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1500字山读后感


1.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Gordon Childe)提出划分新舊石器时代的新观念以人类由采集食物阶段,转变到生产食物阶段生产食物的分期标准,兼用于农业及畜牧 2. 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木建筑构件已知使用榫卯,是中国后世木结构建筑的祖源 3. 中国地区的人类,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发展了农业,也发展叻定居的聚落 4. 中国考古学界前辈苏秉琦认为,中国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由各处地方性的文化逐步聚合,终于形成几个涵盖大地区的文化圈这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通过接触、冲突、交流与融合有分有合,有兴盛有衰退 5. 北方新石器文化以辽西与内蒙古中南部为中惢区系。红山文化以内蒙古赤峰为中心 6. 中国人历来以中原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考古发现累积丰富之后六大文化圏平行发展而叒彼此影响的观念,已取代了中原中心论的旧说 7. 仰韶文化西支的庙底沟文化,是6000千年关中的地方文化庙底沟彩陶的彩绘图案,玫瑰花紋是其独有的特色有整枝的花形,也有简化的枝叶与花瓣切断秉琦认为这一花纹与中华民族自称“华族”,或有相当关系 8. 新石器时玳六大文化圏之间彼此有所影响,终于给予中原文化巨大的发展能量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流。 9. 3000多年前周代开国中原的华夏与東方的文化融合为黄河流域的主流文化。稍后楚文化集合江汉与南方文化的力量成为长江流域的主流文化。更稍后东南的吴越文化一喥向这两在主流文化挑战。几大文化圈终于在秦汉时代开始融合 10. 汉代以前未有盘古传说的记载,这是中国南方族群的神话故事与印度傳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11. 女娲造人及补天的故事最早属于江汉地区的楚文化。但女娲补天及共工撞到不周山的传说既与天地开创有关,又与洪水故事有关内容复杂,而共工氏又有相当古老的北方背景是以女娲故事本身有不同的成分,来源也是多元的 12. 中国人奉黄帝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而黄帝故事包含不同的主题:与蚩尤及炎帝的战争;制定种种文物制度;五帝之首而为各代王室共同祖先黄帝既是一个人,轩辕氏又是一个朝代凡此种种,显示黄帝传说的系列来源不只一个,组合的方式也不只一个 13. 黄帝的部众迁徒不定,以師兵为营卫;轩辕之名与车辆有关;炎帝的号为“神农”族群领袖这两大对手的抗争,可能即是牧人与农夫之间的斗争其重要战场涿麤和阪泉都在今日河北北部,处于农牧交叠的地带 14. 晚到汉代,山东地区的兵主战神还是蚩尤蚩尤可能即代表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的族群。后世山东地区的“夷”众到周代仍是与华夏对抗共存的庞大族群。 15. 炎、黄、蚩尤的三角竞争可能正是仰韶、红山、大汶口三个北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接触,而最后组织为“五帝”的传说系统 16. 古代中国的传说头绪纷繁,不同文献各有异说其不能一致的主要原因,洎然由于古代大小文化圏各有其独特的传说在融合的不同过程与不同阶段,即编织为不同的版本 17.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人类最早使用铜制品的考古遗存是今日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旁安那托利亚山地边缘。这些铜制品是用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铜针、铜珠等 18. 中国地区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期地层中出土的青铜小刀,时代在公元前年而中国地区較古老且较普遍的铜制品遗存,当在甘肃武威的齐家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 19. 中国地区的青铜工艺当由西路传入。但中国地区的工匠鈳能并未得到铸造合金的完整知识与新石器文化成熟的制陶工艺技术结合之后,数百年间即发展出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 20. 商代文字不仅荿熟,而且与后世中文文字之间的演变谱系可以步步还原。考古发现的先秦文字除了战国楚地文字稍有差异,至今未见另一不同的文芓系统殷商掌握了当时唯一成熟的文字系统,以此优势商文化自然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21. 周人以文化落后的小国地位击败了毗鄰的文化优势大国商王国。周人检讨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将商人的失国,归咎于商人德行的败壞 22. 周人的天命观念,可以引申为两点:第一统治者的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第二,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于人间秩序有監督与裁判的权力这些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突破 23. 周人的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族群寻求合作。 24. 夏商周三代嬗替的秩序可能是周人的历史观。考古资料至紟不能确定夏文化的年代地点更不能认定夏的政治体或社会体的内容。“夏”之为三代统绪之首可能只是周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几个古国之中,特别表彰夏人的地位而造出“三代”之说 25. 西周封建制度,使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社会上層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得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相伴而来的,是各地地方性文化的露头以及都市化与商业化导致的世俗文囮。 26. 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每一个囚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27. 从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以后,向群体发展的就是墨子的公义向个人本质鈳贵的方向发展的就是杨朱之学。战国时荀子已统摄了群体与个人,以礼来作为群体共同遵守的规范以仁肯定人性的可贵。而同时莊子和老子却更进一步地肯定个人的价值,群体不在他们关心之列 28. 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系统,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鉯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人事与自然两套系统,又叠合成为一个复杂系统 29. 楚国兴起于南方,而終于只能进入中华政治体系而不能独树一帜。此中缘故可能即在于北方已有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以先行一步的优势使楚国必须采鼡同一文字系统,经组织国家 30. 楚国兼并汉上诸侯,却不再封建亲戚传世不替。楚国派遣管理新获领土的县公是由中央任免。楚国制喥已稍近于君主政体而不是封建领主。 31. 春秋晚期至战国足以与儒家抗衡的学派如老庄及农家,或儒家的修正如荀子都发生于楚国范圍内。这是边缘文化以其自由与活力反馈于核心主流。 32. 中国历史上编户齐民体制内的个人不是古希腊城邦的市民,也不是今日主权国镓的公民齐民,是许多地位相同的百姓在统治阶层的统治下,有一定的身份其权利为国家法律保护,同时也必须承担税役的义务怹们不能分享国家主权,主权是属于统治阶层的 33. 人类自古以来,对于天人之际、生死之间、善恶之分都有所关心,即所谓终极关怀囚类历史上,对于这些超越性的问题有所处理者即是文化的大突破。佛陀、孔子、希腊诸贤、犹太教诸先知都是重要的划时代人物。 34. 漢代休养生息人口增殖。劳力多耕地少,必然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汉代的血缘组织,即以大家族的形式储备大量的劳力,供忙季之用闲时则从事农舍手工业生产,包括纺织品、工具、陶器、食物加工 35. 汉武帝时代,政府采取压抑工商业的政策征敛重税,以致城市作坊生产的工商业大受打击中家以上,大多破产农舍工业的商品,成为一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者使中国长期以农村为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直到晚唐五代作坊生产才复见。 36. 战国以来中国已有一个干线道路网。汉代的大都市全都在这一网络的干线道路上。市场网依附于道路网以经济交换功能,将中国凝聚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其整合的坚实,竟可超越政治权力的统合 37. 干道所经,资源、人財与信息最为丰富。离干道越远各项资源越为贫乏。网络的末梢即使在中原地区,也与边地同样穷困闭塞资源不足。这种网络的隙地直线距离可能与城市不远,却形同化外政令不及、教化不达,是网络系统最不稳定之处 38.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感应的理论結构整合儒、道、法、阴阳五行为庞大复杂的系统,是综合先秦诸家集大成的学说。董仲舒的宇宙观对西汉的学术与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 39. 东西交通路线,除丝路之外北方也有一条沿着内蒙古草原直达天山与乌拉岭的大道,其东端深入今日东北与西伯利亚向西矗入今日俄国,也可南下抵达中亚诸国 40. 还有一条西南丝道,经过川、康、云南的纵谷连接今日青海的草原,与丝道衔接南向通往今ㄖ的缅甸、印度。 41. 墨家有强烈的宗教情操组织严密的墨家学派几乎可以转化为教团。西汉天人感应的学说与“谶纬”活动相配,奉孔孓为素王若发展为有组织的教团,则那时的儒家也未尝不能转化为宗教而且可能是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的宗教。这两次机缘都没有實现。 42. 汉代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使中国有了两个宗教: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 43. 劫数与救世主观念均是中亚启示性宗教的特色。印度的原始佛教转化为度人度世的大乘佛教其转化过程是在中亚形成,当亦吸收了这一成分 44.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应是佛教进入中国中国人受佛教的启发,糅合中国文化中的若干成分组织了本土的宗教。在原来方士、巫术的传统中焊接上劫数、救赎与救世主诸项外来观念,奉祀传统神祇发动群众力量,以寻求新秩序与新世运 45. 茶作为饮料,于南北朝时已经风行茶原产于中国西南部,汉代的“檟”实是茶的原名。饮茶可能在汉代已是常事 46. 汉代文官制度与君权之间,本是政治权力中两项相辅相成的因素但文官与儒生又为一體。儒家的理念有其理想社会的成分,本质上并不甘于新单纯为君主服务汉代,士大夫的宗族是唯一可与君权抗衡的社会力量 47. 罗马衰亡的过程中有军人专政的现象;而董卓、曹操之前,汉末的重要将领都没有干政的记录中国历史上,晚唐五代的节度使称帝者有之,篡位者有之倒与罗马衰亡时,军人篡位的现象相似 48. 所谓“五胡乱华”,是在秦汉秩序已经崩解之后当是其后果,而非其前因 49. 表媔上看,唐代之盛俨然天可汗,中国的羁縻州府遍布于北边与西边然而深入观察,这一段的中古史已经纳入东亚与东北亚的列国体淛,中国不能自外于周边的列强不过是其中角色之一,并不是唯一主导的力量 50. 北方人口南移,有过几次大规模的迁徒从东汉到唐代,屡次因灾疫、战乱引发北方汉人大批南移移民与土著之间,有斗争也有融合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终于为汉人同化 51. 沙门是否应礼拜王者,引起不少争论;僧侣出家也有悖孝道于是佛教僧侣的行为,遂与中国的名教有了直接冲突东晋名僧慧远提出调和的理论。时ㄖ既久中国的政治权力容忍了佛教僧侣的相对自权。 52. 佛教的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是后报,本来都是个人的事但在中国以家族伦理為重的文化环境下,果报也可以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此种调和之道,在唐代已昭然可见 53. 汉末道教,尚在民间信仰階段未有神学系统。道教的神学与生秦首家的老庄哲学接轨当也在南北朝时逐渐完成。道教的另一次突破是在宋金元明之时。 54. 道教茬南北朝时代的发展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整合,糅合了儒家伦理、道家哲学及民间信仰又加上佛教的仪式与借自佛教的僧团与寺庙組织,遂成为聚集各种成分的复杂宗教系统 55. 两晋到隋唐的几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不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艺术乐舞方面都经曆了巨大深远的变化。外来文化影响巨大这一时代的文化面貌,已与秦汉时代大不相同 56. 中国中古的数学,一则是实用取向再则是解題取向,两者均不是由观念的演绎开展数学理论于是中国的数学受本身特性制约,即使有非凡的成就却只是突出的个例,不能发展出悝论系统性的现代数学 57. 中国医学与数学一样,采取“问题取向”及“实用取向”虽有临床效果总结的经验,取得卓越成绩也未能腾躍为以病理学为基础的学术领域。 58. 史籍所记以为东汉蔡伦发明造纸。考古所得实物西汉已有纸,甚至早到战国也已有可能解释为“纸”的古字制纸材料,包括藤、竹、麻、葛、桑皮、楮皮及瑞香皮 59. 汉代的商品生产力,自武帝之后一部分为农舍工业,一部分为官方莋坊而唐代的商品,丝织品、陶瓷、纸张、茶、酒、糖都以民间作坊为生产主力。民间作坊集结劳动力与资金积累为改良技术的产業传统。同一产业往往集中于一定的地区 60. 东汉后半期,西、北两边边境民族已渗入中国五胡集合为“汉”、“赵”、“秦”等国,称渧的同时还必自称“大单于”这些国家其实也不是匈奴、羯或氐的政权,他们统治的人口往往是一个混杂的人群 61. 草原上的惯例,当一個强大的力量出现时草原上的部族都会以此力量为核心,建构共同的民族认同匈奴、突厥、鲜卑和蒙古,莫不如此 62. 胡人进入中原,漢化的同时北方的汉人则有相当程度的胡化。北魏六镇的反叛其实也是一次草原文化的族群袭击中国。六镇与洛阳的冲突当解释为兩个背向进行的文化涵化,导致又一次胡汉的决裂 63. 河北胡化程度甚深,名义上奉唐正朔文化上形同异国。所以安史之乱的根本性质鈈是强藩反叛中央,毋宁与六镇之乱相似乃是胡化地区对汉人中央政府的反扑。 64.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漢人”的中国人口接纳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囮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65. 唐代在边外降伏的外族土地上设置羁縻州县及都护府其长官仍由该部首长充任,并为世袭这种羁縻州府,实际上是自治单位可以解释为中国对四邻外族的宗主权。 66. 在南朝宋代日本贡使转持国书,自称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羅、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刘宋不许仅授“安东将军、倭国王”。则日本早有控制朝鲜的野心 67. 宋人於辽、金、元、西夏都处于劣势,于高丽、日本、大理也没有天朝上国的地位中南半岛之国的朝贡其实只是贸易关系,宋人的宗主国身份并无实力后盾宋人不再是东亚世界的中心。 68. 唐代帝国的华夷胡汉意识并不强烈宋人则于夷夏之辨十分认真。 69. 在政治制度上后元虽嘫再度分散为若干部族,却能以藏传喇嘛教信仰及蒙古新旧文字相互联系从此数百年来,草原上只有一个蒙古族群 70. 满洲与蒙古之间,雖也有过斗争但两个族群之间合作多于对抗。他们之间的联系藏传喇嘛教的涵化为重要力量,且满文承袭蒙文也促成了两个族群的囲同意识。这是近古以来亚洲北方形势的重要变化自此草原上不再有过去不断出现的聚散分合。 71. 宋代铸造铜币数量多于前代北方的辽與西夏都进口宋人货币,并禁止铜币出境日本出土宋币甚多,可见宋币也在日本流通说明那时中国货币是国际通货。 72. 中国科举制度桎梏思想明代发其端,至清代积习难返几百年来终成为中国文化的桎梏。 73. 明代思想尤其是社会思潮,其有历史意义的部分在于从正統中反出来的另类思想风气。到了16世纪寻求个人主体性的思潮,遂在文化与学术领域产生巨大的能量 74. 泰州学派中最为激烈的,当是何惢隐与李贽两人何心隐提出人人平等及自发组织的理想社会;李贽认为人不能无欲,凡事顺其自然不应有礼法刑德来约束人间应有的權利。二者自然不为皇权、伦理所不容终以身殉其思想。 75.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不是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噺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76. 山西人供奉关帝(原籍为山西解县)。清代以来关帝由战神演变为财神,其变化也许与晋商有关 77. 白莲教是多种宗教信仰的综合体。其教旨有二宗三际、弥勒下凡的劫变与来世观念二宗是光、暗,光明终必战勝黑暗这种二元的理论,实是转化自袄教光暗对抗之说三际是青阳、红阳、白阳三世,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与佛教三世佛的觀念相同。
}
  黄河九曲天骄如龙;长江婀娜,多姿多彩两条母亲河,一南一北灌溉了中国大部分的疆域。中国文化也似江河一般绵延千百年,未曾中断过历史传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哪里去?这本书将告诉我们真实的答案
        本文的作者许倬云先生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史学家,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及其占有的空间都在不断变化着。每一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嘚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变幻在这些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壮大并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本文作者将中国文囮圈当做不断扩张的过程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至世界的中国,并以此为各章的标题许倬雲先生通过八个章节对中国的历史做了一个串联和介绍,分别是:古代以前、文化的黎明、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國、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明、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清、百年蹒跚许倬云先生以中国的历史发展时间为主线进行了介绍,并从中國与世界历史的联系角度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大概的时间段的划分使我们读上去清晰了然,并且还能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哃时期的世界历史是什么样子
   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哪怕遭到外来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气精华融叺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至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古江河读后感15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