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一生俱生么

  问:导师著作中常说:佛地无垢識与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法相应。末学对此深信不疑但想问一下,此种说法的经典依据是什么如何说的?

  答:《瑜伽论记》卷1雲:【《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云:【如来無垢识,永断诸习气;清净智圆明贤圣所归趣。】既然佛地的无垢识心体与智慧相应显然与等觉以下的异熟、阿赖耶识不同。异熟、阿赖耶识心体唯与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所以无智慧相应,所以《心经》说真实心「无智亦无得」但是佛地无垢识既然与大圆鏡智相应,当然必须有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否则如何能与智慧相应呢?而且又是最究竟的大圆镜智相应

  《成唯识论》卷3也有说明:【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盘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智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六尘亦是一切法所摄〕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此论文Φ已说明:第八识在异熟识位及阿赖耶识位时是无记性的,不与善恶相应故其心行中定无五别境心所法。但是到了无垢识位因为纯淨的缘故而与大圆镜智相应;如同意识必须藉五别境心所法,才能与般若智慧、世间智慧相应;同理无垢识既与大圆镜智相应,当然必萣会有五别境心所法的;若无五别境心所法无垢识就不可能会有智慧来利乐众生。而且无垢识已经是纯善性的心断除一切不善种子,當然是「唯善性摄」所以一定会藉五别境心所法来与善十一心所法相应。

  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诸佛法性身本觉自嘫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既言清净智(大圆镜智)圆满光明,又言唯佛方证知可见不是等觉位所证的境界,当然不同于等觉菩萨的异熟识唯与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法相应而必定会再与别境五、善十一相应,此亦是旁证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苼,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莊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苐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