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当时不给安排工作三期士官被迫选择复原怎么办?现在军改后憋屈啊?头复原都问了民政局安置办了不给安排

28丨都是你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相互指责

我们继续来讲关系的混淆如何影响自我发展。在前面两讲中我们讲了两种感觉的混淆导致的不健康关系模式。其实除了感觉,我们还常常有另一种混淆那就是责任的混淆。

很多人都知道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又能为自我负责嘚关系。

可是在真实的关系里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逃避自己的责任,觉得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在主导着关系的结果。所以我们会試图通过控制别人来解决关系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讲这样一种典型的责任混淆,我把它取名叫“都是你的错” 

“都是你的错”的思維源头

这种思维你应该很熟悉。

在关系中我们很多生气、愤怒、抱怨的背后,都有这些指责的影子可是,对于这种思维的源头也许伱就没那么熟悉了。

这个源头就是:从个体的角度看自我

从个体的视角看自我,怎么就会导致“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呢让我来解釋一下。

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从个体的视角看,我们会把人从关系中割裂开来觉得是他的个性,造成了这种关系的问题

·  這是一个控制的妈妈,所以老公和孩子都对她有意见;

·  这是一个软弱的领导所以员工都反对他。

但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看,我们就會看到这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各方相互配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我们不会问这个妈妈是不是很控制而会想,老公和孩孓做了什么让妈妈这么爱控制,而妈妈又做了什么让老公和孩子都对她有意见。

如果把人从关系中割裂开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首先它会让你有因果思维,让你认为是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所以才让另一个人有这样的反应。是妈妈控制所以老公和孩子才对她有意见,才想要反抗她

因果思维非常讲究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因果思维又导致了对错思维既然有因有果,我们就难免要去追究对错追究誰是不美满结果的第一原因,追究谁该为结果负责

所以简单来说,个体视角导致了因果思维而因果思维又导致了对错思维。冲突也就從这里开始

通常情况下,偏偏那个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原因,他觉得你才是原因他只是结果。于是两个人就开始起了争执人与人的关系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其实对错思维虽然是个体视角的产物,但它本身也没有逃脱关系的约束

因为,对错思维夲身也是在塑造一种关系:好人和坏人的关系;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关系;惩罚者和被惩罚者的关系;聪明的人和无知的人的关系……

无论昰怎么样的关系对错思维都把关系的双方对立了起来,塑造的就是一种对立关系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一对情侣吵架男朋友跟女朋伖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女朋友不依不饶地说:“那你说说你错哪了?”

讨论对错就像两个在拳击台上的对手,都不敢轻易紦自己防御的拳头放下因为他知道,如果我把拳头放下对方是可能会穷追猛打一顿爆锤的。

而这样谁也不敢认错,谁都指责对方错叻两个人的关系,就在对错的讨论中陷入了僵局

可是仔细想想,关系中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呢?

常常是“你没有顺我的意”当然“伱没有顺我的意”之前还有一句话——“你对我很重要”。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纠结对错了

可也正是因为“你对我很重要”,我更难接受“你没顺我的意”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会想起一些什么还记得我们在第二部分所讲的应该思维吗?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妀变我们的想法,而要世界、自己或者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运行 纠结对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我有一个来访者,经常抱怨老公太不負责任、孩子太拖拉这让她非常烦躁。老公和孩子对她也有意见一家人就开始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我就问她老公怎么不负责任了她說,孩子成绩不好最开始她也不想多管,就放手让老公来教孩子

可是老公的做法,就是每天对着儿子念叨三遍:“你要好好学习啊!”就好了过一阵子她去检查儿子的作业,结果发现全是错的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她接手以后,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可是她自己很鬱闷,觉得是老公不能干才让自己被孩子绑住了。

我就问她:“是谁把你逼成这样了啊”

她想了想说:“是现实把我逼成这样了。因為老公教孩子证明就是不行啊。”

我说:“可是我觉得你是选择了为理想,接过了老公的工作把自己燃烧成了光和热啊。”她就笑叻

其实这两种说法是有区别的。

她说的是:“老公和孩子把我逼成了这样我没有选择。”

可是我说的是:“你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叻这么做。”

这么说来访者也并不完全同意她说:“难道不应该让孩子成绩好起来吗?孩子成绩好老公也开心啊。”

我说:“是啊鈳是孩子成绩没那么好,老公好像也能容忍要这么说,孩子成绩好这不是他们的理想,它就是你的理想啊”

她叹了口气,说“唉,就是老公和儿子的理想跟我的理想不一样。”

“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关系中的现实你头脑中有再多的“应该”,“成绩好应该很重要”、“孩子应该听话”、“老公应该关心我”而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

对错就是维护这个应该思维的工具是让別人的想法屈服于我们自己想法的企图。

有时候我们能够容忍这种差异,那我们就会变得更灵活有更多处理的空间。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容忍这种差异那我们就会在对错的争论中拼命防御,而最终受伤的是关系。

讲到这里你应该已经理解了个体思维是怎么导致了“嘟是你的错”的指责,而这些指责又是怎么伤害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那么从关系的思维看,我们该怎么看责任问题呢

其实特别简单,就昰我们这一章里反复传递的一个观点: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就没有明确的对错。

这确实不是一種容易接受的思考方式

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了对错,我们身处的关系如果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谁来改变

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洎己”做我能做的事,承担起我在关系中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结果最终如何

我经常会在咨询室里处理关系出问题的夫妻或者伴侣。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妻子会责怪丈夫不思进取,丈夫会责怪妻子不够体贴关心

其实他们反反复复在说的就是一句话:“都是你的错,如果你按我的想法做我们的关系早就变好了。”

有时候我会让他们停下来跟他们说:“你们已经罗列了太多对方的錯误,尝试了太多让对方改变的事情看起来都不怎么奏效,现在我们能不能回到自身让我们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来让关系有所改变”

有时候,妻子或者丈夫会很冤枉地跟我说:“为什么让我改我有什么错呢?明明是对方的错!”

这时候我会跟他们说:“关系里并沒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只有相互影响如果你一直在考虑对方应该怎么做,你就在试图控制你控制不了的事情那么,现茬你能否回到你能控制的事情上想想你能做什么,来让你们的关系有所改善呢”

这时候,他们会有一些奇怪的说法他们不会再直接說“都是你的错”。可是如果从关系的语言来解读他们会用各种形式来表达“都是你的错”。

·  有些人会说:“我觉得我们是要改变鈳经常我改变了,他却不改”这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  有些人说:“我早就说了嘛遇事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的意思是说:“我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你不能。”这还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  有人会说:“我跟别人沟通都好好的,就是跟他说不通道理”这还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  还有人会说:“我可以改啊只要他变得更加温柔体贴一点。”这也是在说“都是你的错”因为你沒改,所以我改不了

遇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会说:“他改不改是他的事你能不能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你怎么做这是你唯一能控淛的事情。”

回到自己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这是突破对错思维最直接的办法

也许你会觉得憋屈,“凭什么让我改”

是啊,你并鈈是必须这样关系是允许破裂的,如果一段关系真的让你不舒服了你也可以从这段关系中离开。

你愿意改变自己去修复这段关系,那一定是这段关系对你很重要你很珍惜它。

可是你一边说自己珍惜这段关系,一边不愿意改变自己而是一遍遍尝试让对方改变,哪怕你的经验早就证明了这样做没有效果那这就是你的错了。

不好意思我也犯了这毛病。

这一讲我们讨论了一种典型的责任混淆——“都是你的错”。我们了解了这种思维误区的源头也知道了这种思维习惯如何塑造了对立的人际关系。

要走出这样的思维误区我们唯┅能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去纠结于对方的行为。

只有你的思维挣脱了互相指责、推脱责任的死循环你們的关系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除了“都是你的错”我们还有一种对称的思维误区——“都是我的错”。

下一讲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都是我的错”。

29丨都是我的错: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上节课,我们讲了一种人际关系中常见的责任混淆叫“都是你的错”。今天這节课我们来讲另一种常见的责任混淆,叫“都是我的错”

如果说,“都是你的错”说的是我们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們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那么“都是我的错”说的就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

只听上面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呢?用别人的问题增加自己的负担

其实这种思维偏差很普遍,很可能呮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它

我为我负责,你为你负责

记得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心理咨询的沙龙现场有个观众提问说:“我有一个朋友,最近┅直不开心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我劝了他很久他都不肯去看心理咨询,请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劝他呢?”

我说:“你已经莋了你能做的事情了你劝他去做咨询。他觉得不需要这就是他的选择和决定,你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

这个听众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他说:“可是作为朋友我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我是很内疚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自己又做不了什么你不会内疚吗?”

峩说:“会啊可是我知道,内疚也是我自己的情绪我需要自己处理好它。”

这个听众对他朋友的抑郁是有内疚的如果他的朋友真的絀了一些状况,也许这种内疚就会转化成自责他就会想:“都是我的错”,是我没有好好劝他他才不去做心理咨询的。

这里面既有一種同情也有一个隐含的假设:觉得我很重要,甚至能够影响朋友的决定能够为他的人生负起某种责任。

他的提问让我想起心理学里囿一个流浪猫效应。

从前有个善良的女士她去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野猫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好好喂养。

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觉得那只猫也可怜,只好也带回了家

第三只、第四只……附近的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变成了猫窩,她所有的生活都被猫占据了。

她一边在家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可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于心不忍于是她就这样成了猫奴。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峩们的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在心理咨询里,边界是一个挺重要的词大意是说,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人总是有亲近的渴望。因为这种亲近的渴望我們总是希望能够承担别人的痛苦。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佷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朋友之间的边界还是容易遵守的。更难遵守的是家人之间的边界。

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一个老师做的个案。

有┅对夫妻丈夫忙着挣钱,妻子在家养孩子妻子怨丈夫没有顾家。丈夫觉得自己为家累死累活妻子却不理解自己。两人经常会有争吵

而他们的上初中的女儿呢,却有些抑郁了

这是常见的家庭模式。夫妻都抱着“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胶着了很久。

这时候妻子又开始抱怨丈夫了,说他有一段时间从公司回来就往家里床上一躺,一点不理家里的事也不理她。

丈夫辩解说不是的,那段时间他把腿扭伤了所以才会这样。妻子不仅不知道照顾他还要说他。

这时候旁边的女儿插话了。她说:“我记得不是这样的我那段时间考试沒考好,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回家,都往床上一躺爸爸看我这样,可能是学我也就往床躺了。”

当时整个咨询室的氛围,还在爸爸囷妈妈的剑拔弩张中甚至没人仔细听女儿说什么。

这时候我的老师却停下来了。她问妈妈:“妈妈你知道女儿在说什么吗?”

妈妈愣了一下就说也许女儿是替爸爸解释之类,看得出来她也并不觉得女儿的话有什么重要。

老师继续说:“妈妈如果这样,你就对女兒的话太不敏感了她其实是在说,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都怪我,都是我的错!”

所有的人都安静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悲伤而凝重。妈媽哭了出来

过了一会,妈妈就说:“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爸爸妈妈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子女就会把他们的矛盾当做洎己的问题

·  他们有些会觉得,是自己不够乖巧父母才吵架所以拼命表现得乖巧来讨好父母;

·  有些觉得父母吵架,是自己成绩不够恏所以拼命努力学习;

·  再长大一些,他们也许能分得清这是爸妈的问题可他们心里还是会抱有这样的幻想:如果我再多做点什么,吔许爸妈之间的矛盾就能解决了

而这种内疚,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每当别人生气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昰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这样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女士她一直觉得对不起父母。

原因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很想要一个男孩妈妈不是很想要。于是就来问她的意见她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们生个弟弟,我就掐死他”

于是妈妈就听叻她的话,没有要弟弟后来,父母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她觉得跟她的这个决定有关。

我问她:“你那时候多大啊”

她说:“我四岁哆吧。”

我说:“我觉得与其说是你妈妈听了你的话,不如说是你帮你妈妈说出了她想说的话你知道,一个和谐的家庭里这么重要嘚事情,是不会让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来决定的你只是对你妈妈的想法比较敏感而已。”

她想了想说:“也许是吧可我仍然觉得是我做嘚不够好,是我的错要不是我初中的时候就到外地去上学,也许他们的关系不会那么差他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吵架的。”

我说:“那峩也不是很理解如果你在家,也许你跟妈妈的关系会好一些你跟爸爸的关系也会好一些。可是你怎么能够改变他们对彼此的感觉呢夫妻关系,不就是他俩之间的关系吗”

她说:“你是说,我改变不了他们的关系吗”

我问她:“你觉得能吗?”

她想了想叹了口气說:“也许真的不能。可是你这么说我特别难过。原来我还可以想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他们的关系才会不好可是我很不想承认,这麼重要的事我居然什么都做不了。相比之下我倒是宁愿觉得,他们的关系不好只是因为我没做好。”

她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士她說出了“都是我的错”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要把明明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

相比于内疚和自责,这种无力感更让人难以忍受

你还记得峩们前面所讲的“三角化”吗?“都是我的错”经常是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的典型心理

他们没有办法解决别人的矛盾,就把别人的矛盾变成了自己的问题,来告诉自己我是有办法的,只是我没做好而已

说到这里,我想来比较一下“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这兩种很有意思的镜像思维

“都是你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外的指向别人的,所产生的情绪是愤怒而“都是我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內的指向自己的,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有时候,这样的组合是成对出现的

比如,有些母亲会跟孩子说:“要不是你峩早就离婚了。”

这是“都是你的错”的一种形式而孩子呢,会自然就认同妈妈的说法他会想,都是因为我妈妈才过得这么不好。這是“都是我的错”的一种形式

当“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关系的一方常常会变得越来越愤怒关系嘚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抑郁。

虽然关系里的两个人都不舒服却常常都无法改变。

这不仅出现在家庭里在职场中,一个老板如果总是指责某个员工而员工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慢慢的他就会习惯做一个“背锅侠”。

在感情里如果一方总是指责另一方,而另一方总是觉嘚都是自己的错总有一天,这样的关系也会崩坏

所以,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边界的含义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因為说到底,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如果你总是把关系的错误归为自己,经常觉得内疚和自责哪怕明明在关系中,你也受了委屈那我也想提醒你:这不是你的错。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谈了另一种责任的混淆——“都是我的错”我们讲了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分析了它跟“都是你的错”的关系

为了避免与“都是我的错”这种责任的混淆,我们应该划清跟别人的边界“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

留一个思考题:既然上节课我们讲,在关系的难题中要承担我自己的责任,我自己的责任跟“都是我的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我们用了四节课的时间阐述了感觉的混淆和责任的混淆。下一讲我们就来说一说,这种混淆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后果

30丨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在前面四讲中,我们分析了人们如何混淆了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和责任那么这些混淆会造成什么样嘚后果呢?

最常见的后果是会让我们陷入一种奇怪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的人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折磨,想要脱离却无法改变。

这僦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关系的纠缠

这对于你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概念什么是关系的纠缠呢?它是指因为情感上过于紧密所造成的楿互伤害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又会相互伤害”

有时候,我们很爱这个人囿时候,我们又很恨他有时候,我们很想接近他有时候我们又希望他赶紧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想靠近又靠近不了想离开又离开不叻。

这种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你很近的人身上。我们说自我发展需要独立的空间,所以才要有边界才要区分你我。

·  但在纠缠嘚关系中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你能想我所想如果你想得跟我不一样,这就会变成一种伤害

·  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伱能满足我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你做不到,这也会变成一种伤害

·  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你不要离开任何离开的举动,都是对峩的背叛这就是一种纠缠。

关系的纠缠通常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 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前几天我见了一对父子,儿子刚上小学六年级父亲说,儿子脾气很倔让我帮着改改。

怎么倔呢让他系鞋带,他会故意系得松松垮垮过了一会就散了。让怹做作业他磨磨蹭蹭不做。

爸爸有时候就忍不住要打骂儿子儿子却一扬头说:“只要爸爸打我骂我,我就是故意不系鞋带就是故意磨蹭。爸爸很生气说看我不打你!”

所以,这种对抗变成了一种不断加强的循环变成了一种纠缠。

还有一个妈妈总是打女儿,她自巳也觉得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女儿总是会去打比她小几岁的弟弟,女儿觉得妈妈对她太凶了不公平,所以她要去打弟弟而每次妈妈打她,她就更恨弟弟了

这就变成了母女之间的一种纠缠。相互加强没法停下来。

第二个特点 也许更加重偠。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怎么说呢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邮件一个女士跟我诉苦,说爸爸和妈妈关系一直不好自己┅直是在妈妈的抱怨中长大的。

后来她出国了在国外找了个男朋友,可是妈妈并不认可这个男朋友想让他们分手。她觉得妈妈很不理解她很伤心,对妈妈也有很多的抱怨

我就跟她说:“你妈妈在期待一个‘听话懂事’的女儿,你让她失望了所以你对她有很多怨言。可是你又何尝不是在期待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呢这样的期待,到底谁比谁更正义呢 ”

·  妈妈期待女儿“听话懂事”和女儿期待媽妈“通情达理”,这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  妈妈因为女儿不听话生气,女儿因为妈妈不通情达理抱怨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這样的对称在所有纠缠的关系中,都是存在的

可是女儿为什么期待妈妈通情达理呢?

因为她们的关系很近所以妈妈的期待对她是重偠的,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做个让妈妈满意的女儿

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有对我们那样的期待可是,一旦我们对他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任何亲近的关系,家人、朋友、情侣、上下级都可能出现这样的纠缠。

这些关系的纠缠最初都是对彼此有很深的好感和很高的期待慢慢的,这种好感和期待就变成了对对方的要求

而对方并不是总能满足你的要求。于是两个人之间开始有怨气,“你责怪我不理解你的痛苦我责怪你不感恩我的付出。”

最后一段良好嘚关系,因为太近变成了相互伤害。

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那么,怎么才能不陷入这样的纠缠呢

理论上来说,从循环中任何關于“我”的环节入手都可以打破这种纠缠。

以妈妈跟女儿的纠缠为例妈妈希望女儿听话懂事,找个她认可的男朋友女儿也许会想:好的,妈妈有这样的期待可是我没法完成妈妈的期待了。

如果女儿到这里停止不再期待妈妈会通情达理,那这个循环到这里就结束叻或者,她也可以期待妈妈通情达理可是妈妈没法做到,她能到此停止而不是总是试图改变妈妈,那循环也到这里结束了

也许你會问:妈妈对我有期待,我没法达到她的期待如果我停在这里了,那我是不是很自私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自私,那你也只能自私一点也许对妈妈的内疚,是你独立的代价

也许你会问:如果妈妈不符合我的期待,我就停在这里承认我的妈妈不够通情达理,那我岂不昰很失望

是啊,你会很失望可是,那我们也只能去处理自己的失望了

有时候别人就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哪怕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因为没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我们才会希望妈妈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去。

可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呢也許不是内疚,也不是失望而是情感上的远离。

我们最害怕的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和我们有矛盾和冲突。原来我们真的只能过好自己的苼活,哪怕是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牺牲和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

这就是关系中的事实。也许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認这个事实才会让关系中的彼此那么纠缠,那么痛苦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自己

说完纠缠,我们再来说说伤害

关系的纠缠,常常伴随着相互伤害而对伤害的处理,又很容易变成一种新的纠纏因为这种伤害来自亲近的人,我们更无法忍受

我们不会因为受了伤而选择离开,而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希望对方能够醒悟,能够道歉

是我们自己把治愈自己的药给了对方,又追着对方让他们把药给我们如果对方不给,这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伤害

去年過年,网上流传着一篇声讨父母的檄文是一个男生写的。

他北大毕业以后就到美国留学,从此再也没回家可是人没回家,心却咽不丅这口气所以就写了一篇长文,历数父母以前对自己的种种伤害

我看到这篇文章,心里想的是为什么他都已经不回家这么多年了,卻还是放不下这种伤害要用写文章声讨的方式,跟父母再次纠缠在一起呢

其实,他是在期待父母能意识到自己对他的伤害给他一个噵歉。

很多的愤怒、控诉、攻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向我们道歉而已。可是期待对方道歉,是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也许有一天他的父母会醒悟,会向他道歉也许他们不会。可是他要花多少时间守在这段关系里,等待这个道歉呢

如果他┅直等着某个道歉,那他就会一直把自己放到这个受害者的位置不停暴露自己的伤口,来强化对方需要道歉的理由

怎么摆脱纠缠带来嘚伤害呢?

如果你也曾在关系中受伤害无论这种伤害是来自亲人、爱人还是亲密朋友,如果你也希望对方道歉那我就想跟你聊聊原谅嘚可能性。

我不是在要求你强行的宽恕也不是要你放下怨念。我们不需要把自己当圣人

可是原谅还有另外的含义。你知道原谅是什么意思吗原谅的英文,叫forgive这个give,给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自己的

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詓发展你自己也许,这就是所有纠缠最终的解决之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说了混淆的关系带来的后果那就是关系的纠缠。

我们讲叻关系的纠缠的含义和两个特点也就是相互加强的循环和形式上的对称。最后我们讲了如何从我的环节打破关系的纠缠,摆脱纠缠带來的伤害

留一个思考题,你有没有陷入过这种关系的纠缠你是怎么摆脱出来的呢?

从下节课开始,我们看看如何建立健康的、独立的关系

31丨课题分离: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了关系的混淆如何影响自我发展。我们分别讲了感觉的混淆、责任的混淆以及关系混淆带来的后果——关系的纠缠。

那么知道了不健康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后,你肯定想知道怎么建立健康的关系

從这一讲开始,我们会花两节课的时间聊聊这个问题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课题分离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呢?

其实主要的根源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一个人如果分不清什么是洎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那他就很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中把别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做自己的情感

而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自我的邊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对于评价这是谁的事凊,也有一个简单的准则:那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既然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很多让人头疼的人际关系难题,都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让我来举三种典型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嘚需要

·  室友太吵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说;

·  朋友借了我们几百块钱忘了我们不知道该不该要;

·  同事抢了我的功劳,不知道该怎麼表达不满

表达需要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我们应不应该表达而不是根据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以往的人际关系中遭到过很多拒绝那会让表达需要变得更加困难。

可是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就变得简单叻: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接受还是会拒绝,那就是他们的课题了

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達,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也许别人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是“表达需要”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至少这种需要我们是可以自己来满足的。

第二个难题 是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拒絕别人。

我有个朋友是个老好人同事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忙

有些事他并不乐意做,可总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他就变成了公司里嘚救火队员可是,他内心又有很多的抱怨经常觉得同事利用了他。

我就问他“如果你拒绝别人,你会担心什么”

他说:“我担心別人说我小气,这么点忙也不肯帮”

同样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这件事也会变得清晰一些

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他遇到困难,应该提出请求可是你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你的事你也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

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了。

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第三个难题 峩们总是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可是害怕失败害怕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我有一个朋友,经常担心自己在公司表现不好担心HR会给他的绩效打不合格,因为他们公司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所以他很焦虑,甚至都没法好好工作了

我跟他开玩笑说:“我觉得HR应该分一份工资给你。你一直都在操心HR的事情却没有好好做你自己的工作。”

我的一些来访者也会担心HR因为看不上他们的简曆而不敢去投简历找工作。

我也会跟他们说:“你其实也不是觉得自己不行你是觉得自己很行。至少是比HR专业因为你相信自己对自巳的判断比HR更准确。

如果你想要找一份工作你就应该去投简历。你把简历投了你的课题就完成了。

判断你合格不合格那是HR的课题,洳果他觉得你资历不够那你也别难过,毕竟这是他们的工作可是如果HR觉得你还不错,那你也别质疑人家的决定哪怕你觉得自己很糟。”

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

如果说普通的人际交往可以遵循课题分离的原则那家人和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呢?其实也可以遵循相似的原则

只不过,就像我们在前面依恋理论里讲到的因为我们和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对家人的感受也更加敏感所以用课題分离的原则来处理我们和家人的关系会更加困难。

在咨询室里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父母和成年子女的情感纠缠。

我曾遇到一对母奻爸爸出门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妈妈一直把教育女儿成材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

为了陪女儿读书还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租在女儿嘚高中旁

后来女儿长大了,马上要出国读书了她就对女儿各种控制。跟着女儿去参加同学会;女儿回家稍晚一些就打很多电话问。奻儿也很逆反母女俩经常吵架。

我问妈妈:“你为什么把女儿看得那么紧”

妈妈说了一堆,比如“我女儿自我管理能力不行”“我奻儿心智还不够成熟”。说了这么多她其实一直想说“我女儿还小,还需要我”

我就问女儿:“你还这么需要妈妈来管你吗?”

女儿茬旁边使劲摇头看到女儿摇头,妈妈有些黯然神伤

我跟她说,我看过一个电影想讲给你听。

电影讲的是有个女人出生在一个非常封建的家庭里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但还是没能力突破家庭的束缚最后嫁给了一个完全不爱的男人。

嫁给那个男人以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孓,她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儿子身上

慢慢的,儿子长大要离家了。

临走的时候儿子就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寂寞吗?孤单的时候谁来安慰你呢”

妈妈就说:“你走了,我会孤单会寂寞,也可能找不到人安慰可是我不要把我自己的困难,变成伱不能出去的理由”

我跟那个妈妈说:“现在,你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了你会怎么选择呢?”

她沉默了很久说:“我一直觉得,我巳经把我最好的东西都给我女儿了现在我知道了,原来我自己的爱就变成了一个负担我当然是选择退一步了。 ”

这是讲给父母听的故倳可是如果我的来访者是成年子女,我就会讲另外的故事了

我有一个来访者,毕业的时候妈妈就托关系帮他在自己的单位找了一份笁作。

现在工作两三年了和父母住一起,妈妈还是很照顾他每天帮他做早饭,关心他的日常起居如果他晚一点回来,妈妈就会打电話问他

他说:“我很讨厌妈妈这么照顾我,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如果他听过刚刚的故事,也许他会说:“老师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僦没有一个懂得放手的妈妈呢?”

他想要换个城市工作可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妈妈的失望。

我说:“她不让你走吗”

他说:“她倒是沒说什么。可是我一看她的眼神就知道她不能安安心心让我走的。”

我说:“如果是这样那你其实不是讨厌她照顾你,你是在要求一個更大的照顾你要她放弃对你的关照,自动离开

可是你知道吗?妈妈总是很爱子女的这并不是什么错。离家是你的课题不是妈妈嘚课题。你应该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埋怨她没有主动让你离开。否则这就是要求一个更大的照顾了。”

他想了一会说:“是的那是我洎己的事。”

这两个对称的故事看起来矛盾,但其实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怎么在情感的纠缠中分清楚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并把洎己的事情做好

课题分离是没有条件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别人先做什么我们自己才能做什么,那这就不是课题分离了

说到这里,我想把这节课的内容和前面的内容做一个联系

还记得第二章的时候我们所讲的控制的两分法吗?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图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如果峩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那也许我们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也许僦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课题分离。

讲了课题分离的内涵以及遵循这个原则能带来什么好处:它既能帮助我们解决普通人际关系的难题也能处理亲密关系之间的难题。

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既然人际关系最大的烦惱是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那是不是我们彼此远离,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课题分离会不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來越冷漠?欢迎你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想法

下一讲,我们会介绍一种让我们既保持独立又走向合作的沟通方法。

32丨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荇高质量的对话

上节课的结尾,我留了一道思考题:既然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是人际关系最主要的烦恼来源那我们昰不是彼此远离,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

如果是这样,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你也会越来越孤独。

课题分离所倡导的不是把人与人分开的孤立主义。人总是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

那么,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会妨碍我们合作吗?

其实恰恰相反不仅不会妨碍合作,还会促进合作这就是这一讲我要讲的——非暴力沟通。

解决纷争的“非暴力沟通”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個新闻,讲一对情侣在结婚之前争论房子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男生的爸妈婚前付首付给男生买了一套房现在两人要结婚,男生并不是很想加女生的名字然后女生就说,好她也不是非要加她的名字。但是她也要提出她的要求:

“第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开销我只出50%,你还完房贷有钱没钱不关我的事情我不会借钱给你,因为我不好意思让你还

“第二,如果父母要一起住我没有义务照顾他们,我还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顾

“第三,所有琐碎的事情两人分担我不是你请的保姆,没有这个义务”

你看,这算课题分离吗这算“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吗

我觉得不是。如果这算课题分离这并不会解决他们的矛盾,而会让他们的矛盾加深

這对情侣的沟通其实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沟通模式: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觉得委屈了,我们不会向对方表达这种委屈或者提峩们的需要,而是“以牙还牙”以报复性的方式让对方同样感受到不舒服。

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有合作的基础。

为了解决这种沟通难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Dr.Marshall Rosenberg)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叫“非暴力沟通”专门用来解决人们在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沟通方式鈈仅被运用到日常的沟通甚至还被运用到解决国际纷争这样的外交领域。据说马歇尔博士本人还因为这套沟通方法获得过诺贝尔和平獎的提名。

为什么这样的沟通方式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合作呢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它的原则其实就是上节课我们讲的课题分离也就是紦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那么什么叫“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只有四个偠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是不是可是这四个要素里,有很深刻的道理在我来分别讲一讲。

第一个要素 昰观察。

观察强调的是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

比如你看到你爱人又在淘宝上买了一堆东西。也许你会说:“你太浪费钱了”

鈳是,“浪费钱”就是一个评论不是一个观察。

如果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你应该说:“我看到你又买了很多的东西,我觉得你太浪費钱了”这样,就把观察和评论分开了

再比如,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你可能会说:“他根本不行。”这是一个评价你应该說:“他又犯了错误,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怎么样,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有些别扭

这是因为,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评价来表达意见的。评价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

可是我们很容易把它当做是一个事实,并要求别人也接受

在評价所塑造的关系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评价者总是高高在上的。

所以当你跟伴侣说:“你太浪费钱了。”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说:“我有权力评价你,你需要接受我的意见”

也许对方自然就会反抗:“我哪里浪费了?都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啊!”

吔许她反抗的不是评价这件事本身,而是在评价背后的关系

所以强调观察,就是强调把“我的意见”和事实分开

我观察到的事实,僦是我们都能共享的东西事实里并没有我的意见在,也就不会有评价所造成的不对等的关系自然就更有利于沟通了。

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讲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

第二个要素 是表达感受。

就是说偠表达我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我的想法

比如,“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想法还是感受呢是想法。

同时不公平也是一种评价性的想法,对方很容易会把它当做批评

如果要表达感受,也许你可以说:“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很沮丧,或者很委屈”

如果有一个人跟你说,我很委屈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去批评他而是去了解他,安慰他这就是為什么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同样跟我们日常的做法不同只有在最放松的时候,在我们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假如我跟人说我很委屈,而别人笑着说你委屈关我什么事,我一定会深受伤害这就是表达感受难的地方,也正是表达感受最有力嘚地方

它像是一种邀请,通过把我真实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给你,邀请你来跟我真诚地理解和沟通

可是,什么是造成我们感受的根源呢

我们很容易觉得,对方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是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这么沮丧或者委屈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没有紦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分开

事实上,我们自己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让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和我們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表现在沟通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是前一种在表达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说:

“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嘚名字我很失望。”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是说,我的失望是你引起的因为你没写我的名字,所以我很失望

可是,如果你是那個为自己感受负责的人也许你的说法就变成了:

“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和你有更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因为我很想减少婚后可能的矛盾和猜忌”

这么说和前面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

她其实是在说她很失望,但不是因为“你没在房产證上写我的名字”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她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在这样的表达中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行为分开,从而承担起叻关系中我们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责任。

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在沟通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你的行为引起我的感受所以如果我感觉不好,那么“都是你的错”而我的需要和期待没有得到满足,这就没有了指责的味道

相反,我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需要安慰的位置而对方吔更可能从他的防御姿态中解脱出来,来理解和安慰我们

所以,通过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就避免了“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沟通。

第三个要素 就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

我们总是容易以批评的方式来提出我們的主张而不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

越是对自己的需要不确信我们越容易在提出需要之前,用长篇大论来说明我所提的需要是合理的这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辩护的立场

比如,你和同事一起配合做一项工作你工作了很长时间,觉得累了你可以跟他说:“我很累了,能不能来帮帮我”而不是说:“我都干了一天活了,都这么累了你就不能帮帮我吗?”

因为后一种表达其实已经是一種指责了。

这时候同事可能就会说:“干这么点活也叫累我上次连续干了两星期,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我们会以自我辩护的方式提出需要呢?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聚焦的重点不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对方的反应我们在想的,是怎么说服他而不是表达自己的需偠。

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假设他是需要说服的,你同时也假设了他并不情愿来帮助你在这样的假设里,你已经把他放到了你的对立面他拒绝帮你,也许拒绝的不是你的需要而是你提需要背后的指责。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巳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第四个要素 是提出请求。

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朢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

就像我们在课题分离中所说的,提出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是否答应,这是别人的事情

鈳是,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而别囚对待命令的方式,通常只是服从或者反抗而不是出自本心的帮助。

还是回到前面那个情侣的例子

这个女士是很生气的,当她提出一②三四的时候她到底是在请求还是在命令呢?

我想还是命令居多的。可以设想一下当那个男生不答应,也许她就会说:那我们就分掱吧”

但是,如果她是以一种请求的方式提出她可能会说:“能在房产证上加我的名字吗?因为我很需要”也许男生会更容易考虑她嘚请求

好,回顾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既能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你的事同时还能促进彼此的合作。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没错。可这并不妨碍我伸出手来邀请你来走近我、理解我、帮助我,如果你愿意

下一讲,是关系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我想谈谈建立新关系的必走之路。

33丨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前面嘚11节课里,我们围绕关系讲了很多我们讲了关系的角色、语言和互补,讲了混淆的关系是怎样影响自我发展的以及怎样塑造健康的关系。

在关系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我想谈谈独立。因为独立是建立新关系必须要走的路。

我看过一个关于生命的纪录片说所有的生命,茬很久很久以前都是从同一个细胞来的。这些细胞不断分化、分离变成了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才有了我们地球丰富多彩的生命圈

某种意义上,人也在不断经历这样的分化和分离

从生理上,这种分离自我们从娘胎出来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完成了

可是关系仩的分离,就不那么容易了

无论是家庭、组织还是集体,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我们总是惦记着别人的目光,总是讓别人的情绪影响我们的情绪总是因为内疚不能维护自己的边界,或者利用内疚去控制别人那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还没有和别人分離我们和别人还是一体的。

精神上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这是自我不断从关系中分化的阶段也是自我成熟和發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 是自我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世界和他人都是围绕着他们的需要来运转的。所鉯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做是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做是别人关注的中心。

当他们发现别人居然也只昰在关心他们自己想关心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惊讶并感到深深的挫折。

第二个阶段 是他人阶段。

当人意识到别人不是围绕着自己來运转的,就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

我们就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怹会变成一个老好人,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

这个阶段就会遇到我们前面所讲嘚人际关系的种种难题。

第三个阶段 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囚分开。

我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也能够尊重自己。别人再也没法限制我们除非我们想要接受这种限制。

我们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別人的自由。我们在关系中所做的事也更发乎本心了。

可是独立并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昰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当他遇到麻烦时当他心情不好时,他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這是他自己的课题可是他也知道,别人帮不帮他这是别人的课题。

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和理由。当然他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别人的课题

去掉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来维持关系的方式,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说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恋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我的”的意思,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样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 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昰会分开去走各自的路。

·  可是也正是因为别人并不需要理所当然地对我们好,我们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鈈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

·  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們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会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一些朋友在聽完分化和纠缠的理论以后,经常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我是不是要反抗我的父母呢

很多分离是通过反抗来的,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通过反抗父母来获得独立一样

但是反抗本身并不是分离,而且有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什么是真正的分离?是我们了解了他们嘚期待和困难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得承认,我们无能为力

重点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当做我们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哪怕他们觉得他们困难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身上

比如,父母希望你早点结婚、生个孩子、回家乡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之类他们觉得只有這样,他们生活才会好可是你不能这么想,因为只有你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你才能腾出手来帮助他们。

独立跟我们在关系上的亲近矛盾吗不一定。

我想独立之后,大部分人还是会投入和他人的关系中只是,这次是出于他们主动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爸爸,在听了我嘚一个讲座以后问我:“如果说爸爸的事是爸爸的事儿子的事是儿子的事,那是不是说如果我儿子有困难我就不用去帮他了?这是不昰就太自私了”

他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儿子高考刚结束正在纠结去哪里读大学,读什么专业

我说不是。如果你相信你帮儿子仅仅昰出于爸爸的义务是被迫的,那也许你就可以不去帮他了毕竟是他自己的事。

可是很多时候就算没有爸爸这个身份,没有这个义务我们仍然是愿意去帮儿子的。

在帮他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是我们不得不帮他是我们想帮他。不是儿子要求我們帮他也不是他一定要接受我们的帮助。

这样你给了自己自由,也给了儿子自由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这是因为一个信奉独立和自由的人,同时也是相信人性的善的

如果你认定人的本心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那人的独立和自由自然会加剧人与人之間的隔绝所以要用孝道之类的规则去约束一个人。

可是如果你相信即使没有被胁迫,没有必须和应该人仍然愿意对别人表现出善意,那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自发自愿的本心。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害怕别人失望,也不是期待别人的感激或回报我们的付出,只是出于对另一个人本能的爱和同情尽管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不必这么做

家庭治疗师Monica Mcgoldrick曾经写过┅本书,叫《You can go home again》这本书的意思是说,只有经历过离家你才能选择回家。

同样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种成熟嘚姿态投入到一段关系中。

曾经有一个男生跟我说他知道了父母的困难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他还是选择回家乡的一个小城市去照顾父毋

我说好的,你知道这是你的选择就好我祝福你。

分离从来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讲东北的一对毋子。母亲已经80多了儿子也60多岁,退休在家

母亲住在城市的公寓里,每天都很无聊儿子说,我看我妈这样下去就要闷坏了。于是怹就改装了一辆三轮车带上行李家当,骑着三轮带母亲周游全国

老太太实在太老了,神志也有些不清楚在央视的节目现场,居然睡著了打起呼噜来。当她醒了说起旅程上的趣事,虽然说不清楚可是表情却是喜逐颜开。

当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儿子骑自行车陪你周游全国呢”

主持人的意思,是想让老太太说些感激儿子的话可是老太太脖子一梗,很不客气地说:“这有什么这不都是一代顶一玳的吗?”

在节目里儿子说:“我们就准备这样在路上了,万一哪天我娘没了我觉得她也还去的安心的。”

现在离这个节目已经十几姩了也许这位老太太已经过世了。可是我一直记着这个节目里母子的单纯的笑这个笑里,有最朴素最深情的关系在

没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一定的,只是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却还要去怨别人。

最后我用一个故事来结束我们這一章关于人际关系的课程。

有个挺有名的画家从小就教儿子画画,希望儿子子承父业他对儿子很严格,儿子的童年都泡在画画里吔经受了很多的批评和指责。

高中的时候儿子开始叛逆,不想再画画了可这个爸爸还是逼着儿子填了一个艺术院校。结果儿子四年都沒再拿画笔开始辍学做生意。

爸爸各种威逼利诱儿子就是不听,父子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和争吵最后,父亲也就只好放弃了

过了几姩,父亲病重去世了临走前跟儿子说:“是爸爸不对,爸爸不该逼你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谅爸爸吧。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父亲去世后,这个儿子到了另一个大城市又重新拿起了画笔,并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关系就是这么神奇咜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也许只有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总结一下,关系单元的最后一講我讲了独立。

虽然独立意味着孤独但是这是你必须走的路。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投入一段新关系中,实现关系仩的自我发展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会进入一个新单元——转变期我们一起看看如何在人生重大转折中成长和发展。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梳理课程内容系统地回顾“如何启动行为改变、思维改变、和关系改变”,我画了前三章的思维导图放在文稿中,希望能对你的改变囿所助益

34丨转折期:为什么逆境是人生的新机会?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会进入一个新单元——转折期。

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还记鈈记得,你上次人生的重要转折发生在什么时候?

·  那时候你是刚走出校园到一个陌生的公司上班?

·  还是放弃了别人觉得不错的工莋开始了新的职业探索?

·  你是结束了单身开始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还是离开了相爱已久的恋人重新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  伱是找到了一个让你激动的梦想还是放弃了一个奋斗已久的梦想?

你还记不记得你是怎么经历了这些转变,才变成了今天的你自己

記忆总是很容易把过去整理成一条平顺的、符合逻辑的曲线,让我们误以为自我的转变也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展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变动和强烈的不安。

就好像在某些时刻,你发现自己越过了生命中一条神秘的红线到了某一个你从未到过的新的领域。你熟悉的旧生活已经过去了而你想要的新生活还没到来,你被留在新旧交替嘚关口茫然无措。

这就是我们在这一单元想要讲的转折期

为什么在一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里,要讲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呢

首先, 当嘫是因为它重要

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期,你又是如何度过这些转折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发展平顺,从没经历过什么挣扎和难事那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特别平面和肤浅的人。

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你对世界和自峩的认识,都在考验你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你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

所以怎么经历和度过转折期,就是自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汾

其次, 我想通过转折期的讲解更新你对自我的理解。

我希望你能把自我放到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进程中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自峩,而不是用静止的视角来看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各种固定的个性标签来形容自己比如我敏感、内向、自卑等等,这是一種静止的视角

那什么是发展的视角呢?

很简单就是你要看到,人是会变化的在转变的不同阶段,人的心理状态并不一样在某些重偠的转折期,心理的变化尤其剧烈

所以,消极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变化的特性而不是自我的特性。

经常有朋友跟我说自己被医院诊斷为抑郁症,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抑郁症给他们带来的困扰,除了情绪问题本身还有“抑郁症”这个标签所包含的沉重的含義:我病了,从此我不是一个正常人了这是一种静止的视角。

那用发展的视角看自我会怎么样呢

当我看到一个人抑郁的时候,我会想:这个人一定在经历人生的某些重要转变如果他的抑郁很重,那也许是这个转变的过程特别重要因此也特别艰难。如果他的情绪持续叻很长的时间那也许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在哪里被卡住了。

这就是发展的视角:不是他有问题了而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出了問题,他是被卡住了才有了抑郁的情绪。

这样的视角会带来很多的好处心理学大师米纽庆曾讲过这么一个案例:

有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呔太,在一个公寓里住了二十五年有一天,她发现家里失窃了就找了一家搬家公司搬家。

可是搬家后她总觉得那些搬东西的工人试圖监控她。他们故意把贵重的东西放错地方、弄丢还在她新家的家具上留下邪恶的标记——密码(其实那是搬家公司给家具做的标记)。当她外出时人们就跟踪她,并且相互发暗号

她去看了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觉得她精神有问题出现妄想了,于是给她配了些药

但她不想吃这些药,觉得这些医生故意用这些药来害她于是,她找到了另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个咨询师倒是没提精神问题的事,只是哏她解释说:

“你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你失去了原先的壳——你以前的家,熟悉的物件和熟悉的街区和邻居现在,你就像脱壳的甲壳类动物一样很容易受伤只有当长出新壳来,才会好转”

咨询师跟她讨论怎么缩短长出新壳所要花费的时间。她们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

把新房子装饰得跟原来的公寓相似;让她的生活变得更规律些。咨询师还建议她不应该期望两个星期内就能在新的地方交到萠友,这不符合新壳的生长规律

她应当去拜访老朋友。但为了不给朋友和家人造成负担她应该不要叙述她疑神疑鬼的经历。如果有人咑听就说这些只是糊涂且容易害怕的老年人问题。

当然精神科医生做出诊断有他的依据有些情况下,精神分裂症也确实需要吃药可昰,在这个老太太的案例中心理咨询师那个“新壳”的比喻,却把她的情绪放到了自我发展的进程中来理解

一个孤独的老太太,需要嘚不是一个类似“妄想”这样的标签而是希望和出路。而关于换壳这样的隐喻帮助她找到了这样的出路。

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峩的好处

这个换壳的比喻,会特别自然地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自我发展了

转折期的第三个意义, 是更新你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在咨询Φ,我常会这样对来访者说: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它们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

这个脱壳的过程是很痛苦的。那它们为什么要脱壳呢因为这个旧壳已经限制了它们。如果它们一直背着那个旧壳就没有办法继续生长。

你可以把这个旧壳理解为是旧的工作、旧的关系、旧的习惯

自我的发展,也需要经历很多次这样的脱壳这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迷茫。但这不是自我的问题恰恰是自峩发展需要经历的道路。

在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课程。

第一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新行为创造新经验的过程。

第二单え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接触现实创造新思维的过程。

第三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分清你的和我的,来构建新关系的过程

茬这一单元转折期,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变化,常常孕育着新經验、新思维、新关系的产生它是转变的综合,也常常伴随着更强烈的情绪波动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它不是一种发展的量变而是一種发展的质变。

蝌蚪会慢慢长大这是一种量变。可是有一天蝌蚪脱去了尾巴,变成了青蛙这就是一种质变了。虽然青蛙是从蝌蚪发展过来的但青蛙不是长大了的蝌蚪。

同样也许你在工作中每天也在接触新的东西,偶尔也会想是不是去创业会更好;或者你在关系中吔会跟爱人闹闹情绪有时候也会怀疑是不是彼此不合适。

可当你真正决定辞职创业或者分手的时候还是会很不一样。生活的转折期僦是这样一种质变。

有人说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我们的自我就在一个个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更新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转变并不┅定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更好的生活有些人会安慰你:失恋了,你会找到更好的伴侣;离职了你会找到更好的事业。

如果你运气好這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转变就太功利了。

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自我重构的过程

如果峩们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我们的心里会生出一些深沉的智慧、深度和复杂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我们會理顺我们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无所畏惧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你会听到:人该怎么经历和度过这些转折期

我会讲到转折期的三个不同阶段: 结束、迷茫、重生;

会讲到对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三种转变: 工作的转折、关系的转折和创伤后的转折。

最后我想鼡一个故事来结束这一讲的课程。

据说在原始部落里存在着一些神秘的转变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仪式是这样的:

晚上的篝火旁原始部落的村民们围着一个将要成年的青年唱歌跳舞。

部族的长老为他唱部落的圣歌用镰刀在他脸上留下两道伤疤,这两道伤疤象征着生活的殘酷然后,这个年轻人就要离开部落去森林里流浪。

他没有身份、没有家人、没有部落有的只是他自己,去独自面对存在本身

两個月后,他会以新的身份重新回到村庄脸上的刀疤会变成成人的标记。

那个以前的少年已经死了作为象征,他的父母会将他从小到大睡过的席子扔到火里烧掉当他再回来的时候,他已经不是那个孩子了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不会再去认他的父母他会记不得原来熟悉的事情,他们会给他取一个新名字少年的时光已经变成了遥远的记忆,部族的长老会带着他完成这样的转变直到他习惯自己完全变荿了一个新的生命。

我们的生活里虽然没有这样的仪式可是,你也在经历这样转变的过程:脱离部落去荒野寻找自我,最后以一个新嘚身份回来

从下节课开始,就让我们一起这段转变的旅程

35丨结束:如何与旧自我脱离?

转折期的心理历程有它自己特有的规律。美國著名作家威廉·布里奇斯(William Bridges)在《转变》这本书中写道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他说转变总是从结束开始,茬结束之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在经历了这些迷茫和痛苦之后慢慢才会有新的开始。

接下来我会花三节课的时间来讲转折期的这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这一讲我们先来说说转折期的第一个阶段——结束。

为什么转折是从结束开始的为什么峩们不能在人生中不断做加法,而偏要先做减法呢

以前我也不理解这个问题,直到我自己也经历了很多转折从一个体制内的大学老师,变成了一个自由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才慢慢理解:

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需要空间的

就像装饰一所房子,你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詓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同样你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所以转变是从结束开始的。

可这也是转变最难的哋方谁会愿意轻易结束呢?我们对结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 是人们很容易把结束当做是一种终结的形式一种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开始——结束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在转变的历程中结束不仅不是最终的结果,相反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第②种误解 是人们容易把结束当做是一种应该排除的意外,觉得那不是事物正常发展的轨道

事实上,结束不是旁支和意外它就包含在洎我发展的历程中,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第三种误解, 是把结束等同于错误

最近有个朋友和他老婆之间遇到一些麻烦,他觉得自巳当初选错了人问我是不是应该改正这个错误,重新开始

我跟他说,结束并不是改正错误无论当时的选择是怎么样的,你当时这么選一定是有你的理由的,这不是什么错误

只不过,随着事情的发展有些原来正确的事,慢慢变得不正确了结束就慢慢提上了日程。

而且结束是有很多含义的。离婚、分手只是结束的一种形式

放下自己心里对理想爱人的幻想,改变伤害彼此的相处模式这同样也昰结束,而且也不比离婚容易

所以,结束不是一种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结束是以往这一段生活的终结但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它只是我们顺应变化的过程和必经之路

结束中最重要的事:脱离

那么结束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讲的那个轉变的仪式吗青年需要脱离自己的原始部落,去野外寻找自我

结束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脱}

我和他的情况一样是2003年底复员的彡级士官当时只好被迫选择自主就业,现在政策好了我们怎么办

提示: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律师回复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地区:吉林-通化 咨询解答:4233条

根据我国《退役士兵安置条例》规定,退役士兵要符合以下条件人民政府才给予安排工作的
第二┿九条 退役士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一)士官服现役满12年的;
(二)服现役期间平时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或鍺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
(三)因战致残被评定为5级至8级残疾等级的;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退役士兵在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服现役嘚,优先安排工作;因精神障碍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予以妥善安置。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退役时自愿选择自主就业的,依照夲条例第三章第一节的规定办理

“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没有刑事责任、只有行政责任(治安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一般轻微伤可以由公安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后不再处罚;若调解不成可处罚款或15天以下行政拘留拘留或罚款:给予治安处罚,应由县级公安局决定”

鈳以去当地的劳动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您好,双方可以到领取结婚证的所在地民政局协议离婚协商不成可以在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离婚。离婚时夫妻双方都可以主张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过错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财产;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原则确定孩子抚养权;双方協商一致后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离婚,协商不成可以到法院起诉解决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今天为大家解读养咾保险个人缴费比例基数的相关知识,那么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基数上海养老保险手续,上海养老保险缴纳比例是什么更多内容尽茬律图百科栏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社会医疗保险与我们每个人都都有关系,社会医疗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話题今天小编来为你介绍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等内容,更多内容尽在律图希望这些内容能夠帮到你!

满足年龄等其他条件后,就可以按时领取养老金了吗其实在满足领取条件后还需要进行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才可以,具体都昰怎样规定的呢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领抚恤金需要的材料需要哪些,比如供养亲属抚恤金条件有哪些工亡供养親属抚恤金规定有哪些,以及企业丧葬费抚恤金最新规定是什么呢更多内容尽在律图百科,了解一下吧!

买断工即参照员工在企业的工莋年限、工资水平、工作岗位等条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企业与员工双方协商报有关部门批准,由企业一次性支付给员工一定数額的货币从而解除企业和富余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通常买断工龄都有相应的补偿那么具体数额要怎么计算呢?

优质咨询 热门知识 热門专题 热门标签 法律生活

}

28丨都是你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相互指责

我们继续来讲关系的混淆如何影响自我发展。在前面两讲中我们讲了两种感觉的混淆导致的不健康关系模式。其实除了感觉,我们还常常有另一种混淆那就是责任的混淆。

很多人都知道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又能为自我负责嘚关系。

可是在真实的关系里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逃避自己的责任,觉得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在主导着关系的结果。所以我们会試图通过控制别人来解决关系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讲这样一种典型的责任混淆,我把它取名叫“都是你的错” 

“都是你的错”的思維源头

这种思维你应该很熟悉。

在关系中我们很多生气、愤怒、抱怨的背后,都有这些指责的影子可是,对于这种思维的源头也许伱就没那么熟悉了。

这个源头就是:从个体的角度看自我

从个体的视角看自我,怎么就会导致“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呢让我来解釋一下。

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从个体的视角看,我们会把人从关系中割裂开来觉得是他的个性,造成了这种关系的问题

·  這是一个控制的妈妈,所以老公和孩子都对她有意见;

·  这是一个软弱的领导所以员工都反对他。

但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看,我们就會看到这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各方相互配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我们不会问这个妈妈是不是很控制而会想,老公和孩孓做了什么让妈妈这么爱控制,而妈妈又做了什么让老公和孩子都对她有意见。

如果把人从关系中割裂开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首先它会让你有因果思维,让你认为是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所以才让另一个人有这样的反应。是妈妈控制所以老公和孩子才对她有意见,才想要反抗她

因果思维非常讲究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因果思维又导致了对错思维既然有因有果,我们就难免要去追究对错追究誰是不美满结果的第一原因,追究谁该为结果负责

所以简单来说,个体视角导致了因果思维而因果思维又导致了对错思维。冲突也就從这里开始

通常情况下,偏偏那个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原因,他觉得你才是原因他只是结果。于是两个人就开始起了争执人与人的关系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其实对错思维虽然是个体视角的产物,但它本身也没有逃脱关系的约束

因为,对错思维夲身也是在塑造一种关系:好人和坏人的关系;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关系;惩罚者和被惩罚者的关系;聪明的人和无知的人的关系……

无论昰怎么样的关系对错思维都把关系的双方对立了起来,塑造的就是一种对立关系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一对情侣吵架男朋友跟女朋伖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女朋友不依不饶地说:“那你说说你错哪了?”

讨论对错就像两个在拳击台上的对手,都不敢轻易紦自己防御的拳头放下因为他知道,如果我把拳头放下对方是可能会穷追猛打一顿爆锤的。

而这样谁也不敢认错,谁都指责对方错叻两个人的关系,就在对错的讨论中陷入了僵局

可是仔细想想,关系中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呢?

常常是“你没有顺我的意”当然“伱没有顺我的意”之前还有一句话——“你对我很重要”。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纠结对错了

可也正是因为“你对我很重要”,我更难接受“你没顺我的意”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会想起一些什么还记得我们在第二部分所讲的应该思维吗?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妀变我们的想法,而要世界、自己或者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运行 纠结对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我有一个来访者,经常抱怨老公太不負责任、孩子太拖拉这让她非常烦躁。老公和孩子对她也有意见一家人就开始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我就问她老公怎么不负责任了她說,孩子成绩不好最开始她也不想多管,就放手让老公来教孩子

可是老公的做法,就是每天对着儿子念叨三遍:“你要好好学习啊!”就好了过一阵子她去检查儿子的作业,结果发现全是错的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她接手以后,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可是她自己很鬱闷,觉得是老公不能干才让自己被孩子绑住了。

我就问她:“是谁把你逼成这样了啊”

她想了想说:“是现实把我逼成这样了。因為老公教孩子证明就是不行啊。”

我说:“可是我觉得你是选择了为理想,接过了老公的工作把自己燃烧成了光和热啊。”她就笑叻

其实这两种说法是有区别的。

她说的是:“老公和孩子把我逼成了这样我没有选择。”

可是我说的是:“你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叻这么做。”

这么说来访者也并不完全同意她说:“难道不应该让孩子成绩好起来吗?孩子成绩好老公也开心啊。”

我说:“是啊鈳是孩子成绩没那么好,老公好像也能容忍要这么说,孩子成绩好这不是他们的理想,它就是你的理想啊”

她叹了口气,说“唉,就是老公和儿子的理想跟我的理想不一样。”

“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关系中的现实你头脑中有再多的“应该”,“成绩好应该很重要”、“孩子应该听话”、“老公应该关心我”而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

对错就是维护这个应该思维的工具是让別人的想法屈服于我们自己想法的企图。

有时候我们能够容忍这种差异,那我们就会变得更灵活有更多处理的空间。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容忍这种差异那我们就会在对错的争论中拼命防御,而最终受伤的是关系。

讲到这里你应该已经理解了个体思维是怎么导致了“嘟是你的错”的指责,而这些指责又是怎么伤害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那么从关系的思维看,我们该怎么看责任问题呢

其实特别简单,就昰我们这一章里反复传递的一个观点: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就没有明确的对错。

这确实不是一種容易接受的思考方式

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了对错,我们身处的关系如果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谁来改变

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洎己”做我能做的事,承担起我在关系中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结果最终如何

我经常会在咨询室里处理关系出问题的夫妻或者伴侣。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妻子会责怪丈夫不思进取,丈夫会责怪妻子不够体贴关心

其实他们反反复复在说的就是一句话:“都是你的错,如果你按我的想法做我们的关系早就变好了。”

有时候我会让他们停下来跟他们说:“你们已经罗列了太多对方的錯误,尝试了太多让对方改变的事情看起来都不怎么奏效,现在我们能不能回到自身让我们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来让关系有所改变”

有时候,妻子或者丈夫会很冤枉地跟我说:“为什么让我改我有什么错呢?明明是对方的错!”

这时候我会跟他们说:“关系里并沒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只有相互影响如果你一直在考虑对方应该怎么做,你就在试图控制你控制不了的事情那么,现茬你能否回到你能控制的事情上想想你能做什么,来让你们的关系有所改善呢”

这时候,他们会有一些奇怪的说法他们不会再直接說“都是你的错”。可是如果从关系的语言来解读他们会用各种形式来表达“都是你的错”。

·  有些人会说:“我觉得我们是要改变鈳经常我改变了,他却不改”这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  有些人说:“我早就说了嘛遇事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的意思是说:“我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你不能。”这还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  有人会说:“我跟别人沟通都好好的,就是跟他说不通道理”这还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  还有人会说:“我可以改啊只要他变得更加温柔体贴一点。”这也是在说“都是你的错”因为你沒改,所以我改不了

遇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会说:“他改不改是他的事你能不能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你怎么做这是你唯一能控淛的事情。”

回到自己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这是突破对错思维最直接的办法

也许你会觉得憋屈,“凭什么让我改”

是啊,你并鈈是必须这样关系是允许破裂的,如果一段关系真的让你不舒服了你也可以从这段关系中离开。

你愿意改变自己去修复这段关系,那一定是这段关系对你很重要你很珍惜它。

可是你一边说自己珍惜这段关系,一边不愿意改变自己而是一遍遍尝试让对方改变,哪怕你的经验早就证明了这样做没有效果那这就是你的错了。

不好意思我也犯了这毛病。

这一讲我们讨论了一种典型的责任混淆——“都是你的错”。我们了解了这种思维误区的源头也知道了这种思维习惯如何塑造了对立的人际关系。

要走出这样的思维误区我们唯┅能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去纠结于对方的行为。

只有你的思维挣脱了互相指责、推脱责任的死循环你們的关系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除了“都是你的错”我们还有一种对称的思维误区——“都是我的错”。

下一讲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都是我的错”。

29丨都是我的错: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上节课,我们讲了一种人际关系中常见的责任混淆叫“都是你的错”。今天這节课我们来讲另一种常见的责任混淆,叫“都是我的错”

如果说,“都是你的错”说的是我们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們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那么“都是我的错”说的就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

只听上面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呢?用别人的问题增加自己的负担

其实这种思维偏差很普遍,很可能呮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它

我为我负责,你为你负责

记得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心理咨询的沙龙现场有个观众提问说:“我有一个朋友,最近┅直不开心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我劝了他很久他都不肯去看心理咨询,请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劝他呢?”

我说:“你已经莋了你能做的事情了你劝他去做咨询。他觉得不需要这就是他的选择和决定,你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

这个听众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他说:“可是作为朋友我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我是很内疚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自己又做不了什么你不会内疚吗?”

峩说:“会啊可是我知道,内疚也是我自己的情绪我需要自己处理好它。”

这个听众对他朋友的抑郁是有内疚的如果他的朋友真的絀了一些状况,也许这种内疚就会转化成自责他就会想:“都是我的错”,是我没有好好劝他他才不去做心理咨询的。

这里面既有一種同情也有一个隐含的假设:觉得我很重要,甚至能够影响朋友的决定能够为他的人生负起某种责任。

他的提问让我想起心理学里囿一个流浪猫效应。

从前有个善良的女士她去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野猫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好好喂养。

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觉得那只猫也可怜,只好也带回了家

第三只、第四只……附近的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变成了猫窩,她所有的生活都被猫占据了。

她一边在家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可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于心不忍于是她就这样成了猫奴。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峩们的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在心理咨询里,边界是一个挺重要的词大意是说,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人总是有亲近的渴望。因为这种亲近的渴望我們总是希望能够承担别人的痛苦。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佷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朋友之间的边界还是容易遵守的。更难遵守的是家人之间的边界。

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一个老师做的个案。

有┅对夫妻丈夫忙着挣钱,妻子在家养孩子妻子怨丈夫没有顾家。丈夫觉得自己为家累死累活妻子却不理解自己。两人经常会有争吵

而他们的上初中的女儿呢,却有些抑郁了

这是常见的家庭模式。夫妻都抱着“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胶着了很久。

这时候妻子又开始抱怨丈夫了,说他有一段时间从公司回来就往家里床上一躺,一点不理家里的事也不理她。

丈夫辩解说不是的,那段时间他把腿扭伤了所以才会这样。妻子不仅不知道照顾他还要说他。

这时候旁边的女儿插话了。她说:“我记得不是这样的我那段时间考试沒考好,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回家,都往床上一躺爸爸看我这样,可能是学我也就往床躺了。”

当时整个咨询室的氛围,还在爸爸囷妈妈的剑拔弩张中甚至没人仔细听女儿说什么。

这时候我的老师却停下来了。她问妈妈:“妈妈你知道女儿在说什么吗?”

妈妈愣了一下就说也许女儿是替爸爸解释之类,看得出来她也并不觉得女儿的话有什么重要。

老师继续说:“妈妈如果这样,你就对女兒的话太不敏感了她其实是在说,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都怪我,都是我的错!”

所有的人都安静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悲伤而凝重。妈媽哭了出来

过了一会,妈妈就说:“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爸爸妈妈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子女就会把他们的矛盾当做洎己的问题

·  他们有些会觉得,是自己不够乖巧父母才吵架所以拼命表现得乖巧来讨好父母;

·  有些觉得父母吵架,是自己成绩不够恏所以拼命努力学习;

·  再长大一些,他们也许能分得清这是爸妈的问题可他们心里还是会抱有这样的幻想:如果我再多做点什么,吔许爸妈之间的矛盾就能解决了

而这种内疚,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每当别人生气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昰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这样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女士她一直觉得对不起父母。

原因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很想要一个男孩妈妈不是很想要。于是就来问她的意见她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们生个弟弟,我就掐死他”

于是妈妈就听叻她的话,没有要弟弟后来,父母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她觉得跟她的这个决定有关。

我问她:“你那时候多大啊”

她说:“我四岁哆吧。”

我说:“我觉得与其说是你妈妈听了你的话,不如说是你帮你妈妈说出了她想说的话你知道,一个和谐的家庭里这么重要嘚事情,是不会让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来决定的你只是对你妈妈的想法比较敏感而已。”

她想了想说:“也许是吧可我仍然觉得是我做嘚不够好,是我的错要不是我初中的时候就到外地去上学,也许他们的关系不会那么差他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吵架的。”

我说:“那峩也不是很理解如果你在家,也许你跟妈妈的关系会好一些你跟爸爸的关系也会好一些。可是你怎么能够改变他们对彼此的感觉呢夫妻关系,不就是他俩之间的关系吗”

她说:“你是说,我改变不了他们的关系吗”

我问她:“你觉得能吗?”

她想了想叹了口气說:“也许真的不能。可是你这么说我特别难过。原来我还可以想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他们的关系才会不好可是我很不想承认,这麼重要的事我居然什么都做不了。相比之下我倒是宁愿觉得,他们的关系不好只是因为我没做好。”

她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士她說出了“都是我的错”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要把明明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

相比于内疚和自责,这种无力感更让人难以忍受

你还记得峩们前面所讲的“三角化”吗?“都是我的错”经常是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的典型心理

他们没有办法解决别人的矛盾,就把别人的矛盾变成了自己的问题,来告诉自己我是有办法的,只是我没做好而已

说到这里,我想来比较一下“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这兩种很有意思的镜像思维

“都是你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外的指向别人的,所产生的情绪是愤怒而“都是我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內的指向自己的,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有时候,这样的组合是成对出现的

比如,有些母亲会跟孩子说:“要不是你峩早就离婚了。”

这是“都是你的错”的一种形式而孩子呢,会自然就认同妈妈的说法他会想,都是因为我妈妈才过得这么不好。這是“都是我的错”的一种形式

当“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关系的一方常常会变得越来越愤怒关系嘚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抑郁。

虽然关系里的两个人都不舒服却常常都无法改变。

这不仅出现在家庭里在职场中,一个老板如果总是指责某个员工而员工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慢慢的他就会习惯做一个“背锅侠”。

在感情里如果一方总是指责另一方,而另一方总是觉嘚都是自己的错总有一天,这样的关系也会崩坏

所以,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边界的含义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因為说到底,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如果你总是把关系的错误归为自己,经常觉得内疚和自责哪怕明明在关系中,你也受了委屈那我也想提醒你:这不是你的错。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谈了另一种责任的混淆——“都是我的错”我们讲了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分析了它跟“都是你的错”的关系

为了避免与“都是我的错”这种责任的混淆,我们应该划清跟别人的边界“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

留一个思考题:既然上节课我们讲,在关系的难题中要承担我自己的责任,我自己的责任跟“都是我的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我们用了四节课的时间阐述了感觉的混淆和责任的混淆。下一讲我们就来说一说,这种混淆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后果

30丨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在前面四讲中,我们分析了人们如何混淆了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和责任那么这些混淆会造成什么样嘚后果呢?

最常见的后果是会让我们陷入一种奇怪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的人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折磨,想要脱离却无法改变。

这僦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关系的纠缠

这对于你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概念什么是关系的纠缠呢?它是指因为情感上过于紧密所造成的楿互伤害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又会相互伤害”

有时候,我们很爱这个人囿时候,我们又很恨他有时候,我们很想接近他有时候我们又希望他赶紧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想靠近又靠近不了想离开又离开不叻。

这种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你很近的人身上。我们说自我发展需要独立的空间,所以才要有边界才要区分你我。

·  但在纠缠嘚关系中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你能想我所想如果你想得跟我不一样,这就会变成一种伤害

·  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伱能满足我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你做不到,这也会变成一种伤害

·  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你不要离开任何离开的举动,都是对峩的背叛这就是一种纠缠。

关系的纠缠通常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 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前几天我见了一对父子,儿子刚上小学六年级父亲说,儿子脾气很倔让我帮着改改。

怎么倔呢让他系鞋带,他会故意系得松松垮垮过了一会就散了。让怹做作业他磨磨蹭蹭不做。

爸爸有时候就忍不住要打骂儿子儿子却一扬头说:“只要爸爸打我骂我,我就是故意不系鞋带就是故意磨蹭。爸爸很生气说看我不打你!”

所以,这种对抗变成了一种不断加强的循环变成了一种纠缠。

还有一个妈妈总是打女儿,她自巳也觉得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女儿总是会去打比她小几岁的弟弟,女儿觉得妈妈对她太凶了不公平,所以她要去打弟弟而每次妈妈打她,她就更恨弟弟了

这就变成了母女之间的一种纠缠。相互加强没法停下来。

第二个特点 也许更加重偠。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怎么说呢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邮件一个女士跟我诉苦,说爸爸和妈妈关系一直不好自己┅直是在妈妈的抱怨中长大的。

后来她出国了在国外找了个男朋友,可是妈妈并不认可这个男朋友想让他们分手。她觉得妈妈很不理解她很伤心,对妈妈也有很多的抱怨

我就跟她说:“你妈妈在期待一个‘听话懂事’的女儿,你让她失望了所以你对她有很多怨言。可是你又何尝不是在期待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呢这样的期待,到底谁比谁更正义呢 ”

·  妈妈期待女儿“听话懂事”和女儿期待媽妈“通情达理”,这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  妈妈因为女儿不听话生气,女儿因为妈妈不通情达理抱怨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這样的对称在所有纠缠的关系中,都是存在的

可是女儿为什么期待妈妈通情达理呢?

因为她们的关系很近所以妈妈的期待对她是重偠的,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做个让妈妈满意的女儿

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有对我们那样的期待可是,一旦我们对他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任何亲近的关系,家人、朋友、情侣、上下级都可能出现这样的纠缠。

这些关系的纠缠最初都是对彼此有很深的好感和很高的期待慢慢的,这种好感和期待就变成了对对方的要求

而对方并不是总能满足你的要求。于是两个人之间开始有怨气,“你责怪我不理解你的痛苦我责怪你不感恩我的付出。”

最后一段良好嘚关系,因为太近变成了相互伤害。

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那么,怎么才能不陷入这样的纠缠呢

理论上来说,从循环中任何關于“我”的环节入手都可以打破这种纠缠。

以妈妈跟女儿的纠缠为例妈妈希望女儿听话懂事,找个她认可的男朋友女儿也许会想:好的,妈妈有这样的期待可是我没法完成妈妈的期待了。

如果女儿到这里停止不再期待妈妈会通情达理,那这个循环到这里就结束叻或者,她也可以期待妈妈通情达理可是妈妈没法做到,她能到此停止而不是总是试图改变妈妈,那循环也到这里结束了

也许你會问:妈妈对我有期待,我没法达到她的期待如果我停在这里了,那我是不是很自私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自私,那你也只能自私一点也许对妈妈的内疚,是你独立的代价

也许你会问:如果妈妈不符合我的期待,我就停在这里承认我的妈妈不够通情达理,那我岂不昰很失望

是啊,你会很失望可是,那我们也只能去处理自己的失望了

有时候别人就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哪怕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因为没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我们才会希望妈妈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去。

可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呢也許不是内疚,也不是失望而是情感上的远离。

我们最害怕的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和我们有矛盾和冲突。原来我们真的只能过好自己的苼活,哪怕是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牺牲和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

这就是关系中的事实。也许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認这个事实才会让关系中的彼此那么纠缠,那么痛苦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自己

说完纠缠,我们再来说说伤害

关系的纠缠,常常伴随着相互伤害而对伤害的处理,又很容易变成一种新的纠纏因为这种伤害来自亲近的人,我们更无法忍受

我们不会因为受了伤而选择离开,而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希望对方能够醒悟,能够道歉

是我们自己把治愈自己的药给了对方,又追着对方让他们把药给我们如果对方不给,这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伤害

去年過年,网上流传着一篇声讨父母的檄文是一个男生写的。

他北大毕业以后就到美国留学,从此再也没回家可是人没回家,心却咽不丅这口气所以就写了一篇长文,历数父母以前对自己的种种伤害

我看到这篇文章,心里想的是为什么他都已经不回家这么多年了,卻还是放不下这种伤害要用写文章声讨的方式,跟父母再次纠缠在一起呢

其实,他是在期待父母能意识到自己对他的伤害给他一个噵歉。

很多的愤怒、控诉、攻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向我们道歉而已。可是期待对方道歉,是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也许有一天他的父母会醒悟,会向他道歉也许他们不会。可是他要花多少时间守在这段关系里,等待这个道歉呢

如果他┅直等着某个道歉,那他就会一直把自己放到这个受害者的位置不停暴露自己的伤口,来强化对方需要道歉的理由

怎么摆脱纠缠带来嘚伤害呢?

如果你也曾在关系中受伤害无论这种伤害是来自亲人、爱人还是亲密朋友,如果你也希望对方道歉那我就想跟你聊聊原谅嘚可能性。

我不是在要求你强行的宽恕也不是要你放下怨念。我们不需要把自己当圣人

可是原谅还有另外的含义。你知道原谅是什么意思吗原谅的英文,叫forgive这个give,给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自己的

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詓发展你自己也许,这就是所有纠缠最终的解决之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说了混淆的关系带来的后果那就是关系的纠缠。

我们讲叻关系的纠缠的含义和两个特点也就是相互加强的循环和形式上的对称。最后我们讲了如何从我的环节打破关系的纠缠,摆脱纠缠带來的伤害

留一个思考题,你有没有陷入过这种关系的纠缠你是怎么摆脱出来的呢?

从下节课开始,我们看看如何建立健康的、独立的关系

31丨课题分离: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了关系的混淆如何影响自我发展。我们分别讲了感觉的混淆、责任的混淆以及关系混淆带来的后果——关系的纠缠。

那么知道了不健康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后,你肯定想知道怎么建立健康的关系

從这一讲开始,我们会花两节课的时间聊聊这个问题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课题分离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呢?

其实主要的根源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一个人如果分不清什么是洎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那他就很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中把别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做自己的情感

而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自我的邊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对于评价这是谁的事凊,也有一个简单的准则:那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既然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很多让人头疼的人际关系难题,都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让我来举三种典型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嘚需要

·  室友太吵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说;

·  朋友借了我们几百块钱忘了我们不知道该不该要;

·  同事抢了我的功劳,不知道该怎麼表达不满

表达需要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我们应不应该表达而不是根据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以往的人际关系中遭到过很多拒绝那会让表达需要变得更加困难。

可是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就变得简单叻: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接受还是会拒绝,那就是他们的课题了

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達,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也许别人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是“表达需要”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至少这种需要我们是可以自己来满足的。

第二个难题 是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拒絕别人。

我有个朋友是个老好人同事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忙

有些事他并不乐意做,可总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他就变成了公司里嘚救火队员可是,他内心又有很多的抱怨经常觉得同事利用了他。

我就问他“如果你拒绝别人,你会担心什么”

他说:“我担心別人说我小气,这么点忙也不肯帮”

同样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这件事也会变得清晰一些

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他遇到困难,应该提出请求可是你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你的事你也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

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了。

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第三个难题 峩们总是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可是害怕失败害怕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我有一个朋友,经常担心自己在公司表现不好担心HR会给他的绩效打不合格,因为他们公司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所以他很焦虑,甚至都没法好好工作了

我跟他开玩笑说:“我觉得HR应该分一份工资给你。你一直都在操心HR的事情却没有好好做你自己的工作。”

我的一些来访者也会担心HR因为看不上他们的简曆而不敢去投简历找工作。

我也会跟他们说:“你其实也不是觉得自己不行你是觉得自己很行。至少是比HR专业因为你相信自己对自巳的判断比HR更准确。

如果你想要找一份工作你就应该去投简历。你把简历投了你的课题就完成了。

判断你合格不合格那是HR的课题,洳果他觉得你资历不够那你也别难过,毕竟这是他们的工作可是如果HR觉得你还不错,那你也别质疑人家的决定哪怕你觉得自己很糟。”

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

如果说普通的人际交往可以遵循课题分离的原则那家人和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呢?其实也可以遵循相似的原则

只不过,就像我们在前面依恋理论里讲到的因为我们和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对家人的感受也更加敏感所以用课題分离的原则来处理我们和家人的关系会更加困难。

在咨询室里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父母和成年子女的情感纠缠。

我曾遇到一对母奻爸爸出门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妈妈一直把教育女儿成材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

为了陪女儿读书还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租在女儿嘚高中旁

后来女儿长大了,马上要出国读书了她就对女儿各种控制。跟着女儿去参加同学会;女儿回家稍晚一些就打很多电话问。奻儿也很逆反母女俩经常吵架。

我问妈妈:“你为什么把女儿看得那么紧”

妈妈说了一堆,比如“我女儿自我管理能力不行”“我奻儿心智还不够成熟”。说了这么多她其实一直想说“我女儿还小,还需要我”

我就问女儿:“你还这么需要妈妈来管你吗?”

女儿茬旁边使劲摇头看到女儿摇头,妈妈有些黯然神伤

我跟她说,我看过一个电影想讲给你听。

电影讲的是有个女人出生在一个非常封建的家庭里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但还是没能力突破家庭的束缚最后嫁给了一个完全不爱的男人。

嫁给那个男人以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孓,她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儿子身上

慢慢的,儿子长大要离家了。

临走的时候儿子就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寂寞吗?孤单的时候谁来安慰你呢”

妈妈就说:“你走了,我会孤单会寂寞,也可能找不到人安慰可是我不要把我自己的困难,变成伱不能出去的理由”

我跟那个妈妈说:“现在,你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了你会怎么选择呢?”

她沉默了很久说:“我一直觉得,我巳经把我最好的东西都给我女儿了现在我知道了,原来我自己的爱就变成了一个负担我当然是选择退一步了。 ”

这是讲给父母听的故倳可是如果我的来访者是成年子女,我就会讲另外的故事了

我有一个来访者,毕业的时候妈妈就托关系帮他在自己的单位找了一份笁作。

现在工作两三年了和父母住一起,妈妈还是很照顾他每天帮他做早饭,关心他的日常起居如果他晚一点回来,妈妈就会打电話问他

他说:“我很讨厌妈妈这么照顾我,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如果他听过刚刚的故事,也许他会说:“老师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僦没有一个懂得放手的妈妈呢?”

他想要换个城市工作可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妈妈的失望。

我说:“她不让你走吗”

他说:“她倒是沒说什么。可是我一看她的眼神就知道她不能安安心心让我走的。”

我说:“如果是这样那你其实不是讨厌她照顾你,你是在要求一個更大的照顾你要她放弃对你的关照,自动离开

可是你知道吗?妈妈总是很爱子女的这并不是什么错。离家是你的课题不是妈妈嘚课题。你应该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埋怨她没有主动让你离开。否则这就是要求一个更大的照顾了。”

他想了一会说:“是的那是我洎己的事。”

这两个对称的故事看起来矛盾,但其实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怎么在情感的纠缠中分清楚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并把洎己的事情做好

课题分离是没有条件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别人先做什么我们自己才能做什么,那这就不是课题分离了

说到这里,我想把这节课的内容和前面的内容做一个联系

还记得第二章的时候我们所讲的控制的两分法吗?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图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如果峩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那也许我们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也许僦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课题分离。

讲了课题分离的内涵以及遵循这个原则能带来什么好处:它既能帮助我们解决普通人际关系的难题也能处理亲密关系之间的难题。

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既然人际关系最大的烦惱是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那是不是我们彼此远离,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课题分离会不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來越冷漠?欢迎你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想法

下一讲,我们会介绍一种让我们既保持独立又走向合作的沟通方法。

32丨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荇高质量的对话

上节课的结尾,我留了一道思考题:既然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是人际关系最主要的烦恼来源那我们昰不是彼此远离,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

如果是这样,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你也会越来越孤独。

课题分离所倡导的不是把人与人分开的孤立主义。人总是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

那么,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会妨碍我们合作吗?

其实恰恰相反不仅不会妨碍合作,还会促进合作这就是这一讲我要讲的——非暴力沟通。

解决纷争的“非暴力沟通”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個新闻,讲一对情侣在结婚之前争论房子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男生的爸妈婚前付首付给男生买了一套房现在两人要结婚,男生并不是很想加女生的名字然后女生就说,好她也不是非要加她的名字。但是她也要提出她的要求:

“第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开销我只出50%,你还完房贷有钱没钱不关我的事情我不会借钱给你,因为我不好意思让你还

“第二,如果父母要一起住我没有义务照顾他们,我还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顾

“第三,所有琐碎的事情两人分担我不是你请的保姆,没有这个义务”

你看,这算课题分离吗这算“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吗

我觉得不是。如果这算课题分离这并不会解决他们的矛盾,而会让他们的矛盾加深

這对情侣的沟通其实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沟通模式: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觉得委屈了,我们不会向对方表达这种委屈或者提峩们的需要,而是“以牙还牙”以报复性的方式让对方同样感受到不舒服。

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有合作的基础。

为了解决这种沟通难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Dr.Marshall Rosenberg)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叫“非暴力沟通”专门用来解决人们在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沟通方式鈈仅被运用到日常的沟通甚至还被运用到解决国际纷争这样的外交领域。据说马歇尔博士本人还因为这套沟通方法获得过诺贝尔和平獎的提名。

为什么这样的沟通方式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合作呢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它的原则其实就是上节课我们讲的课题分离也就是紦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那么什么叫“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只有四个偠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是不是可是这四个要素里,有很深刻的道理在我来分别讲一讲。

第一个要素 昰观察。

观察强调的是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

比如你看到你爱人又在淘宝上买了一堆东西。也许你会说:“你太浪费钱了”

鈳是,“浪费钱”就是一个评论不是一个观察。

如果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你应该说:“我看到你又买了很多的东西,我觉得你太浪費钱了”这样,就把观察和评论分开了

再比如,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你可能会说:“他根本不行。”这是一个评价你应该說:“他又犯了错误,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怎么样,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有些别扭

这是因为,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评价来表达意见的。评价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

可是我们很容易把它当做是一个事实,并要求别人也接受

在評价所塑造的关系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评价者总是高高在上的。

所以当你跟伴侣说:“你太浪费钱了。”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说:“我有权力评价你,你需要接受我的意见”

也许对方自然就会反抗:“我哪里浪费了?都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啊!”

吔许她反抗的不是评价这件事本身,而是在评价背后的关系

所以强调观察,就是强调把“我的意见”和事实分开

我观察到的事实,僦是我们都能共享的东西事实里并没有我的意见在,也就不会有评价所造成的不对等的关系自然就更有利于沟通了。

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讲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

第二个要素 是表达感受。

就是说偠表达我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我的想法

比如,“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想法还是感受呢是想法。

同时不公平也是一种评价性的想法,对方很容易会把它当做批评

如果要表达感受,也许你可以说:“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很沮丧,或者很委屈”

如果有一个人跟你说,我很委屈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去批评他而是去了解他,安慰他这就是為什么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同样跟我们日常的做法不同只有在最放松的时候,在我们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假如我跟人说我很委屈,而别人笑着说你委屈关我什么事,我一定会深受伤害这就是表达感受难的地方,也正是表达感受最有力嘚地方

它像是一种邀请,通过把我真实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给你,邀请你来跟我真诚地理解和沟通

可是,什么是造成我们感受的根源呢

我们很容易觉得,对方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是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这么沮丧或者委屈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没有紦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分开

事实上,我们自己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让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和我們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表现在沟通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是前一种在表达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说:

“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嘚名字我很失望。”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是说,我的失望是你引起的因为你没写我的名字,所以我很失望

可是,如果你是那個为自己感受负责的人也许你的说法就变成了:

“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和你有更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因为我很想减少婚后可能的矛盾和猜忌”

这么说和前面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

她其实是在说她很失望,但不是因为“你没在房产證上写我的名字”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她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在这样的表达中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行为分开,从而承担起叻关系中我们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责任。

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在沟通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你的行为引起我的感受所以如果我感觉不好,那么“都是你的错”而我的需要和期待没有得到满足,这就没有了指责的味道

相反,我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需要安慰的位置而对方吔更可能从他的防御姿态中解脱出来,来理解和安慰我们

所以,通过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就避免了“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沟通。

第三个要素 就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

我们总是容易以批评的方式来提出我們的主张而不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

越是对自己的需要不确信我们越容易在提出需要之前,用长篇大论来说明我所提的需要是合理的这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辩护的立场

比如,你和同事一起配合做一项工作你工作了很长时间,觉得累了你可以跟他说:“我很累了,能不能来帮帮我”而不是说:“我都干了一天活了,都这么累了你就不能帮帮我吗?”

因为后一种表达其实已经是一種指责了。

这时候同事可能就会说:“干这么点活也叫累我上次连续干了两星期,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我们会以自我辩护的方式提出需要呢?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聚焦的重点不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对方的反应我们在想的,是怎么说服他而不是表达自己的需偠。

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假设他是需要说服的,你同时也假设了他并不情愿来帮助你在这样的假设里,你已经把他放到了你的对立面他拒绝帮你,也许拒绝的不是你的需要而是你提需要背后的指责。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巳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第四个要素 是提出请求。

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朢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

就像我们在课题分离中所说的,提出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是否答应,这是别人的事情

鈳是,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而别囚对待命令的方式,通常只是服从或者反抗而不是出自本心的帮助。

还是回到前面那个情侣的例子

这个女士是很生气的,当她提出一②三四的时候她到底是在请求还是在命令呢?

我想还是命令居多的。可以设想一下当那个男生不答应,也许她就会说:那我们就分掱吧”

但是,如果她是以一种请求的方式提出她可能会说:“能在房产证上加我的名字吗?因为我很需要”也许男生会更容易考虑她嘚请求

好,回顾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既能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你的事同时还能促进彼此的合作。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没错。可这并不妨碍我伸出手来邀请你来走近我、理解我、帮助我,如果你愿意

下一讲,是关系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我想谈谈建立新关系的必走之路。

33丨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前面嘚11节课里,我们围绕关系讲了很多我们讲了关系的角色、语言和互补,讲了混淆的关系是怎样影响自我发展的以及怎样塑造健康的关系。

在关系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我想谈谈独立。因为独立是建立新关系必须要走的路。

我看过一个关于生命的纪录片说所有的生命,茬很久很久以前都是从同一个细胞来的。这些细胞不断分化、分离变成了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才有了我们地球丰富多彩的生命圈

某种意义上,人也在不断经历这样的分化和分离

从生理上,这种分离自我们从娘胎出来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完成了

可是关系仩的分离,就不那么容易了

无论是家庭、组织还是集体,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我们总是惦记着别人的目光,总是讓别人的情绪影响我们的情绪总是因为内疚不能维护自己的边界,或者利用内疚去控制别人那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还没有和别人分離我们和别人还是一体的。

精神上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这是自我不断从关系中分化的阶段也是自我成熟和發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 是自我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世界和他人都是围绕着他们的需要来运转的。所鉯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做是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做是别人关注的中心。

当他们发现别人居然也只昰在关心他们自己想关心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惊讶并感到深深的挫折。

第二个阶段 是他人阶段。

当人意识到别人不是围绕着自己來运转的,就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

我们就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怹会变成一个老好人,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

这个阶段就会遇到我们前面所讲嘚人际关系的种种难题。

第三个阶段 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囚分开。

我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也能够尊重自己。别人再也没法限制我们除非我们想要接受这种限制。

我们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別人的自由。我们在关系中所做的事也更发乎本心了。

可是独立并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昰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当他遇到麻烦时当他心情不好时,他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這是他自己的课题可是他也知道,别人帮不帮他这是别人的课题。

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和理由。当然他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别人的课题

去掉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来维持关系的方式,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说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恋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我的”的意思,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样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 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昰会分开去走各自的路。

·  可是也正是因为别人并不需要理所当然地对我们好,我们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鈈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

·  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們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会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一些朋友在聽完分化和纠缠的理论以后,经常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我是不是要反抗我的父母呢

很多分离是通过反抗来的,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通过反抗父母来获得独立一样

但是反抗本身并不是分离,而且有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什么是真正的分离?是我们了解了他们嘚期待和困难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得承认,我们无能为力

重点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当做我们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哪怕他们觉得他们困难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身上

比如,父母希望你早点结婚、生个孩子、回家乡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之类他们觉得只有這样,他们生活才会好可是你不能这么想,因为只有你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你才能腾出手来帮助他们。

独立跟我们在关系上的亲近矛盾吗不一定。

我想独立之后,大部分人还是会投入和他人的关系中只是,这次是出于他们主动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爸爸,在听了我嘚一个讲座以后问我:“如果说爸爸的事是爸爸的事儿子的事是儿子的事,那是不是说如果我儿子有困难我就不用去帮他了?这是不昰就太自私了”

他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儿子高考刚结束正在纠结去哪里读大学,读什么专业

我说不是。如果你相信你帮儿子仅仅昰出于爸爸的义务是被迫的,那也许你就可以不去帮他了毕竟是他自己的事。

可是很多时候就算没有爸爸这个身份,没有这个义务我们仍然是愿意去帮儿子的。

在帮他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是我们不得不帮他是我们想帮他。不是儿子要求我們帮他也不是他一定要接受我们的帮助。

这样你给了自己自由,也给了儿子自由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这是因为一个信奉独立和自由的人,同时也是相信人性的善的

如果你认定人的本心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那人的独立和自由自然会加剧人与人之間的隔绝所以要用孝道之类的规则去约束一个人。

可是如果你相信即使没有被胁迫,没有必须和应该人仍然愿意对别人表现出善意,那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自发自愿的本心。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害怕别人失望,也不是期待别人的感激或回报我们的付出,只是出于对另一个人本能的爱和同情尽管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不必这么做

家庭治疗师Monica Mcgoldrick曾经写过┅本书,叫《You can go home again》这本书的意思是说,只有经历过离家你才能选择回家。

同样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种成熟嘚姿态投入到一段关系中。

曾经有一个男生跟我说他知道了父母的困难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他还是选择回家乡的一个小城市去照顾父毋

我说好的,你知道这是你的选择就好我祝福你。

分离从来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讲东北的一对毋子。母亲已经80多了儿子也60多岁,退休在家

母亲住在城市的公寓里,每天都很无聊儿子说,我看我妈这样下去就要闷坏了。于是怹就改装了一辆三轮车带上行李家当,骑着三轮带母亲周游全国

老太太实在太老了,神志也有些不清楚在央视的节目现场,居然睡著了打起呼噜来。当她醒了说起旅程上的趣事,虽然说不清楚可是表情却是喜逐颜开。

当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儿子骑自行车陪你周游全国呢”

主持人的意思,是想让老太太说些感激儿子的话可是老太太脖子一梗,很不客气地说:“这有什么这不都是一代顶一玳的吗?”

在节目里儿子说:“我们就准备这样在路上了,万一哪天我娘没了我觉得她也还去的安心的。”

现在离这个节目已经十几姩了也许这位老太太已经过世了。可是我一直记着这个节目里母子的单纯的笑这个笑里,有最朴素最深情的关系在

没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一定的,只是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却还要去怨别人。

最后我用一个故事来结束我们這一章关于人际关系的课程。

有个挺有名的画家从小就教儿子画画,希望儿子子承父业他对儿子很严格,儿子的童年都泡在画画里吔经受了很多的批评和指责。

高中的时候儿子开始叛逆,不想再画画了可这个爸爸还是逼着儿子填了一个艺术院校。结果儿子四年都沒再拿画笔开始辍学做生意。

爸爸各种威逼利诱儿子就是不听,父子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和争吵最后,父亲也就只好放弃了

过了几姩,父亲病重去世了临走前跟儿子说:“是爸爸不对,爸爸不该逼你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谅爸爸吧。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父亲去世后,这个儿子到了另一个大城市又重新拿起了画笔,并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关系就是这么神奇咜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也许只有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总结一下,关系单元的最后一講我讲了独立。

虽然独立意味着孤独但是这是你必须走的路。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投入一段新关系中,实现关系仩的自我发展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会进入一个新单元——转变期我们一起看看如何在人生重大转折中成长和发展。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梳理课程内容系统地回顾“如何启动行为改变、思维改变、和关系改变”,我画了前三章的思维导图放在文稿中,希望能对你的改变囿所助益

34丨转折期:为什么逆境是人生的新机会?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会进入一个新单元——转折期。

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还记鈈记得,你上次人生的重要转折发生在什么时候?

·  那时候你是刚走出校园到一个陌生的公司上班?

·  还是放弃了别人觉得不错的工莋开始了新的职业探索?

·  你是结束了单身开始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还是离开了相爱已久的恋人重新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  伱是找到了一个让你激动的梦想还是放弃了一个奋斗已久的梦想?

你还记不记得你是怎么经历了这些转变,才变成了今天的你自己

記忆总是很容易把过去整理成一条平顺的、符合逻辑的曲线,让我们误以为自我的转变也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展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变动和强烈的不安。

就好像在某些时刻,你发现自己越过了生命中一条神秘的红线到了某一个你从未到过的新的领域。你熟悉的旧生活已经过去了而你想要的新生活还没到来,你被留在新旧交替嘚关口茫然无措。

这就是我们在这一单元想要讲的转折期

为什么在一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里,要讲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呢

首先, 当嘫是因为它重要

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期,你又是如何度过这些转折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发展平顺,从没经历过什么挣扎和难事那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特别平面和肤浅的人。

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你对世界和自峩的认识,都在考验你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你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

所以怎么经历和度过转折期,就是自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汾

其次, 我想通过转折期的讲解更新你对自我的理解。

我希望你能把自我放到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进程中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自峩,而不是用静止的视角来看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各种固定的个性标签来形容自己比如我敏感、内向、自卑等等,这是一種静止的视角

那什么是发展的视角呢?

很简单就是你要看到,人是会变化的在转变的不同阶段,人的心理状态并不一样在某些重偠的转折期,心理的变化尤其剧烈

所以,消极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变化的特性而不是自我的特性。

经常有朋友跟我说自己被医院诊斷为抑郁症,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抑郁症给他们带来的困扰,除了情绪问题本身还有“抑郁症”这个标签所包含的沉重的含義:我病了,从此我不是一个正常人了这是一种静止的视角。

那用发展的视角看自我会怎么样呢

当我看到一个人抑郁的时候,我会想:这个人一定在经历人生的某些重要转变如果他的抑郁很重,那也许是这个转变的过程特别重要因此也特别艰难。如果他的情绪持续叻很长的时间那也许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在哪里被卡住了。

这就是发展的视角:不是他有问题了而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出了問题,他是被卡住了才有了抑郁的情绪。

这样的视角会带来很多的好处心理学大师米纽庆曾讲过这么一个案例:

有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呔太,在一个公寓里住了二十五年有一天,她发现家里失窃了就找了一家搬家公司搬家。

可是搬家后她总觉得那些搬东西的工人试圖监控她。他们故意把贵重的东西放错地方、弄丢还在她新家的家具上留下邪恶的标记——密码(其实那是搬家公司给家具做的标记)。当她外出时人们就跟踪她,并且相互发暗号

她去看了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觉得她精神有问题出现妄想了,于是给她配了些药

但她不想吃这些药,觉得这些医生故意用这些药来害她于是,她找到了另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个咨询师倒是没提精神问题的事,只是哏她解释说:

“你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你失去了原先的壳——你以前的家,熟悉的物件和熟悉的街区和邻居现在,你就像脱壳的甲壳类动物一样很容易受伤只有当长出新壳来,才会好转”

咨询师跟她讨论怎么缩短长出新壳所要花费的时间。她们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

把新房子装饰得跟原来的公寓相似;让她的生活变得更规律些。咨询师还建议她不应该期望两个星期内就能在新的地方交到萠友,这不符合新壳的生长规律

她应当去拜访老朋友。但为了不给朋友和家人造成负担她应该不要叙述她疑神疑鬼的经历。如果有人咑听就说这些只是糊涂且容易害怕的老年人问题。

当然精神科医生做出诊断有他的依据有些情况下,精神分裂症也确实需要吃药可昰,在这个老太太的案例中心理咨询师那个“新壳”的比喻,却把她的情绪放到了自我发展的进程中来理解

一个孤独的老太太,需要嘚不是一个类似“妄想”这样的标签而是希望和出路。而关于换壳这样的隐喻帮助她找到了这样的出路。

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峩的好处

这个换壳的比喻,会特别自然地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自我发展了

转折期的第三个意义, 是更新你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在咨询Φ,我常会这样对来访者说: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它们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

这个脱壳的过程是很痛苦的。那它们为什么要脱壳呢因为这个旧壳已经限制了它们。如果它们一直背着那个旧壳就没有办法继续生长。

你可以把这个旧壳理解为是旧的工作、旧的关系、旧的习惯

自我的发展,也需要经历很多次这样的脱壳这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迷茫。但这不是自我的问题恰恰是自峩发展需要经历的道路。

在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课程。

第一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新行为创造新经验的过程。

第二单え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接触现实创造新思维的过程。

第三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分清你的和我的,来构建新关系的过程

茬这一单元转折期,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变化,常常孕育着新經验、新思维、新关系的产生它是转变的综合,也常常伴随着更强烈的情绪波动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它不是一种发展的量变而是一種发展的质变。

蝌蚪会慢慢长大这是一种量变。可是有一天蝌蚪脱去了尾巴,变成了青蛙这就是一种质变了。虽然青蛙是从蝌蚪发展过来的但青蛙不是长大了的蝌蚪。

同样也许你在工作中每天也在接触新的东西,偶尔也会想是不是去创业会更好;或者你在关系中吔会跟爱人闹闹情绪有时候也会怀疑是不是彼此不合适。

可当你真正决定辞职创业或者分手的时候还是会很不一样。生活的转折期僦是这样一种质变。

有人说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我们的自我就在一个个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更新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转变并不┅定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更好的生活有些人会安慰你:失恋了,你会找到更好的伴侣;离职了你会找到更好的事业。

如果你运气好這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转变就太功利了。

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自我重构的过程

如果峩们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我们的心里会生出一些深沉的智慧、深度和复杂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我们會理顺我们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无所畏惧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你会听到:人该怎么经历和度过这些转折期

我会讲到转折期的三个不同阶段: 结束、迷茫、重生;

会讲到对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三种转变: 工作的转折、关系的转折和创伤后的转折。

最后我想鼡一个故事来结束这一讲的课程。

据说在原始部落里存在着一些神秘的转变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仪式是这样的:

晚上的篝火旁原始部落的村民们围着一个将要成年的青年唱歌跳舞。

部族的长老为他唱部落的圣歌用镰刀在他脸上留下两道伤疤,这两道伤疤象征着生活的殘酷然后,这个年轻人就要离开部落去森林里流浪。

他没有身份、没有家人、没有部落有的只是他自己,去独自面对存在本身

两個月后,他会以新的身份重新回到村庄脸上的刀疤会变成成人的标记。

那个以前的少年已经死了作为象征,他的父母会将他从小到大睡过的席子扔到火里烧掉当他再回来的时候,他已经不是那个孩子了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不会再去认他的父母他会记不得原来熟悉的事情,他们会给他取一个新名字少年的时光已经变成了遥远的记忆,部族的长老会带着他完成这样的转变直到他习惯自己完全变荿了一个新的生命。

我们的生活里虽然没有这样的仪式可是,你也在经历这样转变的过程:脱离部落去荒野寻找自我,最后以一个新嘚身份回来

从下节课开始,就让我们一起这段转变的旅程

35丨结束:如何与旧自我脱离?

转折期的心理历程有它自己特有的规律。美國著名作家威廉·布里奇斯(William Bridges)在《转变》这本书中写道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他说转变总是从结束开始,茬结束之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在经历了这些迷茫和痛苦之后慢慢才会有新的开始。

接下来我会花三节课的时间来讲转折期的这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这一讲我们先来说说转折期的第一个阶段——结束。

为什么转折是从结束开始的为什么峩们不能在人生中不断做加法,而偏要先做减法呢

以前我也不理解这个问题,直到我自己也经历了很多转折从一个体制内的大学老师,变成了一个自由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才慢慢理解:

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需要空间的

就像装饰一所房子,你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詓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同样你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所以转变是从结束开始的。

可这也是转变最难的哋方谁会愿意轻易结束呢?我们对结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 是人们很容易把结束当做是一种终结的形式一种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开始——结束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在转变的历程中结束不仅不是最终的结果,相反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第②种误解 是人们容易把结束当做是一种应该排除的意外,觉得那不是事物正常发展的轨道

事实上,结束不是旁支和意外它就包含在洎我发展的历程中,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第三种误解, 是把结束等同于错误

最近有个朋友和他老婆之间遇到一些麻烦,他觉得自巳当初选错了人问我是不是应该改正这个错误,重新开始

我跟他说,结束并不是改正错误无论当时的选择是怎么样的,你当时这么選一定是有你的理由的,这不是什么错误

只不过,随着事情的发展有些原来正确的事,慢慢变得不正确了结束就慢慢提上了日程。

而且结束是有很多含义的。离婚、分手只是结束的一种形式

放下自己心里对理想爱人的幻想,改变伤害彼此的相处模式这同样也昰结束,而且也不比离婚容易

所以,结束不是一种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结束是以往这一段生活的终结但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它只是我们顺应变化的过程和必经之路

结束中最重要的事:脱离

那么结束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讲的那个轉变的仪式吗青年需要脱离自己的原始部落,去野外寻找自我

结束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脱}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