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新闻只能艹你妈了,政蔬菜瓜果腐烂变质质了吗?

《新闻1+1》
证明“你妈是你妈”,谁的笑话?!
24小时排行榜
  (节目导视)
  解说:
  你妈是你妈,这还需要证明吗?需要。
  《人民日报》记者:
  一家三个人想出去旅游一下,办各种手续的过程当中,其中就有一项,需要他留紧急联系人,最好是填自己的父母,证明他们是这个母子关系的话,(等于)要去证明我妈是我妈。
  解说:
  你妈是你妈,是必须要证明的吗?不一定。
  《人民日报》记者:
  这个旅行社怎么摆平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就交60块钱就可以了。
  解说:
  要不是特事特办,他就当不上全国劳模;要不是特事特办,她的教师资格就泡汤了。
  海南省歌舞团团长 彭煜翔:
  省委省政府能派专门的人协助你通过政府的协调,找不到主要领导的我们会电话沟通(协助盖章)。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证明你妈是你妈,谁的笑话?!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广州市有一位政协委员曾经估算过,人的一生需要办103个证。当然这是他的一家之言。可是,人这一辈子是跟办证是离不开的。比如说身份证、户口本,这些都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有一些证明,难道真的要办吗?比如说以下几个:有的人去买房,要他开具的是单身证明。有的人找工作,单位让他开人品证明。有的人开出租车,要找开出租车这个工作,要求证明他三年没有重大交通事故的证明。有人给老人领社保费,要求开具未死亡证明,有人开饭店办执照,要求社区担保不扰民证明。那么甚至我们去银行去换一个残币,有的地方都要求开一个非故意烧毁钱币的证明。这些证明就已经让人觉得哭笑不得了。但是在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个证明面前,所有这些又显得多么不值一提。我们先去关注这件事。
  电影《大话西游》片段:
  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
  解说:
  这是电影《大话西游》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它说明了一个真理:是人都有妈。但是,你妈就真的一定是你妈吗?你是否想过,到底要怎么才能证明你妈是你妈?北京的一位陈先生前段时间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人民日报》记者 黄庆畅:
  他主要就是今年两会之后想出去,一家三个人想出去旅游一下。跟这个旅行社办手续的过程中,其中有一项需要他留紧急联系人。他当时肯定想到这个紧急联系人,最好填自己的父母。但是就是要证明他们是这个母子关系,要去证明我妈是我妈。
  解说:
  该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听起来有些好笑,却是陈先生的真实遭遇。可陈先生在北
  京的户口簿,只显示自己一家三口的信息。而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
  黄庆畅:
  证明这个母子关系的话,无外乎出生证、户口簿。但是这个出生证明,30、40岁的人肯定不好找了。父母那边的户口本上又没有孩子的名字了,这个也无法证明。所以唯一的话,就需要跑回到江西去开,就是他的老家去开。他父母都住在北京,大家都得跑出去一趟。不是说回去到派出所就一定很顺利的开出来,光是你这个旅程就有点折腾。
  解说:
  而更令陈先生窝火的是,这一难题的解决,最终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他妈就是他妈了。
  黄庆畅:
  这个旅行社怎么摆平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就交60块钱就可以了。折射出一个什么,就是这样的证明有没有必要,或者花点钱就能解决的,这个必要性就是很低很低的了。
  解说:
  陈先生的遭遇,在黄庆畅的评论文章中一经披露,立即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吐槽自己的经历,有的媒体则针对办证难的痛苦指数做起了调查和统计。
  广州市政协委员 曹志伟: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自打娘胎开始就不断地在办证,一直到死亡,进入墓地。我们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可谓人在&证&途。
  解说:
  在这张人在&证&途长卷里,清晰的展现出了,中国人一生需要办理的常见证件和证明,多达103个。
  黄庆畅:
  这么一个小小的文章,能够引起大家这么关注,我个人感觉它就是戳中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痛点。也就是说,大家在办事的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部门的需要这证明那证明,跑来跑去,每个人心里多多少少有这么一个遭遇,或者一点委屈,甚至有点不满。
  解说:
  不办证不行,办证又很难,这似乎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痛。
  黄庆畅:
  老百姓办事难,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说,部门之间怕担责,就形成一种相互推诿。很多时候是A部门需要B部门出具证明之后才能给你出证明。而B部门要有A部门证明了之后,才能给你出证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就是说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这么一个怪圈,老百姓有些时候就有点无所适从。
  主持人:
  刚才《人民日报》的记者黄庆畅说到了这么一句话,他说A部门说需要B部门的证明,而B部门说没有A部门的证明我用什么来证明。这就好像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连科学家到现在为止都没给出一个结论,恐怕政府部门那里这肯定就是一个僵局。但是僵局也并不是说就打破不了,刚才短片当中说了,60块钱就可以打破这个僵局。接下去我们的短片中还会触及到一个话题,当权力有了干涉的话,恐怕这个问题也会解决,那就是特事特办。
  还有第三种途径,待会儿我们的这个调查中也会谈到,就是办假证。那好了,很多人遇到过这种办证难的,一个非常让人受到折磨的经历。那么很多人都是有共鸣的,今天我们看一下媒体做的一个调查。调查问题是这样的,你遇到过办证难吗?绝大多数98%人说遇到过,那么你觉得办证难都体现在哪里?前四位是办事人员态度差,经常踢皮球,所需材料多,再
  有流程长,盖章多,最要命的就是不知道该找谁去办,去哪儿办,步骤不明确,这是老百姓经常遇到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你经过的办证的最长时间,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最多41%;半年到一年的30%;一年以上17%;一周两周的10%。好,我们把这两个相加,半年到一年和一年以上的我们会发现这个数字是48.8%,将近50%,将近一半的人。也就是说,为办一个证,一个人、一个家庭恐怕要费到半年以上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一个多大的浪费,这怎么去响应现在总理提出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的一种要求。当你遇到办证难你会怎么办?
  我们看,第一,走流程等着。这是属于非常规矩的一批人。再有,找关系走后门,那等不及了怎么办,找关系吧。还有一些人是暴脾气,我就不办了19%。还有有一些人也逼出来做了一些不对的事情,办假证。刚才我们看到一些调查,应该说办证难是很多人的遭遇,在折磨着很多人的生活,但同时这难道不在损伤着政府的公信力吗?所以简政放权是现在人们共同的呼吁。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全国劳动模范&这份荣誉,对于海南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来说,实在是得之不易。因为盖章难,他险些与这份荣誉失之交臂。
  海南省歌舞团团长 彭煜翔:
  11个章要盖,现在有八个主要部门的章都没有盖,我感觉肯定在半天时间,而且仅仅几个小时是完不成的,就是咱们明天跑一天也未必能见到领导。
  解说:
  根据相关规定,每个全国劳模候选人都必须上交一份《推选全国劳模的征求意见表》,其中必须经过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保、卫生计生等九个部门签署意见。当海南省歌舞团办公室主任周克刚受托具体办理此事时,他发现盖章远比想象的繁琐很多。而让周克刚更有感触的是,需要盖章的部门太多,而且盖大章背后还有很多盖小章的问题。
  海南省歌舞团办公室主任 周克刚:
  盖工商局这个章的大小,这个七个才能盖这个,然后加起来总共就十几二十个了。七个、八个、九个、十个,这两个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了,十六个章了。
  解说:
  周克刚整整跑了一个星期,结果却只盖了三个章,按这个速度,在上报材料的截止日期前,根本无法盖完全所有的章,最后彭煜翔只能选择放弃全国劳模的申报。
  海南省歌舞团团长 彭煜翔:
  省委省政府能派专门的人协助你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找不到主要领导的我们会电话沟通,到了每一个单位,办公室(工作人员)甚至一直等着,一问到是这么一个事情,大家说知道了,一路从7点五十我们出发,然后到盖完最一个章的时候,中午十二点一刻。
  解说:
  特事特办之下,一个星期都盖不完的章,前后仅四个小时就全部盖好。
  闫伶,去年通过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后,需要带上思想品德鉴定表到她所辖的区教育局进行现场确认,而鉴定表需要一张&有无犯罪记录&的证明。
  淮北市民 闫伶:
  先去了一趟居委会,居委会告知我只有派出所才能证明你有无犯罪,我这里无法给你证明,所以不敢给你盖这个章。
  解说:
  当她来到户籍所在地的相山区三堤口派出所,民警却给出了另外说法。
  淮北市相山区三堤口派出所民警 赵敏:
  我们上级机关专门出的一个制式的无违法犯罪证明,是左半部分我们留存存根,右半部分上面有单位抬头。我说这样你先去教育局问一问,看教育局能不能给你出具一份他们单位的介绍信或者函之类的东西。
  解说:
  然而,相山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表示,闫伶只是申请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而按照规定,只能是教育局管理的教职员工,才能给她开介绍信或者公函。由于教师资格认定期限迫在眉睫,在得知闫伶去教育局开介绍信或公函受阻之后,当地派出所特事特办,为闫伶办好了无犯罪记录证明;但是,派出所强调:这只是特例。
  主持人:
  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打进办事难,办证难,你会得到很多让人啼笑皆非,但是非常无奈辛酸的一些新闻。我们来看一下办证难的事例。有一个北漂小伙办护照返乡六次,多跑了三千公里。某民营企业为盖一栋办公楼跑了39个部门,盖了200多个章,为时四年,结果是什么?未能动工。某市重点民生工程,八个月盖了133个公章仍然没有完成审批,还在路上。人们不禁要问了,是这些拿着公章的部门,是工作非常的严格,审批非常严格,还是说就是在故意整人,要弄清楚到底为什么办证难要对症下药。其实现实中,情况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也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应该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政策设定的问题。另外是部门协调问题。有的时候证出多门的确让人无所适从。
  另外还有服务态度的问题,服务态度不好也使得问题本来不难,变得难了。再有就是刚才我们短片中说到的借机牟利问题。好了,奇葩的证明为什么出现,症结在哪儿,关于这些问题,接下去我们请教一位专家,是国家行政学院的竹立家教授。竹教授刚才我们在短片中也看到了,就以海南省那位团长来说,一个星期都办不完的章,这是正常情况下办。但是在特事特办的情况下,在领导关心过问之后,那么一个上午就办完了,那我们首先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就是申请比如说像这个团长他申请劳模也好,还是短片中我们看到的,一个小姑娘申请教师资格也好。就是这么正常的事,怎么就变成了特事,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竹立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道理很简单。从过去一年多来,我们国务院一直在推进简政放权,但事实上简政放权在国务院部委往下推,特别是到基层就出现一些障碍,这个障碍主要体现在许多方面,许多方面就是一些政府的权力清单不是很清楚,什么是我该盖章的,什么是我不该盖章的,政府部门本身不是很清楚。凡是只要不出纰漏我都要盖章,都要管一管,为了不犯错误,起先老百姓也不清楚,哪些需要盖章,哪些不需要盖章,哪些需要权力介入,哪些不需要权力介入呢,我们也没有让老百姓很清楚。所以这种情况下,办事的人他本身在办事流程方面不是很清楚。工作部门人员他在这个方面也不是很清楚,只要是不犯错误,我不怕麻烦,只要是能加道手续,责任不在我这儿,我都尽量的把路都堵住。所以这种情况下,章子越盖越多,办事越办越难。
  主持人:
  竹教授刚才我们说特事特办,因为刚才我们在短片里面提到是两个特事特办的情况。刚才我们说到的是正常的事变成了特事。接下去我们就说为什么正常办理,办理不下来的事情,在一些比如说权力介入之后,还有钱介入之后就变成了特办。比如说这个团长一个星期办不下来,为什么一个上午能办下来?为什么会既然能办下来,既然他特办能办下来,就说明他能办下来,那为什么正常情况下他办不下来?
  竹立家:
  道理很简单。我们现在依法办事的这种程序还不是很健全,所以现在我们好多办事,不是说依法办事,比如说按照程序办事,而是按照领导意愿办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说一句话,说是特事特办,你很快就办下来了,程序很快就走完了,如果说是领导不说话,说
  是按照法律程序办事,那么就是能拖就拖,包括一些部门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不是很好,出现这种现象也不是个别现象。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本来是正常事都变成了特事特办,都必须动用领导的权威这事才能很快办下来。
  主持人:
  那竹教授您看一个正常的事想正常办,怎么才能不让它变成特事然后去特办?
  竹立家:
  最根本的是依法行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政府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权力清单,国务院过去一年一直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相配套的一项制度。如果说各个部门不清楚自己的权力清单,那么就是说它以后把一些正常的办事过程都会变成特事特办。
  主持人:
  好。谢谢竹教授。稍候我们再请教您问题。政府是服务于民众的,而不是给民众设关卡的,所以本届政府一直在强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那么到底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我们继续关注。
  记者:
  这是你第几次到行政大厅来还记得吗?
  丰县大沙河镇居民 小狄:
  到行政大厅应该是第11次了。
  解说:
  为了办理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的相关手续,往当地工商局跑了11次。这是在2013年,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小伙子小狄的遭遇,小狄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办了一个稀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因为注册地址变更,需要办理迁转手续,但就在各种手续齐备的情况下,这个并不复杂的流程却让小狄历经三个月,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
  其实,类似各种&办证多&、&办证难&的新闻,不但频繁发生,而且早已存在多年。繁琐办事流程让人叫苦不迭。而这其中,既有相关部门管理方式和服务意识落后的原因,也折射出我国行政管理中的诸多问题,而相关的改革其实也一直在推进中。
  2013年3月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了新一轮大部制改革,随后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到了25个。而在此此前,从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央政府已经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调整。
  日新闻:
  经过六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共取消和调整2497项审批项目,即便如此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仍然多达1700多项。
  解说:
  简政放权曾是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事&,两年来国务院各部门取消下放了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1700多项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去年的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多半都涉及简政放权,70%以上都是社会重点关切的事项。而这些简政放权将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宋世明:
  现在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一个主力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说白了,就是要降低门槛,就是要进一步释放中小微企业的活力。
  解说:
  正因为持续的简政放权,在2014年,我国的就业量超额完成任务达百分之三十,而在今年要完成的55项改革任务中,简政放权仍是重头戏,这也就意味着,简政放权的改革之路还将继续。
  主持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创业,去创新的时候,就免不了要跟政府打交道,这一打交道才知道要办一个证下来是多么的难,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甚至还有一句话不是这么说吗?说干部不紧不慢,百姓急得团团转。那么到底怎么去解决这样一种现状,能够激发出更多的人在创业的过程中原本拥有的那些激情而不被一个一个的证,一个一个的关卡把它给抑制住呢?我们再请教竹教授。竹教授您看,这个办证难的问题,这是一个太老的问题了。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多次提及,那为什么像类似新闻总是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眼前,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竹立家:
  其实简单讲,可以说是办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换句话说计划经济时代就是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都需要办证和证件来实现的,所以说这种思维可以说尽管我们改革开放30年,这种思维现在还是在一些个别官员脑子里边还是存在的,这是其一。
  其二,尽管我们近两年来,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大了放权的力度,但是就说是我们在权力清单的这种界定方面,换句话说我们在政府权力在边界方面,在政府私产和社会的关系方面,现在我们可以说边界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往往就是说一些官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还是一种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思维。尽量的扩大政府权限,政府管理范围,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范围。压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所以这种思维到现在改变起来是非常难的。所以国务院这两年一直强调,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一个是放权,一个是修权。但是尽管我们下了很大的力气,那么这个问题现在看来难度还是很大。
  主持人:
  竹教授就像您说的,它这个难度就是摆在这儿,而且人的这种思维方式一旦有了惯性,它一旦拥有了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无论总理和总书记怎么说恐怕也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您的建议,现在就是要做到简政放权,就是要给更多的人创业创新铺平道路应当怎么做?
  竹立家: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是要厘清各级政府,政府的各个部门的权力清单,而这种权力清单按照四中全会精神,即依法行政的精神,必须各级人大对政府权力清单进行审核。换句话说,人大是权力单位,政府是执行单位,政府权力的界定,应该通过人大来审核,只有这样才知道政府哪些权力是合理的,哪些权力是不合理的。所以要通过这个权力清单制度,国务院过去一直在推行,这是我们真正做到简政放权的一个基础性工程。这项工程做好以后,那么就是政府你有哪些权力就会很清楚。
  主持人:
  非常感谢竹立家教授。那么我们现在一直在说&创业&、&创新&、&互联网+&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其实企业家也好,科学家也好,他们在尽他们的所能要让我们的生活,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更加便利。那么在这方面,是不是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当向他们借鉴一下思路,别让权利再躺在权力者的手中睡大觉了。
编辑:刘一 总理痛批“你妈是你妈”警醒了谁?
&&&&来源:&&&&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一连讲了证明“你妈是你妈”等三个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他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你妈是你妈”式的证明无疑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千古难题的“进阶版”,不但难倒了办事民众,也将个别政府部门程序冗杂,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的严峻现实暴露无遗。类似的“刁难”不胜枚举,菏泽市牡丹区就曾规定退休老人须花5元买“死没死证明”,并到场证明自己没死才能继续领退休金,否则就认定死亡。
总理痛批“你妈是你妈”、“活人证明没死”式奇葩证明是个“大笑话”,这无疑是给所有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虽然“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不良作风有所好转,但“工作人员动动嘴,办事民众跑断腿”的现象仍然未得到彻底根除。表面上看,是政府工作人员按规矩办事,但明显不合理、不科学的“规矩”为何能存活至今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大问题。
一方面在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不愿承担责任的心态在作祟。个别部门在苛刻的要求办事群众提供诸多证明材料的同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不愿意在职能范围内为办事民众开具相应证明,造成群众始终因为“你证明我,我证明你”的死循环在诸多单位件来回奔波,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一方面在于个别单位留恋权力,不愿放权。每一个行政审批项目的背后都代表着一项权力,一份利益。要让既得利益者放弃到手的利益,不但是“到嘴的鸭子飞了”的郁闷更是“削骨放血”般的痛苦。
总理痛批“你妈是你妈”无疑是中央再一次对外放出的“信号弹”。虽然近两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和群众的期许仍有较大差距,和中央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唯有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让改革继续纵深发展,才能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公共管理走上“监督”、“服务”之道,让服务型政府落地生根。个别政府和部门试图通过“放权不彻底”、“放空炮”等方式挽留手中的审批权限无疑是螳臂挡车之举,不但要严厉制止,更要追究到人。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冯友兰说,人必须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新闻的理想?你是不是也向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那就来小站看看吧。
我所以为的新闻理想——————来自寻常流博客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新闻,也参与新闻周末的创办并一直同他一起成长,我却还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关于新闻的东西。我从没认真思考过在我心中新闻媒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应该如何去坚守一份新闻理想,如果我怀抱着新闻理想,如果新闻可以成为一份理想。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书本上写的它固有的属性。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心中应该都会对新闻有自己的认识,我同样也在思考,媒体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个人觉得新闻媒体最崇高的功能在于开启民智,改造社会,服务大众。我这一认识是基于对历史上新闻的发展,当年康有为梁启超一行人等就是靠兴办报纸去宣扬变法思想,后来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报纸上的论战,也同样使民众的思想受到震动。这些都是利用新闻媒体去开启民智,而开启民智的结果则是改造社会,这里的改造社会是指通过影响民众思想去上升民众的思想境界,从而将思想付诸实践。改造社会也并不是让社会经济更加发达,亦不是煽动民众进行暴力革命,而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心向善。普通人可以以尊敬的心态对待拾荒者与清洁工,反之他们也可以以不胆怯无羞耻感的心态去对待世界。贫者不仇富,富者助贫人,少嫉妒猜疑,少贪嗔戾气。官不欺民,民不惧官,公务员这份职业不受到热捧,少隔阂距离,多平等交流。当一辆轿车经过积水的街道时,可以放慢速度,不让脏水溅到行人的身上,行人经过一辆豪车时,没有极度羡慕的获取感,也没有吐一口痰或踹一脚的冲动。所以新闻媒体最主要的是它的社会职能,社会职能之后,其次才是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发展。至于新闻理想,也许总是感觉很虚幻。作为带着镣铐跳舞的一群人,要实现某种理想式的东西似乎很不现实。不过我曾也说过,正是由于带着镣铐跳舞,并且把舞跳好,我才真正感受到一份新闻人的荣耀。当受到打压的时候,是我心中那份荣誉感最强的时候。不过我觉得,新闻理想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东西,不能把这种理想的实现方式和所有其他理想的实现作类比。我觉得新闻在大学里面就是一个普通的专业,到了社会就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它和经济、外语、数学、法学、管理都一样。所以也不要抱着一种特殊的心情或者悲壮感去面对,它只是万千学问中普通的一种。它需要我们读很多书,了解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看很多的报纸,多写写文章,去思考这个世界。然后,我们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其他的人,或者说用自己的思想抛砖引玉,激发别人写出更多优秀的文字,做出更加有力的思考,去带动着改造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认为我的观点太中庸,没有说我们要用新闻去揭露这个世界所有的丑恶与不公,将那些坏的东西公诸于众。但是,我想说我并不希望人们去做出玉石俱焚的壮举,特别是我们这一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存活的一代,因为我们的生命比我们自己看中的更加珍贵。的确,有很多的丑恶是在等待揭露的,但也许种种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我们正义的文字永远不见天日。我们是容易激进与失望的一代人,我们在次次的碰壁之后痛苦不堪,甚至会放弃已取得的一切。但是,如果放弃了生的权利,或者被强大的外部力量强行剥夺,那么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去做出改变了。我反对为正义而去做出类似殉葬的行为,用浓厚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以悲壮的形式与丑恶同归于尽。我们可以在别人所给的权限与框架中坚守正义,即使这样看似苟活,我们也能在忍辱负重之中做出改变,就算这些改变微小得就像灰尘,它也可以积土成山。有一句俗语叫做舍身取义易,忍辱负重难。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虚荣心的,然而如果这种虚荣心掺杂到执拗的新闻理想中,会导致人们心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萌生与膨胀。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膨胀经常会令人失去理性,以自杀式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这种自杀式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则是写出一篇触犯底线的稿子,受到很多人的赞誉与尊敬,受到相关方面的狠批甚至丢饭碗,当然还也许使其他的一批人也丢饭碗。然而就是因为受到的赞誉与批评共存,又膨胀了心中的悲壮感与英雄色彩。我们做新闻的前提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这并不是碌碌无为,我们依旧可以做出改变,虽然不及自杀式的行动造成的社会地震。但是我们已经做出了改变,而且让这种改变细水长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我也并不认为新闻被人从处女变成了妓女,我们也不能把新闻从处女变成烈女,我们需要帮助她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即使时常摔倒,终究还是一路向前。看到我这边文章的人大多也应该是新闻系的一些同学,一些师弟师妹。我想告诉你们的是,社会也许在你们心中布满了恐怖,特别是你觉得你的新闻理想无从实现,对未来充满这迷茫。但是未来又是不可预知的,就像你今天做出了决定,每天却又想反悔。所以最应该做的是珍惜如今,在大学里面去向理想前行,不遗余力。大学是需要乌托邦的,大学也是最近接乌托邦的地方,在这里你们再也不必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你们可以从课本中解放出来,摆脱考卷的枷锁,这里有舞台与时间供你们施展才华,所以请珍惜这段时光,为了心中难得的新闻理想满怀热情地去奋斗。我在大学里面就是怀抱着梦想在前行的,了无遗憾。
袁国宝:最让人寒心的
最让人寒心的,不是贪污腐败,不是强拆,不是高房价,不是股市,不是层出不穷的惊心罪案,而是你身边的亲朋好友们,见怪不怪的纷纷告诉你,这个国家就是这样,你改变不了,习惯就行了。更可怕的是,等习惯以后,谁想要改变,他们还跟你急!
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词
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它将你们纳入主流价值体系,这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界,都注定改变世界。别无选择。
要么变得好一点,要么变得坏一点。如果以后你走进社会,为了生存,为了什么不要脸的理由, 成为了这个社会恶心的成年人中的一员,那你就把这个社会变得恶心了一点点,如果你一生刚正不阿,一生耿直,没有做任何恶心的事情,没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情,一辈子拼了老命,勉强把自己身边的人照顾好了。没有成名,没有发财,没有成就伟大的事业。,到了七八十岁死了,你这一生是不是没有改变世界?不,你还是改变世界了,你让这个世界变的美好了一点点,世界又多了一个好人。
重温经典:《新周刊》经典社论———《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
& & & &没有一块牌子写着&既得利益者&五个字,挂在一个人的胸前。  谁是既得利益者?有人说是高官及其家庭,有人说是跟权势有关的利益单元,有人说是权贵和富人。但泛而言之,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处在社会平均线以上的人,都算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社会族群的关系构成和利益构成犬牙交错,既得利益者与公众难解难分。公认的事实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富愈富贫愈贫的马太效应已显、利益诉求屡屡出现争议和冲突。  既得利益者也有&相对剥夺感&。而&上车后不想停车再上人&的既得利益者人格,不能确保既得利益,反而会车毁人亡。财富可以继续累加,贫困不应继续世袭。唯一的出路是,共生,和解(理解、沟通、提供机会、分享利益、促进共生)。  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慈善家在思考,热心公益者在思考,社会企业家在思考,义工与志愿者在思考,上帝也在思考。  谁在中国过好日子?  无论精英或草根,当今中国人须自问,这份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没有均富与平权,包容与兼容,谁在中国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文/肖锋  1978年中国经济面临崩溃,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时隔32年后,中国道德面临崩盘,中国站在社会伦理的转折点上。  中国下一个30年的关键词必定是均富与平权,包容与兼容。QQ和360大战以恢复兼容收场。没有兼容精神的互联网不是好互联网,同样,一个不包容和兼容的社会也绝没有好下场。  GDP不再是一块遮羞布  全球最幸福国家排名:丹麦等北欧四国进前5位,中国大陆位列第125名。该项&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年),调查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评出各自生活满意程度,从&生活如意&到&处身逆境&及&饱受折磨&。  是否&处身逆境&或&饱受折磨&,各自表述,但&纠结&肯定是中国人当前的普遍心态。中国有夸耀于世的GDP,尤其在今年荣升全球老二之后,然而与其他新兴国家比,中国的GDP并不直接带来幸福。靠低福利,靠高污染、高能耗透支后世子孙得来的GDP,只会导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温家宝语)。  目前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着急、最没耐心的人。有国家高速发展的原因,但更主要是生活压力大所致。  中国有2000多万精神病患者,潜在症候群多达1亿以上。社会神经绷得太紧导致悲剧频生。富士康连环跳,校园惨案频发,世博盛景和亚运激情并不能冲淡2010年整个社会的焦虑。  今日黄历吉凶:运气好,宜出行。送给全国小朋友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今天安全地回来啦&&&这是郑渊洁的戏仿,更是社会的隐痛。如果一个社会流行劫杀儿童,无论它办什么盛事都难称&盛世&。  经济学家陈志武的命题挥之不去: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才是富士康连环跳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千千万万人只能做GDP机器的螺丝钉,一天工作12小时收入却少得可怜?  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之后,有谁计算过中国人付出了多少制度成本?  温家宝曾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19世纪是耻辱时期,20世纪是恢复时期,21世纪将成为展现我国风采的时期。&国民的风采比国家的风采重要得多。没有国民的安康,岂有国家的安定?以人为本,以国民为本,而不是以国家面子为本。  一个个体深感失败的国家难称大国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国家崛起带来的自豪感,近年来正被无处不在的失败感冲淡。  在民众感慨物价飞涨之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称,中国不存在通胀,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网友们&闻之胆战心惊&。  政府有关机构公布的CPI难与现实生活相符。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中国特色的通胀正蚕食民众的钱袋和幸福感。  中国房地产学会执行会长陈贵称,要用高房价控制北京人口:&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想要兼顾富人、穷人、北京人、外地人各类人群的利益,是绝对不可能的。&新浪调查结果显示,58.6%的人不同意,但仍有38.2%同意。所谓既得利益者,就是先上车的人不想再让别人上车。  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0,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人居住。这些空房如何而来?每一套空房背后都潜藏着一个难以告人的秘密吗?房价正消磨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志气,他们不再有所谓人生理想。  中国的中产正沦为伪中产。他们从&敏感中产&被逼为&愤怒中产&,而&平和&本应该是这个阶层的普遍描述。他们在网上的言辞正日趋激烈或无助感。  中国500家最大的民营企业的利润加起来还不如两家最能赚钱的央企&&中国移动净利1458亿元,中国石油净利1033亿元,两者相加已经超过这500家民企的净利总和。中国的民企老板也有相对剥夺感:&我不是既得利益者,我只是努力挣点钱,养家糊口,我们真是不容易啊。&挫败感令他们选择移民。  一些垄断集团不过是打着国企的名义行私利之实。这些年,&企业家精神&或&创业精神& (Entrepreneur-ship)正在流失。只有企业家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探寻机会和创新,打破现状,寻求发展,这才是中国经济的希望。  中国官民比例是日本的27倍,行政管理费用是美国的3倍,印度的4倍;用于教育、医疗的费用是日本的1/6,是印度的2/5;工人1小时的收入是德国1/37,是美国的1/27;三公消费2009年达9000个亿(以上为2000年数据)。近年财政收入连年两倍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而政府仍缺钱发债券,仍是土地财政。如何建设一个人民养得起的政府?  在中国三四线城市,最排场的建筑不是法院、检察院就是公安局。但堂皇的大楼不等于堂皇的工作,并不能阻止冤案频发和弱势群体上访。  时过32年后,我们不得不问,谁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精英联盟是如何产生的,寡头通吃是如何发生的?权贵阶层的大言不惭是如何说出口的?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纳什均衡:所有参与者利益得到权衡之后,总能找到综合结果最优方案。而这些年的情况是,只有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其他阶层均有不同程度被剥夺感。  一个两极对峙的社会难称和谐社会  形势大好,人心大坏。权贵者专横跋扈,草根者百般恶搞,这似乎是当下社会的对拧局面。社会学家孙立平管这叫&社会溃败&。社会溃败可以是表面光鲜却内心腐烂。  &10万以下的车不能在北京上牌照了,外地低收入、低素质和低学历等群体数量不能再增加了。&你可以骂言者脑残,但他却道出既得利益者的心底话。一位县委书记向学者于建嵘大喊:&发展就要强拆,不然你们吃什么?&  从1993年到2006年,群体性事件从8,709起上升到了90,000起,近年来都保持高发态势。  清华大学社会学孙立平课题组称,目前政府是花钱买稳定,民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报纸上人们看惯了跳楼讨薪、持刀讨薪、聚众下跪式的&闹事&,反腐则靠二奶造反、小偷行窃、内部互掐。这不是&维稳&的长久之计。而新思路是: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即人人有说话渠道。  中国式解决之道就是把事件搞大。抗拆不成就上访,上访不成就自焚。提价不成就施压,施压不成就闹油荒。无论钉子户还是中石化,都选择了&把事情搞大&。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讨价还价的平台,离中国人尚远。  八十高龄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撰文称,中国一半多人口还处于文革状态。我们理解老先生的悲观,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你能看到太多文革式的手法。和谐社会,岂可轻言?  精英与草根和解的可能  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如果失去制约,必然导向恶。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逆之则必遭报应。天道是提倡物种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竞争方有新生,垄断必致退化和消亡。  权力集中,人心失衡,多数人怀有强烈的挫败感和绝望感就会油然而生,戾气油然而生。让无助者得助,让无力者有力,靠微博引发的微革命聚起变革狂潮尚需时日。  精英与草根有和解的可能吗?答案或许是:靠双方的克制和良心发现。  4月某一天云南省委宣传部长伍皓在人民大学演讲时,遭网友撒五毛纸币抗议。伍皓现场未作反应,随后在微博上公开回应,要让体制内外&形成良好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动&。这位在&躲猫猫事件&中出名的官员,一直站在舆论潮头,毁誉参半。但伍皓&扔钱门&提供了某种可能,某种希望,没有非要&把事情搞大&。  民主法制是一种解决,打官司是一种解决。而另一种中国式解决方案,就是谈判或协商。有人会说,让既得利益者让利是与虎谋皮。仇富与仇贫都是斗争思维的变种。即是说,他们拥有同一个导师。  真正的中国模式是乡土社会的解决之道,乡里人情的破坏,是中国之乱的根源。比如,中国的居委会重调解,李泽厚先生称这就比西方好,西方夫妻吵架,各找各的律师去,而中国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中国讲爱跟西方不一样,中国讲亲子之爱,父母亲对儿女,儿女对父母亲。中国讲的是恩爱。  李泽厚建议,把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里的政治学这一套抽离去,只留下伦理。而当下中国是个缺伦理也缺价值观的社会。  但中国模式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建立在社会公正、政治昌明的基础上。否则和谐社会就成了和稀泥社会。民主法制为本,中国伦理为用。  向现代社会转型,打破&两暴怪圈&  有一种简单比喻,中国历史上是&两暴文化&:一个叫暴君,一个叫暴民,轮流坐庄。暴君对大众压榨得太厉害,原来的顺民就成了暴民,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暴民掌权后不消多久,自己也成为暴君。于是,就形成了&暴君压迫&暴民起义&新暴君诞生&的循环。这种&打倒皇帝做皇帝&的历史在中国重复了几千年。  吴敬琏在《财经》上称,中国的希望在新兴中产阶层,他们是社会稳定力量,讲改良,不推翻。使中国有可能走出&打倒皇帝做皇帝&的怪圈。  而现实情况与老先生的愿望相违,中国中产正在塌陷,中产正由&敏感阶层&转化到&愤怒阶层&。社会学家李强呼吁国家不应再剥夺中产者,只有到2040年一个现代型民主社会方可达到成熟,而目前中产阶层还很脆弱。  当然,中产自身不乏弱点:一是利益自觉不够,二是公民意识缺乏。有些人走捷径,个别地解决问题,结交官府、取得政策优惠,在权贵的大锅中分一小杯羹。吴老提醒说,如果不能把国家的体制搞好,个人的改善是完全没有保障的。  知识分子是变革的喇叭手。权贵最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这个国家的免疫细胞。如同白血球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和外来细菌。  当然,对中国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还是权力精英。然后是&男三号&中国企业家。慈善将使整个民族转运。胡润百富榜表明,中国拥有10亿元人民币的有4000多人,其中200多位富豪个人资产达到100亿元&&据前民政部王振耀司长估算,中国只需2000亿就能基本解决贫困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联想掌舵人柳传志在2006年说,让社会空气湿润一些吧。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你如果想要幸福,首先要让别人幸福。让仇富者停止相互攻击的最好办法就是慈善。&杰夫,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这是亚马逊总裁贝索斯的祖父对他的教诲,可拿来共勉。  中国需要外压,以对抗内耗。中国人在没有外敌的时候能否团结?毕竟,中国人内耗,有着悠久的内耗历史。  当今中国人须自问,无论精英或草根,这份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没有均富与平权,包容与兼容,谁在中国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无论你如何苦练成功学,如何大喝心灵鸡汤,都不能让焦躁不安的心灵安分。无论你是好日子是坏日子,社会整体心态不调过来,会有一天来个总清算。  中国社会进入一个非常调整时期,一个盛与衰的节点上。拉长历史视角看,历史进程进入弯道,最危险的时刻不需要速度,需要克制与调整。  &在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界里,在这美好的世界里,让我们善待他人。&这是今年114岁人瑞布罗伊宁对世人的告诫,拿来与同胞尤其是既得利益者共勉。
在中国如何做一个既得利益者?(对比南方周末社论《在中国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
在中国如何做一个既得利益者
为热爱的人或事物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韩寒
为热爱的人或事物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
cult of apple in China
cult of apple in China
胡舒立写给中山大学传媒学院的信:“临别之际,我只有三个期许送给大家:听从内心呼唤、坚守普世价值、坚持独立思考。以此行之,真正的成功和快乐才能在某天不期而至。”
胡舒立写给中山大学传媒学院的信:“临别之际,我只有三个期许送给大家:听从内心呼唤、坚守普世价值、坚持独立思考。以此行之,真正的成功和快乐才能在某天不期而至。”
中国式的”私德“
中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如王小鲁关于中国隐性收入高达30%的研究结果属实,则基尼系数会超过0.6-0.7&&远超0.4的所谓国际警戒线。那么,中国为何没有发生动乱?其中有一个原因, 中国社会阶层是被家族、单位、区域和城乡肢解的,形不成西方那种统一的阶层意识。人们身边的小圈子几乎构成了大部分的生活。人们在自己的圈子里斗来斗去,乐此不疲,哪有功夫管天下同胞的事。还有很突出的一点是,网路上动不动就爆发出什么地域性的攻击来。我所知道的的青岛人和济南人的互相攻击,北京人和山东人的,山东人和东北人的。一个空空泛泛的的地域概念如何能牵涉出这么多问题,那个地域的勤劳的人民不可爱,不值得我们的赞美;哪个地方无良的商家不可恨,我们不能谴责。
私德就是对于身边的人的,对于这个小圈子的道德。中国人有江湖情节,男人之间得意之时会豪呼一声兄弟。兄弟义气,两肋插刀的情怀在武侠电影和动作电影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兄弟情节是中华民族官场型关系型人格下的产物,追求安全本没有错,合作取得成功也没有错。但中国式的关系型人格特殊在人民总希望自己的一小撮人掌握住天下所有的利好,这导致人民有了问题想到的不是用社会的大原则得到解决,而是靠自己的关系或亲戚。于是,我们生病住院托关系,孩子上学托关系,连买个房子也要托关系。这种情节以情感的外衣包裹,却难掩互惠互利的本质。从动物开始,人要求得生存便不得不集体协作,三五成群,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合作,这在动物界也十分正常。在漫长的中国的封建社会,这种所谓的合作无处不在,相互利用与江湖义气有何不同?江湖义气包裹了情场的外衣,削弱了雇佣,逐利等一系列赤裸的有损中国人面子的本该是正常的经济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三纲五常道德廉耻的教化下,民众对三纲五常,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已经产生了很强的认知感,注意此德非彼德,道德束缚人性,自然会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学习效果,百姓在这些方面不易被教化,还很容易叛离。人情则不同,人情,恰好的迎合了中国人的这种被统治者教化出的心理,以及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很明显的,在中国大部分的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农耕文明占据了主导,教育资源匮乏,民众接受文化程度低,私德,人情以薪火相传的方式进行,所以延续的相当完整,相当牢靠。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在生产不发达的社会,人类劳作大量的依靠人力与合作。所以,人情与合作的必要性得以凸显,祖先相传的人情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好在当时民风淳朴,大家更多的是相互扶持,衣食互济。相反地,正常的经济行为反而被人们所厌恶,这指的是部分历史阶段,比如士农工商商人居于末尾的时期,比如文革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中国的酒席文化昌盛的缘由之一了。酒席伴随着中国传统的私德人情而来,已经成了固定的形式,一时之内,难以改变。
私德当然是值得提倡的,它的核心道义和人情味正是当今中国所缺乏的。中国发展至今,物质资料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人民的幸福感不升反降。欧美等国家常常被批判缺乏人情味,资本主义社会冷漠自私,例如养老问题。而中国式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的有人情味的联系,恰恰是社会需要的。连西方的哲学家都同意人类的共同发展进步还得从中国哲学儒家文化上寻找方向灵感。但是中国明显把人情味抛弃掉了。中国泛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私德的滥用和泛化。得其形而不得其质,被滥用的私德将互利无限放大,而忽视了道义和人情味的重要性,甚至超越、践踏了社会公德。于是,繁华都市,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人们在一点一点细心编制着自己的关系网,却没有给与对方应有的情感。冰冷自私互利的社会就真的没有幸福可言了,哲学家口中的&他人如地狱&就是这个问题。我们将老祖宗留的那些好的部分很容易的丢掉了,这可以印证那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符合人们的欲望,原恶的东西很快的来势汹汹会如洪水般被人们所接受。而对社会公德的践踏更是踩坏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底线,立国底线。公平正义无处申诉,社会价值黑暗扭曲。比如中国式的特色让初进中国的外企不着门道,更让一些坚守社会道义的民企受挫。现在,外企很快了解了中国特色并且如鱼得水,而万科一如既往地拿不到核心的开发地段。官商勾结,贪污受贿,权力寻租,这些问题根植在中国式的虚假&私德&中,在几千年的传统中,在代代相传的教育中,实在难以撼动。中国目前的现状就是:有"人情&,但没有&人情味&;有&人情&,但没有让步于道德和法的概念。
柏拉图说,必须有一个高于私欲目的之上的崇高而普遍的目的来统治激情和欲望。这个目的在中国人眼里显然没那么崇高,更何况柏拉图是西方人,中华民族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都被演绎的支离破碎。所以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对道德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以为自己做的很好,可能在私德泛滥的中国,在民众的眼里,如何获得自己小圈子里的人的尊重更重要些。不认识的人,管他死活,南京彭宇案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这种事的发生难道不正常吗?这样的民族发生再多这样的事,也很正常。很明显,中国人崇尚的&名&,也早已不是李白杜甫等人追求的名了。中国式的名,是某某头衔,相当于处级局级干部,是&我爸是李刚&。中国式的人情,私德给了私欲一个很好的外衣和名目,于是人们心安理得的继续追求自己的私欲,不惜践踏公众利益。原因很简单,这大大满足了人们心中的原恶,对利益的追逐。市场经济使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谁能躲开这滚滚的物质洪流呢,谁能抵挡权利带来的一系列的既得利益,美女香车,矮丑搓的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 社会学家期待的中国社会是能将中国式的人情味和西方市场经济的规则融洽结合的一个社会。而现在的中国哪个都做不到,人情打败了人情味, 人情打败了公德甚至法律。中国式的私德什么时候会改变?我想,是当改变和发生一样,顺应人的本性的时候。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当中国式的私德使人痛苦了,这种私德会结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很早就被打破了,因为事实证明,经济活动是顺应人性的,它让物质资料得到更好地丰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的繁盛图景,当时有多少富商大贾,地位怎么可能还居于农民之下?明清时期更甚,《三言二拍》里多少富商的故事,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由于背离人性很容易的被抛弃。再比如文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就在几十年前,自主创业下海经商在很多地方还被人为是不务正业,但是现在下海经商的那批人成了中国的富一代,成了现有经济体的重要力量。现在大学生就业有多少人学习经济管理商科?这个观点由于背反人性,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内被迅速推翻,甚至有一代人就亲身经历着思想的改变的过程。&
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的消费者方面的研究都是基于人性的。市场经济的研究就是基于人性的普遍研究,比如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棘轮效应等等。这也许可以解释,市场化的外企进入中国在短时期内并不吃的很开。当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中国这一套,也带来了规范化的规则化的市场风气。欧美发达国家的民众素质并不比我们高多少,在满足人性方面的需求是一样的。欧美同样经历过中国的相似的腐败钱权交易政府无公信力。但是,靠着强硬的制度硬是在移民国家里用几十年的时间将国家带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所以,这种变质的&私德&,当它什么时候背反了人性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消亡。
白岩松:这个时代怎么了?
白岩松: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问题的表现就是,把过去的底线当成了上限来肯定。你夸我一个新闻人说真话,但如果我不说真话,我还算是新闻人吗?
衰落的新闻理想主义
& & & 参加圈内人的一个聚会,本来讨论传媒人如何在现有法律环境下规避风险等技术问题的,后来就变为全方位反思传媒人的职业风险。有些人说起到某地采访,遭遇有关部门的&特殊看管&,有些人说自己被企业告上法庭,疲于应对;有的说出于某种原因,给自己用上了笔名;还有的说一些更琐碎的,比如稿子被毙、待遇不高、居无定所等等。到了后来,就是一片唏嘘。&  听起来,大家对于这个职业似乎早已有了普遍不满,只差临门一脚,离开它了。但我一边听着,却一边出神了。依稀记得,90年代上大学时,许多学生,不管文理科,都在看南方周末,文科生觉得最好的工作就是到南方报业来了。后来证实,不仅外面的人心向往之,经历那段时间的&老人们&也承认那是新闻行业、也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真不知道,当时的职业光环,在后来怎么逐步褪去的?为什么现在连这个新闻理想主义的大本营也泛滥着如此严重的怀疑、厌倦?想来,现在记者们面临的种种困窘,一定也是他们当时要去面对的,为什么他们没有产生一种普遍的、想要唾弃这个职业的共识?&  我无法形成任何清晰的判断,只想努力调动对于那个年代浅薄的记忆,与现在进行比较,做一些印象派的思考。&  那个时候,最风行的传媒人口号大概都来自南方周末,比如&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比如&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从业人员如何看待,但作为读者,我和同学们确是无比真诚地相信这个行业能改变些什么。现在,口号越来越多了,但更多时候它们只是出现在广告推广书上,日常时似乎大家都记不起来了。&  那个时候,大家似乎也对现实有普遍不满,但不像今天这样充满无力感。那时候的立场相对清晰,记者是明显的知识精英,他们很多来自底层也同情底层,他们呼吁回到常识。但今天,不少记者可能发现面对芜杂的现状,自己越来越无法选择立场,甚至,底层也是那么复杂。常识不够用了。那个时候,记者的批评还没有被体制化,他们更多时候要不断去够那个&天花板&,他们推着机构往前走,他们的理想主义行为不仅能得到同行的赞赏,也能换来市场激励。但今天,同行越来越分化,没有了统一标准,理想主义不必然换来回报,反而有时招来骂名。媒体的市场化,不再是完全解放的力量,它有时也带来新的压抑。机构的利益变得远比个人理想主义重要,机构总是更加理性的,它有自身的市场目标,它比个人更懂得妥协,它有自身的官僚架构在平衡各种过激的行为。所以,今天的批评声音,必须遵照越来越多的规则,声音也越来越弱。&  那个时候,大家的职业身份都是向上走的,写几个文章就成为圈子里的明星,粉丝很多。他们明显是有别于上一辈新闻人的改革派。但现在大家写的任何一篇文章的被阅读次数可能都远远赶不上韩寒博客的点击量,传媒很难出名人了,传媒人也不再奢谈改革。不仅如此,那个时候,从南方的大报出来,很快就可以当上另外一家媒体的总监,新媒体到处都是。但现在,似乎每一家媒体的老总都依然那么年轻,要谋一份好职业不那么容易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如意似乎越来越多。&  按照这样粗鲁、毫无章法的对比,似乎这份职业变成了一个特别日常的工作。大家使用得越来越多的词汇是&新闻专业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就是职业规范的一种美化的表达,实际上是职业、机构对于记者的规训。中国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但这个词汇,的确不像理想主义听起来那么让人心潮澎湃。&  一切似乎都让人感到忧伤。不过我又想起,两三年前香港各所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传媒工作,月薪低于一万元,和任何一种体力劳动者持平。我还想起,同事们去台湾采访归来,对那里的同行深表同情,觉得他们活在了历史的尽头,那里读者只喜欢娱乐新闻。所以我又回过头想,在整个社会完成转型之前,这大概还是心怀理想的学生的最好职业之一。我也相信,每年依然有最一流的人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而不是企业或者政府。那么,好吧,这些零散的感想,都只能算是某个夜里对于无助感的自我安慰。以便用一种嗦的方式提醒自己,我们还没有进入最坏的时候。&  (作者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南方人物周刊编辑)&
新周刊:亲戚是如何变重要或不重要的?(道破你未来的内心世界,你将会纠结的关于未来的幸福感,人生意义)
世界上有一群奇怪的人:他们不能让你放心说心事,偏偏又是你最信任的人;他们总是互相攀比,却坚持互相扶持;他们会因年夜饭谁埋单而勾心斗角,但在彼此生病时却守候床边;他们即便用一生时间相互诋毁,在葬礼上也会为对方嚎啕大哭&&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麻烦制造者,是衰人也是贵人,是你人生肥皂剧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是你的亲戚,是按照习俗逢年过节必须相见的人。
  尽管学界流传着中国是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步入陌生人社会的不同判断,但你依然不知到底自己身在哪种社会&&回到生活本身,那些如今春节也难见上一面的亲戚们,与我们的关系依然是带着功利与人情纠结的利益共同体。如果说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亲戚却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说中国正在步入陌生人社会,为什么熟人还是这个&陌生人社会&的通行证?
  古人的亲戚之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而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偶然你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只是一个&扮熟人社会&;我们彼此之间,只是扮演着熟人的陌生人。
  亲戚是如何变不重要的&
  2012年,一张教人如何称呼舅舅、舅妈等简单常识的&亲戚关系图&在网络上成为了过年回家的必备之物。有人说:&以后哪还会叫错啊,都没什么亲戚了。&亦有人说:&计划生育将会使这些家庭称呼和关系渐渐遗失。以后的家庭将不再有叔叔、舅舅这些称呼;更不会有妯娌、连襟这些关系。&
  曾有中国十大冷漠城市排行榜,北上广深名列其中。摩登城市似乎总是少了些人情味&&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设计者之一的王昭藩有一个观点,超过80层的高楼对人的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容易造成恐慌与紧张感。摩天大楼将人与地面分隔开来,少了人情味,加了孤独感。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但对患上&摩天大楼综合征&的城市人来说,对邻居、亲戚回忆,只有在胶片拍摄的旧合照上才能找回来。
  即使在中国的农村,一切也在发生变化。《宋村的调解》里要讲的就是:&村民正在日益理性化,乡村社会呈现出结构混乱的态势,共同体不断趋于解体,传统的地方性规范式微,无法内生出权威和秩序。&
  难道亲戚正在变得不重要?是因为越来越多城市的移民、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生活、越来越受重视的规则与契约、渐渐被西方改变的观念、弱势群体对社会公平持续的诉求,还是因为80后那些长大的孩子已习惯了孤独?
  你因竞争残酷逃离北上广,又因没有关系逃回北上广。那些远离北上广后依然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有一个发现,就是要拼爹、拼人脉的小城市,依然是他们无法适应的生态。一个城市的生活半径越大,市民的熟人变得越少;大城市像陌生人社会,小城市则像熟人社会&&飘一代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一个理想主义者注定无所作为的故乡。
  你早已不习惯传统的交往,网络让所有人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用E-mail和另一个&格子&的同事交谈、用淘宝给&亲爱的&送生日礼物、用SNS接通异地恋,自问拥有洲际的社交网络&&但有研究表明,一条村落到150人就将面临分裂,微博上那151个与你互粉的人最终也只是虚假繁荣。网络社会才是真正的陌生人社会。
  你以为自己观念已与国际接轨。全球化与商业化也许无法消灭潜规则,但起码让银行排队和先签合同在中国成为一种习惯。但你总有一天会发现,在陌生人社会不守规则、在熟人社会遵守规则的结果殊途同归:就是你会成为所有人的陌生人。&  与其说我们想要一个陌生人社会,不如说想要一个合理的游戏规则。在那些写惯白条的温州老板纷纷跑路之后,有官员表示这是对温州&熟人社会&规则的否定,舆论则用&熟人温州&要走向&规则温州&来点题&&让靠亲戚&办事&变为不需要或冇可能,亦是一种进步。&  弗里德曼如是描述&陌生人社会&:&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你早期盼这种社会到来&&因为没有熟人,你考不上公务员、撞了车才发现没人认识你爸,甚至连微博都不知怎么去加V;即使社会学家信誓旦旦说&陌生人社会&已来到身边,你依然进不了国企,看个小感冒依然要排3个小时的队&&至此,你是否终于稍微明白自身的处境?&
  没有足够关系,你就沦入下流社会;熟人不够多,你就沦入陌生人社会。&&
  亲戚又是如何变重要的&
  在我们生活的A面,正呈现出陌生人社会的面貌。但在我们生活的B面,熟人社会依旧得到了继承&&房子的首付是小夫妻双方家长凑的;工作是父亲的兄弟帮忙找的;本来办不成的事是叔叔帮忙办成的;和你结婚谈条件的,不是你老婆,而是你丈母娘。
  《大河报》有文章《潘基文祖上来自中国河南荥阳》说:&联合国新当家潘基文的老家风水备受瞩目,其堂兄弟自豪地把运气归功于附近一座山的形状:&看,它多像一只鹤,展翅欲飞。300年来,我们一直知道这里会出伟人。现在,他终于来了&。&
  这样的论调未免有点让人尴尬。我们津津乐道奥巴马的弟弟是河南女婿,记住了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我们装孙子还不够,还要认亲戚,并乐此不疲。
  如果说步入陌生人社会是小趋势,欲望日益炽盛则是大趋势。亲戚反而变得更重要了&&你怕上当、怕受骗、怕被宰;你觉得理财顾问故意让你亏损,保险经纪总是不想理赔,医生做手术还是熟人放心;你以为认识交警的可以不用罚款,认识教育局的可以让孩子上好学校;你还以为,有个先富起来的亲戚,你就是后富起来的那一个。
  这是因为潜规则依然存在,因为被拉大的财富差距,因为没有熟人就没有安全感、不是熟人就没有信任感,甚至还因为对人情冷漠的恐惧感。
  《礼记&礼运篇》说,禹以前天下大同,此后才有&家天下&。传统带着惯性进入我们的生活&&《南方周末》曾有报道,为撰写博士论文,北大社会学系博士生冯军旗在中部一县城挂职两年,发现&政治家族&相当普遍,如以一家族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干部为&大家族&、5个以下2个以上为&小家族&来算,小县城内竟然有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
  &每个人都有250位朋友,80%对你毫无帮助。&据说这是听一堂课要38万、&国际竞争力和微型利润管理专家&黄力泓说过的话。即使朋友可用二百五来计算,但飘一代在陌生城市依旧根基浅薄;小城市亲戚关系盘根错节,当中掌握钱权者,足以进入最有利用价值人物排行榜&&所以,坊间流传有&关系哲学&:&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没有关系的找关系,找了关系就没关系。&
  陌生人社会有规矩,那规矩也只对陌生人讲。抱怨社会不是陌生人社会的人,也许是因为熟人还不够多;抱怨社会不是熟人社会的人,是因为熟人帮的忙还不够多。&
  亲,谁才是你的&亲&?&
  &老板问:你吃了多少钱?梁伯答:七块半!果断找完2.5元后,老板又继续在灶头煮粥,连头也懒得抬一下。老板说,20多年没有记过一次账,收多收少全由顾客说了算。&&  这个媒体描述的场景,发生在广东佛山独树岗市场的七家早餐店中,它们用的是&自己算钱给钱&的不记账经营法。他们将信任交给了客人:&客人即便遇到身上的钱不够,也会第二天补上。&&  这才是&熟人社会&应有的温度。在某个时刻,我们觉得这个身份模糊的社会,到底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根本就不重要&&熟人社会应该是熟人也要遵守契约的社会,陌生人社会显然也不是一种不敢扶跌倒老人的社会。&  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其实只学会了陌生人社会以利益、效率为先的功利心,却没有学会公平的精神、规范的制度与遵守契约的道德;我们只是延续了熟人社会的讲关系、讲潜规则,却忘记了熟人社会的信任感与人情味。&  你向亲戚提出各种麻烦的委托,同时也接受亲戚各种麻烦的委托&&亲戚有时是&麻烦&的。是的,在资源紧张又分得不够均匀的世界,亲戚是最&有用&的关系;是的,城市移民早就不想春节挤火车回家,工作狂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打电话,小清新年假要去旅行不能回老家,中老年人因为父母过世彼此感情变淡,以致亲戚的名字在通讯录中越来越少&&但你也许看不见自己的内心:虽然朋友、同学、同事、网友都是你的&亲&,但在人情冷却的社会,你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对热情与关怀的需要、对安全感与信任感的需要,才是亲戚可给予你的最贵重之物。毕竟,他们对你的所有关注,往往都是无动机的、纯天然的。&  请不要用&有用&来浪费你的亲戚关系。亲戚应该是上天赋予每个人最基本的&朋友&,这才是&陌生人社会&;亲戚应该是你无私去爱的那个人,这才是&熟人社会&。&  不妨回家看看,重温一下单纯的亲戚关系&&其实我们都不想要一个扮熟人社会。我们想要:将亲戚与亲戚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彼此的利益,而是亲密的情感;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血缘的纽带,而是内心的默契。&
灯熄后,知己好友剩几个   ————————吴念真
始终很佩服某些擅长交际应酬的人,总觉得那是一种天生的才华,那些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人,好像都能应付自如、谈笑风生、礼数周到,有些人甚至还具备超凡的记忆力,任何一张脸、一个名字只要见过、听过,仿佛就可以记入档案,存取自如。
人际交往三层次
年轻的时候在电影公司上班,直属上司不但善交际而且酒量好。那时候最怕的工作任务,就是&晚上留下来,陪客人吃个饭&。
和朋友可以彻夜瞎说,上台演讲好像问题也不大的我,到了那样的场合,却始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态度去应对、交谈。
而一旦心里有了这样的犹豫,言行举止就必然拘谨、尴尬。加上酒量超差,一杯脸红,两杯过后马上睡意蒙,老怕自己出丑,于是无论敬酒或回敬都小心翼翼、畏畏缩缩。
于是,在这个经常以喝酒的态度来衡量一个人&诚意&的地方,难免被归类为&不够热情&的人,记得有一次上司还曾经在一大堆宾客前指着我说,你这家伙根本带不出场!
或许是自己不习惯,也老让别人觉得我&无趣&,所以那些类似的场合慢慢地就不找我了。没有交际、没有应酬自己觉得轻松,但看在某些人眼里,却老觉得我是不是太冷漠,太寡情了一点?
记得有个朋友,当年还很好意地跟我上了一个晚上的交际课。他说人际交往上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关系,都必须要学习、要关照。
第一种,那是一种即使勉强也要凑合的场合,目的是广结善缘,或者为了自己(或亲戚、朋友)某些近程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这个层次上,人与人间的关系较远,说不定&过眼即忘或用完即弃&,情感成分属于&略低&的一种交往。
第二种,广结善缘也是目的之一,不过在这个层级上,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或关联性,是为了累积情分,&养兵千日,可能用在一朝&的积极性交往,情感成分属于&中级&。
第三种,往来的关系不是亲戚就是非常熟识的朋友,是婚丧喜庆的帖子或讣文必然会发出去,年节会相互送礼、致意的对象。不过,真正的情感成分则属于&自由心证&,浓淡之间甚至还会凭双方&礼尚往来&的程度而有所改变。
已经到了这般年纪,他说的我当然都懂,只是要做到自然、安心,对我来说还是难。
没有真心的善意
举个例子,我最怕遇到的场面是听到别人跟我说:&好久不见了,哪天聚聚?&&哪天有空,一起吃个饭吧?&而讲完之后紧接的话却是&哦,那bye了,保重!&
我了解那绝对是善意,但更难受的是:这善意无丝毫真心。
记得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带他上街,在玩具店里遇到一个早已离开原本行业的制片,聊了一阵别后各自的工作和发展之后,他说:&哪天有空聚一下,吃个饭吧?&随即握手告别,没想到我儿子竟然问我说:&他要跟你吃饭哦?&我说:&是啊。&没想到儿子却一脸疑惑地说:&那你们怎么都没有留电话?&
小孩清澈的直觉,有时候真是一面镜子,没错,他连我的联络方式都没问,那&哪天聚一下,吃个饭&,这句话不就是大人之间彼此心知肚明的应酬一场?
几天前跟当初要我把交际当成人生一种必要的朋友聊天,没想到他忽然冒出一句话说:&这几年懒得交朋友。&理由是:&已经到了这样的岁数了,未来交到的朋友,再怎样也不可能像现在的那些老朋友这么久。&
他说从年轻到现在,朋友来来去去,有些甚至从好朋友变成死不往来的敌人,&但总有几个是不必应酬也打死不退的家伙。&他说:&没骗你,有一天晚上我很认真地算了一遍,觉得&&有这几个其实好像也挺够用了!&
没问他&那几个&里头包不包括我,因为怕一旦问了,他的回答会让我觉得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应酬。
从以前到现在都很羡慕、敬佩那些会交际应酬的人,一直学不会或不自在常让自己很自责。以前常在热闹非凡的场合里因为觉得无能、无趣而提前默默离席。现在想想好像这样也还不坏,至少总比在人群散尽、灯光黯淡、杯盘狼藉的时刻,发现现场只剩一个疲惫、孤单、空虚的自己好多了。
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因此不快乐。
环球时报: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 民众应理解————曲直自判
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昨天被宣布开除党籍,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一消息再次触动了公众关于腐败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从全国范围看,腐败官员落马的消息的确不断冒出,给人贪腐者&前赴后继&之感。没少抓,但像是抓不完。这究竟怎么回事?
中国显然处于腐败的高发期,彻底根治腐败的条件目前不具备。有人说,只要&民主&了,腐败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然而这种看法是天真的。亚洲有很多&民主国家&,如印尼、菲律宾、印度等,腐败都比中国严重得多。但中国很可能是当前亚洲&腐败痛苦感&最突出的国家。
这跟中国&为人民服务&的官方政治道德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有关。但现实是,市场经济冲击了它的落实,敷衍甚至背叛它的官员从各种制度的缝隙中不断漏出。中国是全球化很深入的国家,发达国家廉洁的高标准已被中国公众见识,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的信息强行压缩在中国舆论场上,痛苦和纠结因此无法释怀。
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尤其困难。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实行高薪养廉,美国的参选者很多是富人,一般人当了官后积累名望和人脉,卸官后可以通过各种&旋转门&把这些积累全变成现金捞回来。而这些路在中国都是死的。
给官员大规模提薪,中国舆论断不会接受。官员退下来后一转身利用影响和人脉赚大钱,制度就不允许。让富豪们去当官,更让人觉得&变味&。中国官员的法定工资很低,一些地方官员的福利常常通过&潜规则&实现。
整个中国社会现在都有些&潜规则化&,医生、教师这些涉及公共福利的行业也在流行&潜规则&,很多人的法定收入不高,但有&灰色收入&。
哪里是&潜规则&的边界,这点并不清楚。这也是当前腐败案较多,而且有些是&窝案&的原因之一。民间流行&法不责众&的说法,一旦有哪个官员相信了此说,并且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时,他就已经十分危险了。
必须对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查处,决不姑息,这可以极大增加腐败的风险和成本,起到必要的震慑作用。官方必须以减少腐败作为吏治的最大目标。
民间须坚决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官方推进反腐败的动力。但民间也要在大道理上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
写这些话,决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反腐败是不重要的、可以拖延的。相反,我们认为反腐败确应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它也是整个国家的共同追求。
然而我们认为,反腐败不完全是能够&反&出来的,也不完全是能够&改&出来的,它同时需要&发展&帮助解决。它既是腐败官员自身的问题,也是制度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它还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问题。
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但它的胜利同时取决于其他战场上对各种障碍的肃清。中国不会是其他方面很落后,唯独官员们很清廉的国家。即使一时是,也持久不了。反腐败是中国的突破口,但这个国家最终只能&综合前进&。
附:中国经济报评论
& & &中国经济报评论:&允许适度腐败&就是鼓励麻木
  日前,某媒体发表言论,称中国&腐败痛苦感&突出,是因&为人民服务&的官方政治道德深入人心,发达国家廉洁的高标准也被中国公众见识。但是,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因此,民间要在大道理上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
  这篇貌似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的社论,为官员鸣了很多不平,大都不值一驳,值得一说的是,它特别提到了腐败与发展的关系。因为&腐败不仅是官员自身的问题,也是制度的问题,更是&综合发展水平&的问题&,所以&中国不会是其他方面很落后,唯独官员们很清廉的国家&,意思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腐败问题,仿佛只要到了某个发展阶段,腐败问题就会自然而然轻松解决,而在&初级阶段&,腐败因为不可避免而公众只能容忍。但是,腐败与发展的关系绝不是这样简单,而且解决腐败问题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比如,腐败导致环境污染,环境恶化无法高质量发展。
  这篇社论鼓励公众走出&痛苦的迷茫&,除了寄希望于所谓&发展&这个&法宝&外,另一个则是提高&允许的程度&。换言之,我们的&腐败痛苦感&之所以突出,不是因为腐败真的特严重,而是因为我们对腐败&允许的程度&太低;只要我们提高这个&允许的程度&,我们就不至于&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不得不说,这篇社论深得阿Q精神胜利法的真传,简直就是公开鼓吹人们对于腐败的麻木不仁。
  殊不知,对公众而言,这点&痛苦的迷茫&实在不算什么,他们对于腐败除了表示痛苦和继续&围观&,根本无能为力。所以说,提高&允许的程度&完全是一个伪问题:不提高又能怎么办呢?公众倒是想对腐败零容忍,可还不是&前腐后继&吗?很明显,腐败&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是一句不负责任的废话。公众不仅无权决定适度腐败的&度&,而且腐败问题根本没有&度&。依法治国的国家焉能&依度治腐&?
  在我们一直喊对腐败零容忍的时候,腐败问题已如此严重,倘若我们改口&允许适度腐败&,腐败问题更将如何泛滥,其实可想而知。对于腐败,我们必须拒绝麻木,必须保持清晰的痛感,也就是该社论所谓&痛苦的迷茫&。事实上,痛苦并不一定让人迷茫,麻木才真正让人迷茫。公众那点仅剩的对于腐败感到痛苦的权利,谁也无权剥夺。
新闻理想殇吗?
&总有一代人会实现我们的梦想。
&&&&&&&&&&&&&&&&&&&&&吴晓波
烂。可能是所待部门并非是实现新闻理想之地,也可能这里是中国新闻业的一个鲜明缩影,只是过于稚嫩而徒劳困扰自己而已。
吃,是否太残忍了?噎死你来赔偿吗?受众思想所受的伤有地方维权吗?
优秀的企业。新闻当广告来做,广告当新闻来读,消化不良的人要么像萝卜,要么像豆芽。这一现象中国政党报业尤其地方政党报业特别明显。仗着背后的靠山,这个富二代官二代难免会霸道得幼稚可笑。
这是从一个大家都仰仗的电视台里面听到的编辑话。
为什么我的恋爱这么累?人生很多时候在于选择,选择一件事,选择一份心情。那时有选择,现在依然还可以选择。工作段时间的朋友说,我被这个社会磨平了棱角,不知是在自嘲还是在欣喜?
《锲而不舍》新闻人的电影
《锲而不舍》,又名《毒家新闻》,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一部电影,讲述爱尔兰女记者Veronica Guerin的记者生涯——她在报道了教皇猥亵男童案之后,又不遗余力去跟踪调查当地的大毒枭,尽管受到了种种精神上肉体上的威胁,仍然不肯放弃。毒枭们怕败露事机残酷地杀害了她,但是她的精神号召起了更多的人反对毒品。最终毒枭们被一一抓获,毒品得到了有效的抵制。Veronica 成为爱尔兰人们心中的英雄。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腐烂变质食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