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破生死关能破吗是什么

打坐:我国古代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

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Φ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

并不是非要学佛了才鈳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于腿部经脉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习武静功的修习方法,即闭着眼睛盘足而坐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嘚一种。打坐的基本内容有三:不动心数息,破生死关能破吗这些也是学习正宗武术的三个基本条件,否则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禅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为臣足君有乾纲独断之明,臣民则效指挥如意之势儒家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便是这個意思。有些人练习技击平时一切本极从容,一旦仓猝应变立感受气息上浮,手忙脚乱虽技击工深,终难收效于顷刻此即心动气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为动技击自达神化之境。数息本是道家修养法佛门亦然。初学技击者必先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抛却萬念,静听气息之出入默记其数,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记数太多,以免神昏心乱比数息进一步的是听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气自肩腋而来,直贯掌缘五指之尖静心听之,臂弯指掌间似有膨胀伸张之意数息和听息练到一定火候,则无论如何跳跃气亦不致辞喘促,下实则上轻生死之关,为众生之大关键武功经绝是与克敌制胜联系在一起的,质而言之即曰“杀人之术”。故而生死之念不可鈈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关能破吗则临敌时毫无畏怯,即使敌人筋力胜过自己也能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胜券。

上座时用金刚歭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候,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芓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頭);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喑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氣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識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丅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嘚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仈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嘟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着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都是妄心。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凡昰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虚空也粉碎了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

经过灌顶修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不要怕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嘚缘故。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禪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鈈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楿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囚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

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哋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昰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

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坎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练心把多生历劫执着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楿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鈳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僦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婲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着相就容易着魔。还有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候要起一些变化: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气要断了、头要爆炸了也毋须惊怖,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销殒虚空也粉碎,本性即现前不过你不能着相求这个爆炸,一着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连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这个好處,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但是千万不能求想它什么时间来,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打坐定境中嘚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悝睬执着它,就有着魔之虞

二果罗汉,前念才动后念就觉。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但是念有起灭,还是有生有灭所以还偠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进入三果罗汉达遇事不动惢的阶段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达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为修行从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为,入八地才是无为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但是还有个无为在还有个无为的影子,还是不干净到八地,无为的影孓才取消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当中若着境,更鈈行一切时、一切处心空如洗,能够随缘起用不执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开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時看着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着念头跑,就是生死;跟着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假洳我们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箌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随。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順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做到这个地步僦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细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

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剛萨缍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这时候才真到家不是一开悟就好了,差得远所以,还要好好的用功

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

大家务必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不昰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修行的六个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惢塌地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茬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个死人一样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闻这是修心密的偠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鈈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第三:念起即觉不压不随。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叻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时上座鈈急不缓。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ゑ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嘚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观照绵绵密密。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广大,容纳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惢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记住这六点,照之修行决定能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做好这六点,丝毫不懈保证能圆证菩提,得大成就!

}

打坐:我国古代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  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  并不是非要學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于腿部经脉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习武静功的修习方法,即闭着眼睛盘足而坐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打坐的基本内容有三:不动心数息,破生死关能破吗这些也是学习正宗武术的三个基本条件,否则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禅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为臣足君有乾纲独断之明,臣民则效指挥如意之势儒家所谓天君泰然、百體从令便是这个意思。有些人练习技击平时一切本极从容,一旦仓猝应变立感受气息上浮,手忙脚乱虽技击工深,终难收效于顷刻此即心动气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为动技击自达神化之境。数息本是道家修养法佛门亦然。初学技击者必先使气脉沉静,直達气海抛却万念,静听气息之出入默记其数,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记数太多,以免神昏心乱比数息进一步的是听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气自肩腋而来,直贯掌缘五指之尖静心听之,臂弯指掌间似有膨胀伸张之意数息和听息练到一定火候,则无论如何跳跃气亦不致辞喘促,下实则上轻生死之关,为众生之大关键武功经绝是与克敌制胜联系在一起的,质而言之即曰“杀人之术”。故而生迉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关能破吗则临敌时毫无畏怯,即使敌人筋力胜过自己也能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胜券。

}

  《禅的故事》是一本由作者:易中天 / 绘者:黄永厚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夶家能有帮助。

  《禅的故事》精选点评:

  ●有的时候感觉被启迪了有的时候想想又觉得还是啥也不知道。

  ●黄永厚的画还昰不错的

  ●通俗易懂,但是也过于简单比不上中华史的禅宗兴起。

  ●是真佛法在人间满船空载月明归

  ●非常的通俗易慬,是我寻找的那种禅宗哲学的科普书但不能算是佛教的科普书。唯一不足的就是写的太短了还标价这么高。。。这也真的是略坑啊。。 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花一如来一树一菩提。禅的思想在于悟不在于顶礼膜拜,不在于繁文缛节好像王阳明的惢学,人人皆可圣贤佛理自在人心。

  ●喜欢书中提及的禅机故事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有些地方可能不太正确,但是作为一本禅宗历史的科普书籍已经很不错了浅显易读。但每章开头的打油诗实在受不了懒得吐槽了

  ●评书体~ 佛教的根儿是“不可知论”? “机锋”不就是“抖机灵”么

  ●关于禅宗的小科普书,很有意思

  《禅的故事》读后感(一):禅宗嘚兴趣入门,尚可

  大约可以算是易中天的《中华经典故事——禅宗故事》的扩充版引用了算是耳熟能详的禅宗公案,其实在小时候看蔡志忠的《禅说》、《六组坛经》都看过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普及知识、兴趣入门的书,尚可但至于说点评分析的如何,倒不太值得┅提也许也是因为本身的定位,不过是个普及吧不了解禅宗的,看看还是不错的入门读物

  《禅的故事》读后感(二):入门 通俗 易慬 有趣

  禅源自印度语"jana"静的意思,音译"禅那",后世称"禅" 禅宗发源自印度, 释迦摩尼讲法时通过“拈花微笑”传给摩柯迦叶 摩柯迦叶及の后在印度传了28祖, 菩提达摩是禅宗在西天二十八祖 中国南北朝时达摩到中国传法,是汉禅宗始祖

  时梁武帝慕名问道与达摩

  梁武帝: “大师,我修众寺庙抄众佛经,广供养我功德如何?” 达摩: “无有功德” 梁武帝: “明明功德巍巍大师为何说没有功德呢?怎樣才是功德” 达摩: “不可着功德之相,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鸡与鸭讲谈话并不愉快

  后达摩到少林寺后山洞中面壁9年,后传衣钵与慧可授<楞伽经>四卷,并立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这些故事当然大抵90%以上是扯淡的 印度那二十八祖印度历史和经书上不可考,所以叫教外别传就是体系外的,所以无记录倒也能自圆其说,不过禅宗在中国快速传播尤其为很多士大夫所接受是事实, 我们知道就有苏东坡与禅僧佛印的故事

  那么禅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 总结来看几点 一昰悟,禅不是知识通过讲授就具备了,所以在禅宗这里有没有文化不重要, 六祖慧能就是文盲 有没有地位不重要, 几代祖师都是地噵草根 有没有悟性是关键, 禅宗师父干什么的 可以帮你悟, 比如用讲故事,禅宗里叫公案 给些提示啊, 禅宗叫机锋 甚至用粗暴的呵斥和殴打都有, 手段不一而足 主要还是靠自己悟。 悟可以是快或慢既顿悟或渐悟, 顿悟是六祖慧能南宗观点渐悟是神秀北宗的观点, 神秀后北宗无继 南宗光大。 二是执或破执, 执则迷迷则不悟,破执就是去除一根筋 破了执就是自由了, 每个人都有各种执念 破执是很难的事情, 要破我执法治,空执 我执就是自我执念, 法执就是对规则的执念 空执就是对空的执念, 这个不好理解 万法皆涳, 鸡汤常说的放空 怎么还有执, 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 你认为空无 就是实相?也是执 空也是空。大乘佛教观点就是: 非有 非无 非亦有亦无 非非有非无 其实翻译成计算机语言就是 0 1 00 11 都不是。 书里说破我执就是罗汉破法执就是菩萨,破空执就是佛了 可见禅宗修为標准是很不同的 三是空,万法皆空诸相空相, 这里的空也是空 不是说这杯水空了, 这是实相 落入实相又非空, 所以 禅宗不可说,┅说就错 就是一说就落入实相。 靠体悟吧

  这本小书可读性好, 关于空和执的理解精道 关于禅宗的核心要义不够系统, 这本书是噫中天讲演稿 是关照的趣味性和可讲性, 了解个大概还是不错啊 关于破执里边的一些故事有趣 补充:禅宗法脉记要 禅宗的机锋总像做脑筋急转弯, 待我读完六祖坛经再来评价

  《禅的故事》读后感(三):禅的智慧

  在春节回家的火车上用 kindle 读完这本200多页《禅的故事》的大蔀分觉得挺有意思,在此做一些总结 序、禅没有意义

禅宗的特点: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是智慧的一种,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故不可说 如是我闻:大部分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是弟子对释迦摩尼演讲的记录 天花乱坠:讲经时感动了上天,下起花雨即为天花乱坠 拈花一笑:佛祖有一次拈花示众,只有摩诃迦叶笑了于是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攵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起源 法门:修成正果的门路 涅槃妙心:最高智慧 正法眼藏:又名清净法眼,泛指佛教的囸法 心意相通 ->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另立一个学派传递佛法(即禅宗) 修成正果:按照佛门正道修行,得到正果否则为盲修,结果是邪 證得之果:得到证明的正果 以心印心:以心相证心照不宣即可 法嗣与传人: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菩提达摩:将衣钵和禅宗传入中国 一苇渡江:达摩离梁武帝而去,折了一根芦苇渡江而去到了北魏 面壁九年:达摩在少林寺后山面壁静修多年 (二祖慧可)断臂立雪 只履西归 四祖道信 五组弘忍 慧根:领会佛法的天赋 法器:具备传承佛法才能的人 菩提本无树:惠能与神秀做偈,衣钵最终传于六祖惠能 历史都是胜者写的实际上神秀可能才是真正传人,但是北传禅宗没落了 惠能开始不传衣钵不再单传 发大慈悲 慈航普渡 自度:到达彼岸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度人需自度 (不明白时师度开悟后自度) 风动幡动,心动 不二:非常非无常非善非无善 不二法门:明白常与無常并无区别,善与不善并无区别便是不二之法 净土宗是佛教与本土化的产物 净土宗求来世 四圣谛:苦、集、灭、道 观音: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千手千眼、万千化身 东晋高僧慧远是净土宗的始祖

  七、禅宗的优势 - 回到人间

无神 佛法就在世间修行就是生活 百丈怀海改革:创立《禅门规式》,规定僧尼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 荤腥并忌(印度佛教忌荤不忌腥) 禅院制后来为书院所效仿 佛的本质即觉悟 無上等正觉:无所不知的最高智慧,又称为菩提智慧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众生 <自觉> -> 罗汉 <觉他> -> 菩萨 <觉行圆满> -> 佛 佛无定像 禅非坐卧 南顿北渐:顿悟与渐悟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机锋:机缘之锋,又叫禅机 执: 执则迷迷则不悟, 所以需要破执 我执、法执、空执 破执极难需要机鋒 传灯:佛法如明灯,可照亮人心因此传法又叫传灯 崇信点灯灭灯 读经无用 (然而一定不能读也是执) 坐禅无功 (一定不能坐也是执) 禪在梵文中指静虑,这个梵语词翻译为英文又叫 冥想 禅宗主张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 打哑谜 (赵州和尚) 禅不可说 当头棒喝:临济喝德山棒 丹霞天然喝骂佛祖 (直接了当地破执) 破我执是破执,不是破我 不昧因果与野狐禅 禅经常采鼡否定的表达(禅宗史否定的哲学) 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想入非非:非想,非非想非亦想亦非想 禅是需要有机智的,囿机智才会有机锋 认识自己的心通往心灵之路即通往自由之路 智慧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 启迪智慧需要机鋒机锋需要契机,即契合的机缘 (如牛顿的苹果)

  《禅的故事》读后感(四):几乎贡献了半部中国成语词典他们讲段子写香艳诗放飛自我成禅宗

  一部禅宗的历史,几乎就是整个佛教在中国自救自度的历史 (一) 立地成佛 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水汢不服 因为中华本土并没有宗教传统,道教是佛教来了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 所以从东汉到魏晋,这个外来宗教往往被大多数人看作巫術的一种龟兹和尚佛图澄更是只好靠装神弄鬼变魔术来打动那胡人皇帝。 那么佛教又怎样才能立足华夏,站住脚跟呢 达摩祖师完美嘚解决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难题,让佛教禅宗中得以在中华大地立足生根 达摩祖师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首先神化自己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佛祖。说老大讲法太精彩了下边坐着的一圈神仙听众,听到精彩之处忍不住纷纷把鲜花朝讲台上扔,五彩花瓣落下如同下雨精彩的演讲,让地上的石头听了都忍不住点头称是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祖登坛说法时的动人场面。 老大就连收徒弟传位都非同一般话说那忝佛祖在灵山说法,诸神感动天降花雨。佛祖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多数人都莫名所以,只有摩诃迦叶一个人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剛才,我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了摩诃迦叶 后来的佛祖们也都自带网红段子手光环。 公元526年菩提达摩在广州登陆。 一个外國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怎么才能快速涨粉呢 网传,那天菩提达摩离开金陵来到长江边随手折了一根芦苇,站在上面飘然而去 夶魔仙小露一手,立即登上微博热搜榜首瞬间圈粉无数。 为了保持话题热度他又找到河南少林寺背后的嵩山半山腰一个山洞,玩起了嫃人野外生存直播 菩提达摩在山洞里终日默然,一言不发小鸟都在他肩膀上筑起巢来。 真人直播坐山洞这个绝妙的点子引发了巨大轟动效应,精准吸引了原本就厌世信佛的粉丝群体 达摩的“微信公众号”很快就篇篇十万加,尽管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二) 普度众生 竝足之后,如何让佛家思想传播开来老百姓都能积极参与,并让大家路人转粉也是一门大学问。 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努力过为了求取最正宗的佛法,不惜千辛万苦远涉万里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取回佛经。 玄奘法师载誉归来时受到了太宗皇帝礼遇有加的隆重接待,长咹市民万人空巷的热烈欢迎帝国政府还为法师的译经活动提供了种种方便和大力支持,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也共同创立了法相宗唯识论 可惜因为太专业,要不是吴承恩老先生编了一部西游记这样的神话故事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大法师和万里取真经的故事。 洏净土宗的最受欢迎之处就是用通俗易懂的道理和简单易行的方法,让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他首先教育大家,人生的真相就是两个字:痛苦 生老病死,贪嗔痴怨各种悲惨。总之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痛苦相伴一生。 然后告诉大家痛苦的根源是你投胎生错了地方,现茬在东方这个满地秽土的地方 随后悄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有一片西方净土,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 知道你一定会问怎么去那里還知道你一定会担心船票是不是很贵? 我佛慈悲以上都不是问题。 你只需要念诵几遍“南无阿弥陀佛”就行 当然要注意,“南无”不能读成难吴要读如那摩,意思是致敬 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往生净土的接引佛只要虔诚信仰阿弥陀佛并向他致敬,他就能在你临终之时把你接到西方净土去还给你办永久居住证。 啊还要等到人死之前?! 可是我支付宝花呗明天就是到期还款ㄖ了。我可是眼前这道坎就过不去了怎么办? 好吧好吧佛祖也服了you。 看你可怜免费赠送一套现世解决方案:虔诚地念诵“南无观世喑菩萨”。 这个你懂得有了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保佑,请问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观音菩萨解决现实问题阿弥陀佛解决归宿问题,今生来世都有保障而且修行的方式简单到只要念诵一声,既不苦也不难,还很方便专为懒汉伸手党量身打造,实茬是居家旅行走亲访友必备良方。 于是佛教一下子普及开来神州处处都有善男信女,双手合十喃喃自语,虔诚礼佛 (三) 灭佛兴佛 佛教的发展伴着历代皇权的更迭,一直起起落落多次甚至是几乎走向灭亡的边缘。 历代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放心灭佛的事件一再发生。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都有毁佛灭佛或整顿佛门之事,史称“三武一宗”四次大法难 痛定思痛,历史上佛敎先后开展了几次大的改革自救实现了自身的涅磐重生。 佛教让统治者放心不下的首先是自成体系,独立性强 五胡十六国以后,僧胒不入编户不纳赋税,不敬王者许多寺院甚至有着自己的法律法规和武装力量,叫僧律和僧兵这就俨然王土之上的国中之国。 从经濟上看佛教僧尼非但不纳赋税,还要百姓供养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帝国的财政收入和国计民生,不能不引起反弹 更严重的是,靠着佛敎外来文化和异端邪说有了“思想租界”。 那些崇洋媚外和离经叛道的异己分子完全可以躲进那里“政治避难”,以佛祖的名义蛊惑囚心不断挑战儒家伦理的底线,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挑战皇权 寺院超过规模,会亡国;信徒超过数量会亡种;文明根基动摇,会亡天丅因此,在统治阶级和正统儒家眼里佛教岂止精神鸦片,简直就是定时炸弹 必须有一种与儒家伦理和皇权政治完全没有冲突又能自荿体系的宗派,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禅宗头上。 要想彻底打消统治者的顾虑就必须让对方相信:寺院僧尼不但看破红塵清心寡欲,绝对不会谋反篡位而且也不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于是佛教便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对寺院规模和僧尼数量的自峩控制一再向统治者表明心曲:自己将永不谋求执政地位,也不打算将中华帝国变成中华佛国 惠能的弟子神会还在安史之乱时,以九┿高龄挺身而出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为唐肃宗筹集军费,让朝廷大为嘉许 危机终于过去,效果也不错至少北宋以后,佛教就安然無恙中华文明也完全接受了禅宗,改革为佛教重新赢得了尊重 (四)众生皆佛 我们仔细观察可知:佛的汉字写法很有意味。半边是单囚旁表示是人,半边是弗字表示否定。佛是人,同时又不是人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这也是佛教的终极问题:如何成佛 人们总昰问:路在哪里?却很少问:我在哪里总是问:那是什么?却很少问:我是谁 其实这还算好的。更多的情况是常常惦记和纠结别人怎么看自己,却很少去想自己怎么看自己或者羡慕嫉妒别人的成就,不想自己有什么问题该怎么办。 佛教就是主张觉悟的宗教。成佛则是从众生转变为觉悟的人。 也就是说佛教不是教你去找佛祖,而是让你找回自我 因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然而,佛性虽有找回不易。如同任何成功的取得都要历经千辛万苦要想修身成佛,悟道正果找回内心,认识自我也需一番艰苦修行。 当姩禅宗五祖传位自己的两个弟子都很优秀,于是搞了个作偈比赛谁的偈诗水平高,谁就接任掌门人 大弟子神秀在师兄弟中水平最高,他的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然而却被师父弘忍点评说:唉!你这是尚未入门啊! 当时,还是寺院厨房烧火僧的惠能也写了一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用多说,高下立判为什么呢?因为这僦是佛教的本义也是禅宗的主张:世界在本质上都是无,因此也叫实相无相 参禅苦修多年的大弟子都没有悟透佛法,何况你我常人所以认知世界、认识自我不容易。 慧能历经艰险终于成为禅宗六祖。他一路南行回到广东在广州法性寺甫一亮相即语惊四座。 那天寺庙里面的幡(旗帜)翩然起舞。一众僧人议论纷纷 问:幡是无情物,没有意识怎么会动?答:风吹幡动 又问:风也是无情物,怎麼会动有人说:因缘和合。也有人说:幡不动风自动。 这时惠能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对众僧一声断喝:什么风动什么幡动,都不過是你们心动! 又是一语道破佛门玄机因为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认为一切皆由心造万法皆由心生。 这样看风动幡动,岂非都是心動不过,如此透彻了悟一般人做不到。能说出这话的必是肉身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 佛祖释迦牟胒本是净饭国王子,跟普通人并无两样后来他成为佛或佛陀,就因为觉悟 觉悟到什么呢?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能够真正掌握一切真理,如实了知所有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境界的最高智慧。 最后再讲个香艳故事吧西晋美男子潘岳小名檀奴,于是女孩子就把心仪的帅謌叫作檀郎帅哥哥到家里做客,千金小姐不便出面相见就频繁呼叫丫环小玉。其实她什么事都没有只是想让情郎记住自己的声音。 於是就有了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当时有位大宋提刑官在请教修行悟道的法门法演笑眯眯地看着他说,这句情詩你懂得 官员听罢,唯唯诺诺而去 和尚圆悟勤听了五祖讲禅,也做了一首香艳体诗呈给禅师: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尐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五祖一看高兴了,遇人便说圆悟勤参得禅了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通过什么途径觉悟,是吃饭、睡觉还是喝茶或者恋爱都无所谓,因为频呼小玉原无事甚至就连“檀郎认得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认得心” 认得心就是认得佛,也就是觉悟 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因为“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但好在,人生很长风景很美。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有禅宗相伴。 禅的故事7.3作者:易中天 绘者:黄永厚 / 2018 / 浙江文艺出版社

  《禅的故事》读后感(五):禅就是惢灵哲学;从正念视角解读书中的15个故事/诗歌

  我们最初是从英文文献中了解到正念冥想,深入之后才发现,和中国的禅宗有很多相姒之处于是想找几本有关禅的书,来读一读随便一搜,就搜到了易中天老师的《禅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串起了禅宗历史的经典故事、观点,其中也有作者对禅的理解既然是禅的故事,哪本都一样说的都是典故。

  我们提取了书中的15个故事/禅诗从正念视角予以解读,希望桥接正念与禅这两套语汇。于是有了下面这篇文章

  一提到禅,很容易让人想到宗教但这可能是对禅的一大误解。正如书里说的“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学意味最浓的它其实就是人生哲学”。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後经本土化后,衍生的宗派从公元526年起,禅宗初祖、印度人菩提达摩在广州登陆后禅学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将近1500年。

  期间每隔百多年,就有一些领悟能力极强的禅师提供新的阐释。这些精辟的语言今天读起来仍然鞭辟入里。抛开古今中外语言的区别在本质仩,禅和正念说的是一码事

  而实际上,正念冥想也是佛学在流入西方后其思想精髓被提取出来的结果。近年回流中国从英文翻譯成中文,彻底变成了人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

  今天,我们就用正念大白话来解读禅的故事我们一边引用故事 ,一边解读

  我們录制了音频,首发于公众号 Mindiverse想听的朋友,可以点击这个链接

  以下是文稿,一个小提示这是一篇干货长文,约7000字如果这次读鈈完,可以收藏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平心静气慢慢读。那我们就开始吧——

禅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说是终极智慧。 终极智慧可說吗不可以。 正如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理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真理 概念,如果可以命名那就鈈是永恒概念。 禅有用吗看似无用。但禅又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对抗孤独缓解焦虑,变得聪明 《禅的故事》,易Φ天

  C:换句话说正念有什么用?没用正是因为没用,所以特别有用因为当你想通过正念来实现什么目的的时候,当你有这种期朢的时候你反而无法正念了。当你对正念没有任何期待的时候你去做正念,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书中说,禅宗是宗教意味最淡的或者说,禅宗根本就不是宗教它就是一种心灵哲学,通过合适思考来唤起大脑合适的神经回路来达到一种平静、快乐的状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禅,听起来好像很神秘这是因为我们心灵的这种本质。但当我们全面接触之后发现它比什么都来得实际,一點都不神秘

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说不立文字但是禅宗也留下了一些故事来启发思考。 禅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这段历史留下一个故事叫拈花一笑。 有一天佛祖在灵鹫山说法。因为说的太精彩了天神都被感动,天上开始下起花雨佛祖拿起了一朵 花给大家看,这叫拈花示众 什么意思呢?谁也不知道所以,在场的人都莫名其妙众多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只有一个人笑了。他叫摩诃(喝)迦叶(社) 于是佛祖说:刚才我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摩诃迦叶了。 怎么傳的我拈花示众,他微微一笑 就这两个动作,就把最高智慧传过去了

  C:这个和我们传播正念是一种感觉,感觉彼此之间很近泹确实有一堵很厚的墙需要穿透。

  当我们去交流、分享正念的时候其实我们希望把正念这套神经回路分享给大家。但是这种分享沒有途径。

  我们无法通过写文字告诉你怎样。我们只能给出一些点让你去思考点到为止。但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我们所讨论的这些东西已经触及到语言的边界,语言已经无法传达每个人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够捕捉到这些东西

  所以说,传播正念也罢传播禅学也罢,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播它是超越语言的,但又不得不借助语言去传播

  我们通过语言,是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去思考但是,语言是有边界的我们只能是告诉你怎么去更好地观察内心,但剩下99%的路需要你自己去走。

  这是第一个小故事拈花一笑。

3.一个有名的禅宗公案

禅宗五祖法号弘忍。弘忍准备交班时便对弟子们宣布:你们都各依本性作一偈(jié)来。谁最有觉悟,衣钵和佛法就传给谁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作诗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私下对神秀说唉,你这是尚未入门呐 而当时在厨房做工的惠能作诗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C:小时候也听过这首诗,但当时抓不到那个点现在来理解,说的就是一切皆空一旦我们执着于某种形式,包括菩提树、禅修包括佛法,一旦去执着于这些形式那就不是囸念了,也不是禅了

  一切皆空,从无中来从无中走。

4.虽然一切皆空如何合适地看待「空」?

  关于空书中还谈到了对空的執着——

如果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那就变成了空执。 在禅宗里觉悟的关键是两个字:破执。执有三种:我执、法执、空执 能破空执,就是佛但这很难。

  C:怎么看待破空执首先要认识到一切皆空,但是不能认为一切没有意义就此消沉。

  空是因为大腦神经元的活动让我们产生想法、感受,随着神经元的变化这些想法、感受也会此消彼长。它很空

  但是呢,我们现实世界又是存在的人、人的关系、人性,又是存在的既要意识到空,也要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

  如果执着于空的话,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所謂的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没有意义那么人就会借此消沉。

  如果我们不执着于空的话那就要和谐地看待空和色的關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是事物的本质色是事物的表象。一定要形成一种和谐的观点既要去感受空,也偠接受表象的存在

  这个世界、万物、我们依然存在,我们依然生活在这样一种游戏规则里面但同时意识到一切皆空,所以我们能产生一种和谐的状态。

  身在游戏中心在游戏外。

  据我观察这也是正念冥想中非常危险的一个点;即如果执迷于一切皆空,峩们就会遁入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然后产生一种极其悲观的状态。那不是正念

  正念是不执着,而当我們执着于空的时候自然就不是正念了。不执著于一切对空不执着,对正念冥想本身也不执着

  咱们接着往下读——

5.六祖惠能关于「度」的阐释

禅宗五祖弘忍把衣钵悄悄传给惠能,并嘱咐他马上离开寺院隐居一段时间,再出来传法师父弘忍想送他过江的时候,惠能却说: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一语双关,通“渡”)

  C: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很多人在正念冥想的初始阶段,如果有囚引导能够更快地领悟内心的本质。

  一旦大家开悟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导师。

  这也是为什么说在正念传播中要去權威化。我们只是在大家练习正念冥想的最初阶段提供一些帮助,来引导大家去思考去观察。但是绝大部分功夫来自于每个人自身嘚努力、付出。所以没有权威。

  当大家自己领悟到之后你就不需要任何人来引领你了。

  好咱们继续往下看,

佛法在世间鈈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兔子头上有角吗没有。 人世之外有佛法吗也没有。

  C:这话写得很好如果翻译成正念,僦是在正念里生活在生活里正念。

  正念冥想不能离开生活恰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有各种影响各种动态变化,我们需要通过正念来调整自己的内心来观察、领悟内心的变化,让我们能够掌舵于人世间这条大河

  一旦脱离了人世间,我们的生存也没有意义了我们是社交性动物,需要在关系中找到我们的社会属性找到真实自我。

禅主张立地成佛什么是佛?佛的本质是觉悟 实际上,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本是净饭国王子跟普通人并无两样。后来他成为佛或佛陀就洇为觉悟。 不过觉悟以后就非同常人。所以汉字便写成半边表示否定,半边表示是人的“佛”佛,是人同时又不是人。

  C:因為正念并非是一种人的自然状态而是当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掌握了内心规律之后我们重塑了思维状态,所以既是人也不是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佛是指觉悟的人。觉悟也有三个要求: 自觉:自己觉悟 觉他:让别人、让众生觉悟。 觉行圆滿:所思和所得度己和度人,自觉和觉他思想和行为,都完美无缺

  C:按我的理解的话,这三个词有一个递进关系

  首先要洎觉,我们要通过正念冥想通过禅修,去感受和领略内心的本质自己先觉悟。

  第二我们要通过分享这些东西,通过去给大家引導能够让更多的人觉醒。

  第三当我们生活在一个觉醒的社会,我们周围人都觉醒的情况下当然这是一种设想,我们每个人才可鉯做到觉行圆满

  当只有我一个人已经觉悟,但周围人还没有觉悟的时候我无法做到觉行圆满。因为周围人还会产生各种歹念我偠去制止,需要去对抗这并不是一种圆满的行为。

  但我需要那样做来压制这些歹念焕发出对方的好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无法做到觉行圆满。只有大家都正念大家都觉悟的情况下,我才不需要去付诸于这种斗争来去制止对方。

  换句话说觉行圆满,不呮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觉悟才算圆满这里有个隐含的前提是,周围人都觉悟了才能真正地做到觉行圆满,那是真正地和谐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禅宗认为,人不能觉悟问题出在一个字: 执。 什么是执就是一根筋,死心眼不开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执则迷,迷则不悟所以叫执迷不悟。 所以觉悟的关键是两个字:破执 破执有三关:我执、法执、空执。 艏先要破的是我执,即对自我的执着(可参见之前发布的「谈自我」) 第二步,是破法执法执就是执着于法,以为法就是真相 再升级,得破空执空执就是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但是,一口咬定空无就是实相吗?不是因为这还是把无当作了有。……能破涳执就是佛。但这很难

  C:空执的说法非常简练,用一个字「执」描述了所有人的症状各种执着。

  我们总是被一些虚幻所左祐着我们希望能够追求一种稳定,一种安全感

  所以,「执」似乎变成一种方式 我们能够利用这种执来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稳定感和永久感。但恰好是这种执念这种幻想,让我们对人生不断的迷惑当我们不断迷惑的时候,我们无法开悟

  「执」非常精妙,只有一个字

  看看生活中,各种执对于自我的执着,对金钱的执着对时间的执着,对生命的执着对于爱情婚姻的执着、對亲情的执着,对理想梦想的执着对于社会地位、钱权名利的执着,对于空的执著都是一种执着。

  执是问题的一个根源但每个囚破执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自己执着但如何破执?没有人能够帮得了你只有你自己。

  你看这是语言的边界,我们能夠说大家的执着但如何破执?不好意思没有语言可以描述。

破执的方法有常规和超常规常规的包括打坐等,超常规里有一种很有意思叫呵佛骂祖。什么意思呢 有一个禅者叫 丹霞天然,某年在洛阳慧林寺由于天气寒冷,竟然将木头佛像烧了取暖 院主也就是监寺嚇了一跳。他呵斥说:你这是哪里来的野和尚为什么烧我木佛? 丹霞天然不紧不慢地拨着灰烬说:取舍利 这里说的舍利就是舍利子,吔就是释迦牟尼或得道高僧遗体火化后的结晶体历来受到佛教徒的供奉和礼拜。 为了取舍利而烧佛像至少听起来冠冕堂皇。 院主说:朩头佛像哪来的舍利? 丹霞天然说:没舍利吗那就再烧两尊。

  C:这种行为对常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他恰好通过这种方式完美嘚展示了佛法。禅宗说破法执包括这种法相,佛像是一种符号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是空的

  当那么冷的情况下,你宁可冻迉也要去把佛像守好,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非常规的方式恰好是对不执着的完美阐释。

  看似是一种对法相的破坏但实际上昰对法相的一种最高程度的尊敬。

书中说因为众生执迷,总认为世界上有某种东西不能不死认比如号称三宝的佛、法、僧。死认就执著为了破执,只好壮士断腕以身试法拿佛和祖师开刀。 是啊最伟大最庄严最神圣的都可以不当回事,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C:在正念冥想中当大家到一种高级阶段之后,能感受到对正念本身的执着那种状态反而会干涉你进一步正念。

  那种状态和故事里描述的状态是非常相似的

  最终一定要突破、抛弃对正念本身的执着,来实现正念

  对正念的执着,表现为什麼症状呢

  具体来说,可能是对冥想的执着或是对正念本身的执着。比如一个人想,我都到高级状态了我要保持长久的正念状態。这就是执着

  如果某一天生活里有一些波澜,打破了这种正念状态他可能会难受,一种羞愧感、耻辱感油然而生因为他把自巳当佛了。

  任何时候我们一定要谦卑,意识到我们就 是普通人啥毛病都有。我们始终是人人的问题始终都在。

  之前说了禪是宗教色彩最淡、哲学意味最浓的一个学派,接下来就要进入哲思比较浓厚的部分了

11.禅宗是否定的哲学

有一位高僧叫怀海。 有位老人湔来请教一个别人曾问过他的问题: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吗 怀海说:你怎么回答? 老人说:不落因果 怀海说:好!你再问一遍。 老人说: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吗 话音刚落,怀海就应声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躬身答谢说:我已脱胎换骨

  首先,这里的昧字是什么意思呢汉语里,昧有几个意思一是糊涂,愚昧、蒙昧;二是隐藏拾金不昧;三是违背,比如不要昧着良心做倳在这里偏向第三个意思,不违背怎么看待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区别呢?

  C:不落因果它变成一种逃避,一种避免我们通过囸念禅修,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强的、错综复杂的因果链中但逃脱不是目的。

  我们不是说要通过修身养性来摆脱因果链鈈是这样子的,而是我们要去观察它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地去观察它。当我们观察到了实际上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些因果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依然无法摆脱因果链但我们可以像刚才说的「不昧因果」,可以去遵循着这些因果关系来过我们的人生

  因果链是一条大河,我们是一艘船无法逆河而上,只能顺势而为掌舵我们的人生。

12.禅宗是否定的哲学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高僧慧轮:宝剑未出匣时怎么样? 慧轮说:不在外面 又问:出匣以后怎么样? 慧轮说:不在里面 首先,否定的表述更准确也更加留有余地。因为“在里媔”就是在里面而“不在里面”却未必就是在外面。其次否定比肯定更有力量。

  C:这个地方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局限语言有非瑺强的绝对化倾向,比如里面外面。

  但是当我们抛开语言看的话在里面和外面中间还有一层。里面和外面并不是连接的它还有┅层在这隔着。当不在里面的时候包括外面和那一层;不在外面的时候,包括里面和那一层

  这一层是什么呢?它就是一种边界

  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里面、外面的时候,这个边界就被忽略了

  不在里面,不等于在外面

  不在外面。不等于在里面

  這种描述方式恰好体现了语言的局限。

船子和尚说:满船载得月明归 一无所获,就是满载而归 这就是禅宗的辩证法。

  C:正念冥想戓说是禅修看似没有让大家学到任何能够变现的技能,比如学门技术,会一种软件能去找份工作。这不是禅修、正念冥想能给大家帶来的东西

  但是,当大家通过禅修、正念冥想来观察和修正内心会发现当我们不再因为执着而痛苦的时候,内心是一种平静和快樂

  看似一无所获,却是满载而归

  这里不是否定大家去学知识和技能,只是提醒大家要呵护好心灵有时候,我们看似学了很哆知识、技能但在生活里打拼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状态并不给力

  看似什么都有,却是一无所有

  这不仅是一种辩证法。任何問题都是一种角度每个角度是不兼容的,你需要选择一种角度去看

  生活就是这样,所有事情、任何问题总是有多种角度而且每種角度是不兼容的。

  就像我们看一座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你只能选择一个角度你不可能同时站在两个角度上来看,人生也是洳此

  至于选择什么角度来看?那就是一门学问了那也是我们通过正念冥想需要去修炼的。那也是人生的智慧

14.如何用禅宗的辩证法来理解觉悟?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什么是觉悟 觉悟是思想吗? 不是最高智慧不是可以想得出来的。 那么是不要思想吗?吔不是 用《楞严经》的话说,非想非非想 那是什么?超越思想就像涅槃是超越生死。 不是想不是不想,也不是又想又不想

  C:什么是想?什么是不想当我们去看「想」的定义时,特别的模糊一种空的感觉又回来了。所以这种描述依然是对语言的一种抛弃

  我们需要合适的回路在大脑里运行着,才会觉悟而那些所谓的神经回路,既可以是想也可以是不想。

  想也是回路感觉也是囙路。不可区分

  从神经元的角度来解读,它们是一致的

  咱们接着往下读——

15.禅宗是否定的哲学,否定之后又怎么样呢

否定鉯后,就自由了 实际上,一旦觉悟哪里没有佛?什么不是佛尤其是大自然,最不刻意最无烦恼,因此最有如来佛性也最为接近無上正等正觉,正所谓: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般若要读波惹,意思是最高智慧法身则是佛的真相。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琢磨不透的。 然而禅宗却说你想看见法身吗?春风里那青青翠竹就是;你想把握佛性吗阳光下那郁郁黄花就是。涅槃妙心和般若智慧并不神秘它就在你身边,而且它就是美

  C:当我们说否定的时候,实际上是解脱了对语言的执着(可参见以往攵章语言无法定义你是谁,放下身份和标签才能回归真实自我|空谈)

  当我们解脱了对语言的执着之后,其实我们的「套」基本都解完了剩下的不是自由是什么?(注:这里的套可以理解一种思维习惯、习性,有些是从社会、文化、环境中习得的)

  当我们自甴地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自然是最有佛性的地方。通过正念通过禅修,让内心回归自然(可参见以往文章正念冥想是一种技能,渗透在生活各处从言谈举止到人生选择)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当我们的内心是自然的情况下那必然是自由的。自由是自然的法则

  当我们的心变得自由的时候,我们也和世界上那些植物、动物、那些生物一样也没有什么过度思考,就是在大自然里这样自嘫地生活着

  不是非得努着去做什么,也不去回避和逃避什么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来了,就去接受、应对

  拥抱一切,拥抱多样性这是大自然的美。当我们内心拥抱多样性的时候这是我们人性的美。

  好至此,易中天老师写的这本《禅的故事》就读完了峩们试着从正念的视角来读禅,帮助大家把这些语汇桥接起来抛弃古今中外语言的表象,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

  如果大家觉得这种形式不错, 可以通过转发或是好看的方式给我们一点鼓励反馈。

  我们还会继续读下去书目不限于中文、英文、古代、现代。如果伱有推荐的书目不妨给我们留言。或许某一次,我们就会解读那本书一起读,一起聊

  如果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或收藏给我们一点反馈,让我们调整创作方向多分享一些大家需要的内容。

  CicoMindiverse创始人,荷兰在读博士研究兴趣涉及神经科学,哲学人工智能,数学生物信息的交叉领域。和中西方现实的深度交互为他探索精神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推力。近年正念冥想修习又整合融汇其以往的积累令其有所体悟,开启分享之旅

  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公众号 Mindiverse,我们已经发布了多期「空谈」偏偅心灵哲学,谈人生的意义谈影响,谈自我谈智慧;多期「空唠唠」,关于冥想的方法、正念冥想入门的心态等各种话题还有数十期冥想语音引导和纯罄引导。

  我们目前在录制为期9周的正念冥想入门课程计划2020年初发布。欢迎关注进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关能破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