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他善良的一面善良和恶的一面吗.如何定义善和恶

我不会为了光明和善良而把恶嘚一面选择性地过滤

他派出的十几支工作组,有一支是前往映秀的领头的是一位60多岁的县人大副主任刘德成,原来在部队呆了几十年怹们已经抵达桃关,下面的路已经完全不能走工作组里面其他三个成员都是年轻人,他们不敢走说肯定不能活着走过泥石流,因为根夲就没有路了下面就是几十米高的岷江峡谷、悬崖和湍急的江水。我也走过泥石流的路能感受到那种可怕。那几个年轻人不敢走刘德成说他必须到映秀去,这是他一个老兵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行军后来在桃关碰到一支刚到的救援部队,部队参谋长感动于老兵带的这幾个人派了14个兵组成了一个救援小组保护他去。

当时这一支政权做了一件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人性也有恶的一面。有贪生怕死的有趁火打劫的。这些东西我也非常真实地在稿件中描述了

桃关原来是一个工业园区,有很多的工厂地震发生之后周围的山塌方了,因为泥石流出不去桃关离四姑娘山很近,有一些游客撤到桃关这个地方人越来越多,跟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那里只有一个警務室,警务人员、警察失踪了有可能是逃亡,有可能是死了当时不知道。几百号、上千号人吃饭什么的只有这么一点粮食而且好多忝都没有消息,也没有救援

有人就开始抢粮食,抢粮食的有一拨人头目叫做“老黑”。于是自然而然地分成两派保粮派跟抢粮派。當时一个部队的参谋长叫杨建全他逃过一命,他的车在隧道里面在他前面的几辆车被泥石流压住了,都死了后面那一面也全都塌了。他那个车差五米就开出隧道了差5米也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当时桃关有一个外国人叫伯格曼刚登四姑娘山下来。他已经开出那个隧道马上要开到一个桥上了。他让司机停车他要在桥边小解了一下。这救了他一命如果说杨建全离死亡只有5米的距离,伯格曼离死亡就昰一趟小解的工夫开到他前面的车全被砸了。这两个人在桃关隧道附近有幸生还的两车人都撤到了桃关工业园。他们也都经历了桃关發生的很惊心动魄的几天

杨建全作为一个武警的指挥官,天然地就担负起维持桃关社会秩序的一个使命他和工厂工人选出的代表成立叻一个类似于临时指挥部的机构,来分配粮食、维持社会秩序但是,杨建全身边只有跟在他身边的两个武警厂里面没有任何的武器,怹们就拿棍子、酒瓶、铁棒这样的原始武器来保卫粮食仓库每天都巡逻。因为当地抢粮食的人也是当地厂里面的工人衣服都差不多,怹们都带上红袖章、红色的安全帽区别每天还有口令,比如说13号那天的口令是国泰民安他们这边叫国泰,那边回答民安那就是自己囚,否则就是就是抢粮食的

期间发生过几次冲突,最激烈的一次可以说已经要动武杨建全只有一把麻醉枪。之后打了对方一枪对方僦被控制住了。他跟“老黑”做思想工作做“老黑”老婆的思想工作。说我们都是死过一回的人了你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应该同舟共济,每个人都有他善良的一面一口粮食但你不要为了自己吃饱而抢别人粮食。你不要跟我们这些死过一回的人作对这批抢粮的人被制服。杨建全骗他们说我们成立了200人的纠察队其实他手里面就20个人,主要的力量是当地的并没有正规的武装人员。

伯格曼当时在那个地方受到了优待你虽然是游客但是是外国人。你遇到了中国这次大地震你到了桃关就是我们的一分子,给你吃的、喝的

但伯格曼也遇到尷尬的事情。有时候在车边吃一个馒头一不小心就给人家抢了。没有水喝但有酒啤酒,就这么维持下去最后因为好多天没有救援,怹们准备自救撤出来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去营救的小分队,就是我搭乘直升飞机的那支特种大队

实际上桃关我当时并没有去到。我采访叻伯格曼和他的导游还去采访营救他们的特种大队的人,包括去采访从那边自己走出来的灾民把我没有到过的桃关,这么一个孤岛汶〣上面一个更小的孤岛更基层的、完全没有政权的地方的生态、那惊心动魄的几天解剖还原出来了。

有一个细节向熹到成都跟我们说那期《汶川九歌》,别人问他最喜欢哪篇稿子他说是张悦的稿子。然后别人问他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细节他说是狗血喷头。是怎么回事呢我去汶川的时候是17、18号,很多地方因为长期的信息隔绝救援部队不能到达人们开始吃不饱,人吃不饱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救助一些路過的游客大家都不再给狗吃东西了。

那时狗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咬人,非常地癫狂第二是刨尸,把尸体刨出来吃那是一个什么后果?大家最担心的是瘟疫于是就开始杀狗。这是必须要执行的命令每家每户都不能留一条狗。我后来跟特种大队会合的时候坐着他們军队的车过去。我看见旁边躺着十几条狗的尸体后来我就折回去问怎么回事。当时已经有十几条狗被打死了我去的时候正在打最后嘚两条狗。我就去采访打狗的民兵和狗的主人然后在稿子里写下这个细节:公路的护栏边到处是狗的尸体,奋力挥棒对它们执行死刑的幾个民兵也被溅得可谓是狗血喷头

在我完成汶川采访的时候,县长廖敏被证实生还而且他跟王斌已经通过电话了,我把这个细节作为峩文章的一个结尾因为写稿时间实在太短了,现在来说对这个结尾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我当时还是想写人性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闪光嘚一面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能让人安慰的一个结论。

深度对话:在汶川的时候人性恶的一面你碰到比较多吗?

张悦:我觉得这是必然嘚人必然都是要自保的,当你要自保而需要伤害别人的时候有一部分人肯定会做的,因为自己必须要让生存下来

深度对话:争议也蠻大的,特别是南方周末去年的部分地震报道也不是很多,包括海鹏的那篇、你的这篇

张悦:主要是就我和海鹏的这两篇,再加上那篇评论他们主要攻击《南方周末》的可能主要是这几篇文章。但我觉得任何一个有理性的读者看完这篇报道可能还是会觉得第一人性昰复杂的;第二,当发生灾难的时候、天塌下来的时候人性善良的一面会帮到所有的人人性恶的一面只能帮到一部分人,这是我想表达嘚东西但我并不会为了只写光明和善良,而把恶的一面选择性地过滤这既不真实也不能体现人性善的一面,没有对照是不能把善的一媔拉到它应该达到的高度的这是我的理解。

汶川的樱桃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樱桃

后来又是要着急回去发稿因为面临下一个出版周期。我洎己也感受到了当地灾民非常纯朴和善良他们把我救了。当时又是像地震最初的几天一样气候又不好,直升机无法降落在县城我们哏成都军区联系看能不能在牛脑寨搭上直升机,就是离县城海拔一点几公里的山头上

当时我为了多采访一些,所以中午去采访没有吃饭结果我们大概有7、8个人一块儿爬的,其中有一半是军人一个特种兵带队,他是和我同机到达的因为我没有吃饭、体力赶不上,所以Φ途就掉队了他们找我又找不着。当时我又没有带足够的水而且很热我体力不支就倒在山上了,意识也开始模糊结果有三个当地的屾民路过,看到一个外地人像一个游客模样的背着巨大的登上包躺在山坡上,他们把我救起来了把他们带来的那瓶水,我记得是可乐給我喝了我也体验了一回可乐男孩的感觉……我喝完后恢复知觉跟体力,我说我要到山上的停机点你们能不能带我去,他们说可以峩说我是记者,我要把汶川发生的事情写出来让别人知道结果他们就带我去了。路过他们山上的樱桃树林汶川的樱桃是全世界最好吃嘚樱桃。

深度对话:那是你第一次吃吗

张悦:我第一次去汶川,第一次吃到新鲜的樱桃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用手擦一擦灰尘。我没有吃飯除了那半瓶水就是那片樱桃林救了我。我吃的好几把然后终于在先头部队到达山顶大概一个半小时之后也到达了。

结果那时候已经昰晚上5点多了天开始黑了,直升机还没来山顶上昼夜温差非常大。那时候正是5月份但晚上会降到零度。

我是因为当地人带着走了一條非常好的路而他们先头部队走的路用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九死一生”。你知道吗我从汶川县城徒步到没有人到达的乡镇之后,我走嘚那条路下面是几十米的岷江峡谷流着湍急的江水。泥石流上本来没有路是人踩出的一条路,几乎是扭着身子在行进

我是有恐高症嘚人,我这辈子再也不想走第二次我们爬山的时候,那个山与地面呈70度夹角比岷江峡谷泥石流带的路还要恐怖。但凡有一丝余震我們七八个人就完全交代在山上了。

后来我们打电话给指挥部他们说天气已经不允许飞机再降落了,我们这批人要吃的没吃的、要喝的没喝的、要账篷没账篷下山这路谁敢再下去呢?最后我们商量了一下呆在山上实在是太危险了,还是下山下山的时候我就说不能再走伱们走的那条路了,否则我们肯定是有伤亡的必须要找到我走的那条路。

我们一路就靠村民的指点他们本身没有吃的还非要留我们吃晚饭,他们真的是善良和纯朴的你会感恩一辈子的。

下去的时候每个人又吃了大量的樱桃我们当天晚上非常平安,下山又花了三个多尛时晚上九、十点种回到县城,第二天坐直升机回到成都给我造成的损失是少了一天的时间,不能发稿

走在山塌下来摧毁了的岷江峽谷边的路上

15个骄傲、非常有尊严的伞兵

而且还有一点非常可笑。我21号坐直升机回的成都20号的时候因为路通了所以进来了一大群记者。當时有个新闻报道不知道你有印象没有汶川县政府呼吁记者不要再来汶川,记者一到汶川就成灾民

我当时离开的时候还看到,汶川县指挥部当时在威州迎宾馆也就是县委招待所,招待所楼上贴了一块牌子――记者救助站因为我们这批到汶川的,不管是军事记者也好还是像我这样市场化的媒体记者也好,那几天就五六号人两个南方周末的、两个央视的,一个三联生活周刊的两个解放军出版社的還不是记者。其他的记者是20号左右蜂拥进来的

我们刚开始跟军队一块儿吃饭、跟领导一块儿吃饭。他们一进来没有地方住又要跟灾民汾一口粮,几十号记者大队人马杀过来了。后来我也在腾讯的博客呼吁大家不要再去汶川汶川没有太大的问题。结果记者多了也发生叻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说汶川没有什么太大的伤亡,也没有几所房子塌的找一帮部队、找一帮战士到一个早就塌了的房子做抢修状,記者在旁边拍一些假新闻、假报道

汶川县城可能是媒体的焦点但不是军人应该呆的地方,甚至也不是记者应该呆的地方后来,我还有聯系不少士兵都是我的患难之交,有不少部队尤其是特种大队那个部队真的是非常非常牛,就是不希望呆在县城特种兵就应该做特種兵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迅速开往需要救援的乡镇去了

还有就是15个跳伞的伞兵,温家宝说要投入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伞兵更多部队從武汉、北京拉到四川去。温总理当时焦急的心情好多地方都是孤岛他不知道情况能不着急吗?他要求伞兵第一时间跳伞到达地面了解当地的情况。15个伞兵在茂县上空跳下去了

从4999米高空跳下来。其实我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记者是怎么写出的4999米他们应该昰在5100米到5200米,但我们不管哪个数字是正确的了

深度对话: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张悦:平时他们日常高空跳伞训练是在1500米高空而且只要潒那样的训练,主伞没有打开是靠副伞降落的,只要一到地面不管你是死是活是伤就是一个三等功。

那一天在大家都不熟悉的、都沒有思想准备的高空、非常非常危险的条件下强行跳伞。有两个士兵主伞没有打开靠副伞降落,奇迹般的没有一个伤亡这是后来媒体廣为报道的、央视一遍一遍放的、非常漂亮的15个士兵。

深度对话:你是怎么碰到他们的呢

张悦:我在汶川县城威州迎宾馆的指挥部碰到嘚,他们应该是在16号徒步到达指挥部他们也不要求穿也不要求有很好的宿营地。他们说不需要特殊照顾也不需要像英雄那样,我们就昰去执行任务他们就坐在院子里和草坪上休整。

我发现这15个人就跟他们聊,他们跟我讲那么危险的高空跳伞经历这是第二次给我印潒特别深的部队,除了那次的特种大队就是这15个人。我是他们跳伞之后第一个采访他们的记者这15个人是非常骄傲的、非常有尊严的伞兵。他们坐在那里跟周围的部队,在帐篷里某些非常安逸的等着嘉奖功劳的部队完全不一样他们那种神态都完全不一样。

下一步他們还要执行任务,他们一到茂县就第一时间报告中央军委他们知道他们要给的东西就是胡主席要看到的,第一时间报告茂县的情况第②步他们做标记,做机降点的标记――直升机能不能降落或者说能够投放物资的地点他们开辟了好多路,走一路开辟一路这给当地的救援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是我在汶川巧遇的第二支很神的部队

深度对话:他们的神情是什么样的?

张悦:非常平静同时又非常骄傲。洏且他们也说明了高空跳伞的危险他们能完整存活下来都是小概率事件,靠着他们的勇气靠着他们的熟练的技巧,我说了有两个是靠副伞跳下来的

深度对话:他们以往没有这种经验?

张悦:根本就没有因为高空训练就1500米,而且下面都是很好的地形现在是5000多米高气壓,主伞都因为高气压打不开.下面是岷江峡谷如果碰到山壁上就死了。靠他们的勇气跟高超的技巧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使命。这是我对怹们的评价

深度对话:当时他们怕吗?

张悦:看不出他们每个人有写了遗书了。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荷马史诗》里面的一段话――為什么要把荣誉让给别人呢他们身边的那些部队也很英勇,也徒步走到了汶川都是中国最牛的部队但他们15个人还是跟这些人不一样。

怹们就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袖手旁观把荣誉让给别人呢?但他们也非常理性他们说这种情况不适合伞兵大规模作战。其实这15个人是苐一批。这15个兵跳下来以后传递给军营的信息是汶川不适合伞兵部队大规模作战所以就停止了。也是一支非常神的部队

深度对话:前媔那支特种部队执行的是什么任务呢?

张悦:当时苏队长说的是要到草沟乡寻找汶川最后一个没有地面部队救援的地方他们一是维持当哋的救援和社会秩序,二是不断地派出小分队到没有地面救援部队的到达的地方传回信息哪里有伤员不能动,哪里有多少人需要什么药品、粮食不断在做这样的事情。

真的特种兵不是一般的部队。他们的士兵每一个人都熟练地会操作北斗卫星系统每一个士兵都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跟我睡在一个帐篷里的士兵就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很多人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有到以色列的、有到南美的、有到欧洲嘚他们就是《士兵突击》里面的原型之一。

深度对话:有没有感觉到他们在这当中跟别的部队表现不一样的纪律以及救援方式呢

张悦:他们根本就不会赖在县城的。他们经过县城不停留直接开到他们觉得要去执行任务的地方,能够发挥士兵作用的地方这点是最关键嘚。他们在立功而不是要争功

临时指挥部的指挥长是成都军区下面四川省军区副司令。他连夜从马尔康走路走过来他是一个胖子,挺矮搞后勤出身的,在他一生最关键的考验时他靠勇气和果断带了一小支精锐向没有人到达的汶川进发,证明了自己他非常乐意接受記者的采访。我都睡到他账篷了

深度对话:马尔康离汶川也不近啊。

张悦:一路上余震不断、飞砂走石他两条腿伤痕累累。那个副司囹是第一个带着一支队伍徒步走到汶川的人他第一时间报告胡主席、报告中央军委、报告郭副主席汶川的情况。

有时候我就想人生可能對一些人来说就只有一两次这样的机会或者说历史赋予你的使命,这时候你拿出你的勇气拿出你的良知,拿出你的理性就可以完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英雄。

前面我说过伯格曼小解了一下,杨建全就5米以及他在桃关冷静而机智的表现维持住地方嘚安全,阻止了大规模械斗这真是普通人可以成英雄。

《南方周末》地震报道题图资料图

那一次真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感

张悦:应该說从那个时候之前我已经打算离开《南方周末》了,很直接的原因是写稿写不动了已经到了写稿就想把笔记本砸了的地步了。每次我觉嘚是拖累报社

深度对话:是为了地震的事呢还是说积累下来的?

张悦:是积累下来的在地震的时候可以说是我状态的回光返照也好,吔可以说是记者生涯最重要的一次报道需要对得起我这个职业赋予我的使命,当时真的是拼了命的在做当时从汶川回来是一天的时间,一晚上的时间写的稿也可能不是我最好的水平但是最重要的一次。

以至于我觉得有了这次经历之后即便以后再没机会做记者,我觉嘚会没有太大的遗憾

我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南方周末》。《汶川九歌》那一期出来后我真的觉得在这个时候供职于《南方周末》这家報纸,是我的骄傲这是《南方周末》这张报纸最伟大的时刻之一,我经历了

我的同事们都非常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地优秀我根本沒有想到我们能出一期《汶川九歌》那样的一份报纸。要论哪家纸媒在地震报道中表现最优异我觉得就是《南方周末》,再也找不着第②家了尽管之后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我看《汶川九歌》那一期的时候就是那样的一种感觉后来向熹给我发短信,他说“这是《南方周末》历史上最出色的几期报纸之一”我觉得我们当时的表现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在后方的那些编辑他们时时刻刻地在为我们担惢。比如说我跟曹筠武在山上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整个编辑部的人都在为我们焦心。那时候我在前方我也是能感受到的我是这个集体嘚一员,这么令人骄傲的集体大家生死与共。

第二个我们发回的报道让后方激动不已。你说《南方周末》的编辑和记者什么都没有经曆过能让他们这么激动,用我们共同创造出的一期报纸共同骄傲的这样的经历唯一的一次就是那时候。我在前方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记鍺够拼命这时候我真能深刻地体会到,平时都是别人说《南方周末》怎么样怎么样我都是不搭茬或者说我心里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很憋屈在《南方周末》一直很憋屈。那么多我写的稿子那么多我非常看重的稿子被毙了。但在那一次真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感我在前方是深刻体会到了。最后因为这样一种荣誉感跟责任感我选择还是要留在前线报道。

《南方周末》是轮换的第一,大家都太累太累了想象不到的一种累。第二个是安全的考虑第三个因为很多的记者还是要报名去,在后方既替前方的同事感到骄傲又觉得自己在后方使不出劲,着急开始的时候都不让女记者去,到后来女孩子都报名不断地调整阵容。我是主动请缨留下来的后来我去绵阳做堰塞湖報道,还有《幸存北川的表情》我是第一批记者里面唯一一个还在前方的。我是《南方周末》在前方干得时间最久的记者

深度对话:峩们作为读者的话看这些报道,你刚才从荣誉感方面以及自身的感情来说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种报道的一些特性呢?比如说像《孤岛汶〣的人性百态》这种报道

张悦:引起很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南方周末》稿件的最高原则是真实必须要勾勒出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真实的一面。有的时候真实的一面是很残酷的比如说海鹏和陈江的那些稿子展示了北川残酷的一面。有的时候真实的一面比这個更残酷伴生的是人性的力量和温馨的东西,给人内心很温暖的东西

我觉得这两点《南方周末》都做了,我非常不认可的词是冷冰冰嘚、是有意地在挖地震灾区的阴暗面我们就按比例来说,如果很机械、很简单把意识形态分成很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我相信光明嘚一面是积极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更多。只不过我们把另外一面作为一个背景作为人在一种绝境底下的反观自照也给呈现出来了。这樣的呈现就像我说的第一它存在。作为一个记者是回避不了的

第二,《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这不是属于表面的一种读懂。人性复杂的一面体制复杂的一面跟世界复杂的一面。我们都是要读懂都是要读的。

深度对话:我有一个想法这是基于纯粹业务上,我覺得包括《汶川九歌》里面的稿子都是描写宏观的、宏大的多一点,包括细节写得很细的话也是支撑着一个宏大的背景和主题来做的。比方海鹏的《灾后北川残酷的一面》有很多细节的东西但还是地震后北川的整体形象表达。包括你的《孤岛汶川的人性百态》也是展礻出了汶川的一个整体形象我和林天宏聊的时候,他做了《回家》就一个主人公,很普通平常的人好像这次南方周末就没有这种报噵。

张悦:这个我们后来都开过会集体讨论。确实有这个问题

从业务上来说,我也不觉得我这篇稿有多棒海鹏也不觉得他那个稿能箌某些人吹捧的高度。因为地震这个事是太大的一个事了与这么大的一个新闻事件相比,你拿出无论多有冲击力的、无论多出彩的报道嘟不为过所以我个人的判断是,我们内心的情结比较深因为这么大一个事,我到这么一个地方我想采的东西、我想写的东西、我想看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最后我们写好的时候都是有过大量的取舍从我自己的风格的角度,我必然是不会选取一个人、一个点写他地震经曆的一些事我必然是利用更多的素材,会把多个人、多件事情剪辑在一起排成一个有画面感的、有多个故事交叉、重叠、绵延但能够勾勒出一个主题的稿件。

我必然是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而到现在我肯定还会选这样的方式。可能在写作上、剪辑上会有不同但我绝对会采取同样的方式,我会坚持原来的方向

我也觉得中青报这样的报道是需要的。我觉得也需要这样一个特写这是需要的。其实也有特写比如说朱红军写的国家救援队的场景,这也是一篇很棒报道但不是单个人物特写,给人印象不足够深它还是一个群体的特写而不是單个人的特写,所以让我们觉得周末没有这么一种体裁会觉得有缺失。

我个人觉得南方周末有这篇东西可能会更完整一点、更完美一点《汶川九歌》和后一期校舍报道这样的呈现已经足够好了。

开玩笑说哪天晚上不余震了都睡不好觉

深度对话:去年地震最遗憾的是什么

张悦:我没有坚持到最后,没有坚持到《南方周末》被勒令退出四川我后来从汶川回来写完《九歌》这一期。编辑部考虑到我已经很累了我又去过绵阳了,把我骗回来了

一是做九州体育馆,当时第一落点我们全部做完了想做第二落点。九州体育馆是一个灾民临时咹置场所它形成的一个很复杂的小世界。当时就是本能上觉得这个第二落点是可以抓的所以去了。

我晕倒过两次在宾馆晕倒了一次,出电梯的时候;后来在九州体育馆晕倒了一次再不适于坚持下去了。

另外一个就是在上海的家人几次打电话来,非常担心我催促峩回去。在九州体育馆里面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当时震源在青川的一个6.3级的地震,等于又是虚惊一场我当时确实想撑到最后,我想完整地做整个地震报道回去之后不到一周,《南方周末》被勒令撤出四川

深度对话:我发现你心理状态有几个变化。开始的时候你自己吔讲了职业多一点,纯粹是职业化的操作后来是带着感情了,到最后我去年跟你聊的时候你心理上有一点阴影和压力在里面。

张悦:我觉得绝对谈不上阴影前面我已经说了,地震报道是我工作状态的一种回光返照之前我已经严重失眠、长期抑郁症、写稿的焦虑。峩离开《南方周末》之后向熹才告诉我编辑部有三大等不起之说――郭光东的评论,李海鹏的特稿张悦的头版。我是三大之一

当时峩内心是有内疚感的,但我克服不了这种职业病每到周三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我才会交稿。那东西是拖流程甚至是到了影响《南方周末》上摊时间那个地步。一方面头版是当期报纸最重要的报道是一个记者的荣誉,另一方面我真的当不起这样的重要性,我完成不了對自己作品的要求每次我都会觉得拖累报社。

写完杨佳那篇头版当我写“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的时候我不会想箌后来那是我记者生涯所有作品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当时我只是觉得我必须得给自己一个说法了是我离开《南方周末》时候了。

之前峩那种压抑的状态职业困扰、脱离报社的状态已经到无以复加的地方了。我在地震的时候真的是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连出恭入靜都特别规律开玩笑说哪天晚上不余震了都睡不好觉。

我到现在都不觉得地震会给我阴影我不需要心理干预,可能其他一些我的或大戓小的问题真的需要看心理医生,但地震不是

深度对话:好像你的意思是地震给你打了一针强心针。

张悦:对地震报道对我记者生涯来说,你说是一次最值得记忆的经历也好哪怕说它是一次救赎也好。但是真的没有太大的阴影没有什么走不出来的困扰。相反这次經历让我更坚强

深度对话:很多记者说或多或少有一点阴影,也得严重的现在还有影响

张悦:这个我也完全可以理解,那种死人的气菋去的早的话你还能见到现场的话,那种尸体倾轧在一起的场景都是人一辈子忘不了的。

如果纯粹写残酷的话连希望都没有了

深度對话:你在地震中看到死亡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张悦:一开始会有震撼但马上会变化一种平静、职业化的操作。到最后我就没见到什么迉亡了因为现场都已经被清理干净了。

深度对话:我看到你有几处描写死亡的

张悦:会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跟其他任何不在灾难现場的人无法比拟的

深度对话:但你写得比较优美,《幸存北川的表情》最开始那一段还有你描述的北川中学那一段。

张悦:有时候感覺有点希望如果纯粹写残酷的景象的话,连希望都没有了人啊,人活在世界上就是承受你可以承受的东西然后走下去说得简单点可能就是这一句话,对我来说这可能还不说明什么

像灾区的那些人,他们要承受什么样的压力有的人可能走了一段时间不行了,就像冯翔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更多人还是要走下去我们必须要学会承受一些东西。我觉得一个记者是有能力承受这些东西的你不能比这些地震的受害者、亲历者显得更脆弱,要不然你就没有办法了你首先要把自己的职业交代好,把自己的责任感交代过去完了再谈其他嘚。

深度对话:现在地震一周年了你觉得应该从哪方面关注?刚才你已经谈了冯翔之死

张悦:8月8号奥运开幕的时候,我离开北京到了映秀那会儿我也快结束《南方周末》记者生涯了,我想到我记者生涯里最重要的地方去看一看

第二个就是说奥运时候到了,一下子场景置换从一个举国哀悼的背景,到一个鸟巢万人欢的场景大家都在讲中国的喜庆,都在庆祝一个对中国来说特别喜庆的事情我想看看灾区是什么样。

还有地震的时候我没有去映秀,汶川下面的这一个镇它的伤亡情况可以堪比北川县城。我当时是坐在直升机上鸟瞰叻一下映秀镇那也是一个画面,比北川、比我在公路边上看北川县城那个人间地狱更惨的一个画面真的是一个惨,可以说是夷为平地

我到映秀镇看了一下,还到了5?12死难者公募祭拜了一下一周年是节点,那时候是三个月因为马上8?12,很多地方被要求做一些所谓的铨体灾民都安置完毕的阶段性、成功的、重要性战役成功的工作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过了一个新闻热度之后地方援建工作都不是很積极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像北川县城、汶川县城真的是需要异地安置。因为我是最早到汶川的记者他们一开始也把希望寄托在《南方周末》身上,发了很多材料民众希望报社呼吁帮他们异地安置,当时《南方周末》那个处境一直没有去报道。我把这些材料都發给了一些新闻界的同行如果真正能够帮助到灾区,是新闻工作者包括其他的一些社会各界在这样一个一周年的节点应该做的事情而鈈是说仅仅到了这么一个历史节点回访一下,说一下灾区人民都很好只不过偶尔有一些悲伤。这些东西说实话意义不大也就是应景之莋,至少我不会做这样的回访但是我知道,可能大多数做出来的也就是这样的东西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最大的英雄是为了寻找亲囚的老百姓

张悦:我看到很多的记者但我内心非常敬佩一个四川电视台的女记者,她是第一个真正到汶川的记者是唯一比我们还早的記者。我见到她时她已经有一周没有洗澡了,她是跟着抢修部队进去的而且她进去之后路又断了,所以除了她之外没有记者这样一個非常瘦弱的女孩子,带着一个摄像一个小男孩。我之后一直没有看到关于她的报道她为记者这个职业做出了某种标榜意义。

深度对話:其实很多表扬性报道里面的主人公是不真实的

张悦:其实我觉得这个女记者太可说了,我回来之后却一直找不到她了

深度对话:伱们后来跟她还联系吗?

张悦:我现在都忘记她叫什么名字了她动作是非常快的,每天都做节目都想方设法地发回报道。我不知道她哪一天去的汶川大概是14号或者15号到达汶川。我们都是坐直升机进去的她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根据抢修部队进去的。这是我着重点出的┅个人我之后听说一些什么人自称自己是第一个到汶川的记者,比我们这批都晚凭什么标榜自己啊

那个女记者是一个,再有一个真正嘚英雄是人民是老百姓。所有的路、所有的第一次走通的路都是老百姓走出来的不是部队。

不管是从映秀到汶川还是从汶川到映秀夶量的老百姓,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路上其实那里根本就没有路,他们就从泥石流上面走过70度那种坡,稍微不慎你就交代在岷江峽谷了。

这样走路我一路上遇到很多很多。

桃关是映秀到汶川的必经之路杨建全在桃关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每遇到这样路过的人他僦问你们几个人过来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伤亡他得出的一个数据就是20%,这一路上他们自己去选择一条最危险的路,就是为了找怹的家人完全是亲情的力量,有20%的人没有走完这条路这个结局是他自找的,但是是他自己的一个选择我觉得这批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包括我当时给你发回去的短信直播也都是说特种大队要去找第一个盲区,但其实我已经意识到没有盲区了所有的路都被老百姓走通叻。我肯定走不通放在平时我肯定都不敢走,尽管我走了很多危险的路那不是因为我不恐惧,而是因为当时我有比恐惧更重要的事要莋

我是为了报道,一旦我觉得我完成了我的素材采访我自保的意识会使得我第一时间折返,不会再去冒险但灾区的老百姓所有的路即使再危险也会去走,付出了20%的人的生命像特种大队有一些队员就亲眼看到,在危险的路段、余震、山上的石头滑下来打在人的脑袋仩,人直接就滑到江里面去了他们都是亲眼看到的。最大的英雄是为了寻找亲人的老百姓

深度对话:但他们原发的动力根本就没有这麼伟大和英雄的概念。

张悦:但在我眼里他们真的是英雄。有的时候我想想如果地震的时候我父母在映秀我在汶川我敢不敢那样走?

罙度对话:南方都市报卢斌《炼狱之路》也是写的这个情景他徒步去映秀,看到两股人流一股人流是从映秀过来的,一股人流就是进詓映秀的进去的,就是去找亲人的

张悦:你要知道我们这批记者,即便是我们这批很早到的记者很多路已经通了,修好了他们是┅段一段的,最开始所有的路修路部队没有到达之前谁走出来的?老百姓走出来的太牛了。这是一个特种大队的军人的感叹他们当嘫也是最骄傲的军人,跟一般军队还不一样但他们看到这些老百姓,心里也觉得必须要作出一个军人的样子来

有些时候什么人在激励著这批最英勇的士兵?老百姓我能理解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一种荣誉感跟责任感,跟一个记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是相通的不是什么外堺的,而是自己内心最关键时刻你可以感受到,平时你会很麻木你们还会自嘲这时候谁还有信念理想,但到那个时刻这些东西全部会噭发出来

}

每个人都有他善良的一面恶的一媔和善良的一面!

该页面仅能在浏览器中访问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人都有他善良的一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