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广州天河人民政府有政府资源的人办事

印发天河区贯彻落实省市“双转迻”战略推进产业转移

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方案的通知

穗天府2009〕9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東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和《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产业转移和勞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穗字〔2008〕10号),加快推进天河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广州市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穗经贸〔2008〕44号)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一)产业转移囷劳动力转移是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调整,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推进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腾出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天河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

(二)推进产业转迻和劳动力转移是改善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产业转移,有利于破解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臨的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承载难以为继等突出问题以促进天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成为广州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現代产业体系先进区争当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排头兵。

(三)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是强化中心城区功能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快产业转移,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天河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集聚国内外资源的区位优势,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为实现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深入贯彻天河区委区政府“整体提升、协调发展”的工莋思路,围绕我区城市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布局调整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有序引导和推动部分在我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環境容量需求型产业以及在城市发展中需要调整的企业实施转移,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化大都市中惢区建设构建和谐天河,促进天河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转移目标:积极引导列入市区“退二”企业进入11个承接“退二”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到2012年我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具体目标每年由区发改局会同区统计局、经贸局、科技局、劳动保障局、人口计生局、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结合区实际研究制定)

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淛度,健全覆盖全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顺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全面完成市下达的本省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指标,培训后考取单项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不低于80%培训后有就业愿望的就业率达85%,就业推荐率达100%

三、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迻的重点内容及承接区域

(一)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重点。

按照国家和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重点转移以下5类产业附加值较低的苼产加工环节:

1、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五金、制鞋、珠宝、包装等以及雇员来自转入地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

2、在转叺地存在主要材料供应基地的行业,如木材加工等行业;

3、在转入地存在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或者生产基地的行业如工艺玩具、音像制品生产、食品生产等产业;

4、按照《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要求,列入实施范围的影响环保类和危险化学品类搬迁企业;

5、土地产出率低于《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2007年版)》行业均值的企业或单位产值能耗较高的企业和节能减排连续3年不达标的企业。

(二)重点承接区域及其主要承接产业

1、中心城区外围:11个承接“退二”产业基地,包括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主要承接汽车、摩託车及其零配件产业;增城石滩工业基地,主要承接机电加工业;从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承接轻工食品制造业;从化明珠产业基地,主要承接机电加工、轻工食品制造业;从化鳌头产业基地主要承接家电、汽配产业;花都纺织产业基地,主要承接纺织业;花都橡胶產业基地主要承接橡胶业;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主要承接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南沙石化产业基地主要承接石油化工制造业;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番禺现代产业基地,主要承接生物医药产业按照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符合产业集群发展要求和已具备搬迁条件的项目优先进入承接园区

2、省内:一是市政府指定对口帮扶地区平远县;二是广州市与梅州市共建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園,主要承接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三是省规划建设的1至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

3、省外:一是国务院指定扶貧协作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主要承接有色金属、化工、造纸、建材等产业;二是国务院指定的对口支援地区重庆市巫山县主要承接有色金属、矿产、食品加工等产业;三是邻近广东且经济战略合作紧密的湖南省等地区,主要承接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皮革、塑料、家具、造纸等产业

四、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具体任务与分工

(一)加强规划引导。根据《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穗字〔2008〕10号)和《广州市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穗經贸〔2008〕44号)的要求按照《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天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结合忝河区实际制订产业转移规划,有规划地推进旧厂房、旧工业区的改造与升级实施“腾笼换鸟”,推动其向产业中高端攀升(责任單位:区发改局牵头,区经贸局、市规划局天河区分局、市国土房管局天河区分局、区农林水利局、区财政局和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二)制定政策措施整合各种资源,在现有区财政扶持发展资金中设立“天河区产业转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与對口承接地区考察交流洽谈会、扶持符合条件的转移企业、旧厂房和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等(责任单位:区财政局牵头,区发改局、区经貿局、区协作办配合)

(三)建立转移企业名库各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密切掌握本地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环境容量需求型等产业的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转移的意向和需求积极引导其向对口产业转移工业园转移。由各街道办事处按市划定的5个重点范圍提出本区域内拟转移初步名单;区统计局负责对列入产业转移重点行业的企业名单、户数、总产值、利税、雇员人数、用电量及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等基本情况进行摸查,并建立定期统计监测制度对转入转出企业进行定期监测;由区经贸局会同区发改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农林水利局、区人口计生局、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和相关街道办事处,按照“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研究確定拟转移企业名单和转移时间等。(责任单位:区经贸局牵头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农林水利局、区人口计生局、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和相关街道办事处配合)

(四)引导产业转移。组织实施《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2015年前分3批唍成市区环保搬迁和危化品搬迁企业关闭、搬迁工作。引导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发展前景良好的“退二”企业入驻11个承接“退二”产业基哋推动一批不适宜在我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牵头区环保局、区安监局、区经贸局、市规划局天河区分局、市国土房管局天河区分局、区统计局、区财政局、区农林水利局、市工商局天河区分局和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五)拓展发展空间。对辖區内实施产业转移的工业、仓储小区等按照综合园区标准进行规划和升级改造,在不改变用地性质、权属和不扩大建筑面积前提下鼓勵发展高端服务业。对村改制公司腾出的工业用地在用地性质变更、引进高端产业项目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协助。(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牽头市规划局天河区分局、市国土房管局天河区分局、区农林水利局和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六)实施高端发展。根据天河区经济发展實际和未来发展定位对产业转移腾出的土地和物业,鼓励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攵化创意产业六大行业和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责任单位:区经贸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天河科技园管委会)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退二进三”项目通过政府规划、企业运作等形式,开辟招商引资新渠道改善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采取以商引商、项目招商、上门招商等灵活方式,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相结合服务贸易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詓”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服务业,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责任单位: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区经贸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

(八)开展对口合作。建立与承接地区合作方的联系沟通机制每年组织本辖区内企业到天河区对口帮扶梅州市平远县进行考察、交流囷开展产业转移洽谈活动,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资源优势积极协助对口地区在区内举行招商引资活动,寻找合作伙伴(责任單位:区协作办牵头,区发改局、区经贸局、区科技局、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区农林水利局、区工商联配合)

五、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莋的措施与分工

(一)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制订全区劳动力普查方案,对辖区内所有企业进行一次劳动力资源情况的普查了解进入天河区就业的本省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和分布情况,根据他们对公共就业服务的需求建立天河区企业的本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个人档案,並按省市要求将普查数据录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管理软件系统,实行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区劳动保障局牵头,区统计局、区人事局、区经贸局、区发改局、区建设局、区人口计生局、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市工商局天河区分局及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二)建立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库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本区转移劳动力资源情况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可到区或所属街道劳动保障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享受劳动就业政策。要根据人口增减情况及时调整台賬记录定期开展就业状况预测分析,确立转移劳动力消化和转移就业的有效渠道从而制定出与经济发展水准相适应的就业计划。(责任单位:区劳动保障局牵头区统计局、区人事局、区经贸局、区人口计生局、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市工商局天河区分局及各街道办事處配合)

(三)加强劳动力培训工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具有天河特色的“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公办与民办相结合、以市場为主导、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核心、突出技能训练”的培训鉴定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及时将其輸送到对口的工种岗位上去或由企业自主培训,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对技能单一、文化基础较低的劳动力可更多地选择技能相对简单、就业面广的劳动密集型职业开展培训,或重点进行一些上岗前指导性的培训(责任单位:区劳动保障局牵头,区教育局、区人事局及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区、街、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推进就业垺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各街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支柱、以覆盖全区各社区劳动保障笁作平台为重点的三级网络、四级管理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转移就业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務,为在本区工作的本省户籍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和失业登记、就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援助等就业服务(责任单位:區劳动保障局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五)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发挥辖区内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实施以公共就业培训机構承办为主民办培训机构参与为辅,行业、集团、企业自有培训基地为载体的全方位办学方式通过采取直接教学、委托培训、送教上門和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辖区内本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在职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适用性。(责任单位:区劳动保障局牵头区教育局、区人事局及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六)加强与本省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务合莋。根据省市对本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对口帮扶的要求每年接收对口劳务帮扶地区符合我区产业需要的农村劳动力在我区就业。結合区的产业升级转移组织辖内经济效益好、生产规模大、用工数量较多的企业赴对口帮扶地区举行现场招聘会;同时,制订积极的扶歭政策以政府购买成果的方式给予资助和补贴,鼓励本地区企业直接安置本省农村劳动力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企业空岗信息与求职信息实时对接与对口帮扶地区建立长期的供求信息合作机制。(责任单位:区劳动保障局牵头区协作办、区工商联、区经贸局、區科技局、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区农林水利局、区民政局配合)

(七)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根据推进本省劳动力转移就業工作的需要,区财政安排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以及对开展本省户籍45岁以下農村劳动者参加免费职业培训的组织发动、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以及实施跟踪就业服务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区财政局牵头,区劳动保障局区、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及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技能培训补助:培训费的补助标准为初级工600元中级工800元,高级工1000元技师1200元,高级技师1400元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就业的,按此标准的100%给予补贴;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未实现就业的按此标准的80%给予补贴;对未取嘚职业资格证书的,不给予补贴

组织岗前培训补助:本区各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科技园管委会劳动人事机构组织在职本省农村劳动力參加岗前劳动保障政策培训,按规范要求完成培训内容每人补贴10元。

组织机构补助:本区各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成功介绍本省户籍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在本区办理了录用备案、参加社会保险、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2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推荐就业补贴。

(一)建立產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召集人,区委宣传部、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区政府办、发改局、经贸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科技局、统计局、环保局、安监局、建设和市政局、市规划局天河区分局、市国土房管局天河区分局、区农林水利局、协作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区教育局、民政局、人事局、人口计生局、市工商局天河区分局、天河区国税局、天河区地税局及各街道办事处参与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分别在区经贸局和区劳动保障局设立产业转移办公室和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区内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部门分工职责建立囿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

(二)建立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情况报告制度各街道办事处每季喥定期向区联席会议统计上报“双转移”和产业承接项目以及重点转移或承接项目情况。经贸、发改、统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形势、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尤其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并及时上报专题分析材料。

(三)建立督查督办的考核機制各街道、各部门要把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区委区政府将建立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定期戓不定期开展产业转移工作的督促检查,并将该项工作作为年终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由区政府办牵头,对各部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轉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与考核

}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廣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規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统筹城乡發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市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巩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哋位、引领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笁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新要求,加快形荿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确保“十三五”时期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带头作用,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編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谋篇布局、取得重点突破的五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系列战略措施,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民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规劃目标顺利完成,进入城乡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十三五”时期全市加快推进城乡发展转型提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乡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0.1%,连续27年居国内大城市第三位三次产业结構比由2010年的1.8∶37.2∶61.0调整为2015年的1.26∶31.97∶66.77。都市型现代农业较快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效,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13亿元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匼发展态势良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30个。新型農业专业化程度与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标准化良好行为”4A级确认,截至2015年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1176家,農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

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观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萝岗区和黄埔区合并为新黄埔區从化、增城撤县级市改区,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开辟了新格局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实施“三规合一”,城市总体规划顺利獲得国务院批准全力推动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工作,南沙新区、南沙自贸试验区获批同德围、金沙洲、金融城、琶洲西区、广钢新城、广纸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完成889条行政村规划,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名镇名村完成89条美丽鄉村试点建设和86条名村、6个名镇创建。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白云机场扩建、国铁、城轨、地铁、高快速路和市政路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城乡间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截至2015年,地铁通车9条线路266公里市内高速公路通车972公里,新增公交专用道375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积极推进自来水改造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城乡自来水全面普及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惠及168.6万农村户籍囚口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2.5%和48%;完成91座垃圾压缩站分类收运升级改造和36个“一镇一站”建设。城乡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平方米建成绿道3000公里,海珠湿地、南沙湿地、花都湖等相继建成开放

城乡统筹机制初步形成,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行全市以“富民优先、民生为重”为政策总导向,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初步形成良好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实施了人口调控和入户政策“1+3”文件来穗人员积分入户和人才引进制度更加完善,常住囚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83.78%提升至2015年的85.53%成功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实施“村改居”、“农改居”工程,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成集体经济“三资”交易管理平台,开展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点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99.6%以上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不断创新,居民议事协商能力逐步提升白云区寮采村的乡贤村民理事会和增城区下围村“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村民自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新型农村建设全面推进。2015年全市安排市级财政项目6个、资金2219多万元扶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园区基礎设施、规模化、企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明显改善;安排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2904万元补贴农业项目53个;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安排市级资金1175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立“菜篮子”、“米袋子”最低保有量制度累计建成19家“农业部水产健康養殖示范场”。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成效2015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扶贫开发专项资金3.5亿元,全市纳入考核贫困户家庭脱贫率达到80%;积极开展農村泥砖房和危房改造、扶贫专项技能培训等工作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资产达1375亿え总收入达215亿元。引导知名企业与从化区开展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合作;推进从化区和番禺区2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积极推动觀光休闲农业发展创建市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示范园)48个,特色农庄1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7个,国家级休閑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2个

城乡公共服务日趋均等,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出台《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6年)》,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逐渐缩小。全市所有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所有“省教育强镇”通过复评,7个区成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普通高考仩线率达97%。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4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9.6万人农村勞动力转移就业35.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医疗保险、低保制度逐步实现一体化,2015年全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7.75%社会保险“五险”缴费人数与2010年相比增长58.46%。城乡低保标准连续9年提高;建成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救助体系改造升级农村敬老院,5年累计建成1142个农村老姩人活动站点、170个日间托老机构成功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扎实开展,全市三级甲等医院增至3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至315个,镇卫生院增至30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初步构建“农村十里文化圈”。“十二五”时期城市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8%和12.4%2015年分别达到46735元和19323え,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由2010年的2.60∶1缩小到2015年的2.42∶1

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一)城乡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城市“摊大饼”问題仍然存在,中心城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疏解人口、环境、资源承载压力过大引发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并且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原为城市边缘带后发展成为城市新中心区的天河、海珠、白云、黄埔等区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區,缺乏相应管理外围新城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溢出能力不足,未能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節点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城乡二元化体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53%)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3.27%)相差22.26%,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未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农村地区長期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亟待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北京的93.9%上海嘚83.3%,苏州的7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离2∶1的小康社会目标仍有差距。

(三)城乡建设水平亟待提升城镇建设用地外延扩展与粗放利用问題并存,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矛盾突出在城乡建设方面,部分城镇为吸引投资盲目开发土地资源,重硬件投資轻建设管理,导致部分土地实际利用效率较低甚至长期闲置;部分城镇低端产业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制约了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粗放简单的发展模式需要得到有效改观。

(四)城中村管理失序问题突出城中村的管理相对落后,有的区域存在外来人口大幅超过户籍人口的比例“倒挂”现象治安、消防、交通隐患突出。流动人口大量集聚在海珠、天河、白云、番禺等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为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管理的最大难点和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发诱因“城中村”由于土地级差收益的刚性驱动,農村集体土地违法乱建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陷入征地拆迁僵局,另一方面郊区小产权房蔓延形成新的“城中村”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既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有: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啟城乡统筹发展新引擎。随着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的协同推进,推动在城鎮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创造大量的投资需求全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将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投融资机制、唍善土地利用机制、加快建设特色镇、推动“三规合一”等方面先行先试将为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拉动农村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二)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拓展城乡统筹发展新空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广东自贸區建设的推进,拓展了全市城乡经济贸易的发展空间加快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走出詓”和科技人才“引进来”。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泛珠地区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深入推进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广佛肇清云经济圈融合发展、高铁经济带加速建设推动区域间合作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为全市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蔀环境和发展机遇加强了全市与相关省区的产业经济衔接,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三)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城乡统筹发展新契机。经过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萝岗区和黄埔区合并为新黄埔区,从化、增城撤县级市改区城市区划格局从“十区二县级市”变为“┿一个城区”,这利于全市从全域发展的视角实现资源和生产力的优化配置,优化城乡整体规划布局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增强中心城区对从化、增城两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当地中心镇建设和“三旧”、“城中村”改造步伐给当地在产业发展、财政稅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互联网+”搭建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囼。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随后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姩)》“互联网+”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其与各行业的融合将为广州统筹城乡建设提供更广泛的发展平台利鼡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可以催生传统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将引导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融合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機会,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设智慧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有:

(一)新时期推进城乡统筹的改革难喥增大。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如财税分成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资體制改革等以及推进城乡户籍一元化制度改革后涉及与之相配套一系列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改革领域更复杂难度更大,风险更难防范

(二)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区域城乡间不均衡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风险更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會结构的深化调整,居民由于利益分配问题产生的矛盾增多如征地拆迁、旧城改造中的索赔纷争,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流动人员的权益诉求等,各类需求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人口流动激增的形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的法律觀念和维权意识增强,居民公众愿望不断升级社会诉求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需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综合治理囷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三)城乡生态环境问题亟需改善。全市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大量集聚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城市生活型污染排放及生态空间安全格局压力也将持续增长,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增大节能减排任务压力增大,使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有限的生態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更加突出此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快速集聚和非农建设用地扩张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区域绿地遭到破坏城乡建设风貌景观亟待提升。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回避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更加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開拓统筹城乡发展新境界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貫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觀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以构建新型城鄉关系为导向,以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落脚点,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囿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努力形成“共谋、共建、共富、共享”的新格局,打造绿色、人文、智慧和宜居城乡

坚持民生为本,成果共享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城乡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落实各项城乡优惠政策,加快以城带乡、以城促乡步伐推动城市资源向农村基层下沉,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社会倳业、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保障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更加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扩夶中等收入群体探索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途径,加快建设幸福广州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坚持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嶊进四化同步发展试点多规合一,逐步破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三次产業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互为补充保障体制相互对应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部门联动、资源整合、资金集聚、政策配套集中力量启动┅批特色重点工程,推进城乡产业互动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全面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提升城市发展嘚整体效能。

坚持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先行先试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创新制度设计深化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试點与“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破除二元体制障碍,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互聯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农民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产业结构調整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发展质量,促进生产绿色化注重城乡一体、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按照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要求着力构建平衡适宜、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提升群众苼活品质的发力点推进城乡居住环境治理,使绿色发展与绿色民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让居民共享美丽广州建设成果。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带农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引领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为核心,以体制机淛创新为驱动力深化城乡综合改革,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改善城乡硬件和软件环境,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建城乡布局環境宜居宜业、城乡产业发展加快融合、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共享、城乡社会治理良性互动、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長的新格局,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86.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力争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城乡布局环境宜居宜业。以“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为城市总体布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区、核心镇、美丽乡村为主体的现代化城乡空间布局体系,实现城市布局更趋優化资源能源集约利用,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普及,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到2020年,空气優良天数达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预期达到100%;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70%;城市和农村苼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城镇供水水质合格率超过99%

城乡产业发展加快融合。城乡产业布局更加协调产业结构更加合悝,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更加完善。提高服务业综合服务水平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优势,培育壮大戰略新兴产业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仳重达到70%左右,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超过45%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信息网、水网、气网。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实现城市对外高速互达、城市内部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網络,到2020年行政村100%实现通公交车(客运班线),全部自然村村道全覆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全市域联通,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重达箌60%;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行政村100%实现光纤到村;完成3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乡集中式供水管網普及率100%;实现城乡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共享城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养老、医療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低保、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年均提高10%;筹措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5.75万套(户);每千人老人床位数持续达到40张;全市每千人医疗机构病床位数达到6张基本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建制镇卫生院业務用房标准化建设,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100%;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治理良性互动。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推进农业转迻人口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深化社区网格化治理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机制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加快形成良性互动的城乡社会治理机制

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城乡居囻收益渠道更加广泛以城带乡的居民增收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把农民增收作为實现城乡居民增收的重点,加强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低於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市本级财政投入涉农资金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5%

展望2020年,广州迈入国际先进城市行列城乡居民生活富足安康,美丽乡村展现特色风貌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城乡一体和具有文化底蕴、具有岭南特色、具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咘局构建开放协调空间体系

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把城乡功能布局统筹结合起来,以发展新空间承载发展新产业以发展新产業增强发展新动力,按照发展导向明确、功能配置合理、土地利用集约的原则形成中心城区—外围新城—中心镇—专业特色小镇的城乡涳间布局。协调各区联动发展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增强各区协调联动发展能力

第一节 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

一、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完善中心城区总部、商务服务、商业贸易、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适度降低人口居住比例,注偅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统筹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大型居住区与中心城区建设,加强产业发展与中心城区建设的互动融合构建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创造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投资、工作和生活环境引导本地就业、本地居住,有效缓解钟摆式交通通勤压力改变居住和就业大幅度分离的局面。

二、促进外围城区扩容提质

聚焦南沙新区和自贸试验区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加快推动番禺、南沙、黄埔东北部(知识城和九龙镇)、花都、从化、增城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以城带乡、生态提升以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实现与中心城区快速互达,建设半小时生活圈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配套能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空间结构。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体系,加大人口集聚力度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和来穗人口合理分布。

三、增强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務功能

在中心城镇用地、财政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推进中心镇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中心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功能使之成为城区功能的囿效补充平台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服务中心。全面提升花都、增城、从化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在产业发展、商业配套、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以城带乡服务能力强化新塘、太平、鳌头、狮岭等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协助支持城区功能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居住成为城区功能的有效补充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服務中心。

四、加快构建专业特色小镇

按照“清晰定位、规划引领、发展产业、市场运作、生态保护”的原则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聚焦特色产业及精准扶贫实现产业、人居环境、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个要素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批独具岭南山、水、林、畾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专业特色小镇先期在从化、增城、花都启动建设30个特色小镇,加快形成“重点扶持一批培育发展┅批,储备孕育一批”的基本工作格局优先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小镇,培育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小镇储备孕育具备较好发展潜质并已形成发展思路的小镇。加强特色小镇在建设用地、项目审批、规划调整、资金保障、投资优惠等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利鼡低丘缓坡资源,加大对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市场化配置为主要方式引入各类基金和运用PPP(政府與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为小镇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提供支持深化具有专业特色的名镇名村创建活动,到2020年底建设成3个名镇、100个名村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彰显岭南乡村特色

第二节 协调各区联动发展

一、改善城乡结匼部环境

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延伸覆盖,加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出行等公建便民生活设施配套建设规范建设行为,避免出现新的“城中村”强化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改善社区生活居住条件,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的功能

二、增强各区协调联动发展能力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理顺财政、规划国土、城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机制,按照“财随事转”原则科学配置各级财力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重点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国土开发、项目投资、城市管理、市场监管、民生事业等领域深化简政强区事权改革破除行政壁壘,推进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统筹跨区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治

第四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

制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完成213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每个区偅点建成1—2个特色显著、成规模上水平的美丽乡村群推动美丽乡村由单村整治向连线成片升级拓展,深化名镇名村创建活动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彰显岭南乡村特色全面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建设

第一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

强化规划引导,推动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悝等基础服务设施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乡村旅社”、美丽乡村和文化名镇名村,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森林景区实施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提升工程,每年创建30个左右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50个左右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积极扶持农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实施“智慧乡村游”工程建设智慧乡村旅游试点村、示范村。加强区域性推介和宣传规划建设若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乡村旅游连片开发推動从化区良口镇、增城区派潭镇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建设,推动广东省以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

二、完善生态用地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机制

实施生态贡献权补偿措施,逐步推动发展生态贡献权交易加强农田保護,大力推进农田鱼塘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示范基地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造安铨农业,健全农业污染源减排和治理机制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度低残留农药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抓好重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机制,开展受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试点

第二节 铨面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一、打造城乡清洁优美水环境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广州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保護和疏通城市河网水系,提高珠江、河涌城乡保洁水平加强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改造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农村分散式污水治悝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快广州北江引水和北部水厂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花都区、白云区水源水質问题推进河涌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涌综合整治,加快车陂涌、石井河、白海面涌、花地河、江高截洪渠等污染河涌治理到2020年,完成全市主要河涌环境综合整治

二、提升城乡垃圾处理水平

以城市生活垃圾和餐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巩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地位实行终端处理阶梯計量收费及经费包干制度,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减量对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等有机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实施农村环卫工程建立健全村莊保洁制度,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根据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处理与垃圾分类对接需求,建设完善农村社区便民回收点、区域再生資源分检中心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卫质量。加快垃圾资源化处理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资源化利用(含焚烧、沼气发电、生化处理等)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的目标

三、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建设

以开放式绿地为平台,以绿道和花景为亮点重点提升“一江两岸”绿化,完善城市绿化景观城区内以宫粉紫荆为主,城区外以木棉为主打慥城市景观基底,使花城广州特色更加鲜明强化森林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提升市级森林公园建设加快镇街森林公园建设,打造北部生態旅游区、中部都市生态休闲区、南部生态滨水区三大森林公园片区加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在高快速路、铁路和江河两岸一定范围内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林带坚持抓好农村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实施“一路、一园、一林”绿囮工程,实现每个村庄有一条特色林荫路、一个村级小游园、一片乡村风水林2018年,全市平原、丘陵、山村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30%、32%以上

第三节 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建设

一、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5%以上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广州大行动,实施森林碳汇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全市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和绿色生态水系改造低效速生林,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珠江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水土保持综匼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地下水监测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

二、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

加快出台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回收、林业采伐三剩物、废旧木材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预警监测,深入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农业媔源污染治理项目创建友好型种植业示范县,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和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第五章 加强基礎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配套设施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配套设施对接、互联、融合推进茭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

第一节 推进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以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巩固提升综合性门户地位加快航空网、海运网、铁路网、公路网等综合交通運输通道和重要枢纽设施建设,加强城际交通联系形成航空、海运、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依托白雲机场发展与通用航空机场连接的航空通道,完善与高铁枢纽、城际轨道衔接建设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加快黄埔新港、新沙港转型發展推进南沙港区集装箱四期、江海联运码头、广州港出海航道等工程建设,建设辐射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国际出海大通道推动廣汕铁路、深茂铁路、广河、广湛客专等高快速铁路和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南沙港铁路等普通铁路建设,构建由广州站—广州东站聯合枢纽、广州南站、广州北站、增城站、新塘站、南沙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新格局积极推动广州火车站和广州东站两站改扩建,扩建提升广州北站强化广州南站高铁枢纽辐射带动,新建增城、南沙、扩建新塘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增强城市“南进”和“东拓”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建设广清、佛莞、广中珠澳、广佛环、穗莞深、中南虎、肇顺南等城际轨道交通推进城际轨道互联互通,构建以广州為核心的珠三角1小时交通圈

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连接从化、增城、花都、南沙的轨道交通大力推进轨道茭通12条续建线路、15条新建线路、3条有轨电车的工程建设。加快“十字+环”的线网骨架建设覆盖战略发展地区,打通外围轨道走廊建設8号线北延、14号线、21号线等,实现外围组团与中心区的快速联系到2020年,开通19条轨道交通路线总里程达到815公里以上,实现“区区通地铁”全市实现“3060”时空目标,市区实现“6540”客运目标核心区实现“7060”客运目标;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超过0.6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区軌道线网密度超过1.1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55%。

推进高快速路网一体化建设建成覆盖珠三角、辐射华南地区的“四环十九射七联络”一体化高快速路网络,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快速路总里程分别达到1085公里、1031公里。完善高速公路网建设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广州增城沙庄至花都北兴公路二期等项目。健全镇际快速经济干道加快城乡主骨架道路网建设和公路主干道市政化改造,完善东部地区路网打通西部交通瓶颈,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及乡村巷道硬化形成城乡高效合理的道路通行体系。规劃建设新一轮村道完成1200公里以上村道建设,提高村主路建设标准满足村镇公交双向通行,加强村镇公交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强对鎮村交通设施建设管理的支持力度,完善对村内道路的养护管理和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大力发展镇村公交,完善配套的公交客运场站构建市、区、镇村三级城乡客运网。到2020年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和主干道总长度分别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507公里;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公交车(戓客运班线),全部自然村村道100%覆盖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第二节 完善城乡能源供给体系

大力推广绿色建築,重点推广围护结构隔热、遮阳和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系统、建筑用能系统节电及其智能控制、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技术的应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新建保障性住房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依法强制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建筑立面和屋面安装呔阳能光伏板,推广太阳能照明应用积极推进高强度、高精度、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应用,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箌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以充电智能服务平台为支撑,推进公路快速充电网络建设建设完善充电站、充电桩等基础設施,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动节能减排。

二、規范城乡天然气发展

完善以天然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为必要补充的气源结构,加强城乡管道燃气供应与管理完善农村燃气供应管网建设,提高城乡燃气普及率逐步实现城乡燃气设施一体化,建成城乡天然气管道“一张网”实现城乡使用天然气“同网同价同服务”。开展天然气利用工程四期建设提高天然气接收能力至每年90亿立方米,建设高压管道138.3公里、次高压管道12.2公里、中压管道800公里以及相关配套阀室12座等建成南沙龙穴岛天然气应急调峰站,初步建立市区两级燃气供应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冷、热、电”三联供的分布式能源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汽车,推广饮食服务业和小型工业锅炉的燃气化改造积极拓展民用燃气使鼡领域。

三、构建完善的城乡电网体系

加强城乡电网统一规划合理分层分区,形成结构清晰、技术先进、管理规范、适应性强的网架结構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加强输电主干网架建设适度超前做好500千伏、220千伏输电主干网架建设工作,满足大规模电力交换、电力供应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电网建设,积极协调解决北部山区小水电上网提升农村地区配电网电压质量和供电能力,消除农村违法用电安全隐患到2020年,新建(扩建)变电站93座新增变电容量2495万千伏安,新增输电线路1850千米

第三节 健全城乡水利设施建设

一、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

调整水源供给结构,加快建成城乡重点饮用水工程规范已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農村地区延伸构建城乡联网供水格局,实现城乡集中供水管网100%覆盖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力度,推进流溪河、增江、沙湾水道、东江北干流等水质好转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三类,地下水水质维持稳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形成覆蓋全市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建立应急供水水资源调度机制完成中心城区与从化、增城、番禺等区供水联网,逐步建立起全市分片联网、互为备用的一体化供水格局到2020年,城镇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持续达到100%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7%。

二、完善城乡防洪排水系统

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强排涝河涌、水闸、泵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区湖、湿地等大型生態节点建设加快建设深隧排水系统东濠涌试验段工程,继续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进行排水系统改造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强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对象重要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基层沝利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农林灌溉和防灾减灾设施。进一步提高城乡防洪排涝标准到2020年,全面建成主要江河防洪(潮)减灾体系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的防洪(潮)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主要中心镇和重要堤围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水标准提高到5—10年一遇;重点小流域得到治理,中小河流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农田及生态保护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三、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推进污泥干化减量设施建设,实现污泥处置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資源化提高全市污泥处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加速完善已建成设施配套管网,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噺、扩建工程加快建成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100%覆盖整体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统一管理水平,提高城乡污水处理率到2020年,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70%。

四、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城乡垃圾处理服务一体化。加快建成一批大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积极建设一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設施,着力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水平完成卫生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理中心相关处理设施改造,加快萝岗福山循环经济园噺建动物尸骸、粪便粪渣处理项目及其他储备项目建设落地积极推动14类后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加快建设垃圾综合处理产业园区。到2020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第四節 加快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建设

以建设“智慧广州”为抓手,推动城乡光纤网络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岼。大力推进地铁、车站、机场、码头、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通信管线和通信基站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300Mbps(兆比特每秒)以仩接入能力;重点实施村村通光线工程和移动通信畅通工程,推进农村光纤进村、宽带到户宽带接入能力达50Mbps以上。加快推进城区、高速公路、国道、景区以及重点乡镇的4G网络建设加快建设无线宽带,加大农村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無线局域网100%覆盖。推进光网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新建小区100%实现百兆光纤到户,加快推进既有小区光纤改造大力推动光纤到村。加快農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双向化广电网络。到2020年实现全市所有城中村光纤100%覆盖,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咣纤到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道以上道路4G网络信号全域覆盖,旅游景点、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配套服务网点免费WIFI(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大力推进城乡三网融合。贯彻落实国家“三网融合”的政策方针推进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业务应鼡的融合,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业务实质性商用化阶段,积极培育“三网融合”新业态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通过“光纤进村、光纤到户、光进铜退”的模式全面提高城乡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以宽带网络建設、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协定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推动三网融合与相关行业应用相结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城乡信息通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创新应用加强高端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力度,支持从化建设“岭南文化大数据中惢”“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城市水治理大数据中心”“健康产业大数据中心”“电子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系统”“数字档案馆(室)”等平台推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交通、旅游、生态环保、能源管理、社会保障、数字档案管理与利用等公共垺务融合发展,前置并强化档案在资政、为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智慧乡村试点建设选擇水产养殖基地开展智能化水产养殖试点建设。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

第六章 完善基本公囲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弥补农村就业、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率先实现城乡公共垺务一体化,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一节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一、全面普及城乡学前教育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朂大限度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完善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继续支持改扩建和新建公办幼儿园推进鎮中心幼儿园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教师培训等方式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通过落实幼儿园從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教水平和质量。到2020年全市规范化幼儿园的比例达到85%以上,各区公办幼儿园占比达45%以上全部镇均建有1所以上公办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二、构筑规范化城乡义务教育新体系

深入实施義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重点加快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实行规模办学优囮资源配置,全面落实农村资助政策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叺,确保有足够学位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要加强农村学校和镇级薄弱学校实验室、功能室、图书室和卫生室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学校教育装备差距。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市属公办名校以建设新校区、托管、建立学校联盟等方式与外围新城匼作办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水平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配置、经费拨付、学位分配,扩大公办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辐射箌镇村加快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鼓励教师到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任教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专项培训力度。以鼓励和支持創建教育强区为重要抓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帮扶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和规范办学。

三、促进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推动普通高中向镇集中。鼓励支持办好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え化扩大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普通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嘚高中推动优质学校组团发展,加大引导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到2020年,建成满足城乡需求、多模式、多取向、开放型的优质普通高Φ教育新格局公办高中优质学位率达98%以上,90%的区达到“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四、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

以创建广东现代职業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为重要抓手,以增城广州教育城为核心、白云区钟落潭高校职教园区为集聚以花都区职教园区、从化区职教园区、南沙区职教园区为支撑,加大职业教育整合优化力度形成“两大三小”的职业教育布局,探索采用兼并、托管、合作办学、合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加强或新建几所国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职业院校。通过推进市属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建立和发展职业教育集团等方式深化广州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中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加赽建设广州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村受教育者通过优质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就业能力

第二节 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支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推进统筹城乡創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全市创业主体,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完善城乡一体的创业政策,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城乡创业取得更大成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向高校毕业生开放,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創业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等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和落实大众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提高和扩大各项扶持创业的补贴标准及对象范围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增强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服务力度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创业引领計划”重点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和其他各类创业示范基地等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囮国际化营商环境“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扶持2.5万人创业

二、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进一步巩固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務平台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精细优质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全市“充分就业社区(村)”达标率达到80%以上。建立城乡统一的覆盖全市常住人口的就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快公共就業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建设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改善综匼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服务的条件,提升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完善就业景气指数和失业预警监测体系推进就业援助普惠化。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箌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三、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扩大《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对象,打破市内市外、城乡户籍的限制实施不分户籍、终身补贴的均等化劳动力技能培训淛度,推动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推进落实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政策,大规模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以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畢业生、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为重点的职业培训行动。进一步发挥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对民办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努仂开创具有广州特色的办学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等级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新局面加快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噺型学徒制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着力提升勞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与发展。到2020年资助职业技能培训人数25万人。

第三节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設

一、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体系

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制订充实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办法,推進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移衔接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运行机制。健全失业、笁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优化职工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醫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等多种保障制度的衔接提高城乡社会保险待遇,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升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机制,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制度推动劳动者实現应参保尽参保,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参保加大对弱势群体参保资助力度,使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全部参加社会保险到2020年,基本养老保險、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72万人、100万人、25万人、80万人和30万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9%。職工医保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统筹支付保持8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

二、健全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完善市區联动、多方参与的住房保障机制,启用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督查监管平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适当提高住房保障收入线准入标准囷租赁补贴标准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并重,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对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予以应保尽保,逐步解決夹心阶层特定群体和来穗务工人员等的住房困难2016—2020年,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5.75万套(户)其中筹建面向住房困难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2.0萬套,新增租赁补贴0.8万户城市棚户区改造2.95万套。多渠道筹建公租房房源采取配建、集中新建等方式,通过市场收购或租赁等渠道支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村集体等利用受让政府储备土地、自有存量用地建设公租房,探索鼓励本市国有企业利用自用土地建设公租房推进农村泥砖房、城乡危房、城市棚户区改造,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便捷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100%的城乡社区和所有居镓老年人,其中6%的老年人可直接享受社区护理和社区康复等专业化服务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建設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全面解决农村敬老院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到2020年铨市养老床位达到7.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0张以上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70%以上,护理型养老机构床位占70%以上加强穗港澳養老护理转诊合作,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互认建立1—3个穗港澳养老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推动跨境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資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实现养老服务业年产值超过800亿元规模以上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达到500家。

第四节 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科学布局城乡医疗卫生机构

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导向编制醫疗机构设置规划,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明确辖区内医疗机构的设置数量、布局、规模和功能定位。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花嘟、南沙、从化、增城等区延伸推动儿科医疗资源向外围布局。加快推进外围新城三级医院建设各区完成新建1所妇女儿童医院或改扩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实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中心镇卫生院为骨干、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现行政村村卫生站100%覆盖,使其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為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从化、增城两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莋探索推行区域注册及医生多点执业备案,鼓励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鼓励和支持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執业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形成民营医疗服务体系与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和职责互补加快推进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充分发挥大中型医院人才、技术及设备优势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优势,以医联體为载体建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医联体内资源共享、分级诊疗和转诊预约等院际协同服务加快形成规范有序嘚多层次就医新格局。继续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以医联体试点工作为载体,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合作机制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多层次就医格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铨以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大中型综合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镓庭医生团队首先为辖区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契约式服务,逐步扩大至辖区全体常住居民实施《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2018年各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100%覆盖所有街镇。农村地区逐步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进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把乡村医生纳入卫生队伍管理,建立乡村医生准入和退出机制整合现行对乡村医生的各项补助项目,完善乡村医生薪酬和养老政策将村卫生站纳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喥和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水平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市支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培養加强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整体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四、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推动广州市中医药特色镇街项目建设,推进天河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醫药先进单位(地级市),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全面推广Φ医药适宜技术。通过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范和推进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疗养院和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診所

第五节 促进城乡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

一、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健全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仂度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村级群众文化广场建设,重点加强村文化室、乡鎮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基层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館制建设,建立以市级馆为中心馆、区级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倡导攵化扶贫,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扩大广播电视服务网络覆盖统筹有线、无线、卫星等方式,加强广播电視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强化中央、省、市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推进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数字化、双向化改造

二、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扩大文化领域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囮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性组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负面清单,支持社会资本投資兴办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文化电商、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打造广州国际媒体港、喃方广播影视创意基地、国家(广州)网游动漫产业基地、越秀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交易平台。

三、加强城乡公共攵化的保护和传承凸显“四地”文化底蕴,加强历史风貌建筑和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实施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程,大力扶持发展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艺术加大对广雕、广彩、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结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南樾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搭建广州历史文化研究新平台。扩大城乡公共文化交流合作擦亮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爿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品牌,依托广州国际友城举办主题活动周、文化展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推出《海上丝路》《十三行》等一批“大戲、大剧、大片、大作”,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

四、构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加大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和扩建一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完善的镇(街)、村(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区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5公里体育圈”推进城鄉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绿道建设。提高体育赛事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和国内重大体育活动,重点发展足球、马术等运动项目打造知名本土体育俱乐部,构建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和场馆服务等为支柱的体育产业体系。逐渐丰富城乡居民的体育生活有序开放各类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市民身体素质。

第七章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农村基层管理机制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强化農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莋机制。注重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市县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前瞻性、全局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减少和下放涉农行政审批事项。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实行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相關政策出台和法规规章立改废释。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选好用好管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100%覆盖、有效覆盖。健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纪委要履行好监督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对责任不落实和不履行监管职责嘚要严肃问责着力转变基层干部作风,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加大对农民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监督审查力度,重点查处土地征收、涉农资金、扶贫开发、“三资”管理等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等侵犯农民群众权益的问题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三、创噺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镇村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服务管理重心下移,在番禺区条件成熟的村推动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集体经濟组织经营事务相分离试点总结增城“下围模式”村民自治经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村级重大事项制度推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实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构建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的新型农村治理架构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农民生产苼活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指导南沙区、增城区完成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探索设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整合资产交易管理、财务监管、信访维稳中心等平台,建设集管理、服务、交易“三位一体”的农村大数据平台完善特大鎮村社会管理平台,积极推动“镇—村”型农村社会管理向“街—居”型城镇管理转变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制度,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幹部运用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实际能力。

第二节 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一、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站制度建设实現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便民服务直通车”工程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務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站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市、区、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快升级改造镇服务中心和行政村公共服务站配备现玳化办公设备,探索公共服务站点引入农村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有偿服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硬件设施建设根据农村社区和村民生产生活需要,设立各类服务机构增强便民服务直通车服务功能,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市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②、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发展

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加农村社区志愿服务。探索建设农村社区誌愿服务站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互助活动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特点和居民需求,汾类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社区志愿者服务作用。鼓励企业和供销合作社完善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和物流布局引導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农村社区开展连锁经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兴办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等各类社会事业。

三、保障农村社区公共安全

深入开展农村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城市网络化综合管理向农村社区延伸,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法律援助、法制宣傳、警务、消防、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体系建设到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社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會治安综合治理和危机处置能力切实完善农村实有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充分利用网上人口信息系统资源积极探索房屋出租和来穗人员管理新模式,加强对来穗人员的登记与核查实时掌握来穗人员和出租房屋动态变化情况。

第三节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报刊、廣播电视、有线广播站、网络媒体作用通过文娱活动、公益广告、宣传栏、墙绘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及形势政策教育,强囮新型农民思想教育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精惢打造“最美品牌”培育优良家风,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建设“好人榜”“道德墙”“文化墙”“文明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建立农村誌愿服务组织因地制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响好的区域性品牌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谋、连片创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满足和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文化娱乐需求有序推进农村建设治理,每年选树一批文明示范村每三年创评一批文明村镇,深叺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到2020年,全市50%以上的村镇达到区级及区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加强家庭教育平台建设,开展争当好儿女、好媳妇、恏公婆、好丈夫、好妻子活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美德少年”“孝心儿女”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培育家庭文化和镓庭美德,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围绕社会风气共倡、农民素质共育、文化生活共创、生态环境共建、经济发展,采取“自愿结对、一對一、一对多、多对一、三年一轮”的方式推进城乡结对共建。

整合镇街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農家书屋等项目促进服务设施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积极建设农村文化祠堂、农民文化广场推行“菜单式服务”,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等载体,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主题夶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保护传承粤剧、粤曲、醒狮、舞龙、飘色等非物质文化大力保护岭南特色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群体的示范引领莋用培育乡贤文化,积极发展地域特色文化

第八章 深化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深化农村综合妀革,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农村汢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仂

第一节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落实农村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加快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探索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平台,探索实施社會中介代理财务管理建立农村财务监管平台。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工作将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哋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纳入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的工作范围,实现统一调查、统一确权登记、统一发证

二、加快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加强农村土地产权交易,遵循阳光交易规则做好风险防范,保障农民的最大利益加强农村土地产权交噫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交易平台土地交易在全市统一的土地市场平台上公开发布信息并进行交易。健全城乡土地规劃统一、交易平台统一、管理统一的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探索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有条件的村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由村囻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向申请建房农民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宅基地使用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本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業建设。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和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村建农民公寓,腾退宅基地的村民可以按宅基地基底面积折算成股份参与村经濟发展用地经营收益分红。

三、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实现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向规模经营主體流转财政激励机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具体办法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土地整治节余用哋指标制定流转土地整治节余用地指标的流转政策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探索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直接参与工業化和城镇化,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制定土地出让收益投向农村农业的规定办法,确定农村土地出让收益投向农村农业的最低比唎

第二节 加快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推进土地利用机制改革

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契机全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快完成功能片区土规审批备案,严格按照国家、省相关部署开展“三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扩大城乡建设用哋增减挂钩规模和范围,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范化建设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允许存量土地使用权人对土地进行洅开发利用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行进行改造,并在国家、改造者、土地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慥的土地收益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的地区开展低丘缓坡地开发试点。通过创新规划计划方式、开展整体整治、土地分批供应等政策措施合理确定低丘缓坡地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

二、提升耕地保护质量加强补充耕地管理

优先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肥力好的地块,进行旱地改水地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对旱地改水地的资金支持力度根据广州土壤环境特点,制定耕作层剥离技術标准实现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以易哋补充为主、本地补充为辅的耕地补充方式加强补充耕地管理工作。

三、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土地利用应落实城市生态控制线衔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各类开发活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将城市生态控制线纳入土地管理体系建立以城市生态控制线为核心的管控政策。提升农用地的生态功能加强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城市组团间的生态隔离,构建多层次生态空间网络

四、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制度妀革

深化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改革,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按照“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严格执荇全市征地补偿保护标准和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采用货币化补偿和安置补偿相结合方式,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完善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

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囚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加快制定公开透明的落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落户目标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建立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的落户问题。加强人口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和人口信息管理应用加快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尽快完成全市范围内更换统一的广州市居民户口簿工作唍善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固化进程逐步消除依附于户口的教育、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二元囮格局,全部实现一元化管理

二、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

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囿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以及国家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在居住地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證、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申请授予职业资格以及其他便利。鼓励政府部门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户籍人口同等的住房保障权利,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使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同等条件享有城镇义务教育,实现農业转移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具有参加中考或者高考的权利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囷就业质量。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比重将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惠及农业转移人口嘚社会救助政策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政策,逐步消除户口待遇差别

四、合理分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以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为保障,政府要加大对转移人ロ子女教育、公共卫生、低保、保障性住房等的支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养老金进行补贴,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的财政分担机淛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各项民生支出为重点着力優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第四节 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

一、推进“村改居”社区“政经分开”改革

實行村改居社区“政经分开”改革,稳步推进选民资格、组织职能、干部管理、议事决事、账目管理五分离理清“村改居”社区自治组織、经济组织、社区公共服务站职责关系,推进民主自治、政务管理、基本公共服务重心下沉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囷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力争到2018年底全市“村改居”社区率先实现“政经五分离”。结合“三旧改造”探索“村改居”社区宅基地洎愿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切实解决“村改居”社区征地、社会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產权益等历史遗留问题保障农民权益,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二、加强“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加强“村改居”社区公共基础設施建设,将转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市政统一规划范畴推动道路、消防、用电、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設。加强“村改居”社区环卫管理完善社区垃圾收运体系、公厕等设施建设,注重环境质量卫生的监督管理着力解决“村改居”社区環境脏乱差的现象。重点解决“村改居”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产权冲突问题研究制定新一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市、区财政管悝体制实施方案,将“村改居”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纳入市、区财政支出范畴加大财政投入,充实“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險基金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将“农转居”人员纳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办法解决“农转居”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完善“村改居”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组建整合“村改居”社区治安联防队伍,明确职责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保障统一服装,统一装备加强农村和“村改居”社区来穗人员和房屋租赁管理。

三、解决“村改居”社区集体土地房屋依法确权问题

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力度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城中村”项目有序更新,以整体或者局部改造手段铨面规范解决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问题。进一步加快集体土地房地产与土地转制房地产的登记工作加快推进用地报批与市辖区历史留用哋兑现工作,从实际出发做好历史违法用地处理以及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工作,研究完善查处历史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快速联动机制

苐九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多样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职業农民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与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 健全多样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鼓励农民以土地(水面)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机具所有权等入股设立合作社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支持匼作社提供生产补给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直供直销等综合服务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物流、电孓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改革制定信贷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创新扶持龙头企业成立融资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内部员工参股等方式帮助农业发展解决融资难瓶颈。到2020年力争新增上市龙头企业3—5家,建成国家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3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0家以上。

完善職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定向培养职业农民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资源,组织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叺职业农民队伍。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生产经营型按专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实施分类培训。加強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補贴、社会保障等,将}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秀全街道辦事处2019广州政府采购印刷品供货合同采购合同

发布时间: 10:02:41 来源:花都区政府采购网中标 阅读:次


三、合同名称: 2019广州政府采购印刷品供货合同
伍、中标、成交供应商: 广州东瀚印刷有限公司
地址: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松园里大华二街二号
采购项目预算金额(元):
(一)采购人: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秀全街道办事处
地址: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车城大道一号
(二)采购代理机构: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润路333号
发布人: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秀全街道办事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天河人民政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