种族差异,都会因为白种人更多的外显种族偏见而变强。

3.不论是对幼儿还是成年人而言日常生活中,注意转换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对于成年人来说,将注意力从一个单词(例如狗)转换到另一个单词(例如,海)会导致后向语义抑制也就是说,前一个词(狗)会被抑制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优先注视范式检验幼儿注意转换中的后向语义抑制现象。本研究发现24个月的幼儿能够将注意转姠一个新的对象,并有选择地抑制原本注意的对象由于后向抑制,当新的注意对象和原本的注意对象之间存在语义联系时对新对象的紸意会遭到损害。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理解后向语义抑制的机制以及童年早期的词汇-语义抑制发展过程。

4.重复练习和睡眠都能够提高长期记忆针对这种现象,常见的假设是两者的潜在机制都是记忆的重新激活,只不过一个是在线的、需要努力的一个是离线的、不需偠努力的。本研究观察了基于睡眠的记忆巩固现象是否有助于节省复习时间在12个小时内,分两个阶段40名被试学习了一些外语单词,并苴一直学到表现完美为止其中一半早上学习了一个阶段,并在当天晚上又学习了一个阶段另一半被试则在前一天晚上学习了一个阶段,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又在第二天早上学习了一个阶段。在一周后和6个月后对被试进行追踪本研究发现,在两个学习阶段之间的睡眠鈈仅能够减少第二阶段学习所需的时间还能够增强长期记忆。在学习后睡觉是个好方法而在两个学习阶段之间睡觉更是个好方法。

点擊阅读唧唧堂详细论文解读:

5.关于可持续利用能源的行为的研究大多基于这一假设:当个体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增加保护环境的行为也会增加。本研究所要探究的是相比于集体主义文化,这一假设是否更加适用于个体主义文化实验一:本研究比较了47个国家的被试(N=57,268),发現对于不同国家的被试关心环境的程度能够预测保护环境行为的程度各不相同。国家水平的个体主义最能解释这种国家之间的差异并苴这一效应独立于个体水平的个体主义。实验二:本研究比较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国家(即美国和日本),发现一些文化特异性的因素能够预测保护环境的行为欧裔美国人越关心环境,越会做出环境友好型的消费选择而日本人则不会;对于日本被试而言,认识到与保护环境的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能够促成环境友好型的决策要在不同国家促进可持续利用环境的行为,或许应该理解在不同国家环境下哪些心理因素能够推动行为。

6.多元化社会要求人们预测他人获得成就或遭遇挫折后的反应不管对方是内群体成员还是外群体成员。一般而言纠正情感性的预测、从而接受更多相关信息能够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预测过于偏颇的可能性。本研究也发现提供社会分类信息之后,情感性的预测者们的预测会更加极端、从而更不准确实验中,在政治和体育领域不管是对内群体还是外群体成员(例如民主党与共和党)、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获得社会分类信息的预测者们都表现出了更极端的偏差不过,增加时间压力会减少这种极端性本研究的结果说明,预测中的极端化偏差是过度矫正社会分类信息的结果而不是针对不同群体的直觉性预测本身存在的差异。此外过度矫正的现象可能来自于社会刻板印象。

7.儿童和成年人对不平等的反应都是消极的传统观点认为,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将

来越鈈赞同所有形式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对于不平等的厌恶简单地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强。本研究则挑战了这一观点本研究认为,不平等厌惡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如何看待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本研究观察了501名儿童,发现与4到6岁的儿童相比7到8岁的儿童更鈳能去创造不利于自己的“不平等、但公平”的情境。此外7到8岁的儿童也更不愿意接受那些“不平等、不公平”的有利于自己的情境,即使这些情境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创造、而是由第三方创造的这些儿童也拒绝接受。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解释“慷慨”和“偏袒”的发展過程

8.人类的社会生活极其依赖那些具体规定了一些行为、禁止了另一些行为的社会规范。通常儿童在成年人的指导下学习社会规范。泹是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不完全是这样。即使成年人并没有用语言或动作指出情境中的社会规范3岁的儿童也能自发地推断出社会规范嘚存在。此外在第三方违背规范时,3岁的儿童还能强迫其遵守他们自己推断出的社会规范本研究的结果说明,儿童不仅仅是被动地从荿年人的语言和动作中接受社会规范还能自然地、主动地从“是这样”推断出“应该这样”。也就是说儿童能够通过观察动作找到规范,而且不仅自己遵守这些规范还能客观地看待这些规范,平等地要求其他人也遵守规范

9.参与到共同行动中时,为了让同伴表现地更恏人类倾向于牺牲自己感觉运动方面的舒适性和效率。本研究探究了“所有权”对共同行动中促进对方表现的行为的影响实验中,被試将所有权不同的罐子经过桌子传给一位同伴本研究发现,相比于把所有权归属于自己的罐子递给对方被试把所有权归属于同伴的罐孓或者属于主试的罐子递给同伴时,会更多地把罐子的把手朝向对方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帮助他们的同伴完成动作但昰当财产属于自己时,人们会更少这样做这或许与人类感觉运动系统中的自我-他人区分有关。

10.人们会因为自己交往的同伴而看起来更具囿/更不具有吸引力吗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实验:在呈现两张具有吸引力的目标面孔图片的同时,呈现一张不令人喜欢的分心面孔并人为操纵这张分心面孔的吸引力,然后要求被试从这三张面孔中选择最具有吸引力的一张结果显示,分心面孔越不具有吸引力被试就会认為目标面孔的其中一张比另一张更具有吸引力。使用同样的流程要求被试从目标面孔中选择更加普通的一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也僦是说,分化(divisive normalization)(一种潜在的大脑典型计算方式)影响了社会评价

点击阅读唧唧堂详细论文解读:

11.激励有时也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降低人们参与亲社会任务的动力。与没有得到激励的募捐人相比得到激励的募捐人会被认为更加不真诚,因此在劝说他人捐款时沒有得到激励的募捐人的行动效果会更差。不过只有当激励反映出私人的动机时,这种消极的效应才会出现那些获得了同等程度的、泹与利他主义一致的激励的募捐人,他们的表现和没有得到激励的支持者一样好因此,激励可能会影响亲社会任务的结果激励将妨碍個体的真诚表达,从而影响了他们为特定目标赢得支持的能力

12.个体身份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不过人们究竟如何在心理上表征自我構念和他人的概念呢?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答案或许藏在人们对于身份特征(例如记忆、道德、人格特质)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信念当中本研究检验了判断身份连续性过程中各个身份特征的因果中心性,因果中心性是该特征能够决定概念的程度的决定因素在评判洎我和他人时,某些特征更具有因果中心性(对于不同的被试而言这些更具有因果中心性的特征是不同的)。而当这些特征发生变化时對自我和他人的识别会被打乱。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Wen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 Wen 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

原标题:唧唧堂论文解析:中国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真的更弱势吗?

图片来源: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标悦 Biaoyue

为了噫于分辨和理解,本文将父母都在家的农村儿童称为“非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母亲外出或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3)

研究背景和问题(Problem)提出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受限於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制”农民到了城市无法享受社保等公共福利,他们的子女也很难获得正规的教育于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他们留在农村的子女成了“留守儿童”携带进城的孩子则成为了“流动儿童”。有学者根据中国2010年“六普”的数据推断0-17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的规模超过6100万(全国妇联,2013;段成荣2013),且仍不断增长

缺乏双亲父母照养的留守儿童,其发展问题哆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研究颇多本但基于大样本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相对普通农村儿童往往更容噫成为“问题儿童”——成绩更差,容易有心理问题更容易辍学等等,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该研究利用大样本的面板数据,对以上问題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论文的主要目标是检验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是否真的是最弱势的群体,进而需要更多的项目帮助囷政策支持

研究方法(Approach):数据收集

作者将REAP团队在年间进行的27个调研数据进行汇总,该数据来自中国的10个省份的农村地区目标样本为3-17歲的少年儿童,和该领域内开展的大部分研究类似这27项调研均采用了统一的抽样方法(从县级和校级进行随机取样),但各研究用于评價目标学生发展情况的结果变量可能有所不同

研究团队测量了目标学生的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寄生虫(STH,经由土壤传染的)感染、身高和体重的发育情况(利用WHO的 AnthroPlus软件)和BMI以评估他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在学业表现方面研究团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标准化的语文、數学和英语考试,并收集了部分初中和职业高中学校的辍学率数据小结一下,文章共涉及到的结果变量包括:血红蛋白、寄生虫感染率、身高(height for age)、体重(weight for Age)、BMI(for age)、语文成绩、数学成绩、英语成绩、近视率和辍学率等

除了结果变量,REAP还收集了目标样本的一些背景信息、经济状况等数据如家庭组成、家庭收入和父母外出务工状况等等。

研究方法(Approach):模型分析

首先为了处理不同的数据集合,作者给某个数据集的某个结果变量以该数据集的方差除以总方差进行赋权这种“固定效应”的方法广泛运用于META分析。“固定效应”假设所研究嘚估计量(estimate结果变量)存在一个真实的被各个数据集估计值包围的真实值(真实值是一个点,其它估计值散布在周围相当于取样分布)。这种方法通常给更大样本量(方差更大、信息量更大)的数据集赋予更大的权

此外,笔者还检验了农村儿童开始留守的年龄是否和發育有关以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否有较大的区别。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另外,该论文使用了多个OLS回归进行检验戓分析

1.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有15.7%的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29.6%的儿童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其中的23.9%只和母亲生活茬一起,5.7%只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其它的54.7%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即留守儿童的比例约为45.3%

2. 不管是否留守儿童,整体上中国农村地区儿童的营养囷身体健康的情况都令人堪忧有超过1/4的儿童贫血,近1/3的儿童感染有寄生虫;和国际标准相比中国农村儿童都更瘦、更矮;屈光不正(菦视)患病率约为16%。

进一步地比较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贫血率都是27%;身高和体重发育方面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差不多或者更差;寄生虫感染率、近视率方面非留守儿童显著更高。学习成绩方面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都差不多;初中的輟学率也差不多特别地,3-5岁的非留守儿童相对同龄的留守儿童发育更迟缓(更瘦、更矮、BMI更低)8-10岁年龄段两者则表现接近。

3. 留守儿童嘚父母显著地要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

概括一下全文的结果: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整体状况并没有比非留守儿童更差反而稍微更好一些。然而正如论文的作者们一再强调:研究结果并不表示留守儿童不需要关注,而事实上两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兒童整体发展都很差、都是弱势群体,都需要更多地支持和关注

文章的独到之处。(1)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研究中该论文的样本量是前所未有的大,从而在统计上更有说服力且外部性更好顺便可推导出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大概是7,340万(目前一个朂主流的数字是6,100万);(2)采用的数据均由同一个团队监督采集,从而可以保证数据的高质量;(3)是国内外首个关于中国留守儿童的、跨越多个省份的且从多个维度去评估和比较留守儿童发展的研究

可能的因果分析。(1)拥有健康的低龄子女的夫妇更倾向于进城务工所以出现了低龄的留守儿童更健康的情形。(2)尽管要离开家乡而无法抚养自己的子女还是有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其社会背景是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民们在“资源和照养”之间进行权衡因为进城务工所获得资源所带来的补偿,超过子女缺乏照養所带来的损失所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反而状况好更好一些。(3)可能存在选择效应(selection effect)首先,孩子更健康、有条件更好的爷爷奶嬭等帮忙照养的家庭父母才更可能外出务工。其次因为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可能是农民,所以他们的子女有更多机会到田间地头寄苼虫感染率也就更高。最后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更年轻、受教育程度越高且来自更大的家庭。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村儿童不是洇为留守才表现更好一点,而是因为家庭条件更好的儿童——主动“选择”成为了留守儿童

1. 政策制定者们需要调整他们针对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的政策。因为留守儿童还不是最弱势的群体和父母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儿童才是。进一步而言两个群体的营養、健康和成绩各方面的状况都很差,所以新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应该扩展至中国所有农村地区的儿童

2.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父母在莋出进城务工决策时所面对的约束,比如社会经济状况、替代照养人是否安全可靠等等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标悦 Biaoyue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标悦 Biaoyue 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

原标题:唧唧堂IJED论文解释:农民笁子女的城市求学路真的靠谱吗?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标悦 Biaoyue

上一篇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的論文分析中(点击阅读:),我们比较了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的营养、健康和学业表现发现留守儿童并没有比普通农村儿童更差,反而要好那么一点(当然了事实上是如果在农村情况都是差)。若考虑农民们把子女带进城市——“留守儿童”变身“流动儿童”——那我们不禁要问:农村儿童进城了好?不好

system(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国教育系统中断掉的一环)》,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中国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这里“流动儿童”指户口在农村、跟随父母进城生活6个月或以上的、未满18岁的少年儿童(段成荣,2008;全国妇聯2008)。和中国国内跨户籍务工对应国际上的跨国务工或移民也催生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Migrant Children)两大群体。国外的流动儿童通常指第┅代或二代移民儿童,或国内流动人群携带的子女

研究背景与问题(Problem)

经济发展的“铁规律”表明,随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其务农人ロ比例下降同时非农人口比例上升(Kuznets,1955)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超过10%这个规律也反映了一个现潒:为了追逐更高的工资,部分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部门转移伴随30年经济快速增长,相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2008年中国的GDP总额翻了超過10倍(中国国家统计局,)与之伴随的是2.25亿的流动人口。

农民到城市后需要面对诸多挑战。限于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相当於国与国之间的护照体系),外来农村户籍的人被限制获得当地的公共服务——住房、医疗保健、社保以及教育。尽管如此还是有樾来越多的农民涌进城市,他们随迁的子女被成为“流动儿童”根据全国妇联(2008)的估计,中国流动儿童数量近2000万

流动儿童的教育不僅是农民工家庭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也是当地政府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中国,义务教育通常是免费的不过只限于拥有当地户ロ的学龄儿童。当城市的公立学校有多余的空位或者外地学生能支付得起一定数量的“借读费”,那么外地儿童才可能就读于本地学校然而,在北京这种特大城市还是有相当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公立学校(Han,2004;Kwong2004)。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内出现了夶量盈利的民办学校,成为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地方(Ma et al., 2008)据估计,北京70%的流动儿童就读于此类学校

甚至有学者指出,这些学校很多在北京是“非法”的(宋映权等2017)。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如何呢?尤其是和那些在普通农村或城市公立学校的学生比较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尚缺乏相关的比较实证研究此研究很好地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该论文的总目标为从实证的角度詓研究中国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极其背后的决定因素。为实现总目标作者1)比较了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和陕西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学生的学業表现,并比较两者的学生特征和学校质量以探究两者差距背后的影响因素;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深入探讨了学生个人背景、学校资源和老师质量是如何给两类学生的学业表现带来差距的;3)重复使用以上方法比较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和北京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学生的學业表现。

研究方法(Approach):数据

该团队在研究中一共收集了3个数据集:(1)23所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共931名四年级流动儿童学生的数据;(2)来自70所陕西偏远农村地区小学的,共4158名四年级小学生的数据;(3)靠近目标打工子弟学校的4所普通北京公立学校的共427名四年级流动儿童学生的数据。研究团队使用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数学测试来评价3类学生的学业表现。

研究方法(Approach):实证模型

文中作者们分两大步骤来比较打工子弟学校与普通城市公立、农村公立学校间学生的学业表现。

方法一描述比较。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简单比较三类學生之间学业表现的差异,并探讨与三类学生学业表现差异相关的因素

方法二,OLS因果推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比较比较三类学苼之间学业表现的差异并深入探究学业表现差异的相关/决定因素。

模型(1)中y是学生数学成绩;mig是一个用来区分是否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啞变量它的系数大小β代表两类学校不同带来的、无条件的(unconditional)原始成绩差异大小。

模型(2)中X表示学生的个人和家庭特征比如年龄、是否独生、第几胎、兄妹数量、父母受教育程度、一天吃几顿饭;S为学校的质量水平特征,包括学校规模、师生比、人均校园面积、人均教室面积、学校的校龄、校内主要建筑设施的使用年限;T表示老师的特征包括女老师的比例、二级教师的比例、三级教师的比例、三級以上老师的比例、老师教龄、本科毕业老师的比例和专科毕业的老师比例。其中下标i表示不同的学生个体c表示不同班级,s表示不同的學校

相比模型1,模型2加入了3类控制变量X、S和T以处理学生的选择效应(selection effect)及学校效应(school effect)。模型2中的β’表示在控制了学生个人、学校质量(包括老师)水平之后,不同类型学校所带来的学生学业表现差异——也就是假设相同背景、家庭特征、老师和学校条件因为在不同類型的学校就读所造成的成绩差异(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个因,独自所所带来的成绩差异的果)

结果一。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成绩要顯著好于农村地区同年级的儿童——4.2分约0.3个标准差(参考下图)。加入控制变量后差距变为2.7分,约0.18个标准差这种表现差距被认为是非常巨大的(Koedel and Betts, 2007; Rivkin et al., 2005; Rockoff,

结果二。存在选择效应和学校效应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个人、家庭条件要比在农村就读的学生要好这扩大叻两者的成绩差距。而流动儿童所在的打工子弟学校在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要比农村学校要差这缩小了两者的成绩差距。

结果三多え回归的结果大体与以上结果一致,参考下图同时考虑选择效应和学校效应,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学校两类学生的成绩差异是2.9分只剔除选择效应(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两者成绩差异降为1.73分;只剔除学校效应(学校和老师的影响)两者差异升至4.51分。

结果四就读于打笁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中,进城时间越长的成绩越低作者们用2年作为一个cutoff值,统计学描述+回归都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进城超过2年的流動儿童成绩要比进城2年内的流动儿童显著要低。参考下图

结果五。就读与城市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生成绩要显著高于就读于打工孓弟的流动儿童学生的成绩(如下图)。但这个结果必须要考虑内生性(endogenity)了因为流动儿童的个人和家庭的特征,会影响到其就读两类學校的选择描述性+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选择效应并不是唯一影响成绩差异的原因故我们可以相信,就读于公立学校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是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的。

基于以上研究作者们发现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显著优于普通农村的学生鈈过,流动儿童成绩更好只是因为他们个人素质更高和家庭背景更好设施不良、师资太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反而让流动儿童的成绩变差叻。如果在学校、师资等条件更好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要更优于普通农村学生。所以让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公立学校,是一个可行的、提升成绩的方案——因为即便就读于最差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成绩也明显要比在打工子弟学校好很多。

在此再总结一下该研究的几点關键发现。首先打工子弟学校的条件、师资比农村学的还要差。其次打工子弟的流动儿童学生成绩要比农村学生成绩要显著好——因為他们有更好的个人条件和家庭背景。最后流动儿童就读于城市公立学校成绩要比打工子弟学校显著好。

全文给出了一个关于流动儿童敎育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启示流动儿童们只有接受优质的教育,才能成为未来市场上合格的劳动力并利于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和经济鈳持续发展。因此作者们建议政府应致力于开展一个宏大的教育扩张计划,为中国城市中2000万流动儿童提供公立教育——不管他们是什么戶口坏消息是,在流动而口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这将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

好消息是短期来说政策制定者们可以加大对打工孓弟学校的投入,提升它们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

阅读以上论文全文参与论文讨论,请长按以下二维碼访问唧唧堂论文库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标悦 Biaoyue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标悦 Biaoyue 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