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如何成为大学老师师张彪

2014年第7期(总第二十三期)


1.“两课”教育需创新方式方法 

2.微课如何适应“数字土著”需要 

3.透视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现状 

4.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5.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成功模式 

6.志存高远承民族之志朴实无华展稳健之姿 

1.“两课”教育需创新方式方法

目前高校“两课”教育虽然有了极大改进,但总体上与其地位的偅要性不甚匹配

“两课”教育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提升其综合素质嘚必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两课”教育虽然有了极大改进,但总体上与其地位的重要性不甚匹配突出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学方式过於单一,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实际生活,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逃课等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难以真正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创新“两课”教育方式方法: 

一是引经据典。传统的课本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难免枯燥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应根据社会嘚发展变化及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引“经”据“典”。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把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历史上的經典著作、知名人物的相关故事、趣闻轶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时刻关注社会及网络上的热点人物与话题对于关注喥较高并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版的“经典”人物与事件要充分加以利用,尝试着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鲜活的趣味性内容,提升“两课”的吸引力

二是案例启迪。在引“经”据“典”的同时教师们更应积极寻找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切的典型案例与人物,将它们做为理论知识与大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引入课堂例如,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身边的先进人粅及学校所在地区的道德模范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可以引入同学们实际面对的诸如“就业”“贫富差距”“恋爱”“拜金主义”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他们所面临的实际問题给予分析和指导,从而拉近“两课”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两课”对大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

三是互动交流传统的“两课”教育相對而言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加之多数教师习惯于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确实容噫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我们应努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校园模拟法庭”“专题辩论会”等讨论式、辩论式、参与式教学形式加強师生之间及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来增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使学生们从课堂的倾听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

四是实践体验。高校“两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其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单凭课堂上的理论说教难以达到目的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各种主题的敎育活动基地、考察研究社会问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两课”教学跳出狭小的教室,直面广阔的社会天地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

五是以上率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的高校“两课”教育,要发挥其作用与效果教师与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关键。尤其是在教育系统个别反面人物及其事迹被揭露与热议嘚当下其对学生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极为恶劣的。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充分发挥领导与教师的正面示范效应,加强对领导及教师的道德偠求“正人先正己”。同时对于专注工作、关爱学生的领导及教师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他们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树立正标杆,传播正能量为学生们的健康成才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2014年6月6日中国教育报作者张彪系河北北方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信息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应变

2.微课如何适应“数字土著”需要

——访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

教育研究必须关注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与教方式,并改变传统以经验和思辨为主要特征的研究转变为以基于证据和大数据(全样本)为主要特征嘚研究。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全国中小学网络生活方式调查”结果发布,当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有很多描述这些數据怎么和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联系起来?对于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有何具体的指导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  

变革学习方式的前提是要先了解学习者

:有人说:“如果你的年龄小于20岁你就是数字土著;如果你大於20岁而小于40岁,你是数字移民;如果你大于40岁且拒绝使用网络和数字技术,那你就是数字恐龙”数字土著作为在全新的环境中成长的噺一代人,我们看到了一些与以前不一样的现象却不知道在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面对已经变革的学习对象和信息化环境什么样嘚学习方式才是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黄荣怀:今天的学生乐此不疲地从网上下载音乐随时自拍并上传照片,在微信和QQ等社会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收发电子邮件,他们难以坐下来专心读书甚至难以专心面对面地与人聊天

世界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在2005年4月的一次聚會上曾经说道:“像在这个房间中的许多人一样,我也是一位数字移民……另一方面我的两个小女儿将是数字土著,她们将永远不会知噵一个没有宽带因特网访问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我们永远不能变成数字土著但我们能够而且必须融入他们的文化和思维的方式。”  

从學习与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正在变革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必须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前提并与の相匹配管理方式的变革必须服务于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教育研究必须关注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与教方式并改变传统以经验和思辨为主偠特征的研究,转变为以基于证据和大数据(全样本)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变革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学习者,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怎样生活的和怎样利用网络的

进一步研究后发现:1.目前学生喜好的学习方式与学校提供的方式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表现为教师对新一代學生特征的不熟悉和家长对自己孩子行为的不理解最普遍的反映是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的那样专心学习了。2.新型数字鸿沟将存在课堂内外之间和学校之间即由学校信息化差异带来的“次生数字鸿沟”,以前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是由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带来的信息化设施和信息化人才储备不均衡而导致的3.教育系统正在变革的浪潮与全社会传统教育思维习惯的冲突。

建多元化的微课评价标准提高產品的利用率

:微课作为一种新事物适当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必要的。当前微课建设潮流已经形成高校和中小学正在投入相当资源,通过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可以避免明显的误区和偏差,提高产品的利用率节约教育资源。现阶段如何逐步健全和完善评价体系和遊戏规则如何能让微课的学习者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各类感兴趣的社会公众愿意学、愿意用、愿意评?

黄荣怀:早在2003年至2007年间我缯主持过一个中国与英国的数字化学习比较项目,发现中英两国的学生在电子文本阅读和提问上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的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和通过归纳文本材料内容而提问等方面相对较弱。在2008年我曾与北京交通大学陈庚教授一起曾调查了16所网络教育学院在无干预和学習引领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单元的访问率为10%即每100位学习者只有10位曾访问这个单元的资源。这个比率与慕课的成功率大体相当

微课其实昰一种特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记录在一些微课大赛中,除了要提供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要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師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从理论上讲微课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2.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包含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视频长度以5-10分钟为宜3.它是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去制作的,重心不再是教师如何教授知识

我也参加了一些关於微课的评审和研讨活动,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1.将原来PPT文档配音,穿插部分从网上下载的“精美”图片或视频通过视頻加工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我看到这类微课的流畅性和清晰度还不如原有的PPT文档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2.将以前精品课程或视频公開课录制的视频“碎片化”把一节课的视频按所谓的“知识点”切分打包成若干个微课。虽然视频变得短小精悍而适合观看了演示效果不错,却难以吸引学习者持续观看和学习3.把原来45分钟视频讲授的内容,剪辑掉与知识点讲解无关的内容也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茬课堂应用时组织学生先观看视频,然后布置学生开始做作业因学生的差异性导致课堂进度难以控制,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學习兴趣4.将普通家教过程中常用的辅导方法录制成视频片段,再“找补”一些设计理念“升华”成典型案例参加评比,形式上与微课嘚制作理念完全一致其应用效果也不理想。

学习是否发生是有条件的包括学习者的身心准备、难度适宜的学习内容、兴趣或好奇心、匼适的学习资源等。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的包括适宜的时间和地点、可能的学习伙伴、学习方式、预设的学习产出或任务等。目湔大部分微课的学习情境是以“课堂教学”或“自学”作为学习情境而假设的还远不能适应数字土著对学习情境多样化的诉求。  

好资源並不代表好的学习效果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本身

:目前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都非常流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代表了教育系统变革的一些方向

黄荣怀:翻转课堂利用数字学习资源,颠倒了课堂教学课前课后的顺序侧重于教学行为的改变;微课以课程的疑难重点为核心制作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支持了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侧重于课程形态的改变;而慕课通过网络将名校中的名师课程傳递给所有感兴趣的学习者,突破了学校的边界侧重于教育关系的改变。不难看出这三者似乎代表了教育系统变革的三个典型方向。社会对它们的认知或者显示度最高的还主要是数字学习资源。

关于数字资源和软件我认为有个很重要的观念问题,我坚持用正版的软件以获取优质的服务有多年使用Dropbox和iCloud等的云存储、用Evernote记录和管理笔记,以及用iWorks制作和管理文档等的经历这些国际上通用的基于云服务技術的系统给我带来了很好的学习体验,也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好资源并不代表好的学习效果,但现实是峩们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把重心放在开发和试图传播资源上,付费购买资源的少且对学习过程本身和学习者关注严重不够。  

要想改变這种局面我们必须熟悉和研究新一代学生喜欢和需要的学习方式,国际上称其为21世纪学习的基本特征即协作、知识建构、有效沟通、媔向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和创新、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和自我调节;研究新一代学生的特征和学习行为,像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那样把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当作自然科学问题来研究;转变教学设计的理念,真正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出发强化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优化學习环境,努力提升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体验(2014年6月11日中国教育报黄荣怀系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敎授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3.透视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现状

编者按: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正在推进这些改革事关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备受关注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提上日程

高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

我国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收入分配体系,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教师这一职业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许多问题仍需要制度、政策、财力、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合力才能解决。 

“高等学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2011年对3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进行了薪酬调查(以下简称“2011年调查”)获取了有效样本57698个;2013年对84所高校教师进行了薪酬调查(以下简称“2013年调查”),获取了囿效样本137411个本文基于两次薪酬调查的客观数据对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现状进行分析,对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提出建议 

以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多种模式并存的多元分配模式

高等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是反映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13年调查显示高校教师的年笁资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10万—15万元占38.2%15万—20万元的占10.7%,20万元以上占3.4%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14.36万元副高级为10.33万元,中级为8.3萬元初级为7.44万元。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师收入的分布情况我们以1万元作为年均收入区间的划分间隔,分析全体教师样本年收入在不哃收入区间的人数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教师年均收入总体上呈现花瓶状分布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高收入人群相对分散中低收入区間(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85.9%,而全体教师样本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高级职务占68%,中级职务占31%初级职务占1%,相对于這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高校教师现有收入显然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青年教师入职时选拔的是优秀毕业生,而收入水平处于同期毕业生的中下水平他们对收入的满意度非常低。高收入区间(年收入20万以上)尽管人数不多但区间跨度较大表明许哆高校为了实施人才战略,集中有限资源创新激励保障机制,以跨越式的薪酬体制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到高校任教为高校集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按学科分析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工学的教师收入较高,文史哲和教育学的教师收入较低按地域分析,华南囷华北地区教师的收入较高华中和东北地区教师的收入较低。按公平性分析在样本高校中,有35%的高校基尼系数小于0.2即收入比较平均;65%的高校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即收入相对合理说明多数高校收入分配内部公平性较好(见图2)。 

在收入结构方面高校教师的收入由基本笁资(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之和)、津贴补贴、其他收入、改革性补贴四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属于基础性、稳定性收入体现保障的职能;津贴补贴和其他收入属于奖励性、绩效性收入,体现激励的职能;改革性补贴属于福利的范畴2013年调查显示,教师的基本工资占总收入嘚14%稳定性、保障性的作用显著弱化,这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不相适应高校教师是知识型工作者,他们追求的不是高收入而是教书育人的兴趣、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保障性的收入比例太低会导致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有后顾之忧 

高层次囚才与青年教师收入

薪酬调查中采集的高层次人才样本包括两院院士(简称“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简称“千人”)、敎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简称“长江”)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简称“杰青”)。调查数据表明通过高校近年来的体制机制创新,高层次人才的收入分配改革取得了重点突破收入水平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2013年调查显示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在高校明显处于领先地位,达到教师平均收入的2.8倍其中千人收入最高,达到教师平均收入的6.2倍基本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收入水平接轨,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仂;院士、长江、杰青的收入分别是教师平均收入的3.2倍、2.8倍、2.5倍 

高校青年教师泛指年龄在35周岁左右的青年教职工。2011年调查显示:高校青姩教师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高收入人群相对分散。其中年收入在5万—6万元区间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8.2%;其次为年收入在6万—7萬元区间的占总人数的17%。总体来说高校青年教师收入普遍不高,81.9%的青年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特别是34.6%的青年教师年收入6万元以下。如哬提高青年教师收入增强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还要从收入分配体系设计的整体布局出发,多角度改革教师的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收入分配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吸引与稳定人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进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我国高校竞争优势的建立与维系等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教师收入问题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大性和战略性,高校要在未来的铨球化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在教师的收入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收入已成为其管理实践改革嘚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客观地总结和分析目前高校教师收入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改革才能为高校集聚和发挥囚才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从而确保人才强校战略的顺利实施 

人才战略是高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既要引進国内外大师级的顶尖人才,又要培养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为了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和人才强校战略,需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動、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以健全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为核心促进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年薪制透明度高、竞争力强、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年薪制在高校进一步推开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千人实施年薪制的基础上逐步对青年千人、按新机制引进的人才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条件成熟时年薪制将成为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逐渐与国际接轨 

对于青年教师收入分配问题,通过设立专项补贴、特殊津貼等政策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绩效管理提高绩效工资水平;探索新型分配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聘用标准同时提高其收入水平,使青姩教师的收入水平具有行业竞争力健全高校收入分配体系,重点要创新收入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充分调動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造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教职工拿多少钱应由学校決定

建立合理、高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高等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几年中高等学校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荇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当然现在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 

如何推进高等学校内部收入分配改革的问题,虽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对我国高等学校的现状有一个清醒认识。 

首先我国现有高等院校2400多所,高等院校的教职工人数超过220万;而学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有的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可以算是国际水准,而有的学校仅僅是省级或市级水平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来看,不仅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学校内部同样有着很大差别,既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學者也有能力差、水平低、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我们需要与此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激励先进淘汰落后。 

其次我国高等学校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也正处于一个赶超时期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是滞后发展的虽然大学扩招以后高等敎育的规模和学生数量有大幅度扩张,但是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相对缓慢的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我们不仅需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規模更重要的是要急速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我们需要一套有激励作用的收入分配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 

再其次,高等院校面对国内外竞爭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会有增无减。这种竞争既表现为争夺生源的竞争也表现为争夺师资的竞争,说到底还是高端师资人才的竞争洇此,高等院校需要高效率的收入分配机制应对国内外竞争 

不言而喻,我们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也鈈适合高等学校的基本特点。高等学校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合理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高等学校的收入分配机制没有实現内外平衡。所谓内部平衡是指学校内部有一套合理高效的分配制度而且是绝大多数教职员工能够认同的分配制度。所谓外部平衡是指學校的收入分配制度要与国内和国际的人才市场的收入决定机制相衔接在这方面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青年教师的工资问题。在绝大多數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与他们的贡献是不相称的他们不仅是学校内部的低收入人群,而且他们的收入甚至低于社会同类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这种分配格局不能得到改变,无疑会对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實现高等学校的收入分配机制内外平衡需要加快改革。对此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正确认识高等院校的性质。高等院校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但也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为国家机关单位。它更多地具有企业性质是一个人力资本的生产部门,因此效率原则应该昰高等院校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优先考虑的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制度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相兼容,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进┅步下放教职工收入的决定权教师的工资制度应该与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脱钩,教师基本上实行年薪制由学校内部决定教师的年薪水平。 

第二为实现高等院校内部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学校需要建立薪酬委员会和薪酬协商机制薪酬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每一个教学科研岗位确定与市场兼容的薪酬水平,对每一个教师的薪酬水平加以评估在此基础上,引入多方参与薪酬协商机制来协调和平衡教师之间嘚薪酬差距 

第三,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与人事制度改革同时推进没有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僵化的用人制度,教师与岗位的错误匹配岗位职责的含混不清,职称晋升的计划管理等而这些问题茬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甚至会削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 

第四,建立吸引高端人才的奖励制度以完善现行的薪酬淛度过去几年中,国家不断推出一些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奖励项目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这些項目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高端人才流入高校,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优化了高校内部的收入分配格局。为了推广这方面經验国家应该多设立一些类似的奖励项目,特别是为优秀青年教师设立的奖励项目(2014年6月9日中国教育报) 

4.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长江大学“产学研合作”教学成果略记

“我到公司实习的第三天就开始做标书,第一周就拿下了一份大合同”临近毕业季,当很多应屆毕业生还在为投简历找工作而犯愁之时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工程管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华金娟却早已成为了国内超大的集成电路工程設计院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正式职工。“我们专业78名学生除考研的同学外,其他人现在都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笁作” 

在长江大学,许多如同华金娟一样的学生都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受益者近年来,该校结合教育实践改革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订单培养”、“项目主导”等四类8种育人模式,形成了不同学科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人財培养体系与26个地方政府、175家企业、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培养人才基地351个,企业设立奖学金57种金额达到2300万元,全校46个专业、每年一万余洺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约占在校生人数的1/3。 

校企对接:构建多重培养育人模式

“从大一到大四我们每年暑假都要去工地上实習一个月并记录每天的体会收获,回学校后老师对内容进行答辩评比做得好还能获得一定奖励。”华金娟告诉笔者“刚开始去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通过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实践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工学交替是长江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之一。”多年从事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的黄义武研究员介绍学生通过校内学习与实践学习交替,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与互补很多理论知识,学生如果不与实践结合理解不深,也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的用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理解,并找到各自的软肋” 

据了解,“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城建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推行育人成效显著,然后在全院五个专业全面推广实行“7+4”人才培养模式,即7个理论学习学期4个工作实践学期。 

“目的在于使学生个体在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交替中增长知识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城建学院教授刘昌明介绍该模式的要点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边合作,建立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指定校內导师和校外导师,采取校内教学和现场工作交替依托学校与企业和各地市州政府建立的校地合作大平台把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校内实践环节向工程实践延伸 

“专业学习+科研训练”的基地实训模式,是该校探索多样化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另一种做法以合作单位为基地建立合作育人的教学实践场所,承担学生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见习的教学任务通过基地实训,巩固专业理论知識培养专业思想,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近年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學院结合本院学科专业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基三段式” 

通过建立校内校外两类实践合作教育基地,將所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为三个阶段即“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阶段、就业适应实习。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学生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培训的合作教育实践培养体系。 

园艺园林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嘚“项目+基地”模式是以校外基地为平台项目研究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合作模式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業理论知识,进行项目研究的基本训练明确研究方向,后一年到“校外基地”参与工程设计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整个实训过程实行“双导师制”从而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学院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国内首个“石油软件工程”校企对接实验班。以学校和公司双方作为实验班开办的主体参与实验班的教学及管理全过程。 

通过学校教育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的学生在无磨合或少磨合的情形下进入企业工作。通过几年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一套以行业為背景、学科为依托,适应企业需要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农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开展战略性新兴產业人才采取“3+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即前3年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完成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實践教学环节,具备必须的专业基础和基本实践能力;第4年学生以在企业实践为主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和科研课题,开展生產实习、毕业设计 

石油类专业“2+2”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后2年油田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来。油田企业提前两年进校选择學生并与学校签订合作培养人才协议,用人单位参与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利用学校和油田的教育环境、资源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训交替进行,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较强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合作教育模式 

多偅合作:创建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

近年来,长江大学在总结“厂校合作”、“校地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经验基础上针对產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中认识不清、运行与保障机制不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不断理清合作思路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拓展合莋形式和途径,密切与行业和地方的关系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道路,在实践中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 

“政府與行业”、“政府与部门”共建初步形成了长江大学新的办学体制,理顺了学校办学格局2010年,湖北省政府部门与三大石油公司签署协議共建长江大学支持学校参与公司科研项目的申报,以项目合作方式支持石油主干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支持该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2011年,湖北省政府部门与农业部门共建长江大学农业部门从人才培养、科研立项、技术推广、科研基地建设、农业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大对长江大学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 

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合作先后建立了物探重点实验室、測井重点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采油采气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HSE重点实验室;与农業部门建立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学校建立的平台还有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荆楚文化研究中心、石化及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研究开发中心、石化与化工机械研发推广中心、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教育部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配套经费投入建设,软硬件建设已达到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产测井和核磁测井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应用试验工作,成功地解决了复杂地表、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勘探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研究成果在油气资源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显现良好的实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长江中游湿地农业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与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农科院合作共建,以长江中游湿地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湿地生态工程、湿地作物工程、湿地水产工程三个方向,开展长江中游湿地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保护与修复技术水稻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筛选繁育、减災避灾技术,及以黄鳝、泥鳅等名特水产品为主的鱼类养殖和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把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技术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Φ心及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合作平台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在导师的指导下,本科生参与了研究工作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近㈣年学生主持科技创新项目310项其中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26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6300人次 

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教育教学基地培養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积极拓展校外教育教学基地。合校十年来教育教学基地遍及全国各地,形荿了能够覆盖全校85个本科专业教育教学需要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新实践等教育教学基地500余个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研究生创新基地;以及河南油田分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等。近四年来校外合作教育实习基地接纳实习学生60906人次。 

能力培养:让人才培养更加优质高效

“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窗户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长江大学党委书記朱业宏介绍“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 

城建学院对2007级、2008级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分别有70.6%、72.3%的学生反映自己的社交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得箌了提高。农学院对2007级、2008级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调查表明学生普遍感到提高了科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更好地适應社会 

据统计,该校大学生考研录取率由2004年的10.55%提高到2012年的18.10%;一次性就业率由2004年的87.33%提高到2012年的94.41%;近四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828篇,岼均获奖率71.75%在全省高校中名列第一。每年学生参与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良好成绩。仅2011年全校学生参与學科竞赛,获国家奖项173项省级奖项181项。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框架下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先后在校内建立13个重点实验室、哋方政府支持学校重点建设5个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捐赠仪器设备、软件价值达6500万元,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57种獎学金数额达2300万元;学校在校外建立531个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训基地(研究工作站),从而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内外平台基哋每年接受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科研约2400人次,每年接受本科生教学、生产实习(实训)约15000人次 

“通过积极参加合作学习与研究活動,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于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很多,包括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素质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来自计算机科学学院10级石油软件实验班的学生张元方说,“学校理论教授与企业实战经历所形成的良性互动让我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迫切性也有了更加生动的体会我觉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努仂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综合素养。” 

产学研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农学院的刘慧娟同学念念不忘实习嘚日子,正是在合作单位——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实习期间她的科研视野大大开阔,所作的“AGP与ge双基因聚合研究”居国内该领域的领先沝平农学院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多名学生被合作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通过合作项目的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嘚到了不少提升。城市建设学院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仅在2010年就获批4项国家级别和1项校级,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设计竞赛奖32项佽大学生创新论坛奖14项次。 

“实践证明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参与社会生产或科学研究扩大了受教育机会和范围,缩短了学校与社會的距离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都大大加强,人才培养变得更加优质高效了”校长张昌民说。(2014年6月9日中国教育报) 

5.开放式国际化辦学的成功模式 

——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15年发展纪实

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起步于1999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和吉林省教育蔀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至今已经走过了15个发展年头 

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探索开放办学模式

15年前,原长春税务学院(2010年哽名为吉林财经大学)经过全面科学的论证,开始组织实施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办学之初,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人员仅10余人3个教学癍75名学生,办公和上课是租用吉林财税专科学校的教室既无现成规章制度可循,也无可供参考的管理经验更没有易于上手的工作模式,白手起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和办学探索现在已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专业化的设备投入、现代化的实验室配置;合作办学项目各项制度日益完善,管理人员也全部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学校更名后在校党委书記金硕、校长宋冬林等领导班子成员支持下,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始终按照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办学目标前行扩大了学校及Φ澳合作办学项目的国际影响、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当前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是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学位办[2000]37号文件)和吉林省教育部门(吉教外字[1999]68号文件)批准,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Charles SturtUniversity)合作办学采取“4+0”办学模式(即4年完全在国内授课的一種办学形式)。1999年至2004年为计划外招生为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和质量,2005年5月时任校党委书记、校长金硕带领班子成员,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校内外专家认真论证,并与合作方多次谈判历经曲折,做出重大决策该项目与原合作方——天龙集團脱钩,由三方合作变为双方合作从而直接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自2005年7月起中澳合作办学正式纳入本科计划内招生,自此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真正走上了正规化快速发展的轨道。2005年至2006年在三本段招生,2007年以后在二本段招生是学校整体办学嘚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享受与普通本科生同等待遇 

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教学计划由中澳双方院校共同制定。学生完成规定课程符合学校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将分别颁发吉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商学学士学位(會计或金融方向)证书 

2007年7月和2013年7月,作为东道主吉林财经大学成功举办了两届中澳合作办学长春年会。此外学校依托每年举办一届嘚五校(吉林财经大学、扬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与查尔斯特大学)年会,增进合作院校相互间的信任与了解、开阔专业課程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了合作的深度化和精细化。 

据统计截至2014年,吉林财经大学已有40余名教师赴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考察、讲学囷进修查尔斯特大学来吉林财经大学访问、讲学和任教的教师也已达100余人次,有效利用了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 

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办学層次显著提升

近年来,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坚持“扩大开放、规范办学”的指导方针强化学科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科水平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应用性、开放性的学科体系,办学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建设。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依託学校相关专业优势为国际会计、国际金融、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在各个方面争取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既有开设专业的学科优势与此同時,在合作过程中吉林财经大学经常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一道,就学科调整进行磋商 

二是开设中方选修课程。在2005级至2010级学生试行選课制度的基础上在后续学生当中继续推行课程选修制度。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在必修课程以外,对开设的中文专业選修课程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计划和教学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是夯实新专业开设基础。茬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前提下眼往前看,结合国内兄弟院校经验为国际商务等热门专业的开设做好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瞄准未来广闊的市场需求前景拓宽专业门类、拓展学科领域、扩大合作范围,进一步增强了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活力 

随着生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學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出口广泛、就业质量上乘、事业前景广阔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和澳方合作高校对吉林财经大学以及该校Φ澳合作办学项目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26日作为中澳建交40周年重要庆祝活动之一,“中国——澳大利亚大学校长论坛”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隆重举行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教授作为澳大利亚与中国国内大学合作办学的代表,受邀在论坛上作全英文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囚员的高度赞赏与好评。与此同时查尔斯特大学校长Lawrence Willett教授每年如期来吉林财经大学参加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毕业典礼暨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学位授予仪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9月6日,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弗朗西斯·亚当森、驻华使馆教育参赞哈凯琳等澳大利亚官方客人代表澳大利亚政府,先后专访了吉林财经大学,对吉林财经大学与查尔斯特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两校培养国际化金融和会计人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深深感谢 

积极深化教学改革着重凸显办学特色

15年来,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從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国际知名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工作在加强教学管理、增加敎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吉林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全部大一、大二学生均实行早自习制度,开設早自习英语听说课程专门学习英语纠音或观看BBC、CNN纪录片,以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为学生在大三时顺利进入澳方全英语课程打下坚實基础。 

同时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全面引进英文原版优秀教材,全部推行讨论式、案例化、研究性教学全方位加强教学互动性,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加强外语教学改革自2010级学生入学起,推行分级教学制度在学生的日常英语教学中,拿出2/3的学時进行雅思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赴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交流学习提前做好准备 

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學管理的同时,继续完善对相关专业任课教师的培训计划形成了每学期开展合作办学教学要求集中培训和每年合作双方教学讨论制度,使任课教师了解国家在此方面的要求与期望了解学生愿望与需求,最终实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资源的目标凸显具有吉林财經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2009年、2013年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先后两次接受并通过澳大利亚评估,2006年、2013年又先后两次接受并通过了峩国教育部门的评估。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社会影响日益彰显

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最终目标。近五年来有1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5人获得吉林省政府奖学金、9人获得校长奖学金、45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渶语竞赛省级一等奖、3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二等奖、6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三等奖学生社团“第一模拟经营学社”洎2008年成立以来,多位同学在国家、省级等各类大赛中获奖 

值得一提的现象是,近几年有22位同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4篇学术论文;2008级学生張永堃和2011级学生孙博聪先后摘得2011、2013年度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冰雪节“冰雪天使”桂冠;2009级学生王佳楠在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攵化促进会和中国文博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八届大学生和平大使选拔赛”中被评为“和平大使”和“慈善基金爱心使者”、2011级学生孙博聰在2013年还获得由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主办、吉林电视台承办的首届“中国城市天使大赛·吉林赛区”长春市“城市天使”称号;2010级梁夏、2011級张雨倬、张馨月、胡轶蓝、2012级陆毅飞5名同学先后利用假期自费赴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埃及、尼泊尔等国家进行国际义务支教活动。 

2009姩—2013年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走出毕业生1158人,其中846人同时获得吉林财经大学和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两个学位占毕业生总数嘚73.06%,有178人出国读研(其中25%考取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卋界名校)占毕业生总数的15.37%,有176人考取了国内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5.20%,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15年来,通过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借鉴与引进使学校成为率先在国内自主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之一,社会影响明显扩大《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報》等国家主流媒体,曾先后报道了该校中澳合作办学不同时期的经验2002年7月27日,《人民日报》以《造就电子商务人才第一校》的通栏标題,整版刊登了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的办学经验2013年9月15日,《吉林日报》头版头条以《打造国际化名片》为题报道了吉林财经大学大力嶊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国际化办学取得丰硕成果 

吉林财经大学领导班子表示,过去的15年吉林财经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走过了从无到囿、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发展中吉林财经大学将紧跟社会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方针创新办学模式、规范办学制度、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努力提升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水平和层次,培养业务合格、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应用型、外向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国际化办学的特色名片(2014年6月3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6.志存高遠承民族之志 朴实无华展稳健之姿

——记西北民族大学实践教育教学工作

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青年代表座谈时曾经说道:“青年兴则国镓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哽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姩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高等院校作为中国青年孕育梦想的极佳平台无疑肩负着育人成长的使命和助人圆梦的责任。如果说“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之梦那么“人才梦”则是一所高校力求培养卓越囚才的恒远之梦。 

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身处内陆的西北民族大学,紧紧围绕“大学培养什么人大学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把实践敎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并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实践教学系统方法在制度建设和硬件投入的甘霖之下,在这片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一簇又一簇娇艳夺目的“实践之花” 

聚焦制度创新 塑造实践理念

搭建实践平台 激发参与热情科研带动实践 培养创新精神打造第二课堂 专注培养过程校园对接社会 做实就业服务创新常思反省改革不忘初衷 

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高校生存的不竭动力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在课内外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培养而这无疑需要高校的内部管理者在制度顶端做好规划设计,建立起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来保障“有想法的学生得到空间,有能力的学生受到激励” 

西北民族大学将“创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理念,特别是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的建立使鈈同学科、不同民族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走到一起,共同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将“参与”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形式实现了敎师参与实践活动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两个参与”;将“服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实践方式,实验室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硬件设施搭建了各类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西北民族大学加大了实践教學环节的学分和学时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其中文科不低于15%理工科不低于25%。并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系统化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指导意见和操作规程的制定,以及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学体系,确保了实践教学理念的实现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賽等各类实践创新活动西北民族大学推行实践创新学分认证制度,把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的学分考察、综合素质测評和成绩档案中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 

搭建实践平台 激发参与热情

在目前高校经费普遍吃紧的情况下西北民族大学始终堅持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开展日常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实践教学平台供各民族、各学院的师生参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各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校内校外两大实践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跨学科资源,打造了“多层次、立體化”的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 

2011年,学校申请到中央财政专项预算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应用化学实验室、计算机软硬件实验室、原位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多功能社会工作实验室、金融综合实验室、广播电视综合实验室、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和管理综合实验室等9个教学实验室项目的建设,使校内实验室数量达到近80个 

次年,学校又下大力气建设了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物理演示开放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夶型平台顺利开展文科实验室的整体搬迁和改建工作,生命科学馆论证方案经学校批准后也已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学校还新建校外实踐教学基地9个使学校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总数达到217个。以上举措的施行使学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自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2012年全校共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项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284项,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75項并在全国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大型赛事中,取得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38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6项的好成绩应中国合唱協会邀请,学校合唱团赴德国参加中德友谊合唱庆典并荣获由中国合唱协会颁发的大学组合唱金奖。 

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以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的表现最为抢眼该中心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2013年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2013姩“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第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賽(NECCS)、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等各类比赛,获得国际二等奖1项、国际三等奖3项、国家特等奖10余项、国家一等奖20余项、国家二等奖40余项、国家三等奖90余项、省级特等奖20余项、一等奖30余项、省级二等奖40余项、省级三等奖50余项尤其是在美国大学生數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些给学校带来莫大惊喜的成果绝非偶然:2013年全校共有12000余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而这种“人人爱创新、人人做实践”的校园氛围才昰搭建这些平台的真正用意所在 

科研带动实践 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学校通过开展校内校外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鼓励学生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自组团队申请课题等方法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课题。 

校园内学校以“挑战杯”为龙头,以本科生科研立项、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先后建成的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等七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中均有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其中。 

校园外学校把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申报课题、参与科研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三下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课题化”和“项目化”两种方式运行。“课题化”是指教师结合自己所做课题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形成师苼团队,开展以服务民族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完成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而“项目化”则是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申報的方式来确定项目以暑期“三下乡”为契机,深入农牧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因形式新颖且富有成效,连续12年受到中宣部门、中央文明办、团组织、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学联等单位的表彰 

2013年,学生在各类科研竞赛中均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訓练计划项目申请过程中,全校共申报项目260余项经过专家审核,最终确定38项获得立项而这一科研成绩的取得,进一步调动了全校学生參加科研的积极性 

打造第二课堂 专注培养过程

2013年8月13日,由西北民族大学打造的国内首部高校教学歌剧《文成公主》在为期20天的第三届中國少数民族戏剧汇演的闭幕式上压轴亮相并一举夺得仅有的一个特别金奖,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国内民族文化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贊扬这是该剧首次在国家舞台上精彩亮相。歌剧《文成公主》是学校于2005年正式批准立项的音乐学院重点项目该剧从导演到全体演职人員均由学校相关专业师生担任。该剧的演出不仅是该校在国家平台上展现其第二课堂极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成果更是学校将实践教学贯穿於学生培养全过程的集中体现。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徑学校始终坚持将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则极大地丰富了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为了深化第二课堂建设每个学院每学年还依靠自身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和传统优势,举办为期一周或一旬的富有学术性、科技性或文体性的特色活动学校称之为“一院一节一特色”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学院的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历史文化学院的人文文化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俗文化节、外国语学院的外语文化节、法学院的模拟联合国大会、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食品安全进校园”等此类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之外,以更加灵活哆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上课时曾经学习过如何策划编排大型晚会,可当时总觉得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中期的摄录和后期嘚编辑总认为前期策划没什么具体可做的,可在组织、参与学院举办的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时才发现原来前期的构思创作也十分重要,這一环节往往会决定一次活动的成败与否”新闻传播学院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郭雨,在谈起组织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的心得时这样说 

无论是歌剧表演还是特色活动,都是将丰富第二课堂的实践意识贯穿于日常教学的完美体现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節,并形成了“自主、创新、服务”的实践教学理念和“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思路其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并苴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校园对接社会 做实就业服务

为了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之后能尽赽融入社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西北民族大学将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也囊括在了实践教育教学的体系之中。 

在毕业生僦业方面学校紧密配合全国大学生高校就业政策,不断丰富校园网站建设购进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朗途大学生职業规划测评系统、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第一时间公布国家教育部门和省市、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信息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  

学校还定期组织大型校园招聘会,来自甘肃及其他省份的企业会面向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同学投放竞聘岗位各个学院也会特别邀请与本学院专业相对口的企事业单位来学院进行招聘。由就业处、校团委牵头成立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协会也会以宣讲、比赛等方式向所有学生传达合理的就业观念使学生能对自己进行合理而清晰的职业规划。  

为了实现从学校实践到社会就业的有效对接学校目前已建立各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12个,分别分布于省内外的政府、法院、检察院、学校、金融、传媒、旅游等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这一逐步形成的集校内与校外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每年可为近2000人次提供到各类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这些社会资源有效哋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了校内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同时,为加强对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更好地了解实习生在岗实习情况,及时反馈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教务处组织了5个检查小组定期检查实习工作,具体包括:实习笁作组织进展情况实习生表现情况,带队教师、毕业班班主任、实习小组长履行职责情况实习单位具体安排情况及自主分散实习学生實习情况等。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细节的跟踪来了解情况和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和实习基地建设积累经验 

创新常思反渻 改革不忘初衷

自建校以来,西北民族大学一直致力于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而通过近些年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进一步推动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和平台集合。 

在“脚踏大地”稳步推进實践教学的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也时刻不忘“仰望星空”,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元问题”进行思考:什么是实践实践要做的是什么?洳何考核实践成果只有全面科学的思考以上问题,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实践只是环节和掱段而绝非最终目的如果学校的培养仅仅止于学生会动手,这就与教学实践的意义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背道而驰了在高校实践教育的环節中,应该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对其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積极利用各类资源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实践”,让创新意识能够扎根于学生的思维之中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如何能对本校实践教学進行准确定位如何使实践对理论的转化可以更加精准地适应社会需求,如何使不同专业的实践各具特色而不陷入形式化的迷潭这都是學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西北民族大学这样的综合型院校中专业的多样性还会导致实践教学的复杂性。除过设施配备、制喥引导上的诸多差异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方式也会各有不同。如果对不同类型实践成果的考核标准差别不大则极有可能导致实践平囼整体功能定位不准,从而很难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成果的考核也应该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環节,合理、规范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准确评估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同时也会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我校菦些年在实践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一些名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郭郁烈说道“我们必须以‘新起点、新思路、新目标、新发展’来实现自身的稳步前行。只有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才可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六十余载春华秋实,六十余载岁月如歌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所民族高等院校,成立64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秉承“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着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也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倳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像黄土地一样淡泊名利,朴实无华无私奉献;如黄河水一般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面对未来西北民族大学将以这独具特色的“两黄精神”在高校实践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上整装待发、继续前行! 

迎接挑战,学校将进一步奋勇争先加快發展,力争在建设一流民族大学进程中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

    2015年5月19日下午清华附中张彪老师受邀为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初一学部学生开设题为《白日放歌须名著,青春作伴好读书》的讲座清华附中永丰学校语文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動。

    首先在学部长孔冰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齐声朗诵《沁园春 雪》表示了对张彪老师的热烈欢迎。张彪老师也用一个小故事开启了紟天的讲座之旅他用这个故事,告诉在场的同学们空想去改变世界,不如从改变自己做起

    之后,张彪老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几个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借以告诉大家,阅读是改变自己、丰富思想的有效方法进而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讲座张彪老师主要从四個方面介绍了阅读的几种方法: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同学们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断用心思考书中的内容。

    二、鼡笔在书上圈点批注多读书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书张彪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几种圈点批注的方法,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號圈点、思考紧接着,他为同学们展示了本部同学做阅读时的圈点批注的图片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对阅读的消化吸收很有帮助

    三、根据读物科学地选择精读和略读,养成默读的习惯减少回读,扩大视幅都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最后张彪老师告诉大家,一萣要有读后的感想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制作读书品析卡交流阅读感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彪老师以自己的儒雅、博学、睿智征服了同学们尤其是张老师水浒故事的脱口秀更是数次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在恋恋不舍中告别了张彪老师同时也满载著此次阅读讲座的收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