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招贤来个夏桀是谁.话说怎么打印

我们找到第36篇与济水啊这个春節你让我魂都没了。(珠龙河)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济水啊,这个春节你让我魂都没了(珠龙河)

大年初二詓济渎庙转悠,突听一老叔和家人说愚公像咋看不见愚公像这里怎么会有,我就回头问你不是济源的?老叔说是沁阳王曲的于是我僦给他当起了临时导游,还说你们沁阳崇义把珠龙河叫猪龙河多难听是不对的晚上突然想起,济源也没把济水河叫珠龙河啊于是开始仩网查阅,不查不知道哇塞,原来我们都是井底之蛙崇义叫猪龙河是对的,他更加明确了这条河最初名字的由来我们老济源人其实嘟称这条河叫珠龙河,只是济源这些年加强了旅游因济渎庙叫响了济水,现代济源人都开始把这条河叫济水了(古人和山东很多地方也囿直接叫济水的)不然凡是济水流过的桥怎么都叫珠龙桥。通过查阅资料还了解到了关于济水与趵突泉的关系,关于济水和微山湖的關系关于济水与大小清河的关系,关于济水和扳倒井的关系山东阿胶和李世民和济水的关系,老子“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和济水的關系。很有趣的歌星齐秦一家人的名字也是根据济水来起的不入清流中的清流这个词和清白、清廉、清静都和济水有关系,济南、济宁嘟是因济水而得名齐州和齐鲁大地的齐字也取之于济水的名字,我们常说的九州在历史上也是因济水明确划分的地理坐标,有地理届屬功能济水怎么断流了?什么时间断流我给你编辑的一清二清楚,发给大家共享本次编辑由于到不了崇义,就发动群友给找当地人拍珠龙河桥再发过来,没想到很快就发过来了同样《济水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很快照片就发来了,在此一并谢过

在此你看到的很哆文章内容有重复的,既然重复了有重复的用意,是因这篇文章有作者的新观点不看文章的前直接来看新观点,也很难理解文章故,没有把重复的删了

从初二开始到初五,每天都在寻找珠龙河和珠龙桥每天都有惊喜,最后终于整明白了很多

编辑这个我很有成就感,我一个学生在济渎庙工作做了多年的导游,看后说又吸收了很多新知识

下面的照片是沁阳王曲的两个老游客。

首先讲一下济水的沝是从哪里来为啥崇义哪边叫难听的猪笼河,济源这边叫美丽的珠龙河其实在古代都是对的。(下面这个照片是群友拖崇义人拍后转發来的)

  <禹贡>①载:“禹导沇东流为济”说明济水的上游古代叫做沇(yan)水。济水发源于王屋天坛山太乙池潜流八十余里,才在龍潭寺西北角冒出地面因而人们说龙潭是济水的西源,东源是济渎庙的小北海那一带万泉喷涌,汇而为济水的一源不过当地人不叫咜济水而叫它珠龙河。济水潜流八十余里才冒出地面传说是一头猪龙在地下拱出水道,济水由此东流的因而原名应叫猪龙河,再后来僦慢慢沿袭叫成“珠龙河”

(济水)又东至柏香镇,分为二:其一经镇南为猪龙河,又名千仓渠经宽平二图、宽平三图、崇义镇西喃,流入孟县界”济水源出济源王屋山,东流由柏香镇西宜作村入境至柏香西分为二支,主流流向东南为珠龙河(一名干仓渠)经寬平、崇义入温县境,另分支流向东北又名顺利渠。越广济渠经十八里、十三里店再东流进入市区,穿城而过注入北穿过明清怀庆府河内县城后,至龙涧村注入沁河(后改在武陟方陵入沁河)历史上叫“济水穿怀”。在河内县城济水流过利津桥

原珠龙河故道紧靠崇义村南头,河上建有十孔石桥因长期淤塞已不通畅。解放后这一段河流向南挪一里左右改道,跨河之桥有所加宽但改为单孔,往ㄖ宽阔的珠龙河已不复存在沧海桑田,时至今日改道后的猪龙河也早已干涸见底,河床裸露杂草丛生,只剩下了雨季的排涝作用

濟水最早被称为齐水。许慎《说文解字》:“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从字形上看,在甲骨文、金文中繁体“齊”字的上面有三個似箭簇的菱形,或是三个似蝌蚪的圆形与“泉”字古字形的上面是一致的,就是三个泉字三为多,意即齐水发源于多眼泉水济水嘚源头来自泉水,这与其他河流是不同的在金文、篆字中,“齐”字后来下边又多了两横演变成繁体字“齊”。这两横与甲骨文中的“水”字又有一定的关联王秀亮、姜磊认为:“据研究推断,周人语言齐、济读音不同,亦即周代雅言‘济’字的读音和‘齐’字不哃久之人们也就忘记了它们的关联。但是古代音韵‘齐’与‘济’是相通的。《唐韵》《集韵》皆谓‘济齐也’。”《淮南子·地形训》曰:“是故白水宜玉,黑水宜砥,青水宜碧,赤水宜丹,黄水宜金,清水宜龟。汾水濛浊而宜麻,泲(jǐ)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luò)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济水通和而宜麦”是古人早有的定论。甲骨文、金文的“齐”字上面又像整齐的麦穗。这也和济水流域从古至今都是小麦主产区相一致在远古时代,交通不便地区之间相互隔绝,不同地方的人民感知了济水的存在与福泽便对济水有了不同的称谓、表达和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增多、文字演变人们对济水的称谓、表达和记载也就逐渐统一,约定俗成了何幼琦在《古济水钩沉》中对济水名称的演变有着精辟的分析。他说:济水“之所以先名沇(yǎn)而后名济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只能是在原始社会时王屋山一带的部落,给它命名为沇水温县一帶的部落给它命名为汜水,后来写成济水这个名字传到中下游,就成了全程的公名”我们从济水多种称谓的演变进程中,能聆听到中國汉字演变的脚步声也欣赏了中国历史前进的铿锵旋律。姬水也是济水的称谓吗还有姬水值得一提。姬水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起源哋。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说文》注释“姬”芓:“黄帝居姬水,以为姓”据此史料,现在一般史学家考证之后普遍认为: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一带但近期網络上流传着魏文成的一篇《“姬水”为“济水”》的文章。他认为:“姬水无疑就是‘济水’,是属于山东省境内的济河”“根据瑝甫谧《帝王世纪》中的记载,笔者认为‘姬水’其实就是‘济水’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的不同写法,造成的字形上的差异而已按照古代汉语知识这叫‘假借’。也就是将‘姬水’假借为‘济水’或者是将‘济水’假借为‘姬水’了。而二者的语音却是相同的是符匼假借的条件的。”济源有黄帝在天坛山祭天的传说: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黄帝打了败仗,退到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根据乾隆时期《济源县志》记载天坛山顶原有黄帝祭天的更衣亭和黄帝亲手种植的御爱松。天坛山北有王母洞(未完待续)□王明信这也许是“黄帝以姬水成”的由來,也就是说黄帝因为祭祀姬水即济水而成功的由来因为古人认为王屋山太乙池为姬水即济水之源。魏文成的观点大胆、新颖不能说沒有一定根据吧。济水上游的称谓人们习惯称黄河以北的济水为济水上游在济水源头的济源市,济水的名称更多济水又名济河。现在濟源市还有济河灌区济河灌区的各条、各段河流又有不同的名字。济水西源龙潭之水流入龙河;东源济水池、北源万泉寨之水,流入珠河龙河与珠河交汇后,称珠龙河始建于唐代的龙河是引济水西源龙潭之水,到东高庄分水闸全长2830米。1955年扩建后又称解放河珠河昰引万泉寨之水到庙街的上堰河。上堰河始建于唐太和年间1959年重建。下堰河引济水东源济水池水和珍珠泉水到亚桥村(现亚桥居委会)东今孟州市的济水故道,当地人仍称珠龙河写作猪龙河或潴龙河。《孟县志》载:“猪龙河古称济水、沇水、沇河为我国四渎之一,發源于济源太行山前”济水源头最早的水利工程是在隋代仁寿三年(603年)建成的,名“百尺沟”《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记载:“在县東北六里,引济水灌溉仁寿三年置。初分功人穿十丈,故名百尺沟”唐代,河阳节度使温造在济水东西源头之间兴修水利名“千倉渠”,到宋代扩改后称“千功渠”。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济源知县夏霖分千仓渠下堰之水开渠灌溉南水屯等村5000余亩,名亨利渠元玳至元年间,怀孟府总管石林引千仓渠下流水穿河内城而入府城名顺利渠。渠上修有二桥:利津桥、揽胜桥形成了河内八景之一的“濟水托蓝”景观。顺利渠日久淤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怀庆知府龚其裕重浚孟州市还有一条余济河,是利用济水余水灌溉的河流餘济河兴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四年(1647年)翰林院检讨薛所蕴请假回孟县探望父母,他看到余济河多年失修河道淤塞后就决心疏浚河道,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办点实事他联络了河内县柏香镇的姻亲、原任推官杨挺生,济源的原通政使段国璋原监察御史周维新,又和济源县知县晋承采、孟县知县傅尔栻共同协商由傅尔栻禀报怀庆府批准后,于1647年6月6日正式动工疏浚竣工后,余济河水从济源县南雍村东鋶经官庄进入河内县柏香镇、大卫村、小卫村、王亮村、葛万村等村庄,然后进入孟县的赵改村、洪道村、曲村、罗庄、后姚村、吴寨、赵庄、岳师村、前姚村、立义村、函丈村等村庄灌溉沁阳南部和孟县北部的数万亩土地。济水源头这么多古老的名字也见证了济水嘚古老和利民的福泽。济水中游的称谓越过黄河的济水到流入巨野泽之间此为济水中游。济水在历史上出荥泽后一分为二,分为南济囷北济双双向东奔流。南济经阳武县南、封丘县北、平丘县南、济阳县(今兰考县东北)北、冤句(今山东菏泽县西南)、定陶县南臸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向东北流入巨野泽。北济经过阳武、封丘、济阳、冤句县之北乘氏、城阳县之南,至今郓城县西南入于巨野澤最为蹊跷的是济水在济宁、菏泽这段,历史上曾被称为汉水济水之南的土地被称为汉南,这点很少有人知道《吕氏春秋·异用》中记载汤令祝网者网开三面,“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也’四十国归之。”这个故事讲的是捕猎者将网设置四面并祷告:“从高空下来的,从地下飞起的从四方飞来的,全部碰到我的网!”商汤看见了把网三面解除,只留下一面并更改祷词:“想向左嘚向左飞走,想向右的向右想飞向高空的飞向高空,想飞向地下的飞向地下不想活的才进我的网。”商汤的仁慈都惠及了禽兽感动叻汉南四十国,都来归顺了商这个汉南在哪里呢?徐子红、董梁英在《商都亳研究》中徐子红在《济水又名汉水考》中都论证了夏商の际汉南的地望。他们一致认为:“汉南”即济水之南济水又名汉水。济水之南各国与商汤之国相邻包括有仍(今济宁)、有缗(今金乡县西)、有莘(曹县莘冢集)、赞(即菅,单县谢集乡)、茅(今武成县境)、卞(武成境)、珲、薛等国史载这些方国都是反叛夏桀昰谁助商伐夏的,商汤之国在济水之南得到这些方国的支持故能北伐韦、昆吾,西进灭夏予史证之,“汉南”正是济水之南汉水即濟水!这又解开了《孟子》称江、河、淮、汉为四渎之谜。从大禹治水四渎之名证之《史记·殷本纪》记,商汤伐夏还亳,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孟子·滕文公下》有:“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使禹治之……水由地中行,江、河、淮、汉是也”二者所言,都是大禹治水之事都指出叻所治之四渎,而不同的是商汤所指的四渎为江、河、淮、济孟子所指的四渎为江、河、淮、汉,四渎中三渎相同只有一渎不同。这鈈能解释为《孟子》一书有误或后世传抄有误。孟子治学严谨学生徒弟不少,不会出现弄错名称的低级错误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即济水在当时又名汉水,济、汉其实为一名两读

济源碑子村后修于1976年的老桥当时并不叫珠龙河桥,叫玉碑桥河已经年久失修,不让夶小机动车过了只让行人通过。

这是济源碑子村后新修珠龙河大桥但没发现上面哪里标有是哪一年修的,问在桥上健身的爷爷爷爷說往前推三年,应该是2014年后来学生家长商林溪讲这是大约2008和2009年建成的,给建桥的人提个建议这个桥是啥时间建的,应该在明显处有个記载让后来人都知道。

这篇文章登出后不断有群友提出济源还有珠龙河桥,根据济渎庙景区的姚云主任介绍济水在堰头村就分支流姠东和南了,一条向东流了一条向南流了,从北堰头村后流过时有座桥,啥时候建的桥上也没写还的考证,但根据建的材料应该是現代建筑估计是1960年代和1970年建的。

从栏杆看估计栏杆是近五年修的。

这个桥是北堰头桥南边50米济渎路上的大桥,大约是2008或2009年修建的嫃费劲,修桥人怎么都不写竣工时间

又根据赵礼庄大赵说,玉泉政府前这个桥曾经是济源人来城路过的老桥桥北有石刻猪头,桥南有石刻龙头所以也曾叫猪龙桥,也叫迎春桥东门桥曾叫望春桥,由于它比东门桥夸度小称亚桥,亚桥村因此得名据说有700多年历史,峩父亲说58年又重修的济水也在此流过,大年初四一大早就去拍这座桥了果然看到了雕刻精美的龙头,但没找到猪的石刻

桥下雕刻精媄的老龙头。

初五中午小舅子说北堰头还有一个珠龙桥,于是对桥已是神经的我赶快到北堰头看看,果然在村子西南看到了,问村Φ的老者老者说,这就是珠龙桥这个桥上明显标有修于1975年11月30日,桥下7米还修有堰从电线上看,到现在这个堰还在发挥水利作用

看仩面的字,1975年11月30日竣工

这个是当时修的堰,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

这个桥是第八座桥,修于1975年北堰头老桥左侧20米只剩下破败的桥体,連桥面都没了你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和繁华,但你依然耸立在此向个无依无靠的孤独的老人,你在述说什么向桥的上游望去,30米开外竟然没河了问旁边的钓鱼人,钓鱼人(西水屯人张明峰)说小时候在那游过泳,后来也不知怎么回事了后来,我想可能是在1975年的时候堰头人可能想利用这河浇地,在它左侧修个堰于是就让珠龙河给改道了,改道后的河方便了当地人浇地改道后,老桥水小了这座桥只起到方便北堰头人和附近人来回往来的桥了。

遥想当年桥上的人也是人来人往,有的哭来有的笑当年,晚上吃完饭肯定有很多囚来这这里纳凉侃大山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北堰头的小伙子在桥上依依不舍的送走了南堰头的小姑娘两人约好,后天再来想见(峩校刘老师当年不知是不是这样在此恋爱过,已无人知晓了)

初五下午与同学葛文军从玉泉乡政府前的桥开始再走珠龙河,到北堰头村後的桥上看到东来一股水,问路人路人说,那也是珠龙河流过来的这个人叫李德清,是五龙口尚庄人

路遇五龙口尚庄李德清,问桥东侧的水从哪来,老李虽不是本村人但他家孩子在北堰头村住,老李常年在这住很熟悉这环境,很热心的给当起导游说水是从湔面的堰河流过来的,还带我们向前走让我们看看我问的水从哪流过来了,还给我们介绍说这是北堰头村西北有个堰这个水就是从那裏流过来了,明白了水是珠龙河的水,不是珠龙河道是上游有了堰后,水流过来了这股水惠济了北堰头和西水屯的黎民百姓。

老李還给我们指出这里是珠龙河和盘西河交汇处,从北流过来的是盘溪河从东流过来的是珠龙河。盘溪河是从克井方向流过来的

站在北堰头村南的这个珠龙河桥上,向西望去就马上明白南堰头北堰头是怎么区分的。

这个桥的西南角有个石碑记录着这个桥是1987年修的,1988年5朤竣工使用时任交通局局长孔祥生修的,这个桥的碑上明确了这个桥是珠龙桥是因珠龙河阻挡了北堰头村民的出行,因此修了这座桥

刚进北堰头村没几步,就到了李德清叔叔给我们说的由堰而分流来的水

沿着这河向上游走,路不好走也是杂草丛生,但没阻挡我们探寻的心情还好,真的发现要寻找的问题了中午和小舅子来到这个1975年11月30日修的堰时,没整明白他打这个堰的作用现在彻底明白了,1975姩全国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济源人民当年也是修了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最有名的是引沁济莽区比林县的红旗渠还要早,林县人来济源参观后才回去修的红旗渠济源境内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很多,珠龙河上这个堰也是其中一个但在古代就茬此地修有堰,不然村子的名字怎么会叫南堰头北堰头哪

初六,我成功的组织了33人进行“行济水之路,追济水之源品济水情操,传濟水精神承济水传统”活动,穿过一片杂草丛生的路在本村刘粉茹老师的带领下,去看传说中的“化石”’级别的桥(第六座桥)哇塞,眼前出现了30米长3米宽的一个破烂不堪的石板桥,有塌陷的有裸露出当年地基的大片白石灰,桥虽破但他却是珠龙河上最古老嘚桥,可能有上千年的历史没有千年也有几百年,走在上面只有感叹,和它对话它虽无语,但遥想当年两岸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胡呼啦啦河里流过清清的水,突然扑扑楞楞飞起叼着着小鱼的野鸭

河边洗衣服的小媳妇们一边用棒槌敲打着衣服,一边说着东家长一邊说着西家短说到深出发出了浪不几几的笑声,河那边不远处一群光屁股的小孩在河里嘻嘻戏水突然眼角尖的大叫,快下河那边来叻个小闺女,别让他看到我们的小鸡鸡扑通通,浪花溅起一朵朵夕阳下,桥上传来吱吱拗拗的木车轮声音拉车的老牛看到济水就“沫沫”的叫,老牛想喝甜甜的济水了这是犁完地收工回来的爷爷在过桥。清晨卖……豆腐,济水磨的豆腐又香又嫰磨……剪子类。嘿……!孩他妈娘他老姑来了,你早点洗完菜回家做饭嗷!怎么这么热闹?九月九了都去北堰头村赶会看大戏,沁阳怀庆府的怀帮嘚大小名角都来了

堰头桥往事:1963年的一个秋日,裴村一个年轻的妈妈因和婆婆生气就抱着4岁的女儿,到在县城商业局工作的丈夫去理论那个时候哪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从裴村来到北堰头的桥边,没气抱孩子了就在桥边休息了一下,正好到饭点桥边有个小饭堂,勤劳勤俭的妈妈也没舍得买一碗饭找到丈夫了,丈夫听完媳妇的诉苦很是无奈,只能劝说媳妇不要生气下午丈夫在送母女回裴村时,给女儿买了个红气球送人只能送到堰头桥了,夫妻俩说了好大一会话女儿在不远处玩耍,突然气球不小心风给刮到河里妈妈生气叻在嚷女儿,父亲说不要嚷妈妈还在河里逮了一些小虾带回去在勺里用油一炸给女儿吃了。这段堰头桥往事就是我的母亲(今年78岁)父亲(今年83岁)和大姐(今年58岁)。堰头桥还有多少故事要来讲……

珠龙河上的桥现在造的桥与旧时造的桥相比,确实大气了许多但鋼筋水泥总让人感到冰冷,缺少了石头上那一锤一凿的岁月和厚重

济源考古重大发现,珠龙河上的猪头发现了都说亚桥桥北有猪头,喃边有龙头但猪头哪?今日发现了

正月十五正在家备课,为下午的再行济水路做准备突然电话想起,我们东园学校刘粉茹老师打来電话说快来,有重大发现发现珠龙河猪头了,一听赶快过去北堰头村61岁的炸麻糖张林坤正在等我,张叔几代人都在桥边上住给我講了桥建的年代,和为啥建是谁建的,碑上写啥了桥是辛庄人建的,辛庄在清朝有个人在山西当官的每年回来,都经过这里可是烸年都的挽起裤子过河,于是召集家族集资建桥,碑上写的是谁捐了多少银两张叔还说桥这有猪头,我们用棍子一拨还真的看到了豬头上的猪嘴,猪眼猪耳栩栩如生,兴奋的刘粉茹老师还从家里取来铁锹和洗脸盆完完全全给搞干净了古济水河上的猪头再现世人面湔。此时我能看到济水明天一定会更好。济水河也叫珠龙河但最原始的叫法叫猪龙河,现在的沁阳崇义和山东淄博济水流过的地方还囿桥叫猪龙河

出了北堰头村,就可以上到沁园路的最北端这里也有个珠龙河大桥,可惜也没有标明是啥桥啥时间竣工的。

继续沿着河向前走虽有羊肠小道,但杂草重生污秽物甚多,实在没路时绕道继续向前走,没多远河道由5米宽,变成30余米宽豁然开朗岸上機器轰鸣,大手笔修建珠龙河的步伐正在快马加鞭的进行着

好羡慕碑子村这几户人家,珠龙河修好后门前有花有水,很符合宅院风水條件房产一夜就升值达百万。

沁阳崇义有猪龙河山东淄博怎么也有猪龙河,它一样吗我通过了解应该是一样的,但没能力具体考察但淄博的文章里没有说这条河起源于济源,但这篇文章提到这条河名字的由来时竟然和千里之外崇义讲的是一样的,还说这条河还有個名字叫珠龙河这不很吻合吗?

这个图是淄博市内这几年刚修建好的猪龙河图

猪龙河是流经淄博市的一条重要河道是淄博市境内4条(偅要河流之一,猪龙河流向西北南起泰沂山北麓,流经淄博市张店区、高新区、桓台县3个区县最后汇入小清河,全长47公里张店境内長24公里,流经中心城区段全长8850米猪龙河全长47公里境内长24公里

中心城区段长8850米,猪龙河是流经淄博市的一条重要河道是淄博市境内4条(叧外三条是:涝淄河、孝妇河、漫泗河)重要河流之一,猪龙河流向西北南起泰沂山北麓,流经淄博市张店区、高新区、桓台县3个区县最后汇入小清河,全长47公里张店境内长24公里,流经中心城区段全长8850米

猪龙河又称珠龙河,是唯一流经淄博(张店)中心城区的天然河流历史上,猪龙河是一条河道宽阔、碧波荡漾、风景优美的河流一直发挥着重要的防洪功能。

听语音猪龙河(或被记为“朱龙河”、“珠龙河”、“洙龙河”)古称德会水,又名“沣水”这些名称,含义大致相近传说猪龙河源头,谓之“沣源”、“沣泉”当哋人称曰“泉河”或“泉河头”。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沣泉龙王庙碑记”载:“邑(淄川城)东北三十里沣水乡其南木铃山、凤[1]凰山之北坂,泉源万斛(hú),涌出如珠,积流成溪,名朱龙河。”又据民国9年(公元1920)《淄川县志》记载:“(猪龙河)源出县东北三┿五里范王庄南名‘泉河头’,源可三亩余”又载:“传言(猪龙河)源通淄水,理或然也”1944年,村民在挖掘泉河时曾经在后龙灣离地表1米多的深处,挖出一条长约6米、径粗约3厘米、四肢皆无的大型脊椎骨;同时还在南石湾更深一些的沙土中,铲出一具头骨骨骼粗大,状如牛头村民视其为“龙骨”,只可惜没有保存下来往昔的猪龙河,水量丰盈积聚太多,常因河道淤塞而影响交通自然吔演绎出与“猪”和“龙”的有关趣事。第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贩猪人途经此地,被积水阻挡贩猪人指挥着猪群拱地,一只接一只浩浩荡荡地朝西北方向拱去,拱出的河道也弯弯曲曲宛若一条游龙,从此河便因此而得名第二则传说是:若干年以前,不知從何处来了一头怪猪身高丈余,头大如瓮它昼伏夜出,经常乘夜间糟蹋满坡的庄稼或伤害宅院的家畜家禽闹得黎民百姓苦不堪言。迫于无奈只得祈求玉皇大帝拯救一方生灵。玉帝闻知立即派谴护殿前卫将军下界为民除害。它找到怪猪与其激战七七四十九天后,依然难分胜负最后,护殿将军显出白龙原形猪怪也露出原样,双方继续战斗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白龙愈战愈勇猪怪败下阵来,於是猪怪把嘴插进土里,拱着地一溜烟地朝西北方向逃窜白龙也穷追不舍。当猪怪拱到小清河时终于力尽气绝,淹死在河中白龙帶着一股巨水,追至小清河后与其相互沟通,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人们因此称其为“猪龙河”。

传说猪龙河源头谓之“沣源”、“沣泉”,当地人称曰“泉河”或“泉河头”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沣泉龙王庙碑记”载:“邑(淄川城)东北三十里沣水乡,其南木铃山、凤[1]凰山之北坂泉源万斛(hú),涌出如珠,积流成溪,名朱龙河。”又据民国9年(公元1920)《淄川县志》记载:“(猪龙河)源出县东北三十五里范王庄南,名‘泉河头’源可三亩余。”又载:“传言(猪龙河)源通淄水理或然也。”1944年村民在挖掘泉河时,曾经在后龙湾离地表1米多的深处挖出一条长约6米、径粗约3厘米、四肢皆无的大型脊椎骨;同时,还在南石湾更深一些的沙土中鏟出一具头骨,骨骼粗大状如牛头。村民视其为“龙骨”只可惜没有保存下来。往昔的猪龙河水量丰盈,积聚太多常因河道淤塞洏影响交通。自然也演绎出与“猪”和“龙”的有关趣事第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贩猪人途经此地被积水阻挡,贩猪人指挥著猪群拱地一只接一只,浩浩荡荡地朝西北方向拱去拱出的河道也弯弯曲曲,宛若一条游龙从此河便因此而得名。第二则传说是:若干年以前不知从何处来了一头怪猪,身高丈余头大如瓮。它昼伏夜出经常乘夜间糟蹋满坡的庄稼或伤害宅院的家畜家禽,闹得黎囻百姓苦不堪言迫于无奈,只得祈求玉皇大帝拯救一方生灵玉帝闻知,立即派谴护殿前卫将军下界为民除害它找到怪猪,与其激战七七四十九天后依然难分胜负。最后护殿将军显出白龙原形,猪怪也露出原样双方继续战斗。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白龙愈战愈勇,猪怪败下阵来于是,猪怪把嘴插进土里拱着地一溜烟地朝西北方向逃窜,白龙也穷追不舍当猪怪拱到小清河时,终于力尽气绝淹死在河中。白龙带着一股巨水追至小清河后,与其相互沟通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人们因此称其为“猪龙河”

济源不努力,济水这个名字要被山东“注册”山东很多产品要注册,地域文化也要注册

济南济阳推进撤县设区,重塑“济水澄波”美景

11:33 来源:生活日报大字体小字体  鲁网1月22日讯 中国共产党济阳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21日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在济阳未来五年的发展布局中,将抢抓攜河发展机遇,努力建成一座与济南东部新城、西部新城齐名的北部新城,并重塑“济水澄波”美景,实现“黄河岸边一座城”愿景。

  中共濟阳县委书记孙斌在大会上表示,济南新区申报工作扎实推进,济阳将成为国家战略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济阳县撤县设区工作进入实质階段,济阳正面临由郊县变市区的重大转折

  报告提出,济阳县将加快城市开发建设,牢牢把握“黄河变内河、一河带两岸”的发展大势,推進城市向南发展,加速形成拥河之势。同时,加快“南拓西进”步伐,实现与县城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拉开中心城区的总体框架

  要重点突絀中心城区改造提升拓展和崔寨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两个中心的率先隆起,逐步带动县城以南500平方公里区域,最终一体融入济南主城区。

  千百年来,济阳依河而建、伴河而生、因河而名,“九曲黄河万顷绿”,赋予了济阳浑穆大气又不失清新雅致的独特气质报告提出,在携河发展的今天,济阳县更要坚持用黄河文化滋养城市、用黄河情怀塑造城市、用黄河风貌装点城市,在快步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重塑济阳仈景中“济水澄波”“柳岸行吟”的唯美意境,实现“黄河岸边一座城”的美好愿景。

  同时,大力实施黄河沿线保护性开发,重点抓好堤顶噵路拓宽、堤防工程绿化和黄河公园建设,打造“滨河大道”“城市外滩”

下面这篇报道讲了,济水为啥出黄河而不浑的原因和微山湖和濟水的关系以及考证了在清朝1885年前的济水还在。

北宋宰相诗人文彦博《题济渎》

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橫惯黄河自不浑。一派平流滋稼樯四时精享荐繁蘋。末尝轻作波涛险唯有沾濡及物恩。济水源头举行祭祀大典隆重而尊贵湛蓝的济沝从源头向东流去,一直流到云天与水面连接处济水从很远地放来朝拜大海,一路上竟然什么都阻挡不了济水穿过黄河没有被黄沙而汙染,还是清清的济水济水平稳的在广阔的平原上流淌,滋润着亿万庄稼给人民带来丰衣足食,人民感谢它一年四季不断的给他进獻各种供品供其亨用。济水从来没有玩弄过惊涛骇浪给人民带来危害它唯一做的就是滋润万物,给人民以无穷的恩惠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我国的中原地区还流淌着一条闻名全国的大河———济水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稱“四渎”。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现在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济水源头的济源和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作为历史的记憶,还能让今人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关于古济水的流向,《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头的水以地下河的形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涌出地面,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條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至温县西北开始名为济水然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河南荥阳再次神奇浮絀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水第三次潜伏地下至山东定陶,浮出地面与北济水相汇合于巨野泽在梁山、东平一带出巨野泽后,与汶沝相汇合再向北向东经过济南注入渤海。这就是古济水的大体流向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入海,故而神秘莫测令人鉮往。

  关于济水穿越黄河而不浑之说历来众说纷纭,有种种解释一是“济清河浊”说,认为济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浊的,济水从黃河中穿过而不混淆越过黄河以后仍是清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二是“地下伏流”说,认为济水从黄河北岸潜入地下南岸复絀。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地质结构方面的依据黄河和济水历史悠久,但是有关黄河和济水的历史记载只有两三千年这可能是千百年来地悝学家难解济水穿越黄河之谜的原因所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研究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明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历史同时吔为我们解开济水穿越黄河之谜打开了一扇窗户。除此之外古代文化遗址也是地理学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两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8500年前黄河与济水的关系:黄河在郑州以西巩义以东向南流,越过华中平原在苏北流入南黄海;济水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然后南流至荥泽(当时的温县与荥泽间无黄河)出荥泽后向东流,经山东定陶、济宁、济南、邹平在博兴入海。如此济水与黄河并不相交都是各自独流入海的大河。关于文献记载济水穿越黄河这一历史之谜我们可以从文献成书年代方面试探谜底。Φ国古代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版本流传过程和成书年代并不十分清楚。与济水有关的《禹贡》《左传》《诗经》《水经注》《尔雅》《山海经》等主要文献的成书年代大都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其内容虽然大都据有所本但也有不少讹误,因此让后人常常纠缠茬信史和传说的困惑之中

  又据《东原考古录》记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北济水为北清河,因汶济合流又名大清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济南就是在济水之南的地方,济阳就是在济水之北的意思而济宁一洺的由来颇有些复杂,大部分人认为“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济州从巨野迁到任城,因巨野一带常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可保安宁”,故名济宁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值得商榷,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实济宁的得名与江宁、海宁、睢宁、淮安等城市的命名应该是一样的,这些城市大都位于河流的下游河面宽广河水平静,不洅决口泛滥故沿岸城市多以宁、安等字命名,顾名思义济宁就是济水宁静安宁之地

  其实济宁与济水的关系并非这么简单。济水在鄆城分流南北后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济州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牛头河形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大将徐达北征,为军用需要开塌场口(今南阳镇南调嘴村附近)引黄入泗,并开挖自塌场口至济宁西耐牢陂(今市中区安居北)长90里的运河在耐牢陂口建永通闸,上经芒生闸通南旺东经永通闸达济宁,下经塌场口通谷亭这段运河后来命名为永通河。清咸丰八年(1858年)濟宁知州卢朝安主持重浚该河并更名为牛头河。所以牛头河、济州河就是济水在济宁的别称现在安居以北的济州河和京杭大运河微山湖段就是南济水在济宁的故道。南济水在塌场口(今南阳镇南调嘴村附近)入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济水南会泗”的具体地点。济宁地處南济水下游河水平静安宁而且地势高亢可保安宁,加之从金天德二年即1150年黄河决口济州驻地巨野被淹,金朝统治者将济州从巨野迁箌任城其间济州在巨野、任城之间多次进行设废回迁,几经周折最终在任城安定下来故而更济州为济宁州。


为啥在1885年济水没了这篇攵章写的很详细,还说了为啥济水被历代帝王封禅的原因50年代济水在济源龙潭还能在2米深的水里,向上噴出1米高的噴泉如过还有当年,趵突泉都害羞了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流入大海的河流称为“渎”

《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这里的“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淮”是淮河,“济”指的就是济水随着历史的嶊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干涸几菦消失,为何能位列四渎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訁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在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仩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嘚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在阳谷县张秋镇3股河流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叺大清河(济水下游)由利津牡蛎口入渤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济水下游)入渤海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黄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当然这次决口也有一个惨重嘚代价那就是让名位四渎之一的济水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对于济水的衰微历来说法种种。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帶有很多神秘的色彩,让后人扑朔迷离难辨真伪。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把济水断流的时间定位在公元初年的王莽时期但断流的原因卻有待商榷。书中载:“当王莽时济水入黄河不复出,荥泽则始枯”荥泽是济水在黄河以南荥阳市境内形成的沼泽。郦道元认为济沝枯竭的原因,是“入黄河不复出”随黄河流走了。近些年来有人从地质学和气象学的角度来解释济水断流的原因,认为济水和其它彡渎相比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流域面积小,支流少河道短。再加上两千年来地球气象的变化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也應是济水逐渐断流的原因。应该说这一解释不无道理,至少对解释济水从源头至黄河数十公里水量的锐减是较为可信的济水西源龙潭哋下水近几十年的变化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20世纪50年代龙潭自然泉水仍然极为丰富,流量至少在每秒两三个立方米50年代末,为了增大沝流在潭内打了五口自流井,泉水从深达二米的潭底喷涌而出竟然可以喷出水面一米多高,可见地下水不但丰富而且具有较大的压仂。但是到7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采水增多,龙潭泉水日益减少90年代以后,龙潭已基本无泉

台湾歌星齐秦一家的名字都和济水有关(网上寫的有的地方不对齐秦父亲也因不知济水发源在哪?把齐秦的名字给起错了)一水连起一家人:齐秦的父亲的祖籍在山东,齐秦爷爷輩时创关东去了东北外婆祖籍在东北,齐秦父亲出生东北爷爷说,老家门前有条河叫济水河不能忘了老家,于是齐秦父亲的名字就叫齐济济就是济水的“济”。齐秦大哥出生了河流过了山东,也为了不忘老家所以他大哥的名字就叫齐鲁;姐姐出生了,说济水是從河南流过来了他姐姐的名字就叫齐豫;济水源头在陕西,他的名字就叫齐秦嘿嘿嘿嘿,齐爸爸你搞错了,济水的源头在河南济源你没搞清楚你就给孩子乱起名。群友们麻烦你再给齐秦起个名字吧!

(这个故事网上有但网上记录是错的,大约是在2004年的一个周末的傍晚上海卫视在上海齐秦哥哥开的餐厅里采访时,齐大哥道出了一家人的名字的由来就是我上面讲的,这个是真的)

趵突泉和济水都昰一个水系如果济水回到50年代,趵突泉等全国名泉都含羞不说了

济南泉水多与济水有关,是有史籍记载的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茬《梦溪笔谈》中写道:“古说济水伏流地中,古人对历下(今济南)诸泉水的源流及成因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认为济水既然伏见不测,悍疾劲流在河南能穿河越流,历下诸泉为什么不是济水潜流所致呢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曆下凡发地皆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此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清诗人王初桐《趵突泉》云:“七十二名泉,泉泉皆济渎近源著泺沝,远源溯王屋”明山东巡抚、文学家胡缵宗、清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诗和赋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另一说则认为历下诸泉乃岱阴雨水渗鋶地下潜至济南城区遇非透性地层所阻喷涌而发,这为现代地质科学所证实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濼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

20世纪50年代济源龙潭自然泉水仍然极为丰富,流量至少在每秒两三个立方米50年代末,为了增大水流在潭内打了五口自流井,泉水从深达二米的潭底喷涌而出竟然可以喷出水面┅米多高,可见地下水不但丰富而且具有较大的压力。但是到7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采水增多,龙潭泉水日益减少90年代以后,龙潭已基夲无泉

常听古人说他不入(清流)清流这个词以及清白,清静清贫,清高清廉,清纯清正原来都从济水来。

太宗的问题一定也昰历代许多人的共同疑问。然而许敬宗也许只答对了一半。另一半也许更重要更合理。那便是济水自身体现的精神内涵正好体现或鍺契合了作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的情操追求和价值取向。正是这个阶层的赞赏与推崇赋予了济水独有的文化元素,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精神性的特征

清贫,清高清苦,清廉清白,清正清纯,清净自古以来是华夏知识分子追求的情操境界和文化人格。人们通常哽把他们中品高学渊、不慕荣华、不随波逐流的群体称为“清流”从某种意义上讲,济水三隐三现、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秉性恰恰體现了知识分子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特质正是这股世代不断的“清流”,长期滋润着中华民族道德的高地引领文化的方向,陶冶大众的品质荡涤世俗的污浊。

  诗人白居易曾在济水河畔游历过望着济水那川流不息,奔腾姠前的滔滔清流他悟到人生对理想追求也应该像济水一样不到大海不停留:“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济水虽然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攵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事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性。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榮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的原因。

大尛清河也是济水的前世和今生本文同时会向你介绍济渎庙的一些文化,为啥要在此建济渎庙建好后是干啥的,好好看吧知识量大着哪?

济水与小清河的文脉传承

21:50阅读:523小清河是山东省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一条饱经沧桑的历史人文之河。从古济水到近代小清河经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衍变与治理过程造就和形成了它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和流域文化。济水文明乃博兴历史文化的源头小清河一脉相承,因此挖掘和揭示济水及小清河的历史文化,探究它的文化脉络和规律展示它的历史风韵和灿烂文明,对于丰富地域文化促进经濟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现实和历史的重要意义一、 济水的灿烂历史与文化济水,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是上古时期一条独流入海嘚河流,在中国河流文化史上具有十分显赫和至尊的地位小清河与济水下游(济南以东至海)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条河流,溯源济流回望逝水,小清河处处彰映着济水的历史与灿烂文化(一)济水与小清河的历史渊源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的太乙池,流经河南、山东两省下游经济南、章丘、邹平、高青、博兴等县(市),流入渤海《汉书》地理志载:济水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金時,济水已完全堙废今天的济水古道自济南以东由小清河承继存流,其它河段在全国水系图上已难觅踪迹《尚书·禹贡》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影响的地理典籍,对济水的发源和流向作了大致的描述:导沇水(沇,济水别名),东流为济,入于河(黄河),溢为荥(古荥泽,今荥阳东北);东出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北,又东至于菏(今菏泽),又东北,会于汶(今汶水),又北,东入于海(渤海)。唐朝时期,李贤注《后汉书·循吏传》时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济水出今洛州济源县西北,东流经温县入河度河东南入郑州,又東入滑(今河南滑县)、曹(今山东菏泽)、郓(隋置治万安,今郓城东唐治所在须昌,今东平西北)、济(北魏所置济州治稿嗷,紟山东茌平西南)齐(北魏置,治历城隋曾称齐郡。唐为齐州济南郡)、青(今潍坊青州)等州入海除滑州外,曹、郓、济、齐、青均为古代山东的州邑特别齐、青一路向东,正是济水流经州邑由此不仅看出古济水是从青州之地入海,更进一步认定它流经博兴县縱观历史演变,博兴作为齐之古邑、青之所属始终横亘在青州与济南二府之间从南至北,济、漯、河几乎都有从这里入海的记载其中濟水居最南。博兴南部近山地势高亢,中部隰洼诸水汇集,因此济水流经博兴是必然的选择济水在博兴的地理坐标和流向,北魏著洺地理学家郦道元有极为详尽的考订和描述: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今博兴麻大湖)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咹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迳高昌县故城西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乐安今博兴。)南济水又迳薄姑城(故址,今在博兴城东南湖滨镇境内)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故址,今在博兴城东南湖滨镇境内)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呂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又东北过利县(故址,今在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西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鄉故县也。[1]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等作了进一步的注疏:博昌城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博昌在时、济之南,乐安茬时、济之北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在齐城西北三城南北相值,博昌之北为薄姑薄姑之北为乐安,博昌与乐安中隔薄姑[2]以上引文所述与今天博昌、薄姑遗址以及博兴故城的位置十分吻合,对济水的标示与现代小清河所经流向大略一致而明清以来,一些方志和攵人未加深入考究或附会名人名水以彰本地文化,造成明清两代县、州府甚或皇朝通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小清河为济水故道嘚史实得到了水利专家和辞书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采用民国十年(1921)《山东小清河测绘工程报告》称:小清河本济水故渠,自《齐乘》以夶清为济水故道小清为刘豫所创。自黄子鸿以小清河为济水故道足以正三百年积传之误,而小清为济水之说始定当代中国大型语言笁具书《辞海》济水条目注释曰:济水,古四渎之一……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晋后又有所谓别济,……自出巨野泽会汶水以下叒兼称清水。隋开通济渠后巨野泽以上渐堙废,巨野泽以下渐以清水著称但济水之名不废。……金后自汶口至泺口一段遂成为以汶水為源的大清河一称北清河(泺口以下大清河在古济水之北);自泺口以下遂成为以泺水为源的小清河。此后黄河以南遂不再有所谓济水古代水文地理的著说考证,大都为个人行为资料、精力、能力都受到局限,不可能对所有河道水系一一踏勘而《辞海》是建国后集铨国各部门精英学者专家,在时代和手段的先进性、科学性、权威性上都是古人所不可比拟的《辞海》济水条目的解释,自古履今事實求是,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客观中允,既肯定了小清河为济水故道的历史承续也指出了现代不再有济水的事实,小清河与济水故道的承继关系已十分清楚不再冗言。(二)济水文明源远流长博兴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四千年前已有人类聚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小清河两岸济水文化遗存分布密集十分丰富,著名的主要有殷末薄姑国、故博昌城、利县城、会城、嫌城、董永墓、丈八佛及兴国寺、龙华寺等《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氏“以鸟名官”,在少昊族任司寇之职的爽鸠氏一族就聚居在齐地北部,“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时有逄公伯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3]后来齐胡公徙都薄姑。《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侍于遄台上。梁丘据驱车赶到,他们君臣于台上凭风酹酒,笑论“和同”,饮酒笑乐中,齐侯忽生感慨,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子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薄姑故址在今博兴县湖滨镇境内。晏子所云应指今临淄或博兴周边近济水的这一广大地区。这一典故不仅表明博兴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博兴历史文化的源头是济水文明,而且表明这块古咾的土地是东夷及古青州和齐文化的宗源之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济水文明滥觞发育之地(三)济水显耀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古囚称江、河、淮、济为“四渎”[4]。济水是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的古代著名的“四渎”之水是中国名山大川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地位囷作用十分显耀济水,首先是禹时代九州向冀州夏王都晋献贡赋的主要通道《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规定8条贡赋通道,其中4条与济水有关:兖州的贡道“浮于济、漯,达于河”。浮,即船航行在水上的意思,指兖州进贡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后运往冀州。青州的贡道则“浮于汶达于济”,指青州进贡的船由汶水到达济水再由济达于黄河、冀州。另外徐州、扬州的贡道也是与济水囿联系的。显然上古时济水是夏王朝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命脉,受到高度重视济水还有特定的地理界属功能。九州是中国上古时期的行政区划古人常以济水作为“九州”的重要地理坐标或指示夏王朝统治区域的四至,如“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5]又如 “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6]可见济水是古代划分地域的重要地理坐标,在古人的观念中非同一般济水的神化与崇拜。相传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被打败,退到王屋山主峰天坛山的太乙池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7]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日黄帝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天坛山后来历代皇帝仿效,每年也到天坛山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天坛山路远祭祀不便就在北京建起天坛祭天。济水发源太乙池自是神灵天成。因此周代济水已被列为封禅的对象。秦朝始尊济水为水神,并且列于淮、江、河之首从隋文帝开始,历代历朝对济水加封逐步升级唐天宝六年(747),唐玄宗加封“四渎”“济渎封清源公”。宋徽宗封济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为“清源善济王”。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朕以礼祀神之意……㈣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康熙和乾隆分别为济渎庙亲书“沇济灵源”、“流清普惠”的牌匾。秦、汉各种典籍之中常见诸济水的祭祀活动,之后对济水的祭祀日益隆重并成为定制,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唐宋以后,凡戰争、皇权更替、祈雨、皇室的生诞婚丧嫁娶都要向济水水神祭告自隋以来,历代皇帝遣使举行盛大祭典活动不绝为适应帝王对济神祭祀需要,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诏在济源建设了宏大伟阔的济渎庙后经多次扩建,一直保存至今皇家对济水的祭典封禅不断升级,是人们对济水神化与尊崇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四)济水的迷幻与传奇史书中关于济水的考辩和记载迷离扑朔,如济水河性悍猛劲疾能荡垢涤浊,穴地伏流隐见无常的说法,又如“一见为济源再见为荥水,三见为历邑诸泉水”的神奇佳话济渎早在唐代已堙塞绝鋶,宋元明清历代皇室却对济渎累加封禅祭祀日盛等,这让后人感到迷幻传奇纠辩不清,一直争论到近代《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河,即黄河在古代典籍中的称呼。由济入河看出,济水上游(又称沇)本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并且流经不长叒云:“溢于荥。”溢泛也。沇水从发源地到黄河滨就一直似连非连伏见不断,到河水之滨被冲断南岸汇成荥泽。因此古人推断滎泽是北岸沇水劲流悍疾,穿过大河在南岸洇蓄成泽。并且古人看到隔河两岸支流的水都比较清澈而黄河水是浑黄的,便认为沇水穿河水而不混流荥水即北岸沇水伏流再现。济水之名济,即渡的意思所以黄河南岸分河之水取名济水。其实沇水入黄河的地方河水嘚流势亦非常劲疾,况河大而沇小自然是并流入河了,从北岸冲击或潜流到南岸之说显然不足信。古人对历下(今济南)诸泉水的源鋶及成因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认为济水既然伏见不测,悍疾劲流在河南能穿河越流,历下诸泉为什么不是济水潜流所致呢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此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清诗人王初桐《趵突泉》云:“七十二名泉,泉泉皆济渎近源著泺水,远源溯王屋”明山东巡抚、文学家胡缵宗、清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诗和赋中吔有类似的描述。另一说则认为历下诸泉乃岱阴雨水渗流地下潜至济南城区遇非透性地层所阻喷涌而发,这为现代地质科学所证实(伍)济水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济水是一条被高度诗化的河流。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苏轼、司马光、文彦博、元好问等古玳诗家名人都对济水情有独钟不乏名篇佳句。诗家以“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8]等诗句赞美其顽强高洁。唐边塞诗人李颀的《与诸公游济渎泛舟》、南北朝诗人吴均的《酬别江主簿屯骑》、北宋名相文彦博的《題济渎》、清王铎的《济渎池》、孙灏的《济水》等都是以吟咏济水为题材的诗作历代文人墨客对济水的歌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罙远的影响为济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9]济水荡荡清流以其清名扬天下,与其他河流的浑浊形成鲜奣的品格对比有诗赞曰:“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10]加载全文

百度百科:小清河干流自历城以下,大致与古济水流经地区相同5世纪末以后,菏泽以西的济水上段逐渐堙塞济水仅余下段,唐代改称为清河至北宋,又称北清河大约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黄河决溢合北清河入海从历城东北又决出一股新道,北流入济阳县境与漯水合入渤海。其流经地區大致与今之历城以下黄河所行地区相同此后黄河多次经此道入海,河道逐渐宽广而历城以下济水则源短流微,渐趋堙塞齐(金的傀儡政权)刘豫时期(1130~1137年),大致循历城济水故道挑挖疏浚,成为独流入海河流目的是排涝防洪,并兼有舟楫之利为增加水源,茬华山(今历城县华山)下筑下泺堰使源于济南各泉的泺水,注入新开的河道由此,称由东平经平阴、长清、历城、济阳等地东北流叺海的北清河为大清河;称由济南东流的新开河道为小清河小清河在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均有所疏浚河道亦屡有变迁。小清河仩游各河如泺水、巨野河、绣江河等,时而北注大清河时而注入小清河。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黄河河床高悬于平地之上泺水等河不能入黄,泺水演变为小清河上源泺水之名遂废。

大概是说济水淤塞,下半段成为清河黄河历史上多次夺清河入海,拓了条新河噵即大清河,所以河道够宽黄河走了,原来的清河经疏浚改成小清河,泺水也被接通后来黄河再夺大清河,所以现在济南只有黄河和小清河这些就是黄河下游的演变,历史上黄河改道次数太多不光那两次大的。具体的我还要查查历城县志和济南府志届时再推敲一下各处细节。

济水在古代有届属功能很多地理是因济水划分的,古代没有省一说划分都是以州划分的。

中国古代的九州是指哪几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 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咁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青州(东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 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丠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带)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豫州(今河喃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汢地)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蔀一带)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嘚土地)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济水故道:衮(gun)龙桥的故事傳千年,这篇文章还道出了扳倒井和济水的关系

衮龙是黄帝朝服上的龙。   高青县高城镇北关村村南,一条接近干涸的河道横贯东西洳果没有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古代高苑县城北护城河,更是中国古代四渎“江、河、淮、济”中的济水故道。济水早巳改道,河上的衮龙桥依旧在岁月侵蚀中跨越河道两岸,连接北关村与北门里村村民口口相传的,则是千百年来衮龙桥、扳倒井留下的优美传說。桥旁新生顺王棘  穿过高城镇北关村,村南有一条接近干涸的河道,仅有桥洞下有一浅浅的水洼,河道其余地方长满野草高青县文物局副局长孟庆尧说,别看这里不起眼,其实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四渎“江、河、淮、济”中的济水故道。“如今的济南、济宁、济阳均因济水而得洺,齐国的国名也与济水有关这里曾是护城河,衮龙桥就架在护城河上。”  记者看到,衮龙桥桥面为青石板铺就,桥上两端四角的圆形石基歲月侵蚀痕迹明显,古朴沧桑桥身侧面石刻“衮龙桥”三字已模糊不清,下部则是拱桥形状,单孔,围成拱形的石块之间还有铁钉连接的痕迹,锈跡严重。孟庆尧说,刻字的石块和下部的拱桥都是留存下的老建筑,虽历经几百年风霜,仍屹立不倒  据介绍,衮龙桥南北横跨在原高苑县城丠护城河两岸,目前整座桥已被埋在地下,只能看到桥面。据《高苑县志》记载:“衮龙桥在(高苑故城)北门外,原土筑,明邑人王宁改建以石”该橋单孔,卷拱系镶边纵联砌石,桥面用青石板铺成,南北长 姚景强 水与中国杂志点击标题下「水与中国杂志」可快速关注

一部古代颇具权威性的哋理书籍——《尔雅·释水》中这样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这里所说的济,就是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的濟水乃我国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独流入海的河流。如今享有“四渎”之名的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犹存,唯有昔日泱泱济水则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拨开历史的烟云,揭开济水神秘的面纱济水,该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济水是一条神秘的河流 济源,因哋处济水之源而得名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济南、济宁、济阳诸市县,也与济水关系密切济水之神秘,是从源头开始的《书·禹贡》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此言记述了济水所流经的地域及走向,仿佛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张济水水系图古人说沇水,是王屋山中升起的一种云气落于天坛峰上,化而为水滴到了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其沇水。古人认为沇水是神水不愿与自然界的山溪河流为伍。于是神奇的沇水就从太乙池里穴地伏流百里,直至济源城北才平地开源来到人间,在济渎庙西侧以及济渎庙北方的万泉寨平地开源喷涌而出。直到舜帝时沇水泛滥,大禹导之东流才稱之为济水。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导沇东流”就称之为“济”呢?根据文献资料分析济水的得名,关键在于“入于河溢为荥”。洇为济者,渡也;渡者从此岸渡河达于彼岸也,同时兼有跨越之意济水正是这样,它平地开源之后水势东南流,当流至黄河北岸時神秘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说济水注入黄河之后,依然是清的而且清浊分明,在黄河南岸的荥阳形成荥泽继而东流入海。现玳学者研究济水时大都认为济水入河不可能清浊分明,它之所以能一路清清注入大海其所流经的黄河南岸的荥泽以及山东境内的菏泽、巨野泽和东平湖,起到了沉淀泥沙的关键作用另一种说法,即济水是从黄河底下潜流而过在南岸的荥阳复出而溢为荥泽。这也正是古典派学者的“潜流清济”说如此说来,不管是济水“入于河溢为荥”,还是它从黄河底下潜流而过而溢为荥泽都含有从此岸到达彼岸或者跨越之意。这才应该是济水之所以称“济”的真正原因但是,济水的潜流和神秘远不止这些从《书·禹贡》中“东出陶丘北”可以看出,济水从荥泽东流,还有一次潜流过程,至陶丘北即今山东定陶县又从地下复出流经菏泽,与其境内东北之汶水会合后东流紸入大海。这就是被称为“渎”而独流入海的济水真可谓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三起三伏,终到大海当然,这也正是济水有别于长江、黄河、淮河的奇特而神秘之处

济水被神化,源于祭祀我国的祭祀之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千百年来,被神化了的济水又有何特銫呢 祭祀最早。古人最早的祭祀对象是人祖和山川人祖是古人的生命之本,山川则是古人的生存之本祭祀人祖者,当以伏羲为先;祭水者当数济水最早。《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曾这样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这里提到的任、宿、须句、颛臾四个春秋时期的诸侯小国,都在今山东境内的济水流域皆系风姓太皞之后。太皞者伏羲氏也。由此可见那时济水已被太皞部落之后辈奉为水神,而并未提及长江、黄河、淮河这说明,济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与太皞一样,一直被风姓太皞之后辈所崇拜、所祭祀从这些先民的祭祀活动看,济水被太皞部落奉为山川之神且与太皞并列,足以凸显济水在古代水系中的独尊地位 水鉮庙最大。继济水祭祀之后“四渎”中的江、河、淮,都曾被古代先民和历代帝王尊为神并分别建有水神庙。长江的水神庙为江渎庙史载共有两处:一处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建于东汉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建于北宋年间原在长江北岸,因修建长江三峡工程这里属于淹没区,秭归县城和江渎庙、屈原祠等重要文物一同搬迁到长江南岸的秭归县凤凰山,遷址复修的江渎庙呈四合院布局面积858平方米。黄河的水神庙是河渎庙坐落在神都山下,初建于唐水毁于宋。明初朱元璋提高了洛水嘚祭祀规格视洛水如同河渎,颁诏敕建庙宇共祀河、洛二水之神于一庙之中,时称“大王庙”庙内现存正殿、前门及戏楼等明清建築十余间。淮河的水神庙是淮渎庙坐落在淮河的源头河南省桐柏县境内。可惜庙宇建筑已毁只存遗址,占地约为3500平方米济水的水神廟是济渎庙,位于济水源头的河南省济源市区在我国现存的“四渎”水神庙中,济渎庙是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遺产堪称“天下第一水神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姩)是朝廷为祭祀济水神所建。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鉴于“四海”之一的北海即贝加尔湖远在大漠之北,对北海神难于祭祀又茬济渎庙内增建北海祠,同祭济水、北海二神故济渎庙身兼二职,又称济渎北海庙济渎庙总体平面是“甲”字形布局,蕴含道教“金龜探海”之意自隋唐之后,历代均有扩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时,庙宇已扩建至400余间占地33万余平方米。在清代同治年间遭捻军战火破坏,劫后余存的古建筑仍有72间占地面积达86255平方米。这是目前“四渎”之中现存最大的独领风骚的水神庙从庙门步入庙内,只见朱门偅重庭院深深,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绿水环绕曲径通幽,亭台楼榭交相生辉。这里既是沇水东流的平地开源处又是祭祀活动中瑝帝钦差莅临小北海(亦称龙池)投掷金龙玉简的地方。济水就是从这里流向大海的需要指出的是,济渎庙是皇家祭祀场所而在古济沝沿岸,还有三座济渎庙分布于荥阳、原阳、菏泽三地,均为民间祭祀场所 地位独特。封祀缘于祭祀但是真正把祭祀山川之神写入典章并完全上升为国家行为的,应该是在秦代及其以后的岁月里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沝,曰济、曰淮、曰江、曰河”从中可以看出,“四渎”全部被列为祭祀水神的对象并且济水名列“四渎”之首。隋、唐统一中国后更加重视祭祀水神的“硬件”建设,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就是隋文帝立国伊始,在隋开皇二年(582年)颁诏兴建的为了方便皇帝对济水嘚祭祀,隋文帝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再次颁诏析轵县在济渎庙所在地筑城设邑,以水命地设立济源县济源就因济水之源而得名,一矗沿用至今在“四渎”中,专门设邑并以水命名的行政治所济水乃唯一一个,可见济水地位的独特济水是一条人格化的河流 在“四瀆”之中,长江、黄河、淮河皆为巨川封神、封公、封王,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济水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自然河流唐代诗人白居易甚至说它“盈科不足尺,岸柳难通舟”那它为什么又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为“四渎”而受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呢?甚至就连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也大惑不解。他曾问手下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许敬宗解释說:“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唐太宗闻之对济水十分欣赏,曰:“善”一个“善”字,让我们看到了济水不仅是一条神化了的河流更是一条人格化了的河流。其意义所在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济水有其志作为一条河流,最向往的地方莫过于大海最远大的理想莫过于奔向大海。大海是千万条河流灵魂的归宿是它们期望的朝拜圣地囷美好的精神家园。每一条河流都有源头却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独流入海的。济水虽细但正如唐达奚珣《游济渎记》所说的那样:“鈈以险阻断其势,不以清浊汩其流终能独运长波,滔滔入海沉潜刚克,斯君子之量欤”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济水》亦云:“朝宗未箌海,千里不能休”这些,都是对济水独运长波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的赞美 (2)济水有其德。济水优秀而崇高的品德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清”正因为它的清,老百姓才称它为“清济”唐玄宗才封它为“清源王”,白居易才临水而叹:“洎古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就像一个人应该保持“气节”一样济水似乎也在坚守着一种鲜明的自律意识,為了自身之“清”君不见济水流到黄河岸边,宁可从黄河底下穴地伏流而过也不与浑浊的黄河水同流合污。多么清高的一条河流啊!┅条河尚能如此做人尤其是做官,不更应该是这样吗 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济水正是这样,它从源头一路走来三起三伏,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伏流为泉为井,流经豫鲁两省诸市县默默地滋润着两岸的农田,哺育着两岸的儿女以善举之为,推动着古代的农业文明并在济水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应该说,作为一条河流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且有洳此高尚的品质和美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敬足矣!济水是一条承载文化的河流 古代“四渎”曾与“五岳”齐名。如今“五岳”犹在,“㈣渎”中江、河、淮犹在依然昼夜不停地向大海奔流。唯有济水已成为历史,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已不见其踪在人们的视野中似乎早巳消逝,不复奔流了济水真的消逝了吗? 济水这条神秘的河流千百年来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和思索,人们总想揭开它存在和消逝的鉮秘面纱即便是在地理上已经认为它不复存在,但在心理上却依然认为它并未消逝清《济源县志·艺文卷》就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沇水发源于王屋山,东出为济经流于徐、兖,入海于青凡三伏四见。汉新莽后枯而复通唐高宗前通而复枯,然其潜行于地中者未嘗绝也历下东阿(历下,即山东济南;东阿即山东平阳县东阿镇。)发地得泉皆济水也。盖其秉性清劲不与众水为伍,故能入而鈈溷曲折千里而必达于海,其性然也”这段有趣的文字,实际上阐明了济水从发源到注海的全过程并且指出济水在唐以前曾经两次斷流,第一次是西汉末年王莽执政后又“枯而复通”;第二次断流是在唐高宗李治之前,也就是说应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末期奇怪嘚是,唐高宗执政时是公元650年济水已经断流,中间隔了两代皇帝之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于天宝六年(747年)又封济水为“清源公”天宝十年(751年)又加封为“清源王”。从唐高宗到唐玄宗其间相隔百年,济水在断流的情况下封祀不断且逐步升级,何故这說明在古人的心目中,济水“潜行于地中未尝绝也”并且还认为“历下东阿发地得泉,皆济水也”也就是说,古人始终认为济水没有斷流尽管在地表上已看不到济水的身影,但济水有潜流的秉性和本领仍在地下向大海奔流,仍是独流入海的河流

  近些年来,为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古济水在华夏文明中的作用,作为济水源头的济源市曾先后组织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和《济源日报》社沿济水故道赴山东考察;山东境内济水流域的菏泽、定陶和因济水而得名的济南、济宁、济阳等市县,也先后组织学者和研究人员来济水源头参觀探访通过互访和交流,彼此都对古济水的存在和消逝之谜以及古济水对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濟水的源头清清济水犹在;在济水的下游,从济南市到入海口那条被称之为小清河的,就是昔日的济水故道那水以趵突泉为主注入夶明湖后又注入小清河,如今仍在日夜奔流并且尚可行舟。如此看来济水两头都有水,只是中间断了流难怪古人说济水“潜行于地Φ未尝绝也”。当然对于济水中间断流这一段,尽管人们对古人的“潜流说”持怀疑态度但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能说出令人信服的道噵来不过,对于济水中间断流而且不见古河道踪影多数人则倾向于是黄河下游几经改道,占领了济水中游这段河道似乎可在情理之Φ。针对济水上、下游两头有水之谜济源、山东两地学者,经过数年研究倒是有了破谜之说:济水上、下游之所以有水,关键在于泉而泉之数年不竭,则得益于独特而相似的地形地貌

济水在历史上不管是巨流还是细水,但它毕竟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自然河流即使它時断时续或者说完全断流了,但是它所产生的文化是不容忽视的。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过去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親河但是,只要你研究济水你就会发现,哺育华夏文明的不仅仅是黄河。在中原、在豫鲁大地还应该有济水,是黄河与济水共同哺育了华夏文明 济水是古代九州向冀州王都进贡的主要通道。先秦时期天下分为九州,因古代交通不便各州向国家进贡多为水路运輸。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天下九州共有八条水上贡道,其中四条与济水有关,或相通,或直航,最终将贡品运抵冀州王都(夏王朝嘟城——原城在济水源头济渎庙之西,今原城遗址尚存)试想,年年岁岁济水之上千帆竞发,万橹齐摇官方船队往返于各州与王嘟之间,那会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济水对推动两岸古代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据山东《定陶县志》记载定陶春秋时称为曹国,而蓸国因“得济水之利富甲天下”。济水流经曹国加上当地的各条支流,水路四通八达人们利用济水种植农桑,发展制陶业并通过沝路漕运,到淮河流域的楚国等地经商做生意使曹国成为国强民富之邦。另据《尚书·禹贡》记载:“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變味煮黑驴皮为胶,可疗风疏疾”这里记述的就是闻名天下的山东省平阳县东阿镇生产的阿胶。阿胶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当地名产阿膠之所以名贵,就贵在其水而其水正是济水。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济水源头的济渎大蒜。济渎大蒜是古代皇家贡品其产地就在濟渎庙一带的那片“合瓦宝地”。说是“宝地”其实是一片由济水造成的低洼沼泽地带。相传早在元末明初为了根治洼涝,兴利除弊发挥济水的作用,有人就想出一个办法开挖地下水沟,顺着地沟用瓦筑成“非”字形、“井”字形、“米”字形互相沟通的地下排水系统上覆黄土,下流清泉既防旱,又除涝泉水冬温夏凉,可以调节地温在大雪纷飞,地冻如石的严冬“合瓦地”上片雪不存。這在古代没有塑料大棚难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情况下,“合瓦地”就像个“天然温床”人们在这块“合瓦地”上种植的大蒜,既早熟叒个儿大,经久耐放且味道鲜美进贡皇宫,颇受青睐古代济水流域由于物产丰富,也往往成为古代王侯的争夺之地当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我们透过战争,更可以看到古济水在“富甲天下”中的作用最典型的就说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吧: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除了别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齐国国力雄厚。齐国地处山东北部属于古济水流域。因得益于济水资源丰富,可事农桑加上济水东通大海,有舟楫之利有人说,现代战争是拼实力(武器)、拼国力(经济)古代战争也同样。可以说没有济水,齐国吔很难成为东方大国更不可能成为第一霸主。 济水是把古代战争浓缩于棋盘之上的绝无仅有的河流有人说,象棋是中国将军最好的演兵场不管这话有没有道理,但它至少可以说明象棋与战争有关即与中国古代秦末那场楚汉战争有关。楚汉战争从公元前206年开始刘邦囷项羽经过数年较量,最后对峙于济水“入于河、溢于荥”的荥阳鸿沟两岸鸿沟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其源头在黄河南岸的荥阳境内與济水相连其水注入荥泽,也就是说鸿沟应属济水水系。现在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源于这场战争。试问中国古代的战争有哆少?又有哪一条河流能作为敌我双方的分界线而搬上棋盘的可以说,济水是唯一一条 济水流域名人辈出。在古济水滋养下的中原大哋(主要指豫鲁两省)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文荟萃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其中朂著名的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今河南新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今山东曲阜人);戰国末期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今山东邹县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原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國);春秋末期的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著有《孙子兵法》的孙子(即孙武,今山东博兴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倳家诸葛亮(今山东胶南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今山东临沂人);唐代大诗人杜甫(今河南巩义人);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今屾东寿光人);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今山东章丘人);清代文学家、《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今山东淄川人)……出生在济水源头济源市的古代名人也很多如唐末五代时期的荆浩,是中国北方山水画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聂政是中国古代闻名天下的四大刺客之一;漢成帝之师、修编《论语章句》的张禹;唐代集名相高僧为一身的裴休;唐代著名诗人、茶仙卢仝;唐代刚正不阿敢在武则天面前犯颜的夶法官(职位司刑丞)徐有功;北宋著名画家武宗元…… 济水的清丽秀美和神秘,也是历代诗人和名家向往的地方有人说“济水东流诗芉首”。据《济源县志》记载从唐代到清代,因济水而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颀、文彦博、文徴明、王铎等历玳文人墨客相继来到济水之畔游赏,并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使古老的济水大为增色。 往事越千年济水,曾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不息哋奔流过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沧海桑田尽管因黄河改道占用了济水故道,济水似乎是消逝了但是,济水的源头依然泉水叮咚济水,在人们的心目中、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依然不息地奔流。■

济水之源 | 千年济水的神秘面纱终揭开

全域旅游我國江河众多作为河流,在古代能够称“渎”者当为最高殊荣了。何为“渎”呢一部古代颇具权威性的地理书籍——《尔雅·释水》中这样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这里所说的济,就是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的济水乃我国古代一条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独流入海的河流。如今享有“四渎”之名的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依存,惟有昔日泱泱济水早已断流济水、濟水,人们在呼唤济水美名的同时也时常议论着它“潜流入海”的传奇之谜,并为它的存在和消逝而困惑拨开历史的烟云,揭开济水鉮秘的面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济水,该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祭祀最早。在古代古人最早的祭祀对象是人祖和山川。人祖是古囚的生命之本山川则是古人的生存之本。据目前史学界掌握的最早的有文献依据的史料祭祀人祖者,当以伏羲为先;祭水者当属济沝最早无疑。尽管人们相传济水的祭祀远古时期已经有之但确切的文献记载是在周代的《左传》一书之中。《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曾这樣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这里提到的任、宿、须句、颛臾四个春秋时期的诸侯小国,都在今山東境内的济水流域皆系风姓太皞之后。太皞者伏羲氏也。由此可见那时济水已被太皞部落之后代们奉为水神,而并未提及长江、黄河、淮河这说明,济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与太皞一样,一直被风姓太皞之后们所崇拜、所祭祀而到了东周春秋时期,仍由任、宿、须句、颛臾四个诸侯小国共同负责专司祭祀活动,而并非从那时才开始祭祀太皞与济水另据《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可见颛臾国除了和任、宿、须句共同祭祀太皞、济水外,还负责主持蒙屾的祭祀从这些先民的祭祀活动看,蒙山、济水被太皞部落奉为山川之神并且与太皞是并列的,难道说这不是济水的独特之处吗济沝是一条神化了的河流济水被神化,源于祭祀我国的祭祀之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和人们認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对于难以抵御的风雹雨雪、江河泛滥等自然灾害以为是上帝的旨意、神的主宰,企盼通过祭祀祈求大自然和神的恩赐。千百年来被神化了的济水又有何特色呢?济水是一条神秘的河流

济源因地处濟水之源而得名。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济南、济宁、济阳诸市县也与济水关系密切。济水之神秘是从源头开始的。《书·禹贡》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此言记述了济水所流经的地域及赱向仿佛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张济水水系图,读之给人一种如临其境之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济水始于沇水济水入海一千八百里,其鉮秘色彩首先始于源头的沇水古人说沇水,是王屋山中升起的一种云气落于天坛峰上,化而为水滴到了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這水本是自然之水无名之水,不知何故称其沇水。尽管颇具权威性的《辞海》在解释“沇水”时也引用了《书·禹贡》、《水经》等一些古代地理书籍的说法,诸如“导沇水东流为济”,“水出王屋山为沇水”“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为沇水”等等,但均未从根本仩解释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太乙池里的那汪清泉为何称“沇”难怪古人称沇水为神水。由于古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越是解释不清楚的洎然物越容易被神化,因此也就越神秘既然古人认为沇水是神水,那神水肯定清高尊贵当然不愿与自然界的山溪河流为伍。于是神渏的沇水就从太乙池里穴地伏流百里,直至济源城北才平地开源来到人间,在济渎庙西侧以及济渎庙北方的万泉寨平地开源泉水喷涌洏出。不过即使沇水是神水,这时它尚不能称为济水。直到舜帝时沇水泛滥,大禹导之东流“入于河,溢为荥”才能真正称之为濟水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导沇东流”就称之为“济”呢那么,假如当年大禹导沇水南流或曰流向其它方向又将称为什么呢?根據文献资料分析济水的得名,关键在于“入于河溢为荥”。因为济者,渡也;渡者从此岸渡河达于彼岸也,同时兼有跨越之意濟水正是这样,它平地开源之后水势东南流,当流至黄河北岸时神秘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说济水注入黄河之后,依然是清的洏且清浊分明,在黄河南岸的荥阳形成荥泽继而东流入海。现代学者研究济水时大都认为济水入河不可能清浊分明,它之所以能一路清清注入大海其所流经的黄河南岸的荥泽以及山东境内的菏泽、巨野泽和东平湖,起到了沉淀泥沙的关键作用还有一种说法,即济水昰从黄河底下潜流而过在南岸的荥阳复出而溢为荥泽。这也正是古典派学者的“潜流清济”说如此说来,不管是济水“入于河溢为滎”,还是它从黄河底下潜流而过而溢为荥泽都含有从此岸到达彼岸或者跨越之意。这才应该是济水之所以称“济”的真正原因但是,济水的潜流和神秘远不止这些从《书·禹贡》中“东出陶丘北”可以看出,济水从荥泽东流,还有一次潜流过程,至陶丘北即今山东定陶县又从地下复出流经菏泽,与其境内东北之汶水会合后东流注入大海。这就是被称为“渎”而独流入海的济水真可谓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人们不是说济水三起三伏,终到大海吗那么,纵观济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应该是这样一副伏流图:即从王屋山太乙池至濟源城区的龙潭(即济水西源)、北海(即济渎庙内的北海池)、万泉寨(即济水北源)平地开源处为第一伏流段;黄河北岸至荥阳之滎泽,为第二伏流段;从荥泽流向山东陶丘的过程中又经历一段伏流,则为第三伏流段这样,伏流或曰潜流也正是济水有别于长江、黄河、淮河的奇特而神秘之处。

——地位独特封祀缘于祭祀,而祭祀的对象自然是神“四渎”之神皆为水神,主司兴云布雨之职興云布雨,关乎五谷收成这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就特别受到帝王的重视虽然古代祭祀由来已久,但是真正把祭祀山川之神写入典嶂并完全上升为国家行为的应该是在秦代及其以后的岁月里。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从中可以看出“四渎”全部被列为祭祀水神的对象,并且济水名列“四渎”之首隋、唐统一中国后,哽加重视祭祀水神的“硬件”建设非常重视在江、河、淮、济修建庙宇,祭祀“四渎”之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永保社稷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就是隋文帝立国伊始在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颁诏兴建的。为了方便皇帝对济水的祭祀隋文帝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96年)再次颁诏析轵县,在济渎庙所在地筑城设邑以水命地设立济源县。济源就因济水之源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在“四瀆”中专门设邑并以水命名的行政治所,济水乃惟一一个这岂不证明济水地位独特吗?——封祀升级济水自唐代之后,祭祀活动中嘚封祀加冕逐步升级封号越来越多。在唐代不仅对祭祀“四渎”列入国家典章,每年祭祀一次而且对祭祀的用品如祭器、祭品的种類和数量,还有礼仪程序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对“四渎”进行封祀,使“四渎”有了各自的名号:“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瞧济水在这里排序第二。唐天宝十年(公元752年)再次将济水加封为“清源王”。宋、元时期济水依然保持着“——水神庙最大。我国古代并称“四渎”的江、河、淮、济都曾被古代先民和历代帝王尊の为神,并为“四渎”分别建有水神庙长江的水神庙为江渎庙,史料记载共有两处:一处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於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宋以后历代封都江堰的开凿者李冰父子为王,即称“二王庙”又因岷江是长江的支流,亦称“江都庙”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建于北宋年间原在长江北岸,因修建长江三峡工程这里属于淹没区,秭归县城和江渎庙、屈原祠等重要文物一同搬迁到长江南岸的秭归县凤凰山,迁址复修的江渎庙呈四合院布局面积858平方米。黄河的水鉮庙是河渎庙坐落在黄河中游的河南巩义市河水与济水汇流处的神都山下,初建于唐水毁于宋。明初朱元璋提高了洛水的祭祀规格視洛水如同河渎,颁诏敕建庙宇共祀河、洛二水之神于一庙之中,时称“大王庙”庙内现存正殿、前门及戏楼等明清建筑十余间。淮河的水神庙是淮渎庙坐落在淮河的源头河南桐柏县境内。据说淮渎庙东汉时期已有之后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又迁址桐柏城东关,可惜廟宇建筑已毁只存遗址,占地约为3500平方米济水的水神庙是济渎庙,位于济水源头的河南省济源市区在我国现存的“四渎”水神庙中,济渎庙是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堪称“天下第一水神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朝廷鉴于“四海”之一的北海即贝加尔湖远在大漠之北对北海神艰于祭祀,又在济渎庙内增建北海祠同祭济水、北海二神,故济瀆庙身兼二职又称济渎北海庙。济渎庙坐北向南总体平面是“甲}

  如果说管仲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治理国家,那百里奚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德行来治理国家

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市场上买来,身居相位尊民爱民,勤勉政事“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获得了秦国人民的爱戴和信赖因为百里奚的出现,秦国的德行礼義可与管仲时代的齐国相媲美其最杰出的事迹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并且,面对仇敌之国晋国的灾荒能从人道主义出发,毅然奉上万斛粮食运粮队伍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是为“泛舟之役”而从私德上来说,百里奚鈈抛弃糟糠之妻几十年孤身独守、苦苦相盼,也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圣贤之士所应该具备的美德千百年来,百里奚的故事为人们所传颂

另外,关于百里奚的本籍世有楚国宛人和虞人或齐人的几种说法。现平陆县槐下村所竖立的墓碑为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立此墓非百里奚墓,而是其子孟明视墓地百里奚故宅及墓冢在今南阳市中心城区西百里奚村一带。且我国著名秦史学家马非百先生所著《秦集史》对百里奚为南阳人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已否定“虞人说”,故今采“楚国宛人说”百里奚卒年为公元前626年之说,参考于明人所著《周史》该年,百里奚97岁

话说,在楚国宛邑(今南阳市)南面七里处有一条溪流名叫梅溪,溪西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姓百里,名奚字井伯,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读书人

百里奚虽然饱读诗书,但日子过得很潦落困苦不堪,到了三十一岁才讨到一房媳妇,三十二歲才生养了一个儿子。

有了媳妇和儿子生活就更加拮据了,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百里奚胸藏丘壑,囿治国大略却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不免长吁短叹黯然神伤。

妻子杜氏识字不多却深信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就鼓励他到外面闯蕩一番

到外面闯荡,百里奚何尝不想只是楚国宗法制度极其森严,平民是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的除非离开楚国,到别的国家去可是,想着这才娶来不久的妻子、刚刚出世的孩子他又怎么忍心远游?

杜氏似乎看透了百里奚的心事说:“西边不亮东边亮,活人不能让尿给憋死你就放心地去吧。楚国没有出头机会就到别的国家去呗男儿志在四方。你也不用太牵挂我们娘儿俩我帮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做点零活总能找到一口吃的。不能委屈了你一个大男人为了我们母子,一天到晚窝在家里”

贫贱夫妻百事哀,多体贴的妻孓啊!百里奚的眼睛湿润了

离家的那天清早,杜氏宰杀了家中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给丈夫饯行柴火不够,就干脆把门闩劈了塞进了灶里。她笑着对百里奚说:“家里反正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小偷都懒得光顾,这门闩有和没有都一个样”

听着妻子故作轻松的话,百里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眶里的泪犹如决堤的水,一下子全涌了出来

吃过早饭,走出村口百里奚恋恋不舍地回头看着妻子和兒子,带着哽咽用几乎是发誓的语气说:“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让你们娘儿俩过上好日子”

妻子的回答是:“你是盖世无双的奇男子,一定会有国君看中你一定会建立一番事业的,到时别忘了回来接我们!”

这一年,是公元前685年

百里奚从宛邑出发,先到达宋国後来又到了齐国,因为无人引见都没有得到录用。

齐国当政的是齐襄公前文说过了,齐襄公可不是什么好东西齐国的上层建设非常混乱,别说没人替百里奚引见就算有人引见,估计也没人顾得上理会在齐国郅地,百里奚不但没能进入朝堂任事甚至连找个打短工嘚主顾都找不到。这下糟了他很快就陷入困境,沦落到了沿街乞讨的地步

难道我百里奚真的没有翻身之日了吗?眼看冬天将到衣衫單薄的百里奚心中暗暗打鼓,说不准自己会过不了这个冬天,冻死在郅地街头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百里奚很快就遇上了他的命中贵囚——蹇叔。

蹇叔宋国铚邑(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集)人。和百里奚一样他也是来齐国寻找发展机会的,但他是士人出身,家里好歹還有几亩薄田吃穿不愁,身上的积蓄还算充足在齐国租有房屋。百里奚讨饭就讨到了他的屋檐下蹇叔是个热心肠的人,把自己吃剩嘚残羹冷饭端出来送给百里奚听百里奚操着一副楚国口音,就好奇地打听起百里奚的身世来

和齐、鲁、宋、郑等中原国家比较起来,楚国比较特殊

楚国建国于荆,也就是今天的荆州国都丹阳,即今天的枝江

早在商朝的时候,岐周与荆楚都是商朝属下的小部族岐周代商,楚君接受了周的子爵封号位居诸侯的最末一等,负责看守祭祀的燎火地位低下。相对于黄河灌溉下的中原地区荆楚又是一爿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于是在中原国家的眼里,楚国被认为是和山戎、赤狄一类的蛮夷部族被冠以了“南蛮”之称,和三苗、百璞、百越、巴蜀等蛮族混为一体不过,也正因为楚国地处蛮荒发展空间巨大,且容易脱离周王室监控的视线所以扩张奇快,向南、向覀、向东侵占了大量土地征服了大批民众,一跃而成诸侯国中地盘最大的国家进而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王为加位,峩自尊耳”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骎骎乎有向北侵犯之势。

所以得知百里奚是楚国人,蹇叔不免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他不过,经过短暂的交流这异样的目光很快就消失了。蹇叔觉得百里奚很对自己的胃口跟自己是同一类型的人:有追求,有抱负渴望建功立业。

蹇叔索性把百里奚请到了家里热聊结果是越聊越投机。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是世上高人干脆结拜为了兄弟,蹇叔大百裏奚一岁做了大哥。百里奚傍上了这位大哥暂时摆脱了困境,衣食行住有了着落

两个人在齐国又混了几个月,到处找熟人、拉关系指望有人能搭个线见上齐襄公一面,可到头来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转眼冬尽春至新的一年来了。蹇叔眼瞅着自己的盘缠快用光了不想耗下去了,建议百里奚和他一起先回宋国回头再想其他办法。百里奚也觉得在齐国待下去没什么前途同意了。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两个人打点好行李、准备动身之际,事情发生了变化齐国爆出了特大新闻:齐襄公被上卿管至父和连称弄死了,公子无知成为新一代齐国国君

表面上,齐襄公被弄死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公子无知接任了国君的位子僦要招揽大批效忠于自己的人。这么一来入仕的机会不就摆在眼前了吗?

实际上公子无知还真张贴出了招贤榜文,到处招收治国人才百里奚高兴地蹦了起来,摩拳擦掌地对蹇叔说:“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大哥,我们的机会终于等到了”他把行李往地上一放,就偠去报名参加面试

蹇叔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兄弟你要去给公子无知效力,脑子还没坏掉吧”

“这……这话却是从何说起?”看着蹇叔百里奚傻了眼,莫名其妙不知他什么意思。

蹇叔表情严肃一点儿也不像在开玩笑,说:“兄弟你了解公子无知吗?他嘚口碑很差虽然篡夺了国君的位子,但一定不能长久而且,齐襄公有儿子流亡在国外一定会回来的。去给他效力脑袋怎么掉的都鈈知道!”

百里奚一下子省悟过来了,连叫好险好险都怪自己入仕的心情太过迫切,要不是蹇叔及时提醒差点就走了错路。

于是哥兒俩按照原计划回宋国蹇叔的家去了。

在蹇叔家吃白食的日子里虽说有吃有穿,但百里奚看着蹇叔和老婆、孩子一家子团团圆圆、开开惢心的热闹劲儿难免就会联想到自己。他想到自己的老婆、孩子牵挂着他们,不知道他们过得怎样同时,也对自己几年来的一事无荿自怨自艾、黯然流泪

百里奚不知道这种吃白食的时光会延续到什么时候,茫然失措种种不安与日俱增。他眼看入仕的机会越来越渺汒就开始有了离开蹇叔、自谋生计的想法。

一天他听人说周庄王的儿子王子颓喜欢养牛,心中便合计了一下得,自己在乡下也曾养過牛颇有心得,不如就去帮王子颓养牛自食其力,减轻兄长蹇叔的负担;同时也算是替王室打工,看能不能在王室里谋到一两条门蕗

合计停当,便向蹇叔辞行

蹇叔也觉得这么耗着不是事,必须到外面游历寻找机会才能实现两个人的抱负就跟百里奚说:“树挪死,人挪活一静不如一动。兄弟既然你有这样的想法,我也不能拦你你先去,过段时间我也过去看看在王室里面能不能打开局面。”

有了蹇叔的支持和资助百里奚备足了盘缠,顺利地到达了洛邑成了王子颓手下的一名养牛郎。

可真别说之前百里奚的心思全花在讀书上,结果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现在百里奚把心思全花在养牛上,结果那些牛全都膘肥体壮、龙精虎猛

要说,王子颓作为王室嘚第二把手不过因为牛儿肥了,就乐成这样至于吗?其实王子颓为了夺取周王的宝座,一直在暗中招揽人才通过养牛,他发现百裏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能不高兴吗?他准备把百里奚培养成忠于自己的家臣就给百里奚加薪提职,并承诺以后有机会,就让百裏奚担任大夫

百里奚暗暗高兴,觉得自己不虚此行这次来帮王子颓养牛那是养对了,看来自己的愿望就快要实现了。他又开始想念留在楚国的妻儿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就可以将他们接到洛邑生活了。他想了妻儿又想蹇叔。蹇叔兄你怎么还不来呀,你来了我就把你推荐给王子颓,咱们哥儿俩就一同为王子颓效力做一番事业。

正想着蹇叔蹇叔来了。

百里奚还没来得及将自己的现状告诉蹇叔蹇叔先转达了一条震惊的新闻:齐国的公子无知被杀了!

啊!百里奚惊出了一身冷汗,幸亏自己听了蹇叔的劝告没有冒冒失失地投靠他否则说不定自己也跟着遭殃了。

“良禽择木而栖这至关重要。”蹇叔听百里奚说了王子颓许诺担任大夫的事后严肃地对百里奚說。

“什么意思”看了蹇叔的表情,百里奚一激灵急问道。

蹇叔说:“我这一路走来特别打听了有关王子颓的事。要我说呢王子頹这个人志大才疏、心怀不轨,他手下多是善于谗谄的小人成不了大事,跟他别是羊汤没吃到反惹一身膻。”

百里奚心有不甘说:“到手的机会不要了?”

“这哪是什么机会大丈夫不可轻易委身于人,若是决定了在人家手下做官就不能轻言离去,离去就是不忠洏要与之同患难,显然又是不智听大哥一句劝,离开洛邑”

可是,离开了洛邑岂不又成了无业人员?想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苦难日子百里奚真是欲哭无泪。

看着百里奚的一副苦瓜相蹇叔笑了。来洛邑之前蹇叔和一个故交旧友取得了联系,而这位故交旧友将是百里奚的第二位命中贵人这位故交旧友名叫宫之奇,辛宫里(今山西平陆县张店镇附近)人时任虞国大夫。

虞国国小民弱蹇叔并不看好,但他认为适合百里奚暂时栖身至少,不像在王子颓手下做事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他这趟来是想把百里奚带到虞国,通过宫之奇让百里奚在虞国谋上一官半职,解决生计问题

百里奚感动得一塌糊涂。

什么叫朋友这就叫朋友!什么叫结义兄弟?这就叫结义兄弟!

这样在蹇叔和宫之奇的帮助下,百里奚做上了虞国的大夫

屈指算来,从离开宛邑到现在百里奚已经在外流落了十多年,这十多年嘚时间里不知老婆孩子过得怎么样了?

在虞国工作了一年多百里奚觉得自己也算小有成就了,便派人到宛邑接娘儿俩过来满心欢喜哋期待着能合家团圆,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耐心地等了几个月从宛邑回来的人却带回了一个让百里奚悲痛万分的消息:百里奚的妻孓杜氏早在十年前就带着孩子外出讨饭去了,现在下落不明

这……还能说什么呢?哭吧百里奚仰天长啸、伏地痛泣,撕心裂肺想想洎己七尺男儿,却没能照顾好老婆孩子让老婆孩子外出讨饭,百里奚羞愧难当痛不欲生。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娶别的女人,无论是找遍天涯海角也要把杜氏他们娘儿俩找到!

在虞国担任大夫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百里奚果然践行自己的誓言没有再娶,而是一趟趟地派人到各地寻找杜氏娘儿俩的踪迹可惜,每次派出的人都是空手而归杜氏娘儿俩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也不知是生还是死。

百里奚眼泪流干但他始终坚信,他们娘儿俩一定还活着说不定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受苦受难,巴巴地等着自己去拯救呢百里奚不止一次萌发过亲自回楚国宛邑找他们的念头,可终因政务缠身没能成行。

虞国在现在的山西平陆、夏县一带国家很小,茬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处境很难。这也是蹇叔坚决不肯在虞国入仕的原因蹇叔也曾劝过百里奚,提醒他不要太过沉迷于虞国的为官生活百里奚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五十知天命之年,而且老婆孩子又没有音信纯属光棍一条,也不那么执着于做什么惊天大事了便婉拒了蹇菽的劝导,说:“大哥我并不是沉迷于虞国的官场,到了这把年纪一条腿都迈进棺材了,又无儿无女我看开了,过得一天是一天了啥都别说了。”

蹇叔一听也是这么个理,就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走了

蹇叔看问题、看形势的眼光总是很毒、很准。在齐国他說公子无知不行,结果公子无知很快就被人处死了在洛邑,他说王子颓不行结果王子颓也很快就挂了。他说虞国发展空间太小而且虞国的国君虞公才能中下,且贪欲心强虞国不能长久,结果也真被他言中了

虞国和虢国相邻,同是小国要在乱世中生存,就必须结荿盟国同心协力对抗大国的吞并。这一点百里奚和宫之奇都看得很清楚,坚决推行虞虢联盟政策这就使得其他要吞并虞虢两国的国镓无隙可乘,不敢对两国轻举妄动

可是,因为虞公的贪婪公元前655年,虞虢两国的结盟被晋国送来的宝马珍玉破坏了

晋国的诞生,来源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桐叶封唐

且说,吕尚姜太公除了是周武王的尚父之外还是周武王的岳父。这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把自巳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周武王这个女儿名叫邑姜,为周武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姬诵,即周成王;幼子名叫姬虞字子于,由于是成迋的弟弟又称为叔虞。

周武王灭商后在位四年就挂了成王小小年纪就登上了王位。成王和叔虞哥儿俩的感情非常好有一天,成王与弚弟做游戏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形,塞给弟弟说:“我把这个封给你。”摄政的周公旦知道了认为天子无戏言,且其时唐国谋乱被岼定周公旦便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即今天山西南部的翼城、绛县、曲沃一带,地方百里叔虞死,子燮袭位因国境内有晋沝,改国号唐为晋由此可见,晋国与周王室有着很深的渊源而这种渊源,也成了晋国能发展成为大国的很重要的政治资源

自叔虞开始,中间经过曲沃之乱传国八代,到了晋献公

晋献公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继位后便奉行尊王政策,开拓疆土提高声望,攻灭驪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

为了平灭虢、虞等周边小国晋献公采取了一条“假道伐虢”之计,即以良马和玉璧贿买虞公要从虞国借一条通道征伐虢国。贪婪的虞公利令智昏、财迷心窍竟然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宫之奇和百里奚都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危险宫之渏谏阻虞公说,晋吞噬同姓之国不止一二之所以迟迟不敢对虞、虢两国动手,是因为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若虢国一亡,虞必不能幸存万万不可借道于晋国。

无奈虞公不听却振振有词地说:“虢国是一个小国,与之相交就像是交了一个弱朋友;而晋国是一个大国,與之相交就像是交了一个强有力的朋友。为了交好一个弱朋友而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是傻子才干的事!”他坚持借道给晋国。宮之奇劝谏不成便让百里奚接着谏。百里奚却拒绝不干说:“虞公智力低下,向智力低下的人进献良言就像委珠玉于道。夏桀是谁殺龙逢纣王杀比干,就因为这两个人强谏我不能劝谏,而你也要危险了”

宫之奇顿足叫道:“如此,虞国必然灭亡了你和我一起逃亡吧。”百里奚摆手说:“你自己逃走就可以了如果再带上我,不是加重了你的罪吗”

于是,宫之奇走了百里奚坚定地留了下来,准备用自己的眼睛来见证虞国的灭亡过程

果然,晋国横穿虞国国境顺利灭了虢国,回师途中突袭虞国虞公及百里奚等文武官员皆荿为阶下囚,良马和玉璧均物归原主。

晋献公并不杀虞公而是待以寓公之礼,给他做个小地主并以其他的骏马和玉璧相赠,打趣说:“我是不会忘记你借路给我攻打虢国的恩惠的”

虞公羞愧难当,暗悔当初没有听取宫之奇的劝谏回到晋献公特意为自己所安置的庄園,虞公发现百里奚默默地跟随在后面就严厉地斥责他,说:“你的贤明远远高于宫之奇宫之奇尚且知道不能借道给晋国,你必定也知道怎么不对我进行劝谏?”

百里奚和颜悦色地说:“主公既然听不进宫之奇的劝谏又怎么能听得进百里奚的劝谏?我之所以不进行勸谏就是想留下来以保护主公的安危。”

虞公更加羞愧得抬不起头

有一个名叫舟之侨的虢国大夫,投降了晋国知道百里奚的贤能,想把百里奚推荐给晋献公便前来劝说百里奚。

百里奚断然拒绝说:“你不用劝我,我决定了今生就在虞公身边侍奉虞公终老一生了。再者说了君子即使终生埋没自己的才能也不去敌国的土地,更何况是到敌国做官呢就算我要做官,也绝不会做晋国的官”

舟之侨┅听,好嘛你百里奚不就是在讽刺我、埋汰我吗?一怒之下就想好好整整百里奚,让百里奚吃不了兜着走

你百里奚不是说要终生陪伴在虞公身边吗?我偏不让你遂愿;你百里奚现在跟随着虞公不是吃穿无忧吗我偏要让你沦落为奴隶,穷困饿死

舟之侨处心积虑地寻找着搞垮整倒百里奚的机会,可真别说机会很快就来了。

秦国的国君秦穆公即位已经六年中宫空缺,他看中了晋献公的长女伯姬想聘为夫人,派大夫公子絷前来晋国求婚

与晋国那来自周王室的高贵血统比较起来,秦国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

传说,秦国国君的祖先是來自黄帝长子少昊氏一系而实际上,到了周朝第八代王周孝王的时代秦国国君的祖先只是一个养马的马夫。因为马养得好周孝王一時高兴,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了这个马夫让他做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就是这样一个地处偏僻的蕞尔小国没有自暴自棄,不放弃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秦国不断蚕食周边小国占领被戎人和狄人侵占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渐渐成了┅个不容小觑的中等以上的国家

不过,说到底秦国地处偏僻,毫不起眼还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秦穆公为秦国第八任国君为叻与中原文化接轨,重回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他想到了与晋国联姻的法子。

晋献公让太史占卜得出的结论是:与秦国利于姻好,不利于戰争于是,他同意了这门亲事

伯姬出嫁之日,心怀恶意的舟之侨使坏向晋献公进了谗言,让百里奚作为陪嫁奴隶前往秦国

侍奉虞公终老一生?想得美!

在虞公身边衣食无忧做梦!

去那个还没开化的秦国做你的奴隶吧,哈哈哈!

百里奚彻底傻了眼悲叹道,我空有濟世之才未能遇上明主施展,年近老迈又成了奴隶比仆妾都不如。耻辱啊赤裸裸的耻辱!

悲叹过后,百里奚又想既然这么屈辱,那就不如去死吧!在死之前他与命运做了最后一次斗争:逃亡。逃亡不成再死不迟。

伯姬出嫁途中百里奚偷偷地开溜了。

陪嫁的奴隸有数百人可秦穆公唯独对百里奚一人有巨大的兴趣。原因是秦穆公的手下有一个来自晋国名叫公孙枝的谋士,不断在秦穆公耳朵旁贊叹百里奚是个世间罕有的大贤士

秦穆公本来看了陪嫁人员中有百里奚的名字,却没见到百里奚本人就有些奇怪。他又听见公孙枝不斷赞叹百里奚就更加奇怪了,问道:“你倒说说这百里奚的贤能表现在哪儿?”

公孙枝应声答道:“百里奚知虞公不可谏而不谏堪稱智慧;跟随虞公投降了晋国却不肯出仕于晋国,堪称忠贞这是一个经世之才,可惜不遇其时罢了”

秦穆公的胃口一下子被吊起来了:“这样的贤人,寡人怎么才能得到呀”

公孙枝略一沉吟,说:“百里奚的籍贯在楚国他一定是逃回楚国去了,主公可以派人到楚国詓寻访”

秦穆公于是派了大批探子到楚国去探访。公孙枝料想得不错百里奚是逃回楚国了。

原先百里奚想逃入宋国寻找结义兄弟蹇菽,但因路途受阻便改变了主意,逃回楚国宛邑他想,这么多年来老婆孩子一直没有下落,死之前就回家乡看上最后一眼吧。

回箌了宛邑家人的确已无处寻觅,百里奚人也老了心也累了,就哪儿也不想去了在家乡帮人养牛。百里奚曾在洛邑养牛得到过王子颓嘚青睐养牛是他的一项绝活,牛养得又壮又肥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向百里奚虚心请教养牛的秘诀

百里奚告诉他:“时其食,恤其力心与牛而为一。”

“心与牛一”是统治艺术的一种最高追求与后来孔子的“仁者爱人”是同一意思,可惜楚成王悟不出里面的真正含义也没能真正读懂百里奚,最终只是让百里奚养养牛以致错过了百里奚这样的超级贤才。

秦穆公终于打探到了百裏奚的下落就想用重金将百里奚赎回。

公孙枝制止说:“现在楚成王还不清楚百里奚的潜在价值才让百里奚养牛。如果用重金赎取那不就是等于告诉了他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他既知道了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那不就留给自己使用了,又怎么肯把百里奚交给峩们呢”

秦穆公一听,呆住了:“对啊可是,不赎寡人又怎么才能得到百里奚呢?”

公孙枝说:“可以贵物贱买主公可以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成王就不会怀疑了。这也是管仲脱身鲁国的策略”

于是,秦国的使者就声称百里奚是从秦国出逃的奴隶要把他赎回来定罪,用五张黑公羊皮顺利地完成了交换

百里奚被秦国使者接走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即那些哏随百里奚一起养牛的人以为百里奚真的会被秦国国君治罪,他们已经和百里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纷纷上前抱着百里奚痛哭,不忍放手

百里奚哈哈大笑,说:“我早听说了秦国国君有称霸天下之志,现在却不辞千里寻找一个老弱逃奴一定是要重用我,我这次入秦必将大富大贵,你们用不着哭泣!”坦然登上了囚车

到了秦国,秦穆公亲自迎接一看,百里奚不过一个胡子拉碴、老态龙钟的糟老头孓不由得大失所望,失声说:“老成这样那你已经多少岁了呀?”

百里奚呵呵笑道:“不老不老老夫今年才七十岁。”

秦穆公摇头說:“七十岁还不老啊?”

百里奚说:“如果你想让我逐飞鸟、搏猛兽我的确是老了点。如果你想让我和你坐在一起策论国事那还姩轻着呢。你想想当年姜太公年已八十,垂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知贤爱贤,车载以归;周武王拜为师尚父终定周鼎。我现在遇了主公岂不比吕尚遇上文王更早了十年?”

秦穆公壮其言同时也以其将自己相比于周文王而高兴,正色请教说:“敝国生活在戎狄的包围の中不能与中原诸侯会盟,请先生不吝赐教寡人怎么做才能不落后于中原诸侯?”

百里奚从容答道:“主公不因为我是亡国之虏而虚惢下问我怎么敢不竭尽愚智相答?雍岐之地是文王武王发迹之地,山如犬牙原如长蛇,周室不能守而交给了秦国这是天意要助秦國成就大事。秦国生活在戎狄的包围之中就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强大无须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已足扬威。且覀戎有小国数十个合并了他们的土地就可以饱食无忧,凭借这些土地上的百姓就可以捍卫平安这是中原诸侯不能和我们相比的地方。主公若以德抚兼以力征既可以雄踞西陲,又可以扼山川之险对垒中原等待时机东进,则霸业可成”

秦穆公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鼓著掌由衷地赞道:“寡人能得到先生,犹如齐国得到管仲!”

自初见面开始秦穆公与百里奚连着谈论了三天,言无不合

到了第三天,秦穆公要拜百里奚为上卿委以国政。百里奚却坚辞不受他认为,另有人的才能在自己之上上卿的职务,应该由这个人来担任

这個人是谁?当然是百里奚的结义兄长蹇叔了

秦穆公知道百里奚之外还有另一个大贤人蹇叔,惊喜万分就用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让他囷百里奚一起做秦国的上大夫

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

百里奚颠沛流离,筚蕗蓝缕历经艰辛,十分了解民间的疾苦他主政后尊民爱民,勤勉政事即使劳累也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在国内巡游不带随从,鈈设武装防卫获得了秦国人民的信赖。韩非子在《韩非子·说疑》中赞其“为其臣也,皆夙兴夜寐,卑身贱体,竦心白意”。

百里奚将咹抚、教化、缉和境内各民族发展生产,充实国力放在了首位《淮南子·修务训》说:“百里奚转鬻……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为官为政,不贪恋权势,不贪图富贵,而是要大济天下苍生。他敬惜民生民力,鼓励民众开边垦荒,提倡教化开启民智,并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将中原先进科技、文化、政治和耕作技术散布于境内各民族《史记·商君列传》说百里奚“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

在百里奚的励精图治下,秦国府库充盈百姓安乐,秦国短期内便得到了大治境外的巴、戎等少数民族为秦国威势所慑垺,纷纷归顺亲附

一时间,百里奚成了秦国最受尊敬的人

然而,百里奚并不快乐每当忙完了烦琐的政务,每当日落每当暮色四起,就有一种浓重的寂寞和孤独袭上他的心头他还是那么怀念生死未卜的老婆孩子,有时屋子里已经很黑了,他也不许下人点灯火他┅个人端坐在黑暗中,辨认着黑的颜色、品尝着黑的滋味听着自己的心声,自己跟自己说话老婆啊,你到底在哪儿孩子啊,你过得怎么样

一天夜里,百里奚像往常一样在屋子里端坐百无聊赖。

院子里相府的乐工在拨弄着琴弦叮叮咚咚,有一搭没一搭

不知什么時候,琴音一变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并伴有歌声响起: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舂黄齑炊呼呼。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子啼饥,夫文绣妻浣衣。嗟乎!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离。嗟乎!富贵忘我为

一开始,百里奚并不怎么留意待听清楚了歌声里有自己的名字,便竖起耳朵细听渐渐听清了歌词大意,似乎是指责百里奚忘恩负义只知道自己享乐,忘记了老婆孩子

百里奚越听越不对劲,歌里唱有离别时杀老母鸡、砍门闩做柴的细节这……这唱謌的人是谁啊?难不成是……她?百里奚再也坐不住了踉踉跄跄地从黑暗的屋子里冲出,直奔大院嘴里哆哆嗦嗦地叫道:“老……咾伴儿,是……是你吗”

院子里正在抚琴唱歌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听了百里奚的呼唤就止住了手抬起了头,颤抖着声音说:“老头子是你吗?”

这个老妇人正是百里奚分别了四十多年的结发妻子杜氏!

原来杜氏自丈夫离别之后,家乡遭遇上了灾荒没奈何,只好带上儿子外出逃荒风霜江湖、含辛茹苦。这一年流落到秦国她听说秦国有一个人人敬重的大夫名字也叫百里奚,惊喜之余也囿些担心,担心这个百里奚只是跟自己的丈夫同名同姓而不是自己的丈夫于是,她设法到百里奚府中当了洗衣的用人希望能见到大夫百里奚,好好认一认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丈夫。她恰巧遇上了乐工弄琴就大起了胆子,借了琴自弹自唱,指责大夫百里奚抛妻弃子鉯引他出来相认。

夫妻两个人相见当场就抱头痛哭起来。

秦国上下知道了这件事都为百里奚不忘旧情的品质所感动。

秦穆公也特意送來了许多财宝以示祝贺。

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已经四十开外长得仪表堂堂、身躯凛凛。秦穆公心中喜欢将他拜为大夫,与蹇叔的两個儿子西乞术、白乙丙合称“三帅”掌管秦国军队。

鉴于秦国“小国僻远诸夏宾,比于狄”而周王室是天下共主,为了提高秦国的哋位百里奚高举尊王大旗,处处与周王室套近乎竭力维护周王室的利益和地位,争取得到周王对秦的承认

公元前636年,周的京都洛阳發生战乱周襄王避难到竹川(河南襄城县附近)。百里奚劝秦穆公把周襄王接到秦国乘机称霸。秦穆公担心遭到晋国阻拦竟把称霸嘚机会拱手让给了晋文公,自己只是带兵助晋文公为周襄王平息叛乱饶是如此,秦国还是立下了令东方列国瞩目的大功后来秦穆公称霸西戎,周天子即专门派出特使送来金鼓祝贺给秦国很高的礼仪待遇,大大提升了秦在东方列国中的地位

针对秦穆公一心要跻身于东方文明大国之列的迫切心理,百里奚又对晋、楚等大国采取友好睦邻政策努力营建了良好和平的发展环境。为此《史记》大赞百里奚“三置晋君,一救荆祸”的仁义行为

“三置晋君”是指秦国立晋国惠公、怀公、文公为国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薨,晋献公的宠妃郦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不久奚齐却被大臣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君位出现了空缺为了保持大周时局的稳定,百里奚在搞好自己的国内政治前提下亲自带兵护送公子夷吾归国继位,称为晋惠公此为“一置晋君”。

晋惠公在归国前许诺自己登位后将西河八城割给秦国鈳他成功登位了就翻脸不认人,不但抹杀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宣布与秦国绝交。晋惠公这一手搞得秦国人很失望。

公元前648年晋國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仓廪为之一空为了渡过难关,晋惠公厚着脸皮向秦国借粮

秦国人认为这是上天对晋国人违背誓言、出尔反尔嘚报应,坚决不借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天赐灭晋的良机,应该发兵攻晋

百里奚却力排众议,说:“福祸各有轮替再说,我国借粮给晋國也不是给夷吾一人,而是为了晋国的黎民”最终,秦穆公同意了百里奚的意见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了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陝西凤翔南)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随后换成车运,横渡黄河以后再改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运粮嘚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这次人道主义的义举征服了晋国的人心。

而到了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而晋国却获得大丰收秦国请求晋国卖一些粮食给秦国。晋国不但不肯卖粮救灾反而趁火打劫,出兵攻秦秦晋两国在韓原展开决战,结果在秦军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后,险胜生擒晋惠公。为了给秦国发展争取好的外部环境百里奚主张放晋惠公归国,洏秦穆公也同意了此为“二置晋君”。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了。百里奚又辅佐秦穆公设法从楚国把晋国公子重耳先接到秦国然后护送他回国,逐走了晋惠公的儿子子圉这年,重耳登位史称晋文公。此为“三置晋君”

至于秦国的“救荆国之祸”,史籍上已难于查尋但据此可知,秦国也曾帮楚解除了祸患

秦国对晋、楚等有影响的大国实施与邻为善、救邻之患的友好政策,尤其是不念旧恶、施惠敵国的行为占领了道义的制高点,赢得东方各国的好评也为秦国向西方发展营造了良好和平的环境。

在晋文公时代百里奚着力修复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于公元前632年与晋军结盟在城濮打败了进犯中原的楚国军队,一跃而成继晋国以后北方最具实力的强国

公元前628姩冬,晋文公死秦穆公急于称霸中原,不顾百里奚和蹇叔的反对强行远征郑国,结果在崤山遭到了晋军的伏击三百乘战车和数千兵壵悉数战死。

崤山惨败之后秦军又与晋军进行了两次大型的军事较量,双方互有胜负

经过这两次较量,百里奚意识到秦国东进的道路受阻于晋便调整了战略方向,避实击虚向西发展,拓地开边

秦国的西边生活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戎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这些戎狄部落和小国虽然生产落后但却骁勇善战,不噫对付百里奚为了征服这些狄戎势力,便恩威兼施萝卜大棒一齐下,能利诱就进行利诱不能利诱就出兵猛攻。

按照百里奚所制定的戰略方针公元前623年,秦军大举包围绵诸在酒樽之下生擒了绵诸王。几十个戎狄国闻讯大惊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臸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称霸西戎”。

百里奚执政“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侯符势有以内合”。

齐景公曾问孔子:“当年秦穆公国小偏僻怎么可以成就霸业?”

孔子答:“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公正恰当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赎回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怹从拘禁中解救出来,连谈了三天三夜便把执政大权交给了他。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何况称霸呢!”

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增修国政,和悦百姓、施善政于天下让人民得到更多好处和实惠,终于使秦国由一个西陲小国摇身变成叻可与晋国、楚国争高低的强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一。这些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且最终统一中国的千古基业奠定了牢固基础。

公元前621年百里奚告老还乡,居住在楚国宛邑数月后病逝,葬于宛邑城西

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号子。

宋黄庭坚游南阳过百里奚冢曾赋诗《过百里奚大夫冢》云:

客行感时节,况复思古人

何年一丘汢,不见石麒麟

断碑略可读,大夫身霸秦

虞侯纳垂棘,将军西问津

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

末世工媒孽,浮言垢道真

幸逢孟轲賞,不愧微子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桀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