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人民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
本课程共6集 更新至第6集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该课程将应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资料,逻辑地再现近百年来这一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特别是重现这一过程中那些激荡人心、感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一过程的根本经验和启示。
名称:王向明
职业: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公开课客户端下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社会科学网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日 17:07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韩庆祥 陈远章
内容摘要:伟大复兴、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既独具内涵又彼此联系,构成当代中国最具时代特色的伟大实践——。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界;斗争;伟大事业;中国
作者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系列论述实现了我们党在理论指导上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这一伟大斗争,真正实现伟大复兴,顺利推进伟大事业,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四个伟大”各有其独特内涵,又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进而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具时代特色的伟大实践。  关于“伟大复兴”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科学理论因承载伟大梦想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叙说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艰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可以说,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中国和世界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取最大公约数,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人类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打通个人、国家、世界,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打通硬实力、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从而成为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人类情怀相统一的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家国天下”的大胸襟和大情怀。  在世界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赢得世界认同,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与世界各国分享,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共同发展,努力建设“和平的世界”“公平的世界”“繁荣的世界”。在国家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富强的中国”“民主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安全的中国”“统一的中国”。在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从而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关于“伟大事业”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预见的那样,“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而且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叠加,进一步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失败的教训很多。跨越成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治国理政全局,统领中国发展总纲,运筹内政外交国防,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总体方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正确方向、科学指导、根本保障和精神力量。同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与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实践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全有决心、有智慧、有能力克服整体转型升级中的困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胜利。  关于“伟大斗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伟大斗争来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深刻把握和战略考量,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深谋远虑和使命担当。  在推动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征途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味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打好打赢直击矛盾和问题的总体攻坚战,全方位排除障碍和围堵,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这些伟大斗争主要集中体现为意识形态斗争、经济领域斗争、网络斗争、反腐败斗争、反贫困斗争、反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反霸权主义斗争、反恐怖主义斗争等。这些斗争是为崇高理想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谋划伟大斗争,以“不怕鬼、不信邪”的底气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应对伟大斗争,以辩证的科学方略展开伟大斗争,既不为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十面埋伏”所疑惧,也不为各种错误倾向的“八面来风”所困扰,准确把握斗争的时、度、效,能动驾驭斗争主动权,在经济转型、意识形态建设、科技竞争、铁腕反腐、精准扶贫、国防和军队改革、外交战略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使党和国家、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关于“伟大工程”  习主席强调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发生了凤凰涅槃式的变化,焕发了党的青春活力,改善了党内政治生态,大大增强了党内凝聚力、民众向心力、社会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由大向强“跃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领导力量。  提出了更加严明的管党治党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等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开辟了党的建设的新境界。  建立了更加常态化的教育机制。既讲理想信念又讲铁的纪律,既立规又立德,既筑牢拒腐防变精神堤坝,又健全扶正祛邪长效机制,既解决问题又抓制度建设,既强调政治纪律又大讲政治规矩,充分体现出管党治党的新视角。要求全党补足精神之“钙”,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努力化解“四种危险”,有效应对“四大考验”,不断增强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政治自觉,使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反腐高压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真刀真枪地刹住了过去认为很难刹住的歪风、解决了不少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打造了更加严厉的制度治党“利器”。切实打造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制度笼子,先后制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这些管党治党“利器”产生了巨大威力和震慑的效应,在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上取得显效,促进了良好政治生态和政治局面的形成。  (作者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隋萌萌)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党建网
当前位置:&&>&&>&&>&
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
&&&&来源:党建网:
  作&者:陈学明,黄力之,吴新文 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版&次:1页&数:284字&数:270000
  印刷时间:开&本:16开纸&张:胶版纸
  印&次:1I&S&B&N:0包&装:平装
  编辑推荐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失效?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破产?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等等十大问题,从理论上到实践上,从国外的认知到国内的争论,都给予了正面的系统的回答。作者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爱戴之心,旁征博引,去伪存真,有力地驳斥了当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污蔑歪曲以及各种误解,使读者在阅读后不仅可以释疑解惑,更能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更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确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内容推荐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并未减弱,而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不断提高。有些人对当今中国还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产生这样那样的疑虑。我们不能漠视这些疑虑,因为这关系到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本书深入剖析并驳斥了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地位十个理由,对关于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十大疑问逐一作答。
  作者简介
  陈学明,男,上海崇明人,1947年3月生,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创新基地副主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译著30多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持完成和正在完成省部级以上10多个重点科研项目,并获得过省部级以上20多次奖励。
  主要著作如下:
  《情系马克思——陈学明演讲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用另一只眼睛观察当代资本主义》(合著),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
  《驶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西方左翼思想家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8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言问题二十讲》(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生态文明论》,重庆出版社,2008
  《时代的困境与不屈的探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东方出版社,2004年
  《生态社会主义》,扬智出版公司,2003年
  《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通向理解之路──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出版社,1993年
  《马尔库塞的新马克思主义》,森大图书有限公司,1991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现代资本主义的命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二十世纪的思想库:马尔库塞的六本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主编的主要书籍如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执行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文化大都市:上海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一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文明的和解――中国和平崛起以后的世界》(统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四辑)(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2004年
  《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3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编委),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文化上海──2010:把一个什么样的上海带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主编之一),复旦出版社,2002年
  《入世后上海的战略地位》,人民出版社,2002年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1999哲学发展报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世纪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社会水泥——阿多诺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爱是一门艺术?弗洛姆论爱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通向理解之路——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痛苦中的安东——马尔库塞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名著提要》(上、中、下三卷,重庆出版社,1996年
  主要译作如下:
  《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主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
  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扬智出版公司,1994年
  弗洛姆:《寻找自我》,工人出版社,1988年
  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代表性论文有:
  《论〈共产党宣言〉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载《吉林大学学报》,2011.2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路径》,载《人民日报》,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载《文汇报》,
  《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态危机吗?》,载《国外社会科学》,2010.1
  《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走出两难境地》,载《北京大学学报》,2010.1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意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B.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历程中的若干问题认识》,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
  《建构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评J.B.福斯斯特对马克思生态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的揭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西方活跃的思想流派对当今资本主义的批评》,载《红旗文稿》,2009.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载《晋阳学刊》,2009.2
  《“生态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载《新华文摘》,2009.2
  《评卡尔?考茨基的主要理论观点》,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批判与超越——“西马”学者及西方左翼思想家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启示》,载《上海大学学报》,2008.2
  《西方左翼思想家眼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载《理论视野》,2008.1
  《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载《中国哲学年鉴?&2007》,哲学研究杂志社出版,2007.6。
  《如何正确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2007.6
  《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该重新界定》,载《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载《复旦学报》,2006.5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批判》,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2
  《“西马”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载《新华文摘》,2005.6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看》,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4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载《求是学刊》,2004.4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路向--重读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载《学术月刊》,2004.5
  《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载《新华文摘》,2004.10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载《广西师大学报》,2004.1
  《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1
  《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思想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评述》,载《新华文摘》,2003.11
  《在“消解”传统的哲学本体论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贡献》,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5
  《国家、阶级与革命--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从与后现代主义对立的视角看》,载《复旦学报》,2003.4
  《对马克思主义三个要害问题的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载《教学与研究》,2003.7
  《反对制造马克思》,载《社会科学报》,
  《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6
  《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5
  《重读马克思:哲学大师的转身》,载《新华文摘》,2002.7
  《我们今天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哲学研究》,2002.2
  《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1
  《我们今天如何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
  《评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论证》,载《新华文摘》,2000.11
  《我们应当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遗产》,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5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之跟踪研究》,载《哲学研究》,2000.5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载《复旦学报》2000.2
  《评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点》,载《社会科学论坛》,,
  《苏东剧变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启示》,载《复旦学报》,1999.6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上)》,载《教学与研究》,1997.4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下)》,载《教学与研究》,1997.5
  疑问一&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的丧钟至今未敲响,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失去时效?
  疑问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易帜了,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破产?
  疑问三&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在晚年对自己的理论作出过许多修正,这是不是说明连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晚年也已放弃了自己的理论,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坚持这一理论?
  疑问四&我们现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创的基本理论已过时?
  疑问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欧洲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显然有别于欧洲,这是不是意味着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
  疑问六&我们现在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功利主义作为思想动力,鼓励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建立在“集体本位”的基础之上,这是否表明马克思主义因排斥个人利益而不合时宜?
  疑问七&西方世界推崇“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当今许多人又把这些价值观念视为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显然是与这些价值观念有区别的,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因在价值观上“独树一帜”而丧失了指导意义?
  疑问八&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革命学说,阶级斗争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是在革命时代具有历史必然性,到了建设时期它已失去了时效性?
  疑问九&中国目前强调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强调中华文明的复兴,这是不是意味着既然选择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那就要放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疑问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路线政策,这些路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原先所批评的资本主义相接近,这是不是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每一部分提要: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的丧钟至今未敲响,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失去时效?
  必须承认资本主义确实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发展。欲问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究竟有没有过时,最要紧的是要探讨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产阶级“执行”了马克思的理论才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些新变化主要是由科技革命带来的,而不是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一些新变化,则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具有了客观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变化那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始终没有变。对此,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看得更为清楚了。资本主义的本性不可能改变这一点,决定了金玉其外的资本主义,灯油已快熬干,熄灭是迟早的事。目前马克思在西方世界的“王者归来”,预示着回归马克思是人类走出危机的唯一出路。马克思和恩格斯给资本主义所下达的“死亡判决书”,延期执行了,但依然有效。
  (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易帜了,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破产?
  1991年,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高高飘扬了80多年以后轰然落地。一些人从内心发出疑问: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被打败了?全部的关键在于苏联解体的原因究竟何在?如果原因并不是由于实施了马克思主义而是由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硬要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本身被打败了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仅仅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外因”,导致苏联垮台主要在于“内因”。纵观所有内在因素,没有一个可以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失败。把苏联的垮台归因于十月革命的“原罪”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的错误、苏联体制的弊端与以后苏联的垮台有着历史的联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能把这种错误和弊端算到马克思主义本身头上。贯穿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的,是前苏联一些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放弃与背叛。20多年的时间证明邓小平所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被打败了,哪有这回事!
  (三)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在晚年对自己的理论做出过许多修正,这是不是说明连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晚年也已放弃了自己的理论,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坚持这一理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有人不断强调,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到了晚年对自己原先的理论做出过重大修正,而既然他们实际上已放弃了自己的理论,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必要坚持这一理论呢?首先,用《共产党宣言》的7篇序言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是站不住脚的。这7篇序言在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做出修改的同时,反复申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其次,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附录”不能证明恩格斯已放弃共产主义的信仰。恩格斯在这里是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上否定早期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学说。再次,恩格斯《马克思〈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并不证明恩格斯已是个社会民主主义者。恩格斯在肯定利用普选权的同时没有否定利用暴力的手段夺取政权。最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并没有推翻第一卷的结论。《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论述与《资本论》第一卷是一脉相承的。
  (四)我们现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创的基本理论已过时?
  对马克思主义我们把立足点放在创新和“与时俱进”上,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呢?实际上,这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到了一些人那里却变得复杂起来了。他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做到“两个坚信”: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这“两个坚信”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所提出的“四个分清”的要求,最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所要进行理论创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对其他什么“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理论创新提供基础和条件。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进行创新那结果必然是“制造马克思”而不是“发展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元素”。
  (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欧洲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显然有别于欧洲,这是不是意味着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以文化的地域为理由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意义的说法,屡见不鲜,只是最近一些人对这种说法特别感兴趣。人们可曾知道,一部完整的文化史,既标示出文化的民族差异,也显示了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正是在现代性的工业文明扩张大背景之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影响并改变着中国本土的文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中国人栽种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长成参天大树?乃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深植于中国的土地,解决了外来文化必须经过本土化转换、与本土文化融合为一体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世界影响这一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历史成果。而从文化演变的角度看,则是生成中的中国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与扬弃的结果。
  (六)我们现在实施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功利主义作为思想动力,鼓励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集体本位”的基础之上,这是否表明马克思主义因排斥个人利益而不合时宜?
  中国正在实施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驱动力的,而人们长期获知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集体本位”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是否因排斥个人利益而不合时宜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利益的观点真正不合时宜了吗?马克思既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认为“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既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运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辩证思想的回归。市场原教旨主义正在摧毁人性,当西方学者都主张对肆无忌惮的个人利益至上进行制约时,难道中国人反而应该放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个人本位主义的批判立场吗?我们不能纵容市场原教旨主义在个人利益至上的名义下摧毁人性,必须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时期的个人利益,在张扬与限制之间保持张力。
  (七)西方世界推崇“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而当今许多人又把这些价值观念视为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显然是与这些价值观念有区别的,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因在价值观上“独树一帜”而丧失了指导意义?
  我们看到,一些人一方面热衷于推崇西方的“普世价值”的人,另一方面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西方的“普世价值”不相一致而对之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这里既有必要认清西方的“普世价值”的实质,更有必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真正内容之所在。西方国家口头上奉行“普世价值观”,实际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当美国学者都承认美国实际上奉行“本国贫困儿童必须救助,别国的儿童可以杀害”时,谈何“普世价值”?所有的冠冕堂皇,只是意味着西方的政客习惯于用道义性来掩盖自己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一种价值追求欲产生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必然反映文明的前进趋势、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前进,必然反映人性的道义要求,必然具有强大的思想吸收功能。马克思主义本身即是。我们要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不要西方政客的所谓“普世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对人类文明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八)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革命学说,阶级斗争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是在革命时代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到了建设时期它已失去了时效性?
  当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由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是一种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建设和改革的执政党,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说不通了。实际上,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革命,却不能指导建设,这种观点首先暗含着一种革命和建设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是对革命和建设之关系加以简单化的、僵死的、偏颇的理解。“破旧”与“立新”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两面,“建设一个新世界”是革命的落脚点,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最后的斗争”是为了消灭阶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一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最具说服力的建设性成就。只要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就会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上打天下”的理论,而且也是“马下治天下”的理论。
  (九)中国目前强调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强调中华文明的复兴,这是不是意味着既然选择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那就要放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正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最近特别强调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在有些人看来,这似乎是中国共产党要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认祖归宗”的一个信号。其实,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集西方文明之大成,又在苏俄和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文明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有效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实现对西方文明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差异性更有亲和性,正是两者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传统文化固然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但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源、工具或营养,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个构成要素。
  (十)中国改革以来实施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路线政策,这些路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原先所批评的资本主义相接近,这是不是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马克思主义无缘、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了许多与资本主义相近的事,有些人就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马克思主义无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上已成了明日黄花。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探索和奋斗的结晶,具有其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有自己的底线的,底线之一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指导思想地位不容放弃。事实非常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既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成份,也有值得借鉴的西方思潮的因素,但主要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
网站编辑:穆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