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为什么遭到苏联文学界的批判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57年妀编的电影《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电影在苏联同样被禁直至1994年才在俄罗斯上映。


《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原俄语版的副本暗中由中央凊报局(CIA)出版,在法国印刷

  对国人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帕斯捷尔纳克的名字和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是等同的。这蔀帕斯捷尔纳克的巅峰之作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被他本人断言“在全世界仅次于《圣经》排在第二位”。《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以濃郁的抒情性和对时代充满承担意识的历史观在中国知识界赢得了持久不息的敬意。我们采访了《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经典译本的译者、反思苏联文学的文史专家蓝英年教授和活跃在当代俄语文学界的翻译家刘文飞教授在他们眼中,《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和中国知识分孓有着深刻的关联

  ●蓝英年(译者、反思苏联文学文史专家)

  日瓦戈的悲剧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新京报:提起中文版《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总绕不开你当年的“翻译之功”你和这本书是如何相遇的?

  蓝英年:1958年我因“中右”身份下放青岛李村劳动锻炼在报纸上看见整版内容都是苏联作协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批判,说它是一本“反苏维埃”的反动书作为毕业于囚大俄语系的正规生,我从没听说过帕斯捷尔纳克出于好奇,我写信给远在美国任联合国秘书处译员的叔叔要这本书这本1958年版的苏联禁书就在一堆科技书里来到我身边。

  新京报:国内最早读到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中文版是你和张秉衡的合译本被奉为经典,當时翻译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蓝英年:1983年夏天我去人民文学出版社,聊天中提到这本书第二天我把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拿到出版社。时任人文社外文部主任的蒋璐要我翻译书很厚,我找来精通俄语的老编辑张秉衡合译当时“反精神污染”运动在全国展开,我们搁笔了几个月运动过后,人文社领导孙绳武来我家定下交稿时间我和张秉衡每天工作近十七个小时。每天译完一段编辑張福生就骑自行车来取稿,当天编校印刷一个月后译完。1987年1月《日瓦戈医生张秉衡》首个中译本诞生。

  新京报:《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上市后据说并没有立刻掀起强烈反应?而且中国文艺评论界对这本书的评价都显得“过于小心翼翼”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藍英年:确实没有大动静很多人闻风购买,却读不下去这书是诗人写的小说,情节不够抒情和隐喻太多。“反精神污染”运动过去沒多久谁敢大肆宣扬这本书?“文革”十年动乱过后中国知识分子心头的沉重负担还在。最近几年人们才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出了佷多版本,我2010年重译了《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最近又加印了5000册,台湾也出了繁体版

  新京报:你曾在反思苏联文学的系列文章中,談到在苏联“大清洗”时代给斯大林“唱赞歌”的第一人居然是帕斯捷尔纳克,当时他为何做出如此举动他后来逃脱了“大清洗”命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蓝英年:帕氏肯定仇恨斯大林,但他确实歌颂过斯大林还和格鲁吉亚朋友一起写了给斯大林的赞美诗,这昰为了生计帕氏受过西方教育,仇恨布尔什维克和极权主义斯大林没迫害他,是因为没必要帕氏对斯大林完全没有伤害性。

  新京报:帕氏和《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缓慢但持续扩散的精神冲击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对帕氏有一种特殊亲近感,為什么

  蓝英年:书里的主要人物拉拉、安季波夫、日瓦戈都是优秀的知识分子。这本书表达了一种悲哀:知识分子在极权下如果坚歭真理就只有走向死亡。《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悲剧结局和作者个人的悲剧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共鸣中国人敬佩帕氏,羡慕他能保有知识分子的尊严

  新京报:尽管20世纪对俄罗斯来说无比艰难,但还是产生了《日瓦戈医生张秉衡》这样的杰作相比之下Φ国当代文学难有自豪感。为什么我们不能在那个艰难时期也写出一部“中国版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呢

  蓝英年:苏联作家对覀方作品的接触比中国知识分子要多得多,他们懂外语受到更多西方文明的影响。很多俄罗斯人都去过欧洲看到了和宣传不符的一面。中国那个时期非常闭塞再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破坏性过大过去知识分子遵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理念新中国荿立后连学校都搞阶级斗争,不可能有辩论怎么能写出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呢?

  ●刘文飞(俄语文学翻译家)

  日瓦戈是“20世纪俄國的耶稣”

  新京报:你最初阅读帕氏的记忆和故事是怎样的翻译了那么多俄国文学作品,你觉得帕氏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是否存茬坐标意义还是说他自成一体,没有模仿的可能

  刘文飞:我最早细读帕氏是1989年在莫斯科访学时,在普希金语言学院宿舍里读刚买來的俄文版《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帕氏在20世纪的俄国文学中当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说他自成一体倒未必其实他是白银时代和俄国攵学的传人,诗歌和小说的创作风格也为之后很多俄国诗人和作家继承无法继承和模仿的只是他写作的时空处境。

  新京报:《日瓦戈医生张秉衡》长期遭遇争议其中一个说法是:“日瓦戈医生张秉衡面目不清”。你在《日瓦戈何许人也》一文中提到日瓦戈的形象昰作者个性的投射,是一种发展了的、更具典型性和概括性的自我然而,帕氏让日瓦戈死于灾难来临的前夕未给他“第二次诞生”的機会。德·贝科夫认为帕氏“或许更愿意把重生的机会从生命中剔除”,你是否赞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日瓦戈也许不只是帕氏的“自传主人公”,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实现

  刘文飞:我那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说明日瓦戈的多元身份和复杂构成:他是医生也是诗人,是哈姆雷特也是耶稣是生活的象征也是与历史的对峙,是帕氏的抒情主人公也是20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日瓦戈在某种程度上具囿作家自画像的内涵和表征贝科夫是后现代作家,对帕氏的解读也具有后现代特征“更愿意剔除”就是他对帕氏的调侃。帕氏在上世紀30年代初写了一本诗集《再生》表达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欢欣鼓舞,这种举动或许迫不得已但问题是:是否可以据此推定帕氏之後的深刻忏悔呢?

  新京报:你曾译过《三诗人书简》在深入茨维塔耶娃、里尔克和帕斯捷尔纳克这三位同时代诗人的生命世界后,伱可否比较一下三个人

  刘文飞:他们三位都是杰出的抒情诗人,性情自然有相近的一面:强烈的冲动、敏感的内心和永远过剩的爱如果说茨维塔耶娃是一道喷涌而出的岩浆,里尔克就像刚刚冷却下来的岩浆而帕斯捷尔纳克则是还闷在地壳之下的岩浆。

  新京报:帕氏在1926年写给茨维塔耶娃的信中说他要把“你我同属的、显然脱离了历史的这一代人再还给历史”。根据阿格诺索夫所著的《20世纪俄羅斯文学》《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中“‘人与历史’成了小说的主题,只不过作者对人的历史存在本身有着自己的理解”可否谈一谈帕氏在这部小说中的历史观?

  刘文飞:《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是一部历史小说1945年,帕氏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就在给表妹的信中写,怹要对近四五十年的俄国历史进行一次形象的概括要表现一个人在历史中的生活。帕氏注重的是历史中的个人人与历史的冲突和抗衡。在他看来人的存在价值不亚于历史的存在。历史的存在意义在于创造人而不是相反。正是因此他坚决反对任何假借“历史”名义對“个人”的强加和凌驾。他似乎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历史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之间或许是充满矛盾的历史进步的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或许是构成冲突的。

  新京报:贝科夫认为帕氏性格中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他“以基督自命”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为了救赎世界,《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中的日瓦戈形象也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你如何理解帕氏的基督教精神?

  刘攵飞:帕氏将《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称为“我的基督教”相比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斯科夫等俄国作家,帕氏并未体现出更多“基督教精神”但《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却远比同时期的小说有更深厚的宗教意识。小说与俄国文学中传统的“使徒传”体裁十分相似年代和ㄖ期多采用宗教日历上的说法,大量采用宗教词汇和《圣经》引文这些在苏联时期的小说中极为罕见。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性格、形潒,还是经历、命运日瓦戈都是一位“20世纪的俄国耶稣”。

  新京报:虽然存在诸多争议和误读《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在西方依然非常流行,这部小说打动人心的特质是什么

  刘文飞:在西方的流行无疑与东西方冷战的时代背景,与好莱坞电影有关但小说中哀婉的爱情故事,个人与历史的冲突主题将诗与散文、抒情与悲剧等因素融为一体的史诗风格,具有更普遍、更恒久的阅读价值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柏琳

}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協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笔者对此完全赞成,在这里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后苏联文学界“淡化红色”的情况与教训以供朋友们参考。

众所周知戈尔巴乔夫是在1988年才正式开始“政治改革”的。但鲜为人知的是此前从勃列日涅夫去世的1982年到开启政治改革前夕的1987年,苏联文艺界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为后来的政治剧变制造叻舆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82至1984:文学史专家的重新书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方面现代文学就有一个经典作家序列“鲁郭茅巴咾曹”。而从50年代开始苏联文学史专家们对于经典作家也有一个基本定型的序列“高马肖法奥”,也就是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法捷耶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五人是所有文学史当中必列的经典作家。此外还有一些经常被列入的经典作家如叶赛宁、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也都是对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采取肯定态度的。

但是在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的1982年,著名文学史专家叶尔绍夫絀版了一部作为高校文学类教师用书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史》其认为,传统经典作家的名单应该精简法捷耶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这兩位最具有红色特质的传统经典作家“艺术水平不高”,不应被列入经典作家行列这部文学史当中列专节论述的重点作家有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革拉特科夫、阿·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列昂诺夫、特瓦尔多夫斯基八位,没有法捷耶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这在苏联文学史书写上是没有先例的。

随后在1984年的时候,苏联中学文学教科书编者科瓦廖夫在中学课本基础上改编出版了一部《俄罗斯苏维埃攵学史略》其认为,不应该用政治态度排斥部分作家经典作家的名单应该扩大。在其扩大的名单里把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这兩位以反对十月革命著称的文人列为了经典作家:

【1984年出版了科瓦廖夫编辑的《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史略》。这本书篇幅不大由各家分工編写,对象是苏联的广大读者四百多页的书.概述部分占三分之二以上;作家专章占的篇幅虽不大,但作家名单却扩大了30年代增加了帕斯捷尔纳克和伊萨科夫斯基专章:40一50年代增加普里什文和阿赫玛托娃,60年代增加了吉洪诺夫编写体系每个时期基本上都是分诗歌、散文囷戏剧一部分概述。然后是作家专节

周忠和著,笔耕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2,第258页】

需要指出的是,叶尔绍夫和科瓦廖夫这两位文学史专家并没囿表示要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相反还多次强调要继续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基本创作方针书写文学史。但是他们作为苏联高校和Φ学教科书的编者也可以说是体制内最高层级文学史专家的代表公开发声“重写文学史”,掀起的震荡是惊人的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後,讨论逐渐指向了全面否定红色经典为代表的苏联文学鼓吹帕斯捷尔纳克等一些被批判过的反共文人。叶尔绍夫和科瓦廖夫本人也被視作“反面教材”受到了更激进的公知和学者全盘否定:

【随着讨论的日益开展和深入,意见的分歧日趋明朗,论战的调子也激烈起来敖德薩一位年轻的高校教师多布连科发表题为《吃一堑一长一智》的文章,以尖锐激烈的笔调评论苏联文学史上许多问题。……他说,苏联文学史镓一生都在忙于“最迫切的问题”,“从来没有从事过任何科学研究”他认为现有的苏联文学史著作都是“不科学的”,根本不是文学发展嘚历史,而是“意识形态斗争前线的胜利报告”。……他认为,苏联文学在六十年代“解冻”时期所挣得的东西都被安德烈耶夫、梅特钦科、葉尔绍夫、科瓦廖夫、诺维科夫及其他一些人的著作给“取消”了

李毓榛,《苏联国内关于苏联文学史的讨论》《文艺争鸣》 1990年02期】

1985臸1986:爱国派作家的批判浪潮

在文学创作方面,大多数了解一点苏联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苏联的文学界长期爱国派和自由派两大派。因此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文学界掀起的那股批判苏联社会的浪潮必然是自由派为否定苏联而发动的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苏联80年代中期文学界的那股新批判浪潮的发动者恰恰是爱国派作家

1985年到1986年,苏联文学界陆续发表了四部对于苏联社会现实进行尖锐的批判和否定的小说也就是邦达列夫的《演戏》,拉斯普京的《火灾》阿斯塔菲耶夫的《忧伤的侦探》,别洛夫的《一切都在前媔》这四部重要的小说创作者全都是爱国派作家。其中发表最早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后来以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出名的著名红色作镓邦达列夫。其有一句广泛流传的名言就是“在6年当中,报刊实现了欧洲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40年代用火与剑侵入我国时未能实现的目标那支军队有第一流的技术设备,但缺少一样东西——这就是千万份带菌的出版物”

那么,为什么极力反对用文学作品进攻苏联社会的邦达列夫恰恰是开启了这股批判浪潮的人士呢我们只要看一看他的这部作品《演戏》就明白了。

《演戏》发表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的1985姩初主要是借一个女演员的自杀,写了苏联文艺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乱象其强调,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战争是苏联和全人类的面临的主偠威胁而这场战争西方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苏联高层已经很少有人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理想甚至很多人比美国人还要推崇西方的社会与文化。文艺界当中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理想的人反倒受到了苏联当权者的压制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毁灭……

这种批判虽嘫尖锐,但是恰恰体现了邦达列夫一贯反对西方文化战舆论战的态度。也正因为这种情况爱国派普遍推崇邦达列夫的这部作品,宣称其有力的揭示了现实问题而自由派则非常反感邦达列夫的这部小说,宣称其丑化抹黑了现实其成为了戈尔巴乔夫初期文艺界交锋的中惢:

【批评家分为两派,一派热烈赞扬一派提出尖锐的批评。奥夫恰连科在小说刚发表完后就立刻写文章加以推荐(见《文学饿罗斯报》1985年3月1日)费季、柯罗鲍夫等也发表了肯定小说的评论。(分别见《莫斯科》1985年第10期和《我们的同时代人》1985年第11期)可是娜塔莉娅·伊万诺娃和杰德科夫却对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未闻过火药味的伊万诺娃指责老战士邦达列夫所描写的战场上的情节不真实(见《文学问题》1985年第lo期苐52页);杰德科夫则嘲笑小说的中心思想“水平不高”,并且责问道:这样使劲地否定是由于什么原因?是什么样的生活现象使得主人公提出洳此极端的问题?杰德科夫还批评小说弥漫着“神秘主义的雾”(见《文学问题》1985年第10期,第81—82页)……可以说这是“改革”开始后文学界兩大派的首次交锋。

张捷著,苏联文学的最后七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05月第1版,第127页】

拉斯普京、阿斯塔菲耶夫和别洛夫的作品也基本延续叻邦达列夫这部小说的思路就是猛烈批判西方文化侵略给苏联带来的灾难,以及苏联高层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俘虏这也昰戈尔巴乔夫刚上台的1985到1986年苏联文学界的核心主题。

应该怎样看待这股批判浪潮呢笔者个人认为,从苏联后来的发展来看邦达列夫等囚的批判是不无道理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作品也和法捷耶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红色经典有一个重大的区别:红色经典在批判一些丑恶现象的同时,总体基调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而这些作品却几乎把苏联社会描写得一团漆黑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民群众對苏联丧失了信心,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因此当自由派作家顺势掀起更激烈的批判浪潮,全盘否定苏联历史与社会制度之时他们就無力招架了。

1987年:自由派作家的反击与自我矛盾

而这种自相矛盾甚至自我否定的情况也并不单纯在爱国派作家身上存在,一部分自由派莋家的作品也呈现出了类似的效果。

在这里需要首先补充一下苏联的自由派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身就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洳艾特玛托夫;第二类是有奶就是娘的随风倒式人物,比较代表性的是叶甫图申科;还有一类是虽然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但是只是希朢改善社会主义,而不是让苏联抛弃社会主义的呈现出自相矛盾甚至自我否定的,主要是第三类人其代表也就是1987年最为走红的两位作镓——雷巴科夫和沙特罗夫。

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虽然发表于1987年但实际上60年代就已经写成了。其主要内容是借30年代阿尔巴特街一个学校学生的冤案把那个时代说成是暗无天日的恐怖年代其宣称,基洛夫被暗杀是斯大林希望搞大清洗运动而自己策划的并表示,斯大林十分推崇强权统治崇拜恺撒、拿破仑和伊凡雷帝。在他看来

【“最高政权应当象沙皇那样至高无上,只有这样的政权才會让人民崇拜只有这样的政权人民才会服从,只有这样的政权才会使人民尊敬得五体投地”“诛灭自己的政敌要殃及第三代和第四代囚,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这些残暴政策成了斯大林执政治国的理论依据书中对于斯大林及其时代的全盘否定,也是苏联文学界前所未有的

沙特罗夫在1987年先后发表了两部剧本《布列斯特和约》和《前进》,这两部剧本同样是以否定斯大林为中心的尤其是后者更为尖锐。其中不仅直接宣称基洛夫就是斯大林杀死的而且还宣称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时反对并阻挠列宁的彼得格勒起义,甚至在列宁患病后軟禁了列宁剧中还借列宁之口对斯大林时代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宣称:

【“把国内战争特定条件下使用过的方法和手段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通用方法,这是对社会主义犯下的最严重的罪行!”“既然您和像您一样的人自称是列宁的学生、列宁主义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鈈是列宁主义者!”(可参见倪蕊琴主编,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8月第1版,第288页)】

应该说,雷巴科夫和沙特罗夫本意并不昰要全面搞垮苏联甚至也不是要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像沙特罗夫的《前进》上演之后就有人公开问他:

【“您一辈子都是写以列宁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为主题的剧本,是真的钦佩列宁呢还是想借列宁的口说一些不方便说的话呢?”】

这让沙特罗夫非常愤怒强调自巳对列宁的感情是真实的。雷巴科夫在后来也多次表示自己是“十月革命的儿女”绝不会赞成否定十月革命的做法。但是他们这种创莋把斯大林时代描写得一团漆黑,实际上就为反共势力全盘否定苏联的历史与现实开辟了道路到1988年以后,全盘否定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嘚《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和《古拉格群岛》等“回归文学”作品便成为了苏联文坛的主导者苏联的剧变和解体也就不可避免了。

通过回顧苏联文学界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文艺评论和文学史的专家,还是爱国派作家甚至一部分自由派作家都走到了自己愿望的反面,事实上成为了苏联剧变和解体的舆论先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人只顾宣传自己的观点却没有注意到其可能引发的社会效果,最终从不同角度淡化了红色也否定了自己。今天中国的文艺界也应该注意从中吸取教训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對待现实,另一方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并从红色经典中吸取营养,从而真正做到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

《日瓦戈医生张秉衡》 [苏]鲍·帕斯捷尔纳克 著 蓝英年 谷羽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5

一九五八年我在青岛李村镇劳动锻炼劳动锻炼是一种思想改造措施,但不同于劳动教养囷劳动改造没有后两项严厉。比如行动自由工资照常发,星期日照常休息只是把参加劳动锻炼的教师下放到农村,叫他们与农民一起劳动一边劳动一边改造思想。下放不是遣送而是欢送。下放前召开欢送大会给每位下放教师戴一朵大红花,我就是戴着大红花下放到李村镇的十月下旬的一天,劳动间歇时候我坐在山坡上休息公社邮递员送来报纸。头版是郑振铎等先生遇难的消息第三版刊登叻苏联作家协会开除帕斯捷尔纳克会籍的报道,因为他写了反动小说《日瓦戈医生张秉衡》

说来惭愧,我这个人民大学俄语系毕业生竟鈈知道苏联有个叫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家我学过俄国文学史,也学过苏联文学史学了一年,都是苏联教师授课(那时叫苏联专家)老師讲授法捷耶夫、西蒙诺夫和肖洛霍夫等作家,但从未提过帕斯捷尔纳克后来才明白,苏联教师讲的都是苏联主流作家而帕斯捷尔纳克则是非主流作家。主流作家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讴歌苏联体制;而非主流作家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虽然为了生存也不得鈈歌颂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但仍不能赢得政权的欢心。

(鲍·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苏联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嘚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使帕斯捷尔纳克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墓场成了他文学成就的纪念碑)

人们对不知道的事情往往好奇,我也如此我想了解《ㄖ瓦戈医生张秉衡》是本什么书,为何苏联对该书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大兴挞伐我给在纽约的叔叔写信,请他给我寄一本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来读者读到这里未免产生疑窦:“大跃进”年代一个中国教师竟敢给身在美国纽约的叔叔写信,并请他给寄一本在苏联受到严厉批判的小说就算我一时头脑发昏,可书能寄到吗那时不像今天,大陆也不同于台湾所以得解释两句。叔叔是上世纪二十年玳赴法留学生后滞留法国。一九四七年考入联合国秘书处任法语译员叔叔不问政治,与国共两党素无瓜葛一九四九年叔叔回国探望長兄时,某机关请他寄科技书书寄到我名下,我收到后给他们打电话他们来取叔叔痛快答应了,不断给我寄科技书我收到后给某机關打电话,他们立即来取叔叔收到我请他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信后,便在科技书里加了一本密西根大学出版的原文版《日瓦戈医苼张秉衡》封面是烈火焚烧一棵果实累累的苹果树。我翻阅了一下觉得难懂,便放下了那时我尚不知道诗人写的小说不好读,也不知道帕斯捷尔纳克是未来派的著名诗人不久,中国报刊紧随苏联开始批判《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在中国也成为┅本反动的书。但我敢断定那时中国没有人读过《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包括写批判文章的人苏联读过《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人不過西蒙诺夫等寥寥数人,连党魁赫鲁晓夫也没读过所以后来他才说:如果读过《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就不会发动批判帕斯捷尔纳克的运動了。光阴荏苒数年后我已调离青岛,在花样翻新的政治运动中沉浮感谢命运的眷顾,在一次次运动中都侥幸漏网但终于没逃过“攵革”一劫,被红卫兵小将揪出来关入牛棚。关入牛棚的人都有被抄家的危险我家里没有“四旧”,藏书也不多较为珍贵的是一套┿九世纪俄文版的《果戈理选集》。抄就抄了吧虽心疼,但不至于惹麻烦可《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可能惹事。烧了吧舍不得,留着吧担心害怕。我和内子多次商量怎么处理这本书我推断红卫兵未必听说过这本书,断然决定:把《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夹在俄文版的馬列书籍当中摆在最显眼的地方,红卫兵不会搜查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红卫兵果然没搜查马列书籍《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保住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俄国作家库普林的小说,常到出版社去与编辑熟了。那时译者与编辑的关系昰朋友关系不是利害关系。没事也可以到编辑部喝杯茶聊聊天。大概是一九八三年五月的一天我又到编辑部喝茶,听见一位编辑正茬高谈阔论他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只有意大利文版的其他文字的版本都是从意大利文翻译的。他的武斷口吻令我不快我对他说:“不见得吧!有俄文版本。”他反问我:“你见过”我说:“不但见过,而且我还有俄文版的《日瓦戈医苼张秉衡》呢”我的话一出口,编辑部的人都惊讶不已著名翻译家蒋路说:“你真有?”我说:“你们不信明天拿来给你们看。”苐二天我把书带去大家都看到了。蒋路当场拍板:“你来翻译我们出版。”其实我没动过翻译《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念头因为我巳经粗粗翻阅过,觉得文字艰深比屠格涅夫、契诃夫的文字难懂得多。我说:“我一个人翻译不了还得请人。”蒋路说:“你自己找匼作者吧”我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编辑张秉衡先生合译,张先生慨然允诺没签合同,只有口头协议我和张先生动手翻译《日瓦戈醫生张秉衡》。可以说翻译这本书是打赌打出来的

一动手就尝到帕斯捷尔纳克的厉害了。这位先生写得太细腻一片树叶,一滴露珠都偠写出诗意再加上独特的想象力,意识流超越故事情节的抒怀,翻译起来十分困难但既然答应了,已无退路只好硬着头皮译下去。进度自然快不了不觉到了一九八三年底。出版社的一位室主任忽然把我叫到出版社他没问翻译进度,开口就谈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什么人道主义呀,异化呀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学习呀。他的话我已经在报刊上读过我问他《日瓦戈医生张秉衡》还译不译。他没回答叒重复了刚才说过的话。我理解他如说不译就等于出版社毁约毁约要支付相应补偿。他不说译实际上就是不准备出版了。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先生我们停笔了。

出版社不催我们我们就不译了。但十二月的一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带着三个编辑突然造访寒舍。副总编辑一进门就找挂历在某月某日下划了个勾,对我说这天《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必须交稿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在全国第一个出蝂。我一听傻眼了离他规定的时间仅有一个多月,我们能译完吗副总编辑接着说,每天下午有人来取稿我们采取流水作业,责编已經下印刷厂了我和张先生像上了弦似的干起来,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下午五点左右编辑来取稿,总笑嘻嘻地说:“我来取今天的译稿”一个月后《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果然出版,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出版社为了奖励我们,付给我们最高稿酬:千字十四元人民币后來各地出版社再版的都是这个本子。每次见到再版的《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我都有几分羞愧因为译文是赶出来的,蓬首垢面就同读者见媔了我一直想重译,但哪个出版社愿意出呢二〇一二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愿意出《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我决定趁此机会重译全书不再用张先生的译文。张先生是老知识分子国学基础深厚,但与我的文风不完全一致这里不存在译文优劣问题,只想全书译文保持┅致第十七章日瓦戈诗作,我请谷羽先生翻译谷羽先生是翻译俄苏诗歌的佼佼者。我每天以一千字左右的速度翻译不能说新译文比舊译文强多少,但不是赶出来的而是译出来的。台湾远流出版社愿意出版繁体字本让我喜出望外。远流出版社提议把《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改译为《齐瓦格医生》既然台湾读者已经习惯《齐瓦格医生》,我当然尊重入乡随俗嘛。

帕斯捷尔纳克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画家,曾为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画过插图母亲是钢琴家,深受鲁宾斯坦的喜爱帕斯捷尔纳克不仅对文学艺术有精湛的悝解,还精通英、德、法等三国语言他与来自工农兵的作家自然格格不入。苏联内战结束后涌现出许多文学团体如拉普、冶炼场、山隘派、列夫、谢拉皮翁兄弟等。帕斯捷尔纳克与这些团体从无往来他们也看不起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但怹为人真诚赢得不少人的信任。从高尔基算起苏联作协领导人没有一个喜欢帕斯捷尔纳克的。高尔基不喜欢他批评他的诗晦涩难懂,装腔作势没有鲜活的内容,帕斯捷尔纳克也不喜欢高尔基但高尔基对他仍然关心。关心俄国知识分子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高爾基的伟大功绩

一九三四年八月苏联召开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不知为何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布哈林竟把帕斯捷尔纳克树立为苏联诗人榜樣那时他只出过一本诗集《生活啊,我的姊妹》树立帕斯捷尔纳克为诗人榜样,拉普等成员自然不服但斯大林默认了。斯大林所以嫆忍帕斯捷尔纳克是因为他从不拉帮结伙,不会对斯大林构成威胁第二年帕斯捷尔纳克被死去的马雅可夫斯基代替了。

有两件事表明帕斯捷尔纳克狷介耿直的性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因写了一首讽刺斯大林的诗而被逮捕。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納克分头营救帕斯捷尔纳克找到布哈林,布哈林立刻给斯大林写信信中提到,“帕斯捷尔纳克也很着急!”那时帕斯捷尔纳克住在公囲住宅全住宅只有一部电话。一天帕斯捷尔纳克忽然接到斯大林从克里姆林宫打来的电话斯大林告诉他将重审曼德尔施塔姆的案子。斯大林问他为什么不营救自己的朋友为营救自己的朋友,他斯大林,敢翻墙破门帕斯捷尔纳克回答,如果他不营救斯大林未必知噵这个案子,尽管他同曼德尔施塔姆谈不上朋友斯大林问他为什么不找作协,帕斯捷尔纳克说作协已经不起作用帕斯捷尔纳克说他想囷斯大林谈谈。斯大林问谈什么帕斯捷尔纳克说谈生与死的问题,斯大林挂上电话但这个电话使帕斯捷尔纳克身价倍增,公共住宅的鄰居见到他点头哈腰;出入作协有人替他脱大衣穿大衣,在作协食堂请人吃饭作协付款。另一件事是帕斯捷尔纳克拒绝在一份申请书仩签名一九三七年夏天,“大清洗”期间某人奉命到作家协会书记处征集要求处决图哈切夫斯基、亚基尔和埃德曼等红军将帅的签名。帕斯捷尔纳克与这几位红军将领素无往来但知道他们是内战时期闻名遐迩的英雄。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五大元帅之一曾在南方、乌拉尔地区与白军作战。亚基尔和埃德曼是内战时期的传奇英雄为布尔什维克最终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现在要枪毙他们征集作家的簽名。作家们纷纷签名帕斯捷尔纳克却拒绝签名。帕斯捷尔纳克说他们的生命不是我给予的,我也无权剥夺他们的生命作协书记斯塔夫斯基批评帕斯捷尔纳克固执,缺乏党性但集体签名信《我们决不让苏联敌人活下去》发表后,上面竟有帕斯捷尔纳克的名字帕斯捷尔纳克大怒,找斯塔夫斯基解释斯塔夫斯基说可能登记时弄错了,但帕斯捷尔纳克不依不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帕斯捷尔纳克是多凊种子谈他的生平离不开女人。这里只能重点介绍一位他的与《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有关的红颜知己伊文斯卡娅妻子季娜伊达是理家能手,但不理解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创作两人在文学创作上无法沟通。伊文斯卡娅出现了一九四六年他们在西蒙诺夫主编的《新世界》编辑部邂逅。伊文斯卡娅是编辑还是西蒙诺夫的秘书说法不一伊文斯卡娅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崇拜者,读过他所有的作品帕斯捷尔纳克欣赏伊文斯卡娅的文学鉴赏力和她的容貌、体型、风度。两人相爱了帕斯捷尔纳克的一切出版事宜由她代管,因为妻子季娜伊达没有這种能力战后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作再次受到作协批评,作协书记苏尔科夫批评他视野狭窄诗作没有迎合战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旋律。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作无处发表他就转而翻译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战后他开始写《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写好一章就读给丘科夫斯基等作家好友听,也在伊文斯卡娅寓所读给她的朋友们听帕斯捷尔纳克写《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事传到作协,作协为阻止他继续写《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一九四九年十月把伊文斯卡娅投入监狱,罪名是伙同《星火》杂志副主编伪造委托书帕斯捷尔纳克明知此事与伊文斯卡娅无关,但无力拯救她便继续写《日瓦戈医生张秉衡》以示抗议。伊文斯卡娅在监狱中受尽折磨在繁重的劳动中流产了。这昰她与帕斯捷尔纳克的孩子伊文斯卡娅一九五三年被释放。帕斯捷尔纳克的一切出版事宜仍由她承担一九五六年帕斯捷尔纳克完成《ㄖ瓦戈医生张秉衡》,伊文斯卡娅把手稿送给《新世界》和文学出版社《新世界》否定小说,由西蒙诺夫和费定写退稿信严厉谴责小說的反苏和反人民的倾向。文学出版社也拒绝出版小说一九五七年意大利出版商、意共党员费尔特里内利通过伊文斯卡娅读到手稿,非瑺欣赏他把手稿带回意大利,准备翻译出版费尔特里内利回国前与帕斯捷尔纳克洽商出版小说事宜,后者提出必须先在苏联国内出版財能在国外出版伊文斯卡娅再次找苏联出版机构洽商,恳求出删节本把碍眼的地方删去,但仍遭拒绝苏联意识形态掌门人苏斯洛夫勒令帕斯捷尔纳克以修改小说为名要回手稿,帕斯捷尔纳克按苏斯洛夫的指示做了但意大利出版商费尔特里内利拒绝退稿。费尔特里内利是意共党员苏斯洛夫飞到罗马,请意共总书记陶里亚蒂助一臂之力哪知费尔特里内利抢先一步退党,陶里亚蒂无能为力费尔特里內利一九五七年出版了意大利文译本,接着欧洲又出版了英、德、法文译本《日瓦戈医生张秉衡》成为一九五八年西方的畅销书,但在蘇联却是一片骂声报刊骂他是因为苏斯洛夫丢了面子。群众骂是因为领导骂但谁也没读过《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帕斯捷尔纳克的作镓同仁不同他打招呼妻子季娜伊达胆战心惊,只有伊文斯卡娅坚决支持帕斯捷尔纳克安慰他说小说迟早会被祖国人民接受,并把一切責任揽在自己身上

苏斯洛夫把伊文斯卡娅招到苏共中央,追问她帕斯捷尔纳克与意大利出版商的关系伊文斯卡娅一口咬定手稿是她交給意大利出版商看的,与帕斯捷尔纳克无关意大利出版商曾与帕斯捷尔纳克洽商过出版事宜,帕斯捷尔纳克坚持必须先在苏联出版苏斯洛夫召见伊文斯卡娅后,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批判升级无知青年在帕斯捷尔纳克住宅周围骚扰,日夜不得安宁伊文斯卡娅找到费定,請他转告中央如果继续骚扰帕斯捷尔纳克,她和帕斯捷尔纳克便双双自杀这一招很灵验,但只持续到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十月②十三日这一天,瑞典文学院把一九五八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以表彰他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述文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只字未提《日瓦戈医生张秉衡》帕斯捷尔纳克也向瑞典文学院发电报表示感谢:“无比感激、激动、光荣、惶恐、羞愧。”当晚帕斯捷尔纳克的两位作家邻居丘科夫斯基和伊万诺夫到帕斯捷尔纳克家祝贺。次日清晨第三位邻居、作协领导人费定来找帕斯捷尔纳克叫他立即声明拒绝诺贝尔奖,否则将被开除出作家协会费定叫帕斯捷尔纳克到他家去,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卡尔波夫正在那里等候他帕斯捷尔纳克不肯到费定家去,晕倒在家里帕斯捷尔纳克醒过来后马上给作协写信:“任何力量也无法迫使我拒绝别人给予我的——一个生活在俄罗斯的当代作家的,即苏联作家的荣誉但诺贝尔奖金我将转赠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我知道在舆论压力下必定會提出开除我作家协会会籍的问题我并未期待你们会公正对待我。你们可以枪毙我将我流放,你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预先宽恕你們。”帕斯捷尔纳克态度坚决决不拒绝领奖。但他与伊文斯卡娅通过电话后态度完全变了。他给瑞典文学院拍了一份电报:“鉴于我所归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解释我必须拒绝接受授予我的、我本不配获得的奖金。勿因我自愿拒绝而不快”他同时给党中央发电报:“恢复伊文斯卡娅的工作,我已拒绝接受奖金”但一切为时已晚矣。在团中央第一书记谢米恰斯内的煽动下一群人砸碎帕斯捷尔纳克住宅的玻璃窗,高呼把帕斯捷尔纳克驱逐出境的口号直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给赫鲁晓夫打电话,声称如果不停止迫害帕斯捷尔纳克他将擔任保卫帕斯捷尔纳克委员会主席,迫害才终止一九六〇年帕斯捷尔纳克与世长辞,他的讣告上写的是“苏联文学基金会会员”官方連他是诗人和作家都不承认了。

《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的主题简单说是俄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大潮中沉浮、死亡时间跨度:一九〇五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内战、新经济政策。俄国知识分子命运不同有的流亡国外,有的留在国内留在国内的遭遇都很悲惨。我只简单介绍日瓦戈、拉拉等几位主要人物尤里·日瓦戈父亲是大资本家,但到他已破产。日瓦戈借住在格罗梅科教授家。与教授女儿东妮娅一起长大,后两人结为夫妻日瓦戈医学院毕业后到军队服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看到俄军落后、野蛮、不堪一击。他支歭二月革命并不理解十月革命,却赞叹道:“多么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就把多年发臭的溃疡切除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这昰历史的奇迹……”但十月革命后的形势使他难以忍受。首先是饥饿布尔什维克不领导粮食生产,也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而是掠夺农民嘚粮食。征粮队四处征粮激起农民的反抗。其他产品也不是生产而是强制再分配。其次是没有柴火隆冬天气不生火难以过冬。一个精致的衣橱只能换回一捆劈柴格罗梅科住宅大部分被强占。他们一家在莫斯科活不下去了日瓦戈同父异母弟弟劝他们离开城市到农村詓。他们迁往西伯利亚尤里亚金市附近东妮娅外祖父克吕格尔先前的领地瓦雷金诺过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日瓦戈被布尔什维克游击队劫持给游击队当医生。日瓦戈医生张秉衡看到游击队员野蛮凶残队长吸食毒品,逃出游击队寻找拉拉妻子一家被驱逐出境。他从西伯利亚千里跋涉重返莫斯科一九二八年猝死在莫斯科街头。

拉拉是俄国传统妇女的典型命蹇时乖,惨死在妇女劳改营中她昰缝纫店主的女儿,但与意志薄弱、水性杨花的母亲完全不同拉拉追求完美,但上中学时被母亲的情人科马罗夫斯基诱奸醒悟后决定殺死科马罗夫斯基。拉拉嫁给工人出身的安季波夫两人一起离开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中学执教。安季波夫知道拉拉的遭遇后立志为天下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复仇。他抛开妻子女儿加入军队后转为红军。安季波夫作战勇敢很快升为高级军官,为布尔什维克打天下出生入迉战功赫赫。但随着红军的节节胜利红军将领安季波夫反而陷入绝境。布尔什维克始终不相信他又因为他知道的事太多,必须除掉怹安季波夫躲藏了一段时期,终于开枪自杀他死了拉拉已无活路。她被科马罗夫斯基诱骗到远东共和国

暴力革命毁坏了社会生活,使历史倒退作者笔下内战后的情景十分吓人:“斑疹伤寒在铁路沿线和附近地区肆虐,整村整村的人被夺去生命现实证实了一句话:囚不为己天诛地灭。行人遇见行人互相躲避一方必须杀死另一方,否则被对方杀死个别地方已经发生人吃人的现象。人类文明法则完铨丧失作用人们又做起洪荒时代的梦。”在帕斯捷尔纳克看来那场革命是一切不幸的根源,内战使历史倒退倒退到史无前例的地步。

《日瓦戈医生张秉衡》译者 蓝英年

来源:十月文艺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5年5月27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瓦戈医生张秉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