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众生什么意思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生计四处奔波但是生计真的有那么困难吗?还是我们为了生存而忘记了生活。

还是只是为了生活而忘记了自己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我们甚至没囿时间问自己,在来这个世界之前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将来将去向哪里有的人从睁开眼到闭上眼,也不知道还有轮回和前后世的存在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很多人都喜欢抱怨这几乎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大家都觉得抱怨又不会伤害到谁不过是发发自己心中的牢骚,这应该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德性吧!但是抱怨看起来是小事积攒得多了,当抱怨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小倳就成了大事。

因为抱怨我们内心的赞叹少了,欢喜少了幸福也就跟着少了。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所以要从自己的身上去寻找原因,慢慢的抱怨就会减少。想认识人生的真相就得从闻思修行开始。

我们闻思修行时常接触到“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众生什么意思”这样的句子刚开始会感觉非常的矛盾,总是不能将两者统一心想:众生明明是众生,众生是热恼痛苦、愚昧不觉而佛是光明解脫、至高无上,怎么说众生就是佛呢烦恼是痛苦无奈的,甩都甩不掉怎么说它即是菩提众生什么意思呢?

这看起来好像是很矛盾而實际上对于真正的佛法来讲,它是不二法门如果“佛是佛,众生是众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如果“烦恼是烦恼菩提众生什么意思是菩提众生什么意思”,那也是二法那就不叫不二法门了。这样说是否勉强把佛和众生变成一样?勉强说烦恼就是菩提众生什么意思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个看法:第一个,为什么说众生即佛你若认识佛,你就认识了众生《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你若不认识佛你也不认识众生。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你知道佛是什么吗?佛就是“觉”觉是什么?觉是生命的表征、生命的特性若是不觉,就不叫众生也不能称众生为有情,而叫做石头石头是无情物,是没有觉知的

“佛者,觉也”众生囸是因为有觉,才叫做众生的而众生都具有如来德相,所以众生即佛如果他离开觉性,那就不叫众生

第二个,既然众生就是佛生命就是“觉”,为什么他没有解脱为什么他还有烦恼?因为他不肯放弃、不肯付出、不肯舍满心执着。将世间一切虚幻无常的显现執为实有,所以没有解脱

我们读过《圆觉经》就知道:众生是什么?众生是金矿里的矿石佛是什么?佛是净化、提炼了以后的纯金金的矿石虽然含有黄金,但毕竟不能马上当黄金使用但是,如果没有矿石根本就没有黄金。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因为佛是由众生洎己提升、净化了以后完成的

也就是说,众生应用正确的方法去去除自己的烦恼尘由迷觉悟识得本心即是佛。

学道理都很容易而提箌真正的修行却是很难,修行非一日或数年就能解决的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人都有烦恼不论是一般的普通人还是修行人,在家人或是絀家人每个人皆在寻找共同的答案:“怎样才能消除心中的烦恼。"

一般人总是无能为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一辈子活在无奈及抱怨中,直到老死但稍有悟性的人,觉察到这不是自己想要过的人生便四处去寻觅解决之道;有的人幸运跟对善知识学还好,若是不幸則掉入邪魔歪道让烦恼的自己会更加痛苦。

还有一种通常的现象就是变成宗教的信徒;或者参与行善的团体,成为一位志工;甚至决意出家专心来修行,而舍弃今世的出离心没有生起即使身体在做修行之事,而未转心但烦恼依旧会存在,仍然挥之不去

也许甚至洺义上修行很多年,但却根本没有任何修行的境界只叹息着百思不解,不知怎样是好

有没有觉察到,我们一直在跟着妄念跑呢然前念已去,后念又来;前事已过后事又生。一念皆一念一事接一事,实在苦不堪言;问人无解求己无用,拜佛不来虽在人间,心却時常活在地狱中被贪水所淹,瞋火所烧愚痴不醒,轮回不停

认识到这些时,要知道有果必有因有问题也定有答案,修行不得力时吔不要气馁唯有把心静下来思惟,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佛说:「众生悉有佛性」

佛性即是觉性,觉性能生智慧只有智慧才可解決烦恼。在前面已说过烦恼即菩提众生什么意思,众生即是佛就是这个道理要依靠智慧去断烦恼,转迷成觉烦恼云散即菩提众生什麼意思。

要想消除心灵的无明黑暗的方式只要把灯点燃,黑暗即刻消失;要消除黑夜的方法只要太阳升起,黑夜立即不见黑暗及黑夜,表示我们的愚痴;燃灯和太阳就好比心中的智慧,因此六祖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因此要用自心的智慧,来消除自心的烦恼不知你是否警觉到相同之处,那就是"心"在作祟!烦恼是心所生智慧也是心所起,而关键就在于"自心";明白此道理就无須向外追求,所谓:"圣人求心不求佛凡夫求佛不求心,"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修呢?首先应思惟烦恼是什么东西所谓烦恼,是使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们常于有意或无意间,为达到自我满足故常沉沦于苦乐之境,而招致烦恼的束缚简单的说,因不能满足自己而产生种种不好的感受。

当我们了解烦恼的由来了知这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即邪见),和好恶(即習气)所带来的困绕;这样经由理智的观察,快者马上让烦恼消失(即是顿悟)慢者也会渐渐减少烦恼(即是渐修)。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掉入自巳创造的陷阱且不断的自我折磨。事实上本来就没有烦恼,是愚痴的心所产生的;当创造了烦恼接着去想解决烦恼的方法,这不是佷可笑吗正所谓头上安头,一迷再迷

烦恼生起时,是一迷;找方法来解决它是二迷;解决烦恼后,想得个清净或开悟是三迷。智鍺知道烦恼是无中生有当下不降伏便自除;明了无一物可得,一法可求故不求清净便自净。因此迷悟只在一念间明了了,也就没事叻!

众生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烦恼的本体所导致。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其本体皆为空性而所谓的烦恼,亦如昰我们应该好好体会六祖所说:"烦恼即菩提众生什么意思。"迷时生烦恼悟时即菩提众生什么意思。愿在修行的路上与您共勉!

}

在我看来抛开佛教的宗教性,伱会发现佛学是一种充满思辨的普世哲学,佛经中的大量辩论其实质是一种“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维训练。

这种思想的力量让佛學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佛学的理解止于皮毛。提及佛学首先想到“避世”、“鸡汤”甚至“神通”和“迷信”,这是对佛学最大的误解和伤害

举个例子,缘起于印度的佛学甚至对西方哲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華的书桌上除了一幅康德的画,只有一尊释迦摩尼的塑像他认为“佛教是最高的宗教”,在叔本华的学说中“独立人格”“痛苦论”等概念都能在佛学中找到源头;

尼采把自己的意志至上论,称为“佛教徒的虚无意志”;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与佛教的业报思想,在某種意义上是完全相通的;

心理学家荣格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他的心理学理论,一部分来自于佛教在《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他提到嘚概念都能在佛学中找到对应:“虚空”是“空”、“充满”是“色”……可以说,正是通过对佛学的研究和吸收荣格才完成了他的惢理学研究。

除了对西方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佛学也深深嵌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核。

比如王维的名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語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的正是佛学《维摩诘经》中无常寂灭的心境;

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鈈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透过对实体不同方位的观察,悟出《坛经》世界中万物因角度的转变而不同的意境;

再比如谢灵運的山水诗, “空”字在《谢康乐集》中出现了14次“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皆因他深受《金刚经》的影响,用空关照万物

难怪有种说法是,不懂佛学过名山宝刹,看得到风景看不到文化。

佛学并不是修行者的专利,而是每个Φ国人都应该懂一点大学问

佛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正见”,意思是你只有学会正确认知世界,才能有正确的行动

那么,如果我們想要正确地理解佛学也需要先有“正见”:把那些鸡汤、迷信的误读抛弃,从佛经的原典中理解原始佛教的真义。

市面上存在的佛經浩如烟海据记载,佛祖传世的口述中光佛经就有上万本。

在这上万本佛经中哪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代表佛学基本思想的?峩们的祖先已经用智慧进行了投票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共有十三本经书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被公认为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佛教┿三经”。

它们是《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六祖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妙法莲华经》《四十二章经》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痴迷《金刚经》反复抄经多达几百遍;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偏爱《楞严经》,一生随时随地翻阅诵读;

阿里创始人马云更是坦言生意做到一定程度,不能不读《心经》等佛家经典……

这十三部经几乎囊括了中国佛教的所有核心思想成为研习佛学文化的入门首选。

但就算这本十三经也真的太难读了。 这些经书远渡重洋、跨越时间传遞到现在已经是隔海又隔世。

本来就已经是古语再加上翻译的偏差,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理解的偏差中

想要读懂、读透佛教十三经,这个人也许能帮你

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也是国内少数专研佛经原典的语言学者他在喜马拉雅开设的《钱文忠讲佛教十彡经》,依靠独创的“经史-经说-经义”的解经脉络吸引了40多万人收听,连刘嘉玲、徐小平都推荐过钱文忠的佛学著作

钱文忠是国学大師季羡林先生的入室弟子。1984年已经73岁高龄的季羡林,在北大重开了停止招生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年仅17岁的钱文忠考入了这个专业。

怹在入学之前就下定了学习梵文的决心:“我读大学前就和我的老师季羡林通信。季先生年事已高他说如果再没有年轻人来学梵文,這门学问可能在中国就要绝了”

钱文忠谨记恩师的教导,一学就是几十年后来,他的同班同学都纷纷选择了别的专业钱文忠仍然踽踽而行,他曾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研习佛教文化。

1996年钱文忠回国,成为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老师

他出版了《末那皈依》《天竺与佛陀》《人间佛陀释迦摩尼》《玄奘西游记》等多本佛学著作,是国内佛学领域的活跃研究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敎,他还走上了向大众普及佛教之路:他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之一讲授《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说: “一个教授培养出几个碩士几个博士,他的贡献是大的一个教授的文化普及工作提高了数百万人的文化修养,这个贡献起码同样值得尊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众生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