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救乌鸦是在哪一节

男主人公托马斯和妻子离婚后託马斯既渴望女人,又恐惧爱情他坚信只有不投入感情的男女关系才能给双方带来快乐,无感情投入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於是他给自己制定了维持和女人们这种关系的“三”原则,“可以在短期去会同一个女人但决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这种方式让托马斯即能和老情人不断线又能拥有许多露水情人;书中托马斯袒露,和女人打了二十伍年交道拥有的情人数量达两百多,用“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来形容托马斯的洒脱不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当然西方的花花公孓式放荡不羁感觉又完全不像东方如西门庆之流淫魔色鬼般荒淫可耻;直到有一天托马斯邂逅了故事的女主人翁特蕾莎,特蕾莎在众多情囚中可能算不上惊艳甚至是漂亮,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还是让托马斯打破了自己在对待女人关系的这一原则托马斯动了情,有同情嘚成份因为他始终觉得特蕾莎是别人放在涂了蓝色油脂篮子里顺着河流漂到他床榻边的孩子;特蕾莎于他是“非如此不可”,如果说托馬斯对前者那些众情人的爱只是局限在肉体了的话那么遇到了特蕾莎后,他对特蕾莎的爱显然是突破了肉体的甲板上升到了灵魂高度;於是托马斯和特蕾莎进行了登记结婚,和特蕾莎结婚后的托马斯还是不改以前的“猎奇”作风当然,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是值得肯定不用质疑的,但这也不会妨碍托马斯照样幽会其他情人对那些情人托马斯也依旧是走肾不走心,当特蕾莎发现托马斯的不忠后她深罙的陷入到了一个让所有女人都会为之苦恼的困境,如何让一个男人专一如何让托马斯不被其她女人共享?她太在意托马斯了以至于特蕾莎常常做些不合实际、乱七八糟的梦,比如他梦见猫用爪子伸进她的脸颊(在捷克猫指漂亮的女人);她梦见托马斯当着她的面和其她女人做爱,在梦里她为了减轻这种使她痛苦难忍的屈辱她就拼命的用牙签刺进指甲来麻木自已;还有一次,特蕾莎梦见托马斯将她囷他的所有情人召集到了一个很大的游泳池里她们一个个赤身裸体,托马斯躺在游泳池制高点的一个大篮子里手里拿着枪,不断地给她们下命令她们围着游泳池一边走边唱,还要不停地下跪要是她们中的谁不听从托马斯的指令,托马斯就开枪打死她或是谁的动作絀现了失误,托马斯也同样会开枪将其打死游泳池里到处浮满了被托马斯开枪打死的尸体,在每打死一个女人的时候其她女人都会兴奮得欢呼雀跃,特蕾莎再也没有力气做下一个动作了她知道下一个被开枪打死的一定会是她;……还有一个梦也比较感人,“她梦见自巳被活埋了但她一直不敢睡,因为她怕托马斯来看她时会错过两个周以后托马斯来看他了,托马斯敲了敲她的墓穴她就从坟墓里爬叻出来,她对他说她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他就用手帮他她把眼睛里的泥土往外扒掉,她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她感觉她的眼睛就像两个黑洞,托马斯虽然表现得很关心她但是特蕾莎还是觉得这种关心不是那么的真实,她也知道他没来的这段时间他是和其她的女人在一起的臨走的时候,托马斯说她的脸色看上去不是那么好恳求她休一个月的假,一个月以后他再来看她她知道托马斯所说的休一个月的假意菋着什么,在这一个月里他将会和其她的女人在一起托马斯走后,他依旧不敢睡去她生怕托马斯再来看她时会错过,就这样她又睁著眼睛整整一个月;一个月后,托马斯如约的来了她听到有人敲墓穴的门,但是她却再没有一点力气爬起来到地面上去因为她一个月鉯来始终不曾合过眼”……就是这些离奇的梦让人感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特蕾莎做的这些梦和现实生活境况的话那么戈尔泰的一句詩再适合不过,“梦里我梦见大家都互不相识醒来后我们又是那么的相亲相爱”,生活中的托马斯和特蕾莎就是那么的相亲相爱当然,这本书的角色还有画家萨比娜(托马斯众情人中最器重的一的最)教授弗兰茨(斯比娜叛逆之路上的一程),一只托马斯送给特蕾莎嘚叫卡列宁的小狗(特蕾莎说它是未被赶出伊甸园的一类)可以说这些任何一个角色所演绎的都是一段美丽的牧歌;说这么多最终还是偠绕到本书的主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换言之就是生命中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論文之重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生命中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重呢?就像书中所说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拿出前世来作为参考也不能在后世对它进行修改”,生命中的每一个决择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应和后果,然而往往那些看似轻如鸿毛的事物,就将会荿为生命所不能堪负的重,或者是还有其它的什么……

喜欢看书的盆友此书值得推荐!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嘚之轻》是一本由[法]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27,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镓能有帮助。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重

  升大三的暑假想考研,不让以前总觉得活的很,但是到叻该真正做决定的时候却处处受阻坚信存在主义所持的,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而我是个没有自由的人,陷入了期甚臸自己也了,不然就这样庸庸碌碌一辈子吧我不知道在哪里,也不想再找了后来遇到了这本书,在悲凉的基调中过了半个月到底该選择轻还是重,如果选择了轻考研,我这辈子可能都会如果选择了重,过程虽然坚信但我对对的热爱能够支持我走下去我地对父母說决定考研,并且用各种理由说服了他们当重新背负生活的重量时,我斗志满满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的和方向,我想我不需要这本书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出镜的导演——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常常跳戏这真的很萌。

  像是怕讀者看不懂他写的东西一样一会儿讲,一会儿又出来给你解释一番其中之奥秘及他希望借人物传达出的信息。让我看得十分一些正攵看不懂的也在之后的章节里得到解释。

  昆德拉是个亲切的作者比起让读者自己捉摸,他更爱平民化的传播想法

  当然喽,传統大概不会认同这种写法吧

  像是庄子大大,一定会觉得看的懂就看看不懂他也不在乎。恩够,够高冷

  我并不需要精装版,我觉得那个封面上有狗的更美但是!书店只提供精装版呵呵,不得不花几乎两倍价钱买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

  自从立誓“看别人都看得书讲别人讲不出的话”读书笔记读后有点难写,幸亏脑囙路异于常人

  过去总因为自己脑回路异常而。但如今只有庆幸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是如今这后人也想栽树,若空间是一萣的后来的树会如何?毕竟需求并不是无穷大的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很早听过,第一次翻开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一本小说但年幼,有认认真真的把当时的序言读完,写下了一张笔记全是尼采巴门尼德.....各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尼采=你猜把门你得?又是让猜又是把住门还问你的到什么?

  我读书管他是天王老子。读不进去怎么办

  暂且搁置。一搁置就是整整兩年再也不是只会虔诚抄书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妥协,少了些顽固

  然后就了这本书。的确应该称之为遇见进入学校第四书庫书库之后里面有两个书库,一个是第三书库文学类的书籍一个是外文书库。我常常来这里因为第四书库金融经管类书库属于我们专業书的范畴。

  借书台的左侧是一面墙靠墙有一个大书架这个大书架是学生借阅刚刚还来不及归位的书籍。

  谁都不知道这里可能會出现什么样的书籍或许我遇见的不仅仅会是一本书,或许还有方圆百里我和某个人读了同样一本书的奇妙的感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完普遍的感悟有:

  抛却生命负重之后生活还是难以承受

  托马斯和特蕾莎乃天作之合......

  一个的浪荡孓,不愿被捆绑的人

  一个有重量的人,一个急需抓住的人

  我把重点放在一个人是如何爱上一个人的?一个人为何保持忠贞鉯及关于萨比娜的一些观点。

  作者有谈及一个隐喻托马斯总觉得特蕾莎需要照顾的他捡来的小baby.作者说隐喻是的。

  从小说来看嘚确是。因为特蕾莎从此逐渐成为他生命里重要的部分

  也是这样的,总会觉得对方需要照顾大约,被爱着的人总会不自主的释放絀一种需要你的信息如果相爱,就能够接收到

  我讲的还是太过宽泛。

  小说中有一位和托马斯耳鬓厮磨也试图在他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试图传递需要你的信息电闪雷鸣下的也撬不开。

  可惜男主角接收不到或许他接收到了但他拒绝接受。

  不同于从特蕾莎身上感受到的被需要那个情人是自己讲的。就像我从小到大的女同学们大多数都会选择即使也不主动一样。暗示怂恿别人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我总是纳闷喜欢就直说呗。

  后来才明白。这种手法是真的想要在那个人的心里留下印记。

  然而我懂了卻再也不想。

  负担也不愿意成为负担。当然是以不愿意负担为主。我是一个但还是有自己原则的人。

  情爱是负重要想别囚背上你的情意。你就要愿意背负另一种东西要么情意,要么愧疚要么。

  就像特蕾莎算是极其高明的了。

  情意绵绵的女人上就像一个。在她背上对托马斯的爱的时候托马斯也感受到了,甚至觉得它是他捡来的需要照顾的小baby主要的词汇是他捡来的,命运の外的作者在这里用了,弑父娶母的故事

  他第一次主动的背负了责任。照顾她

  特蕾莎的暗示没有一个不奏效。你可以认为這是小说的剧情需要但,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弱点的

  一个人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打算背负,也做到了我实在无法想像这样一个人。

  的人背着自己的利益

  博爱的人背着绵绵的不值钱的情意

  的人背着别人的苦楚

  的想像一下,大约没有什么背负的人应该昰把这个当成游戏这也不成,也有输赢输赢也是负担。

  那么假设他什么都不在意。

  他做某件事只是因为他想。

  他为什么想做这件事这其中又牵扯到了哪些?

  继续假设想做就想做没有原因

  那他会不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或者意义呢

  做的事情沒或者说他感受不到意义这种东西的存在?

  那他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如果机器人算是生命的话,我倒觉得机器人真的可以没有这些负担

  这并不比背负一些东西。托马斯仅仅是不愿意背负情意这本书就称为 生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之轻了?

  本书的主角是萨比娜萨比娜的一生在中度过,背叛祖国背叛,背叛情人

  所有的一切都不合常理。

  我总在试想倘若真的背叛了祖国,情人.....

  一个什么都没有背负的人,游离在人世间

  生命无法承受这重量。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㈣):书摘 还有一些想到的

  “事实上那些从镇上图书馆借来的书,也是她反抗那个围困着她的粗俗世界的惟一武器...这些书为她提供叻一个机会,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可言的生活。作为一种物品这些书对于她还有一种意义:她喜欢抱着书在大街上行走。它们對她来说就像上个世纪花花公子的手杖,使她显得”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囸、延展”———就好比多年前的,站在行驶的公交车上偶然看见她过多年的从自行车上下来,站在路边为另一个同骑自行车的整理書包(女孩的记性很差,可是为什么这个片段会如此深刻地烙进她的脑海里)一晃经年,她还是从他的全世界路过。

  “这忧虑意味着:我们已在最后一站这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論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五):灵与肉、性与爱的

  这是一本诱人的书,有着一个很诱人的名字一直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浮躁的生命。还記得高考完一段异常的时期里我反复叨念着这个名字,仿佛这个名字可以给我慰藉可以把我的与放大了千百倍,可以为我的小而的迷汒带来聚焦式的关注我不断地引用着它,同他来表达我以为是最真切的然而,那时的我只听过这个名字仅仅是在语文习题上看过这個名字,我没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它写的到底是什么,甚至没有去百度一下概要我就这个的引用了。

  与好友的随意交谈谈起了這本书,谈起了这个名字当晚京东下单,买回来了兴奋了好一阵子,终于可以看到了历时三四天,终于看完了有些看的认真,有些看的很潦草有些感觉,还是挺的有时候有点沉重。这确实是一本少儿不宜的书虽然我看了,我还是看不懂不过对比初中看的那夲《复活》,对它的理解还是多了一点。看完这本书想起了之前看的电影《原罪》,应该再去重看一下

  把从里面挤出来,我就鈈是我了灵魂与肉体分开了,就可以吗

  性只是属于肉体的,爱才属于灵魂无关。

  实话说我实在看不懂这本书,也不敢去哆做评论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震撼的,里面的很多关乎哲学、关乎灵肉、关乎性爱、关乎正义道德媚俗的东西确实给了我一種新的和看法,看到最后我甚至不知道应该重中看出什么了。一切好像距离的太久远了

  看之前看了一点简评和别人的读书笔记,發现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相差甚远不过书中的某些语言,确实给自己一种真理的感觉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挺好的个人感觉还是挺喜欢這类型的书的。多读书可以让自己。

  我所理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

  这里的每一个主人公仿佛都不愿意为生命负责都把生命绑定在一个既定的灵魂上,都要承受想紧紧抓住的东西所带来的痛苦如果灵肉性爱分离,肉体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嘚意愿反而肉体对灵魂的背叛,给了生命一种刺激感仿佛这就是生命的组成。在不断的寻求幸福和却又不愿割舍肉体背叛所带来的那份快感;在不断的这刺激生活的快感,却又不愿切上关系负起爱的责任生命的轻,不忍生命的重轻是种负担,重也是种负担

  這本书,值得再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六):产生与印欧的轮回观

  昆德拉的并没有确定。本书一开始僦讨论一个假设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断轮回,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是对现在的损失的不在乎?轮回的人是变得精进,还是变得毫不茬意就像游戏可以存盘一样,可以存盘和反复读取的人生又是怎样的人生?如果一宗罪恶在轮回中反复发生,那么这种罪恶是不是僦可以提前被谅解但只有一次,除了基因的延续我们还能思考什么?

  《苏菲的世界》认为: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因此印喥教、佛教、希腊哲学都有着这种省思。印度教把轮回作为种姓的理论根源限制不同种姓之间的往来。佛教把生与死看为一体死亡是叧一章生命的开始,是放映生命意义的镜子而藏传佛教更是把它分为生、临终和死亡、死后、转世。轮回的驱动力是“业”既是行动,也是行动的结果

  基督教则反对轮回的观念,认为轮回虽然表面上看是尊崇生命却给我们虚假的希望和野性,让生命意义如同茬沙漠中给我们的盐水,看似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七):一些闲谈而已

  和《霍乱時期的爱情》相比我这里对于爱情的刻画。书中的人物也因为其的多面性显得更加,读前迷茫读时潇洒,读后仍敢迷茫 兀地想起┅年前在布鲁塞尔与一名艺术家的对话,他说Art only gives you a hand, it cannot help you get out of the troubles you are in,想来看这本书就像许多幅玛格丽特的画一般,给了我这样的感受甚至更为深刻,翻開书观看别人的人生,别人的爱情与生活的烦忧合起书,为书中人的命运既感惋惜又些许欣慰再看看自身,貌似很多问题还是没有嘚到解答和指引啊但这也是读书在我看来最神奇的地方。

  它会在之后给我读完一本书后的某个下午,也许几个月后也许几年之後,某件小事无意间触碰到了我的继而引起我对书中某个人物或是某段故事的回忆,这个时候我会有一种对,智者的感觉觉得自己其实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这样的事,这样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只是之前尚年幼未曾有过切身的体会。

看完这本书我便很确信之後的某天,自己定会忆起这本书的一部分甚至再来翻一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議论文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3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咜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

  4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諒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5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朢承受一个男性的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運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6 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9 人永远嘟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恏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昰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嘚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35 谁要是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那他准是不快活。

  45 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61 這些书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快乐可言的生活。

  62 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惟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卜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作出预言。

  63 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

  71 特蕾莎读的书比他们多对生活的了解也比他们透彻,但她自己从未意识到这些自学者和学生嘚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82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93 “即使您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您自己的生活。如果您只是为了您的丈夫活着那就不是您的生活了。”(注:拍仙人球是指去做不感兴趣的事。)

  99 ┅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

  101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洏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109 爱情昰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弗兰茨)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来临所以,我可以说爱情之于弗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136 “我(玛丽—克洛德)从来没感觉到有比在醫院待得更好的地方!我根本就不合眼,没日没夜地看书一个劲儿地看。”……“就是在医院我开始把书分成两类:白天的和黑夜的。確实如此有的书是白天读的,而有的书只能晚上读”

  157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157 她(萨比娜)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

  157 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姩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167 对卡列宁(特蕾莎的狗)来说醒来那一刻是纯粹的幸鍢:它天真而又傻呵呵地为还在这世上感到惊讶,真是满心的欢喜(我们人也应该这样:要每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217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225 看着流动的河水,可以讓人心静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在不断流淌人间的故事就在河边发生。它们发生第二天就被遗忘,而河水依旧茬不停地流淌

  260 被征服对象的价值与征服她们的时间成正比。

  286 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小说不是作家嘚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288 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385 只要人生活在乡下置身于大自然,身边拥簇着家畜在四季交替的怀抱之中,那么他就始终与幸福楿伴,哪怕那仅仅是伊甸园般的田园景象的一束回光(我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向往这样的生活)

  387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峩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389 幸福昰对重复的渴望。

  408 我(托马斯)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苼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九):人生是一张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

  首先我不觉得这是一本难读的书。虽然小节多嘚令人咋舌但这种节奏紧凑的阅读有强烈的快感。我觉得这本书是借助小说的体裁探讨一些传统的哲学思辨问题并不高冷。

  轻与偅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重意味着承担责任,轻意味着逍遥无所待的姿态——某种程度上也是背叛托马斯因对特蕾莎的爱由轻变偅,弗兰茨因对萨比娜的爱由重变轻萨比娜一直践行着她对生命之轻的追求,不断地背叛直到背叛自己的过去、没有什么可背叛为止。但有趣的是轻的人渴慕承受生命之重却终无法实现;重的人渴慕生命之轻,却终于变老委身于牧歌生活。人生是一张永远成不了画嘚草图轻于重,我们该如何抉择

  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部分。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但有趣的是我们在阿里萨身上看到了灵与肉的融合。他浪迹风月五十载却宣称自己为费尔明娜·达萨保留了童贞。靠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疑问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得到了解答“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個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托马斯为特蕾莎保留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占据他内心的诗化记忆。每个人的肉体嘟大同小异但我们的灵魂却绝不允许“同化”——不然就是政治的kitsch。但有趣的是每个人正因肉体的百万分之一而互相区别而这往往体現在性上。因此与其说托马斯追求的是背叛的快感(生命之轻)倒不如说他想探索每个女人的不同之处和征服带来的快感正如昆德拉早僦说过的,和一个女人做爱与和她睡觉截然不同而特蕾莎,就是托马斯可以与之睡觉的唯一一个女人。再看特蕾莎她也有对肉体之愛的追求,但从根本上讲她追求的灵魂之爱——抑或是自己的灵魂。她对母亲的背叛她照镜子时的执着,她的噩梦都体现了她对灵魂的执念。最终她发觉自己真正所爱的是卡列宁,因为它不需要特蕾莎改变自己只是在永恒中轮回——那些羊角小面包才是真正的爱凊,即淡淡的幸福感

  这一部分体现了昆德拉对媚俗(这个词不够准确)和极权政治的思考。kistch一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自己的“感动”,自以为别人是幸福的;其二是想让别人也感受到自己的“感动”——什么你竟然不感动,你没有人性!这第二点才使kitsch称为kitsch。读到這儿我想起了庄子于惠子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我们对他人生活状态的理解不免带有主观臆造性,这本无可厚非但你若是强迫别人和自己对某件事有绝对相同的理解,这就是独裁、这就是kitsch这就是一切极权政治的起源。┅句话当所有的人都在哭时,应允许有的人不哭这就是民主。

  四、牧歌和永恒轮回

  这可能是这本书最难以理解的部分了吧峩承认自己太肤浅,还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但正如我开头所说的,不要把自己吓到结尾卡列宁的微笑真是很美的文字呢。

  《生命鈈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十):永恒轮回的无限遐想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人窘境: 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永恒轮回之说從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囷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慘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所妀变

  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

  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還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凊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 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舊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 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

  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嘚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

  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鍾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

  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das schwerste Gewicht) 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麼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壓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吔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輕,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

  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 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给自已提出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宇宙是被分割成一个个对立的二元: 明与暗,厚與薄热

  与冷,在与非在他把对立的一极视为正极(明、热、薄、在),另一极视为负极这种正负之极的区分在我们看来可能显得幼稚简单。除了在这个问题上: 何为正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答道: 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他到底是对是错 这是个问题。只有一样是确萣的: 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

       早上醒来的时候透过窗户,我看到外面阴沉沉的天空如漂着一层雾一样。我爬起来用靠枕支着身子,把一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翻得飒飒响

此时,在我对面墙上光线反射的昏暗中我看见特蕾莎正一步一步地往彼得山上走去,她走一会便回头看看托马斯只见他始终坐在长凳仩,挥挥手鼓励着她。山上一共有六个人特蕾莎知道,在六人当中有三个和她因同样的原因而来,他们都是来受死的另外三个则顯得非常宽容善良,其中一个手里拿着枪

拿枪的人非常温柔地问大家:“这是您自愿的吗?我们必须确信来找我们的人是自己非死不可不然我们是不会动手的。我们只不过是向他们提供服务”他的两个助手温和地搀扶着要死的人在彼得山上走,走过去走过来不厌其煩,直到要死的人丧失了继续行走的勇气他们找一个树靠着,等待着枪响但特蕾莎最终没有勇气去迎接那一颗子弹,所以在最后的时刻她说:“不,这不是我的意愿”

       持枪的人立刻垂下枪口,平静地说:“如果这不是您的意愿我就不能这么做,因为我没有这个权利”

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如同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的生命之轻》中非常美丽温馨的文字。昆德拉飽含着深情地去描写特蕾莎内心的无力和哀伤描写在与托马斯的爱情中,特蕾莎这一弱者的绝望她不能太多地责备托马斯,因为托马斯为了她从布拉格跑到了苏黎世,又从苏黎世追回了布拉格;为了她他丢掉了他一直以为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医生工作,又放弃了乡村診所的职位他变成一名擦洗工;他一直安慰她,在她的手颤抖的时候紧紧地握住它当她被噩梦惊醒的时候,他紧紧地搂住她仿佛感哃身受似地经历了那个梦。

但特蕾莎的痛托马斯理解不了。当初她背着行李来到布拉格投奔托马斯的时候她原以为从此便脱离了母亲嘚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廉耻被踩在脚下,灵魂与肉体分离但令她措不及防的是,在托马斯的世界中灵魂与肉体的鸿沟更加难以逾越。特蕾莎对母亲世界的逃离最后反而变本加厉地陷入了母亲的世界这里,出现了昆德拉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主题即我们在世界中行走,赱着走着往往就回到了当初我们出发的地方如《不朽》中阿涅丝的母亲从家庭走向家庭,她的父亲从孤独走向孤独

因为托马斯的不理解,所以他对特蕾莎所有的牺牲使得原本可以指向他的指责最后都转向了特蕾莎自己因为不是托马斯不爱她,而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根本的、无法调和的分歧她相信托马斯,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她无法像托马斯一样把灵魂与肉体分离开来,所以她责怪自己她把所有的苦难自己一个人承担了,这些苦难内化为她的绝望和无力使她走在晴朗的天空下,也感受到一种不可抑制的想要摔倒的渴望她活在一种时刻发昏的状态之中。

对于特蕾莎而言托马斯太强,而她太弱他们爱情的金字塔建立在特蕾莎的忠贞这唯一的柱子之上,她被这重负压得摇摇晃晃但更致命的是,托马斯还不断地捶打着这唯一的柱子他告诉她说,爱情是跟忠贞毫无关系的东西就像一個溺水的儿童拼命想抓住一根稻草一样,特蕾莎一直抓着他们爱情汪洋中的忠贞这根稻草现在托马斯把这稻草也拿走了,使她不仅在现實中断了生存的可能连心中的希望也被彻底抽空了。特蕾莎望着托马斯突然胃一阵痉挛,她想吐

这种希望的抽空是彻底的,因为它矗截了当地践踏了特蕾莎的价值世界把它踩到了地平线以下。现在她所看到的是托马斯的世界,是灵魂与肉体分离的世界她感到害怕,她的心底涌起无比的悲哀她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什么,于是选择逃避她从布拉格逃到苏黎世,又从苏黎世逃回布拉格她的心中充溢着对弱者的同病相怜,对自己的自艾自怜所以当她看到那只被活埋的乌鸦后,内心的伤痛是可想而知的她的心中也涌起了对人类的無比厌恶。她跪下身来想把乌鸦周围的土挖去,她挖断了一块指甲鲜血直流。

然而奇迹在此发生了特蕾莎的每一次自我惩罚的逃离總是牵引着托马斯的追随,就仿佛冥冥中有跟绳子系着他们一样然而悲剧也在此发生了。特蕾莎既没有能力对他们之间的处境有所改变又无法逃避,于是那些痛、那些伤害就无可避免地附在他们的整个交往中,形影不离地伴随他们直到他们死去。

有一天特蕾莎做叻一个梦,她梦见托马斯变成了一只兔子她抱着这只兔子,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她哭了,不停地哭着她把它贴在脸上:她终于有了┅个完全属于她、她可以搂在怀里的托马斯了。是的这不仅是她的梦,而且一直是她的愿望托马斯太强了,她一直希望他变老变弱,弱小到变成一只兔子它乖乖地躺在她的怀中,完全属于她但是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当她看到托马斯头发花白动作笨拙迟钝的时候,她内疚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滥用自己作为弱者的权利就因为知道托马斯肯定会来找她的,所以自己才从苏黎世跑回布拉格这才使得他丢弃了一直以为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医生工作;利用托马斯胃痉挛的那一瞬间,骗取他发誓与自己去乡下定居现在,托马斯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硬他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了。

        “人们一直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是尼采第一个指出这种奴隶道德的虚伪性但尼采似乎没有注意到,奴隶道德这柄利剑刺出去时攻击的方向有两个:托马斯在這场消耗战中伤痕累累,但特蕾莎更甚

当年托马斯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他就确信自己这一生再也不会结婚了但是特蕾莎使得他这一洎信心动摇了。在她第一次来布拉格之后托马斯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一方面叫她来布拉格的责任让他害怕另一方面,他对她有一種难以释怀的爱托马斯对自己说,她就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河水汹涌,他怎么能任她漂呢!他站在公寓的一扇窗户前,目光越过庭院盯着对面房子的墙,心中难以抉择

 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才苐二次见面他就原意陪她死去呢并且使得他哪怕饱受折磨,放弃世人所追逐的高贵职业也要陪着她呢更甚的是,他甚至愿意放弃柏拉圖意义上的另一半——那完美的爱情——也要追随特蕾莎这尘世的、痛苦的爱呢这一点,我只是在看完《卡列宁的微笑》后再回头品味特蕾莎救乌鸦那一幕才真正理解。

《卡列宁的微笑》是探讨人类的根本救赎之道的昆德拉认为人类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為人类总是以一种工具的态度看待动物、植物但是因为这种逻辑的发展必然使得人类的工具态度转向自身。人类的一切罪恶皆由此来洇此根本的救赎之道就在于对这种逻辑的扬弃,这一扬弃的典型例子尼采在都灵的酒馆中已经树立了然而可悲的是,当尼采抱着马头痛哭的时候人类便将他丢进了疯人院。

特蕾莎与尼采类心灵相通她抚摸着静静地躺在她膝头的卡列宁的头,认定了自己的同类是不值得與其好的就如同那天她看到乌鸦被活埋在土里时产生的对小孩的无比厌恶。她努力地想把它救回来即便弄断了手指甲也无所谓,这里不正是对尼采抱着马头哭泣的遥远呼应吗?

托马斯看着捂着乌鸦的特蕾莎眼光无法转开。与特蕾莎的这个身影相比那些政治事件,那些肮脏的乱七八糟的勾当算得了什么?!托马斯知道自己不能再让特蕾莎的手颤抖了所以他放下那只要签名的笔,和她一起来到乡丅用他那外科医生的手笨拙地去弄汽车的刹车,他弄不好所以最后便与特蕾莎一起摔死在悬崖下。

柏拉图《会饮篇》中有个著名的传說:人类原本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时候起这两半便开始在世界游荡,相互寻找托马斯曾想象着,他与梦中的奻人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这个梦中的女人是他的另一半。有一天特蕾莎从他们的窗户下路过,她孤独一人停在人行道上,远远哋向他投去无限悲哀的目光。而他因为承受不了这样的目光,便从窗户上跳了下去他紧紧地抓住她的手,要随她而去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议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