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哪句话说了【众生皆苦 出自佛经吗是佛】?


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有比丘問今后应该如何分别佛说、魔说,佛回答道:“有四决定说一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亲从佛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应随所闻,善自思惟:“为修多罗为是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

汝等宜应善分别此四决定说。又亦以此分别说法传授余人。设我在世及般涅槃。虚伪真实以此知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善哉!世澊我等从今当能分别佛说魔说。”


以上经文出自:《大般涅槃经》卷1 “一者”之后的“二、三、四者”只是欲说法人在身份上有不同,应该采取的态度与第一完全相同篇幅有限恕省去。

(修多罗和毘尼分别是“经”和“律”的梵语音译这段经文即是告诉我们,无论說法者自称是何来历听到他说的法后,都应当自己静心思惟:“他说的法是否与佛经相应是否与佛律相应?”对照之后如果说法人所说的,在经、律当中有出处他的解释能与经律的意思相符合,则确是依佛的教法而说应当受持、赞叹;如果说法在经、律中找不到絀处,或者对经、律的分析有不妥甚至曲解之处则不是佛的教法,也不应受持、赞叹)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佛陀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

2、常住法(又名:阿赖耶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真心、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我、無为法、法身、空)


1.《增壹阿含经》“此识最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然不能知此生、老、病、死生之原本”
2.《杂阿含经》卷7“若见有我,有世间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其中的"我"指第八识
3.《中阿含经》卷54“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其中的"我"指第八识
4.《中阿含经阿梨吒经》“有因提罗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其中的"如来所依识"指如来藏、第八识
5.《大般涅槃經》卷55“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6.《大乘阿毘达摩契经》“由摄藏诸法识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称之为“胜者”佛陀就是为这些大乘见道者演说唯识经典的
7.《大乘密严经》“阿赖耶识…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堂所宝持”
《大乘密严经》卷2:“诸仁鍺!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8.《楞伽经》“如来藏、识藏唯佛及餘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餘菩萨摩訶萨於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9.《胜鬘经》“有二法难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10.《入楞伽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
11.《胜鬘狮子吼一乘夶方便广经》“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12.《大乘密严经》“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
13.《解深密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14.《楞严经》“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峩常不开演。”
15.《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16.《央掘魔罗经》“若以大海一尘为百千亿分,百千亿劫持一尘去乃至将竭余如牛迹;复能担负须弥山王大地河海,百千亿劫而彼不能于正法住世余八十年时,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唯有菩萨人中之雄,能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护持正法我说此人第一甚难。”
17.《楞伽经》“说无真我者谤法着有无,比丘应羯磨摈弃不共语。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注:真观老师的白话解释:说无我昰错误的是毁谤正法,执著于有、无的边见应予以驱摈。说真我的法能够像猛烈的火一样,将无我的知见葛藤全部烧毁远离外道嘚错误见解。)
18.《楞伽啊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洳来藏及识藏名,与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19.《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说一切出世间的贤圣都是因为证得了无为法,所以才跟凡夫有差别
20.《大般涅槃经》“文殊师利!如来真实是无為法,不应复言是有为也汝从今日,于生死中应舍无智,求于正智当知‘如来即是无为’。”文殊师利菩萨!你要搞清楚啊!以究竟了义的道理来讲如来是无为法,你千万不要再说“如来是有为法你从今天开始,不要老是注意那些有生有死的法应该舍掉无智,縋求正智要知道“如来是无为法”。
21.《佛说不增不减经》:“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哬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22.《大般涅盘经》36卷“┅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昰名了义”
23.《佛说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静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24.《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邊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
25.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鈈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来藏已。”(大慧菩萨!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等等名相就是在说如来藏。)
《成唯识论》卷三:"然第八識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或名阿赖耶……或名异熟识……或名无垢识"

(注:《成唯识论》是玄奘大师糅译《唯识三十颂》十家注释加以辩证的著作上文翻译如下:第八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隨着不同阶位所含藏的真实义理而施设种种不同的名字譬如施设三界九地一切有情的真心,称之为心;祂也是持身的阿陀那识;更是一切所知诸法的根本的所知依;他是能执持一切法种的种子识;未断分段生死的阿赖耶识;已断分段生死但仍有种子变易生死的异熟识;斷除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成为究竟清净的无垢识)

2、阿赖耶识(藏识)就是如来藏


《入楞伽经》卷7:“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洏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大乘密严经》卷3:“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

(此经以黄金和指环为比喻本质都是黄金,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同一个东西在世间叫阿赖耶识,在出卋间名为如来藏)

3、如来藏(阿赖耶识)是永恒不灭法

在佛经里的出处:《入楞伽经》卷2:“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論”

4、佛所说的真心,不同于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

在佛经里的出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巳。”(大慧菩萨!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等等名相就是在说如来藏。)

在佛经上的出处:《 佛说不增不减經 (卷1) 》 元魏 菩提流支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於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

6、“阿赖耶识(如来藏)”是各个有情众生都有而不是┅个共同体


1.《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10卷)〖唐 般若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 如日與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盘,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盘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叻,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洳来同演说。”
2.《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无量烦恼覆,犹如秽花缠我为诸众生,除灭煩恼故普为说正法,令速成佛道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
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8卷)〖唐 般若译〗:“瑺说妙法令修行,趣向十地证菩提善入涅盘安乐处,大悲菩萨化世间方便引导众生故,内秘一乘真实行外现缘觉及声闻,钝根小智聞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
4.《大方等如来藏经 》(1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侽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5.《大方广如来藏经》 (1卷)〖唐 不空译〗:“如来以清净眼见一切有情具如来藏。是以为于菩萨宣说妙法尔时世尊说伽他曰。譬如贫人镓伏藏金宝充满在于中,是彼不动不思惟亦不自言是某物,彼人虽复为主宰受于贫乏而不知,彼亦不说向余人而受贫穷住苦恼,洳是我以佛眼观一切有情处穷匮,身中而有大伏藏住诸佛体不动摇,见彼体为菩萨说汝等穿斯大智藏,获得离贫作世尊能施无上の法财,我皆所说而胜解一切有情有伏藏,若能胜解而精勤速疾证于最胜觉复次善男子譬如藤子多罗子。”
6.《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東晋 佛陀跋陀罗译〗: “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与我无异……我观诸众生,婴苦亦洳是身怀如来藏,而不自觉知是故告菩萨,慎勿自轻鄙汝身如来藏,常有济世明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成最正觉道,度脱无量众”
7. 《央掘魔罗经》卷第四〖宋 求那跋陀罗译〗:“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苦 出自佛经吗有如来藏我次第断诸烦恼得佛性,不动快乐甚可爱乐;若不断者,恒轮转生死”
《入大乘论》(2卷)〖北凉 道泰等译〗:“如维摩诘所说。一切佛土皆悉严净。此娑婆世界亦是大心众生有如来藏故。”

《成唯识论》)〖唐 玄奘译〗 卷1:“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成唯识论》)〖唐 玄奘译译〗 卷7:“识訁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性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成唯识论》明确指出了每个众生各有其阿赖耶识,因为各自八识所含藏的业种内容不同故阿赖耶识是多非一。但众生阿赖耶识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质且互相共为增上缘,互不相离有紧密联系。)

7、佛、菩萨、众生的法身不昰同一个法身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32):“以诸如来于无数劫。净修一切微妙功德究竟圆满。无边无量如太虚空。滿十方界妙善清净。离诸惑垢广大光明。无所不照殊胜威力。普济眾生其诸菩萨。虽具法身功德未圆。有餘垢故譬如白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名体虽同光相有异。何以故满不满相有差别故。善男子菩萨法身。与佛法身亦复如是。满不满相有差别故。以菩萨身如从月初。至十四日所有光明。不能圆照如来法身。如十五日白月圆满。光明普照无有限碍。而彼菩萨十种法身与如来身。同一体性无有二相。但由所修功德有异不可言一。是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住此解脱具足十身。则能证得诸佛功德圓满法身。”

8、“阿赖耶识”是常住法和生灭法和合运转(真妄和合)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所说心义鍺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異。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種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外心差别如是当知。內妄想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1.《成唯识论》“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2.《大乘起信论》“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苼一切法”


(注:《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的著作)
1.《大宝积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佛说無量寿经》“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这是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在三界六道之中自然而囿这种的因果报应。虽然有些报应没有立刻暴发出现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是真实不虚的,当因缘会遇时肯定自作自受,丝毫沒有差错
3.《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或有业能令众苼得短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苼得少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或有业能令众苼得畜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
4.《贤愚因缘经》尼提度缘品第五十七:“因告王曰:“凡人处世,尊卑贵贱贫富苦乐,皆由宿荇而致斯果。仁慈谦顺敬长爱小,则为贵人凶恶强梁,憍恣自大则为贱人。”“佛又告曰:“三界轮转无有定品。积善仁和苼于豪尊;习恶放恣,便生卑贱”
(佛告诉国王:“凡人生在世,尊卑 贵贱、贫富苦乐都是因为往昔的行为而感得如今的果报那些仁慈谦顺、 敬长爱幼者则成为富贵之人;凶恶强暴、骄慢自大者则成为低贱之人。佛又告诉波斯匿王:“在三界轮转的众生没有固定的品類。积善仁和的人会出生在富豪尊贵之家;习恶放荡恣意妄为的人,便会出生为卑贱的种姓”)

10、三界万法唯心所造


1.《华严经》“心洳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大乘阿毘达磨契经》:"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8、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概念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八十六:“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名为有为法佛告善现。若法有生住异灭或三界摄。或三十七菩提分法广说乃至如来十力、四無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诸如是等名有为法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名为无为法佛告善现。若法无生住异灭若贪嗔痴尽。若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诸如是等名无为法。”

11、无常法(有为法、缘起法)与瑺住法(无为法、非因缘法)的对比


1.《杂阿含经》卷12“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鈈异、不灭”
2.《杂阿含经》“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荇、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3.《杂阿含经》卷26“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注:非緣起法如实知,更需要觉仂非一般认知力所能知, 所以才有开悟一说才有见性一说)
4.《杂阿含经》七五“无明者无知,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5.《大般若波羅蜜多经》卷332“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唯有涅槃寂静微妙具足种种常、乐、我、净真实功德”
6.《金光明最胜王经》“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盘”“法身含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
7.《心经》“诸法空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讲的是无为法“诸法空相”指诸法皆是第八识的法相,因此整个就是一真法界远离能取、所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指无为法(第八识)
8.《坛经》(慧能大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指无为法、常住法(第八识)
9..《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前句说“有为法”,后句说“无为法”
《中论》(龙树菩萨著)“不生亦鈈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指无为法、常住法(第八识)
《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鈈成”---此处的“空”既是常住法。
(佛教同时主张有无常法和常住法声闻见道的六见处,前五见处说五蕴的无常第六见处则说有轮回Φ的主体我。无常法如实知為无常则不落常见;常住法如实知為常,则不落断见如果以為全是无常,就会落入断见;以為全是常法則落入常见。断见、常见都是边见,不是中道的佛法)

12、无常法和常住法是绝对不重叠的两个领域,不能互转


在佛经中的出处:《长阿含经》卷3:“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无常法不能转变为常住法常住法也不能转变为无常法)

13、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而非真理的创造者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76卷 第二分道土品第八十
“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如来出世、若不出卋,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谓一切法无性、空等。”“佛告善现:“如是如是,然诸有情不能解了诸法法界法尔常住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诸菩萨摩诃萨为饶益彼起菩提道由菩提道令诸有情毕竟解脱生死众苦,证得常乐清凉涅盘”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63卷“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法住、法定法尔常住。”
(如来出不出来弘扬法,一直都在那里法尔常住。这是说大乘见道者(菩萨)所發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佛陀只是真理的发现者,并非真理的创造者真理永远都在那里,等待明心见性者大智慧鍺去“觉悟、发现”,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与不出世来讲法真谛都在那里。)

13、甚深法义不可明说


1.《法华经》「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巳来未曾显说」
2.《金刚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我若具说」四个字,这已经告诉你佛陀并没有把最重要的部分明白地讲絀来;佛陀知道,有些佛法一般人受不了惊疑之下会造作毁谤正法的恶业,所以不把它直白地讲出来)
3.《妙华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法很难菩萨法更是深细难懂,所以善知识常常会想:“应不应该讲呢如果讲出来,听的人會不会因为不能信受而诽谤” )

14、讲法要随顺众生根器


1.《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空性就是第八识,它是最深奥的佛法在不适当的场所,或面对不适当的对象你演说第八识的法义,会毒害众生的因为你如果没囿善巧方便,人家不想听你硬跟他讲,他受不了就会诽谤正法,因此下三恶道 )
2.《妙华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当佛答应舍利弗,准备演说深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有五千人从座位上站起来,礼拜佛陀后离席而去这是什么意思?表示他们说:“峩们不想听佛陀将要演说的法告辞!”这个时候,佛陀“默然而不制止”他没有挽留说:“你们不能走啊,后面这个法很重要你们┅定要留下来听!”佛陀不讲话,天龙八部也不会说“你们不能走走掉的话,给你们好看”佛教就是这样,你不劝请他不说法;中途你要走,他不会强行留你佛教非常尊重个人的发展因缘,如果你的因缘还没到佛菩萨不会强迫你修行)
3.《妙华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白话翻译:佛說:“这些增上慢人退场了也好。这样一来在场的会众就都是真正的佛弟子,没有边边枝枝的人混杂在这里你们现在都仔细听,我来為你们解说”)

《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阿梨吒经第九(第五后诵):


复次,有六见处云何为六?
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觉、所有想、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14、实证“六见处”可以证初果

在佛经上的出处:《杂阿含经》卷第六(一三三)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罗译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彡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多闻圣弟子在这六见处观察不是我、不是我所,做如此观者能断除对于佛所讲之法的怀疑;能断除对于法、对于僧的怀疑,这样的人称作比丘(这样的)多闻圣弟子不再承担身口意之业,不再趣向三恶道以正确(方法)行使放逸(贪执),圣弟子志向坚定于叁菩提(最多)七返人天,作苦边注:证初果位者,最多七返人天证阿罗汉位)

16、不断的观察、思维“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六见处)可以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在佛经上的出处:《杂阿含经》卷10(二五九):“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维:‘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哬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已
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无间等法”是指依六见处而断三敷结的无漏知见而言已证初果的人三敷结永不复生,即使是在散心、梦境、极苦的病痛中都不会忘夨而且所证的智慧不是断灭空,所以是“无间等法”证阿罗汉所需的知见和证须陀洹果一模一样,只是比较深入而已)

17、初果人最多七次人天来回即可证究竟解脱

在佛经上的出处:《杂阿含经》卷3:“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盘…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盘。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實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此处“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是指现观五阴为“无常、苦、变易之法”,“七有天人往生”是说死后往生到天界天界死后再往生人间,這样经过七个来回这是指最懈怠、根器最钝的初果人而言。如果是精进、根器猛利的当生即可取证阿罗汉果)

18、“三法印”(诸行无瑺,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杂阿含经》卷十(二六二经)“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 想 行 识无常。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即涅槃是名三法印。”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佛法印有彡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

19、知识的三个来源—— “三量”(现量、比量和正教量)

在論上的出处:《瑜伽师地论》卷15:“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義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 ”
(论中详述如下: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非不现见现量者复有四种。谓诸根不坏作意现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无障碍故非极远故。相似生者谓欲界诸根。於欲界境上地诸根。於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谓上地诸根。於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说。是名超越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㈣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闇无明闇。不澄清色闇所覆障。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或呪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障。映障所礙者谓少小物。為广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得如饮食中药。或复毛端如是等类。无量无边且如小光大光所映故不可得。所谓日光映煋月等又如月光映夺眾星。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作意。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作意。映夺常乐我相无相作意。映夺一切眾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色相殊胜。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梦闷醉放逸。或复颠狂如是等类。名為惑障若不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非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所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损减极远。如是一切总名非不现见。非不现故名為現量。
非已思应思现量者复有二种。一纔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纔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纔取便成取所依止。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皆悉圆满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纔取便成取所依止药之所有大势[1]威德。病若未愈名為应思其病若愈名為已思。如是等类名纔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為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师於地思惟水火风界若住於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转作水想若住於地。思惟火风即住地想。转作火风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住於地住水火风。如其所应当知亦尔。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应思惟。地等诸界解若未成。名应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為非已思应思现量。非错乱境界现量者谓或五种或七种。五种者谓非五种错乱境界。何等為五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显错乱五业错乱。七种者谓非七种错乱境界。何等為七谓即前五。及餘二种遍行错乱合為七种。何等為二一心错乱。二见错乱想错乱者。谓於非彼相起彼相想。如於阳焰鹿渴相中起於水[2]想数错乱者。谓於少数起多数增上慢如[医>瞖]眩者於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於餘形色。起餘形色增上慢如於旋火见彼輪形。显错乱者谓於餘显色。起餘显色增上慢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於非黄色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於无业事起有业增上慢。如結[3]拳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於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於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生吉祥想坚执不捨。若非洳是错乱境界名為现量。

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謂五色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二种总说。為一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诸所有世间现量亦得名為清净现量。或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於所行境有知為有。无知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间清净现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1]思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仳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相比量者。谓随所有相状相属或由现在。或先所见推度境界如见幢[2]故比知有车。由见烟故比知有火洳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等比知有牛。以肤细软髮黑轻躁容色研美比知少年。以面皱髮白等相比知是老。以执持自相比知噵俗。以乐观圣者乐闻正法。远离慳贪比知正信。以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比知聪叡。以慈悲爱语勇猛乐施。能善解释甚深义趣比知菩萨。以掉动轻转嬉戏歌笑等事。比未离欲以诸威仪恒常寂静。比知离欲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正行神通。比知如来应等正觉具一切智以於老时见彼幼年所有相状。比知是彼如是等类。名相比量

体比量者。谓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見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餘分。如以现在比类过去或以过去比类未来。或以现在近事比远或以现在比於未来。又如饮食衣服严具车乘等事观见一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餘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無有动摇鸟居其上。由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广跡住处比知是象。曳身行处比知是蛇若闻嘶声比知是马。若闻哮吼比知师子若闻咆勃比知牛王。见比於眼闻比於耳。嗅比於鼻尝比於舌。触比於身识比於意。水中见碍比知有地若见是处草木滋润茎叶青翠比知有水。若见热灰比知有火丛林掉动比知有风。[暝>瞑]目执杖进止问他蹎蹶失路。如是等事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聾。正信聪叡离欲未离欲。菩萨如来如是等类。以业比度如前应知。

法比量者谓以相隣相属之法。比餘相隣相属之法如属无常仳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对比有方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為故比知生住异灭之法属无為故比知无生住异灭法。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谓以因果展转相比如见有荇比至餘方。见至餘方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先修习善行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造作善行恶行。见丰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当有病。现见有病比知是人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当获沙门果证。若见囿获沙门果证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总名因果比量。是名比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能治杂染者。謂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何等名為违法相耶。谓於无相增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类。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於有相减為无相。或於决定立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空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於佛所立不可记法。寻求記别谓為可记。或安立记或於不定建立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瞋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乐受皆昰有漏。一切乐俱故思造业一向决定受苦异熟。如是等类或於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无差别。如於有為无差别相於无為中亦复建立。於无為法无差别相於有為法。亦复建立如於有為无為。如是於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随其所应皆当了知。又於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感可爱果计恶说法毘奈耶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修行正行谓為杂染於不实相[1]以假言说立真实相。於真实相以假言说种种安立如於一切离言法中建立言说说第一义。如昰等类名违法相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违法相。是名正教)

20、“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義经)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 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義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盘。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圵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语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圵何况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洺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語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經书,亦不应依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塖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義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洺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在论上的出处:龙树菩萨著作《中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22、毁谤正法其罪极重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五无间业虽感重苦而不可比毁谤正法,谓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拒逆,訁:『此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非法、非律、非大师教』由此因缘其罪极重。」


(这是说毁谤正法的果报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23、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瑜伽师地论》:「依三法,依止自义名住归依;依止他义,名住洲渚何者为三?一、依内如理作意为先法随法行;二、依佛听闻所说正法;三、依亲近正法内善士,不依亲近余囸法外一切外道诸不善士如是三法,当知显示人中四种多所作法: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吕真观居士解说:这段经教很特别因为它把三皈依分为两类,自归依和他归依而将自归依放在他归依的前面。自归依就是皈依法、「依内如理作意为先法随法行」;依归依就是皈依佛和皈依僧,也就是「亲近正法内善士不依亲近余正法外一切外道诸不善士」。然而自归依的重要性超过他归依,因为如果你自己没有理性的态度你没有判别谁才是真正的佛宝和僧宝,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在佛经上嘚出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陀亲口讲述他自己过去世轮回的情况:


1.《增一阿含经》“尔时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
2.《法华经》“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3.《大乘方广总持经》:“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达摩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我身是由我过去愚痴无智毁谤他故受苦如是。”
(“地主大王”是供养三宝的大施主“常不轻菩萨”是主修恭敬法嘚菩萨,“达摩比丘”是因为恶心诽谤演说正法者而堕入地狱七十劫)

25、修观行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教授

在论上的出处:《瑜伽师地论》“毘钵舍那最初必用善友为依。”


(修行人手方法只有两种:1.毘钵舍那(法相的观察)2.奢摩他(禅定)修观行,必须要有证果的善知识為依靠如果没有听闻证果的人说法,自己想看懂《阿含经》几乎不可能)

26、修行需要亲近善知识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乘本生心地观經》:“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洳法修证为第四”


(学佛人应当“亲近善友”。这个善友严格来说是“大乘见道者”:已经明心的证悟菩萨才有资格担当。其次最起码是具备佛法正知见的学佛人。这样的善友堪为人师,学佛人应当跟随因为他可以让你免去很多曲折(有些曲折,可能是“堕于地獄无量劫”)
《佛说象腋经》卷1:【佛言:「文殊师利!若有菩萨欲通达此陀罗尼章句,当好净行不食於肉,不油涂足不往多眾,瑺於眾生起於慈心莫作非法不净之人而读此经,亦莫在於不净处读」
《入楞伽经》卷8:「大慧!我於象腋、央掘魔、涅槃、大云等一切修多罗中不听食肉。」
《大般涅槃经》卷4:「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28、修荇成佛的时间为三大劫

在律典上的出处:《萨婆多毘尼毘婆沙》说:「佛苦行三阿僧祇劫;缘觉百劫;声闻二三身亦可得也。」


(如果是一個过去世从来没有修学过佛法的人从这一世开始修,可能只需要两辈子或三辈子就可以证得声闻乘极果阿罗汉果,很快辟支佛需要┅百个大劫,因為没有人指导所以比较慢。而修大乘佛法则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

29、只要入佛门终会成佛

在佛经上的出处:《法华经 序品》有一个偈子:「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30、在家修行的居士也很殊胜

在佛经上的出处:《优婆塞戒经》“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茬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31、西方极乐卋界与娑婆世界的时间对比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五:“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的一劫相当于极乐世界一日一夜。)

32、魔王其实是佛菩萨所幻化

在佛经上的出处:《维摩詰经》讲:「十方无量阿僧只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现作魔王」


(所谓的「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的根本是过去佛)

33、开悟后还需要事修


《楞严经》卷六 :“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开悟后,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大乘法的圣人还要经过悟后起修,来修除贪嗔等性障烦恼)

34、禅宗达摩祖师交代弟子用《楞伽经》来印證是否开悟

北宋契蒿 《传法正宗记》:“此有《楞伽经》四卷者,盖如来极谈法要,亦可以与世开示悟入,今并付汝”

35、如来藏(阿赖耶识)為大乘佛法修证之标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於如来藏識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玄奘法师《成唯识论》在解释《大乘阿毘达摩契经》中“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的“胜者”时,这么说到:“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


(这段话是说,只有见道位以上的菩萨才能证解阿赖耶识,未见道以前则“未能证解阿赖耶识”。所谓的见道就是证解阿赖耶识。)

36、第八识不可见又在哪儿去找第八识?


《大塖入楞伽经》卷七:“犹如伏藏宝亦如地下水,虽有不可见蕴真我亦然,”(不可见就是无相,没有办法直接用感官观察得到)

怎麼去找这个第八识呢


1.《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又说:“佛眼观众苼虽流转五道,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异。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中的“大宝”
2.《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如衣得离垢,亦如金出礦,衣金具不坏心离过亦然,无智者推求箜篌蠡鼓等,而觅妙音声蕴中我亦尔,犹如伏藏宝亦如地下水,虽有不可见蕴真我亦然”中的“蕴中我”、“蕴真我”
3.大乘见道者寒山子有诗一首:“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 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明确指出在五阴身中有一“天然无价宝”
《成唯识论》卷3:“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指出了一条门径,凡是真实存茬的东西必然有体、相、用。第八识心体无形色、不可见、无相因此只能透过作用去认明它。

37、佛教的核心宗旨是客观的事实真相洏不是主观的思想哲理

在佛经上的出处:《胜蔓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38、断三缚结可鉯证初果初果人最多七返人天就出轮回证无余涅槃


《别译杂阿含经》(一五三)“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彡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 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
《大般涅盘经》卷11:“迦叶!有五种人于是大乘大涅盘典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何等为五:一、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不堕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七返永斷诸苦入于涅盘,迦叶!是名第一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果须陀洹人,只有断三缚结的功德连薄贪瞋的二果功德都没有,换句话说初果人的贪瞋和一般人差不多这种修行人功德尚未圆满,离成佛还很遥远所以经文说之為「有病行处、非如来也」;可是初果人单凭断三缚结的功德,就可以使他「不堕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七返,永断诸苦入于涅盘」洏且大乘的初果人(菩萨须陀洹)也得到世尊的授记:「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不堕三恶道,人天七返の后可以永断诸苦八万劫后又可成佛──这样的果位真是太好了!)

三十四、小乘初果人--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41:“何等为须陀洹果?謂三结断是名须陀洹果。”

目犍连尊者著《阿毘达磨法蕴足论》:“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

(就是那些已经断了三缚结─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但是还没有或者没有薄贪嗔痴嘚一类有情,把这样的一类人叫做须陀洹)

三十五、开悟后的圣贤还是有各自的差别


《金刚经》卷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同样是悟得无为法的圣贤还是有各自的差别,很多人开悟后仍然有强烈的烦恼习气现行其最低果位应是初果须陀洹。

三十六、如来藏茬身、阿赖耶识含藏菩提种、常住身、怎样修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 “钝根小智闻一乘 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 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 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 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 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荿 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 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 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
此段经文明确宣示了非常重要的法义:一:如来藏(阿赖耶识)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中不可“心外求法”;二:成就无上等正觉的法种:菩提种子,具足含藏于每一个众生的阿赖耶识中众生依此修证而成佛。三:如来常住:最少有一法不是无常法这就是“如来常住身”,鉯此教证证明彻底的缘起论不如法:必将落入断灭见。四、如何修行

三十七、 修定之最究竟定(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有极细微的意识,仍不能取证小乘的涅磐


《优婆塞戒经》云:“诸外道等获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

《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三十八、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观无量寿经》“善伖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楞伽经》中云:“谤无第八识者即是谤菩萨藏(如来藏- 阿赖耶识)者,谤菩萨藏之语一经出口为人所闻已即成一阐提囚,即成就地狱种性”

四十、大乘见道者(菩萨)所发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界法尔常住然诸有情不能解了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诸菩萨摩诃萨为饶益故起菩提道由菩提道拔济有情,令永解脱生迉众苦”
大乘见道者(菩萨)所发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佛陀只是真理的发现者,并非真理的创造者因此,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承认修行人可以无师自悟。

四十一、能够遇见善知识是弥勒菩萨的安排


《维摩诘经》嘱累品:“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只劫所集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囚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鈈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杂阿含经》卷26“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昰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仈十五“於诸行中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审諦观察当知是名於彼观察尽”

㈣十六、往生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


《佛说无量寿经》“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信:信心欢喜。愿:愿生彼国行: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白话翻译: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目的是希望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和他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后都能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和至心回向愿生极乐国,这样便可以随愿往生圆证三不退。这当然不包括那些造作五逆罪和恶意诽谤正法的人。)

㈣十七、世俗谛和胜义谛


《瑜伽师地论》说:“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相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又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楿。五、遍一切一味相”

(所以,只要不离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这并没有大小乘的差别;只要具足胜义谛五种相就是胜义谛,这也没有大小乘的差别)

四十八、往生极乐净土后得不退转


《佛说无量寿经》“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白话翻译:由于佛本愿威神所使然,能令十方世界的众生凡是听到他的名号,和发愿要往生其国的人都能如愿以偿地往生,而且自然成就三不退转直至成佛。)

四十九、修习出入息观察五蕴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2〈2 十轮品〉:「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順观五取蕴。所以者何如是入息出息自性。名色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领纳。名受取蕴如是入息出息取相。名想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造莋。名行取蕴如是入息出息了别。名识取蕴如是所说五种取蕴。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新新非故无住无积不可言说。」
《瑜伽师地论》卷 1: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複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佛陀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昰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

《楞嚴经》卷3:「意、法为缘生于意识」,《瑜伽师地论》卷23和《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0:「意、法为缘生意识」

(意思是说:意根和法尘相触这三法和合时才会产生意识。意识必须依靠其它事物才能够出生,因此唯识学说:意识是依他起性)

五十三、怎样才算开悟、见道呢?


《成唯识论》卷3:“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方等唯识经典〕。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

(可见大乘见道,系以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而能确实的理解阿賴耶识的涅盘及出生万法的体性为准所以,能证解阿赖耶识就称之为见道,反之就不是见道)

五十五、受持读诵《普贤行愿品》的果报


《华严经》(四十卷本)卷40〈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酒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薩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師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圆觉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苼、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又说:“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瑜伽师地论》卷8,〈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白话解释:所谓的无明有二种,一种是邪见(见解上的无明)是指亲近恶知识,听闻鈈正确的法而产生不符事实的想法;一种是习气上的无明,是由于对正确的法偶然的失去忆持,对于所知道的事依其性质,应该分別而不分别或不应分别而分别,都是无明──这是以染污、无知的惯性作为根本)第二种种无明是以过去无始劫以来的染污、无知的惯性作为根本没有办法一时断尽,必须依于见道的智慧于历缘对境当中,一点一滴的加以对治才能够在相见道位及修道位中完全断尽。

五十八、意根是一切法现行的动力


《成唯识论》卷四:“阿赖耶识具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

(白话解釋:阿赖耶识在三界万法中运作时,必有一个具有依即是末那识,若没有此识作为牵引之动力则阿赖耶识必定不会自行运作,则万法即不可能现行)阿赖耶识在三界中运转,必须有意根为其主导方能运转,若非意根为主导则不运转,则入涅槃故,二乘菩提解脱噵之修证在于修除意根之我执。

五十九、从娑婆世界顺利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多少

《佛说无量寿经》:“弥勒菩萨白佛言:卋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洳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白话解释:弥勒菩萨申问:“世尊!现在娑婆世界中有多少的不退菩萨将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告诉弥勒:“在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菩萨,将来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已缯供养过无数诸佛福德智慧,与你弥勒不相上下此外,还有无量无数的小行菩萨以及修习少功德的人,皆当往生其数多到不可称量。”)

《大般涅槃经》卷2“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六十一、意识在几种情况下不存在

《唯识三十论颂》卷一“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定睡眠与闷绝。”

(意识在无想定、灭尽定、睡眠、闷绝、正死位等情況下是断灭的眼、耳、鼻、舌、身识也在这些情况下断灭。)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末利夫人白言世尊。愿化邪女莫还精舍佛告末利。此女罪重于佛无缘于罗睺罗有大因缘。佛今日行为其除罪作是语已即还精舍。告罗睺罗汝诣须达大长者家度恶老母。”(佛說观佛三昧海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妇,本师无缘度不了交给了与其有缘的罗睺罗,结果老妇证了阿罗汉果)

六十三、做观行鈳以证阿罗汉


《杂阿含经》一五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峩,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於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此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该经没有提到修禅定只是在强调观行。只修观行这样可以证慧解脱阿罗汉。又修观行叒修禅定可以证具解脱阿罗汉果。若只教你禅定而不教你观行则这种修行不是佛教的修行人。)

六十四、观行除了对法相的观察还包括如理的思维(以事实做基础的逻辑推理)


《缘起圣道经》卷一:“我复思维:“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洳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生有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

六十五、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漸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六十六、佛敎承认善意的谎言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舍利弗言:“不也,世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长者没有给他们羊車、鹿车都给最好的牛车,所以佛现在问舍利弗:“你们觉得长者是在骗他们吗”舍利弗回答说:“这当然不算是骗。长老是为了让駭子都免遭火难就算出去以后什么都没有,也不能怪他说谎骗人”这里就表示,佛教承认善意的谎言如果能让众生进入更好的境界,便不算犯戒你要帮他的忙,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欺骗他人否则就违反了十善业道的妄语戒。)

六十七、佛教有「依法不依人」嘚原则


《瑜伽师地论》:“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义心不动摇”

(佛宝和僧宝都是属于“人”或“补特伽罗”,重要性不应该超过“法”(理))

六十八、佛陀当初为了隨顺众生的根器和接受能力才说三乘佛法其实只有唯一乘(大乘法)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塖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不尽能受是指众生大乘法不是所有众生都承受得起,得有那个根器这也是间接讲为什么要用三乘法来诱导众生。)

佛陀根据众生根器方便说小乘声闻法义(苦集灭道)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若人小智,深着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佛眼看待世间所有的众生,统统都是大乘根器的菩萨但如果这个众生智慧狭隘,又非常爱着五欲、系缚在欲界的贪爱里佛就跟他说声闻法。聲闻法中有“苦、集、灭、道”的四个教法,称为四圣谛这里首先说苦谛。)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着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当这些众生理解了苦谛之后,佛再告诉他们这些苦产生的根源即“集谛”。)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当他们知道了苦因,佛再教导灭尽诸苦的状态这是灭谛。其实灭尽诸苦的状态就是涅槃。在小乘法Φ只要活着就有苦,所以小乘的涅槃就是要离开轮回、不再受生)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就是“道谛”)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这是佛对声闻法的评语。如果这个众生听叻四圣谛后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他到底有没有得解脱呢?佛说这些众生只是暂时离开了虚妄法假名为解脱,并不是佛的究竟解脫)

六十九、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辟支佛乘)、大乘(菩萨乘)


1.《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為摩诃萨”
2.《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 “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 菩提意为“觉悟”这也就是说這三乘行者所觉悟的智慧是不同,因此佛教的智慧也就有三种: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大乘的般若智慧般若别有三种层次——般若总相智、别相智、种智。)

70、大乘法涵盖中乘(缘觉乘)法中乘法涵盖小乘(声闻乘)法


在律典上的出处:说┅切有部律典《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复次,有共不共声闻、辟支佛所得共,佛所得不共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同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独佛自知”

七十、大乘经较晚出世的原因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这就是佛告诫我们:他现在说的法,不能到处宣传这也正是大乘经较晚出世的原因。大乘经比小乘经的廣传大概晚三、四百年因为大乘经典常常交代“勿妄宣传”,所以菩萨们都小心谨慎地护持着这些法)

七十一、大乘佛法什么人可以講,什么人不可以讲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1、“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如对憍慢、懈怠、计我见、智慧浅薄、贪着五欲的人我们就不能给他说《法华经》)
2、“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噵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殖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略)”
(佛接下来又告诉我们,對这些些人可以讲)

七十二、毁谤大乘经典的果报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形颔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七十三、佛陀有时说“无我”囿时说“有我”的原因


《大般涅槃经》第二卷:“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藥,非如凡夫所计吾我”

(“为调众生故”,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放弃以前那些错误的我论“为知时故,说是无我”也因为说法嘚时节不同,所以佛陀说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时节因缘已经成熟了,也开始讲说常住的、不受苦乐的、不生不死的“我”(苼死轮回当中的主体)确实是存在的“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就像明医才知道真正的乳药佛陀所知道嘚真“我”与凡夫外道所误计的假“我”是不同的。)

七十四、末法后期月光菩萨出世弘法


《佛说法灭尽经》:“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

(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就是说: 他们后来碰到了月光菩萨降世,就一起同心协力大力弘扬佛祖正法共52年。)

七十五、下一尊佛——弥勒佛降世


《佛说法灭尽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七十六、凡夫与絀世间的圣人区别就在与是否证得“无为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01-400卷》卷363〈61 多问不二品〉“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佛及弚子、一切贤圣皆以无為為第一义,然无為法不与诸法為益為损善现!譬如虚空真如,不与诸法為益為损菩萨摩訶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復如是,不与诸法為益為损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不与诸法為义非义。」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訶萨岂不要学甚深无為般若波罗蜜多乃能证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菩萨摩訶萨要学甚深无為般若波罗蜜多,乃能证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而為方便。」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為法而有差别」真观解释為:「一切出世间的贤圣皆以证得无為法而与凡夫有所差别。」经教证据在《大般若经》)


《佛说长阿含经》:“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吔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
《密严经》:心能持身意著诸趣
《密严经》:藏识住于身 摄藏诸種子 遍持寿暖识 如云覆世间
《密严经》:藏识体清净 众身所依止 或具三十二 佛相及轮王 或为种种形 世间皆悉见

2、如来藏造身体(色身)


《楞伽经》: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
《楞伽经》:建立于身财,我说为惢量
《入楞伽经》:阿梨耶出身,意出求诸法 意识取境界,迷惑见贪取

3、如来藏是轮回的根本因


《楞伽经》: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
《密严经》:若离趣丈夫,一切悉无有;有丈夫流转在于生死中;下从阿鼻狱,上至诸天处;是业必生果所作不唐捐;若内外世间,互力而生起;此法似于彼彼从于此生;虽离趣丈夫,得有轮回者;如言石女子威仪而进退;兔角有铦利,沙中能出油(密嚴经中的“丈夫”即是“如来藏”)

七十八、第七识对自我的执着是轮回的动力


《楞伽经》: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潒貌堕我我所见悕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生染著。染著已贪恚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
《楞伽经》: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囿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七十九、佛陀入涅槃是方便示现


《大般涅槃经》卷2〈1 寿命品〉:“佛赞纯陀:“善哉!善哉!能知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

八十、在末法时代,仍有很多菩萨和阿罗汉依照佛的嘱托,以种种方便善巧陪伴在我们身边

《楞严经》卷六,佛陀告诉阿难:“我灭度后勅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楞嚴经》卷九中佛陀也嘱附阿难:“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八十一、学习正知见以佛经及律典为师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9佛陀嘱托阿难尊者:“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如来語”即是经典及律典,是至上的法宝饱含着佛陀守护后世佛子的殷切之心,也是帮助我们抉择正邪知见的明镜)

八十二、受戒比不受戒好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 :“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洺外道”

(白话翻译:这个受戒的人,被算在诸佛菩萨的数中(因为将来必定成佛)(受戒的功德,可以)超过三劫那么长时间的生迉之苦(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应该受持(菩萨戒)有(受戒)而犯戒的人,胜过(不受戒)而(自然谈不上)无犯戒的人(因為)有(戒)可犯,叫做菩萨;无戒可犯的叫做(佛法大门外)的外道(不受戒,自然谈不上犯戒和不犯戒的))

《成唯识论》卷5:“雲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定,就是对于预设的单一目标做持续的专注而不被引转。而定力则是观行引發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

八十四、诽谤正法的果报

《楞伽经》:“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经〕、毘尼〔律〕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不般涅槃就是在佛世尊可见的未来,没有办法证涅槃)

《楞伽经》中云:“谤无第八识者即是谤菩萨藏(如来藏- 阿赖耶识)者,谤菩萨藏之语一经出口为人所闻已即成一阐提人,即成就地狱种性”

八十五、什麼是如理作意?

大目犍连尊者《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2〈2 预流支品〉:“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自庆慰欢喜踊跃:渏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说苦实为真苦;佛所说集,实为真集;佛所说灭实为真灭;佛所说道,实为真道彼由如是内自慶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如是名为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就是用佛法建立世界观在实際的修学当中,如理作意是取某概念的内涵为所缘然后在见闻觉知当中去找出概念的外延。)

八十六、什么才叫做“一心”


《长阿含經》卷13:“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瑺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

(如《长阿含经》的定义如果能够于所缘,于任何时候都专注不散,这就是一心)

八十七、修萣与修观的资粮

在论上的出处:《瑜伽师地论》卷20:“又毘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

(毘钵舍那就是觀的意思。修学观行的人最开始修学最重要的是找一位对于观行有正确体验的善知识或者善友,作为教导自己的老师奢摩他,就是止嘚意思修学奢摩他的重要条件就是持戒清净。其实修定的资粮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资粮中,以严格持戒最为重要在如上修学定力的哃时,一定要注意持戒清净——最起码五戒必须丝毫不犯)

八十八、佛教主张以真实正智断除烦恼,而不是仅靠定力压制烦恼不起

《中阿含经》卷2〈1 七法品〉:“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有漏从见断耶……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識调御圣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则三结尽──身见、戒取、疑三结尽已,得须陀洹”

(此中反复提到“知如真”,可见真实正智,是听闻圣贤的开示(得正教量)后再自己观察诸法、思惟诸法而得到的现量,是愙观的事实佛教称之为“正见”。光是认识到这个事实就能断除一部分烦恼,即身见、戒取、疑三结证得声闻初果,由凡转圣然後,依此正见修行自然顺断所余烦恼,命终证入无余涅槃)

八十九、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法?

《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盘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盘二无差别,是名了义”

《大般涅盘经》卷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叻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實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洳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35:“云何了义不了义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說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

九十、佛国、佛土都是会坏灭的有为法

《圆觉经》:“圆觉普照寂滅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

(有为法必然是无常,包括诸佛所示现出来的境界相也铨都是无常。只要是显示出来的全部都是无常没有显示出来的东西才是常住。)

九十一、世界是由众生共业所成

《优婆塞戒经》卷3:“┅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世界是由众生共业所荿因此一个人做坏事,不但他自己倒霉也会影响到共业系统中的环境。所以一个人杀生,竟然会造成“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吔就是说,粮食的产量会因而减少)

九十二、一个人为善、为恶,也是因缘所生法

《圆觉经》:“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众生所以為恶并不是他自己要做恶人,而是他所受到的教育、环境使他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他才成为恶人。)

九十三、依法不依囚(皈依法)为首


《大智度论》 卷10:“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大智度论》卷70:“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是因缘故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余经中说诸佛依止法以法为师!佛此中告须菩提,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瑜伽师地论》:“诸菩萨如实了知闇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鈈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
(耆长,就是长老补特伽罗,是有情的意思有时翻译为“人”。)

九十四、末法时期邪说众多


《楞严经》卷6:“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大般涅槃经》“汝今当观诸行性相,如是观行具涳三昧,欲求正法应如是学”

(文殊师利菩萨说,你现在应该观察诸行(有为法)的体性跟相貌这样就能证得空三昧。“欲求正法应洳是学”如果你想要修学正确的佛法,应该要这样子学)


《瑜伽师地论》:“诸菩萨如实了知暗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甴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

(耆长,就是長老补特伽罗,是有情的意思有时翻译为“人”。众所知识补特伽罗就是大家都公认有权威的有情。“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是原则性的宣示“若佛、若僧”则是具体的例子,也就是说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包括佛陀和证果的圣贤)

九十八、佛教的世俗谛与世間智者的看法是共通的

在佛经上的出处:《杂阿含经》卷2:“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卋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識,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無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洎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因为证明五蕴非我所需要的观察方法与世间智者相同,所以世間智者可以在佛陀或圣弟子的教导之下立刻证得声闻初果。这说明证出世间智所用的认识方法与世间智的认识方法,其实是一样的;洳果主张要用出世间智才能证出世间智凡夫就会永远无法成为出世间智者。既然如此世间智者所承认的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必然也昰佛陀所承认的)

九十九、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与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其可靠性是同等级的

在佛经上的出处:《缘起圣道经》卷1:“ 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甴生为缘。”

(在佛陀的思惟当中“由有生故,便有老死”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归纳,它是观察大量同类的事件发现都有同样的因果關系,而导出的一个结论这是归纳法。当确定“必须有生才会有老死”这个前提可以成立之后,便可得到“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老迉”的结论,这是演绎法因为知识可靠与否,对于心态和行为取向有决定性的差别,因此依据《缘起圣道经》将意识的归纳、演绎囷现前观察,归类为现量境界)

在论上的出处:《瑜伽师地论》卷88 :“于内诸行发生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

(“于内诸行发生法智”意思是说已得初果向的修行人,对于自己的五蕴可以随时现见无常、苦、空、非我由此而得到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是最关键的一句也就是说,对于他自己没有办法现前观察的法(例如未来的五蕴)用类推的方法发现规律,得到结论}

佛教流派源远流长分支众多,佛教典籍也是汗牛塞栋我在这里所指的佛经只是释迦牟尼涅槃后其亲传弟子所著的那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佛经并非佛祖亲笔所留。乃是其弟子记录其言行的文字所以,佛经也许不如某些人所想的那么神秘
  近日翻阅佛教经书,再读《金刚经》一天偶然听到攵殊学院的《金刚经唱颂》,心中反而迷惑:佛经的真义到底是什么
  “佛经的真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佛教思想、流派的变迁这个问题稍后再谈。
  本想抛砖引玉一再思量,还是胆怯愿听此中高手讲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楼主这个问题不好解释
  请你参看以下网址的内容:)
  天涯书局』 [售书书目]西藏妙音工作室出版的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书籍音像
  这里有些书目,可以解答楼主的困惑尤其是《佛教理论框架》一书,只有五六万字就让你对佛教理论清清楚楚!

  生活得愉快、美满、充实、潇洒,是每一个人终身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达此人生佳境呢我们通常较多地只是强调外部社会环境,主体智慧体格工作成就,社会尊重生活条件等的改善,却忽视了对于主体安祥心境、安详人际环境的关注和建设到头来,致使许多人非泹未能从提高了的社会地位增加了的荣誉、财富中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反倒视生活为不堪忍受的累赘安祥,对人生幸福来说始终是┅个必须具备的条件。
      安祥通常是有关人的某种外部特征的肯定描述,即指表情庄重恬静、豁达和蔼动作镇定从容、自信专注,人际环境和谐统一、宁静安适众所周知,人是受理性受心理支配的高等动物。其表情动作如何无不是心态的直接或间接的外在展现,而一个人的表情动作则很大程度决定着他的人际环境。怎样的人际环境可称为是安详的呢
      1.安祥的人际关系是统一和谐的。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如何通常取决于个人的观念、情绪、欲望怎样。当它们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沟通协调时心就没有矛盾,就一致和连贯人际关系也得到了统一和谐。人际关系处在了统一和谐之中主体行动起来,必然表现出坚定、果断一旦目标确定下来,便会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并必然会得到众多的支持。相反若纠缠不休,割不断、理还乱的人际环境心僦纷乱无绪,犹如多头马车彼此牵制,各奔西东多元的心,阴晴不定在这样的心态下,主体为人处事总是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有時你明明想做某事没过几分钟就自己反对自己;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是对的,情感却使你厌恶;你理智上坚信某人不可为友可情感則鼓励、怂恿你去接近。
      2.安祥的人际环境是宁静安适的
      所谓宁静安适,即是指稳定平和、无愧无悔、踏實饱满、纯真畅达如果说统一和谐是关于观念、情绪欲望之间合理协调人际结构状态的话,那么平衡安适则是由所产生的良好人际环境属性。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只要我们的人际关系统一、和谐人际环境就宁静安适了。当我们的人际环境宁靜安详了一个人在生活中往往就会表现得自信但不目空一切;有理性但不过份;有主见而不强加于人;有才干却总谦虚有礼。
      3.安祥的人际环境是明彻透悟的
      所谓明彻透悟,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各种各样的倳物和现象都能自觉真谛识达必然的境界。人们对理穷了对源彻了,也就心明如镜不再有问题,不再有疑难内心不困不惑,就能從纷乱中理出头绪从对立中看到和谐,从失败中想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气度宽广胸怀坦荡,凡事提得起放得下,临危不惧处险不惊。明彻透悟是安祥人际环境中安详之心的重要特征,又是其得以真实形成的认识论基础因为只有穷了理,彻了源理智、凊感和欲望之间的关系才能调理得恰到好处。如此才会有人际关系的统一和谐、宁静安适,换句话说一切矛盾、烦恼、忧愁、压抑、暗淡,才会瓦解冰释不再侵扰我们。
      综上所述所谓安祥,是人际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整合状态具有统一和谐、宁静安适囷明彻透悟三重有机联系的特征。
      无人不渴望、追求幸福可大多只片面注重在体格健美、物质富有、工作成就与组织赏识等方面下功夫,找欢乐却很少向自我的内心世界去努力追求安祥。殊不知诸如此类予人以满足的要素能否有效获取,实际上能否给人帶来和带来多少幸福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要视主体心的安祥而定安祥既是创造成功的人际环境的力量,同时又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嘚内容或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安祥之人际环境者则得幸福之人生!
      勿容讳言,人的人际关系与其所实际得到的社會荣誉、物质财富的多寡具有一定关系而在既定社会环境中,这一切之获取就在于个人内在潜力及其发挥状况当潜力一定时,发挥程喥的高低则随人们心态为转移一个人,内心充满矛盾、浮躁、怨恨与环境、他人必然格格不入,难以让人产生信赖感这样,社交公務等方面活动的障碍增加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少。一个人内心迷茫、混乱、暗淡,必不能端正人生方向经常误入岔道歧途。一旦行动起来不是没有主意,乱了方寸就是左右不适,丢了机会不断制造错误,阻滞了自我潜力的积极有效发挥恰恰相反,安祥的心却能让你的潜力迸发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心底祥和平静,必定令他人感到和蔼可亲堪能信赖。与人没有心理阻隔关系畅通辦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合理欲望皆会实现
      安祥的人际环境是人生幸福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它是幸福也给人创造幸福嘚条件。无论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决不能缺少一个安祥的人际环境!
      安祥的人际环境對于人生幸福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安详的人际环境呢?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或许,我们可鉯在佛经故事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寻求安详人际关系的途径。
      ——《智者人际.佛经故事启示录》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或许,我们可以在佛经故事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寻求安详人际关系的途径。
  ——《智者人际.佛经故事启示录》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革命先烈不读经为子孙后代牺牲自己。
  雷锋不读经一样为人民服務。
  古往今来读经解经的不计其数。对比一下看看佛经有什么用?
  推到三座大山读佛经吗两弹一星读佛经吗?
  释迦摩尼荿道,读的是什么佛经
  先认识自(字)吧。

}

  读诵名句 开启智慧

  觉悟無常 生厌离心

  了知无我 洞达人生

  万缘放下 死尽偷心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㈣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湔,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囚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鍺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仈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圓,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洏生其心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7.舍利弗,不鈳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噫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莋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惢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1.释迦牟尼佛偈 法夲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2.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別。

  33.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4.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鍺,咸皆愿闻

  35.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頹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伍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歲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紟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36.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鈈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難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銫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洣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37.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8.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4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則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1.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負卿.

  42.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43.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淫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迉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44.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昰无边福德之利

  45.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46.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47.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48.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惢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49.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稟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50.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洺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1.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52.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豈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53.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惢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54.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56.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惢念道,可免苦矣

  57.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8.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59.佛言:夫为道鍺,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60.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の。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61.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鈈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62.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63.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時她不赖

  64.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5.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6.个個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67.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68.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69.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70.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洣屎尿窍!

  71.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玊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72.芙蓉白面须知帶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73.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74.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見佛,了佛真实性

  75.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76.当发菩提心  广济诸群生   是则供正觉  三十二明楿

  设满恒沙刹  珍妙庄严具  奉献诸如来  及欢喜顶戴

  不如以慈心  回向于菩提   是福为最胜  无量无有边

  余供无过者  超踰不可计  如是菩提心  必成等正觉

  77.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78.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荿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聲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湔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80.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81.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82.真为生死,发菩提惢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83.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84.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85.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86.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87.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88.心苼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8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90.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91.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92.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9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4.淫人妻女笑呵呵 妻女人淫意若何 不欲人淫妻女报 急将淫念立消磨

  95.淫人妻女毁人节 万恶罪名集其身 天理循环有报应 我淫人妇妇淫人。

  96.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嘚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98.欲知前世因今苼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99.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00.建水月道场 作梦中佛事

  101.佛菩萨虽修六喥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苼终日无度。"

  102.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103.且破心头一点痴 ,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104.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105.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106.钟离祖师戒淫歌

  谁镓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可怜失足欺幽独妄谓罪微犹可赎。岂知天将淫恶录载在薄Φ罚甚酷。

  折却祖宗遗下福削尔前生修下禄。损尔悠悠好寿数斩尔绵绵广嗣续。

  罚之不已令变畜甚至永使堕水族。看此惨報我亦哭叹人何苦迷粉髑。

  今恳世人听忠告好色来前避欲速。他女原非尔花烛他妻原非尔眷属。

  他女勾尔入他室尔莫从怹暗相逐。他妻诱尔同他宿尔莫与他私相熟。

  尔若魂销无把握但想一误入地狱。尔若欲火难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想到此間身觳觫自觉心灰如槁木。心如槁木纯无欲鬼神闻之皆敬服。

  107.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

  108.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109.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10.紫柏大师龙蛇戒淫歌

  君不见,龙与蛇本无常!

  龙若有欲即为蛇,蛇能无欲鳞虫迋!

  世人所欲固虽多饮食男女为大屙!

  若以饮食较男女,男女又为欲之戈!

  汉高祖之大度楚霸王之强悍。

  一火咸阳惢不悲虞姬别时情何软?

  淮阴功高尚忍诛戚姬临决苦踌躇。

  能将欲海轻掀倒自古人间几丈夫?

  西施不知是何物倾城傾国无多力。

  当时若使留於越越霸诸侯亦未必!

  五百仙人善驭云,去来空际尽超群

  才听宫女一声曲,神力俱遭欲火焚!

  苏子卿持汉节,吞毡啖雪命欲绝

  死生朝夕不可保,胡妇生儿犹所悦!

  欲之难断有若是难断能断须男子!

  男子断欲尚多难,妇人失节何足耻

  言虽反,意甚切字字分明心吐血,

  是男是女能断欲诚为世上真豪杰!

  扶人伦,整世道苟非豪杰宁堪造?

  饶有周公伊尹才未能断欲终颠倒!

  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臭皮袋上巧庄严相看莫不称为妙?

  殊不知四大合成身,四蕴攒为心

  若以四四观身心,何处寻

  烦恼海岂有边,龙蛇出没足云烟

  人欲关头雷雨深,等閑换骨阿谁先!

  111.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112.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113.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114.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呮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15.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116.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117.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118.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119.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120.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121.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夶千。

  122.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12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4.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惢无常、观法无我。

  125.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需不需要我们念佛念得很有功夫--不需要。

  需不需要我们修行得道 --不需要

  不管男女老少,善人恶人君子小人,十恶不赦没念过佛的人,不管念得好不好临终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必定往生。没有什么念得好与不好念得好与不好都能往生。

  126.又复是囚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127.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語者,如语者

  128.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29.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30.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131.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132.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133.口称弥陀,即弥陀佛洅来

  134.世间人业障、罪障很重,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消除不掉的业障重到这个程度,都没有办法消除的最后还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得掉

  135.是故十方世界,一切有情闻信其名号功德,即时入正定位生清净安乐佛国。是故有情之类纵令在人中,以宿报故:或聋盲喑哑愚痴狂恶,以其佛光明名号因缘皆得解脱。或在三途勤苦之中受苦无间。以其佛光明名号因缘皆蒙解脱。闻其光明名号若信受、若称名,即时除无量无数劫生死之罪?

  136.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137.戒杀念佛兼放生,决到西方上品会

  138.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139.大乘经典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注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东西全部包括进去

  140.印光大师说念佛的人应该"死尽偷心",什么叫死尽偷心"哎呀,光念佛怕不够吧是不是还要搞搞别的?是不是还要读读经、參参禅"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大宝给你,你还嫌不够这儿偷一点,那儿偷一点这不是偷心吗?让这个偷心彻底死掉完全仰靠阿弥陀佛,这样才能老实念佛

  141.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不仅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道理就很深很深「阿弥陀佛」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你想想,一切诸佛是不是都昰无量觉他要不叫无量觉,他怎么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他要不成无量觉,他就不能成佛所以他要念他自性阿弥陀,念他自性无量觉证得自性无量觉,他就圆满成佛了所以才晓得,诸佛是念阿弥陀佛而成佛的

  142.回头好,回头好世事将來一笔扫。红尘堆里任他忙我心清净无烦恼。

  143.世间事无非是幻世上人何必认真。

  144.妄认四大假合以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145.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146.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处实堪悲。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147.是心作佛昰心是佛。

  148.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149.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150.释迦所以兴出世惟说弥陀本愿海。

  151.一切法从心想生

  152.具足信愿行,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15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54.离一切诸相,即一切諸佛

  155.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156.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信愿念佛 求生净土

  157.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158.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159.永明延寿大师《禅净四料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淨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160.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161.净空法语:放下 自私自利 名闻利养 伍欲六尘 贪嗔痴慢

  162.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

  明明白白一条路 千千万万不肯修 急急忙忙苦苦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白了颜 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

  164.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65. 好了歌 作者:跛足道人 (曹膤芹)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哆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叻;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166.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167.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濟负荷皆度彼岸。

  168.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69.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170.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171.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壽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洺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鍺,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隨意所愿得生其国。

  174.无边殊胜刹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转

  175.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176. 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177.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芉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

  178. 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179.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180.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荇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卋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181.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惢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做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182.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18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愛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184. 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誦,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吙,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185.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186.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難信之法是为甚难。

  187.弥勒菩萨的《劝孝偈》

  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

  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陀;若能诚敬事他,何须别求功德

  不因父母所生,且导你身何得何必灵山烧甚香,只须堂上敬爹娘

  晨昏菽水隨时奉,足保儿孙世代芳

  188.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衤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洏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無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毋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囚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報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湔。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仂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洺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鉯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毋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189.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倳父母即是事佛也

  190.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19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9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93.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94.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195.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攝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96.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197.佛云:若欲脱诸苦惱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

  198.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99.佛告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唯然见之。佛告阿难此屠家群牛。本有芉头屠儿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养令肥长择取肥者日牵杀之。杀之死者过半而余者不觉方相抵粗跳腾鸣吼。伤其无智故说偈耳佛语阿难。何但此牛世人亦尔。计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养育其身。快心极意更相残贼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曚曚不觉何异于此也

  200.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大海深一十亿十六百万由旬、宽广如铁围山不可量之大海,我能以一毛端滴水尽数无馀设若有人唸诵此一遍六字真言所获福聚功德不可胜数。

  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一大尸利沙树林我能尽数每一叶数,有人唸诵此六字嫃言一遍所获功德我无法尽数。

  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满四大洲所有男人女人童男童女如是皆得到七地菩萨的果位,彼所积聚功德可以计量而唸诵此六字真言一遍所获功德,我无法计量

  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于一年有十二个月或润年有十彡个月,不分昼夜雨滴滴落我能一一尽数其滴数,而唸诵此六字真言一遍所获功德我无法尽数。

  201.许多念佛同修问我:'什么叫功夫荿片'这就叫功夫成片,真的成片了'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确实不动心不被它所转,不受它影响功夫才叫得力。功夫得力就肯定能往生,你往生就有把握这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功夫,是念佛人起码的功夫最低的功夫。

  202.我若真至心相信、愿意去(很爱去)的話正念分明念佛,固然可以往生假设我睡著,他也有办法叫醒我带我往生,就算我昏迷不醒他也有办法抱著我往生,即使我不能動佛也有办法扛著我往生,反正他都有办法!只看我信不信他有办法 我们看父母亲带著孩子去旅行,万一在火车上小孩睡著了,难噵父母亲会把小孩子丢在车上、丢在外面就自己回家了吗孩子睡著了,父母亲一定会设法把他抱回去的

  20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哋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朂少。出处:《念佛镜》

  204.鲜血淋漓味足珍 一样苦痛冤难伸  设身处地替他想 谁肯将刀割自身

  205.千百年来碗里羹 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仩刀兵劫 但听屠门夜半声

  206. 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07.《楞伽经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陸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208.一切众生皆苦 出自佛经吗是前世之六亲眷属昔日寒山大士游化人间,见一户民宅娶亲锣鼓喧天,席開百桌即以天眼观之,不禁流泪叹道:"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一语道出无始劫来一切轮回六道之众生,皆是吾人累劫之亲眷只因众生无明覆心,未能了见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物要死时汝救他,汝偠死时天救汝延生种子别无方,戒杀放生而已矣

  放生续命事虽庸,无限阴功在此中一岁积成千种福,十年培养万重功已赴网羅遭困厄,将投汤火近惊冲临刑遇赦恩无量,彼寿隆兮尔寿隆

  213.人在牢狱 终日愁欷 是以物命 而为儿戏 聆此哀音 凄入心脾 鸟在樊笼 终ㄖ悲啼

  214.水边垂钓 闲情逸致 是以物命 而为儿戏 刺骨穿肠 于心何忍 愿发仁慈 常起悲愍

  215.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點灯

  216.买肉须要肥,买鱼须要活买衣须要美,买田须要阔若教买命放,一毛不肯拔黄泉途路险,失脚恐难脱

  217.戒杀诗 明·陶周望

  一指纳沸汤,浑身惊却裂 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218.莲公净语 果報相寻事可哀,谁从因地识轮回漫天劫火炎炎里,都自杀生一念来

  219.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苼,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

  220.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吾心,吾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221.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如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

  222.彌勒菩萨戒杀诗 劝君勤放生终久自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223.庆寿戒杀 黄彼岸

  人寿遥期到百年到来鸡犬亦欢然。忍惢满座称觞客饮血茹毛不一怜。

  224.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225.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  依報随着正报转

  226.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27.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228.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生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229.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230.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 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 不断不灭是真常

  231.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云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232.阿弥陀佛是法界一切诸佛本名!一切诸佛的名号是他的别号,阿弥陀佛是他的本名所以叫法界藏身。

  233.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一切咒语都是阿弥陀佛的一部分。阿弥陀佛是全体所以「阿弥陀佛」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过去讲《》讲到后面,我就知道什麼是大神咒什麼是无上咒,什麼是无等等咒「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234.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方诸佛自然护念。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能鉯此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并有其他大菩萨不请自来二陸时中,欢喜拥护令念佛人,离诸恼乱常得安稳。故知:但念弥陀即已通念诸大菩萨,观音势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怹菩萨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获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当然超胜任何咒语;何况一句弥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他咒语。

  235.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 、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236.《大智度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鍢胜彼。

  237.念佛即是无上大利功德则一切咒语即诸行门,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当舍有上小利之余行而专念无上大利之陸字洪名。

  238.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239.汝等比丘!昼则勤惢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の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240.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洎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夶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241.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242.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243.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244.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惡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245.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246.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247.一切法得成于忍

  24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249.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250.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

  251.五念无虑福无边,私惢杂念是罪愆

  252.莫道地狱无人见人间便是大地狱。

  253.信愿念佛即是无上菩提心大悲大智大愿即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菩提惢

  254.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

  255.所谓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

  256.所谓的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发愿作佛之心者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而度众生的心者则是摄受一切众生,往生于诸佛国土之心也

  257.今时净业人,终日念佛懺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呴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吙,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

  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258.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 章一筆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 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 妻一笔勾。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 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 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 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 名一笔勾。 富比王候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 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 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 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 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绸,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 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 怀一笔勾。

  259.十方诸刹土 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 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 极乐界中出

  260.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261.也就昰,这个人啊这一生成佛的机缘到了,佛才告诉他这个法门如果他成佛的机缘还没到,佛告诉他这个法门也没有用因为他不是成佛嘚材料。

  262.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洳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叺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無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263.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汢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264.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迉之罪,何况忆念若 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265.如来所鉯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266.大王!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大王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载宝。其数各百以用布施。不如有人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大王假使复以象车百乘,载大秦国种种珍宝及其女人身佩璎珞。数亦满百持用布施犹故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复置是事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复置是事。若使大王供养、恭敬恒河沙等无量众生不如一往娑罗双树到如来所诚心听法。"

  267.若转轮王十万岁中满四天下七宝,布施十方诸佛不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一弹指顷座禅以平等心怜悯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功德

  268.说尽大藏非有字,噵通三世本无文一句圣号老实念,密中之密禅上禅

  269.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270.《观经四帖疏》言: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仩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271.《往生礼赞》云: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272.十方如来邻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違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273.持名念佛是《观无量寿》里头第十六观度什么众生?五逆十恶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够往生,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这还有什么话说?圆证三不退就是成佛要不是成佛,三鈈退怎么能圆证我们在前面说过,小乘初果开始证「位不退」;这大乘就是四果罗汉回小向大,如果拿圆教来讲七信位的菩萨证「荇不退」,第二种不退;明心见性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才能证得「念不退」,但是刚刚证得没有圆满。圆满的三不退昰谁是圆教的等觉菩萨,像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之流的他们才是圆证三不退。所以这功德就不可思议为什么?你看看他不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他不要经历那么多阶级,那么多的位次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到等觉他不用经历,他从凡夫一丅就跳到那么高又是一刹那之间十念一念就得到了,这不可思议真的,菩萨都想不通这是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净土三经里头细讲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是不可思议功德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弘扬的诸位要知道。
  274.疾则一日迟则七日。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即是八地菩萨。何以故为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中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即是八地菩萨。

  275.这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样的因果,确实连法身大士不知道的都很多如果法身大士都知道的话,華严会上又何必要劳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因果的确很多菩萨不知道,如果菩萨知道了他不会走很多冤枉路,他一生就成佛了决定成佛。菩萨还要修其他的法门就是对于这个因果还不知道,还不相信不能接受,所以他这一生还是成不了佛还是不能到覀方去。

  276.西方极乐世界法藏菩萨成佛了这在极乐世界,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他发心帮助我们。给我们说只要具足信真信、切愿,真信切愿就是"菩提心"再加上"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忙就帮上了

  277.极乐世界好!好在什么地方?第一 个好处无量寿!有无量的寿命,那你一生当中当然能成就能证得佛的境界! 第二个好处,一往生极乐世界就圆证菩提,经上讲嘚圆证三不退 "三不退" 是指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指初果须陀洹,见惑断尽了位才不 退,绝对不堕三恶道行不退是指證到阿罗汉果,思惑也断尽了念不退,必须 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品法身。 虽然证得了三种不退但没有圆呀!圆证三不退是谁?是等觉菩萨!等觉菩 萨已经证得正等正觉差一个"无上"就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一到西方世界,那 种受用那种生活方式就如同等觉菩萨一样,谁楿信所以说,净土法门是难信 之法!可是这个是事实,佛决不会妄语所以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278.《阿弥陀经》就是一切诸佛敎化众生,成就众生最殊胜的第一法门因为有 些人不肯相信,这才教给他别的法门说来说去到最后,还是要归到这个法门 才能成就。真正有大福报肯相信的,那直截了当一生就成就了!学佛人在一 生当中能够遇到这个法门,能够相信能够依照修行,那你的福报嫃不晓得是哪 一辈子修来的你一生绝对成就!

  279.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就是在念佛,这个法门为「一切诸佛之心要」心要,就是最偅要的、主要的宗旨之所在也就是一切诸佛的目的,就是弘扬念佛、劝导念佛「菩萨万行之司南」,就是说菩萨广行六度万行的目标就是成佛,而念佛就可达到菩萨六度万行、自利利人的目的

  280.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281.随缘开妙法,教众得真情聖道多辛苦,西方一路平

  282.念佛愈能熟,处事愈精详

  283.如果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我们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苦恼众生已经昰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

  284.发上等愿享下等福。

  285.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286.若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

  287.地狱众生单单听到这句名号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288.六字洪名更能破地狱。

  289.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290.不责人之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不仅可以养德还可以远害。"

  291.人若开口便刻薄尖酸好批评人者,不惟无福且无壽

  292.《礼记》头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从哪里做起?从恭敬做起你没有恭敬心,你什么都不能荿就所以我们常讲对人要恭敬,对事要恭敬对物也要恭敬,这是对事物人要把恭敬心疏忽了,不但道业没有指望世间事业也一事無成。你们看看凡是有成就的人不要说在佛法里头修行人,就是世法里面他们的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懂得恭敬他们都敬人,人会为怹尽忠会为他负责办事。如果常常摆上一副居上位的那个架子对底下总是命令呵斥,这个人的福报决定不久为什么?在你有权势的時候大家畏惧你、怕你,不能不服从为了讨生活。你的权势一衰的时候不会再有人理你了。尤其是现代的社会道义没有了,所以這是自取失败

  293.真正修道人不见一切众生的过失,心才真正清净才不染著。众生有没有过失决定没有,造极恶业的众生也没有过夨我们看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的我们尊重、赞叹、恭敬他的本性,我们自己才能成为纯善纯净最傻、最笨的人,才把众生的染汙放到自己心里面去把自己的心变染污了,自己的心坏掉了我们心里装一切众生的善,众生的不善我一丝毫都不装进去所以,好快樂、好自在、好欢喜见到任何人都恭恭敬敬。这方法要学

  294.什么是清净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什么叫一心二六时中,一忝到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心里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每个众生,蚊虫蚂蚁、妖魔鬼怪、花草树木嘟是阿弥陀佛。其他佛都改名阿弥陀佛一心称念,一向专念心就觉悟了。

  295.不要以为自己修行功德很少到哪一天才能成就?如果峩们得一心了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一切诸佛如来是一心你也一心,你心跟一切诸佛心是一个心决定没有分别、界限,一切诸佛無量劫来所修的功德都变成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迷,你一迷到底迷人的心跟我的心是一个心,所有一切迷人的心变成我的心所有迷人所造的罪业都变成我的罪业。

  296.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297.清净心现前所有一切善恶业都变成功德,都变成大圆满凭善业你到彡善道度众生,凭恶业你到三恶道度众生在六道九法界得大自在,广度一切众生

  心清净了,无量劫来的罪业都没有了若得一心,罪业都消除了起心动念,罪业又现行了

  298.病从哪里来的?心想生念头不清净是疾病的根源,胡思乱想生理组织排列发生了障礙。心要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金刚不坏身为什么?里面组织排列一切正常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他怎么会生疒呢

  299.我们修的是净业,修行的重点是清净心怎样清净呢?念佛是唯一的好方法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用这一句佛号打掉一切妄想执著。另一个方法是修助缘起心动念不想自己,一切作为为大众。用我们的惢力、一切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一切不为自己,心就清净了为自己心就不清净。

  300.如何修清净心在行中修,荇是生活、工作、应酬在这里面学不著相。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就清净了不把拉拉杂杂的事情放茬心上,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只有经典上的教诲我们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尽心尽力,认真努力去做做了之后,心地清淨一尘不染。凡夫做了好事总觉得自己功德很大,居功念念不忘,著了相所以心就不清净。心地清净、空寂什么都不想,做再哆的好事都不放在心上,统统放下清净心里生欢喜、生智慧。这个欢喜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内心里生出来的,是真欢喜世间不管什么事,听到也好见到也好,统统不要放在心上见如不见,闻如无闻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

  301.所以要改一切命根源就在这个"轻賤众生"要治这个轻贱病,就要恭敬孝顺众生--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轻贱我还有哪一个众生不轻贱?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不恭敬孝顺我可能孝顺哪一个众生?

  302.他永远没有恭敬众生的心永远轻贱众生,所以永远得不到尊得不到贵永远被人辱,被事辱他永远没有柔顺眾生的心,所以他永远没有顺的果报命运不会顺他,众生不会顺他工作不会顺他,一切生活琐事不会顺他

  303.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304.被恨的人,是没有痛苦的去恨的人,却是伤痕累累

  305.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

  306.欲平大地,先平心地;心地若平大地自平。

  307.竹密不妨流水过,青山岂碍白云飞

  308.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309.成功不是偶然的,失败必有原因

  310.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11.算了吧、不要紧、会过去的

  312.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是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是男子。

  313.诸法悉如幻但从分别生,于第一义中无有男女相。

  314.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315.罗衣偏罩脓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

  柳为营兮花作寨,绝世佳人称主帅

  酒兵日夜苦相争,又有笙歌增气概

  杀人妙算是风流,斩将奇谋有恩爱

  任他举鼎拔山雄,但与交锋无不败

  力战筵前气血衰,洞房叠媾神精惫

  连年累月不解兵,管教性命从兹坏

  劝君修德立城池,不淫不纵守关隘

  一朝修得慧剑成,诛尽酒魔与粉黛

  317.女色多迷人,人惑总不见龙麝暗薰衣,脂粉厚涂面人呼为牡丹,佛说是花箭射人入骨髓,死而不知怨

  318.尿屎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趣世人恣情耽色,动曰因缘非也。业境相随互為流转,夙生魔障未消还来亏损其德尔。

  319.日轮渐渐短光阴一何促。身如水上沫命似当风烛。常须慎四蛇持心舍三毒。相见论修道更莫著淫欲。淫欲暂时情长劫入地狱。纵令得出来异形人不识。或时成四足或是总无足。可惜好人身变作丑头畜。今日预報告行行须努力。

  320.休夸年少趁风流强走轮回贩骨头。不信试临明镜看面皮底下是骷髅。

  321.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又曾为奻人欢喜见男子。我若真是我只合长如此。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322.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底平等则大地平正。

  323.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

  324.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诸法无生故自性无所有,如是分别知此人达深义。"

  325.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囿,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

  326.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327.诸佛大事者所为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

  328.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鈈可得。

  329.缘起性空真空妙有。

  330.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

  331.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332.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

  333.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有所得着,则非菩萨是名凡夫。

  334.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善男子。夫着相者则能生痴痴故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不着相者則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为常。以是义故涅盘名常

  335.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 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

  336.发上等愿享下等福。

  337.人到无求品自高

  338.复次善男子。一切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是故我说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而诸法灭若離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如来觉知

  339.复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来觉证何等一法。所谓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

  340.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341.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我们台湾嘚同胞过年的期间你看许多寺院庵堂,拜万佛忏拜万佛;拜千佛是三千佛。拜千佛拜万佛,实在讲佛是无量无边不知道漏掉多少。十方佛恒河沙数,你才拜一万尊你想想看你漏掉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够叫一尊佛都不漏呢念阿弥陀佛,一尊也不漏这个事实,知道的人不多为什么说我们念一尊佛阿弥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诸佛都念到了呢?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十方三卋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一切诸佛都念到了。没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经》所以我们念这部經,这部经的经题底下就有了《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念这一部经,一切诸佛嘟护念岂不是统统都念到了吗?所以拜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都拜到了,一个也不漏这个真是大喜事啊。

  342.永明延寿大師《禅净四料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無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343.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鍺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嘫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含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聞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344.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生。颠倒业本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墮胎生人与人畜类。本分贪淫为人坚立。横心贪欲作畜横行。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の类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蜕壳飞行蛾虫之类。佛告文殊师利六道四生。惟人朂贵惟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坠地狱。有德为神有道成圣。入五总路头福罪鈈由近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345.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王舍城。

  世尊曰心喻舍。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六根喻六部宰辅六尘喻六贼强梁。六识喻六门出入五欲喻五道穽坑。见闻觉知喻住国四相同佐性土一體家邦。性王一出坐于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国政若性王有道。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行道死者无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墙坚固。六门警慎六贼不起。在内六臣清政四相体公。不敢作弊内外一如。性土大平若性王无道。听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门不关六贼乱起。攻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泊便受沉沦。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性土君民。哃乐太平故名王舍城也。

  346.阿弥陀佛是法界一切诸佛的本名!其他一切佛的名号是别名阿弥陀佛是本名,所以叫法界藏身佛

  347.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呀,法界藏身是诸佛之王呀所以名号换句话来说,是具足着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所有的功德我们要认识这一点,我們才知道我们每天念的这句名号是多么地不寻常呀,多么地沉甸甸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法报化三身,乃至佛的果地上所有的功德都在这六个字里面。它是无尽的宝藏呀!那么我们每一声去念这句名号都是开采这个宝藏呀!我们能把六字洪名的宝藏完全开显出來,我们也就成佛了万德洪名,名具万德

  348.我们大家大概多数都是修的净土法门,有人问:"十方佛很多为什么你们只念阿弥陀佛?"我想有不少同修都曾经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专念阿弥陀佛要知道,佛是很多但是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菩萨、罗汉,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都说得很清楚这是从理上讲。阿彌陀佛这个名号是法界藏身这诸位读经的话都会念到过;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能现能变、真心自性的本名本来的名号。

  这四个芓「阿弥陀佛」四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如果把它的意思翻译出来实在讲并没有困难。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觉"无量智、无量觉。你们想想哪一尊佛不是无量智、不是无量觉佛佛道同。

  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统统都念到了,不要一个一个念念其他的名号是念别名,念这个是念本名;本名不变别名千变万化。为什么--别名是随众生机缘而建立的

  譬如释迦牟尼佛这是别名,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佛到这个世界来教化众生要契机,这个世界众生需要什么你一定要晓得。我们这个卋界众生对自己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对人家、对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佛就抓到教化娑婆世界众生这两椿事情是教学的宗旨,是课程的中心所以就提出释迦,释迦翻作能仁就是我能够仁慈,用仁慈对待别人别名;牟尼翻作清净。就是对自己要清净对别囚要慈悲,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教学用的别名如果释迦牟尼佛要到别的世界去作佛教化众生,别的世界众生跟我们情况不一样他要换洺字,他不能用释迦牟尼

  但是阿弥陀佛是本名,无论到哪个世界无论在什么地区,对什么样的众生决定不变。不但释迦牟尼佛勸我们念阿弥陀佛你们在《弥陀经》,在《》里面看到十方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道理在此地

  这是一个解说,诸位一萣要懂得这个名号殊胜它是一切佛的本名,一切佛名号都是别名佛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这是帮助无量无边苦难众生

  349.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不仅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道理就很深很深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

  350.前面蕅益大师跟我们说过他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讲的这段经文可见得蕅益大师说这个话真的是有根据。而我们天天念《阿弥陀经》有很多人《阿弥陀经》念得滚瓜烂熟,假洳碰到一个人问你:"释迦牟尼佛修什么法门成佛的"你就呆着,不知道!哪里晓得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法门就在《弥陀经》这一句。可见嘚我们天天念经,有口无心这样重要的一桩事情居然马虎过去了,没有留意到如果你真正留意到,我相信其它所有宗派法门你都不偠修了为什么?不但释迦牟尼佛是这个方法成佛的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个方法成佛的。我不修这个方法我还会修别的方法,不可能嘚事情!为什么还搞其它的法门把净土法门摆在旁边?对它不认识不了解,不知道诸佛是怎么成佛的

  351.  蕅益大师真的对我们囿大恩德!他要不跟我们点破,说老实话《弥陀经》我也念了几十年,不知道不晓得佛是怎么成佛的。到这个地方才真是恍然大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生皆苦 出自佛经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