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兼职暑假 公益体验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您好,分享的企鹅
公益组织财务自曝账目问题 负责人:都是兼职
大家都在看
旨在“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教育的机会”,近几年在上海发展迅速、颇有影响力,并荣获2012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上海一公斤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上海一公斤”),被指内部管理混乱、账目糊涂。“上海一公斤”财务王馨年近日向晨报自揭家丑:“账不是一般的乱,募捐不入账,票据丢失严重,乱拿发票顶账,支付宝账号脱账达一年多……”除了王馨年,作为“上海一公斤”“乐融”项目的资助方——上海慈善基金会在对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中期审核时,也对该项目总计6项费用支出中的4项提出了质疑,对92972.7元中的32000余元支出不认可,目前正在跟踪项目执行方的整改情况,并视情处理或停止给付剩余资助款。对此,“上海一公斤”负责人坦承,目前已经请了第三方审计公司介入账目审查,结果出来后会向社会公开。财务王馨年:我与“一公斤”无个人恩怨称“每一分钱都是志愿者的爱心,都应该用得明明白白”[“一公斤”简介]今年受捐已超60万“上海一公斤”官网显示,2011年5月,受“多背一公斤”活动启发,李董翔等人发起成立公益组织“上海一公斤”,由上海本地企业专业管理人员、都市白领、关注儿童的爱心人士加入共同运营,致力于推广中国公平教育的发展。日,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这一公益组织正式注册为“上海一公斤公益发展中心”,法人代表为李董翔父亲李和平。该组织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致力改善乡村学校的教育环境,走进村小,帮助农村孩子健康、自信、快乐地成长,希望“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教育的机会”。“一公斤”成立后,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经过3年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日增。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该公益组织各项捐助收入共63143元,2013年达203000余元,今年前三个季度各项捐助总和已超过60万元,其中包括义卖收入在内的个人捐助元,基金会补助486060元。61岁的王馨年,有着近40年的银行财务工作经验,是一名老财务。2012年,他开始帮助“一公斤”做账。据其回忆,2012年,“上海一公斤”刚起步时,是由发起人李董翔的父亲李和平主要负责报销。当时,王馨年仅是每月抽空帮忙做账。“当时有老李在,而且资金还不是很多,账目做得很清楚。”王馨年说,但从2013年开始,李和平因身体原因卸任,所有报销事宜改由项目总监王磊负责。今年6月,王馨年正式以志愿者身份成为“一公斤”的财务人员,每个月领取500元补贴。然而,当王馨年全盘接手“一公斤”的财务状况后,他发现“‘上海一公斤’的账不是一般的乱,问题很大,募捐不入账,票据丢失严重,乱拿发票顶账,支付宝账号脱账达一年多……”,在向“上海一公斤”负责人反映无果后,他找到了晨报。王馨年说,“上海一公斤”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志愿者,两个主要负责人李董翔和王磊,平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主要负责组织策划具体的项目和活动,疏于对组织的内部管理。“‘上海一公斤’财务管理很不规范,我身为财务更多的只能是建议、提醒,但没有任何办法,如果不是到了这个账没办法做了(的地步),我也不会找你们。”王馨年说,“我与‘上海一公斤’没有任何个人恩怨,来这边做事主要也是想为慈善出份力,但它的账确实乱,我感觉里面问题很大,再下去没人管,指不定哪一天就会出大乱子。每一分钱都是志愿者的爱心,都应该用得明明白白。”“上海一公斤”财务账本记录的信息显示,该组织仅在2013年1月到2014年9月就报销餐饮发票53300余元、各项志愿者补贴48300余元、广告宣传费82000余元,其中有部分用以抵扣诸如“场地费”“志愿者补贴”等名目的餐饮发票。陈先生是一名有着6年账务审计经验的会计师,在翻看了王馨年提供的账本后直言:“从账本上看,账做得很认真,但里面不是一般的乱,经不起查。”随后,他一一指出了“一票多用、账目不清、收支不平衡”等四个财务方面的专业问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zhangyanrong]
热门搜索:
倪妮大概是对自己的美貌太自信了吧,以至于胆子大到放飞自我。
今天我们就来将四款时下热门且有四驱车型可选的合资小型SUV做个对比。
上海五星级酒店探秘,教你识别酒店被单是否换新。
这条马路适合慢慢走,细细看。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做一个兼职公益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做一个兼职公益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对我来说,做公益已经是一个习惯了,开始没人会想到坚持的了那么久,但其实只要一点一点的投入,就会感到这个社会还有许多自己从未注意到的事情。古代的时候有大善人一说,我今天所做的事情,谈不上多大的善举,只是觉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别人一把并不是多困难的事。做公益就是这样的,不在做的事情多伟大,在于能够帮助遇见的每一个人,在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由于自身工作的原因,我做公益是兼职,也就是尽可能的利用我的业余时间来进行公益活动。说到这里,我也想表白一下我的心声,正是由于我是兼职公益人,因此必须工作和公益两方面都要平衡和兼顾,同时我还有自己的家人,虽然他们都很支持我做公益,但对于家庭的那份愧疚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刚刚做完手上繁重的日常工作,身心已经疲惫了,但咬咬牙坚持住,又要精神抖擞的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还有好几次妈妈生病了,我正在外面紧张的开展公益宣传,只能打电话让我的太太送去医院,每每想到这些心中都是一片酸楚。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始终觉得公益事业是一个阳光的事业,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言归正传,广州这个地方公益氛围还是很浓的,特别是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也很多,有年轻人,有职场人士,甚至还有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每次看着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一起,为着共同的一个目前去努力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劲。有人说做公益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确任何事情都有困难的地方,公益事业在国外可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道德规范,但是在国内虽然也逐步的完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全民从事公益事业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国内一二线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情况相对比较好,但放眼全国,在一般群众的印象中,公益活动就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象征性的为困难户送米送油,除此之外也谈不上什么大的认识。
多年来,在做兼职公益人的过程中,我最想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全民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我是在天河客运担任团总支书记,还是在广州市体育局亚博馆任办公室主任,工作的变化没有影响我的公益初心。因为就公益事业来说,这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的常态化工作,看过一个理论上的对公益的解释,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个解释说公益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它的实质应该说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公益行为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各个方面。的确,公益事业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公益事业转型的比较成功,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尤其是在全民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上已经是妇孺皆知。反观我国,有差距,但在不断的进步当中,这是很让人欣慰的,也说明我们的公益之路任重而道远。
现实的情况来说,公益事业是需要大量的投入的,最常见的就是捐赠和志愿者,说白了就是资金和人员的问题,尽管只是一个兼职公益人,但我相信如果说我还有点成就的话,主要就是这两方面做得好。普通民众的捐赠既是一个人的公益意识的体现,也是公益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捐赠行为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每一个普通民众社会的价值目标既不是国家权力的效率优化,也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实现对权力和权利的超越。由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不再以公共权力或个体权利为轴心进行建构,因此人们需要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需要在工作之余、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之外做出贡献,这一方面可以自主自愿加入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组织,另一方面在没有条件亲力亲为的参加公益组织时,捐赠行为就是表达公共利益和公益精神的最好方式。因此,公民的公益行为离不开公民社会中的基金会组织。在这里,我始终相信每一个普通人的公益行为都来源于自身内心的德性精神,而只要让普通民众更多的信任我们的公益活动组织,让公益行为组织化与制度化,让民众对捐赠能够放心,就一定能够把公益捐赠这项利己利民的事业发扬光大,还能进一步推进了志愿精神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直接参与公益活动的人们来说,起到的作用也是相当关键的,这些参与公益活动人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从事公益事业这么多年以来,我现在担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共资源部部长,也是广州市青年志愿服务督导团成员和广州V领会成员以及广州平安小天使创始人,利用业务时间志愿服务时有5000多小时,同时是多年广州青年志愿服务飞扬奖的得奖者,也有幸被评为了“广州好人”。我接触到的志愿者很多,他们都很阳光、积极,把公益事业当成天底下最光彩的事业来做,每一次和志愿者们一起开展公益活动都很开心,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活力,一种对公益事业的崇高追求,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相当的年轻、快乐。即便是出现什么困难,我们也能够群策群力,我们始终有个信念,要让这个社会充满爱和正能量。
在此,我特别想说的说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不可否认,当今的志愿者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了。对于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不仅是我们公益活动的主力也是公益事业未来的希望,同时我也倾听了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的心声,同他们进行交流。越是深入的了解,我越感受到公益志愿活动对大学生和活动本身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身的才学、能力,关并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和优势,满足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不单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还有一点,很多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我们这的平台,利用空暇余时间,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工作和活动,认识到了很多的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年龄的志愿者,通过参与活动,他们彼此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但扩大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子,也可以让自己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新观念。我也希望大学生志愿者更可通过服务活动,亲身体验和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必定有帮助。
当然,回到公益事业活动上来,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我们的公益事业中来,很好的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有了这些年轻的帮手,每次去做公益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看着被帮助的人能够涌现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总算觉得我所花大力气从事的事业是值得的,哪怕有再多的困难,相信自己的选择,不忘初心,坚持走下去。
做公益这么些年来,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洗礼,颇有收获,由于长期接触到公益事业,在如何更好的发展公益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作为一名兼职公益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觉得当前公益活动中最大的困惑不是资金、人员等可以看得见的物质问题,这些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都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公益活动的信任危机,或许说危机有点过头了,但由于大多数公众对慈善和公益这两种联系很紧密的名词分不清楚,因而对过去一系列慈善行为当中发生的反面事件记忆犹新,也连带的对公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我们在出去做公益活动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热心人士,但也不乏一些人嗤之以鼻,认为公益事业不过是富人的游戏,大家做做样子罢了,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这种心理影响下,也给我们的公益事业带来了很消极的因素。
说到这,就是一种对公益的信任度的探讨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形式,一方面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刻触动行动者个体,有着极强的个人性,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浸润着制度、结构等社会性因素。按照美国学者福山的定义,信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性,是人们从一个规矩、诚实、合作、互惠的行为所组成的社群中分享的规范和价值观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合理期待。现实的经验告诉人们,相互信任是社会交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社会信任使民众在社会里的集体活动较易于进行,因此在一个社会中,相互信任的程度越高,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在公益事业中,如果出现所谓的信任危机,这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模式,造就了一种熟人社会,其社会信任的关键可以说是一种关系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生了任何突发情况,普通民众更愿意接受亲戚、家属、朋友之间的说法,并不断的将这种不信任的意识扩散,因而即使有权威机构进行解释,对于那些置身于这种朋友家族关系之中的人,是普遍地不信任任何官方的说明的。
另一方面,在我参与公益活动中也感受到,要想汇聚更多的力量必须要得到更多的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的支持,不过现实是人们对于企业及相关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表示担忧。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也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性中“善”日益突显出来。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企业和相关组织的公益行为往往备受瞩目,因而在我从事公益活动过程中,我很希望企业和企业家们能够多展示自身的正能量,无论是出于对良知良心、责任义务、自身责任的考虑,还是出于对社会公平、社会良性运转以及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步加大的现实的考虑,应当多让公众感受到企业和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拿出更多的精力进行公益活动。就如我自身的行动一样,兼职做公益,一样会取得很多很好的效果,让民众加深对公益事业的信任感,完善公益事业的机制和保障。
每每完成一个公益活动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有时我会想当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又赤裸裸的离开的时候,不能做点什么来帮助他人吗?或许永远都有人会问“你这样做值得吗”、“花钱又辛苦的事情至于这么执着吗”,人生有时就是这样,繁华的物质与喧嚣常常让人迷茫,但静下心来,总觉得心中缺点什么?那就是隐藏在我们心中的“善”和“爱”,我不是什么大人物,我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只是一个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的兼职公益人,一个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普通人。当然,做兼职公益人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我个人来说,在媒体最初报道我的事迹的时候,我很感谢社会公众对我的肯定和褒奖,但是在这一片励志的的声音中也有一丝的杂音,甚至是嘘声,有人说我“作秀”,有人说我“博眼球”,对于这些言论,我都很平静的接受,淡然处之,因为我始终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对得起我那颗公益之心。
今天在这里零零散散、拉拉扯扯的谈了一些兼职公益人的体验,说不上有多深的奥妙,只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公益活动的外在或者形式也许是源自国外,但其实公益的本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就有深深的烙印,有句话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公益的本源,就是公益的意义,多想想别人,多帮帮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要问我做一个兼职公益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的回答是很自信很满足!
【作者简介】张军文(知名公益达人“志愿哥”):为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师,广州资深志愿者领袖,现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共资源部部长,广州志愿服务督导团成员,广州志愿者领袖俱乐部“V领汇”成员,广州平安小天使志愿活动创始人,为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志愿服务时达5000余小时,从事公益事业长达10多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黑话在前:上周六,我们在微信群里开展了第三课《一个职业公益人的养成》的课程,这次课程主讲人由语音转换为文字,大家准备也比较充分,课程效果相比较前两次,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得到了参加者的一致好评。 因为大家热情的参与,所以课程信息量非常大,但又特别有价值,我们做了简单的整理,完整地分享给大家。 第四次课程《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将由网络课程讲师刘斌亲自为我们在微信群里讲授,3月1日晚8点不见不散,如想报名学习,请私信erheibaba。欢迎加入,和我们一起营造这个爱学习公益人聚集的社群。 学习时间:日(周六)晚20:00-22:00 网络讲师:李劲在线主讲:李沛希本期主持:庄潇辉本期记录:李嵘函 本节网络课程简介 如何理解职业公益人?作为职业公益人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如何成长为一位职业公益人?职业公益人是具备公共独立性质的职业人,与职业人是不同的概念。李劲老师在此课程中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职业公益人的具体内涵,指出了职业公益人正在并且将会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了作为职业公益人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修养与专业训练。 一、 课程精华(一)
职业公益人的解析 李沛希:关于这门课程,大家首先关注的是“职业公益人”,其实关于职业公益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概念。日常更常见的是“职业人士”、“公益人士”,职业公益人的说法比较少见。 那么关于职业公益人,从职业与公益两个维度,我们究竟应该去解构呢?别着急,且看沛希老师为我们一一解读。 首先关于职业人士的释义,综合来看,“有边界”和“有规范”是职业人士的关键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边界:即工作中需要有门槛和壁垒的知识和能力,不是谁都能做,是要有一定的培训或者技能才能做。 2、职位边界:职业人士一定是全职工作,兼职的不能叫做职业人士。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清晰的工作职责规定。在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中,工作职责是工作人员很重要的一个职位划分的表现 3、行业边界:有行业规范和标准,做的对与错、好与坏很容易判断。例如财务在做财务账时的准确,财务分析的精准。 4、问责边界:工作表现的好坏优劣有判断标准,并且有清晰的后果,会有工作标准对工作成效进行问责。这是和上面说的职位边界是相辅相成的,在你的职位边界内,你的工作表现是可以被判断和对比的,根据判断对比的好坏,会有表扬奖励或者批评惩罚。 5、伦理边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其次在公益人身上,愿景和使命是关键词,我们是服务于一个愿意为之献身的机构,这就是个人与机构愿景使命结合在一起的体现。作为公益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公共性:公益指的就是公共利益,服务与公共目的,从事社会服务,服务于公众、他人,个人工作的目的目标是贡献于社会变革 2、独立性:主要是特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第三部门,所带来的职业特征是,处于简单的层级关系中,没有企业那种总裁-副总裁-总监-副总监,也没有政府的总理-部长-副部长-司长-局长,通常公益人服务于小机构,不受政府或者企业的意志所左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 3、志愿性:外界、公众包括我们自己,对于公益人都有一个暗示,我们是来奉献的,是自愿的,要做出是一些牺牲,是服务于他人的。 4、非营利:公共服务特别是公益事业,工作人员(即公益人)所提供的服务,往往得不到等值的回报,获得财务和物质回报的可能性比较小,从全球来说,在非营利组织工作,所获得的物质和财务回报往往较政府和企业来讲是比较小的。 而因为职业人与公益人概念的内在矛盾,使得职业公益人在中国难以产生,这其中也有我国公益行业发展不够成熟的原因,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公益人,我们在迈向职业化的道路上仍然将困难重重,所幸今日我们已经有所意识并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开启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公益人职业化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二)
公益人的品质与素养 首先是基本的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的4年教育。通过4年的大学教育,我们可以形成足够宽广的视野,大学之大是因为有很多知识的惠及,在大学里面获得很多知识的融汇,很多人员的沟通,视野会变的很大,提升未来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现在世界是一个新知识不断产生的世界,包括公益行业,如果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和意愿,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公益人,也不可能成为职业人士。所以大学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一个文凭。而是一个持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除了自我学习能力,大学教育还给我们带来了基本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通过大学教育,我们学习到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两个在我们形成专业能力方面是相当重要的基础。 有一点是需要大家分清的,并不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就不要做或者不能成为职业公益人,而是大学教育对成长为一个职业公益人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基础。 第二个是基本的个人素养,这个素养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 一个是社会活动能力,因为社会改造不是书斋里的工作,在学校里面更为活跃的人士,参加社团、领导社团的人毕业后在他们的职业发展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这就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相当强。 还有一个是沟通能力,做公益是一个公共事业,是服务于公众的事业,与人沟通是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多的与企业、政府打交道,如果没有和企业政府人员沟通的能力,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公益人 第三个是必要的专业训练。 在公益行业其实有很多专业,很多人觉得公益行业有爱心就可以人人来做,其实不是的,例如救灾中的设备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工作方法是需要专业的,需要很多的天文地理知识,文化专业知识,如果灾害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你接触的灾民是儿童,那你还需要和儿童打交道的技能。 扶贫也是一样的,不论是参与式的扶贫,设计项目的思维都是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的、做儿童项目也是一样的,大家可能知道,我们与儿童沟通交流是需要蹲下来甚至低于儿童的一个高度,这个,其实就是专业知识的一个侧面体现 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知识和工具,比如说在项目设计中,专业人士会用逻辑框架这样一个方式来设计、思考、构建项目,会有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和管理的流程,从调研、设计、执行、检测、评估,评估的结果用于改善项目的设计,这样一整套项目管理体系是一个专业的知识。 逻辑框架里面需要很多对问题进行逻辑的分析,对相关性和针对性的要求,问题出现了你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而这些原因又会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导致的,问题树需要分析清楚,然后根据我们自己能力和资源,去找出我们能够干预和解决的部分是哪些? 除了专业能力和素质之外,还有一个个人品质修养。 其中有一个是自律精神,在这个行业,由于规范性和外界对这个行业的设想,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所以在规范、绩效考核、制度约束方面是不成熟的,即便在美国这种相对监管比较严格、税务部门强力介入公益界的这样一个国家也是会出问题。 如果要有一个成功发展的道路和经历,非常有必要建立一种自我约束、自律的心态,进行自我规范。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状态中,不会有很多工作规章制度和人去规范大家,因此要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这样的心态,这样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会出大问题。 第二个是培养规范意识,公益行业没有规范,同时也缺乏共识,很多从业人员认为行业没有标准和规范,大家都会说我们做的很好做的很成功。但是其实我们是非常需要标准和规范的。 第三个是要养成追求高标准和高品质的习惯,简单来说,就是把好事做好。不能因为做好事就认为奉献了爱心就可以了。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有没有达到目标有没有对得起捐赠人的托付,有没有对得起帮助的人的期望。有没有做的足够好来递送你的服务。(三)
公益行业指标的设立 随着公益在中国的发展,未来必定会有许多人进入公益行业,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那么林子大了是不是什么鸟都能进来呢?原则上我们当然欢迎一切希望进入公益行业的朋友与我们一起奋斗。然而在大公益时代,我们不仅要做公益,而且要做好公益!既然要做好公益,那么就必须有一个评判好坏的标准,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公益行业指标的设立!有人说公益行业的指标难以设立。其实不然!社会学对于指标如何设计和验证有效性、相关性和稳定性是很有很多专业知识的,公益行业不是高悬于大地之上的空中楼阁,自然也是符合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遍规律,只要我们将相关专业知识引入具体的公益项目,那么指标的设立也就会显得清晰明了! 除了可测量可评估之外,公益行业指标的设立,还必须考虑到专业伦理的问题。拿儿童权利和儿童工作方法举例,我们有很多救灾项目或者扶贫项目会要求小朋友在项目人员面前、资助者面前或者资源方面前列队欢迎,把儿童放在低于资助者、支持者等的地位。这就是不符合伦理的。儿童是有权利和成人获得同样的尊重。 还有一种现象是,为了体现项目的公开性,资助资金真的到了受益人手上,会把儿童家庭住址、姓名、照片、受资助金额公布在网络上。这个就不符合儿童保护的伦理。不法分子很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加害于儿童。这样的伦理在中国远远没有形成,这样这种思维和规范,没有形成不等于没有。通过专业训练会获得这些知识,建立意识,改善行为,使得工作更为有效。 辅助阅读链接,二黑爸公众号发的微信文《常识:孩子不是你想拍,想拍就能拍!| 有槽大家吐》链接:http://mp./s?__biz=MzA5NTk0NjAxOA==&mid=&idx=1&sn=ba141bc08416cc9aac6127e&scene=1&key=79cf83ea1feac9e7cae64b3b5aaa025c0edeed544bebb78b91785c&ascene=1&uin=MjM4MDQ3NzU%3D&devicetype=webwx&version=&pass_ticket=8bm4jUrAOj4oZAw2UYoWcdPXju%2BYwIHaU0Lvp8WXgH8%3D(四)
公益人成长途径 第一个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在刚才和大家分享的中国公益行业的问题方面,是比较少的。国际组织是相对来说比较规范比较严密各方面要求较高的。 从个人发展方面来说,因为在国际组织中,职业性比较强,职业一定是分块,职责边界非常清楚,会造成个人担当不够,在本土机构里面,我们很多人都会承担远超过我们职位要求的责任,特别是领导层。当我们从国际组织转入到本土组织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我们有足够的担当吗?有勇气和能力吗?有足够强的心里吗? 还有一个是,因为国际组织比较成熟,比较循规蹈矩,创新能力会有所不足。国际组织支付的全面薪酬包括工资、培训机会,工作环境、交往的人群都不同,全面回报比较好。而到了本土机构,在薪酬方面可能提供较好的工资,但是其他方面还是相对来说要差一点的,比如说需要经常加班,额外的工作量。 第二种是官办机构,这种是根正苗红,脱胎于政府机构,给的地位和外界的认可,还是不错的,大家会觉得你是从一个正经组织里面出来的。这样的机构出来的工作人员因为在本系统工作,系统性太强,造成视野不够开阔。 在这种机构工作形成的优势有:重系统思维,重视系统价值观,专业能力强,相对来说,资源也比较多。劣势主要体现在系统自成一体,有自我禁锢的心态和可能性。 第三是个人创业,构工作的人员多半是出于热情进来的,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在这种机构能感受到很强的创业激情,全心服务的激情,非常符合大家的心里期待。 劣势也是存在的,创始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激情而进来的,专业性不足,这种机构比较新,成立时间短,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这种机构要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在一个有体系架构内工作的能力,是有困难的。例如我们大病医保就是这种啦,邓飞老师个人发起的但是都放在各个基金会下面成立专项基金 总的来说,大家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劣势和诉求选择途径进入公益行业,成长为职业公益人。(五)
成为职业公益人所需要做的准备 首先要立意高远,如果要获得稳定、成功、长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我们的立意要高远:我们是来做奉献的,我要把一生奉献给这个崇高的事业,这种崇高感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评判。 第二个是要准备面对质疑,这个行业仍然是弱势行业,资源不足、标准是不清晰的。你能干什么?你能养活自己吗?你真的有爱心可以奉献吗?你有能力做这方面的工作吗?这些质疑我们经常能听到。甚至我们会听到最基本的挑战:你们这些人把社会部门做起来,是想做什么? 第三个是要建立自我认同,们加入这个行业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可能要做牺牲,但是我们要建立我是一个职业公益人的认同,这种认同和自豪感来自于我们的专业能力而不是牺牲,不是因为我崇高获得尊重,是因为我有专业性,我能做你不能做的事情,以此来获得自我认同。 第四个是获得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不论我们在政府、企业,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必杀技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因此再一次和大家说【专业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不要觉得公益行业是不需要专业性的,带着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培养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我们自己本身才能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 最后一个是积累和坚持,从基层做起,从最基础的做起。 这里和大家多分享一些个人看法,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会觉得自己很有能力,自我期望很高,自我认识很强,很想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我觉得,如果你没有从基层做起,不了解一些基础的事情、掌握基础的工作方法,做一些我们常说的机械性的事情,就相当于一个房子没有地基一样,能建起来,但是到后面你还是会要回来继续打基础,因为你不能再更稳固的向上发展。 我自己也认为,当你经历过基础性事务的处理和累计后上升到更高一个层面的管理后,所看的角度会更多元化,因为你知道这件事情基础构造和运作。就像一个好的将军肯定是当过一线的小兵一样。所以,不要好高骛远、不要一步到位,慢慢积累就好了,厚积薄发,慢慢的发挥我们优势。二、 益友精彩互动 Q1:非营利的定义,是不是一定不能赚钱? 李沛希: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首要定义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辅助阅读资料:http://mp./s?__biz=MzA5OTU0NTcwMw==&mid=&idx=1&sn=882d3cba6af1cd5ba6bc&scene=1&key=0ce8fa93c80e41c52dc42ac5f2256eab09dfaf23ea8e7ccff3f5c7a372b8dd86ab&ascene=1&uin=MjM4MDQ3NzU%3D&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pass_ticket=a3RUKtFRVg9Bx3Wd9c%2FuNRWcmYWPA5S0PkxI2xxaPoo%3D Q2: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开启旋转门制度 李沛希:要说如何开启,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清楚行程壁垒的原因。以下的原因都建立在公益行业工作人员与第一部门第二部门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分析,个人认为从第一部门第二部门转向第三部门的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社会公众熟知程度方面来讲,第三部门并没有在一个与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平等的地位,大部分人是不太了解第三部门情况的,还停留在之前那种苦兮兮做公益的层面或者某美美事件上; 2、公益行业的薪酬水平、工作环境等普遍差于第一部门第二部门 3、很多公益行业外的人大多认为做公益是自己功成身就后,很少会在自己能力鼎盛时期转到公益行业。 从第三部门转向第一第二部门的原因和上面说的第一点很相似,尤其大多数人都是在专项基金工作,外界不熟悉公益行业,自然也就不太会认可公益行业的工作经历,身边很多从公益组织辞职的人去别的行业面试都有这个感觉。 现在,公益行业、社会组织因为十八大的原因被更多人熟知和了解,及重视。情况已经有好转,相信之后旋转门制度会更加完善。 我认为企业向职业公益人转换困难的点在于自己是否有这个意愿进入公益行业,虽然我们身边也不乏从公司转入公益行业的,但是不多,流通的不多,不如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之间的流通量。 而公益人专业化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也很少有专门的针对公益行业的专业,例如财务,我自己做过一段财务,发现学校大部分财务课程都是企业财务角度,和公益财务角度完全不一样。 专业化培养的落后,主要是大环境不重视第三部门,或者第三部门还没有发展到让大家看见重视的程度。 徐老实:我认为从事私企的职员转为从事职业公益人不一定就很困难。其实很多的公益人,不能说职业化,但是他们许多都是曾经在私企中工作,然后转而投向公益行业的。这些人可能外界看来有些方面不达标。 庄潇辉:中国目前的情况很少有科班出身的职业公益人,很多半途出家的。所以需要实现更多公益人向职业化转变。 郝南:今天和一个沈阳的公益组织负责人聊天,他是兼职,工作是销售。他平时一个优势是考虑问题很到位。我问他为什么不考虑全职做公益,他说,他没有大学学历,成长和发展受限制。我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以前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我身边熟悉的公益人,不在北上广的,大部分都没有本科学历。以前也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有很多现象上的表现,但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个现象,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说科班的话,除了社工出身,还有什么专业能说自己是职业公益人出身呢?国内就几乎没有这样的专业。 枫林:也有许多人走进公益行业,就是不想要太多束缚,希望可以获得更自由的环境。不过自由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伪定义,自由是相对的。而且这也并不表示公益行业不需要约束,而这个约束主要还是应该体现在产出上面,而保证产出则需要相应的专业支撑,相应的规范,相应的标准支持,以确保产出的达现。关于各个行业相互之间的人才流动,其实还是在于公益行业的自身认知,然后才是其它行业对公益行业的认知。 文秀:第一,需要职业公益人更职业,让更多的人认识肯定第三部门。第二,当第三部门足够强大的时候,三个部门之间的人才能流动。 Q3:大学教育会不会还成为许多老公益人职业化的阻碍? 李沛希:我们也知道现实中是有很多公益人不一定是拥有大学教育,虽然课程里面说公益人要有基本的大学教育,但我们也了解,大学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一个文凭。而是一个持续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也是可以通过工作中的经验进行积累的,而这些积累是很好的实战经验,能够直接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中。这个是在大学教育中不能学到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已经有了工作经验的“老公益人”不需要纠结于是否有大学教育,在工作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沉淀也是让自己职业化的一个好方法。 郝南:现在也已经有一些MPA有公益研究方向,专门的硕士也刚刚开始有,但是从学术和学科设置的角度看,一个是基础太薄弱,一个是落地不够。 Q4:公益专业化培训的困难,费用来源,师资支持 李沛希:【困难】其实专业化培训不光是在公益行业,在企业界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机构高层管理层中,培训通常被看作是成本,因为机构需要为培训承担开支,让员工暂停工作来接收培训。 2、组织中的上层管理人员对下级培训期间参加培训是没有奖励的,这会削弱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其实大部分情况,通常不但没有奖励,还需要继续承担培训前的工作量,让员工花费更多的时间。 3、通常培训既不是计划内容,又不会被纳入预算中,这个现在在企业界很少见了,但是公益组织很多的个人事架构中就没有专门负责培训的部门或者人员去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及预算。 4、因为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对受训者来说,要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明确的培训中止时间通常机构是不会让你参加培训的,而且经常会出现培训到一半工作人员被主管叫回来工作的情况 5、有的机构会认为,如果他们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投资,通过培训会让员工更受欢迎,很容易被挖墙角 【费用】由于都有管理费的限制要求,加上社会公众的不理解,很难有专门的管理费,建议的方法是专门筹集一笔费用做培训费用,或者找专门的支持机构支持。 【师资】现在大家对公益组织培训都慢慢重视起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公益类的培训机构产生,我个人参加过德鲁克社会组织学习中心的培训、恩友(财务类培训),除此之外,有些网络平台也不错,例如IMOOC、网易公开课、coursera。 郝南:拿我熟悉的事情举个例子。为什么从头搞一个医学院很难,都得去合并。一个简单的问题,尸体得有至少五年的处理周期,十年的积累,就不论标本等等基础的教具了。公益专业也是一样,没有足够的案例积累,甚至都没有评价和分析体系的时候,这个实践性专业的设置是很勉强的。不过,当然,我们要尊敬和鼓励拓荒者们的努力和牺牲。 Q5:公益行业的衡量标准在哪里?助学是以可预见性结果来衡量或者是以受众面来衡量? 枫林:标准可以理解是一种方法,也可以是一种工具,其主要目地是用来保证产出的,评估可以是一种标准,规范也可以是一种标准。而标准的建立其实更多首先还是在于案例的集累,方法的总结,并依参现行法律而得出的。要形成标准,需要建立在行业的普遍认知,以相应的认可。 李沛希:以我们做儿童大病救助为例,我们向保险公司买保险,然后给试点县的小孩承保。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赔付数据和得到赔付的儿童人数是我们衡量项目的标准。后来在走访和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更应该重视的是我们的项目、赔付是否给小孩和孩子的家庭经济压力带来缓解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赔付有没有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才是家庭更重视的,也是我们在访谈中重新重视的话题。从数字来看,10W大于1W,但是如果这个1W是这个小孩治疗费用的三分之二,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花儿对我笑:公益行业的衡量标准,首先必须是弄清楚谁来衡量?第一个可以衡量的,就是受助人究竟有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这是狭义范围的衡量。其次是这种模式,能不能大范围地复制到更多的地区去,有没有可复制性?这是广义范围的衡量。 徐老实:其实这就说到公益精细化、专业化的问题了。公益有很多种类,所谓的跨行同样也适用于公益组织,做助老,助残,助学,扶贫,戒毒,救灾,大病救助,等等,这些大类同时会细分很多小类别,跨行意味着你有可能是另一公益类别的新人。比如说,我们资助金能不能在缓解贫困山区儿童家庭的压力情况下,让孩子最起码能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再穿插一些引导和课外的东西,可能不能转变一代人的观念,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把种子已经洒下了。其实说到底,没有这么细的衡量标准,以自身落地项目的实施,跟进,总结,改进,统计为自我不断改进的衡量标准 郝南:公益领域的标准其实讨论有很多了,未必有统一的答案。只说一个现在国外还挺火的概念:evidence-based,best-practice. 翻译过来大概是“充分依据”的“最佳实践”。TED上很火的那个帮助很多国外公益专业研究生拿到学历的RCT,改变世界的项目,就是这一理念的代表。 枫林:标准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是首先要明确的,如果目标没能明确那么也谈不上所谓标准的问题了。而目标又一定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这个在具体的项目里相对的一个称呼。也因此,进行相应衡量就一定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并存。至于充分依据,最佳实践,其实都是一种原则,是建立标准的一种原则。 郭荣娟:公益行业的衡量标准,可以理解为如何衡量/评估一个项目或者一件好事做的好不好。从项目角度看有3个维度,一是直接的产出,就是我这个项目做了多少活动,有多少人参加;二是产生的结果,就是这些参加活动的人有多少人回去后实践活动内容,这个活动对他产生了改变;第三个是影响力,这个是不可控的,以一个母婴项目为例,母亲参加活动获得育儿理念,她回去实践,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她还把自己所学告诉他人。不同时间长度的项目,评估衡量的维度是不一样的。回到助学项目也是一样的,不同时间长度的项目衡量评估的维度不一样,作为项目执行人员,要有意识去区分不同的指标,第2、3维度的评估需要做长期的后测,如果更专业的话,有前测才会有后测对比,才好评估衡量。关于前测,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前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一般前测都在项目申请之前,所以大家不会注重,但也可以试着和资方沟通,项目开始时间是否可以包括做前测工作的时间算起,这样做也可以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进步。 郝南:相比起来evidence-based的概念可能会更重要一些。如何确定一件事这么做是不是对的,是不是有充分依据的,并不仅仅说我们应该考虑受益人是否获益这么简单。如何衡量和评估受益人的受益情况,方法路径,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资源投入产出比的衡量,这些都是需要考虑清楚的。也就是说,evidence-based和best-practice是标准和实践的一个原则,又不仅仅是原则,也包括方法和目的。 LEE-芳婷:我的儿童性教育课程就是用前测和后测评估,短期的一些项目有时候确实不好评估受益人受益情况。我们的儿童性教育绘本课堂根据学校情况安排六次课,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改变评估方法。 Q6:非科班出身是否会影响到你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公益人?如果影响到,有多大影响? 李沛希:个人觉得科班出生与否不会影响,在工作中补齐科班知识就好了,而且我觉得如果有别的专业会是更好的,能带来不一样的工作见解。就像很多经济类的记者,很多不是这个专业,都是什么经济学、金融专业的。 徐老实:有影响的,虽然目前还不是太明显,但是以后我感觉影响会越来越大,这有可能造成公益人才的两级分化,有可能造成上面是理论学术派的在制定战略目标,下面是由一群实践派公益人在闷头实地操作。其实个人认为社会阅历和个人经历反而对于从事公益行业有很大帮助 中山大学何金鹏:专业和职业没有说百分之百挂钩的,我觉得影响会有,但只要努力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最终也可以很“职业”。比如从志愿者到职业公益人的成长过程:支教志愿者——助学活动组织者——教育公益项目的策划者——教育公益助学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其实许多知识和范式都是探索出来的。只要用心学习和思考,加上有实践做支撑,四五年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的。 苍洱绝尘:我觉得不影响。职业公益人必须是实践加学习,也就是后天养成 郝南:还有一点想说,私以为,公益的事要做“对”,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很重要,基于大量实践的积累总结提炼出的理论也必然会对前赴后继的实践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学术权威,同样也不能只低头做事。一个人的实践经验必然有限,综合了大量实践经验的理论,不结合于个体化的实践也没有意义。 如何结合?目前的情况看,理论学术界的老师们已经很殚精竭虑,从属性上看由理论到实践并不是一条通畅的道路。那就只能靠实践者们的主动学习、反思和再实践的循环。这虽然也不容易,但学习就是一个否定自己再在挣扎中重新起步上升一个台阶的过程嘛。 分离现象以前严重到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个现象的存在,彼此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方的存在。这几年至少大家彼此互相看到了。我觉得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发现了问题,而不是问题激化了。也相信解决这个问题是乐观的,虽然现实路径看起来还挺困难 郭荣娟:我觉得关键还是个人的学习意愿及学习能力吧,实践中学习提高还是可以的。感觉又回到了怎样成为人才的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机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能习得的,难的是理念,价值观——助人自助,尊重,平等,理解,接纳等等,真正做到着实不易。 花儿对我笑:个人认为在当前中国公益理论培训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其实科班出身与否对于成为职业公益人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会太大,理论可以靠再学习,也可以靠实践总结经验,当然如果经过实践之后能够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无疑有助于下次实践的更好开展,但是自身一定要不断学习。 LEE-芳婷:我大学是学商务英语的,参加环保社团以后一直关注公益。工作以后也是,自从自己有了小孩后就开始做儿童阅读推广了。为了从事这个工作,我参加了一些专业的培训学习,有的是机构免费提供给我的,有的是我自己缴费学习的。我个人认为,你需要成为一个职业的公益人,需要你的职业规划跟着自己实际走,要结合实际实践不断学习改进进步。 Q7:成为职业公益人是否还有其他途径?除了上述的途径之外 LEE-芳婷:自学加实践。我是从大学的时候,我在管理社团的时候我遇到团队管理的问题,我就去找图书馆看书,然后我就把书上的用于实践,有时候我发现不对就找前辈了解看怎么解决。后来我自己也买了一些非营利管理志愿者管理的书看,书只是一些理论,还要结合一些实践请教前辈。自学和实践,只是一种途径,其实我们还是不能脱节于社会,以及我们这个圈子的。 郝南:作为公益方向MPA在读生表示,专业知识的缺乏我认为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不仅是学历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任何短期培训课程都无法与大学课程相比(现在的在线教育在开始打破这个壁垒了)。甚至对学习这个词的概念都有很大的理解偏差的前提下,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分析的方法,解决路径的设计,行动的依据和原理……都会有根本性方法论上的不同。就好比久病成医也许可以学会去药房买什么药,但肯定没法拿起手术刀开膛破肚。 首先实践可以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是只学理论方法无法替代的。其次,即使是错误的探索,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让今后的学习直接进入实景,从而消化和理解。 所以职业公益人,或者说现下这个时代,想成为职业公益人,是一定需要深造的。否则呢?我觉得就只能靠分工了。 职业公益人中的某些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是与其他行业重合的,这些带着这项专业技能的跨界人,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立足,前提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另外,具备足够的领导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超乎常人,也许也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能够从实践中大量快速学习,保持优势。农民起义偶尔也有当皇帝的嘛。不能说这条路就肯定不通。 苍洱绝尘:凭着自学和实践来做公益,是远远不够的,在遇到一些瓶颈而又缺乏专业理论支撑时,你会对自己和自己做的事产生怀疑,很可能公益之路就就此夭折了 牛奔: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的公益人首先是需要有很多专业公益知识的储备,从最初的基础课程到一些实操性的课程,如项目管理、募捐、传播等,再到如项目评估或者公益组织的透明度之类的,都是需要系统学习的。像在一些大的基金会里面,单是募款这一项就会分得很细。基础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工作的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职业公益人来说 一只王小2: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淀确实很必要,细分和专业化是互相促进。 庄潇辉:理论是服务于实践,实践发现问题解决不了就要重新进行理论学习,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因为现实中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学习如何解决,所以理论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实践。三、 总结 本次课程,我们从非营利是否等于不赚钱开始,讲到行业存在的壁垒问题,再讲到大学教育是否会成为老公益人职业化的障碍,还有就是公益专业化培训的费用支持以及师资支持问题,而嘘嘘之后,新一轮的讨论更加热烈,问题包括公益行业的衡量标准,科班出身与否对成为职业公益人的影响以及成为职业公益人的其他途径有哪些,各位群友都理论结合实际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令人拍案叫绝! 备注:点击左下角查看第一课,打赏的请直接回复“赏”字。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1、每一次接吻 会消耗体内至少12个卡路里科学家指出:...
我是主播 贝妮~(微信号:Voaoao)每天提供最热门、最火爆、最精彩的视频!口味有点儿重喔~笑死!笑死!笑死!如果觉得这些还...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现如今,飞机以舒适、方便与节省时间等原因成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可你是否知道,为何不能喝飞机上的冲泡茶饮,又为何在...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在CG世界的一期中我们展示了 Vince Low的一部分作品,今天再次翻看CG网站时发现他的...
因女儿未出世便患肿瘤,柴静离职后首发雾霾调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看完这些,才知道雾霾的真相.震撼!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验式公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