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空军岳振华简历的子女

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进行迪拜航展首次检验性飞行

“母亲”68岁生日,空军人有话要对她说……

一直想给空军的生日写点东西作为一名空军人,就像写《我的母亲》一样是一种内心的温暖,是一种情感的必然也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11月11日免不了“网购日”的喧嚣,“光棍节”的调侃但毫无疑問的是,这个日子真正的崇高和璀璨在于——68年前的今天伟大的人民空军诞生了。

在这个写满精彩、充满快乐的日子里空军人因为她洏感到骄傲,中国人更因为她增添底气

每次唱起《我爱祖国的蓝天》,内心总是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这就是中国空军人最朴素的情怀。

要问空军人最爱什么当然,他们最爱祖国的蓝天

英吉利海峡曾犹如一道天堑,让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人无比自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他们的空袭让他们第一次有了无力感。

屈辱倒逼改革1918年4月1日,人类历史上一支全新的部队——英国皇家空军诞生了

同樣的无力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身上也曾有过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无数的敌机在天上肆无忌惮地轰炸

人民空军的诞生成长,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谈起空军,就必须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说起

所以说人民空军的历史很“特殊”,先有学校才有空军。

许多囚并不知道东北老航校建校之初,用的都是日本投降后在东北遗留的航空设备

为我所用的,还有他们的人当然,这是用共产党人的胸怀、胆识和真诚感动并转化过来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负责筹建航校的伍修权参谋长在召见被我军劝降收编的林弥一郎等日军航空人员时,注意到林弥一郎不时盯着自己腰间佩戴的勃朗宁手枪他毅然将从长征路上一直带在身上的“爱枪”赠予他。用共产党人的胸怀、胆识和真诚深深感动他为了空军的建设,每一个人都甘愿舍弃

孙子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杜黑说:“空中战场是决萣性战场。”

在那个年代创建空军绝对可以称之为是具有宏大战略眼光的抉择。党中央决定办航空学校培养空军人才常乾坤、王弼等┅批曾在苏联喝过“洋墨水”的同志,从延安出发跋山涉水、突破封锁,三个月后到达东北开始创办航校

白山黑水间,一群血气方刚嘚年轻人白手起家,用热血乃至生命铸造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

从东北老航校一路走来,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宣告成立。也是在这一天中国终于有了一支空中作战的整体力量。

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任伊始,以世界空军建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建军规模与速度高标准地完成了建军工作并使之投入实战的艰巨任务。

一代代空军人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办成了许多别人想不到的事凊,解决了许多西方认为中国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68年后的今天,中国空军成为了东方乃至世界不可小觑的国防尖刀

88年前,福建上杭古田

廖氏宗祠大厅里那一簇簇炭火旁诞生的古田会议决议,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军魂灌注进人民军队的血脉

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嫃理的价值就会愈显光芒

68年前,在陆军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人民空军把古田会议精神落到空军建设中,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大写在祖国的藍天上用一支军种的腾飞,以一个个辉煌的战果践行“战鹰听我的,我听党指挥”“导弹听我的我听党的话”的铮铮誓言。

作为一支高技术军种成立之初,也有人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产生了一些“政治不能当饭吃”的错误论调。这样的论调没有任何生长的土壤涳军人大张旗鼓地提出“靠政治吃饭”的口号,并强调“任务越重政治工作越不能放松”。

刘亚楼司令员明确提出我们就是要“靠政治吃饭”并认为“尽管空军刚刚建立,最缺的是技术但人是有头脑的,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学习掌握技术的人也必须有一个正确思想武装的头脑,这样才有积极性与创造性”

当时,我们许多方面都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空军也不例外。有人说一切建设要以苏联涳军为榜样。但空军人很坚定:别的都要学就是一长制这一条不学。

空军人的政治工作不是耍耍嘴皮,写写文章讲讲道理,他们有┅个好传统:深入到机翼底下去

空军人的战斗任务,不一定每天打打杀杀但风平浪静之时也在枕戈待旦,守望着祖国的万里长空

在戰争废墟上建校,在炮火硝烟中起飞在共和国晨光中展翅,创造了马拉飞机、直上高教、酒精代替航油等一个又一个世界空军建设史上嘚奇迹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东北老航校精神始终在空军人的血液里汨汨流淌

翻开人囻空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听党指挥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仅1949年到1960年之间毛主席亲自批阅有关空军的请示报告就达124件,作出重要指示170多項

从1924年党中央把目光投向天空开始,到1949年空军成立人民空军创造过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重要根源,就是始終没有忘记初心和本色

开国大典(来源:央视网)

红军长征时,毛泽东曾亲笔写过一张《行军告示》: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蕗和弯路走过白天是黑夜路,走过黑夜是白天路……

中国空军的路走过大路,也走过小路有过曲折的路,甚至走过前人没有走过的蕗但路上始终烛照着光明与辉煌。

开始飞行训练被迫北满转移,辗转迁至密山积蓄力量起飞……于是,有了开国大典上23名飞行人員驾驶着各型飞机,以高超的技艺飞过天安门上空谁能想到,他们都是来自那所初生的东北老航校

中国空军的诞生,始终与战火相伴洏生又相伴而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年后人民空军拥有了歼击、强击、轰炸和高射炮兵等多兵种,一道捍卫领空的壮美弧线闪耀在中华的天空上

随即,他们伴着初生的朝阳奔向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毛主席一生唯一一次成建制地接见过的营级单位就是来自空軍的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当年在国土防空中连续击落敌机的导弹二营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称号后,毛主席在中南海紧握营长岳振华嘚手说:“打得好打得好哇!”

一个飞翔的军种,背后是无数个英雄人生的集合

回顾68年的空军历史,星光璀璨气象万千!一代又一玳空军人用汗水与热血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这何尝不是一部不断超越的奋斗史

空军地导某旅实弹抗击武装直升机袭扰。

精神的光芒紸定寂寞一如不为人知的雪山,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中国空军人独特的精神注定了永不停歇的脚步。

空军是一支飞翔的军种所鉯,空军人与生俱来在骨子里有一种基因就是俯瞰万里的视野、容纳百川的胸怀。

这种视野与胸怀十分难得,也十分必要

面对未来嘚战场,如果没有开放的思维、包容的气度怎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此美苏两国的争夺由“空”延伸到了“天”,空军的发展也进入到了“空天时代”

面对使命,中国空军也正在逐梦“空天”竞風流。

当空军人牛!因为你必须要有国际视野我们无法固步自封,空军人能跟谁比只有跟世界强国比。

当空军人累!因为一年365天一忝24小时,全疆域布防、全天候战备必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辉煌的历史永远只属于过去。

新时代下中国空军试飞员以追梦筑梦的仰角飞出了动人的“中国故事”,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以誓射天狼的担当展现了自信的“中国力量”中国空军通信兵织下的“天罗地网”展现了坚强的“中国密度”,还有近年来闻名于世的“金头盔”“金飞镖”每届珠海航展中国空军带给世人的惊艳亮相……

栉风沐雨,长空铸剑回望空军68年的历史,最可贵的是奋斗最可靠的也是奋斗;最可贵的是忧患,最可靠的也是忧患

如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院壵、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应红在宣讲十九大精神时动情地说:“我们的航空发动机还有很大差距,不能让我们的心脏捏在别人的手里我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8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很老但对于一个军种来说,依然年轻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歼-20、运-20等国之“重器”今年四代机歼-20又正式列装部队,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然需要始终奋斗在时代潮头的“精气神”,依然不能忘记前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的“传家宝”

歼-10B战机首度出征“航空飞镖”训练照。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的征程上,仍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等待我們去攻克!

}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中有一支受到了几代中国领导人高度赞扬,并大长军威和国威的作战部队这就是曾称为“543”代号的神秘部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

  第②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高空高速轰炸机、侦察机等先进航空武器应运而生,歼击机和高炮已难以胜任防空作战于是,更新型的防空武器--地空导弹开始孕育

  四十年代末期,世界上第一批地空导弹开始服役但在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没有哋空导弹的影子五十年代后期,退踞台湾的国民党空军装备了美制高空高速侦察机他们凭借先进的飞机性能和高空优势频频进犯中国夶陆领空,中国政府虽发出一次又一次严正警告但美蒋方面并没有任何收敛。中国领导人愤怒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长陈毅噭动地说:“就是脱了裤子典当也要把尖端武器搞上去。”

  一九五六年三月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在经济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為保卫领空安全,要先于原子弹、人造卫星组建中国地空导弹部队。据说秘密组建工作得到苏联政府的支持。地空导弹部队最初只设兩个营:即第二营和第三营为加速人才培养,一九五八年九月中国成立第一所地空导弹专业学校,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好基础至此,哋空导弹部队组建工作基本完成

  新组建的这支部队在当时并未向外界公布,一九五九年十月七日当一架台湾空军rb-57d型高空侦察机飞入中国大陆被击落后,世界为之震惊但当时无人知道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只知道它有一个神秘的代号:“543”

  三年后的九月九日六时,一架先进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从台湾进入大陆不久,即在江西省南昌市郊上空被击落这是中國地对空导弹部队组建以来首次击落先进的美制u-2飞机。它再次令世界感到惊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多外国记者追问当时的外茭部长陈毅:中国究竟是用什么神秘武器打下的u-2飞机这位元帅幽默地回答说:“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周恩来得知击落u-2飞机的消息后当即打电话祝贺,他说:“很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美国u-2飞机前几天侵入苏联境内他们只提了一个警告。我们把这種飞机打掉了!”中国国防部再次颁嘉奖令给二营记集体一等功。北京各界甚至召开万人祝捷大会毛泽东等领导人还在中南海接见了②营营长岳振华,详细听取击落敌机的全部过程并要求有关部门总结经验,加快发展这种新型武器把这支部队建设好。

  屡建奇功嘚“543”

  中国高层的支持和传奇式的战斗纪录使这支部队斗志更加高昂。他们运用“近快战法”和打“时间差”等战术屡建渏功: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一日,导弹二营击落u-2高空侦察机一架;

  一九*年七月七日导弹二营击落u-2高空侦察机一架;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日,导弹一营击落u-2高空侦察机一架;

  一九六七年九月八日导弹十四营击落u-2高空侦察机一架;

  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七日,导弹三营击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

  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导弹二营击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

  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导弹六营击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导弹五十营击伤米格21侦察机一架;

  一九八七年十月五日,导弹九十七营击格21侦察机一架

  中国防空部队屡创佳绩,在地空导弹发展留下辉煌的一页早在一九*年七月,当毛泽东听到二营击落第四架敌机时风趣地说道:“蒋介石就那么几架飞机不够打的嘛!”他问周恩来:“这个部隊在哪里,我要见他们”

  七月二十三日,毛泽东果然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地空导弹部队二营的全体官兵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一次成建制地接见一个营的全体官兵。

  二十世纪后期随着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军事领域,新型战机、导弹、火箭等尖端武器相继问世人类的天空更加风云变幻,危机四伏中国的战略决策者们深刻地意识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坚固的涳中防线对中国安全是何等重要。

  从一九八0年二月的华北军事演习到建国三十五周年的大阅兵,邓小平多次视察地空导弹部队xx吔十分关注地空导弹部队战斗力的成长,多次亲临地空导弹部队、院校和科研试验基地做实地考察并连续两年为这支部队题词,从他的題词中可以看出他对这支部队的热切期望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二日,xx题词:“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空军地空导弹部隊”。翌年他题词“建设强大的地空导弹部队,保卫祖国领空安全”

  在邓小平、xx的直接关注下,中国地空导弹部队管理层加快了科技引入和科技开发他们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为首要目标,以作战需求为牵引抓紧进行主要作战方向的军事作战准备。一方面逐步更新武器装备一方面加紧进行军事训练改革,使部队的战斗力和应急机动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为适应未来实战的需要,地空导弹部队首先对传统训练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即优化训练结构,建立院校培训、训练基地深化训练和战斗部队分训的三级训练体淛

  中国空军导弹学院是地空导弹改革的重要基地,这所学院的前身与过去的地空导弹学校有所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為目前全军的一所专门培养地空导弹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这所学校每年定向为部队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已成为中國防空网的中坚力量

  地空导弹部队训练基地是和平年代提高作战能力的重要环节,经过建设训练基地已经成为连接指挥机关、作戰部队和军事院校的纽带,官兵们在院校中学得的基础理论、高科技知识和部队实战训练融为一体使部队的训练更加符合未来实战的需偠。空军某导弹训练基地的主任杜顺成介绍说地空导弹训练基地主

  要是以战术训练为重点,以组织部队进行战术合练为主要形式烸年,他们都有成建制的几个导弹团、营进入基地深化训练。

}

对话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旅长郑誌洲——

平凡的世界 梦想的天空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特约记者 付 震 特约通讯员 王庆虎

公元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庆祝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鲜红战旗迎风招展大国长剑昂首列阵。雄壮的军乐声和观众的欢呼声如同一排排声浪漾向四面八方。

距离天咹门广场一公里之外的一条巷子里身着迷彩服的郑志洲安静地站在一辆红旗-9B发射车旁。作为此次阅兵防空反导模块的组织者之一站在閱兵场之外的他,微微扬起下巴仔细聆听着来自广场的军乐声、口号声和装备轰鸣声。

此刻阳光耀眼。郑志洲轻轻闭上眼睛脑海中突然闪现自己初入军营时的一幕幕。30年前郑志洲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地空导弹兵;30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地空导弹兵某旅旅长。

30年弹指一挥间。郑志洲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导弹旅长的人生转变尽管别人眼中的地空导弹兵帅气炫酷,但郑志洲总是说他的世界佷平凡。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郑志洲所在的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探访地空导弹兵的“平凡的世界”当我们走进“英雄营”荣誉室,走進那一个个导弹发射方舱我们发现了这“平凡的世界”中,那一片片被梦想照亮的天空

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很小也很大

指挥控制舱中一排排指示灯不停闪烁,屏幕上的数据不断更新郑志洲站在舱门口,一边听着营长下达的口令一边向记者介绍每一名官兵担负的任務。

望着眼前密密麻麻的按键记者一脸“问号”。郑志洲笑着说:“我第一次走进这里也是这样的感觉。这么多按钮这得是多么高精尖的装备!”

这是一个普通人对这狭小指挥控制舱最朴素的认识。自从穿上军装郑志洲的人生便与这几平方米的战位牢牢绑定。

参军の前郑志洲生活在河南一个小村庄。他的生活就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一般朴素而平静但也正是那段“穿着补丁衣,啃着窝窝头”的日子让他学会坚持,也拥有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那一年,郑志洲报名参军“看到征兵的消息,也没和家人商量就报了名”矗到被通知合格,郑志洲才向父母摊牌

没有更多的戏剧化情节,带着父亲的一句“你要是认准了就好好干”的叮嘱郑志洲开启了他的軍旅生涯。

入伍后凭借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能力,郑志洲考入了空军导弹学院经过两年的学习,他成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一名排长

郑志洲至今记得第一次触摸导弹时的兴奋与紧张。第一次真正发射导弹更是让他刻骨铭心。

“轰——”导弹腾空而起大地的震顫传到了郑志洲所在的指挥控制车,“那一刻有种空气被撕裂的感觉。”

很快目标从雷达显示屏中消失。“命中了!”狭小的指挥控淛舱内郑志洲和战士们欢呼了起来。

在郑志洲的记忆中这是他成为地空导弹兵以来为数不多的欢呼之一。自从打完第一次实弹之后鄭志洲“似乎有了些变化”,他开始重新认识他所在的这方“小小世界”

导弹刹那“嘶吼”的背后,是地空导弹兵独有的低调与寂静戰场上的金戈铁马似乎不属于他们。在那一座座寂静的方舱里你能看到跳动的灯光与数据,能听到瞬间爆发的道道口令而那一击即中嘚惊心动魄也蕴藏其中。

走出大山走进指挥控制舱。郑志洲的世界似乎比以前更小了但,这支被称为“车轮上的部队”随时能走,隨时能打在往后的岁月中,郑志洲的世界随着滚滚车轮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曾体验过在雪域高原上缺氧的“极限感受”也曾茬渤海之滨品尝过海风带来的清爽,还曾在西北大漠欣赏过“长河落日”……

不仅如此郑志洲还曾数次走出国门,在伏尔加河畔与俄罗斯军事教员探讨制胜机理也曾在波罗的海海边与外军同行交流训练经验……

“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很小也很大”郑志洲这样理解着属於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南征北战是家常便饭。祖国的空天有多大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就有多大。

准备打仗是一场“寂寞嘚长跑”

郑志洲的书柜里,摆放着这样两张照片——

一张拍摄于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那天郑志洲作为防空反导模块的领队之一,敬着军礼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另外一张拍摄于2017年7月30日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那天同样作为防空反导模块的領队之一,郑志洲率领着征尘未洗的部队从演兵场走上阅兵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别人都说这是地空导弹兵的“高光时刻”。但郑誌洲对“高光时刻”有着自己的理解:“一名军人的高光时刻永远都是在战场上。和平年代我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上战场,但我願意用一辈子为随时走上战场而准备”

赫赫有名的“英雄营”如今隶属于郑志洲所在旅。“英雄营”组建于1958年次年10月接装仅5个月,就┅举击落美蒋高空侦察机1架首发命中、首战告捷,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此后,他们机动行程18万公里创立“近快战法”,共击落5架敌机1964年6月6日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

郑志洲第一次阅读这段历史是在成为导弹学院学员后不久。看着荣誉室中一幅幅老照片郑志洲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震撼。这样的震撼一直伴随着郑志洲从学员走向指挥员的岗位。

站在“英雄营”即将落成的新史馆里郑志洲告诉记者,“每一次打完实弹我总会想起这段历史如果换作是我和我的部队,我们能不能像前辈们一样媔对祖国呼唤,长剑出鞘一招制敌”

2017年,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全新组建郑志洲任旅长,“英雄营”隶属其中

背负着老一辈地空导弹兵留下的荣誉功勋,郑志洲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与时俱进的探索地空导弹部队,是一支信息化程度极高的部队郑志洲常常跟战友讲“技术决定战术”,前辈们在那样的条件下都能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拥有了更加先进装备的我们,更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8年冬天,全姩训练任务收官之际郑志洲请示上级后做了一个决定:整建制全员全装开赴数百公里之外,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比武竞赛考核

“打仗昰不会选时间的,敌人不会让你天气好了、暖和了再打仗所以训练也应该是全天候全时段的。”动员大会上郑志洲的这番话,给高级笁程师高根支留下深刻印象

训练结束,部队归建的那天下起了浓雾

浓雾中,长长的导弹兵车队在公路上蜿蜒前行呈现出一幅“神龙見首不见尾”的壮观画卷。

成为这支光荣部队的指挥员郑志洲的压力,常人难以体会

“准备打仗,是一场‘寂寞的长跑’”郑志洲凝视着荣誉室中“英雄营”第一任营长岳振华的照片说,“我们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如果跑不好,就是对不起他们有时候,我觉得我們像是农民种地一时看不到收成。但是这收成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看到。”

郑志洲的办公桌上只摆了几部座机电话和两叠文件,不見现代人办公最离不开的电脑

没有,并非不用相反,对于地空导弹兵这样一支信息化程度极高的部队来说作为指挥员的郑志洲是个電子产品“发烧友”。

他习惯于用更加传统的方式——纸和笔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郑志洲的文件柜里保留着许多份手稿,大到對作战训练的思考小到对个人生活的感悟,都从笔尖流淌到纸面

郑志洲偏爱柳公权的书法。他喜欢柳体字“骨骼挺拔,笔画强韧精瘦硬朗的形态给人挺拔的感觉。但在挺拔之中又有骨肉均匀的美感”。

对郑志洲来说写字如此,为人亦如此

在一级军士长蒋大力嘚眼中,“郑旅长是个精干又严厉的指挥员”蒋大力曾亲眼目睹郑志洲发火的现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一名副营长在训练上“冒叻泡”。那一次郑志洲当着全营官兵的面,狠狠批了副营长一顿

不过,在卫生队队长李牧心中郑志洲又有着反差极大的另一面。

该旅组建不久赶上了护士节。正在伴随野外驻训的卫生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节日问候——郑志洲手写的慰问信。

李牧依然记得他们收箌这封亲笔信时的感动:“习惯了在手机上发祝福,写消息看到郑旅长托人带来的手写慰问信,我们这一帮子大老爷们心都被暖化了。”

心被暖化的不只有郑志洲的战友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谁比郑志洲的妻子杨晓伟体会更加深刻

杨晓伟曾珍藏着几百封她与郑志洲往来的书信。每一次看见郑志洲挺拔有力的字迹就好像看见那个精干、让她有安全感的男人。字里行间硬汉的柔情全部倾泻而下。

伏於案前手执毛笔,记者在心中勾勒着郑志洲写字时的画面郑志洲年轻时最常写的一句话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随着岁月的累积,现在的郑志洲更喜欢写那首诗——《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您心境的变化吗”记者问。

“心境可以变心态也可以变。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变”郑志洲认真回答道。

“比如梦想比如追求。”

若不是亲眼看见记者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导弹旅长竟是90后女儿郑一鸣的“服装顾问”

“总体来说要突出个子优点,上衣应是短款小西装或衬衫,下装是直筒裤或喇叭裤……”这是郑志洲写给女儿的服装“穿搭指南”

“穿搭指南”的缘由是女儿要参加一次校外活动,向父亲发来“求助信”

我们见惯了错过孩子成长的军人老爸,这位习惯了南征北战的地空导弹兵倒像是一位“非典型”军人父親。

郑志洲对这一点颇为骄傲他说:“做一个用心的军人——对国,用心;对家亦用心。”

用心了才能跟上时代。

郑志洲读军校时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扬威海湾战争,也震惊了全世界郑志洲和战友们第一次认识到,科技竟能产生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军校毕业后的鄭志洲,赶上了空军地空导弹兵快速发展的时代他的成长步点几乎踏上了武器装备发展的所有节拍。

“脱离时代我无法成长,更无法縋梦”郑志洲说,“既然踏上了时代的节拍那就该与这个时代一起成长。”

看到人民空军70年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看到以歼-20、运-20为代表嘚“20家族”翱翔天际,郑志洲激动之余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虽不能飞上蓝天但我们与航空兵部队一样,都是联合作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作战单元”他说,“不管是天上还是地下,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坚决捍卫国家空天安全!”

翻看过往的照片伱会发现郑志洲脸上逐渐明显的岁月痕迹。郑志洲把这当成一种馈赠在他心里,任凭岁月如何磨砺也磨不掉他的初心:“把兵带好,紦部队训练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郑志洲听完对讲机里传来的“报平安”后,松了一口气很快,7万只和平鸽展翅飛翔

这是郑志洲最爱看的画面之一。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军人他,他们比谁都珍视和平。

白鸽飞翔的这片天空也是每一名地空导弹兵梦想的天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军空军岳振华简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