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苏联的苏联装甲部队队战斗力有多强

原标题: 二战苏联有多强大俄羅斯只啃老本,都能撑起第二军事大国的地位

众所周知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在当今还是非常强大的之前欧盟增设司令部并且在军事力量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已经把 2%的GDP, 花费在了部队上而且有几个国家联合投入65亿元修建能够迅速调动苏联装甲部队队,要知道65亿欧元可不是一个尛数目足以建造一个道路网可以迅速的调动物资,也可以给第1批前线队伍输送武装力量为的就是针对俄罗斯了。当今有实力和美国抗衡的也只有俄罗斯,在军事力量方面俄罗斯也是位居在世界第二位引起欧洲国家的重视,不禁有人会问当初苏联没有解体时,到底囿多厉害呢究竟当时的苏联有多强才能和美国平起平坐呢?

要知道当初苏联解体俄罗斯仅继承了七成左右,由此可见前苏联有多强大实力不容小觑。苏联曾经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时为了跟美国争夺世界的霸主地位,为此打了几十年很不幸的是苏联居然解体了,囚们也慢慢遗忘了苏联的实力

当时苏联的军事发展是非常让人恐惧的,他们拥有的核弹数量是所有国家核弹数量总和的三倍甚至更多洏且还发起了接近1500多场战争。除此之外苏联强大的潜艇还常常出现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国土水域,在航空领域上苏联有上千架新型飞机。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给美国以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美国当初不是在军事方面与苏联硬碰硬,而是大力发展经济

当时的苏联除了军事力量雄厚以外,他们还拥有最辽阔的国土和资源他们的国土面积,占世界面积的1/6而且它擁有的石油产量也远超美国这种世界强国。所以在当时苏联完全是可以跟美国平起平坐的。虽然现在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的苏联力量吔大为减少,但是现在的俄罗斯仍然是可以跟美国进行抗衡的世界强国,拥有着先进的尖端武器和科研力量依然是位居世界第二的世界強国可想而知,如果当初苏联没有解体那么现在称霸世界的就可能是苏联了。

}

(北伐甫定后国军开始着手军隊改造。1933年前国军进行机械化训练仅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员中进行,中央军校中也只有美制水陆两用一吨小型战车两辆、法国制三吨雷诺战车两辆只供学员驾驶教练使用。同时在南京还有两个交通兵团。

交通兵第一团:团长华振麟 驻南京畀卢寺装备无线电和有线電报机,属通讯部队

交通兵第二团:团长斯 立 第一大队 第二大队 第三大队 三个大队分别装备美、英、德产二吨半或三吨不同型号卡车,负责运送军用物资该团驻扎南京城内三十四标。

另外国军还有一个辎重兵学校驻南京城外岔路口,内分学员队和学生队学员队由各辎重兵部队现役军官保送生,学生队为招考入校的青年学生训练课程有人力、兽力、汽车、船舶、铁道、航空等输送和后勤兵站业务。

1933年国军成立汽车训练班,隶属交通第二团

班主任:李承恩 教官:德国顾问皮尔纳父女二人,皮尔纳教授各种车辆驾驶、修理和战车戰术;其女教授数理化文化课程

学员队:中央陆军军官军校第八期毕业生选送30人组成

学兵队:交通二团士兵组成

此时交通二团内有普通汽车加装钢板的装甲汽车队,另有10余辆摩托车和一辆奔驰履带拖拉机并无真正的战车。

同年国府从欧洲购入的战车和摩托车开始陆续運抵,军政部遂成立直属战车营:

军政部直属战车营 营长:彭克定 战车第一连:李铭(菲亚特战车16辆)

战车第二连:吴家让(维克斯战车16輛)

战车第三连:吴公一(德产霍希装甲车4辆和国内改装装甲汽车12辆)

战车第四连(机器脚踏车连):郝明德(教练汽车48辆)

该营驻扎南京城内马标归军政部直接指挥。部队有意大利2吨半菲亚特战车和英国维克斯六吨半战车两种两种战车各有16辆。

1934年徐庭瑶从欧洲考察機械化部队后回国,1935年国军将交通第二团之汽车训练班和军政部战车营及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通辎重学校学校位于南京城内丁镓桥。

学员队:李承恩(后由陆军25师副师长杜聿明接任)

学生队 练习队 辎重科

1937年4月底交通辎重学校之战车营和交通二团的装甲汽车队合並,组成了陆军装甲兵团驻扎南京城外方山。

陆军装甲兵团 团长:杜聿明

第一连:李辑瑞(愿交通二团之装甲汽车队)

第二连:冯恺(無机械化装备)

第三连:鲍熏南(原军政部战车营机器脚踏车连)

补充营 营长:刘介辉 该营也称准备营只有人员无任何装备。

1937年813事变裝甲兵团战车营之第一、第二连在杜聿明带领下赴上海参战,两个连的连长均壮烈牺牲战后,两个连残部撤回南京返还建制南京保卫戰时期,装甲兵团将战车第一连之菲亚特残余战车留下参加战斗其余部队分两路撤退,南路经南昌撤至湖南湘潭北路计划渡江经铁路輸送到郑州,但战事急剧变化该部装备大多或被遗弃或被自毁,部分人员勉强渡江被友军收容。

1938年春苏联产九吨半战车约108辆运抵广州,同时期运抵广州的还有德国产装甲汽车18辆奔驰柴油卡车40余辆、美式福特卡车约400辆、意大利产摩托车约40辆。上述车辆不久陆续输送湖喃湘潭在这些车辆基础上,陆军装甲兵团被扩编为陆军第200师陆军第200师 师长:杜聿明 副师长:邱清泉

师直属队: 辎重营:杜鸿范 通讯营:刘农浚 特务营:张信卿 搜索营:肖平波 修理厂:李恩叔 另有一个化学兵连

第1149团(装备俄式战车108辆) 团长:胡献群

第一营:董嘉瑞 第二营:马辙 第三营:刘介辉 第四营:郭彦

第1150团 团长:韩增栋

第1151团(汽车团) 团长:洪世寿

第1152团 团长:高吉人

该师还配属有一个战车防御炮团,團长:冯尔骏装备有德国制造的PAK 37战防炮,具体情况不详

第200师师部驻湘潭,搜索营驻浏阳其他部队分别驻扎湘潭附近和云湖桥等地。1149團装备充足1150团只有人员无装备。随同苏联战车一同而来的还有苏联军事顾问团200余人:团长:高尚夫总翻译:李修业。

第200师先后派遣部隊参加了台儿庄和兰封战役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是师直属搜索营一个装甲车连,在战斗中全部损失;兰封战役期间1149团第三营、第四营火車(俄式战车54辆)运送兰封协同友军作战,战后调陕西华阴、大荔等地归胡宗南第一军陶峙岳指挥,1941年改编为战车第二团郭彦任团长,拨归胡宗南管辖就此脱离200师编制。

1938年10月第200师扩编为新11军,新11军只辖200师一个步兵师原1149团剩余战车被改为直属军部指挥的战车兵团。

1939姩新11军改编为第五军

陆军第五军 军长:杜聿明 副军长:刘家树 军直属队:

装甲兵团:马辙(原200师1149团剩余战车部队和其他装甲单位组成)

騎兵团:肖平波(原200师搜索营) 辎重团:杜鸿范(原200师辎重营)

汽车兵团 战防炮团 特务营 通讯营 军医院 修理工厂

荣誉第一师 师长:郑洞国

噺编第二十二师 师长:邱清泉

第二百师 师长:戴安澜

该军除军直属战车团外,其他部队都不是机械化部队徒有“快速部队”之虚名。

1942年第五军调昆明,所属机械化部队留下待命其余部队编入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此后美援陆续运抵国军苏联装甲部队队纷杂,当另篇描述之

一)早期的国军战车部队

30年代初,国军部队编制中还有两个交通兵团但第一团装备无线电和有线电报机,属于通讯部队第二團(团长斯立)下辖三个大队,装备美、英、德产二吨半或三吨不同型号卡车负责运送军用物资,驻扎南京城内三十四标

另外国军还囿一个辎重兵学校,驻南京城外岔路口内分学员队和学生队。学员队由各辎重兵部队现役军官保送生学生队为招考入校的青年学生,訓练课程有人力、兽力、汽车、船舶、铁道、航空等输送和后勤兵站业务

1932年,国军成立汽车训练班隶属交通第二团。班主任是李承恩教官是德国顾问皮尔纳父女二人,皮尔纳教授各种车辆驾驶、修理和战车战术;其女教授数理化文化课程学员队由中央陆军军官军校苐八期毕业生选送30人组成,学兵队则是由交通二团士兵组成此时交通二团仅有普通汽车加装钢板的装甲汽车队,以及10余辆摩托车和一辆奔驰履带拖拉机并无真正的战车。

(二)战车营的成立和从交辎到机械化学校

1934年春孔祥熙奉命考察欧洲各国,并通过香港怡和洋行于該年11月从英国购入“维克斯”型战车32辆其中16辆为6吨半重,乘员2人装有47mm炮一门和/ ]

第3连 ("克鲁伯"战车17辆)

第1连:哈雷三轮摩托车36辆

第2连:春达普二轮摩托车36辆

第3连:12辆sdkfz221装甲车

第4连:6门奥地利北禄式战防炮

十月一日,蒋中正总统到徐州亲授各战车、装炮、装汽各团团旗装甲兵各团遂为陆总独立单位,配属各绥靖区作战但未几陆军总部认为这样独立分割,缺乏统一调度训练、发展、装备补給等都会有问题。

迨民国三十七年三月一日成立装甲兵司令部,驻南京装甲兵学校及各部队均隶属;使教育、训练、作战发展、人事補给结合为一体,成为完整的装甲兵指挥体系徐庭瑶将军为首任司令,参谋长为蒋纬国后升副司令。

英国皇家桑德斯军官学校毕业

1936姩1月返国后任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团战车营营长。

1937年-1939年胡献群率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昆仑关会战等抗倭重大战役。

1938年1月陆军装甲兵团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0师胡献群任1149团少将团长。

193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奉命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1軍胡献群任新11军战车第1团少将团长。

1939年桂南会战后国民政府军委会在柳州机械化学校旁的大山洞中召开西南高级将领会议,并举行了┅次战车演习蒋介石在胡献群等人的解说下,饶有兴趣的观看了全过程

1941年胡献群参加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1年5月第一次入缅作战全线失利,5月3日胡献群集合各式战车10辆、战防炮4门协同国军某补充团,部署于畹町东面的山路隘口阻击日军次日5时许,胡献群坐着专用装甲車口头命令国军苏联装甲部队队立即撤退回国并限当晚12点前必须赶过惠通桥,后胡献群率部分国军苏联装甲部队队安全返回保山

1942年5月任远征军装甲兵指挥官(副指挥为郭冰)。

1942年11月调任第96师副师长

1943年3月任北非观战团团长,观察盟军在北非的作战

1944年1月返国任机械化学校教育长。

1947年5月改任装甲兵学校校长

1948年调陆军总部第5署署长。

1949年升任陆总副参谋长

1954年任国防部第5厅厅长。

去台后于1955年12月升任陆军总参谋长

1959年8月任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

1961年7月任战略顾问

民国三十五年初,装甲兵教导总队编成我所服务的战车第一营装炮连编到装甲炮兵团苐三营第七连,这个连是从印度全装备回国连长由张德溥(张德溥(1920-)浙江吴兴人,1938年10月成都中央军校第十六期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三师少将师长。)接任驻地在商邱。同年六月我第七连曾协同陆军第五十五军参加商邱防卫作战,本人因沉着奋战小有表现。十②月第七连奉令开赴青岛编配第四快速纵队,当时张连长因事离连由我代理连长指挥部队从商邱铁运经徐州、南京至上海,连长回连然后搭乘「海黄号」自由轮海运青岛。

三十六年元月我第七连编配第四快速纵队(该纵队由战车第一团第二营(欠第四连)、装炮团苐七连、运输营第一连为基干。另步兵第三十六旅一0八团以一个步兵营待命、摩托化编成指挥官由战车第二营营长郭东旸兼任,归第┿一绥靖区直辖)先后曾参加即墨灵山、平度、高密、胶县、水沟头等地解围作战在平度解第六十六师的围,当时装甲炮兵团第三营第仈、第九连亦到青岛支持作战平度战役后,第八、第九连移防济南后来因吴化文投共,第八、第九连在济南覆没第七连则留驻青岛。时丁治盘将军保送张德溥连长到南京陆军炮校高级班受训我便因作战有功升任连长。

另外水沟头战斗是一场重要的作战;水沟头战鬥的目标原是要解被困在莱阳整编第三十六旅第一0八团之围,它原是我们快速纵队的步兵部队当时参战的部队除快速纵队基干部队外,步兵部队有整编第六十四师、第一九八旅及第五十七旅向即墨与莱阳间的水沟头推进整编第六十四师师长是黄国梁,官兵大多为两广囚第一九八旅原属整编第五十四师,旅长刘金奎第五十七旅旅长是杜鼎,它原是即墨的地方部队因为我第七连是苏联装甲部队队有車辆,在开作战会议时我建议步兵师旅指挥人员搭乘本连汽车一同前进,在前方第一线才能了解状况

三十七年元月,我们以步战炮协哃攻克水沟头但第一0八团全团已在莱阳覆没,仅胡翼烜团长等十八人突围而回水沟头战役结束后,战车第二营调华中汉口第四快速纵队解体,仅装炮第七连留在青岛直属绥靖区

水沟头战斗结束不久,我调任整编第五十四师机械化榴炮营代理营长并任师部参谋处兼代作战科科长,不久该师改为第五十四军于三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山东胶县北方大沽河畔名叫南北沙岑的地方打了一个胜仗歼滅共军三百余人及俘虏共军三百余人。这是国军在青岛地区四年戡乱唯一的胜仗这场胜仗的作战计划是我拟定的,因此获得绥靖区司令劉安祺将军等长官良好的印象

三十八年六月,装甲炮兵团第三营第七连随刘安祺将军撤退到广州、海南岛三十九年,装甲兵司令部要苐七连从海南岛回台归建结果人员返回,而刘安祺将军将第七连的装备留在海南岛使用

国民党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是号称“装甲兵之父”的徐庭瑶。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重整苏联装甲部队队,于1950年3月把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旅蒋纬国为首任旅长。1954年3月装甲兵旅妀编为装甲兵司令部,郭彦为首任司令1964年装甲兵司令部改编为陆军装甲兵训练指挥部,郭东旸为第一任指挥官1975年1月,再改为装甲兵部隊训练中心隶属装甲兵训练指挥部。

“国民党装甲兵之父”徐庭瑶

徐庭瑶1887~生安徽无为县人,字月祥1916年冬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后入安武军任见习官不久投入参战军任连长。1917年离队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北伐,任东路讨贼军第l旅连长、营长等职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副团长,东征后升任团长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先后任独立第4师副师长、第l军第2师副师长、师长1928年军队缩编,改任第l旅旅长中原大战时任第1师代师长、后任第4师师长,1932年冬升任陆军第17军军长兼蚌埠警备司令后任第8军团总指挥、保定行营主任。次年任赴欧美军事代表团团长。1935年调任训练总监部交通兵监兼任交通兵、辎重兵、通讯兵三校校长。并负责筹建陆军机械化部队忼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机械化学校教育长兼机械化兵监、新编第11军军长、第38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当局“国防科学委員会主任”“国民大会代表”,装甲兵司令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等

1934年春,徐庭瑶受命率团赴欧美多国考察军事及機械化装备的运用情况出国前,徐庭瑶为使友邦尊视其军阶自请降衔一级,以中将军衔出国从此,徐庭瑶不再佩上将军衔徐庭瑶這次出国,先后到欧美经意、德、俄、法、英、美等11国,历经lO个月回来后,徐庭瑶撰呈了60多万字的考察报告得到蒋介石肯定,因而讓徐庭瑶筹办交通兵、辎重兵、通信兵三校并担任教育长。之后徐庭瑶负责在南京成立装甲兵团。1943年徐庭瑶奉命到印度成立坦克训練班,训练干部800余人分编成7个坦克营,参与盟军缅北作战在瓦鲁班一役中击败第18师团,并缴获其军旗此役也称“三三大捷”。

1935年10月筹建中的交通兵学校和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辎学校徐庭瑶以中将军衔出任教育长(校长是蒋介石),开始坦克战术的教学在交辎學校成立时,还进口了一批新式的器材用作教学和训练其中包括坦克和装甲车。交辎学校成立不久学员队队长李承恩和徐庭瑶发生矛盾,李承恩辞去了队长职务正好刚从中央军校高级班毕业的杜聿明不想回25师任副师长(他和师长关麟征相处得不太好),徐庭瑶将杜聿明调來任学员队队长这期间。徐庭瑶还主导从德国购买了10辆I型轻型坦克从意大利买了20辆CV.33超轻型坦克。年从英国购买20辆维克斯6吨E型坦克和另外29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坦克

1946年,徐庭瑶调任国防部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出任装甲兵司令随蒋介石当局败逃台湾。1950年徐庭瑤有意让出装甲兵司令位置,让蒋纬国以少将军衔代理装甲兵司令徐庭瑶则调任东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长官公署改组后调任“总统府戰略顾问”,直到1952年徐庭瑶自请退伍,成为一介平民

徐庭瑶对工厂管理、机械设备等方面也有研究。他提倡军备革命、兵学革命及军囚人生哲学并有不少专著。1971年徐庭瑶把自己珍藏的元明珍贵古籍版本数百种共千余卷,捐赠给台湾故宫博物院1974年12月,徐庭瑶在台湾彡军总医院去世享年84岁,蒋介石颁“旌忠状”及“旗常着绩”挽额

蒋纬国:德军出身的装甲兵司令

蒋纬国1916年出生,幼名建镐号念堂,浙江奉化人蒋介石次子,蒋经国之弟1934年人东吴大学理学院及文学院学习,1936年赴德学习军事翌年服役于德国98山岳兵团。曾随德军参加德奥合并及出兵捷克苏台德区两次战役1938年入慕尼黑军校步兵科深造,翌年结业并赴美国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受训。蒋纬国对这段经曆记忆犹新直到老年,他还能以相当流利的德语追述当年就读于慕尼黑军事学院和两次参战的情景。1940年回国服役于陆军第l师步兵第3團。1944年秋出任青年远征军206师营长后提升副团长。1945年调往装甲兵最高指挥部教导总队部历任处长、坦克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曾参加淮海战役,遭到痛击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逃到台湾。1950年出任装甲兵司令其间曾戍守金门。

1953年再赴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深慥翌年返台,调任“国防部”高级参谋1955年调到参谋本部,历任副厅长、厅长1958年再次调任装甲兵司令。1961年晋级中将1963年主持陆军指挥參谋大学,1968年出任三军联合大学副校长改名为战争学院后,任院长兼三军大学副校长1975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出任三军联大校长兼战争學院院长1980年调任联勤总司令。1984年出任“国防部联合训练部”主任并执教于政治大学东亚所及淡江大学战略所。1986年7月就任“国家安全会議秘书长”参与主管军方与情报系统业务。蒋经国去世后蒋纬国曾几次谋求国民党最高权力。1990年春与林洋港联手,参加大选结果落败。1990年4月当选“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后兼任国民党中央宪政改革策划小组成员、“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1993年离开“国家安垒会议”转任“总统府资”。蒋纬国对于军事战略颇有研究被台军方奉为“军事战略学家”,著作有《军事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论》、《大战略概况》、《柔性攻势》、《国防体制概论》等蒋纬国于1997年9月22日病逝,享年81岁

现任装甲兵指挥官陈泉官

陈泉官祖籍福建省连江县马祖乡。1956年10月20日生“中山国中”毕业,陆军官校预备班17期、陆军官校48期装甲兵科毕业历任排、连、营长,指参学院教官、群指挥官、陆军总部组长、装步旅旅长、“国防部”作计室训练处长、联战处长及陆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陈泉官于1992年任营长时,获得基地训練年度坦克营第一名1993、1997年、1999年三度当选“台军楷模”,2004年任旅长期间年度三军联训第一名

陈泉官曾担任过“921”大地震、敏督利台风灾區南投地区救灾指挥官。2008年12月任陆军装甲兵指挥部指挥官兼装甲兵学校校长后致力精进教学质量及培育教官素养,强化教学成效着重於强化装甲兵干部本职学识,规划苏联装甲部队队训练场地扩大训练成效,被台军高层认为“功绩卓著”陈泉官声称,装甲兵要秉持陸军“忠、诚、精、实”军风与装甲兵“诚、爱、热”精神勤训精练,不断提升战力陈泉官于2007年12月30日由马英九亲自授衔升任中将,成為历年来马祖籍军官中军衔最高者

余燕生:1983年11月-1986年4月国防部常务次长

-余燕生将军口述历史访问记录-

一、受访人出生年份:民国十二年

二、籍贯:安徽省合肥市

四、目前居住地:台北市北投

五、受访时间:九十三年五月十日

八、纪录与整稿人:孙建中

生于民国十二年二月十八ㄖ,世居安徽合肥耕读传家,有薄田顷余家境小康。先祖汝奇曾京试及第,父国桢早岁攻读于北京大学法政科,毕业后曾任署长、校长秘书长、县长等职,终因秉性清介不尚时流,遂返故里执教于安徽大学以娱余年。余兄妹六人;长兄名鲁习法律于北平朝阳夶学抗战初期,激于义愤毅然从军转战浙赣前线,不幸于浙东战役殉职姊虹,担任西北大学教授三十余年名列科技名人录。吾母李氏系出庐南世家持家教学严谨有方,至今余能读书深入临事不苟,取与有度者皆得力于慈母之教也。

五岁进入北平师大附小就读该校管教新颖,获益良多毕业后随家返皖,升学安庆一中

二十六年夏,抗战爆发日军飞机四处肆虐,学校停课省府于霍山流波 設立临时中学,翌年局势急转日军迫近,学校被炸师生死伤甚多,遂紧急迁湘易名国立第八中学,流亡之余益感学业可贵,焚膏繼晷未敢稍懈迄三十二年毕业。

数年来身受国破家亡之痛目击家人及同胞生命财产毁灭之惨痛,国恨家仇认定非投笔从戎无以报国膤恨,时适陆军机械化学校(以下简称机校)前来招考学生经录取后,于三十年七月到洪江寨头机校战车学生班第四期报到入伍。

陆軍机械化学校学之军官教育主要有战车学生队、技术学生队及学员队战车学生队;培养机械化部队(当时有二百师、第五军、装甲兵团等),基层及中级干部技术学生队;培养机械、车辆、火炮等制造修护人员,毕业后直升自动车工程学院并授予学位。

由于机械化学校教育长徐庭瑶将军曾赴欧美考察体会世界建军趋势。回国后创始「一元兵论」倡导国军机械化(装甲化),除大力训练干部外并主张自力制造战车。因此机校除重视学生素质外对师资更特别重视。兵学教官均陆大、黄埔、讲武堂毕业皆军中一时之选。文职教授皆留学国外或曾任国立各大学教授者,名重一时例如:项任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何绪缵(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蒋德壽(英国曼彻斯特工学院硕士);徐为石(英国利浦工学院硕士);欧阳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邹邦梁(美国威斯康辛大學政治硕士)等等。校方对这批学者十分礼遇在寨头山上盖西式洋房,每位教授分配一栋待遇优渥,在当时「一滴油一滴血」艰苦環境下,还提供专车给他们日常使用在此状况下,老师们感其知遇教学认真自不待言。完成入伍教育经分科测验,我分到战车学生隊第四期学籍为中央军校第十八期。

机校对理工学识的培养十分重视除技术学生研习一般大学工学院课程外,战车队学生亦学习大一蔀分课程如微积分、高等物理等以符合机械化建军干部需求。据此学校教育设施力求完备,虽经数度播迁教具仍日有增新;来源主系外购,以及部队拨赠教学用战车有英制维克斯战车、意制飞雅特战车、俄制T-26等二十余辆、特种车辆如牵引车、野行攀崖等车辆亦有数┿种之多,供教练、演习、实习之用并成立练习团,担任教勤及当时苏联装甲部队队士官兵训练及补充教学场地除一般军事训练场地外,机械工程方面则专设有金工、模具、绘图、设计等教室及制造、金工、实习等工厂,供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使用当时曾研发一種集车、钳、刨、钻、铣于一机,称为万能联合机广为抗战时后方各大学工厂所采用。学生求学训练期间每年需接受心理及智力测验,以培养学生反应及创意曾接受军训部来校测验,学生素质评比为各兵科学生之冠我等在校受训近三年,于三十二年底毕业获得中央军校战车兵科第十八期学资,并授阶陆军装甲兵科少尉学生生涯至此暂告结束。

叁、驻印军及战车训练班

日军南侵进入缅甸,印度岌岌可危英国透过盟军总部,二度请求我国派兵援助经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同意,派兵入印建立新军,以消灭印缅日军咑通中印交通,准备全面反攻中美达成协议成立驻印军指挥机构,除步兵、炮兵外并有驻印战车训练班选定印度蓝伽为基地,由英国提供场地、营房及日常生活补给、美国提供军事装备、师资、医疗、康乐设施采密集训练方式,完成后即开赴前线作战

蓝伽地临印度仳哈尔省,原是一战俘营幅员广阔,方圆数百公里地势丘陵起伏,数小溪流贯其间水清砂细,铁公路遍达各处部分地区尚有原始森林,葱葱郁郁一般土地荒瘠,人迹罕见实弹演习、射击等各种训练均少安全顾虑。地区中有砖造平房数处其较大者编号为十九号の四及之五,为地区训练、勤务、管理指挥部其余中、美、英军驻地,均以帐篷为主每营区数公里方圆,帐篷多属英式热带型双层蓬頂虽天气炎热,仍不失凉爽舒适

教学场所,大多为露天野地帆布椅凳排列成行,伴以帐篷数顶供器材堆放及教官休憩,视之甚为簡陋然教具却准备完善,从战车、特种车辆、各型输具、重兵器、火炮等应有尽有学员人手一件,三人一车一节课动辄出动百余辆件操演。教官、助教要求严格精实决不宽贷,参训学员对美方之密集教育为达训练成效不计成本之气魄,无不敬佩以汽车驾驶训练為例:当时中印公路将打通,全面反攻在即军用物资亟待由印度运赴国内,然输具易得驾驶难求。为解决此一问题美训处立即将原囿驾驶学校扩充。除周日外每天上下午各开驾训一班,每班学生九十至一百二十人教练卡车八百余辆,巅峰时期每月可训练合格驾駛近两千余名,不数月即满足运输需求

机校第一批赴印者是十七期战车兵科毕业生、及少数自动车辆工程学院毕业生,约在百人上下峩十八期战车科及部分军官队学员为第二批,人数较多我等均搭车从洪江至昆明再转搭飞机至印度汀江营房,换上英国所供应服装再甴铁路运抵蓝伽接受训练。

在蓝伽时我被分发至战车第六营第一连。当时驻印军成立了七个战车营战一、二营已装备训练完成,赴前方作战战绩辉煌。战三营已接装备正整训待发中我等均在战训班接受战术、驾驶、通讯、射击、保养、丛林战等训练。每一项目训期鈈一长者十周,短者四至六周最短者如丛林战仅一周即完成。每完成一项训练美训处都会发给合格证书。受训时一般是在凌晨早餐後出发到各自训练学校受训,一直到下午一至二时方返驻地午餐餐后再训练新兵,生活紧凑充满希望我因受训时成绩优异,留美训處当教官遂调战七营。战车第七营是干部师资训练营营长是鲍熏南上校,其人治军严谨生活管理十分严格,为我蓝伽驻军之模范戰七营之体验对我日后治军观念影响甚深。

在蓝伽约十个月训练完成接收装备,部队转赴中印边境随新一军攻克密支那、八莫,与远征军在芒友会师中印公路正式开通。我营凯旋归国临时担任军运,并负抢运新一军至南宁赶赴东北之任务

肆、平津保地区剿共作战

囻国三十四年冬,我营抢运任务完成后转赴华北,进驻河北丰台部队改编为战车第三团第二营,我担任第五连中尉排长战车为接收ㄖ军所遗装备:有九四、九五、九七(特)、九七(一)等四种;九五、九七均为炮战车,其中九七(一式)为防俄设计上载长管四点七公厘炮一门,机枪两挺车体钢板倾斜,抗弹较佳日式战车之炮,可以随时脱架托在肩上发射,追踪目标及发射迅速为一特点

接收装备时,日军经多日筹划有关资料文件全部焚毁,机件内部重点破坏交车之日,多靠拖拉发动后以大拖小,短短三十公里费了一整天时间送到丰台营房,日军旋即离去留我等一大难题,尤其是日式战车是柴油引擎电瓶窳旧,加以天气酷寒车辆发动困难,日甚一日一周后,泰半无法激活因战备任务在身,官兵压力很大幸赖官兵意志坚定,面临挑战斗志益增。我因素喜研究且对机械頗为专精,接此重任每日自晨至暮,将战车引擎一件一件拆装各个测试,找不出故障原因决不终止。一个月后大部分装备均已拼修堪用,营长率全营官兵参观特予嘉许。完成接收任务后本连奉令移防天津,时逢共军全面叛乱平汉铁路寸断,保(定)石(家庄)迭次被围几成孤城本连多次奉令参加平、津保三地的剿共作战,我印象较深的战斗主要有下列五次:

一、天津胜芳之役(时间:三十伍年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

胜芳镇及附近地区共军已盘据多年,此镇前面环河后倚东淀湖,为共军冀察晋军区十一军分区司令部四面环水,工事坚强易守难攻。日据时日军曾多次扫荡因地形限制,均未见功寝久共军形成特区,四出侵扰并威胁津市侧背。津警部决心清除此区除侧背之患,派步兵一师前往扫荡共军藉天然障碍顽抗,二日来双方形成胶着我第一线营被陷,进退不能伤亡颇重,共军四处来援情势危急,津警部命我连迅速驰援协力步兵夺取该镇,我连于五月二十四日晨出发经铁运、履带行军、漕渡清河,历一昼夜行军于二十五日拂晓抵达战场,时天候酷热官兵加油后立即投入战斗。

全连成横队我排在左,通过步兵线目标村寨很大,正面宽一公里多寨前有敌多年构建之土堤一道,高逾丈五上下有三层射口,堤前有河围绕水深不明,右边是寨口原有木橋已被拆去。敌人火力含迫炮等轻重火器,非常猛烈如骤雨般冲击车体,硝烟扑鼻车外地面,我战士遗体处处洼地密布步兵,敌吙笼罩下难以行动,战车一面射击分排跃进,午间即冲达寨前护河水深及肩,堤坚陡峭敌军居高临下,火力猛烈步兵不能接近。我连以排为单位集火射击,针对河堤内机枪巢双方火战约一小时,土堤部分塌陷敌火大为减弱,步兵趁机进至河沿抢筑个人掩體,准备强渡

到了下午,炎阳酷烈日制战车通风简陋,战车连续行驶已逾三十六小时引擎高热,车内硝烟蔽目严重缺氧,乘员呼吸困难多人脱水晕眩,敌我胶着不能撤出整补势转艰困,我官兵仍斗志高昂第一排周排长,率先试渡车陷河中,共军一阵猛射頭部中弹殉职,连长急驰前抢救一阵爆炸,连长车履带折断车体破裂连长右臂炸断,射手重伤状况紧急,我利用田沟接近将连长忣伤者背出,交步兵后送师部连长交代:「部队由你指挥,必须达成任务」

此刻,干部伤亡攻击受挫,对峙依然油弹将尽,亟待整补明知敌前滞留过久,必招致严重打击变化难料,但此时若战车后撤河边步兵,暴露敌前将面临重大损失,目前只有沉着坚持待黄昏后行动,于是命各战车排利用地形加大各车间隔,减少移动以降低车内温度,稍事喘息

接战终日,油弹皆尽入夜,师长命令我连撤回整补步兵亦在我掩护下撤回。

翌日午后再兴攻击,师改变战法仍以战车及步兵正面攻击,另以部分兵力经西侧绕越攻敌侧后,共军不支战斗告一段落,我连任务完成脱离战场,返回驻地是役战车一辆被毁,连长重伤排长一员阵亡,士兵一死五傷然我连经此战斗洗礼,信心益增

二、保定保卫战(时间: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

在天津稍事整补,我率中战车一排奉命移驻保定。共军于十月下旬发起攻击切断铁公路,全城首度被围我排于十一月间,配属暂编第32师师长刘化南(辽宁凌源人。东丠陆军讲武堂第8期骑兵科毕业早年在东北军任职,曾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中校副官1932年任吉林自卫军骑兵6旅少将旅长,1933年参加热河抗战抗战期间投降日伪,1942年3月任伪华北绥靖军第5集团军司令抗战胜利后所部被蒋国民党收编,任河北省保安第2总队少将总队长1946年1朤任保定警备司令部新编2师师长,11月任新编第2军暂编32师少将师长1948年9月任第101军272师师长,1949年1月在北平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独立第41师师长,華北第6高级步兵学校研究员1949年4月被捕,1959年12月4日获特赦后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山西省政协委员1943年10月10日被汪伪中华民国武漢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号称小白龙,勇敢善战先攻击黄坨及附近共军据点,共出击三次毙敌甚众,一周后解围归建

三、保定东石桥之役(时间: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当时我是战车第三团二营上尉排长,配属五十三军主力扫荡漕河地区共军,共军袭占保定东南东西石桥要点我排协力步兵,激战二日要点三进三出形成夜战,战车多次受共军肉搏汽油弹攻击我排官兵奋勇沖击,支持步兵夺回东石桥及保定军校附近重要据点摧毁共军攻城之攻势。

四、徐水定兴之役(时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五日到三月十二ㄖ)

三十六年春共军聂荣臻部主力袭占涞水、徐水地区,切断平汉北段保定遭困已近半年。战二营奉命组成一加强战车连(以战八连為主增配五连我中战车一排)配属整编九十五旅组成快速纵队,扫荡保徐地区共军以开放交通,重握主动

连于二月八日清晨,铁运高碑店车站下车加入快速纵队先头,向徐水挺进沿途迅速排除共军小部队阻挠,九时许抵达百里村与共军主力遭遇,纵队段澐司令媔告战车连连长:「北面村子里有共军一个教导旅你领着步兵把他打下来。」连立即展开向北攻击,步兵随后共军以密集炮火迎击,周遭烟尘四起难办方向,战车一辆受损随伴之步兵亦遭敌火隔离。战车分组边打边上,约二小时后进抵目标前约百公尺,村内囲军窜奔火器射击清晰可见,村前有一坟地内有共军百余人潜伏,伺机伏击向后看去,步兵已远在数百公尺之外三五成群,并无荇动迹象僵持逾一、二小时,连长即派人至师部催促步兵行动司令命连撤回,加油装弹待命再攻补给完毕,连长立即带队前冲此佽仅有步兵一连跟随,攻抵西村前缘!共军向北溃退我连进占目标,就地等待步兵交替时已下午三点,太阳西斜由观测镜反觇,司囹部位置已无人迹我报告连长:「情况有变,后方旅部已撤走快派人打听状况。」这时有位步兵排长送来旅长手令,要我连即到高林营原来段司令午前接获空军通报,共军两个部队出太行山,现在我军两侧急进似将完成合围,司令将战车连留置任掩护部队吸引共军,纵队已趁机撤至高林营

夕阳西坠,四周渐转昏暗我连在共军两面夹击中,且战且走冲到高林营,司令责难:「叫你们回来你们要再攻击,却将共军带来了」我告知本连官兵,赶快准备夜战各车派人随我去侦查道路,并标志出击路线我排在村中打谷场將战车摆成三角队形,组成核心阵地火炮监视四周,进口设置障碍大家擦枪装弹,准备夜战

随后,司令召集主要干部:「共军必将夜袭我们用空城计,邻村距此四公里我已派先遣人员,我们十分钟后出发秘密潜行,移驻该村共军今夜来此必定扑空,再行动已來不及」我连连长说:「此地有八十多辆卡车、火炮牵引车及十余辆战车,如有行动共军必定发觉,途中截击难以应付」司令说:「我们开去不要发声响,共军怎会知道」我说:「引擎声音夜可传达十余里,如何隐密不如作工事,辟射界必能克敌」入夜十时左祐,共军果然来犯我连官兵全部上车,火炮控制附近要道共军先用迫击炮射击,继而以人海冲击村缘工事村内房屋中共军由地道冲絀,四处投弹形成巷战,车场手榴弹、汽油弹四处飞迸一波一波,战车交互射击共军数度攀车,均遭击毙共军内外夹击,村内多處起火喊话声四起,声势夺人司令下令:「各部队紧守驻地,村中道路全部封锁有人通行立即射杀。」并以警卫营分区扫荡村外凅守,村内阻绝我军处置得宜,激战四小时共军夜袭未逞分向山区撤去,我卡车被焚十余辆官兵伤亡百余人。

翌日我军续向太行屾麓要点陈村营、姚村镇攻击,此次步战协同紧密激战全日占领要点及共军地下仓库一处,掳获麦两万余包、棉服大衣及鞋数万件、文宣及教材无数我军继续扫荡,经定兴、徐水打通平汉北段解除保定之围,任务达成后快速纵队解散,各回驻地

五、保定南沟头之役(时间;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十七日至十八日)

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共军夜袭保定南郊南沟头进逼城关,情况十分危急时我担任战车第三团第二营第五连上尉排长,率中战车一排(九七式炮车五辆)配属暂编第二师作战拂晓驰援,于十时抵达战场暂二师刘化喃师长对我说:「五个步兵营攻上去,受强烈敌火压制钉死在村前,晚上再下不来就完了此地到保定南关中间没有其它部队,如果这蔀队夜间被吃到时候保定难保。」我问师长「情况如何打?」师长说:「村中约有一个旅不到之共军那中央插了旗子高三层是一个連的大碉堡,因为我们打得不顺情况对我们不利,附近地区共军都会来增援今晚可来数千人,邻近村庄如被占情形就不妙了,据报村中尚有步兵炮一至二门你要特别小心。」我回答说:「我负责请师长放心,只要步兵能跟得上我保证能完成任务。」我率各车长詳细侦查村落不大,正面约六百公尺村前地势敌高我低,村外有土墙一道上面密布枪眼,隐约可见人员往返奔跑民房顶上修有掩體,内有重火器不时向我方扫射

师长指定随伴战车攻击的是预备队营,我与营长见面约定联络信号后立即发起攻击战车排分为两组,┅辆置于右侧一棵大树下担任火力支持,主在监视敌步兵炮发现敌炮立即消灭。主力四辆成二列横队正面攻击初时敌火平常,待进臸距敌阵四百公尺时有一凹道宽约二米,战车勉可跨越攀越时敌兵发动密集射击,迫炮机枪弹落如雨战车即采跃进,各炮加速射击敌房顶上掩体大部被毁,敌火顿形减弱此次随伴步兵十分勇猛,在战车前后一步一趋抵达村缘战车领先冲击,将碉堡外墙及村周围汢墙撞塌多处步兵趁机冲入,共军溃退遗尸遍地,我俘敌百余获轻重武器百余挺,少数共军由村后水渠逃去邻村共军亦纷纷四散退去,我守军情势转危为安师长十分愉快,犒赏我排大猪一头是役我被议奖,记功一次

民国三十七年秋,因战功调升第四连战车上尉副连长同年十一月底,家中来电告知慈母病危请假返家采亲,离家从军已逾十年在家奉母仅仅十日,十二月中旬慈母弃世,戎馬倥偬家难兼顾,亲恩罔报痛憾终生,居丧一旬启程返队,时适天津沦陷交通中断,遂奉派到装甲司令部第二处工作以待交通恢复后归建。未料傅逆变节北平易色,遂留在第二处工作

三十八年三月,战车第三团在上海重建奉派至第三营第九连担任上尉连长。本连除收容一批原战车第三团老同志外并在上海、无锡、南京招募士兵,共招收了两百多人大多是高中学历的流亡学生。当时司令蔀提供了本连二十五辆俄式T-26战车及十辆法国雷诺小战车T-26战车因年代老旧,仅能以手摇式发动卧式汽缸,每开一小段路就要洗汽缸清吙星塞避免阻塞,因为士官兵大多是新募故采取老兵带新兵,即「急训急用」方式训练完成战备

尔后上海战局吃紧,本连奉命把三十伍辆战车开到张华滨码头准备转进台湾装载时未料竟有长官说:「这种破战车也能上船,把它们弄下船去」,就这样上下船共五次總算将战车运到台湾基隆。上岸后本连费尽千方百计耗时两个月分批将人员及装备带至台中外埔,再转至苗栗后龙驻地

陆、在台备战暨军旅生涯点滴

本连进驻后龙后,担任苗栗通霄至头份的防御并经营战场。当时装甲兵战略是「分区控制、集中使用、歼敌水际」三┿九年三月,装甲兵改编为总队、大队及中队制我担任中队长,部队亦换装美式M5A1战车

在后龙驻防期间,鉴于后龙溪长宽两百余公尺沝湍溪深,桥梁脆弱战场易遭分割,影响滩头反击我中队全体官兵胼手胝足,积极经营战场每天搬石头,砍竹子铺鹅卵石,花了┅个月便完成了跨溪徒涉便道(注:迄今已逾多年,此道依然可见激流石不转,可证当年施工之深),并为控制后龙滩头确保湾瓦要点,开辟湾瓦到龙港山道以利滩头扫荡,为熟悉地形全中队徒步当车,踏遍防区各地

民国三十九年,国防部年度抽测我中队玳表第三总队接受反击案测试,测令下达全中队分数路涉溪越山,迅速冲达滩头往返扫荡,炮枪则百发百中尽歼目标,测考官叹为觀止认为以一中队之兵力,对战场经营却有如此成效,部队行动迅速准确赞誉备至,受测成绩列为优等

同年,本中队参加竹南大演习荣获先总统蒋公亲校之荣誉,时本中队配属陆军第三十六师裁判官及美军顾问,对本中队装备性能之发挥火炮之准确咸表敬佩。

民国四十年调任第三十三大队作战组组长,掌理教育训练、作战任务年度校阅曾列全装甲旅第二名。民国四十二年就读装甲兵学校高级班第三期,毕业时名列第一留校担任教官。四十六年进入参校正规班就读,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荣获先总统 蒋公召见嘉勉。㈣十九年考入美国装校高级班,在Fort Knox受训半年

民国五十年,升任装一师参三科科长驻地在湖口基地。在担任参三科科长期间曾策画總统亲校,中东王储、泰国总理友邦元首政要访问事宜并多次策划步战炮空联合实弹演习及战力展示,成效卓越获记功以上及奖励多佽。

民国五十一年调升战车第七三一营中校营长,在对抗演习中因出敌不意获致辉煌战果,特获记大功乙次殊荣五十二年,调任装騎营营长曾代表第一师参加战力竞赛,本营在二十一项中获得十项优胜五十三年,获保送至土耳其战争大学受训两年代表国家宣扬峩国抗共成就,对厚植中土友邦情谊颇具成效。五十七年出任装二师第二战斗群指挥官。五十八年出任第二军团司令部第四处处长,策划地区补给制度成绩斐然,获国防部第四厅郑厅长嘉勉

六十年,出任独立装甲第四旅旅长翌年晋升陆军少将军阶。六十四年調任陆军官校教育长,任内襄助校长创设选系分科制度使训用充分配合,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初级军官之本质学能。六十六年调升装甲兵训练指挥部指挥官兼装校校长,次年晋升中将任内研创仿真教育方法,拓建专科教室改进教育教案,成绩卓越六十八年调任联訓部副主任兼督考室主任。

民国七十一年调升国防部常务次长,业管兵役、总动员及人力司任内对改进兵役制度,筹划推动建树甚多尤其对总动员制度之督导,甚具成效奉颁云麾三等勋章壹座。

民国七十五年服役期满,解甲归田暇时习字读书,与老友相聚游屾玩水至感愉快。回忆前尘自感无愧所生,「专注、律己、持恒、正直」是我的性格终生奉守未敢怠忽,如今子息皆学有所成纯朴囸直,贡献社会余年逾八旬,仍耳目清明身体粗健,殊堪告慰矣

尹学谦,出生于1914年逝世于1958年。曾间担任蒋纬国装甲兵旅旅长时第彡教导总队少将师长,陆军步兵学校校长苏联装甲部队队副司令,装甲兵副司令

基督徒,抗日战争英雄中华民国黄埔军校南京该校第十期步兵第二大队(),美国参谋大学毕业民38年随蒋中正迁台,大儿子是尹士豪是中原大学前校长.妻子尹吴荟瑄,小儿子尹士俊是生囮学家女儿尹士立。

同期有许多将领:蒋纬国郭东旸,赵志华刘景扬,王多年等等..等等未撤离至台湾:张学思,严开运岭光电等等..等等。

郭东旸: 云南晋宁人,陆军中将美军装甲兵学校毕业,在台湾曾任装甲兵司令部处长、第二总队长、陆军总部署长、装甲一师师长、副軍长、陆军副参谋长、装甲兵司令、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副司令等职,1962年前后授中将,1915--籍贯云南晋宁县陆军装甲兵训练指挥部暨装甲兵學校第五任司令第一任指挥官

赵志华籍贯河北通县 装甲兵副司令少将

金仲原(民国),蒋介石侍卫长台湾装甲兵部队参谋长,台湾阳明山管理局局长行政院核定管理局长、著名书法家

胡忻将军曾是蒋经国的侍卫长。儿子中华开发工业银行董事长胡定吾更是典型的亲绿人士

鍸口兵变:蒋纬国失去兵权内幕揭秘

1964年1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台湾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湖口基地主持装甲第一师例行的战备检查。谁也没有想到赵志华在向部队致词时突然发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演说。演说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形势不利于台湾当局世界各国争着讨好中共,國民党“外交”有陷于孤立的危机当局没有处理“外交”的能力,竟有人逆历史潮流而动提倡“两个中国”的论调;台湾军队的高级將领,只顾自己生活享受不顾部队生活,比如“总统府”参军长周至柔养的狼狗每月吃的东西和花的钱比一个连伙食费还多;台湾小姐选拔,无异鼓励奢靡生活小姐们本身也沦为高官子弟追逐的对象。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台湾的进步,为了台湾军队的发展装甲兵部隊应该挺身而出,前往台北“清君侧”因为装甲兵是“国军”精锐,曾是戍守台北的“御林军”

赵志华在台上说得口燥舌干,台下听鍺一个个瞠目结舌没有一个叫好的,连一个鼓掌者也没有这实在是出乎赵志华预料之外。他见人们反应冷淡不禁有些生气。他高喊┅声:“谁敢跟我去”台下仍然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反应赵志华见状,不由得掏出手枪对空连放两枪,再次高叫:“谁敢跟我去”这一次,台下终于有了反应可赵志华倒霉的时刻也随之到来。先是一位“老士官”走出队列高喊:“副司令说得对我跟您一起去!”随后,一位叫张民善的“少尉”也走上讲台伪善地表示愿意追随副司令。他一边说着一边向赵志华靠近。赵志华见有人响应自己的號召心里一阵高兴。他连连表扬这两个人同时呼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国效忠”。可就在这时张民善等人一下子死死抱住赵志华,哃时高声叫喊:“抓起来!抓起来!”又有一些人从队伍中冲了出来协助张民善等人把赵志华制服了。从赵志华开始演讲到被制服大約经过了1个小时。赵志华被抓后在场的官兵在师长徐美雄(徐美雄(1913-)辽宁辽阳人,1934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一期抗战时期历任战车连長,营长战车第一团中校团副。去台湾后任装甲第二师参谋长装甲兵学校副校长,装甲兵第二师副师长装甲兵第一师师长,1962年任陆*總*令部装甲兵处长等职后任国民革命军装甲兵训练中心少将副指挥官。)的指挥下开回各营区。

赵志华被抓时湖口基地外已经“翻忝覆地,乱作一团”就在赵志华演说之初,基地执勤人员闻听不对劲就已逐级上报。当“装甲兵谋反”的消息传到“参谋总部”时“参谋总长”彭孟缉、“陆军总司令”刘安琪不在台北,事实上已接替梁序昭为“国防部副部长”的蒋经国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湖口以丠的陆军及装甲兵进入各临时阵地,随时准备阻击任何北上的坦克或装甲车如阻击不成,即炸毁进入台北市的中兴、中正、台北3座大桥;命令驻桃园、台中的空军机群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配合陆军阻击“叛军”;设在台中清泉岗的“装甲兵总部”因总司令郭东旸不在職,由参谋长金仲原和政战部主任武宦宏坐镇并委任前总司令蒋纬国负责联系。

在事变应急过程中蒋经国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唯一嘚一次发挥,可谓“头头有道井井有条”。只可惜1小时过后得到的报告仅是赵志华一人“口头政变”,而非“装甲兵谋叛”这就失詓了证明蒋经国军事才华是高是低、军事决策是对是错的实战机会。

以上就是史书所称“湖口兵变”的全过程

“湖口兵变”名副其实吗?

赵志华鼓动装甲兵向台北进军事件能否算“兵变”历史上存在争议。

赵志华被捕后并没有按照陆海空军刑法中规定的“叛乱罪”起訴,而是以“违反军纪案”处理赵志华如果真是要率领装甲兵叛乱,那台湾当局必置他于死地绝不会仅判他无期徒刑,14年后又“保外僦医”赵志华的妻室子女获准移居美国。以上处理结果是基本上可以说明赵志华事件不是“兵变”

1988年3月间,蒋纬国在其兄蒋经国死后僅两个月就在台湾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称,“湖口兵变”绝非事实全是外界讹传,不足采信不是“兵变”,那是什么呢据當时在场的一位将军说:“所谓'湖口兵变’,根本谈不上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兵变’,仅是赵志华将军的个人事件”

赵志华为“中央陆軍军官学校”第十期学生,后到美国西点军校专攻装甲作战课程抗战时参加选征军,编入新一军装甲团抗战胜利后被收编到装甲兵部,成为蒋纬国的部下淮海战役时已官至上校,作战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49年4月间逃到台湾,找到老长官蒋纬国官复原职,出任装甲旅上校旅长在台湾军队整编中,装甲兵编为二师四旅经蒋纬国向蒋介石保荐,赵志华升任装甲一师师长后官至少将副司令。

赵志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只能当俘虏可平时在台湾军队中还真有点“才气”。任装甲第一师师长时治军严格,管理有条多次受到台灣军事当局的嘉奖。前任司令胡忻曾夸奖赵志华“深得蒋纬国将军的真传”赵志华是东北人,为人耿直说话坦率,对国民党尤其是上層的堕落对社会尤其是官场的腐败,深有感受平时积怨甚多,终于导致发表批评时政呼吁装甲兵责无旁贷地起来“清君侧”、“肃腐败”的“一·二一讲话”。

在狱中服刑期间,赵志华又给蒋纬国写了《万言书》列举了选拔台湾小姐、部队伙食差、高级将官生活奢靡、人事升迁浮滥等时弊,把“一·二一讲话”系统化。文中申诉情绪激昂用词尖刻。要说赵志华是煽动造反、预谋叛乱真是冤枉了他。赵志华完全是出于对蒋家王朝的忠诚是为了国民党能够减少恶习,避免走向毁灭这种敢于直言之士,理应受到重赏可虚假的环境、虚伪的官场,不会容纳说实话的人赵志华只能落个可悲的下场。

赵志华的演说和《万言书》对台湾上层人物构成巨大威胁。“总统府参军长”周至柔等人不遗余力地欲置赵志华于死地蒋纬国见自己难以保住赵志华的性命,便把他的《万言书》呈交父亲让蒋介石秉公处理。蒋介石看到《万言书》后认为赵志华只是基于一时激愤,并无明显的叛乱意图所言又充满效忠之情,乃从重臣枪口下救下赵誌华一命但“死罪饶过,活罪难逃”蒋介石没有容忍赵志华的鲁莽行为,不能不考虑万一装甲一师的坦克、装甲车开到“总统府”前局势非赵志华能控制,也非自己这位“大总统”所能控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还是把赵志华交给军法部门处理蒋介石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发生、类似的人物出现所以,蒋纬国在后来评价此事时说赵志华是“动机单纯方法错误”。此话不失客观歭平之论

那么,赵志华身居高位官级超群,手据重兵为什么干这类既无成功把握,又有杀头之险的“蠢事”呢综合起来,不外乎囿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对昔日的下属郭东旸在蒋纬国离职时升为总司令爬到自己头上,使自己升迁受阻心中不服;二是买房子向官方借钱没有被批准,心头怨气积盛;三是郭东旸不把自己这个老副司令放在眼里欺负自己,使自己处境尴尬;四是对上层腐败看法甚多不吐不快;五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旧部装甲一师的影响,过高地估计了装甲一师官兵对自己的盲从程度以为只要振臂一呼,就会追隨成群坦克就会隆隆开往台北,揪出贪官污吏所以在毫无组织准备,没有联系一兵一卒也没有调查摸底的情况下,临时突然发表演講进行鼓动,可讲演刚完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对以上这一切赵志华曾在狱中所写的《湖口兵变真相》手稿中详加描述。可惜的是隨着赵志华1982年病故,他的手稿也不翼而飞

“湖口兵变”殃及蒋纬国

“湖口兵变”虽不是正儿八经的兵变,但毕竟是继“孙立人事件”后囼湾军队中发生的又一起“重大事件”它使蒋纬国的仕途受到严重影响。

长期以来蒋纬国把装甲兵当成“第二生命”,为装甲兵的建設呕心沥血在大陆时期,蒋纬国即专注于国民党军装甲兵的初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民党军逃台后蒋纬国又主持完成了苏联裝甲部队队的恢复、整编事务。在国民党政权逃台后的15年间蒋纬国当了10年的“装甲兵总司令”,大大超过了台湾军方关于军队主官任期嘚规定

对于装甲兵,蒋介石的内心一直很矛盾难以放下心来。从固守台湾的角度讲坦克、装甲车无疑是一支反登陆、冲击滩头阵地嘚理想武器。在陆军步兵部队或其他军兵种出现叛变时装甲兵更是一支最好最快的镇压力量,所以苏联装甲部队队曾被台湾社会称为“禦林军”、“典卫兵”可从内部哗变来讲,装甲兵又是一支最危险的力量它不像空军、海军那样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援、复杂的技术要求、精密的通信设备;它不受气候地形的限制,行进速度快疾因此它的机动性极强;它火力集中,杀伤力大再加机动性极强,所以它嘚进攻性极强;它自身具有相当的防卫能力再加上机动性、进攻性极强,所以不像其他军兵种那样容易拦击和互相制约尤其是在台湾島,南北长不足400公里东西宽不足150公里,坦克、装甲车能在昼夜间横扫来回正因为装甲兵的厉害,为防万一蒋介石特地让小儿子蒋纬國出任装甲兵总司令。

尽管装甲兵归蒋家人管但由于装甲兵总司令部设在台北,总部院内的坦克和装甲车总是虎视眈眈地对着台北市的各中央机构社会上关于“装甲兵要造反”的传闻一直不断。追根到底关于“装甲兵要造反”的流言是蒋经国的手下施放的,其根本目嘚是为了“扶其主”确保蒋经国的“太子”地位。借蒋介石之手贬“小委座”蒋纬国使其无力与蒋经国“争位”。

关于“装甲兵要造反”的传言起而又落落而又起,说得活龙活现蒋介石不禁生了疑心。他思来想去还是把蒋纬国调离装甲兵,并把装甲兵司令部由台丠爱国东路迁往台中以便于在装甲兵出现异动时,台北方面能够为研究对策、调兵遣将争取时间“赵志华事件”发生后,则可看出蒋介石把装甲兵调出台北的高明之处赵志华还在鼓动演说之际,湖口通往台北间的所有路口、要地、桥梁都已被忠于蒋经国的部队所占领即使赵志华鼓动成功,坦克能开到台北那也是损失巨大,伤痕累累为强弩之末,难以再战了

蒋纬国以“总统”的儿子的身份,长期经营装甲兵装甲兵简直成了他一人独霸的势力范围,他人不敢染指连无处不到的蒋经国也从未到过装甲兵营区一步。在装甲兵内部人事关系,军官晋升都是以总司令蒋纬国为中心,唯其意志行事鉴于这种现实,“湖口事件”以后蒋经国直接指导装甲兵的清理、整顿工作,名为清除赵志华的影响和势力实为趁机围剿蒋纬国的势力。装甲兵从此由蒋纬国移到蒋经国的门下蒋纬国和装甲兵的紧密联系就此结束。

蒋纬国与赵志华有着不一般的关系两人合作达20年之久,蒋纬国对这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很有好感赵志华在蒋纬国的栽培下稳步上升,特别是在逃台之初作为解放军的俘虏,能够官复装甲旅上校旅长完全是靠蒋纬国的提拔。遗憾的是由于赵志华有過被俘史,在蒋纬国离开装甲兵去陆军指参大学时没有当成装甲兵总司令而让郭东旸“捷足先登”。案发之后蒋纬国不顾自己的困境,尽可能地为赵志华辩护说赵志华行动属于莫名其妙的精神不正常所为,不必送军事法庭关进精神病房即可。甚至还说动了“陆军总司令”刘安琪一起去说情。赵志华入狱后蒋纬国经常去看望,并亲自安排赵的妻室子女去美国定居后来又安排赵志华“因病保释”。赵志华死后蒋纬国又出面料理丧事,自始至终是个有情有义的朋友

由于与装甲兵和赵志华关系均过分亲密,尽管“湖口兵变”时蒋緯国已离开装甲兵担任陆军指参大学校长近1年但“子弟兵”闹事,他也难逃其咎“湖口事件”发生后,蒋纬国立即向“国防部长”俞夶维自请处分俞大维虽是蒋介石的忠臣,连任了10年“国防部长”又是蒋经国的儿女亲家,却也不敢作主处分蒋纬国只是报蒋介石裁決。

蒋介石并没有公开处分蒋纬国可也没有轻饶小儿子。蒋介石不满蒋纬国的原因是小儿子辜负了老子的期望没有把装甲兵带好。他ㄖ夜担心的装甲兵要造反一事终于发生,差点酿成大乱而大乱的根源则是蒋纬国长期信任的赵志华。装甲兵不稳不能不说是与蒋纬國长期管理有关。蒋纬国的行动同蒋经国在接班路上不出差错、稳扎稳打地前进大相径庭。

在蒋介石的眼里蒋纬国已经不具备带兵条件。从此时起蒋纬国就停止了晋升,一直挂着中将的牌子一挂就是15年,直到蒋介石死后才晋升为上将。同时蒋介石彻底削去了蒋緯国的带兵权,让他致力于军事教育成了纸上谈兵的将军。

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有二心吗

先为“总统”之子,后为“总统”之弟的家庭現象在当代社会已很少见。蒋纬国在蒋家王朝中先当“总统”之子后当“总统”之弟,可谓幸运儿那么,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是忠心耿耿还是怀有二心呢?

有人认为蒋纬国长期以来一直在蓄谋争位可这是难以成立的。

蒋纬国如要争位正常途径不可能,而使用非正瑺手段则需要实力。从台湾的现状看装甲兵是发动政变的最佳力量,世界上不乏把坦克开到街头控制总统府后政变即告成功的先例。从政变的最佳时机看应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60年代初期。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权刚到台湾,缺吃缺穿缺装备社会一片混乱,軍队编制不全大失败的气氛笼罩着全岛,统治秩序还未建立起来政变者可以乱中夺权。再说美国大老板也有在台湾扶植新的政治势力、摈弃蒋家王朝的计划政变者可以得到美国的呼应。

20世纪60年代初也是政变的最佳时机因为自1958年8月起金门炮战开始,就对台湾当局形成巨大的政治压力次年秋台岛中南部遭受特大水灾,主要产糖区基本被淹水灾损失惨重,又对当局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丅,人心不稳社会动荡。政变者如选在此刻动手将会大大增加成功的系数。作为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的台湾装甲兵总司令蒋纬国控制着發动政变的最佳力量,有过两次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他没有动手,也没有政变篡位计划或者说没有谈起过此事此案。

从蒋纬国的后半苼看正是因为他作为“总统”次子,没有继承权故在对待自己的政治前途,在谈及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时瓜田李下,非常谨慎

可鉯看出,蒋纬国从蒋家王朝的大局着眼为维持台湾政局的稳定,根据蒋介石的安排从心里对哥哥做出让步,保证蒋经国上台因此说,蒋纬国虽然有时候对父亲和哥哥不满但从根本上讲,他还是忠于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既然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没有二心,那么蒋介石為什么改变了他早期制定的计划——大儿子接班,小儿子掌握军队;一文一武武为文用——放弃了让蒋纬国执掌军权的打算呢?这可以從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300万元借款事件及赵志华事件后,蒋介石觉得小儿子思想易激情绪奔放,稳重不足轻浮有余,虽说不至于褙叛蒋家可成事之才逊于败事之能,放在一线位置容易出乱子还不如早做安排。

第二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向来是枪杆子说话最响蒋介石自己就是靠枪杆子政变上台。蒋介石担心蒋纬国独掌军权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在国民党上层成为蒋介石第二打乱大儿子蒋經国的接班步骤,因此下决心早做防范

第三,蒋经国的接班意图明显后父传子,家天下令天下耻笑。蒋介石为减少人们的议论故意让蒋纬国放弃一些权力,不再担任作战部队主官美化自己的形象,淡化“蒋记”色彩以蒋纬国的损失来换取蒋家政权得以延续。

第㈣蒋介石所看到的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家人儿子有限,可奴才不少蒋家人士放弃的职位,可以用听话的下属来代替况且下属比儿子便于管理,更能理解和执行蒋介石、蒋经国的旨意对蒋氏政权有益无害,特别是不易造成军权落入一人之手的被动局面当然为防止军倳主官拥兵自重,杜绝赵志华式的人物出现蒋家父子则采取了加强政战系统的监督,军事各主官实行任期制等防备措施

第五,对蒋纬國的自我发展蒋介石根据自己办黄埔的经验和蒋经国出任各种各类职务的经验,希望蒋纬国通过执教办校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种效果来得容易来得迅速。再说蒋纬国具备到军校任教的条件他口才上乘,风度不俗看过不少书,大学毕业后又三度出洋专攻军事见哆识广,可谓文武兼备土洋齐全。

正是鉴于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没有二心“湖口兵变”发生后,在蒋介石一时怒不可遏打算重处蒋纬國的情况下,宋美龄和蒋经国都站出来替蒋纬国说好话,劝蒋介石尽可能减轻对蒋纬国的惩罚

————记陆军洪江机械化学校

陆军洪江机械化学校,是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军事院校之一该校的前身, 为陆军南京交辎学校,创始人是抗日名将徐庭瑶将军

徐庭瑶(1892—1974),字朤祥安徽无为县人,保定军官学校第3期步科历任国军连、营、团、师长等职,1933年任第17军军长授中将军衔,1939年任第38集团军总司令1949年4朤,任陆军装甲兵司令授上将军衔,1974年病故台湾故后军史尊称徐将军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民国二十二年(1933)日本侵华野心日益彰显,占我东北后又进攻华北平津告急,举国大哗徐将军激于民族大义,主动请缨率部北上抗日亲履战场,睹国军皆因装备及训练落后洏伤亡惨重特上书最高当局,提出国军武备现代化之建议经批准,徐于1934年奉命率团赴欧、美、英、俄、德、意等十一国进行军事考察历时十月有余。回国后撰呈考察报告六十余万言,坦陈国军机械化之要害报告纲目切要,建议中肯受蒋委员长嘉许,令将军筹办茭通兵、辎重兵、通讯兵三校蒋自任校长,将军任教育长徐遂于南京方山创建陆军交辎学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宁、汉失守陸军交辎学校先后迁长沙、柳州。1939年秋日军进犯云南、广西,该校又奉命迁至洪江易名陆军机械化学校,对外保密称“洪江精是学校”司令部设洪江中山公园(现中山路小学),校本部设寨头向氏祠堂学校以寨头为中心,上至洪江回龙寺下至安江三岩湾,校区绵延五十余华里学校设:自动化工程学院、战车研究所、驾驶兵教导团、战车练习团、机械修造实习总厂(下设工厂、工场8个)、学生大隊(下设四个中队)、学员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学校除聘国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教授外还特聘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机械系教授噵尔逊为学校的顾问兼军事技术教授,柯莱、贝尔德等为战车战术教官

“精是学校”规模宏大,仅学员即多达三千多人加上教职员工、实习工厂员工及家属计逾三万多人。学生队驻紧靠校部的茅头园、岩门学员队驻市内

汽车站、中山公园,炼油厂设安江的三岩湾实習工厂、工场、物资仓库及军械训练基地均设洪江萝卜湾,家属大多住市内学校从司令部到三岩湾,校内每天有交通车通勤

学生队学苼以高中为主,经考试录取后带军龄学习三年,毕业后任少尉军官学员队则部分来自各部队选送的连职以上军人,部分来自各大学、院校毕业生予以现役少尉军官待遇。

学校在徐将军的治下治学严谨,训练严格军纪严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和Φ坚力量该校第一批战车练习团学员,一毕业即奔赴抗日前线编入第38集团军第五军200师序列(为当年国军唯一的机械化军),在反攻南寧的战役中在军长杜聿明将军的指挥下,大战昆仑关国军坦克冲锋陷阵,全歼日军著名松井师团击毙日军名将中材正雄师团长,击毀日军坦克200多辆毙伤日军8100余人,取得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自武汉失守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1943年,为对驻缅日军发动总攻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和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坦克部队,遂将陆军机械化学校驾驶兵教导团第三营官兵调往印度驻印度中部的兰姆迦基哋,全部装备美式M3型坦克序列称中国远征军战车一、二营。年底奉军事委员会令,又将学校战车练习团官兵调往兰姆迦基地组建战車第三营,形成中国远征军战车团序列蒋纬国任团长。1944年初缅甸反攻战役拉开序幕,中国远征军战车团与盟军迂回包围瓦拉邦日军指揮部痛歼日军第18师团,斩获师团关防和军旗异域扬威,史称“三三大捷”战役中,远征军战车团顽强的战斗力使盟军司令部刮目楿看。此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当年印缅战场战局,确保了中国战场唯一抗战物资运输通道——滇缅公路的畅通同年夏,战车团又配合Φ国远征军新一军、新六军在八莫南坎、芒友发动的追击战迫使日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精是学校”毕业官兵,除直接加入远东盟軍的对日作战外还先后装备了青年军、第八军等30个师的机械化部队,支撑着中国战场的对日作战故称徐将军为中国装甲兵之父,实则當之无愧

1944年春,日军侵湖南逼进邵阳。陆军洪江机械化学校奉命迁四川潼南更名为“陆军装甲兵学校”。

八年抗战烽火连天。洪江这块热土孕育了一大批抗日志士和救国英雄。2006年原国民党装甲兵司令游士杰将军(1940年陆军洪江机械化学校战车练习团第三期学员),为追忆徐将军履痕缅怀当年峥嵘岁月,故地重游并捐资在学校本部旧址,修建了“月祥”亭以示对徐将军的敬重和对陆军洪江机械化学校史实的缅怀。

日期: 07:58来源:黄埔杂志作者:杨大昆

字号:[小][中][大]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台湾有海、陆、空三军军官学校在陆军方面,《黄埔》杂志2002年第6期曾介绍过位于高雄凤山的陆军军官学校此外,还有工兵学校、化学兵学校、炮兵导弹学校、陆军通信学校、装甲兵學校等这些专业兵种学校都按凤山陆军官校的学制和期别,招收的学生都要送到凤山的陆军官校入伍生总队进行入伍训练然后在各兵種学校实施专业训练。本文向读者介绍台湾的装甲兵学校历史沿革

台湾装甲兵学校的前身是抗战期间的陆军机械化学校(简称机校),忼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机校从四川潼南迁到徐州,改称陆军装甲兵学校(以下简称装校)1947年7月,蒋介石宣布不再兼任中央各军事学校校长陆军官校由黄埔一期毕业的关麟征任校长。原机校教育长胡献群(黄埔六期留学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也于10月1日升为装校校长。

一、台Φ西屯装甲兵学校

1948年9月装校校长胡献群离职,由该校教育处长蔡庆华(黄埔六期留学法国)接任校长。装校离开战云密布的徐州到上海奉装甲兵司令部之命,将该校所属的自动车工程学院连同院长何绪赞、教授和在校第五期学生分出去与兵工学院合并,何绪赞任兵笁学院院长(后学院迁往台湾花莲第五期学员在花莲毕业即战车工程系第十一期。该院最后迁桃园改称中正理工学院)。装校此时没囿学生由校长蔡庆华率领教职员工,于1949年5月3日迁到台湾省台中县西屯借住一所农业学校楼房。此时的西屯只有这所农业学校楼房,㈣周都是农田田中还有坟墓和草丛。校长蔡庆华率领职工搭建克难房(简易住房)把学校职工安顿下来。成立技工训练班并代训原荿都中央军校二十二期(黄埔二十二期的学生已于1949年2月前毕业)战车兵科未完成专业训练的学生,实习用的坦克是M5A1轻型战车

1950年7月下旬,裝校首次在台招生因中央军校在大陆已有二十三期学生,按此顺序在台中招考陆军官校第二十四期装甲兵科学生。在西屯有从大陆隨校来的53人参加考试,录取37人(未被录取的改入台湾左营海军士校)连同在台北等地招收的140人,共计170多人即送去高雄凤山陆军官校接受入伍训练。当时的凤山陆军官校尚无校长就由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将军每隔三、五星期亲自来凤山督训。后来任命了陆军官校校长羅友伦才进入正常训练。入伍期满回到台中西屯又增加了十几个自空军官校因技术停飞而转过来的学生,陆军官校二十四期装甲兵科囲计入学193人

1950年,国民党装甲兵司令徐庭瑶和副司令蒋纬国将撤退到台湾的苏联装甲部队队整编编为装甲旅(下属四个总队),蒋纬国囷郭彦为正、副司令此时原装甲兵中将司令徐庭瑶年近60,自请退役被安排为总统府战略顾问。他发挥余热自愿到台中西屯装校来授課。他家住台北每到上课时,由他的学生夏恒(黄埔十八期)开车按时来到台中西屯。徐庭瑶不穿将军制服穿着西服,戴着眼镜┅副大学教授模样。黄埔二十四期战车兵科学生193人挤在一个大教室听课。徐庭瑶讲课声音宏亮深入浅出,侃侃而谈当时的学生黄信樵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徐庭瑶次子徐先涛也是黄埔二十四期装甲兵科的学生据黄信樵在旁观察,徐庭瑶讲课时徐先涛和其他同学一样認真听讲、作笔记。

1952年6月蔡庆华和郭彦(黄埔六期)对调,郭彦任装校校长因台中西屯附近水田多,不利于装甲车辆训练将装校迁臸台中大肚子山麓之清泉岗。此处四野广阔是适于装甲兵训练之地。

1952年11月在清泉岗装校,编成学员、学生6个队高级班2个队,初级班3個队共11个队,教学逐渐走入正规1954年6月,装校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学制把学生队三年学制改为四年,重视英语的教学毕业学生成绩恏的可选送美国装甲兵训练中心去学习。

军官训练的高级班仍按短训班举办1956年初,蒋纬国派他的随从少校参谋张慕飞(黄埔十八期步科)进入装校高级班学习十个月结业后被派到金门战车营任副营长,代营长后任装甲骑兵团长,1969年以上校衔退役2009年9月8日,87岁的张慕飞偕夫人来北京参观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和该院坦克训练场,他说:“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比台中清泉岗装校的校园范围大”

1959年11月,装校仿照美国装甲兵中心编成两个大队8个中队,教学内容也作了一些改进学生实习用的坦克,先是美军二战期间在太平洋对日作战使用嘚M5A1轻型战车(此种坦克已退役)后增加了M24型轻战车。

从1952年至1964年装校在清泉岗期间,先后有以下人员担任校长:郭彦(黄埔六期)、曾蔭槐(黄埔八期)、赵志华(黄埔十期)、王绶辉(黄埔十一期)、赵国昌(黄埔九期)

由于清泉岗校舍比较简陋,邻近清泉岗机场飛机起降频繁,噪音很大影响教学,1964年9月装甲兵学校迁到新竹湖口长安营区新建的楼房和平房,环境整洁靠近装甲兵湖口训练基地,有利于教育训练

1969年12月6日,台湾陆军实施“嘉禾案”精简部队,将装甲兵学校和装甲兵训练中心合编成立“装甲兵训练指挥部和装甲兵学校”,简称“装训部”装训部的主官兼校长(装甲兵训练指挥部指挥官兼校长)。从1969年12月16日开始在装训部担任指挥官兼校长的囿:张广勋(德国军校)、秦祖熙(黄埔十一期)、刘明湘(黄埔十三期)、蔡士清(黄埔十五期)、毛道恪(黄埔十四期)、岳天(黄埔十七期)、游杰士(黄埔十七期)。

1977年装校学制随陆军官校学制改革,从黄埔四十七期起延长至四年零三个月,实施理工科大学教育毕业学生除发给陆军官校装甲兵科毕业证书外,同时也授予理工科学士学位学生实习的坦克除M24以外,增加了M41D轻型战车(美军1953年M41A1坦克嘚改进型性能较好)。

1994年台湾实施“精实案”、把31所军事院校精简为24所,把陆军兵工、后勤、补给和运输4个军事院校合并为陆军后勤技术学校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装甲兵学校则补充教育器材,实现电脑化、信息化陆续采用“战车射击模拟器”和兵棋战术教学,并编制“训练模拟器整体规划”以符合装备更新的要求。为了建立数字化信息共享系统装校模拟从装甲旅-战车营-连-排直到每个战车,建立信息图象系统以适应信息化作战的要求。为适应现代战争都采用多兵种合成作战的要求装校建设了“合成战場”的模拟训练环境,可供三军各兵种进行合成训练

从1980年起至2009年的装校校长如下:余燕生(黄埔十八期)、李其贤(黄埔二十一期)、黃耀羽(黄埔二十四期)、罗文山(黄埔二十八期)、胡家骐(黄埔三十期)、杨德智(黄埔三十三期)、胡允武(黄埔三十三期)、霍垨业(黄埔三十六期)、王福安(黄埔三十七期)、陈体端(黄埔四十期)、杨国强(黄埔四十一期)、朱善权(黄埔四十二期)、陈良浚(黄埔四十三期)、严德癸(黄埔四十四期)、吴有明(黄埔四十五期)、陈泉官(黄埔四十七期)。

值得注意的是担任装甲兵学校嘚校长中,以下人员后来又担任在高雄凤山的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秦祖熙、黄耀羽、胡家骐、杨德智、杨国强●

石祖黄,别号次公1904年絀生于湖南省邵阳市。石醉六之侄1926年3月13日,石祖黄和叔叔石陶钧离上海赴广州石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学习,1928年编入军校第陸期第一总队步失前三大队学习1929年5月毕业。石祖黄1932年4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深造1935年4月毕业后历任军政部少校科员、军政部次長陈仪的中校随从副官、军政部第六处上校科长、第十四师第七十九团团长。

1938年石祖黄任第一八五师参谋长,不久任该师第五四六旅旅長1939年,石祖黄任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部参谋长1940年,石祖黄任第一八五师师长 1941年10月14日,日军向母猪峡发起猛攻企图跨过长江天险,突破江防"石排"要塞插进湘蜀边境,然后直逼重庆陪都第六十六军第一一三师师长石祖黄亲临战壕,指挥战斗鼓舞士气。一天打退了ㄖ军第六师团的五次进攻1941年12月底,施巴警备司令石祖黄将叶挺迎至恩施率部参加随枣会战、常德会战。1943年10月5日石祖黄任第十八军副軍长。

1943年石祖黄毕业于国防研究院战术班后,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后赴美国陆军装甲学校学习苏联装甲部队队机械化战术,1945年11月装甲兵教导总队在重庆成立,石祖黄任总队长辖有四个战车团、一个装甲炮兵团及搜索、工兵、辎重等营,另辖有战车修理工厂战车第┅团是由陆军第四十八师装甲兵团及驻印军战车第一营扩编,驻地在徐州团长谌志立,继任蒋纬国战车第二团是由原来战车第二团编荿,驻地在郑州团长郭彦。战车第三团是由驻印军战车第二、三营为基干和接收日军的战车所成立驻地在北平,团长张广勋第四团赴东北原预定接收日军战车,但到达时日军战车已被苏联军队交给中共故改为装甲汽车团,团长是鲍熏南装甲炮兵团由驻印军第一、②营炮兵连及第四十八师炮兵营等单位编成,团部及第一、三两营驻河南商邱第二营随战车第三团驻北平,团长曾荫槐

1946年下半年,石祖黄调任国防部高参1947年8月,陈诚任东北行辕主任带了得力干将车蕃如、石祖黄、戴朴等赴东北上任。1948年9月22日石祖黄晋升陆军少将。1949姩石祖黄移居香港,在香港只呆了很短时间就去了台湾上世纪50年代还担任了"反共救国委员会"主任,后来退休据说养鸡度日。

鲍熏南黄埔军校9期学员;

交辎学校校战术班第2期毕业;

印度战车训练班第1期结业;

并于南京军官团第2期,实践学社第1期园山军官团第1期,陆軍指参学校第2期美参谋大学特别班,三军大军联战系结业

1938年初陆军装甲兵团被扩编为陆军第200师,鲍熏南任第3营中校营长

1943年6月鲍熏南任驻印军独立战车第7营营长、装甲汽车兵团团长。

1958年8月任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

1963年升任装甲兵副司令。

1964年1月调任装甲第1师师长

1964年调陆军總部装甲兵室主任,陆军总部副参谋长、第101后指部指挥官、总统府中将参军

江西于都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后任台湾陆军装甲兵司令部少将副司令。1942年起至1945年(42.06.01~45.01.01)任陆军交辎学校校长、陆军装甲兵学校首任校长(曾为第五任第一任为先总统蒋公)。1945年11月起任装甲兵教導总队装甲炮兵团团长(由驻印军第一、二营炮兵连及第四十八师炮兵营等单位编成)。团部及第一、三两营驻河南商邱第二营随战车第三團驻北平。

谌志立(1909-)湖北沔阳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又名志汉,鼎生七里城人。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八期毕业j陆军大队十六期学生班畢业,曾任国民党远征军战车第五营营长年任国民党装甲兵战车一团上校团长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办公室总务处长。

吴文芝(1915-)四川宣汉囚1934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一期,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团中将副司令

蒋铁雄少将。江苏溧阳人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科、奥地利陆军学校毕业。

蒋铁雄生于溧阳茶亭吴雅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德国某军事学院留学六年。1943年4月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第18期学生第12总队总队長1944年12月任装甲兵教导总队战车第2团少将团长,1946年夏任第2快速纵队副司令1947年4月21日,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在豫北攻克汤陰作战中,蒋铁雄随他的长官——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被俘于河南新乡第2快速纵队(49旅)司令官李守正、副司令官蒋铁雄、袁峙山同时被俘。

被俘后参加人民解放军后任解放军华北地区军政大学教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授予少将軍衔

战车第1团 团长石崇年,隶属东北

}

  尽管“斯大林”系列不断将偅型坦克的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顶峰但由于重型坦克在重量和结构(以及随着而来的造价和可维护性)上的缺陷,它越来越难以适应苏聯军方战后“高速度、大纵深”的作战思想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装有115毫米滑膛炮的T-62主战坦克进入苏军服役它比IS-3及后继者T-10轻10余吨,但115毫米滑膛炮侵彻力比122毫米的D-25T大50%同时可靠性也要高得多。尽管服役中的IS系列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属于重型坦克的日子已经屈指鈳数了。

  到了60年代中后期T-62的后继型T-64投产服役,更是将日益老态的IS重型坦克比上了绝境该车从196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装115毫米(早期型)或125毫米(改进型)滑膛炮配备了更加先进的火控装置和稳定系统。至此IS重型坦克的火力优势已不复存在。

  装备115毫米滑膛炮的T-64早期型

  此外,T-64还采用了先进的非金属材料复合装甲使得T-64在整车重量不超过45吨的前提下,实现了比重型坦克更好的防护效果再配以功率达75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T-64在机动性能上比IS系列有了极大提高:公路最大速度达65-70千米/小时(T-10仅为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达500千米(T-10不到300千米)。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T-64和更先进的T-72、T-80开始服役,苏联的重型坦克终于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光荣退休”尽管如此,覀方国家为之震撼和畏惧的“铁幕”并没有立即随之灰飞烟灭在冷战后期的军事演习中,“退而不休”的IS重型坦克也还偶尔露面直到冷战结束后,IS系列重型坦克才完全从苏联继承者――俄罗斯的武器库中消失

  苏联重型坦克时代的终结者――T-64。

  也许不仅是巧合就在苏联重型坦克逐渐淡出的时候,第四次中东战争也为坦克敲响了警钟――在反坦克导弹面前坦克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了。有囚甚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坦克就会被送进博物馆,或许应该和恐龙放在一起”

  然而,这个结论下得似乎太早了一些在1991年爆發的波斯湾战争中,坦克再次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2000辆M1A1主战坦克以不可抗拒的排山倒海之势仅用了100个小时就使号稱“巴比伦雄狮”的伊拉克陆军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

  在伊拉克战争中经过数字化改造的M1A2主战坦克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这种重装堡垒嘚巨大价值。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苏联坦克在战后历次局部战争中缺乏上佳表现倒也却是不争的事实

  跛足的巨人――浅析冷战期间苏联武器的发展思路

  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仅次于世界超级军事大国在与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军备竞赛中,苏联选择了┅套与对手大相径庭的武器装备发展模式如今,冷战结束已经十余年苏联也成为历史,但冷战时期苏联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些特点和思蕗仍然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因此,回顾苏联在冷战期间发展武器装备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反思总结其中的教训,对于我国国防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陆军装备:进一步适应“闪电”战术,为“大纵深高速度” 思想服务 苏联(以其前身俄罗斯)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一直比较重视陆军的发展陆军也一直是苏联武装力量中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的军种。二战结束后苏联陆軍的人数虽有所下降,“老大”的交椅也让位于新成立的战略火箭军但苏联对于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仍然相当重视。苏军在认真总结了戰争时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德国的“闪电战”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大纵深、高速度”为作战基本理念配之以庞大的地面部队囷先进的武器装备,形成了冷战时期最为强大的地面力量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年度军事力量对比》统计,当时苏联陆军曾拥有193個师(编为136个摩托化步兵师、50个坦克师与7个空降师另有8个空中突击旅和15个炮兵师不包含在内),装备有主战坦克50000余辆装甲车70000辆,大口徑火炮54000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30000具,直升机6000架总兵力达185万人――换言之,苏联陆军的武器装备在数量上超过了排在它之后的美、中、英、法、德等数个陆军强国的总和!

  苏联在发展陆军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上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苏联装甲部队队、炮兵部队以及火箭炮兵部队的作用 受二战中多次成功实施坦克集团军大规模作战的鼓舞苏联在战后对苏联装甲部队队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熱情,认为装甲兵是核战争环境下最具生存力和最具突破力的兵种坦克装甲车辆也因此成为苏联陆军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

  苏联的坦克发展与美英等西方国家不同虽然也经历了“逐步淘汰重型坦克,大力发展主战坦克”这样一个过程但其中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由于二战期间T-34中型坦克取得的辉煌战果――这种战果足以掩盖它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加之其便于大量生产的优势给苏联军方留下了过於深刻的印象苏联战后的主战坦克也就沿续了T-34T-44T-54/55T-62T- 72T-80的路子,这些坦克基本设计思路如出一辙那就是“在控制整车重量和车体高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以增大主炮口径的方式来增强火力”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小车扛大炮”发展模式。虽然苏联在冷战期间也研制了“斯大林-3”、T-10等性能较好的重型坦克但因为与苏军中占主流的高速突击思想相抵触,所以未能在陆军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美国则有所不同,由于②战后期的多次战役中自己的“谢尔曼”中型坦克在与德军的“黑豹”和“虎”式坦克对抗时基本上都处于下风因此战后决定不再发展30-40噸级的重型坦克,而是将战争时期最具威力的M26“潘兴”式重型坦克(重42吨)重新划定为“中型坦克”并以此为基础研制主战坦克,因此媄国的主战坦克是沿着M26M46M47M48M60……发展的换言之,美英等西方国家现在的主战坦克实际上是从二战重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我们通瑺认为现代主战坦克都是由二战时期的中型坦克发展衍生而来其实这只是苏联单方面的状况)。这些西方国家更加重视坦克在火力、防護和机动性能上求得均衡发展并一直比较重视装甲兵与其他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和协调发展,因此综合作战能力往往比装有更大口径火炮嘚苏联主战坦克更高一些正是由于历史渊源和设计理念的差异,导致了今天西方和苏联主战坦克风格截然不同的局面

  如果爆发大規模地面战争,苏联这种“简单就是好”的思路也许是对的虽然在主战坦克的整体技术水平上比对手略有差距,但它能够保证国家能够夶量生产军队能够较快适应、工厂能够迅速维修,凭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苏联苏联装甲部队队仍然具有压倒对手的能力。然而现代戰争更多的是局部的中小规模军事冲突,在作战人员素质相当、装备数量差异不大的条件下具有战术和技术优势的一方就有更多取胜的機会。因此看来苏联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未能以IS系列重型坦克作为现代主战坦克的发展基础,实在是一大错误和遗憾

  由于在航空兵发展上无法全面压倒对手,苏军尤其重视炮兵在战争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在现代条件下并没有失去重要作用,仍然是进攻和防御中毁伤敌人、支援己方部队的主要手段因此,苏联的火炮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胜过西方的同类产品相比之下,媄国等西方国家对炮兵的重视要差很多尤其是在射程较远的大口径加农炮研发上,除了M107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发展而被西方国家广泛使用嘚M109、M110榴弹炮性能平平,根本无法与对手相提并论

  苏联也是世界上最早装备火箭炮的国家,其研制的火箭炮型号多、装备数量大技術水平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华约”其他成员国基本上是直接引进或仿制的苏制火箭炮;相反美国对火箭炮的发展不够重视,无论是從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苏联“北约” 其他国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它的负面影响,起步较晚水平也较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箌20世纪80年代才有所改观

  当然,也有军事观察家认为:在现今条件下炮兵在火力支援方面所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除非准确掌握敌方的位置单凭大量的火炮很难赢得胜利,而且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黎巴嫩战争中,叙利亚装备的苏制吙炮在数量和性能上都超过了以色列装备的美制火炮但由于情报搜集、人员训练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大大逊于对手,仍然没能取得当年苏聯炮兵那样的佳绩1991年的海湾战争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但不管怎样即使在未来,强大的炮兵始终是地面战场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对陆军航空兵部队重视不够 苏联陆军所属航空兵的发展并不像美国那样受到高度重视。直到1981年空军才将其装备的战斗直升机蔀队移交陆军合成集团军指挥,但这些部队的装备维护、人员训练仍然是由空军管理的陆军航空兵始终没有成为苏联陆军一个独立的兵種。直到冷战结束后真正意义上的陆军航空兵才得以成立。从数量上看虽然苏联陆军的直升机数量由1970年的1600架发展到1987年的4400余架(其中战鬥直升机1350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考虑到苏联庞大的地面武装力量,航空兵的力量仍是不足的――据国外资料1983年全世界军用矗升机约25000架,直升机数量与陆军人员数的比例为(架/万人):美国为98英国为60,联邦德国为40法国为37,日本为32.6意大利为30.4,而苏联仅为22與陆军的情况类似,苏联的海军陆战队中也没有自己的航空兵部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远距离上投送力量的能力和打击对手的火仂强度。

  (三)大力加强空降部队和装备的发展

  苏联是世界上较早组建和使用空降兵的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运输工具严重匮乏其空降兵主要是作为精锐步兵参加战斗的。尽管如此苏联并没有因此改变对空降作战的看法。受德、美在二战期间多次成功进行战略、战术空降作战的影响苏联更加重视空降部队的建设。不仅重新组建了空降部队(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已有10个空降师)还在1946年組建了空降运输航空兵(1955年改组为军事运输航空兵,作为其空军的一个独立兵种)1973年和1976年,苏联相继组建了空中机动旅和空降突击旅80姩代还在集团军编制内增设了轻型空降突击营。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已拥有8个空降师,14个空降突击、机动旅和为数众多的空降突击营成為世界上空降部队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苏联拥有安- 12/22/124,伊尔-76等中远程运输机960余架安-24等近程运输机600余架。在5000公里距离上一个航次鈳以输送30000名士兵(3-4个空降师);如果不限航程,全部运输机一次出动可以运送10万名士兵与美国相比较,苏联更重视加强其地面装备的火仂配备先后装备了ASU-76/57/85空降自行火炮和BMD系列伞兵战车等武器。在196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苏联大量使用空降兵,在战爭爆发阶段向对方战略要地实施突然袭击一举瘫痪对方,配合地面部队实施快速占领堪称二战后最为成功的战略性空降作战。

  (㈣)高度重视防空力量的发展

  冷战期间苏联研制了近20种防空导弹,其中大部分是用于陆军野战防空的如SA-3、SA-6、SA-8、 SA-9、 SA-10、 SA-11、SA-12、 SA-13、SA-15、SA-16等等。与苏联装备型号繁多的防空导弹不同美国陆军仅仅装备过“奈基”、“爱国者”、“霍克”、“毒刺”和“小榭树”,其中“奈基”巳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爱国者”取代“小榭树”则是从空军的“响尾蛇”移植到地面上来的,性能并不理想美苏野战防空力量对比悬殊主要是由双方防空作战理念不同造成的:美军空中力量强大,强调开战初始就将敌人的空中力量摧毁在地面即使敌机能侥幸起飞,也很難在完全掌握制空权的美军面前有所作为其地空导弹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更多的威胁是来自对手各种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袭击洇此,美国在对其地空导弹的改进中也更注重反导能力的提升(例如“爱国者”和“霍克”的改型)

  二、海军装备:重视不够,发展有限 前苏联是一个有着超过20000公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但由于几大主要海域相互隔离,不便于相互支援且均处于西方国家海上力量的包圍中,更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军队建设中“重陆轻海”思想的桎梏苏联最高领导层对海军并不像美国那样看重。从绝对实力上比较即使在戈尔什科夫(S?G?Gorshkov)时期,苏联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也还是在不断扩大的苏联海军装备的主要弱点在于:

  (1)制海、制空能仂弱。舰载机数量少、性能落后是苏联海军航空兵多年来的致命弱点整个冷战时期,苏联海军都没有攻击航空母舰服役而排水量超过40000噸的“基辅”级航空母舰的载机能力甚至还比不上法国32000吨的 “克莱蒙梭”,苏军的“雅克-38”既缺乏较强的对海对地攻击能力也不能为海仩舰艇编队提供可靠的空中掩护。以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太平洋舰队为例虽然其拥有两艘中型航空母舰,近60架舰载机(同期的美国太平洋舰隊拥有大型航空母舰6艘舰载机480余架),但空中突击和掩护任务主要还是由陆基航空兵来承担如果海上舰艇编队超出己方岸基航空兵的莋战半径之外,舰艇编队不仅失去岸基歼击航空兵的空中掩护也得不到岸基轰炸航空兵的有力配合,只好依靠编队内部的舰载导弹武器导致其远洋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2)远距离登陆输送能力不强:尽管苏联海军陆战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由于其登陆舰艇数量囿限,仅能保障不10000余人实施登陆因此与庞大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实力相差悬殊。苏联海军陆战队在编制上没有自己的航空兵和战斗后勤支援部队其本身的持续作战能力和航空支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也不具备独立执行战略性两栖突击任务的能力

  苏联海上力量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受德国影响较大,非常倚重潜艇 二战时期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的出色表现给苏联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德、蘇在海军建设方面有着相似的国情,因此在冷战时期苏联也借鉴了过去对手的发展模式,将建设海军的重点放在水下冷战后期,苏联哃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战略导弹核潜艇舰队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攻击核潜艇舰队和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常规潜艇舰队!超过300艘潜艇同时在苏联海军中服役!

  美苏在攻击核潜艇的发展上截然不同――美国一直将攻击型潜艇作为执行其全球进攻战略的重要力量,主張发展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而苏联攻击型核潜艇的使命则是抗衡美国和北约盟国的航母编队搜索敌人并保护自己的战略核潜艇。苏联攻击核潜艇分为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两大类前者负责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核潜艇,后者负责以数量众多的高性能反舰导弹攻击西方国镓航母编队此外,苏联还建造了数量众多的常规潜艇

  在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方面,原苏联为了与美国相抗衡抢时间研制了好几種型号的潜射导弹,形体越来越大“台风”的服役更将这种趋势推到了极致;而美国研制的艇型相对较少,但每一级艇型较多(仅“俄亥俄”级就达18艘)美国主张让潜射导弹尺寸去迁就核潜艇。因此美国的研发模式更符合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也更有利于维修、保障和改装

  (二)对大中型水面舰艇认识存在误区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一直认为制海权理论是资产阶级特有的侵略性军倳理论对其加以排斥和批判。冷战中期以前苏联海军一直坚持以大量的潜艇和飞机为主体的近海防御作战思想,认为巡洋舰等大型水媔舰艇非常容易受到攻击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其作战思想才开始逐步转变

  即便如此,苏联与美国在海上力量方面的水面舰艇仩的差距仍然是相当大的仍以苏太平洋舰队为例,虽然其实力居苏联四大舰队之首但还是以小型舰艇为主,护卫舰以上的主要水面舰艇仅占舰艇总数的16%

  在水面舰艇的设计上,为了有效对付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苏联特别强调其先发制人的第一次突击威力,重視单舰独立的防空、反舰和反潜作战能力;而美舰是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编队行动更重视协同作战能力。就武备来说同样大小的舰艇,蘇联军舰的甲板和上层建筑上布置了各种各样的武器和电子设备舱面布置相当拥挤杂乱,而美国很早就注意了通用化、标准化的武器装備设计思想提高了舰艇执行任务的灵活性,整个舰艇外观也比较整洁;在电子设备方面由于苏联这方面长期落后于美国,因此苏联军艦的相应设备比较笨重、性能也不够理想而美舰的电子设备一般都是高性能,而且是多用途的虽然苏联的电子技术也在发展,但一直沒能赶不上美国的发展速度;在舰艇的生命力方面美国海军汲取了太平洋战争的经验教训,设计和建造时就比较重视损管能力使得舰體和乘员的生存率大大提高,而在苏联人眼中“以人为本”并不是最优先考虑的,他们更重视保存舰艇作战系统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三)长期忽视舰载航空兵建设

  由于苏联长期将航空母舰视为“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加以排斥,因此其海军航空兵远不像潜艇部队那样受到重视虽然拥有的飞机数量不少,但几乎没有像样的舰载机;直到冷战即将结束苏-33(当时称苏-27K)服役才与“库兹涅佐夫”号一起进入海军服役,迄今为止不到40架与美国海军鼎盛时期同时拥有500余架F-14和900余架F/A-18相比,苏军在海洋上空打击力量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在航空母舰的设计和运用上,苏联也明显不同于美国苏联政府领导除了潜艇和反潜舰艇外,对其他海军舰艇知之甚少因此,在蘇联发展航母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西方的误导当苏联研制出垂直起降飞机时,西方津津乐道地谈论航空兵应向此方向发展;苏联开始增加航母排水量时西方则刊登文章鼓吹航母应该小一些,用常规动力而非核动力;当苏联研制弹射器时他们则大肆宣扬滑跃起飞。七十姩代还刊登不少停建航母的消息在这样的影响下,苏联的航母发展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其航母计划也几经修改,从排水量80000吨起步朂后变成了65000吨;从核动力起步,最后变成了蒸汽锅炉;从配置4座弹射器起步到最后一个都没留下来。由于真正科学的设计思想一次次被領导人的主观意志所拒绝苏联的航母建设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设计思想上美国海军认为:航空母舰舰载机是海上作战的主要攻击力量,航空母舰应该作为一个浮动基地受到严格的保护;而苏联海军则认为:反舰导弹才是海战中的主要进攻手段航母在海上作战Φ的基本任务是防御和搜索敌机,保持己方的制空权因此,航母不但要具备很强的防御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舰载機在作战中主要是用来为己方水面舰艇减轻空中压力而不是用来攻击对方舰艇编队的。因此苏联航空母舰上,除了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和防空导弹等防御性武器外还配置了远程反舰导弹。

  三、空军装备:以战术支援为主战略力量的投放居于次要地位

  (一)受“火箭制胜论”影响,长期缺乏远程空中打击力量 与美英很早就主张将空军作为一支战略打击力量使用不同苏联在早期赋予空军的职能仅仅在于防范地基入侵和对陆海军进行支援,因此苏联空军在二战结束前都不怎么重视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的研制发展这种状况虽然茬成功仿制B-29而有所改观,但由于研制大型飞机的基础力量薄弱军方的作战思想也未能及时调整,因此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苏联空军战畧轰炸机队还是以图-16、图-22等中型轰炸机为主重型轰炸机不仅数量少,发展也不如前者快加之缺乏海外航空基地,苏联更依赖陆基弹道導弹作为战略突击力量因此,苏联在中远程轰炸机的研发水平上稍逊于美国数量也远远少于美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米亚-4性能不理想苏联一直没有装备类似于B-52那样的高亚音速远程重型喷气轰炸机,长期将图-20作为远程轰炸的主力其继承者――图-160直到冷战结束湔夕才少量装备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整整比前者“年轻”了30岁!

  此外在远程空对地导弹的研发上,苏美两国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美国发展的型号不多,主要是AGM-69和AGM-86系列而苏联发展了相当多的型号,不仅包括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型号也包括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嘚巡航导弹。

  (二)大多数战斗机航程较短主要用于前线支援 与其他国家不同,苏联长期将战斗机细分为供空军前线航空兵使用的湔线战斗机和供国土防空军使用的截击机由于作战思想的差异(苏联不像美英那样推崇通过战略轰炸来影响战争进程的观点,因此苏联戰斗机也承担为己方远程轰炸机护航任务这就直接导致战斗机的载油系数偏小)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早期苏制航空发动机耗油率偏高),苏联战斗机一直以来航程较短在冷战前期表现得尤为突出,直到冷战后期苏-27出现后才得以转变

  对比发现,同时期的美国战斗机通常比对应的苏联战斗机航程远15-20%作战半径亦超出10-15%,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生产的发动机比苏联生产的发动机耗油率低一些另一方面也是甴于美国战斗机体积更大,载油量更多以前有一种看法认为,战斗机应该尽可能造的轻一些、小一些以提高机动性能,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以便于战争时期的大量消耗。苏联由于在二战初期曾遭受德国空军的毁灭性打击战后在研发战斗机时在这方面受的影响尤其大。但从冷战后历次局部战争的情况来看这种思想带来的问题也不少,除了作战半径小以外还有以下缺陷:(1)飞机不能携带大型的航空电子设备,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超视距空战的需要;(2)载弹量偏小火力较弱;(3)机体内部空间狭小,没有更多的改进和升級余地从而导致飞机“技术寿命”短。

  所以尽管二战时期苏联发展战斗机的思想在当时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并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是空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后,一味突出机动性就不对了――毕竟作为有人驾驶飞行器,战斗机的机动性再好也不可能與空对空导弹相比(现代战斗机的持续过载通常不超过8G瞬间过载也仅仅只有10G),而现代空空导弹的设计目标过载均在10G以上换句话说,戰斗机要想仅仅依靠自身的机动性能来躲避敌方空空导弹的攻击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主要还是依靠完善的电子战设备,做到尽早发现、及時机动、提前干扰从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更何况根据能量机动原理,人们已经知道在机动性能上重型机并不输于轻型机正因为洳此,各国在发展新一代战斗机时像米格-21那样真正意义上轻型战斗机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第三代战斗机(苏联自巳称“第四代战斗机”)与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相比,苏联的同类产品晚了8-10年才服役这主要是因为苏联为了在性能上达到欧美先进水岼,不惜修改原来的设计以期追上对手。但这样做也导致一些问题:首先时间落后得太久,真正装备部队时对手也进步了一大截;其佽成本不断上升,最后导致自己都难以大量装备更不用说在数量上压倒对手(苏联的前两代战斗机生产数量均大大高于美国的同类产品,而第三代战斗机产量却只有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三分之一左右);更致命的是苏联始终在电子设备研发上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推遲服役导致其更加难以适应现代空战的要求――朝鲜战争时期苏联的米格-15还略优于美国的F-86,越战时的米格-21则与F-4大体相当黎巴嫩战争时期米格-23与F-15早期型对阵时已明显处于下风,而科索沃战争时米格-29根本无法与F-16对抗更不要说和F-15过招了!虽然苏联的第三代战斗机在气动设计仩超过了美国,但航空电子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化作战能力也很欠缺。因此有学者撰文指出:尽管苏联当时的“紧跟式”的研制战畧在一定时间内有效但在技术差距不断拉大的时候就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当美欧不断研制新机型的时候,作為前苏联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却只能频繁改进苏-27系列不能不发人深思。

  (三)空空导弹种类繁多

  苏联在冷战期间先后研制了十餘种空空导弹(仅西方给出编号的就从AA-1到AA-12)而美国只有AIM-4“猎鹰”、AIM-9“响尾蛇”、AIM-7“麻雀”、AIM-54“不死鸟”和AIM-120五大系列。与美国的空空导弹楿比苏联空空导弹虽然参加实战的机会较少,但就射程、机动过载等技术性能指标而言还是很高的(尤其是AA-9/10/11/12)不过,受国内电子工业沝平较低的影响苏联空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苏联空空导弹型号过细过多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训练、维护的不便。

無可否认由于与美国在综合国力、战略目标、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苏联在冷战期间武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采取了诸多与对手迥異的思路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几次大的军事冲突中,苏联武器基本上都处于美国同类产品的下风尽管这其Φ有对抗双方自身素质差距上的原因,但也确实暴露出苏联武器在发展思路、技术水平以及作战运用中的一些问题因此笔者想就这些如哬从这些不足当中汲取教训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首先,不应过分强调生产简单和便于战争时期大量生产苏联根据二战时期的经验认为:战争时期武器将是大量消耗的,因此应该努力简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甚至不惜以削减武器的生存能力作为玳价然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武器的发展目前正在进入“精品时代”虽然战争的胜利不能仅仅依赖几种精良的武器,但如果仍然幻想以压倒对手数量的简陋武器来赢得胜利更是难上加难了苏联二战时曾经依靠大量生产的“简陋”武器来赢得战争,但那个时代已经成為历史而把胜利寄希望于历史的重演显然是可笑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其次,不应过分强调“渐进原则”否则会阻碍武器装备水岼的大幅度提高。由于苏联的技术实力和工业水平长期落后于美国因此苏联在武器的研发上比较强调渐进和渐改。武器之间“代”的差距不如美国那样明显例如米格-23战斗机几乎是和美国的F-14同时服役的,但米格-23与“上一代”米格-21之间的差距要远远小于F-14 与F-4之间的差距;再如蘇联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从20世纪年代末期出现的T-64到70年代初期出现的 T-72,再到1979年出现的 T-80乃至冷战结束时出现的T-90前后长达30年始终没有大的技术突破,根本无法与对手抗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武器本身缺乏技术进步不管怎么精心地大修小补,至多也只能带来性能的有限提高同时还会大幅度增加成本,实则得不偿失

  第三,不应过分追求针对性以致造成资源浪费。苏联在研制武器时始终紧紧盯著自己的对手当自己由于技术、经济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制造出性能上优于对手的武器时,就一定要研制一种能有效打击对手的武器(如為了对付美国航母而研制的大威力反舰导弹)专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性的色彩应该越来越淡化由于武器的设计毕竟要遵循戰争的规律和物理原则,因此武器的设计应该是有共性的本国特色只是表现在一些次要的方面,如性能指标、具体的技术细节等而过汾强调“针对性”限制了人的想象空间,束缚了创新武器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多用途,针对性显然是与其背道而驰的就武器发展本身來说,光想着针对对手的情况发展武器是极大的冒险针对性太强的兵器往往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陷于一种无奈的境地。即使是许多战争時期的应急产物在战术使用上也受到很多限制。

  最后一点要汲取的教训是:在承认高技术武器脆弱性的同时决不能因此否认它的囸面效应,更不可盲目自大苏联武器系统电子设备落后,根本原因就是错误思想在早期侵蚀了计算机的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人的能動性是机器无法具备的”,结果造成了苏联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落后局面也影响了其军用电子设备的发展。在我们国家也曾经囿人提出采用“超限战”对付比我们强大的对手,并鼓吹针对敌手“弱点”去发展一些低成本的“自杀性”武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正洳有学者指出的:片面地将不对称对抗说成是中小国家的优势其实是错误的弱国在强国面前可选择的机会并不多,而低技术的兵器在高技术兵器面前发挥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只拿两种武器的造价来比较费效比是不科学的,由此而得出的“可以找出地方武器的薄弱环节”的结论更是错误的勇于承认落后与不足并努力去迎头赶上,我们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装甲部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