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和正确发愿和回向的流程一样吗

您所在的位置: >>
>> 谈发愿与立志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发心才有力量
&&&&(一)
&&&&常有徒弟在工作上遇到挫折、不如意时,就会对我说:“我好疲倦,没有力量。”
&&&&力量的来源要靠发心,我们常说鼓励会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会增加力量,对未来有希望会增加力量,从事有兴趣的事会有力量。学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禅悦里体会力量。有了力量,就能多一份心思去体谅别人。
&&&&凡事“如得人意,却不得我意;如得我意,却不得人意。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人人所得如意,大家万事如意”。
&&&&(二)
&&&&我常说“无用”与“无明”两者之间,无用没有关系,无明却很严重。
&&&&我一生经常想到自己无用,想到我没有音乐、梵呗的素养,也没有语言专长,对财务更没有概念,就是因为自觉无用,所以要发心。每次只要有人找我做事,我就感谢对方看得起我,给我机会,在感恩、感动之余,就想到要如何才能发心报效,烦恼也因此减少。
&&&&所以一个有感恩心、肯发心的人,就有佛法;有了佛法,便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而做,随喜自在。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吧!作者:
书籍简介: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965?ref=read-7-share发心与发愿是一样的吗?
发心也就是发愿(资料图)文:如孝法师发心也就是发愿,只是愿更为强烈与坚决,更具有目标性。而发心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当下,一件事情,延续性不强,是佛教的一个“口头禅”。比如你发心去做一顿饭,这个就很平常;如果你发愿要成佛,那就很长远。《华严经·净行品》讲到,生活当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要转事归理。由于所有的事项都不圆满,我们要和真理契合,把生活的目标纯净化、延续化,变为我们成佛或者认识生命的开始,佛教叫“严净毗尼”,就是当下的净愿。为什么是当下的?因为当下的事情有它不同的因缘。你看见大路,就希望所有人都走菩提道;你看见有人上厕所,就希望所有的众生都去掉贪嗔痴,所以它有一个当下的相应,应机作意,所以叫净行,就是能够让你的所有行为都得到一个殊胜的果报。当然这当中的义理是很深的,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华严经·净行品》。生活当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发愿,大概有141个修行人经常用到的生活化体验。发愿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我们在复杂的人生万事万象当中学会转念,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带有倾向性,都会为我们的人生留下后患。如果我们懂得转念,就能成为生活中修行的一个方法,并且升华它,所以叫做净行品,不留后患的。在每一个当下,当我们的正念能牢牢地支撑住我们的心时,空幻的生活就变成非常有乐趣、有内涵的一种对智慧的培养,以及对未来生命的方法的培养。就是说,你的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受。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walterg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菩提心的作用:深心和回向发愿心
我的图书馆
菩提心的作用:深心和回向发愿心
菩提心的作用:深心和回向发愿心
&&&&&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三行经文一定要会背,要牢牢的记住。『发菩提心』,这是大乘。前面两条没有看到发菩提心,所以第一条是人天乘,第二条是声闻、缘觉乘,第三条是菩萨乘。
  菩提心,在本经里面讲,第一个是至诚心,就是真诚到极处,真心、诚心到极处叫至诚心,这是菩提心之体。菩提心的作用,对自己是深心,深心一般的解释是好善好德,也就是清净心,这是自受用。对待别人是回向发愿心,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到最后所说的,我们应当把所有修的功德,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一直到"常随佛学,恒顺众生",统统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一条也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大慈大悲,这是对人。换句话说,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所以是一体两个作用,就是自受用与他受用,要发这样的心。
  大乘佛法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菩提心实在上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我们一般待人接物都不是用的真心,所以诚意、正心都没有,都是虚伪的、虚假的,这样的心学佛成就不了佛法,充其量得人天小果很勉强,出世间法,不要说是菩萨,就是声闻缘觉也不行,都得要用真诚之心。
  学佛的人不要怕人家欺骗我们,我们对人家用真心。人家都是虚情假意对我,那我不是处处要上当吃亏?这个不怕,这没有关系,我们虽然吃一点亏,将来能生佛国土,这个便宜大。如果我们现在想占一点小便宜,我们后来亏吃大了,为什么?后来是六道轮回,是三恶道轮转,这个亏吃得大,所以我们宁愿现前吃亏,我们也不愿意后来吃这个亏,这个利害得失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明白。所以不管人家怎么对我,我们对人用真诚。
  在这一点,我们举一桩很小的事情,往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大专讲座的时候,道安法师主持,老人家有几点是非常难得,我很佩服他,他对于后学非常的爱护,没有嫉妒心,这真正不容易。我们在一起上课的时候,那时候有这个现象,我上课,学生很多,差不多讲堂都坐满;老和尚上课,人就少了三分之二。我有一次去听他的课,只有三十几个人,我看了很难过。佛教会的讲堂很大,里面有三百个座位。所以我就跟老和尚商量,我说我们把上课的时间对调一下。因为以前我上上午,他上下午,学生吃了饭都走掉,所以下午没几个人。我说我们对调一下,老和尚上上午,我上下午。结果情形还是这个样子,学生吃了饭才来,上午很少来,吃了饭之后,学生渐渐就来多了。可是老和尚对这一点不介意,不会说是你这年轻的小毛头上课人这么多,我这老和尚资格这么老了,他们都不听我的,他非常爱护我,一点嫌嫉都没有,这点很难得,真正不容易。
  还有一点,他的心量也是很大的。常常有人骗他,他圆寂的时候,我听说欠了八百多万的债,那个钱到哪去了?都是被人骗去了,可是被骗的人自己晓得。因为我有一次到他那里去看他,正好有一位居士,那个居士我也认识,从他里面出来。他就跟我说:"刚才那个人,你看到没有?"我说:"看到了,过去好像他也到此地来过"。他说:"是,他来骗我的。"我说:"你有没有被他骗?""我给他。"不止骗一次,再骗他,老和尚还是给他,可是那个人不知道,那个人以为老和尚不晓得又被骗了,哪里晓得老和尚清楚明白,他还是照给他,这很难得。一般人被骗一次,以后晓得,你又来骗我,我不上当,我再也不会给你。他还是会给他,这个不容易,这是一般修行人很难得看到的。所以从这里看到人家对人的时候,那个心量是真实的。"老和尚有没有钱?""有。""再借我一点。"他只好借给他。他不能说你又要骗我,你问我有没有?我说没有。他不会说妄语,他还是老老实实说的,还是让他骗,不过他心里很清楚明白,这个钱借去不会还的。
  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唯有真心才能成就真果,因真果就真,《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底下讲『深信因果』。你要想好的果报,你就得修好因,这很重要。信因果,第一福、第二福里头都没有讲,把它摆在第三,你就晓得它是何等的重要。佛门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一直到果报现前的时候才怕,那个害怕没有用,你还得要受;菩萨晓得这个道理,所以菩萨畏因,果报现前他不在乎,对造因非常慎重。所以我们要造好因,造因从哪里造?从起心动念之处,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绝不起一个恶念,绝不起一个恶心。
  所谓恶念,善与恶在佛法里头最低的标准,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都是善,这是佛法里最低的标准。所以菩萨从来不为自己想,起心动念都为别人想,这个修行法确实高明。我们晓得佛法的成就必须要破二障,要断二执,这两种执着很难打破,第一个是我执,第二个是法执。佛在经上比喻小乘人破我执难,譬如四十里的瀑布,瀑流,一下把它截断,叫它不流,这是多么难的事情!用这个来比喻破我执之难。可是大乘法里面这个方法很巧妙,不破,自然就没有了,他用的这个方法就是叫你不要样样为自己想,样样都为别人想,念念都为一切众生,久而久之把我忘掉了。别人有福,我自己当然享福,这是一定的道理。念念为一切众生想,这是菩萨的精神,我们要想修学大乘法,要想学菩萨道,就应该这样去做。相信因果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世间人常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有果报的。
  佛法里也是完全讲因果,你看《六祖坛经》,法达禅师见六祖的时候态度傲慢。见六祖,他要礼拜,礼拜的时候头不着地。五体投地,头着地,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看到了,看到之后,他拜起来之后就责备他,他说:你贡高我慢,你心里面一定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所以你才那么贡高我慢。就问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果然没错,被六祖看穿了,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法华经》相当长,一天要是念一部的话,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这么长的时间《法华经》念得滚瓜烂熟,所以他很傲慢,瞧不起别人。六祖就问他《法华经》的大意,他答不出来,再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他没有学过《法华经》,六祖不认识字,所以就叫他念,你念给我听听。他念到"方便品",六祖说不必念了,他说这部经是讲一乘因果的,就把这部经的道理讲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开悟了,开悟之后再拜就五体投地,没有话说。诸位可以看看《坛经》里面这些典故。
  《华严》也是如此,你看清凉大师批注的《疏钞》,"五周因果",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离不开因果。你修因才能够证果,我们对于因果要深信,对于修因要明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晓得什么样的因是什么样的果报。凡是恶的果报,我们就决定不造那个因;凡是善的果报,我们希望得到,我们一定要修因,这个样子才行。
  讲一个最浅的,有些出家法师,或者在家居士也一样,对于教理学了一段时期,也相当通达,也很喜欢为人讲,可是没有法缘,就是没有人听,没有人听是果,因是你平常不肯跟人家结缘,所以你没有法缘。结法缘是因,你讲经很多人欢喜来听是果,连这个都要注重。我们过去在台中跟李炳老求学的时候,他老人家就非常重视结缘,要我们跟道场大众结缘。结缘的方式非常广泛,譬如我们把讲堂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排得整整齐齐,听众来坐得很舒适,这是跟他结缘。还有年岁老的,走得慢的,我们扶一扶他,招呼招呼他,也是跟他结缘;需要茶水的,我们端一杯茶水供养他,也是结缘,样样都要把他照顾到。我们那时候在图书馆是职员,虽然也听经,但是一定要照顾大众,所以与大众结法缘。还有的,买一些糖果,在讲经完了,散会的时候在门口散发,出来的人一个人分一点,许多人都知道结缘,所以在台中那个地方听经,几乎每天都会有东西吃,糖果、花生、香蕉、橘子很多,他们都是买了放在门口结缘,走的时候都会带一点,与大众结法缘,所以台中那个道场非常的兴旺,有他的道理。
  我们发心弘法的人,结法缘是念念不忘。我们到一个新的道场,当然一定先到大殿上拜佛,去拜三拜,我这个拜三拜就是结缘。我心里发愿,我第一拜,我希望我跟这个道场有缘,将来能到这个地方讲经;第二拜,我发愿与这个地方常住有缘,与此地住持、当家、住众有缘,为什么?他才会请我,要不然他不请我,我不能来;第三拜,与这个道场的信徒有缘,我到那里讲经,他们都很欢喜来听。所以我那个拜三拜,我发的愿跟别人不一样,我发愿是跟道场大众统统有缘,所以每个人拜佛的用心、发愿不相同。像这个都是知道因果,我们怎样修因,将来才能得殊胜的果报。
  底下这两句非常重要。你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修学大乘的条件具足。怎么修法?要『读诵大乘』,这是自利。这一条现在许多人疏忽,叫他念经,他不愿意,他认为这个没有必要,自己看看就可以了,其实他不晓得这一条的重要性。读诵大乘实在讲就是听佛讲经,要以至诚恭敬心来读,实在说,比我们一般这些法师讲经的受用还要来得大。怎么读法?还是像一般讲经的场合一样,读的人在台上,如果我们选注子,连经文带批注统统念,你每天念一个小时,那个感受不相同。&&&&&&&&&本篇文章摘自轻松学佛法()&&&&&&
馆藏&1234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萨埵心咒如何发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