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硬笔楷书书里欧体风格好吗

[转载]楷书为何要学欧体&田英章是这么说的
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入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非要先学欧体,这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而定。在学欧体之前有几个情况需要大家了解和参考。
欧阳询在历史上被列为唐初四大家之首,公认的是“翰墨之冠”。《续书断》中云:他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自唐已后,历代书法家对欧阳询的赞颂之词举不胜举,当然这些赞颂不单指欧阳询的楷书,对他的其他书体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点我们主要说的是书法界内部对欧阳询艺术的肯定与公认。
自唐以后,历代学欧者代不乏人,而且是人才济济。因为学欧而成名者举目皆是,自唐以后很多书法大家都有着学习欧体的经历。实践证明,学习欧体是通往成功、实现理想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顺便再说一下,楷书有四大书体:欧、颜、柳、赵。那么学其他的楷书可以不可以呢?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不仅可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家,必须要学,要学透学精。并且不仅仅是这几种书体。只要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都应该学。我本人虽然主要是学欧体,但在以前也曾学过颜体、柳体、赵体,看了我写的字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依我本人的学习经验来看,这里有几个问题,仅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颜体:颜真卿的是楷书就其功力、水平、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并不亚于欧阳询的楷书,自唐代以后,学颜者也是代不乏人,因为学颜而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但我始终认为少年儿童,特别是几岁的孩子
一入手就学颜不太合适,特别是那些女孩子。因
颜体的特点是直朴苍老,古拙大度,敦厚雄伟。
就其苍老古拙这一点年纪太小的孩子恐很难理
解,很难领会。倒不如等年纪稍大一点了,有了
一定的基础了再学也不迟。
再说柳体,柳公权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他的楷书骨力遒健,结构严谨,用笔方圆兼备,自成一家,世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有一个客观现象是,学柳的人不多,学成了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柳体不好,是说为什么没有继承人呢?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但这是个客观现实,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一点。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赵楷,赵孟畹氖榉ㄖ弊吠豸酥唤鲈谛小⒉荨⒆⒘シ矫妫诳榉矫嬉渤频蒙鲜浅涣鞲呤帧K淖咒烊髌荩逍愕溲牛喝莼螅俳⊥Π危院笫烙凶胖卮蟮挠跋臁5灰俗魑跹В钥挥κ鞘籽〉哪勘辍R蛭诜抛荩阡烊鳎鲂云啵残云佟3跹д呋故怯ο却庸婢兀热牍娣叮日夜残晕茫辛艘欢ǖ幕≡偃パ邢拔谩
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点。但学不好,也容易发生问题,比如:欧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僵,颜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傻,柳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弱,赵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滑。欧体为脉,颜体为筋、柳体为骨、赵体为肉,其实,楷书写到最后,赵体是最为理想、也是楷书最高的境界。但开始我认为还是应该学习欧体,最后过度到赵体为最好。
以上所谈,绝非我个人偏见,大量的实例证明,学习欧楷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入门之路,这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可以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扭曲了艺术的真谛,不可以以自己所能而误人子弟。
欧楷应该用什么笔
许多朋友曾问过我这个问题,写欧体应该用什么样的毛笔?是用羊毫的、还是用狼毫的?还有的朋友问我,当时欧阳询用的是什么笔?你用的是什么笔?等等。
原则上讲,用什么笔是个习惯问题,无论什么毛的笔,用习惯了自己感觉也就好使了。如若具体地说,那就是羊毫太软,狼毫太硬。我使用的笔一般都是兼毫,即羊毫狼毫和掺的笔。我个人感觉这种笔相对要好使一些,注意的是笔锋不要太长,笔毛不要太少。至于欧阳询当时用的什么笔已无据可考,但从历史有关资料来看,大概用的是紫毫笔,也就是兔毫笔。羊毫笔在北宋年间才开始使用,狼毫笔虽然年代比较早,但在宫廷里,以及那时的统治阶级均不用狼毫,都用紫毫。另外,从欧阳询的笔迹看,也基本可以肯定用的是紫毫笔。
有许多朋友抱怨现在的笔太难用,无论什么毫的笔,虽然价格不菲,外观也很好看,但好用的不多。这是个客观实际情况,我也有同感,我也是一直在为笔的质量发愁。现在市场上卖的这些笔,无论什么毫的笔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笔写横、竖行,写撇捺不可;有的写点行,写钩挑不可,这是客观现实。笔的质量问题既是一个制笔人的技术问题,也是制笔人的品质和素质问题。
为了写好欧体,您在挑笔的时候一要注意笔杆直不直;二要看笔肚圆不圆;三是笔锋不可太长;四是写一笔试一试。写“九”字钩便可试出笔的质量。
写完字要把毛笔涮出来,一定要洗干净,因为墨中有胶,时间长了会损伤笔毛,要养成爱惜笔的习惯。
另外,对于写字来说,笔固然是重要的,但和手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大家应该相信,同样一只笔,拿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写出不同的字。在要解决笔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要努力解决手的问题。
关于执笔问题
原则上说,无论怎么执笔,只要将字写好就是正确的。
执笔问题自古就有争论,历史上有的书家告诉人们应怎样拿笔,还讲了许许多多的法则。但也有的书家,比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注意指间不要太紧,掌心不要太实就可以了。实际上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也是有法的,“虚而宽”不也是法吗。“法”是必要的,“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定、就是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执笔的高度问题,也是众说不一,但各自都有道理。比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他说拿笔的位置离笔毛不可高于三寸。写楷书应在一寸的位置,写行书应在二寸的位置,写草书应在三寸的位置,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虽然每个人的手大小不一样,但应基本差不多。
写欧楷执笔不可过高,笔管尽量垂直。写大楷以下的字肘部可以伏案,但尽量使腕部抬高,以不影响挥运为原则。
临帖是学习书法中最重要的途径,其宗旨就是要在古人的碑帖中学习技法、法度和理解、把握书法的共性。因为那里是金山玉海,是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决定一个书家水平的高低,往往都是体现在临帖的基本功上。请注意的是,我所说的碑帖是指古人遗留下的碑帖,并不是指今人的书法。这是因为一切艺术都是要经由历史所认可,都要经过时间的浓缩和检验。今人的书法尚未经过这一不可缺少的程序,因此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楷模。更何况中国现今的书法正受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已处在历史上最低谷时期。在临帖的问题上,最容易出错的就是两个方面:
一是知难而退。因为临帖的枯燥和对自由的束缚,是不曾临过帖的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它是学习书法最大的“屠杀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学者大都“牺牲”到这里。大都因为困难而退缩,因为枯燥而放弃。
二是糊写乱画。同样是因为忍受不了临帖的枯燥和约束,却又自以为是的想着“创新”和“自己风格”,于是便踢开“绊脚石”,打破“旧框框”,盲目地“创”起“新”来。其实准确地说这就是糊写乱画。其结果也必然是一事无成。因为任何技艺本领的增进,都是在痛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既然是临帖,就要忠实于帖,不要总是想着怎样去“改革”它。即使你感到帖上的字并不好看,也不得去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有关初学欧体书法者选帖问题及看法
有关初学欧体书法者选帖问题及看法
&在很多朋友开始学书法入门后会遇到新的问题选帖方面的困惑,今天就关于选帖这方面谈谈我个人在学习书法方面的一些心得及经验希望能帮到大家,由于我目前学习的是欧阳询的字欧体字所以就说说有关欧阳询字体在选帖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为什么初学者要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帖》。在学习楷书时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其实欧阳询还有许多本字帖,为什么会选择这本呢?这里面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欧阳询所写的碑帖、碑文当中欧阳询的九成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大,因为欧阳询所写的这个碑文号称“三绝”那三绝呢?第一欧阳询的碑文特别赞颂了唐朝唐太宗的功业功德,因为唐太宗李世明在九成宫这个地方发现了醴泉所谓的神泉、仙泉,因此记载了唐太宗的功德赞颂了唐太宗这是一绝。第二写这个碑文的人呢,他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名臣是历史上的魏征丞相因为碑文是他写的这是二绝。第三绝也是最主要的一绝因为这上面的碑文是欧阳询执笔书丹。为什么写碑叫书丹呢,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书丹”所谓的书丹其实就是当年直接拿毛笔蘸朱砂直接写在石头上然后再直接刻,所以呢这些碑文并没有墨本只有拓本所以真迹不存在了。欧阳询碑文记载的是唐太宗的故事所以号称三绝碑影响太大历史地位高,所以后来学习欧体字的时候一想到是为唐太宗撰文一定是精细之作这是一方面原因。第二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九成宫的字号比起黄甫诞碑、虞恭碑、化度寺的字号都大,所以临写的人希望写大的字看得清楚一些,因为对初学临摹者来说字大一点要看得清楚一些所以选择九成宫是对的,我持支持态度。那么九成宫是不是欧阳询碑帖中最好的呢?也不是,只能说是他碑帖好的当中之一,真正说最好的最顶尖的要属化度寺了。我觉得在学习书法成熟后,还是要在化度寺上多下功夫多深造,为什么一开始不学化度寺呢,因为它上面的字太小加上残缺严重不利于初学者。 如今在市面上会看到很多的影印、复印版本的字帖其中《九成宫醴泉铭》碑帖版本最为复杂多样化甚至可以看到放大版的,说到这里个人觉得放大版的书帖对初学者是断然不能去使用的,因为写毛笔字它的字形的大小与笔法有关,不同字形要用不同的笔法。比如说小楷要用小楷的笔法、中楷要用中楷的笔法、大楷要用大楷的笔法,假如是中楷的字把它放大五、六倍因为它是用的中楷的笔法,那当我们去临摹时却是用大楷的笔法这样就混乱了写起来就错了,这是不可取的就算要放大也要在原来的字上稍微放大一点不要超过中楷的范围,所以在我们选择字帖时一定要注意了断不可选择放大了七八倍的字去学我们要选善本、精本去学习否则学起来就会事倍功半,如果有条件的能弄到原拓本就更好了,不过现代能弄到的很少一般在书法世家像卢中南哪里会有或则在故宫博物馆才能看到,而且老贵了一般人弄不到,如果有复印版的善本、精本也很好。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就这些希望能帮到大家如有其它意见的希望共同学习。在这里如果有爱好硬笔书法的朋友可以推荐卢中南的一本硬笔字帖供大家参考我本人也比较喜欢,个人感觉要比庞中华写的要好。《5000常用字楷书字帖》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首先上天涯有个困惑:是不是应该发一个贴,然后一直跟在后面续发?像我这样常发新帖子不合要求?所以老师们不屑点评?
楼主发言:121次 发图:63张 | 更多
  从上一次老师们指点、批评,说我的习作第一结体有问题;第二字写得呆。其实毛病还远远不止这些,只是学生不知道说错什么,或是做错什么,老师们都不屑于对我的作业不屑于批评指正
  先交代一下练字的历史以及个人想法:  小学二年级时,老爸和叔辈们就要我开始练习毛笔字,背唐诗,古文等等。那时候年纪小,好玩,经常胡乱涂写几张,胡乱背几篇颠三倒四的抵任务,后来长辈们看我是不可救药,渐渐也就不怎么要求了。可就是小时候的这些基础,对书法和国学有些基础地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现这是中国的国粹,是修身的基础。  个人认为现在的社会,追求物资、金钱、地位、名利、情人等等多了,也变的些许浮躁。本人也因为生计问题,时常在这大潮流中被磕磕碰碰。当被岁月磨钝许多的锐角之后,蓦然发现已近不惑之龄。由于时常有种空虚和失落的感觉,便有一种寻求智慧和宁静的渴望。  三年前夏日的某天,在整理儿时的涂鸦(曾几何时被老妈卷放书橱角落)有了一种重新开始练习写字的欲望。于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地重新临习这千年的隽永。  坦白从宽,砖头留着我写字心得时再拍。
  言归正传,以我个人选学欧楷的浅见,这个月的确有不少心得,加上以前的,整理一下,请各位老师,学友们批评指正,有砖头的可以使劲拍!
  一, 关于选贴:《九成宫》,以前认为黄自元的欧楷写得好(小时候学的是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当看到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帖(宋拓本),发现很多结构不太一样,更具美感。便改学宋拓本,后来又在网上看到唐拓本的隽秀,下载打印出来学唐拓本。我比对唐拓本和宋拓本时,发现宋拓本有些字笔画比唐拓本的粗,当时不理解——应该说刚镌刻的笔画会比后来的粗些,为什么唐拓本的一些字比宋拓本的要纤细些呢?后来看田老的每日一字后,恍然大悟,原来后来的宋拓本的石碑有被重新剜刻过,一些字笔画显得粗重些。  《九成宫》的字不好学。《九成宫》号称三绝碑,暂且单说字“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点画精致准确定型,尤其结字布局险劲,中宫收缩,外展逶迤,疏密聚散对比强烈,却具有超级隐定感。”:“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在几乎笔笔中锋的楷书中,我们临贴时还有点摸样,可一脱贴,就无法把握字型和间架,特别是碑帖里没有的字,写的就其丑无比。  天涯里chenqitong863老师提出“九成宫不易学,虞恭公碑容易学一些.也生动不少”。所以现在准备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我说准备,是因为字帖还在路上。呵呵  还有,真的要行书和楷书一起练,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不会呆,这里我选《仲尼梦奠帖》,因为它在欧氏仅存的四件墨迹作品中,又最为典型。恰巧我手上有本西泠印社版的墨迹本。
  二, 选笔:兼毫。  狼毫,羊毫都用过,狼毫太硬,弹性足,不好控笔,短锋狼毫在写折笔时,常会不到位,特别在狼毫写了近千字后,由于笔锋秃掉,时常开叉成火车道。羊毫太软,由于欧楷讲究的是险劲,用羊毫时常会出现啤酒肚现象。而兼毫恰巧中和狼毫和羊毫的优点——好控笔,笔画能到位。不过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写完字一定要洗笔,这样毛笔会耐用些,不然墨一干结,再化开用,毛笔的寿命就大打则扣了。
  三, 选墨:一得阁+曹素功  一得阁的墨含胶较多,如果倒出来就写,一会儿笔就走不开,笔画就枯掉了。曹素功属于油烟墨,直接用,稍稍生点的纸张,笔画很容易洇开,所以我时常用一得阁和曹素功兑起来写,当然比例也是随纸张的生熟度来把握。还有一种方法,墨汁加点水后,再用墨条研一研,浓度也是由自己去掌握。有老师告诉我说,写完不但要洗笔,还要洗砚。我这人比较懒,有余墨,盖子一盖了事,第二天继续写,浓了加点曹素功或加点水和一和,只有墨渣多了才会洗砚。
  四, 选纸:练习一般选用5分熟的宣纸,这可能和习惯有关。不过我也时常用其他各种纸,包括生宣,熟宣,毛边等(有光纸从不考虑),在我个人看来,熟悉各种纸张带来的书写效果,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和乐趣。
  五, 临帖:原来是一笔一临,说白了就是画字,现在正努力改正,一个字先熟悉一下字型,多看一会,再临写,多临几遍,然后再对照比对,再临。我发现用这方法后,进步速度加快很多。熟悉后一行(应该是一列)一行的临,对比字的上下关系。背临,我现在还没达到这个功力,希望不久将来能做到!
  六, 读贴:除了主要临的贴以外,时常会看些其他帖子,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用临帖的办法来读贴,就是熟悉熟悉再熟悉,不知道老师们有什么秘诀教教?
  七, 上天涯,看文献,仔细潜水,能得不少知识!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写字刚入门,戒尺、砖头、拳头、大棒、口水等等来者不拒,学生甘愿挨之!成长进步才是硬道理!
  写得好
  多谢容园先生到访!
  真伤心,是不是天涯里老师们也像我这个菜鸟一样好潜水?
  讲得好,也写得好
  哎~~~~~~~~~~  作业交这么久了,怎么没人帮我改改?
    这张是昨晚临完帖,写的
  感觉粗细应该再强烈些
  很好,向你学习。我也在学欧体,但好象停住了,怎么练也上不去,就总在原地,难过!
23:14:00  很好,向你学习。我也在学欧体,但好象停住了,怎么练也上不去,就总在原地,难过!  -----------------------------  是,我也是刚刚从开始走出瓶颈,主要的原因是眼界拓宽了。这里主要是天涯老师们的指点。  还有天涯里有很多好帖子,一页一页地慢慢看,用心去体会!能得益不少!  要感谢的老师很多,虽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过我的字,但从他们的帖子里能学习到不少好的见解、思想、感觉!  这里向老师们致以真诚的谢意!  谢谢!
  今天《虞恭公碑》到了,临了几个字,总觉得哪里不对味!  传上来给老师们指点一下  
  传个原帖  
  Adobe CS6正在下载,我想个点子:用 Photoshop把临的字透明和原帖的字重叠起来比较,这样看得出哪里不到位,不知是否行得通?
  界面更新后不大习惯,还有什么“分享”的弹窗,真是让人讨厌!
  今晚临的是欧阳询的《兰亭记》,先传这么多上来给大家改改,等会多临点再传上来。  以前老师说楷书之间也有顾盼,今天有所体会,一会整理好了大家批评指正!
  看朋友帖,很受教益,也深有同感,我当时也有如此心态。君欧字初具规模,只稍欠细节,更上层楼,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写九成宫是去年六月的事,先用硬笔抄了几遍,熟悉结构,然后九月份写了一套,自己觉得还可以,结果某日遇一书法朋友过目,他抄笔悬臂只写了帖里的一个青字,我遂大悟,遂重写了一套,是要好多了。  我觉得可先不忙写很多不同的欧字,先选一点有带表性的反复练,再过度到写整行、整段,可能效果还要好,大家共同总结,拙见勿怪。
  @风吹箫声凉 38楼   看朋友帖,很受教益,也深有同感,我当时也有如此心态。君欧字初具规模,只稍欠细节,更上层楼,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写九成宫是去年六月的事,先用硬笔抄了几遍,熟悉结构,然后九月份写了一套,自己觉得还可以,结果某日遇一书法朋友过目,他抄笔悬臂只写了帖里的一个青字,我遂大悟,遂重写了一套,是要好多了。  我觉得可先不忙写很多不同的欧字,先选一点有带表性的反复练,再过度到写整行、整段,可......  -----------------------------  是的,往往有时候针对性的一两句的提点,让我们犹如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本人比较愚鲁,有些技法道理早就学过,还曾沾沾自喜过,当被人当头棒喝时,才如梦初醒。  有位老师告诉我:这个世界殊途同归,很多道理是想通的,只要放下浮躁的心,用心去体悟,方能有知道、体道、悟道、行道这个过程提升。宛如知识,知道和理解以及应用都在不同的层次,需用心用体悟一般道理。  个人认为汉字是拿来应用的,至于书写,人人都会,但要写得好,个中体现书写者的水平层次,其中前人总结了许多法门和规则给我们参考,我们可以站在他们肩膀上去探索。书法,其实是雅俗共赏,特别是楷书,别人一看到你的字,感觉哪不对劲,说出来,自己就应该警醒,去揣摩,这样才能提高。求知的路很长,是寂寞的,但不孤独。这也是我取“寂寞之道”这个网名,厚着脸皮把自己这些垃圾晒上天涯的原因。  @风吹箫声凉老师书画双修,能到贴耐心的指点,学生很感激,多谢老师指出我现在的弊病。的确,学生心还是太浮躁!这贴写写,那贴写写。  还望老师能时常关注学生,多多指点!
  不失法度,是按书体练得,前后对比你已经进步不慢了,写到这种程度,已是下了一定功夫,会越写越好。
  @ 40楼   不失法度,是按书体练得,前后对比你已经进步不慢了,写到这种程度,已是下了一定功夫,会越写越好。  -----------------------------  多谢前辈鼓励,希望能多多提点!
  今天下午请一位省书协的叔辈到家,对单专门上了一节课,颇有心得,得益匪浅,以我的理解整理写下来。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理解方面可能还有疏漏和偏差,因此发上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是临帖方面,欧楷有很多范本,常见有《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公碑》、《皇甫诞碑》、《化度寺塔铭》,也是被临写最多的范本,但万变不离其中,欧体的结构大体差不多,区别的是笔画粗重,字的长短等,所以无论选哪种贴开始,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只临一本,而在临熟所选的字帖后,可以重点选本字帖没有而其他贴有的字来临写,最后可以通临,然后整合自己的书写风格。临帖先要看字,一个字在临写之前要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相背、比例、距离。这里举 字为例,“無”字三横四竖四点,三横的横递增,仰不同间距不一,四点向上倾斜,但相背不同,四竖粗细不同顾盼不一。就这样越观察仔细写字越能把握好法度。这样看清楚一个字,比临写10个更有用。  欧体讲究的是险峻但法度严谨,这里做个形象的比喻——杂技表演,杂技表演看的人觉得十分的危险,但演员的整体都是平衡的,给人美和享受!(真是贴切)!  笔画线条的把握,这是基本功,也源于对个字的仔细观察,如果觉得那个笔画写的不如意,可以独立出来练,写到心到手到的感觉,这是苦练加巧练!有困惑可以针对性地做一个笔记,一点一点记下,有机会一起请教,向多人请教。这样不会留下书写的诟病。  练习一段时间后,有兴趣时可以写一副熟悉的诗词等(不是临帖,这样能体现当下所掌握的水平),拿自己感觉最好的作品给老师们点评,老师们的意见能把你所见得到和见不到的问题都指出,这样更有效地推动你眼界、水平。  二,如何体现出字的精气神,每个字的结体笔画一定要熟练,而后一气呵成,不娇柔做作,这样一列下来,能自然形成一种气,也就是说写字是在不是法度的情况下自然天成,而后揉入用笔,技法还有对字和内容的理解,轻重缓急,疏密大小。而后就自然地体现出你的精气神来。当然学养,见识,性情,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作品精神面貌的体现。  三,关于写字状态的调整,有时候写楷书写的有有些不耐烦了,可以改写行书,或是干脆停下来做些其他事。还可以找同道的相互交流,,多看些理论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书写兴趣性。  以上是今天所学习、领悟的一些内容,整理出来发到天涯和同道一起分享,也请老师们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勘误:第一段第一行“单对单专门上了一节课”。漏一“单”字  第二段第四行——这里举“無” 字为例。漏一“無”字  第六段第二行——也就是说写字是在不(失)法度的情况下自然天成。
  漏字主要是word使用不熟悉造成,一补充字就把后面的字删掉一个,错字主要是本人用的是一指禅,并用拼音打字,大家凑合着看,不要见怪!
  体会深刻,理解细致,进步自然就快些。很好,学习了。
  @中华泰山人 45楼   体会深刻,理解细致,进步自然就快些。很好,学习了。  -----------------------------  谢谢,还望老师多多指点!
  好字好文。
  有些时候没上天涯了,主要原于生计问题。说白了,本人从事货运,如不用心,吃饭也是个问题。  前些时候通读了一下两年前就热卖的《明朝那些事儿》,原本以为那是哗众取宠的一瞎说,等到不经意看入后。发现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通俗明朝史普及本,作者幽默、洗练、易懂的笔法,直达心灵,引起不小的共鸣。  这里的题外话,主要是想说:当看到王明阳一篇时,他那“知行合一”的理念震撼了我。  就书法而言,很多理论和实践往往对不上号,无法做到“知行合一”,针对这个,从简单的笔法开始,重新审视字体结构,行笔间顾盼,上下字的呼应。让我走出瓶颈,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历程。
  写的毛笔有些秃,墨有些浓,有些字出现边丝,和枯墨,有些笔画到不了位。当然这也是水平问题。传上来希望老师,同学们批评指正。
  刚喝完酒回来。  一些要说的,想说的,平常不敢说的,现在真的很想说。  现在乘着酒劲说一下,不管网管、还是版主的封我ID也无所谓!  首先,我进天涯金石书画论坛,以为可以交到一些朋友,结果是缪缪几个直言。  这里我很感谢说我呆,说我细节、说我基本功的几位兄弟。真的让我重新审视和成长!  也许个人的感觉不一样,上论坛只是希望成长,和交到良师益友。可是现实,反映到自己身处的社会,有几个敢说不???  经历过社会最底层,和农民工就着劣质高度酒说家常的有几个?酷暑只剩裤衩连喝几瓶水后对数的有几个?寒冬搬完货回家还有N地(这里的N至少是公里记,10或100 或1000就不知道了)有几个?  这里我羡慕“刀刀”的直接,和“朱子扬”的率真!
  我也在临习,小学水平,向你学习
  反像的发个试试
  最近重临九成宫,有很多心得,及时记下,希望老师们能指点一二。  现在临帖是整列整列地临,以前以为楷书无非是每个字端正就可以,现在才知道楷书字和字之间也有顾盼,就简单的米字格而言每个字在中心,通篇写下来,如果隐去米字格,也就形成基本的顾盼,宛如有个无形的中心轴串起每个字。但就字帖或名家作品而言,每个字,每行之间笔画的粗细,顾盼,字之间的大小,上下左右的间距,通篇的联系不是简单的一中心轴,它好像一棵植物一样,摇曳多姿,不是简单的几何排列。殊途同归,我想行书,草书也应该如此,只不过这里把楷书想象成画里的静物写生,而行书草书则是大自然里的美景,在风,阳光,气候等因素之下的美的写照。这也许我对书画同源的粗浅领悟吧。  临帖时凝神静气非常重要,真正地放松,用心去体会个字和通篇的联系,以及书家在写这些字时的轻重缓急,甚至心情心境(比如《祭侄文稿》)。尽量和这些千年隽永以及书家去对话,这时心情会以一种突破,油然高山仰止的感觉。  好几年前有听过一段音频,说是迈克乔丹(篮球空中飞人)在比赛前的热身,他只是默默地在罚球线练习投2分球,其他人只是在飞呀,扣篮呀,乔丹是空中飞人,却不飞,不扣篮,因为他知道2分球是比赛关键(篮球比赛犯规在罚球线,进攻也多是在罚球线附近,比分拿得最多的也是2分球),所以他只练基本动作;练武之人也是天天基本动作;神枪手也是天天基本动作……我想所有的一切成功也源于基本动作。而临帖就是基本动作,只有天天临,动作才会规范,举手投足之间才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每个人都会走,会跑,有的人的姿势潇洒,有的人招摇,有的飘逸,有的……,孰不见T型舞台上那种摇曳,赛场上的飒爽。但是他们毕竟专业训练出来,众人评点,各抒己见后的认同。我想写字也是如此,想写的好看,必须好好先省视一下自己,请旁边的,专业的来看,来指导。砖头,口水,耐心指正都是必须过程,所以天涯的各位,不必潜水了,吱一声吧!
  发图后发现字有点柔了,劲道欠缺,同道如何看?
  弄了反像后,才知道自己写的有多臃肿
  @chenzhengbin123 62楼
09:57:00  学习  -----------------------------  希望老师多多指点
  对比起来字还稍嫌肥了些
  还有一点,用的是生宣,所以用墨很浓,有些笔画稍一快些,就出现枯墨,稍一停滞,就出现洇墨,不好控墨呀!
  写的很好,最近也在练欧体,不过没有系统地练。我想直接练田英章的就好了,不知楼主怎么看?  
  田楷好入手,也易学些。但要知道田老也是从小严格练习和临帖才有现在的风格,如果现在盲从,直接学田楷,由于缺乏功力,很容易形成书写的诟病。  其实不妨看看田老的视频讲座,汲取营养,在认知上提高。但临帖,我个人是坚持临原碑。以前临《九成宫》那是依葫芦画瓢,现在会对比不同的版本进行参考(《九成宫》有很多版本,很多字有细微差别,相互比较也能提高认知)。
  顶下, 写的真不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呢 ! 等楼主 写出更高气韵来
学习。。。  小建议
可以写大点
避免以后大字 拘束
  @四无忌弹 73楼
07:35:00  顶下, 写的真不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呢 ! 等楼主 写出更高气韵来 学习。。。  小建议 可以写大点 避免以后大字 拘束  -----------------------------  多谢鼓励!  的确,今年写春联,有个特大号春联让我很是尴尬!真是一语中的!!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是汗!!!
  原来想传个图像大点的,让网友看得仔细点,可传上来一看,还是和原先传的一样
  一个字一个字比较起来,真是差很远!一个简单的笔意,一个是那么端庄,一个好局促!  这好比一个天生丽质,一个描眉画眼气质差的好远!
  拜访先生,来学习。。。。。。。。。。。。。。。。。。
  不知了。练了几年?方得如此功夫?好生了得,向你学习!
  @陋室老翁 82楼
07:25:00  不知了。练了几年?方得如此功夫?好生了得,向你学习!  -----------------------------  先生抬举。  学生小学时曾连练习过几年,后因顽劣被长辈“伤仲永”而“泯然众人矣”。  重新学习是因为要安定浮躁,充实自己,也就是这近三年的事。要说些许进步,就是进入天涯后,在诸多老师的指点下稍稍有所领悟。
  看望朋友!  我几乎从不临帖,没有资格发表对欧体的意见。  但有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不必就某家某体一条道走到黑  临得再好·终究是【模仿秀】  多看书法理论·掌握书法要诀  -------譬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趣之呈露在勾点】·························  ------------如果你深刻领会了【趣之呈露在勾点】  --------不管写什么体·你就会留意任何勾点  ----------------而勾点到位得体·字不仅美观而且【有趣】  道道很多·逐一领悟·便可自成风貌
  写后,能比相互对比,就能看出问题,看出了问题,总结了经验,找出不足所在,再一一突破,这就是临帖练习的目的……一回生二回熟,熟了就能生巧……继续加油,祝你成功!
  看望朋友!  我几乎从不临帖,没有资格发表对欧体的意见。  但有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不必就某家某体一条道走到黑  临得再好·终究是【模仿秀】  多看书法理论·掌握书法要诀  -------譬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趣之呈露在勾点】·························  ------------如果你深刻领会了【趣之呈露在勾点】  --------不管写什么体·你就会留意任何勾点  ----------------  @江东鲁人朱子扬 84楼
14:22:00  而勾点到位得体·字不仅美观而且【有趣】  道道很多·逐一领悟·便可自成风貌  -----------------------------  多谢老师指点!学生一定认真去体会!
  @文聪楼
14:42:00  写后,能比相互对比,就能看出问题,看出了问题,总结了经验,找出不足所在,再一一突破,这就是临帖练习的目的……一回生二回熟,熟了就能生巧……继续加油,祝你成功!  -----------------------------  多谢老师指点!学生一定努力!
  好帖,你这样隔段时间开新帖比一直续帖好,那些飘在首页上百页回帖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态作怪,自己沉浸在虚荣当中罢了。你这个帖子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自己的感悟诉说
  @黑白两道公敌   -----------------------------  多谢老师的鼓励!
  @骑马仗剑踏歌行 89楼   -----------------------------  多谢老师指正!我会好好审视一下!
  关于 江东鲁人朱子扬 老师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趣之呈露在勾点】,昨天脱贴写了一些熟悉的诗词,然后就一些字帖有的字相互对照一下,发现脱贴写的字流于平正,“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的欧体险绝无法做到,后来把字帖有里的写法插到里面去,果然发现生动不少。这个我想好比练杂技,刚上去怕摔,手脚不敢舒展开,别人在旁看了自然有畏畏缩缩,战战兢兢的感觉,当舒放开来时,气势、姿态就初步呈现出来。而“人不能到而我到之”“人不敢放而我放之”恰恰是在勾点和结体。这个是我昨天对 江东鲁人朱子扬 老师指点的开始认识。以后会对书写过程中的心得体悟一一记下,发到天涯上,请老师们指正。  关于 文聪440424 骑马仗剑踏歌行 两位的点评指正,我回头审视一下,发现字和字,笔画和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是太生了些,这也正是不熟练的结果。  天涯上有位老师说过,要带着行书的意念去写,有次喝了点酒,信手写了些字,发现这几个字的舒放程度,结体,起承转合很带劲,这恐怕和平常写字时还不够放松大有关系!
  这些天有些气馁。  尽量去体会【趣之呈露在勾点】,脱贴写了一些字(主要用小楷抄写一些要学习的文章),发现字都流于平正,只是端正而已,无法做到字帖里那种险绝之势。当回过头仔细端详字帖的字时,不由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地对田老的感慨深深认同“这是一座高山呀!”  其实我练字不算懒,在家有时间时,常5个小时,10个小时地练,可回头审视时,发现长征路上,我是一只踩着刹车的蜗牛!  气馁归气馁,这里还是把这几天的心得写写,让天涯老师们指正指正,希望能有点突破。  欧楷讲究坚挺,中宫紧缩,外展逶迤,以前的字在用反像后发现笔画软弱,且臃肿,这点现在有所改正。还有险绝方面,用脱贴的字和字帖的字对比(写字帖里的内容,然后再照贴临一遍,再和帖对比)看笔画之间的联系,字之间的联系,轻重缓急之间的关系,这样对比后再写有些改进。  另外,我发现还是要个字练习,这个就像是体育练习一样,知道如何做动作,如何技巧,但是以实际操作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换个比喻——用左手写字试试,它就是不听话!套句体育里面的话:肌肉记忆!所以读贴的同时我看动手一是必要的。  最近翻看隋碑,看里面无名氏的隽永,字的跌宕,灵秀,我想换换口味,练段隋碑,也许这对写欧楷会有些突破。不知天涯老师们怎么看?
          
  结构没有把握好。笔力纤柔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体楷书硬笔书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