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寒山问拾得人生哲理学问

第十一讲 道家、道教的哲学与文化
当前位置:&&&&&&&&&
第十一讲 道家、道教的哲学与文化
】【】【】
&&& 时 间:日上午9:00~11:30
&&& 地 点:国土资源部B503会议室
&&& 主讲人: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 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57年至1965年在北京大学读哲学专业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方向研究生。毕业后于1966年至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作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该校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社会兼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佛学与宗教学文科基地学术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导师、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顾问、华侨大学客座教授等。
&&& 主要著作:《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国宗教与文化》、《中国道教》、《儒学价值的新探索》、《走近中国精神》、《宗教.文艺.民俗》、《中国宗教通史》(与张践合著)、《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与吕大吉合著)、《道教通论__兼论道家学说》(主编)、《宗教与民族》一、二、三辑(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约250篇。
道家、道教的哲学与文化
&&& 一、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 (一)、孔子是道德大师,老子是智慧大师,孔老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
&&&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为核心,体现了古代的人本主义与和平、和谐精神。老子的思想以“道德”为核心,体现了古代的自然主义与自由、平等精神。
&&& (二)、儒道两家是中国人灵魂和中国文化的两面。儒道互补是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互补,是进化与回归的互补,是阴阳刚柔的互补,是现实与超越的互补,是群体观念与个体观念的互补。
&&& (三)、儒、佛、道三教合流,决定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势。而后期儒学与佛学皆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
&&& 二、道家与道教的异同。
&&& (一)、两者之异:
&&& 1.道家是由老子创立,至庄子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它们追求的大道是宇宙真理,不是主宰人间的神灵。道教是汉末形成的宗教,祟拜三清、四御和各路神仙,是多神宗教。
&&& 2.道家的生死关是自然气化说,以顺命的态度处之;道教则反乎自然,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 3.道家不赞成结社,“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教则有相关的教团组织、宫观场所、丛林制度、戒律道术。
&&& (二)、两者之同:
&&& 1.道家是道教的重要来源,道教是通过神化老子和《道德经》而形成的。
&&& 2.都崇拜大道,视道为宇宙之源、万事之理、成人之本、修身之要。
&&& 3.道家的重生轻物、清净无为、形神抱一,以及玄同、坐忘、心斋等思想皆为道教吸收,成为修道炼养的准则。
&&& 4.道教在发展中不断向道家回归,以保持其健康的发展方向,如全真道就强调精神解脱,而不看重法术。
&&& 5.道家哲学借重于道教普及于民间,成为民众的生活智慧。
&&& 三、道家哲学的精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一)、尊道贵德。道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源泉和秩序,是永不枯竭的动能。德是道体现于万物之中的性能,得道则生,失道则死。尊道贵德、向道爱德、修道积德是道家生命哲学的追求。
&&& (二)、道法自然。自然是本然的意思,顺着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便是法自然;胡作妄为、强加于物、矫揉造作都是反自然。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是不为,而是尊重本性和生态,按自然规律办事。
&&& (三)、重生贵养。重生轻物,少私寡欲,与人不争,心平气和,和光同尘。道家很看重心理的自我调节,强调弱化贪欲,学会放弃的智慧,糊涂的智慧,以不争为德。
&&& (四)、超脱逍遥。道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和状态,庄子称为“逍遥”,不受世俗的名、利、礼教的约束,远离凶险,获得旷达自得的生活。但是社会生活复杂多端,道家教人“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并使实用的人生变为艺术的人生。
&&& (五)、贵柔守雌。“以柔克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一种韧的精神,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 道家哲学推动了中国理论思维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宇宙论、人生论有重大贡献,其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道家哲学的基础上,中国的美学和艺术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其审美情趣以纯朴、恬淡、自然、天真为取向,讲究含蓄、传神、意境、气韵生动。道家对礼乐和宗法的批判,形成中国思想史上不断出现的革新思潮,强化了民族的反省能力。道家的辩证思想成为历代策略学的理论基础,“欲取固与”的智慧也演为权变之术。道家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导向,成为历代隐逸之士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道家哲学还为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儒家、法家及玄学,提供理论智慧,为接引和翻译佛学进入中国建立桥梁。道家哲学还为道教的产生作了雄厚的理论准备,因此在中国宗教史上有重要地位。此外,在现代社会,老子和道家的哲学对于克服人性异化,推动生态环保事业,丰富管理科学与行为艺术,诠释当代物理学成果,都有借鉴意义。
&&& 四、道教哲学的精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一)、尊道贵德。道教更重视悟道修德、行道施德,相信“功德成神”,立三千功,修八百果,便可成为神仙。所以要“功行两全”,即内修性命之功,外行济世之事,单务方术不能成仙。
&&& (二)、生道合一。《内观经》:“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
&&& 道合一,则长生不死”。个体生命道修成丹,最终与永生大道合为一体,便可长生。道教一切修炼长生之术都以“生道合一”为理论基础。
&&& (三)、祟神敬仙。神为道气所化,仙为人修道而成。三清神中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神仙的特点是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神通广大。现代的诠释应当是神仙乃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神仙有四大:大智慧、大寿数、大自在、大功德,这可以达到。
&&& (四)、性命双修。修道炼养要兼顾心理(性功)、和生理(命功)。道教的性功强调清净无欲,多与道家、儒家、佛家相通;而其命功必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为道教所独有。性命双修的普遍意义是人们要同时加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并互相促进。
&&& (五)、阴阳交合。道教认为人体内有阴阳。如果有阴而无阳则变鬼。通过炼养,除尽阴气,炼成纯阳之体,便是仙。炼养内丹的关键在于体内取坎填离,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又称龙虎交媾、铅汞颠倒。这是将周易阴阳哲学用之于内丹学的形态,属于道教易学。
&&& 道教哲学最大的贡献是突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结构和生命的优化,既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又注重生理生命的护养,发挥出一整套养生长寿之道和身心自我调适的方法,它在生命信仰、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三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知识,弥补了儒、佛两家的不足。道教影响了中国哲学,内丹学形成一个理论高峰。道教影响了中国科技,特别是中国医学。道教神仙信仰及其仙话,为中国文学艺术提供了生活理想、艺术想象、故事素材、语言表述。鲁迅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是指道教的草根性,与民俗信仰联系紧密,神灵互换共奉,文化活动交织进行,道教的杂而多端与多神崇拜最能体现汉族民众的性格特征。道教是中国现存五大合法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在近现代衰落,人才缺乏,理论陈旧。目前正在复兴中。道教的养生文化仍有很大的当代价值,它的尊道、贵德、重生、能容、不贪、抱朴的品格,与当代文明的发展是一致的。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开拓创新,是道教界人士与道教研究者的共同任务。
&&发表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道家的人生哲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道家的人生哲学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设为首页||||
还没帐号?
微信号:daoisms
您的位置: >
热门搜索: |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哲学思想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闵智亭&&&&&时间:&&&&&
编者按:本文系道长于今年6月访问加拿大多伦多市时,在多伦多市社蓬
莱阁的讲学稿,本刊发表时略作删节。
一、道教宗源于黄帝、老子:道教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发展于中国土壤的古老宗教。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神仙信仰的修持理论,源起于黄帝而集成于老耽。庄子、列子、文子等真人,是老子思想的阐扬者。所以道教历来是以&黄老遗风&居立于历史潮流。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沛人以《老子》为圣典,建立道教组织,作《老想尔注》,具体地把《老子》教义化。从此黄帝、老子之道的哲学精神便在道教中绵绵相传至今,致使社会名流凡致力治国修身之道者,无不崇拜老子,探求隐逸全真之道者,无不效法庄子;迫索神仙变化者,无不根据《列子》。道教以它丰富而精深的教义,屹立于社会几千年,根源就在于教理教义&宗教哲理,深入人心,遍及社会各阶层,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而道教信仰的道,乃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其具体精义,均载于放射折学异彩的中。没有,世界上也就不会出现道教。
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因势利导,审时度世,行&无为而治&则!又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处世待人则身修;以&深根固蒂&为修炼途径,则可长生久视。道教深信,通过一定的修炼,人是能够返本还原,和大自然的&道&同一体性,能够永世长存。&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亦即根本的教理教义、根本的信仰。
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即《太平青领书》)早已把《老子》精神贯穿于经义,认为&元气&凝成天,分而生&阴&成地,阴阳相合施生人。这是对《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阐发。早期道教的《》,是教徒必读的经书,经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之外,又人在天地之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所以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与体现,是宇宙的本源。东汉王阜《圣母碑》中说&老子即道,生于无形,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人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终始,老子道成身化,常降世教化世人,自伏羲、神农以来,累世为圣者之师&。据《魏书.释老志》载,北魏嵩山道士曾见&太上老君下降&,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中国的信道者很早就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就是太上老君,就是中国大圣人&老子。道教所崇拜的神和仙,都是中华民族本民族中的得&道&之士。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会喜欢
最近更新热点推荐
《玉枢宝经》全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约出于宋代,是著名的道教经典。 按道经记载,九天应元...[]
摘要:《历代神仙通纪》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内容庞杂,举凡神仙传记、灵验事迹、传奇故事、善书序跋,以...[]
摘要: 近年来,清代全真道传戒历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有待解决。本...[]
信奉六十太岁神,礼拜本命太岁和值年太岁以求消灾赐福,是今日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习俗。台湾学者萧登福先生认...[]
降圣节是道祖太上老君降圣成人,救度兆民的开端,自大唐开元元年年开始,玄宗皇帝便将这一天提升为国家级庆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理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