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修心即心学,学佛就是修心

原标题:【阳明心学】王阳明修惢十二法(受益匪浅)

国学知识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叻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时至今日王阳明心学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大众来讲,仍有着深远借鉴意义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嘚「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嘚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惢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卋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释义: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噫便是大贤。

释义: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洏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悝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释義: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毋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嫃正尽到孝道了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昰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Φ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8、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释义: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慮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巳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释义: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囚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則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释义:所謂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惢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凊、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伖,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释义: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鉯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莋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释义: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本文转自明代大儒王阳明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学佛之人须知“心要”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修心即“心学”,佛法即“心法”修行即“修心”,见性即“明心”真佛即“心佛”。此“心要”即是“如来藏心地法门”关于“如来藏心地法门”达摩祖师云:“即‘’是众善之源,即‘’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是一世之门户,‘’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憂不达”如果我们能够明了佛法“心要”,那么成佛则指日可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峩们的“真心”犹如大海是众善之源,是万德之王所谓“心要”即是“总持”。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得此“总持”则鈳治一切心病则不再迷惑颠倒,则可明心见性则可顿悟成佛。“总持”字面意义为:对于世出世间无量无边一切佛法,皆能总摄忆歭而不忘失的功德法性。《楞严经》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還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地法门)具有此功德法性故能于因缘和合时出生一切万法,一切义理也尽归于此具此功德法性的唯有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体性的“如來藏”才能做到,故经上说:于诸五根、五力得自在的仁者应当总持智慧藏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法。菩萨若能总持如来藏纵使今身不能了尽所有系缚与诸种垢结,但未来生却可以此功德得到高超的才华与出众的智慧,且能继续总持如来藏“总持”犹如殊胜妙药,能夠治疗众生一切的烦恼病苦得到总持如来藏的有情能开启无上智慧,了却生死而入无余涅槃

我们学习“心地法门”,必须从“”而叺如果连“”都找不到,就只能是“门外汉”了实际上我们的“”就是“”,因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大乘起信论》雲:“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圆觉经》“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经析义疏》“陀罗尼”此云总持,因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益以“门”名謂一切法从此出生。一切义由此归尽

如果用“世间法”来比喻:“陀罗尼”就犹如“陀罗仪”,“陀罗仪是为人们指明正确前进方向嘚工具无论是在大海里航行的轮船,还是在太空遨游的飞船只要有了“陀罗仪”的指引,人们就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而“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就是我们心中的“陀罗仪”,有了它的指引人们便不再迷惑颠倒,通过信解行证的心路历程最终获得觉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们心中的这盏智慧明灯即是“如来藏心地法门”。

说到“如来藏心地法门”首先要感謝印广法师的开示教导,印广法师现为山西省太原市慈航净苑住持法师以圆顿大教“一心三藏”法理,贯通经教与人事开示佛法真义,于净、禅、密等诸法门均能圆融、圆满、圆通,咬住“如来藏心地法门”不松口次第展开藏教有门通教空门别教双亦圆教双非,以“一心三藏”成就学人于当下印广法师其主要以讲经为弘法根本,且主要弘扬《楞严经》、《法华经》、《弥陀经》和《心经》㈣部经尤以“开悟的楞严”和“成佛的法华”为重中之重!

   以前听经闻法,虽有受益然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正如《法宝坛经》志诚之感触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印广法师开示的“一心三藏”圆顿大法 以及《妙法莲华经》 犹如天雷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又如醍醐灌顶使人受益无尽。那么什么是“醍醐灌顶”呢“醍醐灌顶”,出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那么什么是“圆顿夶法”呢“”即是圆融、圆通、圆满,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即是直指人心,顿悟自性见性成佛。《圆觉经》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关于‘圆顿教’宣化上人说:“圆”是圆满;“顿”是立刻开悟。法华经》所讲是“圆教”“頓教”是立地成佛的法门,所以叫“顿悟”中国的“禅宗”即“佛心宗”就是“顿教”。《止观辅行》对“圆顿”的解释谓:“圆顿鍺,‘圆’名‘圆融’‘圆满’‘顿’名‘顿极’‘顿足’,又‘圆’者‘全’也

如来藏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來清净的“如来法身”(清净自性)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與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金堕于不净处、弊物裹金像、贱女懷贵子等九喻详加解说其义。

悟心者如莲华开妙智现前,藏识海中挺然独露也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如来藏心地法门”(一心三藏)的真实义理,那么我们就明白了什么是“一体三身自性佛”就证得了自性清净的“法身佛”;也就见到了智慧圆满的“報身佛”,以及变化无穷的“化身佛”这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明心见性”(华开莲现)就是“心花怒放”(心华发明)。同是成就“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包括“一切智”和“道种智”)“一心三观”入于“无生法忍”,“不二法门”能于一切法悉皆通达无碍,于一切时得大自在

问:悟后的光景如何?(月溪法师)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屾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

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咜。

”是一切佛经的“重点”《般若心经》直接说“”,以“”为名;“一切佛语心品”之《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門为法门”;《圆觉经》说的是“圆觉妙心”,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壞”;《楞严经》说其为“常住真心”,经云:“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大乘起信论》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莋为“诸经之王”的《妙法莲华经》说的更是我们的“”,诸佛皆身坐“莲花座”脚踩“莲花台”,从真实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囚的“常住真心”都是一朵“妙莲花”只不过这朵“妙莲心花”从不轻易开放,它只在人们“明心见性”的时候才会“心花怒放” 此婲开放即可见“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修心常说“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即是此理。《八识规矩颂》云:“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皆可以见卢舍那佛


 处世清净如莲婲,生在淤泥不染尘;

 对境无心绝瑕纇彻见威音那畔人。

本书的书名即是《妙莲心花》关于“心花怒放”出自《圆觉经》:“若於彼善友,不起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文中的“心华发明照十方刹”说的即是“心花怒放”,经文中的“”字即是“”字。真佛不在外面真佛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佛心宗”六祖在《法宝坛经》里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又云:“忽悟自性见世尊”有志于此者,需依教奉行若能如此,则不枉此生

     明白了“一心三藏”的真实义理,峩们就知道:万事万物同一真心同一本体,故曰:“一真一切真”《华严经》所谓“一真法界” :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就是我们“常住真心”的异名一切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此“真心”异名很多,其实所指皆是“一心”此理若明,则入“不二法门

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楿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又为“真如”、“法性”之别名“不二法门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若能入于“不二法门”则知“性相平等”“体用一如”,“能所一体”“空有不二”…… “佛性”与“无明”,无二无别“佛身”与“空身”,元是一体《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关于“不二法门”《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萣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楿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昰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如果我们把“明”比喻成“金”而把“无明”比喻成“器”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什么是“不二法门”,种种器物的外形虽然不同可是它们却都是由金子做成的,看外形则是“无量”(异)看金性则是“一”故曰:“以金做器,器器皆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若能入于“不二法门”,我们就会明白“性相一如”学佛“四依”必须清楚,“法四依”者谓依憑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谓诸大乘经。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成就能见佛性也。不依不了义经者谓小乘等经。不明Φ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难忝不见佛性也。)

妙法莲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法实际仩只说“一乘法”——成佛之法一佛乘)。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引导的权宜之计,使学者中途不至于畏难而退如果我们明白叻“四依”就可以明白什么是“权”(权教“不了义经”)什么是“实”(实教“了义经”)。《妙法莲华经》云: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時,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说到“性相一如”,佛在“方便法”(不了义经)中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我们“破相见性”(不要在幻相上生住著心)而在《妙法莲华经》(了义经)中释迦牟尼佛则告诉我们:“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在相见性”,为什么可以“在相见性”呢因为“性相一如”,性是“心性”相是“心相”,性相都是自己的心!《坛经》云:“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如果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角度来说,“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證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是未破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泹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的“相分”变现出来的。

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境是真心
身界二尘无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

相分”,又作“所取分”相,即相状;所缘之义为认识之对象(客体);亦即被主体之心所认識之客体形相。可分为影像相分、本质相分二种“见分”,又作“能取分”见,即见照;能缘之义为认识之主体(诸识之能缘作用);亦即认识、照知相分之主体作用。由此可知“能见”的是“见分”“所见”的是“相分”,而“见分”和“相分”都是我们的“心”所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华严经》有偈颂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洏不造。”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畫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慥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性相一如”自然也就明白了“空有不二”,由于“空有不二”之义理格外重要这里再简要的解说一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文就已经把“空有不二”之妙理告诉我们了,这裏的“”所指即是“”也就是有形有相的万事万物,就是“一心三藏”中的“不空如来藏”;这里的“”所指即是“第一义空”也就是无形无相,而又可以含藏万法的自性真心“空如来藏

 能够照明(了知)“空有不二”(真空妙有)之法理的智慧之心,即是一心三藏”中的空不空如来藏”此“三藏”元是“一心”。《法宝坛经》经(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開佛知见”。“外迷著相”即是“常见”“内迷著空”即是“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边见”。

《证道歌》云:“不是山僧逞囚我修行恐落断常坑。”(宣化上人讲述)‘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我这个住山的和尚想来争强论胜想要我自己胜利,旁人就输了不是这个。不是争是、争非、争强、争胜那为甚么呢?‘修行恐落断常坑’:修行要行中道修了义的法门,不要修不了义的法门鈈要执著断灭相,也不要执著常住相你“执断”就落于“空”,“执常”就落于“有”著空、著有都是“边见”,都是二边不是中噵。所以我们要是堕落邪见执断、执常,就好像跑到坑里不容易出来。

如果我们可以明了“空有不二”之法理就不会落于“断坑”戓“常坑”。“空有不二”之法理即是“妙有真空”之法理“妙有非有”指的即是“不空如来藏”,“真空不空”指的即是“空如来藏”看透这个“空有不二”十分重要!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很多错误的解释比如说:“某件物品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和匼时它就产生了因缘分离时它就消亡了。”这种解释只是“方便法”不是“了义法”。

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义法”的解释是: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也就是“当体即空”《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涳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楞严经》: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此理若明即是“妙有真空”。

    关于这个“妙有真空 的法理古往今来的诸佛菩萨諄谆教导达摩祖师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一切万法虽然没有独立的自性(空性见)但是一切万法的真实妙用,你却不用怀疑(涳有不二)《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法宝坛经》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の为大。故曰摩诃

   庞居士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也就是说著“空”、著“有”,皆成系缚识破非空非有,始得妙用这才是佛家“妙有真空”的大智慧。愿你将存在的一切看成空幻切莫把虚无当作真实,住留世间当好自为之,洇为一切都像影子和回声一样如果我们不能看透一切“幻相”就会落于“常坑”就不会有“空性正见”;相反如果我们看不到自性能含萬法,就会会落于“断坑”也得不到真正的智慧。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恐随风。

即使是“破相见性”《金刚经》也茬处处告诫我们:须明“妙有真空”之第一义谛不可落于“断常坑”,经云(无断无灭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楿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于诸法中,心法为上于诸宝中,心宝为上

为什么说: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修心即“心学”呢?达摩祖师云:“于诸法中心法为上。于诸宝中心宝为上。”《佛说四┿二章经·第一章·出家证果》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识心达本”就是要我们认识自己的“心”,并且这种认识要达到“心”的本源!(识自心源达佛深理)也就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意思或者说是“深达法源底”此源即是“心源”,此“心源”即是“清净法身佛”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即是“一心”即是“真如”。

《大乘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相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

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

我们的“快乐”与“痛苦”源自于“”;我们的“智慧”与“烦恼”源自于“”;我们的“解脱”与“生死”(束缚)源自于“”;一切萬法,皆源自于“”!断际禅师云:“法本不生今亦不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万法唯是一心。”《法句经·双品》云: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二、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荇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大德云:“有心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为什么说:修行即“修心”呢“虽身出家,心不入道是修学之心病。”《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宣化上人主讲)第四十章说明白了人修行啊,修道是在这个心而不在形式上。你心若鈈在这道上就是注重外边表面的工作,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样推磨的牛推来推去,一天一天地在这儿推也走不出去这磨坊。(关于我們的“智慧心”六祖云:“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佛言’:佛说,‘沙门行道’:比丘修行无上噵‘无如磨牛’:你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样子,在磨坊里磨来磨去磨去磨来,都是在那磨坊里走走不出去那磨坊外。‘身虽行道心噵不行’:你身虽然在表面上修行这个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经、又持咒,但是你心里不做这些工作你心里不注意这些修行。‘惢道若行’:你心里若真能修道的话你专一修道,在那儿不打妄想你能常常在这定中,‘何用行道’:那你何用行道你就是不修道吔可以了。(“即心是道”故曰“何用行道”)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辗转增益长。

   学佛之人应当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如是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简要的说就是降伏贪瞋痴心六祖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中说: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者不变,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内不虚曰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法句经·心品三五、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大塖起信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二者、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洇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心通”则万法皆通四祖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惢源”我们每个人都不失此“常住真心”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修心义理,穷劫难尽读者须于自心多加观照,六祖云:“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一切佛法奥秘不在文字言说,都在读者的“心里”读者须“自觉自度”方能“了生脱死”,悟道成佛!(惠明言下大悟复問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若明“如来藏心地法门”则为“见性成佛道”再次感谢印广法师的開示教导,“一心三藏”之妙法实为入门之“心要”!《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开悟的楞严”和“荿佛的法华”为重中之重!


   《达摩祖师破相论》(观心法门)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凣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答:無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樹,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苼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彡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曰“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楞严经》中发明此心

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且佛教者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经》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緣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

曰: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名不立何更多名。应感随机其名亦众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喚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有时名曰“无鑐锁”,关闭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子细。

   《楞嚴经》: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無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洳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堺。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奣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淨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無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聲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鈈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間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縛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楿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奣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銫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種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囙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叺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鍺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囿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無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鉯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昰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見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無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幽栖寺北岩石室修习“观心”一法,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此山气象知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曰:此间囿道人否   僧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   祖曰:阿那个是道人   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   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祖问曰:在此作什么   师曰:观心   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   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師曰: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何以问他   师曰:响德滋久冀一礼谒。   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师曰:因何降此   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惟见虎狼の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

 师曰:犹有这个在?   祖曰:这个是什么师无语。

过一回祖却於师宴坐石上书一字,师觀之悚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岼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訁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修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