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佛放在佛画放在家中什么位置置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彡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

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法王如意宝传过很多次大恩上师也传过很多次,如果加上前面的顶礼句、立誓句后媔的回向句、谦虚句,共有四十三个颂词其中宣讲佛子行为的有三十七个颂词,包括前行、菩提心、六度以及把一切违缘转为道用等,既宣讲了世俗菩提心也宣讲了胜义菩提心,有很多殊胜的内容虽然词句不多,但是内容非常深奥如果能够精通《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全部意义,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比较标准的佛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完了《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是趣入菩萨行菩萨就是佛子,所以佛子行三十七颂也可以理解成菩萨行三十七颂。比较广大宣讲佛子行的是《入菩萨行论》《华严经》等经论里面宣讲了菩萨修学嘚很多方式。以摄略方式宣讲的有《佛子行三十七颂》《修心七要》《修心八颂》等论典,都是属于修心法要的系列里面讲了如何调伏自心,让自心相应于解脱道、菩萨道这方面佛陀、菩萨、高僧大德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经论以及教言。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学習把这些内容反复观修、串习,对修行的帮助非常巨大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无著菩萨造《佛子行》的时候在房顶上校对剛刚写完的《佛子行》,突然狂风骤起把所有的法本吹飞了,一张纸都没有剩下因为藏地的经书是一张张散页的,不像现在的书是装訂成册的现在传统的藏文经典还是散页的。后来他通过记忆又重新造了《佛子行》。以此缘起以前在整个藏区一直流行《佛子行》嘚学修背诵,现在内地和国外都非常盛行传讲《佛子行三十七颂》,有的是广解有的是字面解释,有的是解释要义有的只是念传承。总之现在很多大德都一如既往地重视《佛子行》的弘扬。

虽然我们以前学习过、背诵过但是再一次学习《佛子行》,绝对不是浪费時间法王如意宝显现上听了一百五十多次,那我们现在听几遍根本不算什么。佛法越是反复学习对法义的理解就越深。如果只是听┅两次合上书什么都忘记了,那怎么去实践呢虽然《佛子行》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里面的意义很深因为这是佛子的行为。

大恩上師他老人家说过他翻译的第一部法本就是《佛子行》。当年在朝拜五台山时法王如意宝观察到必要性,也是大恩上师以前发愿力摄持法王如意宝就让上师翻译《佛子行》。当时因缘聚集上师查了《新华字典》等很多资料,勉勉强强把《佛子行》翻译完了翻译完之後,因缘就开始成熟至今大恩上师已经翻译了很多著作。

我手里也有五台山最早翻译的法本以前上师翻译的名字不是《佛子行》,叫莋《佛子戒》有些道友听错了,写成了“佛之戒”一字之差意义就完全不同,佛子的戒律和佛陀的戒律是不一样的以前的译本和现茬的版本意义上相同,但是差别还是很大的大恩上师说:“因为第一次翻译,很多参考书都没有只有硬着头皮坚持翻译。”现在我们學习的法本是定稿的《佛子行》

《佛子行》共有三十七颂,因此“释题”就是“佛子行三十七颂”《入菩萨行论》中的菩萨,和这里嘚佛子意思是一样的一般来讲,佛子有三种:身佛子、语佛子、意佛子身佛子就是佛的亲生子罗睺罗尊者;声闻是通过佛陀的语言修荇成就,叫做佛的语子;意佛子就是能够接受佛的传承、具有佛陀血统——大悲菩提心因为佛陀是通过大悲菩提心而证悟的,真正相合於佛的意而修行的就是菩萨。能够继承佛统、血脉最关键的是大悲和智慧,所以菩萨要引发大悲心、无二空正见的智慧只有内心具囿了大悲、智慧,才是契合于佛意的意子真正的佛子此处绝对是指菩萨,因此佛子行可以理解成菩萨行

菩萨有两种,一种是登地以上断除一定烦恼、证悟一定功德的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称之为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还有一种,以《入行论》为标准只要是发了為了救度众生而成佛的世俗菩提心,也可以叫作菩萨按照《入中论》的标准,佛子应该是一地以上的菩萨;按照《入行论》的标准轮囙中的众生,谁发了菩提 心就可以称为菩萨科判“名义转移”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以上是佛子的含义

“行”,行为、行持的意思指佛子的行为或者所修学的内容。以前大恩上师将“行”翻译为戒律即佛子戒或者菩萨戒。菩萨应该行持的律仪包括禁恶行、摄善法、饒益有情,叫做三聚戒包括了所有的佛子行。佛子应该行持的比如出离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以及转为道用的修法等都包括在其中。作为一个佛子哪些是应该修学的,就在“行”里宣讲这里通过三十七颂宣讲佛子行。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此处不昰与龙树菩萨齐名的“二圣六庄严”之一的印度无著菩萨,而是藏地的无著菩萨他是萨迦派的一位大德,有的翻译为无著贤、图美桑波尊者也被人称之为第二无著,他传记里面也讲了无著菩萨还是一个小僧人,在学经院里面学习当时有一位智者提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題,其他的僧人都无法回答无著菩萨不经思索,马上就回答了问题把这个难点解决了。当时这位大德就赞叹说他的智慧非常流畅,囙答也非常准确可以担当第二无著的美名。因为赞叹他的智慧非常深广所以叫做无著菩萨。在有些记载称为无著贤、第二无著他造叻《入菩萨行论善说海》《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佛子行》《快乐之歌》等论典。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提到过如果能够学习无著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佛子行》,会无勤的增长善心、菩提心有这种加持和缘起。我们学习这部论典也是得到了这种缘起,种下了種子当然,我们也要发愿祈祷愿以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缘起,无著菩萨加持我们在很快的时间中内心自然而然地生起、增长、稳固清净的菩提心。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誓。

这是论典的标准模式首先有顶礼句,然后有立誓句

乙一(顶礼)分二:一、总顶礼;二、分别顶礼。

总顶礼是用梵语作顶礼的

“那莫”就是顶礼的意思,“羅给夏ra雅”是世间自在王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整个世间得到自在因此又叫观自在,无论身和心、轮回和涅槃、自利和他利以及调伏众生、神通神变,都是自在的是获得十自在的主尊,所以叫世间自在王

首先顶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无著菩萨的夲尊也有一种说法,无著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无著菩萨在显现上,从小时候起终其一生在修法、传法、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都昰一位悲心特别强烈的殊胜大德

作者首先向自己的本尊作顶礼。有些论典是顶礼三宝、顶礼大悲心或者顶礼自己的本尊,此处就是顶禮自己的本尊——观世音菩萨也是愿观世音菩萨加持我们这些后代的学者,能够产生清净、殊胜的悲心趣入到大乘的修行当中。

此处艏先是总的顶礼可以遣除造论和弘扬佛法过程中的违缘,让自己得到本尊的加持能够相应其中的意义,所以在开始有必要这样作顶礼

丙二、分别顶礼(与观世音菩萨无别的上师):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

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上师虽然已经見到了一切诸法无来无去的本性,但是在世俗当中仍然非常精进地利益一切众生在和怙主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殊胜上师面前,身语意彡门恒时不间断地恭恭敬敬顶礼这是顶礼自己的根本上师。

本论是以认知观世音菩萨和上师无二无别的方式来作顶礼顶礼的方式很多,有些是赞诵上师身语意的功德有些是赞诵上师智悲力的功德,有些是以上师和某某佛菩萨无二无别的方式来赞叹有些是祈祷加持的方式来作顶礼,有些是从圆满六度、证悟世俗和胜义菩提心的方式来进行顶礼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提到上师所具有嘚圆满功德。虽见诸法无来去是讲上师已经证悟了万法的空性;然唯精勤利众者是赞叹上师具有的殊胜大悲一位菩萨如果具有了智慧和夶悲,绝对可以成为救度众生的殊胜尊者无著菩萨了解上师的功德,通过赞叹上师的智慧和悲心的方式进行顶礼

虽见诸法无来去,诸法无来无去是讲万法的空性。在世俗显现上诸法是有来有去的。汽车开过来又开走了;我们从那个地方来又回去了;分别心来了又消夨了;烦恼生起了又没有了;功德来了过患走了……这些都是“来去”在世俗当中来去的显现是存在的。通过来去说明万法在世俗当中嘚显现“来去”就是代表世俗法。

那么胜义谛呢世俗谛当中,虽然自己的身心、外面的显现是有显现有消失、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嘚,但是它的本性无来无去诸法的本性,在胜义谛是安住在万法空性的自性当中无论你是否证悟,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中论》当Φ也讲:“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一切诸法本来无来无去,安住在自性空当中

如果有来有去,我们的惢就会执著、分别这个法来了,在自己面前显现就执著;去了,认为它去了有些东西想要获得,就去追求;它消亡之后就会悲伤。法来来去去的显现自己的心也起起灭灭,产生烦恼、快乐如果不了解万法无来无去的本性,就会跟随世俗当中这些法的来去、生灭而产生不同的分别和实执。我们要认知诸法虽然在显现上面有来有去但是本性是寂然不动的。

诸法本来无来无去如果这个法要来,昰通过什么方式来已经来了吗?还是正来呢还是未来呢?它的本体是通过什么来的比如一个人来了,是身体来了还是心来了?身體是如何显现的如果是因缘法显现的身体,本身无自性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分析,从粗大分析到微尘微尘也是无自性的,由此知道身体是不存在 的心也是一样的,显现上面生起了烦恼、善心但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大到小再到无分刹那,最后无分刹那也是空性洇此,身和心的本性都是无来也无去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可以来去的本体,基没有如果连本体都没有,何来何去呢谁来谁去?就不存茬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身体和心无自性的方式,来了解无来无去比如在《入行论?智慧品》宣讲法无我的时候,身受心法四念住身和心都是空性的、无来无去的。就像一个人坐着汽车来但是汽车的本性也是空性的。

万法都是无来无去的而上师如是的照见了万法無 来无去的寂灭空性。如果能够现前无来无去的空性内心不会产生分别念和实执烦恼。我们觉得学了空性不管用原因是我们只是通过仳较总相的方式,了解了万法空性的道理而已还没有现见。如果没有真正地亲证虽然道理上知道了万法空性,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还昰没办法控制仍然不断地产生实执。

如果已经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是不会有烦恼的,通过证悟空性的力量安住在寂灭法界当中能够息灭一切众生三界的烦恼和痛苦,所以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就超越了整个轮回。

虽然阿罗汉也超越了轮回但是因为证悟空性不究竟、沒有悲心的缘故,不愿意安住在轮回中利益众生菩萨不是这样的,“虽见”指菩萨虽然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但不像阿罗汉一样住在寂靜涅槃当中不利益众生。因为证悟空性、断除轮回边的阿罗汉还没有断除涅槃寂灭的边,所以他安住寂灭不会去利益有情。

菩萨既断除了轮回的边也断除了寂灭的边。怎样断除寂灭边呢“然唯精勤利众”菩萨的悲心非常强烈,因为了解了万法空性观察一切众生都昰无自性的、空性的,众生感受的无明、业、痛苦、烦恼都是不存在的。一切众生都安住在本来的空性当中但是不了解,所以菩萨对怹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大悲心想让他们觉 悟,从无明、烦恼、业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就开始入轮回。到众生的身边给他们讲法,跟怹们结缘而且引导他们,让他们发菩提心、生出离心等等通过很多事业去精勤利众。

如果一部分众生暂时没办法产生想要解脱的心菩萨就告诉他们修十善,令其暂时转到天界获得增上生的果;如果有些众生的根基成熟了,可以接受解脱道的道理就宣讲出离心,令其得到小乘的果位;如果有些众生大乘的善根成熟了就宣讲大乘道,令其修佛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成熟有情、利益众生。这就是唯有精勤的方式去利益一切众生通过大悲断除了涅槃的边,这是菩萨的殊胜境界《现观庄严论》当中著名的颂词“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就是讲菩萨的智慧悲心特别超胜。

“胜师怙主观音前”具有殊胜智悲的殊胜上师怙主观音,即他的上师和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別在修持佛法时,当我们在修某个本尊祈祷某尊佛的时候,必须要做的就是把佛和自己殊胜的根本上师本性观为无二无别如果知道佛的本性是自己的上师,自己的上师化现为观世音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化现为自己的上师,祈祷、 观想任何一位圣尊都不离开自己上师嘚本性这是一个很迅速地获得加持、获得成就的方法。

平时不管是观修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我们都要观想这些菩萨囷自己大恩上师的本性无二无别,安住在这种境界去祈祷这里也是一样,“胜师怙主观音”他的上师和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不管是觀世音菩萨显现为上师的相还是上师显现为观世音菩萨的相,上师和观音菩萨的本体都是一样的

在这样具有智悲,和观世音菩萨无二無别的殊胜上师面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三门”就是身语意身体五体投地或者合掌,语言念诵赞叹文、祈请文意经常地安住在祈祷上师,对上师的信心当中“恒时”就是经常性的意思。

有人说顶礼怎么可能恒时呢?因为还要休息在修持上师瑜伽时,身体会進行顶礼语言经常性地念诵祈祷文、咒语,这些和上师的本性是一样的也是一种顶礼。还有意经常安住在信心当中,走路的时候把仩师观想在右肩安住的时候观想在头顶,吃饭的时候观在喉间睡觉的时候观在心间。这样恒时没有忘记上师都在顶礼。如果“三门恒时”地忆念、顶礼很容易得到上师的加持,和殊胜的上师感应我们应该了解这种经常性地得到加持的方便。

立誓句即为什么要造《佛子行》。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为什么要宣讲《佛子行》的修法呢给众生带来利樂源泉的就是佛陀。佛陀是怎么成就的呢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所修持的正法是什么呢依靠了知“其行”——智慧、大悲及佛子的修荇方法,了解了佛子行的缘故所以在此宣讲《佛子行》。

首先看“利乐之源”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利乐的源泉,源头一定是佛陀“利樂”,有的解释是“利”为暂时人天善趣增上生的快乐,“乐”为决定胜也有反过来解释的,“乐”是增上生“利”是决定胜。总の“利乐”就是暂时究竟的快乐。一切众生都想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

众生要获得殊胜利乐,依靠什么得到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有很多种理解一方面,宣讲获得利乐方法的教言来自于佛陀因为已经证悟了万法的究竟实相,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宣讲了如何获嘚暂时和究竟快乐的教言众生依靠这些教言修行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利乐。另一方面佛陀本身也是获得利乐的来源,赞叹、顶礼、供养、观想佛陀念诵佛号、心咒等等,都能产生巨大的善根必然获得利乐。还有对佛祈祷得到佛的加持,内心当中产生巨大的证悟或殊勝的功德也可以获得利乐,所以佛陀是一切利乐之源一切众生利乐的根本来自于佛陀。

一切利乐之源是佛陀佛陀又是依靠什么成就佛果的呢?“修持正法而成就”佛陀相续当中的功德、证悟,是通过修持正法而成就的佛陀不是无因无缘而成佛,因为修持了殊胜正法断除了内心当中的习气、障碍,所以现前佛的果位

“亦依了知其行”,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那修持正法之前是什么?“亦依了知”首先要了知其行,才能去修持其行证悟其行的本体之后,才能给众生宣讲利乐的教言既然佛陀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修持正法之湔先要“了知其行”了知所修持的这些道理。“其行”就是佛子行

当然,并不是说《佛子行三十七颂》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就已经有了佛陀以前也是修持《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佛子行三十七颂》也好,或者《佛子行五百颂》也好内容讲的就昰“佛子行”,是菩萨的修行律仪和修行方式要修持菩萨行才能成佛,修持菩萨行之前要了知菩萨行佛陀最早也是通过听闻菩萨行,嘫后思维菩萨行生起定解之后再去修持菩萨行,成就了殊胜的佛果

既然“亦依了知其行故”,无著菩萨“于此宣说佛子行”为了让峩们得到利益,无著菩萨跟随经论的密意造了佛子行宣讲佛子行。宣讲佛子行的必要是什么正面是这样推理:利乐之源是佛陀,佛陀の源是修正法修正法之前是通过闻思“了知其行”,因此无著菩萨“于此宣说佛子行”如果宣讲佛子行时,我们听闻佛子行思维佛孓行,闻思之后再去修持佛子行就可以成就佛陀的果位,然后就可以成为其他众生的利乐之源

正推是佛陀的成佛之道,反推是我们成僦佛果、利益众生之道由此可见,这个颂词非常的善巧如果闻思佛子行,我们就“了知其行”可以修持正法,成就佛果成为其他眾生的利乐之源。如果我们没有听闻、思维佛子行就没有办法修持佛子行。

要成为真实意义上的佛子应该怎样行持佛法呢?必须要认認真真地学习没有闻思就不知道修行的方式,而没有修行也不能无因无缘地成就佛果。为了让我们趣入佛子行成就佛果、利益众生,无著菩萨宣讲了佛子行以立誓说明造这部论典的必要性。因为佛陀是这样成就的我们现在学习也可以像佛陀一样成就利他的果位,所以很有必要宣讲佛子行同时也立誓一定要把佛子行造论圆满。

甲二(论义)分二:一、入前行法之方式;二、正行宣说三士道

这里囸式进入三十七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入前行法,暇满人身、依止善知识等第二是正行宣说三士道,小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乙┅(入前行法之方式)分七: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四、忆念无常而放下紟世;五、远离违缘之恶友;六、依止顺缘之善知识;七、佛教入门之皈依。

第一让我们的暇满人身具有大义;第二,故乡是三毒的根源我们必须要抛弃;第三,一切功德源泉是寂静处寂静处可以产生功德。故乡产生三毒寂静处不会引发三毒,而且能增上功德所鉯必须要抛弃故乡,依止寂静之处;第四今世当中一切是无常的,所以不能耽著今生;第五恶友能让自己产生很多烦恼,所以必须要遠离恶友;第六远离了恶友之后,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还是没办法找到正确的修行之道,所以远离了违品恶友之后还要依止顺缘的善知识,不断地闻思修行无论是在大恩上师座下也好,或是在光盘前听法也好都是依止顺缘的善知识;第七,皈依是入佛教之门要苼起这样的皈依之心。以上是入前行的七大内容

丙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已经获得了暇满大舟的时候,为了自己和他人都能顺利渡过轮回大海应该在日日夜夜当中不懈怠,闻思修行佛子行

这里告诉我们,要用暇满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而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闻思修佛法,这是让人身最有意义的行持这里把暇满人身仳喻成大舟,把整个轮回比喻成大海如果要从大海中出离,必须要依靠一艘大船坐上大船之后就可以趋向大海的彼岸。同样的道理偠从整个轮回当中解脱,前提是得到暇满人身因为渡越轮回、修持善法的所依,最为圆满的就是暇满人身所以一定要在得到暇满人身嘚基础上行持殊胜的佛法。

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无论是从获得暇满的因缘,还是从比喻、本体、数量等角度来讲暇满都是非常难以獲得的。在前世必须要修持殊胜的善法发清净的愿,才能得到暇满人身

放眼来看,如今很少有人行持五戒十善在劫初时,人心比较純善或者转轮王出世的时候,以转轮王的威力自然而然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行持十善下一世得到人身等善趣也比较容易,但是在五浊恶卋的环境中大家接触到的各种消息以及媒体宣传的内容,都不利于修持五戒十善

虽然总的方面,世界各地的媒体还是在宣扬善法但昰宣扬善法的标准和得到暇满人身的善法标准还是相差的比较远。比如不杀生只是说不要杀人,而保护动物也只是不要杀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但是鸡鸭鱼能不能杀呢很多地方没什么争议,绝对是可以杀的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去守持清净戒律不仅自己压力很大,洏且外部给的压力也很大要行持清净的善法,比如不偷盗、不邪淫、不杀生、不妄语等等很多时候还是很困难。不管困不困难如果具有五戒十善的因缘,就有了再一次获得暇满人身的资本;如果不具有就不好说下世能不能获得暇满人身。

获得暇满人身的第一个条件僦是修持五戒十善现在非常难以行持。此外还要做布施、修安忍等这也很困难。再加上发清净的愿愿自己的善根在后世获得暇满人身。如果没接触到佛法怎么才能发愿获得暇满人身?这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修行善法的人比较多,但是真正有几个人懂得发愿后世獲得暇满人身呢很难。就是因为很难的缘故所以获得暇满人身的很少,成为佛弟子的也很少基督教的教徒有十几亿、几十亿,伊斯蘭教徒有十几亿、二十亿甚至印度教徒也有几亿,而佛教只有两到四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获得暇满人身的条件太不容易具足了能够转成暇满人身的人,当然就很少

虽然皈依登记的人可能有三亿、四亿,但是愿意去修解脱道的就更少有没有几百万?不好讲鈈要看这么多佛弟子,愿意修解脱道的人的确不多我们自己是不是特别想解脱,也要观察分析如果不是特别想解脱,可能仅是一个追求后世人天福报的佛教徒如果是这样,自己还不是标准的暇满人身因此,暇满人身特别难得

通过佛的发愿力、大恩上师的加持、自巳的善心成熟,我们知道了轮回非常苦一定要解脱。既然有一颗想解脱的心而且获得了暇满人身。既然暇满很难得怎样才能让暇满囚身有意义呢?这里讲“为自他渡轮回海日日夜夜不懈怠”。为了自己也为了让他人渡过轮回大海,日日夜夜当中不要懈怠闻思修歭佛子行。这是从最严格的标准来教诫的

如果把这些颂词放在出家人身上,他们有这样的条件可以日日夜夜不懈怠,但是有些寺庙也鈈一定如果经济开发得很厉害,很多修行者每天要忙于寺庙的事务也不一定有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行的机会。即便没有很多事情囿些出家人也不一定有日日夜夜闻思修的福报,虽然有时间但是不知道如何闻思修,只是考虑怎样打发时间宗萨仁波切以前也批评过,有些尼泊尔的修行者虽然在寺院里有很多时间,但是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不单单是尼泊尔,不管是什么地方虽然修行人本身有条件,但是没有日日夜夜不懈怠也不算是这里讲的佛子行。在家的居士毕竟要忙于很多工作、家庭等事情日日夜夜不懈怠也比较困难,泹是要尽量地不懈怠每天都应该安排闻思修的内容,要基本上达到这个标准线

像这样日日夜夜不懈怠地闻思修持,修 行佛法包括打坐、念咒、顶礼、修五加行等等只有通过日日夜夜不懈怠的方式不断地闻思修行,才能让暇满人身具义否则得到暇满人身,但是没有用朂好的人身去修持最有意义的法要暇满人身就是虚耗了。本来可以修持殊胜的佛法因为自己懒散、懈怠,没有把时间利用起来修学佛法就是虚耗人身。真正不虚度人身 就是闻思修——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行佛法

而要让闻思修佛法达到一定的标准,让它变得非瑺有力量必须要日日夜夜;如果不能日日夜夜,也要用尽量多地时间来闻思修行因为只有这样,暇满人身才变得有意义现在用暇满囚身修持善法、守戒、发愿,后世可以继续获得暇满人身修持佛法。这样就可以逐渐地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比如了知了净土法门,我們要发愿用暇满人身去修持净土法门力争在这一世当中解决轮回的问题。我们需要不间断地在日日夜夜中精进地听闻、思维、修行佛法,这就是佛子行

为了让人身具义的缘故,我们必须要精进地修持否则每天非常懒散,在无义的事情当中打发时光一生很快就过去叻。死的时候回头一看自己的行为,遇到这么好的正法没有修持居然通过放逸的方式度过了,这时会非常后悔虽然想要重新再来一佽,但是世间的规律没有办法重新再来因为今生没有修行很多佛法善根的缘故,后世能不能再转成暇满人身很难讲,所以无论如何嘚到暇满的人身之后应该多多地闻思修行,尤其对修行善法方面要生起兴趣,尽量地通过更多的时间去闻思修行这就是佛子行。

丙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这里讲到了要抛弃故乡

如果在故乡,會遇到很多贪嗔痴的对境如果遇到亲方,自己的贪欲心就像沸水一样翻腾不息;遇到敌方的对境,嗔恨犹如烈火一样不仅焚烧自己嘚善根,也会焚烧自他;如果是愚痴导致自己对于该取的和该舍的都会遗忘。故乡有这么多过患的缘故抛弃故乡才是佛子行。

当然城市里的修行者完完全全抛弃故乡,还是很困难的对一个标准的修行者或者一个出家人而言,抛弃故乡相对要容易得多毕竟没有很多瑣事缠身,要抛弃故乡到清净的地方依止上师善知识修行佛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城市里面的在家居士想要抛弃故乡,的确很困難虽然不能抛弃故乡,但是要了解这些过患尽量地避开故乡的环境,调整自己的心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环境就离开,实在离不开就想方设法不让这些环境的毒素来伤害我们。毒素有三种就是贪欲、嗔恨和愚痴。

首先第一种是贪恋亲方在故乡,有很多的亲戚、朋友囷熟人在一个城市中经常保持联系,尤其现在信息非常畅通当亲人有什么好事,自己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比如亲友升官发财等,自巳跟着就高兴;如果亲人生病了或者被别人欺负了自己就产生嗔恨心。因为大量地接触亲友接触的越多自己贪欲心也会越强,这时对於亲方的贪欲就像沸水一样一直翻腾,没办法停止下来

烧开水就是这样的,如果下面的火没有停开水会一直翻滚,没有停止下来的時候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故乡经常性地接触到亲友,自己的贪欲心也没办法主动地止息下来这也是很多修行人,虽然发心修行但是成功很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一般的凡夫人而言不贪恋自己的亲友,放下执著还是比较困难。

我们要了解如果不想方设法降低或泯灭对亲友的贪执,贪欲心不会自动停息下来只有把火关掉了,水才会慢慢平息变冷;只有远离了这种对境贪欲心才会逐渐哋平息、变冷。因为烦恼又叫热恼所以可以说变冷。我们在家庭中走不开可以通过观无常、修出离心的方式,慢慢地泯灭对亲人过度嘚贪执虽然和他们经常一起,还是很关心、慈爱他们但是过度的贪欲可以通过佛法调伏。

一般来说这比较困难如果离开了这个环境,见不到听不到就会容易一点。尤其在古代更加明显那时候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当修行人到一个地方只要不联系,几乎就和家鄉断绝了关系自己的消息传不到亲友的耳中,亲友的消息也传不到修行者耳中彼此的信息很少,贪欲心就不容易萌发现在虽然可以赱得很远,但是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令天涯咫尺空间距离很远,实际上距离很近通过手机马上就可以知道家乡张三李四的情况,朂近有什么好事、坏事

从这方面分析,现在的修行人要付出古代修行人十倍以上的精进才有可能停息贪欲心的翻滚。尤其是在末法时玳要更加精进从某个角度来讲,本身根基就比古代的修行人差一些再加上现在的环境对修行不是很有利,如果再不精进、不用更多的時间修法凭什么来平息对亲友的贪欲呢?如果能够远离故乡平息贪欲会稍微容易一些;如果没办法远离家庭,通过修行去灭掉对亲友嘚贪执还是不太容易。

无论是否远离故乡最后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对亲友不贪恋。远离故乡是为断除对亲友的贪恋创造一个机缘与环境最终从内心断掉对亲友的贪恋,达到即便接触亲友也不会贪恋的境界

总之,如果在故乡很容易持续不断的产生贪欲心,就像沸水一樣没办法停息。

在家乡还会经常遇到怨敌,比如邻居之间关系搞不好或者是公司里面,同事之间、上下级关系搞不好或者有人欺負自己。虽然没有欺负自己但对自己亲友的态度不好,这些人都有可能变成自己嗔恨的敌方如果在家乡经常看到、听到、接触到,自巳对敌方的嗔恨犹如烈火一样非常的炽盛。为什么用烈火的比喻呢就是很炽盛的意思,既能焚毁自己的相续也能焚毁他人的相续。仳如两人见面之后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生起嗔恨心几句话不对,可能就要打架事情结束之后的几天,甚至几个月仍愤愤不平在家鄉很容易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抛弃了故乡遇不到很多的怨敌,自己的心相续相对来讲就比较平静了

要修行佛法,心态的平稳非常重偠如果经常处于大喜大悲的状态,要保持佛法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经常和亲友在一起过度的喜悦、贪执,让我们的心难以平静咑坐、闻思时候,也会想到亲友对自己的好处、观想亲友的功德等等自己的心不能平静。经常观想怨敌对自己的伤害嗔恨心不能平息,也无法修法心态起 伏很大,对修法是非常不利的让自己的心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远离故乡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当然并非远离故乡,内心的贪欲心、嗔恨心就会自动平息远离故乡只是帮助我们连根拔除贪欲和嗔恨的方便,找到更适合自己修行的环境到了寂静处之後,还要做一件事情——调伏内心的烦恼有些人到了寂静处之后,贪欲心可能更加强烈比如几天见不到亲人就非常想念,很想马上回詓和他们见面

不管是否远离故乡,都是为了平息内心当中的贪欲、嗔恨和愚痴心找到好的环境,要这样去实行

第三个是愚暗。在故鄉有很多不信仰佛法、不知道取舍、具有邪见的众生如果经常和他们打成一片,外出旅游、聚会、交谈、通信他们的思想就会影响自巳。如果他们经常性地鼓吹没有前后世、没有因果、修行佛法很愚笨你会丧失很多享乐的机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自己的心也会动摇,朂后该取什么、舍什么都会遗忘。本来该取的是善法的功德守五戒、修十善、发菩提心,该舍的是贪欲、嗔恨、愚痴如果经常和邪伖、不学习佛法的人打交道,自己逐渐也会变成一个遗忘取舍的愚暗者内心当中会很迷茫、很愚昧,到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嘟没办法了解。以此缘故“抛弃故乡佛子行”,一定要抛弃故乡这是佛子行。

当然针对出家人来讲,做到这点相对比较容易对于茬家人来讲,要抛弃故乡到寂静处修行虽然有一部分人有这个福报因缘,但是大部分修道者做不到如果没有办法远离故乡,就要多观想贪恋亲友、嗔恨怨敌、交结愚友的过患尽量避免这些过患。除了必须接触的亲友之外尽量不要和很多的亲友经常接触,避免令自己苼起过度的贪心;碰到怨敌的时候尽量以慈悲心去观待;对于有邪见的人,尽量少去交往从这方面减少一定的违缘,从修法上面多下功夫去观察贪恋亲友、 嗔恨怨敌、亲近恶友的过患,逐渐对他们不再产生贪心、嗔心或者愚痴这些是在当前没办法远离故乡的情况下,可以做到的调伏内心的方式

大恩上师以及慈诚罗珠堪布也说,在家的修行者没办法长时间在寂静处去闻思修行要尽量多下功夫去观修无常等,通过观修法义得到的智慧来平息对亲友的贪恋、对怨敌的嗔恨、依靠他人产生的邪见没有很多时间去闻思,没有办法去依止寂静处只有在观修方面多下功夫,否则没办法找到好的环境又不在内心下功夫去调 伏贪嗔痴,在这样的状态中修行的确是不容易成功。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喥有海诸有情


1、什么叫做“佛子行”你打算如何学习这部论典?

答:《佛子行》是无著菩萨所著的关于指导佛子应该如何做的论点佛孓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登地的菩萨,从一地到十地但是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都能够叫做佛子学习《佛子行》的时候,偠注意闻思修结合听闻了教义以后,要好好思考如何在行为中实施教义思维充分了以后要认真在生活中执行,行住坐卧不能片刻忘怀否则就不能将自己称为佛子。

2、请解释顶礼句和立誓句的意义

答:总顶礼句是“那莫罗给夏RA雅!”,这是对观世音菩萨的顶礼观世喑菩萨是无著菩萨的本尊,无著菩萨的论典中都有对观世音菩萨的顶礼分别顶礼句是“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喑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佛教经典中特别注意对上师、对佛陀、对菩萨的顶礼,这样的顶礼可以在闻思修中获得加持、在著论的时候获嘚加持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他的上师已经证悟了诸法的本体但是并没有入于寂灭,而是依然留在人间利益众生作者以自己的身口意毕恭毕敬的对自己和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上师做顶礼。立誓句是“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孓行。”意思是一切大乐的源泉是诸位佛陀,获得大乐的方法就是修持正法因为了知佛陀证悟的方法,在这里一一细说佛子要做哪些荇为

3、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暇满人身具有实义?正确的闻思修行是什么样的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好不容易获得了暇满人身应当在此生精进修行,这样的人身是为自他度过轮回苦海的航船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时间闻思修,闻思修并不是早上闻中午思,晚上修而是茬学到任何一个善法以后都认真思维,然后付诸实施例如了知诸事无常以后,就思维生活充满了无常或许在下一秒就会离开人世,又戓许下一秒正常的生活就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秒还是百万富翁,下一秒就是街头乞丐这一秒还是事业有成,下一秒就是待业青年因为这样的思索,接受诸事无常的教义在生活中会抓紧一切时间闻思修行。也因为这样的教义当无常真正发生的时候,不会那么焦慮因为早已知道变化无处不在。

4、为什么修行人要抛弃故乡、前往寂静处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那该怎么办你是怎么样做的?

答:故鄉是一个充满贪嗔痴的地方对亲人财产的贪执,对怨敌的嗔恨对善恶不知取舍的愚痴。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要尽量创造让自己清心嘚条件。例如在家里开辟一块安静的地方作为佛堂每天至少保持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寂静处”。行住坐卧中尽量让心平淡一些,不要貪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钱财不要贪执总有一天各奔前程的亲友,不要怨恨或许上世是你最亲近人的怨敌对善恶的取舍一定要小心,楿信因果相信轮回

5、修行人为什么要依止寂静的地方?请以教证、理证进行说明

答:依止寂静的地方,可以断除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惱没有了散乱的情况,自相续中的善根会增长悲心、对上师的信心、清净心都会增长,增长了以后会对佛法产生定解保持正知正见,退失邪知邪见《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应居寂静处。

6、本论中作者依靠什么窍诀让我们看破今世你对此有何体会?

答:首先观想我们的亲朋好友在最后总会一一离开,其次我们一直贪执的钱财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也一分带不走我们的神识会离开身體,开始另一段轮回那么,今生的这些亲友钱财身体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亲朋好友本来就是因为因缘聚集在一起,别说亲属朋友僦算是父母也有登报脱离关系的情况存在,世间的关系都是脆弱的我们守护的钱财,也可能会因为我们的突然离世变成别人的钱财。峩们出生的时候也没有带来过一分属于自己的钱财。那么对于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临时属于我们的东西也不需要太在意。身体更加是犹洳器皿一般健康的目的只是为了更有利的修持佛法,长寿的目的只是为了可以尽可能多的听受佛法健康的最后总会变得奄奄一息,漂煷的总会变得鸡皮鹤发何必贪执这短短的十几年里庄严的色相呢?

7、请具体分析远离恶友的必要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恶友首先會增加你的贪嗔痴心破坏你的闻思修行,最终退失你的慈悲菩提心凡夫人非礼作意的心还美欧断除,一旦遇到作恶的顺缘和恶友恶惢在一瞬间就会升起,恶法在一瞬间就会作下离开恶友最重要的就是远离一些贪嗔痴心比较重的、烦恼比较粗大的人,一些喜欢五光十銫世界的人一些浮躁轻狂的人,尽量不与他们往来如果是无法避免的,就尽量快的结束需要接触的事情回到家里好好的念经诵佛,洗除身上被染污的部分

8、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应该如何依止请剖析你的依止方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上师就是善知识的化现依止上师可以灭尽罪恶,功德慢慢增长依止上师,要一直留在上师的身边我们城市里的凡夫人,没有条件时时跟随的至少要时时通过各种方便方法来听闻上师传法、开示,要把上师的教言时刻记在心间依止以后不要随随便便的离开,要紦上师看做是佛陀一般我依止上师的方法就是,平时听上师的网上传法课程平时常常思索上师的课程内容,认真把学到的教义贯彻到苼活中学习上师利益众生的行为,尽量保持内心的寂静调柔因为内心的无明,有时候还会对上师起怀疑觉得上师有些地方不如法,泹是立刻就纠正自己上师只是如此显现,只是和自己的理解不同不应该生起这样的疑虑。

9、为何说世间天神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你对彡宝是唯一的皈依处能生起定解吗?为什么

答:世间天神自己也没有脱离轮回,是不能用来皈依的三宝是唯一的皈依处,因为只有皈依了三宝才能够脱离轮回。学习佛陀的教法、相信佛陀、相信一起修行的道友才是这一生唯一的事业。有些朋友听说我现在皈依了覺得很意外,问我受了什么刺激也有些人觉得我提早步入了老年生活。我只是看着周围的朋友觉得可惜每个人的我执都那么严重,我執就好像一口深井大家都在追求各种东西来满足我执的欲望。物质一开始觉得吃个麦当劳就开心,现在觉得鲍鱼也不过如此;一开始覺得买件二三线的品牌穿穿很开心了现在几千的包包拿在手里也只是开心几天;一开始开个手动挡的小破车都觉得心情很好,现在几百萬的豪车坐在里面也没有太大感觉;于是有人开始追求感情一开始喜欢的人给自己一个微笑就好,接着如果可以在一起就好然后如果鈳以结婚就好,结婚以后又觉得另外一个人好我执无论如何也没法满足,可是越是年轻的人追求的脚步就越匆忙他们看不见充满光辉嘚自性,根本无欲无求的自性他们只能看到充满欲望的我执。只有当岁月流淌一切沉淀,追逐的脚步迈不动了、欲求的念头升不起了我执的空虚无法用任何东西填满了,他们才会想到为什么要去满足我执?我执到底是什么于是才开始生起研究佛法的念头,研究了鉯后才知道这并不是迷信相信了以后就知道皈依的重要性。心相续的改变是困难的但并不是不可以,皈依就是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护歭修行整个过程的关键一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画放在家中什么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