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206国防b股吧走势图

中国国防的发展趋势 【范文十篇】
中国国防的发展趋势
范文一: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文献综述
1.1内容提要:文章主要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战争经济是当前一个时期中国国防经济学最紧迫的课题,其中应着重解决国防实力如何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经济保障、科技强军与国防经济的内在联系等问题。
1.2研究程度
我国国防经济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
(一) 开始从传统国防经济学向现代国防经济学转型
(二) 成立了专门的国防经济研究机构
(三) 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 培养了一大批国防经济学科人才
1.3选题意义
(1)当今世界,国防经济领域面临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冷战后大多数国家军费明显削减,如何使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如何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大力促进科技强军发展战略等,已成为新时期国防经济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防经济学科既要重视和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体系、规律、范畴和原理等领域做深人的探讨,更要把实际问题的研究摆在突出位置。只有正视当今国防经济领域正在发生的变革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善于倾听国防经济实践的呼声,把握国防经济实践的脉搏,致力于国防经济学科的实用化,在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环节上下功夫,才能使国防经济学更好地
指导国防经济的实践活动。
(2)21世纪初,战争经济将成为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的最紧迫课题。一方面,从根本上说,国防经济是为战争服务的,要转变为战争经济;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的形势、台海局势,要求我们必须抓紧作好军事斗争准备。这就为国防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由于国防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它有着区别于非国防经济的许多特征。因此,国防经济学应当紧紧围绕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3)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将会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我们认为,人类社会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后,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智力因素已成为驱动军事经济发展、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新时期国防经济学应当以江泽民同志上述思想为指导,勇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突出对走科技强军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1.4参考文献
1.【美J大卫·B " H·德农主编,李玉为等译:《战略的约束—西方安全的经济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2.姜鲁鸣等译:《国防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杜为公等:《国防经济研究方法—数量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海潮出
版社,2001。
4.杜为公等:《中外国防经济理论比较研究》,海潮出版社, ,2002
二.内容提纲
(一)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更加紧密地与国防经济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战争经济的研究是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最紧迫课题
1.战争经济将高知识化、高科技化。
2.战争经济将动员化。
3.战争经济将国际化。
(三)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要突出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
1.围绕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开展中国国防经济学科建设。
2.重视对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是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必然的选择。
(1)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迫切需要。
(2)是实现我国由“富国”到“强国”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3)是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必要手段。
(4)是遵循国防建设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
3. 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的重心在于如何促进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协调发展。
(1)要加大关于建立稳定的国防费适度增长机制问题的研究。
(2)要加深关于加快发展国防高科技领域问题的理论阐释工作。
(3)要加强关于如何使“军民结合、两头兼顾”理论与时俱进问题的研究。
(4)要加快关于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问题的研究步伐。
(四)为适应战争需要,科技强军是新形势下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又一研究重心.
1. 突出对经济是战争物质基础问题的研究。
2.突出对科学技术就是战斗力论断的研究。
3.突出对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问题的研究。
1.更加注重研究国防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将战争经济作为国防经济研究最紧迫的课题,突出战争经济与国防经济建设的重要联系。
3.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
4.提出科技强军是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又一重心。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桥梁,反映的是研究活动与研究结果的过渡形式。本课题中主要运用了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具体
1.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2. 阅读相关文献,对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运用到此课题研究中。
3. 通过分析对比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本文的创新点。
范文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
90年代以来构成中国经济环境的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植根于工业化进程本身和市场化改革之中,必将对未来15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是:
(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地区性的局部冲突难以避免,总体来看,未来15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是有利的。首先,世界缓和的趋势将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使我们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其次,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形成较大反差,使中国作为蓬勃发展的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各国纷纷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可能性。再次,未来世界经济的低速发展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的进一步转移,我国可以加快与发达国家互补性经济交流,接受转移产业,促进自身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都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未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国面临着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占有优势的压力。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扩大,日益增强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对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合理分工和扩大出口形成制约,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及吸引利用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方面面临着同周边国家激烈的竞争。同时,某些西方大国对我采取扼制的方针,可能使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摩擦增加。
(二)约束增强的资源供给
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从总量规模看,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总量28124.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矿产资源已发现162种,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国;耕地面积12330万公顷,居世界第四。 但是从人均资源和发展趋势看,我国未来15年的资源条件明显趋紧。
据统计,90年代我国人均耕地1.2亩,比80年代减少约一倍。 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和工业用地增加,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 亩左右。在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农业生产成本日趋上升的情况下,人均耕地减少将直接加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求矛盾。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今后15年主要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将进一步降低。据对主要矿产产品的保证程度分析,到2010年缺口较大的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矿。其中,石油后备储量不足,在本世纪末即可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预计到2000年全国需水总量约为700亿立方米,到2010年约为8500亿立方米,分别比80 年代末总供水能力提高34%和70%。由于我国大部分矿产、耕地和人口集中于缺水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工农业争水矛盾突出、能源基地水源不足,增加了解决供需矛盾的难度。
我国人口预计到2000年为13亿,2010年将达到14亿,劳动适龄人口在2000年约为
8.6亿,2010年达到9.6亿。如果基本保持目前城乡格局,2000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8亿,到2010年则上升为3亿左右。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就业以及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三)极为有利的市场条件
从本质上讲,未来经济增长是在需求导向下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转换。我国国土广阔,人口占世界人口1/5,且消费水平较低。未来15年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主导趋势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需求逐步升级。随着未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适当拉平,必
然出现消费层次梯度升级,并呈现多元化格局。从城市居民来讲,对一般性和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向饱和,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住宅及其关联品、服务性消费和使生活更为便利舒适的通讯、家电产品需求会明显扩张,民用汽车逐步进入中上等收入家庭。农村居民则会沿袭城市居民的消费轨迹,逐步扩大对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形成了梯推式区域增长模式,使需求变化客观上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格局。因此,总体上讲,在我国庞大人口规模基础上的收入水平提高,必将带来消费品的广阔市场背景,并对结构转换产生持续拉动作用。
出口市场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需求动力。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一定竞争优势,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产业基础和动态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出口将后来居上,成为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这也意味着对外贸易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可见,今后15年我国存在着结构逐步升级、层次更为丰富、市场容量更为庞大的市场条件,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四)相对充裕的资金条件
经济发展趋势的首要因素是需求条件,但它受到供给条件的制约。总体上讲,我国未来发展的资金供给条件是相对充裕的,其一,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国内平均储蓄率高达31%以上,远高于同等收入的国家,这为未来长期保持较高储蓄率提供了重要基础。其二,消费结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与时滞性也是未来提供资金供给的重要条件。未来10年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处在积蓄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则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规模和速度,总的消费倾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收入形成与支出的时间差,也有助于保持较高储蓄率。这就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源。据测算,“九五”期间我国储蓄率将达到35%左右,比改革开放后的15年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21世纪前10年, 随着消费结构的演变和消费领域扩大,储蓄率会有所下降,但仍将保持在30%以下,不低于年的水平。
从利用国外资金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成长中且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是吸引外商的主要因素,致力于全球发展战略的跨国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先入者”的优势。尽管未来东欧、俄罗斯经济恢复会吸引一部分资金,东亚国家改革和发展也会增加资金争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市场的巨大诱惑仍会使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具有相对优势。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更加扩大,国内经济逐步与国外经济接轨,会为外国资金提供更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发达国家资金寻找投资发展的机会。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资金供给条件的满足,“九五”期间我国可以支持32%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按照3:7资本一产出率计算,“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保持在8.6左右。根据 年储蓄条件和支持3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8%。
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的15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未来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基数逐步加大,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对未来经济速度进行预测时,采取了前快后慢的方案,即GNP平均增长“九五”期间为8%,年为7.5%。同时,以1995年价格为基础,人口总量分别按2000年的12.8亿人和亿人计算。通过测算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总量呈现出10年滚动翻一番,20年翻两番的增长趋势。1990年我国GNP是1980 年的2.35倍,提前实现了翻一番的任务。按照测算方案,2000 年我国GNP将达到8.5万亿元人民币(现价),到2010年我国GNP将达到17.5万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2.06倍,再翻一番多。人均GNP 将由“八五”末期的4760元增加到2000年的6650元,如果按1:8.3的汇率折算, 人均GNP将达到800美
元。2010年,人均GNP则达到12870元,按1:6 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将达到2100美元,达到1990年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 的水平.
国际成功经验为我国经济速度增长提供了佐证,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具备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首先,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具有支撑高速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其次,资金条件相对充裕。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目前城乡居民消费“断层”所形成的强烈储蓄倾向,使我国能在未来发展中保持35%左右的储蓄率。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巨大市场的诱惑力,也将增加利用外资的数量。再次,拥有12亿人口以上的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拉动力。最后,未来日益深化的改革将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有效运转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而为经济高速增长提高体制上的保证。这种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对传统计划体制的取代将极大地提高资源配制效率,二是市场多元化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旺盛的活力。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从现在到2010年期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有所提高。总体上讲,在此期间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及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会使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增长,而且将大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这种判断的基本依据是: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的迅速增长势头使之成为未来15年特别是“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因此,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重因而相应提高;第三产业受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影响,“九五”期间增长速度大体与国民经济增长持平,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增长会越来越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因此,比重到2010年会有较大提高;第一产业由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比重继续下降。预计到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9:51:30,到2010年为10:50:40。
三次产业的总体变动来自于各个产业及其内部的变化。从第一产业来看,农村增长速度受到需求拉动和供给资源保证两方面的限制。按照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对农业生产增长拉动的相互关系计算,到2000年,食品消费增长及供给条件可使农业生产达到3. 2 %左右的增长速度。 到2010年,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恩格尔系数下降,需求拉动趋弱使农业年增加值降为2.8%。 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是:传统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副业比重上升,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更趋增多。
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且内部结构变动加快。“九五”期间主要是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结构性协调发展阶段,但内涵发展因素逐步加大。2000年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实现,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工业内部变化将经历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双重过程。重工业将较快发展并领先于轻工业,因而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特别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0%以上,其占GNP的比重应达到1/4左右。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将明显缓解,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七五”和“八五”时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将使通讯、交通紧张状况明显缓解。科技、教育事业得到重视而蓬勃发展;商业、金融由规模扩张转向层次升级。随着体制改革深入,隐含在第二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脱离出来。这些都将增加第三产业的增长份额。
(三)居民消费达到新的水平
总体上讲,“九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将基本实现小康,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到2010年我国人民生活达到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九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将由“八五”期末的3893元增加到4969元,实际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八五”期末的1578元增加到1920元,实际年平均增长4%。如果按照1995 年价格分别以年平均增长5%和4%计算,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将达到
8100元和2850元,排除价格体系的差异,大致相当于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将呈现明显的变化。消费支出中食品费用比重将合乎规律地下降,恩格尔系数将由1994年的0.56分别下降为2000年的0.45左右和2010年的0.35左右。随着体制改革深入,医疗费用、住房等支出比重会达到20%左右。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也将较多上升。
同时,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平均寿命、生活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将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00年将由1995年的7.9平方米达到9平方米,2010年提高为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提高并稳定在20平方米左右。“九五”期末,全国彩电普及率由42%提高到60%;电话普及率由4.6%提高到10 %。到2010年,电话将在城镇中普及,轿车进入部分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也将基本普及。
(四)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未来15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逐步提高开放度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国内收入水平提高速度快于相应结构调整的条件下,对外贸易作为沟通供求、缓解结构失衡的桥梁地位会更趋加强。同时,对外贸易在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促进结构升级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随着国内结构升级和供求格局变化,我国将由部分初级产品和劳动含量较高的制成品出口国向资本、技术含量相对较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过渡,以出口带动结构高度化,使国内资源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求联通。从进口方面看,为缓解国内原材料供求矛盾,提高国内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资源性产品和具备高新技术的资本品进口将有所增加。
根据以上趋势预计,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对外贸易增长率继续高于同期GNP的增长速度。到2000 年贸易总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比“八五”期末增长42.4%;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保持年平均增长
7.2%的速度。从实际情况看,这一计划目标很有可能提前实现。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体制更加完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有较大变化,将由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出口商品为主,2000年实现工业制成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战略转变;2010年实现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品出口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战略转变。这种长期变化趋势预示着,一方面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层次明显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方面我国将成为世界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注入更大增长活力。与世界经济更紧密融合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世界的经济已经像一滩死水,急需要新的水源与它相融合,中国就是这水源当中的一条重要的支流。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中国发展如今迅速的年代,赶紧抓住机遇,学一门好的技术,乘着3G的旋风,为日后前途布局。 我国3G发展在短短两年,国内3G人才储备不足,3G人才缺口达到了百万,人才的短缺造成了3G技术人才的“升值”。3G人才基本年薪在15万到20万左右,其中3G软件工程师最为“稀贵”。近两年来各大运营商3G服务开始纷纷开展,推倒了市场需求热度不断升温,由于我国3G人才的培养交完,人才门槛又较高,高校专业课程滞后的情况下,造成了3G人才奇缺。各大3G培训学校,打铁趁热,开设3G相关的课程,帮助诸多的人更好的就业到高薪企业单位。
3G梦工场以培养3G人才为目标,力图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推动3G
展。为此,3G梦工场特别推出“一专二新三训”的培养模式,即专业的培训队伍;最新的科技知识、最新的行业动向;企业内训、在职员工高端培训、大学生就业培训,大力打造技术过硬、专业对口的3G人才,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
3G梦工场以卓越的教学的成就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已经成为多家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采取严格的公司项目制实训管理,接待学生来本基地实习实训。并且与各地IT企业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学员可以直接向企业推荐就业。
被业界誉为国内3g培训第一品牌的3G梦工场,拥有最新的android、iphone等技术,并将这些全球最领先的技术在国内进行推广,组织学员参加3g技术开发实训、项目培训,打造3g开发的新兴人才。
范文四: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接触设计有些年了,对中国内陆建设颇感兴趣,对此做过进一步的研究,算是对中国内陆建筑市场有些了解,中国发展的速度可以用惊人来形容,90年代初,房子从最基本的居住需要,到今天,拥有一套别墅级别的宅邸,也算是标志个人身份或地位的一个标签。短短的20年,已经让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人们已经不仅仅是要求房子大,明亮,还有更多的要求,比如装修的奢华程度,房子的体量感,甚至更有一些业主,对房子的构造,外观风格,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这些无不体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带来的变化.   纵观过去20年。   90年代的老别墅   90年代,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那时候人们对居住恐怕没有太多要求,首先就是满足家里人的需要,那时候的房子没有一定的客厅和餐厅,多半应该叫做多功能厅,装修更是简单,包门口,铺砖刷墙,基本就这些,只有很少数人会在家中做一些造型墙体,和装饰设计,别墅在那个时候,人们还是很陌生,只有沿海的少数城市,发达地区可以见到,但是,内部的结构很多不合理,而且多数的别墅外观都很简单,没有追逐欧美,也没有所谓的中式别墅,但是不得不承认,那时候拥有一栋别墅真的是少数富人阶层才敢奢望的事。   也许是因为改革开放不久的缘故,内陆相对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是滞后的,这也造成了,内陆城市的房屋品质与建筑风格相对滞后,但中国人是聪明的,随着商贸往来的频繁,与经济发展的迅猛,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注意到,人们已经不单单追求房子的基本需求,开始要求房子的品质,户型的完美,01年以后有些精明的开发商开始聘请国内知名的或港台的建筑师打造当时高品质的社区,再后来又开始引进国外的建筑师,帮助打造园林景观,外观建筑风格,中国的别墅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打造了如下一些形式的别墅,如联排别墅 、空中别墅 、叠拼别墅、双拼别墅、独栋别墅,从风格上分一般有中式风格别墅 、美式风格别墅、欧式风格别墅、法式风格别墅。   03年北京温哥华别墅   众所周知,别墅与其他住宅产品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创造的圈层文化,这是继环境、产品特性后,别墅价值升华后的最高表现形式。可如今,纵观别墅市场,开发商往往仅停留在别墅产品方面,对别墅内在的圈层文化的挖掘方面还呈现出严重不足。业界不少专家也认为,别墅缺少“文化内涵”将是其致命硬伤。别墅市场成交数据显示,中高端别墅已经占据市场成交主力,或将成为别墅开发主流产品。2011年北京别墅市场成交上涨势头不减,自日-11月21日北京别墅项目成交共计507套,同比2010年同期上涨9%,成为低迷市场中逆势上涨的产品类型。此外,截止到11月21日,2011年北京别墅共成交1873套,其中联排别墅成交854套,同比上涨24%,整体联排别墅市场在2011年出现逆势上涨的态势。   从中国的富豪消费看高端房产市场   2006年时胡润百富面对面调查了589位千万元资产以上的中国富豪,07年这次则增加到604位,其中资产过亿元的由去年的177位增加到今年的191位,这些富豪的平均年龄是39.5岁,男性占到85%。到11年湖润富豪首位赢家资产已经达到800亿,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中国富豪青睐的奢侈品大多来自欧洲,中国富豪青睐的奢侈品大多来自欧洲。爱马仕,马沙拉蒂,江诗丹顿,林林总总的奢侈品,拥有这些也似乎标志着富人阶层的符号。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   在最受富豪青睐的十大顶级品牌中,汽车品牌占到一半,分别是宝马奔驰、法拉利、劳斯莱斯、宾利。时尚品牌乔治阿玛尼和卡地亚分别排在第五和第九。路易威登排名第二,但却是受访的女富豪首选的顶级品牌。 对中国财富阶层来说,幸福地生活往往是一种奢望。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用财富,以及悉心经营自己的幸福。幸福,是另一种需要经营、努力和付出才能得到的“生意”。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阶层,已经抛弃了几年前富 豪生活 的固定标签— —那是一种牺牲健康和休闲的工作占据主角、盲目追求最贵所主导的生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取得成功的财富阶层,显然更懂得如何享用财富,更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幸福,而其中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拥有奢华装修的别墅官邸!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别墅的高端市场上还只是刚刚起步!   高品质的幸福生活,很大程度上,首先从房子开始,   因为它是家庭生活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什么样的房子才能承载财富阶层的高品质幸福生活呢?业内对高端住宅的理解豪宅的概念没有几年,在我思想里就没有想到中国的豪宅是什么样。豪宅,起码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在选址上就要是一个风水宝地,什么是风水宝地呢?这是传统的观念,还要有现代的风水观,选址是最重要的。豪宅建筑应该是有个性、华丽、精美的。在建造方面,投资应该是顶尖的,豪宅是一个顶端的东西,材料是高贵的,技术是高潮的。豪宅是要有人文价值的,要有文化,有艺术,有我们这一代人艺术的代表。豪宅的目的是要为主人提供一个自然的、优美的、舒适的、安全的、符合主人身份的高品位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   展望未来中国别墅   中国踏尖阶层的创富故事,正成为这个社会千万人追逐中国梦的榜样。拥有财富及它所带来的生活,成为很多人工作及生活的目标。   别墅,其实给我们的概念已经是高端人群的官邸,但是近年来又有了新名词,顶级别墅,顶级别墅”作为“终极别墅”,不同于普通别墅,在空间规划、立面风格、景观规划、户型设计、装修风格及细节等等方面的差异点;并从价值层面综合考量顶级别墅在升值潜力、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方面独特价值点。这也必将是中国未来别墅市场,开发商正向竞争的一块大蛋糕。谁能符合时才潮流,谁能创造新奇,谁就有可能主导市场。   对于顶级别墅的发展趋势,必将有以下特点,创新、转型、低碳。所谓创新就是顶级别墅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要有被人称道和学习的地方。转型,是指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处在转型时期,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也应该在开发模式上有所转变,要引入新的理念、技术,尽量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低碳就是要为业主创造低碳的生活,并符合可持续化的发展要求。 德国是现代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国家,HUFU别墅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当然能拥有一套HUFU别墅,也需要付出极致的价格。   德国贺府别墅   未来10年,中国的财富阶层将引导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社会主流榜样的中国新富阶层则将时间用在了事业、家庭和自我提高上,这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追求最大化的私密性,追求的品质的升华,追求近乎艺术的别墅产品、是顶级社交圈的基本选择。   未来顶级别墅必将注重高品质物业和私密建设;对于生活富裕、事业成功的业主来说,渴望在个人家庭生活方面有一定私密性。所以对建筑之间的间距,特别是保护住户私密性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而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也必将使顶级业主考虑的一点。   与原生态的经管的融合是顶级别墅将行之路,未来的顶级别墅,不会拘泥于一块升值空间巨大的低端,而是更注重原生态的建设与后期景观设计,景观园林是富豪住宅的特权。只有豪宅类等高档住宅才有条件建造具规模,高档次的园林景观。而社区景观的建设是提升整个项目价值的直接有效手段,我们要知道一点,买高端住宅的人并不是因为缺房子住才买,而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追求更好的室外居住环境,所以对社区内外的山水园林比较注重。   中国顶级别墅   建筑也是艺术的一种。作为建筑艺术品中的上乘作品,城市豪宅空间的艺术性,空间的表现力,更应该是建筑师和豪宅开发商的新追求。也只有真正懂得了建筑的艺术才能适应潮流把握先机;未来10年,必将是中国顶级别墅不断涌现的十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地产大亨们必将打造出享誉世界的精品住宅,而中国的设计师也将在这场逐浪的历程中不断涌现顶级佳作。
范文五: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未来与发展 1995年11期  克明
译  编者按
美国著名趋势分析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在他最新出版的《全球自相矛盾的现象(GLOBAL PARADOX)》一书中,在关于中国的部分里评介了中国经济发展及趋势。书中认为,倘若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活力得以持续上扬,那么到21世纪,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非中国莫属;中国大陆的崛起,是决定20世纪后半期全球经济大势的最重要因素。中国人民正矢志不移地高奏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旋律,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的?上述观点代表了一家之言。我们请克明先生将该文编译出来,标题是我们加的,供大家参考。  由广州至深圳,沿着160多公里的公路两旁,尽是一座座施工中的中小型工厂、仓库或住宅,这数千项建设工程几乎全是由个体企业家投资的。绵延百里,持续不断的建设工程,笔者还是首次见识到,我们难得地见识了世界上最可观的建设计划。  倘若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活力得以持续,而且目前看来大势如此,那么到公元2000年,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非她莫属,美日两国都将退居其后。总有一天,中国大陆的经济力量,可能会超过今天世界上所有富裕的工业国的总和。  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大陆自1949年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给世人的观感确实令人怀疑其有那么大的实力。不过事实是,中国大陆已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超过了德国,仅次于美、日,而且以某些标准衡量已强过日本。  按传统观点,一国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该国的国民人均收入,这个数值则是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官方汇率折合为美元而得来。这种计算方式的一大缺点是,一国货币若对美元的汇率贬值的话,经济规模的换算便会随之萎缩,很容易造成错觉。例如,在年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1.7元贬为5.5元兑换1美元。若以传统方式计算,不仅无法看出这段时期中国大陆的实际经济增长,而且大陆人民则被列入全球最贫穷的人民之列。  一些从事世界经济统计的组织也知道,如此计算出来的数字没有意义,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启用新的计算方式,得出大不相同的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各国货币在本国的商品、服务购买力与他国货币购买力相比,计算出一国的产值。根据这种购买力平价法,中国大陆1992年的商品与服务产值达17000亿美元,比原先估算的4000亿美元高出许多,国民人均收入为1600美元,也高于根据传统方式计算出来的370美元。若以1990年物价来计算,中国大陆的人均国民收入则为2598美元,总产值达29000亿美元。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觉得这个数字过高,仍利用美国人口普查局“国际研究中心”公布的研究结果。这种计算方式引起传统经济学家的争议,认为此法缺乏可靠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同时,还有些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大陆人均国民收入高达4000美元,如此的话,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比日本还要强大得多。  若以4000美元乘以12亿人口,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便是480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24000亿美元的两倍。更有趣的是,假设中国大陆人均国民收入水准增至韩国的7561美元,其经济规模即超过9000亿美元;若能达到在台湾的中国人的水准(人均10000美元),那么经济规模就达到120000亿美元,高于美国现有实力56000亿美元的两倍多。或许真会有这一天。  然而经济规模不应与生活水准混为一谈。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大陆目前的生活水准绝谈不上富足,短期内也不可能达到;甚至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时也办不到。在此应强调的是,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是传统计算方式的三倍多。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所说:“最重要的还是地缘政治上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中国大陆已经是全球一大强权,而许多人还懵懂不觉。”  中国大陆已经一心一意地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种种桎梏纷纷解除,过去倍受压抑的活力与热情正一发而不可收。  拿破仑当年曾警告西方,不可让中国觉醒,但他决想象不到,一旦12亿人口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战争、饥荒,以及十年之久的文革浩劫,最终获得解放,对世界会有多大的影响。  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经相当分散,已由中央计划控制转为由乡、镇及个人所主导,而经济规模却因此而不断得以扩大。这是全球自相矛盾现象的又一明证:中国大陆经济规模越扩张,其组成分子却愈小,愈具实力。个体户在政治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1993年3月,已有20位企业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个体户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正如伦敦大学教授戴维·香博所说:“他们正在形成一个中产阶级,正在创造财富,象东亚其他地区一样,有一天他们会要求改善生活品质,实质地参与政治。”  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案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方案,希望改中央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要向世界实行开放。  15年来,中国大陆进步之神速为历史上少见。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近9%,相当于每8年增长一倍。1992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3%,居全球之冠,1993年上半年又增长了近15%。政府当局不得不采取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制止经济过热现象。中国大陆的目标是21世纪前,每年增长10%,即约7年增长一倍。  到1994年,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比邓小平当年主张经济改革时要大出4倍。若到2002年能达成既定目标,那么会比1978年增长8倍。果真如此,则是可以与日本、台湾、韩国在成长最快的25年里的表现媲美。但台湾只有2000万人口,日本仅有1.25亿人口,而中国大陆却有12亿人口。中国大陆现在的经济增长相当或超过当年的日本经济奇迹,但人口却是日本的10倍。  有别于部分贸易伙伴的经济衰退,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在1992年增至1700亿美元,高于1991年的1350亿美元和亿美元。然而成长快速而分布不均,中国南方要比若干中、北部省份领先许多。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奇迹曾有详尽的报道,其中提到,“利益扩散式的经济理论在中国的成效有目共睹。虽然有不同的推算方式,但1978年估计有2-2.7亿‘赤贫’的中国人。然而到198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赤贫人口已减至1亿。相当于一个日本、两个英国、半个美国的人口,经过6年的经济改革后脱离了贫穷。”  可以说,过去从未有如此多的贫民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摆脱贫困。笔者在访问大陆期间,曾询问过许多人,经济改革对个人生活有何影响?几乎每个人都说生活得到了改善。  胡氏经济指标  参与中国大陆建设的香港商人胡应湘自订了一套衡量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准绳,称为“胡氏经济指标”。这个指标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共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一:民众开始出外用餐;阶段二:买新衣;阶段三:消费者开始添购新家电;阶段四:买摩托车、汽车或公寓;阶段五:出国旅游。  中国大陆目前大多数人处于第二与第三阶段,也有不少人已进步到第四阶段。胡氏指标衡量穷国经济起飞的过程相当准确。从事家电行业者若看到某地正走过第一、二阶段,就该好好准备把握第三阶段的大好商业机会。其他行业亦然。  经济改革成功的秘诀  中国大陆经济改革始于农业。一开始,邓小平亲自主导前三步的改革。这些重要的步骤均被后来的事实证明为方向是对的。首先是食品交易的市场化,解除了除谷物以外的食品的价格限制;其次是废除人民公社制,提倡家庭联产承包,使农业产出大幅度提高。自50年代中期至1978年间几乎不增长的农业,在80年代初实际附加值增长了7%,而务农的人口却逐年减少。不论是农民还是消费者,均从农村经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  80年代的10年间,中国大陆农民的生产力增加得比世界上任何工人都快。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做法与斯大林用农业支援工业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农村经济改革不仅让农民成为自耕农,使农村得以积累财富,而且将来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邓小平的第二步是废除中央政府对外贸权的独揽。这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重要的一步,现在看来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农村经济改革,或许还更重要。  农村经济改革成功之后,邓小平在80年代中期更积极地推动第三步骤,即工业建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德怀特·珀金斯指出,中央计划经济要成功地过渡为市场经济,须有四项条件与之配合:(一)商品必须透过市场供销,而非由行政体系分配;(二)价格必须反映商品长期的供需状况,而非由经济计划所控制;(三)必须有竞争,不可有垄断独占,否则无法提高生产力;(四)经理人员应按市场规则行事,不受官僚体制掣肘。  中国大陆正在逐一实现这四项条件,目前在前两项上成效尤为显著。经由市场分配的商品已日益增加,1978年,大约700种商品是透过中央计划体系分配的,到1990年仅余20种。民间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极少经由中央分配,连国营企业的产品也多半送到市场上销售。1992年,近60%的煤、55%的钢与90%的水泥是经由市场售出,因而价格更能反映供需的实际情况。  商业竞争则受到两大趋势的激励。第一是外贸与外资的增加。1992年有4.7万家外资公司获准成立,这比过去10年的总数还多。外资投资总额高达575亿美元。第二是各省市各显神通,在市场上一比高下。  中国能成功  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前途看好,增长之快傲视群雄。因为中国大陆享有一些特别的优势。  中国大陆的地理位置接近东亚其他欣欣向荣的市场,形成一股助力。移居海外的华侨组成的广大华商网分布在东亚和世界各地,华商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之一,对祖国有强烈的向心力。  中国大陆经济安排上一向是分散式的。虽然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但为预防邻国的侵犯,将制造工厂分散在大陆各地,以免一旦领土被占,某些重点战略物资会全军覆没。而且中国大陆各地都有各种小型工厂,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很容易转向企业化经营和民营化。  中国人颇有进取心,农民对于掌握自己的经济前途,赚钱能归私有,均抱迫不急待的心情。华人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均已控制着经济。居住在中国大陆以外的5500万华侨,其中有很多是成功的商人。  中国大陆的转变是渐进的,做法是审慎的。因此大陆虽也有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但每月上升1-2%,同每月50%甚至更高的通货膨胀率相比就微不足道了。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维持在8.6元兑换1美元上下,过去两年平均每年仅贬值5%,贬值情况比意大利等国都要好。  中国将持续地迈向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范文六: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及其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市场逐步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3年中国经济结束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长速度在7%~~8%之间徘徊,内需不足,物价下降,失业率持续上升状态,GDP增长速度达到9.3%。政府虽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但仍未改变中国经济旺盛的增长势头,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高速增长周期。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由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这个大市场,中国政府的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多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在对所有制的调整问题上的政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并存。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独自发展,中国政府也正是基于这而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自身的特点,在世界市场中努力地争取与合作,发展自己。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正以一个强有力的姿态向世界证明,中国这头睡狮已经觉醒。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含着诸多的不利因素。总体看来中国
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畸形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过热:一、由于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反映出投资率已经在高位上进一步提高,这是过热的典型症状。二、能源供应紧张,这表明基础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排在世界前列,而人均却很少。特别是煤、石油、水资源等方面。能源的供应紧张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产业已高消耗为主,这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不符的。基础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三、局部地区和局部产业存在过热现象。由于重化工导致的经济增长特点所决定,这一轮经济增长首先表现为对基础产业的需求恢复较快,价格的调整使得这些基础产业盈利好转,城市化的加快对房地产需求上升较快。基础产业都是资源和能源大户,它们的过快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形成了局部过热。、
从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还是好的饿,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明天依旧光明。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GDP增长速度会有降低,并且逐步趋于平稳。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与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自己。
安徽师范大学
08政治学与行政学
范文七: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之日起,各国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去具体实施,并使社会福利等朝着社会工作研究指引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准则、作为调动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理论研究,亦结合各国的实际正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纪初,中国的欧美留学志士,就对社会工作开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牵涉面是局部的,发展是缓慢的。新中国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对个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视诸多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的提升。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一是根据不同内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社会保障体系“在,,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后15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差别的社会救济制度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21世纪,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臻于完善,工作机构和运用体系趋于完整,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证下开展工作,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规则等等。
二是鉴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实,采用灵活的政策制定形式。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海岛、到农村、到山区,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国各项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纪一个发展趋势。在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在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形式固定并实施。社会工作政策也可以针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存在的差异性,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实施范围相对限制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政策还可以注重专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如结合社会工作资源与特点,民间群众团体制定一些适用于团体内部的条例、规定、指示,具化为符合社会工作对象特点,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中完善。如中
国志愿者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与运作,就很有必要将之制度化,健全机制,有明确的章程制度、志愿服务站、扶贫接力、社会招募等志愿服务项目完整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会工作政策的实施能力。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向统一管理机构发展。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机制与监督制度较为薄弱的现状,执行与监督分设,加强法制责任制度。改变当前政策实施范围大部分局限于城市的倾向,面向广阔的农村新天地,扩大政策有效覆盖面。在实施过程中,时刻接受社会工作实践的评判与检验,及时作原有政策修订、补充与丰富。及时注意与社会各项政策的配套与衔接。
中国社会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
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未达到工业化初期水平。调整社会结构已是当务之急,亦是趋势。国家也要加大力度,采用适当的政策加快城镇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个体心灵封闭日益加深,心灵对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需求日益强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来的自我,他们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增加“人”与“域”之间的契合,这对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
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在侧重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同时,另一个现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视的社工领域占地球版图相当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等区域社会工作研究,在21世纪,将成为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领域。各个社区将要根据不同的区情、县情、乡情来确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岛特色、山区特色、水乡特色的社会工作新路子。同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化研究新趋势
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人的社会化,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他人的联系与互动,不断反映并调适与他人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其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21世纪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形式将更为广泛。从20世纪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乃至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家,21世纪人的社会化,突出表现首先是融入市场,在更为激烈、更为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更深蕴意;其次是走向社会,21世纪将改变20世纪以来的个体在社会上有单位行政领导,在家庭中依靠家长亲友的状况,跳出行政与家庭亲属网络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心理的归依,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新的和谐。社会工作一个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协调关系,摆脱困境。因此,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
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
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是探索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模式。这是近年来形成的创新思路。针对人们的衣、食、住、游、购、娱生活领域的无限拓展,社会工作模式值得探讨。如今后社会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对减弱,但其作用发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持续,因此,要发展社会化的、具有一定独立资金与资源的民间机构并探索新型的工作机制。如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又如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加感召力、号召力与影响力,建立社区工作社会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研究新动向
21世纪,更加丰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来越多的各阶层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为“网友”,使他们沉湎于“网上世界”。他们为了过网瘾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资电脑硬、软件。“网上一代”在网络中获得知识、交流思想、参与活动。一个“虚拟”的社会大群体现实地存在着。面对由此形成的更机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际,如何建构“网上社区”结构、机制和功能,把“网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发展?
社会工作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网上社区”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区域,通过建立“网上社区”,发挥其正面效应。社会工作介于以法律、法规、行政力量等对个人与社会实行强制性干预和以舆论宣传、思想信仰、伦理道德等力量对个人与社会产生导向性干预这两者之间,而网络,其涉及领域宽广,很难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规去约束网民的行动,何况,“网民”更具有匿名性、间接性等特点。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社区工作的开展由此更具挑战性。“网上社区”社会工作因此更应注意强化对策性研究,找问题、摆原因,更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缓解矛盾。“网上社区”的工作思路要突破传统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说教式的意识形态,结合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采取灵动活泼的形式,融入“网民”生活,激活“网民”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断放大、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可探索在新领域建立相应专业化的“网上社区”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广东深圳市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设在互联网络上的“深圳青少年网”,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会,通过开放各种学习培训、法律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婚恋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网点,设立“网上文学社”、“网上学院”、“网上义工站”,将这纳入大范围的、普及的社会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团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读书网”等,亦发挥强大先发优势、领域优势,“寓教育于服务”,做好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与服务青年的工作。
“网上社区”的社会工作必须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高其响应速度、服务效率。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中介服务、城市救助、再就业等内容引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满足成员要求,使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新态势
目前,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实践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是有距离的。政府部门多从社会工作管理层面来考察,专家学者多从学术、理论高度进行分析,社会工作实践者多从教育、服务细节入手。如何使这三方面有机糅合,使理论研究、实际操作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统一状态?根据国情,应经常组织由党、政、团、院、所等人员参加研讨座谈会;组织省、市、区社会工作的经验会、理论会、观摩会等,使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培养造就既具有科学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职业工作者。
社会性工作必然以人为本,以前述的社会化为基础,以法制化为保障,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全面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人才效益。
一是院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并扩展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实用可行的系列训练课程,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培育学术环境、气氛与条件,为人才的成长与学术的成熟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尚处于恢复发展初期,专业教育的现状远未达到现实对专业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学科领域,扩大招生对象,广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青年学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用社工的方法和价值观去应对实际问题,从而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专门机构建设。建立有专门从属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既让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有专门的实践部门,又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职业岗位,壮大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骨干队伍,并为社会上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义务者,创造他们投身于社会的大服务中去的有利环境,使之在参与和体会中得以成熟。
三是专业制度建设。建立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与证照制度。建立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的录用与聘任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等等。唯有如此,社会工作者才能不是单凭爱好、兴趣而业余的、义务的,亦使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有切合实际的政策依据、法律依据,更让政府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监督如社区等的工作与对象。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化、职业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使社会工作不只是专业化的解困救难手段,更为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专业功能。
范文八:论中国经济之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缓慢、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所谓新常态,在增长速度换挡、结构改革阵痛、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时期,集中体现为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过去一段时期高增长相较而言现实相对较低增长率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新常态既是经济规律、经济周期自身运行、国内环境与国际大环境变化客观结果,也是政府对经济运行主观认识变化的结果。
新常态下,国家会越来越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能依靠卖地来赚钱和还债;重视经济发展效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重视改善民生,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用“中医疗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高增长中的“消化不良”问题,挤出经济高增长中的水分。布局“一弓双箭”(“一弓”指贯穿我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箭”指横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制改革,带领优秀的大型蓝筹上市企业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以走出去到国外建设的方式来消化产能过剩,让企业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变革,让经济以每年6.5% ~7%的速度稳健增长,逐步消除旧常态下重视规模、重视速度、重视重大项目带来的弊端。
经济新常态下也存在着许多风险和机会,实物资产配置比重过大带来流动性风险。经济增速下滑,通货膨胀引起现金贬值,劳动力人口下降,老龄人口增多,健康问题导致医疗费用大额支出,房产需求也部分得到满足,几年来一路高涨的繁荣景象,加上未来房产税的出台和房价的波动调整,房产作为实物资产的重头,出不及时将导致资产价值大幅缩减,所以应该减持实物资产的比重。
新常态下中国的发展前景应该如下,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到2022年中国的GDP总量有可能是达到16万亿以上,这16万亿正好是美国现在的数字,到2025年或者2028年我们GDP总量超过美国,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将通过创新驱动将成为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创新驱动从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接近20年了。我们现在的创新驱动占据世界制造业制高点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高铁,到2020年计划是6.5万公里,将迎来一个高铁的时代;深海的勘测能力,蛟龙号在世界上是位于第一位的;大型集成计算机,在世界上也是位于第一位的。
对于个人而言,投资将会面临资产错配的风险。主要是说,现在中国个人投资比例最大的是房地产,而随着房地产进入下降周期,房价下跌的风险无疑将增大。书中也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以及房地产进入下降周期时,增加配置金融资产是个很好的选择。譬如通过资本市场
投资一家公司,比亲自去经营一家公司要灵活很多,就是流动性很好。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上升和下降的周期,尤其是实业。而股票市场则可以在一个行业进入上升周期的鼎盛时退出,再进入另外一个处于低潮期的行业。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窥探市场动向。
同样,我们的机会也是相当多的。在新常态下,能度过下行期保持高增长的公司特点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强、技术和管理领先、成为跨国企业等等。而民生性、公共消费性基础建设、能源行业已有生产力的绿化和升级、金融行业的互联网金融改革等等都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同时值得强调的是,中国金融要想走出去,沪港通是关键的一步。沪股通是境外投资者买卖上海证券交易所固定范围内的股票,港股通是内地投资者买卖香港上市的规定范围内的股票,加起来就是沪港通。由于资金门槛高和其他条件的限制,真正跨出大陆去香港股市博弈的股民是少之又少。而香港是个开放的市场,许多国际资本都在这个股市流转,中国股市要想充分利用这些资本同时扩大影响力,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大趋势,我们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去适应它。老话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果还是用旧常态下的旧模式去运行,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不久的将来,基本的金融知识和价值投资理念将和现在的计算机操作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常识。
范文九: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2015年我国经济建设回顾
(一)实现6.9%的经济增长,来之不易而又十分珍贵。
(二)去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协调发展成效明显基础上取得的。
(三)在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创业方兴未艾,经济动力正在积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四)社会生产的能源消费结构深入优化调整,节能降耗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五)虽然外部经济环境艰难,但对外贸易和投资仍取得可喜成绩,“一带一路”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六)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二、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同时也存在实现增长的强劲动力。二是我国经济运行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正在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新经济增长点快速增长。三是我国经济运行分化日益明显,经济增长中不同产业增长的速度分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运行分化,区域格局、宏观层面和微观感受也在分化。四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五是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引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长期面临的工作重点。
三、2016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和经济发展趋势
(一)“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4、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
1、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3、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的更大空间。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5、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6、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7、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过去长期的高速增长回落到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加大推进力度并全面深入展开,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社会生产朝着符合人们需求的中高端方向发展,而经提质增效后迈向中高端的社会生产产品反过来又引领社会消费需求,形成社会生产与消费需求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三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这“三新”将会获得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或“龙头老大”。 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造”形成的“创新驱动”方兴未艾、持续发力,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聚集强大动力、增添旺盛活力、增强竞争实力、铸就生命力。五是:“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质好效高”、“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模式、新格局形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六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相更加灵活、
适时、有效,“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互协调,社会经济秩序更加井然,政府简政放权,职能根本转变,治理行为规范,法制政府建成。
范文十:2012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明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反复大幅震荡;各国宏观调控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宏观经济与政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晴雨表,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历来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对证券市场影响最深刻、最明显或引起市场急剧波动的因素往往是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展望2012年,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加之美、德、法、俄等大国面临政府选举,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的宏观经济分析
从上面的图所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从国内来看,政府实施“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 ”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
健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国内的证劵化率也保持相对的稳定。
CPI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CPI 从三月份到十一月份当月同比持平;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房价开始回落, 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 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仅有5个城市环比涨价;经济总体表现良好(来自中国房地产网)。但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温州、鄂尔多斯等地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最后于2011的经济总结如下: 1.物价涨幅见顶回落,全年CPI为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7月份达到6.5%的峰值后,受基数效应减弱、货币条件改善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涨幅呈现回落趋势,全年CPI上涨5%左右。
2.经济增长小幅下降,全年增速略高于9%
从内、外需求综合看,今年以来总需求增长的适度回落,主要是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有利于控制物价涨幅和实现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GDP增速在上半年达到9.6%的基础上,三、四季度将小幅下降,预计全年增长略高于9%。
(几个重要的城市指数)
前9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9%,销售额增长23.2%,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保障房建设按计划推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品房投资下降缺口,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对于稳定整体投资增长和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均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限购”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开展房产税试点等,房地产投资需求得到一定抑制。 4.区域、城乡、内外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上半年,18个省区GDP增速超过13%,但东
部省市仅有3个。除天津外,增速排前10名的全部来自中西部省区。得益于农民工
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4%,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的增速。在世界经济大幅波动、增长低于预期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消费占GDP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高耗能行业快速扩张等问题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5.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从2011年的宏观经济分析来看猜想201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总体分析来说不是很乐观的,具体如下:
1、GDP——增速创十年新低
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GDP同比增速预计在8%-9%之间,或创2002年以来的新低。但在投资结构改善、外贸顺差减小、消费稳中趋旺等因素带动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巩固,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进一步孕育。
2、物价——全年上涨3%-4%
首先,经济景气度的下行有利于抑制需求型通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其次,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果出现明显上涨,需要宽松流动性和经济需求的双重推动,短期来看世界经济不具备这一条件。这样预计明年CPI涨幅在3%-4%之间,比今年明显回落。但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油气电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等因素带动下,当前我国通胀水平的“底部”可能已经抬高。“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除非出现经济明显下降导致短期的通缩风险之外,我国将长期面临一定的通胀威胁。 3、外贸——进出口增长20%左右
明年上半年,进出口将延续今年下滑的态势,继续出现回落。下半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潜在不利因素基本被市场消化,全球经济再次步入缓慢增长复苏通道,进出口将重回较快增长轨道。预计明年上半年进出口增速在15%左右,下半年保持在20%-25%,全年将在20%左右。 4、房价——先跌后稳
明年房地产调控将力促房价合理回归。这意味着房价明显反弹的可能性不大,但下半年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政策微调。从相关部门的表态来看,抑制投机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项中长期目标。在房产税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之前,一线城市的楼市限购政策不会轻易退出。明年全国总体房价将继续向合理水平回归。明年年中以后,在调控效果明显显现的基础上,少数城市可能对房地产政策进行微调。同时,较长时间积累的刚需购房需求也将逐步释放,届时楼市成交将有所反弹,房价有望趋于稳定。 5、汇率——升值幅度在3%以内
2011年以来至11月末,人民币升值幅度逾4%。人民币汇率正向均衡汇率迈进。明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将放缓,预计升值幅度在3%以内。
6、货币政策——至少降准三次 有可能降息
未来货币政策可能有所放松,如果
通胀水平进一步降低,明年不排除降息可能,二季度开始,降息压力加大.最近一次加息周
期始于2010年10月,当时CPI为4.4%。回顾历次加息和降息周期,央行都是在CPI上升和下降趋势明确后,才作出加息和减息的动作。当CPI出现趋稳态势时,央行会进入观望期。2011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为年内低点。未来物价下行的趋势较为明显。
明年二季度开始,央行或面临较大的降息压力。央行的利率政策不仅要考虑CPI涨幅情况,还要考虑利率政策对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资本流动的影响,
但利率决策的主要目的还是将
利率调整到与投资回报率基本一致的中性利率水平。
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仍处在21%的历史次高位。2012年预计新增外汇占款将进一步萎缩,为了对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央行势必要降低准备金率来应对。预计全年央行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4次,明年下调的第一个时点可能在1月。 8、欧债危机——欧元区迈向财政联盟
2011年,肆虐两年有余的欧债危机持续恶化、蔓延升级,成为扰动全球金融市场并威胁经济复苏的头号“杀手”。2012年,在德国、法国等核心成员国的大力倡导下,欧元区或在经历痛苦的改革、整合和博弈后,向着财政统一、经济融合的大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欧元区将向更加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12月欧盟峰会达成折中版财政新规,26个成员国有望缔结政府间条约,强化财政纪律。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彻底改变了市场对主权债券是无风险资产的认知。希腊等欧元区外围成员国,对内被严苛的财政紧缩扼紧咽喉,对外背负巨额债务,经济前景黯淡。
最后,我们应该正确对待2012年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应对备战以后出现的危机,配合好国家对2012年的政策(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思路,2012年经济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这样就会有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共创我们美好的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防b交易规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