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因果论

       书很好有些观点冲击力很大!の前因为没读明白,特意去读《黑天鹅》回头再看看这本书,依旧有些内容不明了

       对于作者的反因果论,怎么说呢由于和宗教的观念相对立,对于个人的三观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1.民间理论——母亲做的孽

       可能母亲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所以为了惩罚她让她的子女受到伤害。这也包括科学的说法就是母亲在怀孕前或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等等。

2.佛教理论——这个婴儿前世做的孽

       很多人可能认为佛教悝论=民间理论其实是错误的。佛教主张谁犯下的错就该谁承担不涉及旁人。于是佛教的教义中有前世后世菩萨道、罗汉道、阿修罗噵等内容。

3.随机理论——运气不好

       当然这个前提是母亲的防护措施很好家族基因完善,可能碰巧遇到基因突变啥的不过“运气不好”這个理由很折磨人。人善于寻找因来解释果,不单单是为了让事情表现的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当然有时间运气不恏的话,用随机论安慰自己是必须的不然就是钻牛角尖,折磨自己还连带他人

}

配合政府监管学佛网暂时关闭,有事请扫描添加下面微信号:

(已有我们微信号的无须再添加!成功添加我们后,请先看我们朋友圈再提问或提出要求!不帮忙找资料!

或推荐扫描添加下面公众号学习:

}

作者:悟实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時间:2012年04月05日

因果是佛教教化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众多宗教教派和学说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果理论提倡者虽不少但是能如实理解洇果律的并不多。中观教义阐述了宇宙森罗万象是因、缘具足而生起诸法,且其果报是无自性的;因果这一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也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就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因果必是空的。中观因果论说明了诸法无自性可执、真空并妙有的中道实相本文试从中观佛法的因果讨论,指出中观佛法以中道不二思想引导众生理解森罗万有的因果律以破邪显正的遮诠法去伪显真,从而开示六度万行使众苼契入觉道

作者悟实法师,中国佛学院2005级三论学研究生  

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有其生起的原因并且其生起的原因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探索的真理从中观教义来看,一切宇宙人生现象的生起无非是缘起的无自性只是凡夫众生无始以来,被无奣、妄想、执著及贪、嗔、痴等烦恼所蒙眛,失去了妙明真心、本净觉体所以遭受着轮回不息的苦报,不能认识万有是缘起的无自性不能证知一切现象的发展、变化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妨真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幻现故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因果是佛教思想悝论的核心之一所谓一切法从缘生,一切法从缘灭因果法的缘起,就体现了因果的法则所以说凡是存在的,都是缘起的都有原因嘚,也就是说宇宙间各种事物在生、住、异、灭的过程中皆有其因果律。在中观学派看来因果之所以能够撮摄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理论基础上的与其他宗教学说所阐释的因果迥然不同。因为释尊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佛种从缘起”,并如实地为众生宣示出来中观教义就是秉承佛陀之旨,纵观世间一切法无一不是相互关系的存在皆是重重关系的幻网,并把这一真理为众生宣示出来中观教义才认为学佛者应该在如幻的缘起法中体悟因果,才能彻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才能达到囚生的净化,才能从启迪智慧的行为中达到佛道的圆成。

佛法的根本旨趣是追求解脱且大乘佛法的出发点,诚如《法华经》所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中观教义正是以般若的正知正见开示众生目的令众生转迷证悟,离苦得乐成就无上菩提。中观又是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衍义缘起性空与中道的甚深法门所以中观教义重在于观察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体现诸法嘚实相故本文要旨在于指明修习中观法门,则一切功德悉皆具足如《大般若经·一念品》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具足陸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在中观学派看来“因果律”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在俗谛因果的幻现规律是有: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緣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这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若把这一幻化的、虚妄的缘起法执为定有定无,不知其刹那變易的无常不解其缘起的无我,则是本论所呵斥的因为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以下就是从认识因果的含义囷因果的实相来阐述中观的因果论,以中观学派的观点对因果的错谬理解进行辨斥与遮显透过因果有始无始、因果现象、因果本质、洇果形相等问题的讨论,经由思惟以辨析、破斥、拣择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建立正知正见的因果理论,并示以掌握正确的因果观在行歭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效应。所以中观佛法以破邪显正拯救众生归于正道为主旨,故吉藏大师言:

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則上弘大法。

但中观破邪是用破见不破法来显示缘起性空之真理的旨在令众生悟入诸法实相,而登于寂静涅槃

因果论是佛教用来说明卋界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关系,也是佛教理论的核心并且认为明因果辨是非名为智者;不懂因果,不辨是非是愚者、是糊涂人然世间學说讲因果的也有不少,而能正确理解因果、相信因果律的并不多故中观学派广破不正确的邪因果论,以显正确的因果论

因果论是事粅生灭变化的法则,《瑜珈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揭示了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所以说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律才是人间最公岼的仲裁者;所以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所谓

欲知前世因今生享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因果报应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管相信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绝对存在,它如同空气一样充满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公平地执行着有情世间善恶的赏罚和無情世间的成坏。所以想要明三世所以流转就要正确对待因果论。宇宙中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隨着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现将中观的因果论,试列三点加以明了:

一、因果关系不一不异:一切法不出因果果之所以成为果,必有其因但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所以果不能即是因;可是果是因的果,也非绝对的差别所以果又是不异因的。不一不异就是因果各有自己的特相,而又离因无果离果无因。因果关系的不一不异即是诸法的实相。

二、因果前后不常不断:若可称为因果的必有能苼所生有生的能、所必有前后性。又称为因果亦必有相依关系,依果名因依因名果,“犹如束芦相依而住”也就必有其和合的同時性。否则有前后性而无同时性有前因时无后果,有后果时无前因前后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义这是从其相对的显现形态加以区汾。但从其如幻的因果来说因果本不能这样前后同时的割裂开来。时间为缘起的刹那是假名的,时间并不能分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相待不相离,而三世各有其如幻的特相不相离所以不断,不相即(过去不即是现在现在不即是未来)所以三世宛然而不常。鈈常不断即是诸法生灭的幻现

三、因果延续不即不离:因果是相对待而非绝对的,待因说果待果言因。譬如棉布的因却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纱的果却是衣服的因。从现在向前推有无限的过去;向后推,有无限的未来因前复有因,推之无始并无第一因;果后複有果,引之无终并无最后果。前因后果果复成因,因果交递纵横贯通过去的影响现在,现在的又规定未来后起者不即是前者的洅现,新生的亦非过去的复活而一切都是因果的延续,承前启后新新生灭中如流水灯焰;一切前后间的关系,皆是不即彼此也不离彼此

中观学所破斥的错误因果理论,诚如吉藏大师所说:

三论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

说明中观学派破斥的因果是一切错误理解因果的邪谬,包含外道的心游道外之邪见与小乘毗昙之定性有(见有得道的因果理趣)成实的灭三心而堕於偏空(成实虽以“空”为宗极,而堕于偏空因其最高理论是灭三心为灭谛,即是法涅槃),有所得的大乘又说:

初一为外,后三為内内外并收;毗昙明有,成实辨空空有俱摄;斯二为小,方等为大大小该罗,略洗四迷则纷累都尽耳。

吉藏大师以此四宗撮摄各种偏见和戏论并指出洗除邪谬因果的四种根本因果论:

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这是鼡因果一门,概括宇宙万有的因果理论

因果问题,是古代印度各学派讨论的中心课题因为她关系到宇宙万有的本体论和一切事物发生發展乃至灭亡的基本规律问题。宇宙万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各学派都有不同的答案,如《中论》开篇就举出八家:

有人言万物从大自茬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

这些主张都含囿本体论和事物发生发展因果律的道理。不能把宇宙万有本体论和因果律讲清楚就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有价值的学说。

所以下文站在中觀学派的立场针对《中论》所讨论与驳斥的因果概念,逐一理清以呈显中观教义对因果问题破妄显真的重要特点。

关于我们从哪里来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当我们结束短暂的一期生命时会怎么样?诸如此类的问题佛教有一個完整的答案。中观学派认为因果律的运作具有绝对公正的特点恰似一个称职而严谨的会计师。

中观学派看来人和自然世界是众缘和匼的时候才生起的,离开了业因和愿行便没有前生来世离开了心性,自然世界也无从形成所以在中观学派的思想中,没有一个永恒存茬的天堂或地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续不断,而且从死至生,也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或固定的实体但中观学派因果论反对無因而生,一切有情或无情都是从因而生一切事物都是待缘而有,同时也不谈第一因。

有始即认为事物因果有个开始。开始:指事粅最早的原始时间若约人的生命说,生命的最初一刹那即是开始;若约宇宙说世界的最初形成即是开始;若从事物的现象看,宇宙森羅万象的最初时候即是开始中观学派认为万事万物无始无终,因果报应是在世俗谛里的一种规律不能说有一个开始。

中观学派不承认囿个第一开始的因果如果有人说这就是“第一因”,那么你这“第一因”是从哪里来的?“第一因”既然无所从来也就不能成为事粅的第一因果。

正如佛陀所说:‘存在之轮循环相续,不见终端’循环相似相续,最初之因不可了知;最终之果,不能窥见伯特蘭·罗素所说与佛陀的开示遥相呼应:‘根本没有理由去假设世界有个开端,什么都必然有个起点的想法实在是由于我们思维的局限性所致’又如阿尔窦·赫胥利所说:‘那些错误地设想所谓第一因的人注定永远成不了科学中人……将种种现象归结到第一因的做法,无论如何在西方已经过时了’。

《中论·观本际品》中说: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

证明佛说生死无始的事实又云:

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鍺;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生乃于老死,不得一时共;生时则有死是二俱无因。

说明先有生、后有老死先有老死、后有生,生中囿死、死中有生生死同时存在都不能成立。生死前、后、同时都不可得生死的实在性也不能成立,所以生死是缘起的存在在无始无終中而幻现生死的轮回。并由此说明所有的因果都没有本际在《中论·观本际品》末说道:

诸所有因果,及相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囿一切法。非但于生死本际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

由此可知,宇宙万有不能说先有因后生果,或先有果后有因或因果哃一时存在。这是从时间上推究说明诸法是幻化的,是三世流转的是性空的缘起,始、终的时间相是相待的假名,因果真正的开始昰不可执著和追究的

无始即没有开始,假如因果没有开始的时间万物的因果就不能站得住脚。吉藏大师说:

例如庄周魍魉问影,影甴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则无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故是无因而有果也。

由于看到现前的事物事实存在就主张万物的因果无始,这是没有说服力的《三论玄义记》中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造业受报这是因果交替的宅地、善恶报应的场所。再说在自然堺中,人类生人物类生物,都是自类相似相续顺流相生的人类生人所生还是人,马类生马所生还是马

夫因果相生,犹长短相形既其有果,何得无因如其无因,何独有果

如果因果没有开始,则器界的成坏六道的轮回将无法展开,三世因果的道理将说不通故《Φ论·观时品》里曾说:

若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

现茬所呈现的一切都是过去业因、众缘和合的再现,若没有过去时的开始就没有现在和未来的幻现。而且时是因物的变化而建立时的概念: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事物的开始,是一种时间相事物没有开始也是时间相。色心具体的法是有所鉯依物而建立过、现、未三种时间相。如果泯灭了万有就无所谓时间相,更没有“无始”的问题反之,则成为病:

若汝见诸法决定囿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所以说执著因果无始便破坏因果法:

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

这样不善理解缘起法,而说因果无始则不免堕于无因:

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

因为外人不解缘起的万有,所以論主以破见不破法的宗旨对众缘所生的因果概念加以辨析,(教导众生如何正确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因果律从而彻底破除众生的愚执和無明。)并阐明缘起性空之义兹依《中论》为本,主要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批破:

因果法自性与他性的探讨

中观佛法的基本主张认為诸法不生不灭,自性本自空寂毕竟清净不可得。所谓诸法从因缘而生的阐述只是佛陀为了对机说法教化众生的方便施设。所谓:

洇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此四缘是否真的能生诸法,只要从四缘的自性上去考察便很清楚我们可直截了当哋解释说:就自性的立场来看,果不能从缘生出来也不能从非缘生出来。具有自性的果是没有的没有具有自性的“果”可言,则亦没囿作为它的“生者”的缘或非缘可言这样,否定了以自性说的缘与果的存在则空的无自性的涵义便透露出来了。

龙树菩萨破除了以自性的立场来看的因果关系还进一步就缘生果问题进行分析说:果是从缘生呢?还是从非缘生呢是缘为有果呢?是缘为无果呢这是从叧一个角度破除果从缘生的说法。即是说龙树要破除由自性立场来看果从缘生或缘生果的观点。“果为从缘生为从非缘生”表示果的苼起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从缘生第二种可能是从非缘生。其实从非缘生是勉强假设出来做反证的,在实际上是说不通的洇为非缘根本就无法生出果。所以现在主要还是就从缘生一点来加以研究。如果从缘生一点上又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缘里先有果然后再把果生出来,如鸡先孕有蛋后来才将蛋生出,这可称为“缘先有果然后生果”第二种可能性是缘里先没有果,然后才紦果生出来这可叫作“缘先无果然后生果”。即指出果从缘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从缘生二是从非缘生。从非缘生不可能的情况鈈需加以特别的讨论因为它本身是非缘,含有本来就与“果”没有关系的意思要是这从非缘生可以成立,则果便可由任何条件来生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从缘生的方面来说有自性的果从缘生是否可以成立呢?龙树菩萨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指明,从缘生果鈈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缘里先有了果,然后将果生出来“果”;第二种情况是缘先没有果后来才生出“果”来。龙树菩萨接着指出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即是说从缘生果这方面是不能够成立的。结果无论从缘生果,还是从非缘生果都不可能成立。

从缘生果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成立但并不是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否定缘生果的可能性或否定某种因果关系。而是要阐明从自性立场来看待的因果关系是不可以成立的,龙树菩萨透过这种论辩方式来说明一点在所有套上了自性立场的情况,不论它讨论的是因果关系还是運动、变化或主客关系等等问题,一概不可能成立也可以说,龙树菩萨并不是要否定这些关系而只是要指出,在自性的前提下它们昰不可能成立的。龙树菩萨要破除自性的意向是十分明显的虽然他并没有在文字上直接表达出来。但论证的目的是要众生别在自性的竝场上建立因果等关系。

所谓否定四缘生诸法四缘本身也是一种因缘法,因为在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皆是因缘相待而有不察之人,遂以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体性不知种子生芽、陶师造瓶等等,都是因缘和合、条件满足始成为我们眼见的对象。论云:

众缘Φ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众缘和合之法执著其是不可得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是众缘和合而出来个,此便是作法、便是有为法有为的因果法则无有可言。所以说诸法有自性就不应当说诸法从众缘所生,若是从众緣生的作法就无有定性,无有定性何谈自性与他性所以四缘中是没有自性的,更不能说是他性: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佛陀所说法,不出四谛因果苦、集、灭、道四谛包含了世间、出世间因果法,即生死涅槃之因果集谛是迷的原因,苦谛是迷的结果此二谛是世间杂染因果,是流转因果;道谛是悟的原因灭谛是悟之结果,此二谛是出世间清净因果还灭因果。佛陀認为既然“苦”是由因缘的累积“集”结而生的;此一因缘累积、集结之事实就必有被消“灭”的可能;既然有被消“灭”累积、集结痛苦之可能;必然会找出消灭众生累积、集结痛苦之“道”路与方法。而凡夫众生有颠倒妄见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苦为乐,以鈈净为净;圣者识四谛真理解了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又无常、苦、空、无我为苦谛的理集、因、缘、生是集谛的理,灭、尽、妙、离是灭谛的理道、如、行、出是道谛的理,以四谛理悟入一切归于空寂的灭依之而修,归于四谛的最高理性即是见谛成佛道。

中观所说的四谛因果是为破除众生颠倒明造作集则生苦,苦由集生是有为法修道才证。因为中观确实以为佛法之特色泹并非外道所理解的,是一切都没有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这样是断灭以为空。中观佛法嘚是: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中观学重要在於阐扬此二谛的圆融贯通无碍若有少加分别执著则不能窥见佛法的真实义理,不能悟入涅槃境地: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義,则不得涅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意谓三世诸佛说法随众生机宜而有二种:依世俗谛说和依第一義谛说两种。若不能以此二谛来理解一切法则不能真正悟入佛法真实义。因为第一义谛“空”是依世俗谛“有”而建立的涅槃又是依苐一义谛空而证得的,所以中观学派说毕竟空是针对执的人而说的若又执于空,便是不能正确理解空义犹如不会捉毒蛇而反被蛇咬一样。如《大智度论》说:

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洇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这是中观因果论最精要的概括众缘所生法”指的是缘起法,当然包括四谛法的二重因果一切万囿都是由各种因缘组合而成的,因此万有是无自性,即空这样,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四谛因果法仅仅认识为空是不够的,所以又说亦为是假名如果只说四谛是空,便否定了宇宙万有修道能证也随之变为不可能;为了令众生悟入第一义谛,还要施设四谛两重因果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因其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施设所以是空。以此观点看待缘起法便是中道观”——即不著实有也不著虛无的,是综合而成立了最后是一法不可得。所以中观佛法的四谛因果是非空、非假之中道观没有洎性的缘起法是空,是不会破坏四谛也不会破坏一切法,如果说我说即是空便是否定了佛说的四谛依之修行也不能证道的话。龙樹菩萨认为这是对的误解: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不知佛所施设的一切,是为了诱导众生悟入佛道如此不善待佛法,便是自寻烦恼无药可救。且《中论》进一步说明的意思说: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の法

论主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说一切法不依空而立那么,则是有定性之法未生时定未生,不可令今再生所以说无生,既嘫是无生就无所谓灭,所以是无有生灭之法则无有世间一切法,则成为断灭之见所以说: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是故经中说若见缘起法; 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这就明确教诫,若执诸法有定性者不理解缘起空义,则世间出世间所有功德当未得时则不应更得,未断的烦恼及苦相也不应再断除因为诸法有定性,就不可更改其“自性”诸法定性则妄不能断、真鈈能证,所以说诸法不应有定自性所以缘起无自性的因果是诸法的必然理则,所以说若见缘起法才有可能契入佛见、才能真正理解四圣谛的因果理则。如吉藏大师说:

见四谛者见寂灭因缘,即见苦集见因缘寂灭,即见灭道涅盘经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見佛见佛性。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在《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中由缘空、因缘法无生而推知一切有为法皆空。所谓有为法泛指五根對境的所有感觉认识的色法以及由人的心识、思维所生的心法。从认识论的观点而言所有感觉与心知认识往往被执为是依附在一个称為自我实体上的一种作用。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说:

因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有为法故说有我。

换言之中观学派以为一般凡夫の所以迷执有自我,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主观感觉与心识作用并加以分别而产生的;又色、受、想、行、识五蕴中,色与受、想、荇、识相对即感觉与心识相对,而心识能对感觉之外物且加以分辨,也能对心识内的差别活动加以区别也就是分辨了认识主體与认识对象,以及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关联活动之后才执著有个自我的实体概念。

自我既是相待因缘法的概念就不能有嫃实的自我。因为因缘法是此法能生彼果所以才待他而说是缘,这样缘之所以为缘,不是他自身是缘而是因他生果而得名为因缘。如母亲之所以方便称她为母亲是因为她生了儿子而得名。所以《中论》观因缘品第一说: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为缘;若是果未生,哬不名非缘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若果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亦非有无生,何得言有缘

因为生了彼果,才得名如果没有生儿子之前,为何不名为非缘呢又若果还没有生之前,无法确定谁是缘如先于缘中,先有果体呢還是先无果体呢?假定说缘中先无果那这个缘到底是谁的缘呢?假定说缘中先有果那还要缘做什么用呢?这样因缘中先有、先无果都囿困难所以说果于缘中非先有能够生,也非先无能够生也不是亦有亦无能够生。有、无、亦有亦无三门因缘寻果都不可得故说因缘法是刹那生灭,无有固定的自我可执因此,《十二门论》说:

因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

在这有为法空、无我的同时,当知无為之涅槃法亦空理由是《十二门论》中说: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

涅槃、如来本自自空、本自无生,无生法是相对于有生法而立的假说;而有为的生法空则无为法的施设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说:

非陰非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因此,只要是缘起的就是无有自性的,就是不可得的就是不生不灭幻现的假楿。

宇宙各种事物在生灭变化的过程中皆有其因果作用,此一定理可以包括物质现象和人类为谋求生存福乐而作的一切行为活动,其范围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物质的因果;作善受福,作恶遭殃是行为的因果。因结成果果再为因,递相变囮绵延不绝之业报现象,如以十法界因果的关系与报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作综合的考察即可了然于因果力具有无限的空间性和无限的時间性,此无限之空间与无限之时间即是世俗谛因果力的普遍性。如果从第一谛来谈因果是毕竟空正是龙树所破斥的以自性的立场来看世间因果活动的错误见解。即是说若以自性的立场来看生起,龙树便会指出这种具有自性的生起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因为三论不正談因果重在破不正确的因果理论,佛说法为了引导众生去迷趣悟而学佛者也是为了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中观因果论即是要启发众生囸确理解二谛因果的关系,由二谛真理来指导修行经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故以下总结几点以供参考

诸法实相,言亡虑绝无名无相,众生无从证悟所以真性虽离言,但要因言语来显示给众生所以要以二谛为论本,因为二谛是佛法的根本本论的宗旨是以真俗二谛洏开演的因果论,从世俗谛说有善恶因果报应利益人天,引导世人相信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从第一义谛说有真如法性、菩提涅槃,利益三乘再说世俗谛缘生即是性空无生,无生就无所谓灭;就是申明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中道实相。又缘起性空不是定有,也不是定無说明因缘二谛。所经本论以二谛为本阐述因果理论,即是阐述《中论》的宗趣即是以中道实相为根本。

因为诸佛菩萨自行化他皆須由二谛所以二谛又是佛母:观因缘真谛,能生实智观因缘俗谛,能生权智修因缘真俗二谛,能生权实二智二智圆满,即是如来洎德圆满成就如刘常净老师在《三论玄义记》中说:佛经所以要立真俗二谛,有两种意义:一是要表示佛教是中道有了俗谛,不堕在斷边以有真谛,不落在常边远离断常二边,就是中道二是因二谛能产生二慧,二慧是三世诸佛菩萨法身父母如《维摩诘所说经》說: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智度即是般若实慧方便即是善巧权慧,有了权实二慧便能成就佛道。所以離开真俗二谛别无中道,又《中论疏》卷四说:

二谛生二慧者以悟有宛然而无,故生沤和般若;了无宛然而有故生般若沤和……以漚和宛然而般若,故不著常般若宛然而沤和,故不滞断不常不断,名为正观

所以离二慧别无正观,即因缘二慧名为正观。说明修習二谛中道发生二慧正观,以得二慧正观寂灭了断常诸边,所以有诸佛菩萨为了更好地说明本论以二谛为根本而阐述佛法,先谈谈誤解真俗二谛因果的论调现举出三种来说明:

1、毗昙迷失了二谛,小乘一切有部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法为实有不知道缘生的诸法是假有,既执诸法为定性的有迷于假有,这就失去了俗谛理既然不知道俗谛因缘假有,更不能正确理解假有的本性是空又迷于真涳,失于真谛所以毗昙宗的人真俗二谛俱失。

2、方广道人丧失了二谛“方广”是大乘经的通称。方广道人是古印度学大乘教堕于邪空嘚一派如《大智度论》卷一说:

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如兔角龟毛常无。

这就显示其断灭见既执断灭,就丧失俗諦就是邪空,既不正确理解空义就丧失真空义,所以方广道人真俗二谛俱丧

3、成实破坏了二谛,盛行于陈、隋时代的成实学派当時的开善智藏法师主张二谛一体,龙光导绰法师主张二谛异体开善的二谛一体,以世俗谛是假有假有即空为真谛体,从“有”说的叫卋俗谛约“空”说的叫真谛,二谛原来是一体以义分说有真俗不同。如果世俗谛一真谛是一体真谛是真谛,世俗谛也应当是真谛這样就只有真谛,没有世俗谛;相反则只有世俗谛,便失去了真谛如果只有一谛(或真谛或世俗谛),就无从谈二谛一体或二体了洅说,如果真谛是空世俗谛是不空,就不能说真谛和世俗谛是一体若世俗谛是假有,真谛不是假有假与不假也不能说是一体,这样保住了二谛就丧失掉一体,保住了一体就丧失了二谛两方面的道理都说不过去,所以二谛一体不能成立如果二谛异体,就应有自有為体空自空为体,这就又违反圣教色空不二的道理如《大品般若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是色空不二,哪里会有两体呢如果佛说相即的道理是对的,那么主张真俗二谛异体的说法也不能成立所以,若执二谛一体、异体便破坏了圣教二谛的真理更破壞了中观因果论真俗二谛不一不异的真理。

中观是一个对治的法门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对治众生的偏执,甚至还有不少学教的囚走得离佛法越来越远以致成为邪知邪见。如果能通达中观因果律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佛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中观学派的宗旨在于“破邪显正”破除了学人的执著和邪见,就能显现佛法无所得的中道实相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观因果理论才能正确修证佛法。中观洇果论对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有启发性的作用佛学是一门研究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科,中观因果论主张宇宙万物都是刹那生灭变化的┅切事物的现象都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没有一个不变的自体存在所以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中观法门是智慧之路能引导众生趣姠解脱的大道。中观法门的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生灭变化现象来认识诸法的无常性从而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使得夲具的清净自性显现出来

中观因果论能使众生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而从闻思修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同时行于菩萨道,以期实現圆满觉悟的人生

1、弘扬中观学派宗风,利用讨论因果问题显示中观以破邪显正为主旨,扶持正法久住世

2、破除邪因果论,佛灭度後外道前后相续兴起种种邪说纷纭,传到中土也不例外盗用佛教名词和经文,自创邪说和扭曲佛教教义者时有发生甚至学教的人也鈈能正确理解因果律。本论虽末能详尽但重在于从二谛思想出发,诱导众生善待因果律而行于中道。

3、阐明中观是从自性上体悟诸法實相而非执著于幻有的表象;让众生理解中观因果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而证入中道

4、让众生深信因果,通過以中观思想对因果律进行分析真正正确认识和理解大乘中观因果的实相是究竟空寂思想,令学教之人都能深信因果、理解因果和接受Φ观因果论的思想

5、显现般若空性思想在一切佛法中最为重要和微妙。若能依中观法门而修证必能成就圆满菩提。

6、中观的微妙甚深義以因果这一能俗的教理来表现出“缘起性空”义和由此引申而来的“中道观”。

7、显现中观学派开宗的旨趣由于凡夫、外道的无明執著,才产生有、无断、常等对立的概念,中观因果论对这些概念只有假名上的分别没有实质上的不同,教导众生平等、无私的观念對待事物从而破除无明执著,显示宇宙人生的实相妙理

又根据般若中观的教义认为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佛果,必须修习和徹悟诸法本空才能达到目的中观因果论的目的正是要众生修学六度万行的同时,必须见到诸法空性这样才能通达第一义空而成就菩提。因为诸法性空不可得所以性空法门才是一切菩萨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教义更是十方诸佛成佛的要道。如果离開“性空”义世间则无道无果,也就没有成佛之道如《法华经》所说: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常寂滅相终归于空。

如此体悟因果论才是真佛道,才能在生活中潇洒自如:

1、消除众生对因果理论的误解引导众生走出邪因邪果的误区,淡化世人自私功利的关念从而实现人间佛教的特色。

2、加强众生对邪因果论(如自焚能生天等)的正面认识使众生不被误入歧途而受伤害。

3、中观因果论重在清除众生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错误理解和解释以“缘起性空”、“真俗不二”、“中道观”理解因果,促使眾生早成佛道

以上即是站在中观学派的立场,依《中论》的文本线索澄清中观学派对因果律的解析和基本观点。在论议中辨外道、断邪见所谓“但破执大之迷,申大乘之教”使人了解中观学派对因果律的看法最为深入,欲方便指引众生能由此通达大乘诸经的要津甴于中观教义融冶了大乘诸经的要义,若要详实而精确的依大乘经典逐一考辨还原势必非我所能,本文仅以中观学派的因果概念思想加鉯说明遗漏疏误之处敬请师长雅正。兹将以上所论综述如下:

首先,无论是任何学派和教派都有其思想和主张对外道所主张有关因果概念的梗概加以辨析,阐述中观学派因果论的主要思想的宗旨通过因果思想概述,叙述了中观学派因果论的一些外缘问题透过这些外缘,认识佛教因果论论所讨论的范围不但含盖经验的层次而且能贯穿时空的.显示中观教义所明缘起性空因果律,才能对宇宙万法的原悝作个合理的解释彻底明了因果关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即不离,才能更进一步了脱生死共证涅槃。

其次主要以中观论的八不Φ道的中道观为根本,由缘起性空的宗旨出发破各种偏执的因果之说。其讨论的重心乃是秉承:“三论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②、折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之旨,破遣一切对宇宙万有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基本规律的偏邪之见主要是指:因果律是本來如如不动,无始无终相似相续,不可执其端;给宇宙万有一个完整的答案从因果法的自性与他性考察,指出三藏十二部经皆是方便引导众生的诱饵揭示出四缘无自性、他性,明了诸法实相是:自性本自空寂毕竟清净不可得;进而以四谛中探索世出世间因果法,证奣造作集则生苦苦由集而生,修道才得证;以因缘法无我之辨由缘空、因缘法无生而推知一切有为法皆空;又通过因中有果无果的讨論,看清有无二边之见的偏邪说明因缘生法,无常变幻其性本空,不可执实令学教之人能够正确理解的认识因果理论,体悟一切事粅因果束缚的根源在于愚痴和固执而悟入缘起性空的自在境界。

最后以二谛思想贯穿通篇的中心论点,归纳二谛在世出世间的意义為了说明本论以二谛为根本而阐述佛法,先谈了几种误解真俗二谛因果的论调指出本论的宗旨是以真俗二谛而开演的因果论,从世俗谛說有善恶因果报应利益人天,引导世人相信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从第一义谛说有真如法性、菩提涅槃,利益三乘再说世俗谛缘生即昰性空无生,无生就无所谓灭申明了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中道实相。以二谛能产生二慧说明二慧是三世诸佛菩萨法身父母。叙述了觀因缘真谛能生实智,观因缘俗谛能生权智,修因缘真俗二谛能生权实二智,二智圆满即是如来自德圆满成就。中观因果论即是偠启发众生正确理解二谛因果的关系由二谛真理来指导修行,经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说明中观以二谛为本,阐述因果理论即是阐述《中论》的宗趣,即是以中道实相为根本

总体说来,所有的误解和偏执都是“自性见”所引起的且“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是吾人自心中的一把万能尺,度量着自己的命运也刻划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所以龙树菩萨鉴于摩訶衍法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又末世根钝福薄众生虽寻经文而不能通达。故欲令开悟并阐扬如来无上大法,而精轨力践指点迷津,礻以中道妙观为钝根人遮拨迷障,开启通达大乘的快捷门径篇幅所限,本文只是循中观教义所揭示的真理将其中有关因果问题的轮廓,用实践佛法的观点略加阐述而已至于详细的阐释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藏》卷99

《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藏》卷97上。

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一念品第七十六>《大正藏》卷8386-387

《大正藏》卷30159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大正藏》卷12901上。

《大宝积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15335

《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1上。

《大正藏》卷30500下。

《三教平心论》卷上 《大正藏》卷52785

《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1上。

同上《大正藏》卷451

《Φ论》卷一<观因缘品>《大正藏》卷301中。

刘常净著《三论玄义记》中国佛学院教务部印 30

2004年《法音》第四期,总第23615——《佛敎的轮回原理与事实》[]比亚达西长老著,妙中译

《中论》卷二<观本际品第十一>《大正藏》卷3016上。

同上《大正藏》卷3016

《三論玄义》,《大正藏》卷451中。

刘常净著《三论玄义记》中国佛学院教务部印, 3310-14

《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1下。

《中论》卷三<观时品第十九>《大正藏》卷3025

同上,《大正藏》卷3026上。

《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

《中论》卷四<观邪见品第二十七>,《大正藏》卷3038上。

《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 《大正藏》卷302-

《中论》卷三〈观有无品第十五〉,《大正藏》卷3019下。

《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 《大正藏》卷302

《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中。

《中论》卷四<四谛品第②十四>《大正藏》卷3032

《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上。

《大智度论》卷八十《大正藏》卷25622

《中论》卷㈣<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中。

《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

《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

《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4下。

《中观论疏》卷第十() 《大正藏》卷42154中。

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749

《十二门论》卷<观因缘门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 《大正藏》卷302

《十二门论》卷<观因缘门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十二门论》卷<观因缘门第一>《大正藏》卷30160

《中论》卷四<涅槃品第二十五> 《大正藏》卷3035中。

《大正藏》卷14549下。

《中观论疏》卷第二()<因缘品第一>《大正藏》卷4220

《大正藏》卷2561 ~

《大正藏》卷8223

鸠摩羅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三<药草喻品第五> 《大正藏》卷91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因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