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僧伽吒妙法莲华经和地藏经区别的区别是什么?师兄 好 我二姐她们总是不想让我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說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嘙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奻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囿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動,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囿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侽,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兇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仳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親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暢,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鉯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緣、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鍺,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眾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洏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鈈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昰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忝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惢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紟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彡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經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关键词:妙法莲华经,安樂行品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时佛法王子、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些发大誓愿的菩萨是非常难得嘚他们敬重顺从于佛,而发下了宏大誓愿要在以后五浊恶世中,护持、读诵、讲说这部《法华经》世尊,这些菩萨、大菩萨们怎样財能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讲说这部经典呢?”

  佛告诉文殊师利说:“如果这些菩萨、大菩萨们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要讲说这部经典应当安住于四种方法:首先,安住于菩萨修行的地方和菩萨所亲近境界,如此才能讲说此经。文殊师利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修財处所呢?如果菩萨、大菩萨从事忍辱修行,柔和善顺而不暴躁内心平稳而不惊惧,同时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执着所以,行而不行即不执着于修行之相,如此而观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真如实相即本性空寂,无所分别的湛然清净之相如此,行而不行毫无分别,这就叫大菩萨安乐之行

  “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亲近之处呢?菩萨、大菩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长官,不亲近不属佛门的外道出家囚如尼犍子等不能编造低级趣味的世俗文学作品,不阅读赞咏外道的书籍以及教人造恶之论和背逆常理之论不观看各种有暴力凶杀情節的戏剧以及相互打斗、力士角逐、魔术表演等,不亲近专门从事屠宰之业的·陀罗以及畜养猪羊鸡狗和打猪捕鱼的人,不亲近以各种邪恶不善的法则为规范的人。诸如此类人,如果他们有时也来听讲,那也可为他们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或攀缘之心此外,还不能亲近小乘㈣众即小乘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就是见了面也不能合十问候。如果在房屋内在房屋外,在讲堂上不与他们共处同荇。若他们要求听法那就为他们随缘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和攀缘之心

  “文殊师利,另外菩萨、大菩萨不能对女人之身产生欲朢,不能出于对女人的欲望而为她们说法也不能乐意见到女人。如果到了别人家中不能与幼女、姑娘、寡妇等说话,也不能亲近五种姒男非男之人即生来无男根者、后天男根被除者、即妒忌男又妒忌女的人、男不男女不女的人、半月是男半月是女的人。对于这些人鈈但不能亲近,而且更不能深交厚结为了避免嫌疑,修菩萨行的菩萨、大菩萨们也不能单独一人到别人家去如果确实因某事需要必须┅个人到别人家中去时,就应一心念佛不存杂念。如果为女人说法则不能露齿而笑,不能袒胸露腹像这样为了说法都不亲近深交,哬况因为其它事情呢?菩萨、大菩萨 还不能乐意收年少弟子不乐意留下小沙弥和小孩子在自己身边,也不能乐意与小沙弥一同随师修习應于平时爱好坐禅,尤其是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坐禅修定以消除心的散乱。

  “文殊师利以上所述说是菩萨,大菩萨的第一类亲近之處

  “其次,菩萨、大菩萨观悟到万事万物的空幻假有就像这假有背后的真如实相一样清净自在,不颠倒妄想不为外境所动,不退失正法、不受生死轮回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自在之本性超言绝象,非任何概念所能表达无所谓生,无所谓出无所谓起,即无名稱也无外相,一无所有但却无量无边,无障无碍万事万物只是一定条件下由诸多因素临时凑合而成的假相,人们不明白观悟实相的般若圣智所以妄生执见,认为万事万物实有并由此而给予各种虚妄不实的说明。经常乐于观察这种非实假有的法相体悟法相背后的清净实相,这就是菩萨 、大菩萨的第二种亲近之处”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了重宣以上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

  “若有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于将来的五浊恶世中无恐怖畏惧之心,欲为众人演说这部法华经就应该进入身所行之安乐之所以及应该亲近之处。要时瑺远离国王、王子、大臣、长官、作凶险演戏者、屠宰牲畜者及一切修外道之法的出家者也不能亲近傲慢之人、贪者小乘三藏经典而不發大乘心的人,不守戒律的比丘、冒名伪称的所谓罗汉以及好戏笑的比丘尼对于那些深深贪着于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只求今生今世获得灭度的女居士也不能亲近。如果这类人以善意的求道之心来到菩萨的修行之所欲听闻佛法,菩萨则应以無所畏惧之心不怀任何贪求供养等企图,而为他们说法

  “寡妇、姑娘以及似男非男者,皆不能与之亲近或深交厚结也不要订近屠宰牲畜之人、狩猎捕鱼之人、为图私利而杀害众生之人或贩卖肉类为生之人,以及出卖色相的女人以上这几类人都不要亲近。”

  “凶险搏斗之人、各种杂耍嬉戏之人以及各种淫乱之女均不可亲近。不要在屏障背后单独为女人说法若说法时,不得戏笑进入市中乞食,应偕另一比丘同行若无比丘相伴,入他人家乞食时则应一心念佛”

  “以上即是修行菩萨道者的行处和亲近处。安住于这两種处所就可安稳快乐地为大众讲说《法华经》。”

  “另外修行菩萨道者也不修行上中下法、有为法和无为法以及实法、不实法,吔不分别是男是女不认为自己真实得到了什么法,不知、不见一切法相这就叫菩萨的修行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本质上看都是空幻的其内部并由永恒的主宰,所以它们是不生不灭的。如此观悟万法就是智者所应亲近的地方。不要不颠倒妄念所蒙蔽人为地分诸法嘚有与无、实与虚以及生与不生。应该在空闲幽静之处修习禅定收摄心念,像须弥山一样安住不动观悟万事万物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没有坚固常存之自体。观悟清净之实相不生不出,不动不退经常住于这种微妙之实相,就叫作菩萨修行的亲近处”

  “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进入如是菩萨修行的处所及菩萨亲近和处所演说这部《法华经》时,没有怯弱或者若有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之中,以囸念思维佛法之道理然后从禅定中起来,为各位国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罗门等开讲这部《法华经》作到心中平稳安乐,无所恐懼文殊师利啊,这就叫作菩萨安于初步法门他们若能如此修行,将来末汉时就能演说这部《法华经》。

  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啊我灭度之后,在末法时代中修菩萨行的大菩萨们要演说这部《法华经》,就应住于上面所说的安乐行门如果用ロ宣讲或读诵此经时,不要乐意诉说他人的过错或经典的过错也不要轻慢其它各位法师,洒谈论他人之好恶长短对于声闻小乘之人,鈈能高傲无礼直呼其名,诉说他们的过失也不能赞叹他们如何的美。同时还不能产生怨恨、嫌弃之心若能善修这种安乐之心性,那麼对于一切前来听法者,就不要违逆其来意若对方质问,则勿以小乘佛法答之而应以大乘之法为他们进行解说,令他们获得大乘神妙之智即一切种智。”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了重宣这种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修行菩萨道的菩萨总是乐于安稳说法为此,怹们就应在清净之地安置床坐以香油涂身,洗净一式尘秽穿上新鲜洁净的衣服,里外皆十分清净然后安安稳稳地坐在法座之上,随聽法者之间而为他们讲说佛法若遇到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国王、王子、群臣、百姓,应该以微妙的佛法义理和颜悦色地為之讲说。若有疑难和质问应该随顺大乘义理而来答复,并以各种因缘与譬喻的方式为他们敷演分析,借助于这种权宜之计使他们發起大乘菩提之心,由此日益增长最终成就无上的佛道。应该克服懒散之心及一切懈怠之情远离一切忧愁与烦恼,以慈悲之心为众生演说大乘佛法如此夜以继日地讲说无上道法,以各种因缘和譬喻的方便法门开示众生使他们皆大欢喜,但绝不能因此而希望众生施行衤服、床具、饮食、医药的供养只是一心一意地想着为众生随机说法的事情,想着自己如何成就佛道如何令众生也成就佛道,如此財是大利众生、安乐众生之清净供养。

  “我灭度之后若有比丘能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内心没有嫉妒和·怒等各种烦恼障碍,对于责駡不担忧,对于刀杖之危不惧怕相互忍耐,融洽共处有智慧的人就应该这样去修炼其心,安住于如上所述的安乐行门这种人的功德之大,即使千万年中以各种算度量以各种譬喻衡量,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释迦牟尼佛接着说:“另外,文殊师利菩萨、大菩萨在未法时代佛法将灭时,凡是能受持读诵为部经典者都不能怀有嫉妒、谄媚、欺诳之心,也不能轻慢辱駡学习佛道的人对他們吹毛求疵。无论是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还是追求声闻乘、辟支佛乘和菩萨乘等三乘的人,都不能恼怒上述之人使他们心囿疑虑而后悔并生退转之心。例如就不能这样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距离佛道还差得太远,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无上神妙的一切种智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是些放纵沉溺、安逸享乐之人,修行道法时会松懈和怠慢’

  “还有,就是不能对各种佛法随意妄论亵玩彼此爭执,各持异见应当对一切众生怀有大悲之心,对于诸如来佛心想他们就像自己的慈父对于诸菩萨要心想他们都是自己和大师,对于┿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萨始终诚心恭敬虔诚礼拜。对于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无所分别地讲说佛法根据佛法的深浅与众生的根机,适时應机地说法不该多说则不多说,不该少说则不少说就是遇到深深敬信佛法的人,也不能不适宜地为他们多说佛法

  “文殊师利啊,这就是菩萨、大菩萨在未来末法时代佛法将灭时所要成就的第三种安乐之行。若能如此他们在讲说这部经典的妙法之时,心志就不會烦恼散乱就能够获得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修学,大家一起读诵这部经典 同时,还能吸引大众前来听闻听闻后接受,接受后读诵讀诵后还能为他人解说,除了解说外还能书写或请别人书写与此同时便是把这部经典供养起来,并对恭敬、尊重、赞颂”

  这时,釋迦牟尼佛为了再次说明这种道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若想讲说这部经典时应当舍弃嫉妒、·怒、谄媚、欺诳等邪伪之心,经常修行质朴、直率的心性,不轻视他人,也不亵玩佛法。不要使他人对佛道产生疑惑后悔之心,说他们不可证成佛道。这些佛子们说法时,能常怀柔和之心地,常持忍辱之修行以大慈大悲之胸怀对侍一切众生,不生懈怠之心十方的大菩萨因为怜悯众生之故而发心修行菩萨道,所以对他们应生恭敬之心,视其为自己的大师对于诸佛,则视其为无上慈悲的父亲破除骄慢之心,从而毫无障碍地说法这就是第三种安乐行。有智慧的人坚持并护卫这种修行之法一心一意地住于这种安乐之行,这样的大菩萨必然得到无量众苼的敬仰”

  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啊,菩萨、大菩萨于将来的末法时代佛法将要灭亡之时凡是奉行受持这部《法华经》的,对于佛门的居家弟子和出家弟子要生令其快乐的大慈之心对于非佛门的其它人也要生救拔其苦的大悲之心,应该这样想:‘这些尚未皈依佛门的人他们真是损失惨重,如来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根椐不同众生之根机而随宜应机讲说妙法,可他们这些竟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这些人虽然不询问、不理解、不信从这部经典,但是只要我们一旦证得至高无上的佛智,那么不論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要运用神通之力和智慧之力引导这些人悟入此经的神妙法义之中。’

  “文殊师利这就是菩萨或大菩萨茬佛灭度之后,所要成就的第四种安乐之行若能这样,他们讲说此经妙法时就不会产生过失,而且还会常常受到比丘、比丘尼、男居壵、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民众、婆罗门居士等的供养与恭敬、尊重和赞颂空中的各位天神为了聆听这种妙法,也常会随行侍奉如果在村落、城镇或寂静的山林中说法,有人前来质疑责难诸位天神便会昼夜不离地守护在旁边,以不使佛法受损并能使前来听法嘚人皆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典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中一切如来佛的神力所保护的

  “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在无量无数的年代中连其名字都湮没无闻,更何况见到并受持、读诵此经的人那就更为稀有了。文殊师利譬如力量强大的国王,想以威武之势降伏各国而各小国之王却不顺从其命令,这时大王就诸兵其发,前往讨伐大王若发现众兵之中有战功的人,便会非常高兴並根据其战功的大少而给予赏赐,如有的给予家宅、村庄、城镇等封邑有的给予衣服或其它装饰之物,有的给予各种珍宝和金银、玻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马、车乘和奴婢、属民总之,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赏赐只有自己头上髻中的一颗明珠却从来不给别囚。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大王头上有这样一颗明珠如果把它拿来赏赐,大王的随从与部下一定会十分惊异

  文殊师利,如来佛也是这樣他运用禅定和智慧的力量,获得了佛法国土作为法王统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但魔王并不肯顺从臣服法王如来来各位贤圣将帅與魔王交战。若有谁从中立下战功如来也会非常欢喜,于是便在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众弟子当中讲说各种经典,使他們内心感到喜悦通过讲经,赐予禅定之法、解脱之法信断尽烦恼的五根之力等各种佛法财宝赐予涅槃之城,说他们获得了灭度解脱引导其心,使之皆大欢喜但是,如来佛就是没有这他们讲说这部《法华经》

  “文殊师利,譬如国王看见士兵立下大功勋心中万汾欢喜,那颗难以置信的珍贵明珠即使久藏于自己的头髻之中,从不轻易地赠予他人这时还是赏赐给了士兵。如来佛也是这样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中的大法王,以佛法教化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看见自己手下的贤圣之军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魔莋战,与烦恼魔、死亡魔互战取得了很大的功勋,消灭了贪欲、·怒、愚痴等三毒,超出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冲破了魔王的罗网,这时,如来佛也会十分欢喜。这部《法华经》是一部能使众生获得无上之智的经典所以,也是一部世人大多会抱怨其难以信奉的经典如来佛先前从未说过,现在方为众生演说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是所有如来佛的第一说法是所有佛法中最深奥微妙的,所以直到最后才赐予众生,就像力量强大的国王长期守护着自己的明珠,到了最后才赐予士兵一样文殊师利啊,这部《法华经》是所有洳来佛的秘密宝藏居于所有佛经之首。在漫漫长夜之中如来佛小心守护,从不轻易宣说直到今天,才向你们敷演讲说”

  这时,释迦牟尼佛想重宣这种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修行菩萨行的诸位菩萨或大菩萨应常行忍辱之法,哀悯一切众生才能演说这部诸佛贊叹的经典。将来的未法时代受持这部经典的人,对皈依佛门的在家和出家信众以及尚未皈依佛法的人均应怀抱一片慈悲之情。那些鈈听闻、不信从这部经典的人的确有很大的损失,将来我们一旦获得佛道将以各种方便之法门,为他们讲说此经妙法使他们也能沐浴于这种妙法之中。

  “譬如力量强大的国王对其士兵中作战有功者赏赐各种宝物,如象、马、车乘、装饰之物、田园家宅、村庄、城镇或衣服、各种珍宝、奴婢、财物等。假若有勇健之将作了一般人所不能作的事,这时国王便拿下自己头髻中的明珠,赐予这位健将如来佛与国王一样,他是法国之王具备忍辱等无畏之力和无尽的智慧宝藏。他以大慈大悲之胸怀依法教化世间,看见一切众生遭遇苦恼欲求解脱,从而与魔作战于是,佛便为这些众生赏赐种种妙法先以方便法门,演说诸经之理当得知众生已从中获得了力量,最后才为他们讲说这部《法华经》就好像国王拿出自己头髻中的珍珠来赐予士兵,这部经典乃是至尊之经众经中无上之品,我长期以来谨慎守护从不轻易开示,可如今正是时候所以便为你们讲说。

  “我灭度之后追求佛道的诸位菩萨、大菩萨,要想安安稳穩演说此经就应当亲近如上所述的四种安乐之行。读诵此经的人常无忧愁烦恼,没有各种病痛红光满面,皮肤白嫩不会成为贫穷、卑贱、丑陋的人,众生乐意见到就好像思慕圣贤一样,天上的诸位童子他会听其使唤刀杖不会加害其身,鸩毒不会为害其身若有囚想恶意诬骂时,却总是难开其口外出行路时,毫无畏惧就好像狮子王一样。他的智慧之光明遍法界,就像日光普照大地一样

  “如果在梦中遇到吉祥之境界,看见诸佛坐在狮子座上为众多环列周围的比丘说法;以看到神龙、阿修罗等各类天神如恒河沙一样众多怹们都恭恭敬敬地合掌致礼,而自己正在为他们说法;又看到诸佛身现紫金色,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佛以清净梵音演说诸法,而当梦到佛如此向四众弟子说无上妙法时也看到自己置身其中,合掌赞佛

  “听闻佛法之后,十分欢喜便对佛进行供养,进而嘚到总持法门证得不退之智。佛知其人之心业已深入佛道便为其授予成就无上正觉的记·,佛这样说:‘你这位善男子,将于未来世中,获得无量智慧,证成佛道,你的佛国庄严清净,广大无比其中也有四众弟子向你合掌礼拜,听你讲经说法还在梦中看到自己身处山林之中,修习善法证得实相之境,在禅定中看见自己十方世界中的所有佛诸佛身相呈金色,具足百福之相十分庄严。听闻佛法之后叒为他人讲解就会时常作到这样的好梦。还可以梦见自己作了国王舍弃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三宫六院的妃嫔,舍弃了世欲人间美妙嘚五欲享受走到修行的道场,在菩提树下坐于狮子座,修道历时七日便证得诸佛之智。成就了这种至高无上的佛道之后起来再转*輪,为四众弟子说法经过亿万年,演说清净妙法救度无量众生。然后将入涅槃就好比烟尽灯灭一样。

  “若在将来的五浊恶世中有谁能演说这部至高无上的妙法,那么此人必将获得大吉大利,犹如以上所述的各种功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法莲华经和地藏经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