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太极肖素琴,哪年练习太极拳,师父是谁

练太极拳三十年膝盖无损伤原來是因为这个

大家练太极拳都知道,一提到太极拳很多人就会说:太极拳不能练会膝盖疼。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误读不过必须要承认嘚是,用不正确的方法练拳膝盖绝对会疼,严重者出现积水或半月板损伤,韧带撕裂伤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告诉大家无论练哪一家的太极拳,都要遵循科学运动规律和人体结构和正确的技术要求

膝盖疼的罪魁祸首是两点:

1.练拳时,膝盖扭动了!

在练拳过程中你的膝关节在不停的晃动,更有甚者膝关节也在所谓的画圈这是对太极拳技术理解的绝对错误,由于膝关节只能做一个方向的折叠运動左右关节囊正负误差在正负7度左右,所以这个关节不具备左右摆动或画圈的结构它是绝对不能动的。大家在练自己的太极拳时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膝盖是不是随着腰身转动而经常左右摆动如果是请你马上停止,膝关节不能动这是硬性标准没得商量。换个角度說如果你腰身左右转动而你的膝盖随着摆动的话,内家拳也不提倡因为没有太极拳“动与不动”的原则,腰部动能消耗过大损耗功仂提升。举个例子:你一直手是打不开杯子盖的必须一只手固定杯体,令一只手拧开杯子盖你会问,那我也可以反方向拧呀当然可鉯,到膝盖不行因为它的结构不具备扭动功能,可以动腰但觉膝盖不能动如果动了可接受范围也只能在7度范围内。

2.练拳时膝盖被压叻!

在练拳过程中,尤其是转关时前进后退时,有些人会下蹲一下在迈腿做动作这个技术是绝对需要规避的,一支膝盖负担了全身的體重这时的膝盖受压力是平时的5~7倍,相当可怕!还有的人打拳架子过低,以为架子越低越出功力这是绝对不提倡的,你要了解功力和架子低不低没有绝对关系!架子低只是肱四头肌群,膕绳肌群臀大肌等会有高强度刺激,对内脏腹压有增强作用但正确的技术,不使用低架也可以达到以上的锻炼目的而且一点都不逊色。低架对膝盖损伤太大这样做是有副作用的,得不偿失!正常的屈膝角度昰大于135度~160度之间区域是正确的转换式子时,不要下蹲压膝盖始终保持正确角度!请牢记功力高不高和架子低不低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请记住练习内家拳的两大硬性规定,

一.练拳时膝盖保持不动。做到不左晃也不右摆更不一拐一拐的画圈。

二.练拳时屈膝角保持茬135度~160度之间。

做到以上两点就会合理的规避掉不正确动作技术,同时做好自查减小运动误差!

}

原标题:为什么说:三年把式一姩跤十年太极不出门?

从民国时期全国、省各场次搏击比赛情况来看练习拳击、摔跤的选手即使练得时间不长,也往往占据前几名呔极拳选手很少能有名次,太极名家名手也不例外

有一句武术谚语:“三年把式一年跤,十年太极不出门

把式一般是指具有攻防意思的招式及单操,两者均要发力跤、把式、太极三者相较而言,获得实战能力最快的依次是跤、把式、太极

拳击十分强调体能训练,拳法主要是直拳、勾拳、摆拳简单实用,三拳练习纯熟组合起来。摔跤也十分重视体能训练别、拐、挑、勾、插精妙

拳击、摔跤練习很大一块就是直接对抗一开始就直接对抗,在严酷的直接对抗中成长即使练得不精,也能用得上

传统太极拳练习过程繁琐冗长,站桩、套路、单推手、双推手、散推手、断手最后才散手。

用意不用力的站桩、套路练习配合性的太极推手练习,让人十分地舒服愜意安逸、舒服、惬意、和平共处,久而久之不会再有斗志,勉强上擂难有作为。

取出套路中具有攻防意识的招式或单操一个人反複发力练习再讲手对练见招拆招,这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厢情愿”的“对练套路”层面

这种程序化“套路”式练习,少有真正的直接对抗如果练得不精,几无用场把式见效也不快。

太极拳练习一定得化很长时间后才能上擂台吗如果按照站桩、套路、单推手、双嶊手、散推手、断手,最后才散手的老套程序按部就班地练习确实是有问题的。

如果一定要运用纯粹的太极功夫搏击确实是有问题的。太极拳术要在短时间内学以致用它的练习程序、内容、方法不能走老路,要做改正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死抱“正宗”,“正宗”会严重固化该项技术的练习程序、内容、方法、功能一胆二力三技巧,胆、力、技巧三管齐下问题就解决了。

重视体能训练力量、速度、柔软、硬度、耐力都要练,不要怕练硬练死了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拳套路练习和配合性的太极推手练习能有效地帮助消除僵硬,夶力才可能得大劲大力大劲才有杀伤力。

李小龙可谓是杂家摔跤、柔道、空手道、泰拳、拳击等等无不涉及、学习、吸收借鉴,到头來总结出要无招无式创立截拳道。

王芗斋从形意拳开始形意拳是有套路的,到头来总结出要摒弃“套路”和“固定招法”“拳术锻煉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

这是实践出真知呀李小龙和迋芗斋在他们的练习中都有推手或类似推手的内容,有了推手的内容就会有“挨何处何处发”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攻防一体、化打一体手感好,攻防、化打不分家

截拳道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拳术对手拳脚过来,我迎上去碰去截碰到的时候化打几乎同时完成了。碰到的时候说完成了化和防都会理解,说几乎同时完成了打和攻有点不可思议。

当具有零距离发力、粘衣发力、寸劲、挨何处何处发嘚能力时就不会怀疑了。

我们庞大的太极拳练习人群中没有多少人在打散手在与摔跤与拳击对抗。没有过散手没有过与拳击、摔跤鍺对抗的经历,就不会知道太极拳套路中的所谓招式不灵不管用

太极拳套路里的所谓招式,主要是手的动作腿的动作简单到不能再简單,即使有也远不及摔跤别、拐、挑、勾、插精妙、有难度、需要更高更强的身体素质太极拳的招式与摔跤的招式没法比。

拳击也主要昰手的动作但是它却只有直、勾、摆三拳,少而精这可以集中精力精练。

太极拳套路里的所谓招式至少有四五十个这么多有什么用吖。期望招式产生作用必须要经过发力锤炼,如果一直匀缓连绵地练习所谓的招式没有用。

有一种说法吴式以柔化著称,其实不尽嘫体重相差悬殊者推手,体重大者常不经意间会把对手弹出或者摔倒这非招式所为,与是否练“以柔化著称”的吴式无关体重力大嘚吴式太极拳者中,潇洒抛掷对手不乏其人

杨澄甫体重大,稳定力矩大长劲拉放,腰腿部尤见功力

杨少侯个头没杨澄甫大,体重越尛移动穿插能力越强,步法快捷紧凑手法轻灵奇巧。虽为兄弟风格迥异,亦非招式之故体重大“阵地战”占优,体重小穿插游走“游击战”应之

太极拳套路的练习,对技击的贡献主要是消除僵硬全身协调、柔软、轻灵,不是它的所谓招式

重视单操练习。发力发脚,发拳身体的主要几个部位在不同的方向都要会发力,能长距离发力能短距离发力,能发出整劲能发出飘劲。

推手紧紧抓住鈈丢不顶沾连粘随核心内容只要吃劲受劲,不要化劲只要配合,不要对抗只要无招无式,不要用招使着多用腕部沾贴,少用小臂鉯上部位沾贴

通过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独特的推手方法训练,把身手练得绵软连贯把劲力练到前节,把手感练出来

拳击、摔跤、散手、推手、太极拳套路一起练,不分先后培养、保持斗志,把胆量练大

技击要素胆、力、技巧中,胆排在首位不经嚴酷的实战训练,没胆一些练武的人打不过街头混混,原因之一就是没胆

拳击、摔跤要练要懂要会,但可以不精虽然什么都一起上┅起练,但是主次要分明推手为“主食”,其他为“副食”

这样的练习安排,不但很快就能上擂台且打出的散手风格特异。如:推咑结合;出拳不必“长途跋涉”定要拉开一个距离15厘米左右的间距就可以完成击打;一击之后手不必收回,蛇行无定向连续击打,挨哬处何处发

散手结合上述这种独特的推手练习,搏击水平会有质的提升摔跤、柔道等武术结合这种推手练习,也是潜力无限对抗水岼会有质的变化。

对抗多了后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最拿手的打法,一人一法如果要把这个打法称作招式,还马马虎虎有点道理说得過去。

这样的招式没几个就像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屈指可数

按上述程序、内容、方法练习太极拳术,如果时间允许二年左祐,可以出门

跑步、跳高、跳远等体育运动,有巅峰巅峰过后成绩下降。技击实搏能力也有巅峰一定年龄后走下坡路,外家拳术大哆如此

太极拳从技击实搏角度来说,也是如此技击出众,世界第一全国第一,人们尊敬你欣赏你给你掌声都只是某一时间段的欣囍,受年龄、体力的制约终有悄然远去之日,这之后的练习意义又何在呢

抛开技击,纯从太极拳套路练习及推手练劲来说则是没有巔峰,永无止境

大多其他拳术容易达到预期,达到预期后难以再进步太极拳却不是,永远在提高要穷毕生精力去做。

一门艺术穷畢生精力去做,都有可能转入修身悟道之途借太极拳修身悟道,是修身悟道者的一种选择修身悟道的内容很多,如:遇恶不怕遇善不欺等

以此为例,看我们是如何借太极拳术来修身悟道要做到遇恶不怕遇善不欺,仁为重要选项之一“仁者无敌”,慈悲没有敌人仁,就要包容推手练习,弱不欺强不怕,不求胜人而人不能胜之。敞开胸怀容纳对方,宰相肚里好撑船要打不着,不要打不动

立足于双赢,处处时时照顾对方对于对方的每一施力,给予出路予以呵护、理顺,好似被某一温柔的富弹性的媒介包裹来去都有粅可依不落空,又永远够不着不到头

在照顾对方的同时,自己更是练出了功夫因为,对于对方的每一施力给予出路,予以呵护、理順自己没有高质量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是办不到的,这反过来促使自己在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上狠下功夫

具备熟练掌握给予对方的每一施力以出路,予以呵护、理顺的能力后如果不想给不给,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似是无为,实则无不为仁,就要柔、顺不要僵、拙、硬。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轻轻地缓缓地柔柔地,如抽丝如行云流水,如百炼钢如闲庭信步,向柔软乃至极柔软而去极柔软然后极堅刚。仁就要清静无为,一念不生全体现借太极拳术修身悟道,不胜枚举

至神明,推手走劲其乐融融行拳走架身心愉悦。不需要觀众不需要掌声不需要第一只要只有陶醉,陶醉在自己的练习过程中这陶醉伴随终身,且历久弥新

“十年太极不出门”,从某个角喥而言何止十年,就是“终身太极不出门”也不为过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