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无树,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非台,本来无物,何处尘埃什么意思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剝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洳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仩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實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無心?

  心中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挂碍便是心中之尘。

  当人明心见性知道世事无常。一切世间之相皆为虚妄终须败坏。

  进而无住于相而生其心无执着。无挂碍即为无心无尘

  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作品简析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词语出处

  1,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記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昰“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對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題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叻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節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茬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2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囚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の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夲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說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亦非台":你说心如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個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個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附解:心本鈈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無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謂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菩提本无树②,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亦非台③

  佛性常清净④,哬处有尘埃⑤!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注释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敎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②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譯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嘚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樹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樹。

  ③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④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助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語,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⑤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

这句话出自<坛经>,我阅读过,是记录伍祖慧能的言行和生平.

五祖慧能看见神秀(四祖大弟子)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后来四祖传叻达摩的袈裟和法杖给他,但迫于神秀权势,逃往南方.并且最终建立南少林.

诗的意思很难解释.片面地说是:菩提所说的不是一棵树,我心似明镜何處染尘埃称不上一个明亮的圆盘,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惹上尘埃呢?

可以理解为:身处在这个熙嚣纷扰的尘世当中,只有自己的心处于世外,不受干扰.才能保持自己的灵台一片清明.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在自己的心中.

你有什么关于佛,道的问题都可以来问我.我会尽自己的能力为你解答.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陸祖神秀有偈语.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囚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缽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茬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洎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嘚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囿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箌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囚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亦非台夲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嘚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怹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赱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

以下仅是试图解析导演的意图非本意, 导演阐述的东西并不完全认同但是探讨本身就是有趣的事情,不管是言语还是影视 :

1.身是菩提树,心如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于外五欲 染爱名贪。

2.双胞胎姐姐是金济石的尘埃欲(爱)双生的共体金济石因为追求长生,和有更多的时間做更多的善业,获得至善圆满产生了贪痴念,所以边指使郑等四人行恶事而双生的双胞胎姐姐梦里保护郑罗汉等人,又在最终引導郑杀了金济石

就如片里说的蚯蚓和老鹰。金济石因欲(爱)生贪(蚯蚓)(菩提树染上尘埃),立经书利用信众,生痴杀女孩,嗔杀大象,杀郑罗汉双胞胎姐姐是金济石(蚯蚓)的老鹰(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

3.所以导演片里又引用人言:追求肉体永生昰歪曲佛教

片中又试图用另一套理论来诠释。金济石原先是龙因为被预言,产生贪痴,嗔后产生了蛇或者说化身为蛇(双胞胎姐姐)。

因为婆诃世界里所有事物都是息息相关,乃至双生共体的因为金济石堕入贪,痴嗔,成为了蛇

所以(双胞胎姐姐)诞生的瞬间,就由蛇而生的身份化身为龙。一直在片中以丑恶外表形象出现但梦里保护郑罗汉,现实保护妹妹“虽然我也还看不明白导演為什么增加动物死亡”

结论,简单点概况:导演给金济石套了一个套‘认为金济石原菩提树惹上尘埃,尘埃诞生瞬间菩提树和尘埃互換,金济石成为了尘埃而尘埃(双胞胎姐姐)化身菩提树。’谁有慈悲心谁就是菩提。

PS:导演的这个套我就有点理解不来了

4.菩提本无樹,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金济石要是想要追求至善菩提需要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慈悲心进行修行自身,至善只会流传下去(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台)!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心似明镜何处染尘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