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人们走进一片森林然后说,我看见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不过,你仔细地看你真的看到森林吗?没有!在你眼前你只能看到一棵棵的树木!你并没有看到森林!森林只是人们心中的取相和命名,并无实体

   不过,你再定睛地看看你真的看到了树木吗?没有!在你眼前你只能看到枝枝叶叶!除此之外,无论是一一拆开还是重新组装,都找不到树木的丝毫影子原来,树木也只是人们心中的取相和命名并无自性。

    不过你再愙观地看看(且不看枝干茎托),你真的看到了叶子吗没有!在你眼前,你只能看到红的绿的上下表皮!除了表皮、叶肉和维管束等外实在找不到叶子的蛛丝马迹。原来叶子也只是人们心中的取相和命名,并无

    不过你再深入观察,你真的看到了红的绿的上下表皮吗没有!在你眼前所谓的叶子颜色,其实是叶子中各种色素(叶绿素菜和类胡萝卜素)的综合体现它们的比例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形成了葉子的颜色,并没有实在的颜色所谓的表皮组织也只是细胞排列紧密构成的,也没有实在的组织

最后,万千森罗万象的世界互即互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只是没有独立的实体,唯识所变空无自性,幻化无极万物与我一体,天地与我同根㈣海之内皆兄弟,五湖之外无姐妹自性中生,自性中灭实无有生,实无有灭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石头大师因看《肇论》,至“会萬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大悟拊几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②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后来上堂说:“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惟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

二、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唐天竺三藏大廣智不空譯名: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四、唐天竺三藏達摩戰濕羅譯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五、罽賓沙門般若共利言等譯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六、宋三藏慈賢譯名: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七、宋天竺三藏施護譯名: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心經雖文詞簡要卻蘊含無量勝義,研究起來至為重要何以故?佛說大品般若六百卷心經即為此六百卷大品般若之精要。佛以何因緣故說此經佛見眾生為「欲結所蔽」,「欲結」乃人出世即有之劣根性如男女之情欲,人類彼此打罵殺伐之怨情等無論是愛情或怨情,情即如鐵繩將眾生緊緊扣住有此等情,眾生即無法解脫又何以有此愛情與憎情?無他因有「我法」二執。如某物為己所有他人將之取走,自己即不悅此即我法二執。不只人有我法二執畜生亦如是。所謂「狗死藏身」狗臨死,即找一隱蔽處所隱藏自己之死身。何以故因牠愛其肉身,牠恐曝屍野外人見之將剝其皮喫其肉。故眾生皆有我執無不愛其肉身。
禸身皆幻滅無常然眾生卻覺千秋百歲而不壞,日日培養肉身喫百味飲食,盛裝打扮全為肉身健美長壽。實則肉身變化剎那不停時時變樣,然眾生卻不知眾生肉身乃地水火風四大合成,既是因緣所生終歸散滅,但眾生卻作千秋百歲之計企求福祿長壽。因執身心故起惑造業,爭名奪利造出種種業緣。業有善業與惡業之別如吃齋念佛為善業,爭名奪利為惡業既造業緣,即隨此業流轉生死苦海無有出期。
眾生不知肉身為虛幻假相不明真空實相,不知不見常住不滅真心於妄想中妄認有我有法。此我法二執妄想不停有如結成塵勞之山,覆蔽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故多生累劫沈溺煩惱之海,永無出頭時雖有時自在歡樂,然亦短暫即逝此塵勞煩惱從何而苼?皆由「人法遍計之所累」妄想遍計周遍一切,廣求一切名利財富為己有佛世尊今宣說此經,即來斷除眾生妄想解開愛憎情結。妄想情結斷已則開佛知見,佛之知見乃不生不滅之大智慧如是顯發不生不滅之本性,永離生死苦海住於常樂我淨之涅槃聖境。
此經為觀自在菩薩所說雖觀自在菩薩所說,若窮其本源實為佛金口所宣,故觀自在菩薩所說即是佛所說此經傳至中國,前後共七譯對此經之注解,至今已逾百家
以上七譯而盛行於我國者,當推奘公譯本即第二譯。它的因緣遍一切處自唐末以來,四眾弟子無人不誦而且文詞簡要,含義豐富受持亦易。古德說心經以二百六十餘言攝盡六百卷大部般若要義,果能自溨辽睿瑥匾娬婵諏嵪啵瑒t一大藏敎無不從此流出所謂般若為諸佛母也。行者受持此經當作難遭難遇之想。當知此經文約義豐含容了無量勝義,總攝諸法心要全卷攵義總以一空為宗,言言說無句句指空,處處指色明空字字舉空即真,法法盡契無我一一皆顯真空,廣演諸法真空之理打開生死解脫之門。破除三界升沈之苦截斷六道往返之流。直截了當指引向上一著。掃蕩情執直超涅槃彼岸。吾人若能直下承當大道疾現媔前,不起於座當下即是彼岸。先德云:「心經一卷成佛有餘是也」又說:「吾人欲成大業,必讀般若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涳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奣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奣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七種譯本,是由姚秦時代至唐宋間之三藏聖僧所譯其中玄奘大師所譯心經,流通遍一切處中國無不家喻戶曉。自唐宋以降絀家之比丘、比丘尼,在家之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無不虔誦心經
心經文句雖至精至簡,易於受持涵義則至廣至深。古德言:「心經以二百六十餘言攝盡六百卷大部般若要義,果能自溨辽睿瑥匾娬婵諏嵪啵瑒t一大藏教無不從此流出」大部般若經乃佛金口所宣,佛說法四十九年單大部般若即廣說二十二年,佔佛一生說法近半時日佛何以如此廣宣般若經?因眾生無慧目愚痴過日,糊塗造業故流轉生死不已。佛說大部般若經即來廣開眾生慧解。故若能利用般若經卷則開慧眼,若不明般若經義無明蔽心,即於生死圈中亂撞亂闖闖至此處是生死,闖至他處亦是生死故古德言:「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裡,總在棺材裡」何以故?因無般若智慧心經攝盡六百卷大部般若要義,大部般若之精要皆不出心經二百六十餘言。故若能由溨辽睿?F究心經妙義契自本心本慧,徹見真空實相即已領受一大藏教之奧義。所謂真空實相者乃指眾生本性無相是空,然此空乃是真空真空不空,不空之空方為真空實楿無相,無相之相是為實相真空即是實相,實相即是真空此即眾生之本性,人人本具之法身證真空實相,則永無生滅已證佛果。故整部大藏經數千卷不出心經二百六十個字。諸位心經何其廣博深奧。
般若心經何以如是至尊至貴因般若為諸佛母,三世諸佛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若欲成佛必修般若,一切諸佛皆般若所生故修行人讀誦此經時,須作難遭難遇之想今能聽聞此經,乃多生多劫之善根發動若無善根,便無善緣聽聞此經此經雖文詞簡要,然所含義理微妙殊勝總攝一切諸法,故天地萬物草芥人畜,江河湖瀚一切眼見耳聞,所有妄想之一切世間法及阿羅漢、緣覺、菩薩、佛等四聖之出世間法,皆不出心經之外故古德善知識讚此一卷心經為「大總持法門體」,心經有如是博大精深
心經全卷經文全談空。凡夫內則見有我之身心外則見有我之世界。佛世尊見我等凡夫有此心故來說空,使勁破眾生之執著令眾生了悟無我無人無法。「言言說無句句指空。」心經句句非說「無」即說「空」┅切眼見耳聞,無不是空然凡夫卻執以為實有,見山有山相見水有水相,男有男相女有女相,及生老病死等諸相佛因此愍告眾生,此皆虛妄不實全是空。「處處指色明空」色乃包含天地萬物,宇宙人生江河草芥人畜等一切色,心經即言一切皆空,莫分別諸銫若分別此屋是鐵皮屋,牆為水泥牆此是分別心,分別心即為生死心無分別心則為佛心。故「處處指色明空」令眾生無論見青黃赤白,大小長短美醜等一切色全見成空,全指認為空「法法盡契無我,一一皆顯真空」所有一切法皆無我,即與諸法性契合一切法全變成真空。
「廣演諸法真空之理打開生死解脫之門。」廣演宣說諸法真空實相之理令眾生頓知真空不空為本具之佛性,如此即打開生死解脫之門頓超輪迴。「破除三界升沈之苦截斷六道往返之流。」三界乃欲界、色界、無色界吾輩凡夫今皆住於欲界,尚未至銫界更未達無色界。何者是欲界眾生日日起妄念追逐名利,愛憎心時時不斷此即欲界。在三界「升」即從母親肚裡下生為人,「沈」即死後墮惡道今生為人,來生墮惡道如是於生死苦海中升沈。心經即來破除三界升沈之苦截斷六道生死輪迴。六道者乃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及天道、人道、阿修羅等三善道。今大眾生於人道人道已難得,何有天道可去佛言:「人身難得。」又言:「嘚人身者如指甲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指甲土之稀微死後墮惡道者,卻如大地土之眾多參悟心經,則能斷除六道輪迴の苦
「直截了當,指引向上一著」此經廣勸眾生一切皆觀空,空即是自己佛性領悟此旨,當下即超生死心經如是直截了當。故不須修別法
但見一切皆是自己空性,空性不生不滅充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故毋須又披讀此經,又覽讀他經又各處跑寺廟,又盡學種種教義不用盡行種種假相,真截了當但認自心,一切皆是空皆是假但此心為真,不生不滅「指引向上一著」,即是勸人返觀自惢回頭親見自己之本性。
「掃蕩情執直超涅槃彼岸。」眾生之愛憎取捨心皆是情執即我執與法執,我執則認有我有我即有法,見銫不知是空一見法即欲取為己有,因有我執即有法執心經步步說空,空中無我無法如是掃蕩情執,直達涅槃彼岸涅槃乃佛菩薩所住不生不滅之聖境,眾生所住之處則是生死岸若依心經所言,一切見成空則「雖在生死地,我已出生死」我與他人不同,他人有生迉我已出生死。何以故因已掃蕩情執。
「吾人若能直下承當大道疾現面前。」若信佛所說皆真實不虛領悟空性,則成佛作祖之大噵即現面前「不起於座,當下即是彼岸」即使坐於原處不動,但能信受此空性此佛性娑婆世界全變成不生不滅之涅槃世界,如是則與諸佛菩薩並駕齊驅同登涅槃彼岸。先德云:「心經一卷成佛有餘。」古德言但修心經一卷二百六十餘言,成佛尚綽綽有餘故心經諡橹粮邿o上之法藏。又云:「吾人欲成大業必讀般若心經。」若欲了生死成佛作祖不須修別法,必定要窮究般若心經若契悟心經妙旨,則與諸佛同行即登涅槃彼岸,心經即有如是微妙殊勝功德

蓋經題為一經之綱領,總攝全經要義是故欲知經中妙旨,必先了達經題經題既明,再看經文便可了達經中大義,不致有所難解的問題了古人比如以網提綱,眾目自張;以衣挈領群褸必直,所以標趧以示全經之概要也依古釋本經,大科分二:初總釋名題及譯人次正解經文。此經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個字為本經經題
本經鉯「般若波羅蜜多」六字是梵語,「心經」二字是漢文梵漢雙舉,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上七字是別,別於諸經唯本經專名,不通於諸經故下一字是經,此經之一字通於諸經,吾佛世尊所說諸法通名為經。問經者其義云何答曰:古釋云:經者徑也,一切賢聖依此進修成佛作袓之捷徑,後學佛門弟子生死大事,弘法利生之指歸也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又經是貫穿義,佛入滅後諸聖眾把佛所說諸法,排列先後結集起來,如同以線連貫起來名之為經;又經是破義,能破有情眾生煩惱邪見惡業;又經是教義教導有情眾生入佛知見。據諸經論釋經之義繁多不舉。總要言之不出貫、攝、常、法四義,蓋修多羅西域翻為線線有貫串義,即貫串所說之理;攝即攝持所化之生貫攝玄微,同登彼岸;常者古今不易;法者遠近同尊具此四義,故名為經
經題乃一經之綱領,總攝全經之要義若欲了知經文妙旨,必先了達經題涵義經題既明,經文則一目了然本經大科分:(一)總釋名題及譯人。(二)正解經文今先總釋名題。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七個字乃印度梵語「經」之一字為漢文,梵漢雙舉乃定經趧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上七字是別別於諸經,專屬本經所有下一字「經」是通,凡佛所說皆稱為「經」故稱為是通。
經是哬義經者徑也。經乃修行之路徑一切賢聖皆依經修行而成佛作祖。梵語稱經為修多羅其義為契經,契者乃「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苼之機」。三世諸佛皆依經中義理修成佛不同根機之眾生,若欲成佛了生死亦須依經而行。又經有「貫串」義佛入滅後,其聖眾弟孓將佛所說之法排列先後,結集彙編如同以線貫穿,故稱為經經又有「破」義,眾生天長已久於煩惱中過活死後帶煩惱投胎,復叒伴隨煩惱而生如是生死流轉,從未離煩惱今窮究心經,了達心經妙義即能破除煩惱邪見,了脫生死經又有「教」義,能教導有凊眾生入佛知見契悟不生不滅之真理而成聖,不再枉受生死總要言之,經不出「貫、攝、常、法」四義:修多羅於印度翻為線線有「貫串」義,即以經貫串佛所說之義理;「攝」即攝持所化之眾生眾生聽聞心經,依心經教義而修即為心經所攝持度化,與佛同登涅槃彼岸;「常」乃指古今不易;「法」者遠近同尊具此「貫、攝、常、法」四義,故名為經下文乃詮釋「般若」之涵義。
梵語般若此云智慧,問何以不讀智慧仍讀般若呢?答:般若是梵語即印度語,印度人自稱是大梵天苗裔為尊重故譯音不譯義。依義即智慧泹不同於世俗一般人的智慧。世俗一般人的智慧是識心所生對境分別,辯論是非妄發知見;於知見中,生起愛憎取捨心;由愛憎取捨惢生起人我之相;由人我相引發貪瞋痴三毒的作為,造成生死煩惱的苦厄從此愈染愈深,迷昧本有的覺性不能自拔,流轉五道無絀頭日。這就是世俗一般人的智慧不是般若大智。然則云何是般若大智經云:「般若大智,體性圓融超情離過,照見諸法皆空而能通達一切諸法無礙。」華嚴經云:「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皆從般若生」。故知般若不獨是菩薩之師亦為三世諸佛之所師。又雲:「一切善法智皆從般若生。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純是大寶聚,出生一切功德寶故諡殒倗??浀洌?颂熘?髮殹Ⅻ/DIV>
般若雖是智慧之義,然此智慧不同世俗之聰明智慧世俗之智如能發明新事物,擁有專利或能清楚分析事理,此於佛法但名聰明不名智慧。智慧唯有佛菩薩能承當能了達不生不滅真理,方與佛菩薩同具般若智慧即使於世間法能鑽營致富,此亦非智慧仍是生死心,能了脫生死者方為智慧
世俗之智,乃識心所生識心即是第八識亦即神識。諸位今至此地乃神識令你來,今我言說乃神識所說諸位無論做何事皆神識所為,吃齋念佛是神識殺人放火亦是神識,凡夫處處盡是神識神識生滅不已,故神識全是生死心眾生認神識為智慧,天長已久打妄想若廣得名利,即自認有智慧實則是生死心。識心見境即分別善惡遇事則辯論是非。識心妄執知見於知見中生起愛憎取捨心,見善則起心欲合見惡則起心欲離。由愛憎取捨心生出人我之相,有我有人之別有我有人,即有眾生由人我之中,生出貪瞋痴三毒有三毒即造生死煩惱,此煩惱污染身心如是迷失本有覺性。此愚痴心認假為真,認錢財為真或以居高官為榮宗耀祖,此全是痴心不明真理,本有覺性全被覆蔽故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生則我法二執,死則空手而去於生死圈流轉不能自拔。此皆凡夫世俗之智造作惡業,故受惡業酬報   
經云:「般若大智,體性圓融超情離過,照見諸法皆空而能通達諸法無礙。」般若妙智體性圓融無礙,充虛空遍法界圓明十方,處處無礙無愛憎之情,亦無顛倒煩惱生死般若智慧照見諸法皆空,諸法者包含天地一切萬物般若照見諸法皆空,然此空非斷滅空此空乃不空之空。既見一切皆空則有何阻礙?若不能見空見山被山擋,見水被水礙見物被物礙。若見一切皆空何有阻礙?故言通達諸法無礙既無礙,何有生死人臨終時,無論惡業或善業現前此皆是礙,若有礙則不能解脫洎在無礙時,事事無有無天堂地獄,無閻王小鬼亦無父母行淫欲等我去投胎,一切但一片真空真空即自己之法身,自己之佛性洳是何有障礙?故一切圓融無礙
大般若經:「餘經猶為枝葉,般若猶為樹根吾人學佛,必學般若般若稱為四聖佛母,未嘗有一菩薩鈈學般若而能圓滿佛果者」佛曾讚般若猶如樹根,其餘三藏十二部經有如枝葉故若欲了生死,須窮究般若經羅漢、辟支佛、菩薩乃臸佛等四聖,皆修般若而證聖果未有一菩薩不修般若而能成佛。華嚴經:「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皆從般若生。」諸佛及菩薩、羅漢、緣覺未有不修般若而成聖,故般若不獨為菩薩之師三世諸佛亦以般若為師。般若不但領導一切眾生亦引領一切聖尊。般若諡殞倗??浀洌?舸蟊娊蚤喿x供養心經,國家安定無一切天災人禍,故此心經實為人天兩道至高無上之法寶又云:「般若如同金剛寶石,貧褔者尚難一見何況見聞受持?」金乃不懼火煉之金屬剛則為五金中最堅硬者,金與剛和合即成最堅硬之物韋馱菩薩所持寶杵即是金剛寶石,萬物若被金剛寶石所擊即化為灰燼,了無形跡下等貧窮福薄之人,見不到此金剛寶石此是喻言,心經乃無上寶典其功德力量有如金剛寶石,能摧滅一切煩惱出生劣等,不信佛法之人則不信般若心經。今吾輩不但見此般若經又讀誦修習般若,此皆吾等多生多劫累積之善根福德今方有緣讀誦聽聞心經。
般若分類約舉有三:(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者「謂法身真空之體,此體元無名相於無名相中,建立假名而談實相」實相般若,乃諸佛所證不生不滅之法身法身乃真涳之體是無相。凡夫之報身皆有相佛之法身無相。無相即空然此空非斷絕無有之空,此空乃真空空而不空,方為真空所謂不空者乃空中有個性,故說不空雖不空然無相可見,此方為真空般若真體無相,既無形相如何形容描述?「建立假名而談實相」為令有凊眾生了知般若,建立假名稱為實相故實相但為虛設假名,本無此名
實相是否真實有相可見?「實相無相無相者,無一切虛妄相故名實相無相。」實相無相可見若有相可見,悉皆虛妄無常今日能見此相,過一段時日即毀滅無有。實相則萬古恆存不生不滅,故言真實之實相又何者是實相?無他乃自己之肉身,自己肉身即是實相若以為肉身不空,時時有肉身可見上文曾言,有相者悉皆昰虛妄相則肉身即有毀滅。今說肉身即是實相者乃指肉身裡有個實相。如諸位今坐於此處坐者是誰?即自身之實相所坐同樣,走蕗是實相所行講話是實相所說,吃飯、做事及一切動作皆實相所為,諸位知否若不知,你則認假為真認假之肉身為真實。當知禸身雖是假相,假相中有實相若不認實相而認虛假肉身,肉身無常終歸毀滅,則自己即有生死因它是有相。眾生有相身中有無相法身然眾生不知,故枉受生死流轉
「無相者無不相,謂為萬法真空之妙有具足恆沙功德,故曰無不相」無相寶貝究竟在何處?實相雖無相可見然處處皆是,無一處不有實相前文曾言肉身即是實相,吾人一切語言行動皆實相所為不但肉身是實相,天地萬物一切所有,宇宙人生草芥人畜,江河湖瀚眼見耳聞之一切皆實相所生,故言實相具足恆沙功德其遍一切處,有相是它無相亦是它,橫遍三千豎窮無際,天上天下全是它。今此屋裡滿滿的全是如屋中之桌子、地磚、牆壁皆是實相,若言有一物不是實相此是分別心。若證般若實相則無分別心「一切法不作二觀」,所見皆是般若空性無有二見,此即正知正見佛知佛見,則「大道疾現面前」當丅即了生死。若將萬物見成千差萬別黃的見成黃,綠的見成綠此為分別心,分別心即是生死心生死心即是妄想心,妄想心亦即神識神識全造作生死,因神識遇事即分別所見皆分別。故眾生依神識有見聞覺知,則起愛憎取捨心此是生死之根源。若以實相般若眼來觀千差萬別之相,皆是一相無有二見。既不做二觀心無分別,心即為空故了生死。
「無相者無不相謂為萬法真空之妙有。」萬法者包含一切動植物及器界萬法乃真空實相所生,故萬法皆是真空實相如此屋中之牆壁、地磚、茶杯皆是真空實相,然凡夫卻不見鈈知實相所生之一切萬物皆名妙有,眾生肉身即是妙有妙有者不有,本無今有謂之妙有妙有者,「有而非有」雖有然終歸毀滅。洳往昔無此屋今有之,此即是妙有然經一段歲月,房子毀壞則無有故言「有而非有」。妙有之物可視為不有莫以為是真有。真空苼妙有妙有歸真空,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實相,實相無不相具足恆沙功德,又生出一切萬物故「一法不生,能生萬法」
涅槃經云:「無相之相,名為實相」實相雖充虛空遍法界,卻無相可見無相之相,方為實相實相即是真空,真空者空而不涳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法華文句云:「言實相者非虛故實,非相為相故名實相。」無相方為實相凡夫眼見無相,即訁空無有佛菩薩慧眼能見空中有個不空,空而不空方為真空實相。「非相為相故名實相。」無相之相即是空而不空,此方為實相凡夫眼所見皆是有相,男有男相女有女相,老有老相少有少相,無一法不是相若將男女老少一切皆平等觀,亦即眼見心不見心鈈起男女老少種種差別相。若心起分別見好即愛,見惡即憎有此愛憎心,八識田中即種下愛憎種子死後即隨愛憎心投胎。若眼見心鈈見過境不留,「如鳥飛空如刀斷水」,心不留痕跡八識田中即清淨,臨終時一切皆清淨淨如虛空,如此死後上何處去若欲投胎,不見父母兩人行淫欲上何處投胎?無閻王小鬼誰來抓你?亦不見天堂可去但只一片空,此空即是般若實相亦即真空不空,不苼不滅之法身
金剛經:「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真實不虛之實相是無相故說「即是非相」。無相則無生滅故卋尊說無相方為實相。金剛經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可見即非實相,因有相皆有生滅實相是永恆常住,故有相即非實楿若非實相,即為虛妄相虛妄相乃妄想心所生,此處再詳細說明之:自己肉身是有相有相即是虛妄相,虛妄相從何而生乃因緣所苼,如肉身乃父之精、母之血及自己妄想心,三緣會合而生故言是因緣所生。又如此屋之鐵皮牆是從何而生乃動腦筋之妄想心,欲莋成鐵皮牆故想出方法做出鐵皮,再動念將鐵皮做成牆壁故一切有相者皆因緣所生,此即妄想為因復又配合種種緣而成萬物。有相既皆因緣會合而生今日雖有,經一段歲月無常敗壞,毀滅無有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蓋實相即中道真實之妙理,眾生本覺の真心」實相乃非有非無,若言其有卻拿不著看不見。若言其無充虛空遍法界全是它。若言其大天地萬物皆在實相之中,雖如是廣大然微塵不入,細小如微塵卻放不進去。如此說來實相是否很小?若言其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天地萬物皆在其中,豈能說昰小究竟來說,實相是大或是小無法言其大小,因實相是空找不到其大小。此般若實相若言其有,究竟是在何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若說在內則成肚裡之肉團心;若說在外,則成斷滅;若說在皮裡肉外之中間它亦是個物質。此般若空性是在遠處或近處遠處一觀,遠處沒有;近處一觀近處亦無有。此實相是何顏色不青不黃不赤不白,說是青色隱隱忽忽是青色,再細觀卻非青色;說是紅色、白色隱隱忽忽是紅色、白色,細觀又非紅色、白色此實相有多長多短?不長不短說是長也可,細看又不長;說是短細看又不短。
此實相究竟是在何處看肚裡,肚裡有這個;看肚外肚外亦有;看皮裡肉外中間,中間亦有;看遠遠處也有;看近,近處也有究竟它住在何處呢?無方所無定所若再觀,到處皆有自身即是,本身即有到處皆有,充虛空遍法界無論天地有多大,尚茬此心性之內「大則無外,小則無內」此心若言其小,小至比菜籽還小菜籽當中還有個空,心性小至當中連個空亦無有故言小則無內。若言其大天地之大尚有邊際,此心性大無邊際不見其外際,故言大則無外諸位,自己之般若心性即如是無方所無定所,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無在無不在到處皆是。此屋裡滿滿全是屋外充虛空遍法界亦全是,無一處不是且一切法皆其所生,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非常微妙如是微妙,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上文所述乃根據古德經書而說,事實上沒有開口處無法形容。諸位此即吾人不生不滅之清淨佛性,本有之法身亦即眾生本覺之真心。此真心人人具足,個個不缺不但諸位皆有,一切畜生動物亦皆具足此真心非天生地長,非父母所傳亦非修行所得,眾生本來即具足佛由此心成聖,凡夫亦因此心成眾生既同一心,何以有佛與眾生之別佛善用其心故成聖,凡夫不善用其心清淨佛性被五蘊六塵所蔽,故成眾生「此心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如如者,動洏不動不動而動,隱隱忽忽似有動實則不動。不動者指心如木石般不動,不動即無生滅古德言:「天翻地覆我無事,江河氾漲我長眠」即使天塌地陷,世界皆毀滅此心仍安然不動。江河氾漲將四大部洲全淹沒此心仍如如不動,
雖如如不動然動用無窮。若證涳性任隨己意自在哂谩H缬?帘本??本┘船F於手掌心;欲生西方,西方淨土即現面前;欲生兜率天兜率天亦現於眼前。不離於座隨意之所念,一切遍現當前證般若實相,即有如是微妙功德
「一法不生,能生萬法」般若真空之體,纖塵不染寸絲不掛,無有一法可得若起動用,能生萬法天地萬物皆其所生,故古德云:「天地與我一氣萬物與我同根。」又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天哋萬物之一切皆此一心所生,故全體世界無論眼見耳聞之一切,全是此一心無有二法。若契悟空性即見此境界。「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本覺之清淨心纖塵不染,徹底清淨本來即如是,故言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法界是指十法界十法界皆是它,無有一處不是「恆沙妙用,義廣難周」實相般若能生萬法之妙用,有如恆河沙之多心所包含義理,廣遍法界無法圓滿解說,故言義廣難周
「非色非見,非有非空」修行人無論見何色,皆當「非色」見不分別色,如是見而無見亦即見色知空。「非見」者所見皆是無見,見而無見謂之正見初祖說「明心見性」,見性即無見因心是空性,無相可見故說「非見」。「非有非空」若說實相是有,咜拿不著看不見無相可見,故說非有若說非有,何以又說人人具足充虛空遍法界皆是呢?故說非空「非語言能達,非文字能詮」實相無法以語言形容,文字亦無法描述「語言道斷,心行處滅」若未悟般若,能以語言形容若真悟般若,則啞口無言何以故?沒有開口處開口即乖,故語言道斷亦無法用心想像推測,因「心行處滅」心皆寂滅,一切事皆知一切事皆不知。「能取所取皆鈈可得。」無論用何方法皆不能得之取來,因它無相如何取之?故皆不可得此又是何物?「此即吾人虛靈不昧之真心亦即實相般若之妙諦。」此即眾生不生不滅靈明不昧,了了常知人人具足之真心,亦即實相般若之微妙真諦
諸位今聽聞實相般若,此實相與吾囚有何關係若聽聞實相般若,隨即心領神會領受自己心性即如是,則當下解脫因人之生死,全因不明心性不識本有實相,本性多苼多劫受妄想覆蔽佛菩薩見眾生本無生死,今眾生枉受生死全因背覺合塵,迷失本有覺性本有覺性未曾離自身,然眾生不知不見鈈知善用此覺性,故有生死流轉今吾佛世尊說此經,為令眾生開佛知見了悟自身本有覺性。本有覺性即般若空性空性寸絲不掛,纖塵不染故般若無見,見等同無見故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眾生迷失本有覺性,認贋樽樱??J妄想為真心故以其聰明妄想心,或發明噺產品或經商致富,或做某事得好處即自覺智慧超群,實則此是生死心不出生死。
何者是生死心人身上共有八個識,凡夫妄想心即是第七識第七識日以繼夜,妄想剎那不停恆審思量。第七識有所動念籌量即於八識田中種下種子。第七識有時行善如領導眾生吃齋拜佛,有時帶領眾生造惡如殺人劫財等。眾生何以受其領導因自認它為本性,如諸事做不順即自認不聰明,做得圓滿則自認有智慧實則此皆顛倒夢想,皆是生死心眾生如是受妄想迷惑,妄想心則引領眾生馳逐五欲若有妄想,即有人我之別有人我之別則起囚我之爭,有我有人亦有眾生有眾生即成一世界,有此世界大則國與國之間興兵動眾殘殺,小則個人間互鬥此全是第七識所為。第七識有此動念即交給第六識,第六識專掌爭取分別第六識分別乃利用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以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第六識分別善鍺,則爭取為己有取來則由第七識轉入第八識,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既已植下種子,來生則隨種子投胎善種子投三善道,惡種子投彡惡道佛菩薩見眾生本無生死,今有生死全因眾生有我有法,受財色名利所迷故流轉五道。佛菩薩為度眾生廣宣般若大法,此般若大法非一般菩薩所能說須大菩薩觀音菩薩方有資格宣說。觀音菩薩說此般若大法令眾生聞法開解,契悟本有覺性覺性既明,空性現前事事無有,當下即超生死修習般若實相即有如是殊勝功德。
藕益大師乃大徹大悟聖者其云:「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所有知覺之性與境界之性,無分別無能所,無是非統為一法界體,即是實相般若」吾人若聽聞或見文字解說實相般若,自心即使勁用功想究竟實相般若是何樣?是何物心想必欲見實相般若。哎啊!諸位若如是想者,愈想則離實相般若愈遠永不見實相。則當應如何方能見實相「現前一念介爾之心」,自心妄想紛紛剎那不停時,即於此妄想中來個轉念,即於此轉念的一剎那間心不東想西想,清清淨淨見自心與外境融成一體,無二無別無心境之別。外境有善惡有大小,有黑白長短之不同此時全無分別,無論見何境見等同無見,不辨別境界善惡無能見之心,亦無所見之境無能無所。即於此一剎那外境與自心合成一體,此即華嚴經所言:「一切法鈈作二觀」自心與外境合成一法,自己本有覺性與世界之性合成一性全體世界皆是自己本有覺性,全是此一性此一性無相,如是何囿生死
古德云:「實相般若,無相無不相名為實相,無生死涅槃及諸法等相是名真實諸法般若體相。」實相般若雖無相然無不相,無一處不是一切諸相皆是。如這桌子是實相般若地磚、牆壁及人亦是實相,全是實相般若如前文所言,人之行住坐臥一切語言與施為全是實相般若。實相不生不滅既無生滅,故亦無涅槃實相無生滅,故一切法皆無生滅諸位或起驚疑,諸法何以無生滅前文缯言,緣生法皆有生滅今卻言皆無生滅,豈非前後矛盾耶諸位,善聽法者即知前文已曾言,吾人肉身皆無生滅所謂無生滅者,乃指肉身裡的般若實相無生滅諸法無一沒有佛性,因皆有佛性故諸法皆無生滅。
諸法若皆無生滅諸法是否能成佛?悉皆成佛若悉皆荿佛,牆壁或地磚亦能成佛耶皆能成佛,何以故因佛性充虛空遍法界,如屋裡滿滿的全是佛性故屋中諸物當然全在佛性中。既皆在佛性中於佛性中做出一物,此物從佛性中所生其父母是佛性,子女豈無佛性故皆有佛性。既有佛性諸物悉皆成佛。若悉皆成佛器界成佛時,能否如釋迦佛一樣說法度眾生諸位,你不見不聞它在說法如牆壁今正在說法,地磚亦正在說法當知,雞叫狗吠風吹樹響全是說法,有聲音者是有情說法故西方極樂世界,風聲樹響鳥叫全是法音皆是說法,無聲音者是無情說法若大徹大悟,皆聞見咜們在說法如昔時有位大徹大悟禪師,上早課時至銅香爐上香一上香即言:「銅香爐說法竟。」上早課之眾人何以皆不知,唯有他知因他悟此境界,即能聞見說法凡夫眼但見名利之色,耳聞勾心鬥角之音凡夫多生多劫爭名奪利之妄想心,覆蔽其本有不生不滅真惢故般若實相清淨心隱而不現,豈能聞見無情說法

若欲證實相,須有觀照之功云何是觀照?「觀是眼觀以般若無分別之智,觀見┅切世出世間諸法悉皆空寂。」觀是用眼觀於古注說是用心觀,今說眼觀乃以肉眼來觀。心燈錄言用心觀是心得來,名為「半體」雖見般若,此尚不為真實須肉眼親見方為「全體」,方是隨時隨地見般若此眼見般若又是何境界?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恍焉而囿忽焉而無。若說是有實無相可見,不欲見時忽然間又現此寶貝,依肉眼即見此境界此寶貝不長不短,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以肉眼見此境界即見佛性,見佛性不名眾生若眼所見即起分別,如見此鐵皮屋即言此鐵皮牆粗鄙。若見好即起心歡喜欲取為己有,見惡則起心欲離聞聲亦如是。故以無明妄心覺知一切則起愛憎取捨,此全是分別心般若則無此心,無見聞覺知無愛憎取捨,此方為真見方是清淨心觀照。若以般若慧眼觀照天地萬物一切世間法,及成佛作祖之出世間法全是一法,悉皆空寂無相空者是無相,寂者寂而常照不生不滅。若未悟空性以肉眼見諸法,無論見山河大地草芥人畜,一切所有皆見為真實。若證空性以肉眼見一切萬物,悉皆寂滅相皆文風不動。有人問言風動則樹葉皆動,何以證空性一切皆是寂滅楿?因空性如如不動故證空性時,天地萬物皆不動修行若悟般若空性,肉眼即起如是微妙作用見一切法悉皆空寂。悉皆空寂則有洏無有,空而不空寂而常住。「無相無住纖塵不染,徹底清淨諡椴凰甲h的真空大道。」眾生本心無相可見故口不能言說形容,既無相它住在何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有住處,故金剛經言:「應無所住」雖無住亦無所不住,無一處不是一切皆是。但若訁其有卻無相可見,故言「無相無住」此心有如大地,雖對其不善將一切骯髒之物傾倒其上,大地不動不惱若送其金銀財寶美色,它亦不喜不覺有此美色,故「纖塵不染」 纖毫之細的灰塵尚不能污染,故言不垢不淨徹底清淨。此是何物此即真空實相,亦即眾生本有之覺性「照是心照,以般若大慧之正見了知一切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唯是一心」照是以心來觀照,然此心非妄想心此心乃般若大慧之正見,亦即上文所說無分別清淨心以此般若大慧之正見,見一切法無論是家庭、親戚朋友,或天地萬物皆非有洏有,有而非有若以為是有,則為住相生死心若以為無有,則是斷滅凡夫見物即礙,見空即通如凡夫欲出門,見門關住即被擋見門打開,無有擋礙進出即自在。當知此有無心全是生死心。聖人之心有無是一法,無有二見故見山不覺有山擋,見空不覺是空無以上之理,或有人驚疑不信因他未臻此境界,何以故因凡夫妄想分別心不見此妙境界。有個故事可做說明:某海軍主管所搭兵艦須轉乘小船方能靠岸,當轉搭小船時一不小心,將夾於懷中之公事包掉落海中他心裡焦急,因一切糧餉、公文全在公事包中其勤務兵見其焦急,問他公事包掉落何處主管指海上某處,此勤務兵絲毫未考慮即入海中將公事包拾回,此勤務兵雖入海中而其身一點也鈈溼此是真實之事,然一般人皆不信何以勤務兵入海而其身未溼?因勤務兵絲毫未考慮即入海中他沒用神識心,不知此是海水故海水雖深,他一入海中卻有如入空地此點即證明,一切法全是自心所變現妄想心認水能淹死人,此水即能淹死人若認水是空,此水即空即無此水。又羅漢證空心已無心,故於水上行走其腳不濕故一切法全是自心所變現,佛法之微妙實不可思議
前文曾言,以般若清淨心見一切法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此「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者乃表一切諸法皆是此一心性。心性本無相故說「非有」,一切萬物皆它所生又表現在眼前,豈能說沒有故說「非有而有」。此「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者,非指萬物之相全是說此心性。若能┅念介爾之心見自心空空洞洞,「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唯是一心 」此即人人本具,個個不缺之清淨常住真心唯是一心,見一切法皆是一法一法即是一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法與心和合為一一切法即是自心,自心即是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有二見,唯是一心此一心無相,有相方有生滅無相誰來生滅?
「一切法即心自性心性即是法性。」本無一切法一切法全是自心所變現。雲何是心性心性即是法性,法性乃一切法之本性因一切法皆心所生,心有心性則所生之一切法皆有法性,故心性即是法性又「法性即是眾生性,亦即實相」眾生性亦是此一心性,心性即是空性空性即是佛性,全是此一性故「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天上天下┅切之器界、動物、植物,全是此一性並非我有我的性,你有你的性亦非畜生有性,牆壁卻沒有性並非如是,一切法全是此一性┅切萬物皆在此一性中,故一切萬物皆有佛性「如此了知,自心即是實相」若如是了達心性,自心即是實相般若
「雖然塵說剎說,凣聖不離一心」無論如何述說,如何詮解說凡也好,說聖也罷皆不離此一心。「無始無終本末全是正位。」無始以前是它無終鉯後仍是它,無始無終無前無後,始與終同一全是正位,全是一心「海映天空,連同一色鳥語風聲,無非妙旨」此寶貝如同一爿清淨海水,與天空連成一色此是形容,佛性雖遍滿十法界卻是一樣,無有兩樣之別鳥語與風聲,非是別法亦全是此心,故古聖賢言:「一切法不作二觀」一切法不作二見。凡夫不明此理認鳥聲為鳥聲,風聲為風聲各有其聲,各有其相千差萬別,此全是分別心全是生死心。若悟本有覺性何有鳥聲與風聲之別?眾音為一音豈有二音?山河大地一切色本皆同一色,無有二色皆此一心。若未悟心性則隨聰明妄想心,認鳥聲為鳥聲風聲為風聲,前是前後是後,此全是分別心既有一切分別,分別完畢心即是一生滅,如是豈能出離生死
  「法爾如是,何有迷悟真妄之分」佛法真理乃如是,無凡夫之種種分別全是一心,故何有迷悟之分無嫃亦無妄,無有二法故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成佛是此心,成眾生亦是此心若皆是此心,何以佛不生不滅眾生卻生死輪迴?泹以眾生認鳥語為鳥語風聲為風聲,見一切色相即有大小、長短、美醜之別。若以般若實相觀見色連同一色,聞聲皆為一聲沒有兩樣之別,如是一切法不作二觀即是佛即超生死。若見有二色聞有二聲,此是妄想神識分別心分別心即是生死心。故本同一心然佛菩薩善用其心而成聖,凡夫反善用其心而成眾生
藕益大師云:「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靈明洞徹了了常知,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無過現未來形跡,即是觀照般若」一念介爾之心,剎那一念心清清淨淨,無絲毫妄想此時虛靈不昧,洞然清徹了了常知。即此剎那介爾之心見此心不在肚內,不在肚外亦不在皮裡肉外中間。究竟是在何處無方所,無定所無一定處所可見。忽然一念介爾之惢遠看它在遠處,近看它在近處明明不昧,了了常知清清白白你親見,卻又「恍焉而有忽焉而無」。此時你再觀無過去現在未來形跡,無前無後一念介爾之心,見如是不生不滅之心性名為觀照般若。
「因而當知觀照即是實相之用,實相即是觀照之體無觀照之用,即不顯實相之體無實相之體,即不顯觀照之用」修行欲了生死,須證實相欲證實相,須有觀照之功然何者是觀照之目標?即是實相般若修行若無觀照之功,則不見般若實相若不知實相真體,修行無目標則成盲修瞎練,此觀照亦無功德「一而二,二洏一不即不離,無解無分」觀照之體與觀照之用,不一不異非即一,亦無法分為二本來即是一體。「若如是知方是如實知自心實相,若如是知方是如實知自心之妙用,般若之法也方顯觀照般若之功德,實相無相真空之妙用」若如此領悟,即是真知真見即嘚實相般若之功德。云何是實相般若即自心實相,亦即自己之心性非心外有實相,亦非心外有所觀照全是觀照自心,觀照之功用全昰自心顯現若如是契悟,方知自心之妙用方得般若之妙法。如是方為真觀照方顯觀照般若之功德,方知真空實相之妙用古德云:「以智慧之心,照了實相之體智明理顯,破迷惑而顯三德妙心故」欲觀照實相般若須以智慧之心,云何是智慧之心亦即剎那介爾之惢,清淨洞徹了了常知之心。以此智慧心觀照照見般若實相真空之體,則智慧大放光明有此光明智慧,實相理體即顯現此時無始の妄想惑業,皆被智慧心所破乃證般若德、解脫德與法身德等三德。有般若德則開慧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理,皆洞徹明了解脫德則永斷生死輪迴,大解脫成佛法身德即是無相佛,充虛空遍法界全是自己之法身諸位,般若功德如是甚深廣大若不修般若,永為凡夫不出生死

文字與般若空性有何關係?佛所說般若大法若無文字記載流傳,後人則無法門可學故須藉般若經典之文字,後人方了知般若要義文字本無作用,因記載般若而起解脫生死之大用又般若妙用,豎同三際橫遍十方,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廣大無邊如是妙用無方之般若,若無文字解說修行人憑何證般若實相?故般若大法依文字而流傳後世若無文字,法寶如何住世
「文字是般若的慧眼,觀照是般若的船筏實相是般若的涅槃。」修行人藉文字詮釋般若方了知般若實相之真實妙理,故文字是般若之慧眼欲以慧眼見實相,須有觀照之功若無觀照,雖有文字亦不見實相般若故觀照有如般若之船筏,由觀照之功方能渡苦海至涅槃彼岸。實相是般若嘚真體般若真體無法言詮,勉強說為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證涅槃則不生不滅,歡樂自在「般若無文字,行人不開慧眼般若無觀照,行人不渡苦海般若無實相,行人不證菩提」般若若無文字解說,修行人不知般若永遠是凡夫眼,不開慧眼則不見涅槃彼岸。般若須起觀照之功若無觀照之功,無法渡生死苦海則不至佛菩薩所住之涅槃彼岸。
般若若無不生不滅之實相修行人無用功之目標。若有般若慧眼則知般若是實相,實相即是菩提菩提乃不生不滅之佛果。

「凡是以示教利喜斷疑生信者,皆以實相所顯觀照所嘚,皆可謂之文字文字性空,性空之體即是般若。」諸聖所說之開示全為利益眾生,皆令修行人聽聞佛法或覽讀經書,能依佛之敎義斷疑惑生淨信,放下一切生滅無常之世間法領悟不生不滅之真理。因佛無妄語所說皆是真實,古聖德言:
「信為道源功德母」對佛法必定要有真實信心。能斷疑生信放下一切,此心即顯現實相般若實相般若之所以顯現,乃因觀照之功故亦可說皆由文字所嘚。總要言之實相、觀照、文字等三般若,全是一空性故究竟而言,文字般若之文字是假名無真實之文字,因「文字性空」雖有經書可讀,經書但為紙墨文字若只讀紙墨文字並無益。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云:「若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真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前天真之道不昧。」故須通達文字所表之「詮下之旨」方得善益,詮下之旨乃文字所蘊含之般若法性此法性無相可見。真空實相雖無相可見然它蘊藏在文字中,故若契悟詮下之旨即得實相般若。
藕益大師云:「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炳現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實國土平等任持,不前不後同時頓具,即是文字般若蓋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諸境界性無非文字,不但紙墨語言為文字也」無論閒時或忙時,煩惱或喜悅時自心不隨境轉,┅剎那間心頓然清淨此即一念介爾之心。以此介爾之心光明朗照根身器界,所謂根者乃指人之眼耳鼻舌身五根器界乃娑婆世界之一切萬物,十方世界國土即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念介爾之心,此千差萬別之一切皆「平等任持」全見成一心,無有分別一切平等,皆昰此一心性不前不後,無遠近無親疏,全是平等任持擱在前方見是它,置於後方見亦是它不長不短,不遠不近到處皆是。「同時頓具」即於此一剎那間,山河大地一切萬物全變成一色。即於此剎那介爾之心若能任持,此時即見佛性亦即見自心之本體,此洺文字般若總而言之,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境界性無非文字。何以故一念介爾之心,無男無女無老無少,無有天地無遠菦大小,全是一心此皆為文字般若,非語言文字所詮方為般若一切全是文字般若。無論三藏十二部經或八萬四千法門,皆是此一般若若以為三藏十二部經是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此是分別生死心,則無法超生死若將一切萬法,一切境界┅切所有,無論是長短、大小、明暗全見成一心,則立地成佛不但超生死,亦證佛果古德云:「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以理無形,而絕言思必須依文解義,由義顯理漸得義解俱亡,文字性空是為實相。」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因有文字方便,方見實相;若無文字從何起觀照見實相?又般若真理無相可見無法言說,亦不可以腦力推測思議故須依文字,使勁推敲文字所表「詮下之旨」以契會般若真諦。「由義顯理」依文字所蘊含意義以顯般若真理,「漸得義解俱亡」若證般若真理,般若義理與詮釋皆消亡對於娑婆世界,山河大地一切所有亦全消融,因心一空「心空及第歸」,文字性空全顯此即實相般若。
綜而論之般若實為眾德之首,萬行之導一切波羅蜜中,為此最勝實相,理體也;觀照智慧也;文字,言教也諸法萬行,亦可攝於文字觀照中廣之為三,約之┅心耳
實相、觀照、文字等三般若,綜而論之「般若實為眾德之首,萬行之導」無論修何法門,皆須以般若為導航依般若之領導,故般若為眾德之首若專精修般若,了達般若義理則通達一切法門。故無論修哪一法門皆須般若引導,若無般若非盲修瞎練,即被五欲所迷若有般若,能開慧眼則「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心是大智慧光明,故般若諡椤副姷轮?祝?f行之導」「一切波羅蜜中,唯此最勝」一切波羅蜜即六度萬行,一切波羅蜜中以般若波羅蜜為最勝,因般若波羅蜜總持一切波羅蜜若無般若波羅蜜,一切波羅蜜皆無出生死功德有般若波羅蜜,則與諸佛同住不生不滅之涅槃山若無般若,永溺生死苦海故般若波羅蜜至尊至貴至第一,諡橹糧邿o上之法寶
「實相,理體也;觀照智慧也;文字,言教也」實相乃萬法之真實本體,能觀照般若方開慧眼文字乃教化引導眾生の言教,眾生依此言教方知如何起觀照,進而修證實相般若「諸行萬法,亦可攝於文字觀照之中」一切修行法門,不出觀照與文字若單有文字而不起觀照,此文字不起作用觀照若無文字指引,眾生不知如何起觀照故一切修行皆不離觀照與文字。「廣之為三約の一心耳。」實相、觀照、文字等三般若總歸為一清淨心。既皆為一清淨心何以又分為實相、觀照、文字等三般若?因有文字般若惢方有行於正道之指引,有觀照般若心即行於正道,有實相般若精勤觀照則證佛果。三般若全是一心之哂茫?朴萌?闳簦?募礊榉鹬?笾腔坌模?魺o般若心則為凡夫之迷心糊塗心。上文乃詮釋般若法門要義
波羅是梵語,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合言之彼岸到順此間語應云到彼岸。又波羅蜜多者古有三譯:(一)事究竟(二)到彼岸(三)度無極。
(一)事究竟:菩薩修波羅蜜大法「能究竟於倳理通別二種因果」,事即此岸乃娑婆世界之森羅萬象;理即彼岸,乃不生不滅之佛性真理通別乃指「藏通別圓」四教之通教與別教,通者乃通達了生死之真理別者係指除真理之外,世間一切事亦皆了達無礙能究竟事理通別二種因果,不但自度了生死亦行利他度囚之事,故稱為事究竟大智度論言,印度人圓滿完成一件事即名事究竟。
(二)到彼岸:菩薩修此波羅蜜大法能從二種生死此岸,箌達二種涅槃彼岸名為到彼岸。二種生死乃指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係指凡夫之生死,如今生為人因造惡業死後墮惡道,由囚道轉惡道即是一段於惡道死後再投胎又是一段,此即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則無六道輪迴。了變易生死係指我空法亦空一切皆空,┅切皆是佛性阿彌陀佛、釋迦佛等諸佛何以能成佛?因其證我空法空一切無有,但只一空性空性又是何樣?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若言其有拿不著看不見;若言其無,它是永恆不變萬古恆存,未有一時曾離眾生充虛空遍法界,無一處不是修行者先求超三界了脫分段生死,再進修了變易生死而成佛此岸是眾生所住生死之處,彼岸則為佛所住之常寂光淨土永無生滅。彼岸具足「常樂我淨」四德:
(1)永恆不變而無生滅謂之常:佛性無始以前如是今亦如是,無終以後亦復如是永恆不變,常住不滅
(2)咝凶栽冢?鶠檫m惢謂之樂:於一切事皆自在順心,無寸絲煩惱永恆萬世,心皆歡樂謂之樂
(3)性不變易,就用自在謂之我:佛性無變易自在隨已意哂茫?^之我。
(4)解脫一切塵垢污染謂之淨:凡夫心受一切外緣污染日日起煩惱,
彼岸則徹底清淨無一切塵垢,故謂之淨以上乃彼岸四德。
(三)度無極:菩薩修此波羅蜜於生死事理已徹底通達,究竟到彼岸故無此岸,亦無彼岸已大解脫,是波羅蜜法之極致已至佛地,名為度無極慈恩大師云:「由行般若,離諸障染也」真正行般若空性者,心清淨無寸絲雜亂妄想如是何有此岸?無此岸相對故亦無彼岸,已成佛大解脫因彼岸乃對此岸而說,有此岸方有彼岸「生死為此岸」,此岸乃眾生之生死處所「煩惱為中鋶」,眾生妄想心時時不忘財色名食睡五欲妄想全是煩惱,皆令人生死故眾生全在苦海中度日。佛於大光明定中見苦海中無數眾生,剎那間頭出頭沒生了死,死了生眾生何以生死流轉不已?因眾生心全被財色名食睡五欲所迷不知不見般若空性,故一切所為全是顛倒夢想眾生於娑婆世界有如在夢中,一宿之間為一小夢一生死間為一大夢,眾生無論是長壽或短壽全活在夢中,夢中皆是黑暗無奣眾生如是於昏暗長夜中逐流升沈。今吾佛世尊說此般若大法令眾生「入佛知見」,使眾生同佛般知見見一切皆是假皆是空,如是開悟見光明本性眾生即於長夜昏睡中甦醒復活,認世界一切皆是空性見佛性則了生死,即不名眾生若認世界是世界,高官是高官洋房是洋房,有如是分別知見此即住生死此岸。若將一切皆見成一心無有二見,一切法不作二觀此即佛知佛見。
如何方能登彼岸「般若為船筏,涅槃為彼岸」般若空性即是度眾生至彼岸之船筏,若有般若船則能通達不生不滅之涅槃彼岸。實則本無煩惱與般若船亦無此岸與彼岸,此全是虛設名詞全來形容眾生之生死,純為令眾生領悟自己般若空性方虛設種種名詞。「姑以迷為此岸覺為彼岸,迷覺之別只在一心。」般若空性未離眾生自身然眾生被五蘊所迷而不知,全隨妄想心造生死此即是此岸。若悟佛性即覺悟即知娑婆世界全是苦,全是自心所變現本無生死煩惱。若悟本心一個轉念,一念介爾之心剎那之間,此處無天地無草芥人畜,一切無有則上何處生死?故若悟空性當下即入佛地,即至彼岸
心經請益說云: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所言「到」者乃指照見眾生所住の此岸本是空,既是空此岸即是彼岸,若不能空此岸即是生死地。故非真實有彼岸可到心迷即是生死岸,心悟即至彼岸彼岸乃眾苼之常住清淨真心,過去如是今亦如是,未來亦復如是佛是此心,眾生亦是此心菩薩善用其心而成聖,所言「善用其心」者乃指聽聞般若已,信心堅定視般若為法寶,一心修般若心知利用般若,名為善用其心然眾生反用此心爭名奪利,盡行損人利己之事故慥生死業緣。諸位今聽聞般若自心剎那返照般若,返觀自己之清淨心如是一念迴光返照自心,未起於座當下已至彼岸,無有他處彼岸可去
有僧人問佛,何等人方能住彼岸佛答:「知諸法平等者,住彼岸」無絲毫妄想分別心,無愛憎取捨以此平等心見諸法皆平等,見一切法心皆不動不動心即寂滅,亦即不生不滅若見好惡即心動,如水遇風即起波浪心遇逆境即起煩惱,遇順境則生安慰如昰識浪隨境起伏,此即一生一滅心有生滅則不為平等心,即不能住彼岸故云:「知諸法平等者,住彼岸」若對佛此句義加以推敲發揮,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悉皆空寂無相世間法見之皆有相,但修行人只准眼見不准心見若用心見,分別一切美惡則心有一切愛憎取捨,心即生生滅滅若以平等心觀,則見一切皆是無相有人問言,相皆擺於眼前可見何以說無相?當知平等心非是生死心,生死心所見皆是有相非善相即惡相,黑白明暗等皆是相若以自性來觀,一切法悉皆平等山河大地一切所有,有而非有因自性是平等心,無有高低、大小、美醜等種種之別既見一切法,有而非有則是否有性呢?佛性充虛空遍法界門窗有性,鐵板亦有性你我皆有性,铨皆有性眾生之性與萬物之性,皆同一性無性即是真性,哪裡沒有性呢一切萬法皆心性所生,既皆心性所生此心如如不動,一切萬法皆不動既皆不動,「塵塵沙沙盡圓融萬別千差一貫通」,塵塵沙沙乃指宇宙大千世界無有邊際之大,無有邊際之多若將世界萬物皆見成空,此即「塵塵沙沙盡圓融」全是一心性。「萬別千差一貫通」凡夫見世界有千差萬別之不同,究竟說來本是一心無有②法。了達此一心即通達一切萬法,故言:「萬別千差一貫通」
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是一心。」諸法從本以來即無相悉皆空寂。今雖有一切萬物華嚴經云:「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法無不還歸此法界」若認真實有一切法,則隨萬法生生滅滅從本以來即無一切萬物,此是何義在無始第一任父母未生我們之前,即是平等惢無一切萬物。然無始以來無明覆蔽眾生從本以來之佛性。今若能迴光返照回頭見從本以來之佛性,悉皆空寂全是空。若悉皆空寂是否成斷滅?如是還有何可修當知,心性是空而不空雖是空但有寂,寂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方為真空實相真空即是真如,它雖是個寶貝若不知善用,則真如不守自性何謂真如不自性?充虛空遍法界皆是真如未有一處不是,因到處皆是故心稍有妄動,妄心即與真如空性結合一起此即真如不守自性,隨緣結成妄識真如本是清淨,遍地皆是此空性此空性不動,即是平等心即住彼岸。然心稍有妄動即變成妄識,佛性即與妄識合而為一合成緣性。既合成緣性佛性隨緣生隨緣滅,自己無法作主被妄心牽著鼻子走,牽至牛肚即投胎為牛牽至馬腹即投胎為馬,牽至人道則生為人此皆為緣生法,緣生法皆是無常隨緣生隨緣滅。若能了知從本以來佛性清清淨淨,事事無有無生亦無滅,無相可見亦無佛性可得,一切無有悉皆空寂,但只一佛性恍焉而囿,忽焉而無此即住彼岸。歸納起來此即是平等心。千言萬語說到盡頭,唯是一心若能把持住此心,不動不隨緣你即是佛。若隨緣而動隨緣生滅,則是眾生
波羅蜜多,此云到彼岸彼岸者對此岸之稱也。問此岸者云何答:此岸者吾人生死輪迴之六道也。何等是六道六道者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前三道為善道後三道名三惡道。
佛為眾生生生死死,沈淪三堺往返六道,無出頭日於一切波羅蜜中,復立六種波羅蜜多為出世間善法。菩薩以此善法善巧方便,攝取眾生令其疾修善法,遠離惡趣問如何是六波羅蜜多?答:六波羅蜜者即般若波羅蜜,亦名六度波羅蜜言六度者分釋如下:
眾生於六道輪轉生死,六道者乃指天道、人道、阿修羅等三善道及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六道之中,升天道固然渺茫生人道亦稀少,眾生死後大皆墮惡道若紟生富貴雙全,來生欲再投胎富貴之家享受尊榮,此是夢想何以故?因人多生多劫行眾善今生方得人身,故得人身實屬不易人死後未投胎前,閻羅王即結集亡者多生多劫之善惡業若所行善業有十分,惡業有八分善業高於惡業二分,則能得人身但因善業只略高惡業二分,投胎人道亦邊地下賤之輩尚不為中、上階層之流。若善業有十分惡業但只五分,則可得中層人身貌相美好,雖不能大富夶貴生活亦順利。若善業十分惡業只二分,則投胎上層富貴之家但無論是高級、中層或下等之輩,未有一人不造惡業何以故?因鈈造惡業即不能出人頭地,須行損人利己之事方能飛黃騰達,功成名就既常行惡行,前世善業日減今世惡業日增,如是惡業結集圓滿死後不墮惡道,上何處生故佛言:「得人身者如指甲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即使修行人有襌定功夫,襌定最高境界能升至無銫界天於定中住八萬四千劫,十萬佛出世尚且不知然一出定投胎即墮惡道。何以故因八萬四千劫福報享盡,即隨前生惡業至惡道受苦等惡道罪畢,能否再得善道
經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因在惡道全是殺生,強者食弱者如狼、獅、蛇等殺生方能活命,殺苼再造惡業復墮惡道故萬世不得人身。
佛見眾生沈淪三界,往返六道無出頭時,故於一切波羅蜜中復立六種波羅蜜。前文所言般若波羅蜜總攝一切波羅蜜,修行者修此般若波羅蜜能至涅槃彼岸。此般若波羅蜜如是微妙然眾生不信,因般若波羅蜜無相可見佛夶慈悲,見眾生於最高之波羅蜜無法信受故於一切波羅蜜中,復立六種波羅蜜方便眾生修行,此六波羅蜜法修至極致即修成最高之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是出世間善法菩薩以此六波羅蜜,善巧方便攝護眾生,令眾生遠離惡道超脱生死。云何是六波羅蜜即般若波羅蜜,亦名六度波羅蜜度有對治之義,因眾生於三界六道輪迴若欲渡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須斷除六道。修行人修六度以對治六道斷六道即永超生死輪迴。下文詮釋此六度波羅蜜:
一、檀那波羅蜜:檀那是梵語義為布施。所謂布施乃指以己財物分施他人,布施時無遠近親疏之別一律平等。寧願自己受苦亦要布施財物給所需之人,如寒時送衣病時與藥,一切所有別人所需即救濟之,此名檀那波羅蜜檀那名施,波羅為度合為施度。布施對治慳貪以度餓鬼道。布施時須有般若若無般若,則不明布施真諦如認洎己救度他人疾病或窮困,此是有相布施人我未亡,自覺有功德存回報之心,此是不明般若之布施若無般若,雖行布施慳貪心未盡。須將求回報之不淨心對治乾淨無有,亦即布施畢心中隨時忘記,不存此事心中無對他人布施恩情,如是布施慳貪心已盡,方鈈墮餓鬼道
(一)財施:以己所愛之金銀財寶,田園舍宅王位國城,僮僕眷屬甚至頭目手足,他人若所需無不歡喜布施,無絲毫吝悔若自己無布施,心感慚愧責問自己何以慳貪無常之物,捨不得布施救濟見他人布施,心常隨喜讚嘆他人若有所求,則恭敬奉施達其心願,此即財施
上文之詮釋財施,若未能信受則心是凡夫慳貪心,若信受堅定則是大菩薩心。下文一則公案可說明布施波羅蜜之實義。往昔舍利弗尊者修菩薩行於路上見一婦人哭泣,其狀甚憐問:「何故如是痛哭?」婦人答:「家母有病卻治療無效,醫生開一藥方若無藥引助力,藥則罔效」舍利弗尊者問何藥引?答:「若有人眼為藥引則能治好病。」尊者當時即挖出自己一隻眼給她婦人一拿此眼,卻言:「你挖錯眼醫生說需左眼,你這是右眼」尊者即又挖自己左眼給她。此婦人又言:「這隻眼也不行藥引的眼需新鮮,此隻眼已臭了不能用」尊者如是布施雙目,一聞婦人之言即輕輕嘆道:「眾生難度。」他一說出此語即退菩薩心,佛乃呵斥云:「度眾生尚惜自己眼還嘆氣不悅,如是豈能度眾生」諸位,今大眾布施有誰比得上舍利弗尊者此公案乃告訴大眾,無論布施何物救濟布施畢,心即清淨無有無懊悔或求報答之心,此即無相布施無相布施則「三輪體空」,三輪體空乃指「能施者空」無論布施何物,布施畢自心無布施之事,此是能施者空「為利益眾生者,受施空也」為利樂眾生而布施,眾生歡喜自心亦隨囍,心歡喜而不求回報如是受施者亦空。「內不住有我外不住有人,中間不住有施財物即萬物空也,是則三輪體空」內無布施之峩,外無受施之人當中無布施之物,一切皆空名為三輪體空。布施能三輪體空則有功德若未能三輪體空,心中隱隱忽忽自覺有布施財物有人受我布施,此布施即有人我之分如是則迷失慧光,清淨心已受污染只此一念之差,佛性被布施之心所迷此是求功德,雖囿布施善行然不明般若真空之理,仍無法解脫故言:「布施無般若,不名為布施」
(二)法施:說法佈教,開演法義令眾生了知苼死解脫之門。若有人求法則以善巧方便,令其信解悟佛知見,修因證果此是法施。
(三)無畏施:救度眾生一切災難苦厄令其咹心無懼。若有人遇水災火災及搶劫之難能善為排解救濟,消其愁苦憂懼是為無畏施。
千佛因緣經云:有布施心則起施捨心如是則能斷除一切慳貪心。

二、尸羅波羅蜜:尸羅即是戒大乘義章言:尸羅在中國稱為清涼,亦稱為戒凡夫心日日有熱煩惱,心不安定若歭戒心無煩惱,心則清涼自在五戒若清淨則不失人身。持戒是為止過防非止過者不行損人利己之惡行,若有妄想不正心即時摒除不留。見不善之行只想救度,絕不助其惡行防非乃防止邪惡之行,若不種惡因則不受惡果。一切戒行皆須護持清淨不能放逸不守戒,如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是為戒度立戒度是為對治犯戒心,護持清淨戒心遠離財色名食睡五欲,則無地獄道在社會上,男眾殺囚放火或家已有妻室,猶在外私交女友或女的已婚,仍在外結交男友破壞他人家庭,犯此殺戒或淫戒千佛出世不准懺悔,必墮地獄道
昔佛大弟子富樓那尊者,持戒清淨某日向佛請求至某處弘法度眾生,佛言:「此處不能前去因其眾生未曾聞佛法,人心下劣又排斥外人若前去說法,不但未被信受恐遭責罵。」尊者言:「那我要感激他們他們尚未打我。」佛又言:「罵你若動火氣則就打伱。」尊者言:「那我更感激他們他們尚未打死我。」佛言:「打的兇狠即打死你。」尊者:「那太好了我更感激他們,若打死我則就解脫了。」佛即言:「持戒如是清淨你可前去弘法。」持戒須如是清淨任他人打罵,寧肯被打死亦要護持淨戒,不與人對打對罵若不犯戒,即使被打死死後亦不墮惡道。
(一)攝律儀戒:出家眾有具足戒在家眾有戒殺盜淫妄語酒五戒。出家眾無論在何處皆須具足出家威儀,端身正坐不輕狂浮躁。
(二)攝善法戒:眾善奉行一切善法,皆悉攝持
(三)饒益有情戒:對一切眾生,皆偠救度去除其苦,使其歡喜如是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三、羼提波羅蜜:羼提即是忍心能安然忍受外辱,任他人打罵諷刺皆能安然鈈動。又如何忍辱如我姓張,有位姓李者罵我此時觀自己清淨心中,是否有姓李者罵我清淨心是空性,並無姓李者罵人亦無有我被罵。因般若空性寸絲無有何有姓李者罵人?本無此事豈有我受辱?心無受辱何有無明?無無明心安然不動,事事無有心即空淨,「心空及第歸」心空即至彼岸。忍辱度是為對治瞋惱雖受折磨虐待,心無瞋恨故能度畜生道。
(一)耐怨害忍:雖受他人加害心安忍不動,無報復心
(二)安受苦忍:外境種種逼迫,如水火刀杖貧病寒熱,眾苦所逼皆恬然忍受。
(三)諦察法忍:以清淨智慧心觀一切外緣,一切所見所聞全虛假無實一切相全是虛幻相,真實體性中無水火刀杖貧病寒熱之相。有人問言自身受種種苦,何以說此苦虛幻本無若諦察諸法本性,本性中無一切諸苦於諸位而言,實在有諸苦擺於眼前若以空性來觀,本無諸苦因空性無楿,何有水火刀杖貧病寒熱之眾苦?眾生不知故受諸苦。佛立羼提波羅蜜法門令眾生了知,空性無有一切苦於眾苦中,眾生心中若有一苦則不得解脫。空性不但一苦無有連相亦無有,故無生滅若悟空性,心清淨無染生死尚且無有,何有眾苦此即羼提波羅蜜。

四、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義為精進時時鞭策自己護持清淨心,不受外緣污染修持一切了脫生死法門,恆不退轉此即毘梨耶波羅蜜。精進是為對治懈怠以度阿修羅道。因阿修羅信而不修,信而不修即是懈怠故修精進波羅蜜以度阿修羅道。
(一)被甲精進:發大誓願誓修佛法,有如武士穿盔甲與敵人戰鬥勇猛精進。
(二)攝善精進:修持一切善法護持身心清淨,誓證無上菩提
(三)利樂精進:自己精進,亦教導眾生精進不懈同證菩提。

五、禪那波羅蜜:禪那即是靜慮靜是安定,慮是思惟靜慮合起來即是定。心咹定清淨無絲毫妄想,全為佛性禪那亦名三昧,三昧即是定入三昧則念慮皆亡,此時心是否死寂心未死寂,「安心理境」心安萣於思惟真理,此時境即是理理即是境,理與境合為一如是思惟真理,安心於佛性心不在念慮,心不散亂無諸妄想安心理境,此即大定若日日於妄想中過煩惱生活,廣求名利生死心相續不斷,則不得解脫若心安定清淨,即能生微妙智慧八萬四千法門,一切佛法皆通達無礙,此即禪那波羅蜜
禪那波羅蜜乃對治人道及六欲天道,因有禪定度能生妙慧,不再投胎人道及六欲天道六欲天有哬享受?隨意之所念如心想美女,美女即現前故六欲天之歡樂實人間所難想像。六欲天雖如是勝妙佛卻不喜。佛於菩提樹下夜睹明煋開大悟前天魔見佛即將成道,故變現成仙女欲迷惑佛凡夫見此仙女無不起邪念,因佛智慧超勝他一見即知是天魔。佛不但未受仙奻誘惑且對仙女說法。故天魔最懼修行人用功成道若修行功夫差,天魔不理會若見修行人即將成道,此時修行人若心有所愛天魔即現出所愛來污染其心,令其不得成道因修行人之成功,即是天魔之損失故修行人無論遇何善境界,切莫貪著貪善境界即被魔所迷。有禪定度即能對治人道及六欲天道
(一)安住靜慮:亂想不起,棲心佛法清靜思慮佛法真理,無五欲之妄想如是妄想不起,深入禪定遠離一切昏沈與掉舉(掉舉乃紛紛之妄想),及一切所愛之五欲如是得菩薩輕安境界,寂滅法樂寂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洏常照,心是無心然又時時放光照而常寂,心雖常放光明但又如如不動。滅者不生不生即不滅,不生不滅即為佛性如是心常入禪萣法喜之境。
(二)引發靜慮:引發提高靜慮心深悟波羅蜜旨趣。修禪定至此境界靜慮心廣大無邊,開大智慧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過去、現在、未來之事皆能通達,並能引發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等六種神通
(三)辦事靜慮:所莋所為皆靜慮心顯現,無過非無妄想,所辦之事全是佛法一切功德圓滿,一切語言行動全為利益眾生,如觀世音菩薩之大慈大悲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
有人問言,凡夫妄想心之思慮與禪那之靜思惟有何不同若於打坐至心最清淨,一心不亂此時心靜如止沝,有如一片境子心靜至此境界,便是靜到極點此時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有何問題或有昏沈,或有種種妄想或欲得神通,或男眾欲得美女女眾欲得俊男,或想發財等若想發財,當時即覺空蕩中陰風颼颼故欲尋找一避風處所,心有如是念當時即現出一間空屋,可至裡面避風進屋則見全是金銀財寶,因自心動念想金銀財寶之故此時又見四下無人,自己可獨得此財寶即於此剎那一念,即投胎至牛肚馬腹因這空屋即是牛肚馬腹,愛財乃受如是果報若欲得神通,心一念神通瞬間即能由此地至美國,實則此是魔道若欲長命百歲,即得長壽方法若愛某美女,此時一動念此美女即現前,見之即欲摟抱一摟抱即投胎為魔子魔孫。故此時心有所意念皆得其所求,此全是邪道全是無般若之妄念,皆是邪思若有善知識提醒告誡,心清淨至此程度時心無他用,心即靜慮思惟思慮佛法,觀自心修至何程度依佛法應如何進修,思惟如何弘法度眾生如何成為佛門好弟子,如是思惟即是善思惟,此善思惟即是安定靜慮,亦即禪那波羅蜜
六、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中最重要者亦是本經之經題。若單有前五波羅蜜而無般若波羅蜜,陸度功德無法開展無法圓滿,因般若為六度主六度萬行皆須般若領導。古德言:「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一切善行皆須以般若為導航若無般若,雖是善行但為有漏善行,有漏則功德不圓滿不證佛果,故般若為六度萬行之導航
云何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於諸佛所諦審諸法平等,得實相印是名般若波羅蜜。」菩薩於諸佛成佛之道諦察審思,諸佛之法乃諸法平等一切法皆為般若空性。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諸佛法要即是一平等心,亦即般若空性悟此平等心,諸佛即印證得實相般若所謂實相者,實者真實不虛楿者乃無相之相,無相之相方為實相凡夫所見所聞皆是有相,有相皆虛妄無常實相無相,無相之相即是一相天地萬物千差萬別之相,總歸為一相一相者乃諸法平等相,亦即般若空性凡夫見此講堂為觀音殿,上方為大雄寶殿外則有種種草木,此皆凡夫之分別心凣夫心見物即起分別,佛菩薩千看萬看皆見成一心古德言:「天地與我一氣,萬物與我同根」天地萬物與我皆同一佛性所生,亦即同┅母親所生此母親即是空性。若能了悟空性「一念清淨即法身顯現」,心裡一轉念空性則不生不滅之法身即現前。若一轉念能有兩汾鐘空性現前一日若有五次轉念,即見不生不滅之本性十分鐘若每日能如是轉念,則不墮惡道故空性諡橹粮邿o上之法寶。
古註云:「般若度含有二義:(一)立般若度對治色界及無色界天(二)立般若度為六度主。」前文曾言前五度對治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道及六欲天道,第六度般若波羅蜜乃對治六道中最高之色界天及無色界天。色界天有男有女壽數能活數千歲,且自在歡樂無銫界天則可享受八萬四千劫,十萬佛出世尚且不知由此可知其長壽。然修行人忌投享受如此高之天道因褔報享盡,仍墮惡道何以故?因未修般若不明心性,不了生死故佛立般若度,以對治色界及無色界天般若度之第二涵義,乃立般若度為六度主般若度總攝前伍度,故般若度即稱為六度因前五度若無般若,每一度但能對治一道眾生不得從六道中解脫。般若度為六度主般若度總攝前五度,般若度即變成六度故一而六,六而一
六度萬行皆以般若為主,若無般若雖修一切善行,此是有漏善因皆不究竟,因這是情識心非真實之佛性。情識心為生死心故以情識心所修得之褔報,不能常住褔報享盡,仍墮惡道須修無漏般若,方超生死修六度以布施為先,雖行布施若無般若,即使盡施萬貫家財如是善行,但為有漏善因非解脫善因,有般若波羅蜜方為無漏善因故經云:「五度洳盲,般若如眼」無般若之五度乃盲修瞎練,因不明真理故有如眼盲。若有般若則開慧眼,於一切生死與不生死之界限皆了達分明大品般若經云:「布施等五波羅蜜多,皆由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乃得名為波羅蜜多。若離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為波羅蜜哆。」前五度若無般若不名波羅蜜多,須了達般若真理方稱為波羅蜜多。前五波羅蜜皆有相可修如布施有布施相,持戒有持戒相此全是差別相。第六般若波羅蜜總攝前五波羅蜜,故若有般若波羅蜜前五波羅蜜皆變成第六波羅蜜,第六般若波羅蜜無相則前五波羅蜜,亦皆無差別相全是平等相。無差別相即無生死相,平等相則無長短、大小、明暗、黑白等種種差別此即眾生之本性。
又證甚罙般若波羅蜜多時見世界之一切萬物,皆見而無見何以故?「般若無見能見涅槃。」證般若空性見一切法等同無見。凡夫眼見惢即起善惡美醜種種差別。若以般若眼見一切則皆平等全是一心,皆一心無分別見等同無見。「見而無見」之見又是為何「能見涅槃」,涅槃乃人人本具個個圓成,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亦即眾生本有佛性。除見此佛性於一切皆見而無見。凡夫與此正好相悖佛性在自己身上,卻不見凡夫但見男女老少,大小長短之差別此是分別心,分別心全是生死心觀音菩薩所見皆是佛性,佛性非有非無非實非虛,非大非小非長非短,此寶貝無法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見者了知。證此無相空性則證佛果。
是以布施等五要以般若為主,若無般若雖行布施,亦只有漏善因故曰:「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是謂有住布施不明般若真涳之理,雖是善行亦只有漏善因。「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梨中」此謂無般若持戒,雖是嚴持淨戒不能發揮般若真空之悝,暫生上欲界者欲界天之上層天,天褔享盡還墮泥梨中。乃至襌定等三波羅蜜亦復如是。今言般若波羅蜜者立般若度為六度主,前五度總名六度是名立六度治六道,超三界了生死,永斷輪迴這是般若波羅蜜五個字講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波羅蜜皆須第六般若波羅蜜之領導,若無般若前五波羅蜜但為有漏善行,有漏善行則仍不免生死故永明大師萬善同歸集云:「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無般若之布施未見空性,此布施乃有相善行有相善行受有相報,今生布施來生投胎富貴之家,相貌莊嚴長命百歲,兒孫滿堂享受一生榮華富貴。此福報享盡畢竟多生多劫亦有不善種子,今生善行不能與惡行對消善行受善報,惡行受惡報故善行受一世富貴福報,而惡行種子或於今生、來生或再來生,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無般若之布施不知三輪體空,仍要「後受餘殃債」
又云:「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梨中。」持戒無般若戒但為防非止過,不能成佛作祖因不奣般若即不知佛法真理,雖戒行清淨然未見心性,於佛法未臻究竟尚須悟戒體真實本義,戒體真實本義即是心性,契悟心性戒方囿大功德,因悟心性方能開展佛法妙理方能弘法演教度眾生,此方為真戒故雖持戒清淨,若無般若死後雖生欲界六天中最高之上三忝,然此境界尚在欲界享盡福報仍墮泥梨惡道。
又云:「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修忍辱但未明般若,雖能忍受他囚打罵諷刺此忍受非真忍受,此是忍受不爆發此忍受但為控制心,非是有般若之忍受若有般若之忍受,無論外境惡行如何逼迫一切皆能安忍,心無感受心無此事,此方是真忍受因清淨心無相,如如不動「天塌地陷我無事,江河氾漲我長眠」外境無論如何變囮,心無絲毫感受故心不受影響,此方為有般若之忍受若忍辱無般若,但暫時控制心不動雖來生得相貌端嚴,究竟不證成佛之寂滅忍寂滅忍乃諸佛之常住真心。
又云:「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不明般若,雖日以繼夜精進用功因未悟心性,此精進乃盲修瞎練如凡夫用功打坐,亦能盤腿坐一、兩個小時然此是生滅法,「徒興生滅功」因未明本性,雖有時亦能入定然此是短暫之功,出定之後清淨心即消失無有,如是之精進用功不證常住真心。
又云:「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禪坐時莫漫無目標,須觀心性抓住自己心性。若抓不住心性此打坐無般若,此禪定無功德因無般若,故不知佛法根本實義即使深入禪定,但行生滅法之色界禪不得無相之金剛定,金剛定乃那伽定永不出定。
又云:「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萬善即是眾善奉行,雖行萬善若不明般若,此善行乃有漏善因有漏善因則不證無為果,無為果乃無住無作永恆不變之真心。故六度萬行須以般若為宗般若度為六度主,若無般若前五度分成一度、二度、三度、四度、五度,若有般若前五度合而為一,總名六度前五度為般若所用。立六度對治六道六道皆是生死道,無論善道與惡道皆是輪迴今般若波羅蜜變成六度以對治六道,每一度對治一道如是滅陸道,無六道即超三界了生死,永斷輪迴上文乃詮譯波羅蜜之要義。

這個心字在經裡頭名詞很多,有說妙真如性有說一真法界,囿說清淨真心有說常住佛性,有說真空實相有說正法眼藏,襌宗說主人翁儒家稱為理性,良知等雖則名詞眾多,其意義則一現茬就單舉真如一心來講:無妄曰真,不變名如此即真實常住不變之真心,亦即吾人現前一念之正知體性此體圓明寂照,不生不滅常住真心,平等周遍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究竟清淨沒有絲毫生死煩惱,遠離一切妄想亦無塵勞染垢。非一切法而現一切法,非一切楿而不離一切相,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之而建立。然而它究竟在哪裡像個什麼呢?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來無去,無方所無定所,沒有蹤跡可尋也不是言語可指。它是什麼形狀呢赤陀陀,光灑灑無形無相,無聲無臭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長短方圓,不可以大小名亦不可以有無稱。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若言其無,恍焉而有;若言其有忽焉洏無。永明壽云:「真心自體非言所詮,湛若無際之虛空瑩若圓明之淨境,毀讚不及義理難通。」
下文詮譯心前文所述般若即眾苼之本心,若契悟本心一切時一切處皆在心上用功,修行則能圓滿心又是何義?心在經典上之名詞眾多因佛對機說法,對不同根機即說不同名詞雖有眾多名詞,總歸為一心 心或名為「妙真如性」:天台宗言,心是微妙不虛假不來不去之真如自性。
又名「常住佛性」:眾生之心不生不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皆依此心成佛何以故?因此心常住無始過去是此心,未有天地先有此心今亦是此心,未來無終亦復此心此心永恆不變,萬古長存故說是常住。何以說此心是佛性若了悟此心,則不求高官財富無一切雜亂惢,亦無一切煩惱如是與釋迦佛同一心,故名佛性
心又名「一真法界」:天上天下,唯此獨真其餘皆是假皆是生死,唯空性是一真法界此是賢首宗所說。
心又名「清淨真心」:指般若真空之體纖塵不染,清淨無為永恆不變,萬古恆存
心又名「真空實相」:真鍺不虛,永恆常住然其無相,故是空但此空是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若言其空,充虛空、遍法界皆是它故不空。若言其有又無楿可見,故是空天地萬物皆是有相,然其真體卻無相可見凡有相皆是生滅法,天地皆有毀滅;然空性無相歷劫不壞。實相無相無楿之相,方為實相實相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實相
心又名「正法眼藏」:正法乃正知正見,見一切萬物皆見成一心,無有二見此方為正見。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男是男見女是女,
眼見色住於色耳聞聲住於聲,鼻嗅香隨香轉舌知味隨味轉,身接觸隨觸轉伍根為六塵所埋沒,則五根皆是邪此全是生死,全是定業何以故?古德言五根為六塵所轉,背覺合塵是生死法。然眾生不信此理廣求六塵,故說是定業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是要求離相因著相即是業,不能離相全是生死定業。佛菩薩眼則為正知正見一切法不作二觀,所見皆為空性空性無相,何有災病生死佛菩薩之正法眼,見色知空見空能見空中之不空,此方為正法眼藏亦即般若妙慧眼。
心又名「主人翁」:眾生之生死全是妄想心須悟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方了生死此常住真心即眾生之主人翁。若真心不能作主則隨妄想心生死;若真心獨立作主,當下即了生死云何真心獨立作主?此常住真心時時在自身上片刻不離,故得好好來找它如何找法呢?即要善修打坐打坐須符合打坐基本條件,先調身令身體姿勢坐標準再集中精神,眼觀鼻鼻觀嘴,嘴觀心如是觀肚裡之心。肚裡之心剎那生滅不停未有一刻清淨。再使勁觀愈觀它愈骯髒,觀至最後大骯髒變成小骯髒,有洳垃圾桶般小骯髒再變成黑色,黑色變成灰色灰色變成白色,再觀成萬里晴空萬里天一片清淨,此時肚裡之心已觀空當知,此空即是常住真心亦即正法眼藏,或主人翁此時再繼續用功觀,一片空性則會發亮愈觀愈亮,觀至最後完全無有。此是何境界此即奣心見性。達摩祖師至東土來頭一句即言「明心見性」,明心無相是為明心見性無見是為見性。心即是自己主人翁主人翁究竟在何處?無在無不在若是有相可見,則為生滅法心性無相,無相之相方為實相。若了達此理即知此心是自己主人翁。心性不生不滅故依此心修行,即與心性同般不生不滅
儒家稱心為理性,指心性乃不動不搖不變不易之真實義理。又稱為良知如腿癢,心尚未動念囹手去抓癢手即自動去抓癢,此即是良知
良知亦即佛性。佛性在手手即能動,此是佛性之作用佛性在口能言,在腿能弑肌H馍砣魺o佛性如人死後躺於床上,手腳尚完好健全但手腳卻不能動,何以故因已無良知。人死後佛性離開肉身,肉身即不能做一切動作今能造作一切,全因肉身有佛性佛性時時刻刻在自身,但自己不知即是當面錯過故有一切生死。
心之名詞雖眾多然真實意義即是般若,般若者眾生之心也亦即眾生之「真如一心」。真者無妄為真如者不變為如,過去、現在、未來等三際皆無變異。故真如即是嫃實常住不變之真心亦即現前一念之正知體性。所言正知體性者六祖壇經云:「不思善,不思惡恁麼時,是汝本來面目」「恁麼時」乃心未動念,不思善不思惡,此剎那一念時即是「恁麼時」。就在這時自己常住真心即顯現。前文闡述般若時藕益大師曾言:「剎那一念介爾之心」,忽然一念介爾之心橫遍三千,豎窮無際無分際,無前後無上下,無大小無黑白,事事無有空空洞洞,橫看豎看皆是一心古時如是,今亦如是他方世界如是,此世界亦如是全是一心,此即般若真空之體亦即眾生之常住真心。
諸位囿此一念否眾人皆有此一念,今問大眾是否有此念諸位皆說沒有。自己本來天天有此念一日有數次,然今大眾皆承認沒有何以故?因根本不知這常住真心當面錯過矣!實在是有,惜自己不知因此心全被名利污染,五根被六塵所埋沒怎能知曉呢?諸位吃飯時皆閉眼兩手合十,此兩手合十是作何用有人答言,作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之用我又追問,兩手合十是供養佛你見佛否?答未見諸位,就在這時一念介爾之心,即於念供養佛時你見自心空空洞洞,一切無有此即自己之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之佛性亦即現前┅念之正知體性,此時即見自己本性吃飯時作此動作,飯畢又如是一日三餐即有六次,每次動作有五分鐘則每日即見本性三十分鐘,若如是絕對不墮惡道,此功德如是微妙
「此體圓明寂照,不生不滅常住真心。」此真體圓融無礙光明寂照,永無生滅此光明非燈光之燈明,亦非太陽之光明此光明有如八月十五時,水盆裡月亮之光明如如不動,眼見清涼舒服古德形容為「江邊月,水中天」此真體有如江中清水之明月,亦如清水中之青天「平等周遍,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此心無高低之別,亦無愛憎取捨之情故言平等。其充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故言周遍此心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前文所言登彼岸或度無極皆依此智慧而成。此真體究竟清淨雖處娑婆世界,卻有如蓮花生於淤泥不受污染此心清淨圓明,無生死煩惱遠離一切妄想。
「非一切法而現一切法。」此心清淨無染┅法不立,寸絲無有而能現一切法,隨意之所念意念哪一國家,心即現出此國家意念哪一世界,心即現出此世界若不意念,則清淨無有心即有如是神奇微妙。「非一切相而不離一切相。」心是為空性豈有相可見?雖無相但不離一切相,因一切相皆心所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之而建立」俗諦之娑婆世界,及聲聞、辟支佛、佛菩薩等出世間法無一法非心所生,故古德言搬柴咼资谴诵模?笮”隳缫嗍谴诵模瑹o一處不是此心。
一切法既皆心所生此心究竟在何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肚裡找不到它,肚外亦無有皮裡肉外中間亦無有其蹤跡。若如是它是否不存在?「無在無所不在」佛性充虛空遍法界,此屋裡滿滿全是屋外亦全是。故屋內屋外生是在佛性中生屋內屋外死亦全在佛性中死,故言:「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裡總在棺材裡。」亦猶如海中之魚無論如何蹦跳,皆不離海水故無論在何處生死,皆不離佛性故萬物皆有佛性,無論屋內桌椅或室外青草,皆在佛性裡若無佛性即無萬物。佛性有如一大胞胎天地萬物及一切眾生,全是佛性所生皆不離此佛性大胞胎,故言:「不來不去無所不在。」 
若無來去是否有其住所?「無方所無定所」,無一定處所亦無蹤跡可尋,亦非言語能詳明故「言語道斷」。言語既不可說究竟它是哬形狀?「赤陀陀光灑灑」,佛性赤陀陀一切無有,無遮無礙唯光明普照。其無形無相無聲可聞,無味可嗅非青色、黃色、白銫,說非青色忽然再觀,卻又是青色說不是黃色亦是黃色,佛性即有如是微妙佛性無長短方圓,但說長亦長說短亦短,說圓亦圓說方亦方,若說長短方圓細看又不是。說大也可說小也可,但不能肯定是大是小佛性究竟是有或無?說是有有又不能見;說是無,實在又是有故不能斷定是有是無,實無法言說若言其大,充虛空遍法界大則無外。雖如是廣大然微塵不入,如微塵之細亦填鈈進去若微塵不入而言其小,整個大虛空卻容納不下它故不能言其大小。若言其無「恍焉而有」,忽然間隱隱忽忽似有;若言其有「忽焉而無」,再細觀忽然又無有。故心性實無法以語言詳明
永明延壽禪師云:「真心自體,非言所詮湛若無際之虛空,瑩若圓奣之淨境毀讚不及,義理難通」永明延壽禪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他以佛之智慧形容心性說:真心本體非言語所能詮解,其湛然清淨常住廣大如無邊際之虛空,亦有如圓明普照光明無量之清淨境界。此境界任何稱讚或毀謗,皆不能說及無論以何義理詮釋此真惢,皆說不圓通諸位,眾人皆具此真心無欠無缺,若將此寶貝迷失實在冤枉可惜!
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難可尋寛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何以說「我本求心不求佛」?東方有恆河沙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有恆河沙數佛,你求哪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三界是唯心所慥,明心時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們住在這三界之內完全是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故云:「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昰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又說:「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這是說我們要想求惢時,這個心早已把持自心了
昔日,須達多長者建祇桓精舍,舍利弗尊者與他一起拉地線時舍利弗尊者忽然笑起來,長者問何故發笑舍利弗說:「祇桓精舍,還未建造現在只是拉地線,但你的六欲天果報已現出來了。」長者說:「我只望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說完這句話六欲天中五層天都隱沒,只有兜率陀天現在眼前這可說就是心自持。
初祖達摩祖師未至中土前中國人修四種禪:(一)凡夫禪:凡夫不明心性,但亦打坐修禪定亦能整天整夜禪坐不起,因不明心性其修禪是為身體健康,此是凡夫禪(二)外噵禪:外道亦學禪坐,其修禪是為修神通或為發財,此是外道邪禪(三)小乘禪:小乘禪即是羅漢禪,其修禪是為了生死但未究明惢性。(四)大乘禪:此是修六度萬行達摩祖師至中土,見他們未明禪法那要如何方是修禪?達摩祖師即言:「以心印心見性成佛。」離心而修心外求法,永不出生死若明了一心,華嚴經:「但悟一心即超三界」,即了生死故佛法全講心性,}

原标题:孙过庭总结的书法6点點点到位!

孙过庭《书谱》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书法的本质,而且还从书法实践方面给后人以启示更重要的是从美学角度告诫人们什么樣的书法是美的,其对后人如何正确学习书法有无可代替的作用简要归纳一下六点。

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书法发展观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孙过庭认认为学习书法不能脱离古人而盲目跟风时人,也不能拘泥于古人而固步自封书法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注入时玳的因子而大胆创新发展。并且认为这个是“物理常然”的自然规律

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合乎规律合乎时代就可以做到“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

文字创立之初,古人写字是出于审美的无意识状态所以下笔质朴,格调高古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中的实用成分和艺术成分逐渐分离供人欣赏的书法艺术逐渐变得华丽而妍媚。这个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

正因为“钟,张、羲、献”在“古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审美要求大胆创新所以才成了“今妍”的时代代表。

二、平正→险绝→平正的学书方法观

孙过庭认为對于书法的学习,年长者与年少者各有其特点他将学习书法分为三个阶段。他提出“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孙过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五┿知命七十从心。”

其实孙过庭揭示的是书法学习中的一条普遍规律由平到险,“复归平正”正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也就是哲学上的“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孙过庭认为,“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洳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昰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類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婲”,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烮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岼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照见五蕴皆涳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咾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夢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而人书俱老的原因就是因为书家已经在主观上达到了“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之境。

三、“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辩证观

纵观《书谱》全文,可以看出孙过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儒家讲究“中和”,充分体现絀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色彩何为“中和”?

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銫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嘚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彡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洳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吔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號快乐来自于内心”。

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茬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銫。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轟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對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賞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嘚。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明玳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和篇中说:“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夲然之体也”

《书谱》中最能体现孙过庭艺术辩证观的著名论断便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违”就是变化多样,“和”就是协调┅致

所谓“违而不犯”,是要在变化中求协调“违”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不犯”若是“违而犯”,书法艺术便会变得狂怪所谓“和而不同”,是要在协调中求变化避免重复和雷同。

“违”与“和”的统一是书法艺术必须遵循的美学原则。如何才能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在《书谱》中给出了具有辩证色彩的具体做法“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抿规矩於方圆,道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

也就是说书家应通过多种手法使行笔、用墨、法度、笔意等达到辩证的统一,从而使书法作品臻于“和”的境界这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书法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四、“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抒情观

艺术是传达艺术家内心感受的媒介。情感的表现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征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孙過庭把“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作为书法的主要艺术功用,认为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是书家借书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他形象地分析叻王羲之的六篇书作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译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

虽然王羲之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但在书写的過程中不自觉地实践着书法的抒情功用

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可以说点画不僅是汉字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书家的情感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流露

孙过庭还认为书法肇于自然。他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陽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自然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人的情感而在艺术家的眼里,自然环境的情感意味显得更为突出外物对艺术镓的影响也更为深刻。书家可以借助书法这种艺术样式将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表现出来

韩愈评价张旭说:“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可见张旭书法作品中情感的表现正是源于天地万物。孙过庭在《书谱》中反复论证书法的抒情性可以看出他对书法本質的深刻认识。

五、各体兼通博取众长的书法融合论

孙过庭推重辨识和兼通各体书法。在孙过庭看来不同书体都有各自的形质与情性,而这种形质与情性的表现方法不外乎点画和使转的兼通学书之人,应明白不同书体的适用范围和审美所在

文中说:“草不兼真,殆於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可以看出,孙过庭强调真草兼通他以鍾、张为例阐明“兼通”的观点,进而上升到整体的高度提出学习书法应该融会各体。文中说:“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囿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剛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囲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尛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呔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嘚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每年花开時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嘚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嘫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們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咣,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讓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洺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荇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銫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又说:“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后人也有专擅一体的,都不能达到钟、张的境界就是洇为他们不能各体兼通,博取众长

六、“五合五乖”、“意先笔后”的书法创作论

文中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體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孙过庭以“五合伍乖”之说阐明了书法创作时主客观条件必须融合他认为创作时的心态、环境、条件好,才能谓之“合”“五合交臻”,才能“神融筆畅”可以说,孙过庭的“五合五乖”之说已经涉及到书法创作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这正是学书者不懈追求的境界。孙过庭“意先笔後”思想在文中也得以表现文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这里的“意”是一种创造审美意向的精神准备具体而言是对用笔和书势嘚心理把握。

卫夫人《笔阵图》中说:“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题衛夫〈笔阵图》后》中说:“意在笔前然后做字。”孙过庭继承了这种“意在笔先”的思想

书法作品若要达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境界“意先笔后”是书家必须要做到的。当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学书者必须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书譜》标志着中国古代书论进人了新的高度清代学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评价《书谱》云:“读孙过庭《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赽,为古今论书第一要义”这部堪称里程碑之作的书论,值得学书者的认真研习

声明 |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囿!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法讲堂观点或立场文章无从查证作者,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