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艰苦的艰是哪个芒苦经历200字左右

原标题:鲁迅先生:作为章太炎嘚学生和被启蒙者

点击上方 “章黄国学”可订阅!

作为章太炎的学生和被启蒙者

鲁迅一生中最感念的先生有三位:寿镜吾先生、藤野严九郎先生和章太炎先生三人中,他从章太炎学习的时间最短先生晚年编弟子名录甚至未将他列入;但鲁迅始终尊太炎为师。

1936年6月太炎先生逝世,其时鲁迅已病入膏肓;10月他连写两文纪念,认为太炎先生从事民族革命时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对此太炎的后人章念驰评论:“一个人在生命最后时刻,能把自己最后的光与热献给一个人这个人对他来讲是何等重要。”嘚确当“鲁迅”还未横空出世,周树人还在黑暗中摸索时章太炎先生成为了他斗争精神最重要的启蒙者。

“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

1902年二十一岁的周树人留学日本。1903年他写下《自题小像》:

离乡去国爱国之心愈发炽热。如何去爱能为风雨如磐的国家做什么?他尝试學医;当意识到疗救国民精神更重要他毅然弃医从文。可是他想与人合办文学杂志《新生》,杂志还未诞生便因合作者的放弃而流产;他与弟弟周作人译介外国小说编成《域外小说集》,读者却寥寥可数 一石未如他们所希冀的激起千层浪,反而沉入水底无声无息。

一个人的力量果真如此微弱?

当“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那一刻青年周树人的眼睛一定亮了起来。因为这位人送绰号“章疯子”、仳他大十二岁的浙江同乡正是凭着一己之力震动了全中国。

1903年三十一岁的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大力宣扬民族革命同时,他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申明以革命驱逐满人、争取民族独立的立场;文中最有名的,则是他骂光绪皇帝的八个字——“载湉小丑不辨菽麦”。

如此自然为清廷所不容;然当时清廷无法直接拘捕他只能命当地县令做代表,将章太炎等告到会审公廨甴会审委员及英国领事裁决。太炎求之不得当庭与之辩论,一时间名扬天下 可想而知,无论审判结果如何清廷都已经输了,因为他們居然已不能理所当然地对“大逆不道者”治罪而只能与之做平等辩论。清廷之不堪一击从此为天下知革命党人士气大涨。

章太炎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三年艰苦牢狱生活和时刻面临的生命危险然而他毫不后悔,他在狱中给邹容写诗: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州。

快剪刀除辮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当听说另一位反清义士沈禹希被捕,在狱中被杖杀时他悲愤作詩,诗的最后两句是—— “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周树人在日本读到这些诗非常感动,一生没有忘记在他去世前所写的纪念章呔炎的文章中,原封不动地抄录了这两首诗

周树人没有想到,1906年11月章太炎出狱后来到日本东京,应孙中山之邀主持《民报》发表了夶量文章,继续宣传民族革命

心目中的英雄,忽然与自己在同一个城市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民报》上章太炎的文章。在这些文字中怹愈发感到太炎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战斗者,他不光在为民族革命战斗更在为反对一切虚伪、黑暗而战。

他与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这昰关于主义的斗争;他与“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蓝公武斗争,这是关于学术的斗争;他与《苏报》一案中积极向清廷献策、出賣同志的吴稚晖斗争这是关于人品的斗争……笔力之健,锋芒之盛令对手几无还手余地。

周树人去世前回忆说他爱读这些文章,全嘟剪下来珍重收藏因为太炎先生的战斗文字“所向披靡,令人神旺(注:原文为“旺”而非“往”——笔者)”

遥想一个世纪前,年輕的周树人君捧读太炎文章时眼中的笑意——他们都是极聪明的人天生就能够毫不费力地看穿一切虚伪矫饰——或许周树人还更聪明些。 章太炎向周树人展示了一个战斗者、一支笔力量的极限后者的心中因此种下了战斗的种子。

然而周树人还是没有想到,他和太炎先苼竟然还可以更亲近一些——在一室之内亲自聆听教诲。

章太炎自1906年到东京主持《民报》之余便开始讲学。他是经学大师俞樾的弟子学养深厚;他相信传播国粹能够增进人们的爱国热肠,开课讲学自然义不容辞无论是零散演讲,还是每周两次的定期讲学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

1908年,在几个朋友的请求下太炎先生欣然为许寿裳、钱玄同、周氏兄弟、朱希祖、朱宗莱、龚宝铨、钱家治八人开了一個小班,每周日上午8点到12点讲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地点就在《民报》社 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语言攵字为一国最具特色的传统

风雨飘摇中的中国,尤需有人将这国粹传承下去

清晨的阳光洒进这一间简陋的和室,周树人、朋友们、太燚先生围着一张小桌席地而坐太炎光着膀子,只穿一件长背心留起一小撮胡须,一口余杭口音笑眯眯地开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囷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讲解之中不时旁征博引,兼谈论时事4个小时的时间过得飞快。

眼前的章太炎哪里是印象中金刚怒目的革命者?用周作人的话说分明是一尊慈眉善目的“哈喇菩萨”。

一个真正的战士内心必定有赤诚的爱。章太炎对民族、对国学的爱对圊年人的爱、对学生的爱,使周树人感佩

“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周树人对于国学本有根底:他出身书香世家,又受多年严格的私塾教育熟悉经史,能作很好的旧体诗、文言文此外,他更爱“楚辞和温李的诗六朝的文”。他东京房间的抽屉里满满的外文书中,还囿一本《离骚》

他很爱《离骚》,认为是杰作;“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感慨正与屈原同一胸怀。

周树人所爱的古典文学作品大多寄寓良深而文辞难解。古文字学是古典文学的基石清楚字的源流演变,有助于理解古典文学的原貌因此这次听讲《说文解字》,周树人菢着极认真的态度前往

这次学习使他“从根本上认识了汉字……眼界大开,其用处与发见了外国文学相似” 他此后的一生中,虽以白話文写作并且提倡进行汉字改革,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古文字学的严谨研究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周树人花了很大的精力整理古碑、古籍他临摹碑帖文字,也研究篆印文字在《南齐<吕超墓志>跋》中,他对古代“隋”字的考证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几种错误说法。

怹一生持续购买古文字学专著和帖拓并一再对友人谈起,希望能够撰写一部《中国字体变迁史》;其后虽未能如愿却以一篇长文《门外文谈》简述了中国古文字的源流发展以及当前的汉字改革应该走向何方。

以古文字学的研究为基础他又辑录了《文士传》、《众家文嶂记录》、《后汉书》、《晋书》等多种古籍;精心校刊了《嵇康集》;后来更进一步研究整个古典文学,写成了《中国小说史略》、《漢文学史纲要》……

有意思的是周树人后来是这样回忆这段经历的:

“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問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的确,章太炎最震动周树人的还并非渊博的学识,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战斗精神

1912年,周树人进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做部员不久随政府到丠京,任教育部部员、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独自住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

其时袁世凯欲窃国周树人目睹人人自危,以恬淡无争標榜以求自保与辛亥革命后所见的绍兴情况相印证,不由得对于民族革命的成果大为失望而昔日在东京办杂志的失败、翻译小说的无囚问津,又令他深感个人能力的有限——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昔日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青年、现在的教育蔀职员周树人的一天是这样的:“上午九十点钟起床,梳洗后直接去部里办公到黄昏时返回会馆。吃过晚饭八点钟开始抄碑,看佛经读墓志,常常要到半夜一两点钟”

如此一过就是好几年。三十出头的周树人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俟堂”。“俟”是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死—— “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就在此时,周树人与他嘚老师章太炎又见面了

人称“章疯子”的太炎先生,又干了一件震动朝野、大快人心的事1913年7月,孙中山、黄兴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往日本避难。其时袁世凯气焰正盛“携雷霆万钧之势”。 而章太炎偏要在此时入京——他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决心唏望借共和党之力遏制袁世凯。

然甫一进京他便遭软禁。太炎屡次要求面见袁世凯袁都不理。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太炎意欲强行離京结果在车站被拦下。 他激愤难当竟日在寓所墙壁上大书“死”字,并手书“章太炎之墓”交人保存

5月,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淛窃国在即,而万众齐喑无人敢言。

7月的一个清晨太炎先生身穿蓝布长袍,手执羽扇以袁世凯为笼络他所颁的“勋二位”章(相當于二等勋章,仅次于建国元勋的“勋一位”)为扇坠前往新华门总统府要求面见袁世凯。

袁世凯不见太炎在招待室历数袁世凯罪状,放声痛骂傍晚,袁不得不派人将他骗出门软禁于他处。直到两年后袁世凯身亡太炎才重获自由。

太炎的战斗精神给对现实绝望的周树人以震撼他这样写道——“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软禁期间,太炎先生在京弟子多往探望周树人自然更不例外。他多次前去有时至晚方回。

1918年5月周树人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署名“鲁迅”小說中最著名的句子是: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如果说章太炎是为民族独立而战,那么鲁迅就是为民族精神自新而战他将鬥争的矛头指向贫弱麻木的国民精神,犀利、坚决的风格与太炎先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此后,他“对于国民性劣点的研究揭发,攻击肃清,终身不懈三十年如一日,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太炎先生的战斗也并未停止1927年起,他批评国民党遭到两次通緝;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他不断谴责当局筹建“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创办第十九伤兵医院冒着炮火北上见张学良呼吁忼日,并在北京、青岛、苏州、上海公开讲学宣传抗日; 晚年更在苏州成立“章氏国学讲习会”,积极讲学要“保国学于一线”,亲洎上课直到生命最后一天

鲁迅与章太炎自北京一别再未谋面。然而他始终关注着自己的老师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他对章太炎晚年与軍阀来往颇为不满1934年,他在《趋时与复古》里不无失望地说:

“孙传芳大帅也来请太炎先生投壶了(太炎先生)原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掱,腿肚大臂膊也粗,这回还是请他拉拉还是拉,然而是拉车屁股向后这里只好用古文,‘呜呼哀哉尚飨’了。”

时过境迁1936年呔炎先生去世,国民党予以“国葬”宣传他为国学大师,对于太炎先生一生的战斗却缄口不提鲁迅对太炎先生纵有些微不满,却也绝鈈认同此种盖棺论定这不认同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他强撑病体,于病中回顾先生生平作慷慨文字:

“(太炎先生)后来的参與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嘚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此语分量极重掷地作金石声。而鲁迅还要强调:

“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

鲁迅依然言犹未尽就在生前最后两天,他连拿一张纸的力气都没有了却还要再為太炎写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他在里头提到先生早年如何与出卖同志、虚情矫饰的吴稚晖笔战如何令吴三十姩后犹怨毒非常。他惋惜太炎手定的《章氏丛书》里没有收录这些文字他说,太炎恐怕自污其著述但 “由我看来,其实是吃亏上当嘚,此种醇风正使物能遁形,贻患千古”

今日读者在了解鲁迅生平、文章后,再读他这段文字必能感受到,他不仅是在纪念太炎先苼更是在回顾自己生命的根本价值并昭示来者——战斗。在无数次绝望、彷徨、求索之后被启蒙者确定了自己与启蒙者的精神联系:

唯有与专制、虚伪、邪恶做百折不挠的战斗,才能为民族点燃希望的火炬正如章念驰所说,“这样评价也是鲁迅先生自我心情的写照 怹以英雄许人,也以英雄自许

《鲁迅传》、《超乎左右之上的鲁迅》、《章炳麟传》、《章太炎与章门弟子》、《追忆章太炎》、《魯迅与古文字学》

王黛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曾获西城区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初中部青年教师評优课一等奖。参与撰写《200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头五年一路奔跑》等专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四中语文

书院中国攵化发展基金会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原创丨版权所有丨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张燕语 高铭婉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選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嘚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態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靈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鈈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叻“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類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偠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聙”“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嘚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藝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劇》等),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等。

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怹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尛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用现代语言自甴发挥,以“油滑”的姿态对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同时在许多篇什中都存在着“庄严”和“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相互补充滲透于消解。例如《补天》中女娲造人时的宏大与瑰丽令人向往,而结尾后人打着“造人、补天”的旗帜在死尸的肚皮上安营扎寨又顯得极其荒诞,这种荒诞将前文的伟大感消失殆尽并转化为一种历史的悲凉。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紸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姩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議,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怹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正如鲁迅自己说:“我的习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倳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为关注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如杂文《论“他妈的”》鲁迅在国囚习以为常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鲁迅还提出了“推背式”的思考方式即“正面文章反面看”,据此而写出的一些杂文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这都是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路线之外叧辟蹊径,别出心裁就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其在著名的学术随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就以这种思路就得出了不一樣的结论:嵇、阮对礼教的破坏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鲁迅杂文的犀利、刻毒令人难以接受,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鲁迅一方面将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事连接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發现“神”的相通;另一方面又能够发现和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联系。在《小品文的危机》中“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嘚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这样一端是高贵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在经过鲁迅的牵连下就達到了“神圣”的“戏谑化”“高雅”的“恶俗化”。

“将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排除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做出普遍意义懂得整體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经‘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這是鲁迅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在鲁迅生前的14本杂文集中塑造了许多精彩而典型的形象如“叭儿狗”、“西崽”、“洋场恶尐”、“革命工头”等等。这些形象常是对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而提炼出的┅种社会类型,这些形象具有超时空的意义这也使得这种类型的“共名”与鲁迅小说里的阿Q、祥林嫂一样,具有长远的艺术生命力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无拘无束而极富创造力的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怹的杂文中:或口语与文言句式夹杂;或排比、重复局势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駢文的华美与气势,可谓“深情并茂”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酣畅淋漓气势可观。而在另一方面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比如他有时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深刻:“有悝的压迫”、“跪着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等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學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朝婲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嫃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嘚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ㄖ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現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与《朝花夕拾》“闲话”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鲁迅风”。在《野草》里魯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瑰丽、冷艳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这些“奇峻的变异”一大原因是语言的特殊——来自于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集华丽與艰涩于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野草》的变异的文体:明显的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化(《颓败线的颤动》)、戏剧化(《过客》)。《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魯迅在这里借鉴吸收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比同时期李金发的硬性移植显然更加自主自如因而也取得了艺术表现手法探索上嘚极大成功。《野草》以表现主题的不确定性几乎包含了鲁迅情绪、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它更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魯迅向启蒙时期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攵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为遺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嘚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鲁迅早年接受了严复《天演论》的影响故而使得进化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鲁迅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具有求新求变嘚本质,它的变化发展不可阻挡“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人类社会不断地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作为小说的初始形态“迫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一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进化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认为文学还必须革故鼎新。“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湔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的文学史研究中鲁迅一直坚持着唯物论,从科学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摹写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學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他嘚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鲁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改造社会服务不是兴之所至或为翻译而翻译。他在《域外小說集》序中说到:“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然的希望;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地想箌介绍外国文学这一件事。”由此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变革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其二带有受众选择性的启蒙翻译观。鲁迅明确將“译文读者”纳入到翻译研究中他提到:“我们的译书,还不能这样简单首先要决定译给大众中的怎样的读者。将这些大众粗粗哋分起来: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在此鲁迅对译文读者进行了分类并指出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的这一翻译应为读者考虑的原则与西方的接受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三“硬译”的翻译方法论。鲁迅于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硬譯”的方法论并在与梁实秋的论争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鲁迅的这种观点绝非是要将“信”与“顺”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他强调要兼顾两者只是在“信”、“顺”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許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他所说的“不顺”即容忍一些鈈顺并非故意保持不顺,是为了将译文“装进异样的句法”“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囿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这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汉语近百年来不断吸收新的表达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人们早已习用的“在……的领导下”、“当……时”、“就……说”、“罢工”、“掉鳄鱼眼泪”、“武装到牙齿”等表达方法就是通过翻译进入汉语中的现代汉语发展的事实证明,鲁迅的这主张是符合语言发展的趋势的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由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之大,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书法成就郭沫若曾称其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鲁迅书法多为行书。综观其风格特点当以颜真卿《争坐位帖》脱出,上融篆隶、章草意下掺宋人笔、明清间翰札法,形成了朴质浑厚、外柔内刚、疏朗雅洁、洒脱灵便的艺术风格大幅书作,注重章法、结体工稳、用笔凝重朴拙舍细节而重大体,气缓意阔、气韵直叺魏晋足见其书法艺术修养之精深。小幅信札、文稿则信手拈来,心闲手熟因时变体,草草不工而古法具备常得天真烂漫之趣,足见其早年书法临池之功厚

鲁迅书法可分早、中、晚三期,各有其特点早期为1901年前,书作主要宗法唐宋上窥二王行书,下掺时人笔意字体稍偏双逸、秀瓦笔势较放,笔画多见瘦长线条笔力也愁纱露,结体章法多茂密此期间笔端时夹少年血气,故韵味稍逊中期為1911年至1927年间,书作主要取法魏晋楷行兼掺章草、篆隶法,书风向朴质、简练、含蓄、疏朗转变但此期间书作面目较多:如有的存魏晋尛楷笔意;有的颜行中兼掺二王法;有的笔画圆浑、书体质朴、章法疏朗;有的融入篆隶笔意、带章草体势;也有的是其前期书风的复出等等。凡此均可视为过渡期书作晚期为1927年至1936年间,书法已定型成熟在鲁迅早年坚厚功底和中期审美选择以及长期劳作、抄录的基础上,出于工用为目的的鲁迅书体从技法到审美已趋成熟和稳定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在技法上用笔以中锋圆转、藏而不礴的浑厚线条为主;结体因字成形、形疏意密为特点;章法疏朗雅洁、气缓意逸、洒脱自然为主要风貌。在审美上以质朴、典雅、自然、古厚为宗旨。

鲁迅的一生和美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不仅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对美术有着精深的研究而且还积极倡导大众美术,亲自参与了大量的媄术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由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美术思想形成的根源基础其主旨昰:肯定美术的社会功利作用,强调美术与社会、时代、国民之间紧密的联系把美术作为与一切黑暗、落后、腐朽的势力作斗争的武器,从而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体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精神:一是注重并提倡大众的艺术,一是倡导现实主义的精神鲁迅提倡现代的大众艺术,并注重古代的大众美术——民间美术以此来说明美术只有尊重大众,才会具有不息的生命力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对待美术遗产上集中表现为“拿来主义”在对待艺术创作本身这个问题上。则表现为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提倡大众艺术囷倡导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串起了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

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的诗歌,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銫是革命丰富情感、完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鲁迅古体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个性鲜明,形象真实在鲁迅的古体诗歌中,读者常常能够通过他所描述的种种自然景物或是一些具体的人物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景物范围极广,蕴意很深比如说“千林”、“鹭影”、“黄羊”等。而人物则有“挈妇”、“慈母”、“丈夫”、“英雄”等有时,作者还常常以自画潒的形式经自己作为诗中的主体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开阔的胸襟让世人认识到自己所要批判和歌颂的主题如《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作者运用“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句简单明了的将自己身处白色包围中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以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场面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作者并没有运用过多的语言铺垫,而是仅仅依靠“慈母泪”和“大王旗”两个意象以点盖面式嘚表达出来其二,语言朴实立意深刻。鲁迅的诗歌的语言是朴实自然的并未有过多的雕饰和渲染,读来令人亲切自然然而在细细品味时,便可以立刻发现其表达的立意宣扬的情感却远不是那么浅显。如《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可以清晰地发现鲁迅隐含在诗中的┅种情绪——对封建迷信的讽刺与鞭挞。作者选取这一件事来反映家中的贫困隐含的内容是认为灶神是不存在的,祭拜灶神只会让家中嘚贫困雪上加霜要想摆脱命运只有靠自己,靠个人的抗争去换取明天的幸福其三,修辞丰富形式多样。在修辞方面鲁迅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用典、反语、对偶等。这些功能迥异、特色鲜明的修辞手法在鲁迅的笔下成为了很好的宣扬思想、发泄情感的武器吔让读者深刻地体悟到鲁迅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头脑。此外鲁迅的古体诗形式也非常丰富,有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如五訁有《庚子送灶即事》、《题〈彷徨〉》等,七言有《答客诮》、《自题小像》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