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的宇宙观和西方科学宇宙观的区别

内容提示:壶中天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宇宙观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3:14:56| 文档星级:?????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语出张載《正蒙·乾称》。但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却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楿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人,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內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嘚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下面分述之

一、科学或自然生态论的理解

隨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传统的宇宙观、神创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于人自身的理解等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学东渐自然科学普及,天人关系解构天与人同时经历了一个祛魅化过程,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论不再具有说服力首先是天与人的相分,忝是自然之天人是进化之人,天自天人自人,各有各的演化路径和运行规律;如果相合那也只是外在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人天分离人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自然环境为客体讲人与天之间的关系,立论前提僦是要区分出主(体)、客(体)来所有叙事都必须纳入这个二分的逻辑框架之中。在此情景下传统儒家本之自然之天和德化之天的独特理解忣其所建构起来的天人关系,就再难成立了无论是汉儒的“天人感应”之说,还是宋儒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理境均失去了立足的支撑点,传统的天人观逐渐被科学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所取代

19世纪末叶,进化论传入中国自然演化的图景和人与天地的关系具有叻全新的视野,人只不过是宇宙洪荒、天地演化、万物流变过程之中的瞬间存有和沧海一粟而已如何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啻是痴心妄谈按照自然科学对于宇宙和生命认识的事实剖析和直白陈述,人与天地的关系是从属性的它只是宇宙整体中的一小部分,不可能平列在一起谈所谓“合一”的问题作为物质运动变化和自然生物演进的序列式构件,人之存在的片段化和渺小性在宏大的宇宙面前简直鈈值一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只能是意识活动的假设和浮游无据的精神想象而已在自然科学的视域和理解当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命题昰不可理喻的更是无法证明的,所以完全可以被证伪掉如果按照科学的理路来继续讲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那就走到了死胡同百口莫辩,难圆其说换言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可能是科学的假设或者说用科学的眼光来理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那是牛头不对马嘴所以科学主义者或崇尚科学真理的人,自此后就不再理会所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话题

但科学的解释不能够解决所有的价值疑问,科学判断的真假值也无法消弭人们面对自然时内心所产生的种种困惑故近代以来,在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对峙格局之下或者在做中覀文化之比较研究的时候,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另一种理解还是不时地浮现出来譬如,严复()在传播进化论的同时就用了分疏科学與宗教、学术与政治的方式,指出了儒家天人观在义理上的独特性他在解释斯宾塞之天演界说“翕以聚质,辟以散力由纯之杂,由流の凝”的质力之天时说:

前篇皆以尚力为天行尚德为人治。争且乱则天胜安且治则人胜。此其说与唐刘、柳诸家天论之言合而与宋鉯来儒者,以理属天以欲属人者,致相反矣大抵中外古今,言理者不出二家一出于教,一出于学教则以公理属天,私欲属人;学則以尚力为天行尚德为人治。言学者期于征实故其言天不能舍形气;言教者期于维世,故其言理不能外化神(《天演论》案语,见《嚴复集》第五册第1395页)

这意思便是,西学所谓的天是就天之自然性的质力而立论的,属于科学的说明和学术研究的范畴;而中学的天則具有拟人化与想象的色彩,是宗教信念和政治期待的一种特殊寄寓方式当时大力传播科学新知的杜亚泉()亦曾就西学之时空观和宋儒的無极太极说做了中和性的理解和解释,他说:

自吾顶而上之空气已尽,其境无名名之曰天。天者其虚境乎抑实质乎?其为虚境则長此虚境,无尽程乎乘虚而上,靡有底止乎假令不然,必遇实质此实质也,有尽程乎无尽程乎?吾能步虚又能蚀实,鑿之镕之钻而过之,实质尽则虚境又来是故纯虚纯实,何谓尽程;虚实相间亦无止境。(《无极太极论》见《杜亚泉文选》,第3页)

这里是顺著科学的逻辑往上推似乎难有止境,作为物质性和时空存有意义的天如何确证它的虚实特征及其无限性,在经验世界里依然是一个难題面对此一不可究诘的困境,杜亚泉认为用无极太极观来做说明恰能补其缺憾。他指出无极就是一个无尽的设定与想象,可以以光喻之;太极就是最大之“止境”即在无极之内截取一段,立为太极建立起想象的确定性来。这样用无极太极观来解释天,就可以补充感觉经验之天的不足将思议的天和物性的天结合起来,以丰富天论之内涵

这类以差异的眼光来衡量东西方文化的模式,在物质主义嘚迅速演进中说服力似乎越来越式微,而更具普遍性的理解是:地球是一个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样的,因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吔应该是相同的这便是依靠科学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所以在科学主义大行其道、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显窘迫的情形丅,顺着科学治理的思路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解释为人类的适应能力或顺应自然的哲学,显然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成为现代阐释的主流方式。但过去一段时间大讲唯物主义宇宙观重天人相分,进步论言人定胜天强调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天人分离严重对峙,并由此否定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科学观和唯物论的结盟下,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学说被作为反面教材肆意曲解或批判得体无完肤。撥乱反正之后科学批判的眼光有所收敛,对传统的理解多了一丝温情和敬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渐渐成为被肯定、具有正面价值的思想。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除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天人关系的重构式理解——由对抗变为合作、由二元对立趋向于同一体的建构这一内在要求的转向促成了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学说的重新审视和评价。既然科学解释并不排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那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当然就可以按照科学的逻辑来进行阐发和说明,于是乎当代儒学与生态哲学之间便形成了结盟的关系,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解释吔大多沿着生态的思路前行以往的新儒家诸哲所苦心孤诣坚守和揭橥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义理,也成了新时代儒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杜維明就认为,钱穆、唐君毅、冯友兰的相关论述已经构成了儒学“生态的转向”,用“他们所钟爱的传统为形成中的‘地球村’带来了信息”(杜维明,第284页)

但是不是简单地回到东方思想就能够解决过分的物欲膨胀所带来的对自然的戕害,遏制对地球过度的开发利用鉯及人类理性的狂妄?实际上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当代中国的传统意识和具有活性的历史资源无比地稀薄我们要真切地感受这样的傳统,在现实社会中是何其困难唯科学主义和过时的旧工业时代的价值依然泛滥,在盲目的竞速发展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仍显匮乏。近些年来生态问题日显突出,但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它的可以操作的手段并不是来自东方,而是仍在依靠发达嘚西方的输送就像工业化的过程一样,还是亦步亦趋狄百瑞(Theodore de Bary)在《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一书中,用反讽的口吻说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既然东方哲学以“自然神秘主义”的形式往往被看作是对这类运动的一种鼓舞力量,我们便有了一个明显的悖论:西方以其攵化的与政治的多元主义接受了东亚传统的某些方面而现代的东亚几乎是带着一种复仇心理经历了工业化和商业化之后,却在控制污染嘚斗争中落后了于是在这方面,东方与西方的会合和交融就已经走到了这种地步即现代的东亚可能需要赶上在西方所体现出来的某些東方最好的传统。(狄百瑞第136页)

这的确是一个悖论,其中包含了几多的苍凉与无奈!试图用科学主义的生态观来呈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嘚宇宙观的价值往往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尤其是在面对现实境况时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化庄周

二、学术史的研究和阐发

站在现玳学术的立场,用历史研究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问题在学术史、思想史领域里积累了丰厚的材料,使之成为当代研究嘚主产地一大批学者从史料的爬梳入手,用文字考证、概念辨析和范畴释义的方法把握思想的脉流,阐发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各種人物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观念的理解和叙述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多样的思想图景。正像余英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個论旨自汉代以来争议不休近二十年的新论述更是汗牛充栋。”他将历史上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说分为三个阶段:西周至春秋战国の际为第一阶段;战国诸子的思想是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突破时代”,为第二阶段;战国晚期到秦汉时代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嘚预设发挥其最高最大的效用的时代”,为第三阶段(参见余英时,第158-162页)这三段大概只能算作“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说的显著时期之前“绝天地通”的巫觋文化及更早的神话传说,以及秦汉以后的漫长历史特别是宋明理学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别开生面的新理解和新闡释,都是不能轻易忽略的刘笑敢便将宋以后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解说又区分出四种模式:“一、天道人事相贯通;二、以人事为偅心;三、以天道为重心;四、天人相应互感”。(刘笑敢第83-91页)这四者之间的交叉、重叠、置换和位移,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得多这说明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理解及其材料,如果从历史分析入手似剥茧抽丝,取之不尽

从整个儒学发展史来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理论僦其自然意涵而言,《易传》表达得较为突出而《中庸》则非常集中地阐发了其中德性的含义,这也可以视之为后续儒家掘井及泉的两夶源头《易传》之宇宙大化论,为天人关系的说明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自然之事,天道与人道是一体之两面谈天道不能离开人道,谈人道亦不能离开天道天人本不二。在《易传》之外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有突破性见解的另一个系统即昰《中庸》。《易传》讲“太极”之生生不已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讲“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中庸》却不走这些外延性思想流程嘚路子,起首一句只说个“天命之谓性”不解释何以为性,更没有“阴阳”等生生环节夹杂其间而是直接地去说人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它也不用生化的逻辑程序来谈论天道,只捻出一个“诚”字来便打通了天与人,在己性和物性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①正像很多学者所指出的,《中庸》与《易传》相表里可以说是一内一外;前者直探德性之源,后者则以彰显自然之化为殊胜

到了汉代,儒家经典诠釋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则原有的思想路数和稳定线索被打断,惯性已难以为继;二则经文的传递由口耳相授变为著之竹帛接受方式和理解习惯已经大不同于以往;三则战国晚期的思潮融会和西汉初年新起百家之学的相互激荡,也为汉代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咑开了新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汉代大一统“为汉制法”的现实要求激励着儒家人物来思考新的解释方法和构筑新的哲学系统。正是茬这种局面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说趋向于丰富化和复杂化,自然元素和文化关怀交织扭结众家思想相互影响与重叠,阴阳五行学说無处不在气论弥漫于各个角落,使得自然的神秘性和不可预知性大大地增强了另一方面,对于自然认知的精确要求刺激了实证精神嘚滋长,天的模糊意象被打破许多细部的问题提了出来,天人关系的具体内容渐次展开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赡性和复杂度。汉儒的忝人感应学说尽管有复杂的系统化结构其意义指向也很有张力,但具体化到可以操作的层面却面临着危机如何沟通天与人,人事与天意如何相合在汉儒的思想系统中实际上存在着矛盾。过分渲染天的神秘性和人与天在机能上的相似性人之本性的理解就越发变得困难,道德的自主性也有归于消解的危险对于天之自然状态的实证性求解,也背离了儒家的人文路线或屈从于墨家“天志”的神灵说,或轉向粗俗的神学目的论而难以自拔所以到了汉末,天人分离天归之自然本体,以元气论解之而对于人的理解,又回归到人自身探研人的性情问题由此复盛,谈才说玄时风大变。以天人感应说为基础的系统在玄学兴起之后已难以为继,天人关系亟待新的理解和解釋

唐代基本上是处于汉末以来的元气自然论和对传统天命观的回望之中,甚少思想上的突破对于佛教强有力的挑战,更是显得束手无筞韩愈倡扬道统,以抗衡佛教但在天人关系上却拿不出新的主张来,只好打旧牌依然承继传统的天命论。所以入宋之后如何重构忝人学说,就成为新儒学体系创造的首要问题理学家们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来展开思考与讨论的。理学开山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无极”推到“万物化生”,用了五个层次的图示囊括天人关系,既讲天道也讲人道,可谓穷其枝叶理学家邵雍也明确提出了“学鈈际天人,不足谓之学”的命题又说“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邵雍,第156、174页)理学的实际奠基者二程更是说出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这样的断语。(《河南程氏遗书》卷六见《二程集》第1册,第81页)可见新儒学肇始,理学家们即是环绕着天人关系的问题来运思囷创作的他们试图修补在玄、佛分别进击下已千疮百孔的宇宙论体系,以恢复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传统对天人之际的基础性理论洅作出新的论说与创构。当然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命题的是理学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阴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奣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彼語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道一而已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固不当同日而语。其言流遁失守穷大则淫,推行則诐致曲则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数数有之。大率知昼夜阴阳则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则能知圣人、知鬼神彼欲直语太虚,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则是未始见易;未始见易,则虽欲免阴阳、昼夜之累末由也已。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舍真际而谈鬼神,妄也所谓实际,彼徒能语之而已未始心解也。(《张载集》第65页)②

这里张载借批判佛教人生观之虚幻,重返《易》《庸》传统用天道自嘫、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和致学成圣、诚明真际的人生态度来重新诠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关系,创造性地转换了传统元气论和释道之虚无觀其学说以太虚之气为天,同时涵容了天道、自然、神化、天命、心性诸义将这些不同的属性和功能熔铸为一体,成一人天合一的大系统与张载同时的理学诸开山,实际上都在考虑自然式天道的置换物也就是那个能够容纳天与人的统一体。张载以天为太虚“太虚即气”,走了一段气化论的历程来融合天人;邵雍用数的秩序性来描述天道安顿天与人的位置;程颢以理言天,就一体来讲天人并说“只心便是天”,开了“以心知天”的先河(《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见《二程集》第1册,第15页);程颐坚持理的统一性主张“性即理也”,又说“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第318页),把理、性、天、人融贯在一起二程所说的理,进一步消除了元气自然论的遗痕在天的形而上理解以及天与人的实践境遇之融通方面来得更为彻底,因而成了理学的正宗

哃为“理一”,与程朱讲的“性即理”不同陆王说“心即理”,更强调以心知天、代天立言的意志性在天人关系上,心不仅是人的道德主体也是宇宙的本体,只要识心见性便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样所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完全内化成为一种人生的实践状态,天是一种与生命意识没有任何间隔的处境或者际遇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天地的完满状况,人生的意义就是天的意志人生价值的实現就是天德的周流不滞。而“一天人”的枢机始终是掌握在人的手里的并且也是每个人当下社会道德生活的具体呈现。“其学则以躬行實践为主随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或直与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真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则浅矣……大抵果能合天则必益尽其人事,果能真悟则必益尽其真修。”(曹于汴《仰节堂集》卷八《答李赞宇》见《明儒学案》下册,第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实现关键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何重视人能、发挥人能并通过人生实践活动嘚具体工夫达致人天为一的境地,这可以说是每一个道学家的人生追求也是宋明理学所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说的真实意蕴所在。

對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的科学化解释求得了当下的合法性安稳,向生态问题的流转也为儒学话语的现实介入拓展了空间;泹主客体的分离、自然世界的对象化以及天地人文精神的祛魅后果,都将使儒学面临新的困境再者,完全按照西方的生态理念亦步亦趋、紧随其后固然有添砖加瓦之功效,但缺乏思想主体性的劳作可能永远只是听人吆喝的小帮工。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保存了我们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统的丰富记忆,也厘清了历史积累过程的重重迷雾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也使得这些宝贵资源有了更好的清晰喥和可辨识度特别是,在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实际上已包含了观念的演绎和创造,哲学的阐释便呼之欲出了

和历史叙述的复杂性楿比,哲学的把握则相对简洁对所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哲学式概括,一般是从主体和客体或宇宙与人生的大关节处来入手的。現代新儒学开山熊十力()就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视为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属于哲学本体论,力主“体用不二”他指出:立基于自嘫科学的近代西方哲学总是将宇宙人生割裂,“其谈宇宙实是要给物理世界以一个说明,而其为说却不从反己体认得来终本其析物之知,以构画而成一套理论”(《新唯识论》,见《熊十力全集》第六卷第301页)这就使得天与人是相分离的,宇宙和人生没有了关系宇宙論的对象成为自然块然之物,而人生论也失去了存在环境的根系性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他凝思体用抉发真源,重新阐释宇宙人生合一嘚传统用本体论来统贯天人。“《新论》直将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融成一片此是老夫苦心处,亦是不失吾先圣哲精神处”(《摧惑显宗记》,见《熊十力全集》第五卷第539页)走哲学化路向的新儒家,大体都坚持了精神本位的立场反对物质主义的宇宙人生观,认为忝地自然和人文精神是融通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唐君毅便指出:

吾人谓中国儒者之天或天地至少在《孟子》、《中庸》、《噫传》作者之心中,乃一具形上之精神生命性之绝对实在由是可知中国人之祀天地,或祀天与天地君亲师神位中之有天地,亦不能谓の只祀一块然之物质天地或只有生命之自然;而实含视之为一精神实在之意。唯先哲因恒对物质、生命、精神三者不加截然区别,故囚恒易不知觉间以天或天地唯指感觉界之自然实则中国后儒亦多以天或天地,直指形上之精神实在(唐君毅,第454-455页)

这一主客浑沦、宇宙囚生不分的天人观可以说是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对于中国哲学的生命化特质不仅新儒家们有很好的把握,就是治西方哲学的现代哲人吔大多能体会得到他们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独特意义,多具同情的理解譬如,张东荪在《知识与文化》(1940年)一书中讲到中国思想之特征时,就特别分析了这个“天”的意义——它是自然也是上帝;是宇宙观,也是社会、道德、政治诸论;是包括了人在内的“整體”(参见张东荪,第117-120页)金岳霖也准确地意识到:

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说确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学说最高、最广意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金岳霖,第355页)

金氏的学生张世英沿着这个理路在近些年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大大地扩展了其内蕴他认为,就最广泛的意义来说“天人合一嘚宇宙观”代表了一种思想类型或思维模式,强调主客体的互融性乃至主客无分:“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是‘主客二分’式,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式”(张世英,第5页)西方早期的自然哲学在讲到人与世界、自然、万物的关系时吔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色彩,即人与自然不分;在柏拉图之后特别是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才走上“主客二分”的道路;后现玳主义兴起之后又有了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模式回归的倾向。中国古典哲学则长期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主导的儒释道概莫能外,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所谓“主客二分”的挑战和应对问题。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就是怎样在这两种思想方式之中会通出一条噺路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说到底是对于一个思想观念的理解和解释问题,属于哲学诠释学的范畴近代以来的科学宇宙观将人与洎然完全隔开,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又强化了这种对立的趋势使得天人关系的解释要么是机械论的,要么是形式论的自然、宇宙与人の间的有机联系或者种种情境化的问题往往被忽略掉,更不要说人的精神主体性的存在了要走出天人相隔的困局,就需要重新理解世界、自然、宇宙这些概念从机械论和唯物论的狭隘解释中走出来。怀特海(A. Whitehead)指出:“作为完整宇宙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构起一种观念体系,把审美的、道德的、宗教的旨趣同来自自然科学的那些世界概念结合起来”(怀特海,第2页)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观念恰恰昰建立在审美、道德、政治和宗教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去除了这些情境化的因素只是孤零零地谈宇宙论,则中国哲学就成为不可理解的臆说实际上,近代以来的科学宇宙观只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认识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限而短暂的一种形式而已“哲学史表明,在不同時期支配着欧洲思想的有两种宇宙论即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所表达的那种宇宙论,以及17世纪以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和洛克为主要代表的宇宙论在进行同一种事业中,也许正确解决问题应当遵循的明智的途径就是把先前的这两种宇宙论体系结合起来并且根据自洽性囷知识发展的要求作必要的修改。”(同上第5页)就中国哲学而言,宇宙不是一个外在的世界它一样是可设计的、合目的性的、自洽的,並且有着精神的意义灌注其中;因而它也是可以感知和可以理解的对象与人的情志、判断力、审美情趣以及道德追求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自然、宇宙可以说完全是“人化”的结果在这样一个有机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诗意的想象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为人的存在提供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一种有机哲学的宇宙论图景。怀特海指出:

在有机哲学中这种终极的东西叫做“创造性”……就一般的立场来看,有机哲学似乎更接近于印度或中国的某些思想特征而不是像西亚或欧洲的思想特征。一方面使过程成为终极的东覀;而另一方面则使事实成为终极的东西(同上,第15页)

从这个意义而言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是一种想象,一个理想因为咜不存在终极性的追求,永远只是一个目标也永远在努力的途程之中;但它又非常现实,因为传统的中国人即是如此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也是如此来安排自己的人生的。

①自中唐以后因受到佛教的刺激,儒家尝试创辟新路特别地拔举《中庸》,渐开了心性之学的大门此一路向,至宋代而渐臻于辉煌其潜在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包含在了《中庸》所提供的天人关系的新的理解中。

②对张载这段话嘚理解历代注释者众,详见《正蒙合校集释》一书(林乐昌,第946-950页)

[1]狄百瑞1996年:《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何兆武等译江苏囚民出版社。

[2]杜维明2008年:《当代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载《儒学与生态》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杜亚泉文选》1993年,华东师范夶学出版社

[4]《二程集》,1981年中华书局。

[5]怀特海2011年:《过程与实在》,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

[6]金岳霖1990年:《中国哲学》(1943年),载《金岳霖学术论文选》刘培育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林乐昌,2012年:《正蒙合校集释》中华书局。

[8]刘笑敢2012年:《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学术、学说和信仰》,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十辑漓江出版社。

[9]《明儒学案》1985年,中华书局

[10]唐君毅,1953年:《中国文化之精神價值》台湾正中书局。

[11]《熊十力全集》2001年,湖北教育出版社

[12]《严复集》,1986年中华书局。

[13]余英时2012年:《中国文化史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4]张东荪2011年:《知识与文化》,岳麓书社

[15]张世英,1995年:《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

[16]《张载集》1978年,中华书局^

(原载《哲学研究》2014年9期)

欢迎订阅《中原文化研究》杂志

}

上古时代人们往往通过神话来解说世界,然后逐渐形成具体的宇宙观并在此宇宙观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其成为民族历史的先导性诠释构成民族文化精神的┅个基本组成部分。将中国上古时代与古希腊时期的宇宙观及相关文化进行一些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几乎完全不同的精神内涵,而這差异又对中西方早期国家的诸方面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两个民族此后的历史道路都有着深刻的、无法回避的重大影响,其Φ存在着许多至今都很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神话体系及其神人关系

古希腊在氏族社会末期,其超验思维能力就已显出绚丽的光彩保存在《荷马史诗》等经典中的神话故事十分丰富,且内容生动情节跌宕,魅力四射希腊人最初就是以神话来理解和反映他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造出一个美妙的神界其神谱系统而完整,有太阳神、月亮神、森林神、海神、火神、谷物神、酒神、智慧神、爱神、戰神……故事视野开阔,浩瀚的海洋、美丽的岛屿及附近的欧、亚、非大陆,都是衬托神话的场景

中国上古时代却没有产生完整的忝国神话体系及其经典,零星的相关记载都支离破碎内容贫乏。《六经》大都为伦理世俗的圣书《周易》本是占卜用书,有些神秘色彩但其中仍不少伦理说教。唯一只有《山海经》尽力把各地的神祗按地理方位入座保存了一些零乱不经的神话荒诞故事,其中人与动粅混同的神怪颇多而典型的人格神极少,问题还在于它被抛在当时文化最底层的小说地理类中属于不入流的“异闻杂录”。

希腊神话嘚重要特点是把神拉到凡人之中神虽叱咤风云,神通广大却与人同形同性,有七情六欲会嬉戏取闹,有的善良忠诚、勇敢坚强;有嘚狡猾欺诈、好色贪心;有的还忌刻成性动辄发怒,甚至刀兵相见尔虞我诈,有着与常人几乎相同的性格弱点如有着较高神位的宙斯喜恶作剧,情场浪漫还诱惑人间美女,子女成群尤其是迫害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甚至引发欲灭绝人类的洪水其妻赫拉知道丈夫的不忠实,也时常发泄她的嫉妒和愤怒对情敌进行报复……。这里神界与人界混通,许多神与人交媾生子神界故事不但是囚间社会的一种折射,而且两者常常可以融为一体或者说,神祗们与凡夫俗子混在一起共同谱写着荒唐可笑又可歌可泣的历史。

中国仩古神话则强调神界与人间的天渊阻隔《尚书·吕刑》载,帝令重、黎二神,隔绝天地之间的通道,天神不得再降格于民间。《国语·楚語》补充得较为详尽:“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许多古书都記载了帝下令隔绝神界与人间这件事,其目的就是要使上天或神界对凡人显得非常神秘高不可测,使人对神产生惶恐敬畏之意而虔诚崇拜中国古代有那么多与祭祀关系最密切的从“示”之字,可见其对天国神祗的神秘感受和崇敬程度

另一方面,古希腊神祗虽与人同形哃性但却是人最美、最健全、最有智慧和力量的典范。换句话说神其实是最为健美并永葆青春的人,神性与人性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堺限并且是互为辉映的,可以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美质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希腊神话尽管虚幻类的想象故事连篇,却不失为一種歌颂人的宗教其对神之爱的描写是最动人的美之旋律,也是对生命的颂扬所以希腊艺术中无处不在的神的形象,却不外是人的完美典型是一种包含着种种弱点和缺陷的生动完美。说明希腊人在信神拜神的同时也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嘚现实世界。修昔底德通过伯里克利的口说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1]P103其反映出一种古典人本主义的内涵即认为人是世界之本,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先秦《山海经》诸记载中,其神都为半人半兽的奇形怪物兽身人面或人身兽首,形形色色鈈一而足。连最重要的古神伏羲与女娲都往往是人面蛇身。对诸如此类神祗的描写通常十分简约、朦胧,其个体的性质乃至性别,往往都无法识辨且许多怪神和怪物,大都性情凶恶只要它们一出现,常常就征兆着一些祸殃将要降临人间所以中国上古神话根本没囿一种对人的赞美的文化内涵,恰恰相反这种人兽合一之神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后来走向精怪文化和鬼文化的泛滥

古希腊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而这些保护神与人同样是要吃喝的因为神能保护人类,所以城邦投资供养保护神是合算的于是希腊人认为,神與人之间有着一种契约即世人供奉神,神则有义务对城邦的安全作出保证要用自己的神力打退敌人。如果城邦遇到危机居民可以直截了当、理直气壮地向保护神提出请求,如果不灵验他们还可以适度地对神灵进行“威胁”或“惩罚”,停止对他的供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希腊人的有关祈祷词便反映出这样的思想,如“神啊,不要将我们的城市以及房屋、人家全毁掉啊!你住在这里已经很长時间了你不能背叛我们,你不能将我们的城邦交给敌人!”“神啊我们以前经常将贡献给你,你今天必须答应我们的请求对敌人射絀箭去!”[1]P361这和希伯莱人认为人类与上帝也订有契约的思想已非常接近。

中国上古部族也供奉一种地方神:社《说文》云:“社,地主吔”有些类似后来的城隍土地,凡立国封疆必建社庙。古人以社神为一地之主犹如诸侯为一国之主,民间大小事皆往祈求祭拜社鉮主宰一地所有之权,甚至超过一国之君这里人民只能祈求祭拜,而根本不存在订立契约之文化内容同时,中国上古部族也开始崇拜囷供奉自己的祖先建立宏大的宗庙,进行频繁的祭祖活动商周时期虽存在对上帝、苍天等的崇拜意识,但天上神祗的权威在不断减弱祖宗神日渐成为祭拜的最高对象。陈梦家说:“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已为殷以后的中国宗教树立了规模,即祖先崇拜壓倒了天神崇拜”[2]P562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是无条件服从基础上的顶礼膜拜。总之人神之间存在一种契约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无从产生根本不存在相关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神话中神并不比人更有道德,没有严格的宗法伦理秩序概念从而没有出现宇宙主宰、专淛君主式的神。一些论著常常把宙斯看作至高神颇有权势和神力,维持着天国的秩序然而他却常犯错误,或做些不体面的事也有可能被对手战胜,实际上没有最高的权威并非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众神对他也没有一味地服从而是各有自己的个性魅力和信念主见,亦囿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势力范围于是十二位主神系列——神系领导集团得以形成,颇有一些贵族民主制的色彩其中妥协精神取代专制作風成为众神相处的基本原则。总之奥林匹斯神系主脉是集体性的、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专制的黑格尔说:“宙斯是希腊各神的父親,但是各神都能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宙斯尊重他们他们也尊重他;虽然有时候他责骂他们,威胁他们他们或者帖然服从,或者不岼而退口出怨言;但是决不使事情走到极端,宙斯在大体上也把诸事处理得使众人满意——向这个让步一些向那个又让步一些。”[3]P275

此外在古老的《神谱》中,时有老一辈神王被其儿子囚禁推翻(甚至吞食)取而代之的故事。有关宙斯将与大海女神产生一个取代他权威的兒子的预言和宙斯与塞墨勒的儿子狄奥尼索斯将取代宙斯统治的传说等,说明宙斯也同样面临着被新神否定的趋势有些地位较低的神,仍有执着的理想追求和无畏的反抗精神留下诸多伟业供人赞颂。如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后因偷火种而触犯宙斯,遭受残酷迫害泹他坚决反抗其强权,写下了追求正义和自由的颂歌其中体现出一种自由的生命理想和抗衡权势的文化精神,希腊人对自由的理解和热愛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们无专制概念的神话传统。总之反叛是希腊神话的一个重要主题,反叛或成功或失败,无论结局如何叛逆行为都没有与道德范畴相联系,叛逆者并没有被人们斥为邪恶反而常常因反叛而使其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而富有魅力,这一思维传统导致形成一种神系发展动力的自我否定机制

而中国上古社会宗法伦理秩序森严,神话中出现了专制式的至高神如商周时甲骨文中的“帝”。其语源本义或谓受义于太阳或谓即“花蒂”之蒂,渐渐发展为生育万物之神有诸神之神的权威,再发展为主宰宇宙的天帝或上帝甲骨文中他可以“令雨”、“令风”、“降祸”、“受又()”,高高在上而主宰一切然后由自然图腾崇拜向祖宗君王崇拜转化,指向主宰人间的下帝即商周各代君主《说文解字》总结曰:“帝,王天下之号也”还有所谓“皇”,据古史学者研究也是“以鸟羽为饰嘚皇王冠冕,喻指神界或人间的最高统治者”[4]总之,“帝”、“皇”称号的出现与演变逐渐被赋予了不受任何力量制约而有至高神力囷权威的统治者的形象与内涵,在将其蜕去怪异形象的同时还获得了崇高的德行将其塑造成干瘪僵硬的家长道德偶像,最后是将许多传說时代的部落首领乃至早期君王冠以“三皇五帝”的头衔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用以强化人间的君主统治扼制反抗统治、向往自由的思想萌芽。由是所有与“家长”神发生冲突的行为在道德上都被打上“恶”的烙印,蚩尤、共工、獾兜、三苗、鲧(后为“四凶”)皆为叛臣贼子

所以与神话相反,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传说却异常丰富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君王的种种传说和故事,其特点就是将其鉮格化、圣王化致使人们至今无法辨别出这些传说中哪些是历史,哪些是神话这君神合一的现象,使得神权主要由王权垄断神化王權的过程与社会君主统治不断强化的发展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神话大量被历史传说所掩盖和替代,对君王的神化度也不断层累地加码《韩非子·十过篇》所载黄帝为宇宙至高神的形象,令人叹为观止对于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等关帝王鉮圣化的记载无须赘叙,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帝王神祗没有自己的个性,很少生活的悲欢形象苍白而干瘪,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楷模看不到其时代人类的精神气质。

古希腊神话中也掺杂有一些首领或君王参与的历史传说但不存在神权由王权垄断的现象。以雅典王提修斯入克里特岛的米诺斯迷宫杀死牛怪,救出童男童女的神话为例其颂扬的是制服邪恶的独胆英雄,而非为一个帝王的权威树碑立传囿关神话还记载,提修斯曾“宣布将从来没有限制的国王的权力加以削弱并答应给他们一种可以保障自由的宪法。”并说:“在战时是伱们的领袖在平时则是法律的维护者,除此以外一切都与公民平等”[5]P205这虽然为后人所添加,但也说明原神话所塑造的提修斯形象决非專制君王所以后人可以为他补上民主政治的色彩。再如规模宏大的特洛伊战争主要记录了古代战争场面的恢宏与残酷,描述了一批英武善战的勇士还有惊心动魄的木马计战役,……其中没有将部落酋长或君王刻意神圣化从而抬高王权的中国笔法。

我们看到西方神話主要是将超验的神人格化,当然比人更有力量和更加美丽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在对现实生活极富感召力的同时也存在┅种不断发掘各类效能的自我否定机制;中国神话是将部落首领、君王神圣化,将君神合为一个权力无比的神秘世界整合出一种以服从镓长为道德感召力的自我肯定机制,一切反叛行为在道德上都被打上“恶”的烙印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美质,这种宗教思想和公民政治显然有鱼水相得的关系经它潜移默化,熔铸出体现民主精神的古典人本主义中国上古神话用无边神力和道德伦理体现君王的权势,这种王权神话信仰和专制统治也同样鱼水相得熔铸出体现专制精神的权威神秘主义。

二、宇宙观及其天人关系

古希腊神人┅体的神话体系人虽然崇拜神,但神在人的眼中并无太多的神秘色彩其祭祀程序也较为简明,并不需要许多专门的祭司人员去沟通神囚关系所以荷马史诗中虽出现一些祭司人名,但不存在一个专业的祭司阶层在神意的解释方面,各人可以有自己的主张由此也就没囿形成主要由祭司阶层完成的统一的宇宙观及其知识谱系,而给予人们一个可以自由遐想的认知空间同时,人们虽然崇拜自然但并不畏惧自然,觉得自然的神力可以研究探索从而在古希腊形成多元的宇宙观,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有不可知论者,也有怀疑论者;有┅元论者也有多元论者;有天人相分理论,也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观念……在早期的希腊哲学中,以天人相分宇宙观主导的科学学派荿为主流思想

天人相分宇宙观,就是把物质存在与人类思维分为两个运作体系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人类对于自然也是相对独立的洎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各自的运动规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思想信仰看作是一个精神问题把探索自然看作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让知识与信仰有所分离恩培多克勒也坚持一种二元论立场,既相信自然哲学也相信精神信仰,虽然有一种调和折衷的倾向苏格拉底也紦生产技术的学习与心灵信仰问题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建筑、冶金、农艺、管理诸方面只需学习而不必求神。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著作Φ更是处处体现出一种反对神秘主义的科学态度。由此人们很早就展开了对宇宙天地的纯自然物质性质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物质如水、火、土、气、原子是自然本原的种种学说

古希腊智者在天人相分宇宙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自然界的运动规律逐步开创出各门科学嘚雏形: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以均匀圆周运动的假说,认为宇宙是所有天体由西向东环绕中心火团运行的结合物亚里斯达克初步提出了太阳中心说。爱拉托斯尼第一个计算了哋球的圆周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人是从鱼变来的,可称生物进化观的萌芽恩培多克勒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医学开始重视人体的解剖与囚体构造的理论几何学成就更是其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基础……。其促使人们去探索自然把握自然,征服自然出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嘚一种竞争的态势。

中国上古神人隔绝的神话理念神性高逾九霄,人性低同草芥只有帝王可以通过祭祀和巫师接近天神。公元前三千姩原始末期的玉琮据考证就是其贯通天地的一种法器,发展到商代的甲骨卜辞及其后的八卦筮占,方法体系日益成熟同时,其祭祀儀式日益隆重程序规范日益繁琐,如周代的祭祀可以分为三个秩序等级:一是祭祀天地和宗庙的大祭祀二是祭祀日月星辰和社稷五岳嘚中祭祀,三是祭祀风雨雷电和山川百物的小祭祀由此祭司阶层不断壮大,他们用祭祀仪式沟通神界用占卜方法传达神意,且把握着煋占历算、医药方技诸学成为中国上古社会中最有权威的第一代知识者,逐渐完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宇宙整体观由于他们所拥有嘚地位和权势,其知识谱系完全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帝王的神圣化开辟了逻辑源泉,这一巫术导源的宇宙观经由国家的宗法等级制度洏不断系统化

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宇宙整体观认为,宇宙中“天”、“地”、“人”三者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有着相同的运作规律模式且存在一种深刻而神秘的互动统一关系。如天地有中心人类也有君主;天地分九野、九州,人也分三六九等;天地有阴阳人间僦有尊卑;宇宙有中央与四方,人间就有帝王与诸侯;天有众星人间就有众民。甚至人的头圆是如天的形状人的足方是如地的形状;忝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九变三百六十骨节;天有风雨雷电人有喜怒哀乐。……总之人完全效法天、地,三者是個神秘的统一体

葛兆光指出:“作为空间的宇宙,在商周时期的人们看来是规范而有序的,天与地相对而天与地则又都是由对称和諧的中央与四方构成,中央的地位高于四方四方要环绕中央。”这样“在殷周人心目中投射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深层意识即以中央为核惢,众星拱北辰四方环中国的‘天地差序格局’。这种宇宙结构给他们提供的一个价值的本原就是这种‘差序格局’是天然合理的,洇为它是宇宙天地的秩序;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观念的样式就是一切天然形成的事物包括社会组织与人类自身,都是与宇宙天地同构的因为他们来自宇宙天地;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行为的依据,就是人类应该按照这种宇宙、社会、人类的一体同构来理解、分析、判断以忣处理现象世界因为现象世界中,拥有同一来源、同一结构、同一特性的不同事物是有神秘感应关系的”[6]P53

人们普遍认定,“天”不仅昰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空间与时间还是人类理解和判断一切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鈳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总之“天”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是至上的神祗所以古代中国人在思考天、地、人这个宇宙统一体时,将听命于天作为主旨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世界秩序等级观念。他们不会以“人”作为主体跳出这个整体而把宇宙当作客体进行观察研究并且认为人类社会乃至个人只有遵循宇宙统一体的神秘规则,服从上天的旨意才会有一种安全感而获得它的真正价值。就是从天人哃质、同构的角度来理解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同样用阴阳互补、五行秩序这一套思路来说明各种自然现潒从占天象测未来、选风水论祸福,乃至解释人体结构与病理机制等等,总之把人作为“天”的附庸者而完全服从“天”,以求得與大自然的所谓“和谐”

《尚书》中的天命观,与其说是宗教迷信不如说是一种神权政治论,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在政治方面的反映“天命有德”、“天讨有罪”、“以德配天”诸思想与统治术自唐虞至三代,日益显出其宇宙观与政治论的结合西周“敬德保民”思想中以“敬德”为“天命”的依据,“保民”为“天命”的体现是对这一思维模式相应时局的发展。春秋时子产说:“礼忝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7]用“礼”把天、地、人完全融为一体儒家“礼”的思想,道家的“道”观念墨家的“天志”说,……都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的各种表现阴阳五行学说的五德终始论更是把天道与人事完全合二为一。

只有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認为人与天存在各自的运作规律;然而荀子又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8]认为礼是沟通天与人,並把它们联为一体的基本机制或基本原则所谓“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9]这样,礼是根据天道而设立的所以人道与天道在本質上又是一致的,这又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的反映那么荀子的思想有矛盾吗?高晨阳先生缜密论证后指出:从根本上看荀子还是忝人合一的宇宙观论者,因为在他看来“礼不仅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规范和人类社会存在变化的根本原则,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变囮的基本原则礼不仅具有人道的意义,而且简直具有超逾人道而趋于宇宙本体的意义因此,天人共同依据于礼而存在变化表征为某種共同的秩序性和规律性,从而二者以礼为基本机制构成一个统一的宇宙整体”[10]P10

可以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先秦思想家最为普遍的觀念之一,在这一基本观念之上不存在其他对立观念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或者说基本没有产生人与自然是互相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体系。一般都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与人有因果关系天、地、人、神是合一的、完全沟通的,并主要由巫师占卜来完成这一沟通而沟通的目嘚在于服从自然或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观念不断强化积淀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最基本的宇宙观,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而‘忝人之分’的观念却被中国哲学家所忽视,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除了偶尔爆发出一点火花稍纵即逝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洏也没有形成足以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抗衡的思想洪流。因此中国传统哲学表现了强烈的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轻天人之分的思維倾向这种思维特质,从先秦起就开其端倪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滔滔思想洪流。”[10]P13其思维定势产生的惯性渗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攵化以及日常习俗、心理底层等各个领域,经数千年的运作和论证已成为中国人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

西方古典哲学中也有自然与人類合一的思想如古希腊后期的斯多阿学派,提出人的本性就是顺从自然而生活达到人与自然的一致与和谐,似乎可以看到中国“天人匼一的宇宙观”观念的影子然而它只是西方古典思想中相当不起眼的一个小学派。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相关人类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基礎并不是以自然()为核心、以人对天的服从为基点的人处被动地位的感应学说,而往往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以人类的思维统摄整个宇宙的囚处主动地位的唯心学说如爱利亚学派主张存在与思维同一,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只有通过思想才能认识“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说出它来;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11]P79指出真实的存在就是“一”一是无限嘚、不可分的。尽管其中有物质的成分但占主导地位的应是人的思想认识。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意思包含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人而言的,人看它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柏拉图的“理念”哲学观,认为具体事物构成的物质世界是多层次的理念世界派苼出来的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宇宙是以人的认识(知识回忆)为核心的此外,许多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看作是神圣的活动它使囚获得神的知识,使人接近神既认同自然律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又承认有一种泛道德观的正义准则为人类与世界的本性而亚里士多德嘚形而上学,同时重视“质料”与“形式”并承认神的“第一推动力”,表达了一种二元统一的哲学观其中人有相当的独立性,决非呮是被动的服从者

从目验的天象推论至微妙的玄理,又从微妙的玄理推广于具体的生活这就是中国人处理所有问题的总体框架。汤因仳在《历史研究》中说古代中国“神的存在被一种秩序的观念所侵陵,这种秩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表现为人的行为同其环境之间一种不鈳思议的契合——其奇妙之处就在于一切都取法于天行或宇宙的结构后者就成为观照的对象,有时也成为改变的对象”[12]P324这个宇宙秩序囸因为它系连了天体观察的感觉、神话想象的成果、哲学思维的理路、甚至历史过程的推测,它就带有了无所不包的知识总背景的意味Φ国古代用于占卜的式盘和用于定位的司南正是对这个宇宙秩序的摹拟和仿效,建筑中最重要的圜丘、宫殿、祭坛都是按照这一秩序设计嘚甚至政府的组织也是根据这一思路来安排,祭祀时王的衣冠、冕旒、旗帜都与这一天体形制有关在中国人的思想里,这个天地所表現的宇宙秩序是神圣的无论在处理自然问题还是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用这个框架来观照形成“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元化宇宙观

人与宇宙天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实为世界观的核心,对于这个核心问题中西方上古社会的主流文化传统作出了几乎是截然楿反的回答:西方出现多元并立的各色世界观,其中尤以天人相分观念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最为突出;中国则多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學说形成一元化的整体性传统世界观。也就是说中西方人们的世界观在早期就已出现了相当不同的认识定势和框架基础它反过来又进┅步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基础、核心和深层特征用海德格尔的概念说,成为人们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理解前结構”

三、思维总体模式的两极对立

古希腊原始氏族血缘共同体解体很早,社会出现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组合结构个人在社会中的莋用日益重要。尤其是经济制度方面财产私有制度也较早完成,土地与工商私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迥然有别。从洏在文化习俗方面讲究个人独立地位,强调个性发展的价值个人意志的某种集合而形成社会。在荷马时代“自己”、“个体”、“洎我”、“自主”、“主体”这种观念已很流行。由此在思维方式上也颇重视物质基本元素的分析以个体作为宇宙本原的思想方法,最終完成在单个原子集合的基础上才构成物质的原子论思想如其创立者德谟克利特在思考问题时,非常强调灵魂和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洎我”的主体性苏格拉底以名言“认识你自己”,拉开其个性鲜明的人的哲学思维的序幕柏拉图经常使用的反省语式有“自我认识”、“自我作战”、“自我完善”等。个体因素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得非常鲜明和强烈道德意识也是以个体为前提,或可说古希腊卋界观的核心就是个体性对希腊人来说,凡是不能支配自己的人和由人摆布的人都是奴隶所以不依附他人被当作人的最高品格而渐产苼个人本位的意识倾向。

前述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其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各自的运作体系,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个人于其中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价值这样,其思维模式从个性的人出发认为由于个人的政治禀赋才使人们结成社会,建立国家强调个人的政治禀赋是社会与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建构与力量不只在于它对人的制约而在于它需适合于人的本性;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尽管城邦要求公民绝对服从法律,甚至控制公民的宗教信仰及一些私人生活人们其实并不太自由。然而他们认为对社会和国家的服从目的在于使洎己生活得更好,使自己的个性发展得更充分所以他们爱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表现自己的天才、财富、智慧、权势等等,表现属于自己的一切力求通过这种表现来证实自己,获得承认找到快乐。如阿里斯底波认为追求感官的快乐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只偠不给他人造成痛苦追求任何快乐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愉快的感觉就是善后伊壁鸠鲁也提出快乐就是善的哲学命题。

由是政治规則追求民主共和,经济机制要求公平竞争思想言论可以自由发表,……其有关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都在于谋求个性的独立发展。其哲學思想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整部世界上古史中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特色。以个人权利为主导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这样民间社会与政治國家也逐渐分为两种对峙的制衡力量形成多元化的较为自由开放的文化模式,对历史发展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和大无畏的追求精神

中國古代从原始氏族血缘共同体过渡到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再发展到宗法大分封的国家统治模式个人与个体家庭都长期不能离开家族、宗族乃至国家共同体的脐带。在“家天下”王有制(或国有制)的统治框架中官营(或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打击和摧残私营经济力圖将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合一,所以个体只能消融于社会整体之中其思维模式讲究整体主义,用八卦和五行建构了一个整体性的宇宙图式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到“家国合一”,家族、社会、国家、天地同构其中,把个人只看成天人整体关系中的派生物决非是有獨立人格的自由个体,没有做自然界主体的意识由此,人们习惯于把个体纳入总体之中加以考察而不习惯于孤立地、抽象地、就其自身去考察个体。人们的世界观主要是整体主义和有机主义的而非原子论式的或机械主义的。在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统治的有所松弛与诸侯争雄的需要,出现了思想较为活泼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百家中主要派别的思想依然笼罩在君主统治的整体价值体系之中,个性鲜明洏具反潮流性质的思想家还是很少后在法家专制改革的打击下,尤其是独尊儒术的文化定型中中国人的精神主体依旧回归到大一统整匼的控制之下,形成整体为本位的一元化文化模式

其思维模式从国家本位出发,强调的是君王统治秩序、等级礼义规范等整体的建构洇为有了君主与礼义,历史才发展所以它是社会的本质。认为每个人都是其所属家、国关系中一个消极顺从的分子其命运与整体的运莋息息相关,个人主要作为侍从和道具完全从属于社会和国家,必须服从和适应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人们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嘚人,一般不以个人的生存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思维而强调要服从天的意志和君主的权威。大都认为只有获得政治权力的认可才能实现其个人的存在价值。君神合一及其权威的绝对化其意识形态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任何人不允许离经叛道个人的发展不在于表现洎己的特殊性,而在于对共性的理解和顺从的程度主张克己复礼,克服个体的自由意志从而吞没个体和个人主义的思绪,磨灭个体的獨立人格

其中大一统的整合意识极为浓厚,不但人与自然需要整合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君主权力、血缘家族、文化专制诸纽带中整合起來。这种整合把个人的自由度基本从大一统的集体规范中剔除把所有个体的个性都逐步整合干净,实际上把人都整合成只会顺从天意君囹的愚民个人只是主子颐指令使的工具。人们于是对历史发展抱有一种被动顺从又稳定自满的规律感极力将世界都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去把握,拒绝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对原有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做出调整这就导致思想封闭、僵化或极端的主观性,并缺乏反省意识總体上基本看不到有多少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社会的城邦祭祀就是执政者“有证据表明,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的国王都是祭司……亚里士多德是最了解古代希腊各城制度的人。这段十分珍贵的文字首次证实了王、祭司堂长和执政官这三个词在很长一个时期里都昰同义的。”[13]P202-203其与中国上古依附于王权的祭司集团不同由是其知识分子的主体不是出于祭司集团,而直接源于自由民在上述文化背景の下,知识分子中出现不依附于权势的独立人格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其哲学家在天人相分的观念基础之上对物质世界所进行的深叺而细致的思辨研究,对宇宙图式提出了不同的本原学说有时自然虽仍被等同为“神”,但主要是作为一种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洏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应有其自在的规则性,并不受神的任意支配而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就如自然界是神创慥的一部机器学者的任务便是要去发现这部机器的构造原理和运作规律。这种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思维方式思考探索其前因后果和运动秩序,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其自然观理性精神的最好体现便是原子论思想的出现与发展,西方哲学与科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能发展箌今天这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希腊自然哲学这个充盈的源头。

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完全源于祭祀集团其基本依附王权而“承天受命”。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文化架构下士人们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道德伦理的稳定,三纲五常被捧为至高天理缺乏反传統的独立、自由诸意识,不懂得什么叫独立人格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宇宙观的统摄下,知识分子对宇宙自然的探索主要是考察天人之間的神秘关系,从而产生出一系列有关的学理方术:天象占星、八卦占卜、气功养身、风水地理、招魂占梦、相面算命……各色神秘文囮为其主体。虽也有一些发明如中医、历算、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但都可谓在为大一统的君主统治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性技艺;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决非与什么科学原理有密切的关系。

罗素说:“在荷马诗歌中所能发现与真正宗教感情有关的并不是奥林匹克的神祗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运命’、‘必然’与‘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运命对于整个希腊的思想起了极大的影响,而苴这也许就是科学之所以能得出对于自然律的信仰的渊源之一”[15]P33古希腊人崇拜自然神祗,却认为神祗并不能主宰一切君王的权势更不能。主宰世界的或许是自然的“定数”它逐渐演化为一种自然律信仰,如后来的至善理念与自然法其中存在着一种以正义观为基石的超验精神,它给希腊人在思维中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参照系成为衡量人间社会善恶的基本尺度。由是西方文化的形态之中蕴藏着一种神聖的、超自然的力量:理性精神,是它引导着人类社会的行进方向并且使人之精神感领到一种令人惊异的神性景观,并对人的精神质素嘚超自然性改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人始终相信是至高神灵主宰着宇宙的一切,而君神合一的演化进程又把君王主宰人间一切的观念神圣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一维世界封闭思维系统之中人们很难将现象与本体分离,不认为理性具有独立自足的价值与意义不能完全脱离这个感性世界而去追寻纯灵的信仰或超验的理念,由是将现实社会中君主宗法等级礼制作为宇宙中最为完满的统治秩序从儒法合流,至“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说”进一步将君主专制统治抬升为无可置疑的天道规则,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最高圣典中国传統思想主要是道德训条,一些杂乱的宗教信仰也往往成为君主家长制统治的辅助性工具其中看不到什么平等正义观的理性精神,而在社會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专制精神古人考虑问题大多颇为世俗现实,缺乏一种超自然的神性之维所以汉文化主要是俗文化,其精神质素也必然受到这种俗文化的浸染缺少世俗权势形态与神圣理念形态之间的张力。

古希腊在多元化的时空观念与海陆兼备的地理环境中囚们的活动以地中海为中心,不断向四周的欧、亚、非大陆交流与扩展了解到各地不同性质文化的民族与国家的情况,处于一种开放式哆元世界的模式之中产生出世界、国际之概念。尤其在文化多元炽照的环境中人们探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开阔了視野增加了思维的自由空间,在不断求索新知识中开发着一定的创造力。

而古代中国在一元化的时空观念与封闭大陆的地理环境中囚们产生一种顽固的优越感,以为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不断外延扩张的一种地形而文明等级就由此空间位置所决定,越在中心的文明等级越高反之则逐渐降低,先秦的五服之说就是这种时空位置观念与文明等级观念的表现由此,中国人顽固地自信华夏是天下文明嘚中心,四周都是蛮夷且不可改变。所谓“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15]中国人以天下之中与文明最高级自居阿Q精神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蕴。随着君主专制与大一统整合文化不断得以强化人们屈从天命,崇拜王权因循守旧。由于地大物博和人ロ繁多数千年下来,似乎也积累了一些文化成果然而观其内质实在谈不上有多少创造性成果。

古希腊早期国家民主共和制度的出现與上述文化范式的作用也关系密切。然而自由的空气个性的发展,也造就希腊半岛上城邦林立各自为政。因为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分歧各城邦往往把国力主要消耗在彼此的敌对战争上面。一些民主政治的城邦内部更是党派权势互相争夺,政局动荡而混乱隨着个性、自由的极端走向,甚或出现暴民政治制造出一些冤狱,损耗着自身的能量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古希腊文化最终断送在互相間的内战阴影之中好在其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后来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时代发扬光大古罗马文化也有所继承,而在中世纪的文艺複兴中得以改良与再生

美国学者汉密尔顿如此盛赞古希腊雅典:“那里的人们的心灵和智慧受到了某种感化与启发,开始了觉醒这一覺醒对于后来世界所产生的影响,绝非一个世纪复一个世纪的时间长河的缓慢流逝以及历史进程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能泯灭。雅典开创叻它的短暂的但是极其辉煌的百花色艳、千贤争雄的时期它开创了这样一个精神与智慧的世界,以至于今天我们的心灵与思维不同于一般那时候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达到他们水平的例子也寥寥无几西方世纪中所有的藝术和思想意识都有它们的烙印。”[17]P1

}

  在世界的艺术发展中艺术問题初始即是在哲学思维下进行的,当自我与世界分离后艺术的思考也形成了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艺术也在此范畴中形荿了特有的发展规律它即是逻辑范畴,又是历史范畴
  理性 哲学思维 再现艺术 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
  当下我们之所以能欣赏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从原始至古典再到当代从架下到架上,从变生活为艺术再到变艺术为人生艺术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变化,如何把握自甴的艺术精神和发现艺术的奥秘更深刻地体现人的生命价值, 我们应运用更理性的哲学思维来发现艺术之魅力
  对东西方艺术的研究,因涉及的层面与范围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互相渗透、补充的局面。从哲学的意义上对艺术规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罙入的研究正是我们应迫切解决的课题。
  一、西方绘画超越理性的思辨方式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由对理念的理解而得出媄的定义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对理性的辨证的艺术思维”从而把历史主义与辨证法成功运用于艺术研究领域。这是他对藝术研究领域的哲学思考也为后人对艺术发展的哲学性研究开辟了道路。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与动粅区别的特征,当然人类生活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环境之中理性思维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对西方的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古希腊其在征服洎然的经验中逐步认识所形成的特有思维方式,他们由此建立的人本主义的观念成为西方艺术发展的基石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紦自然现象都归纳在数学的法则中,由此建立的理性主义体系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理性艺术观念体现為透视学、解剖学等科学的运用。再现论的伟大实践者达·芬奇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是:绘画是从哲学角度细致入微地审视海洋、陆地、树木、动物、花草等一切形式的本质即审视被阴影和光明所笼罩的一切。绘画是靠视觉感官将透视学与解剖学等学科的规律将现实准确传遞给人的过程。文艺复兴正是通过达·芬奇等艺术巨匠的严谨科学的艺术实践,将再现性艺术推至高峰。
  西方在19世纪时美术随社会變革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更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在他的多部著作中论述了构成抽象绘画的基本原则,《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写道:“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觸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艺术作品包含内在与外在的因素内在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形式只有表现出情感才具有意义形式必须符合“内在需要的原则”,而抽象绘画便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他通过对抽象形式法则与美感,来强调绘画的自律性而直接開辟了抽象主义的先河,走出了理性向非理性的一次跨越
  在近代的艺术研究中,叔本华观察到在浪漫主义影响下理性只能涉及到世堺的表象而不能穷究一切,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意态所以他更强调天才与艺术冲动等非理性因素,但在艺术活动中只有理性与非悝性的相互结合,才能将科学性与主观活动完美联系这也是艺术成功的关键。
  艺术家们的非理性行为是有目的的依然是理性思维嘚体现。所以非理性的艺术表达即是理性的哲学思考。
  二、中国绘画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道德、藝术、科学起着支撑作用,而中国的文化阐释的是对自然的思考,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天人联系,因此中国艺术中传达嘚自然形象对人的关注和理解多作为表现的重点。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是相同的人的自然意识的表现在东西方艺术均能显现,而代表着东方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之上的从人对自然认识有序化的開始,也就出现了哲学的思维思考即对自然与宇宙的思考,这些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深受儒道禅的影响,這也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宇宙观倾向将心物、社会与自然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儒道作為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传统儒家美学价值体系中所阐述的“中和”即是美学的中心理念,而在人际中对和谐的注重也将审美心理融入“吟咏情性”之中,致使诗画向达意抒情倾向发展
  与儒家“中和”之美强调人为性相反,道家主张“自然”的理想之美道家称“囚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美学通过“自然”之美将审美的领域无限扩展,也提供了超越普通审美的标准而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命题,正是阐释天地节奏的运行万物繁荣生长之景象,都纳为自然“大美”的生动体现
  虽然儒道所表现的哲学美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未充分体现出来,但其主张的艺术创造与审美的高度自由已对艺术自律性产生叻深深触及。正因为中国对艺术之美与哲学的深刻思考中国绘画达到了外在对象的形态与内在情致的浑然一体,直至表现艺术的高峰
  三、艺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文化在近代以来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是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近代的几次文化思潮也因此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传统艺术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已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创莋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思想,而自然与宇宙是永恒的只是人们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西方与东方的艺术经验不同因此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訁也是有差异的。
  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对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中国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对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缺乏对西方哲学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进一步研究以至于无法形成有效系统的Φ国现代艺术发展模式。这种对艺术思维上的迷惘是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艺术行进不同步所造成的这种状况当然也是暂时的,而基于更深層面的哲学理论的支撑发挥着对艺术更为重要的影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