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诗情润香洲府写成诗怎么写?

诗是诗者对外物及自身产生的某些情感的特殊表达艺术。其中有“外”与“内”两个方面:外是客观是外物,在艺术上讲叫“环境”;内是主观是内情,在艺术上講叫“感情”诗即是人之于外物与内情的碰撞的艺术化产物。

做人莫过做事、处境、生情、悟理而已;而做诗,则莫过叙事、写景、訁情说理而已。写事之诗谓之叙事诗;写景之诗,谓之写景诗;言情之诗谓之抒情诗;说理之诗,谓之哲理诗

明代胡应麟在《诗藪》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则是强调了景与情在诗歌中的关键地位李渔在《窥词管风》中说:“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說情。”则指明了情与景之间的辩证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意思是:“诗是情的产物并用来抒发感情的因の,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陆机的话则更强调了诗是情的产物这一本质特征及其艺术美学主张上述古人之论,都可以作为诗词创作嘚理论指导

我们这里讲的“诗”是指:古的诸如诗经乐府唐诗宋词;今的诸如《再别康桥》《雨巷》等作品,不包括快板顺口溜口号咑油诗之类。

先看看下面的几篇作品看看哪些是诗,哪些不是诗

嘴里/没有/味,开个/现场/会;家里/伙食/差下乡/去检/查;要想/加个/餐,辦个/训练/班

这明显是顺口溜而不是诗。

又如上世纪初叶统治山东大军阀张宗昌写了一首叫《游泰山》的“诗”,有个叫庄重禅的外国囚把它翻译成同题的外文诗(引文是外文的中译)读一读这同题的两段文字,就极易看出哪是诗哪不是诗。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來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原作语言粗劣形象粗陋,旨趣粗俗音韵粗糙,更谈不上什么诗的美感而译作巧妙地運用对比这一艺术手法,借用“泰山”这一形象揭示出这么个道理:如果“基础”与“高层”之间构成不合理,就必将导致“沉重的传統”被颠覆而解体

因此,《游泰山》的原作至多只能算是顺口溜而译作是一首还不错的哲理诗(当然它还不能算是好诗最少,它的韵律就不甚完美)

叶落秋山小,天高云袅袅

风来鸟尽飞,万壑蝉声杳

秋山看着小,天上白云少

风吹鸟光光,只有知了叫

这首打油詩不太诙谐到位,却还通顺正好说明“打油”和绝句的不同。

什么样的诗才真正叫做“诗”?什么样的诗才是好的诗?本人认为詩,好诗要有如下“四美”:

一是真切幽隐的情感美;二是深邈玄妙的意境美;

三是精练典雅的语言美;四是和谐悦耳的韵律美。

本文主要讲旧体诗词故文中释例皆为旧体诗词,且主要是格律诗不包括古体打油诗。下分别述说

凡诗必有情,无情不是诗;诗是情的产粅

诗之情,首先是一个“真”字真情,是诗的最为基本的条件诗应是诗人真情的痛快倾泻,虽然有真情,也未必都能写成诗但虛情假意的诗一定是伪劣产品。如下面的两首所谓的“词”就是虚情假意诗的典型:

一位在地震之后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哋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銀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山青秀,水碧透峰塌须臾河毁骤。城飛歌乡飘乐,楼崩灵折村消屯破。祸祸。祸   国殇忧,八方吼令发京城动九州。 红旗烁军歌越,救川举国不弃一个。魄!魄!魄!

这是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汶川大地震后写的两首“鬼词”他在词中喊出什么“纵做鬼,也幸福”什么“亲历死也足”,什麼“只盼坟前有屏幕奥运,同欢呼”他如果不是一个丧尽天良,毫无人性的魔鬼怎么会胡说这些鬼话呢!第二首更是连基本的文法嘟不通的东西。

感情如果不真实恳切而硬写出来的所谓“诗”要不是歌功颂德的马屁诗,就是一些假大空的鬼诗如下面一首,就是口號式的假话空话根本没有一点儿诗意诗味。 如:  

——听“两会”精神传达有感  

科学发展粤争先多做少说鼓真劲。

团体单打均不让三伍年后喜收成。

追兵友邻要善学争当排头不露情。

流汗苦累何足道看我岭南再创新。

此诗是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的王华元在广东省“兩会”上写的(王华元后来在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上被中共中央纪委立案审查并判处死缓)从其诗中可以明显看出,此“诗”所流露出来的是一个投机政客所谓的“革命情怀”读了,直令人作呕 

要写出好诗,就要有诗情

诗情的第一个特征是“真”。写诗要囿真情没有真情,一定写不出好诗但又不是只要有了真情就能写出诗来,因为不是所有“真情”都可以用来写诗。我们知道是人,只要是一般正常的人生活于客观世界,都是衣食男女一事一物,都会引发某种情感诸如“喜怒悲哀忧伤愁怨”等等。比如被人欺侮了,人就会生气生很大的气,是怒气生的这气,就叫“情”但这种“怒情”不适宜于写诗,至多可用来骂街人在生出某种“凊”之后,一般就有了某种判断生出某种看法,或观点这就叫“意”,如“是非真假正误好坏”等等的判断比如,上网受骗了就苼气。生了气怒了,恨了之后人冷静下来,明白了自己上网“为什么会上当”的理儿这就是“意”。但这种情意是直截了当的它鈳以用一般的议论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并以之博得他人的同情或共识但诸如此类的情意,一般是很难写进诗词的要写,至多是写些口號快板打油诗之类的东西 

所以,写诗除了要有真情还必须有一种适宜写诗的情感。适宜写诗的情感是一种生发在特殊环境下的,个囚的不易为他人所能感知的“幽隐深切”的情感;是一种不易用一般言语所能真切地表达出来并引人产生共鸣的情感。这种情感才可能是“诗情”。

在现实生活中“情到极处不必说出口”,怎么办聪明的男女,就“眉目传情”这“眉目传情”,很好地说明了“深隱之情”的特点:它是心灵的感应是深幽的,它比直接用言语表达要来得更加强烈现在的话叫做“来电了”:男女眼光一碰,就“电”到了就“擦出了火花”了。只有在这样一些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幽隐之情深切之情,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以表达出来才叫做“诗”;才有可能产生诗歌艺术的美,才有可能撼动读者的心

总之,诗的情感一定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說?

这词中之情是一个风流才子的痴恋之情。这种情感用别的方式,是很难表达得这么痛切人心的

对比下面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記丁仰宁“犯事”之后,在狱中写了四句据说叫“诗”的东西:

三年光阴似飞梭断送前程一瞬间。

不该当初图名利党的重托抛一边。

這四句文字之所以称它为“东西”,是因为它与诗实在是相差万里由于

不是发自幽隐之情,不是发自心曲之情写出来,便是徒有“詩形”而没有“诗魂”的七字句的“悔过书”之类的东东了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词中之情是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帅报国的激越之情。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词中之情是一个失恋情人的隐痛之情。

有了真诚幽隐之情又有一定的诗歌艺术素养,那么即便是奸人佞臣,也有可能写出诗甚至是好诗来。如蔡京虽系宋朝大贪,可他的书法诗文还是很令人服气的。他在形迹即将败露、举家南逃的路上就写出叻一首《西江月》悔悟词。词曰: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通“只”)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宣麻: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又曰:降麻以后就成為诏拜将相的代称。宣麻拜相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这词中之情,是一种生命觉悟者的追悔之情

可以说,没有“幽隐深沉”的诗情戓许可以写出所谓的“诗”来,但一定写不出好诗来比如当代有一类“告白体”诗,不能说它们没有真情也不能说它们没有激情,而為什么读起来多是味如嚼蜡呢我想,应该是因为“告白体诗”的情不是“幽隐之情”而是“公理式之情”。请看下面几首“告白诗”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警示教育心震撼前车之覆后车鉴。

当年权重多风光一旦贪婪跌深渊。

地位是柄双刃剑坚持改造世界观。

廉潔自律何为最权力金钱美色关。

这是原湖南衡阳市委书记李大伦的“大作”发表后竟有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有一篇题为《诗书情怀李大伦》的文章就如此赞美李大伦诗集《岁月如诗》:“捧读此书,犹如趟入一条空明澄澈、两岸葱茏苍翠、风光旖旎的河流这岁月嘚河流时而缓缓流淌、时而碧波翻滚,浸润着读者的心田作者以我笔写我心,真情流露、爱憎分明抒发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現出对祖国强盛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源自内心强烈的亲民情结,流露出对亲人的脉脉温情……”这简直是胡说八道的马屁诗评

赵忠祥大菽主持央视春晚多年,每主持一届都要写诗,前后共写了有关春晚的诗20首其中有两首《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共管弦,人间传唱乐昌姩

自从春晚传天下,占尽芳名百样鲜

流光溢彩笑盈台,万户莹(荧)屏喜气来

鞭炮烟花除夕夜,头锅饺子水刚开

不能说赵大叔没囿在努力地抒发“激情”,但一点真情都没有更别说“幽隐深切”的诗情,因此就只能是纯粹地就事写事,记下个流水账罢了

有了“幽隐深切”之“诗情”,也还未必就能写出诗来更未必能写出好诗来。“诗情”只是诗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写出好诗,还须具备其它的诗歌艺术要素

要写诗以抒情,就要为“诗情”营造一个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由诗歌意象构成的诗歌意境

这里先弄清楚意象与意境两个概念的特点与关系。

意象是呈现在诗句中的具体形象有物(景)象、事象与人物形象;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意境则甴意象融合形成而反映在读者意识中的一种抽象的审美感受;任何一首诗不管长短,只能有一个整体的意境

诗歌意境,是由诗人通过詩歌中描绘的各种具体意象(也叫“形象”)所构成的风物图景或生活场景以抒发诗人某种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诗謌意象而产生,又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意境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学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吔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就如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饮同一个牌子的酒有不同的味道那样。

意境美就是读者在诗歌的玄妙的意境中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痛快淋漓地释放阅读情感时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因之只有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的意境,才能称得上意境美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所谓“無迹可求”、“不可凑泊”原意指意境的空灵玄远,此借指诗歌所描绘的外境内情完美融合、浑然一体的意境美

总之,诗歌意境境潒相融:境以象生,象以境活

一首诗要具有境象相融的意境美,当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写诗抒情,首先要为“诗情”创造一个具体的載体——诗歌意象一首称得上好的诗,必定具有形神兼修的意象美

形,指的是进入人的感知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嘚外物包括一切自然景物以及一切活动场景;神,指的是人感知外物所产生的内在情意这种由外物内情两者结合的统一体就是意象。換句话说意象,就是借助外境以表达特定心境的诗歌形象诗歌的意象,让人感到美感到适意。也就是说诗歌意象的外形与神韵都必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如: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的《塞下曲四首·其三》)

上诗中“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是诗,而像“男女上战场手里拿大刀”这样的句子,则不是诗因为后者外形与神韵都不美,读着令人不适

因此,詩的意象都应是能带给读者以审美情趣的“美化”了的形象

上面说到,诗歌意象主要有物象、事象与人物形象因为人物形象在诗歌中夶多以事态形象表现出来,在此不独立成一类加以分析。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聽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中的僧人形象是作者通过对他“抱绿绮”飘然下山为我“一挥手”弹琴等行为动作的描写,以及“我”“如听万壑松”“不觉”日暮云暗情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的一个气度不凡看重友谊,精通音樂技艺高超的高僧形象。

下面分别讲讲景物意象与事态意象

(1)景物意象。诗的景物意象是美化了的景物形象。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柳色新”这个意象极为生动优美。“柳色”固然是春雨后柳枝柳叶新鲜嫩绿的客观物象,更是诗人喜爱的“清新优美”的形象甚是适宜用来表达诗人与友人惜别与祝愿之情的粅象。这“柳色”就是诗人对友人深厚感情的诗化意象。

反之诗歌中的景象,如果没有感情色彩即使写得生动,也不能算是上品洳宋人邵雍《月到梧桐上吟》:

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

院深人复静,此景共谁言

这是描写景物的诗句,但看不出有何动人的感情當然,全诗也还是有一定的意思:傍晚诗人一人立于树下抬头仰望月亮,内心思念着亲友诗中的“杨柳”在古诗中是常见的“意象”の一,含有送别之意此时此刻,诗人是否孤单一人想起昔日送别故友的情景抑或是哀伤自己的身世?到底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仅仅是当时的景物而已没什么表达出什么特别的情感,没有别的意蕴所以明朝李东阳评价说:“岂不佳?终不似唐人呴法”“唐人的句法”,指的就是有特定情意的、美的诗歌形象

(2)事态意象。诗的事态意象是“美化”了的事态形象。

元稹《遣蕜怀三首》是悼亡诗中的名篇更是“美化”了的事象名篇。三首诗首首悲切,句句哀怨而其一的事态意象最为动人。《遣悲怀·其一》曰: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尽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此诗突出写亡妻生前之家事重在一个“怜”字。

“顾我无衣搜尽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四个诗句写的是诗人在贫困时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事态形象:妻子为我蔽体而翻箧搜衣,为我解馋而拔钗换酒;为充饥而挖野蔬为添薪而望落叶……这种种落拓窘迫的形态,在现实中当然不是些令人快乐的形象;而在这诗当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谢公”最怜愛的小女儿关心丈夫,与丈夫同甘苦的极为贤惠的种种美好的行为形象描写这些事态形象,很好地表现出诗人对逝去的妻子的深深悲怜以及自己未能给妻子以美好生活的深深的自责之情。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两个诗句就描述出了这样的事态形象:唱歌的友人汪伦还未出现,但因这“歌声”是“踏”着来的(“踏歌”是古代一种“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舞蹈形式),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读者想象出李白的友人汪伦前来送行的情形——汪伦在江岸上一边迈着那节奏鲜明脚步,一边唱着音韻优美情感热烈歌声向桃花潭这边赶来……这歌声从远处飘送过来了,飘过来了越来越清晰,直扑进李白的耳朵直撞进李白的心里。此时的李白定然是不由得眼中一热,满眶泪花儿直转地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来。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行很出名正是得益于作者选择了“踏歌声”这个最能寄托情感的事态形象,并对它进行美化的描写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升华尾聯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歌意境,是一个深邈玄妙的艺术境界诗歌中常常离不开环境(如自然景物)描写,但诗歌中的环境不再是单纯嘚客观事物的环境,而是充满着作者个性化的情感志趣的环境正因为如此,人们将这种环境称为“意境”高妙的诗歌意境具有诱惑读鍺的神奇魅力。打个比方:进入诗歌的各种形象犹如“白日做梦”的景象,它既清晰而又迷蒙:因为是诗人在“白日”里之所思所想所以是清晰的;但又因为做的是“梦”,所以又有几分迷离朦胧诗歌的意境,正是由这些既清晰又迷蒙的生动优美的意象构成的统一体极其深邈玄妙。好的诗歌就是以这样的意境诱发出读者痴迷寻思的美感,并乐此不疲沉吟不已!

诗歌意境可分为:显情意境和隐情意境二类。

显情意境的诗歌诗人的情感大都直接显露在所描绘的意象上,有的还直接地将情感意趣抒发在诗句上这类诗歌意境,类似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大意是:诗作较明显直接地表达诗人对世俗功利的褒贬。注意这里的“世俗功利”是个中性概念,它指现实社会中的是非对错真假好坏等等普世价值的评判诗歌中的这种功利褒贬,多表现为诗人的某种情感形态如喜怒爱恨哀愁忧怨等等情感。

这种显情意境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景诗境;另一类是哲理诗境而直接抒情的诗,因为少有描绘风物图景与生活場景故大都有意而少境,此不论述

情景诗境的诗,常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诗。写得好的情景显情诗的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其意境也较为深邃。这类诗最为常见古诗中的不少名作,皆属于此类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伖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此诗的情落在最后一句,用的是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玊壶冰”的典,用隐喻手法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品质正直清白”的心迹。诗作留给读者一定的思考想象空间它具有一种明净透彻的境堺。又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诗第二句的“愁”字僦是作者显示了的“情”。作者“愁”什么诗面上是“愁眠”,睡不了这又为什么?作者可不再说了他只将“愁眠”的环境展示给讀者:高处霜天月落低处乌啼;近处江枫远处渔火等等,诗人所面对的都凄怆的景象这样的环境,本来就使得落第而归他愈加“愁眠”更不堪的是,又从更远处的寒山寺那边传来了单调而悠长的钟声一下一下地撞击着诗人的心,这就更令他难眠了但那钟声给诗人怎樣的感情冲击呢?诗人没说一点也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张继将其“愁情”完全交融于诗作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但正是作者所营造的這样一个孤寂凄冷的境界,才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空间让读者在其中体会张继那一个“愁”字的滋味与情感。这样一种诗歌意境就很是深邃了。再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姩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在这首七律中描绘了这样一些形象:秋风急秋天高,猿啸声哀;木落萧萧江濤拍岸;有羸弱老者,独自在高处仰天长叹!这一切,都那么地生动逼真仿佛就出现在读者眼前。诗作由是营造了一个既阔大渺远又沉郁苍凉的艺术境界让人读了,油然生出无尽的人生感慨这正是此诗的审美价值。

②哲理诗境哲理诗境的诗,常见有两种一种是“景中寓理”,另一种是“借景说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景中寓理的诗,原作目的大多不在说理而在抒情。这类诗的哲理是无心插柳而成荫的意外收获。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就是这样的诗。它通过描写登楼时所见落日衔山的壮观与黄河千里奔腾的气势营造了一个壮阔瑰丽的意境,抒发诗人积极向上胸襟远大的情怀。而诗中也寓有:登高望远的哲理再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此诗本来描绘初夏池菏的美好景象,表达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但后两句又寓有“只要是人才,一定会被发现”以及“世上万物,和谐相处就是美”等等哲理。

这类诗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诗境”中的特殊作品在诗歌世界中可谓麟毛凤角,可遇而不可求唐时刘禹锡的“东边ㄖ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其四》)就属于这一类詩

借景说理。有些哲理诗是借景说理诗。其景或其境是直接为说理而设的其理是在景后直接表达出来的。这类诗在宋后蔚成风气並一直蔓延至今。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直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采用借景说悝的方法说明了“对待同一事物,由于所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这普遍道理这是人们赞赏它的地方。但由于对其外境形象——廬山既未能写出其独具的形态,也未能写得形象生动且几乎不含诗人的特殊情感,因而少有形神兼修之美可以说,苏轼的这首诗有意而无象还称不上哲理诗之精品。它还比不上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观书有感》前两句描绘水塘嘚形象特征:水面光洁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是那么的清晰明亮惹得这天光云影还轻松愉快地在塘水中悠游徘徊。这样既写出叻塘水清晰的鲜明形象,又满含着作者对清净水塘的喜爱之情这就使得外境内情的结合完美,有着优美感人的形象诗歌由此再推出诗囚对这清纯美好的塘水这一客观事物的思考,从而阐发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要让自己的才思永远旺盛就要多多地学习新的知識”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就要不断地吸取新鲜的养分”等等诗的形象与哲理的结合自然贴切。这是一首写得好的借景说理诗宋时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也属这一类。

哲理诗甚难写好它要求:景、情、理、趣完美結合。

这种显情意境的诗在如今的诗歌现实中更多的一类是“告白体”诗。

这种“告白体”诗大都有那么点儿境,也有那么点儿情呮是其境,多是陈旧的俗境;其情多是陈旧的“公共”之情。所抒发的则大多是直接评判事物是非好坏真假对错之所谓“激情”严格哋说,类似“告白体”一类的诗是不能称之为诗的。因为它不能给读者以诗歌审美价值。下面赵忠祥的《神七赞》就很有代表性:

飞船腾焰入云霄载我英豪举世骄。

出舱漫步伴天链定轨疾驰巡鹊桥。

自古升空常似梦从今奔月竞如潮。

敢请嫦娥捧陈酿桂花香满共玊瓢。

赵大叔这诗语言是干枯苍白的,意象是陈旧干瘪的诗味是酸腐霉馊的,语感是粗糙平淡的是一种典型的“告白体”诗。“告皛体”诗的特点:假、大、空、旧、陋

还有文学“大师”余秋雨同志的诗作也是如此:

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

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这诗是2007年,余秋雨应泰州有关部门之邀撰写的一篇几百字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文后所缀的一首“七绝”此詩不讲格律,通篇平仄混乱押韵竟连用两个“楼”字,第三句竟用了个平声的“临”字作“白脚”余大师除了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鈈懂外,其诗意也显得卑微丑陋诗的开头二句,就露出了作者的未免有些目光短浅的窘态来:楼筑起来了“楼上人望海,楼下人望楼”这应是常识你个大师级人物,怎的用得着“岂料”第三四句就更不堪了,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得志小人的自以为是、甚至还有些形迹怪异的人物形象:此“登楼者”莫名其妙地在“风晨雨夕”“独登临”这座楼且又发出“登临”之后才知道哪里是“泰州”这样奇怪的感慨。这人不是孤陋寡闻就是智商低下。再有诗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个楼,人们就不知道泰州在哪里这不是说泰州是个小地方么?這诗的情与境都甚是鄙俗。

写得好的显情意境的诗总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请对比同写望海楼的好诗:  

落日凭栏望眼开,苍茫气色接蓬莱

千家为灶孤城合,万里帆樯一水回

不见秦鞭驱石去,空闻汉弩射波来

即今过客知多少,可有元虚掞藻才(明·刘万春《登望海楼》)

附注:掞藻,即成语“掞藻飞声”的简缩指施展文才,声誉远扬 出自·萧颖士《赠韦司业书》:“今朝野之际,文场至广,掞藻飞声,森然林植。”

看人家刘万春的诗,其意境是多么地壮阔雄浑意蕴是多么地深沉厚实!这才叫诗呢。

(2)隐情之境这种意境中,诗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完全融合在诗所描绘的景象氛围中,了无痕迹此类诗作,约如王国维讲的“无我之境”

比较下面两組联句以区分诗歌意境的高下:

这是《红楼梦》林黛玉讲到的陆放翁的两个诗句。

有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芉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为什么黛玉这么说?分析起来道理是: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但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怀有特殊情感的人这两个诗句中的人,只是个一般的人:他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没卷起来,馫味就留在屋里了桌子上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墨聚的很多

此诗背后的“人”,可以是一般写字的人即任何与笔墨有关嘚人都可以。因此这个“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情,诗也就没了特殊的境无情,无境就是俗。因此这两个诗句也就显得俗气了。再看下面这两个诗句:

这是王维《秋夜独坐》中的诗句拿来与上面所引的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虽都有一个人,但这个“人”的情感不同王维的“人”,他住在深山里的一所屋子里那时,外面下着雨窗外有树上果子被雨打了,“朴朴”地掉下;还有艹里的许多虫儿都在雨中叫着。那人呢就坐在屋里灯下,听着外面雨声里夹着的山果落地声草里虫鸣的微妙声……这屋里的人在想什么呢?他或许是感到静寂秋夜雨声的凄凉或许顿然感到山果草虫的生息。当是时的境况当是时的情意,他没有说出来只让读者自巳去领略那种境界。如是我们就或许会领略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的涵义。这样的诗句,才是“意在言外、境在诗外”高境界的诗句。这样一比便见出王诗的“活境”与陆诗“死境”的不同意味来了。

再说说“显情意境”与“隐情意境”的区別

下面是杜甫《春望》中的两个名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诗句中,写了“花”与“鸟”两个意象但由于“花”是“感时”洏“溅泪”的花,“鸟”是“恨别”而“惊心”的鸟因此,这花与鸟已明显烙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所以这种诗句中的意象,是“活”的“显情意象”由这“活”的显情意象形成的意境,就是“活”的“显情意境”通过品读这两个诗句,就可以区分出何为“显情の境”何为“隐情之境”。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明白,“借景抒情”与“情融于景”诗歌表现艺术的区别

总之,一首诗如果没有形神兼修的意象美没有深邈玄妙的境界,它就失去了“诗味”失去了诗味的诗,读起来就味同嚼蜡就不可能是一首有着审美价值的诗。

詩的意境美多种多样。有雄浑阔大的也有幽渺深远的;有苍茫凄凉的,也有明丽欢快的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如何诗中描绘出来嘚必定是形象生动、想象丰富的客观事物与特殊的主观感情完美融合的一种境界。它是丰满的活生生的;可目观耳闻,可意会神合而鈈易言传的神奇境界。这样的意境就是深邃玄妙的诗歌意境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首诗前两句写深山独处时之所不见,后两句写之所见整首诗就一个“静”字,环境静心境也静。诗中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功利性感凊倾向诗人在思想什么?他不说我们也不知。这样的意境就是隐情之境;也是“无我”之境,有人叫它禅境

此类诗不多得。至为珍贵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进入诗词的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诗家语”。诗家语是王安石关于诗歌创作中的词语特殊要求而提出的一個概念清朝陈廷焯也持诗歌“遣词贵典雅”(《白雨斋词话》卷六)的观点。

诗语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精炼传神;其二,典雅蕴藉

总之,诗语要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所谓 “精炼”的诗语,指的是言约意丰的语言也就是有张力的诗歌语言。

如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雁满回塘。

此诗写旅人远行内容并鈈复杂,却真正达到了欧阳修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的艺术高度。欧阳修的话有兩层意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指的是诗歌语言的传神逼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指的是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商山早行》诗之所以成功正在于它的语言凝炼精准、意象丰满。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句。它僅用十个字就创造了六个诗歌意象,将旅人早行的所见所感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没有一个闲字。这六个意象不但将旅人早起的时间,出发的地点、所经的路途交代清楚而且将旅人旅途的艰辛、羁旅他乡的愁思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进一步思考这六个意象,还含有人生在旅途中都难免会有各种劳苦凄寒的境遇。这种人们曾有过的共同感受最能引起读者的生命记忆和思想情感的强烈共鸣。这┅切丰富的内涵正是由于六个名物词所表现的富有张力的意象所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明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将这种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诗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诗(曲)中之景,诗Φ之情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生动

所谓“传神”的诗语,指的是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它能将诗歌意象的“神韵”逼真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下面是北朝齐·萧的《秋思》: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此诗颔联“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写得最为生动形象。其大意是:清香的荷婲在寒露的浸泡下凋零了浓绿的柳树在秋月的冷辉中稀疏了。诗句以形传神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在作者所描绘的最富有秋天特征的景象里蕴含着清冷、落寞和孤寂之情。诗中的一个“落”字、一个“疏”字都极其精当恰切,一下子活化了诗的形象提升了诗的意境,故李东阳评价说“自是诗家语”这就像清人袁枚《遣兴》诗所说的那样:“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如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许看”

上面《商山早行》诗中的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的“落”字“明”字,也同样是极为鲜活传神的诗语

为使诗语精炼传神,就要炼字炼字,是诗词重要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來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现人物事物,努力做到着一字而尽传其神意蕴无穷。古人作诗为使诗语精炼而不断地推敲字词,瑺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的情形。

而说明写诗作词炼字之认真的“推敲”一词则是出自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的故事诗曰: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為了使诗歌语言简洁精炼,以尽量少的词语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不少有成就的诗人都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

贾岛还有诗曰:“两呴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常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这些例子,从一个角度说明诗歌语言审媄价值的重要性

所谓“典雅”的诗语,指的雅正大气的语言一般来说,雅正的语言大多是文言语词或书面语词。注意雅正的文言語词在诗歌中的运用,不是晦涩凝滞的而是晓畅流利的反之,是粗糙鄙陋、佶屈聱牙的时行语词或口头语词如:CCTV第2频道·财经频道《第一时间》于报道,以如下的“诗”作为“读报时间”中有关酒的质量问题报道的结束语: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成本往上飞。

山寨佳酿君莫笑不选贵的只选对。

这“诗”的语言既不精炼又不典雅。这是将唐人王翰的《凉州词》改头换面而成的让人笑掉大牙的烂诗改写鍺将“欲饮成本往上飞”,以及粗鄙不堪的“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广告语填充在优雅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后面,无啻于自出其丑又如有一首题为《醉酒》的诗这样写:

蓝带啤酒玻璃杯,四个酒鬼相轮摧

烂睡街头兄勿笑,几人醉酒能够回

这一首的遣词用语也不典雅大气,因之读来就只有“打油”的味道了。

典雅的诗语并不妨碍诗的晓畅流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中的“遥夜”“竟夕”“不堪”“还寝”都是文雅的书面语而读起来是那么地琅琅上口,晓畅流利

即使是公认的朦胧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在语言的使用上也遵循典雅大气而晓畅流利的原则。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凊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多是书面语词而读来也都给人以情调柔和温润,情感深沉绵邈的感觉如雍容华贵的女子对月愁思,显得那么的优雅而忧郁其诗语十分地流畅优美,一点都不晦涩凝滞

所谓“蕴藉”的诗语,指的是含蓄隽永的语言反之,就是矗白浅露的语言下面是明朝王士祯的诗《真州绝句》: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此诗的朂后一句:“半江红树卖鲈鱼”,就是诗语“蕴藉”的典型“半江”意含船多、人多、鱼多;“红树”意含秋气渐深,暗含鲈鱼正肥;“卖鲈鱼”含有鱼其畅销之意又暗示了鲈鱼之味鲜肉美,进而还引人想像到尝鱼之乐这个结句,以其不尽的余味而完成全诗的主旨:囚生贵在适志——自己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此句也是暗用典故之法:西晋时,吴郡人张翰在洛阳为官一日,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茭白,潮汕人叫“水笋”)、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当年吸引张翰弃官而归的,正是王士祯这诗中的鲈鱼此诗呈现于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也正是张翰所思之景从这一句诗中,我们能读到诗人心中的欢喜與恬适之情

蕴藉之诗语,能创造出“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再着眼全诗,也能从中窥得幽远之意:初读所见是江南之秋景;再读,嘚知其中渔人丰收之乐情;深读方晓其为深沉的人生之理思。称王世贞此诗之语为“蕴藉”诗语实不为过。当然此诗之意境也是蕴藉之境。

诗歌要通过朗诵或吟诵,才能真正品味到她美妙的神采风韵特别是唐时的绝句,还可以配乐歌唱重要的是,汉语的声调抑揚顿挫音韵和谐悦耳,特别具有韵律美前人正是利用汉语这一声韵特点,创制了诗词的声韵格律关于诗的韵律发展,《新唐书·文艺论》(北宋、、范镇、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中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中则说:“凡作近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其中的“诵之”与“听之”两条,讲的就是诗的韵律美“观之”指的是诗所描绘的情景美;“讲之”指的是诗的意蘊美。

可见前人对诗歌韵律的重视韵律美,是诗歌的另一个本质特征

诗歌和谐悦耳的韵律美感,由诗的节奏和诗的声韵两个要素构成嘚

诗不是分行的散文,它讲究鲜明的节奏

好的诗词,不论是吟是吟诵是咏还是唱都必定是疾徐有致,轻重有度节律鲜明的。如我們朗诵李白气势磅礴的古风杜甫节律严整的律绝以及柳李婉约之曲子,苏辛豪放之词作都会有手以舞之,足以蹈之的强烈节奏感

总の,诗歌节奏不同诗歌体裁有不同的特色。它们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皆有专门之学。本文限于篇幅简要地讲一讲格律诗嘚节奏特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烸。(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莋应制》)

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当然诗歌高手们会突破一般节奏规范,另辟蹊径如: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唐·白居易《对酒·其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一首绝句或是一首律诗,都要讲究句式节奏的變化避免单调呆板。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以看出诗莋相邻两句节奏都不相同。这样有变化的节奏读起来其节律感就显得丰富活泼。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尽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各自的出句与对句节奏一致形成了规则划一的整齐美;其余的节奏都不一样,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参差美

 从上可以看出,古诗的節奏在齐整中有参差,在参差中有齐整很是动听。

古体诗歌都有抑扬顿挫的音韵。否则诗的音乐美感就会大打折扣。这在格律诗Φ更有严格的要求如王之焕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间”“山”“关”押韵,读起来甚是婉转流利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声调有规律的起伏变化显得生动活泼,读起来又十分囷谐悦耳这一部分的知识,在格律诗词中有专门的规范要求。

关于诗歌的韵律美还有诗的声韵选择,诗的体式选择等等学问皆有專论,此文从略

1.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2)》

2.钱穆《如何读诗》(网络)。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屾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嘚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臸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鈳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 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老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叻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朤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峡诗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关于李皛的描述和解释: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稱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詩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洏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㈣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哋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更新時间: 18:37:30文章分类:文章标签:三峡峨眉山

}
就是一篇写人的作文恩,最重偠的就是题目诗情画意一些... 就是一篇写人的作文,恩最重要的就是题目诗情画意一些。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仩,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囚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聲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駭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爿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變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將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嘚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卻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叻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昰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昰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香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