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招聘和城市和农村招聘有什么不同

1.居民户口即城镇户口也叫非农業户口从事非农业生产没有田地分配.而农村户口即是农业户口,包括渔民牧民等从事农渔牧业生产,有田地分配。

2.劳动与就业方面的差别城市和农村户口相比农村户口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城市和农村有一个劳动再就业的政策,政府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就业方面同城市和农村在僦业方面的投入相比会少很多

5.城市和农村户口有最低生活保障。

6.事故赔偿不一样城市和农村户口按照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来赔偿,农村户口则按农村人均收入赔偿

第一农业户口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宅基地和土地,若赶上拆迁的话会有高额补偿款。

第二有些地方农村戶口的人,凡男的45岁以上、女的40岁以上都买了养老保险,保费政府出1/3村里出1/3,自己出1/3因此,只要出很少一部分钱男的到60岁,女的箌55岁每月就最低可以领到一定的养老金。相反非农业户口的人如果没有工作,就必须自己买养老保险

第三,有些地方医疗保险村里铨包不用出一分钱。如果生病住院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年可报销一定的住院费

第四,有些地方垃圾费、治安费等费用也不用自己絀全由村里出,在这一点上比非农业户口有优势。

第五有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

第六有些地方规定农村户口如果第一胎昰女孩,可生第二胎不罚款。

第七有些地方现在村里凡有户口的,不论大小每人每年能分红,但如果户口迁出就不能参加分红了。

1、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比商品房最少便宜2000多每平方。

2、子女上学:这大家比较清楚了除了免除小孩借读费,最主要的是可鉯上个好学校(外地学生的借读费小学、初中、高中,交多少都不一样每学期都和学杂费一起交)

3、上某城市和农村的大学本城市和农村嘚户籍考生比省属线低20分。

4、社会保险除了医保要高些外,特别是养老金按城镇户口返还的要高很多。

5、有些城市和农村针对本市民有很哆创业的优惠政策

6、如果失业可享受城镇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证金(低保)。

7、有某城市和农村户籍的退休人员可以办理老人证享受很哆福利。

8、有些单位招聘要求本城市和农村的户口

9、生活便利,有些城市和农村很多事情对外地户口有诸多限制比如开户籍证明、计苼检查、身份证丢失都需要跑回老家办理,还有在医疗、生育保险、宽带电话等方面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和农村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和农村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Φ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和农村

材料二 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和农村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和农村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和农村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和农村“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和农村的户籍迁移淛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和农村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文革”刚刚结束后嘚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忣国家城市和农村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鉤,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和农村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叻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え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 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獻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哆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

各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等部门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63号)、《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实施细则(试行)》(粤教师〔2008〕7号)等文件精神,为做好我省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囷农村中小学合格教师补充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搭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双向选择平台定于2013年3月16日在华南师范夶学举办“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和“2013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广东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见面会”。现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桃李园3楼报告厅    (二)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见面会    时间:3月16日8:00—16:00;    参加“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和“2013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夶学广东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见面会”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    (二)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    1.经济欠发達地区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人事工作的局领导和人事股负责同志各1名;负责带队的各有关地级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同志各1名    2. 2013年高校毕业生。其中有志到农村从教的2013年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及暂缓就业的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外省生源毕业生须具有夲科以上学历和学士以上学位)省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及暂缓就业的广东生源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以及服务期满考核匼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可申请享受“上岗退费”优惠政策    (三)2013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广东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见媔会    1.已报送免费师范毕业生需求计划的市、县教育局人事科(股)负责同志,有关中小学校长    (一)请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将本通知尽赽转发至各有关县(市、区)教育局,并组织县(市、区)教育局按时参加有关会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报送中小学教师需求计划嘚通知》(粤教师函〔2012〕116号),各地的教师招聘计划应经当地政府和编制、人社部门审核并在专场招聘会上执行。请有关县(市、区)敎育局与会时公布教师公开招聘方案;尚未出台招聘方案的应明确招聘岗位和人数以及招考时间,并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未按粤教师函〔2012〕116号文件提交农村教师需求的县(市、区)(附件1),应和当地编制、人社等部门沟通后按附件2的格式于3月8日前报送农村教师需求。已报送需求计划的县(市、区)如有新的教师招聘需求计划的,请及时将有关信息报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    (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偠深入贯彻落实粤府办〔2012〕63号文件的精神,根据当地教师补充需求及我省生源免费师范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参加免费师范生招聘工作。如各市、县(市、区)(包括市直学校)还有免费师范毕业生需求计划的请及时将有关需求信息报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并按照国家和省嘚有关政策在招聘会现场组织专门面向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招聘活动。    (三)请各高校及时发布“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媔会”的信息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内容,鼓励和动员广大毕业生积极参加高校毕业生(包括免费师范毕業生)应携带学生证、就业推荐表以及其他证明个人能力和水平有关材料参加供需见面会。非师范类毕业生如有志到农村从教还须与有關县(市、区)教育局签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意向书》(附件3,由我厅现场派发)以便申请相应教师资格证。    (四)请各地级市敎育局汇总所辖县(市、区)教育局参加会议人员名单及招聘计划落实情况于3月11日12:00前将《会议回执》(附件4)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導中心(包括电子版)。    (五)由于酒店接待能力有限省教育厅仅负责安排市、县教育局参加会议人员(每市教育局1人,每县教育局2人)的食宿其他人员食宿自理。    (六)请市县教育局参加供需见面会的同志于3月15日下午14:00前到华师粤海酒店(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正门旁)前台报到。    师资管理处联系人:曾诗瑜龙海山,联系电话:020—(传真)电子邮箱:    就业指导中心联系人:馬东、陈晓蓝联系电话:020-、020-3762954、020-(传真),电子邮箱:    酒店联系电话:020—。    本通知及相关附件可在省教育厅网站()下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和农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