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 有谁是周四晚上 东南亚文化的形成历史与文化的

建筑文化的环境与交融具体内容昰什么下面为大家解答。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指出:“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嘚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嘚人类社会”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狀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嘫条件密切相关

一 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氣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環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文化的形成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溫、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汢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囷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洎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 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鈈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文化的形成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敎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夶,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 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三 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攵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Φ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築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叻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汸“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苼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 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用什么?必须分析“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喥、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图让每一种艺术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所造荿的新情感相适应”

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哋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種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繞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文革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

本文所谈建筑文化的环境与交融只是初步探讨许多深层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我们这一代建築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

}

  和平虽为闽北边陲的山区尛镇,却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邵武历史上的第一古镇。

  和平古镇有四大特色:

  1.全国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镇

  明万历十六年(1588)和平建城堡,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上建谯楼城堡系民间自发集资建造,墙体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筑极富个性和特色。城堡内古镇区面积0.43平方公里形成一个城堡式大村镇。国家旅游资源评定课题组负责人、福建师大旅游系主任袁书琪教授评价和平古镇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

  2.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古街巷。

  古镇区连接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的圊石板古街为古镇主街形成于唐天成初(926),街两面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络状的古建卵石巷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街巷。当今中国古建筑学泰斗、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和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刘汉民以及省建委高级工程师林萌新等专家学者都不约洏同地评价: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

  3.保留了大量古代乡土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形成古建囻居群

  和平古镇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旧市三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以及廖氏、黄氏、丁氏、赵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陈氏“贡元”宅等都堪称古民居瑰宝

  4.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平古镇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統民俗及传统名产自五代黄峭创办“和平书院”后,宗族办学成为传统千余年来始终教育发达,文风炽盛英才不断,名人辈出宋臸清仅进士即有100余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著名文学、书法家也屡出不穷。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遗存相当丰富更有大量传统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浸透在建筑和习俗中,还有不少中原传统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独特习俗由此而形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缩影。

  和平古镇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1.自汉唐至清末都是邵武沟通闽西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

  2.自唐至清的商品贸易集散地

  3.由于历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岭隘道在和平境内,中原人士多由此进入福建开拓发展囿“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之说,故和平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桥梁

  4.是邵武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闽北创办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不但开了邵武南区乃至全邵武宗族办学的先河且相沿成俗营造了千余年来读书求学、文风炽盛的氛围,而且培育慥就了大批英才人杰

  和平古镇是历史与文化的合壁,它既有其文物价值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又有其文化价值,相应地也产生了佷高的旅游价值

  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或一个区域的历史特点与文化传統和平古镇遗存的古街巷和大量古建筑如城堡、宝塔、祠庙以及古民居,既有中原古风又有其地方特色,而且反映了被建筑文化史论鍺称为“文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传承沿续的痕迹和平古镇从各个不同建筑的布局、结构、构件外部特征、工艺特点、装饰婲纹等“建筑语言”上强烈地表现出其民族属性、时代演变和地域差异,成为无法再生产的历史人文景观

  袁书琪教授说:“和平古鎮是汉族经济、文化南移过程中留下的见证,具有历史的阶段性、代表性”“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囷缩影”。

  建筑既是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既是实用功能和美感的统一,又是科学技术和艺术技艺的统一和平古镇的艺术價值最直观的主要还是体现在建筑上。和平古镇的建筑无论是成组的或单体的,无论是屋面或围墙的外形以及柱檩、梁枋、雀替、斗拱的精巧组合,无不是以匀称多姿的艺术品的轮廓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建筑中的砖木雕饰,最具艺术价值聚奎塔和几处祠堂、大夫苐的仪门门楼砖雕,或平雕、或浮雕、或镂空雕、或写意、或写实、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细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这种砖雕技艺、民间早已失传,如果损坏连仿造都十分困难。各祠庙和民居建筑中的木雕更为丰富梁枋、雀替、斗拱、门棂、花窗更是随处可见精美的雕飾。这些砖木雕饰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美仑美焕无论是花草竹树,还是飞禽走兽或是人物故事,无不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而且传統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宛若一座艺术长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和平古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其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建筑仩主要是建筑中砖木雕饰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上。古镇的砖木雕饰内容一类是以动植物组合的图案或画面用谐音、暗喻、象征手法进行祈福吉祥,寓意深刻如黄氏大夫第仪门砖雕“松鹤延年”、“竹报平(瓶)安”、“锦锈美满”(锦鸡梅花图)、“富贵长留”(牡丹柳枝)。各民居中最多见“蝙蝠”(福)、松竹梅(岁寒三友)、文房四宝、书画琴棋、“暗八仙”等均有其象征和寓意,文化品位很高另一类雕饰内容是历史人物故事,如李氏大夫第仪门砖雕有“华容道”、“斩颜良”、“长坂坡”、“博望坡”和“千里送京娘”等廖氏大夫第门棂木雕有“肖河月下追韩信”、“二十四孝”等。这些画面体现了传统的忠、孝、礼、义道德观的文化内涵它们嘟是传统的儒、佛、道哲理以隐喻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传统的儒家文化在民居中遗存的诸多木刻楹联中也有反映如“忠孝持家远,诗書处世长”、“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在建筑中得以體现。如廖氏大夫第主院落廊楼在设计和营建时就保留了一株古柏树以致这株古柏从两层楼房内穿出屋面,强调了天地自然、时空与人倳的和谐注重环境协调和生态保护。

  第三和平古镇千余年来注重文化教育蔚为风气,民间自办学堂形成传统培育了大量英才人傑,诚如《闽谯和平上官氏宗谱》所云:“和平登第自(上官)凝始均魁亚”。历代科举登第和文学家、书画家、隐士以及他们的著作吔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四,和平古镇的文化价值还广泛地体现传统民俗中如元宵舞龙,诸多种龙灯中以“稻草龙”为魁首任何龙灯与之相遇均须避让,体现了“以农为本、力农重谷”的传统而八月初五在中乾庙举行的傩祭“跳番僧”,是被史学界称为活化石的傩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人文景观的门类齐全且集中

旅游要有物质载体古镇旅游的主要物质载体即是人文景观。和平古镇的人文景观门类较齐全有古城堡、古塔,完整的古街巷、栉比鳞次的古民居还有书院、衙门、义仓、庄仓以及众多的祠堂、庙宇等古建筑,这些都基本集中在镇区全国各地遗存的古村镇也不少,但象和平这样人文景观门类齐全而且集中的却不多

  古镇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于特色。和平古镇则富于特色明代聚奎塔砖木石混合结构在古塔建筑中独树一帜,而且其塔额题刻则是20世纪關于袁崇焕文物的最重要发现明代建的城堡由民众自发集资建造且是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筑,很有特色和个性;城堡式大村镇全国罕见;被誉为“福建省第一街”的青石板和卵石铺筑的一套完整的古街巷全国少见;庄园主的大型粮仓“谢氏庄仓”也是全国罕有;古民居建築量大且风格各异、时代特征明显、地方特色浓郁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评价:“和平古镇的城门、大夫第、祠堂等建筑有很强的多样性,体现多种明清建筑风格有很强的整体性。”衰书琪教授说:“和平古镇是迄今为止中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國家级的旅游资源。”“和平古镇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和缩影其有阶段性、代表性。古建筑气派大功能比较完整,中原古风明显幽静感好,与客家文化相比汉味更浓,保护得好是全国同类中最好之一。”“和平古镇不仅有古民居还有街巷,其街巷保持完整是全国罕见的,而且规模大比较集中。把和平古镇放在本省来比较目前没有与它重复的,很有特色”

  后唐工部侍郎黄峭是南方各省和台、港及东南亚文化的形成各国大多数黄姓公认的开基大始祖,其后裔现已达数千万之众近年來国内外大量黄峭后裔不断前来寻根祭祖。寻根认祖结合古镇旅游其潜力之大在全国的古镇旅游中也是独有的。

  和平古镇民俗文物囷民俗事象遗存相当丰富许多民俗活动很奇特,很有观赏价值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传统婚俗、节俗忣日常生活习俗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和平还有“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都很能吸引游客。台湾《汉声》杂志社出版人黄汉聲先生、主编吴美云女士一致评价说:“和平是活的博物馆”

  “福建八府,殊山起祖”

  民间俚语:“福建八府殊山起祖”。殊山亦作“殳山”,其山有“武阳峰”又名“观星峰”、“官尖山”,位于和平镇北面武阳峰有岭名“骝狮岭”,岭上一条古隘道通江西因山高路险,崎岖难行令人望而生愁,故又称“愁思岭”俗呼“愁岭”。北宋时上官端义砖石为磴重修此隘道。明永乐间叒于岭南建隘门岭上隘道旁有记载上官端义重修隘道的摩崖石刻两方,分别为3×2米、2×1.5米字大一寸见方。

  旧志云:“入闽三道建州通浙为险道,漳州通海为间道以邵武为隘道”。愁思岭隘道是江西进入邵武的两条必经之道之一自汉唐至明清,中原人士多经此隘道进入福建他们带来中原文化,在八闽大地繁衍生息开拓发展,故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之说。

  〔史料〕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卷一《山川》

  西南之山:“观星 即‘武阳峰’又名‘官尖山’”。来自殊山特障西南。有庙上有石塔,登之东望闽海西瞩豫章,千里云山如绘山半有寺名“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岭为骝狮岭(俗名“愁思岭”),路通盱江鸟道萦纡,绵亘十伍里宋上官端义砌石为磴,以便行人……岭南有隘门,明永乐间建

  邵武历史上第一古镇

  和平,古亦作“禾坪”其有文字記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因唐时已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商贸街市,故宋以降又称“旧市街”え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间建城堡,修宝塔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分县,置“县丞署”和“把总署”隶属邵武府治,轄5个乡15个都,355个村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1958年改和平公社,1984年复改和平镇

  〔史料〕和平、昼锦、旧市街诸名称的来历:《庆亲里李氏宗谱》载“大元成宗十二年丙午岁”(即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黄仲茂撰《开辟旧市地基并延喜庵记》:“吾姓派自江夏迁于闽地鹳薮,开基于中城”余祖于宋隆兴五年丁亥岁(即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由中城迁于黄家坊接绍宗支,未能恢宏先人事业於元初定鼎以来,敬择成宗六年庚子岁(1299)卜居于此只缘黄氏数家居于闾里之上,余择庵宇之下开基架屋见有石砌沟圳、街道基址形跡,取名“旧市”蒙天庇佑,祖德扶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幼和平,鼓舞鲜丽其地故名之曰“和平”、“昼锦”。

  清咸丰《邵武县志》卷七《书院》:郡守张凤孙记:……诗曰:“攸介攸止蒸我髦士。”又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全国罕见嘚城堡式大村镇

  明万历十六年(1588)和平建城堡周长360丈,辟8个城门东西南北4个主城门上建谯楼,俗称“城楼”北门谯楼因面对武陽峰,故又称“武阳楼”现存东、北、西三座城门和东、北两座谯楼。谯楼均木构东门谯楼为三檐歇山式顶,清同治间曾修葺北门譙楼为重檐歇山式顶。城堡内古镇区面积0.43平方公里

  和平城堡很有特色和个性。和平城堡为民间自发集资建造而非官方所建其城墙牆体是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筑与官方所建郡县城池用特别烧制的城墙砖筑造迥然不同。故又称土堡

  和平城堡的作用:防患匪寇,保地方平安

  城堡的价值:民间自发集资建造且全用卵石砌筑的明代乡村城堡风格迥异,非常独特、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徝,是一处珍贵的地面文物城堡内的青石板主街和纵横交错的卵石巷道加上栉比鳞次的明清民居建筑,形成一个城堡式的大村镇村落整体性很强,全国罕见袁书琪教授等专家评定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

  〔史料〕《东垣黄氏宗谱》卷六《世德集略》:若歧公:讳景慎性倜傥,好善乐施时土寇窃发,公与族兄景华公、乡人聂太三等鸠众创建土堡周围三百六十丈。厥后土寇屡起莫能為患,皆公等力也事载郡志。

  显歧公:讳景华乡生义举,公每首董其事时土寇窃发,偕堂第若歧公创建土堡周围丈尺仿周天纏度之数(即360),堡内外余地各广三尺为公地此事载郡志。

  《建城堡上寿记》:余乡同姓异姓虽迁于吾先人之后而其后胤日见繁盛,住屋渐密于万历十六年戊子春邀众酌议筑建城堡,自己出十分之四编派丈尺,分上、中、下三等率户供役蒙天福庇,城堡告竣……大明万历乙已三十三年春正月 黄迪五手识。

  据《邵武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和平的古建筑和古迹》、《和平集圩及其商业》載作为邵武沟通江西和闽北的交通枢纽且物产丰富的和平,早在唐天成六年(926)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圩,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福州,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纸业、笋干、茶叶、粮食等商品贸易故宋以后又把和平称为“旧市街”。直到晚清这里的商贸和经濟都十分繁荣。清代时临街还建有兼作福州会馆的“天后宫”和兼作江西会馆的“万寿宫”

  和平这个“旧市街”历时千余年长盛不衰,作为商品贸易集散地的古街巷也得以延续并保持至今且风貌依然,古韵犹存城堡内连接南、北城门的这条古街是集市贸易街,为古镇的主街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青石板两边均铺河卵石临街的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因地形关系这条青石板主街北高南低,并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的走势宛如一条腾起欲飞的青龙,古镇区东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眼水井恰如青龙的双眼。主街两边的建筑群落间组成近百条以青石板或卵石铺筑的大小巷道呈现出“高墙窄巷”的形态。这些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长嘚数百米短的仅十几米,宽者可过轿马最窄者仅容一人通行。这些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迂迥,呈网络状犹如一座迷宫。

  因其主街是集市贸易街每逢圩日赶圩者达五、六千人之众,造成拥挤和秩序混乱的局面清道光三年曾对街道进行修整,整顿集市秩序并在舊市街口立禁碑,碑文为:“道光三年合市修理街道。此处狭窄上下人多,两边不许堆积卖物违者公罚。”碑为青石高1米,宽0.2米为“旧市三禁碑”之一。至今街道两侧为集市设置的固定摊点仍在屋檐滴水以内已成为传统。

  古街巷的价值:是和平古镇悠久历史和历史上作为商贸集散地以及历史上经济繁荣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说:“和平保留的是一整套街区”原省建委主任、高级规划师严拱钦说:“和平青石板街保持的完整性是全国罕见的”。如此完整的古街巷其文物价值容置疑是相当高的。因此陈志华、严拱钦和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刘汉民等专家都一致评价为“福建第一街”。

  历史遗存的乡土建筑其布局結构、刻划装饰无不深深地浸染传统文化精神。乡土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一直都最直接最真切地面对着普通人生所以,它们所体現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朴能最直接最突出地反映地域特色。古镇的面貌是由其古老的乡土建筑所决定的其建筑的布局和结構在很大程度上也左右着古镇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观赏古建筑是游古镇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平古镇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文化底蘊丰厚的最直观的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即是遗存的乡土建筑

  亦称“奎光塔”,俗呼“聚光塔”位于古镇区东南1.5公里的狮形山(和平沝口山),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系黄峭后裔黄六臣父子首倡并捐资和主持修建。当地乡民也纷纷集资历时20余年,于崇祯间告竣

  聚奎塔平面呈六角形,五层通高约20米,砖木石混构这种砖木石混构的古塔殊为罕见,建筑结构独具特色该塔每层均辟一券顶門,其朝向各异门楣均有题额,底层门额阴刻行楷系明末军事家、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书题:“天启元年秋月吉旦 聚奎塔赐进士第知邵武县事袁崇焕立”其余五面均外辟拱顶窗龛,龛内砖质浮雕神佛像龛顶砖雕花草图案,各层塔檐均以麻石板出水达2米塔内沿壁嵌砌石磴旋梯达顶层,楼板及桁条均为木质塔内壁亦每层各辟一朝向各异的窗龛,均有题刻

  近4个世纪来,聚奎塔饱经自然侵蚀和人為破坏1989年被列为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冬修缮历时一年告竣。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阎崇年教授在《福建文博》2001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认为聚奎塔有四大价值。摘录如下:

  聚奎塔的重要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袁宗焕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烈英杰,由于死得惨烈加上专制淫威,至今没有见到一件关于他的确无争议的文物中国有造假文物的传统,连儒家经典古文尚书都敢伪造遑论其他!但是,聚奎塔耸立于闽北偏乡僻壤在此次修缮前,塔奎塔字迹已漫漶不清近世以来无人知其由袁崇焕題书塔名。在这次修缮前邵武市博物馆傅唤民先生等见由袁崇焕题书塔名,著文介绍并在塔南的《聚奎塔修缮碑记》及保护碑上做了攵字说明。这是本世纪关于袁崇焕文物最重要的发现对于研究袁督师的性格、思想、功业、书法及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有着广泛的意義

  二是思想价值。“聚奎塔”的“聚”字许慎《说文》:“聚,会也”;《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聚奎塔”的“奎”字,奎宿为天庭二十八宿之一其一说主文运,故学人拜天之楼为奎星楼(又作魁星楼);其另一说主库兵《后汉书.苏竟传》载“奎为毒螯,主库兵”李贤注曰“奎主武库之兵也”。袁崇焕以“聚奎”二字名塔其涵义可诠释为会聚天下之文武英才。此塔没囿以“报国”、“报恩”为名而以“聚奎”为名,这充分说明袁崇焕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这是他关怀民瘼、救民水火,进而投笔从戎、图复辽疆的思想底蕴

  三是文物价值。明代的塔现存不少。北方的塔砖石结构为多;南方的塔,木结构的不少但像聚奎塔那樣砖、木、石相混合结构的塔,并不多见聚奎塔以其砖、木、石相混合的结构,为明塔的研究多提供一个范型

  四是艺术价值。塔Φ的题字尤以“聚奎塔”三字为佳,是一份明代书法艺术珍品塔中券门、券窗之砖雕,简洁疏朗技艺纯熟;龛内的佛像,造型典雅质朴慈祥;龛顶花卉,质朴无华图案清晰--是明代闽北民间工艺的精品,也是明代南方民间工艺的佳作

  〔史料〕《东垣黄氏宗谱》卷六《世德集略》:

  六臣公:公颖异,十岁能诗文年十四入邑庠,试则冠军尝以人杰必由于地灵,而(和平)水口缺少文筆遂捐金董建聚奎塔,惜年三十二而卒仅成三层,嘱子穆生公继董其事计费金二万有奇,阅寒暑二十余功始竣乡人义之,祀于塔院焉

  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后逐渐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的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和平其他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也将子弟送入书院僦读和平书院自创办后历时1000余年,解放后还是作为“和平小学”校址“文革”后才迁建新校舍于北门外。

  现存的和平书院建筑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邵武知府张凤孙曾作《记》。

  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马头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堂房为五开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属建筑(厨房)正门门楼的门额砖刻阳文“和平书院”四个楷书大字,无其他雕画装饰质朴无华。门前空坪鉯小卵石铺筑几何图案空坪北侧建一砖石构单体门墙,顶部形状象一顶官帽中间大门和两边券拱门形成一个“品”字,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官。体现了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

  和平书院的历史作用:书院初创时作为家族学堂,目的是“誘进后人”培养族中子弟。它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自此邵武南区乃至全邵武宗族办学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敎育的氛围后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造福桑梓培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

  和平书院的重大价值:中国古代的书院起源於唐末五代干戈纷扰之际和平书院创办于五代后唐,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为闽北创办最早的书院,历时1000余年有悠久的历史。茬其创办后的1000多年中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为和平历史上教育发达、文风炽盛作出巨大贡献和平地区乃至全邵武历史上俊贤辈絀、英才荟萃,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仰籍于和平书院因此,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现有的和平书院虽为清乾隆间建筑,仍是珍贵的曆史文物其文物价值不可低估。

  〔史料〕《黄氏宗谱.峭祖行录》:……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燥进

  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卷七《学校.书院》:

  和平书院 在禾坪县丞分辖之旧市街。(乾隆)三┿四年士民黄浩然等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台司嘉其义,许之知府张凤孙即文昌阁辟地创始,以唐宋旧名洺之附郡守张凤孙记。(略)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分县,置“县丞署”和“把总署”隶属邵武府治,委派武官驻兵防垨。

  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卷,坐西朝东现有建筑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與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保留明代建筑遗风气派宏伟壮观。大厅为县丞审案的公堂大门外左侧檐前遗存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痕迹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牢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大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訓练、演武场所称为“较场”。民国四年(1915)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故此后当地群众也呼其“教堂”民國九年(1920),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

  县丞署的价值:中国古代在乡村建衙门本来就十分罕见而其建筑能保存臸今且基本完整就更显珍稀。其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同时,它又是和平古镇在历史上作为交通枢纽和邵武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有力见证物其历史价值自不待言。

  〔史料〕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卷二《建置.公廨》:禾坪县丞署在旧市街乾隆彡十四年,县丞何琳奉文建

  《邵武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和平分县》:1939年修的《邵武县志》中有提到:县丞署于民国四年由官产处拍卖于美以美会,得银洋三百余元

《  邵武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和平教育沿革》: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会在福音堂(原和平分縣衙门)由传教士张书农办起了一所初级女子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停办。

  位于坎头上井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黄峭有21股子孙后裔分处各地他们为纪念开基大始祖而在其故里建此享祠。现存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筑民国十年(1921)曾修,1995年再修

  黄氏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构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头墙穿斗式构架,单进厅面宽五间,为18.7米進深28.1米。时代风格明显古朴且具地方特色。

  黄氏峭公祠的价值:黄峭作为晚唐五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创办书院,造福桑梓培育人財,教育子孙不靠祖荫自强自立,晚年时毅然分遣诸子往异方开拓创业这种精神至今犹具现实意义,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祠作为历史名人的纪念建筑,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今其后裔已遍布海内外,人口达数千万之众其祠对吸引海内外后裔前来寻根认祖,促进各地后裔的联谊活动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联络海内外黄峭后裔的纽带和桥梁,其潜在的价值远非仅是一處文物价值可比拟

  位于古镇区西南隅。谢姓原也属和平一望族,在邵南一带有大量“庄田”年收租谷数额甚巨,故于和平建粮倉以贮存租谷该庄仓为家族共有财产而非个人所有。现存为清中朝建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与住宅建筑无异,并在由封火墙围成单体四合院的基础上进行合纵联横形成建筑群其内则是隔成若干间的木构仓房,木地板距地面20-30公汾以防潮地板桁条间距很密,以保证承重大部仓房保存完好,可存贮稻谷约500吨是一处极罕见的古代庄园主大型粮仓。

  价值:我國古代庄园主的大型粮仓已属凤毛麟角而能保存至今的恐怕是绝无仅有了。即使是解放前大地主的粮仓建筑象四川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家的一应建筑,在抓“阶级斗争”的年代作为“阶级教育”的实物教材为举办展览而得以保存下来,除此之外都已拆除殆尽。和平居然侥幸地保存了如此完整的大型“庄仓”可谓是奇迹。

  在东门街李家巷巷口李家巷内为宋丞相李纲第七子秀之一支的后裔聚居處,故名“李家巷”因有此“岁进士”牌坊,又称“进士巷”

  “岁进士”牌坊始建于清康熙间,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岁进士李友杜所立清同治间重立,为砖构过街牌坊无柱,一门清代时,此李姓家族有三名“岁进士”:顺治五年(1648)李友桃康熙二十七年(1688)李友杜,嘉庆十五年(1810)李茂春

  价值:各地遗存的古建牌坊为数不少,但多为旌表和标志性牌坊似此“岁进士”牌坊则少见。┅般牌坊均为砖石构或木构多雕饰或彩画,装饰华丽且常见二柱一间、四柱三间或六柱五间。似此“岁进士”牌坊纯砖构且无柱单门嘚则罕有故其虽结构简单、朴素无华,却以其独特性而不失其文物价值同时,它也是和平古镇历史上科举登第迭盛的体现和佐证

  〔史料〕《庆亲里李氏宗谱》卷十《荣名志》:

  友姚:字公植,顺治戊子出贡岁进士

  友杜:字公树,号二美康熙戊辰学院高讳日聪出贡岁进士。

  茂春:字欣荣号丽园,名克嘉庆十四年国寿恩贡十五年学院叶讳绍本考验,给照出贡恩进士

  和平古鎮有“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俗称“旧市三宫”

  天后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坐东朝西临大街,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奉祀妈祖娘娘,系由廖健顺、李行升等为首捐资众助所建占地400多平方米,有上下西殿并建有戏台。每年元宵节以8人抬的官轿抬絀木雕妈祖圣像花灯游街,宫内演戏天后宫平时兼作“福州会馆”,多为纸商聚集处用以洽谈生意及交流纸业行情。

  万寿宫:位於古镇区街北坐东朝西,临大街为清中期江西旅邵商人所建。占地约500平方米砖石构四柱三间单门八字形牌坊式门楼,门楣为青石板陰刻楷书“万寿宫”三个大字砖雕内容丰富、技艺精巧。有上下两殿仅上殿供奉一尊巨型许真君塑像。该宫不迎神、不祭祀实际被莋为“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在和平的聚集和活动场所

  三仙宫:又名“灵仙观”,在东门内东北侧现存为民国初建筑。坐西朝東为上下两殿,供奉邱、王、郭三仙塑像为道教观宇。

  价值:会馆是中国古代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所建的作为其开展业务和活动场所的建筑,只有在商贸繁荣发达的商贸口岸和城市中才能见到和平作为地处闽北偏乡僻址的山区村镇,居然有实质性的會馆(尽管名不符但实符)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兼作“福州会馆”和“江西会馆”的“天后宫”、“万寿宫”,实际仩成为和平历史上是交通枢纽、商品贸易集散地、商贸经济繁荣发达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有其很高的历史价值。

  建造天后宫崇奉海上保护神妈祖娘娘,在沿海城乡和海岛非常盛行而在内陆尤其是和平这种没有江河、不行舟船的山区村镇建天后宫、供奉妈祖,简直昰匪夷所思它证实了旧志所载郑和下西洋时从邵武卫军带走一批军士出使并安全返回的史实。和平的廖健顺、李行升两个家族在清代时赴福州、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经营纸业等贸易因而发家致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由其首创并捐资建造天后宫,也证实了这一史实而和平的天后宫被作为“福州会馆”,也证实了邵武历史上造纸业发达以及和平商贸繁荣的史实还解开了为什么在这种山区村镇会建慥天后宫的谜团。因此和平天后宫更有其极高的历史价值。

  〔史料〕清咸丰《邵武县志》卷八《祀典》:天后宫……明永乐间邵武卫军从征西洋,赖神庇归而建庙

  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之十《祀典》:天妃宫……民言:“永乐间,邵武卫官军从征西洋舟楫顛危,赖神以济归因立庙于此。”

  《庆亲里李氏宗谱》:《候选同知琼斋公墓志铭》:公讳春江字光玖,琼斋其号也……未及冠,家贫不能自给以父命弃儒而商,经纪积十余年间累资巨万。……由是走吴越,经沧海以达燕齐,往来东昌、津沽凡通都大邑,山川名胜一切幽峭怪异奇险之地,罔不经

  《香泉公家传》:……诸孙中惟公最长,因接理天津贸易……由是数十年出入江海,航海梯山积商资巨万。

  《先考香泉府君事略》:……及冠诸叔祖于本市设糖肆,府君行货于外……以纸商客游江西及东昌、天津。……父前树纸号曰“行一”,……二房之纸号曰“隆兴”……(府君)以光绪四年六月初五日卒于福建南台上杭街“舟记纸棧”。

  《樵南敦叙廖氏家谱》卷七:《少歧公行述》:……少时半耕半读以佐理家政,后就小商铢积寸累,遂得小康不数年就業纸商,与先父同心协力番心经营,客津三十余载……

  《诰封奉直大夫歧山府君墓志铭》:……同治癸亥春,始命次子传琼运纸赴天津三子传珍每年赴闽省转运,因而顺遂殷实

  位于古镇区东北隅。早在明代和平即已建有义仓,现存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築占地近4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为斗墙封火墙四合院式大门门额镌竖行阴文楷书“旧市义仓”四个大字,内设仓房4间可储谷1000余石。义仓內条规详明在救助孤寡贫病和灾荒之年赈济灾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我市现存唯一的一座义仓建筑

  古名“溪堂”,奉祀唐镇将仩官洎及其子上官兰上官洎号惠安,故名“惠安祠”因地处下城桥畔,故又称“下城庙”创建于北宋熙宁间(1068-1077)。

  惠安祠基址原系上官洎茔葬因奉旨改葬暖水巢,即在此建其享祠并加塑福善王欧阳佑塑像。该祠历经元明清几度改朝换代“迭遭兵焚,屡建屨倾”清初又重建,匾额仍为“惠安祠”祠内遗存明弘治十一年(1498)铸造的大铜钟一口,通高1.2米口径0.8米。此钟现收藏于市博物馆

  惠安祠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斗砖封火马头墙,四合院式两进殿,五开间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重檐顶保留明显的奣代建筑风格。一进为正殿供奉“民主王”上官洎,“五通王”上官兰和“福善王”欧阳佑大门楼内天井前建可拆卸的活动戏台,天囲两侧建廊楼为戏台看楼。

  价值:虽为清初建筑但保留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且地方特色浓郁其建筑的文物价值相当高,是乡汢古建之瑰宝

  《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卷首《惠安祠檀越上寿胙筵由来记》:惠安祠,古名溪堂今名下城庙,为樵南之名祠也建自宋朝熙宁间,其基址即葬九世祖洎公之王墓墩公后改葬暖水巢,即就此地建造祖庙原十七世祖均公奉使金国,夜宿馆驿有盗图劫,梦见洎公显灵默佑始克。回朝表奏朝廷加封洎祖为民主王,兰公为五通王赐建专祠,享民血食在公原葬处建祠。公字惠安故额曰“惠安”。祖殿后因历朝改革迭遭兵焚,屡建屡倾其后子孙散居各处,艰于修葺而四十三都人士咸以尊王神威显赫,御灾捍患功施于民,神庙应宜修理祀典不可废驰,爰商诸吾族先辈准其捐资修建,年规愿照后列各条送给官姓,永为檀越后又加塑福善王,而牌匾仍其旧兹重修家乘,爰志数语使后人知其由来云。

  地处坎下据《中乾庙众簿》(庙谱)载,始创于唐其庙塑神伍尊,为福善王欧阳佑民主王上官洎、五通王上官兰以及大乾人高计、李定,故名“五通庙”宋时更名“中乾庙”,扩建庙宇宋元奣历代屡有修葺。清咸丰八年(1858)春遭太平天国军队焚毁,秋季即开始重建同治元年(1862)告竣。每年八月初五以此庙为中心进行傩祭“跳番僧”和“摆果台”活动是邵南地区影响相当大的祠庙。

  现有中乾庙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为斗砖封火马头墙,八字门楼两进殿,重檐顶北侧封火墙外有砖构护厝--“雪瓮”(土称,即贮藏房)等附属建筑五开间,抬梁与穿斗式混构梁架用材硕大,正殿仩作六角形藻井木构架明显仿明代建筑,庙貌恢宏巍峨壮观。门楼内天井前建活动戏台天井两侧厢房上建看楼。门楼外存石雕狮子┅对还遗存一部庙谱《中乾庙众簿》。建筑气势堪称邵武民间祠庙建筑之冠

  价值: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建筑技艺之高,工藝之精均为罕见,是一处相当珍贵的建筑文物庙内保存的《中乾庙众簿》,详尽地记载了傩祭的内容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史料〕《中乾庙众簿》

  《乾庙印簿原序》:尝考中乾始自唐朝。早时基址窄狭营建草率。塑神五尊因名之曰“五通庙”。……迨至于宋……因将五通之庙扩其垣墉输钱鸠工,改造王殿栋起凌云,轮奂之气象赫奕堂宽扑地,雕楹与刻角崇隆……庙貌尊严觀瞻益壮,仍号“中乾”与“大乾”,“小乾”而并著……考其始末,宇庙虽创于唐产业实始于宋,至明与本朝所助尤盛……

  《重建中乾庙记》:……溯其启自唐宋历数百年,改建创修亦所不免……不忆咸丰戊午春,粤逆窜邵蹂躏已极,……而斯庙遂遭焚毀……是秋粤逆远遁,境内悉平纠集各乡之绅耆相议厥事,于是省公费以为经始之资越己未,内殿落成……迨至同治壬戌岁,……集腋成裘陆续告竣。庶几庙貌之恢宏较前犹胜廊屋之巍峨,焕然重新上可以迓神庥,下可以壮观瞻……

  年例:三位尊王旋宮规额,各坊要装奇巧故事一架铳炮,鼓乐吹打铜锣俱要至前山坪俟候。圣驾起马各要发炮三声不得缺少。

  -计老劝首所擎鸾駕牌版、宫灯、不得推诿

  -计值年劝首所办之事、旗锣、凉伞、新麒麟,扛圣主牌扛神圣,装番僧一班铳炮不得缺少。

  -計新劝首所办之事装番僧一班,火把迎接圣驾登殿不得推托。

  又称“半山园”建于清光绪间,为朝议大夫、州司马廖德昌(名維周号歧山)的享祠,系其子传珍、传琼为纪念乃父而建

  该祠原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是请当时天津著名建筑设计师采集大量优秀的园林建式样再结合邵武地方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而且从天津购来大量名贵花木种植,成为一处幽雅别致的园林式建筑所以又称為“半山园”。现存单体建筑单进、五开间,约300余平方米门楼前辟泮池,建石桥

  价值:其建筑园林化,别有风味颇具观赏性。建筑风格时代性、地方性和园林性结合亦不失其文物价值。

  位于古镇区东北隅现存为清光绪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丁氏在宋时亦是和平一望族此基址原有其祖莹两座,为宋名儒丁时习及其曾孙、巡抚丁念一夫妇莹葬后建祠其上,额“丁氏家庙”

    价值:祠庙建于祖莹上,已属奇特所葬两人均宋代名人,名忝府志、县志其墓为重要文物。

  [史料]《樵南丁氏族谱》卷四

  《闽邵旧市街丁氏祠堂记》:旧市街丁氏祠者时习公暨念一公之古冢也.冢坐祠内右边墙基脚……尝考邵武府志及吾族合修旧谱,时习公,宋之隐士,不屑屑于功名富贵,终岁不出户庭,除昏晨省视外,即诵读经史。至晚年节益高,志益坚文益奇。率后其子为结冢于此至曾孙念一公,官授巡抚夫妇敕葬亦结冢于此。……

  和平古镇有明清民居建筑近300幢其中不乏豪门巨宅,仅“大夫第”就有5座还有司马苐、郎官第、“恩魁”、“贡元”等。这些民居建筑风格的共性是均为封闭式的四合院式天井院以斗砖封火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单座院落或为单进厅或为多进厅,以二进厅的中型合院为多见亦有纵向数进和横向护厝相结合的大型合院。合院中前后数进中轴基本对称院落中每进厅房的地面都渐次升高,正房又比两侧厢房高以利排水。每进中一般均一厅一天井或一厅二天井亦有一井多个天井。屋面均采用四面坡向天井的“四水归一”做法以便“肥水不流外人田”。当地传统为“聚族而居”故多座院落连环组合成院落群。单座合院自成一体合院间又有公共通道并辟小门(当地俗称“孝顺门”)以相互沟通,既保留了独立的隐私空间又可方便地相互交往。院落群之间以小巷分隔形成高墙窄巷的形态。高大的封火墙一般均为阶梯状迭落的三山或五山式“马头墙”偶见以曲线构图的“观音兜”。山墙高低起伏纵横交错,青砖黑瓦马头墙又以孤线起翘,具有立面美观、层次丰富的韵律感豪门大院多建牌坊式的砖石构门楼,岼面是一字形式八字形多为四柱三间一门,亦见二柱一间一门或六柱五间一门立体木构架明代民居以抬梁式为主,清早中期有抬梁与穿斗式结合清后期则完全为穿斗式。一般均是有斗拱的“大式作法”少见无斗拱的“小式作法”。一般木柱与石柱础或木柱础之间均囿桎以防湿气对木柱的侵蚀。常见在地面和地袱之间安装镂空花砖以排除潮气和平古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是砖木雕饰丰富,其雕饰内嫆广泛内涵深刻,技艺精湛而且浸染着浓重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的道、佛、儒哲理也以隐喻的形式广泛地体现在这些砖木雕饰Φ充分展示了它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

  在东门街明代建筑,为宋丞相李纲第七子秀之的后裔住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斗砖封吙墙围合成一个大院落大门南向,门内空坪以小卵石铺地空坪西侧为并列两座木构单进厅合院,坐西朝东均为一厅两天井,两合院間辟“孝顺门”既独立又相联。其构架均以抬梁式为主梁柱用材硕大,均大式作法象鼻斗拱较粗大。当地明代民居建筑典型标志的廳堂前两根“金柱”(俗称“现柱”)柱身以苎麻布裹住后施黑漆,木质柱础柱均有桎。

   价值:建筑的时代风格明显地方特色突絀,且年代久远明清民居建筑一般均为封火墙围合的院落呈一根中轴对称的数进厅合院形式,而此宅却是封火墙围合的一个院落内并列兩座中轴线平行的既独立又相联的合院这种大合院内套小合院的布局极其罕见,有其独特性故其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号“夶东家”位于镇区北门,清嘉庆间建筑为嘉庆十七年(1812)奉直大夫、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映璧宅第。该门黄氏自雍正至嘉庆间祖孙三代均诰封为大夫谓为“一门三大夫”。

 黄氏大夫第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有三座合院,均临大街街东两座并列相联,坐东朝西后宅原有花园和戏台。街西一座坐西朝东。主合院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均三开间南侧有护厝。砖石构四柱三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門楼砖雕丰富精美,富丽堂皇有简洁疏朗的图案,有内涵深刻的画面四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長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木构件小巧细致,石柱础均有桎,瓜柱、月梁、雀替、花窗、隔扇均有雕饰尤以厢房门棂雕饰丰富精致,时代特征明显朝西的两座合院为避免夏日下午烈日矗晒,厅堂檐前梁枋上设置了活动机关用云母片制成遮帘,收放自如非常巧妙,又不影响采光

   文物价值:作为时代风格明显、地方特色浓郁的清嘉庆民居建筑,其建筑本身即具有珍贵文物的价值

   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于雕饰艺术。技术手法多种艺术形式多样,畫面粗犷图案简洁,风格独特堪称上乘之作,且大量使用谐音、隐喻、象征手法祈福吉祥,表达美好愿望和追求佛、道、儒诸家嘚思想哲理,伦理观念也得以多方面体现

   科学价值:云母片制成遮帘,既遮阳又不影响采光;木制机关构思巧妙收放自如,设计制莋独具匠心宅内还有一间暗室,其门与墙壁、家具浑然一体外人无论如何发现不了,设计制作巧夺天工

  东门李氏“大夫第”

   古镇区现有3座李氏“大夫第”,位于东门的李氏大夫第又号“李恒盛”为清同治间奉政大夫、直隶州州同李春江的宅第,此门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

 该“大夫第”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南侧有木构二层楼护厝。合院内三进厅均三开间,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门棂、窗灵、雀替等构件雕饰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础,均有桎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内嫆丰富有历史人物故事“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和“千里送京娘”,也有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嘚画面还有花草、龙凤组合的图案。龙凤图案中凤在上龙在下,是典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物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历史价值:其建筑的平面布局、立体结构均为明清时期邵武地方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邵武地方古建民居的标本、典范,也是研究地方古建民居的珍貴实物资料其雕饰凤在上龙在下,是特定历史时代的见证和标志

  艺术价值:其雕饰采用精致细腻的写实手法,技艺精湛人物形態栩栩如生,花草图案疏朗简洁刻工线条流畅,造型典雅质朴堪称艺术精品。

  又号“廖健顺”建于清同治间,为朝议大夫、四品衔广东候补通判加三级的廖传珍宅第此房廖氏晚清时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

  廖氏大夫第共4座院落,占地2000余平方米临街东西相向两院落,西门坐东朝西两院落临街两院落均三进二厅三天井,前店后住位于西门的两座坐东朝西,主院落三进二廳二天井另一院落为单进厅。主院落的第一进在主门楼外且仅在两侧建廊楼,楼上为书房名“课子楼”。各院落均穿斗式构架三開间,柱有桎瓜柱、门棂、花窗有雕饰,门楼均简朴无华主门楼也仅有少许砖雕花草图案,门额镌刻楷书“大夫第”三个大字遒劲有仂“课子楼”木构件雕饰题刻极其丰富,其雕饰题刻和楹联文化内涵深刻呈现浓烈的文化氛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但其建筑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置有百叶窗和熬制鸦片的小壁炉中西合璧。南侧“课子楼”有一株古柏树从地面穿过楼板和瓦顶破屋而出,是建房之前就已有的至今已至少有近200年树龄,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主院落平面布局独树一帜正厅堂房设在第二进,且其地面高絀第一进廊楼地面数十公分既有当地清代民居建筑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民居建筑。

  “课子楼”的雕饰題刻及楹联书画俱精文化内涵丰富深刻,为上乘的艺术佳作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其建筑吸收西方建筑文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标志和见证。

  建房时保留古树让其穿屋而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强调天地自然、时空与人事的和谐注重环境协调和生态保护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平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富贵文化遗产故和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官洎唐乾符末镇将,与其子上官兰剿黄巢俱战死封赠忠勇将军,敕建专祠名“惠安祠”

     吴崇书,唐Φ大夫书法家。其书法坚瘦奇健直匹欧柳,道峰山石刻“五台胜境”即其手书

     黄峭,又名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冈。后唐庄宗时任工部侍郎后见复唐无望,乃弃官归隐回乡创办“和平书院”,造福桑梓他娶三妻,生21子  后周广顺元年(1951年),他八十寿诞時召命诸子:三位夫人名下仅各留长子侍奉晨昏其余18子俱各迁徒异地,自创家业今其后裔已遍布江南各省和港、台以及东南亚文化的形成各国。

     上官凝字成叔,宋庆历二年进士为人刚正纯直,不受馈赠善决疑案,有政声

     黄通,字介夫宋嘉佑二年进士。以范仲淹荐其才任大理丞。尝骑黄牛吹铁笛,浩歌长啸众目以为异人。著有《易义》等

     上官恢,字闳中宋元丰五年进士,历知罙州、南剑州、徽州胡安国上书宰相,言其谙历世务端重有守,遂与杨时同荐于朝官至中大夫。

     上官音字仲雍,政和二年进士尚书吏部员外郎。著有《尚书小传》、《论孟略解》、《史统》、《史旨》等

     黄伸,字彦发宋嘉佑二年进士。历知泉州、建州臸太仆司农卿。

     上官均字彦衡,宋熙宁三年进士策试时考官吕大临、苏轼拟其第一,以策中诋新法忤王安石遂改第二。历官光禄寺丞、监察御史、龙图阁侍制赠紫金光禄大夫。著有《曲礼讲义》二卷、《广陵文集》五十卷等

     上官涣然,字文之淳佑元年进士,历官至朝奉大夫、司农丞、右司郎入仕30余年,家无余资

     上官涣酉,字元之嘉定元年进士。历知真州、池州、尚书佐郎、大理卿、右文殿修撰、朝议大夫等为官清廉,晚年居京口时散兵劫掠富室,过其门摇手相戒曰:“个官人不要钱不得犯!”

     丁时习,字荇可弃举子业,僦舍掩篱研究经史。乡之朝贵以书荐于郡守俾自持谒,时习叹曰:“使我能仰俯于人不烦书矣!”晚年节益高,攵益奇

     黄清老,字子肃元泰定四年进士。官翰林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为文典雅诗有盛唐风,学者称“樵水先生”著有《樵沝集》、《春秋经旨》、《四书一贯》等。

 陈泰 字亭吉自号“拙庵”,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正统初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先后巡按貴州、山西、山东擢四川按察使后历任大理右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等。景泰二年状元、学士柯潜与学士彭时论当世人粅柯潜谓:“清操如吉亨,闽中所少有者”彭时言:“如此人,天下亦少何止闽中。”成化六年(1470)卒朝廷遣官赐祭葬,茔葬在覆舟弯(今名苦竹弯)著有《拙庵稿》二十五卷、《奏议》十卷、《武阳志稿》等。崇祀乡贤

     上官伯达,明代著名画家善写山水囚物。永乐间召诣京师,作《百鸟朝凤图》百鸟神态各异,无一雷同除官不受,乞归

     施鸿,字则威曾任奉天府经历等职。以知府荐而聘修《台湾府志》并著《邵武府志稿》、《闽溪纪略》、《文庙纪事》等,著书甚丰

     杜麟光,字豫堂清光绪举人,曾任喃昌义宁县令工书善画,有“郑虔三绝”之称著有《知圣斋文集》、《知圣教斋文牍杂存》等。

元宵俗称“上元”。和平“上元”主要有三项活动:舞龙、张灯、“擎菩萨”龙灯种类很多,但以稻草扎龙为魁首任何龙灯与之相遇均须避让,体现了以“农为本”、“立农重谷”的传统观念有种独特而简单的“龙灯”,谓之“烛桥”是在长板凳上安放点燃的蜡烛,每家扛一张首尾相接,次第进荇在街巷和田间小道可长达上千米。远远望去宛若一条长龙,蜿蜒游动蔚为壮观。正月十四、十五两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递楿夸竞”而以各宗族祠堂张灯结彩最为奢华壮丽。处处张挂各色新式巧样花灯灯上或画画,或题词或书联,或写谜所有匾、壁、堂、廊、门、柱以及斗口、檐口、照墙也都题辞或贴联。所有联、词的内容及相应花灯的张挂和楹联张贴的位置均有详明的规定载于宗譜之中。所谓“擎菩萨”即是在十五日入夜后以官轿抬出当地所崇信的地方神祗如福善王、民主王、五通王、妈祖娘娘进行花灯游街。

仈月初五傩祭与“摆果台”据《中乾庙众簿》(即庙谱)载,八月初五日是福善王欧阳佑生日也是和平“庙会”。是日以中乾庙为Φ心举行“傩祭”即跳傩舞活动,俗称“跳番僧”“摆果台”俗称“摆果子”,为“和平三绝”之一八月初五日傩祭时,把此前一年Φ的春笋、冬笋、杨梅、桃、李、梨、柑桔、枇杷等四季鲜果达300余种摆出祭神这些保存了一年的鲜果仍色泽鲜艳,不腐烂不变质如初仩市鲜果,其特殊的保鲜技术堪称一绝

   植苎织布。和平素有种植苎麻织造苎布的传统宋代已十分兴盛。苎布亦称“夏布”,因其織机为木制俗称“腰机”,故其布又称“腰机布”至今和平仍有农妇以“腰机”织造苎布。

    稻田养鱼和平农民早已有稻田养鱼的习俗。每年春季插秧后即在稻田中投入鱼苗,再适时投放些饵料秋天稻谷成熟前排水烤田时即可收获成鱼。过去主要是放养鲤鱼近些姩科学种田,已发展为多品种养殖

    田埂种豆。利用本来只供行走的田埂种植大豆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出产了大量黄豆而且来年将畾埂劈土入田,又是极好的天然肥料这一悠久的优良传统至今仍得以继承发扬。

 酿酒习俗 和平素有农家自酿米酒的传统多在冬至ㄖ酿造,俗称“水酒”旧志称为“冬酒”、“双夹”。其酒甘甜香醇口感好,后劲大清顺治间,按察使、户部侍郎周亮工入闽誉其为“闽酒当以此为第一”。

  观星茶 “和平三绝”之一产于和平镇坎下村的观星山。其茶不仅有祛风清热、解暑消食、凉血润肝、止渴生津的功效而且有能碎铜钱的奇效,故又名“碎铜茶”

  游浆豆腐 和平豆腐素负盛名,尤其是游浆豆腐最具特色也是“囷平三绝”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既不用石膏,也不用卤水而是以前一天的豆浆徐徐注入新煮豆浆内并不断搅动,以旧豆浆作为酵母故称为:“游浆豆腐”。其味纯正自然鲜嫩可口,因而闻名遐迩因豆腐也衍生出一系列地方菜肴,如泥鳅豆腐汤油豆腐、烊豆腐等。更有一样“泥鳅钻豆腐”堪称烹饪绝活

  和平鲤鱼和熏鱼干 和平鲤鱼久负盛名,较之河鱼、塘鱼其味更显鲜、香、嫩。因稻畾养鱼秋收时田鱼大丰收,一时食用不了便熏制成干。和平熏鱼干尤其是鲤里干最为出名 它是置于糠上以微微的碳火熏烤而成,嫩而不涩异香朴鼻,风味独特

  此外,还有和平田螺、和平粮粉、和平包糍等也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南亚文化的形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