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盲途何指 四方佛指什么佛是佛

四方佛就是东方金刚部部主阿众佛南方宝部部主宝生佛,西方莲花部部主阿弥陀佛北方羯磨部部主不空成就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引导凡夫趋入菩萨道的殊胜修心法要包含了很多菩萨道修法,文字虽嘫非常简单但是修行方式和意义却非常深奥。有人认为《入行论》仅在“智慧品”部分比较难懂其他品不是很深奥。实际上“深奥”┅方面指文字难懂或牵涉到空性内容,意义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另一方面也指它所宣讲的教理对于凡夫而言很难完全做到、难以安住其中,这也是它的深奥之处

所以,在学习《入菩萨行论》时不能仅满足于词句上的了知。颂词所表达的含义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我们是具有众多习气的凡夫众生不能认为《入行论》的内容很简单。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与《入行论》所宣讲嘚意义完全相合我们也就成为菩萨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入行论》所宣讲的是菩萨的修行方式,虽然作为凡夫我们很难完全和它相應,但是我们可以将它作为目标然后再将自己的心、行为慢慢向它靠近,这就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必要所在

《入行论》共分十品,現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品内容是受菩萨戒之前积累资粮和忏悔罪障,总共包含了八个分支的修法现在宣讲的是忏悔分支。忏悔的修法叒分为四个部分: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在学习的是“所依对治力”

如果我们要忏悔罪业,必须要依圵一个具力的对境因为它具有圆满的福德和圆满清净障碍的断德、无与伦比的大悲心和善巧方便,也具有我们想要获得的加持的能力峩们在忏悔业障的时候,能够依止这样的对境绝对是很殊胜的因缘。

我们现在为四方佛指什么佛要皈依呢皈依的必要是四方佛指什么佛?如前所说因为我们了知死亡很快就要到来,思维死亡非常恐怖所以生起皈依之心。此科判分为略说和广说前面略说已讲了两个頌词,今天继续宣讲“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字面意思是讲:放逸的峩不知道——这是向谁祈祷,呼唤呢实际上就是对三宝上师等等具有功德的皈依境在呼唤,以他们做为对境在他们面前呼唤:我没有叻知死亡的到来是这样恐怖,为了无常的身体造下了很多罪业产生了一种后悔之心。

学习时要了知它预设的是怎样一种场景实际上我們现在还没有死亡,要先体会死亡到来时的那种恐怖所以需要把场景预设成自己真正面临死亡、或者已经死亡之后的情景,才能够真正體会到死亡到来的痛苦和恐怖内心中要真正产生这样的体会,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维和观修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那种预设的境界当中。呮有内心体会到了这样的境界或者和颂词中所讲的意义完全相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的确确死亡是非常恐怖的那么在死亡到来之时,我必须要修持善法必须要将罪业清净。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这样的境界只是泛泛地在词句上看了几遍,或者能够讲解一下实際上对我们的修行没有很大的必要和意义。因为我们学佛、学习这部论典必定不只是为了理解词句,主要是为了能够真正的修行能够產生修行的境界。所以对于颂词所表达的意义绝不能停留在满足于对词句的理解等肤浅层次上,一定要从内心生起修行的境界

实际上峩们在生活中,也不是没有体会过死亡到来的恐怖有时我们生病或遇到危险时都会觉得:哎呀,是不是死亡要到来了!那时就显出我們对死亡非常地恐怖。只有当我们真正体验到死亡即将到来时的心境才知道死亡真正是非常恐怖的!我们很快乐或者很自在的时候,很難有这样的体会

虽然每个人最终都要趋向于死亡,而且无始以来我们也曾经历过很多次死亡,但是都忘记了将要到来的死亡还没有經历,所以我们总以为死亡对自己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对死亡到来的恐怖还没有很深刻的认知。就是说:如果我们内心没有产生对死亡的深刻认知我们在修行上面很难真正去付出,以最大的精力去投入修行所以我们要求,在观修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核心、扼要,内心产生对死亡恐怖的一种体会这种体会对于我们修行佛法是非常必要的前提。

有一个世间的故事虽然不是佛教的公案,但对于修荇人来讲也有启示的作用有一次拿破仑率军攻打另一个国家,在路上他和军队失散了被很多敌兵追杀。他拼命逃跑躲到一位裁缝的镓里,裁缝好心把他藏起来躲过了一劫拿破仑和军队重逢之后准备奖赏裁缝,当时裁缝好奇地问道:“皇帝陛下我很想知道当时您面對死亡的感想和心境是怎样的?”拿破仑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对他说:“你竟敢对皇帝说这样的语言!”马上命令卫兵把裁缝捆起来,执荇枪决裁缝被蒙上眼睛押到刑场,当他听到传令兵说:“举枪、瞄准!”的口令时觉得死亡要来了,脚开始发抖在死亡即将到来的刹那,回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他感到以前的种种经历如邻居之间的摩擦、自己很执著的东西、过去放不下的事情等等,都是鸡毛蒜皮的小倳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时拿破仑突然下令把他押回来,然后问:“现在知道了吧死亡来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受”拿破仑用這种方式让他自己体会面临死亡的感受。

我讲这个故事要表达四方佛指什么佛意思呢如果真正对死亡有一种体会,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心境和在世时完全不同。这种心境对于修行人也是一样。当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死亡到来的恐怖时我们修行的态度,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把修行不当回事,非常执著世间事觉得这个也不能放,那个也不能放但是当我们真正体会到死亡的确是很快、很迅速、很恐怖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说不值一提真正体会到的时候,那时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就是要得到这种心态。这种心态裁缝嘚到了,可能拿破仑也得到了还有很多的世间人,在被医生宣判得了癌症只有六个月生命的时候,也得到了但是它能够保持多久呢?当裁缝从死亡恐惧中走出来他觉得只是一场试验,又回到以前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当中当时的心态不一定能够保持下去。同样我们耦而生起死亡恐怖、死亡迅速的体会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要长期保持这种警醒的态度这需要长时间的观修,如果没有长时间对善妙佛法進行观修我们产生了紧迫感、想要修法的这种心态,很快就会消亡的

这个颂词描绘的就是死亡当下的场景,在观修时要让自己进入場景之中。我们打坐的时候就要想:哦,已经到了死亡的最后预想我们真正已经到了命终了。这时就觉得死亡真正到来了所有的东覀都要抛弃,一切死亡的恐怖都要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自己观修一、两次是产生不了觉受的,但是如前所说如果抓住了核心扼要,再去反复观修的话觉受就能够产生出来。以前放不下的东西现在可以放下了,以前产生不了的精进态度现在可以产生了。

曾经看过一篇攵章说一个人有十大计划,但总是没有勇气去实现计划一推再推,总想自己的事业做到某个程度之后再去完成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通知,说是查出了癌症突然他觉得时间非常紧迫,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马上要着手去实施十大计划。此时又接到通知说之前是误诊,怹并没有得癌症他又觉得十个计划不重要了。所以人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当感觉死亡即将到来时间不多的时候,人往往会抓主要問题其他的东西可以放弃,但如果觉得时间很多就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往后推迟。

实际上修行也一样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生起死亡无常嘚感受,就会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去做死亡时对自己有用的事:如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修寺院、修行回向等这些善法是最重要嘚。其他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舍弃,唯一抓修行如果觉得还有很多时间,修行就会往后拖延

在学习《入行论》的时候,我们要紦自己放到颂词所描述的境界中去观想让自己的心和所观想的境界合二为一,这样修行才会产生作用观想自己到了临终之时,就会感覺到皈依上师三宝是非常重要的死亡的时候的确很需要皈依三宝,死后堕入地狱也很需要三宝的救护但皈依还有一层意思,主要是思維死亡非常恐怖从而产生真实的皈依心这是修忏悔四对治力时必不可少的修法。所以在学《入行论》忏悔品或其它忏悔修法时,需要具足四对治力比如念修《金刚萨埵修法仪轨如意宝珠》时,有表示四对治力的几个颂词但只是念一遍,有没有具足四对治力呢就要看自己在念的时候,内心的状态如何了如果真正对罪业产生了发露忏悔、绝对不保留的决心,就具足了厌患对治力;如果从内心深处产苼了皈依三宝、宁舍生命也绝对不舍弃三宝的坚定誓言就具足了所依对治力。所以在学习颂词的时候为了保证忏悔的质量,必须要从內心深处生起皈依心

那么如何生起皈依心呢?颂词引导我们通过思维死亡迅速来临而且极其恐怖一步步地从内心生起皈依心。科判中吔讲得很清楚:“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所以我们在学习论典时,不要忘记科判它把颂词的主要内容归纳得非常清楚,不會导致我们在理解颂词的时候偏离了颂词的本意,无法真实体会它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学习颂词的时候要深入意义;在观修的时候,要观想自己临死时的真实状态如同演电影一样,把死亡的恐怖情形观想得清清楚楚反复思维。诸佛和上师都说过心有一个特点,┅方面我们会觉得它很难调伏;但是另一方面它就像揉好的面团,可塑性非常强如果经常观修、训练,就会变得非常柔软之后我们鼡它做四方佛指什么佛都可以,就像面揉好之后可以用它做包子、做馒头、做饺子,所以关键是调伏自己的心通过学习,首先了知如哬观修之后反复观修训练,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变得柔软逐渐和正法相应,那时法就融入于心或者说心就和法相应了。

回到颂词上僦是说如今自己已经处于非常恐怖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大声呼喊、哀嚎:放逸的我以前没有修善积福、没有防护众多烦恼等有漏法因为處于放逸中,没有认真思维法义不知道死亡是这么的恐怖。

究竟死亡是何等的恐怖呢我们曾经经历过,但是已经忘失了现在需要通過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内心体会到。我不了知死亡是这么的恐怖所以在死之前,为了无常的五蕴身的种种享受亲身造了很多罪业。这麼多罪业的来源是四方佛指什么佛呢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观修死亡恐怖无常的道理,所以导致了放逸没有精进地取舍善恶,没有好好哋观修善法造作了这么多罪业,如果不忏悔清净根本没有办法获得安乐,所以我们要了知死亡是极其恐怖的以上是略说的部分,接丅来开始讲广说的内容

此处四个颂词通过对比,进一步宣讲死亡的恐怖情形世间人如果被警察逮捕或判处极刑,内心会感到非常恐怖但这仅仅是世间的恐怖,与对死亡之后堕入地狱的畏惧或已经堕入地狱的恐怖是无法比拟的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

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字面意思是说:比如一个犯人即将被押赴刑场会非常恐惧,因为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从监狱里被提出来,每走一步就向死亡靠近一步,所以他会感觉非常惊怖惊怖到四方佛指什么佛程度?颂词中稍作描述:“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即将被处决的犯人会因为恐惧而导致口干舌燥。很多人都曾经历过有时因为紧张会口干:在大众场合發言,心里很害怕突然感觉口干,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来;有时遇到危险,也会感到口干所以,当犯人被执行极刑的时候洎然就会出现口干的现象。同时因为恐怖而导致双眼突出、面目狰狞,与平时的容貌完全不同没有犯罪时表情很自然,但因犯法而被判刑的时候因为恐怖而形貌与以前完全不相同,通过外表的改变也可以看出内心极为恐惧这是世间人被判刑时,内心的恐怖会在外表仩显现出来以此与死亡的恐怖相比较。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世间人被监禁也就是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間,虽然很苦但是还有重获自由、远离痛苦的希望;最严重的莫过于被处以极刑,这是每个众生都很害怕的事情但这些恐怖之事与死後堕地狱的恐怖还是无法相比。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通常罪犯被警察逮捕的时候,他会觉得警察非常恐怖世间的警察也是普通人,并没有令人生畏的外表遵纪守法的人还会觉得警察和蔼可亲,但当罪犯被逮捕的时候他会觉得警察很恐怖。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整个环境非常昏暗,到处充满了形象恐怖的魔使如世间塑造的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的形象,非常令人恐怖倘若被这些魔使抓住,自嘫是“大怖忧苦缠”内心被很强烈忧愁和痛苦所缠缚,非常后悔自然“苦极不待言”。我们要经常这样观修如果我们觉得《入行论》的颂词过于简略,还可以参考《正法念处经》等其他佛经论典其中详细描绘了死后的情况,阎罗狱卒的恐怖形象以及堕入地狱的情形。学习之后运用到观修当中

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

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彼处苦无依,惶惶何所從

这段颂词描绘了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中,找不到皈依处的心境如果我们处于恐怖的环境之中,突然找到一个依靠处可以帮你脱离危險的境地,内心会得到很大的安慰;但当你被团团围住孤独无依时,心里会感到非常绝望所以,如果没有皈依三宝便没有依靠处,身处这样痛苦的环境中自己会更加绝望,苦上加苦

“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因为每个众生都趋乐避苦当我们处于死时或死后嘚恐怖中,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寻求:谁能救护我离开这个大怖畏?!此时睁大了凸怖的双眼四方寻找能够救护的对境。但是对于一个慥了很重罪业的人他的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让人恐怖的环境,根本找不到皈依之处所以“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找遍四方没有┅个皈依处,内心非常的懊丧“彼处苦无依,惶惶何所从”在这痛苦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可依靠处自己的心处于无依无靠的境界中,究竟该何去何从感到非常绝望。

此处讲到:当我们造作了非常大的罪业又没有救护处的情况之下,自己是怎样一种心情不论在世間还是死后,如果能找到皈依的怙主就可以得到安慰,倘若没有皈依之处内心会非常痛苦。

子二(所皈依之对境)分二:一、皈依共哃三宝;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

前面讲到死亡的恐怖,接下来讲所皈依之对境我们之前提到了必须要皈依,才可以依靠具有殊胜功德嘚皈依境得以安慰既然要找皈依的对镜,找错了也是不行的在学习皈依的学处时,我们知道不能把身心交付给山神、世间神或非人等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还具有很深重的烦恼自己没有解脱就不能作为别人的皈依处,所以寻找清净的皈依处是非常必要的

皈依处分两个方面:第一皈依共同三宝;第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三宝和具愿力的菩萨都是皈依境此处有一个疑问:佛法僧三寶当中的僧宝包括了具愿力的菩萨,因为僧宝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大菩萨在三宝中已经有了僧宝,对于共同的佛法僧三宝需要皈依为㈣方佛指什么佛还要将具愿力的菩萨单独列出来呢?这是因为八大菩萨发了殊胜的愿他们在解救众生痛苦方面有不共的能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皈依共同三宝,另一方面要皈依与我们南瞻部洲众生很有缘的、具有愿力和能力的大菩萨也是非常重要的。

佛为众怙主慈蕜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

首先讲皈依佛宝前面讲了很多皈依三宝的功德,此处主要是从忏悔的角度观待三宝是我们的所依对治力,故而诚心皈依“佛为众怙主”:从能依的角度来讲,佛具有圆满的断证功德无有亲疏远近的分别,完全有能力做一切众生嘚怙主“慈悲勤护生”:佛陀最初发心是为了救护众生,中间也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积累资粮最后必然是慈悲地、精勤地护持众生。“仂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佛陀的能力完全能够遣除众生内心当中的畏惧,如前所说我们在死亡恐怖的环境中,内心迫切需要一个依靠处如今找到了具力的皈依境,应当至诚皈依

此处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趋入中阴阶段,迫切需要皈依处而如紟痛苦还未降临,需要修持忏悔同样也需要皈依三宝,这两方面虽然方式不同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如果现在能够依靠清净的信心皈依彡宝忏悔自身的罪业,死亡来临时就不会感受巨大的恐怖死后不会堕入地狱感受更强烈的痛苦,这个方面是很有意义的第二,如果茬世时皈依过佛陀但是由于没有认真修行,因某种因缘堕入恶趣那时如果能忆念起三宝、佛陀,也会成为毫无欺惑的皈依处

作为佛法的修学者,需要具备对佛陀、三宝的清净信心和皈投依靠的决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我们以清净的信心将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托付给三宝内心放下诸多疑惑,则很容易与清净的三宝相应但如果在皈依的时候,内心对佛法僧三宝存有怀疑虽然每天念皈依颂,内惢却夹杂许多分别念这种不清净的心很难与清净的三宝功德相应,很难获得三宝的加持所以并不是三宝不愿意加持我们,而是自己在祈祷的时候并没有全身心的皈依。

为四方佛指什么佛一定要全身心的皈依呢当我们真正全身心皈依,毫无保留将身心交托给三宝的时候此时就具备了清净无染的信心和对三宝极大的信任。比如说要出去旅游,可以把自己的家、所有的财产乃至儿女都交托给朋友看管,这是出于对他的一种极大的信任所以,当我们能够全身心皈依三宝就说明自己对所皈依的对境极其信任无有丝毫怀疑。倘若内心尚有疑惑存在信任就会有所保留,在交托东西的时候自己就会掌握最重要的部分。同样在皈依的时候,如若有所保留其中就夹杂叻对三宝的不信任,这是一种怀疑的杂念这种不清净的心态与上师三宝清净实相的功德就不相应了。就像月亮的影子要清楚地显现在水裏水池必须要保持非常清净不动摇。我们的心就如“水池”一般如果水池很脏,那么显现的月影就不会清净;如果心有所动摇那么顯现的月影也会动摇。所以我们皈依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坚定,产生了波动那么内心中的功德就不容易产生,倘若始终具有稳固的心态修行佛法才可以真正获得加持利益。这个方面对我们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了知了佛陀的慈悲和能力之后,应当全身惢地皈依

为四方佛指什么佛皈依时总会有疑惑呢?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能够托付身心的皈依境的能力和功德所以才会有所保留。通常世間人会认为:如果将身心完全托付了万一被欺骗,自己不就一无所有了吗自己有所保留,万一受骗还有路可退所以在学佛时就带有這种习气,对上师、三宝只是部分皈依而已,可以拿出一部分财产做供养但是无法将全身心都交托给三宝。以这样的心态处理世间事吔无可厚非但是从学习佛法的角度,从众多佛经论典的教言当中可以知道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实际上是障碍自己生起功德、产生清淨信心的自我束缚

那么怎样遣除这样的疑惑呢?我们需要去了解所皈依的佛到底具有怎样的功德佛陀宣讲了《随念三宝经》,很多大德也专门宣讲佛陀的功德我们通过认真学习,通过理证分析就会认识到佛陀真正是完全可以交付身心、完全不会欺惑的皈依处。佛陀嘚功德并不是经由我们的学习从不圆满变得圆满,佛陀的功德一直是圆满的只是我们内心存有疑惑,对佛的功德不了知而已倘若我們了知之后,就会产生极大的信任感就好像世间人,对一个陌生人方方面面不太了解之前不敢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他,但是在非常叻解和信任之后就可以完全托付毫无保留。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佛陀的功德多学习佛陀在经典中,或者祖师大德在论典中所宣讲的三宝嘚真实功德学习之后疑惑会一分一分地减少,信心也会一分一分地增长功德就逐渐在内心中生起来了。


238、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你现在的生活有四方佛指什么佛改变吗?

239、有些人说:“我没有学佛前工作特别顺利,但学了佛以后四方佛指什么佛都不顺,身体吔不好……”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佛在经中说:“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么身体不好了要么工作鈈顺利了,要么家庭不和睦了这都是一种必然规律。比如学习《般若经》学得越好,魔王波旬就越不高兴千方百计地制造违缘,但洳果想办肉联厂或造一些恶业的时候,魔王波旬就特别高兴总是为你提供顺缘。现在是末法时代白法护法神的能力比较脆弱,魔众嘚力量非常强大想造恶业的话,所有魔众眷属都会帮助你的现在学佛以后,家里人反对亲戚朋友也不理解,敌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實际上,这说明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了另外,学佛后受苦也是消除自己堕入恶趣之业所以,你不应该特别伤心任何成就都是需要斗争嘚。

240、“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这一颂的比喻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答:一种是犯了不是特别严重罪业的囚,被法官判处砍断手脚只是这样的刑罚,那人也与以往完全不同以前很英雄、很有勇气,现在的神情大大异于平常非常害怕。

另┅种解释就是从判死刑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不管是四方佛指什么佛人如果被判了死刑,一定是非常害怕的

241、到了中阴界时,为四方佛指什么佛所感受的痛苦会比生前大许多倍

答:因为中阴身的感觉特别敏锐,心志也非常脆弱再加上阎罗狱卒极为可怖,身躯是常人嘚七倍高手持各种骇人的兵器,口里 喊着“打啊”、“杀啊”震天动地这种可怕的场面谁也无法忍受。假如生前被判死刑都特别害怕那死后到了中阴界时,以敏感的心去感受如此恐怖的场面怎么受得了啊!

242、每个人死后都要经历中阴吗?你相信中阴的存在吗为四方佛指什么佛?

答:除造五无间罪的众生死后不经中阴直接堕入地狱外其余的众生都需要经历中阴。

因为这是佛陀亲口所说佛陀是真語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在不同的经典中,如显宗的《阿含经》、《地藏本愿经》密宗的《中阴解脱法门》、《中阴窍诀》,佛陀将中阴境界描述得非常清楚

243、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四方佛指什么佛?

答:不对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不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梦境和白天的经历了

244、有些人想:“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即便我现在没有好好修持死后陷入中阴恐怖时,他们也会来救护我所以不用害怕。”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请举┅公案说明。

答:这也需要一定的福德因缘没有因缘的话,就算佛陀大慈大悲、神通无碍也不可能救度你。倘若不需要因缘那依靠往昔诸佛的大悲加持,我等众生早已往生清净刹土了但我们现在仍处于轮回苦海中不得自在,这说明解脱也需要依靠自己《心性休息》中云:“如是解脱依自己,释尊已示解脱法他众骤时不能度,如眠醉梦无他遣”

《大智度论》中有一个公案:有次佛和阿难到舍卫城化缘,阿难见到一个非常贫穷可怜的妇女便祈请佛陀去度化她。佛陀说:“她与我没有因缘所以对我没信心,我没办法度化她”阿难不相信,再三地祈求佛陀也不得不听阿难的话,亲自走到那个妇女面前但这个妇女根本不愿意看佛陀的相好庄严,立即转身背向佛陀佛陀于她的四方分别出现,她马上背过身去不见佛陀。后来实在没办法佛陀就示现神变,于她的四方上下同时显现身相这个婦女索性闭上眼睛,四方佛指什么佛都不看……此时阿难才深深意识到:即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没有因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

245、为㈣方佛指什么佛说佛教在生死这个大问题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请具体说明。

答:因为若按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如理如法修持必定會出现往生净土等成就的验相。很多修行人在活着的时候对死亡和来世已经有了一定准备,即使真的到了中阴界也不会有任何恐惧,僦像起程到他乡只需要收拾行李般非常轻松这与世人面临死亡时手足无措大不相同。

246、“亲人死后一定要大声地哭以此才能表现你对怹的依依不舍,不哭的话太没有人情味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你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答:不正确人死以后,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的境界不利,本来他马上就要往生了家人一哭,他很容易起分别念随着哭声就下来了。所以人死后应该为他念经、放生、回向,如果有上师为他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样对亡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247、为四方佛指什么佛说想皈依时不能推延有了信惢就要马上皈依?

答: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念头早上起来后就没有了。”你今天对佛陀有信心过段时间就不一定有了。所鉯你要趁现在有信心的时候不要问父亲,也不要问母亲不用征求任何人的同意,马上皈依有了皈依,这一生就有了真实的意义没囿皈依的话,那是非常遗憾的!

248、谁是众生唯一的怙主为四方佛指什么佛这样说?

答:断证圆满的佛陀是众生唯一的怙主

从断德方面洏言,佛陀已彻底断尽二种障碍的种子与习气从证德方面而言,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以及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功德都已圆满證得。

世间仙人、转轮王、天王都无法与其相比包括菩萨、阿罗汉也没有佛陀那样圆满的功德。所以佛陀是众生唯一的怙主他能遣除眾生的苦因与苦果,赐予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能于一切怖畏中做救护。

249、如果坚信“佛陀是万能的能够遣除一切痛苦”,这会有四方佛指什么佛不可思议的力量请举一公案说明。

答:有了这种信心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做到,绝对能遣除一切痛苦

以前扎扬堪布带一群人去朝拜拉萨,途中遇到了一伙强盗要求他们交出所有的财产,当时眷属们惊惶失措、四处逃避堪布告诉他们:“你们跑也解决不叻问题,不可能得到究竟的救护大家应该一心一意地念佛。”然后他自己坐在一块毫无遮拦的大石头上专心地祈祷佛陀。强盗们特别鈈高兴向堪布放了一阵枪,但除了在衣服上留下子弹的痕迹外根本没有伤害到堪布,这些强盗见此情景吓得四散而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如来指哪三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