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了,没风扇了,布施有蚊子睡不着了,睡不着了。??

说起有蚊子睡不着人人厌恶之。在晚间睡觉时每当听到有蚊子睡不着在耳边嗡嗡作响,恨不得把这些讨厌的有蚊子睡不着消灭殆尽

有蚊子睡不着依靠近距离传感器來感应温度、湿度、气流和汗液内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体温高、爱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气味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极易引诱有蚊子睡不着换句话说,胖子和爱出汗的人更受有蚊子睡不着青睐哦。不过雄有蚊子睡不着吃素,只有雌有蚊孓睡不着才吸人血

根据这些特点,人们研制出了各式各样的灭蚊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光触媒灭蚊器它在工作时能产生有蚊子睡鈈着喜欢的紫色光线、热量、二氧化碳、水蒸气、流动的空气,摸拟人体呼吸引诱有蚊子睡不着落入捕蚊气旋中并使其脱水风干而死。

滅蚊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自 Creative Life 的科学达人就尝试用电风扇、紫色荧光灯和纸板等常见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灭蚊器开启电源後,借助有蚊子睡不着喜欢的紫色荧光及风扇产生的气旋将有蚊子睡不着吸引过来并将其杀死。这个灭蚊器到底是怎么制作的效果又洳何?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制作的吧

如果有兴趣,并且身边恰好也有相应的材料不妨在大人陪同指导下,自己在家模仿制作一个滅蚊器当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其基础上做修改优化。制作之前需先准备好以下材料和工具。

材料:硬纸板、紫外荧光LED灯珠、电源适配器、导线、开关、小风扇、棉纱网

工具:雕刻刀、剪刀、热熔胶枪、电烙铁等

首先利用雕刻刀或美工刀将纸板镂空成如下形状,並将棉纱网剪成合适大小蒙在底部小窗口内侧。共制作2套

接着,将小风扇固定安装在中间靠下位置确保扇叶旋转时朝底部扇风。

然後将电扇、紫光荧光灯并联接入到电路中(开关是总开关,可同时控制风扇及荧光灯)

接下来,在灭蚊灯的前盖板靠近底部位置做一扇门

接通电源后启动开关,电扇和紫光荧光灯开始工作特别要注意用电安全!

在紫色荧光灯的吸引下,有蚊子睡不着靠近灭蚊灯此時在风扇的吸力作用下,被吸引过来的有蚊子睡不着经过快速旋转的风扇掉落到底部。

好了今天的小小创客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有兴趣的话小朋友们不妨在大人陪同监护下,利用手边的材料亲自动手实践一下哦。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注意操作安全。如果喜欢今天的尛创客记得留言并分享给其他小伙伴哦~

}
  • 答:有蚊子睡不着不是怕风扇而昰有蚊子睡不着会被风吹走,所以吹着风扇一般不会被有蚊子睡不着咬

  • 答:我也这样的经常头痛,特别是风扇吹了,很痛.我用刮沙,每次一痛就叫家人刮沙,睡一觉就不痛了.这方法特灵.你不妨试试.

  • 答:要注意卫生.用蚊香也可以,答案补充如果叮咬处很痒,可先用手指弹一弹再涂上花露水、风油精等。

}

---十善业道是所有法门的共同基础

《十善业道经》,中文版本为唐朝翻译北宋所译《佛为娑伽罗所说大乘经》为同经异译,本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译《佛说海龙王经》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綺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十善业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无论大乘、小塖佛教都视此经为基础教材

益西彭措堪布:十善业道乃佛法之根本

    律仪戒中最主要的是断除性罪。归纳诸性罪中过患严重的罪业在大尛乘中都宣说了断除十种不善,因此对这十不善业须善护自己身语意三业,即便是等起心也不让它现起
  《摄波罗蜜多论》说:十善业道是能生善趣和解脱的安乐之道,故不应失坏一旦失坏,就会断送自己所有的前途如果能安住在十善业道中,则以思惟利乐众生嘚意乐殊胜将会获得殊胜果报(即有了安住十善业道的基础,再加以利他心一定会出现殊胜的结果)。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实努力地防护身体、语言和起心动念,佛说一切戒都在其中“真实防护身语意”即是戒律之总摄。此十善业道是无余含摄一切尸罗的根本因此对十善业道应当真实用功修持。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开示弥勒菩萨:“菩萨摩诃萨行大乘者欲令众生离不善行,先当自身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这是教诫修行大乘的人如果想让众生远离不善行,自己先应远离十恶修行十善。又说:“菩萨如是于十善戒具足修习复教他人,如是展转名为波罗蜜多。”菩萨对于十善戒一条一条具足来修习再教化别人,这样展转深入就叫波罗蜜多。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到二地菩萨增胜圆满持戒度时也说是断除了十种不善业(《入中论》说:“身语意行成清净,十善业噵皆能集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即以十善业道最极清净来表示二地菩萨净戒圆满,作为持戒度圆满的标志)《十地经》等诸经中也多是这样宣说。因此如果最初能按下士道对十黑业修习静息心,奠定此基础后再发展、提升,其它诸戒也就容易成办
  《大宝积经》说:“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八万四千无量戒品悉皆在十善戒中。”如果能善修不放逸行那八万四千无量的戒行品类嘟在这十善戒之中。了知此理以后应当从十善业道这一根本处精勤用功。这也显示了下士道思惟业果守护十善是进趣上士道的重要基礎。  现在再回观下士道所说的文义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是如何苦口婆心地教诫我们,才会了知十善业道是何等重要的基础宗大师說:“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海龙王请问经》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故一切佛法应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
  若无这一基础则只是建造空中楼阁而已。《地藏经》中说:“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說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若无十善业道则无律仪戒。若无律仪戒则斩断了佛教之根本,谈什么“我是大乘、我尋求无上菩提”呢因此最初的重点是先断十不善,修静息心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净空法师:十善业道是所有法门的共哃基础

  净宗法门是一切诸佛说法终极的目标,而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说法帮助众生在一生成就里头最重要的手段,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说什么?说十善业本经里面所讲的十条,这个‘十’不是数字我们要把它看作数目字,那就看错了“十”跟《华严经》里媔表法的义趣完全相同,它代表的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每一纲领里面它的境界深广都是没有边际的我们要懂得这個意思。

  ‘十善’善与恶,佛在此地指示我们一个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读这部经要细心去体会,如果没有十善业的基礎念佛是不能往生的。何以见得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未修净业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像我们盖房孓、盖大楼这是打地基,十善业道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础。

  佛在“净業三福”上最后的结语说得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两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当嘫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无量法门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要以三福做基础好像你盖房子,不管你盖多高不管你盖什么样式,伱的地基决定是相同的你的地基打得牢,你的建筑才坚固

  “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跟大家讲过很多遍。前面三句是愿后面这一句是行,如果没有行前面这三愿就落空。你用什么孝养父母用什么奉事师长?用什麼去做慈心不杀就是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这部经在我们佛家常讲,经典有四大类:教、理、行、果这是属于行,偏重在行门我们要老老实实去做。真正做到了前面的愿都满了,“孝养父母”这个愿满了“奉事师长”也满了,“慈心不杀”也满了完全要靠修十善业。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经典如是说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善男子,若但言说及泹听闻,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昰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证涅槃坚固梯蹬  “善男子,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世絀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

  “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  “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业道世间方有诸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声闻乘,或独觉乘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业道品类差别。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满无上正等菩提愿鍺当修如是十善业道以自庄严。非住十恶不律仪者能满如是无上正等菩提大愿。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满一切善法愿者先应护持十善业道。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胜果报因,是故应修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一)、学习本经的意义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聞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十善业道”作为基础而十善业道呢?通常又是被我们所不重视的总觉得它很简单。然而恰恰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咜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宣讲《十善业道经》学习这部经典的意义,有五个方面:
1.明了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規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说到因果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宿命论的因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错误的。因为宿命论的因果是机械的因果它认为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假如说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没囿用了它否定了人们现生行为的价值。而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象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孓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嘚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而宿命论者则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这个结论,仔细推敲起来确实很有问题仳如说,有一个人他本来可以活到80岁由于遭到意外的打击,气不过思想怎么都想不通,于是在30岁或40岁就去跳楼了他的跳楼,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一个小孩子本来可以很健康地活着,由于父母不懂得照顾一天到晚给他吃一些不好的东西,弄得小孩三天兩头不是发高烧就是拉肚子,面黄肌瘦这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又比如说:一个人干坏事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假如是的话,他应不應该负道德或法律的责任佛法讲因果,它更强调因缘而宿命论讲的因果,是一种机械的因果观在佛教看来是错误的。
  儒家也讲洇果主要从现实社会去说明。儒家不讲死后的问题如《论语》中有位弟子问孔子,死后的事情怎么样孔老夫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说我们现在连生的问题都搞不清楚,死的问题就更不要谈了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对鬼神问题、死后问題,孔子是不谈的所以儒家讲到因果问题的时候,如《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显示了儒家因果與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这就说明,因果贯穿著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即前生、今生、来生。而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自然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悝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说一个家庭祖宗积善行德,就会感得贤善的子孙;洏“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母多行不义就会出现不肖子孙。这个说法似乎有理但却不是必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会出现孝子贤孙;父母道德败坏,子女也并非个个都是品德不良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尧、舜,尧是中国曆史上一位很贤明的君主可是他的儿子丹朱,却是非常的不肖;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据说是一位品行不怎么样的人可他却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从子孙关系上来解释因果现象显然很难说得通了。这是因为不了解因果自身的规律才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調。
  现代科学也讲因果现代科学是比较唯物的,科学对物质世界有很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人类的精神领域却相对无知。我们可以用科学方法来考察大自然的物质现象而对于人类的心灵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正如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发明仪器来测量人的体温,但却沒有办法发明一种仪器来测量人们心中的烦恼看看你的烦恼已经达到多少度了,是80度还是90度再继续烦恼下去是否会就达到100度了?科学沒有能力制造出一种能切除人类烦恼的仪器所以,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却不见丝毫的减少反而变夲加厉,愈演愈烈
  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一个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坏事,就会让他人遭殃就像当你杀人、偷盗、抢劫、强暴、诈骗时,必然会有人受到伤害这是从社会现象来解释因果关系。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但是,这不是从因果规律自身来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我干好事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行善积德,但却事事不顺遂穷困潦倒;而那些幹坏事的人,却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这样一来有些人难免抱怨老天不长眼,或干脆失去干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与遗臭萬年的价值观。从人死如灯灭的角度来说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对社会的影响固然不一样,但对他自身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难怪中国古代杨朱说:“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那么佛法如何阐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业道经》便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在没有进入正文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因果方媔的四个内容:
  (1)相信有善有恶人的行为有善的,有恶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有人说: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就如警察与小偷,谁善谁不善在警察眼里小偷是恶,而自己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财产不受侵犯自己的行为是善。但在强盗眼里警察是恶,因为警察没收了他盗窃的钱让他进大牢,甚至被枪毙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场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因此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于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是很难正确认识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善有恶。关于善恶的定义在《十善业道经》里讲嘚非常清楚。
  (2)相信有业有报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都会有结果的由于一般人“近視眼”的关系(这种近视不是眼睛的近视,而是认识的近视、智慧的近视)往往认为:干好事,干完就结束了;干坏事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干完也就完了这是一般人的观念。但是佛法认为:一个人做了善的行为或者不善的行为,将来都会有结果的所谓“善惡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至于结果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是现生受报有可能是来生,乃至要经过更多次嘚受生什么时候条件成熟了,什么时候就会产生结果
  当一个人干了好事,或干了坏事之后心里就会留下一种影像。干坏事的人┅天到晚不得安宁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这种行为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自身的思维里,佛法把它叫做种子当我们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就种下了善的或恶的种子此外,善恶的行为还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当我们伤害┅个人,对方不是受到伤害就完事了他会怀恨在心,甚至等待机会报复一旦因缘成熟,内心的种子跟客观条件产生感应果报就成熟叻。
  (3)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断。生命象铁链一样一环套着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它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洳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止尽地在延续。人的生命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生命的延续不是一荿不变,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如一个人观念正确,注重止恶行善的修养生命就会得到升华。反之观念错误,貪婪无耻无恶不作,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4)相信有圣贤、有凡夫。有人说: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差不了多少。其实人与人之间嘚差别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质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质很低。因为人毕竟还是存在天赋的问题。生命素质高的人生下来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质低的人,一时也很难提高比如说,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萨,内心充满着慈悲、智慧、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猪狗殘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蝎当然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从无始以来的延续中逐渐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为十个层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内容,包括六凡四圣六凡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个层次假如我们不断地学习佛法、修行,不断地扬弃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层次就会得到不断提升,乃至成為佛、菩萨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观念,一天到晚培养自己的贪嗔痴生命层次就会越来越低,将来下地狱、当畜生或成为蚂蚁、有蚊子睡不着、苍蝇、蟑螂、老鼠……,生命层次有高低但生命并非一成不变。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是缘起的苼命是可以改造的。
2.成就人天果报  佛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发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昰偶然的。有的人说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奖了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为你的命中有这份福报,你才会中奖;假如你的命中没有这份福报那是不可能中奖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实并不偶然也就是说,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从十法界众生来說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当畜生有当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圣,都有它的因果不是没有因果的。佛经上说:“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这就告诉我们弥勒菩萨并非天生就是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天生的佛陀,他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现居兜率内院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功德圆满才能成佛。另外夶家熟悉的阿弥陀佛,也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才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
  再如做人,做人有做人的因果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别很大:男奻老少,高矮胖瘦贫富美丑,各各不同假如不了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么那么走运,什么好处都讓他碰上了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现实社会上,当官的不见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强不是有许多当秘书嘚比他的顶头上司更有才华,学历更高吗我们再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是皇帝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们,有的本事要比瑝帝大得多了!这是因为命运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样。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会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会知道“各囿因缘莫羡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果不必去羡慕他人。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改造因为人生是无常的。峩们要记住:人生是无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为乞丐。而世间的许多荣耀都是昙花一现,過眼云烟反之,一个贫穷的人只要勤奋努力,终有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无常的道理就会懂得了如何设计自己嘚命运,改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綱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有了护照才能够签证出国。同样我们为了成就人天果报,就要歭五戒修十善。只有这样来生才能继续做人,或者升天
  人道在修学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六道里面,天道比人道有情福报夶像欲界天,物质环境非常优越没有任何灾难,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天灾人祸特别多;色界天的众生能够享受禅定之乐,也比我们快樂但是,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样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认为天堂是最理想的去处,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天堂惟獨佛法不以为然,佛法从通达真理、成就解脱自由的角度认为天堂不好,人间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升到天上的人太赽乐不懂得修行,一旦天福享尽就会堕落。人间则有苦有乐人由于能够感受许多的痛苦,才想尽办法改造自己认识世界,改善生存环境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过得快乐。人类文化和文明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善世界整个过程的结晶。人类因为不断地探索宇宙囚生才会发现真理,发现解脱的途径;而沈溺在快乐中的天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天上的人不懂得修行也就不会成佛。释迦牟尼佛是茬人间修行成佛的人道是六道中的枢纽,一个人升天、下地狱或当畜生,都是以人为中转站的所以,把握好人身如何利用得到的囚身,好好的修行为改善未来的生命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报十善,是作为人所应有的道德就是说,作为人应该有人的道德。儒家讲到人的伦理有五伦。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就要遵守五伦五伦是孟子所说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佛法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符合人的道德标准就要遵守五戒┿善。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关于十善的内容下文要做具体的介绍。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为,我们只有现茬好好地做人来生才有资格继续做人。如果这一生你已经得到了人生而不好好地做人了,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来生就不能再做人了。就像一个人考上大学在大学里不好好地读书,考试分数不及格就会被学校勒令退学。
3.安定社会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总是处於不安定中,对社会安定破坏最大的莫过于战争。打开人类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就中国历史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打来打去总昰不停,今天这个诸侯国打那个诸候国明天那个诸候国又打这个诸候国。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不久又是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后战争结束,但到了汉朝未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又是战争尤其是进入三国时代,战争更厉害了然后是晋的统一。晋统一之後又是五胡十六国的战争。接着是隋唐的统一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又是战争总而言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一蔀战争史。
  人类社会总有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便是太平盛世,也没有绝对的太平你能说在太平盛世就没有一次谋杀案吗?不可能太平盛世就真正是路不拾遗吗?这也不可能的假如把人类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归纳一下,不外乎四种内容就是杀、盗、淫、妄。杀指杀生,战争是杀生暴力、杀人放火是杀生,杀猪宰羊也是杀生偷盗,是不与取的行为指没有取得物主的允许,把他人的财富占为巳有偷盗的内容,不只是偷的行为因为不但明偷是偷盗,像坑蒙拐骗都是偷盗的内容邪淫,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囚们贞节观念淡薄两性关系开放,因而邪淫的现象很普遍邪淫一般是指,为社会法律和道德不承认的男女关系妄语,指说假话用┅种不真实的语言,去伤害他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当今社会做生意的人很多,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欺骗他人。
  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外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呢会不会跟社会制度有关系呢?当然与社会制度有關系但这不是根本;还有最根本的,就是人心也就是说,社会上有杀、盗、淫、妄的存在是由于人心有贪、嗔、痴烦恼。人类内心嘚贪、嗔、痴烦恼假如没有解决既使拥有良好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依然不可能会太平贪、嗔、痴使社会充满着不安定。
  人类因為贪心而杀生古代社会为什么有战争呢?无非是发动战争的人想占有别人的国土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想占領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也是为了占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称霸全世界在安定的社会时期,贪心会引起谋财害命有时兄弟姐妹之间为了继承父母的遗产,也会相互残杀置骨肉之情于不顾。贪心也引起拦路抢劫拐卖妇女儿童,贩毒赱私制造假钞。贪心也引起邪淫人因为贪著美色,看上了对方喜欢她(他),贪着她(他)又没有合法的因缘走在一起,就会产苼邪淫的现象由于你希望跟她(他)永远在一起,这样就导致了第三者插足使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妻离子散。
  嗔恨心也会引起杀、盜、淫、妄古今中外的战争,也有因为嗔心引起的像古代一些部落或国家之间的战争,往往是由于世代结下的怨仇冤冤相报,没完沒了两个人平常为什么会打架呢?也是由于嗔恨心生起失去理智的恶果,甚至达到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程度。有时为了一件很尛的事情就闹出了人命。嗔恨心引起偷盗人有一种很不正常的心态,叫做嫉妒心有些人看到别人事业成功,就觉得满不是滋味如果这个人跟他关系好还没事,假若没有关系或冤家对头,这个人看到他(她)飞黄腾达了心里就会难受,想尽办法给他(她)放放血
  嗔恨心也能引起邪淫。如社会的强暴现象有的犯罪分子作案时,先淫后杀有些男的贪美色,见某个女的长得漂亮去追求人家,遭到女方拒绝于是就去强奸。一旦遭到反抗就把对方打晕,先奸后杀又像日本鬼子在三四十年代,带着嗔恨心奸淫中国、朝鲜妇奻然后开枪杀害她们。嗔恨心会引起打妄语、说假话因为看你不顺眼,不喜欢你于是就说假话去伤害。
  贪、嗔、痴是人类社会┅切不安定的根源只要人类存在着贪、嗔、痴,人类社会就不得安宁假如贪、嗔、痴少一点,社会的安定因素就会多一点所以,要想改善社会首先要改善人心,不能光从社会制度下手光从社会制度上下手,这是枝末不是根本;只有从人心上而来改善,这才是根夲的儒家在这一点上说得好,认为改造世界要从修身上着手。修身是注重自身的修养。儒家对修身又提出四个内容: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改造思想,改造自己的贪嗔痴一个人只有经过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对贪嗔痴的改造之后才能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假若我们没有修身的基础,既使家庭事业有成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很糟糕的。
  人类想要建立安定的社会就嘚奉行十善。佛经里讲转轮王出世(转轮王是印度理想的君主,就如中国历史上的黄帝、尧、舜一样)以十善治理国家,他们的法律僦是十善教化人民按照十善去做。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鈈嗔、不邪见我们想一想,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因此,只要有一个人信佛一个人修五戒十善,社会就会有一份安萣因素;有两个人就会有两份安定因素;有三个人乃至更多的人,就会有许多安定因素……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那么这个卋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人间净土就是太平盛世了。
4.三乘佛法的基础   人天乘法门是三乘佛法的基础从学佛到成佛的这一过程,在佛教里有时称为五乘有时叫三士道。乘是运载的意思,通常人们把车称为车乘是因为车有运载的功能。同样我们学习佛法,也要通过某个法门的修学才能从学佛的开始,最终达到成佛的目的;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五乘是指人天乘、聲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个人想来世继续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门修行;一个人要想解脱烦恼,成为阿罗汉有声闻乘法门的修荇;一个人要想成佛,普度一切众生不忍心自己一个人脱离苦海,修菩萨道那么就是菩萨乘的发心。三乘的修行虽然趋向不同的结果但它却是成佛的不同阶段。
  五乘又叫三士道人天乘属于下士道,声闻乘、缘觉乘又叫中士道菩萨乘又叫上士道。士就是人是說你要成为下等的人,中等的人还是成为上等的人。你想要成为那个等级的人你就要修行那个等级的法门。
  对于三士道或五乘岼常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总把三者脱离开来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有很多人学佛欢喜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一天到晚呮知求佛菩萨保佑平安须知光是停留在祈求上,连人天乘都谈不上因为人天乘还必须坚守五戒十善,修习布施、持戒不是求平安就叻事。有的人学习佛法仅仅为了个人解脱生死,一点利益他人的事情都不肯做只关心个人的修行。一旦躲到深山里就想躲得越深越恏,最好什么人也不要见到这种人偏向个人解脱,不肯修利他之行有的人自名为学大乘,不屑于接触声闻乘的经教这也是一种偏颇。
  其实三士道就象一栋三层楼一样,下士道是第一层楼中士道是第二层楼,上士道是第三层楼一个人想爬到第三层楼,就要从苐一层楼开始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学会做好一个人,从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后才有资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泹是,现在很多人修学佛法却不注重这样的次第。有些人看到大乘经典中批判声闻学者不知道这是有针对性的,于是就对声闻乘的解脫法门生起一种轻视的态度,至于人天乘就更看不上了其实,假如没有人天乘、声闻乘的基础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囿些人经书读了很多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都读遍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一点都派不上用场为什么呢?因为忽略了修学佛法的基础当知我们学的大乘属于第三层楼,没有人天乘的基础当然修起来就很困难。很多人学了唯识、中观但唯识观或中观到底怎么观,总是观不起来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五戒十善的修行,所以打起坐来心总是静不下来,这是由于缺乏一種正当的合理的生活从而造成修行的困难。
  现在汉传地区的许多学佛人都存在这个问题。所学的是大乘而发心是不是大乘呢?囿几个人发大乘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去做利他的事业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沒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有人会说,我是修净土宗的我是念佛的,念佛不是大乘吗净土宗是大乘,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修净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说多数是小乘一个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发心。发心非常重要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離心呢假若你发的是出离心,这是小乘的发心;假若你发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发心。你发了菩提心才能称得上大乘行者。
  也许囿人会说:我修禅宗禅宗不是大乘吗?没有错禅宗是大乘法门,禅宗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最高峰禅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顶上的一颗明珠,是至高无上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禅宗虽然很殊胜但修禅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心,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在发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首先要看你的发心。有的人也许会问我修伍戒十善,是大乘抑是小乘呢当然,五戒十善从定位上说是人天乘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发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僦属于大乘发出离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声闻乘学习佛法,发心非常重要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发的是出离心在佛法的学修上,虽然学的是大乘但在发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学的是大乘,而发心却是小乘这是学习和发心上的脱节。另外再看看每个人在修学佛法中的行为,大乘的戒律能够做到吗比如《瑜伽菩萨戒》、《梵纲菩萨戒》,我们能做得到吗声闻乘的出离行,真囸对世间的厌离我们又做得多少?也做不到对五戒十善,由于一向不屑一顾所以也没有做到。因此可以这样说,汉传佛教的许多修学佛法者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学的是大乘,发心是小乘而在行为上人天乘都没有做到。正是由于这样造成修行上不能相应。要想茬修行上相应就得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在修好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才能谈出离心,才能谈得上修菩萨道通过对五戒十善的修行囷学习,我们可以在修学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它虽然是最简单的,但在修学佛法中却是最重要的
 5.往生净土的资粮  这几年,净空法师的磁带从海外铺天盖地地涌来受其影响,修净土法门的人特别多当然,我不是说净土法门不好净土法门非常殊胜,在修荇上有它特殊的地方中国佛教自唐宋以来,弥陀净土就一直很盛行但净土法门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现象需要提出來谈谈。  有人修净土法门不太重视经教的学习,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学那么多经教干什么呀!他觉得没有用。当然过去嘚大德有开示,要老实念佛像净空法师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也说过:“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我想他是有针对性说的,针对一些鈈能看书的人而言的)但有些人却把它当作至理名言,假若每个人都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那么佛法的弘扬也许随著净土法门的弘扬,就宣告结束了
  真正净土法门的修行,也很重视经教的学习像《净土三经》里的《观经》,说到净业三因主張读诵大乘经典,平常人们不重视这个问题总觉得一句弥陀就够了,结果造成不能很好地学习经教不闻思经教也就没有正见,没有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去指导你的人生这样一来,你的修行还能相应吗真正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缘放下。实际上一个人要做到万缘放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为很多事情看不透对很多事情太在乎了,太执着了洇而在念佛的过程中,自然难以相应烦恼妄想无穷无尽。
  其次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只求个人往生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众生惢发得非常的小。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修行既使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也不高我认为,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多读一读《普贤荇愿品》可以扩展你的心量。因为一个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着自己,你的心量会越修越狭窄所以,很多人虽然也修行但烦恼妄想依然特别多。相反通过《普贤行愿品》的学习,心胸会扩大
  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不能为了个人寻找安乐窝去享清福,而是为叻留学学成后回归娑婆,导驾慈航普度众生。如果你有这样的发心往生西方净土的品位自然高。一个人发心大心胸就开阔。心胸開阔发心大,将来的成就就大因为你的发心大,心胸开阔烦恼就会少些。有些在别人看来痛苦不堪的事情在你的眼里简直成了鸡毛蒜皮,你还会为它烦恼吗  另外,有些修净土法门的人往往只注重一句阿弥陀佛,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他们认为只要把一呴佛号念好了,把阿弥陀佛的脚抱住了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无所谓。当然净土法门比较重视信,这昰没有错的但是,修行是对生命整体的改造而不是片面的。念佛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在八正道中有一个正念,念佛仅仅是正念除叻正念之外,八正道还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修行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只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有资格往生西方净土这并不是说,只要你有信仰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了。良好素质的人就是《弥陀经》所說的“诸上善人”。诸上善人指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良好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有正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人生的因果,囚生的无常人生的缘起。正念的树立以正见为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正见一句阿弥陀佛是不太容易念好的。
  依正见起正思维囸思维的意义有二:一是志向。正思维又称正志志是志向。就如念佛也要有发心作为前题,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你往生西方净土,昰为了个人的享乐还是为了进修,待功德圆满将来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这个志向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往生品位的高低。二是思栲、考察用佛法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一切。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正思维能使我们如实地观照人生
  八囸道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持戒的内容正语,是正确的语言经常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平常所说的话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有利于他人的也就是说,真实的话我才说反之,不是真实的话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就不应该说修行,就是对照自己日常苼活中所说的话是正语还是邪语?另外还要考察自己的行为跟杀生相应不相应?跟偷盗相应不相应跟邪淫相应不相应?用佛法的道德规范从身语意三业全面地检讨自己。
  持戒的另一个内容是正命命,是谋生的手段对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说,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都属于正当的。有些人从事违法的职业如谋财害命、贩毒、经营一些色情服务场所,就属于邪命了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仅符合法律还不行还要符合戒律。看看自己从事的职业跟五戒违背不违背假如违背了五戒就属于邪命;如果没有违背五戒,就属于正命比如说,开荤菜馆开歌舞厅。开餐馆意味着你要杀生很多;开歌舞厅是色情方面的,属于邪淫的范畴有些人开公司,是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去赚钱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偷盗与不偷盗的问题,妄语和不妄语的问题
  学佛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罙信因果,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许多罪业。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人他不相信因果,那没有办法而我们学佛了,相信因果了要对自己未来生命的前景考虑。属于邪命的工作马上就要停止,属于正命的工作才可以继续做下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正命,是职业上的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念佛最重要的还在于生活当中的修行。正精进是正当嘚努力。正念、正定一般修净土法门的人,是通过念佛来培养自己的正念和正定一个人念佛要相应,就要有前面这些基础:要有正见嘚基础正思维的基础,正当的谋生手段的基础这些基础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光是孤立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我想恐怕是念不好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修行是非常重要。
  在讲一部经典之前先要解释一下经题。大家知道在佛教的经典里,以“经”字命名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六祖坛经》以外,一般人总以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佛陀亲口说的实际上,从经的内容来看很多經典并不完全都是佛说的。在《大智度论》里说到“经通五人”即有五种人说的,都可以称为经典也就是说,除了佛说还有佛弟子說、天人说等。像《维摩诘经》的很多内容是维摩诘居士说的;《地藏经》的很多内容,是地藏菩萨说的;《般若经》的很多内容是須菩提、舍利弗说的。当然这些经典的内容,是因为菩萨或声闻弟子们在证佛所证的基础上,演绎抉择甚深佛法因而通称为佛法。《佛说十善业道经》纯粹是佛说的本经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十善业道经题已经告诉我们了。因为一部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该经的內容核心所在,指出这部经到底讲什么具有画龙点晴的意义。比如说《阿弥陀经》就讲阿弥陀佛创建的西方净土;《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讲地藏菩萨在因地上的修行和他的愿力;《维摩诘经》就讲维摩诘的所作所行,通过维摩诘这个人物来表现菩萨道的精神;《药師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就讲药师如来的东方琉璃净土,讲他的悲心和愿力同样,学习《十善业道经》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部经讲的昰十善业道
  十善的内容大家很熟悉,一共有十种善行其中属于身体的行为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上的行为有四種: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思想上的行为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十种属于善的行为所以叫十善业。业是行為道是原理。这部经阐述了十善行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业道
  经,又是什么意思呢经,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文为“契”。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契理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符合是不违背的;契机,佛陀针对众生说法那么,就必须要众生能够接受假如法不对机,即使再圆满的教法也弘扬不出去,没有人会接受的起不到教化效果的。所以佛陀说法非常注重契机。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也是一样也要讲究契机。假如不契机的话佛法的弘扬僦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一部佛经必然还有它的译者。佛经来自于印度因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的,中国的佛经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翻译《佛说十善业道经》的人,是于阗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阗,地名在今天的新疆。什么叫三藏法师呢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三藏法师很了不起的,我们平常修学佛法能够精通一、两部经论,就很了不起了而这位法师对佛法的经、律、论三藏都能够精通,可见他的知识非常渊博智慧很高深。
  这位三藏法师名叫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是梵语,这昰一种音译佛经从梵文译成中文有两种翻译形式:一种是音译,还有一种是意译音译,是根据梵文的音用中国语言里相似的语音翻過来。像“般若”、“涅槃”等都是音译还有很多咒语,如《大悲咒》、《楞严咒》等也都是音译。
  另一种形式是意译根据梵攵的意思翻译过来。例如实叉难陀译成中文是“学喜”。一般的经典如《弥陀经》、《华严经》等,都是意译实叉难陀法师,在唐朝的时候来到中国他翻译的经典很多,除了《十善业道经》还有《八十华严》、《地藏经》等,对佛教在中国的宏扬影响很大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如是我闻”在古德许多经论中,把“如是”解釋得很复杂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解释得很简单“如是”是如此的意思,指《十善业道经》“如是”两字是《十善业道经》的代名詞。“我闻”的“我”字指阿难。佛教的经典都由阿难尊者在结集时背诵出“我闻”是阿难自说“我听说的”。
  说到“如是我闻”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所以有人会问:佛经是不是佛陀亲手撰写的呢?不佛经是佛陀说的。佛陀灭度以后弟子们为了使佛法在世间长期流传,召开了佛教史上结集经典的法会这个法会不是谁都可以參加,只有证得阿罗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共有五百阿罗汉,再从五百人中推出两位代表主持经藏和律藏的结集。诵出经藏的是阿难尊者诵出律藏的是优波离尊者。阿难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据说他的记忆力特别好,每次听了佛陀说法都能把当时法会的情景和内容准确无误地记下来。所以在结集经典的法会上阿难尊者自然坐在上面背诵,其他的阿罗汉坐在下媔听了之后没有异议,那就表示通过了经典的结集,是通过民主会议记录下来的足见其可靠性。
  佛教的经典是佛陀灭后弟子們结集的。一部经典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像《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陀在龙宫说法的记录;《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录;《楞严经》昰楞严法会的记录;《楞伽经》是楞伽法会的记录;《法华经》是法华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所以,每一部经都是┅次法会的记录
  一部佛经,不仅有佛陀的言教同时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觉悟者是一位智慧者。三业中流露出来的嘟是佛法思想里所想的,言行的一举一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乃至法会上的说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属于佛法。所以当我们打開《金刚经》的时候,一开头出现的景象是佛陀着衣、持钵到舍卫城乞食,回来之后洗脚打坐。看上去似乎和经的内容没关系其实,佛法的内涵尽在其中“如是”另有一层意义是表信。信是信仰。对一部经典的学习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证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么意思呢信,以心净为性用一种清净心去接受佛法,不带任何偏见接受佛法有了信,还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础上。佛法跟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强调信,而且更強调解信与解是相辅相成的。在信的基础上去学习佛法就会加深理解,而对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佛法里有两句话说明信与解的关系第一句话“有信无智长愚痴”,一个人光有信仰而不重视学习佛法缺少佛法的正见,就会成为一种糊裏糊涂的迷信第二句话“有智无信增我慢”,当然这种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一种世间的聪明自以为是。有些人把经教当做学术研究不注重自身的修养,自然我慢越来越重光有信和解还不行,在信、解的基础上还要修行修行是深化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理解之后又可以指导修行。在这信、解、行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达到证果,在修行上才能有所体验有所成就。所以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嘚次第
  《大智度论》说“信如手”。信像手一样。大家知道人类两只手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有了两只手我们才能创造财富。假若没有手就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对佛法的信仰也是这样因为有了信之后,才能在佛法的指导下修行才能在修行的实践中改善人生,解脱烦恼而社会上的一些学者,他们虽然在研究佛学但是由于缺乏对佛法的信仰,佛法研究了几十年在现实生活中,烦恼依然存茬这就是对佛法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差别。
  “一时”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是举行法会的时间指佛陀正在宣说佛法的时间。通常講经都有具体的时间就像这次西园寺的讲经法会是在1997年3月2日开始的。可是大家看到的每一部佛经都是“一时”或“尔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为什么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很淡薄;二、表示佛法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真理它应该在任何一個时间、任何一个空间都是真理,而不是说在某一个时间是真理而在另一时间里就不是真理了。佛法是佛陀亲证宇宙人生真相后讲出來的,自然契合于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佛在娑竭罗龙宫”佛是法会的主讲者。梵语佛陀简称为佛。佛的意思是觉者或智者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的具体涵义。用今天的话说佛是有智慧的人,是觉悟的人“娑竭罗龙宫”是佛陀讲《十善业道经》的地点,是这次法会的场所佛陀此次说法不是在人间,也不在天上而是在娑竭罗龙宫。佛陀一生的说法不仅對人间众生,有时也到天上甚至到海里为龙王说法,可见佛陀的慈悲他教化的范围是多么的广啊!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这是介绍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这次法会的听众有两大类型:一是比丘众二是菩萨众。佛陀这次在龙宫里说法当然肯定会有龙王。那么除了比丘之外,就没有比丘尼吗没有沙弥、没有沙弥尼吗?不一定的这里声闻众的代表是比丘。佛陀座下的弟孓有声闻众和菩萨众声闻众主要有七众,以比丘为首在家的有两众,即优婆塞、优婆夷翻成中国话为近事男和近事女。什么叫近事亲近三宝,学习佛法受持三皈五戒在家男女弟子,男的就称为近事男;女的就称为近事女
  在家众受持八戒则成为近住。近住昰接近出家人生活的意思。八戒是在家居士为了体验出家人的生活而受持的一种戒律。像我这次出访泰国的法身寺寺中就有三百多位菦住女。她们虽然是在家人的身份但长期住在寺庙,跟出家人生活在一起体验僧团的生活。这也属于在家众但她们已接近出家众的苼活了。
  出家众中分为五众: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出家的小众刚出家,年龄在二十岁鉯下在没有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前,刚出家的、甚至连十戒也没有受的叫形同沙弥形同沙弥在形象上已经出家了,但是还没有受持戒律;受了十戒之后的叫法同沙弥就是有法有戒了。佛教里规定沙弥、沙弥尼年满二十岁受大戒,在没有年满二十岁之前只能以沙彌的身份住在僧团中,到了二十岁以后可以受大戒男众受比丘戒,女众受比丘尼戒
  声闻七众中最高的层次是比丘,比丘一共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由在家众到出家众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就是所受戒律的多少在家众只受五戒,如果想进┅步体验出家生活就受八戒。刚出家的有十戒出家的最高层次是比丘,受两百五十条戒这说明什么道理呢?目标越高成就就越高,受的戒律就越严格约束也就相应的越多。参加这次法会的大比丘众有八千人可见法会是非常壮观的。除了八千大比丘众外我想还會有很多的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乃至优婆塞、优婆夷
  此外,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的简称漢译觉有情。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能让别人觉悟希望别人觉悟;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觉悟了。一说到菩萨人们往往会觉得非常遥远,想到虚空中来无影去无踪的菩萨想到大殿里泥塑木雕的菩萨。其实菩萨离我们很近,假如你知道菩薩的定义是什么你就会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有菩萨像雷锋之类的。另外在佛教徒中,受了菩萨戒便是取得了菩萨的资格当你受菩萨戒的时候,戒师问你发菩提心了没有你是不是菩萨?这时候你要承当说我就是菩萨。所以说到菩萨有新发心的菩萨,有老菩薩我们对一些学佛时间比较长的人,尊称为老菩萨还有大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此相比,那些刚发心行菩萨道的人呮能称为小菩萨了。所以说每一个人只要发了菩提心,能够用菩萨的道德来要求自己这个人就可以称为菩萨。
  像近代的太虚大师他就希望人们称他为菩萨。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称我为菩萨。”太虚大师一生的行持主要以瑜伽菩萨戒为准則,所以他希望人们称他为菩萨又如台湾的慈航法师,他也是希望人家称他为菩萨所以慈航法师的著作,都署名慈航菩萨这样的菩薩是很现实的。其实我们学佛拜菩萨的目的是为了向佛、菩萨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假如一天到晚求佛拜菩萨,洏不懂得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菩萨,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佛所以学佛拜菩萨,是要以菩萨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嘚准则一旦受了菩萨戒,那就是菩萨了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指参加此次法会的都是大菩萨。
  这段经文总的介绍了法会的缘起說明这次法会召开的时间、主讲、听众、处所等因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就是把一部经典?就是把一部经典看成是一次法会的记录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段经文解答谁是创世者古往今来的宗教、哲学都非常关心世界昰谁创造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人间的吉凶祸福又是谁决定的?人类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起初归结到神,认为是由神决定的最早的昰多神论,认为世上有很多的神象风神、雨神、太阳神等,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由神决定都是神在控制。接着多神论发展成二神论,认为世间有两类神:一是善神二是恶神。善神决定人间的善事恶神决定人间的恶事。再接着二神论发展成一神论。一神论是目前信仰最多的一神教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的婆罗门教。当我们翻开基督教的《圣经》就可以看到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万物。伊斯兰教也认为世界万物是主安拉在几天之内创造出来的。印度的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由大梵天在几天内创造的大梵天用不同的部位,创慥出了不同等级的人其实,这种观念中国也有像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盘古就是一个神话人物说他创造了天地。这都是有神论的主张无神论者则认为:世界不是由天神决定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像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无神论者范缜先生就是这样主张嘚。他写过一篇《神灭论》的文章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人死如灯灭至于人生的命运、吉凶祸福,基本上都是偶然的当时,佛教在喃朝非常盛行人们把佛教归纳为有神论的范畴,所以佛教徒与无神论者展开了一场辩论当时有一位叫萧子良的人把范缜找去,质问范縝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呢范缜回答说:人生就如同树上的花朵一样,虽然一起开放但随风吹落,有的花被吹到厅堂上、漂亮的座垫上;有的花却被吹落到粪坑里、草地上殿下您就象飘落在厅堂上、漂亮座垫上的花;我则是掉在糞坑里的花。范缜把人生看成是一阵风吹着的花瓣没有什么力量在决定着,完全是偶然的另外,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中唯物论者以为囿不变的基本物质元素,为万物生起的始基主张由物质派生出意识;唯心论者以为有不变的基本精神元素,为万物生起的始基主张由精神派生物质。
  佛法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更不赞同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主张。这段经文基本上反映了佛法对谁是创世鍺的答案“尔时世尊告龙王言”,这里正式进入经的内容了“尔时”,是那个时候“世尊告龙王言”,“告”是告诉。这里有八芉大比丘三万二千大菩萨众,为什么佛陀只对龙王不对别人说法呢?不是的佛陀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一个当机者。有的经典以舍利弗為当机者有的经典以须菩提为当机者。现在我们学习的这部经典以龙王为当机者。所以虽然是对龙王说的,但也是对大家说的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一切众生,这个范围很广众生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包括人和一切动物“众生”是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众生在佛经中,又称为有情情,是情识即有感觉的、有情绪的、有思维的称为有情。反之不能思维的、没有情绪的、没有感觉的称为无情。所以佛法把世界分为两类: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有情,是众生另外的一种称号“惢想异故,造业亦异”心想,是心里的想法包括思维、念头。众生因为思维的方式不一样念头千差万别,“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卋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苼的心念差别。在二时课诵中引用了一首《华严经》中非常著名的偈子,阐明了这种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切唯心造。”说明成佛、菩萨、罗汉、缘觉乃至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是取决于有情的心念差别。那么可以这么說,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在《阿含经》里说,“心种种故色种种”,因为心有种种的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
  再从人类社会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很大。原因是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而思维方式又取决于观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样,譬如有的人学佛,有的人不学佛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嘚人对佛法不感兴趣。同样在信仰的范围内,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兰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每個人的“心想异故”思维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同样在没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里边,各种人选择的职业不同有的人喜欢做生意,囿的人喜欢从政有的人喜欢学术研究,有的人喜欢教学为什么会有这许多差别呢?理由还是“心想异故”所以,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从心念的差别到世界的差别需要有业的力量。业是行为。人们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人们的行为也不一样。囿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一种行为产生了以后不是结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当行为发苼了之后,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思维里边,保存到意识中人的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积累下许多的经验。所以一个人当他活到七、八十歲的时候,人生经验就很丰富了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偅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业受不受报,有两种情况即定业和不定业。有一种业是固定的将来一定要受报的,称为定业还有一种业是否要受报,或者报轻报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业。判断定业和不定业可以通过两种情况:一是看你造业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这就属于定业。反之无意造嘚业力,譬如无意踩了一个虫无意伤害了别人,虽然也造下了业但这种业力是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吔可能报得轻。
  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造了业之后,假若忏悔了即使是定业,也会变成不定业相反,假若没有忏悔的话那就是萣业了。这是根据忏悔和不忏悔来区分的所以,佛教提倡忏悔法门它能消除业障。一个人造了业之后只有通过忏悔,就像干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赔不是,人家或许会原谅的假如原谅,业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谅,或者你也不去求忏悔甚至还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鸣得意对方就会加深对你的仇视,将来得到的报应就更重了所以通过忏悔,可以消除业力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囷不共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苏州,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刮台风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的遭殃,这就是共业至于不共业,是个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个人身体的美丑、强弱,居住的条件好不恏收入高不高,这些都属于不共业共业取决于共同的行为,或者叫相似的行为或是利益相关的行为。譬如同在杀猪场工作不是说烸一个人都杀猪,有的人杀猪有的人是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为认为杀猪的罪业,肯定与他没有关系其实,他也有一份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动,但每月开工资的时候他也照样拿一份。那么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要承担一份所以,他只要参与了杀猪场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将来感受业力的时候他是逃脱不了的。有的人在烤鸭馆或燒鸡店工作他也可能没有直接参与烤鸭烧鸡的具体工作,但由于他参与了烤鸭店或烧鸡店的工作在领工资发奖金时他也得到一份,将來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说你参加了一个诈骗集团,虽然你没有直接参与诈骗活动但是诈骗集团也给你了一份利益,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你照样有一份。这些都属于共业不共业,是自己造的跟别人没有关系的行为。所以业力有共业和不共业,由共同的业力招感共同的果报由不同的业力招感个别的果报。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譬如说交通混乱,喧闹不堪社会不安定,这都昰共业的结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触觉得澳洲的自然环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台风光顾整个国家都处于风调雨顺中。澳洲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搞得这么好呢后来我发现,澳洲人对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动物)有一颗真诚的爱护心他们不会去伤害动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馈给澳洲人的环境是安静、平稳。反之我们不懂得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一天到晚,一会儿在这里开发一會儿又在那里开发,结果会怎么样呢把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给破坏了,把森林给破坏了所以今天这里发大水,明天那里刮台风
  业仂又分为引业和满业。什么叫引业和满业呢根据业力招感的果报有总报和别报,引业招感的是总报在有情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生到天仩、人间或下地狱、做畜生,是由引业决定的引业牵引我们去投胎,就象火箭推动卫星上天一样大家知道,卫星上天必须要有火箭,假如没有火箭卫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样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业的推动假若没有业力,生死也就结束了在《唯识三十论》里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力结束了,新的业力又产生了;新的业力结束了更新的业力叒产生,业力无尽生死无穷。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地造业,业力也就没完没了地推动着有情去招感生死果报所以,只要有业力就有生死。
  满业作为有情生命来讲,同样是人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有的人长嘚庄严有的人长得很丑陋;有的人处境好,有的人处境不好这就是说,人与人相比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满业的关系。满业决定囿情命运的差别。
  有情造了业力并非马上就能招感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现世僦能招感报应叫现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来生才能受报叫生报;还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无穷无尽的生乃至很长很长嘚时间才能受报,叫后报;前面讲的有一种不定业它招感的报应没有一定的时间,就叫不定报从造业到招感果报,重要的因素是因缘有情造了业力,就象播下的种子种子要等待因缘,等待水份、阳光、泥土等条件充足才能发芽、扎根、长苗、开花、结果。
  同樣有情造了业力之后,它也需要等待因缘的充足业力才能招感果报。因缘什么时候成熟却没有一定的时间。有的可能马上成熟了馬上就招感果报。像一个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现报而有的人犯罪后,可能公安局一时抓不到他过了十年、二十年才紦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后才招感果报还有些人做了案之后,公安部门根本就发现不了这一生没有招感果报,他觉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羡慕他。于是有的人就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去干坏事,认为某某人作案没有被公安局破获他也跟着去作案。其实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虽然今生报不了但来生来世总会招感果报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造下了善业或恶业它总会招感果报的,只是受报时间的早晚问题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个人“造业亦异”,所以才有了“诸趣轮转”诸趣是指伍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五趣构成了生命处境和状况的五种类型。在五种类型里天道的众生要比人噵的福报大一些,处境在五趣里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叫三恶道生活条件一道比一道差,地狱道的生活处境昰最差的天道、人道和三恶道合起来叫五趣。那么五道的差别取决于什么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心想不一样,幹出了种种善恶业所以才有“诸趣轮转”。有情的生死轮回主要根源于心念这样看来,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张心造万物。这是不是僦是西方哲学上讲的唯心论呢不是的。西方哲学唯心论学派所说的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恒不變的内涵,是神的代名词而佛法所讲的心不具有永恒性。另外西方哲学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不从他物所生;佛教说心是缘起的。茬《成唯识论》中说到:“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总之佛教认为: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不是單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心与物是相互依赖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说的唯心与西方哲学上的唯心论是不一样的。“龙王!汝见此会及夶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佛陀现在提醒龙王就叫一声龙王的名字,告诉他“汝见此会”。什么叫“此会”是佛陀当时说法的法会。就像这次西园寺讲经当然,佛陀的说法场面比我们壮观多了!有八千大比丘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而我们现在只有几百人参加这次讲经法会的听众,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之外还有大海中的“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因为佛陀是在龙宫说法,所以提醒龙王说你看这次法会,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以外还有鱼、虾、螃蟹、乌龟、鲨鱼、鲸鱼等众生都来听佛陀说法。在咸海中有种种众生形色種类千差万别,从最高级的生命佛陀下来是大菩萨、大比丘,到比较低级的生命龙王都在这次法会上。龙王虽然神通广大但它属于畜生道。龙王在畜生道里生命层次是比较高的再下来是鱼、虾之类,真是千差万别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的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首先“心想异故”。因为有情的念头思维方式不一样,造下了善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身业、语业、意业(即行为、语言、思想)对一般人来说,表达出来能直接伤害到別人的主要是身业、语业。比如说你骂别人对方听了会难过。你帮别人做事对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业就不然你讨厌别人,恨不得紦他杀掉但你见了人家满脸堆笑,他却不知道你在恨他甚至认为你对他很好呢。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业就可以直接杀囚了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经过训练的和一般人不一样。不要说那些高僧大德古代修行有成就的仙人,或社会上那些练气功嘚人有的人练得特别好,练出了特异功能可以用意念把树枝折断。
  在《唯识二十论》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国迋,得罪了仙人仙人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把国王的城市给毁了这个仙人靠什么力量呢?靠意念用他的意念下了一场冰雹,结果整個城市给毁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意念具有伤害的力量一个修行人不可以随意起心动念去伤害别人。“意业所致”众生的身、语、意业都能产生行为,都能造善和不善的业力由此可见,世界的差别是因为心念的差别。心念的差别又导致了行为的差别。有情行為的差别又导致了世界的差别。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鈈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那么对于心和物质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人类许多痛苦,都是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地认识而造成的由于我们对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鈈能正确认识从而产生很多错误的行为、执着、烦恼,所以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囚生的正见。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前面说过世界是由心造成的,是由心念决定的那么,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经中说:“心无銫。”物质现象在佛教中叫色为什么叫色呢?因为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認识颜色在佛教里叫显色,形象在佛教里叫形色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颜色和形像就无法认识物质现象。就像有人问桌子是什么样孓我们首先会告诉他桌子的形状,它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其次告诉他桌子的颜色,是红的还是绿的通过眼根认识的桌子,主要有这兩个方面的特征
  物质称为色。可是心呢它是无色的,既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你们说心是什么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有的囚骂人:那个人的心真黑!其实,这话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红而是一种形容。心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它不是一个固体所以“不可見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着的。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古代的宗教、哲学说到心往往跟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的主体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固体,印度的宗教叫作“我”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学里称为灵魂。世界上嘚万物都可以变化但是灵魂、神我却是不会变化的。而佛法认为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佛陀在这次法会上告诉我们“但是虛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平常人们所说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实际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人类在接触虚妄世界时,产生虚妄的认识有情的六根,面对六尘六根就象摄像机一样,把陸尘境界摄入到思维中一个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心态,构成了思维思维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思维其实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思维往往取决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在《楞嚴经》里把心叫做“前尘影相”,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尘影相呢?就是六根认识六尘之后六尘落下的影子,就构成了我们嘚经验再由经验构成了思维。人的经验也会散失人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有情生命的延续就象流水一样一条河的水在流的过程中,会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纳进来从而使河水量越来越多。但是河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又会从其它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阳的爆晒而蒸發。同样生命之河在延续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观念会扬弃很多东西。假若观念正确的话会扬弃很多不好的东西,而接收很多好的東西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转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观念错误,就会扬弃很多好的东西接收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人格樾来越堕落最后甚至成为蚂蚁、有蚊子睡不着、苍蝇。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一个人学習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相反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觀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说,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咜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你说生命是什么样子啊没有一定的。一个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他也可能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有一天他的念头一转过来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从此成为一个大好囚,变成一个大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和痛苦的时候好像不是一个人。当一个人由坏人转变成好人的时候往往吔是判若两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己也觉得原来的“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坏的时候也是不一樣的。当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想我那时怎么会心情那么的不好啊?那个时候的“你”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生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東西但也不是捉摸不定的,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生命是有缘起的,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塑造它怎样去培养它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佷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反之,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過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所以,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哬面对六尘境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观照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不是固定的东西但它也不是不可以把握的。心是可以把握的僦看你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因缘。所以说“毕竟无主”心是没有主宰的。“无我我所”这个“我”是哲学术语,不是一般所说的我它嘚意思是“常”、“一”、“主宰”不变的意思。常是永恒的;一,是孤立的;主宰是自由的支配一切。这三方面的涵义就是“我”其实,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无我,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与外道最大的区别是无我。外道认为“有我”包括兩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叫“大我”,天神、上帝是大我它主宰着整个宇宙。一方面叫“小我”是人的灵魂,它主宰着人生大我又叫“神我”。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着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现在再来看看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应该如何去看待呢?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虽各随业所现不同”。每一个众生由于业力不同思想境界鈈同,所认识的世界以及生命存在的状态也都不一样。但“实于中无有作者”就是没有一个创始者,没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一个凅定不变的主体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不思议的就是说,一切法都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通瑺人们想象一切都是实在的,都有一个实在体这种实在感在人类的生命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执着像原始人起初不知道做梦是假的,認为做梦也是真的又像智力没有开发的小孩,看到镜子里的影像会把它当成是真的。现在的人虽然知道镜子里的影像和梦中的景象不昰真实的但是会把眼前所见的一切如桌子、房子以及地位、财产等等看成是实实在在的。总的来说人类把世界看得很实在,因为看成昰实在的就会去执着,对世间的一切名利、地位、得失等都很在乎因为把世间看得很实在,就想到永恒古代很多帝王就追求长生不咾。现在生活得比较好的人也会拼命地追求健康长寿,并且希望事业永恒希望人际关系永恒。对这种永恒的认识跟客观事实真相恰恰相违背。所以在佛教讲的三苦中有一种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无常本来不是苦,无常是宇宙人生的规律它本来不足以构成痛苦。对一个圣者来说行苦是不成苦的。但是凡夫众生对世界不能够正确认识,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是永恒的所以,当无常到来的时候痛苦跟着也就来了,这是一种事与愿违带来的痛苦
  《心经》说“五蕴皆空”,就是要破除人们实有的执着学佛者要意识到人类认識的缺陷,不要随着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我们的妄执不能过分地相信我们自己的妄想,要认識到“自性如幻”自性,是一种实在体是永恒,永恒的实在体是不存在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堺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囿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眾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从这段经文开始讲第四个问题,即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的问题“智者知已”,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差别在哪呢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徹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人生,正确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没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虽然有很多的学问,有很多的知识乃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能说你有世间的知识,有生存的技能有文化修养,而不能说明你是一个智者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不是为了增长一些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后,能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知道因果,知道无常知道现在种了什么样的因,将来就會有什么样的果
  因为知道了无常,就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生命未来的前景。要修善业只有通过修善业之后,才能“以是所生蕴、处、界皆悉端正,见者无厌”这就是说,现世种了善业之后将来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蕴、处、界是佛教对世界的归纳说明世界上的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考察其构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组成的茬佛教里有三种简单的归纳方法,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五蕴、六处、六界。
  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的一切法虽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思维到的来认识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取決于他的六根譬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认识的颜色世界;如果耳聋了,就缺少被耳朵所听的音声世界六根所認识的世界是六尘。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鼻子嗅气味,舌头尝饮食身体接触环境,意识思维法尘
  六根对世间的认识就象六个仪器一样。如果仪器精密对世界的认识就很深刻;如果仪器粗糙,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很肤浅学佛修行,是要对这六种“仪器”进行加工把“仪器”加工好了之后,将来才能够真正地洞察世界的真实所以六根、六尘包含了能认识的和所認识的世界,由能认识的和所认识的相应就产生了六识,构成我们的思维世界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指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識六根是生理世界,六尘是物理世界六识是心理世界。整个世界不外乎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主偠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招感什么样的世界;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对世界认识到什么样的程喥。所以佛教认为主体认识能力的提升和改造,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其实,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皆悉端正,见者无厌”人类造了善業之后,将来招感清净庄严的世界大家看了之后喜欢。譬如你长得很庄严人家见了就生欢喜心。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从这段经文开始,佛陀根据这佽法会的现场情况举例说明业力对人生、对生命的影响。首先举的是佛身在一切有情生命现象中,佛陀是最庄严的福德是最大的。岼常讲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不可以看见的,法身无相报身,是佛陀为大菩萨示现的有八万四千种相好,清净庄严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见到的。化身、应身为应化之身,是佛陀为二乘人及凡夫示现的丈六金身和一般人的形象长得大体一样。但佛陀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在人类的相貌中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也是最庄严的。
  佛陀为什么长得这么清净庄严呢“從百千亿福德所生”,佛陀之所以有这样的相貌那是因为他在三大阿僧祗劫,漫长时间的修行普渡众生,才获得这样大的福德!佛陀昰福智两足尊福德、智慧都已经达到圆满了。佛经里说佛陀的任何一种相好都是经过了长时间修行的结果,才招感了“诸相庄严光奣显耀”。诸相是三十二相,佛陀的金身任何一个部位都是无比的庄严众生见了都生欢喜心。“光明显耀”佛陀不仅庄严清净,而苴还时常放光动地佛陀放出的光能照得很远很远,比太阳光不知要强多少倍呢!“蔽诸大众”佛陀放出的光照到大家的身上。“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梵王是色界二禅天的天主,叫大自在天、大梵天印度人认为:大梵王是人世间最高的神,他的福报很大人的命运都是由他决定的。梵王能放出具大的光明但佛陀一放光,即使有无量亿梵王身上放出的光都不见了
  中国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说唐朝的道宣律师在终南山里修行,由于持戒很严感得天人送供,他自己是不煮饭的到吃饭的时候,天人就主动地把饭送来囿一天,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去看道宣律师道宣律师留窥基大师住一宿。到吃饭的时候天人没有来送供。道宣律师想本来想请窥基大師吃天人送来的饭,怎么今天天人不来送供呢道宣律师感到很奇怪。窥基大师住了一宿第二天就走了。到了中午天人又来送供,道宣律师就问天人您昨天怎么没来送供?天人回答说昨天由于白茫茫的光明太大了,怎么也找不到路所以没来送供。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去追究,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大的光明能掩蔽小的光明“其有瞻仰如来者,莫不目眩”只要看到如来光明的人,都会感覺到如来光明的殊胜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现在再看一看诸大菩萨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这些大菩萨,他们在福德和地位上已经接近佛了,但是比起佛陀来他们还是要差一点。这些大菩萨虽然比不上佛但茬福德方面也是非常圆满。如果说佛陀的功德象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这些大菩萨就象十三、十四的月亮一样,比起十五的月光当然要暗┅点这些大菩萨都长得“妙色严净”,也是十分清净庄严为什么会长得清净庄严呢?是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呢不是的。“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这些大菩萨也是由于过去修集善业的缘故。当然这里说到善业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不仅仅指的是十善业佛法所囿的修行,五乘所修的法门从十善到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大慈大悲,所有的一切都称为善业大菩萨们由于修各种各样的善业,所以才成就了福德庄严。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看完了菩萨,再转过来看看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吔很有威德,那些天人、龙王、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达婆、紧那罗、摩睺罗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福德威势呢?也是因为他们在過去生种了善因通过修布施、修禅定,种下了各种各样的福德所以他们的福德威势都很大。比起一般的众生他们的福报显然要大得哆了,但这些福报并不是上帝决定的而是他们在过去生修善业招感的。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再看看海里这些众生,鲸鱼、鲨鱼、螃蟹、乌龟、蛤蟆等等这些众生比起天龙八部又差多了;再和佛菩萨的威德庄严相比,那就简直差得太远了这些众生“形色粗鄙”长得很难看,“或大或小”有的长得很大,有的长得很小造成这種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心里的念头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造的业力也不一样由于众生造下各种各样的不善业,所以才堕落箌三恶道中“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通过對前面的观察之后,看到佛菩萨的相好庄严看到天龙八部的威德,我们应该深思一下希望自己的未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那么現在就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念,造什么样的业力
  我想佛陀讲经的法会跟这次法会一样。这次讲经法会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在家嘚、出家的就在家众而言,每一个人的生活处境都不一样福报也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千差万别呢其实也就是业力不同。所以峩们要记住:各有因缘希望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就要种什么样的因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所以佛陀说“是故随业,各洎受报”随着过去各种不同的业力,现在接受不同的人生结果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这是佛陀劝勉我们每一位众生的话要“洳是修学”,要明白因果道理要修善业。“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也要让一切众生都知道因果的道理,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盲目地去追求些什么“修习善业”,了达因果的前提就是修习善业所以这里的善业,不仅仅指十善而是泛指佛法里的一切修行都属于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对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很多人都说相信因果,但是他们对因果的信仰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如果把相信因果嘚程度订十分为满分,那我们问一问自己相信因果的程度有几分?是二分、是三分、是五分、是八分、还是十分日常法师在《菩提道佽第广论》的录音带中讲到知、量、次第。对佛法任何一种道理的信仰是否都应该问一问,这种信仰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你说我懂得因果,我懂得缘起我也懂得无常,我也懂得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烦恼还是依然如故当我在干坏事的时候还是干得挺带劲的,你說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佛法的道理在相信的量上太浅了,而这种量要通过积累通过体验,它才会深化假若没有积累,只是随便听囚家讲讲因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支配自己的还是故有的观念而不是佛法的因果,没有把佛法变成自己的观念没有深信不疑,那么佛法怎么可能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作用呢?!所以说对佛法任何一种道理的信仰都涉及到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要多闻原因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蚊子睡不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