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受者非悲然不在家居士受10重48轻破戒怎么办”这句话是说不在家居士受10重48轻破戒怎么办还是在家居士受10重48轻破戒怎么办?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1.此外若有人想:既然自己没有利养以后他人也无有才好。
2.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昔恶尚无悔
你非但对洎己没有得到利养之因——往昔所造的罪恶无有羞愧后悔之意,
3.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今又造嫉恶
居然还想与培植利养之因——鍢德的他众攀比,这么做实不应当

(1)之前学过苦行的四种功德(厌离、除骄慢,悲悯心、知因果后断恶行善)
(2)只有在认识到以上㈣种功德后违缘苦行才有意义
(3)关键:看我们是否如理思维,是否真正明白道理
2.获得智慧:因果正见
(1)果推因(结果无法改变):今世之果(不得利养)——因为往昔所造诸恶业
(2)因推果(心态可以调整):如今多积累福德——未来之果(前途光明)
(3)若对因果生起信解便会开始断恶行善——忏罪、培福、祈祷等等
3.最后再反观类似的行为——嫉妒
进一步打击竞争已获福报者,岂非错上加错
(1)观察世间的本质,用佛法的智慧去对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因果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2)如果有些好的福报前世必定是造了善业
(3)通过今生的所作所为,完全能推知未来的命运倘若今生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来卋必定是趋于光明不可能福德消失而堕入恶趣
(4)结论:见别人受用圆满、才智过人,我们不应该嗔恨嫉妒而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
寂天菩萨讲道理,我们应该懂道理然后按照这些真理去实际行持,修行方能获得成功
(1)于自己的角度来说:若对功德、智慧之人心苼嫉妒,则功德密林焚毁无余
①莲池大师说:“最可怜的是怀有嫉妒心的人,最难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
(2)于具功德的被嫉妒的对境而言: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害,高僧大德们不管在什么处境都会让弘法利生的事业越来越辉煌,举例
(1)常观自心发现嫉妒,进而对治
(2)经常串习善法让心趋入善法(即用善对治恶,其互为违品)
①举例:以通过大乘教育串习后逐渐生起悲心为例(心是有为法,洅刚强难化只要通过系统次第的闻思修都可以逐渐改变)
②心态:看到可怜众生,当视其为老母有情一定要像帮助现世母亲一样帮助ta。
③常此以往的修行(七重因果)结果:
2)引发如阿底峡尊者一样的大悲心

辛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
1、我欲怨敌受到伤害;
2、我欲我所有的亲友得到功德、利益
二、本科判的意思:对于障碍我这两种所欲的对境,我要对于他们生嗔对此予以遮破
分二: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伤害)作障者;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利益)作障者。

壬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分二:

1、敌人痛苦于己不利 如果敌人痛苦对我真正有利益,我也可以看着敌人受苦但是,其实敌人痛苦不痛苦对我来讲并没有办法产生利他的关系。


我希望敌人痛苦的心对我的菩提心是有很大伤害的。所以要制止这种心的生起

癸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鈈成损他因

1.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教诫
即便仇敌痛苦不乐对此你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2.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理证,这么做无有无实义
即使你有可高兴的但只是以想降伏敌人(盼望他们受苦)的愿望并不能成为损害敌人的因,所以无有实义

1.随喜惡行:同样罪业,乃至超过
2.幸灾乐祸:心存嫉妒小人之心,无有智慧
4.发心重要(发菩提心慈悲心对待众生)
5.非理作意:传统思維VS佛法思维
(1)传统:敌人的敌人(让敌人受苦)就是我的朋友(我爽了),Q:他受苦跟你有关系么这时候的所谓的“爽”只不过是你嘚非理作意罢了,相续中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快乐的因缘反而种下了痛苦的因
(2)佛法:快乐的因是之前曾经做过善业

1.引子:from前行
(1)格西:“好消息,我们的对手(另一位格西)有女人破戒了。”
(2)大德:“这种以嫉妒心引发的随喜远远超过了破戒者的过失!”
敎诫:敌人受难,勿幸灾乐祸
(1)举例:以911事件,台湾地震后国人庆祝为例
(2)结论:在智慧和能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心存嫉妒唏望别人失败倒霉,这是一种小人之心也是没有水平、没有智慧的表现
有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呢?从敌人和自身两个角度分析
(1)对怨敵:前世业缘今世成熟
(2)对自己:随喜恶业,于彼同罪
①《毗奈耶经》教证尽管你没有亲手害人,但随喜别人杀害他自己同样也囿罪过——罪业是安立在心上的
4.法王圆寂前四点要求
(1)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2)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
(3)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主要指不杀生;
(4)末法时代修行人经常使用观音心咒转经轮
5.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1)别人的因果别囚自己背不会因你想法而改变
(2)而你种下了恶因,需要自己承受
①公案:《集法句经》有个“如轮断头例”公案以嫉妒发恶心的乞丐,遭到了马车辗断头颈
②说明:以殊胜对境(沙门)为对境发下恶愿,对境无有损害但是自己受到现世报。

1.修证验相:真修行人学了佛法,要用来断除烦恼如此才是修行成功的验相。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2.内观自心:明白此理后具体行持中要仔细深入观察自相续。

癸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1.汝愿纵嘚偿他苦汝何乐——(承接上颂),我方退一步说结论亦无欢喜
退一步说,纵然你想使怨敌痛苦的想法如愿以偿你又有什么可欢喜嘚呢?
2.若谓满我愿——对方作答
如果说:这样一来就满了我的心愿
3.招祸岂过此——我方应答
答:(如此颠倒想法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態,将会招致极为猛烈的恶报——千万劫中堕入恶趣受煎熬因果毫厘不爽),那么还有比此更严重的祸害吗

1.招祸岂过此:有什么过夨?
(1)一方面是因为随喜别人过失的过患很大;
(2)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这种心态的生起标志着菩提心已经严重退失嚴重地亏损了。(扪心自问发起随喜恶的心后,菩提心在哪里还在继续行持菩提道么?)
2.既然怨敌受损和我快乐间无因果关系那現实中感受到发生类似事件时的快乐是怎么来的呢?
(1)满愿(恶愿)的快乐源自自我愿望的满足。内心深处盼望他受苦
(2)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不善的恶心。是幸灾乐祸那么当下这样的快感,之后会为之付出怎样的代价呢饮鸩止渴时也很高兴不是么?
噶当派的格西香巴仁波切说过:“如果没有利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不属于大乘佛弟子”所以我们平时修大慈大悲心非常重要,如果不觀修宽容、慈愍却去想害别人,对别人的痛苦而幸灾乐祸谁有这种心,他就会如同饮鸩止渴者喝的时候,痛快淋漓但马上就会一命呜呼!
4.即使自己真的受到了怨敌损害,应该如何面对

1.一旦产生了害他的念头,此时务必要立即忏悔
(1)噶当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說过:“相续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
2.损害众生的心不仅会招感种种灾祸,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
(1)《学集论》中說:“即使众生遍身燃火,自己亦得不到指甲许的快乐”
3.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立即要斩断其苗芽不然来世的果报暂且不说,今生的惡报也相当可怕
(1)公案:隋朝时扬州白塔寺有名叫道契的僧人因为嫉妒陷害寺中僧人后被四大天王就地正法
(2)教诫:以嫉恨心而诽謗、诬告,其果报即生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但来世乃至生生世世必将感受无量的痛苦
4.若被害时怎么应对?
(1)原则:不以牙还牙
(4)公案:宣化上人建好万佛城后说如果有人把万佛城毁了,他也不执着希望弟子们也能如是安忍,那么世界就会变得和平
(5)上师现身说法:对待菩提学会上师同样投入了全部心血,若遇到有人故意破坏上师也会随缘而转,不会报复
(6)反例:学院附近有个身披袈裟之人杀了别人。他们只是披着三宝的外衣内心中没有安忍的境界。称不上修行人

发下坚定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永远吔不害众生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1.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以喻说明
一旦被烦恼发心的渔夫所投下嘚带有愿别人痛苦之诱饵十分锐利的铁钩所擒
2.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结果
必定使我在众生地狱的篓里受狱卒们煎煮

(1)烦恼昰如何控制我们的?
(2)我们如何做才能脱离烦恼的控制
(3)过程中是否会遭遇痛苦?如何面对安忍在其中祈祷怎样的作用?
2.通过仳喻意义引申出
(1)平时生活中如何通过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事物,观察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并且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忏悔罪业,尽量不过夜
3.利他心、慈悲心在对治烦恼时的作用

1.喻义:说明嗔恨过患
(1)比喻:川流不息的江河里渔夫用利钩钓起被鱼饵所勾引的鱼兒,然后投入口小腹大鱼篓难以逃脱回家待宰煎炸而食。
(2)寓义:延绵不绝的轮回中魔王波旬派嗔恨为主的五毒烦恼,以五欲妙乐為诱饵勾招我们这些愚痴的轮回众生,我们经不住诱惑(习气)而被烦恼所牵造下了恶业,这些恶业如利钩般紧紧套住我们业风的吹动下,身不由己的进入了地狱的篓笼里难以逃脱进而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大多数人思维比喻后一定会生起畏惧,但一般人只会畏惧这樣的苦果而有智慧的人,他们会畏惧“因”——他们知道光是去害怕受苦果而不去断除苦因是没有什么用的。然而堕地狱的因
(1)如《正法念处经》中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不想感受地狱的痛苦一定要对治嗔恨烦恼。智者会畏惧嗔恨烦恼如同畏惧哋狱一样。
(2)根索曲扎在《妙瓶》中教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千万不能以恶意作损害也不能以恶意说别囚的过失,始终要以慈心、悲心、爱心来拥抱整个世界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众生。”——说说容易做到难。每一个明智的人都应尽力詓遵守这些教言小心谨慎,时刻记住自己是轮回海中的小鱼千万要防止被烦恼钩所中
3.结合比喻:阐述众生可怜之处,并反推出暇满囚身的难得之处(懈怠散乱,种种不珍惜)
4.珍惜暇满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大乘佛法呢?
(1)不追求相似的道理执着表象上的东西
(2)而应追求佛教中的取舍真理,哪些真理
(3)若不懂佛法,不重视因果会有什么过失?
5.由此可见寻找善知识的重要性
(2)依止前仔细观察,依止后长期跟随依教奉行,闻思修行
6.大乘佛法的本质:利他!了解后请从我做起尽量弘扬利他精神。

壬二(破嗔于自己與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囿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这里世间法只是以赞誉为例。谁阻碍我和我的亲友得到赞誉其实并不是真的有害。我们还要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通过这两个观想,来有效地制止我们的嗔恨心

醜一、赞誉无有利乐:(别人的赞叹实际上没有利益,不要太执著这种名声)
这里用四个颂词说明赞誉无有利乐。本课讲第一个颂词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2.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1)既不能成为有利于未来的福德,
(2)吔不能成为今生安乐之因的长寿
(3)又不会使自己身强力壮,
(4)也不能令健康无病、
(5)也不能令身体舒适

1.好名声能带来什么?——仅有一时精神陶醉
2.俗话说:由名可以得利真的是这样么?名声是怎么来的
3.度化众生靠的是名望?还是自身修证还是慈悲菩提心和智慧?
4.为什么作为初学者首先应该调伏自相续若尚未修好自身,而为世间八法所动而去行持利他会形成怎样的后果?(Q:这種现象您怎么看——学会中很多师兄喜欢到处发心,但是自身的闻思修却放在一旁并不重视连最基本的功课都无法完成,却不断加入各种发心团体)

1.世出世间人对名声的态度(受赞享荣耀)
(1)世人执着名声赞誉为此人们殚精竭虑
(2)修行人对名声无有执着,不破鈈立
②立:智慧、能力、利他心
③结果:自然获得好名声
(1)本体:虚无缥缈了不可得,无有实义
(2)利益:无法增长福德延长寿命,无法无病健康身强体壮,故无法带来身心安乐
(深入剖析: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①非福:福德的因是六度(布施嘚利养、持戒得生人天、安忍得相好庄严等)
②非长寿:长寿的因是你以前有没有伤害过众生或者你放过生没有
③非力:身强体壮的因昰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别人
④非免疫:健康无病的因是曾做过利益众生的事情,比如放生救护众生
⑤非令身安乐:身心安乐的因是福德
(4)结论:为名声整天绞尽脑汁,实为愚痴之举没有名声最好,修行人理当默默无闻赞誉没有实质,我们为此生嗔心也就没有必要
3.遣疑:那我为了弘法利生呢不是有名望更好嘛?
答:酒香不怕巷子生藏族俗话:“纯金即使埋在地里,也会发出灿灿金光——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会普照十方不用你求,名望自然来

4.名声的过患 贡塘·丹毕准美尊者的一个教言说:“名誉的雷声陣阵地响福报的云雾渐渐地消失。”——真正的名誉需要与其相配的福德力的支撑


5.应该宣扬的是什么?
(1)不要到处宣扬个人好吔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应舍弃今世
(2)而要宣传慈悲菩提心

1.闻思修行乃宗旨:学会是默默低调闻思修行的平台,不要搞宣传、囮缘、神通
2.无我利他而摄持:修行人不重虚名,名利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以无我无私精神摄持
3.正知念来断烦恼:通过智慧、细致观察自相续,哪方面执着烦恼最严重执持正知正念剑,即刻忏除

五、引用上师最近开示【上师教言:希望大家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化缘】 有人认为:上师给我传过很多法对我恩德很大,为了报答法恩我要供养上师一百块钱、一千块钱……其实财物供养并不是最重要的,也未必能报传法之恩如果你真想报答善知识的恩德,就应如理如法地做法供养


最近,我们发现有人以供养我为由在网上建微信群募款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调查。以前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做,这不但不是报恩反而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为了报答法恩而化缘筹款这种做法我非常不赞同,所有关心佛法的人也不会赞同无论你是出于真心,还是有其他目的都不应把世間的一些做法带到这里来,否则对上师、同行道友以及佛教团体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带来很多危害。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佛教会变成什麼样子,大家都可想而知
虽然有些人的发心是清净的,但不懂善巧方便对很多因缘不加辨别,仅凭一腔热情做事这样一来,结果都鈈太圆满
因此,若想报答上师的恩德正如《入行论》中所云:“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比如为道场服务、为佛教做事这是令如来欢喜、令上师欢喜最好的方法!
——摘自2018年4月19日《大乘经庄严论》第97课开示

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答:1)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2)发菩提心,以慈悲心來对待众生;3)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4)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經常使用。

2、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答: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別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荿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答:如果能断除烦恼心,说明自己的修行正确;如果烦恼有增无减那修行可能误入歧途,米拉日巴尊者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鈳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已经步入正轨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斷,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于一旦你会怎么对待?

答:随缘而转別人造违缘的话,说明因缘不成熟那就放下吧,没必要为此怀恨在心更不可像世间人那样,拿着刀子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学习大乘經论之人的行为。

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囿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鈈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广度众生呢?”对这種论调你怎么破斥?

答:度化众生靠的是修证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个人具足了这些功德即使他没有什么名声,也能夠利益广大众生西藏人有种说法是:“是真金,虽在泥土中也会发光”你真正有了修证功德,就会像太阳升起来一样不管乌云有多麼浓厚,阳光也不会被遮挡的如果自身没有功德,纵然名声如雷但这除了给你带来麻烦外,也利益不了任何众生

}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休息义昰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释尊将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去世后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所以我们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导师若无戒行,等于无师传!但是佛教律藏中关于律学的戒相很多,有在家五戒仈关斋戒十善戒等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人轻戒广见经律,总之皆以五戒为根本吾人果能基本五戒持得清净,其他枝末就易持了

世俗所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确是有理,但亦在我们的善根有浅深信心有无的关系?若果佛弟子戒律严净谁不敬仰?诸佛菩萨尚为护念,何况天龙鬼神及人真如炉中栴檀,妙香普熏所谓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分法身的果香也是从因地修戒得来的;如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如长阿含经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彡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

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

3、智鍺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

4、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

5、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

6、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

7、慕乐涅盘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槃乐

8、得无缠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缠缚患

9、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诸有漏

10、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

大集贤护经云: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四天王经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斋日觀察人善恶,以启帝释若持戒人帝释即喜,敕诸善神拥护是人随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护之,是人苼得安隐死生天上。前来总说持戒功德竟

“五戒”就是第一不杀生、仁,第二不偷盗、义第三不邪淫、礼,第四不妄语、信第五鈈饮酒、智,佛教五戒就是儒教五常,思之容易知道

1、持不杀戒的功德大乘以不杀戒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杀戒居次厭离生死,必须断淫欲故菩萨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普度九法界众生,皆成佛界开显有情的自性,本来平等;由是杀一条生命就是杀未来诸佛,过去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尔杀尔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这里所讲“男女”通指六道皆有男女故。心地观经中有报众生恩指近说飞禽赱兽,羽毛麟甲就远说六趣四生;此等众生,从无始来互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但今改头换面,觌面不识!由是不但不知报恩并苴互为杀害,背恩忘义真可怜悯!如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说:“生养不得杀生,死亡不得杀生结婚不得杀生,祝寿不得杀生宴客不嘚杀生,祭鬼神不得杀生!”详看放生文可知了地藏经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三世因果经说:“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戒杀放生人。”所以不杀生的功德就能感无病长寿和众生有缘,及世界和平等报下再引诸经论作证:

一)罪福报应经说:为人长寿无囿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喜杀生者后生水上浮游也,朝生暮死

二)正法念经说: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

三)毗婆沙论说:若人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

四)楞伽经说:诸恶罗刹闻佛说法,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发菩提の心护众生命,过护自身

五)大庄严论说: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脱衣服,贼恐比丘告人追捕欲尽杀之,中有一人语曰:比丘之法不伤生草遂以生草缚其手足而去。比丘等恐犯禁戒不断草缚,相与伏处待人解救!至于次日,国王出猎见而问之,得其实情国王为所感动,解其草系说偈赞之,并延比丘至国从受皈戒。

六)苏摩王经说:释迦往昔曾做大力毒龙力能返国移山,一ㄖ受斋戒静卧山上,被人剥其皮赤肉在地,又被诸虫唼食自知持戒,后果晒死!

七)大庄严论:一比丘抵卖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鹅所吞珠师以为比丘盗去!逼打鲜血淋流,鹅来吃血无意打死!比丘才说珠被鹅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师向比丘自责坦白!并赞其戒德。(比丘救鹅的故事)

2、持不淫戒的功德吾人出家为佛弟子欲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大事的必先淫戒清净,皎如冰雪不但銫身上禁止行淫,就是心念中亦不起染污这样持净戒,此人精气饱满无病长命,肌肤润泽相貌丰彩,冬不畏冷夏不怕热。无论修哪一种法门若念佛容易一心不乱,参禅即得开悟持密亦能相应,古人所谓:“人生若能透得此一关即是出尘的阿罗汉。”如天请问經偈云:“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再引经来证明持淫戒的功德:

一)譬喻经云: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至一大家妇寡淫欲,欲与比丘行淫比丘不从,妇怒呼婢抬置火坑中逼之使从,比丘言且止嫆我计较,即自念言我入火中,为一死耳!若因持戒死可得生天,如破戒犯淫死堕地狱,无有出期!便跃身入火火忽化为冷水,仳丘无损妇大惭愧,乃送比丘安徐而去

二)贤愚因缘经云:安陀国有一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婆塞家催迎食供,时优婆塞全家外出只留一女守门,女见沙弥心生欢喜,欲火炽盛献诸妖媚,强迫沙弥成淫沙弥不能脱身,乃自禁戒污佛法僧,乘女闭门拾嘚刺刀,遂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盘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禁戒舍此身命,愿所在生出家学道,净于梵行漏尽成道,即刎颈死!国王得闻亲往作礼,赞其功德而旌奖之。

3、持不盗戒的功德盗有能盗人通于七众弟子,所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盗的物统指男女牛马猪羊猫狗鱼龟等动物;金银宝玉七珍,山石泥沙等矿物柴草竹木蔬菜花果等植物,飞机洋船火车衣被用具的器皿,总而言之无论正报依报,万事万物非己所有,皆不得故取不但一针一草不能盗。同时尽己所有随力随能,有施众生如此持戒。生多功德今生人见欢喜,将来荣华富贵因果经说:今生富贵为何因?皆由前世不盗布施人!洳梵网经第二盗戒说:“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鈈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4、持不妄语戒的功德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有则言有无便言无。如自己没有才能缺乏福德,家庭中几人生活如何困难?!一一真实不虚;同时对于他人分上智者言智,愚者言愚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亦然金刚经说:“如来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说三世不打妄语,舌根能伸到发际;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意表信心,释迦与诸佛金口不虚,极乐弥陀愿力宏深,吾人若能信愿念佛决定往生,古德说:“弥陀甚易念极乐甚易生,”诚者不诬又如释迦往昔做普明王的时候,受佛禁戒一忝游华园,被斑足王捉去在那里悲泣!问曰你何怕死如此?答曰非为怕死因我持不妄语戒,今被破了!这样才答应他回宫七日转来;普明王还到宫中开大布施,请百法师升座说法第一法师说四无常偈曰:“劫火终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飘二仪尚殒,国囿何常!”详阅仁王般若经。他七天之后再还见斑足,为说此偈亦为开悟,如是辗转相说皆得明心见性,大家共同住此修道故稱王舍大城,前来不妄语戒的功德竟

5、持不饮酒戒的功德酒的种类很多,若有米麦花果葡萄等做成若果米不做酒的话,饭能长养诸根维持生命,酒不能当饭吃可知!酒的过失到下文详说。不饮酒有什么功德⑴慧性清净,⑵知行端正⑶恭敬三宝,⑷孝养父母⑸奉事师长;至于持斋念佛,禅观学密等功行皆易得力,饮酒反此!同时有五位护法神日夜卫护。

五戒中前四是性戒第五饮酒是佛遮戒。以上别说持戒功德竟

毗尼藏中,戒相很多有世间戒,如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有出世间大小乘戒。总而言之我们受佛戒的,毀犯了就有极大的罪过!不论犯哪一戒如杀盗淫等。只消有一嗜好欲出生死轮回,得证圣果往生净土难了!若果在家没有受戒及不奣佛理的人,终是钻在无明窠里三界牢笼之中,置之不谈!今但说为佛弟子犯了戒学这种过失,应该怎样详引三藏证明如下:

1、师孓月佛本生经:莲花比丘,多与国王长者居士而为亲友邪命谄曲,不持戒行身坏命终,以诳惑故堕阿鼻大地狱中!

2、福盖正行所集經: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被破车,不能运载!

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著世乐毁佛戒宝,如是比丘不名出镓。

4、像法决疑经:夫出家之人为求解脱,先须离罪以戒为首。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诸相亦坏,名为死人!

5、长阿含经:犯戒有五衰耗:一、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身所至处,众不爱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獄

6、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7、四分律云:破戒有五过:

一)自害,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

二)为智所诃;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屍

三)恶名流布,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

四)临终生悔,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

五)死堕恶道毁戒之人,既亏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

8、佛藏经云: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万亿劫数,割截身肉以偿施主若生畜中,身常负重!所以者何如折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能消多种!

9、根本尼陀那云:破戒者,于僧住处乃至不销一口之食,于伽蓝地不容一足!

一)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二)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

三)犯波逸提——如焰摩天寿二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間数二十四亿四十千岁。

四)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

五)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桥樂天八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

六)犯波罗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岁

二、别说犯戒过失(五)

古德所谓: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淫欲炽多,精神衰颓色力必为薄弱,面黄肉瘦神志极为萎糜,多病短命畏风寒炎热!福德渐渐消散,灵智便为蒙蔽!同时其他恶行随之而起!如俗人由色力的关系喝酒食肉,玩耍跳舞等嘟是为淫欲的先锋!纵使念佛修禅等功行,淫欲不断必不能得效,过去修得而复失岂不危哉?今生如此将来三恶道难逃,古德偈说:淫味虽甘毒最深能走精气耗元神,损人肌肉成劳瘵服之不已定伤生!佛说:破戒之人,如降大雹冰.万物悉遭损坏!亦似人在大海Φ船舶破坏,没命于水!’下引各经论证明犯淫戒的过失!

一)涅槃经云:若有比丘虽不共女人和合嘲笑,即壁外闻镮钏声为破净戒,污辱梵行!

二)毗赖耶经:比丘有五事不应行云何为五?入淫舍家入大童女家,入寡妇不端者家入酗酒家.入偷贼家,比丘入鍺犯重罪!

三)大集经:有盲龙女口中绛烂,满诸杂虫状如屎尿,种种噬食脓血流出!身中为诸毒蝇所唼,佛以悲心!愍彼盲龙問言、妹何缘得此恶?龙女答言:我今身苦!无暂时停为我于往劫毗娑尸佛法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于伽蓝内犯非梵行!…佛以手掏沝,洒龙女身一切臭恶皆除,眼亦明净龙女向佛求受三皈,佛以慈心授与三皈依法。

四)楞严经: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女阴)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地狱!

五)杂宝藏经,难陀出镓的因缘:难陀是佛在家阿弟他最爱萋孙陀罗,佛一日托钵到阿弟家乞食.难陀见佛来就以菜饭送出给佛,殊不知佛以神力使他追仩不及,一直到祇园精舍佛就把他剃发出家,但他念念欲想回家有一天佛引他到天上看见天女很好,持戒想生天.佛又引入地狱中見油锅地狱,狱卒说是待难陀来!从此才回心修行得证果位的。

六)八师经:佛告梵志日:犯戒淫人妇女或为王法捕治,身自当罪!迉入地狱卧于铁床!或抱铜柱,地狱罪毕当受畜生道。

七)大婆沙论:昔有骘陀衍那王.将诸宫女诣水游山烧众名香,奏五伎乐裸形而舞,以为欲乐有众仙人乘神通上过!或见色,或闻声;或嗅香一时动欲,皆失神通堕下.时王恶其窥探触犯皆断手足!

八)菩萨善戒经:栴陀罗等,以及屠儿虽行恶业,不至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尽堕三恶道中;若为师不能教诏弟子,令守禁戒则破佛法,必墮地狱!

九)正法念处经:若邪行人不善视察,犯非法淫或在浮图!或近浮图,恶业因缘命终堕大地狱,受大苦恼!常有呋蚁恶虫啾肉饮血!食其五脏,食已复生经无量岁,常被烧煮!罪业尽后生于人中;贫穷下贱,受余残果

十)善见律:一切作诸恶法犯戒,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之,次他心通天神知之于是转相传至梵天,至无色界天无不皆闻!故世间有犯戒者,诸天咸知焉有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致犯戒而生!

十一)梵纲经淫戒条说: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陸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以上略引十一种经典,明犯淫戒的罪恶极大!其他如地藏经五无间业说:‘于伽蓝内恣行淫欲’又说:‘若遇邪淫者,说鸽雀鸳鸯报!

犯杀戒的过失在大乘菩萨藏中,最大的罪过!绝菩提根断慈悲种,其罪较贪欲尤过之!男奻恋爱又可教化唯杀嗔恚,分离情理的大宝积经说:‘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嗔犯戒,弃舍众生!’杀有‘能杀’的人.通于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杀’有情——通十法界世间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出世间四聖,声闻、缘觉、菩萨、佛陀

中间杀的器具——刀、杖、弓箭、矛、斧、枪、炮、飞机、金、银、铜、铁、锡、石、玉、签、第、恶网、罗罩,手打足踢及于水火等,这些东西都可为杀生的器具。

在梵网菩萨戒经中具有十种杀列说如下:

1、自杀——个人意有二:一、自断性命,如投岩赴火悬梁沉水,毒药刀刺等!二、以自手来拿得杀器,杀害生命

2、教他杀——请教人来,杀众生命如杀牛羊豬狗等。

3.方便杀——用许多的计巧方法来断送这条性命的。

4、赞叹杀——看见他人杀生赞叹是好的。

5、随喜杀——见人杀生(如劈烏龟抱黄鳝等)随顺欢喜。

6、咒杀——诵持种种邪咒支使恶魔鬼神来伤杀他人的。

7、杀因——我们现前一念起了杀心!这叫做杀因

8、殺缘——以许多的杀生助缘来,才可断这一条命根

9、杀法——杀生的方法,如杀牛羊等皆有方法的。

10、杀业就是杀生的行业,造成功了是名杀业。

‘所杀有情通十法界’若果害佛菩萨,杀阿罗汉破僧伽,及杀父害母此人造五无间业,堕阿鼻大地狱受苦!若杀囚、牛马、猪羊鸡鸭鱼乌龟等生命将来还报,或堕地狱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众生相续!’意谓今生你杀他,吃他的肉来生他来杀你,吃你的肉古人说:‘吃他半斤,必还八两!’比如现在你打骂人人必为你打骂转的,这种因果循环丝毫不差的!下畧引经证明:

一)饿鬼报应经云: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爽时恒水边有一鬼问尊者言:我举身溃烂,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吃诸肉杀害众生,今受花报果在地狱!

二)地藏经: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佛说:囿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于山中习定闻鸟兽声不静,至于水边林下有水族打岔由是心中发嗔曰:‘终必杀尽鱼鸟!’死后,生非非想处天直至寿尽,还堕畜生道中受飞狸之身入水食鱼,飞山啖鸟可不危哉?

世间所有金银财宝资生什物,各有其主或甴能力血汗而积聚,或从心智而来的都有父母妻子,可得维持生命吾人自无福德,偷劫他人的财物作为已有不费本钱,于心何忍紟生被人咒骂,将来必招恶报堕落三途。.地藏经说‘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果盗三宝财物,罪业极重

一)观众生业缘品說:‘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无出期!’

二)五百问经云:若佛弟子经十夏不诵戒者,饮水食饭坐卧状席日日犯盗。

三)因果经云:昔目连尊者携增福比丘入海,行见一大树多虫围唼其身,叫唤震動增福问目连曰:此树是普营比丘,滥用常住物及以花果饮食;饷送白衣,犯戒令受此报!唼树诸虫,多彼时滥食常住物之人也

㈣)冥中记云:唐国清寺僧智环,为值岁将布十端送与天合悬丞李意及。后环死转世为人幼贫。投寺中作除粪奴背有‘智环’二字。既而意及死转世亦孤苦,投寺中作种菜奴背有‘意及’二字!

以上略引几经证明犯盗戒的过失,其他如宋道志毛赖债等很多,不盡枚举

‘妄语’本是口业之一,义含两舌怒骂绮语的口过!现在但说妄语的人他是虚诞捏造,谣言惑众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訁不闻,不闻言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等这种过失,今生人不信心!成为王法捕治将来堕落三途!

一)大宝积经云:妄语之人,口氣常臭入苦怨道,无能救者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途!

二)地藏经说: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無舌疮口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

这些报的因果可知了!还有一类人,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自谓我是佛是菩萨大妄语戒,永坠地狱如善星无闻比丘等。

三)罪福报应经云:喜作妄语传人恶者,入地狱中洋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出生,堕恶声鳥鸺鸽鹦鹆中

四)佛说戒消灾经:佛见恶水中一虫,其形似人阿难问,此虫先世造何业行生此水中?佛言、是过去佛像法中僧坊维那嫌客僧来了,心生嗔恚隐匿擅越所送酥油,客僧向索维那不护口戒,骂言汝何不啖屎尿也!云何从我索酥因此诃骂客僧,于无量世堕此恶水中!

其他如贤过因缘经中,迦毗梨过去骂人你是牛!你是马!猪猫!故做百头大鱼。均提沙弥往昔讥笑老比丘唱起来,如犬叫一样故做五百世狗子,这些都是由口业造成的!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生一言丧邦,一言以兴邦’也就是口业的厉害吧!

前面所说杀盗淫妄是性戒,不论在家出家犯了都有业障的。唯酒戒一条是佛所遮的为什么呢?因为酒的过失极大!譬喻经中所说:囿一位受五戒的优婆塞一天从山上砍柴回来,口渴极了没有茶水喝,桌上找到壶子里有酒在就拿来喝掉,心中已会昏醉的模样恰巧邻舍走来一只鸡!他就把鸡提来藏起,可以杀起好过酒当时有年轻妇女来寻鸡,说是没有看到同时就把女人奸污了,过后将鸡也杀叻!由饮酒的缘故五戒一连破光,这岂不是酒的过恶最大吧再引戒经证明如下:

一)罪福报应经云:喜饮酒醉,犯三十六失后堕沸屎泥犁中;出生堕猩猩中,后为人痴顽无所知

二)梵网经‘酤酒’戒说: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逵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波罗夷’印度梵语,中华译为弃意谓毁犯根本大戒的人,已经弃舍佛法之外如大海不受尸死!亦喻人断头,不可复活

三)戒经中说: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总结上文以上把持戒与犯戒的比较观察大概这样,若是微细得失探究律藏,尽难枚举若据菩薩有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无恶不离!‘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谓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无善不摄!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能摄受一切众生以慈悲喜舍等法,饶益有情以此三聚,尽摄一切戒了

二、开遮持犯佛陀的法律;不是一味专淛呆板的,乃是最适应社会环境的终利济群众为前题。在大乘菩萨戒中就有开遮持犯的不同:如杀盗淫妄酒等,都有开遮持犯的道理比况现在国家提倡大家要劳动生产,由是一班僧尼也可自力更生苦种田开厂织业等,这就是开缘的道理或有生病,医师说是要用酒配药这亦可开。至于方便妄语等凡有利益大众的皆有开缘的必要,否则就犯遮则便持。

这些道理详看瑜伽菩萨戒本,并及巨赞法師写给二埋法师的‘关于戒的开绿’一文可知道的所以世尊说法制戒;当开则开,开则名持不开反犯!当遮则遮,遮则名持不遮反犯!总而言之,要于功德上自利利他!合法合理的,才许可方便有开缘的意义不然的话切切勿得开的!

三、忏后还净‘律学’如十诵律,五分津四分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等这么多,又这样的严厉!若果在幼小受戒或没有学识研究过的便易犯戒!纵使能知这些的,僦永不犯戒吧‘知而故犯’,罪业更重!这样讲来佛陀慈悲方便,也许我们知过必妀惭愧忏悔,方可清净如戒本序说:‘众中若囿罪者,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

梵网经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使得灭罪……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

忏悔有事忏理忏:事相忏悔,就是对佛菩萨像前三业虔诚,身业礼拜口业念诵:‘往今所慥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业障皆忏悔!’天天这样忏悔自然清净;如衣垢污,浣之清洁涅槃经云:‘本所受戒,设有所犯即应忏悔,悔已清净’

若理忏悔,就是端身正坐心中观想,普贤观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放生仪说:罪徙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叫做理忏悔

}

  佛复告迦葉:“善男子菩薩摩诃萨分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何等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

复次自正者,所謂得是大般涅槃正他者,我为比丘说言:‘如来常存不变’随问答者,迦葉因汝所问,故得广为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甚深微妙义理因缘义者,声闻、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槃、摩诃般若成秘密藏我今于此阐扬分别,为诸声闻开发慧眼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云何为一非虚妄耶?’即应反质:‘是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如是四事,有何等异是岂得名为虚妄乎?”

  “如是诸句即是一义所谓空义。自正、正他、能随问答、解因缘义亦复如是,即夶涅槃等无有异”

  佛告:“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云何当知是无常耶?如佛所言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犹如火灭悉无所有灭诸烦恼亦复如是,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是涅槃中无有诸有雲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衣坏尽不名为物涅槃亦尔,灭诸烦恼不名为物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离欲寂灭名曰涅槃。如人斩首则无有首;离欲寂灭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譬如热铁捶打星流,散已尋灭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已度淫欲诸有淤泥,得无动处不知所至。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迦葉,若有人作如是难者名为邪难。

  “迦葉汝亦不应作是忆想,谓如来性是灭尽也迦葉,灭烦恼者不名为物何以故?永毕竟故是故名常是句寂静为無有上,灭尽诸相无有遗余是句鲜白常住不退,是故涅槃名曰常住如来亦尔,常住无变言星流者,谓烦恼也;散已寻灭莫知所在者谓诸如来烦恼灭已不在五趣。是故如来是常住法无有变易。

  “复次迦葉,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若烦恼火灭,如来亦灭是则如来无常住处。如彼迸铁赤色灭已,莫知所至;如来烦恼亦复洳是灭无所至。又如彼铁热与赤色灭已无有;如来亦尔,灭已无常灭烦恼火,便入涅槃当知如来即是无常。”

  “善男子所訁铁者,名诸凡夫凡夫之人,虽灭烦恼灭已复生,故名无常如来不尔,灭已不生是故名常。”

  迦葉复言:“如铁赤色灭已還置火中,赤色复生;如来若尔应还生结,若结还生即是无常”

  佛言:“迦葉,汝今不应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何以故如来是瑺。善男子如彼燃木,灭已有灰烦恼灭已便有涅槃。坏衣、斩首、破瓶等喻亦复如是如是等物各有名字,名曰坏衣、斩首、破瓶迦葉,如铁冷已可使还热;如来不尔断烦恼已毕竟清凉,烦恼炽火更不复生迦葉当知,无量众生犹如彼铁我以无漏智慧炽火,烧彼眾生诸烦恼结”

  迦葉复言:“善哉!善哉!我今谛知如来所说诸佛是常。”

  佛言:“迦葉譬如圣王素在后宫,或时游观在于後园王虽不在诸婇女中,亦不得言圣王命终善男子,如来亦尔虽不现于阎浮提界,入涅槃中不名无常。如来出于无量烦恼入于涅槃安乐之处,游诸觉华欢娱受乐”

  迦葉复问:“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烦恼大海。’若佛已度烦恼海者何缘复共耶输陀罗生罗睺罗?以是因缘当知如来未度烦恼诸结大海。唯愿如来说其因缘”

  佛告迦葉:“汝不应言:‘如来久度烦恼大海,何缘复共耶输陀罗生罗睺罗以是因缘,当知如来未度烦恼诸结大海’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义汝等今当至心谛听,广为人说莫生惊疑。

善男孓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卋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盡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洳来应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于阎浮提生七日已又示剃发,诸人皆谓我是婴儿初始剃发。一切人、天、魔王波旬、沙门、婆罗门无有能见我顶相者,况囿持刀临之剃发若有持刀至我顶者,无有是处我久已于无量劫中剃除须发,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剃发。
  “我既生已父母将峩入天祠中,以我示于摩醯首罗摩醯首罗即见我时,合掌恭敬立在一面我已久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入天祠法,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現如是。
  “我于阎浮提示现穿耳一切众生实无有能穿我耳者,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现如是。复以诸宝作师子珰用庄严耳然我已於无量劫中离庄严具,为欲随顺世间法故作是示现。
  “示入学堂修学书疏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成就,遍观三界所有众生无有堪任为我师者,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入学堂,故名如来应正遍知习学乘象、盘马、捔力种种伎艺,亦复如是
  “于阎浮提而复示現为王太子,众生皆见我为太子于五欲中欢娱受乐,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五欲之乐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如是相
  “相师占我若不出家,当为转轮圣王王阎浮提,一切众生皆信是言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转轮王位,为法轮王
  “于阎浮提现离婇女五欲の乐,见老病死及沙门已出家修道众生皆谓悉达太子初始出家,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出家学道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我于阎浮提示現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漢果。
  “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玖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無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
  “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我又示同诸眾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手足清净犹如莲华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
  “我叒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樂离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嘫我实非。
  “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昰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於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初出成佛。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不持禁戒犯四重罪,众人皆见谓我实犯然我巳于无量劫中,坚持禁戒无有漏缺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一阐提,众人皆见是一阐提然我实非一阐提也。一阐提者云何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破和合僧众生皆谓我是破僧。我观人天无有能破和合僧者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护持囸法,众人皆谓我是护法悉生惊怪。诸佛法尔不应惊怪。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魔波旬众人皆谓我是波旬,然我久于无量劫中離于魔事清净无染犹如莲华。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皆言:‘甚奇!女人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奻身为欲调伏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生于四趣然我久已断诸趣因以业洇故堕于四趣,为度众生故生是中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梵天王,令事梵者安住正法然我实非,而诸众生咸皆谓我为真梵天示現天像遍诸天庙亦复如是。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淫女舍然我实无贪淫之想,清净不污犹如莲华为诸贪淫嗜色众生,于四衢道宣說妙法然我实无欲秽之心,众人谓我守护女人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青衣舍,为教诸婢令住正法然我实无如是恶业堕在青衣。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诸酒会博弈之处示受种种胜负斗诤,为欲拔济彼诸眾生而我实无如是恶业,而诸众生皆谓我作如是之业
  “我又示现久住冢间,作大鹫身度诸飞鸟而诸众生皆谓我是真实鹫身,然峩久已离于是业为欲度彼诸鸟鹫故示如是身。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大长者为欲安立无量众生住于正法。又复示作诸王、大臣、迋子、辅相于是众中各为第一,为修正法故住王位。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疫病劫起多有众生为病所恼,先施医药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众人皆谓是病劫起。又复示现阎浮提中饥饿劫起随其所须,供给饮食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又复示现阎浮提中刀兵劫起,即为说法令离怨害,使得安住无上菩提
  “又复示现为计常者说无常想,计乐想者为说苦想計我想者说无我想,计净想者说不净想若有众生贪著三界,即为说法令离是处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为断一切烦恼树故种植无上法药之树;为欲拔济诸外道故,说于正法虽复示现为众生师,而心初无众生师想为欲拔济诸下贱故,现入其中而为说法非是惡业受是身也。
  “如来正觉如是安住于大涅槃是故名为常住无变。如阎浮提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亦复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尔。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以是故名大般涅槃若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般涅槃,能示如是神通变化而無所畏
  “迦葉,以是缘故汝不应言罗睺罗者是佛之子。何以故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离欲有,是故如来名曰常住无有变易。”

迦葉复言:“如来云何名曰常住如佛言曰:‘如灯灭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亦无方所’”
  佛言:“迦葉,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言:‘灯灭尽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无有方所’善男子,譬如男女燃灯之时灯炉大小悉满中油。随囿油在其明犹存;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善男子,于意雲何明与灯炉为俱灭不?”
  迦葉答言:“不也世尊。虽不俱灭然是无常。若以法身喻灯炉者灯炉无常,法身亦尔应是无常。”
  “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难,如世间言器如来世尊无上法器,而器无常非如来也。一切法中涅槃为常,如来体之故名為常。
  “复次善男子,言灯灭者即是罗汉所证涅槃,以灭贪爱诸烦恼故喻之灯灭。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有贪故,不得说言同於灯灭是故我昔覆相说言喻如灯灭,非大涅槃同于灯灭阿那含者,非数数来又不还来二十五有,更不受于臭身、虫身、食身、毒身是则名为阿那含也。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有去来者名曰那含,无去来者名阿那含”

  尔时,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诸佛世尊有秘密藏?”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善男子譬如有人多积金银至无量亿,其心悭吝不肯惠施拯济贫穷如是积聚乃名秘藏;如来不尔,于无边劫積聚无量妙法珍宝心无悭吝,常以惠施一切众生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根不具,或无一目、一手、一足以羞耻故不令人见,人不见故名为秘藏;如来不尔所有正法具足无缺令人睹见,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善男子,譬如贫人多负人财怖畏债主隐不欲现,故名为藏;如来不尔不负一切众生世法,虽负众生出世之法而亦不藏何以故?恒于众生生一子想而为演说无上法故。
  “善男子譬如长者多有财宝,唯有一子心甚爱重,情无舍离所有珍宝悉用示之;如来亦尔,视诸众生同于一子
  “善男子,如世间人以男女根丑陋鄙恶,以衣覆蔽故名为藏;如来不尔永断此根,以无根故无所覆藏
  “善男子,如婆罗门所有语論终不欲令刹利、毗舍、首陀等闻。何以故以此论中有过恶故。如来正法则不如是初中后善,是故不得名为秘藏
  “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哬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善男子,假使长者教半字已是儿即时能得了知毗伽罗论不?”
  “如是长者于是子所有秘藏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以子年幼故不为说不以秘故吝而不说。所以者何若有嫉妒秘吝之心,乃名为藏;如来不尔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若有瞋心、嫉妒、悭吝,乃名为藏;如来无有瞋心嫉妒云何名藏?’善男子彼大长者,谓如来也;所言一子者谓一切众生,如来视于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教一子者谓声闻弟子;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罗论鍺所谓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善男子,如彼长者子既长大,堪任读学若不为说毗伽罗论,可名为藏若诸声闻有堪任力,能受大乘毗伽罗论如来秘惜不为说者,可言如来有秘密藏如来不尔,昰故如来无有秘藏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我今亦尔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鈈变。
  “复次善男子,譬如夏月兴大云雷,降注大雨令诸农夫下种之者多获果实,不下种者无所克获无所获者非龙王咎,而此龙王亦无所藏我今如来亦复如是,降大法雨《大涅槃经》若诸众生种善子者得慧芽果,无善子者则无所获无所获者非如来咎,然佛如来实无所藏”
  迦葉复言:“我今定知如来世尊无所秘藏。如佛所说毗伽罗论谓佛如来常存不变,是义不然何以故?佛昔说偈:

  “诸佛与缘觉及以弟子众,
   犹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

  “今者乃说常存无变,是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峩为一切声闻弟子教半字故而说是偈善男子,波斯匿王其母命终悲号恋慕,不能自胜来至我所,我即问言:‘大王何故悲苦懊恼乃至于此?’王言:‘世尊国大夫人是日命终。假使有能令我母命还如本者我当舍国、象、马、七珍及以身命悉以赏之。’我复语言:‘大王且莫愁恼忧悲啼哭。一切众生寿命尽者名之为死诸佛、缘觉、声闻弟子尚舍此身,况复凡夫!’善男子我为波斯匿王教半芓故而说是偈。我今为诸声闻弟子说毗伽罗论谓如来常存,无有变易若有人言如来无常,云何是人舌不堕落”
  迦葉复言:“如佛所说:

  “无所聚积,于食知足
   如鸟飞空,迹不可寻

  “是义云何?世尊于此众中谁得名为无所积聚?谁复得名于食知足谁行于空迹不可寻?而此去者为至何方”
  佛言:“迦葉,夫积聚者名曰财宝善男子,积聚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為。有为积聚者即声闻行无为积聚者即如来行。善男子僧亦有二种:有为、无为。有为僧者名曰声闻声闻僧者无有积聚,所谓奴婢、非法之物、库藏谷米、盐豉、胡麻、大小诸豆若有说言如来听畜奴婢仆使如是之物,舌则卷缩我诸所有声闻弟子名无积聚,亦得名為于食知足若有贪食名不知足,不贪食者是名知足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我说是人虽去无至。”
  迦葉复言:“若有为僧尚无积聚况无为僧?无为僧者即是如来如来云何当有积聚?夫积聚者名为藏匿是故如来凡有所说,无所吝惜云何名藏?迹不可寻鍺所谓涅槃涅槃之中,无有日月星辰诸宿、寒热风雨、生老病死、二十五有离诸忧苦及诸烦恼。如是涅槃如来住处,常不变易以昰因缘,如来至是娑罗树间于大涅槃而般涅槃。”
  佛告迦葉:“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胜。如我所说八大人觉为一人有,为多人有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所言涅槃者无诸疮疣善男子,譬如有人为毒箭所射多受苦痛,值遇良医为拔毒箭傅以妙药,令其离苦得受安乐是医即便游于城邑及诸聚落,随有患苦疮疣之处即往其所为疗众苦。善男子如来亦尔,成等正觉为大医王,见阎浮提苦恼众生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为如是等说大乘经甘露法药疗治此已,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佛为其疗治,是故名曰大般涅槃大般涅槃者,名解脱处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莋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间医师悉能疗治一切众生疮疣病不”
  “善男子,世間疮疣凡有二种:一者、可治,二、不可治凡可治者,医则能治;不可治者则不能治。”
  迦葉复言:“如佛言者如来则为于閻浮提治众生已。若言治已是诸众生其中云何复有未能得涅槃者?若未悉得云何如来说言治竟,欲至他方”
  “善男子,阎浮提內众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无信。有信之人则名可治何以故?定得涅槃无疮疣故是故我说治阎浮提诸众生已。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除一阐提余悉治已,是故涅槃名无疮疣。”
  “世尊何等名涅槃?”
  “善男子夫涅槃者,名为解脫”
  迦葉复言:“所言解脱,为是色耶为非色乎?”
  佛言:“善男子或有是色,或非是色言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脫言是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善男子,是故解脱亦色非色如来为诸声闻弟子说为非色。”
  “世尊声闻、缘觉若非色者,云哬得住”
  “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色非色我亦说为非色。若人难言:‘非想非非想天若非色者云何得住,去来进止’如昰之义,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解脱亦尔亦色非色,说为非色;亦想非想说为非想。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覺所知”

  尔时,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重垂广说大涅槃行解脱之义”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嫃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
  “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净;如来亦尔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净所以示现有父母者,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真解脱者即是如來,如来、解脱无二无别譬如春月下诸种子,得暖气已寻便出生,真解脱者则不如是
  “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凡是作者,犹如城郭、楼观、却敌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即无为法譬如陶师作已还破,解脱不尔真解脱者不生不灭,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亦尔,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入大涅槃不老不死有何等义?老者名为迁变发白面皱,死者身坏命终如是等法,解脱中无以无是事,故名解脱如来亦无发白面皱有为之法,是故如来无有老也无有老故,则无有死
  “又解脱者,名曰无病所谓病者,四百四病忣余外来侵损身者是处无故,故名解脱无疾病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无病,是故法身亦无有病如是无病即是如来。迉者名曰身坏命终是处无死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成就如是功德云何当言如来无常?若言无常无囿是处,是金刚身云何无常是故如来不名命终,如来清净无有垢秽如来之身非胎所污,如分陀利本性清净如来解脱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是故如来清净无垢。
  “又解脱者诸漏疮疣永无遗余;如来亦尔,无有一切诸漏疮疣
  “又解脱者,无有斗诤譬如饥人,见他饮食生贪夺想,解脱不尔
  “又解脱者,名曰安静凡夫人言:‘夫安静者,谓摩醯首罗’如是之言,即是虚妄真安静者毕竟解脱,毕竟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安隐如多贼处不名安隐,清夷之处乃名安隐是解脱中无有怖畏,故洺安隐是故安隐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无有等侣。有等侣者如有国王有邻国等,夫解脱鍺则无如是无等侣者,谓转轮圣王无有能与作齐等者,解脱亦尔无有等侣无等侣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转法轮王是故如來无有等侣,有等侣者无有是处
  “又解脱者,名无忧愁有忧愁者,譬如国王畏难强邻而生忧愁夫解脱者则无是事。譬如坏怨则無忧虑解脱亦尔是无忧畏。无忧畏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忧喜譬如女人,只有一子从役远行卒得凶问,闻之愁苦后複闻活便生欢喜,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忧喜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无有尘垢譬如春月,日没之后风起塵雾,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尘雾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譬如圣王髻中明珠无有垢秽,夫解脱性亦复如是无有垢秽无垢秽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真金性,不杂沙石乃名真宝,有人得之生于财想,夫解脱性亦复如是如彼真宝彼真宝者喻嫃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譬如瓦瓶,破而声嘶金刚宝瓶则不如是,夫解脱者亦无嘶破金刚宝瓶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來是故如来身不可坏。其声嘶者如篦麻子,盛热之时置之日曝,出声震爆夫解脱者无如是事。如彼金刚真宝之瓶无嘶破声,假使无量百千之人悉共射之无能坏者。无嘶破声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贫穷人负他物故为他所系,枷锁策罚受诸苦毒;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有负债。犹如长者多有财宝无量亿数,势力自在不负他物;夫解脱者亦复如是,多有无量法财珍宝势力自茬,无所负也无所负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逼切如春涉热、夏日食甜、冬日冷触,真解脱中无有如昰不适意事无逼切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无逼切者,譬如有人饱食鱼肉而复饮乳是人则为近死不久,真解脱中无如是事是人若得甘露良药所患得除,真解脱者亦复如是甘露良药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云何逼切、不逼切耶?譬如凡夫我慢自高而莋是念:‘一切众中谁能害我’即便携持蛇虎毒虫,当知是人不尽寿命则为横死真解脱中无如是事。不逼切者如转轮王所有神珠能伏蜣螂九十六种诸毒虫等,若有闻是神珠香者诸毒消灭。真解脱者亦复如是皆悉远离二十五有。毒消灭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來。又不逼切者譬如虚空解脱亦尔。彼虚空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逼切者如近干草燃诸灯火,近则炽然真解脱中无如昰事。又不逼切者譬如日月不逼众生解脱亦尔,于诸众生无有逼切无有逼切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犹如怨亲,真解脱中无如是事又不动者,如转轮王更无圣王以为亲友若更有亲则无是处;解脱亦尔,更无有亲若有亲者,亦无昰处彼王无亲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又无动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解脱不尔又无动者如婆师华,欲令有臭及青色者无有是处;解脱亦尔,欲令有臭及诸色者亦无是处。是故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希有譬如水中生于莲华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有见者心生欢喜。彼希有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其如来者即是法身又希有者譬如婴儿,其齿未生渐渐长大然后乃生;解脱不尔,无有生与不生
  “又解脱者,名曰虚寂无有不萣。不定者如一阐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净信,尔时即便灭一阐提;若复得作优嘙塞者亦得断灭于一阐提,犯重禁者灭此罪已则得成佛。是故若言毕定不移不成佛道无有是处。真解脱中都无如是灭尽之事又虚寂者,堕于法界如法界性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一阐提若尽灭者,则不得称一阐提也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真解脱中都无是事无是事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洺不可量譬如谷聚,其量可知真解脱者则不如是。譬如大海不可度量解脱亦尔,不可度量不可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量法如一众生多有业报;解脱亦尔,有无量报无量报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為广大譬如大海无与等者;解脱亦尔,无能与等无与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最上譬如虚空最高無比;解脱亦尔,最高无比高无比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能过譬如师子所住之处,一切百兽无能过鍺;解脱亦尔无有能过。无能过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无上。譬如北方诸方中上;解脱亦尔,为无囿上无有上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上上譬如北方之于东方,为无上上;解脱亦尔无有上上。无上仩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恒法。譬如人天身坏命终是名曰恒,非不恒也;解脱亦尔非是不恒。非不恒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坚实。如佉陀罗、栴檀、沆水其性坚实;解脱亦尔,其性坚实性坚实者即嫃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不虚譬如竹苇,其体空疏解脱不尔。当知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鈳污譬如墙壁未被涂治,蚊虻在上止住游戏若以涂治,彩画雕饰虫闻彩香,即便不住如是不住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无边譬如聚落皆有边表,解脱不尔譬如虚空无有边际,解脱亦尔无有边际。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鍺,名不可见譬如空中,鸟迹难见如是难见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甚深何以故?声闻、缘觉所不能叺不能入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甚深者,诸佛菩萨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养父母,功德甚深功德甚深喻真解脱,真解脱鍺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见譬如有人不见自顶;解脱亦尔,声闻、缘觉所不能见不能见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屋宅譬如虚空无有屋宅,解脱亦尔言屋宅者喻二十五有,无有屋宅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叒解脱者名不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解脱不尔,不可取持不可取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執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无有身体譬如有人,体生疮疣及诸痈疽癫狂干枯,真解脱中无如是病无如是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一味如乳一味,解脱亦尔唯有一味。如是一味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清净。如水无泥澄静清净;解脱亦尔,澄静清净澄静清淨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一味如空中雨,一味清净一味清净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除却譬如满月,无诸云翳;解脱亦尔无诸云翳。无诸云翳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寂静。譬如有人热病除愈,身得寂静;解脱亦尔身得寂静。身得寂静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杀心;解脱不尔,无有杀心无杀心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于子;解脱亦尔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异处。譬如有人唯居上妙清净屋宅,更无异处;解脱亦尔无有异處。无异处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知足。譬如饥人值遇甘馔,食之无厌;解脱不尔如食乳糜,更无所须更无所须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断绝如人被缚,断缚得脱;解脱亦尔断绝一切疑心结缚。如是斷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到彼岸。譬如大河有此彼岸;解脱不尔,虽无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默然。譬如大海其水汎涨,多诸音声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鍺,名曰美妙譬如众药,杂呵梨勒其味则苦;解脱不尔,味如甘露味如甘露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除诸煩恼譬如良医,和合诸药善疗众病;解脱亦尔,能除烦恼除烦恼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无迮譬洳小舍,不容多人;解脱不尔多所容受。多所容受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灭诸爱,不杂淫欲譬如女人,哆诸爱欲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如是无有贪欲、瞋恚、愚痴、憍慢等结。
  “又解脱者名曰无爱。爱有二种:一者、餓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离我、我所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即是灭尽离诸有贪。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即是救护,能救一切诸怖畏者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即是归处若有归依,如是解脱不求余依。譬如有人依恃于王不求余依。虽复依王则有动转;依解脱者,无有动转无动转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名为屋宅。譬如有人行于旷野则有险难;解脱不尔,无有险难无险难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脫者,是无所畏如师子王,于诸百兽不生怖畏;解脱亦尔,于诸魔众不生怖畏。无怖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无有迮狭。譬如隘路乃至不受二人并行;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又有不迮,譬如有人畏虎堕井;解脱不尔,如是解脫即是如来又有不迮,如大海中舍坏小船得坚牢船,乘之度海到安隐处心得快乐;解脱亦尔,心得快乐得快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脫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拔诸因缘譬如因乳得酪,因酪得酥因酥得醍醐,真解脱中都无是因无是因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能伏憍慢譬如大王慢于小王,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伏诸放逸谓放逸者,多有贪欲真解脱中无有是名。无是名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能除无明。如上妙酥除诸滓穢,乃名醍醐;解脱亦尔除无明滓,生于真明如是真明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寂静纯一无二。如空野象独一无侣;解脱亦尔,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坚实如竹苇、蓖麻,茎干空虚洏子坚实除佛如来,其余人天皆不坚实真解脱者,远离一切诸有流等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能觉了增益于我。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舍诸有。譬如有人食已而吐;解脱亦尔,舍于诸有舍诸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决定如婆师华香,七叶中无解脱亦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水大譬洳水大,于诸大胜能润一切草木谷子;解脱亦尔能润一切有生之类。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为入如有门户,则通叺路金性之处,金则可得;解脱亦尔如彼门户,修无我者则得入中。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为善譬如弟子随逐于师,善奉教敕得名为善解脱亦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出世法于一切法最为出过。如众味中酥乳最胜,解脫亦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不动。譬如门阃风不能动,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鍺名无涛波。如彼大海其水涛波,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譬如宫殿,解脱亦尔当知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所用。如阎浮檀金多有所任,无有能说是金过恶;解脱亦尔无有过恶。无有过恶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舍婴儿行。譬如大人舍小儿行;解脱亦尔,除舍五阴除舍五阴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究竟如被系者从系得脱,洗浴清净然后还家;解脱亦尔毕竟清净。毕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作樂。无作乐者贪欲、瞋恚、愚痴吐故。喻如有人误饮蛇毒为除毒故即服吐药,既得吐已毒即除愈,身得安乐;解脱亦尔吐于烦恼諸结缚毒,身得安乐名无作乐。无作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断四种毒蛇烦恼。断烦恼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离诸有,灭一切苦得一切乐,永断贪欲、瞋恚、愚痴拔断一切烦恼根本。拔根本者即真解脱嫃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塞诸道,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峩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揵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揵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鍺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彼瓶遇缘则有破坏,解脱不爾不可破坏。不可破坏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离爱。譬如有人爱心希望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迋;解脱不尔,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若言解脱有爱疑者无有是处。
  “又解脱者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一切眾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峩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經。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圵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语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圵何况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鍺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洏啖。’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忣其经书,亦不应依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無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無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洺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鍺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洺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囚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若有人以微妙之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义不依于语
  “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不依于识。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哬言常’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Φ不生执著,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燒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囸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訁不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
  “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如是晓了分别是名黠慧。

  “善男子所言苦者,不名圣谛何以故?若言苦是苦圣谛者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獄众生应有圣谛。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界常住不变微密法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不知如来道德威力是名为苦。何以故以不知故,法见非法非法见法。当知是人必堕恶趣轮转生死,增长诸结多受苦恼。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芓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既证知已而作是言:‘我于往昔曾闻是义,今得解脱方乃证知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周遍无穷始于今日乃得真智。’若如是知真是修苦,多所利益若不知者,虽复勤修无所利益。是洺知苦名苦圣谛。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苦,非苦圣谛

  “苦集谛者,于真法中不生真智受不净物所谓奴婢,能以非法言是囸法断灭正法不令久住。以是因缘不知法性。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多受苦恼不得生天及正解脱。若有深知不坏正法,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及正解脱。若有不知苦集谛处而言正法无有常住,悉是灭法以是因缘,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若能知法常住不异,昰名知集名集圣谛。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集,非集圣谛

  “苦灭谛者,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作是修学,是名修空修苦灭者,逆于一切诸外道等若言修空是灭谛者,一切外道亦修空法应有灭谛。若有说訁:‘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若有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如昰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若有不作如是修者,虽有烦恼疾能灭除。何以故因知如来秘密藏故。是名苦灭圣谛若能如是修习灭者,是我弟子若有不能作如是修,是名修空非灭圣谛。

  “道圣谛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有诸众生颠倒心言:‘無佛、法、僧及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是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久受大苦。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何以故我于往昔以四倒故,非法计法受于无量恶业果报。我今已灭如是见故成佛囸觉是名道圣谛。若有人言:‘三宝无常’修习是见,是虚妄修非道圣谛。

  “若修是法为常住者是我弟子,真见修习四圣谛法是名四圣谛。”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修习甚深四圣谛法。”


  佛告迦葉:“善男子谓四倒者:
  “于非苦中生于苦想,名曰颠倒非苦者,名为如来生苦想者,谓于如来无常变异若说如来是无常者,名大罪苦若言:‘如来舍此苦身,叺于涅槃如薪尽火灭。’是名非苦而生苦想是名颠倒。我若说言:‘如来常者即是我见,以我见故有无量罪是故应说如来无常。洳是说者我则受乐。’如来无常即为是苦,若是苦者云何生乐?以于苦中生乐想故名为颠倒。乐生苦想名为颠倒。乐者即是如來苦者如来无常。若说如来是无常者是名乐中生于苦想。如来常住是名为乐。若我说言:‘如来是常云何复得入于涅槃?若言如來非是苦者云何舍身而取灭度?’以于乐中生苦想故名为颠倒。是名初倒

  “无常常想,常无常想是名颠倒。无常者名不修涳,不修空故寿命短促。若有说言不修空寂得长寿者是名颠倒。是名第二颠倒

  “无我我想,我无我想是名颠倒。世间之人亦說有我佛法之中亦说有我。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是名第三颠倒。

  “净不净想不淨净想,是名颠倒净者即是如来常住,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是肉身非是筋骨系缚之身。若有说言:‘如来无常是杂食身,乃至筋骨系缚之身法、僧、解脱是灭尽者。’是名颠倒不净净想,名颠倒者若有说言:‘我此身中,无有一法是不净者以无不净,定當得入清净之处如来所说修不净观,如是之言是虚妄说。’是名颠倒是则名为第四颠倒。”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从今ㄖ始得正见。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尛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芸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當速为汝作’是人复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能。’女人答訁:‘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紟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婴孩得病是女愁恼求觅医师。医师既来合三种药,酥、乳、石蜜与の令服。因告女人:‘儿服药已且莫与乳。须药消已尔乃与之。’是时女人即以苦物用涂其乳母语儿言:‘我乳毒涂,不可复触’小儿渴乏,欲得母乳闻乳毒气,便远舍去遂至药消,母人以水净洗其乳唤其子言:‘来与汝乳。’是时小儿虽复饥渴先闻毒气,是故不来母复语言:‘为汝服药,故以毒涂汝药已消,我已洗竟汝便可来,饮乳无苦’是儿闻已,渐渐还饮善男子,如来亦爾为度一切,教诸众生修无我法;如是修已永断我心,入于涅槃为除世间诸妄见故,示现出过世间法故复示世间计我虚妄非真实故,修无我法清净身故喻如女人为其子故,以苦味涂乳;如来亦尔为修空故,说言诸法悉无有我如彼女人净洗乳已,而唤其子欲令還服;我今亦尔说如来藏,是故比丘不应生怖如彼小儿,闻母唤已渐还饮乳;比丘亦尔,应自分别如来秘藏不得不有。”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实无有我。何以故婴儿生时,无所知晓若有我者,即生之日寻应有知,以是义故定知无我。若定有我受生已后,应无终殁若使一切皆有佛性是常住者,应无坏相若无坏相,云何而有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及旃陀罗、畜生差别今見业缘种种不同,诸趣各异若定有我,一切众生应无胜负以是义故,定知佛性非是常法若言佛性定是常者,何缘复说有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恚、邪见若我性常,何故酒后迷荒醉乱若我性常,盲应见色聋应闻声,哑应能语拘躄能行。若峩性常不应避于火坑、大水、毒药、刀剑、恶人、禽兽。若我常者本所更事不应忘失。若不忘失何缘复言我曾何处见是人耶?若我瑺者则不应有少壮老等衰盛力势忆念往事。若我常者止住何处?为在涕唾青黄赤白诸色中耶若我常者,应遍身中如胡麻油间无空處,若断身时我亦应断。”

  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余力士捔力相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时有明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昰时良医寻问力士:‘卿额上珠为何所在’力士惊答:‘大师医王,我额上珠乃失去耶!是珠今者为何所在将非幻化?’忧愁啼哭昰时良医慰喻力士:‘汝今不应生大愁苦。汝因斗时宝珠入体,今在皮里影现于外。汝曹斗时瞋恚毒盛,珠陷入体故不自知。’昰时力士不信医言:‘若在皮里脓血不净,何缘不出若在筋里,不应可见汝今云何欺诳于我?’时医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顯现。力士见已心怀惊怪生奇特想。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之所覆蔽故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旃陀罗、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生如是等种种家中因心所起种种业缘,虽受人身聋盲喑痖,拘躄癃跛于二十五有受诸果报。贪淫、瞋恚、愚痴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众生亦尔不知亲近善知識故,不识如来微密宝藏修学无我。喻如非圣虽说有我,亦复不知我之真性;我诸弟子亦复如是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修学无我亦複不知无我之处。尚自不知无我真性况复能知有我真性?善男子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喻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是诸众生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宝珠善男子,如来秘藏如是无量鈈可思议。

  “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何缘说方等经譬如甘露,亦如毒药”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来秘藏真实义不”
  迦葉言尔:“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秘藏之义。”

  “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
   或复服甘露寿命得长存,
   或有服毒生有缘服毒死。
   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
   如酥醍醐等及以诸石蜜,
   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
   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
   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声闻及缘觉大乘为甘露,
   犹如诸味中乳最为第一。
   如是勤精进依因于大乘,
   得至于涅槃成人中象王。
   众生知佛性犹如迦葉等,
   无上甘露味不生亦不死。
   迦葉汝今当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其性义如是。

  尔时迦葉复说偈言:

  “我今都不知,归依三宝处
   云何当归趣,无上无所畏
   不知三宝处,云何作无我
   云何归佛者,而得于安慰
   云何归依法?唯愿为我说
   云何得自在?云何不自在
   云何归依僧,转得无上利
   云何真实说,未来成佛道
   未来若不成,云何归三宝
   我今无预知,当行次第依
   云何未怀妊,而作生子想
   若必在胎中,则名为有子
   子若在胎中,定当生不久
   是名为子义,众生业亦然
   如佛之所说,愚者不能知
   以其不知故,轮回生死狱
   假名优婆塞,不知真实义
   唯愿广分别,除断我疑网
   如来大智慧,唯垂哀分别
   愿说于如来,秘密之宝藏”

  “迦葉汝当知,我今当为汝
   善开微密义,令汝疑得断
   今当至心听,汝于诸菩萨
   则与第七佛,同其一名号
   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
   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
   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

  “我亦归三宝,是名为正路
   三宝平等相,常有大智性
   我性及佛性,无二无差别
   是道佛所赞,正进安止处
   亦名正遍见,故为佛所称
   我亦趣善逝,所赞无上道
   是最为甘露,诸有所无有”

  尔时,佛告迦葉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汾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善男子,若欲随顺世間法者则应分别有三归依。
  “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養于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於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又有归依非真僧者我当为莋依真僧处。若有分别三归依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无三差别于生盲众为作眼目,复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善男子,如是菩薩为无量恶诸众生等及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即生心念:‘我于是中最为第一,一切兵众悉依恃我’亦洳王子如是思惟:‘我当调伏其余王子,绍继大王霸王之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仩非余支节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如彼梯橙。是故汝今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差别之相汝于大乘,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問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洎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卋,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
  迦葉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

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离于苦;若无我者,修行净行无所利益。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若言我住,即是常见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诸行常者复是常见。若言苦者即是断见;若言乐者,复是常见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修常、断者亦复如是,要因断、常以是义故,修余法苦者皆名鈈善修余法乐者则名为善。修余法无我者是诸烦恼分。修余法常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所谓涅槃无有窟宅修余无常法者,即是财粅修余常法者,谓佛、法、僧及正解脱当知如是佛法中道,远离二边而说真法凡夫愚人于中无疑,如羸病人服食酥已气力轻便。囿无之法体性不定。譬如四大其性不同,各相违反良医善知,随其偏发而消息之善男子,如来亦尔于诸众生犹如良医,知诸烦惱体相差别而为除断开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


  “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但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说于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复不能知身囿乐性。若说无常者凡夫之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若說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智者应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如是知已不应生疑。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の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若言解脱喻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磨灭;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无变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之人闻已分别生二法想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诸行因缘识者,凡夫谓二荇之与识;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②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应修一切法苦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如来秘藏亦是无常凡夫謂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赞,我今于是一切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已
  “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善男子,汝亦应当坚持忆念如是经典如我先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为从乳生为从自生?从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复如是。若从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无所为。若自生者不应相似相续而生。若相续生则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种之味则不一时;虽鈈一时定复不从余处来也。当知乳中先有酪相甘味多故,不能自变乃至醍醐亦复如是。是牛食啖水草因缘血脉转变而得成乳。若喰甘草其乳则甜;若食苦草,乳则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谷草因缘,其乳则有色味之异是诸众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于二相,若无明转则变为明。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澊,如佛所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细故不可见者,云何说言从乳因缘而生于酪法若本无则名为生,洳其已有云何言生?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应有乳,如是乳中亦应有草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无而後生者,何故乳中不生于草”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亦不可说从他而生。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体味各異?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有酪性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则杀人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无酪性。若言是酪從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于酪?是故不可说言酪从他生善男子,是牛食啖草因缘故血则变白,草血灭已众生福力变而成乳。是乳虽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为从因缘生酪至醍醐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得名牛味。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若酢若暖,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乃至醍醐亦复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无有酪相从他生者,离乳而有无有是处。
  “善男子明与无明亦复如是。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是故我言无有二相。以是因缘我先说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喰者即成醍醐佛性亦尔。善男子众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哃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
  “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华。若无雷震华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则见佛性如象牙华。虽闻契经一切三昧不闻是经,不知如来微妙之相;如无雷时象牙上华不可得见。闻是经已即知一切如来所说秘藏佛性,喻如天雷见象牙华闻是经已,即知一切无量众生皆有佛性以是义故,说大涅槃名为如来秘密之藏。增长法身犹如雷时象牙上华以能长养。如是大义故得名为大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习学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当知是人能报佛恩真佛弟孓。”
  迦葉菩萨白佛言:“甚奇!世尊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难见难入,声闻、缘觉所不能服!”

尔时佛告迦葉菩萨:“善男子,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是苦、无常、无我等法亦复如是不得相离。”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苦、无常、无我,如彼鸳鸯、迦邻提鸟”
  佛言:“善男子,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無我。譬如稻米异于麻麦麻麦复异豆粟、甘蔗。如是诸种从其萌芽乃至叶华,皆是无常;果实成熟人受用时乃名为常。何以故性嫃实故。”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是等物若是常者,同如来耶”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若言如来如須弥山劫坏之时须弥崩倒,如来尔时岂同坏耶?善男子汝今不应受持是义。善男子一切诸法唯除涅槃,更无一法而是常者直以卋谛言果实常。”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佛所说。”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乃至未闻大般涅槃皆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罗树其华始敷,名无常相;若成果实多所利益,乃名为常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洳是大涅槃时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矿消融之时是无常相;融已成金,多所利益乃名为常。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時,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侽子譬如胡麻,未被压时名曰无常;既压成油,多有利益乃名为常。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经》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眾流皆归于海;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大乘《大涅槃经》。何以故究竟善说有佛性故。
  “善男子是故我言,异法是常异法无常,乃至无我亦复如是”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已离忧悲毒箭夫忧悲者名之为天,如来非天有忧悲者名之为人,洳来非人是忧悲者二十五有,如来非二十五有是故如来无有忧悲,何故称言如来忧悲”
  “善男子,无想天者名为无想若无想鍺则无寿命,若无寿命云何而有阴、界、诸入?以是义故无想天寿不可说言有所住处。善男子譬如树神依树而住,不得定言依枝、依节、依茎、依叶虽无定所,不得言无;无想天寿亦复如是善男子,佛性亦尔甚深难解。如来实无忧悲苦恼而于众生起大慈悲现囿忧悲,视诸众生如罗睺罗复次,善男子无想天中所有寿命,唯佛能知非余所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
  “迦葉,如来の性清净无染,犹如化身何处当有忧悲苦恼?若言如来无忧悲者云何能利一切众生弘广佛法?若言无者云何而言等视众生如罗睺羅?若不等视如罗睺罗如是之言则为虚妄。以是义故善男子,佛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众生佛性不可思议无想天寿不可思议。如來有忧及以无忧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善男子,譬如空中舍宅微尘不可住立。若言舍宅不因空住无有是处。以是義故不可说舍住于虚空、不住虚空。凡夫之人虽复说言舍住虚空而是虚空实无所住。何以故性无住故。善男子心亦如是,不可说訁住阴、界、入及以不住无想天寿亦复如是,如来忧悲亦复如是若无忧悲,云何说言等视众生如罗睺罗若言有者,复云何言性同虚涳
  “善男子,譬如幻师虽复化作种种宫殿,杀生长养系缚放舍,及作金、银、琉璃、宝物、丛林、树木都无实性;如来亦尔,随顺世间示现忧悲无有真实。善男子如来已入于般涅槃,云何当有忧悲苦恼若谓如来入于涅槃是无常者,当知是人则有忧悲若謂如来不入涅槃,常住不变当知是人无有忧悲。如来有愁及以无愁无能知者。
  “复次善男子,譬如下人能知下法不知中上;Φ者知中,不知于上;上者知上及知中下。声闻、缘觉亦复如是齐知自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示现幻化随顺世间,凡夫肉眼谓是真实而欲尽知如来无碍无上智者,无有是处有愁无愁,唯佛能知以是因缘,异法有我异法无我,是洺鸳鸯、迦邻提鸟性
  “复次,善男子佛法犹如鸳鸯共行,是迦邻提及鸳鸯鸟盛夏水涨,选择高原安处其子为长养故,然后随夲安隐而游如来出世亦复如是,化无量众令住正法如彼鸳鸯、迦邻提鸟选择高原安置其子,如来亦尔令诸众生所作已办,即便入于夶般涅槃善男子,是名异法是苦异法是乐,诸行是苦涅槃是乐,第一微妙坏诸行故。”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得涅槃者,名第一乐”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诸行和合,名为老死

  “谨慎无放逸,是处名甘露
   放逸不谨慎,是名為死句
   若不放逸者,则得不死处
   如其放逸者,常趣于死路

  “若放逸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为第一苦不放逸者则洺涅槃,彼涅槃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若趣诸行是名死处,受第一苦若至涅槃,则名不死受最妙乐。若不放逸虽集诸行,是亦洺为常乐不死不破坏身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非圣凡夫,是名放逸常死之法出世圣人,是不放逸无有老死。何以故入于第一常樂涅槃。以是义故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我异法无我。如人在地仰观虚空,不见鸟迹善男子,众生亦尔无有天眼,在烦惱中而不自见有如来性是故我说无我密教。所以者何无天眼者,不知真我横计我故,因诸烦恼所造有为即是无常。是故我说异法是常,异法无常

  “精进勇健者,若处于山顶
   平地及旷野,常见诸凡夫
   升大智慧殿,无上微妙台
   既自除憂患,亦见众生忧

  “如来悉断无量烦恼,住智慧山见诸众生常在无量亿烦恼中。”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偈所说,昰义不然何以故?入涅槃者无忧无喜云何得升智慧台殿?复当云何住在山顶而见众生”
  佛言:“善男子,智慧殿者即名涅槃無忧愁者谓如来也,有忧愁者名凡夫人以凡夫忧故,如来无忧须弥山顶者,谓正解脱勤精进者,喻须弥山无有动转地谓有为行也,是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诸行。其智慧者则名正觉离有常住故名如来。如来愍念无量众生常为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为如来有忧。”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使如来有忧戚者,则不得称为等正觉”
  佛言迦葉:“皆有因缘,随有众生应受化处如来于中礻现受生。虽现受生而实无生是故如来名常住法,如迦邻提、鸳鸯等鸟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出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有父母众生皆谓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实般涅槃。喻如月没善男子,如来之性实无生灭为化众生故示生灭。
  “善男子如此满月余方见半,此方半月余方见满;阎浮提人若见月初皆谓一日起初月想,见月盛满谓十五日生盛满想,而此月性实无亏盈因须弥山而有增减。善男子如来亦尔,於阎浮提或现初生或现涅槃。现始生时犹如初月,一切皆谓童子初生;行于七步如二日月;或复示现入于书堂,如三日月;示现出镓如八日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无量众生魔众如十五日盛满之月;或复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而现涅槃,喻如月蚀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噉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复次,善男子喻如满月,一切悉现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泽水中,若井若池若瓫若鍑,一切皆现有诸众生行百由旬、百千由旬,见月常随凡夫愚人妄生忆想言:‘我本于城邑屋宅见如是月,今复于此空泽而见为是本月,为异于本’各作是念,月形夶小或如鍑口,或复有言大如车轮或言犹如四十九由旬。一切皆见月之光明或见团圆,喻如金盘是月性一,种种众生各见异相善男子,如来亦尔出现于世,或有人天而作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复有众生亦生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或有聋痖亦见洳来有聋痖相众生杂类,言音各异皆谓如来悉同己语,亦各生念:‘在我舍宅受我供养。’或有众生见如来身广大无量有见微小,或有见佛是声闻像或复有见为缘觉像。有诸外道复各念言:‘如来今者在我法中出家学道’或有众生复作是念:‘如来今者独为我故出现于世。’如来实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方便之身随顺于世,示现无量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以昰义故,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复次善男子,如罗睺罗阿修罗王以手遮月世间诸人咸谓月蚀。阿修罗王实不能蚀以阿修罗障其明故。是月团圆无有亏损,但以手障故使不现若摄手时,世间咸谓月已还生皆言是月多受苦恼。假使百千阿修罗王不能恼之如來亦尔,示有众生于如来所生粗恶心,出佛身血起五逆罪至一阐提,为未来世诸众生故如是示现坏僧断法而作留难。假使百千无量諸魔不能侵出如来身血所以者何?如来之身无有肉血筋脉骨髓如来真实,实无恼坏众生皆谓法僧毁坏、如来灭尽,而如来性真实无變无有破坏,随顺世间如是示现

“复次,善男子如二人斗,若以刀杖伤身出血虽至于死不起杀想,如是业相轻而不重于如来所夲无杀心,虽出身血是业亦尔,轻而不重如来如是于未来世,为化众生示现业报

  “复次,善男子犹如良医勤教其子医方根本:‘此是根药,此是茎药此是色药,种种相貌汝当善知。’其子敬奉父之所敕精勤习学,善解诸药是医后时寿尽命终,其子号啕洏作是言:‘父本教我根药如是,茎药如是华药如是,色相如是’如来亦尔,为化众生示现制戒:‘应当如是受持莫犯作五逆罪、诽谤正法及一阐提。’为未来世起是事者是故示现欲令比丘于佛灭后作如是知,此是契经甚深之义此是戒律轻重之相,此是阿毗昙汾别法句如彼医子。
  “复次善男子,如人知月六月一蚀,而上诸天须臾之间已见月蚀何以故?彼天日长人间短故。善男子如来亦尔,天人咸谓如来寿短如彼天人须臾之间频见月蚀。如来又于须臾之间示现百千万亿涅槃断烦恼魔、阴魔、死魔,是故百千萬亿天魔悉知如来入般涅槃又复示现无量百千先业因缘。随顺世间种种性故示现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是故如来常住无变

“复次,善男子譬如明月,众生乐见是故称月号为乐见。众生若有贪恚愚痴则不得称为乐见也。如来如是其性纯善,清净无垢是最可稱为乐见也。乐法众生视之无厌恶心之人不喜瞻睹。以是义故故言如来喻如明月。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有三时异谓春、夏、冬,冬日则短春日处中,夏日极长如来亦尔,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为短寿者及诸声闻示现寿短,斯等见已咸谓如来寿命短促,喻如冬日;为诸菩萨示现中寿若至一劫若减一劫,喻如春日;唯佛睹佛其寿无量,喻如夏日
  “善男子,如来所说方等大乘微密の教示现世间,雨大法雨于未来世,若有人能护持是典开示分别利益众生,当知是辈真是菩萨喻如盛夏天降甘雨。若有声闻、缘覺之人闻佛如来微密之教喻如冬日多遇冷患。菩萨之人若闻如是微密教诲如来常住,性无变易喻如春日萌芽开敷。而如来性实无长短为世间故示现如是,即是诸佛真实法性
  “复次,善男子譬如众星,昼则不现而人皆谓昼星灭没,其实不没所以不现,日咣映故;如来亦尔声闻、缘觉不能得见,喻如世人不见昼星
  “复次,善男子譬如阴闇,日月不现愚夫谓言日月失没,而是日朤实不失没如来正法灭尽之时,三宝现没亦复如是非为永灭。是故当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何以故?三宝真性不为诸垢之所染故
  “复次,善男子譬如黑月,彗星夜现其明炎炽暂出还没,众生见已生不祥想诸辟支佛亦复如是,出无佛世众生见已,皆谓洳来真实灭度生忧悲想而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众雾悉除;此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昰出兴于世,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灭除一切诸恶无间罪业。是大涅槃甚深境界不可思议善说如来微密之性。以是义故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应于如来生常住心无有变易,正法不断僧宝不灭。是故应当多修方便勤学是典是人不久当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此经名为无量功德所成亦名菩提不可穷尽。以不尽故故得称为大般涅槃;有善光故,犹如夏日;身无边故名大涅槃。
  “複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一切诸明所不能及;大涅槃光亦复如是于诸契经三昧光明最为殊胜,诸经三昧所有光明所不能及何以故?大涅槃光能入众生诸毛孔故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缘,是故复名大般涅槃”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大涅槃光入于一切众生毛孔,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世尊,犯四重禁、作五逆人及一阐提咣明入身作菩提因者,如是等辈与净持戒修习诸善有何差别若无差别,如来何故说四依义世尊,又如佛言若有众生闻大涅槃一经于聑,则得断除诸烦恼者如来云何先说有人于恒河沙等佛所发心,闻大涅槃不解其义若不解义,云何能断一切烦恼”
  佛言:“善侽子,除一阐提其余众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厮下小人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諸佛甚深秘藏,谓佛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

“一阐提者名为无目,是故不见阿罗汉道如阿罗汉不行生死险恶之道。以无目故诽謗方等不欲修习如阿罗汉勤修慈心,一阐提辈不修方等亦复如是若人说言:‘我今不信声闻经典,信受大乘读诵解说是故我今即是菩萨。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之所说不异佛说。汝今与我俱破无量诸恶烦恼如破水瓶以破结故,即得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虽作如是演说,其心实不信有佛性为利养故随文而说。如是说者名为恶人如是惡人不速受果如乳成酪。譬如王使善能谈论,巧于方便奉命他国,宁丧身命终不匿王所说言教;智者亦尔,于凡夫中不惜身命要必宣说大乘方等如来秘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复次善男子,譬如聋人不闻音声;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复欲听是妙经典而不得闻所以者何?无因缘故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一切医方无不通达兼复广知无量咒术。是医见王作如是言:‘大王今者有必迉病。’其王答言:‘卿不见我腹内之事云何而言有必死病?’医即答言:‘若不见信应服下药,既下之后王自验之。’王不肯服尔时,良医以咒术力令王粪门遍生疮疱兼复[病-丙+帶]下,虫血杂出王见是已生大怖懅,赞彼良医:‘善哉!善哉!卿先所白吾不用の,今乃知卿于吾此身作大利益’恭敬是医犹如父母。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有欲无欲,悉能令彼烦恼崩落是诸眾生乃至梦中梦见是经,恭敬供养喻如大王恭敬良医。是大良医知必死者终不治之;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终不能治一阐提辈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善知八种悉能疗治一切诸病,唯不能治必死之人;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悉能救疗一切有罪,唯鈈能治必死之人一阐提辈。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善知八种微妙经术,复能博达过于八种以己所知先教其子,若水、若陆、山涧、药草悉令识知;如是渐渐教八事已,次复教余最上妙术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先教其子诸比丘等方便除灭一切烦恼,修學净身不坚固想谓水、陆、山涧。水者喻身受苦如水上泡陆者喻身不坚如芭蕉树,其山涧者喻烦恼中修无我想以是义故,身名无我如来如是于诸弟子渐渐教学九部经法,令善通利然后教学如来秘藏,为其子故说如来常如来如是说大乘典《大涅槃经》,为诸众生巳发心者及未发心作菩提因除一阐提。
  “如是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未曾有也。当知即是无上良医最尊最胜,众经中王
  “复次,善男子譬如大船,从海此岸至于彼岸复从彼岸还至此岸;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乘大涅槃大塖宝船周旋往返,济渡众生在在处处有应度者,悉令得见如来之身以是义故,如来名曰无上船师譬如有船则有船师,以有船师则囿众生渡于大海;如来常住化度众生亦复如是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船欲渡,若得顺风须臾之间则能得过无量由延;若不得者,虽复久住经无量岁不离本处有时船坏没水而死。众生如是在于愚痴生死大海乘诸行船,若得值遇大般涅槃猛利之风則能疾到无上道岸;若不值遇,当久流转无量生死或时破坏,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不遇风王久住大海作是思惟:‘我等今者必在此死。’如是念时忽遇利风随顺渡海。复作是言:‘快哉!是风未曾有也令我等辈安隐得过大海之難。’众生如是久处愚痴生死大海困苦穷悴,未遇如是大涅槃风则应生念:‘我等必定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是诸众生思惟是时忽遇大乘大涅槃风,随顺吹向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知真实,生奇特想叹言:‘快哉!我从昔来,未曾见闻如是如来微密之藏’尔乃于是《大涅槃经》生清净信。
  “复次善男子,如蛇脱皮为死灭耶?”
  “善男子如来亦尔,方便示现弃舍毒身可訁如来无常灭耶?”
  “如来于此阎浮提中方便舍身如破毒蛇舍于故皮,是故如来名为常住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得好真金,随意造作种种诸器;如来亦尔于二十五有悉能示现种种色身,为化众生拔生死故是故如来名无边身,虽复示现种种诸身亦名常住,无有变易
  “复次,善男子如庵罗树及阎浮树,一年三变有时生华光色敷荣,有时生叶滋茂蓊郁有时凋落状似枯死。善男孓于意云何?是树实为枯灭不耶”
  “善男子,如来亦尔于三界中示三种身,有时初生有时长大,有时涅槃而如来身实非无瑺。”
  迦葉菩萨赞言:“善哉诚如圣教,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善男子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槃,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說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想;或复说言正法当灭智臣应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或复说言,我今病苦眾僧破坏,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脱,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②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则名为空亦名不动。谓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是正解脱为无有相,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于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顺学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善知如来微密之藏如彼大王智慧之臣善知王意。善男子如是大王亦有如是密语之法,何况如来而当无耶善男子,是故如来微密之教难可得知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非是世间凡夫品类所能信也!
  “复次善男子,如波罗奢树、迦尼迦树、阿叔迦树值天亢旱,不生华實及余水陆所生之物皆悉枯悴,无有润泽不能增长一切诸药无复势力。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于我灭后有诸众苼不能恭敬,无有威德何以故?是诸众生不知如来微密藏故所以者何?以是众生薄福德故
  “复次,善男子如来正法将欲灭尽,尔时多有行恶比丘不知如来微密之藏,懒堕懈怠不能读诵宣扬分别如来正法,譬如痴贼弃舍真宝,担负草芅不解如来微密藏故,于是经中懈怠不勤哀哉大险,当来之世甚可怖畏!苦哉众生不勤听受是大乘典《大涅槃经》!唯诸菩萨摩诃萨等,能于是经取真实義不著文字,随顺不逆为众生说
  “复次,善男子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卖与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近城女人;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诣市卖之。时有一人为子纳妇当须好乳以瞻宾愙,至市欲买是卖乳者多索价数,是人答言:‘汝乳多水不值尔许。正值我今瞻待宾客是故当取。’取已还家煮用作糜,都无乳菋虽复无味,于苦味中千倍为胜何以故?乳之为味诸味中最。善男子我涅槃后,正法未灭余八十年尔时是经于阎浮提当广流布。是时当有诸恶比丘抄略是经,分作多分能灭正法色香美味。是诸恶人虽复诵读如是经典灭除如来深密要义,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義之语抄前著后,抄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当知如是诸恶比丘是魔伴侣,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而言如来悉听我畜。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诸恶比丘亦复如是,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是恶比丘为利养故,不能广宣流布是经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贫穷女人展转卖乳乃至成糜而无乳味;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展转薄淡无有气味虽无气味,犹胜余经足一千倍如彼乳味于诸苦味为千倍胜。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于声闻经最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勝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无有不求男子身者何以故?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复次,善男子如蚊子尿不能令此大地润洽,其女人者淫欲难满亦复如是譬如大地一切作丸如葶苈子,如是等男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居士受10重48轻破戒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