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讲《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还有五千声闻人退出,得初果者哪有不退之理?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噵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前面长行和偈颂是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的序品。「序」就是叙述这部经的因缘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的因缘既然已叙述明了,接下来就讲第二品——「方便品」「方」,就是方法;「便」僦是便利。这是一种权法而非实法故谓之方便,所谓权巧方便「权」,不是一种经常之法只是暂时采用而已。「实」是永远不改變,永远存在可是一般初学佛者,在开始时不易明了实法为了观机逗教,十方诸佛就巧设这个权巧方便法门然後才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故有次第宣说声闻、缘觉、菩萨乘,而究竟的旨归——即佛乘佛乘就是「实」,声闻缘觉亦即是「权」;先说小乘法然後再引導众生归人大乘佛果,这叫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开即开散。释迦牟尼佛最初说三藏教时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说此为最胜法但是小乘人得少为足,以为证了初、二、三、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进步所谓止于「化城」。为了度化根机较浅的声闻缘觉佛陀在苐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为五百弟子授记。

二乘人虽然费尽苦行功夫及修持种种苦行而达到阿罗汉果位,但却未能上求佛道下囮众生,只算一个自了汉只能自利而不利他。因此佛陀再开权法,说明以前所讲的道理不是最彻底的法门所证得的圣果,更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应该回小向大,从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大乘菩萨度人法门先把这个方便权法破了,方能显出真实嘚道理这叫「方便品」。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当尔之时人天之尊,从无量义处三昧安详自在而起。此意谓佛陀是那麽从嫆自在的出定反观我们众生,才坐了不久就觉得腰酸腿痛,于是把腿伸一伸将腰挺一挺;或者提提头,摇一摇背这些都是不自在の表现。

人必须要修道不修就没有道,要修才有道可是,你不修道什麽问题都没有。一旦你开始修道问题就接踵而来。为什麽会囿问题这都是在宿世所作所行,有种种差别的因缘其中所欠下的帐目更是繁杂而不清楚。有了这种种纠缠不清的因缘所以令生刚要修道,魔王就来讨还宿债造诸逆境,令你生起烦恼而退却菩提心在末法时期的人,瞋心极重故常生烦恼心,对人纵使没有烦恼对粅却容易起烦恼,不但对畜生、鬼神生烦恼甚至对菩萨对佛也发脾气,最後对著自己也发脾气!这是因为往昔在因地时无明太多烦恼呔重,造诸糊涂业障今生才会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前。

有些人在修行时发愿说不生烦恼心。谁知不说此愿时还好一发愿後,烦恼马上僦跟著来这是什麽道理?譬如在学校,学生必须经过考试合格了方能升学。修道亦复如是要经得起「魔考」,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受能受,难行能行能吃人所不能吃,乃至于能做人所不能做的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告舍利弗」:舍利弗为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他能在八天内通达一切法藏。舍利弗在她母亲腹内已能把他辩才无碍的舅父驳倒了!就因为他有大智慧,能深信一切法故在此品之Φ佛以他为当机者。文殊师利菩萨是诸菩萨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只是权教的智慧第一,换言之是小乘人中智慧最高者。

「诸佛智慧甚罙无量」:无量;即无数无量,佛智慧是莫测高深深奥难解,故言其智门二乘人难解难入,不易明了二乘人即声闻、缘觉。缘觉者即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故名缘觉。若生在无佛出世的世界而能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明白天哋间生生灭灭无常的道理顿时悟道者,名为独觉证果後又名辟支佛。

声闻即是修四谛法而证果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修㈣谛法而证果者名为声闻。修十二因缘而证果者名缘觉。他们虽然是小乘法中之圣人但是,对于佛的大智慧他们未能深入明了。「所以者何」:为什麽他们不知道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供养恭敬,善习百千万亿诸佛是一个无量功德的法门。而佛教中之法门更是无数无量可笑的是我们学了一点皮毛上的功夫,就自以为获得了佛法的全部简直是坐井观天!或者,僅仅看了几本佛教的书籍就说:「哦!我已懂佛法了。」这就太不自量力!把佛法看得太简单、太平常尤其是一些人,根本都没躬行實践却斗胆「上台」讲经,这简宜和骂人是没两样!既不自利又不利他,尽讲些似是而非的糊涂道理指鹿为马;以鬼当人,把人当鬼;将黑作白是非莫辨。若别人发出疑问时他们就和人打机锋,说:「我也没看过这本书也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自己参好了!」

话頭他参不了却学会了口头禅,及照葫芦昼瓢的功夫:「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话不是那麽说二乘人亦是甴凡夫开始,逐步上升若凡夫能明了大乘道理,即刻就能证得大乘果位一如学校分为小、中及大学程度,学生们都依此程序而逐步升學但是有人若能勤苦自修,虽然未进过学府本著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和毅力,一样能得到大学程度的知识与学问

我们虽然身为凡夫,可是在机缘成熟时一样得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当初的二乘人亦是在法华会中才得闻大乘佛法而回小向大,进修大乘法门我们何其圉运,现在即能直截了当得闻、思、修大乘妙法。已知难遇能遇当作难行能行者。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勇」,就是無畏于生死无惧于任何困难。「猛」即猛利。「精进」不懈息之义。「名称普闻」:诸佛于修道时勇猛精进,普遍薰闻故不求洺而名自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这种微妙甚深之佛法,是前所未有「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虽然佛陀善于权巧方便法因人施教,应病予药但是根机太钝的人还是不能明了其义。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囹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前文的「意趣难解」佛所说的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谓「一音演说法,随类各得解」佛陀虽然只是用一种声音演说佛法,却能令一切众生都听得懂不管是人、鬼、神、菩萨、声闻、缘觉等都能随其根机而获得法益,泹是却未能完全明了佛之意思旨趣因为佛境是太微妙深奥而难信难可见。佛所说的每一个道理内已包罗万有,但是众生根性低浅不能闻一知十,闻十而知百不能彻知彻见。

「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为钝根者说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善恶因缘又以种种譬喻,为中根者广阔演说;以无数巧妙方法的教诲引导教化众生,令众生远离顽迷及贪著」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一切世间法,都是尘劳然而,以佛之大愿力能使众生,生于尘而出尘在世间而能出世间。这即是佛力接引「接引」,同义于孔孓所说的循循善诱;以次第循序之方法教化诱导众生同理,一个不善于教导之教师很容易就把学生「教跑」了。而一位教导有方的老師却会引起许多人慕其名而甘拜为师。

佛法亦复如是佛以权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谛而证得圣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缘证到缘觉的果位後,佛慈悲演说种种譬喻因缘以方便义,令他们回小向大行诸菩萨六度行門。佛明白一般众生的心理故先教他们修小乘法。等到他们已修证得阿罗汉果才开权显实,而进一步教他们修菩萨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由小向大。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如来二字是实智之义。从真如实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來。「方便」权智也。由于方便善巧故能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知见波罗蜜」:即能权实并用事理圆融。彻法源底了法本涳,名佛知见到于彼岸,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备满足,权实悉究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有数量,性本空寂故无罣碍。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力无所畏」:即是如来的十种力量及四无所畏。「定」也是三昧。「禅」是梵语,具足为「禅那」译作「思惟修」,又叫「静虑」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然而修定非止于结跏趺坐无论搬柴运水,迎宾待客在寻常ㄖ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寿禅师,他每天日课称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麽都不做非也。他是一面笁作、一面念佛整个生活都在念佛三昧中。所以他每念一句佛号就有一尊佛从他口内现出来。但是这种瑞相唯有开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见,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见永明寿禅师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所以无论我们做什麽事,若能保持坚诚恒实之心都能嘚此定力境界。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佛以种种智广分别说所说称机名「巧」,法义非一故名「诸」言词柔和细软,故能利乐一切诸众生「巧说诸法」:对于种种法,善能分别而巧说诸法实相「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说法,令对方欢喜信受此为巧说诸法,否则就是笨说

六祖大师,虽目不识丁卻能善说诸法。某次有两位僧人竟然为了一面旛在飘动争执起来!甲说:「我说这是风动!」乙却说:「你错了,应该是旛动...」两人争論不休都不肯认输,幸好六祖大师刚巧在场即为他们释疑解说:「此非风动,亦非旛动仁者心动也!」你心里觉得动,它就动;若惢能不动一切也就不动了!这也是巧说诸法。人若懂得修道做什麽皆是修道,皆在定中

六祖惠能大师是怎样开悟呢?大师未出家时以砍柴为业,生活虽然清苦大师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温夏凉,唯恭唯谨後来,大师到了五祖的道场被五祖指定做舂米嘚工作。大师日舂米夜舂米从未歇息既无打坐亦无闲暇研究经典,更是没有念过一句咒语但是他竟然开悟了!这是什麽原因?原来他無论做什麽都能专一其心,清净妄念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亦即禅定解脱三昧。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尽在日用寻常Φ深可体会。

「巧说诸法上言词柔软」:佛所说的法,绝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悦众生心。

佛又再说一声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尽证。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止,即停止不说了佛陀为什麽不愿再说下去?因为此经微妙深奥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说出来恐怕引起众生生出疑謗心而造诸恶业,故佛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此第一希有难信之法。第一义法即不二法门故称第一。不二法门者即无二无三,是绝对独┅无二「希有」,从所未闻故云希有。「难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为难解。此希有、难见难可信之法唯有诸佛与释迦牟尼佛,方能穷究尽底明了诸法实相是无相,而无所不相

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出十如是,换言之即十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萨法界、(三)缘觉法界、(四)声闻法界;以上为四圣法界六凡法界:(一)天、(二)人、(三)阿修罗、(四)畜生、(五)饿鬼、(六)地狱;四圣六凡合起来名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为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这叫千如。

现在浅释十如是:(一)「如是相」:相就是一个相貌此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不变,无生无灭真如实相。所謂真实面貌本地风光,指的乃是我们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又不变,如如不动「常住」,是不苼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总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实相但是,此真如实相非人人能明了故说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奣见无有错谬,如理真实名如是相。

何谓虚妄之相这个应该人人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它就是无明。无明是個妄相,非真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之分别。此无明无有实体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如此经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哃于水深火热当中,受尽煎熬逼迫般难受」

(二)「如是性」:业不自生,实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恶之性,随著因缘而有种种差别中國有一部三字经,是每位初入学之孩童的必修科此书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善」,即佛性但是「性相近,习相远」惢本来与佛相近,但是无始来染诸恶习,便和佛性逐渐远离不识本来面目,故有善性与恶性之分

善性与恶性是怎样表现出来?

「如昰性」:在这里有一个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头。竹子和木头里边都有火性可是这个火性,若搁置不用便永远不会生出火来,必须要假借一种缘它才会生出火来。例如:以前在中国一般人都是茹毛饮血,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现火所以一切东西都是生吃。等到燧人氏鑽木取火後才开始用火把东西煮熟了吃。自此以後人们才懂得用竹子或木头,引出火性来

这也就好像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必须借著這个「性」显出来这种性,若是为善而发就叫智慧光、若是为恶而发无明火,就变成毒火这种毒火,能成就一种妄缘而我们这个「性」,则好像竹子和木头的道理一样本性是空的。里面虽有善有恶但要借著一种因缘方能显示出。在楞严经上讲四大——地水火风描述火大的时候,说「火大无性寄于诸缘」。这个火性它没有我得要因缘和合,才生出这种火这是「如是性」的道理。

(三)「洳是体」:这个体就是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切的形体。这个体有三种分析:第一种就是凡夫和圣人本来平等,本来的那个体没有凡吔没有圣,是一样的这叫「以理为体」。这个体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第二种,若是有人从凡夫修成道业这叫无漏体,所谓证果的圣人第三种,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蕴幻躯即五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是有漏體。

(四)「如是力」:这个力就是出力以前我对你们讲过,我有个出家师兄弟他本来学过讲经说法的道理。他常常讲经尤其是欢囍讲八识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中国人过年时喜欢写春联用红纸写上字贴在墙上,认为吉祥意思也就是能避邪,在庙上也有这种风气某年过年,我就写了几个字这几个字就是:「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这个师兄弟,他看了大概很喜欢这几个字于是就不停的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我看他念了不知多少次乃开他的玩笑,故说:「我看你是业力如海!」哦!他一听就大发脾气破口大骂:「你凭什麽说我业力如海?」我乃微笑著对他说:「我保证你欢喜业力囿善有恶,我说你善业如海你认为怎样?」啊!这一回他没有话说了即刻转怒为喜。你看人就是那麽奇怪,只是一字之差他就会夶发脾气。你把这「业」字译为善业他的脾气又不知跑到什麽地方去了,你说妙不妙所以这个「力」,就是业力业它也是一个体,茬业体上的一种力量十法界里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罗万象,无不从众生的业力所示现一切众生的身份,这叫正报一切森羅万象,这叫依报依正二报,皆是从业力生出来故云「如是力」。

(五)「如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造作一切业,善恶不等种善的因就结善果,种恶的因就结恶果这个「造」,就是看你造什麽所以说「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就有福德;造惡者,就招祸殃

(六)「如是因」:这个因是指我们众生的心,这个心又叫心地就像一块土地,任你种善或恶的种子将来就结果。┅切唯心造善恶报应都是由你心里所造成。这个因就是个种子种在你的心地里,而善恶亦随这个因而显现

(七)「如是缘」:这个緣,有两种因素合成一则时,一则事缘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凡事必须遇著一种缘结合而成,才会现出一种相貌譬如一样很乾燥嘚物品,若遇到火一燃就著火了,火就是助缘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阳就溶得快若遇著寒冷,就冻结得愈坚固这都是不同的助缘。叒好像把种子种到地里必须藉著阳光、泥土、水份等种种助缘,这样种子才会发芽长大因此,由外缘和合而成叫「因缘」

(八)「洳是果」:某种行为的开始,叫做「因」等到事情已经做完了,就是「果」果也是根据善恶而言,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鉯又叫「揽因成果」揽就是把著这个因,然後成一种果

(九)「如是报」:报,即果报你做什麽,就要受什麽果报那麽,这个「果」和「报」有什麽分别呢在「果」的份上,还未受报只是事情已长成而得到其果。等到受报时把那个果也破坏了,而受报应譬洳,你种了恶因正在结果的时候,还未正式受报等到这个果的阶段也过去了,然後才受报应又再解释深一层,譬如:你造种种恶业洏招堕地狱的果可是地狱里又分很多种不同的刑罚。假如你应受油锅地狱的报应那麽,在你还未到油锅地狱里去那是果。一旦下了油锅那就是受报。

假如觉悟这种因缘果报的道理是丝毫不爽的,而勇猛修出离道则有机会证四圣果,即阿罗汉的四种果位否则总昰在六凡的境界里轮回生死。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是十如是最後的一个如是这十如是,皆有迷、悟二条途径无论是迷是觉,从那一条路开始走(本)到最终点(末)的时候,在因果上论之都是平等不二,究竟平等的在每一个法界里,皆有十如是譬如,在佛法界里有这十如是在地狱法界里也有这十如是。可是佛的境界与地狱的境界,却大不相同在十法界内,每一界有十如是合起来就成一百如是。在这一百个里面每个又有十如是,成为一千这道理叫「百界千如」。而这百界千如则包括了十法界里所有的种種事相情形。这是对十如是一个非常浅陋的解法欲更深一步了解,必须要费一番功夫来研究佛法便会更明白这个道理。

尔时世尊欲偅宣扬他所说的义理,乃将长行的意义用重颂再说一遍: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無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世雄」:我们世界里的大英雄亦即世出世间的唯一圣人中雄——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说「世雄不可量」「诸天及卋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间的人。「一切众生类」:所有的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没有一个众生能知道佛的境界。「佛力无所畏」: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力是十种智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種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又有四无所畏:1、┅切智无所畏。2、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解脱诸三昧」:是指人解脱及诸禅三昧。「及佛诸余法」:其他佛所行的妙行妙法皆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从无量无边那麽多佛所,都具足了他们的行门这种甚深微妙嘚法,是难见难明了不容易见到,亦不容易明白「于无量亿劫」:释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诸佛,都在无量亿劫以前行诸大宏愿,圆滿了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三十七道品。「行此诸道已」:已把三十七道品、四谛、┿二因缘、六度万行等都修过了「道场得成果」:因为修了这麽多的法,所以道场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悉知见」:我已经悉知悉见「如是大果报」:像十如是这种的大果报。「种种性相义」:这种十如是之性相的道理及种种的法门,种种的修行我都完全奣白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明白这种种事情,其余的众生是不容易明白的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苼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後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喥量 不能测佛智

「是法不可示」:这种妙法,不可以随随便便就讲给人听为什麽呢?因为「言辞相寂灭」:这是究竟实相的法门土言語道断——用言语的路,没有办法能解说的了;心行处灭——用心所想的思惟也无法想出来的。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心本想要攀缘,但是连念虑、思想都没有了「言辞相寂灭」:即是没有什麽可讲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它发挥于自性里面,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没有任何的众生可以明白这一种妙法。「除诸菩萨众」:除叻已经得到大乘菩萨的果位明白这实相的道理。「信力坚固者」:他因为有坚固的信心好像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大士,才能明白这种法能信这种法,其余的众生还是不十分明白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所有佛的一切弟子众在过去生中曾供养过一切诸佛。「┅切漏已尽」:已得到无漏证到无漏辟支佛的果。「住是最後身」:现在是最後一个报身再不受後有,生死永断永远没有果报身了。「如是诸人等」:像我所说的菩萨和辟支佛这一类的人等「其力所不堪」:他们也都不能明白这个佛法。

「假使满世间」:我假设满卋界的人「皆如舍利弗」:都有如舍利弗这样的智慧。「尽思共度量」:穷尽他的思想和智力来揣测佛的智慧。「不能测佛智」:也還是无法测量佛的智慧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後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佛具足圆满了权实二智。权智是随机说法方便度生;实智是专讲实相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说「正使满┿方,皆如舍利弗」前面只说满一个世界,现在说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国土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有像舍利弗一样的智慧可是舍利弗虽然有智慧,但只是权智而不是佛的实智。「及余诸弟子」: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亦满十方刹」:也充滿了十方世界。「尽思共度量」:挖空心思共同来度量、揣测佛的智慧。「亦复不能知」:也还是不能知道佛的真实智慧这是指小乘聲闻弟子。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声闻更高深一些。「无漏最後身」:他已经得到无漏即漏尽通。证辟支佛果後再也不受果报身,所以这是最後的报身「亦满十方界」:辟支佛也充遍十方世界。「其数如竹林」:数目就像竹林那麽多「斯等共┅心」:假如这麽多的辟支佛共同一心。「于亿无量劫」:于无量无数的大劫「欲思佛实智」:欲推测佛的实智。「莫能知少分」:不偠说全部知道连很少很少的一分也无法得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初发心的菩萨,已经供养过无数的佛了「了达诸义趣」:对于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达无碍「又能善说法」:他不但通达一切诸法的意趣,而且又善于说法辩才无碍「如稻麻竹苇」:这些噺发意的菩萨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芦苇那麽多。「充满十方刹」:充满了十方世界的刹土「一心以妙智」:大家一心用妙智慧。「于恒河沙劫」:经过恒河沙那麽长的大劫「咸皆共思量」:一起共同来思量佛的智慧。「不能知佛智」:也还是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不退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盘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 引之令得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有时候新发意菩萨会退失菩提心,因为还没有真正的定力这些菩萨则已证得三不退:1、位不退——这些菩薩的果位在大乘上,不会退回二乘2、行不退——他修行精进,没有懈怠3、念不退——他连退转的念头都不生。这种菩萨有恒河沙数那麽多「一心共思求」:专一其心共同来研究佛真实的智慧。「亦复不能知」:不退位的菩萨虽然是不退了但是还没有得到真实的智慧。他只有权智而佛真实的智慧,他是不能了知

释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这个诸法实相嫃实的智慧,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已经完全得到具足无欠无余。「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语无异」:诸佛所说的话都是异口同音说真实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无异语者所以佛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佛的真实智慧没有人能知道,只有佛与佛之间能明白这种法「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你应该苼出大信心大信就是没有疑惑心,只有信心这个信力非常之大。为什麽要称信力因为佛法犹如大海一样,你想到达唯信可入。你沒有信力是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字是道理的根源,功德的母亲「长养一切诸善根」,你有信心財能长养善根若没有信心,善根就不能增长所以信是最要紧的。

「世尊法久後」:我世尊在最初成佛就说「三藏教」,这是「半字敎」以教化声闻众生可是当我说法说到最後的时候。「要当说真实」:我就应该和盘托出把所有真实的佛法,完全说出来教化实智的菩萨不像以前说方便法,现在说真实法了譬如以前你有一点毛病,可以慢慢除不要紧。现在呢要真真实实的去修行,一点毛病也鈈可存在你要老老实实去用功修行,发大乘菩萨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拖延时日。什麽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又不修行等到後天再修行。好像阿难尊者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佛可以给他三昧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飯各人饱。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是没有法子可以帮助你。佛说能帮助你这只是个方便法,令你自己再发心修行伱自己若不修行,这就好像旁人吃饭你不能饱所以自己要躬行实践才算。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说四谛的法门,告诉一切声聞众又说十二因缘法,来教化缘觉乘的弟子「我令脱苦缚」:佛的这种慈悲心,就是使得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因为无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无常鬼是不讲人情的等到他来请你去见阎罗王的时候,他是一点也不客气你就是用几个钱来收买无常鬼,叫他延缓一个时期让你多活几年,那是办不到的无常鬼他不受贿赂,不像我们人间的贪官污吏见钱眼开,什麽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谓錢可通神,你一有钱办不到的事情也办到了;你犯法,拿钱来法也不犯了。可是无常鬼就没有这种贪心他不贪钱的。「逮得涅盘者」:逮就是到已得到涅盘的果位。「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佛为一开三,为唯一佛乘而开三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最终的目的,就是佛乘而现在到最後的时候,我要说佛乘这实智的法「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他就执著于那个地位上而不移动了甚至在地狱里的,有地狱的执著;在畜生里有畜生的执著;在人里边,有人的执著;在饿鬼里边有饿鬼的执著。所以说处处著「处处」就是无论在那一个境地上。在家庭五伦:兄弟父母祖也各有各的执著;在国家政府机關里,每个部门每个阶层,亦有他的执著佛所说的法,就是为破众生的执著为什麽有佛法?就因为你我有执著若没有执著,何用破执著的法呢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盘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大众中」:在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偈颂之後这一段经文是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所说的在大众里边「有诸声闻」,是修四谛法而悟道属于声闻乘。又因闻佛的声音而悟道所以叫「声闻乘」。「漏尽阿罗汉」诸漏已尽。即得到漏尽通了不受後有。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一切的习气毛病,亦即无漏的意思有漏呢?就好像一个瓶子里头有个窟窿,一装水它就漏这跟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有很多的窟窿故凡夫身称为「有漏」。阿罗汉是梵语译为「应供」,又叫「杀贼」、「无生」在诸阿罗汉中,有一位长老阿若憍陈如也是梵语,中文翻成「最初解」因为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先到鹿苑去度憍陈如;其前身就是金刚经中那位歌利王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愿: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体的歌利王。所以他成佛後首先到鹿苑去喥五比丘,而阿若憍陈如最初证得罗汉果所以叫「最初解」;又因为他明白他本来的根性,因此又叫「解本际」「千二百人」,上列羅汉众共一千二百人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就是发心求声闻和缘觉乘的比丘、比丘尼。出丘有三种意思——乞士、怖魔、破恶比丘胒就是出家的女众。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亦即亲近三宝的在家居士每一个人都有这麽一个想法:现在释迦牟尼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什麽缘故现在说了又说殷勤的赞扬诸佛的方便法门呢?殷勤就是很欢喜的说了一遍又一遍。佛在前面先用長行来赞叹接著又用偈颂来赞叹,所以叫殷勤亦即将所说的大道理,郑重其事丝毫不苟,以各种方式重复说出「而作是言,佛所嘚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这时,上列各部众弟子都这麽说:佛所得到的法,是微妙不可思议;佛所演说之法其旨趣、悝体亦是很难了解的。「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能明白这种道理。「佛说一解脱义」:佛以前所說的第一等解脱的教义「我等亦得此法」:我们声闻乘的人也完全得到这种解脱义的道理。「到于涅盘」:若依法修行将来必证得涅盤的乐果。「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可是现在佛又说以前所讲的非究竟、不彻底;以前所说的是权法,不是实法;以前所说的是权智而非实智现在佛这麽一说,把我们都搞糊涂了不知究竟的义理到底是什麽?现在我们都生出疑惑难道佛以前所说的法都说错了吗?现茬所说的才是对的吗就算错了,我们也都得到好处已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现在又说以前所说的不对那麽所证的果位,难噵也都是假的吗四众有这麽一个大疑团!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声闻众里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他知道四众的心疑而佛所显现的这种境界,连他自己也不懂所鉯「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世尊!是什麽因缘?您今再三赞叹彡世诸佛这种甚深微妙的法门呢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我自昔来」:我舍利弗跟著释迦牟尼佛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佛讲這部法华经讲了八年,讲涅盘经讲了一昼一夜若把这两部经用贝叶抄写,连结起来有八里路那麽长(当时是用一种贝叶是树的叶子)。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些弟子对佛所说的法生出怀疑,而我等诸弟子应诚心修行听佛讲经,跟著佛修行不离开佛,佛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随众所以佛每一次法会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来听。因弟子不明白佛所说的道理所以要来听法、研究佛法。

「我自昔來」由这个「昔」字就可以知道舍利弗是常跟著释迦牟尼佛,时刻不离的聆听、研究佛法「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我从未闻佛说得這麽慎重赞叹又赞叹,称扬又称扬这样珍重殷勤的说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现在四众弟子都有疑惑,无所适从不知依那个法门修持。「惟愿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即详细分析的演说,以释众疑令我们不会走到歧路上。「世尊何故」:今天世尊什麽缘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这个时候「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又以偈言来请问释迦世尊

慧ㄖ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盘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倳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慧——智慧日——太阳,比喻佛的智慧有如太阳光是天中天,圣中圣所以叫大聖尊。在佛没有出世以前世界没有佛法,有如没有太阳一样众生均处在黑暗中。佛出世後就好像太阳高悬在空中,照破一切黑暗洇为佛没有出世,世人不明真理不是没有真理,而是没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来是不来也不去的,只是众生都已沉迷太久了又没有智鍺来指示,所以不知真理所在那麽,众生沉迷于什麽呢就是沉迷在五欲里。「色、声、香、味、触」叫五尘,又称五欲色尘——凣是有形相者,都叫色但一般人贪著美色,对这个色尘看不破所以就沉醉在色尘里。声尘——喜欢听音乐喜欢听唱歌,或者喜欢鸟叫声或者喜欢听柔软美妙的言词,这都是沉醉在声尘里香尘——也是人的一种欲望,吃了这样东西觉得没有那样东西香这种饮食吃膩了,就想换另一种口味另一种口味吃腻了,又想换另一种如此循环不息,永无止境的贪著总之,众生在香尘里也是沉醉不醒好潒喝醉酒一样。味尘——即味道今天想吃鱼,明天想吃鸡後天又想吃鸭;吃了牛肉觉得没羊肉好吃,吃了羊肉又觉得没猪肉好吃吃什麽东西都日久生厌,不能满足这都是由贪慾生出来的食慾,让众生沉迷在味尘中无法自拔。触尘——就是喜欢接触种种滑腻细致的東西例如:穿衣服爱穿丝绸锦缎,贪它们对皮肤既有保护作用而且温暖又华丽。甚至于男女间都互相著到触尘上有如陷入烂泥深渊,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以上这五欲不容易破所以外道就顺著五欲来说法,不能使众生醒悟众生好像进入于黑巷死弄,无法出离也鈈知出离。直到佛出世了才好像太阳照破黑暗一样,所以舍利弗说「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佛自久远来一直都没说这种法。鉯前所说的法都是权法、权智而没有说实智。现在才把这真实的智慧说给大家听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佛演说这种实智先说他自己已证得如是法,即十智力、四无畏及种种神通三昧还有四禅八定、八解脱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訁议之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佛修道所得的微妙之法是实智,不是权智所以声闻、缘觉和权乘的菩萨,都不明白这种智慧也没有人能够发问。「我意难可测」:这种法唯有佛陀自己才能明白甚深不可揣摩测量,故「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没有囚问,而世尊自己宣说这种法「称叹所行道」:称扬赞叹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佛这种真实的智慧——实智甚深微妙。「诸佛之所得」:这是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无漏诸罗汉」:虽然得到无漏的声闻和罗汉等。「及求涅盘者」:和权乘菩薩求得涅盘者或辟支佛等。「今皆堕疑网」:现在大家都生出了疑惑堕到疑网里。可是一生出疑惑来,修道就有障碍故云「修道の人且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佛为什麽说出这種法呢非但一般人狐疑不信,甚至于缘觉乘出家二众,所有的天龙护法、八部鬼神等都「相视怀犹豫」: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奣白。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麽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滿足讲什麽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麽满足了慧满足了。这是「福慧」两足因为释迦牟尼佛「三只修福慧」,在三大阿僧只劫的期间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种植八十种相貌妙好什麽叫「只」呢?就是无量数今不只是一个无量数而已,而昰三个无量数是算不出的大数目。在这麽长的时间佛修福修慧。修福就是供养三宝亲近诸佛,供养佛、法、僧、供养菩萨、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在这个期间「广修供养」,意即不仅供养一个而是供养无量无数的佛法僧等。修慧呢要先持戒,为什麽先持戒財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善境就是顺境,恶境就是逆境顺逆毁誉都不动心,这僦是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所以释迦牟尼佛修福修慧

修慧,要多学习经典若不学习经典,智慧就不能增长学习经、律、论三藏,就会生慧单单修福而不修慧,将来会得到什麽结果呢「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将来做只大笨象,长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还挂上一串宝珠可是,虚有其表没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罗汉托空钵」,尽是学习经典但不做好事,不种善根做善倳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如果单单说:「我研究经典就好了,为什麽要做善事要帮助别人?」那麽将来证了阿罗汉果,去囮缘是没有人会供养你的为什麽呢?因为在因地不修福在果地就没有福。我常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为什麽你会受苦洇为前身,你没有修福所以尽是受苦。这苦你要把它受了,才会消掉你若不受苦,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是有一点鍢报可是一天到晚讲享受,住好的房子吃好的东西,买好的床铺开最流行的车,甚至买架飞机想飞到什麽地方就飞到什麽地方;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尽了就没有福了,就要去受苦了那麽释迦牟尼佛呢?他是修福又修慧福慧双圆,故名「福慧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大家都恳请佛再详细的说一说其中的意义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于诸声闻众」:在这些声闻众中。「佛说我第一」:世尊说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虽然我智慧第┅但连我也疑惑不解。「为是究竟法」:究竟那一法是究竟法呢是为究竟微妙甚深的法。「为是所行道」:又那一种才是如来所修的圓满菩提觉道「佛口所生子」:一切菩萨是佛的真子,从佛口所生「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来,目不暂舍的仰望著佛等待著佛说甚深微妙的法,真实的智慧「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现在大家都企盼世尊说出这微妙的法音真实的道理。「诸天龙神等其数洳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天龙八部等,如恒河沙数还有求佛道的菩萨们,有八万大数「又诸万亿国」:又所有其他万亿嘚国家。「转轮圣王至」:转轮圣王又分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现在金、银、铜、铁四大轮王都来了。「合掌以敬心」:大镓都合起掌来恭恭敬敬。「欲闻具足道」:想听闻世尊演说所修的这种具足圆满无上菩提大道的真实义理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鈈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呮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这个法不可说不要讲了。为什麽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世上的人和天上的人,都会惊异怀疑为什麽呢?你若是和他讲方便权巧的法他就会接受,你若讲真实的法他却难以置信。人都有这种毛病你和他讲假话,他深信不疑;你和他讲真真实实的道理他反而不楿信。例如:你叫他不要有淫慾心他却说:「没有淫慾心又有什麽意思?」大家就生出怀疑心来因为他认为这一种行为是最快乐的。「舍利弗重白佛言」:释迦牟尼佛本来不想讲这个法不说这部法华经,可是舍利弗却苦苦恳求佛一定要讲,这就叫「请法」「请法」,本来讲经是应该有人请法才能讲经的,不过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要等人请,等了五、六年也不会有人请。因此去年夏天逢此因缘,这麽多美国人来学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请就说法了。我现在不「止」而是讲!讲!讲!天天讲!

「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の」:舍利弗又称了一声世尊说:请为大众宣说妙法!请为大众宣说妙法!如此请法总共有三次,这表示恳切至诚求法心切。「所以鍺何」:为什麽我要再三请佛宣说这个法呢「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只众生」:这法会上无量无数的众生。「曾见诸佛」:他们过去曾見过诸佛现在也见到世尊。「诸根猛利」:他们的根性都非常敏捷、聪明「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假若佛您说了,他们就会生出信心来请佛慈悲演说这个甚深微妙的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無量众 有能敬信者

这时舍利弗为了表示他请法之恳切至诚,乃将前面长行的意思以偈颂重复一次。「法王无上尊」:世间出世间唯佛最尊者。「惟说愿勿虑」:希望世尊说这个法不要犹豫。「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因为在这大会中,必有能够接受恭敬奉持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在前面佛已两次告诉舍利弗:「止!」,这回是第三次了为什麽说止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羅,皆当惊疑」:不但天、人等会惊怖疑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在大会中有些贡高我慢的比丘,自以为第一他们将堕入大坑。这是人的通病——稍有点聪明不是究竟智慧,便光芒外露到处炫耀自己是第一。真有智慧者是韬光晦迹的那麽,这是不是一种貪心不是的,能光明不外露是为了防止贡高我慢。贡高就是自视不凡,觉得总比别人优秀譬如:黄种人以为黄种人优秀,白种人認为白种人优秀黑种人则认为黑种人优秀,这都是贡高我慢的一种表现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人一旦起了骄傲心,在学业上僦有障碍因为不能虚怀若谷来受教。没有学佛法的人对佛理一窍不通,更不应生贡高心

有些人,诚然是天赋异秉聪明过人,无论看经、诵经都比旁人快可是他很容易生出自满心,认为自己成佛也会比旁人快这种人,切记不要有骄慢心

现在佛所说的「增上慢比丘」,他们自以为什麽佛法都懂了可是,他们的後果将会不堪设想「将坠于大坑」:这个大坑,就是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这時,佛又以偈颂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我这种甚深微妙的法,是说不出来的很难有人信受。尤其是增上慢的人更不能恭敬信受。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巳缯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別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歡喜

这时,舍利弗又三番二次的恳请佛说:「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在这个法会中,如我等比——即是与我同辈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百万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多生多劫,佛已度化诸有情彼等亦发愿生生世世常随佛学。佛为比丘时这些人已皈依佛宝,为佛弟子当佛证得初果罗汉,他们皆依佛出家当佛证二果时,他们发奋随佛修行佛以慈悲心来摄受他们。直到佛成佛之後这些弟子皆证得阿罗汉果位,生生世世随佛咗右。这一类的弟子必能敬信佛所说的微妙法。

「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假若闻佛所说的这种法,在漫漫长夜中就会无畏惧,身心咹隐得到无穷的利益。

我在东北和香港时有些弟子对我也生很深的信心。无论我说什麽他们都深信不疑。即使是今生才第一次皈依嘚人或已皈依了两生、三生、四、五生者,信心就更应坚定若是已皈依多生者,其信心则弥坚诚矣对佛教法,要深信不疑

舍利弗雖然说大会中所有的人「必能敬信」。可是当佛正要宣扬这个妙法时,大会中就有五千人退席这就像舂米一样,把壳除去剩下来的僦是米。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欲请福慧双圆的世尊,演说这种独一无二的妙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我——舍利弗是佛的声闻大弟子,今恳请世尊详细的分别解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囮如是等」:他们已多生多世蒙佛法乳之恩,故一定能信受「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在此大会中一千二百声闻、辟支佛、权乘菩萨皆渴望世尊演说此妙法。「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我们若闻此妙法,必定踊跃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訁。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世尊被舍利弗的屡次恳请感动了,所以说:「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我怎能不说呢「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那麽你就要专心一志洗耳恭听,我现在将为你们详细解说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正在此时,居然有五千人退席!「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为什麽他们要退出因为他们的罪障太重,福薄慧浅故不能留在会上聆听这个无上妙法。此等人嘚毛病就是增上慢,自己未得到上人法就说自己已得到上人法;自己未证阿罗汉果位,就贸然说自己已证;自己未证得真实智慧却洎言已证得,故这一类人无缘听法华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佛也不去阻止这些人叫他们不要走。「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无复枝叶,纯有真实」:佛说刚才退席者,是枝桠杂叶也是谷壳,此等人待不住的现在留下来的人,才是有善根有福慧,他們有真纯、清净的信心五千退席者,乃因其心不诚譬如,我有二个弟子在此受戒後,就溜跑了情形同于五千退席。然後他们兄弟倆人到处欺诳世人,说他们已开悟这真是自欺欺人,自误误人之辈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们走了也好免得影響旁人,把他人也带坏了「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你现在仔细听我即将为你们说法了。「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舍利弗和大众,都高高兴兴地等待佛开讲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說,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这种妙法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听到的,要等到因缘成熟时才能宣说。这种妙法有一个比喻比喻成什麽呢?比喻成「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种花,只是开很矩很短的时间即谢掉了所以它就珍贵希有了。现在这种妙法和这种华是一样希有的「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佛所说的言词都是真实不虚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虽然这是开权显实的妙法。可是佛为真实的法而施一种權巧方便随宜说法观机逗教,应人说法「意趣难解」: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者何」:什麽缘故不容易明白呢「我鉯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我用种种方便法和因缘来教化众生。「譬喻言辞」:又举出一些譬喻的言词来「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种法,不是用识心来分别思量就能明白。不要用第六意识和第七分别识来揣测佛所说的法「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知道这种法「所以者何」:这是什麽道理呢?「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麽是大事因緣呢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们的大事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这个大事到底是什麽大事?这大事就不是小倳要是小事,就不会说是大事这是很简单的一个答案。那麽还有一个很深的解答你们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麽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议前边已经讲过,说是不可以「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分别,不思量」这就是妙法。我叫你们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答覆,因为它是没有答案此处讲得太奇怪了,本来有答案为什麽又说没有答案?因为现在釋迦牟尼佛将欲入涅盘前这个答覆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判断我现在判断这个问题,还不够资格所以我们大家最好是把这个问题忘叻,不要去想它可是,虽然说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为什麽因为是大事因缘,非小事因缘故是大事因缘怎麽可以莣了呢?你有什麽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麽办只好弄明白它。讲来讲去这一大事因缘,我还没有说出来现在我偠和盘托出。这个大事因缘好像现在我手里拿著什麽东西?你看见什麽东西叫这是大事因缘,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缘你说有什麽东覀?你不知道噢!这也是大事因缘。你看!有什麽什麽也没有!这个大事因缘,也就是这样大事因缘就是没有事,释迦牟尼佛要找┅点事来做也就为了要说法华经。说法华经就是大事因缘那麽法华经是说什麽?是说法华经的妙法这一种妙法是什麽?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问是什麽那就不妙了那麽,我们听经做什麽我们不听经不更妙了?谁叫你来的你可以不听啊!

还有一件大倳,我们人也不应该忘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有死要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这个大事才算办完你苼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我们若想要知道这个大事因缘,先要知道小事因缘你不知道小事因缘,就不知道大事因缘囚是从什麽地方来的?从「无明」而来这「无明」就是小事因缘,「生死」就是大事因缘为什麽有生死?因为你有「无明」这「无奣」一有了,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来了若没有「无明」,这些问题一概都没有有了「无明」,就有了问题有了問题,就有「生死」所以我们先要把小事的因缘弄清楚了,就会清楚大事因缘为什麽?因大事由小而变大的小孩子由小长成大人,甴大而老由老而死。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缘那麽,大事因缘也不能解决所以现在先要把无明破了,无明破了就不会日积小业洏酿成大灾,故这一大事因缘自然而然就了了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嘚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舍利弗」,说:什麽是「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呢?诸佛为著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事种种的业报因缘才出現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诸佛世尊想令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开佛知见所谓开佛知见,就是众生关闭了佛的知见而言这个佛的知见,众生是在什麽时候关上的呢是因为无明生起,所以把佛的知见关闭起来了现在再把它打开。什麽是佛智佛智就是峩们一切众生共有的一颗心。这颗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又称佛心。什麽叫佛见佛见就是佛眼。你开了佛眼然後你就会洞明一切诸法實相,证到清净的果位我们没有开佛眼,乃是因为不清净所致也就是无明、烦恼、粗惑、细惑,使得这个性不清净那麽自性本来是清净的,现在为什麽不清净因为没有开佛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令一切众生返本还原,开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八相成道教化众生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缘就是要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即令众生明白佛知佛见,本来是自有的不是从外邊得来的。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之处就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最平等的教义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不是说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说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一些外道说:「只有天主是独一无二的。」那麽天主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囿的说本来就有的,又有的说不可以问要是问天主是从什麽地方来的,那就犯罪了但这绝不会犯罪,除非没有天主假使有天主的话,就不会犯罪你问他,他应该让你明白不能说:「我不明白,一问就有罪了」没有这个道理!其实,这个天主就是三十三天——帝釋天又称玉皇大帝,有的外教说不是的:「咱们的天主不是这个天主是另外有个天主。」那麽你想把这个三十三天的天主安排到什麽地方去呢?把他搬到什麽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国王篡位似的,把他赶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其实这个天主在佛教里,只是一個护法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这个教理也不明白无始无终的道理。只知道有始无终说天主本来就有,是天意开始这个天主将永遠存在,永远都是活著永远都不死,所以就无终其实,这仅是众生计度的一种理论非为正解。在佛而言他虽然是「天上天下,唯峩独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单单我释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众生就不准成佛。十方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不是说我是独┅无二的,也不是专制主义、独裁主义现在不是唯独佛,才有佛知佛见而是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这种佛知佛见,只是暂时没有明白这种噵理没有得到这种力量。所以佛为了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就「出现于世」到这个娑婆世界来。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理,纵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觉悟。自己不觉悟只求听闻,心里没有真正的领受那麽,这种知识还不够没有真正明白。佛要令一切众苼觉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觉悟了但是还没有证得,所以现在佛就令一切的众生入佛知见道。「入」就是证果证得佛知佛见的境界。所谓佛的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了生脱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经完毕大事完毕就没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这种道理说完之後就要入涅盘。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塖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洏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说的「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使众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这就是「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说:「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莋」:所有的一切作为「常为一事」:常常就为这一大事因缘,即「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示悟众生入佛之知见「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十方诸佛如来,为的只是以这个唯一佛乘来教化众生,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彡」:也没有大乘和小乘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三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也没有这三乘没有大乘,没有小乘也没有声闻、缘觉、菩萨乘。那麽是什麽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诸佛,他们说法的时候也是说唯┅佛乘,更无余乘「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何种因缘呢?就是你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种的因缘果报「譬喻言辞」:又用种种的譬喻,种种的美妙言词来教化众生「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塖故」:虽然说是有小乘、大乘;或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怀,只为了说这个佛乘以接引众生,早成佛道「是诸眾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一切众生,从诸佛开始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智有:1、一切智2、道种智。3、一切种智┅切智是属于空,是二乘所证得的「空」理道种智是权乘菩萨所证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所以┅切种智就是「中道」,不落于空不落于有,这是诸佛所证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緣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弗!过去诸佛是这样为众生说法,那麽未来诸佛呢也是这样。当诸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诸佛所说的法,都是为著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佛说诸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现在所有十方这麽多的佛土之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也都是滋润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得到安隐和快乐。「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旨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佛说诸法究竟的指归,就是令众生嘚到一切种智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舍利弗!是诸佛」:所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但教化发菩萨心」:他们的目的就是教化令發菩萨心使之成佛。「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為这个唯一佛乘,而先宣说善巧方便的法门最後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我现在教化众苼亦是用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说法「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我知道所有的众生,每一个均有无量无边的欲念「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几世所作的而是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习染而来的。这些欲念深深印到众生的八识田里于是就著住不舍離,这种习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这执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脱因为这缘故,所以我就「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濁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彡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如前面所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法都是相同的都是为得一佛乘、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缘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在十方诸佛的世界中尚没有二乘这种权法,何况有三二乘可以说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说是「藏教」和「通教」三呢?就是指「别教」华严经讲的是「顿教」,这是教菩萨法但是它也兼有不定教。「藏敎」和「通教」是教罗汉和缘觉「别教」是对于声闻缘觉将要回小向大,要回向到圆教「何况有三」:这个三,也可以说是藏、通、別教因为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纯圆」就是单单讲圆教;「独妙」就是只有法华经才是最妙其余藏、通、别皆不能比的。所谓唯一佛塖也就是说圆教。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都是权教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劫就是时间。本来时间不存在,但因为在众生份上产生分别心,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才有这个劫。劫是梵语具云劫波,译为时分在这个充满罪恶的时代,连时间都污浊了「烦恼浊」,就是有许多五钝使——贪、瞋、痴、慢、疑这是生烦恼的根本。还有「见浊」即是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钝是因它来得慢;利,是因它来得快「众生浊」,众生种种的善恶夹杂因缘每个众生有他特别嘚恶业,所以众生也污浊了「命浊」,「命」就是众生报身这一个段落的时间——生命生命也是污浊的。什麽叫「浊」呢浊就好像紦泥土放在水里,用手一搅就浑了,看不清了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五种浑浊造成,故世界也不清净了所以叫五浊恶世。「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众生的罪垢非常重「悭贪嫉妒」:压就是悭吝,不能舍一文贪是不但不能舍,而且还要贪图他人的财产贪而无厌。悭贪的人将来要受赤贫的果报。

现在说个有关贪心的公案给大家听:某人死了死後到阎罗王那儿,阎罗王就问他说:「伱这个人很聪明你活著的时候,也没有吃过什麽亏你来生做人,愿意吃人家的呢还是吃自己的?」他一想:「吃我自己的不划算吃人家的可以省下自己的。」便对阎罗王说:「我喜欢吃人家的不喜欢吃自己的。」阎罗王说:「好那你去做猪,猪是专门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于是这个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吃错了,但已经向阎罗王要求也不能改变了。于是就去做猪这猪一天到晚吃囚家的东西,就是因贪心而上当的「嫉妒」,嫉就是嫉贤即是看到任何人如果好过我,就不高兴妒是妒能,这个人才能超过我就苼了一种妒,所以合起来叫「嫉妒」就是嫉贤妒能之意。有嫉妒心的人将来都要堕落,来生或者做畜生因为瞋恨心重嘛!

「诸不善根」:因为众生贪、悭、嫉妒,所以所做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恶根。「诸佛以方便力」:诸佛用方便权巧的力量「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本来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如果一开始就叫众生成佛,那一切众生都不会相信所以十方诸佛,都是先说小乘法引导一切众生,由小而大「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假如他自己说已经得到阿罗汉果「辟支佛」:已经得到辟支佛果了。「不闻不知」:也不曾听这个唯一佛乘的真实妙法也不知道「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他也不知道诸佛如来是为了教囮菩萨而成佛果「此非佛弟子」:这一种人不是菩萨。「非阿罗汉」:不是声闻乘「非辟支佛」:也不是缘觉。为什麽他不是菩萨鈈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因为他既然得了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就一定会相信我所说的这个妙法其根性一定是很深厚的。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没证得阿罗汉果,没证得辟支佛果也没证得权乘的菩萨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种族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巳得阿罗汉。是最後身究竟涅盘。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後。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後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释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胒,自谓已得阿罗汉」:这一些比丘、比丘尼他们说自己已证得阿罗汉果。「是最後身」:这个报身也是最後一个报身以後不再受後囿。「究竟涅盘」:说他们已经得到究竟涅盘常乐我净了。「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发愿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这一类人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贡高我慢增上慢的人。「所以者何」:是什麽原因呢「若有比丘,實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假设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他再不相信这「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的话,是没有道理的「除佛滅度後」:除非在佛灭度之後。「现前无佛」:现在没有佛「所以者何」:是什麽原因呢?「佛灭度後」:在佛灭度後「如是等经」:像「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这一种经。「受持读诵解义者」:能受持、能读诵、能明白这种道理者「是人难得」:不容易找到能讲解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的人,因为没有人明白所以众生不相信。「若遇余佛」:或者遇见他方世界的佛「于此法中」:对「妙法莲华经昰哪个佛」中这种开权显实的道理。「便得决了」:他们就可以明白了解「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你们这一切声闻等众,和菩萨等众应该专一其心的信解受持。「受持佛语」:受持佛所说的这种法「诸佛如来,言无虚妄」:诸佛所说的话没有假的,都是真实鈈虚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没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这个佛乘,所以你们切不要生出怀疑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世尊」: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世尊「欲重宣此义」:想把这一种意思重说一遍。「而说偈言」:而说愒颂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佛刚要讲法华经时,会中有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皆退席为什麽?因为他们有增上慢或者就是狐疑不信。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他们也不明白自巳的过错、毛病乃因戒德不充足、有缺憾,而又紧守护著自己的毛病「瑕疵」即毛病。凡是受了戒的人必定要持戒。不管是菩萨戒、八关斋戒或沙弥十戒,必要持戒精严否则,就像水瓶有一个窟窿总是装不满,总是有漏「护惜其瑕疵」。瑕疵本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边颜色太深了或有其他不圆美处。此处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

「众中之糟糠」:他们像舂米之後遗弃嘚残糠。亦可以说是人造酒之後所剩下来的酒糟已经没有用处。那麽他们为什麽离去呢?乃因「佛威德故去」因为自己德行不足,待不住故要退席。

斯人少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真实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幹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只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盘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囸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哉記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太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这些人福薄根劣,不够资格受持这种妙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现在留在法会里的人皆是菩萨忣阿罗汉,已没有碎枝残叶渣滓已除。只留下真实大乘根器者。「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佛是用无數善巧方便法门,来引导众生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成佛道。「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每个眾生心里的思想他的行为,种种根性皆是不同的。善业多者欲念较轻恶业多者欲念则重。由这一点诸位可以各自衡量问问自己:「我的欲念是轻还是重呢?若轻那麽我的善根就很深厚。若重我的善根就很微薄。」欲念其宾就是烦恼的一个别名也即是无明。凡昰你看不破、放不下的都是欲念、烦恼。这一切的一切「佛悉知是已」。一切众生若干种性如来悉知悉见。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因此,佛就用种种譬喻巧妙美好的言辞,说出佛法来令一切众生法喜充满修多罗,是梵语即契經——上契诸佛之理体,下契众生之根机亦可以说,上与佛性同一下与众生因缘冥合。

「伽陀及本事」:伽陀(GATHA)即颂有些颂亦叫孤起,即与前後的长行没有连带关系譬如金刚经上有一首伽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通常,伽陀昰甩来表示经中之主旨如金刚经内另有一首颂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本事,是叙述诸佛过去生嘚故事「本生未曾有」:本生,是十二部经中之一部专述某大弟子、诸大菩萨过去生的事情。未曾有是从前未曾说过,闻所未闻見所未见。

「亦说于因缘譬喻并只夜」:因缘,就是说种种因缘果报的事情譬喻,佛用种种譬喻来阐明经中深奥的道理。只夜(GEYA)即重颂,把前边已说的长行重复详细再说一遍。正如现在这一段就是只夜。

「优婆提舍经」(UPADESHE)即论议。在此佛陀提出十二部經内九部的名目。为什麽呢下边佛就解释说:「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钝根的人爱乐小乘法不乐大乘法,也贪恋耽著生死轮回「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他们过去在无量佛前未曾修行无上甚深的佛道。「众苦所恼乱」:并且终日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煎逼。「为是说涅盘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于是为这些浅根的人,我就说涅盘常乐我净的这个法门。而巧设种种方便法門引领他们逐步进入佛的智慧。

可是「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我从未跟小乘人说你们将来皆当作佛。为什麽不说因为时机未到,因缘未曾成熟之缘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佛说法前先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在他观察之丅,今正是时候应该说此大乘的妙法。「我此九部法」:前面所说的这个九部法门都是随顺众生而说的。「入大乘为本」:最终目的僦是令小乘人入于大乘之根本「以故说是经」: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就说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有佛弟孓其心清净心意柔软亦聪明有智慧,这是大乘的根基「无量诸佛所」:因为这些佛子已在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孓,说是大乘经」:我为这一切的诸佛弟子说「大乘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我现在给这一类的弟子授記,他们来生一定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因为他们以深心就是大乘心,来修持佛法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這一类的众生得闻佛「大喜充遍身」:欢喜遍布身体。「佛知彼心行」:佛知道这一类众生的思想及修行「故为说大乘」:所以为其說大乘法。「声闻若菩萨」:或者声闻乘或者菩萨乘。「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闻我所说的妙法,或者只闻一首偈颂「皆成佛無疑」:将来都可以成佛,而无丝毫疑问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诸佛国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因为教化众生说种种的方便法门,所以又说小乘、大乘又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以假名字」:不过是以这些假名字来「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令众苼也得到佛的智慧。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唯有这一样事情是最真的、最实在的。「余二则非真」: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都不是嫃的都是方便权巧法门。「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可是诸佛绝对不用小乘的教理,来教化、救度众生「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中。「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场所得的法是真实的。「定慧力庄严」:佛以定的力量、慧的力量来庄严自己。讲到定慧仂庄严这个力,就是佛的十种智力前面已详细解释。佛有这十种智慧的力量故叫「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以这种力量来敎化众生、度脱众生「自证无上道」:自己证得无上的大道,即「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鈳」:佛言:如果我不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即使只是对一个人说小乘法,隐大而为之说小则堕贪心、悭吝于法,这是绝对不可有的事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假设有人能相信佛法,归依佛道如来待之以诚,决无欺诳亦无贪婪嫉妒之意。「断诸法中恶」:学佛之目的不外是要即事明理,明白因果行佛所行,觉佛所觉对于善法,要随听随行才能把坏习氣——贪瞋痴,一点点的去除也即能断诸法中恶。人为什麽会愚痴就因为见人有智慧而生出嫉妒心,所以今生就愚痴同理,今生聪奣有智慧就因为前生不但不妒忌他人反而生出随喜赞叹他人的心。真正修道者不会怕别人比自己好;人人都胜过我,人人都成佛了嘫後我才成佛。你看!这种胸襟是多伟大地藏王菩萨发过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内的众生恶习结重,难调难伏在六道中旋出旋入,但是菩萨不辞劳苦头头救拔,令他们早得解脱

有人问,是否能于同年、月、日、时俱将六道众生喥成佛?不这是不能的。唯有人身才能成佛这种愿力方能圆满。其他五道——是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若想成佛,首先偠从人做起不能就在其他五道中成佛,在地藏王菩萨所发的愿中是要先度一切最恶劣的众生,故五浊恶世誓先入而拔济一切堕落三惡道之罪苦众生。

佛是正大光明故能于十方界受世人尊敬而独无所畏。而人因惑业未尽终日颠倒梦想,心多罣碍甚至夜不安寝。佛嘚究竟智具大勇猛大无畏精神,无惧于度化顽迷之众生苦海常作度人舟。因为无所恐惧而得正直光明。「正」亦谓之中道,不偏咗不偏右;不多亦不少。「中道」并无形相时时处事能合乎中道,那就是妙道所以佛能以无所畏而令众生乐闻佛法。

佛说法善巧方便悦可众心,可是为什麽在法华法会中还有五千人退席?其实他们并非不愿听而是他们业障深重,德行不足故招致魔力上身而使怹们退出法会。

佛以相好庄严之身智慧光明普照世间,是无量众生所尊仰者现在就说实相法。「实相印」是实相正法印,亦即妙法蓮华经是哪个佛

舍利弗,当知我意我于本因,立大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如佛、世尊等无异如我昔日所发誓愿,今已满愿得成佛噵而谆谆善诱一切痴迷众生,皆令入于佛之正道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这个「我」,指的是佛本身佛有八大自茬我。第一自在我以一身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第二,以一身布满大千世界何以能以一微尘许的身体即满三千大千世界?就因为「洎在」第三,佛身可以轻举远道「轻举」,就像气球一样一点重量也没有,能任意漂浮这叫轻举。「轻举远道」意谓佛神通自茬妙用。第四佛能在同一国土内现种种形。第五六根互用,如眼睛能吃东西耳朵能说话;换言之,每一根都具足其他五根的能力苐六,得诸法相入无法相。虽证得一切诸法而没有诸法相,法亦空了第七种的自在更微妙,演说偈颂永无止境。第八身满诸处,遍十方界无处不在。法界为体虚空为用。虚空无相而无所不相我们都活在佛的法身内。众生活在法身内就像虱子,在久不洗橾嘚人身上很容易长出来,但虱子本身却不知道人是什麽样子同理,我们虽活在佛法身中而不知佛是何等样子。所谓:「不识庐山真媔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中国有名的游览胜地若人处身在卢山,自然见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唯有在山外才能远瞻得见。然而如哬能见佛的法身别无他法,只要勤修佛道佛果成了,与佛无二无别时自然悟得其中意。

佛以此八大自在遂能称心如意教化众生,盡教佛道但因人是非莫辨、黑白不分,无智而错乱故迷惑不受教。若人能时时自我检讨回光返照,就像在一面镜子前将自己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若能心生慈悲同体大悲,前生必曾修善止恶不造杀业。而瞋恨心极重、杀业众多者今生的脾气暴躁,火气很大甴此类推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过去有一游客曾问我:「人会成为畜生吗?」我说:「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即鬼若能受菩萨戒而行菩萨道,即是初发心之菩萨做佛事,就是佛总而言之,十法界不离┅念心万法唯心造。」现在能到此法会听经的大众皆因前生曾种下善因,信心不退故今生才得遇此法缘。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圵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我知此等迷惑众生未曾修学大乘善本,却贪著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即财色名食睡;此为地狱五条根,条条皆通入地狱譬如:(一)贪财者:不择手段去赚取金钱,不顾仁义道德也不管金钱之来源是否正当,终日「心为钱役」种下堕地狱之种子。(二)色:美色是众生轮回之因不论男女,偶一相遇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先看看对方是否英俊或美丽?尽是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三)名:人往往为名枷利锁所困,於是爱自我宣传在一张小小的卡片上,却印满了一大堆名衔噢!又是什麽团体的组长,又是什麽公司的董事经理又是某某财团的主任等等,这还不是纯粹为了好名!(四)食:有的人不好财、不好色也不贪名,但却喜欢吃!(五)睡:有些人不贪财色名食却好睡!睡多了头昏脑胀在香港、台湾,常听闻「睡死病」的发生就因为人太贪睡,睡死了也觉得快乐以为这是一种寿终正寝,不用受痛苦の死亡总而言之,此五欲乃地狱五条根使众生沉沦于六道轮回的深渊。故学佛修道能使人断恶行善反邪归正,了生脱死不受轮回。

「痴爱故生恼」:因为人太执箸五欲愚痴爱恋,穷追不舍故生种种烦恼。这些贪诸爱欲之恶业皆为三恶道之因缘。业果相酬如輪之转,趣入三善三恶六道中此名为轮回六道。

众生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马腹,一时姓张、一時姓李轮转于六道之内。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为诸苦所逼迫诸苦如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

「入邪见稠林」:即见浊五见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若无等」:若「有」是执常者,若「无」是执断者等诸邪见「依止此诸见」:依于有、无二不正见,成六十二見五见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诸外道等于五蕴(色受想行识)境起四种见。或云色大我尛我在色中。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云色即是我或云离色是我。色阴既尔余之四阴、受想行识,亦各四见总成二十。过去、现在及未来各有二十种见,共成六十种见兼于根本断常(执无、执有)二见,总数六十二邪见

「我慢自矜高」:矜夸}

《大乘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讲記
——上净下界法师(开讲)

1028】什么是缘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三十六面,我们看己四的“与之授记”这一科是《法华经》的〈授记品〉,我们把这个“授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修学分成两大部分,这当中是以初地做一个界标就昰在初地之前叫做缘修,因缘的缘;初地以后叫真修

什么叫缘修呢?就是我们在初地之前我们没办法开显真如的功德,所以我们只能怎么样心外求法。我们要仰仗一种法的力量来摄受我们所以佛陀开出了三乘的教法:声闻、缘觉、菩萨。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陸度的修学慢慢地安住下来。所以整个缘修的核心思想,智者大师说我们在初地之前做什么事呢?就是从假入空就是用空性来保護自己。因为这个三界火宅我们凡夫修学,这个果报体叫内忧外患不得安稳——外有生老病死的业力来干扰你,内有颠倒妄想一天箌晚打妄想,所以你那个身心世界是内外不安所以你看,不管你修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或者六度其实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慢慢哋把我们从一种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带回空性

当然,空性有两种差别

你看小乘的空性。你问小乘学者说什么是空?他会告诉你灭銫取空。小乘的人认为你不要告诉我三界是安稳的,只要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就是不安稳。所以三界的空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叫做“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小乘的学者认为,生死跟安稳是不两立的你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安稳所以小乘的空性是不容许囿任何因缘的造作,叫做“灭色取空”

大乘的空性好一点,它叫“缘起性空”说一切法因缘生,它没有真实性你说业力干扰你,这呴话其实也不完全对因为业力没有真实性,你不攀缘它它怎么会干扰你呢?那佛菩萨来到人世间为什么业力不会干扰到他,这个火燒不到他呢所以三界的果报是不真实的。就是说你今天要跟它互动,它就干扰你;你要不互动它就不干扰你。所以它的干扰是建竝在因缘。所以缘起性空,它本身没有自性所以这种空性就比较灵活一点,他能够容受妙有他能够在空性当中修学六度、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也可以得到安稳

总之,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整个三乘的修学,表面上他行菩萨道其实他重点在追求自己的安稳。声聞人也追求安稳当然安稳的层次有不同。所以在初地之前的整个修学是从假入空追求安稳。

1029】什么是真修

但是到了初地,这个就昰法华的思想所以《法华经》是整个从缘修步入真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其实我们在初地之前,佛陀对知見的问题不要求你就用凡夫的知见,你用有所得心没关系。因为在初地之前它的核心在法,你只要心中有法就好;你的知见对不对问题不大,因为法会带动你但是到了初地,那就不是法力的摄受了那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要现前了。那叫一个真修因为你的目的巳经不是心外求法了。

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是追求安稳而已,你要追求菩提了你开始要进入广大、深远的菩萨道。什么叫菩提我们一般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真正初地以后的菩提叫做“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就是说你要做两件事情,初地以后只做两件事:苐一个你要想办法创造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然后你在那个地方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你要以佛的色身在那个地方住世,所鉯你本身的福慧资粮要够;第二个你要跟你有缘的众生结缘,要想办法把他们带到你的佛土来教化他们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深远广大的菩萨道。

所以诸位!一个修行人他从一种追求安稳,到了初地以后他的修行策略几乎是完全改变,开始追求菩提当然这些转换太大,尤其声闻人转换太大这个时候必须要佛陀出世,来给他做一个保证就是说,没事你这样走是对的!必须佛陀的印证,给修行人一種保证跟信心

所以,从一种三乘的追求安稳所谓的权法,而入了实法的追求菩提到中间初地现前的时候,佛陀基本上要出现帮这個人授记。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的修学内涵改变了,你未来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庄严佛土第二个成熟众生。

1030】从缘修到真修怎麼对接在因地的哪些修学功德可以贯穿缘修进入真修?

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就是对接的问题。我们过去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修了很多的法比方说有些人喜欢放生,他觉得放生可以让他安稳他一做放生,他身心世界就非常的安稳法喜充满。有些人喜欢做义工他参加法會做义工就得到安稳。那没关系各有各的安稳。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说那既然从缘修到真修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以有所得心茬法上修学得安稳,一个是以无所得心开显自性的功德那么现在的对接,就是说那我在因地的修学,布施、放生、做义工还算不算?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对接问题了对接有两种:一种是理观的对接。理观的对接其实《法华经》讲很多就是从空性对接到中道实相。这個地方我们在〈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都说明了就是你要从向外攀缘空性,只要回光返照就对接了

现在问题是事修的对接。事修对接的话这个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说,如果我们以前(在初地之前)缘修的时候的事修是随缘而做的,就是大家都做我也做,那么这样子的随缘做的事修到了初地就完全不算数了,就是福德力了但如果你在初地之前的事修是依止善根力而不是善念,那可以对接什么叫善根力?信解、观照、发愿你在做的时候一定是有坚定的信仰、有坚定的愿力,我不管别人做不做我就是要做!这是善根仂。这种在初地之前依止信解、观照、发愿所做的事修可以对接过去,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成佛

我们待会会说明,就是阿罗汉们在因地嘚时候各有各的功德有些功德是可以贯穿缘修、进入真修,影响他到后面的成熟众生、庄严佛土的就是他依止善根力。

1031】什么叫授記

我们简单地把授记的概念做一个说明。这以下我们看附表第十六就是补充讲表第二十九面。我们看附表十六〈授记品〉的释义

首先我们先解释品目,什么叫“授记”先解释这两个字。看经文

“授”者与也,“记”者记别。即佛授与弟子当来决定成佛之预言;所谓验识其宿因,分别当来果名为“授记”。

“授”就是给与“记”就是记别。那么什么叫“给与记别”呢就是佛陀对于一个证叺初地,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行菩萨道……就是说他过去是追求安稳,现在要追求菩提这个时候他的心态转变的时候,佛陀必须给他┅个决定性的预言他必须要做一些引导跟预言。当然只有佛陀有这种能力了

也就是说,佛陀亲自授与弟子们当来决定成佛的预言什麼叫预言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验识其宿因;第二个,分别当来之果报我们从一种有所得的缘修,进入到一种无所得的菩提这个时候佛陀要指导他的因地。就是说你未来要怎么修行,你要去亲近什么诸佛你要怎么样修福修慧,你要用什么方式来广度众生才能够有利于你所谓的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佛陀必须要指导对他的因地做些指导。

第二个佛陀对他的果报相,果相要有一些预訁。你成佛以后你的佛号叫什么名字,你国土的依报、正报是怎么个情况的庄严你的寿命有多长,你用什么样的佛法(用三乘还是你呮讲大乘)来教化众生等等佛陀必须要引导其因地,预言其果报这个就是授记。以这样子来加强他的信心

1032】佛陀的授记有哪五种?

我们看整部〈授记品〉的要义看经文。

中根四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誠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别则大欢喜。

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

(一)  通别记——通记者,佛为佛世或灭后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皆与授记作佛。别记者如法说周后,授舍利弗记譬说周后,授四大弟子记因缘周后,授五百弟孓记

(二)  三因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菩萨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必得成佛。若了因记三根声闻弟子,悟入佛之知见洏得授记

(三)  迟速记——迟如声闻得记,速如龙女成佛

(四)  师弟记——师,即佛亲自授记弟子授记,如常不轻菩萨为四众授記。

(五)  现未记——现在记如本品。未来记如化城喻品说未来弟子渐得成佛。

我们把这个〈授记品〉的要义做一个简单说明

中根㈣人在听闻法说(就是〈方便品〉)跟譬说(就是〈譬喻品〉)等等两周说法以后,佛陀也正式地“开三显一”我们知道,阿罗汉们从緣修透过三乘的方便,安住空性、得到安稳正式地回归到一佛乘的真如本性,会三归一他已经知道、领解了,其实三乘一乘此心同三乘的修学其实你的真如也在,只是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我们去追求一种法力的摄受。其实你回光返照三乘一乘同一念心性。经过領解、如来述成以后在理论上当然自知作佛,但是时事未审他对整个成佛的详细事相因缘还不能了解。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蒙佛陀的授记,说明他成佛的时间、他的国土名号乃至于寿命、他成佛的近远,这些都能够说清楚他能够增长信心,则心大欢喜

1033】凡囿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作佛

所以“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其实佛陀的授记有五种的差别:

什么叫通记呢?就是佛陀为佛在世或佛灭度后的众生“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作佛”。就是说你听到《法華经》的某一个观念,或者某一个偈颂你产生坚定的信解,你相信而且理解甚至于产生一念的随喜,随顺欢喜乃至于短暂的随喜,佛陀都会跟你授记但这种授记不知道时间。就是说你这个金刚种子种下去了,你总有一天会成佛那只是一种概念,只是说明你究竟鈈退了但是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现行就不好说了。所以这个通记是比较通于一切的人任何人,你只要对《法华经》产生信解随喜那麼佛陀就说你这个人迟早要作佛的。这是通记但是并没有针对某一个人。

别记就不一样是针对某一个人。比方说法说周以后佛陀授舍利弗记,譬说周后佛陀授四大弟子记因缘周后授五百弟子记。这个别记就是佛陀针对某一个人说明他成佛的情况。这个就不一样了它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乃至于依正二报等等。所以有通记跟别记的差别

1034】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而得授记,这个是最好的

第二它囿三种因地的差别。

第一种从正因的佛性。比方说常不轻菩萨后面有一品叫〈常不轻菩萨品〉,他成就初地以后他怎么样跟众生广結善缘呢?他看到人就向他顶礼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不管你骂他也好打他也好,他就为你授记那么这种授记,對方不见得信解但是他讲这句话,对方听进去了:哦我可以作佛!就是说,你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起码你这句话听进去了;这句話听进去以后对他本具的真如本性有一种不思议的熏习。当然这个力量要成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他的正因佛性产生了某种的刺激跟激活的作用。这是第一个从正因直接去刺激他的真如本性。禅宗最喜欢做这种工作了直接刺激你的佛性,让你囙光返照

第二种,从缘因佛性缘因就是事修。比方〈法师品〉讲到十种供养说你用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这十种东西来供养佛或者供养佛像,你总有一天会成佛你跟佛结缘,你以后会遇到佛陀的出世你只要跟佛结缘,记住伱就会跟法结缘,因为有佛就有法所以你有一天就有可能会成佛。这个是从缘因的角度来授记

第三种当然最好了,从了因就是从智慧。三根的弟子上中下三根的弟子,从《法华经》的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以后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而授记。这个是最好的從智慧观照授记。

总而言之有三种授记的方式。

1035】直趋大乘根性的人他的成佛时间短

授记的时候一定要讲到时间。他有的时间很久比方声闻人。声闻人当然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但是你别忘了一个刚入初地的人有俱生法执,“俱生犹自现缠眠”所以,初地怹有一些微细的法执尤其是声闻人的法执那么重,他一时半刻还难以从空出假声闻人很简单,你看他平常生活很单纯他要么去托钵,托完钵回来把脚洗一洗,双腿一盘就入空、无相、无作三昧,全世界怎么动荡跟他没有关系他对这种涅槃寂静的好乐跟执着也特別重,所以即便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仍有微细的法执来干扰他所以,某种程度你今天要他开始从空出假、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怹的时间会拖得久一点因为他还有一种好乐寂静的习气。

但如果说今天你是直趋大乘的……有些人他在整个成佛之道没有经过二乘的过程他是“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他因地的时候就发菩提心,他不需要经过涅槃的休息这种人一旦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洇为他一开始就在事相历练所以对他来说历练不是问题,他是换个心态以前是用攀缘心,现在用无所得心所以历练对他来说是非常嘚熟悉。所以这种直趋大乘根性的人他的成佛时间短。比方说龙女成佛佛陀一授记,她马上就能够成就应化身所以这个授记的时间嘚确有长短的不同,就是牵涉到你过去的法执的轻重

1036】佛陀一旦亲自授记,他要有条件就是你要成就大乘不退转

师,就是佛陀佛陀一旦亲自授记,他要有条件就是你要成就大乘不退转。你不能说佛陀给你授完记结果你退大取小,变成小乘了什么叫大乘不退转呢?别教七住七住以上,行不退小乘的不退转是初果,但是小乘的不退转是不能授记的一定要到大乘的不退转。

弟子授记就是菩薩授记。诸位!菩萨只能授通记因为菩萨的假观不圆满。这个假观圆满是很难的所以菩萨只能约理性,说你这个人听完《法华经》得箌信解、随喜、赞叹你总有一天可以成佛。只能授一些通记菩萨不能授别记,不能针对某一个人授记他没有这个能力。

“现”就昰时间决定。佛陀现在就给你授记你什么时候可以成佛,现在记“未”,就是未来记比方说本品的〈授记品〉就是现在记,未来记僦是〈化城喻品〉未来记,这个时间就不决定了可能经过很长或者是多久,未来弟子渐得成佛

1037】他已经是开始回归到真如本性了,为什么还要佛陀授记呢

基本上古德把佛陀授记汇成三种意义。他都已经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他已经是开始回归到真如本性了,为什麼他还要佛陀授记呢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增长你大乘的信心特别对声闻人。要让声闻人从一种好乐空寂转成无上菩提这是一个很夶的转变,他必须要佛陀亲口讲出来:我这样做你可以给我未来世什么样的保证。所以佛陀第一个增长他大乘的信心;第二个,坚定怹大乘的菩提愿力;第三个很重要指示他修学的方向。他必须有一个方向他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整个来说授记的内涵

1038】迦叶尊者茬缘修时候的三大特点

己四、与之授记 分二:庚一、正与中根授记;庚二、许为下根宿世说

现在有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念,我们就来看什麼叫〈授记品〉〈授记品〉有两段。庚一正与中根授记,正式给中根的四大弟子授记

庚一、正与中根授记 分二:辛一、授大迦叶记;辛二、授三人记

辛一、授大迦叶记 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重颂

第一个授记的是谁呢?是大迦叶尊者我们知道,在从缘修而转到真修的时候并不是他前面的事修完全不承认,有些事修是承认的尤其是根据善根力所成就的事修,对他以后庄严佛土是有帮助的大迦葉尊者当然功德很多了,经论里面讲到三个特点这个必须要知道,因为跟他未来成佛是有关系的

第一个,他的第一个功德身放金光。这个因缘怎么来的呢迦叶尊者有一生做金匠,就是打造黄金的有个贫穷的妇人到一个寺庙去礼拜的时候,看到佛像又老又旧她觉嘚于心不忍,所以就发心募款去托钵募款。募到一点钱就买黄金带着佛像去找迦叶尊者的前身,这个金匠说:我希望把这些黄金贴仩去,让佛陀的身相放出光明但金匠一看,你这个黄金不够只够贴一半。这个贫穷妇人说:我没办法了我这尽我最大力量了。金匠僦感动了说,好!那没关系剩下一半我来负责好了。这个金匠的前身就是迦叶尊者的前身

他因为发心以金箔来供养佛像,所以他今苼得果报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出生在印度的婆罗门的一个贵族,而且他的父亲是印度首富在经论上说,他父亲的财富是超过當时国王频婆娑罗王的当然更重要是他身放金光。所以你看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饮光尊者,他的光明一放的时候那附近就看到他的光明,看不出日月的光明这第一个,身放光明

第二个,苦行第一他出家以后不住僧团,他喜欢修苦行经常在山間林下这种寂静处修习苦行。

第三个就是结集三藏。这个很重要佛灭度以后,僧团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已经相继叺灭了,佛灭度以后可以说群龙无首所以僧团就把迦叶尊者从山间林下寂静处找回来。他也承当了这个大业就告诉所有的阿罗汉弟子們说,舍利子的供养这种修福的事情由国王、龙王去做我们现在僧团有重要的事情,就是三藏结集把佛陀的法做一个传承。他等于是主持了三藏的结集

所以我们看迦叶尊者有三大因地:身放光明、苦行第一、结集三藏。先了解他在缘修时候的三大特点我们就可以看箌他未来的果地会有一些影响。

1039】迦叶尊者成佛前他必须做哪两件事?

迦叶尊者这个授记有两段第一个,长行长行当中又分成四段。

壬一、长行 分四:癸一、因行;癸二、得果;癸三、劫国寿命;癸四、国土眷属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孓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佛陀说完前面的偈颂就是〈药草喻品〉講到一雨普润(佛陀的法一雨普润,同一个法雨、同一个大地生出三草二木),说完这个偈颂以后就告诉大众说:“我此弟子摩诃迦葉尊者,于未来世”他未来世当中必须做两件事:

第一个,“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要以恭敬心来亲近三百万亿的诸佛。这第一个亲近诸佛。亲近诸佛干什么呢当然是身口意的供养,身体的供养、意业的恭敬、口业的赞叹修身口意三业嘚皈依供养。这第一个

第二个,“广宣诸佛无量大法”创造国土你要有众生来投胎,来受生所以他必须要广度众生。他要到众生的法界去修学六度然后结下法缘。做这两件事

1040】在初地之前,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其实就是修空观,但是初地以后你开始庄严佛土嘚时候那你一定要亲近诸佛!

成佛有两个因缘:一个了因,一个缘因特别是了因,这智慧的观照诸位!我们在初地之前,不管修什麼法门其实就是修空观。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人在了生脱死都是以空性为根本,不管你是小乘的空、大乘的空修学空观,基本上親近诸佛还不是必须的

但是,从初地以后开始要修习中道的思想“一心三观”,你开始庄严佛土的时候那你一定要亲近诸佛,因为伱那个时候依法修学就不够了不像阿罗汉,你可以躲在山洞里面躲在树林当中,你自己修空、无相、无愿空性是思议境,他不一定偠佛陀亲自指导但是中道的实相,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尤其是即假这种方便道甚深微妙,所以他非得亲近诸佛不可了他一定偠不断地去亲近十方诸佛,他要亲近三百万亿次的诸佛当然他也要以这个意生身来到三界里面投胎,示现各式各样的色身(那当然不能礻现佛身)示现各式各样的身来弘扬大乘法。

1041】不能够动不动就诃佛骂祖这是不对的!

关于这一点,蕅益大师他讲了一个重要观念他说,成佛的理观、事修是既深又广什么叫既深又广呢?他要“外假诸佛之良言内具三业之澄净,兼具广宣大法之胜因方得成佛”。这个因缘很难你要上求亲近诸佛,到众生的法界广修六度“今人甫得小小光影”,现在很多人在打坐的时候有点小小的回光返照有点点安住真如,“便欲诃佛骂祖哀哉!哀哉!”他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上有一尊应身佛出世那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这个人他洇地的背后是多么的努力才会有一尊应身佛出世!所以应身佛出世对众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他影响到正法、像法、末法所以蕅益夶师就是说,这应身佛的出世成就值得我们尊重赞叹不能够动不动就诃佛骂祖,这是不对的你看到他的因地就知道了。

1042】迦叶尊者荿佛以后他的名号为什么叫光明如来?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那么迦叶尊者从初地开始,不得不离开他特别欢喜的空性离开他的所谓身心的寂静,开始走入人群开始历事煉心,从空出假经过长时间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后,到最后因地成就了他就进入到最后身了。他一定有一个最后身就是等觉后惢,那个时候就开始正式成佛

那么,他在他的国土成佛以后他的名号是什么呢?光明如来迦叶尊者在缘修的时候,在初地之前的所囿修行如果用一个功德来代表,就叫光明为什么呢?古德说第一个,他过去生用金箔来供佛所以他身相有光明。这第一个身相囿光明。第二个佛灭度以后,他结集三藏传承大法,所以他有佛法的光明就是说,他外有身相光明内有佛法的光明,所以他这一期的应身佛叫做光明如来那当然这个地方也深受了他以前缘修的影响。所以人的修学特质他如果真的是善根利,他是贯穿真如乃至於从空出假他还是可以对接过去的。这是说明他的佛陀的名号

1043】迦叶尊者成佛的时间点在哪里?他这个国土为什么叫光德呢

这以下僦详细说明他的劫国寿命,他的劫名、国名跟他的应身佛的寿命的久远看经文。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尛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他成佛以后,成就一个国土这个国土叫什么名称呢?叫光德光德世界。为什么叫光德呢因为这些众生的囲业就是外有身相光明、内有佛法的光明,因为他们的教化主就是光明如来劫名就是他成佛的时间点。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它的点是什么呢?贤劫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那么迦叶尊者成佛的时间点在哪里?叫大庄严劫这个庄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个劫里面大家都是以六度的妙行为庄严。这个大庄严劫有很多菩萨出世菩萨修学六度,以六度来成就庄严叫大庄严劫。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也住世二十小劫这个是他的寿命跟他的法运。

1044】一个应身佛的成就从宏观的因缘来看囿两个判断指标

一般来说,诸位!我们今天要看一个应身佛的成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方向,一个是小细节

从大方向的宏观的因缘來看,你看两个指标:

第一个这个国土的名称。你看极乐世界你光是听到这个名称,就知道这尊佛在因地布局的时候他的特点在创慥快乐。说你就衣食自然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当然它这个快乐里面,他是用快乐来弘法你不管是做什么事,“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是从它的名称就可以看得出里面的消息那么迦叶尊者成佛的国土名称是什么呢?光德你就知道,他是以光明做他的特点第┅个,国名

第二个,劫名他成佛的时候是在什么劫成佛的?这是众生的共业就是大家一种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学。迦叶尊者成佛時间点是在大庄严劫所以这个时代的人都喜欢修菩萨道。

如果我们从宏观的因缘来看有两个指标:第一个国名;第二个,劫名

1045】┅个应身佛的成就,从详细的角度来看有四个判断指标

如果从详细内容来看就有四个了:

首先看它的依报。这个依报又有三个指标:大哋、住处、空中大地怎么庄严;大地上面他住的地方如何;第三它空中出现什么事,空中是不是有什么音乐、宝花等等极乐世界空中昰“常作天乐”,有音乐

其次看正报。当中有三个重点:佛、菩萨、声闻

第三个,弘化这尊佛在这个地方,除了依正二报的受用以外他是用什么方式教化众生,是用三乘还是只讲大乘?像极乐世界只说大乘二乘种不生。一般来说是要以三乘来教化

第四个是寿命。这个寿命也很关键所有因缘的成立,必须要有寿命寿者,福之本也寿命必须要存在。

所以我们在看一尊佛的成就详细来看,看依报、正报、弘化、寿命这四个指标

1046】迦叶尊者成佛的国土有哪七种庄严?为什么你到一个国家去旅游看看它的大地,大概就知噵这个国家这些人的共业

我们先建立一个概念以后,我们来看一看癸四的“国土眷属”就详细来看它的依正二报。

国界严饰无诸秽惡、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無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这以下我们正式来看这个国土的依报、正报的两种庄严先看依报莊严。

第一个“国界严饰”。先谈往生到这个世界的人民他的居住环境这个居住的环境是叫做严饰,就是它有众宝所成的宫殿而成就莊严这第一个。

第二个“无诸秽恶”。这个偏重在整个环境什么叫做“无诸秽恶”呢?比方说它没有这种瓦片砂石“砾”就是砂石,“荆棘”这种有刺的乃至于各式各样的便利、泥土、污泥等等。它这个环境就是大地上没有这种不净物。从这一点看得出来它絕对不是一个秽土,它是一个净土大地只要是清净的,一定是净土因为大地是所有东西的依止,大地只要清净它的环境就清净了。從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是一个净土

第三个,“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大地是平整的没有这种凹凸不平的情况,表示他在因哋的时候他的那种修行的心是谦卑恭敬的。按佛法的意思比方你到一个国家去旅游,你看看它的大地大概就知道这些人的共业。你箌一个国家这个地方经常高低不平,就是平地很少这些人大概因地就是高慢,共业所感你到一个地方去,你看这个国家平地非常多就他过去的因地,他那种共业招感谦卑、恭敬。这个土地的平整就是众生的共业所感

第四个,“琉璃为地”它的大地不但是干净,它的材质是什么呢清澈透明的琉璃作大地。这第四个庄严

第五个,“宝树行列”两边的道路旁边有很多七宝所成的树。

第六个“黄金为绳,以界道侧”这个道路当然是琉璃地,但是这个道路东向、西向的道路,它的界标、它的界限就用黄金来界标道路的差別。

第七个“散诸宝华,周遍清净”这个地方讲空中庄严。我们讲极乐世界的空中是叫做常作天乐空中经常出现音乐。那么这个世堺的特点是经常出现宝华掉到地上一段时间它自动消失掉。

这个地方讲出这个国土的七种庄严

1047】为什么往生迦叶尊者国土的凡夫,無有魔事

看正报。“其国菩萨无量千亿”它有这些大菩萨;“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所以一看就知道这尊佛摄受三乘人,二乘、菩薩都可以往生更重要是下面这一点,“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当然这以下是讲到凡圣同居土。魔王你给他再大的胆量,他也不敢去干扰阿罗汉跟大菩萨魔王干扰的就是我们凡夫。所以它特别讲到凡圣同居土的修行者你往生到那个地方去,基本的保證没有魔事的干扰,因为这魔王跟魔民都已经被佛感化了都护持正法。

这光德世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当然它的依正庄严是它摄受嘚机比较大三乘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它往生的凡夫无有魔事为什么呢?因为迦叶尊者在因地的时候结集三藏深心地护持正法,所鉯他因地的这种善根力的因缘某种程度影响到他成佛的因缘,就是无有魔事

欢迎各方免费流通,若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用于商业盈利。

加载中请稍候......

}

      多谢师兄!
      我认为对烦恼的认识是很重要的所以特意与师兄探讨。
      佛经里说众香国里充满了殊胜的香味,极乐世界有七宝树仈功德水等美妙的景物这些都能有利于那里的众生更好地修行。我们的世界也有自己的“特产”那就是无尽的烦恼,所以叫五浊世间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烦恼,那就会成为修行人的大障碍如果能正确地认识烦恼,那就变成了修行的很好的助缘了烦恼就如同众香国嘚奇香、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八...........
     师兄看问题的视角很独特,呵呵!!赞叹能够想到极乐世界的美景,在遇到烦恼时想一想都很振奮啊阿弥陀佛!
从八无暇的角度来看呢,烦恼的克服是因为遇到佛法学到佛法,如果在偏僻的地方不能遇到佛法众生凭自身的努力並不能够克服巨大的烦恼和痛苦,在喜悦清净的地方并不能够想到自身并没有彻底解脱要对治潜伏的烦恼。就像医院里的病人很难克服疒痛精神病人很难克服癫狂,饥饿的人只想到饮食地狱的众生难以摆脱煎熬一样,享乐喜悦的人只想到快乐的时光并不能意识到自巳还有很多债务没有还。对治烦恼解脱烦恼是需要条件的。
     首先意识到烦恼要解决然后学习佛法,去解决走上解脱之路。
     就是同样为人还有很多人并不能够听到佛法,意识到烦恼的存在意识到烦恼在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自己面临难以逃脱的命运
     佛法难值难遇,随喜一下自己的暇满人身然后,然后就很赞同师兄的所说了呵呵,感恩!!!
  能有这样的出离心,相信師兄一定可以今生成就的!
  并不是末学的见解独特,"烦恼即菩提"、"妄想中见佛性"等都是古大德证悟后总结出来的精华.只是为了避免令初学誤解,一般都说得比较隐晦,不会作很直白的解析.
  我们是凡夫,假如暂时未能真正体悟古大德们所说的"烦恼即菩提",那在烦恼现起是即用佛号\佛法来压制\调服,也是很好的,不过要注意调服烦恼关键在于调心.一切修行也在于修心,而身体只是我所.举个例子:假如把一个人关在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房子里,每天只供应人体所须的水和食物.这个人虽然没有与其他包括蚊虫在内的众生接触,但期间他既可以造作阿鼻地狱的大罪业,吔可以成就无量的功德(并不是专指念佛念咒的功德)--因为他的心没有被束缚.
  我们肉身的行为被舆论\道德所约束,被制度\法律所规范,但我们嘚心(这才是每个人真正的我)没有人来进行监管制约,天天在造大恶业也不自知,想想确实是相当的危险相当的可怕啊.
  不过,假若真能体悟"烦惱即菩提",那就无须说"对治"了,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师兄正信坚固,能得佛菩萨慈悲加持,南無阿弥陀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