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永远的大便带血警惕六种病政府,永远怀疑政府,它们什么事都干得出

不是政府人士,永远不要去做政府的吹鼓手,因为吹鼓手在政府眼里永远只值一个夜壶铜钿,尿急了拿出来用一下,用完了将夜壶放到最角落地方;你吹得越起劲,不仅公众看不起你,政府更看不起你,所以吹鼓手都没有好下场。----塞瓦提斯六品侍郎
今日已看00001条笑话
超过了1%的哈友说三道四技术文摘-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 文档快照
历史中国经济下岗国有企业改制杨九利益相关:东北某小城市机械厂,父亲买断。要知道是怎么回事的,请看上面的答案。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认为现在国企现在越来越强势的原因除了上面答案中的宏观的东西,还有个原因就是甩掉了一大批“利用价值小”的人。买断的大多数是什么人?四十到六十之间的居多。为什么买断?被忽悠被吓唬的!我父亲当年买断的
历史中国经济下岗国有企业改制杨九利益相关:东北某小城市机械厂,父亲买断。要知道是怎么回事的,请看上面的答案。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认为现在国企现在越来越强势的原因除了上面答案中的宏观的东西,还有个原因就是甩掉了一大批“利用价值小”的人。买断的大多数是什么人?四十到六十之间的居多。为什么买断?被忽悠被吓唬的!我父亲当年买断的时候四十八,当年他们单位的领导故意散播“现在不拿着钱下岗,以后发不出工资更惨”,“以后直接下岗,错过了这个机会连买断的钱都不给你们”这种言论。当时我姐姐考大学,怕我姐姐因为没钱上不了大学,我爸爸和全家吵翻了天,一定要买断。三十多年工龄,十万。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东北好多工厂的领导被爆侵吞工人的买断钱。他报给国家的钱数是一年5000,回头告诉工人国家只给了2000,。越多人下岗,领导越是发财。后来很多工人为此上访。留下的大多是年轻人,按工龄买断不合适,也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现在我爸爸曾经工作的工厂很有钱,每天不上班发工资。领了被买断,领导手指头缝里楼下来的钱,国家又干什么呢?炒股啊,忽悠大家一起来炒股~这帮老家伙有钱了,多少闲置资金啊。不把老实人骗的活不起怎么行?我爸爸继续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尽忠,毫无保留的相信国家会给他一条生路。于是他从没有工作,变成了没有工作也没有钱,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的老头子。我爸爸五十多岁的人,为了能让我们吃上饭,让我和姐姐上得起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必须在一个私人工厂里打工。纯体力活,每天10个小时以上,冬天还在室外,东北的室外干活,每天十几个小时。我妈妈去扫过大街,扫过厕所,摆过地摊,我7岁,帮忙扫大街摆地摊。那几年,每到冬天,我们全家差不多只有两种菜可以选:土豆,白菜。如果只是钱的问题倒还好,可是钱引出了人性中的恶。我目睹了很多亲人之间的可笑闹剧。直接导致我怀疑爱,亲情,信任,良心,如跗骨之蛆,在我生命里投下永恒的阴影。很多事情你不相信,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也许国家本意是好的,但我看到了太多的欺骗,恐吓,争吵,凄凉。老工人确实利用价值小,可是用过了就不管人家死活了?他家人的死活也不顾了?现在国企的强势带着多少人痛苦的回忆?这件事,不管你说对国家多么的有利。我只想问问,好处在谁的腰包里?谁来为我家庭的不幸买单?霍真布鲁兹老爷,微信公众号:霍老爷的小木屋今天早上,我写了这么一个小说,有哪些可怕的故事? - 霍真布鲁兹老爷的回答。这个故事,除了部分情节,其内核是个真实的故事。当时看报纸,有报道说一对夫妇被人发现死在屋里很久了,法医鉴定他们生前一直在偷饲料吃。下岗这个事已经离大家太远了,所以在这个故事的评论里,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写的是什么。90年代末的中国,有很多人在菜市场晃悠,等着菜贩子把烂菜叶扔掉,捡回家里去。这些人十有八九是下岗职工或者家属。这不是减员增效,改革体制,一堆高大上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下岗前国企工人是什么。在现在的语境里,这些人是人浮于事,大锅饭,懒虫,部分对,但不仅仅是这样。其实下岗前,工人是一种高福利低工资的待遇。这种待遇,其实是跟国家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工人拿低薪,国家负责工人的一切,包括养老。很多工人原本是东部城市的,为了建设国家来到山沟沟。两代人扎根在这里,可以说工厂是他们的,他们是真正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延迟五年退休让你很不满,你就能理解工人为什么不满,这是一回事,契约被撕毁了。而下岗要比延迟五年退休严重得多,这不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而是欺骗。更有甚者,对这些人来说,不光是经济冲击,还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冲击,他们曾经是国家的主人,一下子变成国家的负担。那时候,动用了一切宣传机器,对下岗工人进行污名化。如果大家还记得黄宏的那个相声,应该记得那句台词,“我不下岗谁下岗”,其实等于戳工人的脊梁骨,你们曾经是国家的蛀虫,现在是你们改过自新的时候了。题主非常敏锐,意识到很多垄断型的央企根本没有淘汰,反而更加强势,现在垄断央企的服务质量怎么样,体会过的都知道,不用多说,可这些最该增效的企业,根本就没动。怎么结尾呢?我写不好。我曾经跟人讨论过这个,一个网友说,他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现在终于挺过来了,但是一听见刘欢唱“心若在”,眼泪立刻就流下来,饭都吃不下。有人当时反驳她,她说,我不跟你们吵,我祝你们都别成为国家的负担,改革的绊脚石。就像我的小说里写的,你叫王铁柱也好,叫李建国也好,叫刘解放也好,有时候,你一不小心,就成为了绊脚石,谁又能幸免呢?欢迎关注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肖玉龙,iOS工程师我妈妈就是一名下岗女工。我家在山西太原,我妈原来工作在一个在太原规模数一数二的针织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床上用品,内衣,袜子,毛巾等生活物品。大概从1995年开始,就隐隐约约感觉工厂效益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这之前,从来都是人休息,机器不休息,一周只有周二下午是全厂工人休息,原因是要检修机器。每周这时,周边的小贩就会从各处赶来,街上好不热闹。当时,拒家里大人和邻居说,厂里就开足马力生产就行了,效益好的不得了。但是从1995年开始,变化产生了,产品开始有积压,工厂不是全负荷运转了,10台机器可能就会有一台停着。渐渐到了1997年,差不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当然,周边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都不好过,大人们都说,南方人生产的东西,物美价廉质量好,把他们的生意抢了。先是拖欠工资,再到发物资(积压的货物)抵工资,再到全厂放假一分钱没有,也就用了三年多。我是在我妈单位子弟小学读的书,同学的父母就是这个厂的工人,顿时发现,几乎全部同学的父母都下岗了。但是没有办法,要生活啊,就外出打工。针织厂,除了个别化验员,设计员,机械修理员以外,其他都是操作工,与富士康生产手机的操作员一样,没什么技术积累,只能出卖体力。有做服务的,开出租的,做小本生意的,也都能维持温饱。注意一点,就是我们这代的爷爷奶奶辈,几乎也是从这个厂退休的,也住在单位的小区里。但是由于已经退休了,会领取一定的退休金,加上老人开销小,又都是双职工,山西人勤俭节约的美德,总会有些结余,补贴他们下岗的子女,我同学的父母,所以,还没有到吃不上饭的地步。
1998年,从上而下来了一个“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么一个事情,就是国家鼓励、帮助困难企业员工走出工厂,另谋出路的政策。具体的就是,和工厂签署一个协议,然后接受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再在政府帮助下找到新的工作。话是这么说,但主要的一点就是和工人签了协议,剩下的在我看来就是走过场。我妈去了一个电脑培训班,学打字,五笔学不会,就学双拼,考试内容都是提前告诉的:在规定时间内打出一段已经知道并反复练习过的文字。然后那个帮你再就业的事,就是给一些有盈利能力的民企私企名额,必须接纳下岗工人去工作。去是去了,不过好像几个月之后,都由于各种原因辞退了。我妈他们厂是山西“下岗”这件事的典型,还由于搞得好,上了新闻联播,所以,下岗工人的待遇和后续事宜的处理,在全省范围内都是比较好的。当时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员工签署下岗协议。这个协议,明显对工人不利,原来的厂长,因为和工人感情较深,好像办这件事不是很利索,就换来一个新厂长,他的任务就是,在一个期限内,让全厂职工都签署那个协议。后来,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升官了。知乎用户,观察者前面各位已经写得很好了。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下岗大潮的时候,99年春节晚会,黄宏喊出来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其时我还年轻,只是隐隐觉得这话不妥。父母也很惊讶的嘀咕了一下。后来参加工作,和一些东北的同事偶然提到此事,他们说在那些老工业城市,很多人直接就把电视关了,年都没过好。前不久开车的时候又从电台听到了这段小品,虽然心里有准备,听到黄宏以他特有的风格喊出“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心情还是如同被球打中的玻璃窗一样碎满地。设想你是一个兢兢业业甚至有些骄傲的八级钳工,因为领导要保自己整天瞎混的小舅子而被下了岗,天天蹬三轮养家,肉都舍不得多吃,大过年包顿饺子,听见黄宏喊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会做何感想?下岗这事国家有愧,或许也有逼不得已的苦衷。这些对我而言其实并无意义,我家里没有受到下岗的影响,我家所在的小城市所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但这句话我真的不能释怀,ccav和黄宏竟然在温馨的大年夜,东北人尤其重视这一晚,以这种方式消费这一话题。凄凉,心碎。-------------------------------------------------可能是黄宏出了事吧,突然这么多赞,稍微引申下。我说国家迫不得已,是因为任何一个人去看当时的的情况,都能知道那种模式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延续下去。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在那种情况下发展。国家有愧,是因为它打破了契约。这点可以参照 @霍真布鲁兹老爷的答案。我个人是不喜欢站在国家的角度讨论问题的,国家两个字,概念太大,掩盖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对普通人来说生死大事,对国家来说连疥藓之疾都算不上。但就算站在国家的角度,这事也可以值得探讨:我甚至可以同意所谓工业党的说法,总要牺牲掉部分人,才能换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先不说道德,也不说是否有因果关系。但至少,也应该检讨下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伦敦因污染牺牲了一千多条生命,换来的是清洁空气法案。大萧条时美国牺牲了一整代老兵,换来了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我们呢,牺牲了两千到三千万下岗工人,换来了什么?就换了点钱对吗?据说属于我们的不知道存在哪个央企账户上的钱?换成了国企的效率?油价一百美元都能亏损的效率?换成了仅仅十余年后依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的王霸之气? 这么换来换去的划算吗?cOMMANDO,呃……烹饪爱好者我家在哈尔滨,由于父亲在商场工作、母亲是大学老师,家也在大学校园内,所以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但是弥漫在整个城市上空的绝望气氛还是能感受到的。街上的小摊贩多了很多,大部分一看就是被逼无奈出来摆摊的,坐在路边也不说话,面前摆着袜子、手套、帽子等廉价商品,我估计一天都卖不出一件。那时候从学校走到家,一条路2000米两侧都是旧书摊,旧书扉页上都是各工厂图书室的藏书章。政府门前的请愿就不说了,社会治安大恶化,抢劫乃至杀人等恶性事件频发,大部分都是生活没有着落的工人被逼无奈。家长根本不敢让孩子一个人进楼道。至于其他的惨烈故事,听说过,但没有亲眼见到过,就不好在这儿说了。作为重工业基地,哈尔滨的情况还要远远好于沈阳,我有个朋友是沈阳人,后来聊起来,那时候的沈阳可真算是哀鸿遍野。至于说工人们是loser的……这就太过分了。就我所知,很多下岗工人当初就是按 “产业工人” 的路子来培养的,你当好一个齿轮,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专精一个领域,努力工作,拿低薪,国家帮你负担其他的一切(住房、福利、养老、就医、小孩教育等),一个人从18岁开始被纳入到这个轨迹中,努力工作,到了30岁,忽然国家把脸一抹说大不了从头再来——我自认也不好转这个弯儿。举个简单例子,就从今天开始,国家说你之前受过的所有教育和所有专业技能都不顶用了,所有人都要靠克林贡语(你不会说吧?我也不会说)等级和走钢丝的能力找工作,会走钢丝的有饭吃,不会走钢丝的每月给你500块钱,同时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措施——你觉得你会是个loser么?知乎用户,要饭的下岗这两个字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来说是一个痛苦不堪的回忆,不是一个loser可以概括的,有些小朋友一副精英嘴脸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说这个事,我认为非常没有人性。四川虽比不上东三省工业重镇,但当年搞三线建设,成都东郊一夜之间冒出很多大型工厂,比较著名的是420厂,贾樟柯拍的二十四城记就是说这个,虽说有为房地产开发商打广告的嫌疑,但片中所述基本属实。东郊这些工厂以前牛到什么地步呢?这些工厂的工人,以及工人子弟,是完全看不起成都城区的人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福利水准,和成都城区的人相比就像是如今的500强外企与个人小私企一般。请注意,这里只说是福利,但对应的是低工资,因为国家对工人有承诺:国家管你的一切,吃喝拉撒教育养老国家当时都承诺全接管了,这就是所谓的高福利,然后国家问你,都这么高福利了,你拿工资来也没啥用,象征性拿点吧。我妈说,那会儿成都的姑娘找对象,都是往东郊跑,媒人要能给说个东郊工厂的老公,媒人的份子钱都要多给许多,就因为两个字:稳定。然后呢?9X年大规模下岗,东郊成了什么地方?那阵子,一个成都人说买房买在东郊,是被其他人所看不起的,这种观念甚至一直持续到2007年,东郊工厂大规模拆迁,开发商大规模入驻开发,客观来说,那一片虽然称之为东郊,实际也就是成都二环左右,算是相当好的地段,开盘平均价4000,没人买,为什么?因为东郊在成都人眼里就等同于脏乱差穷。9X年那阵子,每天都能听到爸妈在说,东郊的工人又把一环路给堵了,建设路又有xxx人闹事了,为什么?因为铁饭碗没有了。同意@cOMMANDO的说法,他们不是loser,不要说他们懒,要知道,很多下岗的工人,都是技术能手,就好像《二十四城记》里,有个工人问厂长:“20多年,我有没有迟到?20多年,我哪年不是先进?”但是对不起,还是下岗了。其实这些下岗的工人中,大多数都是老实巴交的、真正意义上的、被国家所教导灌输的那种合格的社会主义工人,勤勤恳恳几十年,听国家指挥,你一句话,不给人家饭吃了,都是人,两口子要吃饭,孩子要上学,父母要照顾,你让他们怎么办?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欺骗,国家毁掉的是他们的青春和人生。一个人,感觉自己受到了这么大的欺骗,感觉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就这样被毁掉了,他们的心情,岂是一句"loser"就随便概括了?知乎用户98年,父母所在的煤矿倒闭了,母亲因为年龄大,办理了内部退休。父亲则被一帐算清、买断工龄,和这个单位再也没有任何关系。楼上某些人说改革是必然的阵痛,我虽然赞同,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这样的阵痛放在个体身上着实沉重。在我看来,政府是为了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才推动了国企改革和职工下岗。这带来了一个问题——职工的生活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也被要求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实现这一转轨,职工最缺的就是钱。(8月4日批准盐城殷庄煤矿报废闭坑,父母正式下岗)(父母的单位)煤矿的标志性建筑——煤仓
就拿煤矿举个例子吧煤,说完了大家就会明白,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为何也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父母所在的煤矿说是一个单位,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圈子。相对于外面的村、镇来说,煤矿都是一个异类的体系。在这个小小的体系里,职工从住房到医疗再到孩子的教育都是由单位一手包办。住房是矿里分配的瓦房,个人没有产权。医疗,小病靠矿里的医务室,大病就到煤矿集团总医院。而我们这帮职工孩子的教育,幼儿园到小学就交给矿里的子弟学校,中学如果有能力就会被送到煤矿集团的职业中学,就算不读书的,还可以在矿里找到一份顶替父母的工作。可以这么说,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在今天是压在居民头上最沉重负担的问题,对那个时候的煤矿职工根本不需要担心。这样的安定环境,让人丧失危机感。有些人上了二十年的班,一切都在轨道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有序进行,而他不知道的是,外面的世界已经在不断地改变。煤矿子弟小学学生野炊于微山湖边野炊留念工人集体宿舍
煤矿倒闭的前一年开始,矿里就不怎么能发出工资了。记得倒闭前几个月,我和妈妈在家吃了几个月的蔬菜,真正的几个月蔬菜,不带半点荤腥。父亲过生日的时候,清楚的记得妈妈做了一个煎鸡蛋,就当庆祝了。也许有人会说,不吃荤又能如何。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家的情况比较好,双职工,父亲还是单位的中层干部。那些单职工家庭,过得就更为艰难,有些人每天中午能吃到的顶多就是屋后空地上种出来的韭菜。当然,这些都是轻的,最艰难的是矿倒闭以后的那段日子了。
我们那个煤矿虽然属于盐城矿务局,但是实际上处于江苏和山东交界地带。远离盐城,而矿里的人基本都来自于盐城本地。煤矿倒闭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搬家大潮。没有盐城人会继续留在煤矿。大家纷纷都靠着租来的卡车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留在矿里的细软往家乡搬。而家乡那边,对于绝大部分矿里人来说是陌生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接收自己的单位,也没有自己的住房,孩子的读书也需要安置,总之以前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再来,而这一切,最需要的是钱。从前计划经济下煤矿提供的一切公共产品和服务,从煤矿倒闭的那一刻开始,下岗职工们就要开始用钱来购买它们。这就是生活状态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转变。但是钱恰恰是大多数人最缺乏的。我的父母平日里生活比较勤俭,即便是月月足额发放工资的时候,父母也舍不得随便花一分钱。所以在矿里的十几年,父母有了大约一万块钱的积蓄,而父母的很多同事,因为平日里基本没想过离开矿的生活,所以倒闭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存款。父母的这些同事们,在突如其来的下岗面前,他们的恐惧可想而知。我的一个同学,平时他的日子让我和哥哥及其羡慕,因为煤矿效益好的时候,他们家基本天天桌上有荤菜,他自己每天牛奶、零食都没断过。等到煤矿宣布倒闭的那天,他的妈妈瘫坐在煤矿办公大楼前,嚎啕大哭。因为没有一分存款的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回到家乡该怎么过下去。
而我家,经过短暂的混乱,逐渐走上了正轨。回到家乡,父母先租住了一个小瓦房,然后就靠着手上的那点存款开始谋划将来。父亲是医生,回到家乡,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自己开一个诊所,而母亲就一心一意协助父亲打理家里家外的各项事务。我因为在矿里的教育质量问题,回到家乡就留了一级。在这里要表扬一下我的父亲。父亲才进入煤矿的时候,他还是卫校毕业的中专学历,但是在煤矿十多年一直艰苦自学,获得大专自考文凭,所以在考取正规的行医执照时,没有遇到任何问题。诊所开业之后,家里的经济逐渐开始好转。当然,这之间,少不了求爹爹告奶奶四处打点,被人欺负被人压榨,即便是十多年过后的今天也还要为时不时上门敲诈的各种地方势力所烦扰
说到这儿,肯定很多人都没觉得这下岗有多困难。我想说的是,我的父亲是一个有学历有手艺的人,母亲又善于筹谋,才不至于回乡落魄。但是煤矿的主体是那些只有体力可以出卖的工人。他们有人四十多岁了一家老小还挤在一个十平米不到的瓦房里靠着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没有了煤矿的工作他们等于什么都没了,回到家乡,贫困还是难以逃避的,孩子的教育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我妈已经从内部退休转成了正式退休,每个月可以领到1000块钱的退休工资,而我的父亲还有三年才能正式退休。有的时候,母亲说起当年矿里的生活,总会在感慨之余强调一句,幸好煤矿倒闭了,不然我和我哥别说考大学了,就算能读大学家里也拿不出读大学的钱。因为,当年分流在别的煤矿的父母的同事,临近退休的时候(2013年),一个月的工资才两千块多一点。
楼上的几种观点我听着觉得很可笑。所谓的国家工作没做到位,没有保障,这个想法过于幼稚。本来就是为了甩包袱刺激经济才搞的下岗,再做那么多工作,比如对已经四五十的人进行再教育,想想都知道不切实际,没有人会再考虑那么多,谁也不想再制造新的包袱。所谓的下岗职工活该说,拜托,这么说的人将来你遇到任何困难我都可以说你活该。那样一个时代,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小格子里,谁会想到有一天持续几十年的这种生活会突然变天。都是普通人,眼光大多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你总不至于让那些一天在矿井里挖十几个小时煤的人回到家再继续学习吧。这个矿井一直延伸到微山湖湖底,倒闭的时候被实施爆破。还可以开采二十年的煤炭被淹没在了水下。PS:最后插一句题外话。你们知道98年的时候,一个国企煤矿的职工,一条命值多少钱么?
一万人民币!98年的夏天,我们矿在倒闭前死了最后一个职工。。一个还有一个月就退休的老职工。矿里给的补偿就是一万。说这个事情,只是感慨。当初很多人那么依恋煤矿的安稳,不少人为此付出了大好青春,还有人年纪轻轻就失去性命。太不值得了。。以煤为业扎根煤矿,主人翁精神。。。其实国企真正的主人翁是矿里的领导们。。我们那个矿的某领导,在最困难的最后一年,依然在矿里搞大拆大建,建了一堆新的家属区,这些家属区在建成几个月后,就被瞅着煤矿倒闭前来扫荡的当地人拆成了一堆建筑材料。而他,带着几百万的家产顺利地回到了盐城。。。按照那个时候煤矿的抚恤金标准来衡量,大约几百条人命攒在他手里。。。十六年前的宣传栏,这样的宣传栏在煤矿随处可见十六年以后,我再次回到这个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看到的只是一片人们匆忙离去之后留下的遗迹。当地老乡还握着我的手,问当年谁谁谁现在怎么样了。人们都是仓促之间四散而走,我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十六年前的口号——拼搏奉献还依稀可见。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强调为企业、为国家献身和奉献。下岗的时候,很多人真的为国家最后一次作出了奉献——自愿下岗,为国家减轻负担。其实我这个答案,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想给所有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提个醒,尤其是90后到00後的这些人。你们脑子里的很多东西,市场经济、自谋职业、宏观调控、改革,等等等等,都是一些新概念和新词汇。你们用这些概念来给过去的年代贴标签、下定义,甚至去嘲笑过去时代的人们,非常不合适。现在就算是90后的这一代人当中的一群人,依然有可能会重复过去一群人的历史。比如现在在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里的那些没有背景的工作人员。。。国企为什么越来越强势?其实这个现象,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解读都可以出N本大部头研究著作。比如从政治学的角度考虑,国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等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外资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再比如从中国的社会阶层的固化、上升通道的减少。。都可以。。附上一条新光集团刘东煤矿的网站链接。有兴趣的人看看就会发现,这个煤矿其实和我小时候的煤矿依然没什么区别。充满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所独有的家的感觉。新光集团淮北刘东煤矿匿名用户下岗,在东北应该是最疯狂的。我生在辽宁省的一个重工业城市。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甚至直到90年代,东北,尤其是辽宁,经济一直都是很牛逼的存在。沈阳就不说了,鞍山钢铁、抚顺煤都,这一圈都是相当不错的重工业城市。我家在某个大型城市的一个区政府所在地。当时我的父母都在一个单位上班,那是个很大的企业,什么医院学校幼儿园全部都有,还有自己的货运铁路,浴池有现在游泳馆的三分之二大,东北的人应该都了解那个环境的吧,每天上下班,都在固定的地点,几十辆大型客车将工人送往全市各个地方。那个时候,由于有这个牛叉企业的存在,区政府、区教育局、医院、法院、公安局等等几乎所有的行政单位全都在我家这边。我小的时候还经常去工厂里转,印象中,真的是太大了。后来,我父母先后下岗,那个时候,我记得我的父母都是40岁左右。因为是特殊工种,所以母亲砸点钱早了几年退休,而父亲,直到今天,依然没有退休。因为,那个大型工厂早已不见了。当时改制称为股份制公司后,我还清楚的记得我的父母作为股东给发的那个股份制的东东(可惜后来屁用不顶)。买断工龄,确实有,因为那个厂实在是太大了,人数多,大部分人买断工龄,给了你2、3万,你以后是死是活,与这个企业再无瓜葛。短短时间内,几万人连带他们的家庭(因为那个时候很多都是家庭男女双方都在一个企业工作)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的人全部失业,或许波及人数高达十万,社会瞬间就塌了。真的就如塌方一样。之后,我家所在的那个地区开始没落,区政府、法院、医院等等全部搬走了。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工作,我当时年纪不是很大,专心上学阶段,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的那个阶段。但肯定是非常难过的,因为很多家庭都是男女全部下岗,而社会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承载这么庞大的多出的劳动力,很多人没有工作。不过,像卖女儿这样的事,我没听说过。关于那个企业,后来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有台湾人想来接手,可惜没有成功。听很多人讲,这个企业不是因为产品不行,也不是因为销路不好,当时的主业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倒闭,是因为腐败。再后来,企业倒闭了,不是某些朋友们说的下岗部分人,留一部分人,而是全部下岗回家。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蓝领工人,有很多人有着一技之长,可是他们下岗了,回家自谋生路,有的去蹬三轮车,有的去摆摊干小买卖,有的去给人家当保姆,有的去当保洁员···这种全社会的快速崩塌比如今什么经济危机而带来的失业潮要迅速的多。曾经,虽然企业已经停止运转,但是那些代表着工业象征的大型设备,连绵上千米的各种大型设备还都摆放在那里,到了后来,也被人冲到厂里,能砸的全部砸了,能带走卖掉的全部卖掉了。现在只剩破败的草地。关于朋友们提到的懒惰,铁饭碗应该是有的,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绝大部分不会那样。正相反,我看到的他们,起早贪黑,甚至从事危险职业,我母亲之所以能提前退休,也是因为特殊工种,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次,这个企业出现了大型事故,多人一氧化碳中毒,大家都知道的,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人直接就倒那了。那个年代,媒体也不发达,此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万幸,我母亲抢救了过来。还有一次,这次我没有亲见,是听我母亲讲的,她年轻时候很喜欢唱歌,嗓子非常好,唱的也挺好的,后来也是因为工作总是吸入xxx,导致嗓子坏掉了,还好,现在说话一切正常。像这种事情真不少····现在回想,中国的老百姓们真的是勤劳善良,为了养家,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什么都可以承受。很多那个时候下岗的人都对zf不满。非常的不满。曾经东北的文化教育普及率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那一代人,正当他们人生该大放异彩的时候,全社会崩塌一样的下岗,共和国长子的荣耀以及当时排在全国前列的生活水平观念在快速颠覆,有个长辈说他在三年困难时期时候 他在东北都没那么挨过饿,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的下岗大潮却感觉切身之痛。你跟大部分关心政治的人提朱镕ji,看看他们是什么态度。黄宏的一句 人民要为国家想 我不下岗谁下岗,这话说的轻松,全国人民,南方或许只是一乐,东北经历过下岗的人们,有几个笑的出来?不问候他全家就不错了,当整个社会都下岗了,谁还有勇气喊出这样的话。当东北严寒零下二三十度的时候,当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时候,当面对的不是生活 而是生存、是老婆孩子要活的时候,当身边的你我想糊口但都没有工作的时候,有招想去 没招死去,就是如此的冷。在今天,东北的部分城市领导,由于工作关系,我也接触了不少,实话实说,黑暗就算了,腐败也算了,但是这些领导们的眼界,真的无法形容。在我与南方zf接触多年后,真的对东北的zf无话可说,差距太大了。落后,是全方面的。南方发达地区,虽也有腐败现象,但领导们的眼界相对宽广,在整个领导群内部还是有不少有能力的人存在。现在的我甚至退几万步的觉得,像长三角珠三角,领导们拿就拿点吧,毕竟能做出点成绩,把经济搞成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但东北,你们这些所谓的领导干过多少让老百姓满意的事?作威作福,同样是贪污,南方至少有成绩,而东北落后差距越来越大,黑龙江和吉林增长停滞了,还有什么脸去拿人民的钱。哈尔滨当年何等风光,上海滩的年代,大家都知道上海,却不知哈尔滨多项指标堪与上海比肩,如今黑龙江却是东三省里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吉林省会长春曾经是闪耀全亚洲的顶级城市,比日本东京水准还要高,不管日本人的初衷是干什么,但在城市规划这方面真的是用心尽力,即使到了如今,长春还是受惠于当时的规划系统,而现在的经济,一汽打个喷嚏,长春经济都会感冒。辽宁,经济增长一年不如一年,全靠投资拉动,沈阳的卖地经济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城市建设一味的摊大饼,沈阳的马路号称就跟沈阳人一样大气,又宽又大,有点像苏联的感觉,简单粗暴···开车提心吊胆。商业地产过量饱和,几公里范围就有个大综合体,现在绝大多数都在亏损,前几天网易上还说沈阳的中年大爷现在锻炼身体闲逛都直接去综合体,而且一天换一个,因为人少、安静、环境又好。各种商业综合体的开业潮和倒闭潮同现,这种场景可不是在全国哪都能看到。城市经济活力丧失,整个社会死气沉沉,本就受计划经济毒害最为严重,现在经济更为难过。大连在不厚挂了之后就像被人打了一闷棍,至今没缓过来,感觉前进的方向迷失了一样。当初至少还能金玉其外,现在呢·····我还看到有人调侃说,就以东北的经济与官场环境,一个人,敢去深圳打拼,但他不敢来东北创业。几个月前的报告指出,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各地区人口都在下降,但是东北的后继无人现象更为突出,记得新闻中说东三省每年流出人口200万,而这200万大都是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人。根据人类的正常繁衍规律,未来十年的东三省,人口萎缩已成定局。地产商们,东北的房地产你们都要小心了。年轻人大量外流,青少年越来越少。我小学的时候,有5所小学在周边,如今只有一所。我的初中,也已经跟其他三所初中合并。近段时间总是有东北的经济新闻,东北又一次成为了全国经济增长倒数几名。按常理,作为重工业基地,经济即使衰退 也应该是很缓慢的,毕竟工业的下滑是有基本规律的。虽然目前国家经济确实越来越严峻,但是没想到的是 东北的撞墙式经济刹车来的如此猛烈。实话实说,东北自从计划经济延续下来,如果是一个没出过东北的人,他们根本无法想到类似于南方的经济活力是个什么样子,他们一直以为生活就该是他们这样的,举个例子,保险行业,在东北的普通人眼里,依然停留在以前那种一个人夹个包来忽悠你,忽悠完钱了这个人找不到了 你的钱也就打水漂了这种观念。在东北,除了官老爷,就是国企最为强势,各行各业都要拿钱找关系、酒桌上定乾坤。国企过于强势,又反过来固化民众观念,拼命向国企中挤,而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却比南方要大的多。如果不是生意人,则更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巨大差异。人民生活要说一点没变,那是扯淡,比几十年前肯定是有很大提升的,但现在的发展,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看看南方,再看看坐拥富饶黑土地却没有借之富裕的人民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前段时间朋友还跟我说他们老家抚顺成片的房子是日本人建的 至今至少70年了,还在住着,试问南方有几个房子能够撑住70年?下水井堵了,无人管、电线老化断电,无人管,这些都不说了。要是南方普通住宅,30年就算老房子了、40年就要成危房了。可想而知的破败程度。这可是在城市里。几年前某市举办大型盛会,曾经的日本友人回到抚顺,大家看到他们在惊讶他们的楼竟然还在住人的同时,又清晰可见的看到他们脸上那嘲笑的神情。。。官场大环境也如此,尸位素餐,横行霸道。东北呆完,再跟南方的公务员们接触一下,相比之下南方公务员们好了不是一点半点。想起东北某市的某位巨贪,我坐飞机时候的飞机杂志正好报道到ta,牛逼到开会不爽后出了楼门回头指着整栋楼仰天大骂 你们tmd的都是靠我养着 巴拉巴拉 这样的话,在南方官场,谁敢如此高调?可以想象到这是怎样的官场环境。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毁掉人。我也曾亲眼看过某霸气测漏宏伟的市政府门前的道路两侧的电线杆、警示牌上贴的都是喊冤的白纸黑字。希望东北的领导们能做点实事,在当今这个政府意志大过天的时代,几个扯淡的领导直接就毁了一座城市。东北,想再一次振兴,解决不了那些人,想再起太难。喷了政府,匿名吧。================回答已经好久了
怎么突然从昨天开始井喷一样的被点赞
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大东北有着很多优势,我们却眼看其一天天的衰落下去。========================新闻说黑龙江的纪委官员被领导报复打死了···为离去的人感到惋惜的同时,我更想说的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个什么环境。现在明显感觉到总理对于经济是坐不住了,第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国务院一个多月狂批了几千亿的项目,用投资来稳经济。对于东北也提出要兼并重组,现在东部经济进入增长末期,西部基础欠佳还在努力培育,虽有亮点但主力不够,而东北基础甚佳却落败到如此。======================新闻中说boss带队去吉林,又同当地的大型企业签订了多少多少亿的输血合同。其实我个人感觉,这就像又搞了一轮 n年前的振兴东北计划,向东北砸钱补贴,却都砸向了巨无霸国企,一方面中小私企生存压力空前增加,另一方面资金流向国企,让国企效率更低下、更不思进取、更依靠补贴存活,这也只会让东北人的国企铁饭碗观念更加严重,更拼命花钱找关系进入国企,这对东北经济无法带来根本性的转变,甚至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影响,拖垮更多原本有希望的企业。撤并效率低下国企,让其进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开放更多领域给民间资本、保存扶持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帮助其获得资金壮大成长,将政策进一步向中小私企倾斜、靠其重振经济活力这才是迫在眉睫的。伯通,技校精英《杀死那个美国“铁西区”工人》2014年2月,在美国的春晚“超级碗”橄榄球比赛中,克莱斯勒公司又赚了一把眼泪。在这个广告费逾400万美元/30秒,1.6亿人观看的舞台上。克莱斯勒延续了此前大手笔投放的习惯——2012年,他们为一条2分钟的广告片掏了584万美元,摘下标王。不同的只是细节。2012年的广告《美国的半场时间》中,克莱斯勒请来了Eastwood,在低沉的音乐和黄昏的背景下,以他沙哑的嗓音讲述——“现在是(超级碗比赛)半场时间,现在也是美国的半场时间,许多人丢了工作,不知道如何回到从前,我们害怕,只因这不是一场Game(比赛,游戏),底特律人对此感受最深,因为他们几乎失去了一切。”在2014年的广告《美国汽车的骄傲》中,“越老越醉人”的Bob Dylan登场,民族感情牌被打到了极致——“放眼世界,你找不到比美国更好的道路了,以及在路上行驶的汽车”;“让德国人酿啤酒、让瑞士人做钟表、让亚洲人组装手机,而底特律负责为你制造汽车”;“还有什么比America更American?”底特律,原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爱迪生早年便是在底特律的火车上卖报纸起家,老亨利o福特在底特律生产了著名的T型车。在底特律成名的这些商业巨星不仅改变了美国,而且深刻改变了全世界人们的经济运行和生活方式。爱迪生的发明和他创办的电力公司让底特律成为最早亮起电灯的城市;福特则开创了汽车时代,他和同时代的其他一批汽车工业先驱荟萃底特律,使得“底特律”一度成为汽车工业代名词,至今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仍都位于底特律。除了电流与钢铁长龙,底特律还有一些令人难以遗忘的时代烙印:日,迈克尔o杰克逊在底特律举办的演出中首次展示“太空步”,这一基于视觉幻象的步法改变了西方娱乐业,开创了现代MTV。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底特律活塞队组成的“坏小子军团”更是雄霸NBA,数度令另一个迈克尔——后来的篮球之神迈克尔o乔丹饮恨汽车城。NBA史上最严重的恶性冲突,亦发生于活塞队的主场奥本山宫殿。2013年,这座曾经的“资本主义工业心脏”终于宣告破产,当落幕的时刻到来时,这座“老工业基地”的处境绝不比中国东北的那几个省份更好,其今时的衰败与昔日的辉煌简直是绝佳的戏剧素材:曾经有200万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70万人,大量中产阶级人士离开底特律,市郊大片区域荒芜破败。美国《国会季刊》下属的“国会季刊新闻”每年根据联邦调查局的各城市犯罪数据制定发布美国最危险城市排行榜,底特律在2012年度排行榜上遥遥领先于圣路易斯、奥克兰而位居“犯罪之都”冠军,而这已经不是底特律第一次获得类似排名冠军了。这是1998年“大下岗时代”之前,中国人太熟悉的场景——“马丁o鲍威尔是总装线的蓝领工人,他已经习惯凌晨4点起床、洗澡、吃早餐,5点30分到工厂,然后在10点休息吃点东西,下午3点左右再吃午餐。每天,他都在生产线重复1分钟40秒的固定工序,比如把线缆插到电池上、拧紧螺丝等。2009年底,这所工厂还是走向关闭的命运。”如果这还无法勾起你的回忆,不妨来看看在歌曲《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中,歌手是如何描述中国下岗工人的——“傍晚6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一个时代与一个工业中心的衰败,很容易激起人们心中某种相似的悲凉情感,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将衰退中的美国汽车工业称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克莱斯勒的超级碗广告播放后,激起了无数点评与感慨。而中国人张猛亦拍出了《钢的琴》,讲述沈阳(鞍山?)铁西区下岗工人的生活,一时间,社会舆论似乎如梦初醒,开始重新讲述“被遗忘的一代”。但这背后似乎还有某种不同。在分析“底特律死因”时,“高福利”的罪过似乎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通用公司一个在职工人平均要养活两名退休工人。工作30多年的工人退休金在5万美元上下。退休工人及其家属的医疗费用每年大约1-2万美元,而且医疗费用每年上涨15%。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一辆汽车平均售价2.7万美元,而医疗保险和退休金却占了3000多美元。”在2006年,美国三大汽车工人的平均年薪都已超过 14万美元,而同年的美国大学教授平均年薪才是9.6万。2006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平均每小时工薪(包括福利等),竟高达73点26美元(中国车厂工人每小时一点五美元)。而在美国开厂的日本汽车公司,包括福利在内的小时工薪,才是48美元。美国汽车的成本,主要高在福利负担上。因为每小时73美元的工薪中,有超过33美元(占 46%)是福利开支(包括牙医、眼睛等各项医疗保险,人身保险,退休金,还有名目繁多的补助等)。这种高福利直到在底特律“死”后,依然连绵不断——“密歇根州政府提供了再培训计划,从联邦和州政府筹集资金,将工人送到学校接受最长两年的培训。这个堪称全美最雄心勃勃的计划从2007年8月启动,到2009年11月共招收10万名工人参加培训,另外有16000多名工人排队等候。”然而,在中国沈阳的铁西区,我们见到的似乎是另一种景象——“这里的几个住户不大愿意谈论过去,‘还不就那样,生活总得向前看。’可一个20多年前从菏泽来到这里的三轮车师傅却记得,那时,‘这里光跳楼就死了七八个。’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指向不远处,‘喏,那边的楼上跳下来过一个老太太,砰一声,我亲眼见的。’”在工龄被“买断”后,曾经最红最革命的工人阶级被“国企改制”后的“红色资本家”们一脚踢出大门,他们不再有曾经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更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操着不熟练的手做小本生意,甚至是皮肉生意。而当时的电视里,著名歌星不断深情吟唱——“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更加豪迈的是某些经济学家,有人说——“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指定老二上大学,老大去打工做苦力供养老二,但由于他们对大家庭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公平!”而一位曾经反对2万亿元划拨社保计划(即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账问题)的著名智囊,在时隔10年后被问及此事时,淡淡地回复了一句“不是都过去了嘛”。幸运的是,这些“缺口、欠账”都被这个庞大的群体默默承受下来了,而中国以极低的“转型成本”抛开了这些“包袱”,顺利成为了“金砖国家”。……在《美国的半场时间》广告的最后,镜头中的Eastwood说到——“美国不能一记重拳就倒下,我们一定会东山再起,让世界听到响彻云宵的引擎声。没错,这只是美国的半场时间,下半场就要开始了。”而在《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最后,歌手唱到——“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老文,写于2014年)Roonherzog,愁容骑士这个词可以在网上去搜。不是研究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说说个人的经历。曾经在一家国营矿山企业工作过,后来下了岗,那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事。我想下岗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企业经营不下去,工资都发不出。我所在的那个企业,主要是开采磷矿和生产磷肥的,但由于私人企业和其他经营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国企的竞争,产品没有销路,企业自然就死了。这样的企业,大多是地方中小型国企,比如遍布各地的小化肥厂。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叫“抓大放小”。经过这轮淘汰,可能剩下的国企要么是素质不错的,要么是规模很大的,要么是垄断行业。那个矿倒闭后,记得我们曾领过一段时间的下岗补助,每月102;又过了一段时间,跟一批人分流进入重组的新企业(甩掉了原来的债务),当时在原来企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好几个这样的“再就业”企业,比如搞点服务行业,有技术和设备的搞点工程承包,但这些企业大多又倒闭了,职工自谋职业,一点破烂设备也都被变卖,到后来地皮也出卖;至于最后的结局,因为离开老家就不太清楚了。有一些年近退休的老职工在补齐社保基金后(因为原来的企业拖欠),进入政府的社保体系。较年轻的人大多去沿海打工了(多亏了中国连年的经济增长来消化这些人)。90年代中后期,下岗是个谈论得很多的话题,因为太普遍了。据我个人的观察和家人的讲述,在我原来的单位,这个过程中最不幸的是那些中老年职工,他们当中很多人非常怀念毛时代。白鸦,网游公司老年策划一枚,喜欢骂街以及看科…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以及反驳他们的都没说到很重要的一点呐:当年的傻逼下岗行动是从劳模们开始下手的。所谓劳模就是劳动模范,是一群工作强度最高工作态度最认真的工人,并且一般技术也很过硬,工厂之所以像精神病一样把他们赶走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数善良听话并且不是厂长或者车间主任的亲戚,下岗之后也不会惹事儿。真正属于负担的打毛衣党混日子党因为都有各种背景,所以基本都留在工厂了。最混蛋的是,那时还把劳模下岗当做正面事件各种宣传,简直没有良知和人性可言了李建秋本质上就是政府性质的违约按照道理说,违约者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实际上政府一毛钱都没出请注意:并非是政府“无力承担责任”亦或者“政府没钱”,其实现在政府有钱了,有给赔偿吗?没有。我警告各位正在慢慢衰老的各位,政府可以违约一次,也可以违约第二次,不要把政府看的多神圣,包括哪些现在还比较悠闲的公务员们政府违约还表现在计划生育上从“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到“养老不能全靠政府”政府是不是在甩包袱要永远的警惕政府,永远怀疑政府,它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从今天开始你得好好打量你每个月所缴纳的养老保险,我可以很明白的说,养老保险不可持续,必然破产,到时候搞不好就会和当年下岗问题一样。-----------------------------
备案号: 说三道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警惕传销新变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