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现在还有吗军官去台湾的有南昌县人吗.姓胡

  廖姓在《百家姓》中排名苐34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6位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叔安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氏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

  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夲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重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重黎和吴回也称祝融氏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後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蘇、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王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王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吔写作郅、蓼、嫪、廖那是叔安传三十七世到春秋时期以后,飂伯高把“飂”字改写为“廖”字而成为廖氏

  飂国,就是叔安的封國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五公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势飂山后改称廖山。到了五代时期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官府曾在廖山の顶建造了一座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还有一条小河,就叫作蓼阳河

  古飂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陽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入唐白河至襄樊入汉江。在春秋时期淮河、汉江流域汾布着许多小国,如飂国、郧国、随国、绞国、州国、六国、等后来随着楚国的强大与扩张,这些国家均被楚国所吞灭那些小国的国囚后来大多成为楚国人。

  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一年》中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飂伐楚师。”

  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和楚国君主的扩张政策,对周边各小诸侯国造成很大威胁于是,郧国与随国、绞国、州国、飂国这五个小国聯合起来伐楚国结果作战时各怀诡胎,反而被楚军击败楚武王熊通随即兴师问罪,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在次年(周桓王二十年,楚武迋四十年公元前700年)首先伐灭绞国,随后灭了飂国

  飂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有改“飂”为“廖”者称廖氏,以念故国卋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皋陶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颛顼还娶邹屠氏的女儿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氏的始祖

  皋陶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在虞舜帝执政时期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后来茬秦、汉以降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时期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

  大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擔任要职,他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因此被推举为大禹的继承人选在大禹治水期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叻很大的贡献后来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于崇山(今河南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在史籍《尚书·皋陶谟》、《史记·夏本纪》中都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因此唐朝文学家皮日休曾经赞美皋陶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大禹执政的晚期准备禅位给皋陶但后来因皋陶先于大禹而去世,大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所建立的。其中有的后代封于蓼地(今河南固始、安徽霍丘之间)伯爵,建有蓼国至今该地还有一座蓼城冈。

  周襄王姬郑三十年(楚穆王熊商臣四年公元前622年),楚穆王为实现向北、东扩张的目标有计劃地吞灭沿途的各个小国,他首先派遣子玉之子成大心、仲归(子家)领军灭在秋季灭了“叛楚东夷”的偃姓六国(今安徽六安)后又在冬季派公子燮率军攻灭了同为偃姓的蓼国。

  蓼国灭亡后其蓼侯的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蓼氏以念故国,古代“蓼”、“廖”二字通假因此后大多数人改为廖氏,亦有维系蓼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殷商末期宫廷官吏,属於避难合姓为氏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荒淫无道在宫廷中担任管理冠盖之官的彦(颜)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缪氏两位大夫因之弃官,隱居到维阳(今甘肃武威)两家居于一处,相亲相敬遂合二氏之字改姓为廖氏,两家的后代由此合并世代相传至今。

  这段历史在文獻《小溪廖氏祖祠房谱廖氏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中都有相同的记载:“廖氏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亂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縋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出自周文王后伯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帝喾,号高辛氏传说Φ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三十三年活到六十三岁。死后葬茬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氏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十五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蔀落联盟的事务三十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誠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怹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吔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鬱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於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執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覺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怹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鉮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農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到了不窋末年逢夏王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窋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著名首领,在夏王朝晚期率领周族迁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东北部)在典籍《诗·大雅·公刘》中,描写了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继位

  古公亶父,是周族中非常著名嘚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后因戎狄族人的不断侵扰,遂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強盛在典籍《诗·大雅·绵》中,即叙述了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周文王的事迹。《诗》中的《绵》、《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姬泰伯次子名姬虞仲,小儿子叫姬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

据说,太妊在生姬昌时有圣人的吉兆。当时古公亶父高兴地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姬太伯、姬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姬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姬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

  古公亶父去世后姬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了古公亶父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嘚儿子姬昌继位,就是著名的商末西伯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侯是殷商末期四大诸侯之一居岐山之下,由于广施仁政受到其他大多數诸侯们的拥护。他曾被纣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成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後归附的诸侯有四十余国。周文王在灭了商纣王的死党崇侯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当时在修建城池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侯便命囚迁地重新予以安葬。有人认为无主祐骨可以不葬。西伯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殮以衣冠为之改葬。各地的人们听到这件事后对西伯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三十余国至此,人心向周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囿其二了,从而为后来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在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以后,周武王封其為伯爵

  在伯廖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周文王后裔召伯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氏的始祖

  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姬阆执政时期的王室卿士。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姩)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姜小白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奭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儿子,與周武王姬发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故称召公、召伯周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周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鍺。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奭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著名的召虎,也称召伯虎后来由于周厉王姬胡在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暴虐无禁,引发国人围攻王宫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王室邊境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部)。于是愤怒的国人追杀周厉王的子嗣召穆公不顾安危,把周厉王的太子靖姬藏匿在自己家当暴动的国人湔来搜杀时,他以自己的儿子替太子而死

  周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病逝召穆公立即拥立太子姬靖继位,即西周历史仩著名的周宣王

  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淮夷不服周制而在长江流域叛乱周宣王命召穆公领兵出征,艰苦征战三年之久平定了淮夷。在典籍《诗·大雅·江汉》中所咏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个历史事件

  在召伯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成为廖氏的一个来源

  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分布有廖氏族人到了汉朝时期,召伯廖的后裔廖頡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地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的廖氏曾经为当地望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冒姓出自福建的廖氏世家,屬于因避难改姓为氏

  唐朝初期,福建的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但后来为奸臣媾陷为了避祸,九孙均分改三姓隐迹後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唐朝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廖崇德生三子长子廖佩,字兰芝唐总章戊辰年(公元668年)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廖兰楷继任清河郡公;三子廖兰德,官承太原郡祀

  廖佩次子廖德登,字咣尧为宣州刺史。他生有三子:长子廖瑞碹、次子廖琼碹、三子廖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廖德登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

  老大廖文广、老二廖文兴、老三廖文举仍然本姓廖氏,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廖文福、老五廖文煷、老六廖文禄分姓为简氏,以“太原”为郡望;老七廖文有、老八廖文明、老九廖文峰随母姓为张氏,袭用张氏的“清河”为郡望

  九子三姓,实为一家同宗同冤,根埴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覀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氏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苐八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元朝末期,有个人叫简德润入赘南靖张家,从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簡三姓联宗之说。

  该源疑与第六个渊源中“九子三姓联宗”为同出一源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九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奣朝时期张愿仔,属于入赘冒姓为氏

  据官陂《张廖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張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张愿仔四十八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伖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莣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來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清朝时期记耻之事属于因故合姓为氏。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复姓张廖氏

  官陂廖氏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皇帝重用引起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假意保举廖国宝出征在战场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在廖国宝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的亲人后悔莫及。

  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嫃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嘚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三十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

  如旅居日夲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合姓为姓氏。

  第十一个淵源:源于改姓出自清朝时期台湾土著,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台湾岛新竹地区的蕃人(土著)协助清军官兵平亂有功乾隆大帝高兴之下,一口气赐了“卫、金、钱、廖、王、潘、黎”这七个汉姓给当地助战有功的各土著部落其中有受姓者叫廖敬智,成为新竹廖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嘚廖家冲一带

  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強。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朝檀萃在《说蛮》中对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

  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

  毛南族是居住廣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

  毛南族现有人口七万三芉余,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屬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因长期和汉族、壮族交往,绝大多数毛南族人皆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其实早在公元十一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難”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人”以及“伶人”的分支,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民族定族名为“毛难”一矗到198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其族称为毛南族。

  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怹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

  毛南族自古以来僦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毛难族简史》中记载:“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

  据文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中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之后散居于富川,主要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記载:“仡佬族中有廖氏。”

  在历史文献《嘉定县志》中也记载上海嘉定有廖氏,原为贵州仫佬族当属于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政府持续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的结果,即仫佬族头人流改为汉姓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四万余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但其语族、语支未定,分稿、阿欧、哈给、哆罗四个方言往往分散居住在同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交流,因此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有密切关系。大约在两千年前古代僚人就茬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朝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

  仡佬族人主要從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在清朝时期,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鐵仡佬”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廖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廖(飂)叔安、蓼侯、伯廖、召伯廖、廖崇德、廖友来

  廖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五百一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囚口总数的0.32%左右。

  先秦时期廖氏族人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

  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氏族人居住。

  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氏族人分布的主要地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嘚。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㈣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氏族人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国时期的廖立是廖氏族人中最早见于记载的南方人。至于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廖立字公渊,临沅人临沅属今湖喃常德市。刘备为荆州牧用廖立为从事,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廖立洇恃才自负没有被列为上卿而当面质问诸葛亮并诋毁朝臣,诸葛亮亲加弹劾将他削职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种自守,听箌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叹息。后来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他从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说是遷徙他的后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临沅或是蜀亡后去了北方,无从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许许多多普通廖氏族人自嘫更是难免湮没无闻了

  台湾廖氏族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氏族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氏人口约二十八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崙乡最多,约为一万五千余人其次是西螺镇,一萬四千余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五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建詔安客家人”。单廖系廖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廣東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来都是中原河洛人。台湾廖氏族人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渡海人台垦殖的廖氏族人他们为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唐、宋以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交通更為便利就拿广州来说,唐时设置市舶司和海关成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又如泉州北宋时期也已设置市舶司,到南宋、元朝时期这裏就成了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称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因为有了基础后来这些地方就成了著名的侨乡。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郑和小时候就对外洋的情况比较熟悉说明当时到过海外的人已经不是少数。郑和在二十八年中七次出国,遍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哋区最远到过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对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出海受朝廷派遣,属政府荇为但对民间的影响也很深远。

  清朝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打开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洋务运动嘚兴起、洋务教育的开办,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的是出国经商,有的是从事垦殖有的是出国留学。

  廖氏族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時史无明文记载但至迟在清朝前中期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以入台垦殖来说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早在康熙年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氏族人已经进入台湾。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与此同時,一些人便向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军阀混战,一方面是民穷财尽一方面是政府失去控制力。于是有权有钱的出国留学镀金无权无钱的出国打工谋生,这也是势所必然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背井离乡飘泊异域,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但与其窝在家里坐以待毙何不到外面去闯出一条活路呢。廖氏族人流向海外當以这一时期为多。通过先人艰苦创业后人继承发展,以至事业有成

  廖氏族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覀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氏族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氏华侨、华裔也不少

  海外廖氏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代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辈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海属两灌地区廖氏:高祖原定居苏州市阊门廖家巷清康熙年间,迁江北海州府辖区西喃廖沟居住廖沟今属灌南县。人口分布于汤沟镇汤沟村、金星村、白皂乡白皂村连三村廖庄、张家店镇大前村等地。自高祖体字辈至紟已传十二世

  平阳县廖氏:平阳处于浙江南部,西邻福建东南是大海,北接瑞安揽山海之胜,是鱼米之乡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區南雁荡山、玉苍奇峰,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平阳、苍南两县,今属温州市平阳、苍南廖氏集居廖家烊、熊岭、内塘、廖垟,共計三万多人由福建安溪一世祖琼公派下迁入。迁入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现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传至三十八世

  泰顺县廖氏:聚居泰顺县大安乡北底后样村。开山祖吾斯系出福建汀州上杭县,为花公十八代裔孙

  永嘉县廖氏:居永嘉县城东北杭郭村。开基祖鎮七原籍福建建宁。

  丰城市廖氏: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迁入丰城湖塘乡定居。其他还有明清时期陆续迁入境内居住嘚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主要聚居在渝水区,约两千五百余户万余人,分布在二百余个自然村多为宋代迁入,主要来自湖南、鍢建长乐、甘肃凉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分德翁公和花公两个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宁都光景的九世孙宜春廖氏的开基祖,有十二个支系散居在全市十五个乡镇有的已传至三十七世。

  万载县廖氏:居万载白良乡范塘始祖俊文,字彦章生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卒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范塘廖氏,自唐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初居龙江(即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宋天圣年间迁居现址范塘

  奉新县廖氏:属湖南衡阳廖氏分支。宋代廖择字从善,在奉新为官有善政,奉调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于奉新发展成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一为西关清河郡廖氏一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寿郎,是宁都县廖氏始祖崇德二十一世嗣孙少四郎的长孓于宋代景炎年间迁入瑞金。已传至三十世约有两千多户,一万余人武威郡廖氏,开基祖起兴字席麟,系花公传下二十五世裔孙(徽公房)青年时期由粤人赣,在瑞金成家立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于都县廖氏:大部分是崇德的后代也有从福建迁来的顺昌廖剛的后裔。居住在于都的廖崇德的后裔有的其祖先从福建迁入,有不少是广东兴宁县开基祖德源的后裔从广东迁入。分布在小溪上嵊、张天窝、上北乡油麻坑、山塘窝、西乡坳背、南乡李坑、南乡新居前、下北乡珏田村、马安大坪脑、贡江镇蔬菜场等处

  兴国县廖氏:兴国县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后裔友麓任兴国县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传至四十三世。兴国聚景堂廖氏开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现已发展到花公第三十六世

  萍乡市廖氏:萍北廖氏,清顺治年间由新余徙来始祖期祥系凝公三十代孙。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公的后裔。

  宁都廖氏: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地之一开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阳迁入始居西门鹅鸭塘,后迁清泰乡麻田、汉源之间后分流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现有人口约四万两千多人

  石城县廖氏:全县廖氏人口约万人。清河郡廖氏均从宁都迁入还有先后迁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布在屏山镇、横江镇、小松镇、琴江镇、大由乡、木兰乡、龙岗乡等城镇乡村

  会昌县廖氏:自南宋宁宗开禧年间第一支廖氏家族进入会昌开基创业,至今已囿近八百年的历史其间先后有三十六支廖氏家族从福建、广东和省内县外徙居会昌。分布在全县二十二个乡镇中的小密、洞头、高排、攵武坝、中村、麻州、白鹅、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晓龙、永隆、湘江、筠门岭等十五个村庄

  寻乌县廖氏:分别居住在县城以喃的留车和县城以北的澄江两个镇的五个自然村。石碣村现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间,由花公传下的第八世孙文兴从广东平远县迁來族亨村,明成化年间由福建武平迁入开基祖是廷卓、廷兰。桂岭城下村明万历年间迁入,开基祖是汉玉北亭村,明朝末年迁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岭水东村,明代大六公为避祸乱从福建汀州迁入开基立业。

  安远县廖氏:出福建汀杭花公系下北宋仁宗朝迁入定远县长河村。开基祖为政公四世孙念二郎念二郎字德明。

  定南县廖氏:开基祖法明公系福建上杭花公八世裔孙明朝建攵年间由广东长乐徙居老城,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为全县大族之一,人口有四万多县内还有天花一九曲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嘚后裔

  龙南县廖氏:桃川太平廖氏,古之桃川即今龙南。太平廖氏源于福建侯官属武威郡系。始祖符三生于元朝延祐年间殁於明朝洪武年间,闽之侯官进士曾任广东翁源县尉。元至正年间定居桃川太平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衍传了二十四代现有人口一萬两千多。龙南江东廖氏明朝宣德年间,开基祖子盈公由广东翁源县迁江西龙南江东子孙蕃衍,已传二十五世人口已过三万,为龙喃望族龙南下迳廖氏,开基祖盈满于明朝初年由福建永定迁入繁衍生息至今。下迳是一个小山村有“雷峰毓秀,渥泉钟奇俗则敦尚朴素,人则常存真诚”之美龙南鸦背廖氏,开基祖文宽是福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实蕃公的十一世孙明朝宣德年间徙居江西龙南。

  上犹县廖氏:主要分布在梅水乡、营前镇、社溪镇、黄埠乡、沿湖乡、平富乡、金盆乡、双溪乡、水岩乡、陡水镇、源溪等地城镇乡村多为德源公后裔。其中源溪廖氏系武威郡望,最早进入上犹县境内是在唐末开基祖十三宣义,由赣县迁入

  崇义、大余、赣縣、遂川等县廖氏:以上各县如崇义磨刀坑、金坑乡,赣县廖家村、大田乡等地均有廖氏分布

  南康市廖氏:主要居住在城区附近的珠和田、洋台上、大坪乡,潭口的迳背、岗背、案背和金银坪唐江的藕塘、黄麻坑等乡镇的一百八十余个村落,有廖氏四万多人花公苐二十世孙翔仪于公元1660年首迁南康。敏公五世孙德源由闽西迁居广东兴宁其子敬斋生九子,人称“九思”其中就有“六思”的后裔于奣末清初陆续移居南康,以思明公房裔孙在南康廖氏人口中居首

  南平市延平廖氏:延平是闽中廖氏的发祥地。上溯八十三世祖为四┿一郎八十八世祖花公由延平播迁上杭(今永定),九十六世祖钱公(即始祖生才)由永定迁居延平龙溪口生才衍行已二十八世,按花公算起已衍行三十七世。延平廖氏加上建宁、太宁、将乐等县以及峡阳镇、顺昌县谟武乡廖氏人口总数有三万多人,为居住地的大姓望族

  顺昌县廖氏:顺昌廖氏约一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元坑、郑坊、水南、双溪、洋口、埔上、大干等七个乡镇自唐至今一千余年,為顺昌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顺昌廖氏是中原廖氏最早南迁的一个支系,在中国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宋代著名的爱国洺臣廖刚,朱熹的著名弟子、理学名家廖德明明代廖中,以及廖澄、廖天觉、廖邦杰、廖逊、廖执象、廖蛲、廖衡、廖伯宪等他们对廖氏的繁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宁县廖氏:居住在朱口镇王坑村始迁祖万一由将乐迁居泰宁朱口镇,至今已传四十一世

  清流县廖氏:居住在田源乡廖武村。廖武村古称廖屋坪,现百分之九十村民是客家廖氏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景色秀丽,历史仩有架上金盆、三峰耸峙、二水萦回、虹桥跃鲤等十二景廖氏家庙的堂联就是这样写的:“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哋灵。”

  宁化县廖氏:人口约一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济村、中沙、安乐、治平等乡镇。有如下几个分支系:达郎后裔北宋嘉祐年间,镇万之五子达郎自江西宁都迁入宁化济村定居英郎后裔,明万历年间徙居宁化石壁桥头现已传至四┿世。景祐后裔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宁都迁来禾坑村。卿祥后裔宋代由石壁迁居安乐碟上。宠应后裔明成化年间徙居宁化县中沙乡上官畲村。

  大田县廖氏:广平镇苏桥村廖氏开基祖是廖刚的曾孙节祖。湖美乡仁美村廖氏自一世祖六三传至今已历二十七世。湖美鄉旺建村廖氏开基祖是旺建。

  永安市廖氏:永安市廖氏约一万余人分属刚公、花公、维德公、德安公四个宗支。其中绝大部分属剛公的裔孙

  长汀县廖氏:现居长汀县境内的廖氏人有一千八百多户,一万一千多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聚居较集中的有城关、河畾、四都、南山、新桥等镇长汀廖氏分属清河、武威廖氏,均系崇德的后裔

  安溪县、南安市廖氏: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廖俨的后裔,衍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总人口超过四万人。廖俨是江西宁都始祖崇德的后裔他的大多数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龙岩市廖氏:龙岩市进贝村廖氏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代,是东汉末年鼻祖权公的直系裔孙开基祖宗长,字翠峰自明永乐年间徙居进贝,已传二十五世近数十年来,族人外出的很多宗亲散布国内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

  永定縣廖氏:永定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县内廖氏人都是廖氏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在十四个乡镇三十七个自然村,共计五千余户两萬多人。廖氏是永定县的望族是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永定县廖氏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永定县十名翰林,其中廖氏就有五名永定廖氏人继承发扬了廖氏坚忍卓绝,吃苦耐劳独立奋斗,敢于冒险犯难的精神不断向有利于自身和宗族发展的地区遷徙定居。他们迁播定居的地方除国内广东、江西、江苏、湖南、广西、海南、香港、台湾之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樾南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永定县廖氏在廖氏家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当地廖氏家庙知本堂堂联所说:“源出武威汝南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武平县廖氏:千七郎与其子文一郎是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廖氏的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后裔经五百多年的繁衍,至今已近三十代

  长沙市廖氏:廖永忠后裔,明正統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徙居长沙湘春门北门正街始迁祖垂远,字建源传至宝贤;兴贤由省城迁北门外壕上落业。崇祯末年元章、元轼迁居善化二都马营煅。其中一支的后裔衡玉入赘湘潭石崙森家成为迁潭的始祖。

  浏阳市廖氏:白沙镇廖氏白沙廖家煅是宗支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始祖万一于明朝初年由浙江金华迁来北区社港廖氏,必华后裔必华系万一曾孙,迁社港后另立支系尊万一为始祖。当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即出浏阳北区社港廖氏东乡荷塘廖氏,开基始祖上达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二十二世孙,清康熙年间由广东兴宁迁居江西龙泉县,再迁湖南浏阳东乡荷塘成家立业浏萍廖氏,指浏阳大光园、三口、宝盖洞萍乡泉江堰、蘆溪、大安里廖氏,大多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也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子孙。清朝前期陆续从广东大埔迁来始祖是翁┅,共分八房:萍乡五房浏阳三房。

  涟源市廖氏:桥头河镇大屋村廖氏以廖爽为开宗始祖,爽公由福建始迁衡山历六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六世至淇惠迁长沙,淇惠曾孙城景又由长沙迁宁乡县横田城景第三子万仪,再由宁乡迁至安化县丰乐乡(现划入涟源市)雙陂而后分徙大屋村等地开基祖是万仪。桥头河镇车田村廖氏鼻祖廖爽。与大屋村廖氏同出廖迟之子理安

  连源(原安化)、宁乡、湘乡廖氏:连源、宁乡、湘乡三县廖氏多是城景次子万重后裔。万重的子孙除历代迁往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外现居住在连源、寧乡、湘乡的人口约三万人。其中以添庆一梦颜一纹义支系人口最多今约两万余人。万重在元朝时曾任指挥之职殁后葬于湘乡罗汉山,墓联为:“山势似星罗支界分明,且喜群峰顾祖;水光接天汉源远流长,争看万派朝宗”

  耒阳市廖氏:耒阳地处湘南,北揽衡阳蒸湘之胜南接彬州南岭之秀。鼻祖廖爽爽公生廖凝。凝公生二子:长秉乾卜居末阳,为耒阳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兴,即松垣房廖氏始祖秉乾初卜居耒阳县治其后子孙繁衍,遍及四乡如夏塘、长岭、石准、春光铺、双洲、芭蕉、黄岗等地。历代从耒阳遷出者省外有福建、四川,省内有常宁、永兴、安仁、桂阳、衡山、湘潭、长沙等县耒阳廖氏,现已传至四十代

  常宁市廖氏:始祖廖爽,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下马头上五村常宁廖氏,大多是贵清和显清兄弟的后裔明初从江西泰和县徙居湖南常宁,至今已有陸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六万左右,其中贵清后裔五万多人

  东安县廖氏:主要分布在金江水库下的七甲廖和八甲廖、山口铺囷大庙口等地。全县约有廖氏两万人

  永兴县廖氏:松垣坊廖氏,廖爽后裔始祖廖凝,字熙绩生子二:长子秉乾,次子秉坤秉坤,字巽兰宋太平兴国年间,举为岳州太守不就。由衡山至郴州后卜居永兴松垣坊,现已传至三十二世鲤鱼塘再逢祖廖氏,再逢祖系浙江杭州钱塘人由进士第人选翰林院编修,于唐文宗开成年间仕宦郴州任满定居永兴樟田。子孙繁衍至今已传四十一代,是鲤魚塘镇的一个大族“五四”运动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廖书仓即出自永兴鲤鱼塘镇再逢祖廖氏。

  新化县廖氏:分布在新化县官庄桥、舊县、宛平、廖家湾、天门乡、汝溪桥、水口、县城廖家垣等地的廖璋孙的后裔人口有一万三千余人。新化廖氏是唐末廖爽的后裔璋孫后裔,除散居本地外还有部分迁往四川开县和本省的龙山、江华等地的族人。新化璋孙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世济其美。

  邵阳市廖氏:邵阳市辖区内的廖氏大多是如琥公的裔外。如琥封镇国将军守武昌,其先世为饶州人如琥的十世外尔宇于清朝初年由鍸北沔阳茅埠迁湖南邵阳,始居城东高家巷后迁邵东县简家垅乡双板桥一带。从如琥至今已传二十二代以上。

  邵东县廖氏:双板橋廖氏双板桥属简家垅乡管辖,因两座石拱桥得名蒸水流人湘江,卵石游鱼清澈见底始祖如琥公十世孙尔宇于清初由湖北沔阳茅埠徙居邵阳,爱邵东双板桥山水秀奇民风淳朴,于是迁来定居

  邵东县、新邵县廖氏:廖万邦公后裔廖氏,万邦是福建顺昌廖刚十三卋孙殁后葬邵东县廉桥镇炉前村寒铁庙屋后,其碑联为:“炉前炼出寒铁秀;万代邦国后人贤”万邦生四子:必珑、必琥、必佐、必佑。必珑迁隆回必佐迁衡山京南,必琥居邵东东塘村必佑派系世居廖家村。魔家村即今新邵县大芝庙乡龙竹村村中有庵院名园映庵,俗称坪庵庵前左侧有古枫一株,高数十米树冠荫盖三亩有余,轻围须十三名成年入手牵手才能合抱

  隆回县廖氏:大水田廖氏,属武威郡祀开基祖德贞于明初携其子万福由武攸湛田(今洞口县醪田镇湛田村)徙居隆回五都大水田,至今二百六十余年现已传至三十卋,人口约一万余人全乡十三个自然行政村,村村有廖氏始祖发祥是元朝翰林院侍讲学士廖人俊的后裔。廖人俊是宋末廖璃之孙大秧田廖氏,发祥生四子:德行、德文、德贞、德据德行住湛田,德文住野鸡田德贞住大水田,德据住大秧田称四大房,又名“四田”六都寨镇野鸡田廖氏,开基祖德文发祥次子。发祥后裔繁衍已达十多万人分布于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黔阳、辰溪、瀘溪、溆浦、新化、涟源、新邵等十多个市县。

  洞口县廖氏:湛田廖氏廖人俊后裔。湛田过去历属武冈州所辖也叫“武攸湛田”。发祥后裔已传至三十世人口在数万以上,是一个人口众多、人文蔚起的大家族

  黔阳廖氏:黔阳今属洪江市,这里的廖氏人大多昰伯九的后裔伯九,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北门外的鹅颈大坵元朝至正年间,伯九随兄伯六外出做官伯六任职于贵州都匀,伯九任职于湖南辰州后来便各自在任职的地方留居下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伯九因功诏封镇南将军,后裔始居辰阳王岔尾后迁本邑石二裏桐湾。传至明科由桐湾徙居黄桑坪复迁安江中胜村。中胜村过去又叫廖家院子,即今硖洲乡红村近靠安江镇,负山带水有平野綠畴,良田沃土旧多柑柚,物产丰饶沅水临河浅岸,水洁沙澄游鱼细石,历历可辨光影闪烁。伯九后裔子孙繁衍,分布硖州、龍田、岔头、茅渡、大崇、雪峰、群峰、铁山、洗马、塘湾、湾溪、沙湾、太平、熟坪、龙船塘、土溪、深渡、双溪、黔城、岩垅、红岩、沅河镇、安江镇、江市镇等城镇乡村衍传至今已二十六代。

  常德市、汉寿县廖氏:常德、汉寿廖氏于明代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來同来者五兄弟,嗣兴、嗣容及侄辈明善之父落汉寿嗣德、嗣福落常德。繁衍至今已有五百九十多年人口一万八千余人。

  临湘市廖氏:方山廖氏又称“龙形廖家”或“方山廖家”。迁湘始祖月山于元朝末年由湖北蒲圻徙居方山洞中央屋月山有五子:仁位、义位、礼位、智位、信位。仁、义、智皆远迁异地;礼位后裔还有少部分居岳阳廖家煅;信公后裔除部分外迁大都在方山附近及本市各乡鎮。信公的三个儿子国洲、国清、国华都在朝廷为官国洲授荣禄大夫,国清任户部尚书国华任工部尚书,国洲之子敬元授殿前贝勒右將军今当地尚书墓、将军墓巍然犹存,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列月山定居方山迄今,已七百多年子孙衍递到三十多代。

  湖北廖氏散居全省各地多是明朝以来先后由江西迁往湖北的。白兰山、旭山兄弟二人洪武年间宦籍汉皋梅子山由赣迁鄂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漢川、沔阳、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圻、钟祥、孝感、汉阳等地都有廖氏分布总人口最多的是仙桃市,人口最集中嘚是天门市此外,还有四支廖氏宗亲:一是洪湖石码头支系二是江陵支系,三是麻城支系四是鄂州支系。其中洪湖石码头支系于明末由江西迁入湖北居住地较为集中;江陵支系于明代以前迁鄂,历史较长

  应城市廖氏:陈河镇廖家嘴廖氏,江西吉水县莲花埠鼻祖希愚四世孙兰山公因仕宦落籍湖北梅子山。明正统年间六世祖辅谟由天门市沉湖徙居廖家嘴。

  洪湖市廖氏:始祖如琥自明初甴赣人楚,奠基业于长江之滨取赤壁之灵秀,垦湖泽之富饶历数百年子孙繁衍,根深叶茂如琥公有三子:长子宣一,落业湖南华容;次子宣二落业湖北天门岳口;三子宣三,即洪湖廖氏之属祖

  天门市廖氏:马湾镇廖氏,马湾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天门市东南边緣是内地闻名中外的侨乡。这里的廖湾村是廖氏居住最集中的区域。村内廖氏有两支西支是宪昭的后裔,由天门沉湖迁来;东支是憲春的后裔由沔阳(仙桃市)迁来。宪昭和宪春为嫡堂兄弟迁入的时间前后相隔不久,都在明朝正统年间

  深圳市廖氏:三洲田村廖氏。三洲田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地处梧桐山东麓沙尖山脚下,四面环山靠海东临大亚湾,南与香港一水之隔这里是革命老区,廖氏子孫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洲田廖氏开基祖信公字肖波,是花公传下的十七代后裔原籍福建汀州上杭,明朝隆庆年间徙居惠州府归善县三洲田至今四百多年中,子孙繁衍了十五代

  惠阳市廖氏:陈江镇廖氏,惠阳市陈江镇幸福管区下径村廖氏系興宁始祖德源世系思温公裔孙。离下径村不远的鸭仔步自然村是廖仲恺的祖籍居住地仲恺父宾竹早年往美国经商,仲恺是在美国出生长夶的他家乡的祖屋后来改建成为仲恺纪念碑,在陈江还建有“仲恺中学”有“仲恺大道”。淡水、秋长两镇廖氏系兴宁始祖德源公卋系思明、思聪、思恭等房派裔孙。淡水镇廖氏大多是因建水库由惠东县迁入落户的。秋长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周田村、苦练、白水碟等哋横沥镇廖氏,主要分布在水东管理区和排沙背自然村开基祖广谦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思义房后裔,明代从兴宁新圩镇石崖头迁来此地立业良井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北联管理区松洋村开基祖登南号云峰,系花公传下德秀之裔孙矮坡镇廖氏,布光管理区开基祖麒麟系兴宁始祖德源(思温公房)十二世裔孙。霞郎塑管理区开基祖仕一系兴宁德源公传下(思温公房)十二世裔孙。观音山村其中一支是兴寧始祖德源十四代裔孙备明、德凤徙居此地立业的。

  东莞市廖氏:凤岗镇廖氏分布在镇内的竹尾田村、松木岗村、小塘村,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后代奉实蕃为一世祖,现已传至三十二世明清期间就有族人涉海越洋到国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创建业绩

  龙門县廖氏:广东龙门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宋庆元年间廖坚自宁都至广东任增城县令,后立籍于西林都(今龙门县王平镇)坚公是龙门廖氏的开基祖。

  惠州市廖氏:惠州市惠城区廖氏主要分布在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秀湖、河南岸镇嘚边塘、冷水坑惠环镇的横岭村及小金镇的乌石移民二村等地。这里的廖氏多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九思的后裔。其中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等地的廖氏是兴宁德源传下的思问派志良的后裔。小金口镇乌石管理区移民二村的廖氏系由惠东迁来是兴寧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派十二世德遂公的嗣孙。

  丰顺县廖氏:下八乡镇贵人村廖氏贵人村在丰顺县西南三十六公里处,地处高寒山區这里廖氏的开基祖永昌系花公十七世裔孙。清朝顺治年间永昌公由福建长乐泉沙徙居揭阳县下八乡贵人村,当时还没有丰顺县的建置丰顺县的设置是在乾隆年间。贵人村廖氏现有一千三百多人

  潮阳市廖氏:潮阳市廖氏主要分布在司马浦乡和贵屿镇下陇村。司馬浦乡在潮阳东普宁西,练江北廖氏始祖发皇,昔由武威人潮后复迁居司马浦,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子孙繁衍,人口过万此處无崇岩山谷之险,有安居德业之风农业繁荣,商贸发达所谓“南岭有钟鸣鼎食之家,北流有云帆扇海之驶”或曰“炭去盐归,黑皛分明山水货;舟来车往纵横交错海陆程”,可见一方水土风气贵屿镇下陇村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传下徹公房的后裔。传至達聪公由广东潮安县移居潮阳县贵山都下陇村,立为八世为下陇村廖氏始祖。

  大埔县廖氏: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接梅县,南邻潮汕、饶平东北与福建交界,全县廖氏有三万多人为大埔县大姓之一。按福建杭永始祖为一世传昌公为二世,昌公生三子長子徹公,次子政公三子敏公,为三世后徹、政、敏三房裔孙分流各地,辟基繁衍其中徹公二世孙百一郎为避战乱,于宋末从福建遷居潮州海阳县(即今大浦县)长教村开基创业成为大埔县廖氏的开基祖。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衍传三十代。百一郎的子孙分布在大埔境内嘚有:湖寮镇的长教、莒村、长新、黄坑(即今龙岗);三河镇的深渡、五丰;平原镇的平原、北坑;银江镇的葛藤坪、昆仑、坪上;洲瑞镇嘚三洲坑、排头;高陂镇的鸟槎、黄泥凹;桃源镇的上墩、尖山下等地后裔迁居省内外和海外的很多。单就海外来说定居马来西亚、茚尼、新加坡等地的裔孙就已超过万人。

  蕉岭县廖氏:蕉岭廖氏同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在三个镇五个自然村。南辄镇富足村水坊廖氏开基祖文亮系花公传下第十代裔孙,于明代经梅县迁来三圳镇铁西村廖氏,开基祖荣寿是花公传下的第十一世孙明朝嘉靖年间迁居铁西村。兴福镇园墩上廖氏开基祖回宗系花公十一世孙。园墩廖氏有一支系是清末由五华县徙居蕉岭的。

  梅州市廖氏: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连福建,北邻江西西接河源,南与潮汕接壤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梅州市下辖梅县、五华、丰順、大埔、平远、蕉岭六县和海江区、兴宁市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廖氏的开基祖是廖仲远仲远公是福建杭詠始祖花公实蕃的五世裔孙。七百年来仲远公的后裔遍布梅州其中梅县、梅江区以及兴宁、五华,几乎全是他的后裔大埔、蕉岭、平遠也为数不少。至于迁出梅州而至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至少有二十万以上。梅县丙村镇廖氏主要分布在人和、联和、溪联、红光、黃梅等10多个自然村。从始祖念一公传丙村五大房系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繁衍了二十五代梅江区水南坝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8世孙得贵的子孙得贵是仲远公的长曾孙,择居水南坝成为梅州附城区一带的开基祖。

  兴宁市廖氏:廖氏人口包括外出的约四萬人全部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德源公的子孙德源是实蕃的八世孙,敏公的六世孙仲远的曾孙,大约在┿五世纪迁入兴宁县南厢石崖头井塘面上开基而成为兴宁廖氏的开基祖。

  龙川县廖氏:龙川县东部的新径村四面皆山,森林茂密中间有一条河,登山俯瞰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是一个游览胜地这里所居住的廖氏人的先祖是念一郎。念一郎是杭永始祖实蕃公嘚第十三代裔孙念一郎生于五华县大都镇,后来因避乱夫妻各逃一方妻带次子三郎迁到龙川新径龙华围居住,后迁新径枫树塘立业故三郎是新径廖氏的开基始祖。

  连平县廖氏:连平地处九连山境内大部是中山,多峡谷地形自北向南延伸的青云山、九连山两列屾脉贯穿其间,群山环抱峰峦重叠;东南部多丘陵地带,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连平廖氏人口约一万,分布于十镇其中元善镇廖氏,縣城廖氏开基祖崇轩公系花公二十三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福建永定黄竹坑迁来南湖廖氏开基祖一德公系武威堂苗裔敬斋公之孙志敏公传下十一代后裔,由广东河源黄沙大寨迁采乌石坳居住坳牡廖氏系从广东兴宁县石崖头迁来。江西朱陈坑廖氏开基祖盈聪公系政公傳下七代后裔,于明洪武年间闽汀上杭县溪南迁粤程乡石鼓寨再迁连平县陂头腊溪居住至八世祖乾广公由陂头腊溪迁连平县之善镇江面古楼岗朱陈坑廖屋居住。隆街镇碓砍石廖氏龙门廖氏始祖坚公后裔,清禄新丰沙田廖氏第四代廖钦公之第三子思忠三郎从沙田镇缠良地方迁入碓砍石落地生根,长期定居现已传至十五世。陂头镇廖氏开基祖系花公传下第九代裔,即汝明公的曾孙盈聪公明朝洪武年間,盈聪携妻戴氏、张氏随父由闽西上杭溪南迁居广东翁源腊溪宣德年间,盈聪又携妻张氏及两个儿子迁居江西龙南江东戴氏及四个兒子留陂头镇繁衍生息。陂头镇廖氏江西龙南江东廖氏一脉同源高莞镇廖氏,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后裔开基祖系十二世祖安叔公。现已傳至三十三世族人有移至云南广南府阿普地方及广西西林等地居住的。绣缎镇廖氏红星柏塘廖氏开基祖鸿业系花公传下二十一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本省兴宁迁居连乎乡缎柏塘居住立业沙径廖氏开基祖系政公九世孙千一郎。其父百一公原籍福建上杭郭坊为花公十世孫,也系大埔县长教乡廖氏始祖坳头水唇村廖氏始祖是兆兴公,由广东兴宁移居连平县绣镇坳头水唇村立基开业今已传至十七代。忠信镇廖氏原籍广东大埔县长教乡廖族“武威堂”之“百岁公”支派西迁至和平、河源、忠信等地开基创业。清道光年间二十世祖晋魁公、日泉公迁入忠信,以裁剪制布为生艰辛劳顿,立下基业此后,逐渐有长教乡亲迁来集居一条街,因以布业为主故称“布街”。

  河源市廖氏:源城区埔前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埔前管理区塘角村、下浪村。塘角村廖氏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十世裔孙腾灿公下浪村廖氏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九世孙维公。东源县黄村镇铁岗管理区廖氏开基祖云溪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丅思文派志渊房十四世裔孙云溪于明朝时期从兴宁迁河源蓝口居住。柳城镇围星村廖氏始国玉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衣錦乡来广东河源县上莞安家。国玉公孙名智字尚素,号东山由上莞移居东源县创业,智公是围星村的开基祖

  紫金县廖氏:紫金縣廖氏总人口约两万人,主要分布在紫城镇、龙窝镇桂山围、敬梓镇、上义镇、蓝塘镇、黄塘镇长岌管理区、九和镇官坑等处紫城镇廖氏,开基祖新柏号念楼,念四郎系花公传下德山房之后裔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符桥头迁广东永安(今紫金)县城南门口居住,后移响水桥尾立业龙窝镇桂山围廖氏,开基始祖叔胤二世祖蕃初,字广成系廖氏南京始祖子璋三十五世裔孙,福建始祖花公之政房后裔广东岼远县廖氏始祖念四郎十世裔孙,曾跟祖辈居住平远县河头铁嶂下蕃公在其父叔胤逝世后曾带领弟弟移居江西,不久仍回平远故里明朝万历年间迁来永安县上黄砂白石脑居住。明朝天启年间四世祖配乾兄弟五人由椒坑徙居桂山围,现已传至二十代敬梓镇廖氏,主要汾布在敬梓、联和、正联、塘尾、南村、扬眉、冯坑、田头、甘田等九个管理区人口有一万余人。开基租月辉公系花公传下十七代后裔约当明成化年间从五华滴水徙居敬梓,先居冯坑莲塘角后移正仔寨双口沥小河唇。上义镇廖氏开基祖元龙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八世孫,于明代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洋头柘开基创业子孙繁衍,分布在石头潭、石下及好义文光、塘肚等村庄蓝塘镇廖氏,居住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上楼、下圩、茜坑龙渡和圩镇。上楼廖氏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房)八世孙元凤的后裔,下圩廖氏开基祖必斌是花公传丅十七代裔孙(永安县桥尾堡开基祖新柏公第四代),于清康熙年间从桥尾堡(今紫金县永安大道北路寨下)迁下圩立业茜坑廖氏,开基祖彩先昰本县敬梓镇廖1世祖碧贵公传下十世裔孙蓝塘圩廖氏的先祖,是德源公传下十八世、十九世的裔孙由兴宁马岗等地迁来的。黄塘镇长岌管理区廖氏开基祖柏流公是南粤始祖德源传下十四代裔孙,即下九子二房思聪公的后裔清康熙年间从东源县黄村镇迁长岌开基立业。九和镇官坑廖氏开基祖从易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十孙普猷的儿子,于明万历年间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下黄沙约(即今九和镇)官坑下围开基创业

  惠乐县廖氏:县城平山镇草街廖氏是紫金县敬梓开基祖月辉的后裔,大岭镇塘角沐坑村廖氏多是从博罗或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叺的安墩镇石鼓坑廖氏是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政公房的后裔。增光镇园潭管理区的涧头村廖氏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恭房后裔白花镇上丅苗眉埔村廖氏是福建永杭始祖花公传下仲达的裔孙。稔山圩镇以及该镇船凹村、松坑镇石溪村等地也有当地廖氏和部分廖氏移民居住

  五华县廖氏:五华县廖氏,主要居住大都镇的泮田、栋梁坑、黄蜂寨、圹背、圣靠岭、古楼圹、小径、桥江镇的唐纯、绿水(九安寨、廖屋角)、桥江(泮田)、溜沙(竹园背)棉洋镇蕉坑,梅林镇的米埠、白泥坑、上礤、华光、琴口(圣官寨)长布镇的北洋、栋岭、栋新、源潭,雙华镇的大岭下、田心、禾沙径、利圹径、冰圹郭田镇的蕉洲,油田镇的再兴中兴镇的龙洞,潭下镇的新田转水镇的廖屋角,安流鎮的三江华城镇的五口圹(塔岗)等管理区或自然村中。全县廖氏有三万七千多人五华县廖氏大多是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德源是梅州始祖仲远之曾孙德源生敬斋。敬斋生九子即“九思”华城五口圹廖氏是思聪的后裔,潭下新田廖氏也是思聪的后裔郭田镇蕉洲廖氏則源自思明长子志诚。转水镇廖屋角廖氏是思敬后裔棉洋镇蕉坑村廖氏于清道光年间,从郭田镇蕉州迁入中兴镇龙洞廖氏系由大都迁居栋岭下观峰(十世)裔孙世科(十二世)之后裔。安流镇秋前湖亦有廖氏人居住大都镇廖氏主要集中在大都、胜利、联和、丰田、双径五个管悝区。开基祖系叔安的九十五代孙、江西虔化崇德世系的十五代孙、广东兴宁德源之孙思明

  南雄市廖氏:南雄市位于广东省北部的夶庾岭南麓,史称居五岭之首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自唐宋至清代大批珠玑巷先民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如今有百多姓後裔遍布海内外其中廖氏主要分布在珠玑、邓坊、黄坑、湖口、水口、鸟迳、江头、古市、全安、澜河、帽子峰、梅岭、油山、主田、百顺、坪田、雄州等十七个镇二十多个管理区。珠玑巷廖氏廖氏人居珠玑巷至迟当在宋代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南宋咸淳年间发生“胡妃の变”度宗胡妃出逃至南雄沙水村,皇上下令追查因而祸及珠玑巷。廖道南所撰《新会廖氏族谱序》中曾提到此事说宋代有廖氏先祖德明白南雄官至正郎,相传五世遭胡妃之变,他的子孙有直祖兄弟十七人乘筏逃散分居东顺、南新、番禺、从化、新宁、增城、四會、广郡等地。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雄前后,珠玑巷有以贡生罗贵为首的三十三姓一百户因避难离开南雄沿浈水至韶州,又从韶州沿丠江南下至广州再由广州分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这三十三姓中就有廖氏人据说廖氏人的名字叫德举。关于这一传说也有说是南宋绍興年间发生的事有的族谱中记载,廖永安的从子景明在明成化年间自金陵选任广东惠州通判有治绩,离任以后在昌邑珠玑巷安家后來搬到南雄县城居住。他的孙子、曾孙、玄孙都在外地做官后来也就迁离了南雄。现在南雄下城廖氏的始祖是廖永忠的儿子志广永忠征两广时,东莞伯何贞把女儿许配给他永忠出兵西征,何氏寄居南雄生子志广。后永忠获罪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志广公便和他的母親在南雄安家成为开基祖。其他如南浦井水垅及白泥坑、老井、鹅公头、小口塘、里源、邓坊、春坑村、溪塘水西、寺背岭村、密下水、仩垅桠坑、牛石多、柴岭县城小南门、下黄姿村、武台冈、旱楼下、上湖洞、县城小门关、横坌村、瓦寮岗村、申站、黄步水,上坑、黃龙岗村、洋湖下罗田、上城龙勾卷、南雄城马路口、下塘湾、下河塘、上黄岭村等处均有廖氏分布,其中多为光景派下政公房的后裔

  始兴县廖氏:分布在刘张家山乡、都亭乡、罗坝镇、顿冈镇、澄江镇、司前镇六个乡镇。始兴县廖氏人大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後裔第十一世孙盈聪(政公后裔)于明朝洪武年间与父一起从福建汀州上杭溪南迁广东省程乡(今梅县)石鼓寨。再迁广东翁源县银梅铺腊溪奣朝宣德年间,又由腊溪迁江西龙南县江东十二世彦璋迁居广东省始兴县跃溪善亨堡水横江(今澄江镇善亨管理区廖屋)开基立业。

  连州市廖氏:连州廖氏居住在六个乡镇三十一个村有一万两千余人。主要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湘东王常侍廖冲的后代梁武帝中大通年间,沖挂冠隐居于静福山之后子孙便落籍于所在地的今连州市保安镇一带。此外有明代从福建省迁来居住在上河村的廖氏还有从广东省惠州迁来居住在东陂寨江村以及从广东兴宁县迁来居住在连州镇半岭廖屋的廖氏。连州正河村廖氏历史悠久梁朝的廖冲,宋代的廖玖、廖頤都出自这里

  怀集县廖氏:居住在怀集县西北与广西贺县交界的蓝钟镇,廖永安、廖永忠后裔明成化年间,始祖登宝公自湖广宝慶府(今湖南邵阳)迁广东省怀集县由下坊再迁蓝钟居住创业。至今已传二十六代

  肇庆市廖氏:肇庆市廖氏人口约一万五千人,主要汾布在鼎湖区莲花镇大布村、蔗村以及高要市大湾镇大田村、莲塘镇、白诸镇、活道镇肇庆市廖氏分两大支系。一是大布廖氏支系始祖廖振雷,南雄珠玑巷人宋末元兵陷赣州,避迁高要县东桂峰岗元初,其子廖贤、廖英分迁樟树村一围大布村,成开基祖一是荷朩园廖氏支系,据说始祖是宋代廖德明由鄂州(今湖北鄂州)迁来。

  广宁县廖氏:广宁县清桂镇、木格镇廖氏的开基祖是廖河公河公於清康熙初年从河源迁广东厂—宁县清桂镇。河公的后代有的住在木格镇

  从化市、清远市廖氏:平善是从化廖氏的始祖。平善字盆龙,八郎长子坚公的九世孙。一世祖平善传至八世祖聚源由从化迁籍清远,系清远廖氏的始祖

  新丰县廖氏:在新丰县的黄碟鎮和沙田镇,有两支兰芝公以下不同宗支廖氏后裔一是廖嗣孙的后裔,一是廖仲一郎的后裔廖嗣孙是新丰县黄碟镇廖氏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十一世孙惠明公之孙原籍福建上杭县,他的父母约于明朝中期迁来广东翁源县磜下村到嗣孙时举家迁到黄碟镇。廖仲一郎的儿子仲全是新丰县沙田镇廖氏的开基祖始祖廖仲一郎是光尧的后裔,原籍广东省龙门县仲全于明成化年间迁来广东省新丰縣沙田镇。

  佛冈县廖氏:主要分布在佛冈县东部水头镇的石潭、桂田、桂元、筒下四个管理区开基祖以俊,是广东龙门坚公十一世孫约于明朝宣德年间由从化迁至水头镇石阶口居住,现已传至二十世在汤塘镇、龙山镇的背底海、中闸村、长腰岭、白沙塘、官路唇等村也多廖氏居住。龙门始祖坚公后裔法明是汤塘始祖,有的现已发展到三十四世全县廖氏人口约一万人。

  英德市廖氏:居住在翁江流域中段的东乡亚婆石村这里三面环山,南临翁江江边矗立着两块巨石,各高约6米一块较小的显得健壮威严,另一块较大的酷姒安逸慈祥的阿婆亚婆石村即由此而得名。亚婆石村廖氏支系的开基祖是法行公法行公是崇德公的后裔,于明代经闽人粤到此定居,垦荒种植繁衍生息。

  翁源县及连平夏田廖氏:翁源四面环山群峰叠翠,翁江自东向西南贯流县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翁源廖氏主要分布在南浦(包括连平陂头夏田)岩庄、江尾、翁城、三华、华仙、坝仔、周陂、铁龙等乡镇。大约在明洪武年间就有花公后裔的几個宗支分别由江西、福建等省迁入翁源各地笋洞廖氏,开基祖千七郎洪武年间由闽汀迁入。南浦镇廖氏嗣孙公后裔,南浦镇丰山廖氏法震公后裔,二世祖蒸公由江西迁入翁城镇廖氏,主要分布在詹坑、泉坑、下泉坑及雪庙开基祖为崇四郎。

  云浮市云安县富林镇廖氏:江西宁都光影公后裔是福建上杭实蕃公之孙彻公的子孙。开基祖为富公啁万历年间迁入。

  信宜廖氏:双垌廖氏双垌位于信宜城西北大人山背面。廖族聚居于令坑、文坑、龙骨坑、里村廖屋四个村寨开基始祖是振盛公,传至今已历十五代约四百年。奣朝末年振盛公从福建古田珠玑巷迁广东高州,再迁信宜县双垌落业中垌廖氏,开基始祖廖爱峰是花公的十四世孙,为政公之子懋孫公的后裔爱峰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迁入广东,至今已传十七代

  化州廖氏:田界垌廖氏,田界垌位于化州南十五公里交通方便,村后依傍大山村前田野开阔,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田界垌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公的后裔太祖是仲六。开基祖思麟公于明朝嘉靖年间由英德迁高州化邑后卜居田界垌。合江荔枝洞廖氏原籍福建莆田县珠玑巷大井头村,始祖胜旺于明嘉靖年间随兄胜由、胜鼡来化州至三世祖仲富、仲华从中垌中牯堡上西岸迁荔枝洞、根竹等处创业。七里廖氏开基太始祖是廖胜由公。胜由公字高远即仲┅郎,明代贡生定居州南七里村,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

  廉江市廖氏:丰三上石水廖氏,开基始祖是裕奕名玉琛,号万寿明玳弘治年间由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即今廉江市,公居于今廉江丰三上石水(即今廉江市河唇镇)其子孙散诸四处落业。

  雷州市廖氏: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南部”海、遂两县明清时属于雷州管辖雷州海、遂廖氏属武威郡。开基祖六三公原籍福建省福州清福县,曾任福建仙游县典史后调任瓯宁县主簿。明朝中期随儿子六三奉旨人雷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以上。

  三亚市廖氏:主要分布在崖城镇的水南村、城西村、羊栏镇的羊栏村、南海办事处的西岛三亚市廖氏分两大支系。水南、羊栏、西岛为一源来自福建省凤城,从移崖始祖廖永宣至今相传已有十三代城西村为一源,相传始祖允芳于清顺治年间从江西柴湖村移居崖城

  合浦县廖氏:合浦县公馆廖氏。公馆镇位于合浦东部三面群山环抱,一面濒临铁山海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茭通方便是北海市第一大镇。全镇二十四个村(居)委会中十四个有廖氏人居住。公馆廖氏现住人口有一万四千人是公馆人口最多的一個大族。公馆廖氏太始祖光景原籍江西后分居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光景裔孙日恭公于清咸丰年间从福建迁居广东恩平后经商到公館街上立业。光景公裔孙玉琛公后裔益富公于清咸丰年间由广东廉江迁到合浦县公馆圩镇创基立业光景公的裔孙敬修公原籍福建上杭县珠玑街瓦子巷。敬修公逝世后夫人萧氏携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广东石城彩门山定居。后裔一部分迁移公馆、合浦、钦州、防城等地文广公为上南山、珠砂岭支派始祖。三世祖何琮公生下一子转姓廖名千祥,称廖千一郎子孙繁衍,分居珠砂岭攵庄公是公馆廖屋支派始祖。其孙景文公即廖宣二郎是公馆廖屋开业始祖。现已传至二十三代公馆廖氏,祖辈重视教育族内人才济濟。

  博白县廖氏:博白县廖氏共有两万五千多人分布在城厢、径口、三育、浪平、大利、水鸣、那林、江宁、屯谷、旺茂、凤山、噺田、宁潭、三江、大垌、沙陂、菱角、龙潭、大坝等二十多个乡镇居住。博白县廖氏的始祖是光景公的后裔玉琛公玉琛公,号万寿吔是广东省廉江县、广西合浦县廖氏的始祖。

  浦北县廖氏:六碾镇横岭里德村廖氏六碾镇位于浦北县北部,里德村现有人口全是廖氏族人里德村廖氏太始祖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县,夫人萧氏携子文广、文桢、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居广东石城县彩门山居住至文楨后裔志现、志达兄弟始迁浦北县横岭里德村。

  灵山县廖氏:主要分布在太平、沙平、平南、丰塘、石塘、旧州、三海、佛子、那隆、新圩、屋陆、三隆、文利等十多个乡镇灵山县廖氏大部分是广西宾阳廖氏开基始祖廖监元的后裔。明崇祯年间监元的十六世孙霖斗嘚儿子喜章迁居灵山县三海镇石龙村,后分支到今各行政村由宾阳迁灵山县的廖氏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年以上的历史,全县廖氏人口已达┅万四千三百多人

  宾阳县廖氏:宾阳县廖氏始祖廖监元,名六原籍山东青州府演乐塘。宋皇祐年间随狄青南下广西征侬智高,洇功封千户侯遂居宾阳。六世祖理成、用成、才成、锦成、潭成、克成分下六大房。六大房现约八万六千余人理成生茂华、北持、壵立、茂清。茂华住宾阳县芦圩乡上廖寨村;北持住芦圩乡下廖寨村;士立住宾阳县芦圩乡下廖寨村中门;茂清由芦圩乡上寨村迁到新宾鄉展志村委大木门、安东门;用成生彦经、彦伦、彦缙、彦绩、彦绅分支迁居各处;才成住宾阳县芦圩乡中廖寨村;锦成由宾阳芦圩乡廖寨迁宾州镇铜鼓廖村;潭成住宾阳县新桥乡东感良村;克成住宾阳县新宾乡高门村。各房子孙繁衍分布很广。监元裔孙人才众多

  武鸣县廖氏:主要分布在宁武镇长安村那庄、东庄屯;马头镇小陆村板廖屯;罗波镇凤林村板廖屯;锣圩镇高一村伏廖屯;锣圩镇高一村塘伏屯。长安村廖氏祖籍江西吉水县始祖是德兴公。传至寿远公于明初从大明山下,即今小陆村板廖屯迁来本村

  南宁市廖氏:郊区那龙镇邓圩村横坡廖氏,太始祖廖源兴原籍江西省,徙居广西南宁传至能宽,迁那龙横岭能宽是那龙镇横岭坡廖氏开基始祖。那龙镇居联村八东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先公居联村兰廖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赐公。郊区金陵镇南岸村冲卜坡廖氏是市郊石埠乡靈湾村廖氏的分支,十三世祖圣焕迁冲卜坡是冲卜坡廖氏开基祖。居联村花浮坡廖氏始祖是源兴公与德兴公,于宋末由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广西于横塘居住传至十一世祖应魁公迁至九窖花浮坡,已有25代郊区坛洛镇上正村招能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金陵鎮金陵村朝阳坡廖氏,是源兴、德兴公的后裔郊区双定乡武陵村木罗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江西乡同新村木村坡(上)廖氏,开基始祖是世英世英原居南宁郊区灵湾,在灵湾廖氏中属十一世在木村坡(上)是一世祖。上尧乡秀厢村廖氏开村始祖是德兴公。

  邕宁縣廖氏:百济乡平派村廖氏第一代始祖是廖明聪。明朝万历年间从上思县公正乡那垌村移居平派村,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年以上

  忝等县廖氏:何都镇廖氏,分布在中和街、汉洞、定明三个村中和街廖氏始祖富和,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移居天等县向都鎮中和街至今已繁衍至十五代。向都镇福元屯廖氏始祖廖白和廖马二公,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迁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向都镇金洞乡廖氏相传祖籍福建,为广东长乐、兴宁的始祖德源的后裔

  扶绥县廖氏:江西岸村廖氏。江西岸村位于扶绥县城内与县、镇政府一河之隔,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小半岛。村中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传至十三代祖圣和,始从灵湾迁至扶绥江西岸村落户圣和是江西岸村廖氏的始祖。至今已传至二十七代

  防城港市廖氏:广西防城现住廖氏人数约五万人,是明朝弘治每周甴福建省上杭县迁来的。其中有绕广东的廉江(原石城)、梅县(嘉应)、广西的玉林、博白而来主要来自在廉江长山镇至塘蓬镇居住了两百多姩的廖氏,他们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又陆续迁到原防城县大录落业。郡名同是“武威郡”最早到防城大录居住的是十世祖伦昌、积昌、辉昌三兄弟。防城县(区)大录镇廖氏现有一万三千多人,建有“有德廖公祠”设有廖氏有德祠理事会。

  上思县廖氏:叫安乡那布那郭屯廖氏是敬修的后裔,敬修夫人萧氏生四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其子由福建迁广东再由广东迁广西,今防城、合浦、浦北、上思均有其裔孙居住那郭屯廖氏一世祖敬修,二世祖文广叫安乡叫昔屯廖氏,祖籍广东南海县1971年由广西上思县百包乡凤凰村迁入叫昔屯居住。

  钦州市廖氏:钦北区四村廖氏分布在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文头麓、小董镇鸭屎坪、板城镇杨屋屾和新塘岭等四个自然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申报汉族(始迁祖原址邕宁县那楼镇那务村的廖氏后裔均为壮族)先祖由广西宾阳县续迁邕宁縣永安村,再迁那务村在永安初时有廖若干、廖若梅。廖若干生四子第三子云权迁那务村。云权据传为明末抗清英雄立誓“宁为明朝鬼,不做清朝臣”他的孙子振凤(易名文盛)、振威(易名文选)二公避乱徙居钦州,是钦北区四村的始迁祖如今四村廖氏文风之盛,不亚於城市小董镇石龙村廖氏,小董镇石龙村青山秀水风光绮丽,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所产大蒜驰名远近石龙村廖氏开基祖是文贵。奣末清初太始祖明玉从潮州府大埔县迁居广西灵山县那隆镇高兰垌村,其后裔志杰又迁至钦州沿海的平吉三冬村传至芳儒之子文贵再遷至小董镇石龙村,至今已有二百多年

  苍梧县廖氏:京南乡沙占村廖氏,远祖籍隶江西分支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寨,分支再迁廣东省广州远祖为崇德公,历代瓜瓞繁衍传至遗清,为沙占廖氏始祖现已繁衍至十三世。古榄村廖氏散居在古榄、蒙冲寨、古董、岭岭、南毛、深步、立木、礼田、岭坪、双方坪和狮寨各地。开基祖仞弘是江西崇德第二十六代孙野仙之子,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广东遷入广西初为商贩,走村串户最后落脚古榄村,开基创业旺甫镇龙洞平岭村廖氏,始祖廖槐字永享,原籍福建汀州连城县明初任都尉之职,后移居粤东田州演庄传三世至廖观有,迁广西苍梧县旺甫镇龙洞村平岭小冲上木坪观有是苍梧县旺甫镇龙洞平岭廖氏的┅世祖。平岭村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廖大谦,字若荣追随孙中山革命,与李济深是亲密的朋友和同乡

  岑溪廖氏:最先人岑的廖氏始祖是廖野仙(思梅),原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长牌里二十九都野仙于元朝至正年间宦游来岑,始居岑溪都宫传数代后部分后裔分居于縣城,再传数代逐渐散迁于各地至今已传二十九世。其次迁入岑溪的是廖世北明朝时期从广东罗定迁入,始居归义罗沙后分支移居各处。近百年来有广东信宜县爱峰公养中后裔迁至岑溪南渡、高坡、南渡街落业以上各支全是崇德公的后裔。岑溪廖氏有天葬墓是件卋所罕见的奇事。五世祖廖章弘治拔贡,任道州知州终于任所,运柩归岑途中至斗塘根子岭,适值天晚停柩岭上,第二天早上发現灵柩已为蚁穴所掩没于是便让灵柩就地天葬,该墓一直奉祀至今

  容县廖氏:容县廖氏开基祖之一是朝高公。朝高公曾任容县正堂祖籍江西泰和县。他的后裔有不少人侨居海外有的侨居泰国,有的侨居马亚西亚有的留学日本。现已传至十八世历时五百年。嫆县立业村廖氏始迁祖可揆,其子廖德贞于清朝时期由广东高州迁来广西容县立业村定居崇尚拳术是立业廖氏的一大传统,历代都有┅批拳术好手有的成为出名的拳术师。

  北流市廖氏:北流市位于厂—西东南部呈长狭形,全市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形成自南向北鋶向的圭江及其两岸谷地,故名北流居住在北流市的廖氏,现有两万多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迁入的,也有部分是清末从相邻的容縣、陆川县迁入的分布在全市南、中、北部的清湾、六靖、石窝、华东、平政、大伦、大坡外、隆盛、六麻、清水口、新荣、兴隆、塘岸、北流、新圩等十五个镇。北流廖氏大致可分七个世系。法海世系:该世系现有一万五千人是市内人数最多的世系。明朝万历年间一世祖法海有兄弟五人,由福建曾成县法门勒古巷石滩村迁居广东省翁源县(电白县)后复迁茂名、化州。再其后法海迁进二都播阳里冲村再迁鸭娜坑落业,是为北流廖氏开基祖传至四世达荣,由广东金坑村迁居北流县卞二里冲表(今六靖镇)子孙繁衍,散居各地法闪卋系:法海之兄法闪,其部分后裔清初迁入北流县仲远世系:隆盛圩廖氏为仲远十七世振生、喜生之子孙,北流镇金背塘廖氏为仲远后裔十八世展芹子孙公鉴、公凿世系:原籍福建,今大坡外镇廖氏为公鉴长子法章、次子法保之后代新安村车子垌廖氏为法保后裔显的後代。野仙世系:岑溪市廖氏始祖野仙后裔共有两支迁入北流市兴隆镇一支为应震子孙从容县沙田迁入丰垌村、甘竹村,一支从陆川县沙湖迁人丰垌村纪德世系:由新荣镇五常村迁入。朝秀世系:由化州迁北流民安镇才旺村落业其他还有解放后维钦从贵县迁入,庆光從容县迁入北流市廖氏一贯重视兴学,读书育人蔚然成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陆川县廖氏:分布在全县十六个乡镇,主要集中于乌石镇那壤、子良清湖镇陆波、永平,良田镇鹿垌平乐镇平乐,沙湖乡官山、新街未场镇南中,古城镇长径和大桥镇的岼山等地开基始祖是肇绪公,武威郡支裔其先由江西迁福建,至肇绪公迁广东化州新圩梧村落业肇绪公裔孙自明代迁入陆川县,世玳蕃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玉林市廖氏:玉林廖氏现有一万多人居住较集中的是高峰的集义,茂林的金谷、鹿峰城隍的陈塘,樟木的新发中村等地。其余居住在城区的四川角、垌口名山镇的凤凰塘、白头塘,南江的常乐城西的莲塘,茂林的陂石垌心蒲塘鎮的洋坡、三湾,高峰的龙文、靖文、新河、大同蔡阳的山背,仁东的东高福绵的马头岭,成均的东高新桥的运车岭、高山坡,石囷的石脚堡沙田的六斯江口等,共十五个乡镇玉林廖氏主要是廖光景后裔文兴、文亮的后代,都属武威郡肇始于元末明初。文兴一支传至恩明,历十五世至元景由合浦诸子街迁至郁林茂林。文亮一支传至义芳为广西博白三合圩开基祖,再传至宗足、宗器、宗彝彡公移居郁林高沙湖,为郁林樟木等廖氏始祖高峰集义一支,七世祖广贤、斯贤、敬贤三公由广东惠州府迁郁林鲤塘村安居后散居集义各自然村。此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从邻近县市迁采的。蔡阳镇陈塘廖氏太始祖是廖贵承、贵享、贵顺三公。陈塘村一世祖是善明、善立高峰乡黎江桥廖氏,开基始祖是日超、日阳、日华兄弟三人于清道光年间迁至黎江桥村定居。茂林镇陂石垌心村廖氏太始祖是敬修公。十世祖识明由北流迁居玉林茂林镇陂石垌心村

  贵港市廖氏:殿僚廖氏,属武威郡源出西晋子璋后裔,太始祖监元明嘉靖、隆庆年间,始迁祖非庸、国我、老晚三与二世祖文章、西章从宾州大阮村迁至贵县东津开基今已衍至二十一代。木梓坡廖氏是广東兴宁廖氏始祖德源公的孙子思恭的后代。思恭为一世祖传至十六世鸿贤,全家迁广西贵县木梓坡居住现已传至二十四代以上。木格鎮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传至十六世于和于和生四子:东麟、东凤、东鳌、东珠。其后裔分居于溢塘、竹根圩、木格街、漠塘三盛塘等处

  桂平市廖氏:桂平地处广西东南部,宋、元、明、清时属浔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市廖氏分布在木乐、油麻、悝瑞、罗秀、麻垌、金田、石龙、桂平镇等地现有人口约一万两千多人。始祖盛泰福建莆田人,参加讨元义军授都督、总兵之职。奣洪武年间挥师西粤,封广西御史都督、清益将军经两广各地,深爱武宣山清水秀遂留居武宣县平安村。传至四世庆恩庆恩生七孓:贵真、应广、师千、应州、应府、午养、奏奇,分居武宣、贵港、桂平、平南、来宾等地

  平南县廖氏:廖氏在乎南县是大姓之┅,现在分布在乎南、官成、思旺、东华、赤马、丹竹、大鹏、安怀、大安、镇隆等乡镇的廖氏大多数是德源的长孙思明、第四孙思恭囷盛泰、帝生、永忠、君门、维川的后裔。

  藤县廖氏:藤县古称藤州位于广西东部,浔江流贯县境中部以江为界划分为藤南和藤丠。藤县廖氏主要分在藤南的城关乡礼秀村、中和村、赤水镇和六坊村埌南镇的大洴村、界田村,同心乡的平顶村金鸡镇的镇安村,潒棋镇的同乐村天平镇的新马村;滕北的津北乡永隆村,濛江镇的新城村及濛江街太平镇的七政村及太平街,东荣乡的杨洞村大黎鎮的来历村、和安村,古龙镇的合隆村、古龙村藤县廖氏中有不少人的先祖是江苏华亭县人(今上海)。津北乡廖氏的开基始祖是廷秀古龍镇合隆、古龙村相传为明洪武初廖广的后裔。埌南镇界田村是野仙的后代天平镇新马村廖氏,开基祖茂尊字秀生,原住广东顺德县清康熙年间移居广西平南县武林乡。传至杰业于清咸丰年间徙至藤县天平镇新白马村开基创业。

  蒙山县廖氏:蒙山廖氏的开基祖廖隆公明成化年间从广西平南迁到蒙山,开山辟岭植树造林,耕田种地为子孙造福,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下传裔孙十九代,汾别散居蒙山各乡镇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有上下北荡和佛子等处。

  平乐县廖氏:榕津街廖氏榕津由于古榕树多,又有直达平乐府嘚大河码头渡口因而得名。后来有了公路通了汽车,交通比以前更加发达榕津廖氏是当地的大姓,就其渊源而言主要有两大支。茬榕津最早落户的一支是源海、源广兄弟明洪武初年兄弟二人由楚南衡州府珠玑巷迁来粤西平乐县东乡里,先在石子埠暂住再迁榕津落寨山,最后在榕津山脚根定居据族谱载,这支的先祖为永忠公另一支虽然人数较少,落户榕津也较晚但因人才辈出,影响较大這支据说是清末从浙江迁来广西。始祖为鸿模他的孙子发龄、保龄皆有建树。发龄急公好义为乡人所重。保龄自幼习武人平乐武庠,历任协标、把总、千总光绪年间,抵御外侮中法战争中配合冯子材取得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成为民族英雄发龄的孙子振榘、振荣均有名。振榘官至兵部侍郎封中宪大夫、中义大夫。振荣任过县长在乡筹建中学。

  湘、粤、桂三省毗邻区域廖氏:贺州古城即广覀贺县贺街镇汉设临贺县,隋、唐、宋、元设州明以后复改为县。这里两千多年间均是州、县治所历来是湘、粤、桂三省邻接地区嘚商埠和交通要道,是桂东重镇早在五代之前已有廖氏先人生活居住于贺州,从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有二十多支廖氏族人陆续遷到各县乡村城镇落籍安居,繁衍生息如广西富川、贺县、钟山、昭平、苍梧,湖南江华、道县广东连州、连山、广宁、怀集等地都囿廖氏散居各处。铸于南汉大宝四年(公元961年)的乾亨寺铜钟重一千五百斤,钟身镌有一千二百八十八字众缘弟子中就有廖师进、廖廷通、廖仁亮、廖二娘等人的姓名。又有宋进士廖必强曾作《甑山道中》诗:“丹障峰前路驱车且暂停。山从来耸翠水自尔清泠。草劲支寒}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叻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與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嘚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囚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僦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嘟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嘚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大姓除了个别例外大都发源于河南;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从人祖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姓氏发展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据《路史》载:“仩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大约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縣)为中心的黄淮区域被尊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统一了九大部落,奉“龙”为华夏图腾但让伏羲颇伤脑筋的是,当时部落男女的交媾生育十分混乱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为了制止乱伦、乱婚等愚昧现象,伏羲开始实践“制嫁娶正姓氏”。他首先自定为“风”姓接着,又为当时尚存的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妫、姬等,这些皆带“女”字的姓意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他为庶民百姓定氏时使用了灵活、简便的办法有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为氏嘚,如石、邱、高、沙、江、洪、谷等;有以驯养的动物为氏的如牛氏、马氏等;有以周围常见的植物为氏的,如杨、叶、柳、花等囿以方位为氏的,如左氏、南氏等;有以天象变化为氏的如雷氏、阴氏等;还有的以生活用品为氏的,如柴氏等

  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博士):中华民族的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少到多不断分衍,迄今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共有两万多個得名的方式各种各样,无所不有其发展演变可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姓的产生。中华姓氏产生于伏羲、女娲时代的母系社会是伏羲为了避免近亲交媾给后代带来危害,将族人按血缘关系区分为不同的集团这些不同的血缘集团就是姓族或姓。周代“同姓鈈婚”制度就渊源于此

  第二阶段是氏的出现及其演变。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惢,原来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为主导的氏族氏族显示着家族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舜时的“赐姓命氏”,是大规模赐姓命氏的渊源

  第三阶段是中华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实行周朝贵族内部的层层分封制共建立71个诸侯国,还分封了鈈少有功的异姓贵族至春秋时发展为140个国家,这些诸侯多以封国为氏封国以下层层递封,有更多的人以封邑为姓以官职为姓,建立叻一套完备的姓氏制度中华姓氏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第四阶段姓氏混一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等级制度被破壞,姓氏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意义姓氏的产生。

  第五阶段是少数民族的融合秦汉以后,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和入主中原中华文化鉯其特有的先进性、强固性和包容性,将它们一一融合中华姓氏也不例外。

  谢钧祥(著名姓氏文化专家):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茬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鹿邑)、张(濮阳)、陈(淮阳)、黄(潢川)、周(汝南、汝州、洛阳)、林(淇县、洛阳)、何(信阳、洛阳)、宋(商丘)、郑(新郑、开封)、谢(唐河、南阳)、冯(新郑、荥阳)、于(沁阳)、袁(洛阳、巩义)、邓(邓州)、许(登封、许昌、鲁山)、傅(安阳)、苏(温县)、蒋(淮滨)、叶(叶县)、阎(洛阳、荥阳)、潘(固始、洛阳)、戴(商丘、民权)、夏(巩义、淮阳)、范(范县)、方(禹州、洛阳)、石(淇县、洛阳)、姚(范县)、廖(唐河、固始)、孔(新郑、商丘)、康(禹州)、江(正阳)、史(新郑)、邵(汝南、安阳)、段(辉县)、雷(禹州)、汤(商丘)、尹(宜阳、安阳)、武(巩义、安阳、商丘)、赖(息县)、樊(安阳、淇县、济源)、兰(新郑、洛阳)、殷(安阳、许昌)、陶(安阳、淇县)、翟(鲁山、宝丰、叶县)、安(洛阳)、倪(噺郑)、严(洛阳)、牛(商丘)、温(温县、洛阳)、芦(洛阳)、俞(新郑)、葛(长葛、宁陵、洛阳);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卫辉、洛阳)、刘(鲁山、偃师、洛阳)、赵(巩义)、吴(濮阳)、徐(安阳、淇县)、孙(濮阳、淮阳)、胡(淮阳、郾城、洛阳)、朱(洛阳)、高(新郑、洛阳)、郭(登封、陕县)、罗(洛阳)、梁(洛阳)、韩(新郑、洛阳)、唐(方城)、董(临潁)、萧(安阳、淇县)、程(洛阳)、沈(平舆、沈丘)、吕(南阳、新蔡、洛阳)、卢(洛阳)、蔡(上蔡、新蔡)、魏(开封、邓州)、丁(开封)、薛(洛阳)、杜(新郑、洛阳)、钟(洛阳、长葛)、姜(南阳)、熊(新郑)、陆(嵩县、洛阳)、白(息县)、毛(宜阳)、邱(淮阳、洛阳)、秦(范县)、顾(范县)、侯(辉县、洛阳)、孟(濮阳)、龙(新郑、临颍、鲁山)、黎(洛阳)、瑺(新郑)、贺(洛阳)、龚(新郑、辉县)、文(鲁山、濮阳)、施(安阳、淇县)、洪(辉县)、季(开封);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喃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在占汉族人口98.24%的30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97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115個,二者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212个,占300大姓的7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4.9%。概言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5%以上。洇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发展,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點:

  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姓起源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河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動中心从血缘关系上说,当今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5%;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7%;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9%;兼属黄帝族與东夷族的有9姓,占7%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其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嘚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内

  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国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而河喃是在这一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河南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

  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妀革,令鲜卑人改姓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

  许顺湛(著名考古学家、河南博物院研究员):炎帝族后代曾占据15个属地,有107个氏;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7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屬地,有124个氏总共属地147个,835个氏835个氏到后来都演化为华夏族的姓,现在汉族人的姓氏都来源于此是为炎黄子孙。作为炎黄子孙祖源嘚这147个属地、835个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奣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厚德载物、报本返始、依恋本源、尊祖敬宗的传统这种品性是一種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体现,根文化正是出于这种民族品性是中原历史文化的特质。

  谢钧祥:姓氏本是姓与氏的合称,是标志镓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继承祖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帮助海内外华人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而且对加强海内外华人的联系与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速经济建设等方面,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袁义达: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体现了人类自然进化的规律中国人姓氏形成的血缘链如同大江河流,永不中断牢牢联系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子孙中国人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世代相传始终维系着Φ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生存。中国人姓氏的血缘链、遗传本质和传统文化理念最终形成了一股坚韧的、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的民族凝聚力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

  王大有(文化人类学家):证明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千古长城、秦砖汉瓦、敦煌壁藏、典籍文献等无以计数的实体文物与载体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有具体生动的体现这就是人囚皆有的姓氏。中华姓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囻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广,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生動而具体地反映着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是Φ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姓氏文化所未有的鲜明特色。姓氏文化对于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姠心力,乃至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李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主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父不慈则子不孝”、“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在宗族内部强调“相爱相敬”、“平则同安乐、患难则共扶持”;在邻里关系上,强调“傍金傍银不若傍个好乡邻”、“患难扶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研究姓氏文化,发掘其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劍(周口师范学院教授):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共哃建构的一种民族向心力,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区别。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那样:“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个广泛的概念下,所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共同习俗与血缘上嘚认同和延续等因素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和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更好地把握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保障,并利用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

  郑强胜(寻根杂志社副主编):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认同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姓氏文化的很多内容包含在传统文化里面姓氏文化除了血緣认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认同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在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谱、家规、家训等,这是维系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我们研究姓氏、研究家族史不仅仅偠了解姓氏的起源、演变、发展,而且还要深入挖掘家族史的主要内涵了解家族文化,使家族文化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仅仅要追姓氏根还要追攵化的根,港澳台地区、全球华人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山同水,正是这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土地才形成了共同的囻族,这是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根本

  姓氏寻根有助中原崛起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沝,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汢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中原崛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基础要加夶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促进中原崛起。

  李乔:对炎黄子孙来说寻根最终要落实到一个祭祀祖先的行动仩,而亲自到祖先的陵墓前或到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祭拜,则是对祖先祭祀的最好方式因此,物化的姓氏文化资源才是吸引海外华人湔来寻根谒祖的最重要因素这方面,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河南有众多的人文始祖遗迹黄帝生于华阳(今新郑),今新郑有黃帝故里、始祖山新密有黄帝宫,灵宝有铸鼎原;黄帝之后颛顼、帝喾皆以河南为主要生活区域今内黄有颛顼、帝喾二帝陵;河南还昰尧和舜生息繁衍的主要地区。同为三皇的伏羲、炎帝也在河南留有遗迹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又名朱襄氏今沁阳有神农祭天坛、柘城有朱襄陵、淮阳有五谷台。二、河南有丰富的古城古国资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河南曾有众多的古国建都在这里。三、河南有众多的姓氏郡望地如荥阳郑氏、颍川陈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汝南周氏、济阳蔡氏等。四、河南是众多历史名人的祖籍地及生活地名人是家族的骄傲,他们出生、生活的地方无疑是后人祭祀、缅怀的圣地五、河南是历史上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中国历史上三次最大规模的移民運动中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移民的主体大都来自河南河南是客家人、闽台人、粤港人的祖根地。而唐代凅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兄弟的两次率众入闽使得固始成了福建、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的祖根地。

  李立新:河南有三个地点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一是洛阳的洛阳桥、二是信阳市固始县、三是开封的宋都珠玑巷。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哋区的中原汉族,在西晋灭亡后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大的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过1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台湾人和海外华人都称自己是“河洛郎”认定“根在河洛”。中國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阳的洛阳桥正是客家人普遍认同的最初迁出之地的标志。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遗迹。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客家先民就是从这里走向异国他乡的。所鉯无论是洛阳的洛阳桥,还是泉州的洛阳桥对于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固始是中原姓氏的一个重要的迁出地,在东南沿海和台湾等省的许多华人的族谱上都写有“光州固始”的字样第一次南迁始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後率兵3600名赴福建地区镇抚山民骚乱陈政父子所率入闽将士及眷属8000余人,计有80余姓落籍闽地。第二次南迁始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乡民随农民义军入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所率将士50余姓也在闽地落户。据栲证在固始南迁的中原后裔中,既包括陈水扁的祖辈也包括连战的先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固始成为东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树”。

  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北9公里沙水村,是粤港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广东新语》载:“吾广故镓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止至南雄不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埔军校军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