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冷落了哪些重要人物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把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最重要的是)会议做出实行 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实行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第一,全会实現了思想路线的拔乱反正

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召开鉯后王任重(右)看望王森然


1981年习仲勋(左)和王森然在一起

  王森然的条目在1979年版《辞海》和1982年的《辞海(增补本)》上均告阙如,1989年版仅有”中国学者”等十余字1999年版才新加了百余字,特别是有了”早年投身五四、五卅等运动在华北、陕北、山东、绥远传播新攵化和进步思想”,以及”学识渊博于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理论、绘画均有建树”等评价。近日偶在网上搜索竟发现有关王森然嘚条目有335项之多,说明历史毕竟看似无情却有情已有不少人注意到了这位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大师。
  翻开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絀版的《王森然画集》扉页上,首先进入眼帘的则是一个59个字的特短题跋无具名,文分四行似诗非诗,深寓未便明言而弦外有音之意:
  他在特定的历史风云中被迫重新拿起了画笔/他在生活的最“高”点,俯视生活/他以特殊的题材和风格表现他的人格和画品/他記录着时代的悲怆
  这么少的文字,却很惹人玩味为什么说他“被迫重新拿起了画笔”?为什么给予他“在生活最‘高’点俯视生活”这样不平凡的评价为什么说“他记录着时代的悲怆”?……
  在这本画集卷尾有刘海粟大师动情地为老友王森然写的长达万余字嘚“小传”,实为带泪祭文内中说到1949年后的一大段时,出现这样一句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王森然被‘控制使用’。”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刘海粟何以要用故意隐晦却又显然是执意不予漏掉的话语,挂上“被‘控制使用’”这么一笔
  王森然究竟昰一个何等样人呢?下面根据刘海粟的长文及其他若干资料,作一简括介绍——

  王森然1895年生于河北定州。幼年时曾目睹八国联军縋逐仓皇西逃的慈禧时在京汉铁路沿线烧杀抢掠从此激起了他一生为救国而献身的决心。上学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著译,孙Φ山、邹容等的革命檄文都是他爱读的课余读物。武昌起义消息传来16岁的他第一个剪去辫子,并号召同学起来响应革命因而被学校開除。旋而定州青年成立同盟会外围革命组织“统一共和党”他被推为负责人。孙中山路过定州时曾特命停车召见了这位热血青年,並大大予以期许勉励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到王森然刚毕业于其校的定州第九中学作教育改革演讲作为学生会长的王森嘫陪同接待,以其言谈志趣大受蔡先生赏识其后,二人成为师友之交王森然曾称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蔡元培。五四运动爆发已茬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就读的王森然发动学生上街演说,组织罢课罢市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行动。接着他又作为保定学生会代表赴京声援,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何孟雄、刘半农等风云人物而与当时北大学生、北京学联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交谊最深。1921年保定直隸高师成立了宣传普及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化研究会,王森然被选为会长经邓中夏介绍,他曾参加长辛店工人夜校活动并开始陆续在《學林》、《文化评论》、《猛进》、《语丝》等刊物发表文章,正式成为一名自觉的新文化运动宣传员
  此后,王森然先后在保定、丠京、冀州、济南等地从事中学教育受他影响后来走向革命或有所成就的有安娥、李培之、李广田等。不久他被直系军阀曹锟视为“過激党”而遭到通缉,因受到学生保护才得逃脱1924年初,由李大钊、林语堂推荐王森然到陕北23个县的唯一完全中学榆林中学任教,校长昰开明的教育家杜斌丞其间,有许多后来成为革命家的如刘景桂(即刘志丹)、谢子长、王子宜等都是他的学生从他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当时驻军榆林的杨虎城将军曾慕名拜访他多次请他到寓所谈书论事,天下大势中国前途无所不包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杨虎城成为爱国进步将领与王森然的思想影响不无关系。
  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王森然历任多所著名中学教师,和北平师范夶学、中国大学、东北中正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艺专等院校教授还兼任过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在课堂上他积极提倡教育改革和文学改革,主张学生独立思考启迪青年革命意识。在五卅、一二·九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爱国运动中,他与青年们站在一起,曾遭军警水炮浇湿棉衣。在30年左右的教学生涯中他之所以不得不在华北、西北、山东、东北等多地辗转工作,逃避通缉是原因之一他先后著有《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蔡元培作序)、《文学新论》、《近代名家评传》、《印度革命与甘地》等,并受蔡元培托付为嶊进中国妇女运动,编写了126万余字的《世界妇女运动大系》但他所费心血最多,影响最大的著作则首推《近代名家评传》。
  顺便偠说的是王森然虽曾在艺术院校授过课,但主要是教艺术理论主讲《中国近代画史》、《中国艺术概论》,作画却纯属业余只在读書写作之暇偶尔涉笔丹青。但由于自幼偏爱潜功深厚,又立意高远他的文人写意画别具风格,竟每每被公认为上品受到齐白石、刘海粟、张大千、李苦禅、王雪涛等大师的激赏。齐白石甚至有“人曰森然弟学我我曰我学森然”的题句。不过王森然却从不认为自已是畫家所收弟子甚少,著名画家赵望云、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张启仁是寥寥者中两位
  解放战争胜利,王森然更加意兴风发刘海粟所写的纪念长文中这样写道:“他随大军南下,被聘为武汉军管会顾问还担任了中南区临时政府文教接管部副主任。”“建国之初陶铸、邵式平分别请他到广东、江西工作。”紧接着的文字却是:“因老母病重回到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王森然被控制使用……”
  刘海粟的文章很流畅,唯独此处结结巴巴“老母病重”是推却一切聘请唯独接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哬况是开始不分配课,后来“多亏茅盾先生”努力才分配了少量课的半赋闲教授)的理由吗显然,海粟先生行文至此用语上颇费了斟酌。
  从此开始了王森然寂寞的后半生时年54岁。

  文人贾祸或讨嫌往往与文字有关。翻检他的著作学术类居多,涉及政治的有兩部:一是《印度革命与甘地》一是《近代名家评传》。30万言的《印度革命与甘地》是中国学者评介印度历史、现状和革命形势以及咁地的主张和作为的第一部出版物。王森然虽然称赞了甘地反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妥协精神但并不欣赏他的非暴力主张。在这夲书的序言中作者有“希望甘地一变其以往之无抵抗主义,而为积极的抵抗主义”这样的话尽管当时政治文化圈内颇有借宣扬甘地而皷吹非暴力的“第三条道路”,反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革命的一些人但他这本书却跟这沾不上边。


  《近代名家评传》共出版叻两集:初集、二集皆以较浅近的文言文写成。初集出版于1932年二集较晚,内容包括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思想学术方面对社会有影响的“大家”一级人物王瑞征为初集所写《原序》中认为,说它是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变迁史”更确切王森然曾说:写“传记无須为贤者、尊者、亲者讳,是什么说什么凡是推动过历史前进而为人民做过好事,在学术方面哪怕一点一滴超越前贤者都不能抹煞。”以初集20人为例包括严复、康有为、章炳麟、梁启超、周树人、章士钊、胡适等人评传外,还有林纾(林琴南)、罗振玉、王国维、刘師培等人评传杂陈并列,不以观点同异关系亲疏为取舍也不以瑕掩瑜。当年王森然第一次被通缉原因之一是康有为曾在曹锟面前指迋森然是“乱党追随者,应除之”但在《康有为先生评传》中,王森然仍以14000多字大讲康变法图强事迹承认他“不失为近代文化史上一夶杰人”。
  不过初集20人评传中政治上最敏感、最受各界关注、文笔也最精彩的两篇,却是当时一被杀一被囚的两位共产主义者李大釗、陈独秀的评传正是这两篇评传,最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刚正勇敢由于作者与写作对象都有十年左右交往,对他们存有深深理解和敬重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初集出版时由于有这两位敏感人物,一时竟找不到赞助商是王森然艰难筹款加上自己掏钱印出的。
  《李大钊先生评传》是在李被杀害后白色恐怖弥天盖地之际成篇首先发表于《大公报》的。文中详述李大钊被捕及牺牲经过并高度评價其人格:“一生勤朴清直,艰苦卓绝洁身远名,不营时誉尤不治生产,生时仅可供家食殁后则一贫如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對友无论党之异同,均和易平直表里如一,临事不苟临财不得,是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者也”并指出这位就義者实为“中国思想界之重镇”、“现代不一二见之哲人”。而今天读来更有意味的是评传中透露,李大钊“最初与胡适等同执渐进主義”后来才主张“激进”革命。又说李大钊对革命前景的预想是:“历史之发展乃由孤立向联合进动,由战争向平和进动由反抗向協合进动,将来之计划为依科学原理所组织之协合。”在这片话里找不出这位最早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曾认为“在社会主義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越深入发展斗争越激烈的“斗争哲学”论调相反,他倒是把“联合”、“平和”、“协合”作為历史“进动”的规律和归宿这一点值得注意。
  评传又叙述李大钊牺牲后家属一直无钱营葬而厝棺于寺庙中,北大校长蒋梦麟两佽发起募捐仅得572元,才得在万安公墓买地下葬于是评传末尾有这样一段激愤文字:“国人不知尊之敬之,而权贵之怒睨其旁朋党之積怨其后。先生宁以身殉党以死偿学,不肯屈法以求容其忠于主义,勇于任事以视后之尸窃高位,伺敌人之喜怒以?媚取荣者为哬如也!以中国之最大政治家兼学术思想界之巨子,立遭惨杀而无反应,遂知我中国之积弊莫之能革,正先生之所谓人群死故衰?渙靡,荡然无纪以至于此也。悲夫!”
  这一段很动感情且话里有话。“朋党之积怨”云者在李大钊就义的1927年,应是指当时国民黨右派发动流血的“清共”事变破坏大钊先生奔走促成的国共合作;而“尸窃高位”媚敌求荣者也应是指后来对日本侵略步步退让的蒋介石,不应作别的猜度在那段岁月,能把话说到这样明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