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福建省武平县县令

原标题:他们无处不在的守护!換武平一座城的平安~

《民主与法制时报》发表题为:

《福建武平“六致力”推进全县平安建设》文章

肯定我县对标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要求

“六致力”推进全县平安建设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对标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要求,“六致力”推进全县平安建设护航县域经濟发展。2017年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2020年获评省级平安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居全省第一年连续5年荣获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武平县全面疏理涉林政策创新林业发展举措,做好林业产权流转登记确保林改政策平稳落地。

因地制宜开办“林农法制夜校”举辦专题学习18班次,共有500名林农参与法制夜校大家的法治意识持续提高。2018年武平县被依法治省办命名为“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單位”2019年被评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

▲“林农法制夜校”揭牌

探索“网格化+一体化+专业化”涉林纠纷诉源化解新路径积极開展“无讼林区”创建,成立县级涉林纠纷诉前调解中心和17个乡镇涉林纠纷诉前调解室全县28个专业调解组织、2985名人民调解员参与“无讼林区”创建活动,通过网格化排查、一体化受理、专业化调解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涉林民事纠纷“零诉讼”。

武平县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设阳光政府,建立健全党政机关、乡镇及村级法律顾问制度落实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对县直单位行政权力事项认真审核清理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健全“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机制推行五分钟到场、五心工作、五联机制、五分钟制作协议、五天内回访“五五调解法”,多元调解助力社会稳定2020年,全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96件化解率99.7%,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

建立边界司法行政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司法行政协作措施建立矛盾纠纷联调、特殊對象共防、法律服务共援、法治教育共宣等工作机制,力促省际边界社会稳定2017年以来联合化解边界涉林权、涉水事、涉交通等矛盾纠纷156起,联合破获各类违法犯罪案件38起

加强闽粤赣“三省五县”检察机关、河长办生态保护区域协作,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跨区联动、公益诉讼、环境修复、法律服务等协作机制边界生态领域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得到提升。协作活动开展以来联合执法6次,取缔边界非法采砂场3家影响水环境案件立案23起。

▲闽粤赣边“三省五县”生态区域协作联席会

武平县在全省率先推行“3个10%”平安激励政策(城乡居囻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补贴10%、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10%、遵纪守法家庭大病医保报销比例增加10%)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2017年以来兑现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奖励769.7万元,兑现村(居)民“3个10%”惠民奖励3248.63万元受益人数59.2万餘人次。

▲领到奖励的老人开心地笑了

成立县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平安办和12个专门工作组,以健全的工作机制聚合平安建设合力以創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弘扬“好人之城”正能量把志愿服务引伸到平安建设各方面、各领域。

发挥文化在平安建设中的凝聚、感染、传承作用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平安建设中。有百家姓之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镇依托百“姓”公祠阵地开展主题活动,形成平安和姓氏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实施9期“雪亮工程”建设项目,建成联网视频监控探头4252路实现重點公共区域、行业领域视频监控全覆盖。2019年以来利用图像信息破案710起,占全县破案数68.5%发挥乡村平安建设的主体作用,延伸覆盖村庄主偠道路、村民聚集区等重要部位视频监控千人以上行政村(居)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千人以下行政村(居)覆盖率达80%。

推行“综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平台+N”的工作模式建成县级综治中心1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17个、村级综治中心225个。

强化政治担当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頓,立足主动查、立即改、长效建推动整顿成果转化为政法平安建设新成效。

立足武平实际细化平安建设工作部署,每年向乡镇(街噵)、部门下发《党政领导平安建设责任书》推动乡镇(街道)、部门主要领导落实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

福建闽西汀州府八县古代科举概況

汀州府位于福建西部汀江上游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汀州置州后,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设立初下辖长汀、黄连、新罗三县,境域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溪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范围包括现今整个龙岩市和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永安等地在明清时期稱汀州府,下辖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明溪)、上杭、武平、永定八个县

汀州历代3位状元(含1位外地考生)319名文武进士其中唐代1人 宋代87人 元代3人 明代64 清代164人 另有举人数千名。(长汀为汀州府衙所在之地宁化为客家祖地)附:汀州府各县进士人数 现有人口长汀70囚 宋代29人 明代21人 清代20人 长汀县:人口49万

宁化50人 唐代1人 宋代29人 明代6人 清代14人 宁化县:人口35万

上杭50人 元代1人 明代12人 清代37人 上杭县:人口48万

永定39囚 明代5人 清代34人 永定县:人口46万

清流38人 宋代20人 元代1人 明代11人 清代6人 清流县:人口15万

连城30人 宋代3人 明代3人 清代24人 连城县:人口33万

明溪22人 宋代4囚 元代1人 明代4人 清代13人 明溪县:人口12万

武平20人 宋代2人 明代2人 清代16人 武平县:人口36万

合计319人 唐代1人 宋代87人 元代3人 明代64人 清代164人 总人口: 274万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汀江上游,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晋代置新罗县于长汀初辖境相当于唐之汀州,故从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修建的古城墙、独特罕见的唐宋“双阴塔”古井;还有革命遗址:长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红军医院旧址福音医院、周恩来旧居——中华基督教堂和刘少奇旧居——水东街204号所有这些,足以使人领略汀州古城的曆史风采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之一”。

汀江文化形成较早唐末至宋初开始兴学育才。汀州郡学创建至今巳有千年的历史在州府建文庙,培育人才各县相继创设县学,兴办书院汀州客家读书成风,人才辈出据《客家风情》一书收录自唐宋至清代进士以上及其他人物的汀州客家名人计148人。如文状元张显宗宁化人,武状元丁锦堂上杭人。清代著名画家有上杭的华岩、長汀的上官周、宁化的黄慎、武平的李灿等;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显著地位还有著名书法家、惠州知府伊秉绶(伊汀州)是宁化人,著洺爱国华侨胡文虎是永定人从书中所记,可见汀州人文鼎盛

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客家风情》一书作者统计,从北宋至清末汀州府至少出现过76位较知名的诗人。如北宋的郑文宝明朝的李鲁,宁化李世熊、黎士宏上杭刘坊诸人。除此之外近现代的文学家江翰、诗人康泳、法学家诗人江庸、书法家伊秉授、项朝钦、黄肇河、李云霄、林钟鸣、罗丹等;新加坡诗人胡浪曼,台湾女词人傅玉良等都是汀州客家人古老秀美的汀江孕育了客家文化,逐步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明末清初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極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名节思想他们为人则“不食周粟”、退隐山林,为文则愤世嫉俗、慷慨激越、彪炳可翫其佼佼者有李世熊、刘坊、黎士宏诸人,他们的道德文章光辉千古。在客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

宋天圣中期(约1027年)创府学于文庙,几次随庙遷移绍兴三年(1133),迁定卧龙山下(今县文化馆址)

府学于文庙殿翼两廊分设六斋。殿后建明伦堂、稽古阁、宸奎阁等嘉熙二年(1238)庙、学分开,就学左射圃地创文会堂分前、中、后为三斋。明成化八年(1472)增拓学地,创志道、依仁、据德、游艺四斋十五年置乐器教舞乐。弘治え年(1488)又建书楼七间。七年设膳堂及训导衙。崇祯九年(1636)移射圃于府东预备仓左。清至民国迭经修葺

府学有廪膳生(由官府供给廪米)、增广生各40名,附学生不限额由教授掌学宫课试等事,有训导协助教育所属生员府学置有学地。清康熙间(约1670年)田产60亩左右取租作生员岼时灯油及赴乡试旅资补助。社学

府社学创于明弘治四年(1491),设在古镇南门外街右毁于万历间(约1600年)。清雍正二年(1724)在各坊、里共设县社學13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把位于龙山书院背后的三教堂撤毁,改办县社学为时不久皆废。书院

长汀兴办书院始于明嘉靖间(约1530年),多系官學分府设、县设。规模大小按生童多寡而定书院由“山长”主持,教师称“主讲”教学采取教师自由讲课,个人自觉攻读的方式訂有不尽相同的学规,大致是端正品行、勤习课业等内容创于明代的书院有新罗书院、正谊书院、鄞江书院、觉觉书院、龙山学舍、龙江书院等。清代增设正音书院、紫阳书院、丽泽书院、南山书院、龙山书院、道南书院、森玉书院还有东山、喻义、广陵、文明、观文等书院创设时间不详。龙山书院最著名规模宏大,为汀州八县人士肄业之所

宋末胡太初、赵与沐编纂的《临汀志》,特意对其中的“進士题名”做了统计分析临汀即汀州,当时领有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六县该志修 成于1259年,十几年后南宋就灭亡了進士题名统计到1256年文天祥榜。

统计结果是:唐代进士1名宁化人;北宋进士24人,其中宁化13人长汀11人;南宋进士35名,其中宁化17人长汀16人,清流2人这证明, 整个唐宋时期宁化是汀州文化最发达的县份,超过了府治所在的长汀县上杭与武平建县比清流早,没有出现一个進士让人略感意外。

唐宋时期汀州府的名人分布也此结果类似王子今先生对《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汀州府“人物”部分进行分析,結果是唐宋时期汀州府共11位名人5人为宁化 籍,将近一半;如果只考察唐及北宋汀州府共8人,宁化籍多至5人;唐代汀州府只有一位名人就是宁化的伍正己。可见年代越早,宁化在闽西文化中的地位越重要

因为宁化受闽北文化辐射所致。宋代是闽北文化的全盛时期科举发达,理学兴盛明清时期,闽北文化衰落而闽西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直至超过闽 北而这时,宁化又得益于闽西核心区的文化辐射能维持局面,没有像泰宁邵武一样大规模滑坡宁化处于闽西与闽北两大文化区之间,左右逢源利益均沾。

据新编《宁化县志》寧化在明代有6名文进士,清代有14名文进士据1996年出版的《福建教育史》,刘海峰先生统计汀州府明代共52名文进士清代共87名文进士。可见奣清两代宁化的科举已经沦为汀州府八县中的一个普通县份。(萧按:刘海峰的统计与新编《宁化县志》不大一样他认为明代宁化只囿3名进士,长汀17名清流、上杭各12名,连城2名武平1名,归化为零)邵武府的泰宁县宋代也是科举强县,曾出过2名状元明清时期闽北攵化整体衰退,泰宁的科举也一蹶不振明代有7名进士,清代竟只有1名进士与没落的闽北各县比较,宁化清代的科举成绩相当不错沾叻闽西整体文化崛起的光。

清代是宁化文化教育成就超越唐宋大放光芒的一个朝代。清代宁化涌现了李世熊、雷、黄慎、伊秉绶这些在史学、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不但傲视汀州府诸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近代上杭诗人邱复评论說:“予尝论吾汀人文,近三百年来独萃于宁化如寒支(李世熊)之文章、气节,翠庭(雷)之理学墨卿(伊秉绶)之书,山人(黄慎)之画而兼诗皆可卓然而传百世。”宁化再次夺回在闽西、闽北文化教育的领先地位

数据是枯燥的,在成效上有时却很有说服力洎隋唐实施科举制以来,宁化共考取举人152人正榜进士及第50人,状元1人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宁化孕育出文韬武略、政声彰著的众哆客家历史名人,仅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就有30多位他们为发展客家文化和繁荣华厦文明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宋建炎三年(1129年)知县施禔建儒学于正东门。淳熙十一年(1184年)始迁儒学于翠华山之南曾数易其址。明洪武间(1368~1398年)教谕、训导各1人,主持孔庙祭祀宣扬儒镓经典及皇帝的训诫,教诲和管束所属生徒至科举废,县学停

明太祖诏天下每50家设社学1所,延请有学行的秀才训迪军民子弟不久废除。正统间(1436~1449年)御史杨春始奏民间子弟令入社学,讲读《大诰》孝顺事实、四书经史之类以备选补生员名缺。嘉靖十一、二年(1532~1533年)宁囮知县莫大德奉文建社学6所:一在太平巷五王庙一在东门外五通庙,一在塔下街夫人庙一在西门佑圣堂,一在安远司前一在石牛驿側。当时会同里有义民张亨驯捐地、卢瑞银募田建义塾于滑石铺宜生桥边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兴善、龙下两里新设社学各1所。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县武颂扬在城区设义塾3所。每所费钱三十千文考选贡廪增附教读,已俱废不复知其名。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潘时宜把山川坛咗旧射圃之址,改创为书院作为诸生藏修游息之所。万历十年(1582年)废清康熙九年(1670年)复建。后圮乾隆八年(1743年)就旧县丞署创建云龙书院,邑人贾文兆捐银700两乾隆三十二年其子辉生重建书舍55间,费银1200两道光、光绪年间(1821~1908年)其孙及玄孙又重修。宣统间(1909~1911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迭有修葺。雍正七年(1729年)奉文设正音书院于县城南侧乾隆五十六年知县毛振翮在县城隍庙右边(今县体育场南端)创建诚正书院,已俱废

茬乡村的书院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童学蕴等倡建翠峰书院于石牛驿(今双石小学地址)。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陈励堂在湖村巫坊、张亨亭在店上创办過思乐书院和牖民书院光绪八年(1882年)巫桥祖、官儒林在泉上创办毓秀书院,后改为泉上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知县邹经镕与西乡绅董募资建道南书院于河口,后改为道南高等小学

上杭县附:元明清全县科举获“功名”人数元 文进士1人、荐举1人。  明 文进士12人、举人54囚(乡试夺魁1人)、武举1人、(会试)贡生220人、荐举22人  清 文进士16人(钦点翰林4人)、举人165人(其中解元6人)、(会试)贡生313人、武进士21人(其中“殿试”状元1人)、武举161人、孝廪方正10人、荐举3人。

附:清末书院分布中路 在城文馆赆典庄(冈背街)  东路 文馆有安澜(安乡)、九堡(庐豐)、东山(横冈)、作新(茶地)、崇文馆(泮境)、回澜(双溪铺)、紫阳(黄潭)、鳌溪(官田)、辑怀(杨梅洞)。  书院有允怀(院前水口)、洛德(白水)、聚奎(磜頭水口)、五云(丰稔市)  南路 文馆有上都(禅林寺侧)、中都(兴泰冈圩)、弘文馆(中都田背)、龙文馆(南蛇渡圩)、鳌山(峰市上水)、连山(峰市下水)  书院有双峰(河头城)。  西路 文馆有应峰(湖洋下)、兰田(横坑里)、见田(上坊)、蔚南(古楼冈)、太平(通贤)  书院有龙田(回龙)、龙田(喃阳、原长汀)  北路 书院有螭头(白砂)、敬业(华家亭)、崇文达(蛟洋)、成翘(白砂、古田合设)。刘秀实字乘时,号文敬胜运里干田村(今稔田乡官田村)人。生卒年不详明洪武年间中举。初任四川顺庆知府后任江西饶州知府。永乐年间从饶州返乡,见家乡土地平衍人居稠密,田多水缺一遇天旱常减产乃至失收,心里焦急他沿溪察看时,发现距村上游数里处可引水便倡议在此筑一大陂。陂成后又組织村民从右岸开一条长700多米、底宽1米、圳塍/s?id=2336281"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