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两字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体育而复杂的感情

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问题。&&...”,相似的试题还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画线词:&&&&&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③相与步于中庭&&& 于:&&&&&&&&④盖竹柏影也&& &盖:&&&&&&&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⑥念无与为乐者&&& 与:&&&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②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③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④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把&&&比作&&&,把&&&比作&&&。&&&&&⑥“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下列画线词。念无与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4、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横线上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但少闲人&&&&&&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事),这是事之雅者;&&&&(景),这是景之美者;&&&&(情),这是情之深者。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答:&&&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导读:一、文学常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苏轼文集_》,作者_苏轼_,字_子瞻_,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二、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竹柏影也:大概,原来是。.遂至
一、文学常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苏轼文集_》,作者_苏轼_,字_子瞻_,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词语解释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 大概,原来是。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闲人:清闲的人
欣然:高兴的样子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内容理解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门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
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5、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 ,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欣然起行不仅衬托出月色的美妙,而且点明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6、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8、《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双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本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心情。
五、内容梳理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月光的特点: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2、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清理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作者内心的欣喜。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 命运相同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8、本文最后一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人者耳。”句中“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闲人”含义是什么?
答:(1)“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3)“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感。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这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得到某种慰藉的甘味。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7、《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答:不是。这里是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8、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包含总结汇报、专业文献、外语学习、旅游景点、资格考试、word文档、文档下载、行业论文、IT计算机以及记承天寺夜游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
资源简介:
有31道题,约7530个字。
2006年保定市新市区初中毕业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二)
(用户名:wchong)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八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 &&&&&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一二三总分
(一)(二)(三)(四)
得分核分人
第一部分(1一5题,12分)
1.根据课文填空。(2分)
(1)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2)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2.根据提示填空。(4分)
(1)《行路难》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积极的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诗句是:     &&&&&&&    ,             。
(2)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    &&&     &&&  ,    &&&        。”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3)请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描写“塞外风光”的完整诗句。    &&&&&&&&&&&&&&&   ,   &&&&&&&&&&&     。
3.根据要求完成下题(5分)
①     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童年》是以其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              。
②运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③读故事,回答问题。(3分)
罗伯特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罗伯特非常平静地回答说:“请原谅,陛下,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医生答话的言外之意是:              &&&&&&&&&&&&&&&      。
第二部分(4-30题,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填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代的_____,被称为_____之一,我们还学过他的《&&&&&&&&&&&&&&&&&&&》、《&&&&&&&&&&&&&&&&&&&&&》。(1分)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解衣欲睡&&(&&&&&&&&&&&&&&&&&&&&&&)
②欣然起行&(&&&&&&&&&&&&&&&&&&&&&&&)
③怀民亦未寝 ( &&&&&&&&     )
④念无与为乐者(  &&&&&&&&    )
⑤遂至承天寺 (  &&&&&&&&&    )
⑥相与步于中庭(  &&&&&&&&&&&&&    )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③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
④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相&&与&&步&&于&&中&&庭
8.&将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横线上。(1分)
&&&&&&&&&&&&&&&&&&&&&&&&&&&&,&&&&&&&&&&&&&&&&&&&&&&&&&&&&。
9.&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①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语句是&&&&&&&&&&&&&&&&&&&&&&&&&&&&&&&&&&&&&&&&&&&&&&&&
②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
③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
10.回答下列问题。(1分)
①&“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②&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说明作品传达出的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是什么?)
答:&&&&&&&&&&&&&&&&&&&&&&&&&&&&&&&&&&&&&&&&&&&&&&&&&&&&&&&&&&&&&&&&&&&&&&&&&&&&
③&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答:&&&&&&&&&&&&&&&&&&&&&&&&&&&&&&&&&&&&&&&&&&&&&&&&&&&&&&&&&&&&&&&&&&&&&&&&&&&&&
11.(1分)“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____&&__的特点;“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______的特点。
12.(2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下载说明: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蔡碧梅 - 晋江市教育虚拟社区
(被访问864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注册用户登录才能发表评论,或
2017年2月 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