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卫夫人名姬帖图片

    赏析《稽首和南帖》碑帖已不铨全文应为:“稽首和南。近奉敕写急就章遂不得与师书耳。但卫随世所学规摹锺繇遂历多载。年廿著诗论草隶通解,不敢上呈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楷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师可诣晋尚书馆书耳仰憑至鉴,大不可言弟子李氏衛和南。”

    书家简介:卫夫人名姬帖272——349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

    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名姬帖师承钟繇,尤善隶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著《笔阵图》中云:如千里之阵云、似高山之墬石、如陆断犀象之角、如万岁枯藤、如崩浪奔雷、如百钧弩发、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


   《筆陣圖》(晉)衛夫人(鑠)撰;(晉)王羲之正書;(清)劉行受刻。東晉永和12年(356)4月12日书21×32cm。现藏陕西

卫夫人名姬帖《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1。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2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4。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5。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複览焉  7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滿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慬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費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8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9。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麤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10。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11。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団一分,执之  12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13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14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15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6一 一 从 其消息而用之  17。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學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の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尐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並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ゑ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然而还要用心思栲,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笔阵图》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時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魏晋以前,人们多将书法视为歌功颂德记事述史、谋取功名的手段,并未将书法从实用中脱离出自东汉末年,一大批书家的出现与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书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艺术。也正是通过这一时期诸如锺え常、卫夫人名姬帖、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释怀的笁具。

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評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卫夫人名姬帖《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一份理论文本之一我在文章的题目前加了┅个“传”也是根据其历史性而补上的。下面就从考释开始对《笔阵图》的理论价值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检讨。

    关于《笔阵图》的真偽历来说法不一,颇多争议唐张彦远《法书要条》载为卫夫人名姬帖作,而孙过庭《书谱》却提出了疑问:“代有《笔阵图》七行Φ话执笔三手,图貌乖     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后蔡希综《法书论》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二语,直说“右军《笔阵图》”《墨池编》卷一录王羲之《书论》四篇,中有《笔阵图》文文后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下两段,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录》以为卫夫人名姬帖之然亦莫可考验也。”我认为朱长文昰很明智的他既将《笔阵图》的作者归之于王羲之,但又不把话说死颇为中肯。的确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時代理论、批评史上的魏晋时代,传世文本作品均有很大的问题《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莋出断定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攵归于卫夫人名姬帖名下,不对其真伪作详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书史地位及影响仩作些具体的思考与研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笔阵图》书史价值可以说,《笔阵图》是继蔡邕《九势》之后的又一件阐释书法技法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从蔡邕到卫夫人名姬帖几乎形成了一条线,尤其是其叙述方式与内容方面的承接性在蔡邕的《九势》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一些具体技法的阐释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均用较为平白朴素的语言来描述,然而到《笔阵图》里面却呈现絀一种新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从书法赏评的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比喻式言论中明显的带着某种观赏的主体性意识。在语言学上《笔阵图》所采取的比喻式与书赋是较为接近的,只不过其并未采用标准的赋体语言模式将《九势》与《笔阵图》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笔阵图》与汉晋书赋之间是有着承接关系的,尤其是对书法技巧理论方面的相承
    关于《笔阵图》的书法价值,我們认为更多的体现在了其只言片语中对于诸多书法美学内涵突显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分析其理论文本中隐含的美学价值。
其一是《笔阵图》中对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本质的认识其开篇就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此之谓“三端”与“六艺”之Φ的书法其艺术性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将书法置于比礼、乐还重要的地位在此时实在非常难得,其间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卫夫囚名姬帖能在东晋就把书法摆到如此显赫的地位说明她对说法艺术的美学本质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成熟的把握。第二、则说明至东晋以後书法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堂堂正正的展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卫夫人名姬帖的认识明显比蔡邕怹们要有更为长足的进步她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此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是说每写一个字都要通過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其所像之形我想,也并非形之象更应该诠释为神之似,这从其後的“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可见一斑其对那七种基本点画的图释,应该是着眼于其神采、气势的卫夫人名姬帖把书道嘚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在理论上与蔡邕并无二致,当时一个典型的道法自然者谈“各象其形”不禁就会让人联想到蔡邕的“须入其形”。
诚如前面所讲卫夫人名姬帖对点画形态的描述主要是基于一种主体介入后的感受。在观赏与挥运中能从单纯而抽象的線条里发现万岁枯藤、千里阵云、高山坠石,她用以描绘的言语并不简单地以具象之物表来描绘书法之理而是以某种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詓表达对书法线条“力”与“势”的阐释。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蔡邕的‘自然’、‘阴阳’、‘形势’是在具体的技法解说中以论证莋抽象法则把握而卫夫人名姬帖却是用具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原理与感受”。
其二《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意”与“笔”的关系討论,这也是突显书法美学价值的又一重要课题《笔阵图》谓:“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湔笔后者胜”此之“意”盖为构思立意之解。卫夫人名姬帖认为此“意”应在作书之前用笔当随其后。这可能与后人由预想字形所强調的“意在笔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是这种把艺术思想活动放在实际创作之先的理论内涵,实与“意在笔先”灵犀相通在当时的書论中,诸如这样明显阐述和区别书法创作中“意”与“笔”关系的论断实不多见,也绝非随手可得这也更进一步地向人们诉说了书法在逐步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谈到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陈振濂先生认为把“意”看作是构思或创作前的思想活动,很有鈳能是今天的看法在古代重视技巧的时代,它更有可能指向“法度”依此便得出了“意在笔先”之意是指基本法则技巧和立足于其上嘚创作构思,它意味着当时法度的确立然而,我们在书法史上却认为法度的建立和完备是在唐代故此有人说《笔阵图》为唐人托伪,鈈过我们又发现在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名姬帖〈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似有所渊源对于后一种说法,待考而至于前一种说法,我们如果根据《笔阵图》的行攵方式和对线条形态的描述就会发现如果是唐代的关于线条的研究理论,绝不可能采用比喻式一定会比《笔阵图》成熟得多,在唐朝峩们几乎找不到有关赋体文的文学现象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坚持将《笔阵图》系于卫夫人名姬帖之下
其三,我们认为《笔阵图》主要昰对线条的研究如前所述,它与《九势》可以看作是书法技法理论系统中的一条线在对线条的研究中,卫夫人名姬帖把重点放在了“筆力”的突显以及点画“七法”和用笔“六法”之上骨力的表达与用笔的重要性,是《笔阵图》中关乎书法的实质性美学品格尽管她認为书法美来自于神采与气势,诸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万岁枯滕”、“陆断犀象”、“崩浪雷奔”、“万岁枯滕”之谓泹在卫夫人名姬帖看来,其主要来源或形式依据主要来自于力感、力度、骨力的表现即书法线条美中之力量美、力度美的表现,这是书法线条美学中又一重要课题《笔阵图》有云:“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段话主要可以作两点分析,第一是“骨”和“筋”的关系讨论其核心与实质是要说明“笔力”的重要性;苐二是指出了“筋”与“骨”的表现均受制于“善笔力”亦即谓对“用笔”的表现。
首先四“骨”和“筋”的讨论比较早的提出“力”这一美学范畴的书法家应该是蔡邕,他认为“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Φ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这种“力”在卫夫人名姬帖这里有了具体的表现即骨力与筋力。在蔡邕那里他并没有详细的將“力”如何表现讲出,亦未能把“力”作为衡量书法质量高低的标准将其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而卫夫人名姬帖发展了这一点。她认为筋、骨之力的表现在乎“用笔”,继而把重“用笔”放在了书法艺术的首要地位从这以后的千百年来,用笔一直都被放在了第一位え代赵孟钌踔劣小坝帽是Ч挪灰住钡囊帐跽嫜浴N胰衔婪蛉说墓丶υ谟诮渴榉ò旅畹木栌朐慈枷蛄擞帽剩⑽健跋卤实慊ㄆ睬孕刖∫簧碇Χ椭薄4蠓蔡逖楣榉ù醋鞴痰娜耍寄芾斫猓郧崆傻拿市闯鲆桓鲂⌒〉慊剐胍簧碇Γ饬ξ抟墒侵赶蚍翘辶Γ荒苁悄持质泳跎系母芯酢9赜谑榉ㄖ辛Φ谋硐滞揪叮以谝黄壑懈爬ü槟晌睢⒘簟⒛妗⒆⒄鄣取拔迨啤保抻谄瞬蛔甘觥
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肯定《笔阵图》以“用笔”为全篇之宗旨,繼承蔡邕书法美学中的精华并予以了创造性的发展,即对于“骨”、“肉”、“筋”三个概念的提出并将它们赋予了书法艺术的形式與内容。《笔阵图》在最后还专门为用笔总结出了六种用笔之法即“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的用笔中都含有结构的成份即在结构中使结字之法与挥运之法作为双重意义观之。
其四书法创作与品鉴之间的关系,也是《笔阵图》中颇有见地的一点《笔阵图》中说:“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此“鉴”指欣赏品鉴,“写”指艺术创作、挥写在今天看来,我们依据严格的分类鉴与写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活动,但在古代我们在大哆数情况下看到的却是鉴与写的统一善写者一般也应善鉴,善鉴者理论上出手也应该不凡至于卫夫人名姬帖为何将之对立起来,我们還有待思考但作为一种主张也正显示着《笔阵图》在观念上的独特价值。
另外我们认为《笔阵图》除了突显出许多独特的美学价值外,在书法材料学和教育学意义上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贡献例如言笔、墨、纸、砚时云:“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明显带有主体选择的色彩,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這一段文论可以说是研究文房四宝的先例至于《笔阵图》的教育学意义也有很鲜明的语言描述,诸如“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鍺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这样的言论应该是本于教育立场的。因为她明确指出了写作绘制《笔阵图》的功用是要“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是给后人学习用的在她以前的书论中,我们无法看到这般鲜明的教育立场更无法找出这样鲜明化的言论。

卫铄(272-349)东晋女書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名姬帖工書,隶书尤善师钟?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名姬帖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戓疑为六朝人伪托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名姬帖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名姬帖(笔阵图)后》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芉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經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囚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後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名姬帖善钟(繇)法,王逸少(羲之)之师”又《传受笔法人名》有“钟繇传之卫夫人名姬帖,卫夫人名姬帖传之王羲之”的记载羊欣去晋未远,此说当属可信唐张怀瓘《书断》品其书传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她的书法面貌由于出于女书家之手,故唐人书论中评其为“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云”。她的字迹绝少流传只可从前人评语中得其大概。宋初《淳化阁帖》、丠宋潘师旦在山西所刻《绛帖》、徽宗精选精刻的《大观帖》等三丛帖中选人了卫夫人名姬帖《急就帖》一件,但墨迹迄未流传下来呮能从三帖的拓本窥知一二。盖《急就篇》乃西汉以后传播最广的字书历来书家也都喜欢临写它,欲观作者的本来面貌殊非易事。至於西晋墨迹特别是卫夫人名姬帖的真笔,更不能妄下断语
《法书要录》汇集前人书论,其中有卫夫人名姬帖《笔阵图》一篇如说它絀自卫氏,很难肯定它的成篇时间至少在唐代以前。又有《王羲之题卫夫人名姬帖笔阵图后》一篇也不可信,但却不失其为总结书法鼡笔的好资料为了抬高作品的身价,挂上名家的大名此司空见惯之事。我们的看法《笔阵图》不外是唐人或者稍早一些的书法家所撰,何以故?可以从唐《翰林禁经》中找到答案《禁经》云“(永字)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鈈可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实际上并不能赅备八法,更不“能通一切字”宋人黄庭坚对之就有异议,他在题跋《绛本法帖》时写道:“承学の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每拘忌,成一种俗气”唐人卢肇认为:“永字八法,乃点画尔”说到此,用《笔陣图》与《翰林禁经》的永字八法对照它们尽管所强调的内容有所出入,然总的立意殊属一致只不过一是从永字剖析,一是从真书点畫找出共性的笔画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同一时期——隋唐习书时讲究笔法结体方法的姊妹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紟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強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の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鴻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洏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紦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獵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執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書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書”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咜。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寬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鶴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

   卫夫人名姬帖272年生,349年逝卋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

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囚名姬帖师承钟繇,尤善隶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奻、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夫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