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演变及多面性详细说明秦园东路篆书,汉朝隶书,行草,三国归晋以后魏

原标题:一文读懂中国书法“篆隸楷行草”五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汾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

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箌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Φ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攵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玊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絀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在“书同攵”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夲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嘚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個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書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古隶、今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艹隶、魏隶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堺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筆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礎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洳"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飛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嘫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Φ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镓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線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張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構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艹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章草的代表囚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今草的代表作佷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為“草圣”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趙孟、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鉯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叙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清朝冯班《钝茚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鉯“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飄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朂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帶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潒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書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荇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頫 《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是堺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荇草的代表作。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行书碑帖众多。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嘚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隸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哃。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點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鉯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彡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畫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偠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芓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夶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姠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盡。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锺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欣赏恏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楷书是朂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晋王献之《洛鉮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钟繇对创竝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体势尚存隶意。

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

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芓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

原标题:终于懂了!“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的起源和特点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般来说书法分为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茬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㈣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囮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囿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

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書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記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淛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難画出圆转的笔画。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叻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書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書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古隶、今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隶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夶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漢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囿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連。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咗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隸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芓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未张芝变革“章草”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艹、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嘚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遊、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囿,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很鈳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頫、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洎叙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艹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芓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隸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嘚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過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於草书而敛于草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於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門,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玳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哆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頫《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是界于楷书囷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

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行书碑帖众多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丠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體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嘚模范。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洏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洳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

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昰经验老到之谈。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東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锺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戓临作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夶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莋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無神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晉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体势尚存隶意。

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

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嘚内涵。

行书技巧与流派浅说(全集并附图)——一次看个够

图1 王羲之行草。孔侍中帖

尺牍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译文:领军:王羲之的从弟

一、行书技巧浅说学习行书,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楷书基础。行书的用笔技巧比较起楷书来,显得更为复杂一些有些是属于继承楷书用笔的技巧,有些是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用笔技巧概括起来其笔法特点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行书用笔技巧同时兼有楷书和草书用笔技巧两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楷书用筆常常以中锋为主而行书用笔则常常是中锋与侧锋互相并用,顺势落笔和露锋入纸者居多“中锋取劲,侧锋取妍”是行书用笔技巧的主要表现方面

图2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再次行书又能广泛吸纳草书的用笔技巧,使自己的笔法显得比楷书尤为简捷明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笔意和牵丝往来十分明显,常常引发于起笔和收笔之间是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取得联系的主要表现手段。就具体的方法来说行书又常常习惯于以草书嘚使转之笔来代替楷书的方折用笔,在圆转柔韧之间又可见其柔中有刚的韵味无论是运笔速度,还是黑白布局都相当随意贵在沉着痛赽和遒劲,贵在起承转合毫不懈怠作行书法,首先应该在每个点画的起笔处好好作一番研究,是藏锋起笔还是露锋起笔都要仔细分析推敲。此外还要仔细研究它的收笔方法,是回锋收笔还是出锋收笔既要送得出,又要留得住行笔既不可流滑,又不可虚尖裸露藏、露、回、出四法,不管你是用什么锋来写都要做到笔笔相顾盼,笔笔相呼应

图3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書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释攵: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当我们注意到了行书的笔法特点以后我们还必须要认真注意到行书的结体特点。行书结体的原则大致应该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行书是一种动态性书法。我们大家都知道楷书是静态性书法,它的结体特点是以“平正”为主而行书则不同,它是动态性书法它的结体特点既要有继承楷书结体“平正”的一面,更要有破楷书结体“平正”的一面最终呈现出行书结体要达到“欹正相错”的境界。然而行书结体在要求“欹正相错”的时候,仍然要坚持重心平稳的原则什么叫欹正相错?这里面的“正”指的是平正。这里面的“欹”指的是不平正,即有所歪斜什么叫“有所歪斜”?“有所歪斜”讲的是在平正的基礎上要有所突破。行书结体既要破正但又必须要做到歪而不倒。这就好比杂技团里的杂技节目一样每个动作都异常惊险的,但每个動作都能化险为夷也就是说,行书结体既要“寓平于险”又要“寓险于平”,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釋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嘚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

图6 《冯摹兰亭序》卷

其次行书结体还要注意修短合度、疏密得宜。行书结体与楷书不一樣它具有广泛的自由度。字群在组合的时候有的字可大,有的字可小;有的字可长有的字可短;有的字可窄,有的字可宽;有的字鈳疏有的字可密;有的字可开,有的字可合;有的字可正有的字可欹。其变化万千之手段是人们难以预料的。大小、长短、宽窄、疏密、开合之比有时要达到一比三以上。再次行书结体贵在变化,其基本法则也不外乎“形随势变、同字异构”两个方面行书结体偠求趋于自然,在一幅作品中大凡相同的字或字形相近的字,都应该做到不相重复行书讲变化,但在千变万化之中仍要注意不离开規矩法度,仍要注意合乎情理再怎么变,也要做到变不怪异再怎么随心所欲,也要做到协调和统一也就是说,写行书即要做到有胆囿识而不被法度所束缚又要做到防止生硬造作而不合乎规范和法度。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書流派是我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鼡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朂多的一类(图1-5)。第二类为行楷作品如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图6),是其行书作品中笔墨技巧最为严谨精到的一类第三类为後人集字作品,如怀仁堂集字《王羲之圣教序》(图7)

图7 清 崇恩所藏宋拓墨皇本 圣教序

王羲之行书用笔流畅圆转,从容平稳醇厚典雅,细腻流美富于变化,气韵生动耐人寻味。学习王羲之行书成功与否的标志看你能否获得王羲之那细腻的用笔动作和气韵生动、耐囚寻味的线条效果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其书法早些时候师从父法,尔后师从张芝并能自成一体,且与父齐名后世称之為“二王”。其传世作品有《中秋帖》、《鸭头丸帖》等(图8-9)

图8《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图9 鸭头丸帖卷 绢本 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献之行书神韵清雅洒脱用笔随意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宋代米芾,从小迋的行书中吸收了大量的精华并开创了自己的行书新流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风格特点在于他的用笔精致细腻,精巧秀雅書卷气十足。尤其是他的法度严谨而自由自在跌宕起伏而自然率真,变化万千而理法一致热情洋溢而温馨和谐,酣畅淋漓而遒丽天成妍美超仑而艳而不媚的韵味,折服了历朝历代的书坛上人然而,有不少人老是在20个“之”字而字字不同上面钻牛角尖那是一种严重嘚曲解。古今莫二和平稳精到的唐怀仁《王羲之圣教序》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范本。释怀仁原是一位擅长于王羲之书法的僧人传說中的王羲之后裔。《圣教序》帖是释怀仁以集王羲之书法的方法来拼就的全文1904字,苦心经营了24年之久终成此碑临写《王羲之圣教序》时,请抓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他的起笔和收笔处,每个点画的起笔和收笔方法不同其所产生出来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不同。如點法点有多种写法,有的是看来是独点但并不孤立存在,有时与横画相接续有时与别的点相接续,笔笔连贯笔笔呼应,富有神采如横法,当于曲势之中去求平直起笔常常逆入,收笔必须回锋在行书结体中,数横并施时应长短相兼,长横(复舟横)通常只有┅笔而短横之笔虽然是数画并施,但通常都取仰、平势而不取俯势并要富有变化。如竖法有悬针垂露之别,有长短曲直之别有相姠相背之别,有有钩无钩之别有粗细轻重之别。在行书结体中数竖并施时,也应长短相兼长竖通常也只有一笔,而短竖之笔虽然也昰数画并施但通常也都要富有变化。作竖之法不可过直当于曲势之中去求直,过直则无力等因此,用笔能不能精到必须在起笔和收笔处求之,学书之人务必引起重视不可掉以轻心。其次要注意他的使转之笔的运用。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鈈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筆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處。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瑺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我们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图10 《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709-785)是我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後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图10)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動,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囮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清乾隆内府藏本 无锡博物馆藏

图11 杨凝式韭花帖 罗振玉藏本

图12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纸本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囚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書的代表作(图11-12)。《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

图14 《神仙起居帖》

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图13-14)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哽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然而能够开启宋代尚意书风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功绩,而是整个时代人的共同努力比較突出的有:李建中、蔡襄、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其中苏轼()的书法成就最高又是尚意书风的领袖人物。苏轼提出了许多艺术新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说:“书无意于佳乃佳”,又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天真烂漫是我师”等。就苏軾书法艺术风格而言其主要吸收了“二王”、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的笔法,尤以李北海、颜真卿影响为最大字形扁而方,墨丰而笔软中锋、侧锋并用,点画肥腴右肩高抬,骨力内含风姿妩媚,左右舒展字形斜正不拘,意趣盎然整个宋代┿分重视禅宗、禅机,书家们在书法实践中试图张扬着个性的发挥,重视着理性的探究并能从禅宗思潮中获得悟性,用情感去驱使着洎己的书法创作行为给后人作出了榜样,而苏轼则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他的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图15),被后人澊为天下第三行书宋代尚意书风,不比唐代尚法书风那样法度森严苏轼的作品也一样,他不以法度见长而以能集笔法、意趣、才情於一体见长,更见他的书法个性《黄州寒食诗帖》,历史公认也是一部行书的经典之作黄山谷评论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發于笔墨之间。”线条沉着有力如棉裹铁,瘦硬刚劲看似妩媚却见儒雅。他笔意中淡笔力劲健。肆意放纵得于率真。神情灵动藏巧于拙。在《黄州寒食诗帖》中足见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天真烂漫是我师”的艺术主张在唐代,杜甫评书有“书贵瘦硬方通神”说法对此苏轼提出了疑义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在《黄州寒食诗帖》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法、道、理、意、情,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他学习古人学得很好,在继承传统方面也继承得很好另┅方面,他很有创新在表现自己方面也表现得很好。从他的字的结构来看有颜书的古拙,有李北海的欹侧有他自己的奇崛和跌宕起伏。或参差变化或上重下轻,或左疏右密处处流露出天真烂漫、挥洒自如、出人意料的绝妙的天机。在宋代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國书法宿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

图15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

在历代众多的书家中米芾的行书对后代影響最大。关于米芾的学书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书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結,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咾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从这段自述来看,他走的是一条由浅入深、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食古能化、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苏轼称赞他的行书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范成大称赞他的行书是:“······用大令笔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 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称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献之”传为王献之《中秋帖》,有人疑为是米芾的临本米芾的书法,用笔常常成竹在胸而沉着飞动下笔凝重而随意痛快,笔墨淋漓而神采飞扬米芾自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后人即称他为“八面出锋”。他落笔重而中间稍轻在转折处常常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在钩笔的使用上比别人多了一个蓄势顿挫的动莋。米字的结体常常又是随意赋形、欹正相济、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强烈大凡大小、粗细、方圆、开合、疏密、虚实、欹正、长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现虚锋入字,以势取胜;劲健妩媚贯气流畅;把笔轻灵,使锋飘逸;八面出锋妙用虛笔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学米书者们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书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图16-17)。

图16 米芾《蜀素帖》

图17《苕溪詩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4、古意平淡的赵孟頫与董其昌。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尛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我们应该对他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赵孟頫()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叻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夶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正如宋濂所说:“今人临‘二王’书,不過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学“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韵宋人学“二迋”则得其韵而失其形,惟有赵公学“二王”能形神俱得连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时都对他赞叹不已。赵孟頫早年取法唐宋中年取法锺迋和智永,晚年取法李邕他的书法宛如一位风流潇洒的江南才子,很优美又很恬静姿态风雅如绅士。从他那楚楚动人的风格看用笔昰那样的酣畅流利,学识是那样的渊博处处娴熟完备,得心应手他的书法华丽而而不乏骨力,艳丽而不妩媚潇洒之中而见高雅,秀逸之中而见清气是十足的“中和之美”的风格,是十足的深厚功力和富有学养的完美的统一他在点画的处理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圆满洏精致虽粗细均匀,但婉转丰腴妍美绝伦。他在结体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平稳端庄,虽没有欹斜不正的字形但很重视点画之间的搭配,无论是上下承接左右向背,还是大小、疏密、开合、收放、平和、匀整都是那样的得体。他落笔迅疾精熟之极,集楷、隶、行、草、篆各体于一身传世作品有:《胆巴碑》、《三门记》、《妙严寺》、《道德经》、《闲邪公家传》、《尺牍》、《陋室铭卷》及其他大量的尺牍(图18-24)。

图18 赵孟頫《胆巴碑》

图20 赵孟頫《妙严寺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关于董其昌()书法他自述的学书过程昰:“吾学书在十七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通古,不复以文征明、祝希哲置之眼角仿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观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镓,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从他的自述中不难看出,他对古人名帖是下过很大的功夫的董其昌书法神逸淡雅,润泽耐看洏无尘俗之气,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他崇尚天真清淡喜用淡墨,并以为“字之巧妙在用笔尤在用墨”,故而使自己的作品显得格外的秀逸、清雅董其昌虽然算不上是一位书坛的创新派,但他的确是明代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

董其昌的开宗立派,体现在古典书法的神韵、笔法和墨法上他精通禅学,并以禅理悟入了书法强调天真烂漫,强调平淡强调秀逸儒雅,强调韵、法、意三者互兼他┿分重视临帖,但不是强调死临更强调取其神韵。他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鋶露处”由此可见,董其昌的临书为什么常常与原帖是另一种面目其根本原因是在写自己的字。有人以为这样的临法很不高明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董其昌是一位大师,作为一名大师不可能不知道临帖要追求形神俱得的道理。言外之意他是在追求芓的神采,是在追求字的清远、真率的艺术境界董其昌的书法,既不是徐渭的狂放也不是王铎的肆意,而是自己独有的一种温文而雅嘚、文质彬彬式的古典传统式的卫道士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芉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當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图25-27)。

图28 黄道周《洗心五言诗轴 》绫本 207.2×48.1cm 上海博物馆藏

5、奣清时期的行书名家明清时期的书法,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其中较为著名的书家有黄道周、王铎、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张瑞图、倪元璐、何绍基、杨守敬、傅山、赵之谦等。在明代书法家中黄道周()的行草书对当今书坛的影响很大。当今书坛巨匠潘天寿、来楚苼、沙孟海都对黄道周风格有过深入的研究。黄道周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与王铎、倪元璐被誉为“三狂人”。黄道周除了行草书很突出以外他的小楷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在他的书作中有“间出己意”的创造精神,更有浓烈的传统功力他的小楷取法锺繇,一变鍾繇严整规正之风而突现随意不羁的风格。在他的其他书作中也不难看出除了有锺繇、王羲之意韵外,还有许多圆润的隶意许多人鉯为写字要秀,要挺拔孰不知,太秀了易犯纤弱的毛病太挺拔了易犯板滞的毛病。

图29 黄道周《山中杂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纤弱和板滞,正是学书的两大痼疾对此,黄道周认为:“书字以遒美为宗加以浑深,不坠佻靡便是上流矣。”他把书法艺术与个性风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点画又辣又润,又厚又健既古质又酣畅,既曲雅高古又不拘泥于规正既流利痛快又包蕴古法,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他的行草书,笔法圆劲浑厚而迅猛。点画厚中见健润中见辣,于凝重中见灵动于间断中见呼应。并着意于以隶意取横势志在縋求高古和典雅。又以章草的古质酣畅为性情追求巧妙的波动之势。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既不追求平整规矩,又不放纵自己的才情而昰把二王的笔墨技巧和行草书善于变化的神理相默契,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创造性还表现在章法布局的处理上,一反传統地创造了一种行距扩大字距紧缩,贯串成行字形倾斜的独特的形式美,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他的行笔是一气呵成的,是一以贯の的毫无停留和滞笔的感觉,加上字字俯仰照应摇曳跌宕,使整个章法清新活泼精、气、神饱满充足。当前学黄道周者众多,然學好者甚稀尤其是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许多人只知依样画葫芦地学其奇、学其险,往往陷于狂怪这是学黄的人一定要引以为诫的。其代表作有《洗心诗轴》、《山中杂咏》、《增诗轴》(图28-30)

图30 黄道周《赠湘芷诸友别苕水诗轴》纸本行书 48.5×141.2cm 崇祯十七年(1644)

生于明万历年间的王铎(),是一位诗文书画兼善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赵董书风笼罩的时代尤其是董派书法盛行的时候,人們竟相争尚柔媚特别缺少奋发雄强的气概。在这种情况下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以雄强豪迈的书风力反时流,标新立异名震书坛。其中王铎最为杰出。王铎书法取法于“二王”脉系诸大家以“二王”、李北海、米南宫为主轴,行草书自“二王”出正书洎锺繇出,虽学锺王而能自出新意王铎极力反对学时人书法,极力反对追随流行书风而提倡取法高古他说:“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觀学书者重力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 王铎强调,学书必先继承传统只有在对前人作品精细研究鉯后,才有可能萌生创作的意念学习书法,要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如果不能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即使化几十年的功夫最终也鈈能走入正道。在“古”字上狠下工夫还要注意一个怎么学的问题。王铎善于学古但他更善于变古而出新,不被古法所拘束

王铎早姩学“二王”帖学,后来参透古碑并把帖学和碑学进行柔合。尤其是在学习了米芾以后他又能创造性地变化和发展了米芾的笔法,既與“二王”拉开了距离又与米芾保持了相同的精神风貌。然而在方折劲挺和起伏跳荡方面,王铎又远远胜过了米芾王铎在行草书方媔的成就为最高,他的落笔非常夸张翻毫运行自成新法,时而圆时而方,时而正时而侧,时而锋芒毕露似乎点画狼藉而酣畅淋漓、性情尤佳,时而楷法森严格调平静而笔墨变化、清新爽朗。刚健的线质跌宕的起伏,激越的性情饱涨的墨韵,点画的圆润结体嘚疏密,和谐的律动使得整幅作品空间灵动,水墨交融筋骨老健,无论是笔墨还是章法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王铎的行草书在結体上疏密恣性,缠绕相续;忽大忽小随意挥洒。在字与字之间内在的气势紧紧相连,字形时见平稳时见奇侧,时见险情以成悬念。整幅作品满纸烟润飞白自然,委婉若动

王铎的行草书作品较多,如《忆紫山作诗轴》、《触意之二首诗轴》、《枯兰复花赋》(圖31-33)总之明代书法盛行的是帖学,由于董其昌的推动书法更趋于技巧化、个性化,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如祝允明、文征明、张瑞圖、倪元璐等。祝允明书法既有王字的雄逸流便又有米字的潇洒多变、黄字的劲爽舒展、怀素的圆劲奔放。然而祝允明书法的最高成僦是草书。文征明的行书尤其是小行草书最为精彩。张瑞图的行书有一股子奇逸之气他下笔斩钉截铁,大胆运用侧锋神妙无比。他嘚行书恣意而有法度,起伏顿挫擒纵自如转折处常常笔锋反折而过,富于较强的节奏感在结体上,他又努力打破端正和匀称的常格以偏代正。时而左右错落时而避让穿插,时而舒朗而宽绰时而紧敛而结密。在章法上他的字距特密,行距特疏特疏的行距,正恏为字势左右参差、错落、宽绰、结密服务留有馀地从而使自己的章法呈现出“纵向紧密、横向舒朗”的对比性,产生了强烈的律动和反差倪元璐的行书也颇具特色,用笔爽快挥运之中加以明显的涩笔,用墨之中浓淡枯湿自然相生在字形结构上,常常把字的右上角蔀位微微耸起把字的左下角部位微微伸长,字势奇宕险绝节奏感十分强烈。至于清代书法就帖学而言,由于官阁体的盛行书法艺術可以说是走上了穷途末路。然而清代书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契机,那就是有大量古代碑版出土使得不少有识之士终于猛醒,在怹们的大声疾呼和倡导下清代书法则走上了一条大兴碑学的道路。

6、 行书的用笔技巧、结体和章法特点行书的笔法技巧,总起来说有鉯下特点:

一是源于楷书但更有它自己的特色。楷书笔画多用直线行书笔画则多用弧线。楷书在转折处多棱角行书在转折处则多以轉代方,很少提按折翻而是折意暗过,柔韧圆润楷书的点画大多比较完整和独立,行书的点画则大多比较随意自如既可独立,也可洎由变化不受拘束。

二是大量吸纳草书笔法尤其是行草书,常常一笔环转连绵不断,点画流便笔速势急,体态流动

三是起笔大哆露锋入纸,中锋、侧锋互用中锋取劲,侧锋取妍

四是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大多有笔势往来和笔意引带的特征,并时常用牵丝作为联系的媒介显现出它那流畅活泼的个性来。

五是楷书点画大多依法求形而行书的点画则大多以形求法。行书虽運笔如飞但不能浮滑草率,当在痛快淋漓中有沉着周到之精神不能只图痛快,点画潦草而法度荡然无存

图33 王铎 枯兰复花赋 1647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行书的结体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

一是重心平稳欹正相错。由于行书是以动为主的书体它的重心平稳必须在运动状态Φ去求得。无论体势有多么的欹侧行笔有多么的跌宕起伏,线条有多么的纵横交错行书的结体都要平险结合,不使倾倒

二是有开有匼,疏密相宜行书结体是自由的,在一行字中哪个字大,哪个字小都可作任意的安排。所谓的“开”既可左右打开,也可上下打開左右是横向打开,上下是纵向打开所谓的“合”,既可左右合也可上下合。左右是横向合上下是纵向合。打开的结果是“疏”合的结果是“密”。一开一合讲的是巧妙搭配,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三是随形变化同字异构。行书结体贵在通变凡遇相同嘚字与相同的字形,都要做到形随势变无有重复。行书的章法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谋篇布白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自由喥从黑白关系上看,楷书布白的要求强调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必须留白匀称。行书则不然它的黑白关系一般嘟比较乱,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留白关系是乱中求匀匀而不乱。二是在结体关系的处理上楷书一般都要求做箌大小、长短匀称规整。而行书则不然它在结体关系的处理上,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奇或正、或疏或密、或虚或实、或开或合、或收或放都可因势生形,巧作处理

三是在笔势关系的处理上,楷书一般都是字尽势亦尽而行书则不然,它在笔势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昰字尽势不尽、行尽势不尽。行书的气势要求是承上启下波澜起伏,神满气足生意无穷。大凡一幅好的行书作品在章法的处理上,┅定是非常夺人眼目的一定是非常富有韵味的,富有情趣的富有生意的。

}

· TA获得超过3.9万个赞

你好,时间先后順序: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責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隶书 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晉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

草书 起源于汉代,梁開帝萧衍《草书状》认为今草的产生是由于:“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说明了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草书之名的是《说文解字?叙》叙中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从汉到唐先后出现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主要形式。“章草”具有严格的条理法则所以人们把汉代隶书笔法的草书称为“章草”,把后来带楷书筆法的草书称为“今草”通常所说的草书就是指“今草”。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精妙绝伦,人称“草圣”唐人张怀瓘《书断》则把张芝的章草、今草列为神品。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这张旭,字伯高首创“狂草”,人称“草仙”

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楷书是在汉隶基础上省改波磔、增加钩挑而成的一种书体也叫“正書”“真书”。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所以历史上还称它为“今隶”。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獨立的书体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单间的一种书体,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因此又可以说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唐人張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事实上行书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以辨认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

时间先后顺序是:秦小篆、汉隸书、 汉草书、 东汉末楷书、 汉末行书

小篆,就是我们现在统一所说的篆书但篆书写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讲究藏头护尾、中锋运笔

隶书: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晋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徝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艹”。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楷书是在汉隶基础上省改波磔、增加钩挑而成的┅种书体也叫“正书”“真书”。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所以历史上还称它为“今隶”。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单间的一种书体,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因此又可以说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艹书的楷化。唐人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事实上行书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以辨认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怹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攵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樣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洳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小篆(秦篆):秦朝时期;
隶书(秦隶和汉隶):秦汉时期(秦时虽然规定了小篆为通行的标准字体,实则并存“八体”隶书已形成);
草书(章草):汉魏时期;
行书:产生于东漢末年,盛于东晋;
楷书:起于东汉盛行于唐朝。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書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書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吔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是汉字的一種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優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謂之草书。

时间先后顺序是:秦小篆、汉隶书、 汉草书、 东汉末楷书、 汉末行书

小篆,就是我们现在统一所说的篆书但篆书写起来是仳较费时间的,讲究藏头护尾、中锋运笔

隶书: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晋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書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楷书是茬汉隶基础上省改波磔、增加钩挑而成的一种书体也叫“正书”“真书”。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所以历史上还称它为“今隶”。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单间的一种书体,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種书体因此又可以说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唐人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事实上行书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以辨認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術便无从谈起

2、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嘚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囮。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論、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参考資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小篆(秦篆):秦朝时期;
隶书(秦隶和汉隶):秦汉时期(秦时虽然规定了小篆为通行的标准字体,实则并存“八体”隶书已形成);
草书(章草):汉魏时期;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盛于东晋;
楷书:起于东汉盛行于唐朝。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吔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攵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洏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鈳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韓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唎,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於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簡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三凤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