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发不出薪水刘胜祥

[梅岭]文化的梅岭_梅岭-牛宝宝文章网
[梅岭]文化的梅岭 梅岭
标签: 苏东坡
分类: 时文美文
11:13文化的梅岭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NN”马蹄声来到这里的。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洁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数日之间,心境为之一变,说明他在梅岭参拜过寺庙的高僧,心中得到了许多的慰藉。7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此时正是正月,漫山梅花盛开,东坡精神为之一振,诗兴大发,又写下一首《庾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苏东坡回到中原后,选择了定居常州,没过多久病逝,享年65岁。《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在广东,他除经营军务之外,编纂整理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文集《止止堂集》。万历十二年十一月,戚继光被罢官,几经辗转,回到故乡蓬莱,三年后在孤独凄凉中溘然长逝,享年60岁。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作者:徐怀谦)【相关资讯】梅岭简介梅岭山位于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香国”而享誉南粤的广东省韶关南雄市,距南雄市区约30公里,“岭南第一关”――梅关,设在梅岭上,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梅岭位于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一大庾岭东段,横亘粤赣之间,紧扼南北咽喉,因战国时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而得名,这位先行的拓荒者,为中原文化在南蛮之地的传播走出第一步。梅岭景区的闻名之处,一是古关古道,二是古人古事,三是寒梅胜景。梅岭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梅关古道在历史上是相当繁忙的,是古代重要驿道,设施相当完善。梅岭历史悠久,自西汉末年始,便有一大批名人学士先后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佳作和人文古迹。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如张九龄、宋之问、朱熹、苏轼、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林则徐等,都曾在梅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梅岭人文景观相当丰富,历朝大儒名士留下名诗佳作700余篇。现保存有洪崖丹井石刻、宁献王朱权墓、皇姑墓以及西山万寿宫、天宁寺等文物古迹。梅岭山以梅花自古闻名。每年一月份,粤北天气多是白天阳光灿烂,夜间低温霜冻,日夜温差大,适宜梅花生长;同时梅岭南北两坡气候差异明显,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因此,梅岭的梅花通常在元旦至春节之间持续开放一个多月,梅关古驿道两旁的白梅竞相绽放,一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幽香阵阵,吸引着省内各地不少游客纷至沓来。梅岭驿道是古代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山势蜿蜒,形为游龙;层峦叠翠,又似画屏,自然风光秀美、人文资源丰富。梅关古道梅关古道位于距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梅关古道为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一大庚岭东段,大庚岭横亘广东、江西两省之间,全长200多公里。梅岭海拨只有400多米,但它处于大庚岭之咽喉,地势险要。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岭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庚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庚岭,要看红雨熟黄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交通要塞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庚岭古道。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不断修建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它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3.65米,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传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柱洞可见。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弘治年间朱华捐资重建,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口。
梅岭驿馆,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官员、驿使往来息宿和供传递军情、信报的机构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据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古代驿站主要起着接待书信使者的作用,快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书抵万金”之说。梅岭驿,又称大庾驿。县志载:水城南20公里,峻岭盘蹬,上山云霄,北旧有馆驿,匾曰:“梅花国”。明、清时馆驿移于城内驿使门。称水马驿。“陆睡有车马、水路有红船”。驿馆内还有驴马房,有马夫走递80人,另配有红船数艘,马20匹。今重建的梅岭驿馆,是1991年县政府拨款兴建的。位于接岭桥东,梅岭脚下,旧址传说是古代的下马坪。坐东朝西,仿古建筑,为客家转屋式设计,分两部分,前部为曲折走廊,后部为数根立柱组成的半圆形房屋。走廊与房屋间,形成半圆形院落。大门为歇山式顶,黄色琉璃覆盖,红色漆粉柱,楹联云:剪取南安半江水,即是梅城一岭花。古枫是梅岭一大景观。现尚有三株千年古枫,若站立在驿馆前,可看见枝杆挺拔、叶茂如盖、郁郁苍苍的古枫大树,高耸入云。尤其驿馆西侧的那棵古枫,几乎遮住了半个山岭。树高有43米,树径两三个人才能合抱;驿馆下云封寺前那两棵古枫也高有38米,左右耸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对守候着山门的卫士,十分壮观。古枫是驿道的历史见证,是梅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咏叹。元代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秋发庾岭》诗中也说:“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把个梅岭秋色,描绘得栩栩如生。梅岭的古枫也和梅岭的梅花一样,与一般红枫不同,而有其特异之处。一般的枫树到了秋天总是红叶飘,但梅岭的枫树却依然披茸婆娑,只是叶色由青变黄,再转橙红、变紫,一棵树上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秋风、红叶、夕阳、霜满天的画图,甚是好看。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今名。憩云亭是梅岭景区景点之一,今亭建于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拨款兴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周围有栏杆、水泥坐凳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光。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在今亭的原址上还建过“介梅亭”。那是为纪念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十分不满,因此,“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重来梅国”碑的石碑系梅岭一小景点。石碑位于憩云亭前数十步的驿道旁。清同治年间立。为赭红砂质横碑,碑长2.7米,碑宽0.6米,阴刻有"重来梅国"四个大字,是湘军管带、清军总兵刘胜祥书题。同治三年(864年)农历八月,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率领下,曾在梅岭一带与湘军激战,后太平军主动撤退到广东,又转战福建,次年太平军在福建内讧,侍王被杀,太平军在汪海洋率领下,再次回到江西,又在梅岭与清军激战、对峙数月后,湘军来增援清军,太平军才退到广东,而刘胜祥自鸣得意,傲慢地写下了这几个字。此碑也反映了太平军在梅岭的战绩,今保存作为历史遗迹供游人参观。望梅阁始建于宋,原称望梅亭。后亭圯。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今亭于1990年重建。位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半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两边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两根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入阁正门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在阁楼上,人居高临下眺望,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农田,五里山一带的红土山岗,西华山选冶厂旁的人造沙漠,或像金字塔,或像人面狮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有趣的则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两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岁寒三友》图,令人赏心悦目。
春落梅枝头,一年一度的赏梅季节到来。早春赏梅,寻访赏梅胜地,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梅岭梅花有梅花1000多亩。每逢2月上旬,正是满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那树树红梅撩拨得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心海涨潮,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苏轼《题岭上红梅》 )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山中还建有“望梅阁”,是观赏梅花的绝佳处,是我国十大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腊梅花开时节,梅花怒放之时,但见数百亩梅园,秀枝横逸,百态千姿,竞丽争妍,呈现一派“入山无处不花枝”的景观。游人慕名而来,漫步鄢陵的乡野,犹如置身梅海之中,枝横碧玉,蕾破黄金,分外迷人。游人可以登上望梅阁,不仅可以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宏伟气势,还能看到梅花凌寒绽放,暗香浮动的景象。庾将军祠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相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纪念汉时俾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随楼船将军杨朴在抚南越后,为巩固南疆,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大余县原名大庾,梅岭称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据传,祠址是原来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祠前数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厨有石栏杆相围,名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时升旗与今差不多,升军旗标志着此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国家的一种形式。梅关关楼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以“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古时这里原没有关,先秦时梅岭为楚之“枥门”,又叫“南戒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始设横浦关。旧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称小梅关。今残存的梅关关楼称大梅关。它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关始建于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县志载:“江西提刑权知南安军,蔡挺立梅关以分江广之界。”梅关因战争,使关楼累圮累修,现存的残关关楼,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关楼分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为城门。今上层已倒塌,仅存关门。门洞深5.5米,内宽3.5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说明关门也重叠数层,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城门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阴刻的是“南粤雄关”四个大字,未注落款。城门二侧有联曰:“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系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北面城门上石碑刊刻的是“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落款是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书。东侧是登关楼的惟一蹬道。西侧3米,竖立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梅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持,后与红一军团汇合,组织著名的水口战役,在梅岭一带打败白军20个团的围剿。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登大庾岭》 、 《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梅关,古代也是个收税的关卡,这里设过税卡、厘金卡以课取盐税和南北往来货物的印花税。是封建时代府库收人的重要之地。据史载,清嘉庆年间,大庾岭商道课税比同期武昌关1200两税收多两倍。可见梅关税卡在当时国库收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梅关是人们的寻古觅胜之地,近年到梅关参观访问过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有陈丕显、毛致用、张震和社会知名人士李葆华、于光远、赵忠祥等。影视界并以梅岭、梅关为外景拍摄过《梅岭星火》 、 《从奴隶到将军》 、 《客家人》和其他一些新闻记录片,梅岭、梅关因此更是名扬海内外。梅花诗碑林,陈毅《梅岭三章》诗碑,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大余独有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并且特邀了当代名家沈鹏、陆石、黄绮等人重新书写,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从而使梅岭景区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游人到此不仅可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岭诗碑林是近年增添的梅岭风景线,它与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及陈毅隐蔽处,串连在一条新的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于梅林深处,供游人欣赏和感怀。陈毅隐蔽处,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也一位著名的儒将。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与项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梅山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梅岭,他率部与敌人周旋,几次遇险。隐蔽处位于梅岭半山窝,过去这里林莽繁茂,茅草丛生,一派凄凉景象。由于驿道废置,行人稀少,梅岭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察看到大余县城白军的动静,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也是较好隐蔽的地方,所以陈毅选择此处,作为临时住所。但是,1937年5月间,由于派去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发生了史称的“梅山事件”。当时陈海叛变后,为了向敌人请功,他送假情报进山,伪称党中央已派人来大余,要陈毅亲自到大余城见面联络。当时与党中央失去联络很久的陈毅,信以为真,次日在梅山区委黄占龙的护送下,化装成商人,来到原地下交通站――驿使门外的“糖铺”。远远一看,见“糖铺”已被敌人查封,始知出了大事,两人分别回到山里。据说,陈毅化装后穿着士林布长衫,戴了黑色眼镜和礼帽,使守候的敌人未能识破他,陈毅一直从糖铺闯至梅峰桥,才拐弯逃出虎口。陈海诱捕失败,敌人就迫不及待出动大批军警到梅岭搜山,并放火焚山,企图把游击队烧死于山中,多亏老天有眼,那日傍晚后,岭上下了一场大雨,把山火浇灭,陈毅才从草丛中出来,会合了其他战友。他料定敌人还不会甘心,可能会采取更恶毒的手段,于是决定把特委游击队及时转移至油山,避免遭受更大损失,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云封寺,又名挂角寺。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 寺门深掩岭头云,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弘法。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这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告。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吕仙此时迫问:“不是戏言吧?”财主哪里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决不悔言。”于是吕仙便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根木棍挑起,腾空而飞。将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又窜出另一个和尚,向吕仙讨房子说:“你也留一间给我在这里修行吧!”因此吕仙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丫山,成为灵岩寺。挂角寺有联日: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像千秋风度;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六祖庙、卓锡泉出梅关往南沿驿道下约200米处东侧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六祖庙,西侧是卓锡泉。这里流传着一段佛家故事。六祖是指佛家禅宗六相慧能―今广东“南华寺”的开山祖,达摩在中国的第六代传人。相传唐朝武则天时,禅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弘法,受徒很多,年老圆寂前他想在众僧中选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个从僧都作一偈,并许诺:谁的偈能参透佛的要义,就把衣钵袈裟传给谁,继为六祖。因平时大弟子口神秀颇得五祖器重,自以为六祖非他莫属―,于是很快便作了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偈公布后,一般和尚都认为他的偈好,点破了修炼的方法,然而却有一个不识字的和尚慧能,这时冒出来,针对神秀的偈,也请人写了一偈艾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后,认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决定把衣钵袈裟传于他。可是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他只是个椿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会加害于他。因此五祖圆寂前便秘密将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并嘱咐慧能马上离开黄梅,南回广东避难,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果然不出所料。次日五祖母圆寂后;神秀发现衣钵袈裟已被慧能拿走,于第三日立即召来武僧慧明,要他率领500众僧,抓拿慧能,夺回衣钵等物。话说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一日逃到大余,投宿于东山寺住了一夜,次日到了梅岭,正值暑热天气,上到山顶时已精疲力倦,欲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有水?于是慧能把锡杖往地上一顿,说道:“天不绝吾也!”说也奇怪,他这卓锡一顿,地缝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一身轻爽,正要起程赶路,忽见慧明已追上山来,自知不是慧明对手,便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去。然而慧明用尽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这时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适合取这些法物,又见慧能诚实,便对六祖说:“你赶快走吧,后面还有追兵.”说后自己往回走,并对后面追赶的和尚说:“慧能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赶了。”因此,慧能才从梅关脱险。日后回到家乡,隐居16年后,他才公布身份。传说,慧明放了六祖之后,也没有回黄梅,而找了一处山寺,自己修炼去了。为了纪念六祖在梅岭的这段险遇,后人便在此兴建六祖庙。卓锡泉,又称锡杖泉。梅关古道有两处,一在梅岭山巅北山口处,今名六祖泉。一处在南坡,泉水较大,已引入六祖庙,今已作井水,旁置大石块,为“放钵石”,供游人观瞻。交通:自驾车:上京珠关高速,在南雄出口下,直接前往坐车:在广州省汽车总站坐南雄班车沧桑古道 珠玑情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阿强驱车前往广东韶关办事,借此时机,游览了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梅岭古道,之所以特意选择游这条路线,是因为早已听说过这里有一条千年古驿道闻名暇尔,对岭南珠三角的人文和商贸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近代革命史上还有一个故事,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陈毅的腿部因受重伤被迫留下,在群众的帮助下藏身于梅岭,后因叛徒出卖,敌人进行疯狂的大搜捕,在一无所获时竟然放火烧山,陈毅担心不能脱险,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著名诗篇《梅岭三章》。陈毅后来被游击队救出。现今在离梅岭关口三百多米的地方仍然保留着陈毅当年藏身的洞穴。横亘粤赣湘桂边沿一带的南岭山脉,自东向西是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俗称“五岭”,延绵起伏达千余里,在毛泽东的著名诗篇《长征》里,“五岭逶迤腾细浪”就是指这“五岭”。现代化的京珠高速公路的粤北段,也是贯穿于这“五岭” 山脉之间。在来韶关当天晚上的路上,我们就已经先感受了“五岭”一带山脉的巍峨与险峻。出发时我们是经贺州往广东的连山连州方向行进,想不到进入广东境内以后,这里的公路正在全面的改铺水泥路,使得这条公路变的十分难走,一路蹒跚,好不容易到了连州以后,我们怕还有类似的路况,于是改道进入湖南境内想尽快进入京珠高速公路,这样要多走约80公里的路程,绕道从广东最北端的坪石镇进入京珠高速公路,这里属于“五岭”的一部分。此时已经是深夜了,我们并不能看到这一段山脉的壮观景色,从高速公路的地势就能感受到这段路有许多由桥梁和遂道组成,而且上下坡有时竟长达十几公里,在下长坡的路段,每隔几百米右边就留出一个缓冲坡道,作汽车刹车失灵时应急之用,这在高速公路的设计上是很少见的,可见其险峻。同时路边还设有一些停车观光台,如果是白天还可以进入观光台停车欣赏这一带自然山脉的秀丽风光。正是这样险峻的地势和陡坡,也使得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货车行走十分缓慢,许多大货车占据了几条车道,造成小车无法超越也只能跟随其尾慢车行走,从坪石到韶关八十多公里的高速路,竟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在韶关办完事情后,我们又赶往南雄市住了一个晚上,根据和南雄宾馆的陈师傅攀谈得知,南雄除了梅岭、珠玑,还有着“黄烟之乡、恐龙之乡、银杏之乡”的美誉,这里盛产黄烟和银杏、花生等特产,另外还有一些名刹、宝殿等景点,但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只能选择梅岭古道和珠玑两地。从南雄到珠玑只有8公里,到梅岭26公里,本着先远后近的原则,大清早就驱车先赶往梅岭景点,梅关古驿道长约8公里,道宽约2--3米,一般游客是很少游完全程的,汽车可以开到半山腰的景区管理处,进入景区后就直接走在古驿道上。秀丽的梅岭也是因为这里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梅树而得名,有红梅、腊梅、绿梅和珍珠梅等几种野生梅树,看着景区碑文上的《赏梅常识》简介,来梅岭的最佳时机应是在每年的严冬腊月,此时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梅花与茂密的山林交相辉映,梅花景致娇艳独特,古道两旁腕如一条“梅花长廊”,景色十分迷人,每年这个季节吸引着许多各地的游客前来赏梅观景,可惜我们来的时侯已是“五一”前夕,已经欣赏不到这样的景色,但现在是植物叶茎的生长期,我们能看到的梅林是郁郁葱葱的一片,也很壮观。顺着古驿道向上边走边看,这是一条全部由石片铺设的道路,始建于唐代,是宰相张九龄奉诏修建的一条连接粤赣山区文化交流和两地商贸往来的重要交通渠道,距今已经1300多年,从这一块块露出地面被磨的光光滑滑的石片看,曾印证了多少先人的足迹,印证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古人修路一般是将石块立起,密密麻麻镶嵌土内,一块一块的铺砌,在缝隙处又用泥土夯实,每级阶梯很矮,在古时只是肩挑马驮的时代,这样修的路既可以保证人畜容易走路又不会滑跌,又可以经得住年久雨水的冲刷,使这条古道历经千百年仍然基本保持完好,顺着古驿道再往上走,路旁还有一些寺庙和古庵,一棵独特的参天古树挺立在路旁,树下的碑文刻有“东坡树”字样,苏东坡被贬南下时曾在这里住了3年,又在后来的北归途中,两度在这里下榻,与当地一老翁结为知交,分别时写诗一首《赠岭上老人》,故事被广为流传。
过了此处往上看,梅关已经进入眼帘,这就是广东与江西两省的交界处,梅岭属于“五岭”起点大庚岭的一部分,梅关坐落在梅岭山坳间。梅关虽然不能与“九大名关”相比,但作用十分显著,它的开凿工程也相当的大,这里的山地表皮是泥土,再往下就全是坚硬的磐石,从最高点往下凿去了30多米,在唐代时期还没有发明使用火药,只有靠锤杵等手工具,为提高效率,古人的办法是,先用柴草放在石头上烧,然后用冷水泼洒,让石块骤冷而爆裂,这个办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工效,但开凿这条艰险路段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原关楼在战乱中已损毁,现存梅关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青砖石结构,古朴雄伟,北面门额上刻有“南粤雄关”,南面门额刻有“岭南第一关”的字样,均为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题刻,关楼的北侧立有一高大石碑,上刻“梅岭”两个刚劲有力,栩栩生辉的楷体大字,为康熙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立,南面门有副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给关隘增添了许多 色彩,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驿道,梅岭同时也是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流域的分水岭,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梅岭东侧的顶峰新建有“两江亭”作为标记。奉建古道的张九龄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宰相,在他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里,有着“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以及《望月怀远》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著名诗句可为家喻户晓,在韶关市的附近有保护完好的张九龄墓。看完梅岭往回走,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二站,南雄市的珠玑镇,珠玑这个地名很特别,因为如果要比喻一篇的精彩绝伦,往往要用“字字珠玑”这个词语。有一句话这样形容:“广东人如果不知道珠玑巷,就如法国人不知道凯旋门”一样,这句话不知道是否夸张,但至少已经道出了珠玑巷在广东人心目中的位置,从古代的人文历史看,中原一带连年战火不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一部分人为了生计,从中原一带走出,以后一代接一代的向南迁移,梅岭一带是古人南迁的一条重要途径,梅关古道与珠玑巷又息息相关。也许古人历尽艰辛,走过这苍茫的百越之地以后,看到这里一马平川,风光旖旎。土地肥沃,感觉这是一个耕作生息的好地方,往来的文人学士,富商贵贾也有许多在此经过停留休整,有些在这里安家立业,成为世居,以后留下来的人越聚越多,带来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中原各地的文化特色,汇集了百家姓氏,这样就使得珠玑巷越来越兴旺起来,经济商贸文化盛极一时,兴盛时期一个多世纪。以后在南宋咸淳八年(1272),有个胡贵妃因宫廷事因,逃出宫外流落到杭州钱塘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在万念俱灰时投江自尽,巧被运粮途经的珠玑巷商人黄贮万搭救,后来带回到珠玑巷,并结为夫妇。胡贵妃很有才识,生活在珠玑巷里为邻里乡亲传授着许多文化和生活技艺,深得族里乡亲爱戴,日久朝廷闻知了胡妃去向,命胡妃回宫,胡妃早已厌倦宫廷争斗而不屈从,同时又得到大多数族人的保护,于是朝廷指责珠玑人谋反,派兵血洗了珠玑巷,将周围二十余里内的人畜房舍尽行杀戮焚毁,珠玑巷顿时风烟骤起,哀声遍地,许多珠玑巷的居民恐遭祸延,一时间纷纷举家向南逃生,胡贵妃是位烈女,见此惨状,为了不殃及珠玑巷乡亲毅然投井自尽。为纪念胡贵妃的悲举,元朝时期在此建了一座石塔至今保存完好。自从“胡妃事件”以后,大批的族人四处逃散,珠玑巷已失去往日的繁盛,从此变得冷落萧条,以后这里就只成为过客片刻停留的地方,到这里的人,大都稍作休整以后都继续往南迁移,大部分人主要是迁往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后有一些又迁到岭南其它地方或海外成为华侨,根据南雄史料记载,自唐代以后,来到珠玑巷安居住过,成为珠玑巷人以后,又从这里迁出的姓氏就有153个,已超过了中华百家姓,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东人,只要问到他们的祖先从那里来,他们都会说出同一个地名“珠玑巷”,而珠玑巷又注定只是一个驿站,只是过客短暂驻留的地方,如今世居在珠玑巷里的人,只有居民20多姓,320多户,1400多人,而从珠玑巷里走出的后裔就有4000多万人,遍及海内外,如今巷里许多的门面都作为各家姓氏的祠堂,并在当年胡贵妃投井的地方,建有胡贵妃的雕像。随着交通事业发展带来的便利,经济生活的提高,如今岭南和海外来到这里寻根问祖的人络绎不绝,到这里的旅游者大都可以祭先省祖,来这里寻根问祖的又大都是旅游的人,已经成为这个地方的一大特点,许多姓氏已重新修建了崭新气派的祠堂,一排排坐落在珠玑巷内,而正逐步的发展和完善,极大的牵动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华姓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本文参考一些相关资料,关于胡妃也有另外一种传说----作者)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371)
固定链接 |
类别 (时文美文) |
发表于 11:13
| 最后修改于 10:26评论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由于最近广告泛滥,暂只允许登录用户对此文评论。登录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