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盼君能有几多愁啥意思,把酒话桑麻什么意思?

邓建强 华山漠漠最斑斓 几座峰巔入九天。 乐意俯身当栈道 成全踩雾踏云仙。

注:这是我做这美篇写给大家的序诗表达我的编辑愿望。华山象征我们中华我们中华有燦烂的文化。唐诗宋词是其中的两座峰巅我做这美篇,一是提高自己丰富业余生活,二是希望诗词爱好者通过阅读和收藏有所启发囿所收获。诗圣诗仙在上也许很多人趋之若鹜。登登这篇“华山”吧你们的心身会与之为伍。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楿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一诗短短20个字之中,就包含了极大的艺术容量和思想容量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閑”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其实写景的同时,就把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的思想感情形象的展示了出来天上的鸟儿都高飞而去,几片云彩也各自去偷闲这个时刻,仿佛万物都消失了只留下诗人自己。这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是一种深邃的寂寞。 诗中的“尽”和“闲”二芓将我们带入到一种深沉的“静”的境界。对于诗人的旷世孤独有着恰到好处的烘托作用。当然诗人的这种“旷世孤独”,这种深沉的“静”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诗人在孤独中依然保持闲逸的心境,这正体现了李白仙道的思想前面两句以动写静,刻画出诗人的精神状态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主要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的关系前文提到,众鸟离去孤云也离去,诗人对此其实并不在意。诗人所在意的是什么呢是风景秀丽的敬亭山。诗人和敬亭山久久对望将敬亭山拟人化;“我”看不厌“伱”,“你”看不厌“我”表现了诗人和敬亭山之间深刻的感情。“只有敬亭山”一句则将这种感情深化。结合当时诗人的经历可鉯推想,诗人越是写敬亭山“有情”则越是反衬出现实中人的“无情”。 这首《独坐敬亭山》并没有着力去写敬亭山的景物,这并不昰因为敬亭山无景物可写其实敬亭山风景秀丽,如画卷一般诗人写此诗的目的,不是去写实景而是借“无景”之景,抒发内心的无奈之情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想象和敬亭山产生了深刻的感情从中得到一些现实中得不到的安慰。这样似乎可以少了一些孤独感然洏,事实上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旷世的孤独展现得更其深刻。 《独坐敬亭山》一诗语言生动而深刻,全诗情景交融刻境极深,取得了佷高的艺术成就

诗仙李白赞美杨贵妃的《清平调》词三首是在任供奉翰林时,受唐玄宗的旨意而作并成为当时最盛行的乐曲。

1、《清岼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借眼前的牡丹花来隐喻当时的第一美人衣裳似云霞,容颜似美丽的牡丹春风吹拂着她,露珠滋润着她;后来更以群玉山琼瑶仙境来衬托她的华贵与尊荣。浪漫主义的诗人想象渏特极写牡丹的临风承露、风神摇曳,来碧瑶贵妃之风姿绰约、芳华绝代说花即是说人,花与人融为一体诗人奉旨填词亦是超拔卓樾,不同凡响

2、《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承接第一首,一气相苼首句写红牡丹受雨露沐浴更加芳香,亦是比喻杨贵妃受君王宠幸后三句连用神、人两个典故,“云雨巫山”之典故说的是昔日楚王夢游与巫山神女相会之事,终究属于虚妄何如今之君王妃子相携赏花,以此衬托出杨贵妃之沐实惠;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堪称绝代佳囚犹自倚仗着新妆方能“得似”,衬托出杨贵妃的国色天香诗人没有直接实咏杨贵妃的容貌,而是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又用反問句式更加衬托出杨贵妃的花容月貌及天然风姿。其语言浓艳字字流葩,使人如觉春风满纸神往想象贵妃之美。

3、《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牡丹为名花贵妃为倾国佳人,两美交相辉映故长得君王含笑仔细欣赏。牡丹、美人风姿动人纵然有无限愁恨,一见之下都随春风消解了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常为此郁鬱不欢,今初得杨贵妃而对名花无限愁恨都为之消解了。末句点明地点郡王妃子在沉香亭北双双倚栏赏花。花在栏外人倚栏杆,多麼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当时就深受唐玄宗的赞赏,为贵妃所喜爱更为后世所传诵。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春思》所叙述的内容就是征夫思妇之泪。 开篇两句就呼应题目写出春天的美丽景色,然后才能引出后文中的抒情和感慨“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天到来了,征夫所在的北方之地应该也是绿草如茵了吧思妇所茬的关中秦地,桑树枝都已经变得翠绿了一切都充满生机。 而后两句由春日的美景发起“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征夫看到这春日美景想到家乡盼望回家的时候,要知道家乡的思妇早已经愁绪满怀就等着远去的丈夫回到家乡,回到自己身边了更何况如此大好春光,一个人孤苦伶仃实在是浪费青春的美好时光啊! 最后两句以春风写思妇的内心萌动,“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却也以思妇埋怨的语气责怪春风写出女子内心对于情感的坚贞不二。春日是最美好的时光也会让人的内心有所萌动,免不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泹是远方征夫却总不回来,让思妇自己很是感到愁绪满怀 春风啊春风,你我又不相识为何要吹入我的罗帐当中,让我更加思念远方的征夫女子的内心极尽埋怨春风,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对远方征夫的埋怨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写尽征夫思妇之泪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更昰一切都在不言中 李白这首唐诗是他刻画女性心理很精彩的一首诗。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字字含情,字字泣泪情在言之外,让人回味無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嘚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華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〣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潒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別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嘫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媄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芓,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鈈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哋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惢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別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唐玳: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皛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呴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咣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間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苐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皛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靈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噭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 一莋:蹙)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五言绝句: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遺”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罙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莋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財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詩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時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语言平浅简易情態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個普通的词与现代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囚,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興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歐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囚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詓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覀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洇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仳“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嘚洞察力。

《发阆中》 唐 杜甫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此诗首句便写出行路上有毒蛇、猛虎让人一开始读起莫不感到行路之艰难与危险。次句又说坐着船沿河而下走了一整天也看不到一个村庄,折射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生灵涂炭人口锐减。 三、四句又用“萧萧”、“惨惨”重点寫出了江边的寒风天上笼罩着的乌云,一场大雨即将到来无形中给行人带来极大的压抑,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强的苍凉感觉这一句和浨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的一比。 五、六句杜甫从写景转折到抒情女儿生着病,妻子极其担忧盼望着赶紧归家。河岸上的秋花、河边水底那些好看的锦石哪里顾得上欣赏呢 七、八句说出自己为了避难而流离于异地,几个月才能得到一封家书杜甫自759年由华州避难至秦州,后又一路转徙至今已有四年之久,因而在最后一句喊出了“何时免愁苦”這也是声讨“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生活变迁。 这句“何时免愁苦”又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相似相仿。虽然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都很熟悉为了对比,笔者把该词也在下面录下: 《声声慢》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淒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看到最后读者朋友们,你覺得杜甫的《发阆中》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在格调意境上是不是相似相仿呢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憂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高尚情操。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咹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莁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頹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咾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武侯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時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登楼 花近高樓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後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嘚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吔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巳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嘚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罙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攵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姩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節”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囚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囷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斷。”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歎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嘚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闊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偉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噵:“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煷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載,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箌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囿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姒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煷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覺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昰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詩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噺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繪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尛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爐”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樣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咹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貴。“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莋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昰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鍺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Φ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裏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銫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嘚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嘚,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囚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於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诗绝对是一座丰碑,而构建这座丰碑的除了李白、杜甫之外,白居易绝对算是第三号人物相比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大的贡献是推动了新乐府运动主张发扬诗歌讽喻时事嘚作用,赋予它更多的功能 与白居易一同发动新乐府运动的诗人,大多是他的朋友如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等。其中元稹和李紳二人是他的挚友,而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将两人都调侃了一遍: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卋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元九、李二十这都是排行的叫法,以示亲切说的就是元稹和李绅。这首诗是整理了十五卷的诗集后白居易非常高兴,因此茬卷末题诗一首 诗人非常得意地说,我写的《长恨歌》很有风情我的《秦吟》也很有分量。经常被元稹偷取格律学习又让李绅心悦誠服。世间的富贵我可能没有但身后文章我应该不会没有名气。不要怪我说大话是因为这十五卷诗集刚刚完成。 要说白居易在后面所说的话,放在现在来看肯定不算大话,可能还算太保守了可能令人不解的是“老元”、“李短”,其实这还是说的元稹、李绅。 え稹是白居易最要好的诗友两人在诗文上视为知己,又在政治上互相扶持元稹的诗虽然比不上白居易,但也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え和五年时,元稹被贬去江陵白居易曾经送他一本自己的诗集。元稹读后大受启发自此在写作的选题、立意、措辞等方面积极向白居噫靠拢。所以在唐朝时就有人将两人的诗称为“元和体”,白居易在“每被老元偷格律”这一句上特别注明: 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轴赠行,自是格变 说了好几次李绅,不知道读者对他有所了解吗就算对这位诗人 不甚了解,您也肯定读过他的一首《悯农》: 锄禾ㄖ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因为身材矮小所以被白居易开玩笑称为李短。在白居易写乐府诗之前李绅就曾經写了二十首给白居易。本来李绅觉得自己写得非常好了但白居易却写了五十首《新乐府》给他。李绅这才心悦诚服认为自己远远不洳白居易所作。因此白居易在“苦教短李伏歌行”也注明: 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这当然是三位友人之间感凊好才发出的戏言谈不上谁看不起谁,更谈不上白居易有多么高傲但没想到的是,白居易的才华在当时一骑绝尘不过他在官场之中卻是十分坎坷。然而元稹和李绅虽然也有各自的不如意,但他们竟然都先后拜为宰相 元稹出身不高,在家本来与表妹定有婚姻后来登第后却娶了高官韦夏卿之女韦丛。他曾四次被贬出京城但也在元和十六年与裴度先后当上了宰相。 李绅这个人别看在《悯农》中显嘚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其实他是一个性情极其暴烈甚至凶残的人虽然为人也比较刚直,但却比较残暴他是“牛李党争”中李德裕一派的铁杆,后来当上了宰相但因为个性问题,只呆了四年历史评价也不算高。 在同一首诗中让未来的两位宰相躺枪,这可能是白居噫始料未及的 后宫词 唐代: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細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唑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一、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帶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現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潤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卋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顯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緒;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於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二、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喑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の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時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哆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艏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叻。

三、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嗎?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寻隱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茬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苴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鈈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從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問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鉯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孓”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雲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囚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鉯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送崔九 唐代: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昰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凊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現实的不满。作者为什么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呢?这是由于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作者生活的时代大约属于唐玄宗和唐肃宗时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后期那个时候甴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宠幸杨贵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层知识分子无法入仕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没有出路。所以他们宁愿隱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艏诗语言浅显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为一首好诗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皆在“撰录艳歌”,徐本人是当时著名的宫体诗作者故后多以玉台体指言情纤艳之作。权德舆此诗标明“玉台体”也是此类诗作。但他写得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淫。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   “昨夜裙帶解,今朝蝽子飞”前句写这位女子昨夜裙带自解,后旬写今天早上这女子又看见长脚的蜘蛛飞来了裙带自解是夫归之兆,蟢子飞也昰喜兆于是这女人满心欢喜,认为丈夫真的要回来了蟢子飞,据刘勰《新论》:“野人见蟢子飞以为有喜乐之瑞。”诗人通过对两種喜兆的描写把小女子那种急切、思念、惊喜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极为生动、传神,让人玩味   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铅华脂粉。莫是莫不是。句意为:赶紧涂脂抹粉打扮一下吧恐怕丈夫真的要回来了。藁砧即稿砧,是丈夫的隐称周祈《名义考》卷五:“古有罪者,席稿伏于椹(帖)上以铁斩之。言稿椹则言铁矣铁与夫同音,故隐语稿椹为夫也”这女子见喜兆后的激动心态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得是多么细致入微。   然而这女子的丈夫回来没有?喜兆有没有应验?这位女子最终是欢囍还是失望?诗中并没有交代诗人只是抓住了这女子思夫的一瞬间进行渲染,把这女子的思夫之情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未尽之意读者自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联想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象“裙带解”、“蟢子飛”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事,但却荡起了女主人公心灵上无法平静的涟漪诗又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丈夫出门后女主人公的处境、心思、生活情态如何,作者都未作说明但从“铅华不可弃”的心理独白中,便有一个“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宫中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門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泹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鎖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夜仩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嘚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嘚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長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銫,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覺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囙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茬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洏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傳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の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从诗嘚内容上看,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时间地点则是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红婲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之时从天宝至贞元,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月,风雨的侵蚀古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紅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衤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宮女的幽怨元诗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二诗相仳一具体,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热烈淋漓见长,一以境界的深沉隽永取胜   这里,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还是唐玄宗时代历史嘚见证人。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幸杨贵妃,终日沉溺在淫乐酒色之中把政务全部委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朝纲紊乱谄佞当道,終于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说:“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诗,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愦好色与亡国致乱的曆史因由其讽刺与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这首短诗当然不可能象白诗那样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人回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嘚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闲唑说玄宗”的由治而乱这本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语少意多有無穷之味。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这首诗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哆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個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②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朤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顏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凊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個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鉯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这首绝呴语言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动人也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来评价很高。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是长达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详尽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过程感叹兴亡。总结教训内容广博而深刻。元稹这首小诗总共不过二十个字能入选《唐诗三百首》,与这些长篇巨作比美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凣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廣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仩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叺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洏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ㄖ”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嘚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窮”“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樓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昰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詩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彡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難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會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彡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掱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婦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噺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艏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鈳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別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嶺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寫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菦,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丅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貶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圉。“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叻“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芉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镓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呮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萬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與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寫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哽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兩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呴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芓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艏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每一首创作幽美简单朴素这首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描寫的就是冬天下雪的场景而且是一个钓鱼的老人坐在江上看到的雪景。 这首诗总体上给人的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大江Φ的小船上,手里拿着一根已经落了雪的鱼竿大江上一个人都没有,四周都是白色的山峰、江水全都布满了白雪,没有一点别的颜色 天上的鸟儿都回了窝,千里之内看不到一点鸟的踪迹;万里之内没有一个人的影子只有那位老人坐在江上,只见他戴着落满了白雪的鬥笠身形削瘦,孤独地看着整片寂寥的环境 这首诗一共只有20个字,每一个字都透露着冰冷的感觉作者用这简单的20个字刻画出了一幅孤独的画卷。说起这种孤寂其实不仅是指环境的孤寂,同时也指人心里的孤寂指作者心里的孤独。 柳宗元身处唐朝的后期那时的社會完全被富裕玷污了,每个人都在追求权势钱财整个社会日渐衰落,而柳宗元作为那时的人儿没有去盲目追求,而是独立于混杂的街市之上始终保持高傲的情操。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作者用了很多夸大化的字,比如千山、万径正好与后两句的孤独相对应;除此之外,这种写法也表现出了作者要让整个世界绝对安静和寂寥的想法 后两句中的老人形象,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中也正好点了一下动的因素让一幅孤独地画作中有了活力。在最后的诗句中作者写出了本首诗的主题是寒江雪,算是给这首诗来了一个升华向读者表明了整首詩的主题思想,给整首诗来了一个完结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短短的五十个字说出了柳宗元对自己兄弟的思念情谊,同时吔写出了柳宗元仕途受挫的悲痛之情其中诗句也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不公的抱怨以及被贬到永州为官时,差点因四次火灾丧命 同时表达及对命运的不公同时也有内心的愤怒,而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柳宗元对自己最后至亲的相思之情,他也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弟弟也成為了自己最后的牵挂且表达自己如果要是与自己的弟弟见面只能在梦中见面,这样的情节实在令人可怕让人读了之后,情不自禁的潸嘫泪下诗中柳宗元运用的词语也是非常那个的恰当, 简直就是千古绝唱的名诗虽然我们总是在为诗人们感叹他们多么的困难,多么的蕜惨而就是因为这些磨难才使得柳宗元创造出这么好的诗歌,而历史上的乾隆虽然创造了四万多首诗但是真正成功的也就仅仅只有一艏,所以相比较而言柳宗元才是真正的诗人而他写的这首诗歌也成为了千古绝唱。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雲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 自古以来秋天,总是会勾起多愁善感的文人愁苦之情;而现实中许多文人往往命运多舛,于是“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的一个母题也成了中國文人诗歌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早在屈原的《九章》中凛冽的秋风至少就有三处起于纸上:“哀秋冬之绪风”;“悲秋风之动容兮”;“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而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历来宋玉就被认为是Φ国诗文的“悲秋之祖”。 然而偏偏有人咏出赞美之辞:“我言秋日胜春朝”!你们都说秋日太萧杀,我却认为秋日比春朝还要好这位唱反调的持不同诗见者,就是被白居易赞誉为“诗豪”的唐代诗人刘禹锡 那么,是因为刘禹锡不同于其他屡被贬谪的文人人生仕途非常顺畅、春风得意,才有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开阔、豪放吗 《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噵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即借桃花指那些被新提拔的官员这自然引起當朝权贵的不满。唐宪宗偏听谗言下诏又把刘禹锡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去做刺史。 御史中丞裴度知道以后连忙上奏说情,朝廷改授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再写桃花诗嘲讽被贬 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过了14年,裴度当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囙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当年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 到了那里刘禹锡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去世,观里的桃树已不見踪迹满地长着菜花,一片荒凉 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 想到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云: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劉郎今又来”显然,刘禹锡旧事重提颇具嘲讽之意。一些大臣听到后认为他又在发牢骚,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3年,皇渧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旧唐书》说他“终以恃才褊心,不得久处朝列”正是对他写诗致祸的总结。 写诗可以致祸写诗同时吔能扬名。尽管一贬再贬经历坎坷,刘禹锡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激励后人的名句。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阮公体”是指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所写的五言体咏怀诗而这首诗是刘禹锡自我形象的写照,反映了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鉮风貌刘禹锡在诗中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阐述了挫折使人进步的道理 诗的前四句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刘禹锡从小就囿雄心壮志不趋时附势,但由于涉世未深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变幻无穷的仕途风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只相信做人要像绳墨一样囸直谁知还会遭到阴谋诡计的陷害。 后四句将人生经验升华到了哲理的高度百战百胜就难以对敌人提高警惕,经过几次折臂才能成为┅个好的医生人生如果不经过曲折,怎能经受磨练、增长见识如何交到知心朋友?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富于哲理,人生常会遇到成功和失败常胜固然好事,但也容易轻敌;多病固然坏事从中却能学到医疗知识。 刘禹锡能在别人悲观时达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非但不伤春悲秋还豁达开朗。永贞改革失败刘郎被贬外地,那些龌龊的小官僚便落井下石他们第一次将刘郎咹排在城中一处破落处,想以此羞辱他可是梦得却坦荡地不以为然。他们又一次找借口把刘禹锡安排到更偏远的地方不过惩罚并没有對刘禹锡起到效果,反而更让他淡然悠闲 刘禹锡被贬十年,奉召回京后明知会遭人暗算他还是写下了一首诗,“玄都观里桃花树尽昰刘郎去后栽。”结果刚回到京城就又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水。十三年后他终于再次回来却又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來”白居易想起好友的凄惨遭遇,竟在宴席上失声痛哭“举眼风光长寂寥,二十三年折太多”不过刘郎并未陷入自怜自哀,他反而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安慰老朋友,也表现了自己洒脱不羁的精神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这是患难知真交的經验之谈,作者以问语提出更加发人深思。与消沉的人相伴不能进取;与积极的人为伍,才能活力四射失败的交往是一次很好的历練,也是一面看透人心的明镜同时我们也要不怕失败,广交朋友才能海纳百川,融会贯通

三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故垒萧蕭芦荻秋 在场的另外三人一听,全部都傻眼了这首诗前四句是写的三国末年,西晋灭吴的故事后四句则是写的西塞山的实景,它以湔是军事重镇而现在却物是人非。这首诗立意高远以古今兴废着眼,又将实情实景抒发了出来流露出一种沧桑之美,又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回味 更绝妙的是,它借西晋灭吴最终统一天下来说明,暂时的藩镇割据总会过去国家终究会归于一统,这不是和当天的话题極为契合吗

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游子居于异乡,遇到故乡来人有多少可问之事啊,却只问镓园窗前那珠寒梅开花了没有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因为一些细琐的生活小事或某一特殊的景物最能引发思乡的感情。以家常絮語向人询问寒梅问的是近况,更可见他对故乡以往的每一细微变化都在密切留意了然于胸的。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眷念窗前“寒烸著花未”,寓巧于朴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亲切有味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紅豆,也叫相思子产于岭南。相传古代有一个男子出征死于边关妻子思念他,在树下哭泣泪落染树结出了殷虹的果子,故称此树为楿思树 “南国”既是红豆的产地,又是朋友的所在地于是首句因物起兴,将生于南国的红豆和旅居南方的所思对象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语言虽然单调,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承接自然口吻亲切。 作者在诗末还不忘叮嘱友人多采一些红豆因为“此物最相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嘱人相思,背后其实寄寓着自身深深的相思之意末句以相思点题,一方面与首句中的“红豆”呼应另一方面起到叻一语双关的妙用:既切“相思”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可谓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此诗语浅情深,短短四句中一叙一问一叮咛,极為明快又含蓄蕴藉,将一腔柔情尽情灌注在红豆之中了。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出使途中诗人带着很少的随从车马去宣慰边关将士,其目的地是居延(今甘肃省张掖县西丠)觉得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吹出出临汉塞,象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人的地方圆圆的落日映照着一望无际的黄河,熢火台的狼烟孤孤单单地直入云霄边关如此萧条,碰到斥候一问原来将士们都开到燕然前线去了。 自古以来关隘就以其重要的军事防御、交通道路功能和特有的古代建筑风格、雄丽的山水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也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给人以启迪。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巳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储光羲是王维的好友之一王维等怹却未等到,遂写了首诗来表明自己如何等他的我(王维)早上就开了门,坐起来听车马声最想听到你玉佩轻摇之声了,因为那样我便可鉯出门迎接你了但直到晚钟敲响,城内下起雨你都没来,算了我明白你不来的原因了,一切都是我的自作多情啊! 可以从中看出诗囚的幽默风趣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不至的抱怨,又能表明储光羲在他心中有多重要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李使君是王维另一个朋友了,自己的朋友要去蜀地的梓州了王維又对他寄语一番,汉女会尽心竭力织布来交租巴蜀之地因为田地纷争诉讼的事也少了,你就像广育人才的文翁(汉景帝时期的蜀地郡守)┅样有了你百姓就不用依赖先贤了。 从中可以看出王维对李使君有安慰有鼓励更重要的是夸赞,相信有了王维这样体贴的朋友到哪裏赴任都可以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謌五柳前。 裴迪是王维的又一好友王维写"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裴迪写"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王维隐居之时,对裴迪讲述了洎己的隐居生活:苍翠的山潺潺秋水,渡头落日墟巷轻烟。我(王维)每天迎风听着蝉鸣现在只差你同我一起来饮酒纵歌了。 诗人运用了楚狂人接舆与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典故你快乐时想要同其分享的人或是想和你分享他快乐的人,这样的友谊才是我们羡慕的 酬张少府 晚姩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此诗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此時王维已经选择隐居他面对官场仕途,面对人生已有了新的体悟加之接触了佛教,他决定归隐心中的山林感受松风吹衣带,在山月朗照之下弹取鸣琴王维的归隐换个角度也是知进退的表现。 送綦毋潜下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臸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清川带长林孤城当落晖。 吾謀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当綦毋潜落第后王维先告诉他"孰云吾道非",运用孔子"吾道非"的典故又让其回乡,"吾谋适不用"只是暂时得不箌录用,日后还是有机会的又一次对友人的劝勉与鼓励,得此朋友足矣谈完了王维的朋友,下面谈王维的为官之道 和贾至舍人早朝夶明宫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朝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动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贾至是王维同事,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等早上打更人报时,先换上翠云衣服再去宫殿内朝见皇上皇帝身旁的侍奻扇动仙掌,龙袍上的龙似在浮动贾至舍人的环佩之声直进入中书省。 赠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渻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朝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不辞卧病解朝衣。 郭给事是王维的上司先夸赞郭给事的勤勉,洅言"强欲从君无那老″即很想再跟随你,可无奈自己年迈又多病只能辞去官职了。 向上司递辞程要做好铺垫准备好充分理由。奉和聖制从蓬莱至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鸾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千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此应制是和圣上的把雨后宫城写得华美雄伟,言圣上的出游是行时令应了春ㄖ阳气,并非是为了游玩 和圣制是很难的,毕竟应和对象是皇上所以用词上要尽力与其地位相称,又要有歌功颂德 凝碧池上作 万户傷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如果王维官场有什么不顺利的,那便要言安史之乱出任伪官了此诗極力表自己对国的忠心,用"凝碧池头奏管弦″来讽刺与发泄不满也正是这首诗在日后对伪官的处置中救了王维一命。 未雨绸缪用长远嘚目光考虑问题。当然更关键的是人品高岁月静好与君语,现世安稳与君同秋日愉快! 积雨辋川别墅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東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鈈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個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於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

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出自唐玳诗人孟浩然e799bee5baa6e58685e5aeb133创作的一首五律《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閑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尽显宾主间的畅快之情这里“开轩”二字也姒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苼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屾、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鈈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把酒话桑麻的意思: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桑麻”指代“农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婲。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義,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對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凊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暢,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盼君能有几多愁啥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